发布时间:2023-09-19 15:26: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园林实践过程及内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园林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原则 内容 效果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及职业关键能力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构建效果。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独立系统性原则
实践教学是高职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基本途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必须进一步突破传统“学科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强化实践教学特殊性,以毕业生职业技术能力与职业关键能力培养为目标,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培养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必须注意各门课程、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和衔接,避免重复与遗漏,使其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二)实践应用性原则
高职专业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面向企业、面向基层、面向第一线职业岗位的技术应用型和管理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强调学生的与工作实践密切相关的技术应用能力及综合职业素质的训练与提高,应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合理设计各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际中具体问题的动手操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及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三)市场适应性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密切关注社会经济与园林行业发展动态,根据人力资源市场对毕业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的要求及时调整实践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体系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要注意保持其对于市场需求的灵活适应性。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内容
(一)实践教学目标
目前高职园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1)中小型园林绿地、街道景观的规划设计人员、工程设计人员。(2)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人员及工程监理人员。(3)苗圃及花木公司的生产、管理及营销人员。(4)其它相关岗位。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园林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1)职业技术能力:中小型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能力;工程设计及工程预算能力;现场施工及管理能力;园林植物的繁育、栽培及养护管理能力;园林植物应用设计能力。(2)职业关键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实践教学内容
1.高职园林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成分:课程实验与综合实训。
课程实验是依据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教学目标而设置的,以理论教学为先导,以课堂实验为中心,系统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严谨的科学态度。[1]形式为课间实验与课程实习。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植物认知、苗圃与林木养护、花卉生产、树木栽培与养护、园林设计、园林建筑、计算机应用、测量学、绿地规划与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综合实训是在相关课程理论、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对理论知识、诸多单项技能进行综合、系统的训练,以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工作过程中具体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及综合职业素质,以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参观、生产实习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园林绿地方案设计、园林绿地工程设计及施工技术。
2.高职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将有关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及职业关键能力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课程实验及综合实训环节中。课程实验部分以测量学为例,根据其在后续课程学习及专业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将实验教学内容确定为:水准仪的认识与使用、普通水准测量、经纬仪的认识与使用、水平角观测、直线丈量与直线定向、地形图测绘、地形图阅读与应用、点的平面位置与高程位置测设等内容。综合实训则要彻底打破学科界限,根据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设计教学内容。以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为例,可选择本地常见的一种或几种园林植物,根据生产过程中可能涉及的知识点与能力要求,安排采种、翻地、播种、育苗、栽培、养护等相关教学内容。
(三)实践教学方法
1.模块教学法。
实践教学活动接受三级模块课程要求。具体而言,一级能力模块与二级能力模块如图所示。一级能力模块决定发展方向,二级能力模块与职业岗位群相对应。三级能力模块课程下属于二级能力模块,针对具体的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参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考核大纲制定相应模块内容。如园林工程施工管理模块包括如下几个三级能力模块课程:分项工程做法,解读设计、概预算等文件,施工组织设计基本方法,常用园林机具的使用、保养及故障排除。三级能力模块显示具体的单项技能,落实到相应的课程实验实习中。学生根据市场需求、自身的能力、兴趣选学一个一级能力模块中的所有课程,再选学其它一级能力课程模块中的部分二、三级模块课程,并积极完成各门课程要求的实践教学任务。
2.现场教学法。
在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设计等方面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到公园绿地实地调查与测量,结合具体的设计景点,讲解有关设计理论、技巧与手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观察、思考、体会;在有关施工管理方面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争取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亲临施工现场,以丰富学生对园林工程施工的组织管理、现场调度、测量放线、管线布置等的直观认识;在园林植物认知、栽培与养护等方面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温室大棚、实践教学基地,结合实物进行教学。实践教学活动被安排到园林绿地、施工现场及温室大棚,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能有效丰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相关知识、技能的理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以其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特点,在高职园林专业很多实践教学中得到应用。比如:测量学中高程测量工作方法、水平角观测工作方法的实践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整理视频资料,通过视频的播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有关测量工作的具体、规范、完整的工作方法、工作过程及应用环境;又如,在方案设计的草图阶段,配合幻灯片、投影等,由学生本人介绍设计理念、方案构思,展开讨论、评价草图,[2]不断开阔视野,提高设计能力水平、语言表达能力水平、沟通能力水平、协调能力水平。
4.项目教学法。
实践教学活动密切结合工作情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载体,精心设计实验项目,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直接指向职业能力的提高。[3]比如在园林规划设计的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参加修改过的实际工程项目,这些项目任务通常要求学生完成现场勘察、基础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方案设计、文本制作等整个工作过程,解决工程实践中常遇到的典型问题。
(四)实践教学的考评
1.课程实验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实验理论、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撰写实验报告能力及工作表现等几个方面。教师根据各项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制定具体考核标准,并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实验理论、数据处理与数据分析能力、撰写实验报告能力的评价方式是实验报告、笔试或面试;操作能力的评价方式是口试、笔试和实际操作;工作表现的评价方式是过程考核,包括实的过程评价与教师的过程评价。
2.综合实训评价。
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搜集资料、开阔视野,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并进行独立思考,应用新方法、新思路解决工作中具体问题,开发创新能力。比如在植物栽培养护类实训评价中,学生接受笔试、口试或实际操作等形式的相应知识点掌握结果的评价,同时接受理论联系实际、严肃认真、吃苦耐劳、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个性品质发展的过程评价。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效果
(一)建立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职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明确了3个一级能力模块、12个二级能力模块,并以国家或地方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岗位技能考核大纲及相应的岗位工作需求设立了三级能力模块及相应的单项技能,使高职园林专业的实践教学从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等方面更加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特色与要求。
(二)改善了高职园林专业实践教学条件
通过教学改革与研讨,学院领导及教师对实践教学在高职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并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借助校园绿化的契机,与学院科研项目相结合,引进适合在唐山、秦皇岛地区种植的彩色树种,丰富校园内园林植物的种类;对校园内各类植物全部制作了标牌,明示其名称、产地及生态习性等相关信息;成立了园林规划设计研究室,面向社会承揽园林规划设计项目;密切与秦皇岛郑和恒基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廊坊市中原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园林企业的联系,广泛了解就业信息及行业发展动态;建立健全的校内园林实践教学基地运行机制,为高职园林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
(三)提升了高职园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通过教学改革,毕业生就业能力明显提高。河北科技师院2008届园林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达90%以上,且在本地某些知名园林企业诸如秦皇岛郑和恒基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廊坊市中原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唐山宏达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争取到实习、就业的机会,毕业生对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及综合素质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刘振湘,李友华.农业类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10):39-42.
[2]袁明霞,方大凤.高职高专园林设计实践教学课程改革探讨[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2):77-78.
1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1教学内容设置存在不足
首先,教学内容陈旧。目前,多数高校《园林艺术原理》课程教材选用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过元烱编著的《园林艺术》一书,该书1996年出版至今已近20年,虽然经过多次重印,但内容并没有改版。然而,近些年园林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的园林设计理念和思潮不断涌现,新信息、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层出不穷,对园林从业者的知识结构要求也越来越高,该教材的许多内容由于未能及时更新,某些观点和案例现在看来已经太过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且,该书实例古典园林偏多、现代园林较少,对于当今园林的热点问题也未能及时收录。因此,该教材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现在园林艺术教学的需要。
其次,课程间衔接不当、内容重复。《园林艺术原理》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范围较广,和园林专业的多门课程内容有紧密的关联和交叉。在各课程的任课教师未能及时沟通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课程间衔接不恰当、教学内容相似或重复的情况。例如,园林发展史内容与《中外园林史》内容重复;园林建筑及小品相关内容与《园林工程》、《环境小品设计》等课程的部分内容重复;对园林要素的介绍及运用上,与《风景园林设计初步》、《园林设计》等课程中有相似的内容;植物造景相关内容《园林花卉学》、《园林树木学》、《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等课程内容重复。相同内容的重复授课不仅牺牲了一部分专业知识的教授时间,而且还易导致学生在听课时产生厌倦和反感的情绪。
1.2传统教学方式存在不足
目前,多数高校都开始采用多媒体设备教学,在教学硬件上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教学模式上仍然沿用传统的方式,即每学期初教师提交教学日历,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与要求。因此,教师多数采用章节式教学方式来讲解具体的教学内容,这导致教学内容往往是相互独立的,无法形成连贯的体系。学生最终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1.3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足
《园林艺术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3部分:课堂理论教学、实验课程与实习。然而,目前多数高校存在压缩课程学时、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教学计划中缺少设计型、创新型和综合性等方面的实践教学内容。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园林专业的《园林艺术原理》课程教学计划仅有40学时,且全部为理论学时,没有实验课程和教学实习,缺乏技能训练过程。这导致学生仅仅注重被动的接收和死记硬背理论,应用能力不足,无法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谈不上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1.4考核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园林艺术原理》课程多采用传统考核方式,即将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赋予不同的比重,最终核算成总成绩。这种考核体系无法对教学效果起到应有的评价、督促与引导作用。由于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难以客观评价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由此,必须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做到充分有效地利用上课时间,达到从全方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园林设计人才。
2教学改革内容
加强课程教学改革,制订正确的教学策略,采用适宜的教学手段,是规范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前提。通过以上分析,结合我校园林设计方向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计划,《园林艺术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主要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2.1探索模块化项目式的教学模式
《园林艺术原理》课程教授的主要内容包括园林艺术特征、园林构图艺术、园林风景艺术、园林色彩艺术、园林山水地形艺术、园林建筑艺术、园林种植艺术和园林小品艺术等。将课程分为园林艺术概念、园林艺术基础和园林艺术实践三个模块[1],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课程分为山水、植物、建筑、小品、园路广场等五大项目[2]。针对每一个模块和项目性质,设计教学载体和教学形式,每一项目设计重点、难点突出实践特色,在项目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科的发展,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2.2经典案例分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园林艺术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园林艺术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案例教学法的应用。针对不同模块和项目的讲授过程中,以具体案例为基础,通过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场景进行案例分析,发现规律,提炼理论,将相关知识融会贯通。
教学案例的选取应以教学目的和具体教学内容为根据。既要包含经典园林案例,又要体现园林专业发展的新趋势。利用典型设计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设计思维。通过对中外著名园林如北京园明圆、承德避暑山庄及法国凡尔赛宫苑等经典园林兴建的历史背景、建园目的、设计理念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对造园艺术影响的分析和引导,使学生分析比较经典园林的差异,活学活用所学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文精神融入园林设计中[3]。针对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应该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涌现的优秀园林作品或是身边熟知的园林案例进行分析。例如,组织学生对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与2010上海世博园的建筑、水景、植物造景等的分析讨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在课程教学中,利用网络信息的及时性和便利性,密切关注园林专业发展的新状况,及时更新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力求使课程的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建立课程网站,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课程网站的建立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在线自主学习环境,对课堂教学起到了补充和拓展的作用。网络教学资源有助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学,利用在线交流栏目可实时或异步进行学生作业布置、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参与性。
2.3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
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够重视实践教学,教学计划中实践课的教学时数不足。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必须加大实践课的教学时数。首先,增设实验课程,建议课时数为24学时。实验课程主要目的是强化技能培训,其技能培训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而手绘训练则是技能培训的关键环节,可以直接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技能培训环节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设计中去,能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其次,增设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建议增加为期5天的实践教学周。在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上可分三步进行:基本实践能力培养、专业社会岗位能力培养和相关专业综合能力素质培养[4]。通过该培养体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岗位能力和适应社会工作需求的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园林艺术实践教学中,从培养学(下转第196页)(上接第176页)生基本实践能力入手,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分析某一园林景观的功能分区,了解其园林要素特别是山体、水体、植物等的运用情况,重点分析其园林景观的艺术手法和产生的艺术效果;组织学生到园林工程施工现场参加施工,利用学校附近的专业公司和企事业单位的现场施工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学生的社会岗位能力;请从事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的前校友来校指导学生的学习。
2.4考核方法改革
多样化的考核形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不能全面、客观反应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专业能力。在园林艺术教学中建立作业评分标准体系和实习报告评分标准体系,增强评分的客观性。将考核分为3部分:平时考核、实践考核和期末考试,具体内容包括课堂讨论、平时作业、实习以及基本知识的掌握等。注重平时成绩和实践环节的考核,减少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把考核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使考核方法更具有评价的系统性、动态性、连续性和多样性,能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比较符合创新教育评价体系的基本要求[5]。
3结语
园林艺术是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园林艺术课程改革,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和调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随时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课程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史小玲,顾建中.“项目驱动、能力为本”的《园林设计》课程教学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9,8:136-137.
[2]杨晶.《园林艺术》课程教学改革[J].北京农业,2013,9,291-292.
[3]付美云,马爱军,王欣.《园林艺术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6(2):56-58.
[4]杨清平,,胡楠.高校园林艺术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3,33(3):95-98.
[5]刘惠.《园林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2):138-139.
[责任编辑:曹明明]
关键词:地方院校;园林植物学;教学改革
收稿日期:20160201
作者简介:刘慧(1979―),女,主要从事园林植物应用与绿地景观建设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3018902
1引言
据统计,截止2015年全国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高校有100余所,其中大部分是地方院校[1]。一方面,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的设立,对规范学科教学,优化师资队伍,培养合格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以网络公开课、慕课(MOOC)等为核心的开放、共享教育资源对地方院校风景园林专业一些基础性强的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挑战,同时,由于地方工科院校师资相对薄弱、教学资源相对匮乏、课时设置较少、学生相对忽视等原因,《园林植物学》的教学成效往往不佳。
2《园林植物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园林植物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是风景园林专业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2013年的《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也进一步明确了《园林植物学》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及其在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2]。作为地方工科院校,桂林理工大学自2007年开设风景园林专业以来,一直重视《园林植物学》及相关课程的教学与专业教育,成效显著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2.1教材选用难
在农林院校园林植物类课程主要由《园林树木学》、《花卉学》组成,北方院校的教材选用主要以陈有民教授主编的《园林树木学》、张天麟教授主编的《园林树木1600种》为佳,南方院校的教材选用主要以庄雪影教授主编的《园林树木学(华南本)》为宜,《花卉学》课程则大都选用包满珠教授主编的《花卉学(第三版)》。这些权威教材主要以讲述园林植物的分类、习性、生长发育及栽培管理等为主,相对地方工科院校学生来讲,其内容多、专业深、涉及面广,对学生的要求甚高,同时《园林植物学》的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校所在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园林应用现状[3],目前相关其他教材又或多或少存在较大不足,选用合适的教材比较困难。
2.2教学课时少
对于《园林植物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农林院校大多安排80学时的课时,且农林院校一般开设植物学、园林花卉学、草坪学、园林苗圃学等相关课程[4]。而桂林理工大学将《园林植物学》作为必修课,教学课时只有48学时,严重偏少,且缺少相关课程的支撑。而《园林植物学》教学内容繁多,涉及面广,促使教师的讲课蜻蜓点水,不能深入,学生的学习囫囵吞枣,一知半解,教学效果不理想。
2.3教学条件差
由于一般的地方院校开设风景园林专业时间不长,缺乏相关树木园、花卉温室、苗圃等教学设施,教学条件较差,造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课堂讲课为主,实践教学普遍不足,学生对园林植物的相关知识掌握也只是停留在书本上,一到实际应用就两眼摸黑。
3 《园林植物学》教学改革探讨
新时期,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地方工科院校应充分把握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及教学实践等四方面对《园林植物学》等相关课程教学进行全面改革,以克服教材、课时、教学设施等诸多不利因素,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里掌握园林植物学相关专业知识,为未来从事风景园林事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3.1改革教学内容,强化就业导向
作为地方工科院校,桂林理工大学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风景园林专门人才为目标,在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教学计划实施中强化以就业导向为理念,因此改革《园林植物学》教学内容应充分突出应用性与适用性。应用性主要体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关注园林植物的习性、观赏特性和园林用途等内容,减少对园林植物的分类、分布、生长发育、栽培管理等内容的教学。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应结合地方高校主要生源属地(广西)和就业去向(上海、广州、深圳等)选择适用性较强的教材以及讲授针对性较强的内容,如选择庄雪影教授主编的《园林树木学(华南本)》为主要参考教材,重点讲授木兰科、山茶科、樟科、木犀科、棕榈科等内容,并以南方园林植物应用景观效果为案例进行实证,以提升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专业需求的能力。
3.2改革教学方式,增强课堂互动
目前,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让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知识与信息,使教师的讲授简单易懂,学生的认知更加便捷,特别有助于园林植物类课程的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信息量过大,幻灯片展示速度又快,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往往跟不上节奏,真正掌握知识的效果不佳。因此,在教学中增强课堂互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十分必要。一方面,教师充分运用声、光、色俱全的多媒体课件把园林植物的花、果、叶及整体形态特征形象直观地讲授给学生听,并通过课堂提问式互动,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提升学生对园林植物理论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布置相关教学内容让学生课堂讲授与分享心得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把枯燥、生涩的园林植物理论教学内容融入到学生的平时学习、生活中去,既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也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3改革教学手段,共享网络资源
“互联网+”背景下,随着更多知名高校的网络公开课免费共享以及“慕课”、“微课”等日益盛行,传统的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或者单纯的PPT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和方法面临挑战,地方高校教师应审时度势,积极适应新技术发展,在《园林植物学》教学过程中主动寻求变革。
3.3.1共享教学资源
教师可通过创建自己的互联网教学空间,与学生共享相关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学校课堂教学进入“在线导学”模式,实施网络课堂教学,加强两个课堂的教学,以弥补课时不足的矛盾
3.3.2“翻转课堂”
即教师通过制作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把传统的“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以节省教学时间,增强课堂对话和讨论,并强化对园林植物相关视频讲座、电子刊物、植物图库等网络资源的学习。
3.3.3“微课”互动
即针对园林植物某些重点、难点、疑点制作“微课”资源,并通过教师个人教学空间、微信、微博、QQ等传播给学生,增强相关知识学习的针对性与目的性,更好地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的热情。
3.3.4网络资源分享
推荐和引导学生关注有关园林植物网站、微博及微信公众号,如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自然标本馆、中国风景园林网、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等行业知名网站及园林植物识别类APP等优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启发、引导学生自我学习。
3.4改革实践模式,提升教学效力
《园林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和运用性很强的课程[5],由于地方院校由于园林植物实践教学基地普遍欠缺,应积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课堂实践与网络实践相结合,以提升《园林植物学》课程的整体教学效力。
(1)对接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在野外进行现场课堂教学。如在春季木兰科、蔷薇科植物盛花期时,可直接选择在课外进行现场教学,便于学生对木兰科植物的形态特征、观赏效果及园林应用的深入认知。
(2)协调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选择桂工校园、桂林市区公园、植物园、街道及居住区等进行实践教学,认知、调查园林植物的实际应用及景观效果,加深学生对园林植物的感性认识。
(3)融合课堂实践与网络实践,充分利用植物识别类APP等网络软件资源调动学生主动认知和获取园林植物的能力,要求学生采集标本、拍摄图片、记录形态特征、观赏特性及园林应用等,每个学生都能做到识别200种以上常见园林植物,增强园林植物学实践教学效力。
4结语
中国园林是世界园林之母,有着极为丰富多样的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园林植物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不在于教师传授了多少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掌握园林植物的相关特性,学会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充分发挥园林植物的各种功能并合理搭配植物,营造多彩多姿的园林景观[6]。总体来说,地方工科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办学条件较差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其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也应根据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在“互联网+”背景下,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期更好地促进地方工科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 孟亚凡.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学科教育[J].中国园林,2003(7):53~56.
[3] 林广思.回顾与展望――中国 LA 学科教育研讨(2)[J].中国园林,2005(10):73~78.
高职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是实践型人才,学生将来直接面对生产与服务,这样培养的重点就应该集中在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上.高职院校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一方面要扎实地学习园林工程技术的专业知识,从而具备工作的基本技能,能够很快地投入到园林绿化等工程项目的实施中;另一方面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职业素质的提升,从而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为优秀的技能锦上添花.
2高职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课程体系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园林工程技术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园林植物生态学、气象学、园林建筑、园林绘画、花卉学、园林植物栽培学、园林植物育种学等.从上述所列课程不难发现,目前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较为传统,虽然课程内容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但是从学生的培养方向以及社会的需求来看,这些课程的设置以较为基础的园林植物栽培和简单的园林设计为主,理论性特别强而且重合率较大,与岗位需求对接不是很顺畅,这样就难以满足当前的市场和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另外,在高职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中专业课与文化课、实践课等都是进行分段排列的,各课程之间相互独立而且缺乏沟通,并未形成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
2.2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如今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还是非常传统的,主要是灌输型的,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枯燥.老师利用幻灯片的形式把知识一五一十地讲给学生,虽然这样能够将课程知识较为系统地讲授给学生,但是学生主要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上,而且这种枯燥的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而如今的园林行业需要应用型的人才,需要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但上述这种以老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与实际动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园林工艺人才.
2.3教学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实践课在当前的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明显偏低,学校以实践条件不允许为理由,比如:因设备数量质量问题、校内外实践场所不充足等压缩实践学习时间,只注重课堂上理论知识的讲解.这说明如今学校还保留着传统的教学思想,即: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从而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足,在职业发展中的能力就会有所欠缺,不能迅速适应工作.
3高职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综合改革方案设计
针对高职院校中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规划出合理科学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实际操作将设计的方案付诸实施.
3.1完善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
完善课程体系设计方案的重点是整合课程,具体的方案设计是:第一,就课程内容的设置来说,首先对学生做一个关于所学课程内容以及课程重复度的调查;其次,将调查的重复或者类似的课程做一个书目的整理;最后,将重复或者类似的课程进行整合,整合的原则要遵循减少基础课的重复度以及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比如,将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课程进行整合,合并成植物与植物生理学,除了保留部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有用的基础知识外,不再详细地介绍植物生理方面的知识.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实践性人才而非研究性人才,没有必要深入研究植物的一些特性.第二,就课程开设的时间来说,首先,要对各个课程之间逻辑上的联系梳理清楚;其次,根据梳理的逻辑关系再结合课程的时间安排科学地确定每个学期应该学习的课程内容,在课程时间的安排上要遵循递进的原则.比如,在制定专业的设计课程中,先学习制图、再学习初步的设计,最后学习整体的园林规划,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很清楚地把握各个学科之间的逻辑思维.
3.2创新教学模式的设计方案
如今高职院校在教学方面还延续着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未能注意到学生的综合发展,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创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具体的设计方案,依次在以下2个方面进行:首先,方案设计的目标应该是将传统的老师讲述、实际案例教学、实地操作教学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能够将学生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另一方面能够使同学们通过实地操作与实际案例分析巩固所学的知识.其次,方案设计的内容是:第一,在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老师创新多种课程呈现方式,比如让学生独立完成课程的讲解内容;第二,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之后,老师在课堂上加入案例分析的内容;第三,在课堂学习之余要抽出适当的时间到企业中进行实地实习.
3.3加强教学实践的设计方案
高职院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学校的培养工作与高职院校中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相背离.这就需要加强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具体的设计方案主要是围绕将教学实践与传统的理论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一目标展开.具体的方案设计应该是:首先,需要做的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程比例以及上课的时间安排;其次,需要做的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调,让学生能够找到企业去进行实地操作;最后,需要做的是对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反馈与考核.以上是对高职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综合改革方案设计的整体框架式的理论分析,下面就对每一部分的方案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从而使得方案的设计能够得到切实的实施.
4职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综合改革方案实施
4.1适应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建设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
在构建课程体系方面,应按照园林工程技术的岗位核心能力需求,做到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工程、职业标准的紧密对接,突出“教学做”的一体化,编辑与本地园林行业生产相适应的系列教材,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4.1.1课程体系与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分析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及岗位群,以此作为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的依据.突出“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目的”的课程教学任务,重视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在科学构建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合理设计课程结构,并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如将植物生理、土壤、肥料、气象等课程整合为“植物生长与环境”,将园林制图与园林CAD整合成“园林工程制图”等,使相关的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同时开设市场营销、企业经济管理等专业拓展课程,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就业的范围.
4.2.2教材建设
根据课程改革目标,组织编写园林花卉、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制图、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等一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适应园林岗位实践操作技能要求.
4.2.3教学内容
将园林植物生产管理和种植设计与施工过程,融入行业相关标准,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将与职业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的课程同职业资格培训考核内容专业相结合,同时采用操作过程考核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判定课程成绩.
4.2.4教学方法
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根据工作任务而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具体包括立体化教学法、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实际案例教学法、现场体验式教学法、互动教学等等.采取将课内实践与课外兴趣小组相结合、单项训练与综合生产实习相结合、顶岗实习与职业岗位相结合等方式,真正做到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
4.2校企深度融合,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通过校企共建、引企入校、校办企业等多种形式,深化学校与企业的融合程度,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以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为中心,实现教学、培训、生产、技术研发、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功能,努力搭建起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教学平台.
4.2.1校企合作办学
为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可以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成立由企业行业专家与专业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此,校企双方共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教学设计、开发教材,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与承担教科研项目,同时,可以采取学校对企业兼职教师进行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等措施.
4.2.2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
为了锻炼学生职业综合技能、帮助其体验企业工作环境以及熟悉园林施工流程,可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根据园林工程施工的阶段性、工程项目的变动性等特点,结合企业工程施工任务,安排二三年级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并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定不同的考核办法,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的跟踪和考核.对于三年级学生,更要做好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三者的有机结合.
4.3专兼结合,建设和完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通过校企共建项目的实施,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和企业兼职教师的授课水平,打造“专家级”师资队伍,树立校内专业骨干教师的行业影响力,突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和创新创业培训,建设一支德技双馨的专业师资队伍.
4.3.1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设
通过赴相关高校进修、国内访问学者、与企业共同开发科研项目等途径,培养具备园林植物生产、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管理能力,熟悉园林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能够指导本专业整体建设规划的专业带头人.通过专业课程进修、赴国外进修、到企业蹲点、主持科研项目等途径,培养专业实践技能强、基础知识扎实、善于组织控制教学过程、起示范表率作用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作为专业骨干教师.
4.3.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除了培养全职老师的实践能力,学校还可以从园林企业或者校外实习基地聘请行业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或者学生的第二导师,从而让他们有效地指导校内外基地生产实训和顶岗实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配套地建立起一套兼职教师培训、管理和考核办法.
4.3.3“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园林植物栽培;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192-02
园林植物栽培是园林技术、园林工程技术、园林绿化及其他园林相关专业课程结构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及主干课程,是培养合格的园林专业高级专门人才所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园林植物栽培可以分为种苗生产和栽培两大块内容,主要研究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环境因子与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种子生产、播种育苗、营养繁殖、大苗培育及出圃、园林植物的调查规划与选择、园林植物栽植、园林植物的养护管理、整形修剪等内容,同时还要完成相应的实习实训项目。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的园林植物栽培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园林植物栽培的教学质量,本文主要分析了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对策。
一、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偏重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内容也主要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行业或某类职业、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学校除了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其专业的职业技能水平更是考核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学生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实践教学,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从而影响到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高职院校园林植物栽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陈旧,缺少完善的教学体系和良好的教学模式。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园林植物栽培学教学内容上与园林本科专业中园林植物栽培教学内容区分不大,教学手段上以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实践教学为主。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以填鸭式为主,内容与本科院校差不多,难度较大,使得学生难以吸收掌握。而实践上,由于理论部分没有完全理解、掌握到位,实践效果也不好。有时虽然实践任务是按时完成了,但学生完成任务后对整个实践过程却说不清楚,对于“为什么要这么做”不知道,导致学过就忘,出去工作后还是不会操作。由于教学方式陈旧,使得高职毕业生远远不能达到市场对于专业技术性人才的需求。同时,高职院校的园林植物栽培教学过程中还缺乏良好的教学模式、完善的教学体系,也很少有教师在这一问题上做出深入的研究。
2.学生学习缺少积极主动性和责任意识。目前,高职院校园林植物栽培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占到一半或一半以上,而理论知识本身就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将来的工作有必然的联系,只是被动的学习、被动的吸收知识,学生广泛缺乏学习积极主动性和责任意识。实践教学中,由于每项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而每小组人数较多,就会出现有些学生偷懒、不动手,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3.校内实训场所有限,影响实践教学效果。学校里虽然有苗圃地可以供实践教学使用,但面积很小,而且每年、每学期都有很多班级在上园林植物栽培课程,加上学校本身也有一定的规划,很多地不能使用。同时,由于学校实训场地上没有园林工程项目,比如有的实践课上要移植大苗、大树,要么是没有大树可以移,要么是没有场地可以栽,就出现了大苗、大树挖完后原地栽种的现象,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由于实训场地的不足,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4.校企合作存在困难,实训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园林企业是园林产业的主体,所以园林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符合企业的要求,要注意把用人单位的需求转化为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并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来。这一点在高职院校中也是非常薄弱的,除了最后一学期到相关园林绿化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外,其他时间很少有接触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实战演练机会。在校企合作进行实践锻炼过程中,由于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和出于对成本的考虑,就连最后的顶岗实习也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企业中,还有部分学生找不到对应的岗位实习,即使是参加了顶岗实习的学生,由于企业不能配备专门的人员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也就很难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而且学生所参加的实习岗位基本上也是企业中最基础的,经常有学生回来反映自己在企业中只做些杂活、接触不到工程项目,这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因此也就难以达到实习的目的,实训教学的质量也就难以保证。
5.师资力量不足,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缺乏科学性指导。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群体缺乏实践能力,尤其是年轻教师,大多都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后到学校工作的,虽然理论知识较强,但自身的专业实践技能不足,在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上缺乏科学性指导。园林植物栽培课程方面的教师情况也是一样,许多操作技能如果没有实践经验是很难组织实施的。为了弥补这一问题,有的学校则聘请园林企业人员来担任实践指导老师,这种方法有利也有弊,经常会有外聘企业人员由于其自身的工作原因而耽搁正常的教学活动。
三、提高高职院校园林植物栽培教学质量的具体对策
1.调整高职院校园林植物栽培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在园林植物栽培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在课程教授的深度、广度和难度上的把握。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其学生的学习能力、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一般低于相应专业的本科学生,而且高职院校的学习时间只有三年,因此园林植物栽培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在本科园林专业的基础上进行浓缩和提炼,并浅析化,以便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在园林植物栽培的教学手段上,可以采用实用性较强的多媒体和网络等教学形式来快速传递理论知识,并做到图文并茂,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实践技能操作还可以通过动画虚拟实训来完成,能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观看一些相关的影碟、视频,以丰富教学手段,也可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自己拍摄一些视频用来授课或指导学生实践。
2.完善校内实训条件。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要积极完善校内实训条件,扩大实训场地,满足教学需要,同时还可以把整个校园绿地作为实训场所,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绿化实践中。实训场地满足后还可以丰富实习实训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主动性,以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来,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牢牢掌握。
3.加强实战演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校企合作、增强实战演练是提高园林植物栽培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外,在其他学期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也要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参与园林绿化实战演练。而且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还可以解决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另外,在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之前,指导教师要先确定实训的任务和目的、顶岗实习的考核方式、顶岗实习的预期结果等,并在实习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保证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效果。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要提高高职院校园林植物栽培课程的教学质量还必须得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许多高职院校在引进人才时越来越注重学历、学位、职称,同时还应更注重其实践工作经验。对于年轻教师应放宽政策,鼓励他们到企业、基地挂职锻炼,让他们参与到实际园林工程中,从而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对于外聘教师也更应注重其实践操作能力、工作经验、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及教学态度,而不能只看其职称或职务情况。学校还应完善相关的聘用、管理等制度,同时,还可以定期邀请一些企业负责人、高校教师、校友等举办讲座,加强对学校年轻教师的培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及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园林绿化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园林行业前景十分广阔,但面对行业的快速发展,专业性园林技术人才却十分稀缺,高职园林专业的学生就业市场广阔。园林植物栽培是高职园林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对园林绿化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归纳、总结,提高教学质量,在立足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努力在有限的条件下创建良好的教学条件,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良好职业道德,能熟练运用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等技术,会进行园林植物栽培、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等的园林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颖.新世纪高职高专园林建筑学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9):4292-4294.
[2]李振涛.高职院课程设置的探讨――以高职林业技术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08,10(4):44-45.
[3]韦东海,张秀兰.高职高专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探析――以旅游专业为例[J].科技信息,2009,(10):12.
关键词:园林;本科教育;植物类课程;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6)03-0004-04
自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即以专业课程的形式陆续出现在近代高校中[1]。目前,全国已有220多个院校开设园林、风景园林及相关本科专业,每年招收各类型各层次风景园林学生超过50 000人,显示着中国风景园林教育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1]。风景园林的目标是“改善自然和人工环境的质量,建立和协调风景与建筑、基础设施的关联以及对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尊重等”[2],因此培养该专业人才的目标是“为人类和其他栖息者提供良好的生活质量”和“应用生态平衡的方法保证已建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等。当前形势下,探索改革中国现行园林教育体制,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期的学科发展需要已刻不容缓,许多学者从课程改革、教学体系构建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改革探索[3-6]。
华南农业大学(下简称“华农”)自1985年起开设园林本科专业,是全国较早开设该专业的大学,经过30年的努力,学校园林专业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已位居全国前列;2014年新开设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是体现园林自然性、生命性、地方性最重要的要素之一[7],植物类课程也因此成为园林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及时了解他们对于专业培养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课题通过对华农在读和毕业的园林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植物类课程设置及教学组织的态度和看法;尝试结合园林植物的教学特点及园林专业的教学成功经验,对植物类课程进行改革创新,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途径,同时为今后相关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从而使该类课程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贴合社会的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1园林专业学生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1.1问卷设计和数据采集
针对华农园林专业在校及毕业的学生2类不同群体,分别设计关于植物类课程在“课程设置与内容”“课程理论与实践”“课程考核”“课程安排”“教学成果”5个方面共20条选择题作为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09份(男生171份,女生238份),其中在校生224份(四年级63份,三年级90份,二年级71份,一年级80份),毕业学生105份(分别从事园林规划设计类工作60.2%、管理类工作12.5%、施工类工作10.2%、预算与招投标工作17.1%)。
1.2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
在目前的《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植物学》《园林植物概论》5门植物类核心课程中,毕业学生赞成应为核心课程的分别占84%、77%、48%、42%和18%;其中作为双语课的《园林植物概论》所占比例最低,对学生来说可能学习难度较大,实用性不足。另一方面,有高达63%的学生赞成将《植物造景》设置为核心课程,显示其对综合应用植物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较大。大四和大三学生分别有40%、48%满意目前植物类课程的上课顺序。大四到大二的学生中,只有17%的同学认为课程内容无重复或不知道,显示多数学生认为个别植物类课程存在内容重复现象;同时,这三个年级的学生分别有25.4%、21.1%、38.0%认为《园林植物概论》与《植物学》组合是最为突出的“课程内容明显重复”,其次是《园林植物概论》与《园林树木学》组合,分别占19.0%、21.1%和15.5%。
在植物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期望的契合度方面,显示除大四学生有34%外,大三、大二学生中仅有16%和14%认为相契合,契合度偏低。明显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各年级学生在入学初对专业的定位、开学前对课程内容的猜想以及生活中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不同而造成的。课程内容与学生期望不符并不能说明课程本身存在问题,但会使其学习热情下降,厌倦、不满甚至排斥课程,滋生敷衍练习、逃课等影响学习效果的行为。
在大四、大三学生中,分别仅有10%、7%没有逃过植物类课程,而有46%、64%逃过1-3次课。在逃课次数最多的课程统计中,《园林植物概论》所占比例最大,大四、大三和大二学生分别为30%、21%和32%;其次是《植物学》,依次为24%、20%和17%。大二和大三学年是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或社会短期实践的黄金时期,因此持“有其他事情要办”为由而逃课的学生比例近半,分别为48%和50%。特别是大三的同学,此时没有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也没有毕业班的就业压力,比低年级学生有更多的欲望、精力和机会去参与课外实践,获取他们认为的课外知识和经验。同时,对校园生活的了解和熟悉也使大三学生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对专业教育的敬畏,例如,大二学生有23%“觉得那堂课内容不学也行”、10%认为“内容太无聊不想听”,而大三学生在这两点理由上分别是19%和22%,大二学生在决定是否去上课时还会多考虑判断学习内容,但大三学生逃课更多是出于对课程本身的倦怠。
1.3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
植物类课程中,均按一定比例设置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而从问卷看,大四到大二的同学中仅有11%~16%认为各门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合适;高达37%的大二学生认为《园林植物概论》的比例不合适;21%的大四学生和28%的大三同学认为《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的比例不合适。这可能是因为这两门课所教授的知识远离学生日常接触面,除了实习课外,学生无法在生活中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感可看的实物。
问卷结果显示从大四到大三每个年级都有超过80%的同学认为要增大实践教学。对于如何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方面,大四到大二的同学中有49%~56%赞成在理论教学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有28%~40%认为要减少理论教学学时,这显示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对于理论与实践重要性的认识有反向变化的趋势,即理论重要性降低,实践重要性提升。实践及实习的上课环境相对轻松,在实物面前更有利于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因此比理论课更受学生欢迎。然而,实践教学的实施受到植物生长季节、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理论和实践教学学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可通过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之余,多参加社会实践工作,把实践活动从课堂扩展到课外、校外,提升学习效果。
毕业学生分别有45%和56%认为植物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安排应根据“植物生长时序与季节”和“实践―理论―实践”的原则。教学实践把植物生长时序与季节考虑在内,可充分把握植物这种活标本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通过“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既可在理论教学之前提起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对植物有生动形象的初步印象,更容易地理解理论课中的教学内容,最后通过再次实践的检验,让理论内容更好地融合在实践当中。有学生在问卷中提出植物类课程的实践课多集中在期末,使实践课也成为填鸭式教育的问题值得思考。实践环节这样设置的初衷是希望通过高强度的实践学习,学生能加深理解和记忆。而分散实习是否效果更好?可以在日后的教学中尝试。
1.4课程考核与教学效果
植物类课程不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课程考核基本都是采用期末闭卷考的形式,考核方式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问卷结果显示,45%的毕业学生认为课程考核应着重于“基础理论的掌握”,其次才是“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贯通”。然而,在校学生中仅有19%的同学认为课程总评成绩可以真实反映学习情况,59%的同学觉得总评成绩与自己的预想有差距,但能接受。对于不能真实反映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所占比例太重”,从大四到大二分别占47.6%、61.1%和57.7%。在课程期末考试试题设置上,大三和大二学生中分别有29%、23%和27%、21%认为存在“客观题考察的知识点过于细小”和“主观题考察的知识点过泛,缺乏针对性”的问题。
问卷结果显示,四年级到二年级分别有87%、83%和73%的同学认为可以将植物类课程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设计实践,但有局限;仅3%、0%和3%认为能得心应手地应用。有些知识无处应用、有些知识不知在哪应用、有些知识不知何时要用、有些知识不知竟然能用、有些知识要用时才发现没学到等都可能是造成局限性的原因。其本质是不知这些在植物类课程中学到的东西该如何与设计联系。
68%的毕业学生认为“对于新招的从事园林植物方面工作的园林应届毕业生,能应付工作所需,但有局限”。“有局限”主要因“对植物生态习性不熟悉”和“对植物人文内涵缺乏了解”等,表明了对于园林工作者来说,扎实的植物基础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对植物更深层的了解和融会贯通的综合应用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2植物类课程整合与创新的思考与实践
2.1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设置的思考
教学计划对于人才培养具有指向性的作用。在编制教学计划时,要处理好植物类课程与设计类、工程类课程的关系,自然观、生命观的培养熏陶应落实在园林专业整个教育、各门课程的各个环节[7]。在进行园林专业培养计划修订时,不宜仅侧重在设计能力的培养方面,而应该继续保持我校在园林植物方面的传统优势,加强植物类课程的改革,加强学生在园林中应用植物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社会上形成竞争优势。
园林植物随着季节、环境等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特点,客观上就要求与园林植物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都应该与这种动态变化相结合。因此,植物类课程设置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相互承接、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并主要与园林行业的有关实践相契合,同时兼顾学生升学与多方拓展知识面的需要。植物类课程共11门,其中必修课7门,选修课4门(表1)。植物类课程从第一个学期开始设置,让学生在接触园林专业之初,就认识到植物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植物类课程要贯穿于本科学习的每一个学期;良好的延续性,是学生从“生”到“熟”,再到“巧”所必不可少的环节。课题组认为,由于植物类课程彼此之间联系较多,故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内容、方法、资源等应该统筹处理[7] ,编写相关指引,以解决课程衔接问题,使不同教师在讲授同一门课程时,都可以保证水平较一致,清楚所教授的课程在学生4年学业中的位置,把握讲授的重点,有效避免与其他课程的内容相重复,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2课程考核与学习效果的评价改革实践
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在课程总评成绩中通常分别占30%和70%,其中,期末成绩所占比例过大,与现行教学改革所提倡的学习过程评价相矛盾,因此把比例调整为平时成绩50%~60%和期末成绩40%~5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实习报告、课堂讨论、每周一花或物候观察等等细项,涵盖课程的学习过程。尝试改变期末考试试题的设置,添加一道综合性主观题,以参考与课程相对应的实际工作为主,按情景设置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考察学生应用知识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大题下以递进串联或平行并联的逻辑关系设若干小问题,每个小问题重点考查针对整个课程中某个重要章节里知识的运用而非罗列。这样的调整可准确客观地评价学生在这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投入和收获,避免随机性和投机取巧情况的发生。当然,这种分值比例调整是基于教师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都了解的前提下,否则容易变成不公平不客观。
植物类课程作为一个体系,还可从以下四个能力指标去验收整体效果:1)识别与鉴定常用园林植物的能力;2)恰当应用植物材料进行园林规划设计的能力;3)完成园林植物栽植、养护管理实践操作的能力;4)实践调查、撰写报告的能力。根据这些指标对教学做出相应的改革并推广应用,打破以往农林本科院校园林植物类课程之间自成体系、脱节的关系,使得学生对园林植物类课程融会贯通,活学活用;革新园林植物类学科的综合评定考查方式,合理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实践调研,撰写报告,从而使从事园林植物方面工作的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更全面,更适应社会的需要,获得社会的认可。
对于植物类课程的整合与创新将随着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古言之“教无定法”,但笔者认为,“定法”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其贯穿于课程始终的教学热情和专业素养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能促进学生对课程及专业的热爱和自主学习。长期的教学实践使笔者深刻地认识到,沟通与授课的技巧、课堂节奏的把握、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的频率和深度等都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探索的过程永无止境。当然,不同年龄的教师,授课的特点和风格会有所不同,年轻的师者,可能更多以热情打动学生,年长的师者,则更多以睿智和对学科理论的融会贯通和对专业的前瞻性吸引学生。
本文数据采集过程得到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教师、园林专业在校学生以及毕业校友的支持,谨表谢忱!
参考文献:
[1] 李雄,刘尧.中国风景园林教育30年回顾与展望[J]. 中国园林,2015,31(10):20-23.
[2] 高翅译. 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风景园林教育[J]. 中国园林,2008,24(1):29.
[3] 丁绍刚. 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现状与教育教学改革初探[J]. 中国园林,2001,17(4):15-17.
[4] 高琦,杨西阁,王昊,等.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教育体系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5):46-48.
[5] 李春梅. 21世纪园林专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教学改革探索[J]. 中国园林,2001,17(4):13-14.
[6] 张璐,刘威,陈雅君,等.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生态学相关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4):62-65.
1.系统性强,涉及知识面广。建设工程概预算的目的是让学习者遵循基本建设的制度法规和程序,按照建设项目发生的各个阶段,实行各实施阶段的全面管理和控制。其涉及知识面包括工程施工技术、工程管理理论、工程经济、工程验收规范、工程法律基础及相关知识等。因此,《园林工程概预算》是一门系统性强、涉及知识面广泛的课程,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概预算编制的各方条件和相关知识。
2.影响因素多,编制复杂而细致。建设工程概预算在编制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如施工图纸、施工组织设计、工程定额、计价方式、工程量计算规则、市场价格因素、国家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往往要经过投资估算、设计概算、修正概算、施工图预算、施工预算、工程结算、竣工决算等一系列概预算,是一个全过程系统管理,要尽量避免计划与建设的脱节,就必须进行复杂而细致的编制工作。
3.实践环节多,与职业资格联系紧密。园林工程概预算所涉及园林工程及相关工程定额的使用、园林工程工程量的计算方法(包括清单计价规范下的工程量计算以及园林工程及仿古建筑估价表中的工程量计算)、清单计价的程序、清单计价表编制及清单计价分析表编制以及施工图预算编制等诸多实践内容,因此,必须联系实践,注重企业成本与价格水平的变化,认识园林工程产品价格的特殊性,把握园林工程价格实质,确立合理价格。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实施职业资格制度后,造价工程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等相关执业资格考试中涉及到工程造价相关内容,极大地推动了《园林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及职业技能培养。
二、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多,学时少。《园林工程概预算》课程内容包括建筑工程概预算概述、园林工程定额、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园林工程工程量计算、园林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园林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以及园林工程概预算审查等,而园林工程本身就涉及园林土方工程、园林给排水工程、园路工程、假山工程、园林照明工程、园林绿化工程、园林建筑工程、园林小品工程,可见课程所含内容颇多;但扬州大学园林专业该课程仅有32学时,这就为该课程的授课限定了一定的约束。
2.缺少材,或参考资料内容滞后。由于工程概预算中不同省市的预算定额或估价表中对工程量计算规则和定额的不同造成《园林工程概预算》的课程极具地域性,因此国内目前没有统一的园林工程概预算的本科教材。授课内容只能根据国家规范及省内预算定额或估价表中相关规定进行调整。即使采用一些参考资料,由于《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2013-0201》、《江苏省建设工程费用定额》(2014年版)等相关规范及文件的出台,现有参考资料没有涉及上述等内容而造成滞后。
3.学生专业知识欠缺,学习热情不高。在园林工程概预算授课环节发现部分学生识图能力差,对园林小品、园路、园桥等中结构做法的施工图纸不熟悉,对施工工序、施工方法以及施工组织设计等不熟悉,这就造成在工程量计算以及措施项目设置等环节上存在较大的问题。另外,随着就业口径的拓宽,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迷茫,认为大学阶段所学内容与以后工作内容不符,可能根本就用不上这门课程[1];并且这门课程属应用型课程,未纳入考研的考试课程中,又因这门课安排在第七学期,是考研复习准备紧要关头的时间内,因此很多同学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学习上不够热情。这种认识的误区究其原因是对其就业方向及专业性质不够了解,没有理清通才与博才的关系,不能为将来工作的专业领域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过程中的改革措施
1.培养兴趣,确定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人才模式培养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一旦对事物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实践,并在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2]。首先,让学生了解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树立学生学好的信心。通过网络搜寻对园林工程预算员或造价员岗位的需求的信息以及对毕业学生进行录音或录像采访其工作过程中对园林工程概预算的必要性及紧迫性的要求等方面给学生指导所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让他们重视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
2.突出重点难点,理论性知识留到课下学生自学。《园林工程概预算》课程内容虽复杂繁多,但纵观全过程,主要分为“算量”和“计价”两部分,其重点强调实际动手操作和计算能力[3]。因此,在授课环节主要针对这两部分做重点阐述与实践教学。而对一些概预算分类、定额分类、计价规范解读等一些理论性知识采用课下自学课堂答疑及课下QQ群、信箱答疑等方式进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4]。在实践教学环节之前,通过布置问题让学生课下自学,通过自学的知识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中去,从而对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效果进行考查。
3.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园林工程概预算》工程量计算涉及到诸如花坛、园亭、花架、园路等园林工程的施工工艺、结构做法等,很难用文字描述使学生明白。对施工工艺和结构做法不清楚就会出现漏项、错项或者工程量计算错误等多种问题。应用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动画演示、施工过程视频播放等多种手段使学生全面了解工程施工顺序及施工工艺,就能增强学生对工程量计算的理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如讲解园路过程中,清单工程量计算较为简单,直接按照清单计价规范中规定“050201001园路”中的计算规则“按实际尺寸以面积计算”即可。但在综合报价过程中,按照“江苏省仿古建筑与园林工程计价表”中的描述“路床整理(或土方开挖)、垫层铺设、面层铺设”的工作量计算规则就比较生涩,多数学生不了解园路结构和施工做法。此时,一则可以通过现场教学,二则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让学生了解园路施工的工艺及程序,结合计价表中的文字描述,学生就能准确地计算出园路的工程量,结合定额计算出综合单价。其他诸如花架、园亭、景墙、花坛等其他园林小品同样采取这类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就能提高教学效果。
4.加大实践比重,实施模块教学。《园林工程概预算》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单独或者分小组合作编制园林工程预算书,因此仅为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根本达不到目的。在仅限的学时内,加大实践学时的比重,对学生实际操作编制预算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预算书的编制也是按照不同分部分项工程、单项工程、单位工程逐一编制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按照园林工程的分类进行模块教学。分别进行园林绿化工程、园路工程、园桥工程、园林景观小品工程(花池、景墙等)、园林水景工程等开展模块教学。即,老师现在课堂上以某个单独模块的分部分项工程为例,讲解工程量的计算、综合单价的计算以及清单计价分析表的编制过程中涉及的工程量的计算规则、定额使用等;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老师讲解边自己开始训练;完成某个例题的学习后,教师给出大量例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单独或者分组讨论各例题工程量计算和定额使用,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以辅导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是主体;工作量计算,查阅定额和计价规范,完成计价分析表任务都有学生自己完成,只是在遇到问题和发现问题时老师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块教学能够使学生对一类问题掌握到位,教学做一体化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性。
四、结语
【关键词l园林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0053-0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应“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此,笔者以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为基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终生就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导向,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的,深入开展了园林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优化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
(一)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出发点,设置课程学习任务。园林设计基础课程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是学生了解专业和进入专业课程学习的入门课程。根据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以典型工作任务要求为出发点,设置了渐进式的课程学习任务:园林体验与园林艺术认知一园林构图基础一园林要素设计一建筑场地园林景观设计。该任务以体现就业导向为前提,以培养适应园林设计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着力点,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项目教学。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优化教学内容。在以典型工作任务要求为出发点设置课程学习任务的基础上,以园林设计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重点,具体确定了各学习任务的重点内容:其一,园林体验与园林艺术认知的重点内容在于通过现场体验,了解园林要素、审美内容和形式;其二,园林构图基础的重点内容为掌握园林艺术构图法则及构图的基本技能;其三,园林要素设计的重点内容为掌握山水、建筑、植物等各园林要素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其四,建筑场地园林景观设计的重点内容在于掌握建筑场地环境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和技巧。以园林设计师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和园林行业发展动态为依据,构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内容,突出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性。重视实践环节,加强能力培养。
二、改革理论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一)加强直观教学。应该做到:
1.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视频教学。在当今信息传递高效、快捷的时代里运用恰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录像、网络等,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大教学信息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如在介绍“园林艺术构图法则”时,把能体现统一与变化、调和与对比、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寸等园林艺术构图法则的图片,通过多媒体在教学内容中穿插展示,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赞可夫说:“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动机”。因此,教学中采用一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应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视听兼备及表现力丰富的录像教学、资源共享及个性化强的网络教学等手段,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开展现场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现场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启迪学生思维的同时拓展视野、提升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整体效果。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为学院)校园环境、学院君武森林公园、学院园林工程施工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和柳州市柳侯公园、江滨公园、市民广场、凤起新都小区等校外实训基地,均为开展现场教学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二)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主要包括:
1.启发式教学法。授课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内涵和实质、知识与知识的联系,注重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比如在“园林艺术构图的基本方法”学习情境教学中先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展示、案例教学,让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及其属性,而后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对园林平面构图的创作构思,进而培养学生进行园林艺术设计构图的能力及创造性、发散性的思维。在具体操作上,首先学生自由分组,每一组为一家“园林公司”,以某个公园的沙盘为目标,分析其构图艺术,然后以“公司”为单位进行相关内容的讲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引导作用相得益彰的充分展示。
2.采用诗词谚语趣味教学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穿插借用一些古诗词、谚语等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常在花间走,活到九十九”的民间养生保健谚语,反映了优美的园林环境是人们向往的好去处;“门前当桂(贵)”、“白兰屋前种,美花香气送”、“兰草翠竹助文昌,家有读书好儿郎”等诗词介绍了几种优良的庭院树种;“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就源头。”为明末计成总结造园的理水原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道出了障景的艺术效果;“两株一丛要一俯一仰、三株一丛要分主宾、四株一丛则株距要有差异。”说明植物丛植配置的基本原则。通过这些有趣易懂的诗词、谚语,学生易于理解,便于掌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构建课程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院校园网络及园林设计基础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有利于教师上传电子课件等相关资料,学生自主学习、方便快速地下载课件资料、上交作业、提出问题、在线学习交流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为任课教师之间提供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三、改革实践教学,强化技能培养
(一)改革实践教学项目。根据园林职业能力要求、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确定实践教学项目,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实践项目主要内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设置,同时包含主要教学内容并尽可能自然、有机地结合多个知识点。项目一:园林体验与园林艺术认知,通过园林实地参观、体验、资料收集等实践活动,进而了解园林要素、内涵、特点、形式等知识点;项目二:园林作品评析,通过对园林作品进行分析、讨论、评价等活动,了解园林艺术特点、美学法则、园林空间组织等知识点;项目三:园林艺术构图设计,通过几何式、自由式构图练习,掌握园林艺术构图中的平面、色彩、立体构图的方法和技巧;项目四:园林要素设计,通过对山水、建筑、植物等要素的设计训练,掌握园林各要素的设计方法和技巧;项目五:建筑场地园林景观设计,通过庭院园林景观设计训练,掌握建筑场地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高职工科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植物类课程
1 引言
城市园林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和城市环境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园林产业在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各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也蓬勃发展,百花齐放。园林是一门跨众多学科的专业,包括以植物及其应用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科学、以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工程技术类学科、以规划设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类学科。正因为园林类专业涵盖的范围广泛,开设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也众多,大致可以分为4类:农林院校、工科类院校、艺术类院校和综合院校,各院校因性质不同、办学背景和学科基础的不同,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高职工科院校开设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更偏重园林工程施工和园林建筑等相关内容,其专业核心能力是园林施工技术与管理。作为高职园林类专业三类核心课程之一的园林植物类课程的设置,要根据院校的实际情况,既要满足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植物及其应用的知识结构要求,又不能占用过多的课时和资源,因此要对植物类课程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一定的课时范围内合理安排园林植物类课程、园林工程类课程、园林设计类课程这三大类核心课程。
2 高职工科院校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植物类课程体系不严谨、课程之间衔接不紧密。高职园林专业完整的植物类课程体系应包括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分类学基础,观赏植物识别,园林植物生产繁育技术,园林植物栽培技术,园林植绿地养护管理技术,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园林植物应用等。对于高职工科类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来说,在植物学科基础薄弱、课时数有限、师资力量有限、实训条件有限等条件的限制下,要想开设体系完整的植物类课程不切实际,因此很多院校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开设一部分课程,使得植物类课程体系不够完整严谨,课程之间衔接不够紧密。
(2)植物类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严重。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里有部分课程内容存在严重重复和交叉,比如《观赏植物学基础》、《园林树木学》、《花卉学》、《草坪学》等四门课,里面都会涉及到植物识别分类,不同老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时经常出现重复讲授或漏讲现象;《园林苗圃学》、《园林树木栽植与养护》、《花卉栽培与生产》等三门课,都有植物生产繁育技术的内容;《园林树木栽植与养护》、《绿地养护管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都包含有植物养护管理的内容,由此可见,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严重,不仅让学生对植物课程重难点产生困惑,也浪费了课时和师资。
(3)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园林植物类部分课程内容偏重微观,强调理论知识,如在《观赏植物学基础》、《园林树木学》、《花卉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使用植物学的专业术语来讲解树木的形态特征、观赏特性及生物学特性等,导致学生只记住了植物的细微特点,对植物整体把握不够,以至于某种植物换个地方,学生就不认识了。另外由于班级人数过多或是课时限制,栽培与养护课程大多也只能在教室里学习,教学上过分强调栽培养护理论,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少,教学效果不理想。
(4)高职工科类院校植物实训基地建设滞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对实践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高职工科类院校本身植物学科基础就薄弱,植物类课程相关实验室如植物生理实验室、植物病理实验室、植物标本实验室等不完善,有的院校可能多个专业合用一个实验室,有的院校根本就没设置这些实验室,至于苗圃基地、温室大棚、盆景基地等实训场地更是设备陈旧、工具短缺、管理粗放。除此以外,院校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园林工程类和设计类课程的实训基地建设上,对植物类的基地建设投入过少也是造成实训基地建设滞后的原因。
3 高职工科院校园林植物类课程改革实践
针对上述高职工科院校园林植物类课程存在的问题,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近年来对园林植物类课程做了一些改革探索。
3.1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植物类课程设置
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自开办以来,植物类课程经过多次整合和调整。以2008级教学计划为例,园林植物类课程设置。
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反映园林植物及其应用类课程课时过多、课程之间存在很多的交叉和重复,应该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以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笔者对2012级教学计划中的植物类课程做了修改,如把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和草坪学的认知部分合并为观赏植物学,把园林树木栽培养护、花卉栽培与生产、草坪建植与养护的栽培管理部分及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合并为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具体课程设置。
新的课程设置改革,解决了课程内容的重复和交叉问题,使园林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师资得到高效利用。但植物类课程删减过多,使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能力缺乏延伸,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课时数有限,很难再增设新的课程或大幅增加课程内容,因此,可以将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园林苗圃学,商品花卉、园林植物与环境作为选修课程设置,以使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完善,衔接合理。
3.2 植物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在植物类课程的改革探索中,除了合理设置植物类课程,更进一步优化了课程内容。以《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为例,该课程是由四门课程整合而成,由整合之前的《园林树木栽植养护》、《园林花卉栽培生产》、《草坪建植与养护》、《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四门课组成,整合后的课时总共为144课时(不含1周实习课时)。该课程根据实际工作任务需求为驱动选取教学内容,确定为3个教学模块:模块一,园林植物生产技术(48学时),模块二,园林植物栽培技术(52学时),模块三,园林植物养护管理技术(44学时),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按照园林植物生长养护的季节性和先后顺序序化课程内容,按照园林植物生长养护的季节性和校内绿化生产养护任务来安排教学内容,授课时间安排为一整年,正好适合园林植物生长养护的季节性。学生通过该课程掌握的植物生产、植物种植施工、绿化养护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对从事相关岗位群的工作有很强的适用性,并为学生将来在园林、林业、园艺等相关行业内的职业拓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3 植物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一套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如《观赏植物学》课程教学中,带领学生去公园广场实地参观认识植物、指导学生为校园植物挂牌、组织学生参加植物知识竞赛等。在《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训练法,结合岗位职业能力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依据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理念,根据园林生产实践的实际工作流程,将课程设计为 25个学习性工作任务,让学生学做结合,与生产实际和生产季节紧密结合。现场教学法则是以课堂讲授和现场示范相结合,当场考核嫁接、扦插苗繁殖技术、起苗包扎等,或后期检查苗木移栽成活率、扦插苗成活率、播种苗质量等。
3.4 植物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植物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教学实习、专业技能训练、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为了能更有效地开展教学,笔者已经编著了《园林植物实习手册》,对学生掌握植物材料的种类、内容作出明确的量化规定。本校新老校区有种类丰富的园林植物,这是学生认识园林植物的最佳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校园条件完成对园林植物的识别工作。本校还主动与苗木、花卉企业联系,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了解市场上的苗木、花卉供应情况,并参与苗木和花卉的培育、种植、管理等生产活动,学会使用各种设施设备。在植物栽培与绿地养护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教学,安排学生参与校园绿化,亲自开展园林植物的养护和管理工作。
4 结语
实践证明,通过对园林植物类课程的整合与改革完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可使得工科类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植物类课程的设置逐步得到完善,教学方法得到提升,最终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包 志,邵 锋.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2(3):58~60.
[2] 汪诗德.高职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文汇,2011(2):166~167.
[3] 费 芳,李永红.高职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析[J].职教论坛,2009(9):39~41.
1课程定位
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是园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分析该课程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据滁州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2014届及2015届园林技术专业就业情况分析,其中从事施工、预算及资料工作的约占51%,从事植物生产与应用技术的约占16%,从事园林设计工作的约占10%,从事其他工作的约占23%。同时对滁州市绿生园林、金戈园林、泰然园林等5家园林公司进行岗位情况调查,其中企业员工有近60%从事施工及相关工作,从事工程资料、设计的人员占13%,从事工程预结算的人员占8.8%。因此,该课程设计改革根据职业需求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并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为学生毕业后胜任园林施工、预结算及资料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2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按我校人才培养方案,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课程将在大二下学期及大三上学期开设,共计114学时,其中园林施工技术部分50学时,管理部分24学时,园林工程预结算部分40学时曰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和管理部分在大二下学期开设,园林工程预结算在大三上学期开设。
2.1园林工程技术部分教学项目设计
园林工程技术知识对应职业岗位为施工员,园林企业要求园林工程施工员应具备园林施工图识读基础,掌握主要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曰熟悉主要分部分项工作的质量要求[4]。将园林工程技术部分教学目标确立为院淤学会园林工程施工图识别,学会从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大样图等掌握施工工法及材料要求曰于能依据施工图进行测量放线,并对相应工料机进行分析曰盂掌握主要施工方法、施工工序及施工注意事项曰榆掌握施工技术交底及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2.2园林工程预算部分教学项目设计
园林工程预算部分课程开发改革由传统教学转变为野基于职业需求冶开发,课程体系以职业需要为导向,遵循企业造价员、预算员从事岗位需求为原则,能独立编制园林投标文件和工程竣工结算书为教学目标。基于职业需求的课程改革思路院淤工作任务是园林公司预算员所需要编制经济性文件,且具有代表性及普遍性曰于项目教学过程要符合实际工作流程,如熟读招标文件,并研究招标清单-施工图识读-分部分项清单组价-措施项目组价-其他项目组价-规费、税金组价-费率调整-人、材、机单价调整-检查、项目实施过程和企业职业完全对接曰盂预算部分教学内容中强化了工程造价软件为载体教学,也是符合当前企业造价工作要求。
2.3园林工程项目管理部分教学项目设计
园林工程项目管理是园林施工企业对施工项目进行的管理,其管理主体是施工企业授权的项目经理部,通过有效方法对施工全过程及对各生产要素所进行的决策、计划。
3结语
关键词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高专园林艺术设计专业以培养能够从事园林规划设计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主,因此设计类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已成为衡量本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成为关系到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关键。
1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
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强,动手能力强,但文化课基础较薄弱,同时大多数的学生没有接触过园林设计的实践,缺乏对园林行业的真切感受和认知,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园林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1.2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和规范掌握不牢
艺术类学生的美术功底不错,他们在设计过程中往往是色彩、形体表达比较出众,但是涉及到工程制图、设计初步方面的基本技能和规范,则掌握不好,成为其进行后续设计类课程学习的瓶颈和障碍。
1.3学生不能触类旁通地综合运用设计基础理论
要想完整出色地完成一个园林设计项目,需要学生掌握园林制图、园林艺术、园林树木、园林花卉、园林建筑、园林设计、园林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富有创造性地将所学理论触类旁通地综合性运用于设计实践中,并以园林设计图纸的形式表达出来。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如何使学生将设计理论综合运用于设计实践中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中重要的命题。
1.4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待提高
高职高专学生的教育不仅是培养专业技能,在涉及诸如计算机常用软件(如word、power point)的熟练使用、文献资料的熟练检索、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园林专业以外的其他背景知识的涉猎等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也应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和目标[1]。
1.5校外参观实习及岗位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通过校外实地参观学习,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和体验到实际的园林景观,从而增加感性认识。但出于安全等各种因素的考虑,这种校外参观实习的机会并不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接受程度。岗位实践要求学生到园林设计的一线工作环境中,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对口或相近的工作,并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效对接。但目前,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导师的推荐,实现到一线园林设计公司实习的目标。也有学校和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但就园林行业的特点来讲,校外实训基地并不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岗位实践目标。
2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2.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缺乏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社会上对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需求量较大,而且由于这个行业的综合性特点,还有很多相关专业的人士也都在从事这个行业,但学生并不了解。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工作方面的前景动态,以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教育学生通过受教育而丰富自己,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获得摆脱现实奴役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大学的教育,以专业技能的培养教育为依托,着重培养学生通过系统化的专业学习,掌握学习一门专业的自我学习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理念。而高职高专的职业性教育特点决定了实践性教学成为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最主要途径。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性,并不是一味强调要求学生掌握某种实践技能的操作,更主要的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成为一个主导性的角色,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实践操作中,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寻找和培养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方法以及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2.2突出实践性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高职高专的职业教育特点决定了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市场性特点;高职高专院校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教学目标突出职业性特点,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性特点,这些是职业教育院校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因此,突出实践性教学应是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特色。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无论是操作练习、设计练习,还是实地参观学习,学生才能触类旁通地综合运用设计基础理论,教师在实践中“教”,学生在实践中“学”,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4]。
2.3注重讨论式教学方法,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学习
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师生双方的互动,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4考核形式多样化,突出综合评价
以前的考核形式主要是以纯理论考试为主,而这是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弱项,为了提高考试成绩,教师会在考前提前给学生划重点,平时不太努力的学生,考试之前突击复习,成绩也还可以,但背过就忘,往往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5],建议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的考核形式应该多样化,尤其是应用类课程,应该突出平时的技能训练、综合的技能培养,再加以理论考试,重视平时实训实习作业的完成情况,甚至应用设计类课程的最后考试可以采用快题设计考试或是综合性的课程设计的形式完成考核。
2.5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和渠道,拓宽学生实习实践的机会
园林设计类的学生,到苏州、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实地参观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深化设计理论的理解,拓宽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除了导师推荐,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其实习实践的机会。
3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特色
3.1《autocad》课程的教学改革
熟练掌握autocad的操作技巧和方法,是从事园林设计行业的必备技能之一。这门课程是园林设计专业学生首先接触的设计软件课程,熟练掌握该课程,不但能熟练运用这门软件的相关操作技巧,而且还能为后续设计软件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autocad课程的讲授,首先简单介绍这门软件的特点及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让学生对软件有初步地认识。然后,由浅入深地系统介绍软件工具和命令的使用特点和技巧,其中穿插适当的小练习,以巩固学生对工具和命令的理解和熟练操作。基本绘图工具和编辑方法讲完,便结合园林专业的特点,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命令抄绘各类园林设计图(4幅左右)。在实践中,一方面让学生熟练操作技能,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确绘制园林设计图的基本步骤和操作命令。图块、文字标注和尺寸标注、打印输出部分的内容有一定难度,因此先是结合实例来讲授,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掌握,然后再由教师系统化讲授,最后再由学生结合作业练习所学内容。在这个过程,采用“实践认识—针对实践的理论学习—再实践”的教学方法[6],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打印输出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要求更强,一般都要求学生亲自去打印,才能发现问题,学到东西。最后结合园林设计类专业的特点,让学生结合本学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所学工具和命令技巧,绘制简单的园林建筑设计施工图以及园林设计图。同时,注重和学生的交流、辅导工作。
通过由浅入深地学习和实践操作练习,一是让学生熟练掌握autocad常用工具、命令及操作技巧技能,能够熟练进行园林设计和施工图的绘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园林设计理论和autocad操作技巧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通过autocad软件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一门应用设计类软件的学习特点、方法和技能,以期让学生触类旁通,为后续其他设计类软件的学习提供一种学习方法和思路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在新课讲授前,让学生提前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并上机操作,这对教师讲授新课非常有利,学生学得快且注意力集中,教师讲授省劲。教师通过布置合理的上机操作练习,让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地进行上机操作练习,在练习过程中熟练运用所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作用,突出实践性教学,对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至关重要。
3.2《植物造景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植物造景设计》这门课程是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强的园林应用设计类特色主干课程。因此,该课程除讲授园林植物造景的设计原理外,还安排大量实践性作业,突出实务性和操作性,力图使学生掌握植物造景的原理、原则及艺术手法与技能,从而能在师法自然的基础上,应用植物因地制宜地做出既具科学性又具艺术性的植物种植设计。同时《植物造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这门课程开设之前,已经开设了一些园林设计的基础课程,如园林制图、园林设计初步、园林艺术、园林树木、园林花卉、园林生态等。因此,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课程的基本内容,熟练进行各类园林景观绿地的植物造景。
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进行设计表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突出重点,突出实践性,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注重讨论式教学方式,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学习。一是突出重点。课程的讲授分为总论和分论部分,总论部分主要讲授植物造景的概念及意义,植物的功能作用、植物造景的原理等内容,由于植物造景的原理(设计原理、生态原则等)在以前的课程中已经多有涉及,因此总论部分突出重点,着重讲述植物的建造功能,同时实地参观学习并布置实训作业,使学生掌握利用植物的建造功能、美学功能进行植物造景设计。分论部分是对总论部分设计理论的综合运用,主要是结合实训作业进行的。课程的讲授和实训作业的布置均按专题模块进行,突出重点,强化训练,有的放矢。二是突出实践性。布置大量的实践性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在大量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植物造景课程设计类练习的内容从要求具体而明确的专题性练习逐渐过渡到要求宽泛、不具体的综合性练习,如按课程具体内容的设置先布置用植物构成空间的设计练习、植物群落设计、花坛、花境、花卉专类园等专题性设计,最后布置综合性小型观赏游憩公园的设计练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前面专题性的设计内容。设计作业的形式多样,手绘图纸应是主要的设计作业形式,这是园林设计类学生必备的基本功;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设计类软件交电子设计作品;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像花卉专类园作业则要求学生在文献资料检索的基础之上,熟练运用word、power point,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师生讲出来,从而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课程考核突出综合评价,分为平时技能、理论考核和综合技能3个模块,课程成绩按4∶2∶4的比例分配,平时技能包括平时专题性作业、小的快题设计练习、每周的手绘速写练习等;理论考核以常规笔试为主;综合技能是指课程设计项目的完成情况。考核形式多样化,主要是以“考”促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三是注重讨论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到实践项目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完成的作业采用分组讨论的学习模式进行评议,4~6人1组,每组学生学习水平均布,共同讨论自己的作业,然后每组中再推举出1~2人的作业在全班一起评议,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的指导并提出建议。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集思广益,让学生成为主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使学生在评议的过程中自我剖析自己设计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参考文献
[1] 杨学成,林云,徐正春.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3):67-70.
[2] 周国平.最合宜的位置[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3] 李文.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成人教育,2008(6):88-89.
[4] 章广明.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8(4):57-59.
1.1学生的素质普遍比较差
在当前我国中职学校教学的过程中,其门槛比较低,学生可以任意入学。相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家长、学生对中职学校看不起,“考不上高中,才无奈地进入中职学校”的现象比较常见。而且,从这些入学的学生中来看,未必每一位学生都对园林专业热心,有一部分学生是受到家长压力或者是因为自己没有好好学习,只能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等因素影响,就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来学习园林这个专业。所以,学习兴趣不足,文化知识基础比较差,就成为了导致中职学生素质差的因素。
1.2学校实训场地设施不足
一部分中职学校的实训场地和设施无法满足园林专业教学的需求,场地有限,相关的实训设施比较匮缺,学生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纸上谈兵”为主的教学方式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1.3教材质量低
目前中职学校的教材普遍存在质量差、内容陈旧的问题,很多内容混合了中职、高职、大专甚至是本科等教材内容,造成了老师教学难,学生学习也难的现状。
1.4师资质量不高
中职学校园林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园林专业“科班出身”本科或者更高学历的专业教师并不多,其余很大一部分都是传统种植、园艺技术专业毕业的,还有一部分是早期中专学校毕业通过业余进修取得的大专或者本科学历,他们本身对园林专业知识就一知半解,只好边学边教,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还有的中职老师年龄偏大,对新知识不能很好地接受,教学内容也有限,就造成了园林教学质量不高,不能满足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的需求。
2中职学校园林专业教学的对策
2.1明确培养目标
对于很多中职学生来说,他们自身的文化知识比较差,知识面狭窄,很多学生都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愿意、不乐意学习基础文化知识。所以说,中职学校在进行园林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实际操作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将学生培养成为技能型的新型人才。
2.2完善课程体系
当前,中职学校园林专业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出一批能够对园林建设需要的人才,能在园林建设上充分体现出形式美、欣赏美、视觉美等,实现生活生产的需求。因此,我们要不断地结合园林教学的特点,根据现代园林建设的需求,加大对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栽培、设计、施工及养护等方面的内容,也要在特定的课程体系中融入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学理念及实践操作方法,促进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能更好地运用在实践中,与实践相结合。
2.3探讨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对理论知识进行传授,没有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以就更无法将园林有关知识全面的讲述给学生,无法达到园林专业学生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因此,园林专业老师在进程授课的过程中,要采用驱动型的教学方法,要将所要教学的内容划分成为具体的任务进行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培养他们积极学习园林的有关知识,实现技能的逐渐提高。老师也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园林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4提高学生素质
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他们主要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能更好地运用在未来的实践中。因此,学校要组织学生学习各种有利于自身素质提高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不断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学校还应该邀请一些专家到学校进行授课,讲述一些专业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对于学校来说,我们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园林知识的重要性,要给予他们自信,给予他们希望,鼓励他们去学习知识,做到“心与心交流,手把手教学”的特点,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素质。
2.5进行实践教学
对于我国中职学校园林专业教学来说,就是更好地培养出能够满足园林建设中需要的人才,能够对园林建设提出建议、做出建设的新型建设人。所以,中职学校园林专业的教学模式要重视新的思考和做好定位工作,进一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真正调整好实训课比例,加强实训课教学,更好地带动学生参加到实践活动中,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在实践中。
3结语
关键词园林植物保护;教学改革;教学目的;课程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2-0017-02
studyonteachingreformoflandscapeplantprotection
yang jin-hong
(department of life and environment inkuitun campus,yili normal university,kuitun xingjiang 833200)
abstract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rainning characterisics of landscape plant protection,and disscused the content,teaching mothod,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so as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provid experence for the course.
key wordslandscape plant protection;teaching reform;teaching objectives;trainning characteristics;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
园林植物保护是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其实践性强,如何做好这门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笔者从该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1熟悉课程特点,明确教学目的
园林植物保护作为研究园林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的一门学科,其特点一是实践性。该课程最终目的是对园林植物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课程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化相关专业学生今后在工作岗位上从事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的能力,因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1]。二是综合性。整个课程包含园林植物病害,园林植物虫害,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苗圃、花圃和草坪杂草的防除以及农药的安全合理使用技术等内容,既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又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既有动态描述,又有静态分析,其知识面广,容量大,综合性强。
在明晰学科特点的同时,还要明确该学科的教学目的,应该围绕高职教育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中心[2]。一方面,根据能力的要求组织知识传授,另一方面,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通过传授知识来影响能力的形成,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使学生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职业技能,能解决园林绿化管护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2结合生产实践,改进教学内容
结合当地园林生产实际,通过合理的取舍、补充、简化、重组等改革教学内容,体现出该学科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先进性,使教材乡土化、实用化,是做好该课程改学的重要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园林生产状况,删繁就简,提炼教材。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园林生产水平各异,园林植物病虫害种类繁多,不同地区病虫害种类、危害状况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材的把握上,要求做到重点突出、特色分明,为此,删去教材中与实际无关以及生产上不常见的病虫种类,增加了病害和虫害的识别、危害特点、防治措施,以及最新园林植物保护研究动态、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补充近几年在新疆地区园林中出现的一些病虫,如春尺蠖、双条杉天牛等,教学重点放在病虫害的识别及病虫害防治等实际问题上[3]。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突出地方性,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根据行业发展和生产实际的需要充实教学内容。高职园林专业毕业生的主要流向是生产第一线,大部分学生直接从事园林植物养护工作,而目前的园林花卉及园林绿化树种中病虫危害较严重。针对这一现状,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提倡用基本理论阐明及解决生产上的实际问题,利用实习及假日时间,鼓励督促学生走出校门,到附近的花圃、苗圃参加生产实践,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师生讨论和病虫鉴定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反馈于教学内容之中。这不仅增加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突出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
园林植物保护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均很强,因此,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增强课程的实践应用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通过变革,学生对实验教学过程的兴趣普遍增强。课程改革中改变过去病虫害防治课“重理论轻技能”的作法,强调人人会动手、个个会操作。要求学生不但了解病虫特性,知道怎样防治,更要会实际操作[4]。教师则不仅要讲给学生听,还要做给学生看,带着学生干。对病害防治、药液配制、药械器具使用等都要亲自动手操作,做到熟练掌握,确保学得会、用得上,严格考核,切实提高动手能力。学生实践操作水平直接影响到日后工作能力,因此,必须严格检查学生每次实验实习的操作过程和结果,确保人人熟练运用基本技能。实践表明,学用结合是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校园是重要的实践教学基地,伊犁师范学院定点实训单位苗圃站栽培花卉林木种类多,常有许多病虫害发生,因此,病虫害防治课教学中安排学生定点观察该地主要病虫害发生的实际情况,针对病虫的危害状况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案,并配合绿化人员进行实际防治,有效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例如在病害防治中,组织学生进行树干涂白、喷洒石硫合剂,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4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经成为教学手段革新的主流。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现代化教学手段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应当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在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应当注意克服速度太快、信息量太大的缺点,同时还应注意师生互动和双向交流[5]。多媒体教学不应当只是书本内容的电子化,有的教师几乎将讲稿中全部内容复制到课件中,造成课件主次不清、繁简不当、重点不突出,学生往往对课件中堆积的大段文字不知所措,难以搞清课件的重点和难点,导致学生精力逐渐分散,听课乏味。因此,多媒体课件应当做到图文并茂、音色俱全、动静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应当适当保留,例如黑板讲解,有利于给学生思考和理解消化的时间。
此外,采用现场教学方法不但可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可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在进行病虫害防治教学时,尽管用挂图、多媒体讲解,但许多学生对病害特征仍掌握不够、分辨不清。采用现场教学则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讲解叶部病害时,带学生在市区现场观察月季白粉病、小檗白粉病、月季黑斑病等的病害症状,让学生印象深刻。同时让学生留意发病时间,讲解发病规律,独立设计防治方案,既有效讲解了课程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参考文献
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不高根据园林专业学生对园林设计课程兴趣度网络调查发现,近50%的学生对园林设计课感兴趣的程度为一般,只有近23%学生感兴趣和仅仅5.74%学生很感兴趣。整体上看,学生在专业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度并不高。可能的原因:一是教师上面讲、学生下面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较少;二是教学内容没有结合园林实践案例,学生感觉教学内容枯燥无味;三是园林专业有植物应用、植物栽培和植物育种等方向可以选择,导致一部分学生不愿学习设计,从而影响大学生对园林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
园林设计专业“教学-学习-实践”教学模式
“教学-学习-实践”教学模式,也称TLP教学模式,主要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个阶段是教学阶段(Teaching),也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教”,可以实现在短时间内把很多、很复杂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第二个阶段是“Learning”,也就是学生对教师所教内容的“学”,可以实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第三个阶段是“Practicing”,是学生把所掌握的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现就TLP教学模式的三个阶段,探讨具体的内容和方法,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避免当前出现的诸多问题。
(一)教学阶段
新时期园林设计的范围和领域比以前更加拓展,除了包括花园、公园绿地系统、社区、广场、道路等传统绿地类型的规划设计,还应包括区域景观、风景旅游地、自然与文化保护地、城市物质空间、综合地产开发、农业观光园、城市森林等当前比较热点项目类型的规划设计。这些内容如果在课程教学中不涉及或涉及不全,就会对园林专业学生的就业造成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园林学科已经升为一级学科的背景下,拓宽园林设计的教学内容已经势在必行。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1.运用设计案例教学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在许多学科教育中已经广泛使用,园林设计课程教学应该将案例教学应用在课程中。通过典型实例的剖析和讲解,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触类旁通,使学生掌握园林设计方法或原则,直观地接触到实际的设计项目,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
2.注重教师示范效应教师应适当为学生做示范,即教师动手做给学生看,让学生从模仿教师的做法开始学习设计。可以选一课程设计,教师按照设计的环节和步骤,一步步做给学生看,并在设计过程中讲解设计的主要环节、核心内容和重要事项,这样学生才能对园林设计过程和内容一目了然,从而在学习和实践中快速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当然,教师也应该强调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有自己的设计思想、理念和方法,激发学生在园林设计方面的创新思想、创造能力和创新水平。
3.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传统的“黑板式”园林教学对描述设计的过程和效果有很大的限制,而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展示设计内容和成果更直观。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展示图像、影像,还可以配合声音表达设计内容和思想。多媒体教学已经在大学教学中得以普及,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增添了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各种媒体的组合应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现代化教学工具能大大改善园林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学习阶段
学习是掌握知识最重要的途径,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园林设计课程是园林学的核心课程,设计学习不只是掌握设计的过程步骤以及制图技巧,学生对于植物学、文学、美学、生态学、工程技术、环境科学、行为心理学等知识也要扩展学习。因此,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动力源。现阶段园林专业学生综合认识能力偏低,美术基础深浅不一,使得园林专业教学面临诸多的教学困难,作为园林设计课程教学同样面临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采用教师课上教学、学生课下自学相结合办法,同时要提高学生学习园林设计的浓厚兴趣。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以下内容。
1.开展丰富多彩的园林设计主题讨论设计主题讨论是学习的重要途径,讨论过程中可以发散思维,相互启发,不会局限于课本的内容和教条。这对于设计课程的学习非常重要,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讨论的主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或当前行业内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技术等让学生展开讨论,探讨其产生的原因、背景,在设计过程中又如何应用这些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理论水平。当然,也可以找一些成功的园林设计案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其灵感来源、设计思路、空间布局以及植物配置等方面内容,让学生从成功的案例得到启发,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此同时,分析讨论成功的案例也能让学生了解自己与“大师”的差距,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2.把园林设计的成果制作成模型园林设计模型的制作有助于提高园林教学质量,即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增强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其动手能力,开拓规划设计思路,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进行融化,从而达到造就园林技能型人才的目的。模型的制作也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自己设计的作品,特别是园林空间的设计是否合理,这对培养学生对空间和尺度的感性认识有非常大的作用。在模型制作地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勤学好问的品质。制作的对象可以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设计,也可以是经典成功的案例,模型制作可以是实物模型,也可以是电脑软件模型。无论哪种方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制作的模型成果可以在班级、学院或学校进行展示,这样学生会有成就感,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学习课堂教学主要以理论为主,最多只能借助电脑投影观看照片和影像资料,虽说可以营造身临其境的感受,但学生还是无法真正置身其中感受园林空间的尺度、声音和气味,也无法真正体会园林空间的意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走出教室,到已建成的园林绿地中去学习、分析和总结,去亲身体会园林空间的气氛,才能更好地理解设计者的意图。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勤观察、勤分析和勤思考的习惯。在走出课堂过程中,学生也能发现园林绿地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可能是设计者没有充分考虑导致的,也有可能是后期养护不善导致的,无论是什么原因,都会激发学生去思考和分析,学生在以后的园林设计中就会关注并避免这些问题。走出课堂所学到的实用知识等诸多内容都是在教材中学不到的,即使教师讲到的内容学生也不会有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三)实践阶段
园林设计专业学生把学到的园林设计知识应用到课程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感悟与理解是学生学习园林设计理论和开展实践的重要方面。所谓课程社会实践,是指授课与实践全方位的结合。在课程实习中,学生与实际的接触多限于参观,往往流于形式。课程实践主要是加强课外学习与锻炼,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教师的设计项目、申报大学生科研课题、参加设计单位的项目。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学科的最新发展,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进行园林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当地园林绿化的实际,让学生积极参与当地园林规划设计院或设计公司的设计工作。通过开展这些实践活动,既巩固了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又让学生在实战中得到了锻炼,使学习不再仅仅是纸上谈兵。加强实践教学,优化实践教学环境,是促进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和设计单位联合培养,可以参与教师园林设计课题,当然也可以成立仿真公司创造真实的园林设计工作环境。在实践结束后,教师要进行客观地总结和评价,要把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纳入到课程考核体系中。
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展望
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是适应社会形势的举措,改革任重而道远,必须不断努力,钻研探索园林科学,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园林设计课程教学融入许多新的内容,为适应课程的这种发展变化,园林与设计教学应注意在两方面加强训练:一方面是增加和更新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面和设计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加强学生的设计实践,以真实的项目作为实践内容,使学生真正了解设计的过程和环境。另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园林设计课程的前提,有兴趣的学生要注意培养和鼓励,没有兴趣的学生应注意引导,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成就感,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动眼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