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7: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宏观经济发展目标,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水资源规划 宏观经济 多目标群决策
水资源是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资源,它们相互制约相互矛盾;通过合理的规划,又可以做到共生共荣、互相促进,达到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1]。
大连市是全国发展最快和最严重的缺水城市之一,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人均的四分之一,严重缺水的紧张局面多次出现;干旱和对地下水的不合理开采,造成了大面积下降漏斗区、海水倒灌等严重的环境问题。水资源已经而且还将成为大连市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本文以国家科委全国地方科技攻关项目“大连市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为背景,以满足大连市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环境质量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总目的,将大连市的水资
源系统、社会经济和环境3个子系统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大系统,建立了大连市宏观经济水资源发展规划多目标决策模型,并提出了模糊切比雪夫多目标群决策方法,以生成和选择水资源供需调控策略,为大连市政府在制定该市发展规划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决策时提供科学依据。
1 大连市宏观经济水资源发展规划多目标决策模型
根据大连市宏观经济水资源发展规划的总目的,其所要求的结果可用多种目标来描述。由于区域宏观经济水资源系统是一多目标、多效益、多矛盾的复杂系统,与其相关的部门和团体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要求和目标,而这些要求和目标通常都是相互冲突、不可公度的。考虑到不使决策模型规模过份宠大,在充分调查研究与参考其它地区研究的基础上[2-4],我们选择了国民生产总值(GNP)、生物化学需氧量(BOD)、粮食总产量(FOOD)3个目标。
1.1 经济目标与约束条件? 选择各规划水平年各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之和(GNP)最大为主要经济目标,即:
式中:j=1,2,…,10为地区序号,分别为中山、西岗、沙河口、甘井子、旅顺、金州、瓦房店、普兰店、庄河、长海;s=1,2分别代表规划水平年2010和2020年;α(j,s)是各水平年各地区的附加值率。GNP(j,s)是地区j在水平年s的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经济结构约束为
(I-A)X(j,s,k)=BHO(j,s,k)XHO(j,s)+BSO(j,s,k)XSO(j,s)+
BFI(j,s,k)XFI(j,s)+BST(j,s,k)XST(j,s)+XEP(j,s,k)-XIM(j,s,k)
式中:I是单位矩阵;A是投入产出系数矩阵;k=1,2,…,7分别代表农、轻工、重工、建筑、运输邮电、商业和非物质部门;XHO(·)、XSO(·)、XFI(·)、XST(·)分别表示居民消费、社会消费、固定资产积累、流动资金积累;BHO(·)、BSO(·)、BFI(·)、BST(·)分别为相应变量的分配系数;XEP(·)、XIM(·)为各水平年各地区各部门的进出口变量;X(·)为各水平年各地区各部门的产值变量,它们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为:
式中:IOC(·)是各水平年各地区各部门的附加值率。各地区固定资产积累与投资关系为:
KT(j,s)+IW(j,s)=K1(s)KT(j,s-1)+K2(s)GNP(j,s)+K3(s)GNP(j,s-1)
式中:KT(·)是各水平年各地区总资产存量;K1(·)是前一时段总资产存量在本时段的剩余系数;K2(·)是本时段国民生产总值对固定资产存量的贡献;K3(·)是前一时段国民生产总值对本时段固定资产存量的贡献;IW(·)是各规划水平年各地区分担的水投资。
1.2 社会目标与约束条件 根据大连市农业的实际,选择各规划水平年各地区粮食产量与其目标期望偏差之和最小:
式中:TFOOD(·)、FOOD(·)分别是各地区各规划水平年的粮食消耗量期望目标和实际粮食生产总量。粮食生产目标方程由下式确定
TFOOD(j,s)=KFO(j,s)PLO(j,s)
其中,KFO(·)、PLO(·)是各规划水平年各地区的人均粮食消耗量和人口总数。粮食产量方程为
其中YD1(·)、AR1(·)分别是各地区规划年旱地作物单产和播种面积;YD2(·)、AR2(·)分别是灌溉作物单产和播种面积;l=1,2,3是作物种类,代表水稻、小麦和玉米。农业产值方程为:
式中:PR1(·)、PR2(·)分别是各地区各规划年旱地单位面积产值和灌溉地单位面积产值;LM F(·)为各地区的林、牧、副、渔总产值,a=1,2,3,4;l=4,5,分别代表蔬菜和经济作物。
1.3 环境目标与约束条件? 考虑到城市化带来的人口增加等环境压力,选择各规划水平年各地区城镇生物需氧量(BOD)负荷排放量最小作为环境目标,即
式中,BOD(·)是各规划水平年各地区的BOD负荷排放总量,可由下列方程确定:
式中:B(·)是各地区单位产值的BOD排放量;UP(·)是城镇人均生活BOD排放量;PU(·)是城镇人口总数;KSE(·)是各地区污水处理百分率;BSE(·)是城镇污水处理后BOD的剩余量。污水排放量关系式为:
?
式中:M(·)、DB分别是各地区标准污水处理厂个数和每个厂的污水处理能力;WX(·)是单位产值的污水排放量;WPU(·)是城镇人均生活污水排放量。
1.4 水供需平衡关系方程 上述3个目标除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外,还同时都受水资源系统的控制与制约。城镇水供需平衡方程为:
式中:WP(·)是城镇人均年供水量;WEA(·)是每亩蔬菜灌溉定额;WG(·)为各地区可利用水量;WE(j,s)各地区水平年环境用水量。
农村水供需平衡方程为:
式中:WPV(·)是农村人均年供水量;PV(·)是地区农村总人口;WL(·)(a=1,2,3,4)分别是林、牧、副、渔业单位产值耗水量;WAG(·)是地区农村可利用水资源量。
2 模糊切比雪夫多目标群决策方法
根据大连的实际,可将决策者分为市政府与地区二层次。前者的地位与决策权显然高于地区类决策者,其作出的决策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地区类决策者为大连所辖的10个区县市。因此,上节建立的模型是半结构化、风险型、多层次和多目标的群决策问题。
2.1 模糊多目标切比雪夫模型 交互式切比雪夫决策方法由美国Steuer教授首先提出[5],是一种通过与决策者交互逐步缩小决策空间,最终达到满意解的决策方法,也是求解单决策者多目标决策问题较理想的方法。
为叙述方便,将上节的宏观经济水资源发展规划多目标决策模型简述为:
(1)
其中,f1(X)=TGNP,f2(X)=TFOOD,f3(X)=M-TBOD,X是所有变量组成的向量,M是一个适当大的正数,S是上节中所有约束条件所组成的集合。
分别求解单目标规划(i=1,2,3):
maxfi(X)
(2)
可得最优解与最大值。再分别求解单目标规划:
minfi(X)
maxfi(X)
(3)
可得最小值fi*。这样,可构造出目标函数fi(X)的相对隶属度[6]为
(4)
显然,μ*=(1,1,1)是相对隶属度的理想点值。为在应用切比雪夫方法时不易丢失满意解,在相对隶属度空间中将移动一个很小的距离εi≥0,可得到一个“更好的理想点”。由于,从而已不再有相对隶属度的意义。我们把称为超理想点。εi一般取0.01~0.1之间的任意值。
结合传统切比雪夫方法,并按使所有达到最小值进行求解满意方案,其中λ=(λ1,λ2,λ3)是切比雪夫权重向量,也即目标权重向量,满足。但为使所得的解总是有效解,避免模型可行域的局部病态给求解带来的不良影响,在模型中增加光滑项。于是,可建立如下的决策优化模型:
?
其中ρ为一综合比例系数,一般取较小的值。根据实际经验,通常取0.001~0.01之间的某个值为宜[2]。为了求解方便,令,于是可将上述决策优化模型转化成下列决策模型
?
2.2 模糊切比雪夫多目标群决策方法 多目标切比雪夫决策方法是一种交互式算法,能充分体现决策者的偏好和判断。首先,根据随机产生的权重空间和权重向量,计算并抽取若干个模型解,并将其提供给决策者挑选出“满意解”;然后以该解为核心进行离散和抽样[7],计算缩小了的权重空间,并随机产生相应的权重向量和模型解,供决策者选择。交互过程是在不断缩小的满意解搜索空间中反复进行的,直至求出决策者的满意解或不可能产生的新解。但我们的决策问题是多层次多决策者的群决策,各决策者对切比雪夫过程提供的备选方案的选择不一定完全一致。因此各决策者在选取各自满意决策方案时必须进行协商,以形成群的最满意方案,才能继续下一轮切比雪夫过程。为此,通过引入“不满意度”概念,将两层决策转化为单层决策问题。最后利用广义加权切比雪夫模型式(5)将多目标问题式(1)转化为单目标问题求解。我们称这种决策方法为模糊切比雪夫多目标群决策方法。现结合决策模型式(5),将该决策方法的具体过程和步骤简述如下:
第1步:确定迭代次数n0,每次迭代后抽取的决策方案个数n,权重空间缩小因子r。令W为由权重区间[li,ui]组成的权重空间域,即W=[l1,u1]×[l2,u2]×[l3,u3]。当t=0时,一般取。
第2步:由式(2)~(4)将式(1)转化为广义加权切比雪夫模型式(5)。
第3步:令t=t+1,形成权重向量空间,即。
第4步:利用随机抽样理论,产生50×3组权重向量,并从中筛选出2×11组差异最大、最不相同的权重向量。
第5步:将选出的2×11组权重向量逐一输入决策模型式(5)求解,可求得2×11组决策方案;
从中选出11个差别最大的方案,并将它们提供给决策者组成的决策群体。
第6步:群中各决策者经过协商,从11个方案中选择出具有最小群不满意度的方案作为群的最满意方案,记作μt,如何计算群不满意度将在下一小节里介绍;
第7步:若决策者想提前结束迭代,则转入第11步;否则,计算与μt相应的权重向量(记作λt)的分量:
第8步:由λt构造新的权重向量λt+1的权重空间,即
其中,
第9步:如果t
第10步:若决策群对所选方案不满意想继续迭代,则退回第3步;否则,转入下一步;
第11步:与μt相应的方案(解)Xt即为群的最满意解。
2.3 群最满意方案的产生方法 在多目标决策问题式(1)中,上层决策者为市政府,相应的决策称为上层决策,他作出决策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作为普通决策者从切比雪夫备选方案中挑选最满意方案;二是直接给出理想值,称之为政策理想点。此时每个备选方案相对于最满意方案或政策理想点都有一个不满意度。相对于上层决策的不满意度称
为政策偏离度或上层不满意度。地区类决策者的决策称为下层决策,备选方案相对于其所选的最优方案的不满意度称为下层不满意度。
设模糊切比雪夫多目标群决策过程第5步产生的11个方案的相对隶属度矩阵为
下层决策者j可在上述备选方案中直接挑选自己的最满意方案;如果事先知道其关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目标的偏好信息,则可用相对隶属度原理确定其关于目标的权重,并利用陈守煜提出的模糊优选模型[8]确定其最满意方案:
于是,相对于最满意方案μtlj,决策者j关于其它备选方案各指标的不满意度为
(6)
这里i=1,2,3;l=1,2,…,11;j=1,2,…,10。于是,决策者j对方案l的不满意度定义为:
(7)
这里p为距离参数,并记。综合所有下层决策者对备选方案的不满意度,可得到每个方案l的下层群不满意度,即
(8)
其中Dωj是地区决策者j的权重,显然影响大的地区权重应更大一些。
对于政策理想点,可用式(4)求得其各目标的“虚拟”相对隶属度向量,并得第l个备选方案对于政策理想点的偏离度pul,并记pu=(pu1,pu2,…,pu11)。
??? 综合上下两层的不满意度可得决策群体的综合不满意度。记第l个方案的综合不满意度为
(9)
其中ωU和ωL分别是上、下层决策者的权重,ωU+ωL=1。显然,最小的就是群最满意方案,即模糊切比雪夫多目标群决策过程中第6步的方案μt。
由于用相对隶属度函数统一了切比雪夫决策方法中不同量纲的目标函数,模糊切比雪夫多目标群决策模型(5)物理概念更加清晰,表述也更加清楚;同时,本方法对于解决多层次多决策者的群决策问题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3 应用
在第t轮迭代中,模糊切比雪夫过程产生了11个备选方案,其相对隶属度矩阵如下:
各下层决策者关于目标的权重向量分别为:(08,0,02),(07,01,02),(07,0,03),(06,0,04),(06,02,02),(06,03,01),(05,03,02),(05,04,01),(05,04,01),(08,01,01)。用模糊优选模型可计算得10个下层决策者的满意方案分别为:8、1、8、8、3、1、3、3、3和1。由式(6)和式(7)可求得他们各自对各方案的不满意度向量分别为:
Lu1=(0.043,0.013,0,0,0,0,0,0,0,0,0)
Lu2=(0,0.111,0.034,0.056,0.013,0.027,0.061,0.049,0.009,0.014,0.02)
Lu3=(0.038,0.01,0.008,0,0,0,0,0,0,0,0)
Lu4=(0.032,0.012,0.007,0,0,0,0,0,0,0,0,)
Lu5=(0.026,0.009,0,0.032,0.02,0.031,0.04,0.022,0.005,0.035,0.035)
Lu6=(0,0.076,0.102,0.051,0.04,0.06,0.062,0.24,0.019,0.043,0.064)
Lu7=(0.022,0.015,0,0.038,0.03,0.047,0.049,0.022,0.007,0.053,0.052)
Lu8=(0.022,0.019,0,0.033,0.004,0.062,0.047,0.011,0.01,0.07,0.07)
Lu9=(0.022,0.019,0,0.033,0.004,0.062,0.047,0.011,0.01,0.07,0.07)
Lu10=(0,0.093,0.049,0.033,0.013,0.023,0.037,0.024,0.007,0.014,0.020)
设市政府的政策理想点为,其关于目标的权重为:(0.4,0.3,0.3)。则政策偏离度为:pu=(0.385,0.371,0.36,0.364,0.432,0.429,0.373,0.404,0.416,0.46,0.472)。其中参数p取为1。
设下层决策者权重为:Dω=(0.12,0.12,0.12,0.12,0.12,0.08,0.08,0.08,0.08,0.08)。则下层群不满意度为:GLu=(0.022,0.036,0.018,0.022,0.011,0.027,0.031,0.033,0.006,0.026,0.029)。
设上下层权重为(ωu,ωL)=(0.4,0.6),则可得综合不满意度向量为:
GTu=(0.167,0.17,0.155,0.159,0.179,0.188,0.168,0.181,0.17,0.2,0.206)。可见第3个方案具有最小不满意度,故群的最满意方案即为方案3,而方案11是群最不满意方案。
4 结束语
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合理调整大连市的产业结构,积极进行开源节流,才能有效地缩小水资源需求的缺口,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耗水型的重工业应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工业电子、信息等高新产业和港口、金融和旅游等第三产业,增加服装、面料、医药、饮料和食品行业的比重。新规划方案所需的水量比原规划水量要少,但国民生产总值得到了增加,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通过对决策模型的运行结果分析,本文提出的宏观经济水资源发展规划多目标决策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大连市的实际情况,所提出的模糊切比雪夫多目标群决策方法有效地解决了该决策问题多目标多层次多决策者的复杂性,从而为大连市水资源开发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提供了一种多目标群决策分析方法,由此开发出来的水资源综合利用决策支持系统将为大连市政府作决策时提供科学依据。
参 考 文 献:
[1] 陈守煜,等.大连市水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 水 科学进展,2001,19(3):52-54.
[2] 翁文斌,等.宏观经济水资源规划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研究及应用[J]. 水 利学报,1995,(2):1-10
[3] 陈家琦,王浩.水资源学概论[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4] 李登峰.复杂模糊系统多层次多目标多人决策理论模型方法与应用研究[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1995.
[5] R E Steuer,E Choo.An interaetive weighted Tchebycheff procedure? for multiple objective programming[J].Mathematical programming,1983,26:326-344 .
[6] R E Steuer.Multiple Criteria Optimization:Theory Computation and Application[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1986.
1.财政通过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影响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其机理是:通过注资、减免税、收购、利息补贴、收费、国债发行、担保等措施对处于低迷之中的宏观经济或特定行业予以支持,从而振兴实体经济,扩大就业,稳定物价,促进国际收支平衡,防止经济衰退风险,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由于财政政策与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之间具有公共属性的一致性和目标的协同性,财政政策目标的实现可以部分地实现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目标。其传导过程主要是:通过财政注资、收购或担保,改善企业或项目的融资状况,引导社会投资,盘活资产,增强经济活力,降低整体经济运行的系统性风险;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及民生项目建设,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改善民生,同时影响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和银行业的发展基础;通过对企业或个人减免税费,可以提高企业和个人的偿债能力,降低银行信用风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2.财政直接对银行业发挥调控作用,影响宏观审慎监管。通过对银行业进行注资、减免税、收购、利息补贴、收费、国债发行、担保等措施,或直接救助处于危机之中的银行业,防范系统性风险;或改善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水平等,使银行业能够释放更多的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目前,各国银行业监管部门根据巴塞尔银行协议Ⅲ探索出实现三大目标的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一是信贷中介类指标,包括资本留存缓、逆周期资本缓冲、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前瞻性拨备、杠杆率、差额存款准备金;二是市场稳定性中介指标,包括信息披露、恢复处置计划、应急可转换安排;三是融资成本中介指标,包括行业资本安排、资本充足率风险权重;四是流动性中介指标,包括贷款乘数(LTV)、借人债务收入比(DTI)、流动性比率(LCR、NSFR)。这些监管政策工具的目标,在于最终实现防范系统性风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实现宏观经济“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具体传导过程见图1。其一,财政通过向银行业注资、减免监管收费等,可以使银行业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进一步满足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需求,并根据经济周期情况,适当采取资本留存缓冲、逆周期资本缓冲和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防止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保证合理信贷水平;通过对问题银行进行收购、采取恢复处置计划、信息披露等措施,保护投资者和储户利益,增强市场信心,防止银行挤兑,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最终通过信贷和市场稳定两个中介目标的共同作用,实现防范系统性风险目标。其二,财政通过对银行实行利息补贴和减免收费政策,支持银行业实行行业资本安排,降低融资成本,扶持科技创新、低碳环保、中小企业等特定行业发展,作用于融资成本中介目标,最终与信贷中介目标一起实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目标。其三,通过发行国债、担保融资等影响银行流动性比率和杠杆,进而影响银行业流动性,作用于流动性中介目标,最终通过融资成本、流动性中介目标与信贷中介目标共同作用,实现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物价稳定、促进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经济目标。
二、财政在银行业发挥宏观审慎监管作用的国际比较
(一)在危机期间充分发挥财政的及时救助作用,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银行系统性风险美国、英国、巴西为了遏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扩展,降低其对实体经济和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由财政直接向问题银行或濒临破产的银行注资、贷款、购买受损资产、提供担保、实行减免税、增发国债,使银行业能够继续获取资本金、恢复流动性、能够继续开展信贷等金融活动,避免大量银行破产造成救助成本上升,有效地防范了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帮助银行业很快走出危机阴影(见表1)。财政救助有利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稳定市场,发挥银行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当然,财政救助也存在道德风险,导致银行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过度进行冒险活动,成本和效率不匹配等问题,需要在财政救助过程中研究解决。
(二)推动银行业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能力中国和美国、英国、巴西等国十分注重发挥财政对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的影响,通过减免税、发行国债等方式不断扩大财政对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水平,使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能够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通过资本留存缓冲、逆周期资本缓冲、杠杆率、流动性和拨备等政策措施,合理调控货币供求,从而更好地发挥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见表2)。从美国、英国实践看,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两国财政部和央行均联手对陷入困境的银行提供救助。英国央行和财政部还联合推出融资换贷款计划,帮助英国银行业较快走出困境,防止风险进一步扩散造成对实体经济和宏观经济的不利影响;在推出扩张性财政政策同时,利用具有价格稳定作用的货币政策进行回购、逆回购调节使用,防止引发资产泡沫,导致系统性风险,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美国从2008年11月开始推出4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力地扩大了国内需求,扩大了就业和出口,对防范系统性风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发挥财政在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中作用的思考
(一)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对流动性的调节能力有限,需要财政为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提供有效支持。在经济下行时期,财政通过向银行注资、减免银行税费、提供利息补贴等措施,使银行业增加或保持巴塞尔协议Ⅲ的资本充足率水平,降低资本充足率风险权重,能够继续向实体经济提供贷款,促进实体经济和宏观经济发展。在经济上行时期,一方面,可以通过减少发行国债数量、不再提供担保,减少银行业回购和逆回购数量,降低银行业流动性比率和杠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减免税和提高拨备等措施,引导银行业实行资本留存缓冲、逆周期资本缓冲或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降低银行贷款和资本充足率的顺周期性,以促进保持物价稳定,防止经济过热,实现宏观经济的目标。
(二)对经济发展的促进财政政策主要是借助国家信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国民经济急需发展的地区、行业和重点项目,为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创造良好的环境基础,促进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在市场和银行资金偏紧的情况下,财政通过发行国债,培育资本市场,支持银行同业市场发展和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从而多投放信贷用于实体经济发展;对需要发展的产业、区域和中小企业,向银行安排的信贷资金提供利息补贴、减少监管收费,降低融资成本,从而实现调整经济结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目标。
(三)对银行危机的救助在我国尚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实行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的情况下,应建立银行业危机处置制度。一是由财政设立专项基金,通过市场运作对于濒临倒闭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直接注资或收购,增加资本金,使其能够继续运行,以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防止由一家银行的倒闭引发挤兑等连锁反映,诱发区域性甚至是系统性金融风险。二是研究发挥财政信用的作用,以政府公告、担保承诺等方式提升银行信用、扩大银行流动性,进一步增强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在降低财政救助成本的同时,稳定金融市场。
(四)强化财政在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的责任意识目前,我国银行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由人民银行、银监会负责监管。但是,财政部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综合部门和国有银行的出资人,不仅应主动积极地协同配合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而且应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第一,我国政府本身也是经济主体之一,不但可以通过国有控股企业(银行)和市场进行资源配置,而且通过对国有控股的大型商业银行行使股东权利、注资等方式,主动支持和配合宏观审慎监管,共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第二,在存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国家财政事实上为银行承担了无形的担保和兜底责任,政府信用和银行风险之间互为条件,政府信用不出问题,银行就不会出大问题;同样,银行不出现系统性风险,财政也不会遭遇巨大风险。第三,我国幅员辽阔、经济体量大,实行分级财政制度,借鉴美国、印度、巴西等国的经验,需要加强财政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防止政府信用风险的发生及其对银行业的冲击。
(五)加强财政与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的协调配合为实现财政、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目标,两者都需要根据经济金融发展情况运用相关工具进行调节,因而在使用财政工具促进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目标时,要注意财政与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搭配,以达到更好的政策效果,防止出现冲突或叠加效应。如,为了防止经济泡沫,在实行紧缩财政政策、取消对银行业减免税和利息补贴等措施时,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就不应增加银行杠杆;同时,也不应提高资本留存缓冲、逆周期资本缓冲、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前瞻性拨备、差额存款准备金和流动性比率的要求,避免对实体经济和银行业发展产生双重的叠加作用。
(六)妥善处理财政风险和银行稳定的关系任何国家的财力都是有限的,而有限的财力对财政在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中作用的发挥,会产生相应的制约。因此,在财政对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发挥作用的过程中,要注重防止财政风险特别是政府性债务风险,量入为出、有所作为、适度作为。不能超过国家财力过度发行国债和不切实际、不加选择地对银行业进行注资、担保或减免税费,进而造成政府赤字和偿债负担过重,引发政府信用下降,甚至导致债务危机,最终影响金融体系稳定,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在这方面,欧元区和北欧一些国家为了救市和救助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加重债务危机的惨痛教训,值得深思和汲取。
[关键词]纳税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
税收评估不仅是对税收结构及变化进行科学分析,指导税收工作,更好地发挥税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还能够科学反映经济社会各部门发展状况,对于指导宏观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税收评估相对复杂,在指导经济发展方面还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缺乏科学的评估方法、应用指导机制不健全、对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足、缺乏专业化人才团队等,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更好地应用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提升税收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
一、应用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确保宏观经济增长目标顺利实现
税收总量、结构等都与宏观经济增长目标具有重要关系,而宏观经济增长目标是国家在充分考虑各项因素基础上提出的,能否顺利实现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及财政税收等各方面发展。因此,应用有效的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可以明确我国各产业、各部门内的经济增长点,对于发展趋势进行有效的预测,可以明确具体的经济增长目标,并将其进行细化,针对具体目标指标采取相应的支持和发展政策,进而可以顺利实现宏观经济增长目标。
(二)促进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已经是由高速发展迈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而优化税收结构、提升税收收入质量成为实现宏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通过应用税收评估,明确税收的具体结构,以此确定宏观经济中各部门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进而制定和实施必要的支持政策提供依据,使得那些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以及战略新兴产业能够得以快速发展,进而优化了宏观经济发展结构,为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有效激发市场活力
我国经济在经历高速发展之后,逐渐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的稳步推进为我国经济的稳步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全面激发市场活力成为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税收评估可以通过对市场主体的纳税申报进行有效分析,通过实施减税降费等优惠政策扶持市场主体的发展,进而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充分释放税费改革红利,提升其发展活力。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应用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更加有效的激发市场活力,为宏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二、应用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税收评估方法
在财政收入中,税收占据绝对比重且该比重不断上升,成为国家主要的财政来源,直接影响着国计民生,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国在税收评估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各地区税务机关通过组建专门的税收评估部门,借助系统软件对税收结构、风险、增长变化情况等进行分析。但从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的税收评估方法还相对落后,缺乏对税收及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各项因素的充分考量,其内容相对单一,没有充分考虑到宏观经济发展对税收评估工作带来的影响,也没有根据经济发展对税收评估工作进行改进,因此导致税收评估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宏观经济发展实际,所以其对宏观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受到限制。
(二)缺乏完善的应用指导机制
税收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具有紧密关系,宏观经济是税收的基础,税收是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结果,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通过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涉及到诸多层面的内容,但由于缺乏必要指导机制,因此其指导作用相对有限。首先,在进行完税收评估之后,如何将其结果顺利应用到宏观经济发展指导过程中,如何实施这些指导性的政策,如何确保指导政策的有效性等成为摆在当前的重要问题。同时,在税收评估标准制定和选择方面是否可以满足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这也是值得商榷的。目前,制定和实施完善的应用指导机制成为借助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对大数据的应用能力不足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各行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直接推动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税收评估工作,为其带来了新的评估手段。但当前在进行税收评估过程中,还缺乏对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现有的评估方法、模式和系统等都显得相对传统,且很多时候需要进行人工操作,不仅降低了税收评估的效率,也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另外,在具体的税收评估过程中,其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较低,难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宏观经济发展和税收变化中的各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因此导致税收评估的可靠性受到影响,进而降低了税收评估对宏观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
(四)缺乏专业化人才团队
税收评估工作是税收经济分析的重要工作内容,涉及到税收组织收入构成中的诸多内容,其复杂性较高,因此需要专业化的人才团队。而税收评估在指导宏观经济发展方面的应用也具有较强的专业化,同样需要专业人才的推动。当前,人才不足成为摆在应用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相关部门对现有税收评估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力度不足,没有针对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方面进行核专业化的培训教育。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不到持续提升,难以有效应对宏观经济发展对税收评估提出的各项要求,因此其在税收评估方面的专业性不足,评估结果的应用性存在欠缺。另外,相关部门对税收评估专业人才的引进不足,大部分人员都是从其他部门或岗位调整而来,非科班出身,因此其专业能力存在先天不足,在税收评估及其应用方面难以发挥专业人才作用。
三、应用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税收评估方式方法
近年来,为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减轻企业负担,助推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家不断出台一系列的减税降费政策,各类政策及税收征管还处于改革过程中,对宏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从而对税收评估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所以,需要创新税收评估方式方法提升税收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首先,相关部门要转变传统税收评估理念和方法,提升对税收评估的重视度,将其视为反映宏观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其次,要全面更新税收评估的软硬件设备,在原有系统基础上,将宏观经济发展和税收评估相关影响因素纳入其中,确保税收评估分析数据的全面性,以此改进税收评估结果,更好地指导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完善应用指导机制
税收评估在指导宏观经济发展方面需要完善的应用指导机制作为保障,以此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完善应用指导机制方面,要首先明确税收评估的目标,就是要通过税收评估结果来评价宏观经济发展质量,并找出宏观经济新的增长点,比如新兴产业和企业,以发挥其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所以在要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支持和应用政策,将那些具有战略指导价值的税收评估结果应用到宏观经济相关产业行业中。同时要对这些支持政策的应用结果进行科学考核与评估,比如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的成果等,以此作为改进和完善税收评估对宏观经济发展指导机制及支持政策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更好地发挥税收评估在指导宏观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强化对大数据的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迎来了大数据时代,其对各项税收工作及宏观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因此强化对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提升税收评估对宏观经济发展指导能力的关键。首先,在进行税收评估过程中,要树立大数据思维,摒弃传统的数据评估理念和方法,充分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对税收征管及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影响因素数据进行广泛的收集、分析、整理、储存,形成税收评估信息数据库,在开展各项税收评估过程中强化对数据库的共享,以便于提升税收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要借助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各行业发展情况与税收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便于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税收评估提供实时性的数据支持,也更好地发挥其在指导宏观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
(四)构建专业化人才团队
当前,人才已经成为各行业发展的关键性资源,税收评估工作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更是需要专业人才的推动。因此,构建专业化人才团队显得十分必要。首先,要根据税收评估工作的实际需要和现有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差异性,对其税收评估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使其掌握最新的税收评估方法,在税收评估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另外,要根据税收评估在指导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吸引外部专业人才的加入,实现对现有人员团队的有效补充,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打造一支专业化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团队,为更加有效地应用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在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税收评估工作显得十分必要,不仅可以实现对税收本身的评估,还能够为宏观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税收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必然联系,通过科学税收评估能够确保宏观经济增长目标顺利实现,同时能够激发市场活力,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从研究来看,可以从创新税收评估方式方法、完善应用指导机制、强化对大数据的应用能力和组建专业化人才团队等方面出发,强化税收评估对宏观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齐波.论财税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21(3):101-102.
[2]李娜.浅析财政税收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21(3):109-110.
被称为“最复杂一年”的2011年已经过去,但2012年的宏观经济形势并不容乐观。
一方面,美日经济复苏乏力,欧洲危机肆虐,加之阿拉伯地区局势动荡,世界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另一方面,虽然金融危机后我国以4万亿投资为代表的调控政策正确而有效,使中国经济领先全球反弹,但仅靠中国一个火车头并不能带动全球经济持续回暖,从投资、出口拉动到内需拉动的转型之路依然漫长。
接受《徽商》杂志专访时,不少企业家都认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还处在一个调整期,2012年的经济形势特别是上半年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不过,随着楼市、股市泡沫的破灭和投机风潮的逐渐冷却,实业投资的成本正在降低,投资窗口期正在来临。
安徽星马汽车董事长刘汉如表示,企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要科学制定企业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作出准确预判,星马汽车多年来高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准确把握了宏观经济的发展脉搏。
刘汉如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正确而必要,特别是2011年持续不断的紧缩政策,打压了房地产价格的过快增长,避免了物价的过快增长,避免了经济过热。此前4万亿投资的救市政策,也使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实现了“v”型反弹,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很大贡献。
但是这些政策的副作用很大,使中国错过了一个很好的腾笼换鸟、调整结构时机,长期困扰中国的转型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
刘汉如分析,2012年,世界经济已经不是“二次探底”的问题,其下行趋势非常明显,美日经济下滑,欧债危机加深。所以,2012年的中国经济仍将处于调整期,上半年不会有太大起色。
安徽鑫港炉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鲁宁也认为,当前的宏观经济还处在一个调整期,对民营而言,2012年的经济形势特别是上半年的经济形势将不容乐观,民营企业家要早做准备。
“过去我们走得是粗放型的发展路线,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成本巨大,这种模式未来肯定行不通。明年宏观经济将继续处于调整期,加上整个世界经济出现债务危机等一系列问题,民营企业不能太乐观,要做好更坏的打算,但也不要太悲观,要积极应对。”
全国青联委员、合肥荣事达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潘保春认为“经济发展放缓了对我国是个好事”,有利于我国发展模式的转变。
潘保春表示,2011年上半年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掩盖了不少问题,不是真正得快,而是泡沫,实业空心化问题严重,投机风潮四起,全民都玩虚的。政府招商引资求大求快,企业发展目标不切实际,动辄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一百、百分之几百的年均增长率,严重脱离了企业实际,导致了资金链断裂、破产倒闭等一系列问题。
“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一旦进入以货币为衡量、以物质为基础的价值观,就会非常痛苦,就永远得不到满足,幸福指数就会下降。2012年经济发展放缓,正好给了我们冷静思考的时间,好好思考个人、企业甚至社会如何健康发展。”
潘保春认为,宏观经济放缓会倒逼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会促进从投机领域撤出的热钱回流到实业领域,有利于实业救国思想的回归。
刘汉如亦强调,随着股市、楼市泡沫的破灭,股市、楼市的热钱将回流到实业领域,经济增速放缓之后,实业投资的成本也会随之降低,2012年正是投资实业的最佳时机。
“前一阵子,大家更多的关注金融,关注投资,强调眼前利益,比较浮躁。如果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我们的金融证券,我们的资本市场都是沙漠上的大厦,没有根基。现行的宏观调控政策对实业是一种补血,是一种回归。对中小企业是一种输血,可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关键词:宏观经济管理 “十二五”中期 问题 对策
政府作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体,如何正确认识“十二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期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宏观经济管理方式对其加以解决,对我国“十二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标在2015年最终得以实现,并提升我国整体经济实力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宏观经济管理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分析
(一)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之一是确保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宏观经济管理实现的目标之一,也即宏观经济管理是手段,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宏观经济管理最终要实现的目的。这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在控制国家经济总量平衡方面。经济总量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全部经济活动总成果的数量反映。最能够反映宏观经济活动的指标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宏观经济管理的短期目标主要是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以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和均衡增长。这恰恰符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要求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在区域间平衡的目标。
第二,在国家经济结构方面优化。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内部各个相关因素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及其数量对比关系,一般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宏观经济管理的中期目标是国家通过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调整不合理的国民经济结构,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以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的平衡作为判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标准。这表示两者的目标具有统一性。
第三,在国民经济全面发展方面。宏观经济管理的长期目标是通过对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战略性引导,消除阻碍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隐患,推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在促进并保证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这意味两者的最终目的保持一致。
(二)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符合保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加以保证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从本质上符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这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在计划手段方面。计划手段是宏观经济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被解决是无法通过市场机制完成。政府必须要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做出短期、长期以及宏观方面的计划。宏观经济管理的计划手段符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
第二,在经济手段方面。宏观经济管理是通过间接管理的方式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间接管理,就是不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而是通过市场,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对影响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的各主要经济变量施加影响,利用市场的传导机制,来引导和制约微观经济行为,保证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徐泰玲,200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国家宏观经济层面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以间接的方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作用。
第三,在行政手段方面。行政手段是行政机关依据被授予的管理宏观经济的行政权力,通过制定和下达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方式,来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的各种措施。行政机关采用宏观经济管理手段能够在短时间内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应对突发性的宏观经济问题。区域经济协调涉及到各区域经济的利益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通过行政的方式加以调节,打破行政壁垒。
我国“十二五”期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依靠投资拉动的方式仍未改变
2011年期间,我国投资高增长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投资低增长地区的经济增长明显慢于其它地区。投资高增长地区是指2011年不包括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在30%以上的11个地区(辽宁、吉林、湖北、重庆、宁夏、黑龙江、海南、甘肃、新疆、贵州、青海)。这些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2%。投资低增长地区是指2011年不包括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在20%以下的地区,由上海、北京、广东和浙江组成。这些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2%(潘 ,2012)。
2012年前三季度,东北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内生增长动力不足。辽宁经济增长9.3%,投资拉动经济增长26.52个百分点;吉林经济增长12.1%,投资拉动经济增长31.93个百分点;黑龙江经济增长9.6%,投资拉动GDP18.19个百分点(丁晓燕等,2013)。2012年前11个月,中部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71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22%。社会消费品零销总额37060.3亿元,同比增长15.54%。西部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015亿元,同比增长25.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44.1亿元,同比增长15.57%。2012年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投资的拉动,说明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对投资依赖较强(肖春梅,2013)。
(二) 中西部地区人口空心化问题严重
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虽然生育率相对较高,但因为大量的人口流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导致人口增长趋缓。人口外流是导致中部人口"空心化"的主要原因。从人口分布的变化看,西部地区人口的发展趋势依然是“孔雀东南飞”。大量劳动人口离开中西部地区,奔向东部发达省份,就是因为东部发达地区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蔡泳,2011)。 “十二五”初期,安徽、四川、湖南、河南、湖北、贵州、江西、重庆、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市、区)成为我国人口净流出最多的省份。其中,中部和西部人口净流出分别为5407万人和2106万人,中西部地区人口空心化趋势比较严重,80%左右的流出人口是务工经商。由于大量成年劳动力到省外务工,中西部地区部分省(市、区)工业企业普遍遭遇招工难问题,有些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因工人短缺而出现开工不足。由于人口分布在短时间内难以调整,中西部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优势将被削弱(李平等,2012)。
(三)区域间产业转移仍然面临障碍
2010年以来,我国先后建立了皖江城市带、广西桂东、重庆沿江等5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12年国家又批设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示范区、兰州新区和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中西部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呈现园区共建、产业链式、产业集群等方式。然而,这依然是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第一,是产业同质化和落后产能异地生根现象凸显。各地围绕产业转移展开异常激烈的招商引资竞争,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不仅表现在省与省、甚至地市更小的范围内重复建设。由于产业转移关系到区域利益,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地方政府不愿意将产业转到省外,而是鼓励企业到本省落后地区设厂生产。第二,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存在配套建设不完善,工业园区配套条件较为薄弱,地方政务环境较差,物流成本较高。这无法充分使被转移产业在其区域在较短时间内转化为产能;第三,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有重走东部地区以牺牲生态环境而换取经济利益老路的势头,环境受到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开始出现(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课题组,2013)。
解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问题的宏观经济管理策略
(一)政府应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依靠投资拉动的宏观经济管理策略
政府应以扩大消费、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第三产业作为解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依靠投资拉动问题的途径,具体为:第一,提高区域经济协调市场化。区域经济协调市场化要求打破区域间人为的市场封锁,建立法律体系完善、市场机制健全、平等竞争环境的协调互补的大市场,以确保生产资料、消费品等自由流通,最终提高消费拉动国家经济的增长率。这要求政府消除行政性的贸易壁垒,增育不同类型、具有互补性的区域市场;第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使产业优化升级。政府要以技术创新以基点,整合区域内的产业资源,建立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引导机制,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培育经济增长点。政府应在本区域现有产业基础上,通过财政激励等方式,引导本地企业依靠科技创新走产业优化升级道路,增强现有产业的生产率;第三,加大发展第三产业的力度。第三产业是借助于第二产业生产率的提高以及社会化的分工而兴起的,其发展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体的消费性支付,提高消费在拉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比率。这要求政府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同时也应做好对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二)政府应对中西部人口空心化的宏观经济管理策略
中西部政府在应对人口空心化问题采用宏观经济管理措施时,应当坚持“留下来”和“引进来”的战略。“留下来”是将本地区年富力强的农民工以及有文化、有创造力的年青人留下来。“引进来”是将非本地区的优秀人才吸引过来。这包括以下政府应当采取以下的宏观经济管理措施:第一,中西部政府应当开放户籍,增加农民转为市民的比例,使其享有城镇的公共服务,并根据城市经济能力,不断提高其待遇水平;第二,引外来优秀人才在中西部地区工作,鼓励优秀人才到重点开发和优化开发区域就业并定居,以产生人才流动的聚集效益。这就要求中西部政府在公共卫生、子女义务教育、就业扶持服务等继续加大财政方面的支持力度,力争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与东部地区的城市在医疗、教育、卫生、文化、交通等方面差距的减少;第三,切实加强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增强本地劳动力的技能与本地区产业发展所需要人才的融合度。
(三)政府应对产业转移仍然面临障碍的宏观经济管理策略
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应当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应当坚持产业技术选择适度、产业承接与吸收能力并进以及保护生态环境这三项基本的准则。中西部政府在以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引下,选择最适合本地区条件的产业和相关的技术加以承接,并本土化承接转移过来的产业以及相关技术;第二,中西部地区政府应当为产业的转移提供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中西部地区政府应当建立或者完善市场交易安全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第三,中西部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当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引导转移的产业与本地区产业的优势互补。这是解决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同质化现象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实现“杠杆增长战略”,提高产业竞争优势;第四,东部发达地区政府应当鼓励当地优势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发展。这其中主要的措施是中西部政府和东部发达地区的政府从宏观经济管理的策略出发,建立优势互补的一体化经济区。
参考文献
1.徐泰玲编著.宏观经济管理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4
2.潘 主编.中国地区经济监测报告(2012)[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丁晓燕,徐卓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态势评析及对策分析[M],.梁昊光主编,杨维凤,游霭琼,王德利副主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肖春梅.2012年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分析[M].梁昊光主编,杨维凤,游霭琼,王德利副主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5.蔡泳.警惕人口分布空心化[J].中国改革,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