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加强思政课建设范文

加强思政课建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7: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加强思政课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加强思政课建设

篇1

【关键词】“80后” 高校思政课教师 师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025-03

“80后”教师是青年教师的主要组成部分,所谓“80后”,指的是出生于1980~1989年之间24~33岁左右刚步入社会不久的新群体。改革开放以来所呈现出的经济快速发展、文化多元化、应试教育、独生子女等特点在“80后”身上留下深深的时代符号,构成他们成长的主要社会背景。“80后”基本上都已经进入工作岗位,因此在高校教师行列中也逐步有了他们的位置,成为高校的主要培养目标。他们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日益成为高校的主力军,并正显示着他们的独特魅力和价值。然而在师德问题上,他们却有着这个群体的不足和缺陷,因此,教师群体中“80后”的师德问题成为一个新的德育课题,思政课的特殊性让人们更加重视“80后”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本文针对高校“80后”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加强“80后”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以提高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师德建设的内涵及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它包括教师的政治思想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纪律、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等综合素质。师德,是教师从业的基本准则,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第一,师爱为魂。“师爱”是教师对学生付出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灵魂,即“师魂”。从爱学生的角度讲,就是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第二,学高为师。“学高”是教师的主要教学活动内容,要求教师应具有深厚而广博的知识。学生听课,要让他们感到教师的教学并不是课本内容的重复,而是对知识探究的一个过程,是数学思想学习的一个过程,是开发潜能的一个过程。第三,身正为范。“身正”要求教师应该处处为学生做表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

思政课的作用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而不断地改革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同时思政课的教学者也十分重要。思政课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教师的师德建设直接关系着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除要具备普通教师应有的素质,还应具备坚定的政治思想、较高的理论水平、完善的人格魅力和较深厚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二、“80后”思政课教师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立场不够坚定

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和坚定的政治立场。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多元化的文化不断影响着部分“80后”思政课教师,受资本主义自由化思潮等的影响,他们对于政治缺乏敏感度,政治素质不高,政治信念淡薄。他们往往认为上课仅仅是自己的一个教学任务,简单完成即可。对于学生中的一些不良政治倾向,他们认为这是学生的言论自由,不关自己的事情,因此不能很好地正确引导。甚至一些教师还参与学生这样的讨论,发表一些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这在大学生中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对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起到消极作用。

(二)缺乏敬业精神

教师想要得到学生的尊重,必须要爱岗敬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然而,目前部分教师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缺乏敬业奉献的精神,缺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他们仅仅将教学作为一个谋生的手段,忽略了教师行业的特殊性。思政课教师从专业角度出发,更应该在教师行列中成为爱岗敬业的排头兵。而部分“80后”的思政课教师却忽略了这一点,他们不愿意更新教学内容,不愿意钻心研究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教育引导仅仅停留在短暂的课堂教学,没有利用其他时间对于学生的实践活动加以指导,缺乏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

(三)理论功底不深

向学生传播知识、培养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要求,然而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这还不够,他们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教学中深入浅出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传达正确的三观教育。然而,目前部分“80后”思政课教师对于理论学习走马观花,仅仅停留在读书期间所学的一些专业知识,很少学习马列专著,表现出专业素养不高,理论功底不深的缺点。这就造成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容易照本宣科,断章取义。

(四)师表意识不强

“80后”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吸收了多样性的文化,因此是个性张扬的一代。这表现出部分教师仪表不得体端庄,着奇装异服;举止不够文明,有在教室吃早餐、在学生面前说粗口话,纪律观念不强,在课堂上发泄不满等现象;只注重知识讲解,很少和学生交流,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日常生活都漠不关心,没有意识到自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分子,仅仅把自己当做一名授课教师,把这些工作单纯地认为是一线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事情。

三、原因分析

(一)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负面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不断传入国内并改变着部分国人的思想。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等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高校是接受各种思想文化的聚集地,高校教师特别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更容易接受社会新思潮和新事物。等价交换、利益驱动、自我为中心、一切从现实出发等忽视大局和缺乏责任感的观念对他们有一定的影响,让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对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也会有一定的作用。

(二)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的负面影响

师德评价是高校教师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成为了教师评价的一票否决。然而师德的考核评价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考核评价机制。表现在,教师若无一些实质性的表现,如重大教学事故等现象发生,学校的一些领导认为如果只是小问题就不想因此影响教师的职称评定,因此在年终的师德考核则评价为优秀。久而久之,很多教师就按照自己的平常习惯教学,只要掌握好分寸,不发生重大教学事故就可以了。他们并没有将教师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作为首要任务,更多的是对业务水平的培训。这样的导向助长了教师轻教学、轻育人和轻政治的倾向。

(三)高校对“80后”教师的师德引导和重视不够

“80后”教师,大都是一毕业就进入学校工作的本科或硕士研究生,他们缺乏社会磨炼和专业培训,没有形成完整的职业道德观念。特别是自己还处于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向教师转型的阶段,他们非常需要学校的师德引导和重视。然而,高校却忽略了这一事实,他们放松了对这些年轻教师的培训,对思政课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引导不够。他们还停留在思想上的重视,对思政课教师的队伍建设不够重视。因此导致了“80后”思政课教师整体素质下滑。

四、加强“80后”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

(一)重视对“80后”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80后”思政课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80后”教师进校后,除参加必需的岗前培训外,学校还应该给他们配备一定资历的指导教师,让那些师德高尚、育人意识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他们进行传帮带,不仅要教会他们如何上课,还要指导他们如何育人。一些教师没有接受过任何师范训练,因此“80后”教师的传帮带从教案编写开始,通过互相听课、公开课和观摩课等来帮助他们了解基本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规律,懂得课堂管理,使他们尽快适应教书育人,顺利实现从一个学生向教师身份的过度和转变。一些高校还要求“80后”教师必须参加一定的实践锻炼,如担任辅导员、班主任、教学秘书、校外挂职等为期1~3年的基层实践锻炼。让他们通过这样的锻炼,了解世情、国情、民情和校情,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通过参加实践活动了解社会、沉淀思想、感悟人世,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创新师德评价机制,不断完善各项制度,为师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目前,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学习主要是通过教育厅组织的高校教师资格证培训课程中学到,然而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如何考试拿到资格证,对于培训内容的学习不是十分深入,应付了事者居多。而思政课教师在上岗前除了要参加教育厅组织的教师资格培训,还要参加思政课培训。针对思政课的再次培训出发点很好,然而这样的培训也过多地流于形式。鉴于这样的现状,高校应该针对思政课教师制定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并将这些规范具体化到实际教学中。同时,针对当前师德仅仅是考核“软指标”,没有重大的违纪违规行为人人都可过关的现象应该逐步改变。思政课教师的师德评价,应该从学生和学校两个方面共同评价,特别是学生方面。思政课的师德主要体现在教学中及和学生的相处中,因此师德评价和考核应该建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于师德优秀的教师在职称晋升、年度考核、学习进修方面加以倾斜,对于师德评价较差的教师应该不推荐学习进修、职称晋升等。从正方两方面分别鼓励和约束,最终推进“80后”思政课教师的师风师德建设。

(三)不断提高教师修养,强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教师要想教好书、育好人,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和品德。鉴于思政课教师的特殊性,教师更应该自觉修身养性,修得明理,并内化为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第一,自觉学习思想政治理论,不断提高水平,能将最前沿的正确理论和观点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待教育,对待工作,对待生活。第二,完善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应改变传统的教书育人的观念,认为教师仅仅是授课,教会学生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其实摆在教师面前的,教会学生知识会做事之前,必须教会学生做人,那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气质。要改变这一传统教育观念,完成这一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思政课教师比高校的其他专业课教师,任务更加重。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个品德高尚、具有人格魅力的人,自觉提升自身素养。

(四)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专业素养,争做大学生思想引路人

思政课教师的基本条件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和坚定的政治立场。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坚定的者,同时对理论加以彻底学习研究,在之前学业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加以认真学习,并将所学理论传输给学生。而部分“80后”思政课教师理论功底不深,更应该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多和学生探讨理论在中国实践中所产生的理论成果,指导学生学会用这些理论指导自己的人生发展,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争做大学生的思想引路人,使自己成为大学生信仰和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80后”思政课教师具有他们这一代明显的时代特点,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是高校教师就要求他们马上符合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要求,应该给这一代一些时间去慢慢改变,同时还需要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帮助。我们相信,在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帮助指导下,通过教师的个人努力,可以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为提高思政课的时效性、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申晶晶.“80后”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建设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

[2]张志巧.“80后”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探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3]邓洞天.从育人为本的角度探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1(9)

[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篇2

一、高校思政博客的现状和特点

1、高校思政博客的特点

参与者众多:高校思政博客作为网络与政治思想教育结合的产物,拥有者众多的受众群体。网络时代对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有着了巨大的冲击,而在思政博客中,大学生可以与教师平等的交流与沟通,更容易使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深入发展,思政博客的参与者也会不断增加。

影响性较大: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思政博客可以更方便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教育方式本身的限制,在参与度方面和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上都无法与思政博客相比,而大学生在思政博客中可以更好地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这都使得思政博客可以对大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

内容丰富多彩:网络上各种内容鱼龙混杂,高校思政博客要想获得更多的人气,就必须丰富自身内容。这都导致了大学生思政博客在内容上引人入胜,在外观特征上设计独到,从而在大学生心目中留下较好印象,丰富思政博客这一网络交流平台。

2、高校思政博客与其他的关系

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以提升学生自主自发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主要目标。因此高校思政博客必须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网络载体的相互融合,从而让大学生获得应有的教育。

与其他网络工具的关系:思政博客与其他网络交流工具一样,都有着随机性和容易接受性,但是思政博客还有其他网络交流工具所不具备的特点。首先是思政博客内容上属于列表式和导读性,其次是对问题的间接性和启发性。这都是的思政博客与其他的网络交流平台有所差别。

思政博客与访问者的关系:思政博客只有在拥有众多手中的时候才会具有生命力,因此思政博客的建设者与访问者之间必须是平等的关系。建设者通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因此在思政博客中通过平等的交流可以更方便地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互动,更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3、思政博客在目前的影响力

思政博客作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补充,在平时可以起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无法起到的作用,教师与学生在博客上平等交流和沟通,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思想碰撞,提高了教育的效率。同时,思政博客的本身特性也使得在思想政治学习中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学生的自发学习。另外,博客图文并茂的构造本体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更快的获得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高校思政博客的进一步加强与发展

1、与大学文化相结合

高校思政博客与高校校园文化相结合,就能创造出具有针对性的思政博客系统。一方面,通过网络系统江大学文化进行传播,有利于大学文化的网络化;另一方面,在大学文化气氛的营造过程中,可以扩大网络文化的宣传与推广。思政博客作为网络文化交流平台,通过不断探索改进,通过对校园文化的发扬与对校园文化现象的点评,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从而使思政博客得以进一步加强。

2、拓展服务群体

思政博客的最初建设目的是为在校大学生解决思想政治问题,但思政博客对于高中学生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随着思政博客访问主体由单一的大学生转变为高中生群体和大学生时,思政博客就迎来了拓展服务群体的良好时机。中学生对大学有着自己的憧憬,因次思政博客可以通过对大学相关模范事迹的发扬,对大学相应信息的传递等方式,对高中学生乃至初中生产生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学教育进行完美对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大的帮助。

3、拓展建设者群体

思政博客作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工具,其建设者群体主要是由教育者组成的。这样可以保证教育工作的正确性,但由于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把握不够到位,很容易造成博客浏览者的流失。因此在思政博客发展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优秀大学生和大学生群体对思政博客进行建设,采纳更多的建议,取长补短,使高校思政博客得到更好的发展。

篇3

会上,王侠要求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使这门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王侠在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省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取得的成效后说,当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已在全党全面展开。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不仅是推动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强大思想武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怎样培养接班人的重任,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进一步推动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和遇到的现实问题,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王侠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关键要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吸引力。一是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的认识,坚持理想信念,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修养、品行和人格教育并重,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二是充实教学内容,强化学科建设,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创新,结合我国、我省改革开放实践,结合各高校和大学生思想实际,发挥我省厚重文化积淀和丰富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优势,不断完善和充实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活动,积极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方法,广泛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信息化,切实增强教学效果。三是狠抓教师队伍建设,配齐配足专职教师,切实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加强教科组织机构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保障和支撑。四是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特点,改进考核办法,完善激励机制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注重教师教学能力和实绩考核,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篇4

关键词:医学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366-02

一、医学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计划之外,为扩充学生知识面,培养学习兴趣,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开展的课外活动。由于第二课堂知识面丰富、方式灵活、实践性强,深受学生喜爱。

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是高校在思政课教学计划之外,为增长学生政治知识,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开展的课外活动。由于思政课理论性强的特征,在第二课堂的有效辅助下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习兴趣。

当前很多医学高校由于专业课较多,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等原因,思政课第二课堂开展的相对薄弱,存在重视不够、师资力量薄弱、课程相对单一等问题,这也给医学高校教改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就机遇而言,结合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可以进一步强化第一课堂教改,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大学生校园活动,加强医学高校人文建设。就挑战而言,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医学生专业课相对丰富,如何合理的规划和开展好第二课堂就是一个难题。

二、医学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途径

1、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

第二课堂在开展方式上有别于第一课堂,因此在备课时,要有明确的定位和目标。备学生,在第二课堂开始前,应广泛征求学生意见,了解学生需求,有的放矢的开展第二课堂,这样能受到良好的效果。备方法,第一课堂常用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但是由于第二课堂实践性强,因此在方法运用上要源于第一课堂而高于第一课堂,特别是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备环境,由于第二课堂很多都是开展实践活动,因此必须对第二课堂开展的环境有深入的把握,包括相关物资、卫生、安全等保障。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很多医学高校由于专业课多,因此相对教师配置主要侧重于专业教师队伍,因此思政课教师队伍相对薄弱,这也制约了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开展。

医学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富于实践性、创造性的教师队伍。同时,开展思政课第二课堂,要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有效调动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实践。

3、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

如何开展好思政课第二课堂,这既是对思政课教师的挑战,也是对医学高校管理能力的挑战。如何有机协调好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后勤部门,乃至于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难点。

因此,医学高校一是教学部门,在课程设置时,除了必要的第一课堂教学外,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还需为第二课堂留足必要的时间和空间。二是在学生管理部门,特别是团委开展工作时,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建设,为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三是后勤部门,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为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物资保障。四是加强与社会的对接。第二课堂很多需走出校门,因此学校还需与社会各界有效的对接。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思政课既有政治属性,又有人文属性。因此医学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有着重要的意义。人文环境,人文气息对医学生有着熏陶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得到教育。

医学高校可有效运用校园文化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例如:在教室设计时,在合理范围内,有效运用墙壁等载体,宣传医学人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人文景观设计时,也可将医学人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机融入其中,强化第二课堂。也可有效运用人文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例如:开展有关医学人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医学人文周、人文月活动,在其中有机融入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等知识,强化第二课堂。

5、加强实训、实践基地建设

伴随着医学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高校已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特别是“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的影响下,大学的概念在深化。

医学高校可采取“校院结合”、“校企结合”的方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将专业课第二课堂、思政课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创新教学模式。同时还可依托纪念馆、烈士墓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第二课堂。切身的去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力,了解中华民族的昨天,把握中华民族的今天,憧憬、建设中华民族的明天。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发扬爱国主义、荣辱观、创新精神等中国精神,汲取正能量,实现中国梦。

三、医学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的意义

1、加强主渠道、主阵地建设

要发挥好医学高校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就必须加强思政课教改,而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第二课堂教改,可以强化第一课堂交给,真正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使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2、推动医学高校教改

医学高校教改是一个大体系,而思政课教改是其重要环节。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是服从、服务于整个医学高校教改的。因此,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不仅可以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有效辅助提升专业课教学质量,使教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篇5

关键词: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对策

民办高校在国家的鼓励和支持下获得了长足发展,在办学规模、层次、条件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教育部的引导和规范下,教师队伍也在曲折发展中不断壮大,为确保民办高校思政教学夯实了基础。理论课教师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过这些年各民办院校采取强力措施、方针、充实、调整,使思想理论课教师队伍在各方面有了明显进步和提高,而且能够基本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

一、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地位

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学生在理论上的主要引导者,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解;又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承担者。因此,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关系到民办高校德育教育的成败、关系到高校学生稳定、关系到师风的建设,更关系到民办高校“三观”的形成。

二、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存在问题

(一)思政课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民办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备受关注,民办院校也将大笔资金投入到招聘上来,解决学历结构。然而,更多学校解决的是表面化的问题。此外,在专兼职比重上依旧偏颇。年龄结构上还未形成较好的以老带新,断层现象还是存在。队伍依然年轻化,骨干教师和精英队伍有待于思政教师队伍中完善。一些民办院校,有些教师的专业素质不佳,教学互动与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有待于提高。

(二)思政课师资队伍科研效率低

教师素质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水平,而且也取决于教师的科研能力。一些民办院校对于思政课教师的科研要求低,导致更多教师注重授课课时。另外,许多思政课教师承担着较重的思政课教学任务,使其从事科研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对学术前沿和热点问题更没有时间深入研究。教学变成了一种机械的体力劳动,教师科研成果相对较少。

(三)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模糊

许多民办高校忽视和轻视思政教育,没有独立的教育和科研机构。有的民办院校将思政课和其他基础性素质和专业教育混杂在一起,没有设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机构。没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放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中去进行定位,因而出现定位不清,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定位更是模糊不清,在课时安排上也相对较少,能删就删,能减就减。

(四)人力资源开发陈旧

民办高校的人事管理是以事为重心,强调人对事的配合。工作管理过程中过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强调人对工作的适应性及工作态度的认真性。对思政教师队伍尤为凸显,既然思政教师队伍的重要性相比其他而言较低,就形成了要求学校相关活动的各种配合,除了上课外思政教师都要紧紧围绕活动转。包括培训都是如此,比如对教职工培训的目的主要是使其更加适应所在岗位的工作,培训的内容是“缺什么,补什么”。对教职工平时的考察也是检查其出勤率等。管理重心的偏移使教职工的发更加缺少人性化和合理化,同时也使员工能够缺乏归属感,更大的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校的组织效益。

三、提升民办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的对策

(一)重视和提高思政课教师地位

民办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个人发展,要为他们专业素质的提升创造积极条件。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多肯定,少批评。他们在轻松偷悦的环境中更容易主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积极探究学术问题,将教学当做乐趣,并愿意为此付出。

提高思政队伍建设的凝聚力。充分地相信教师,尊重教师,关心教师,发挥教师的主人翁地位是凝聚教师的关键。既可以提高思政教师发光发热的能量,也可以就此开展相关科研小项目推广实验,而且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二)加强培训体系建设,提高科研能力

民办院校要建立和完善科研培训体系,要制定思政课教师培训规划,建立和完善有重点、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重点在于深化科研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教师研修和在职培训,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加强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要求思政课教师重视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拥有较强的辨析能力;扎实专业基础,坚定无产阶级信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学校的宣传思想工作。完善自身,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工作能力。

(三)深化改革,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

民办高校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一定的倾斜政策,对思想治课教师队伍要加大扶持力度。在他们进修提高、科研经费划拨以及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与一定关注,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进入门槛,逐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准入制度的规范化,最终达到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目的。

(四)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对思政课教师的管理要侧重人力成本,重视人力资源的战略眼光;侧重于招聘、选拔、工资发放等具体事务性工作,对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结构、建设目标等战略性思考;侧重于教师教学的使用与培养。对教师复杂和多样性的动机和需求也清晰的认识,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篇6

“05方案”实施10年来,独立学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形成共识、课程建设趋于规范、教师队伍已经形成。仍存在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升,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瓶颈亟待突破,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亟待深入等问题。需要坚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原则,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管理,准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目标任务,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内容体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建设标准;创新计划;独立学院

DOI:10.15938/ki.iper.2016.06.012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6-0055-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新方案(简称“05方案”)实施的10年(2006-2015),也是独立学院设立发展壮大的10年。10年来,独立学院思政课紧密结合人才培养需求,在设立中发展、在改进中加强、在实践中推进,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思政课教学的良好基础已经形成。尽管这项工作目前仍处在改革发展阶段,但思政课教学已然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是独立学院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方面。

一、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10年的主要成效

10年来,独立学院思政课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机构设置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实践成效,对独立学院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形成共识,并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经验特点,有力地促进了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形成共识

顺应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探索和创新而产生的独立学院,在其试办初期,对思政课设置的问题虽没有做具体规定,但教育部已明确要求,“独立学院要建立党、团组织,积极开展党、团工作,思想政治工作”。[1] 其实,早在1987年《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中就已经明确:“社会力量办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为确保民办高校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的建设者,1996年原国家教委明文规定“政治理论课作为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全国统考的课程”。2005年高校思政理论课“05方案”实施伊始,教育部明确规定:民办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按照本规定执行。[2]为规范独立学院办学和管理,教育部强调,“独立学院及其举办者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公益性原则”。“独立学院使用普通高等学校的管理资源和师资、课程等教育教学资源”。[3]这些都为独立学院组织实施思政课提供了政治条件。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多数独立学院的董事会、管理层逐渐认识到:思政理论课是巩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

2.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趋于规范

10年来,独立学院思政课建设按照“05方案”实施要求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案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初期教学基本上是套用公办学校的模式,统一使用规范教材和5T课程教学大纲,合理安排学分、课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机构设置从教务部门负责聘请授课教师上课到设立思政教研室,再到专门成立二级教学机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逐步健全,齐抓共管格局的进一步形成,思政课教学越来越受重视和关注,教学管理趋于制度化和规范化。图书室、人文社科实验室、思想理论教育资源网站等教学资源建设不断完善,满足教学及办公需要。专兼职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基于独立学院师资聘用特点,专任思政教师在6-15人之间,基本保证了思政课教学和教学研讨的开展。思政课专项建设经费保障从无到有,有力地推进了思政课课程建设改革和教师队伍培养。教育教学效果不断提升,对思政课的认同度和满意度明显改善,为维护独立学院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贡献。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已经形成

目前,独立学院思政理论课形成了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尽管目前这支以“80后硕士”青年教师为主体的专任教师队伍,相对于公办高校来说力量还比较薄弱,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独立学院具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力军。以广西9所独立学院为例,10年来,广西在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经过系列培训、研修和集中备课会的学习,以及各种比赛的锻炼,这支队伍逐步走向成熟。据笔者统计,近年来,广立学院自有专任思政课教师队伍获得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广西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基本功暨“精彩一课”比赛一等奖1项,入选广西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1人、广西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1人、广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计划6人。

二、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面临的困境

篇7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新常态

随着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进入了以提升实效为核心、队伍建设为支撑、深化改革为动力的新常态阶段。2014年12月,教育部思政司司长冯刚在四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年会讲话中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要进一步加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建设步伐。2015年7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要坚持管理与激励并重,建设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思政课教学人才体系。由此可见,专业化无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常态”,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的必然要求。以往对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的研究较为宏观,本文将以思政课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及价值的剖析为切入点,从微观、激励的视角对思政课教师专业化进行新的探讨。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的科学内涵

教师专业化理念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际劳工组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6年在巴黎召开“教师地位之政府间特别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意见》,明确提出教师发展的方向———专业化。[1]随后,教师专业化理念在世界众多国家得以确立,研究进一步深入,内涵日渐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的基核是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的类别化与具体化。笔者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有两层含义:一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专业化。即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教育培训、自我习得等方式树立专业理想、恪守专业道德、获取专业知识及掌握专业技能,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全面把握教学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向“高”“精”“专”方向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学科专业性又是教育专业性的发展,既是个体专业性又是群体专业性的发展。二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发展相关保障制度的专业化。即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的相关规章制度、管理培训体系进一步成熟,能够为思政课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精神、专业伦理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的价值剖析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学科建设的主力军,是大学生思想领域的重要工作者,承担着传授知识、创新文化、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其专业化建设是新常态背景下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及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简而言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其根本保障是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化。当前我国的社会氛围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出现了一些道德失范现象,对大学生的思想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部分大学生身上出现了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行为特征,大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关系到小康社会的建成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愿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其进行科学引导,使之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很大程度上落到了思政课教师身上。换句话说,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的大小。只有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及综合能力,建成一支“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精炼能干”的教师队伍,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有利于加快学科建设步伐。

2005年,我国正式设立理论一级学科,下设基本原理、中国化研究、国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及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6个二级学科。[2]虽然学科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但与其他学科相比,思想政治教育还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存在着“杂、散、疑、平、虚”等问题。[3]思政学科建设不仅是推动中国化的重要手段,更是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思政课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主力军,专业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更是推进学科建设的源动力。只有建立一支“数量庞大,科研强劲”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以教育教学促进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支撑教育教学,这样才能理顺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使高校思政课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学科建设中,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

3.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阶段,但是由于配套设施的不完善等原因,出现了教育质量下滑现象。面对新问题、新挑战,我国提出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思路,即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指出,高校教师队伍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最重要的基础工程来抓。[4]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学科建设的重任,其专业化既是学科建设的动力,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障。我们必须加快思政课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以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促进高校教师群体专业化,共同致力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建设策略

对人的管理就是激励,激励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管理的效度。[5]从激励的视角切入,将激励理论与教师专业化紧密结合,可以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师激励体系,调动高校思政课教师投身专业化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水平。

1.满足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合理需要。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前二者为物质需要,后三者为精神需要。在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合理物质与精神需要的满足,调动其投身专业化大潮的积极主动性。第一,满足高校思政课教师合理的物质需要。我们可以从国家和学校两个层面努力,满足思政课教师合理的物质需要。首先,国家层面。要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并在资金的调配上考虑到思政课教师的特殊性,给予一定的倾斜,从资金总量上保证投入到位。同时,我们应该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定高校思政课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开展课后心理咨询等活动的补助标准,切实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经济待遇。其次,高校层面。要合理运用国家拨给的经费,如设置思政课教师科研专项经费、培训专项经费及提高课时费等,尽可能缩小思政课教师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的收入差距。同时,高校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研究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提升专业地位。[6]第二,满足高校思政课教师积极的精神需要。首先,归属需要的满足。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称等级教师的需要,尽最大可能解决好他们面临的困难(职称评定、子女入学、住房条件、养老等),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使之产生归属感。其次,尊重需要的满足。尊重的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及社会尊重两大方面。自我尊重水平的提高可以从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及增强思政教师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入手。社会尊重水平的提高涉及面较广,我们可以通过制度政策加以保护,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氛围来进行改善。再次,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管理者要在满足特定阶段高校思政课教师物质需求的基础上,通过营造和谐的教学、科研氛围,加强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群体的引导,改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等措施来减轻思政课教师的压力,使之有自由成长的空间。

2.健全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来完善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依然有进一步完善之处。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培训体系。第一,完善培训内容。完整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内容应包括四个方面:专业知识培训、专业技能培训、专业伦理培训及专业精神培训。专业知识培训,即学科专业知识、普通文化科学知识培训等。专业技能培训,即备课技能培训、教学设计技能培训等。专业伦理培训,即为人师表、客观公正、责任使命等方面的培训。专业精神培训,即专业自我、专业理想、专业情操等方面的培训。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主要集中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上,对专业伦理及专业精神的培训较为缺乏。今后的培训中,我们要继续强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尤其要重点开展科研能力的训练。同时,我们也要在专业伦理及专业精神培训上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帮助其强化专业伦理和专业精神。第二,丰富培训方法。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法,是决定培训效果的关键性因素。思政课教师的培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专题讲座法。专题讲座法,即学校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状况,以及思政课教师群体某些方面的迫切需要,邀请在该方面有显著成绩的专家来开展讲座。专题讲座法的优势在于,能共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研究成果,能开拓思政课教师的视野等。其局限在于,思政课教师与专家互动机会较少,培训效果受培训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二是,课题驱动法。课题驱动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培训方法,对思政课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有明显作用。课题驱动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学习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理论性较强。其局限主要是,覆盖面较窄、操作较为复杂。此外,我们还要将集中授课法、案例研究法、自我反思法等综合运用于培训中,提高培训实效性。同时,还要将长期与短期培训、国内与国际培训、思想与业务培训、理论与实践培训相结合,持续提高思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7]

3.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师奖惩体系。

奖惩是激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激励的效度。我们要通过坚持奖励的主导地位和惩罚实施的艺术化,来进一步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奖惩体系,为专业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第一,坚持奖励主导地位。奖励往往比惩罚更加有效,[8]因此我们要坚持奖励在高校思政课教师奖惩制度中的主导地位。在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奖励时,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注重实际贡献。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实际贡献主要体现在班级学生的整体思想状况上。学生思想状况的好坏可以通过出勤率、迟到率、遵纪守法情况及课堂表现情况等来衡量,我们要将其作为奖励思政课教师的重要依据。其次,立足大多数思政课教师。目前大部分的思政课教师水平处于中间状态,我们要充分运用奖励激励,使这部分教师力争上游。再次,定期奖励与不定期奖励相结合。定期奖励会使高校思政课教师产生对奖励的期待,但是定期奖励通常在学年末或学期末进行,时间跨度较大。思政课教师在朝着组织奖励目标努力的同时,倦怠心理、消极情绪也会逐渐滋生,这就需要不定期奖励及时参与激励,使高校思政课教师保持干劲、努力工作。此外,在奖励实施中,还要注意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个体奖励与团体奖励有机结合,这样方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奖励的作用。第二,坚持惩罚实施艺术化。在实施惩罚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以提高惩罚的效度:首先,体现积极引导性理念。管理者在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惩罚时,要将奖励与惩罚充分融合,体现引导性思想。具体做法可以是,当思政课教师犯错而被学校处分或接受经济处罚时,明确告知其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达到组织目标,来撤销处分、重新得到惩罚造成的损失,促使教师行为的转变。其次,坚持说理性原则。部分高校管理者认为直接运用经济手段或行政手段来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处罚,这样方便又高效,采用说理、说服教育的方法不但耗时,而且见效慢。从长期看,这是不正确的观念。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说服教育的作用在于,可以使思政课教师更明确地认识到自己所犯错误的严重性,从根本上减少此类行为的发生。当然,实施说服教育并不等于放弃惩罚,对于屡教不改者,我们要坚决实施物质、行政处罚,以改进其工作行为及态度。此外,高校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把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出促进思政课教师专业化的短期、中期、长期规划,并实施严格的准入制度,对思政课教师学历、学科、教学、科研、工作经历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同时,还要完善相关配套体制机制,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制定、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实施细则,关心、爱护每一个思政课教师,切实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水平,主动适应“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非.致青年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

[2]陈占安.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17):40-44.

[3]李合亮.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与关键[J].研究,2013(2):148-152.

[4]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2(11):4-9.

[5]游永恒:现代管理中的人[M].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45.

[6]蔡中宏,麻艳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与对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2(2):130-133.

[7]陈萌,姚小玲.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12):84-87.

篇8

一、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特殊性

2005年国家出台的高校思政课建设方案,对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课设置和学分提出了不同要求,彰显了本科和高职高专两种高等教育类型的差异性,以及由此引发的思政课教学、建设和改革等方面的差异性。

第一,人才培养的规格不同。本科院校培养的目标是研究型或学科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第二,生源质量不同。根据我国现行招生录取条件政策,高校录取分成重点大学、一本、二本、高职高专几个档次,重点大学考生录取分数线最高,其次是本科院校,高职高专录取分数线较低,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最低。

第三,学制不同。一般本科学制为4年,高职高专为3年。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管理一般采用学分制,由学生在读期间任意选择上某一门思政课,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课是由教务处统一安排,一般安排在第一学年。

第四,学术背景不同。本科院校思政课建设均有学科支撑。重点大学还有硕士点、博士点,成为思政课建设的有力依托,而高职高专院校没有这样的条件。

第五,师资队伍状况不同。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师的学历要求较高,高职称的教师比例大,资深教授较多,且十分重视科学研究,成果颇多,教研资料丰富,教师工资待遇较高,队伍相对稳定。高职高专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编制偏紧,青年教师较多,工资待遇不高,骨干教师流失现象严重。

第六,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同。本科院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而高职高专里为数众多的民办高职普遍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真正建立二级独立的思政课教学研究机构的院校不多,大多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第七,经费投入,硬件设备也有较大差别。本科院校大都是公办的,有国家财政的投入,应该说是“衣食无忧”;高职高专除有公办背景的少数学校外,大多数学校,包括民办学校在办学经费上都有点“捉襟见肘”,资金短缺,在办学条件上无法同本科院校相比。

二、高职高专思政课特殊性衍生的问题

上述这些区别制约和影响了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课建设,使其呈现出有别于普通本科院校的特殊性矛盾和问题。

(一)体制机制因素制约了思政课的建设和发展。高职高专是一个集合概念,首先,它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两类高等院校;其次,高职高专还有公办和民办之分。对于公办本科院校而言,尤其是综合性大学,思政课如同其他名目繁多系科一样,是一种学科设置,隶属于一级学科,它承载着学科研究和建设的双重任务,而高职高专一般不强调学科概念,思政课既非学科,也非专业,仅仅是几门国家规定大学生修习的公共基础课程,这就决定了在高职高专,思政课“先天”就比其他专业课“矮”了一截,得不到同等重视,因为高职高专缺少本科院校学科门类齐全、办学规模宏大的优势,只能依靠特色专业取胜。对于民办高职高专来说,专业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图腾”,是创品牌,吸引公众目光,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关键,这就造成领导把心思都放在专业建设上,对思政课则抱着“不出问题就行”的消极态度。

(二)应用性、职业性的特点致使思政课被弱化。高职高专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高专的学生,在比本科短少一年的学业年限里,承载着既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又要提高职业技能,还要获取各种职业证书,最终实现成功就业的巨大压力。在学制短、任务重、就业压力大的多重因素作用下,高职高专教育的功利价值取向变得日益明显,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各项工作和学生的重心全都围绕市场和就业转动,具有育人功能的思政课面临被削减、弱化的局面,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关注和实际有力的支持。在相当多的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的实际时数达不到国家规定,“短斤缺两”成为业内心照不宣的普遍现象。

(三)教师整体素质偏低和流动性大影响了思政课的建设和发展。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师学历职称偏低。在本科院校任职的年轻一代思政课教师,大都是从名牌大学博士、硕士生中挑选出来的佼佼者,而高职高专由于自身条件的欠缺,很难吸引到优秀人才。高职高专的思政课专任教师,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偏少,尤其是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严重缺乏。一部分是由辅导员、行政人员和外聘教师兼职的,缺乏思政理论系统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师相比,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师队伍知识结构相对薄弱,外出学术交流、参观考察和学习进修机会较少,缺少学术研究,精品课程少,课题立项少,名师得奖成果少。

(四)缺乏学科、学术支撑造成思政课建设动力不足。在高职高专,尤其是民办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教师编制很紧,大部分学校只配备了几名专任思政课教师,有的民办高校甚至只配备1至2名思政课专任教师。专任教师少,兼职和外聘教师多,教学管理难度大,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五)本科教学的惯性思维阻碍了思政课的改革。高职高专的思政课教师都是本科院校培养的,他们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难以脱离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的范式。虽然教师从理论上对按照高职高专特殊规律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是清楚的,但是,教学改革是创新,改革和创新应该是系统性的,但这会涉及到思政课教学体系改动的权限问题、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不足以及政策、资金的问题。在人手短缺的客观条件下,高职高专的思政课教师对于教学改革往往停留在局部改革和分兵作战的阶段,主要是教师个人在课堂教学方法上为提高教学效果作一些探索和改变,但即便是微观层面的改革,如果缺少总体布局,缺少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也缺乏可持续性。

三、高职高专思政课特殊性建设的若干设想

(一)明确思政课的课程定位。准确的课程定位关系到课程建设的成败。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中,人才培养是核心。高职高专的思政课应定位在技能型人才的素质教育和培养上。高职高专不能因为在人才培养上与本科的职能分工片面强调培养“技能型”人才,忽略培养“高素质”人才。事实上,思政课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上不是专业课的陪衬,而是居于首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起着首当其冲的作用。只有明确了这一定位,各级领导、广大教师和学生才能对思政课给予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建设才能取得成绩。

(二)突出职业性和应用性的教学理念。课程理念是课程建设的灵魂,高职高专思政课理念应当突出高职高专教育的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职业性,二是应用性。高职高专思政课教育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即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又要突出职业性,为学生的顺利就业服务。因此,高职高专的思政课应当把思政课教育同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探索一套以职业素质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高职高专思政课要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课程,融“教、学、做”为一体,强调理论教学与能力训练并重。要根据高职高专应用性的特点,在吃透教材基本精神和把握教材体系的基础上,适当取舍,在不减重点、不减要点的前提下,重点解决好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能力培养的问题,实现课程能力目标。

(三)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运用到高职高专思政课上,首先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原则。面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理论文化知识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技能考试任务重、就业压力大等“短板”,思政课教学就要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差异性,选择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方法。比如,利用他们感性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长处,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是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原则。我们必须将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关系和谐平衡的课堂。具体地说,就是将教师主讲的授课模式转变为师生互动模式,如案例分析与讨论、PPT制作与展示、学生主讲与教师点评,从道德小品到体察感悟,从关注环境到热爱自然,还有调研考察、网络互动、义工志愿者活动等。再次是适度够用的原则。面对高职高专学生,在理论教学中,应摒弃片面地追求全面性、系统性、深刻性的教学思维和做法,按照理论适度、知识够用的原则进行教学。

(四)重构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法。针对高职高专思政课注重实用的特点,在立足国家统编思政教材基础上,对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重建,构建若干内容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教学专题群,每个专题群又有若干个教学专题。每个教学专题都由贴近生活实际的鲜活案例和深入浅出的理论分析等内容组成,不同专业可以在教学专题内容方面有所区分和侧重。

改革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实行多元化考核,是高职高专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方面。善用体验式、讨论式、参与式、启发式等教学形式,采用案例引导、问题导入,项目(任务)驱动、主题演讲、互动游戏、影视媒体等教学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实行开卷、主题征文、演讲等多种形式的考核是对传统考核方式的改革。改革的内容还包括加大实践内容权重,把实践成绩作为思政课合格成绩的必备条件,实行思政课理论学习成绩与实践教学成绩的双线考核,把学生日常行为操守表现量化计入思政课考核成绩,从制度上解决了大学生思政课学习与实际操行表现相脱节的问题,提升思政课的应用性。

(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分为课堂实践、校园实践、校外社会实践三种。要逐步建立、扩充和完善社会实践基地,使思政课的社会实践落到实处;还可以与学生口的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扶贫帮贫、支教、慈善、暑期社会实践等有机结合起来,多方联动,使社会实践常态化。

(六)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在网络时代,网络日益成为思政课新的第二课堂,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课件进行自学和自测,达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目的,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资源,更多地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有关的音像背景资料和现实社会发展动态。借助多媒体网络课件,学生的自学、自测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方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高专要打造一支热爱高职高专教育事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队伍,需要培养优秀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形成科研能力强的学术团队和年龄、职称比例合理的梯队,数量上按照合理的师生比配齐思政课专任教师,专任为主,专兼结合。对民办高职院校来说,尤其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制定有效的政策,提高教师薪酬待遇,稳定思政课教师队伍,还要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和工作量、业绩挂钩,提高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

(八)关键在领导,政策是导向。搞好高职高专思政课建设,关键在领导。领导思想端正了,事情就好办了。搞好思政课建设,还要靠政策引导。思政课建设是一个带全局性的问题,许多问题靠学校自身是解决不了的,因为这些问题涉及到体制和政策,需要政府主管部门通盘考虑和整体设计才能解决。比如,根据高职高专思政课的实际状况,确定怎样的一个师生比是合理可行的。一旦确定下来,就要把落实情况纳入到高职高专各种考核指标体系里。政府下拨的扶助资金,涉及到思政课的建设经费,就必须明确,确保资金真正用于思政课建设。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政教师 高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69-01

1 新时期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

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环境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方面,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改革继续深入,高等职业教育步入新的发展历史时期。因此,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1.1应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必然要求

一是经济和文化全球化对高职院校思政教师提出新要求。国际经济文化形式瞬息万变,发达国家凭借经济文化优势,推进世界“西方化”进程,这就对思政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高职院校思政教师提出新挑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由此带来的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价值观念多元化,使得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冲击着思政教师。由此可见,正确处理经济与政治、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项十分紧迫而现实的任务。

1.2构建开放高职教育体系的本质要求

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观念不断深入人心,我国高职教育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发展方向日渐大众化,办学方式日益多元化,办学模式逐渐市场化,办学途径趋于国际化,办学手段更加信息化。一言概之,高职教育与就业、创业、全面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但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状况尚不能适应这种新变化,其专业化、职业化、科学化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2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2.1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不被重视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注重教学科研、轻视思想政教育,认为思政工作空洞虚无、华而不实,对思政工作科学性和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以至于思政教师职责不清、不被重视。主要有:既是教师,又是干部,事物性工作职能是第一位,而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发挥的不够充分;受专业限制,科研能力较弱,科研成果不多,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相对落后。

2.2思政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多数以本科、专科学历为主,学历相对较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更是屈指可数,不能适应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上岗前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岗位培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匮乏,因而不能很好地处理新情况和新问题,工作相对滞后;学习积极性不够高,知识储备较少,思政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前瞻性欠缺;对热点和难点问题分析不透彻,面对学生学习新知识遇到的问题,不能把道理讲清楚,使得其影响力和说服力弱化。

2.3思政教师队伍流失较严重

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师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匮乏,对思政教育工作缺乏热情,人员流失较为严重。集中表现为:不少教师承担思政教育工作往往是组织安排,并非心甘情愿,他们把思政工作当作跳板,不能长期安心于思政教学研究;面对高职院校竞争日趋激烈,很多思政教师担心今后转岗困难,而无法全身心投入思政教学工作中;受其他从事直接显现经济效益工作教师的影响,不热心做思想政治教学,而等待时机跳槽到行政岗位或其他行业。

3 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

3.1高度重视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因此,必须正确认识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把思政教师队伍建纳入高职院校考核体系,改变当下忽视思政教师的现状,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恰当的照顾。高职院校党委书记要主抓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承担起责任,深入工作和生活实际,了解思政教师的生存状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使其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思政教育工作中去。

3.2调整优化思政教师队伍结构

思政教师的选聘必须坚持“高标准”原则,这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工作适应性的本质要求。一要遵循德才兼备、专兼职结合、年轻精干的标准,以大学生和思政教师人数最低限度200:1的比例,从优配备思政教师。二要从本校、外校思政专业优秀毕业生中引进一批高素质人才,更加注重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更加注重其组织管理、分析处理热点难点问题等方面的能力,确保队伍结构合理化。

3.3构建稳定思政教师队伍长效机制

指出,要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水平思政教师队伍。因此,我们要构建长效机制,以此来保障思政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一要根据思政教师工作的职责和任务,明确相关政策,构建思政教师工作、干事、发展平台,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制度促建设。二要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各学校实际情况,坚持专兼职相结合,坚持相对稳定与合理流动相结合,构建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思政教师队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庞芳琪.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浅析[J].群文天地,2013,(1).

[2]龚丽红,吴树堂.湖北省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现状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篇10

关键词:艺术院校 思想政治工作 问题 对策

新形势要求高校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必须要按照与时俱进去了解学生群体的心理及面对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30年,道德伦理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体制改革伴随的市场经济里最活跃的因素――拜金主义,学生和家长都面临着改革大潮的各种多元文化冲击,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格局也必须要适应时展,尤其是高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必须要抓住时代变革的主旋律,通过与学生建立深层次关系,开展多种工作方式,来加强学生的道德建设、爱国主义建设、理想主义建设等。

一、 当前艺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艺术类高校学生是我国艺术文化领域活跃元素,虽然艺术类高校学生存在一些个别性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艺术类高校学生的热情、责任、爱国等都要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感情丰富是艺术类高校学生的典型特征。

一是充满激情,缺乏理性思考。从艺术学科来看,艺术是需要激情与理想的学科,单调、古板的精神世界难以创作出富有灵魂的作品,艺术追求的就是通过作品和行为来彰显自己的内在世界。这种学科的特性就注定了学生在激情创作的同时,缺少必要的理性思考和规范,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难点,教师可能给学生安排了一次思想政治教育课,但是上课的时候发现难觅学生踪影,这种情况在高校时有发生。艺术类高校学生的这种激情和自由渴望,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必须要适应学生的步伐,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是艺术类教学模式促使导致学生思政教育薄弱,学科性质和高校思政教育要求不同,尤其是艺术类高校和学院的思政教育目标、体系与普通高校和学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造成艺术类院校的特殊性。个别教学、小组教学及辅导等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个性化习惯和特征,学生课后自学方式,个人单独进行练声、练琴、练画等,这种日常的教学及学习模式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会直接导致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集体观念相对淡薄。所以只有双向互动,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做到学生心里去,靠单向的灌输和空洞的说教是难以深入人心的。

三是艺术类高校的个性化思政教学难以实施。个性化思政教学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建立思政教学体系,目前,我国思政教育体系还延续30年前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我国教学创新很多,但是思政教学创新难觅其踪。思政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在时代变革中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并没有体现在实际教学中,高等学校思政教育的僵化导致了思政教育成为课难上、学难懂的古板课程。艺术类院校学生更是希望思政教育能够实现改革,不要总是通过课堂来加强思政教育,总体而言思政教育从课程体系到目标需要进行改革,否则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 切实加强艺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面对艺术类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我们认为社会的各方面,教育的各个层面必须协同努力,准确把握艺术院校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共同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文化课教育,改进“两课”教学工作

“两课”教学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是通过课上、课下两种渠道去实现教学的核心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讲,“两课”教学的得失,“两课”教学的好坏,关系到学校是否实现了最初的教育目标,关系到学生从专业到综合素质的培养。从教育的目标来看,“两课”是实现思政教育的关键,不仅要增强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还要从观念上提升学生,帮助学生建立一套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观念,要平衡“两课”的重要性,要抓住思想建设不放松,不懈怠,要认识到思政教育的提升与高校工作同等重要。

2、丰富课下教育,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德育教育

艺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门类,艺术实践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艺术学生的培养很重要在于实践,既然艺术类院校的实践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就要充分发挥实践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实践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实践可以让学生从课堂走到社会,切身体会到思政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是艺术类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补充,校园文化建设要从内容到形式上不断创新,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在思路和主题上引导学生把校园文化建设成重要的精神家园,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覆盖学生从生活到学习的方方面面,这个方方面面包括学生的体质、心智、意志。学校多开展这方面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川 艺术类大学生“激发潜质教育模式”探析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1、1

[2]凌洁 艺术类专业学生个性化素质教育 嘉兴学院学报 2002、14

[3]廖勇 关于艺术院校“两课”教学的创新思考 音乐探索 2002、3

[4]林杰钦.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和谐关系[J].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4)

[5]韩卿元,李晓峰. 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新思考[J]. 当代青年研究. 2010(10)

[6]钟伟,张富军. 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路及对策[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02)

[7][5] 梁海琴. 浅议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融入思政教育[J].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10(04)

[8]熊丽娜. 论团体心理辅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才智. 2010(31)

篇11

关键词: 高校 思政课 政治性 趣味性 实用性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承担着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要完成好这一任务,既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持思政课对学生思想的引领作用,增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又需要借助学习课程提升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执行力,即做到思政课教学的政治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的有机统一。

一、突出政治性,保持思想引领力

高校思政课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这种鲜明政治性的重要体现就是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科学理论教育培养政治合格、思想过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从历史上看,无论在哪个时代,教育都必须要回答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1]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当代大学生,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社会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无论是从课程的指导思想,还是从教学内容来看,都必须贯穿、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和主线。只有如此,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才能突出政治性,保持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力。

在当前日益复杂的形势下保持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政治引领力,一方面必须坚持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坚持以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尤其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宣讲重点,另一方面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宣讲的基点,着力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政治辨别力,达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对大学生的正确世界观、积极人生观、健康价值观的形成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思政课教学,帮助大学生形成自觉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行动的意识和觉悟,是当今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所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突出政治性特色,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线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基点安排相关教学内容。

二、提升趣味性,增强内容吸引力

高校思想政治课在坚持政治性的同时,必须增强政治课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高校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就能够吸引住大学生,进而调动其认真学习的积极性。高校思政课内容本身的趣味性并不突出,但是如果任课教师能够把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生动通俗的形式表达出来,就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从而增强高校思政课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

积极性来自趣味性。没有学习的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很多大学生感觉思政课内容比较乏味,就是因为思政课教师没有充分发掘思政课的趣味性。其中,发掘思政课趣味性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尽量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可以借助生动的语言,可以借助音视频,可以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直接参与课堂教学,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辟第二课堂等。通过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段,达到共同的一个目的:增强高校思政课的趣味性。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课趣味性的高低,决定了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优劣。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基础,以课堂为基地,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手段,把抽象枯燥的理论说教转化为大学生感兴趣的形象化和生动性的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互动过程,进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思想政治课的生动有趣,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才不至于让大学生一提到上思政课就感觉“没意思”,甚至在课堂上听课时变得无精打采,昏昏欲睡。

三、着眼实用性,提升学生的执行力

高校思想政治课除了要充分发挥政治引领力,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之外,还要着眼于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即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达到提高其在实际工作中的执行能力的目的。“能力是生存的资本”。[2]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在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上应该有所作为,不能只是把课程上成宣教课。思政课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执行力的培养,其中包括通过思政课授课方式的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收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总结概括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等。

通过高校思政课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执行力,应该成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落脚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校思想政治课应该在注重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注重加强对学生的行动执行力的培养。因为,大学生的行动执行力,是大学生以后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一个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大学生行动执行力的水平提升需要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在思政课教学中对学生执行力的培养予以侧重,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讲更具有现实意义。因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更强调实际操作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培养。思政课对学生逻辑分析和理论概括能力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学生情商和现实社会的接触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在学生执行力的培养上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思政课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才不会把它看成是纯粹的说教课。

篇12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实践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重视不足。部分高校受传统意识影响,在思政课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学校对课堂教学的管理即规范又健全,对实践育人却重视不足。个别高校认为没必要费时费力开展实践教学,甚至把实践育人工作看成额外负担。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本就相对抽象,理论性强,若不重视与实践结合,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严重地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教学管理不足。目前,部分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还是零打碎敲,没有规范地纳入教学计划。缺乏针对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具体安排和要求,思政课教师无法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早就对实践教学的学分设定、课时分配等进行规定。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却流于形式,甚至有些高校规定的思政课实践课时常无法保证。

(三)实践经费不足。经费投入不足以及由此导致的保障不力,现已成为困扰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有效开展的突出问题。无论是组织学生进行读书报告、专家讲座等校内实践,还是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校外实践,都需稳定经费支持。部分高校受发展资金的限制,没有形成专项经费。即使按照教育部的规定,设立了专门的实践教学课时,也不能保证实践育人长效进行。

(四)教师能力不足。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目前,很多思政课教学还是教师的“一言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有的教师本身阅历浅,参与实践少,更缺乏实践教学的经验,实践教学指导能力不足。其实,实践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比理论教学更高。它要求教师用大量精力去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去观察社会,将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精心设计,才能给学生恰当的实践指导,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实践育人有效实施的对策

(一)更新育人理念,自上而下加强重视,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领导机制。实践观点是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要培养学用一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必须去除“重理论,轻实践”的落后理念,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成立思政课实践育人指导机构,由主管校领导担任机构负责人,主抓落实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并责成相关职能部门配合思政课教学部门,设定完善的实践育人工作规范,以保证其有效开展。

(二)健全教学管理机制,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管理、控制和考评。为保证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落到实处,必须健全教学管理机制,形成完善的思政课实践育人运行系统。一方面,要加强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的统一规划,减少随意性。另一方面,要把实践教学纳入到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中。结合国家教育部相关要求和其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要求,规定课时,制定计划,明确教师工作量要求,对实践育人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规范考评等。

篇13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坐后排”

众所周知,高校思政课堂没有固定教室,学生上课对座位的选择完全可以随兴所致。并且受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等的影响,一些学生不是选择坐在教室“前排”的位置,而是选择坐到“边缘化”的 “后排”位置。按理说“坐后排”这种现象,本应是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坐前排、中间、后排的学生分别占18.1%、45.4%、36.51%。这种“坐后排”现象不但容易导致学生沦为旁观者,主体性缺失,还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导致教与学关系疏离,严重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制约着思政课的建设和发展,高校必须要重视这个问题。

一、导致高校思政课“坐后排”现象的成因

(一)学校方面。一方面,“坐后排”现象是很多学生不积极或很少参与思政课课堂的主要表现,也就是所谓的“隐性逃课”。目前,很多高校对“隐性逃课”管理存在疏漏,学校管理制度较为松懈,管理力度低,只对学生出勤率作了硬性规定,课堂纪律缺少明文规定;另一方面,目前大多数思政课采取的是大班教学形式,学生人数多,师资力量偏低,课堂规模过大,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无暇对学生就座问题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且很多高校往往将思政课设置在大二、大三、大四,学生无暇顾及思政课,只关注如何学好专业课,如何应对毕业、就业。有的学校期末成绩占比过大、平时成绩占比过小,考试题型规定过于机械,导致一些学生产生“期末考试前突击一下就行”的心理。(二)教师方面。从教师层面来说,导致思政课 “坐后排”现象大多体现在授课方式“没新意”、内容“不接地气”与学生“没联系”等方面。一方面,高校大多数思政教师教学过程相对封闭、手段单调,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有的教师虽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只充当了“解说员”的角色,对多媒体强大的功能知之、运用甚少,不能有效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一些思政课教师授课内容陈旧,拘泥于课程教材,知识系统封闭,案例没有与社会对接。部分教师缺少职业理想、责任心,不关心教学效果,不主动去与学生沟通、交流,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导致学生对教师有距离感。同时,部分教师只担心课堂教学评价结果,对坐后排现象不管不问,导致“坐后排”现象越发严重。(三)学生方面。近年来,高校学生价值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学习目标缺失、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参与思政课堂的主体意识不强,进而导致“坐后排”现象出现。一方面,很多学生进入高校后,对自己放松了要求,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以不挂科为最终目标;另一方面,很多学生认为思政课学习就是浪费时间,对自己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没有帮助,是“说教”“洗脑”,还不如坐后排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另外,进入21世纪以来,“有用没用”成了很多学生用心学习与否的标准,凡是认为与就业无关的课程都消极应对,坐后排做自己的事成了思政课堂的常事。如:根据相关调查显示,9.21%的学生认为上思政课只是为了应付上级要求,7.62%的学生认为课程的开设没有任何意义,75.56%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培养个人修养。

二、化解思政课“坐后排”现象的对策

(一)学校层面:应加强思政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对于思政课课程建设来说,良好的教学管理制度能够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指出,高校应从严管理,严管、严抓教学秩序,将课堂教学建设强起来,将从严管理的规矩立起来,才能将课堂教学质量提起来。因此,学校应统筹全局,加强思政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一方面,高校应健全管理规章制度,严格课堂纪律,强化教学课堂常规管理,增强对“隐性逃课”的纪律管理,促使教学活动具有良好的秩序。针对 “坐后排”的现象,各高校应加强课堂管理,通过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规章制度,增强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如:加强纪律教育,实施惩罚措施等;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教学效应的最大化,高校应优化思政课堂规模,推行中班教学模式,将班级人数控制在50~90人以内,不断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沟通。同时,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不断增强政治意识,根据教学规律,科学安排授课时间和考核方式,尽量将思政课安排在大一、大二,严格落实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杜绝人为干预思政课授课时间。另外,高校应扩大平时成绩占比,积极推动思政课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采取多种措施,增强过程性考核力度,建立健全科学全面准确的考核评价体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化解“坐后排”的局面,如:将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命题考试与撰写课程论文相结合等。(二)教师层面:充分发挥思政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想吸引学生到前排就座,就要充分发挥思政教师在思政课堂中的主导作用。但目前,部分教师授课经验不足,理论素养跟不上新时代思政工作的新要求,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素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才能解答学生心中的时代之惑,促使学生主动坐到前排。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努力学习经典著作,坚定中国化理论成果学习的高度自觉性,树立当下意识,找准理论和社会现实的结合点,将新思想、理念和内容及时融入教学中,结合时政热点和典型教学案例,将理论与人理、事理相结合,运用幽默风趣的话语、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人生导引作用,彰显的理论魅力。其次,在课堂上,应以问题为导向,以真情育人,实现教学内容与理念的及时性拓展和创新。一方面,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自学,以问题为导向,明确和讲透重难点问题,不断增强其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真知,主动学习思政课;另一方面,思政教师应热爱教学,坚持和致力于以生为本、以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坚守敬业精神,以真情关心和爱护学生,将每一个学生都放在心中,通过发挥教师的正面榜样和人格魅力作用,吸引学生到前排就座。另外,教师是思政课的主体,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促使教学方法和手段与时俱进,增强教学管理,减少或杜绝“坐后排”现象。思政课教师应增强授课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将深刻复杂的理论体系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作为教学重点,根据授课内容,采用讨论式、辩论式和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不断开发和丰富实践教学资源,推动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同时,教师应采取研究型的教学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开展针对性教育,采用浸润式、混合式、开放式课堂等多种形式授课,善于运用诸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信息技术手段,充分把握教学的时、势、度,顺应新理念,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开展双向探究式教学,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效和实效、互动性。另外,在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教学纪律的管理和严格要求,督促学生认真对待思政课程,并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教学管理需要,及时警告和记录违纪学生的行为,随时调整座位,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学生层面: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高校学生是未来实现中国梦的筑梦人和主力军,在时间轴上,他们的人生黄金时期与当前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高度契合,因此他们必须要有理想有担当,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我人生价值而不断努力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是化解思政课“坐后排”的一种有效方法。学生是教学活动中学习的主体,坐前排代表着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够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提升学生的听课效果。一方面,学生应不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抓住大学这宝贵的学习时光,改变思政课与己无关、不参与、逆反、自卑等心理,自觉往前排坐。并通过不断培养自身扎实的思政素养,坚定科学信仰,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在勤奋学习中树立远大理想、展现青春活力。积极掌握思政课知识体系,将思政理论课与专业课紧密结合起来,学好专业课程内容的同时多思多想,形成自己对相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看法;另一方面,学生应积极培养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会对自己负责,不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往前排坐,才能不断发现自己、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坐后排的学生要严于律己,严格按照教师要求集中注意力,不断增强时代担当和社会责任感、领悟理论真理力量,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品质。另外,高校学生还应注重自我教育、约束和管理,不断增强自我管理,提升对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课堂自律意识等,积极配合教师教学安排,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将坐前排作为学习习惯,主动规范自身的课堂行为。

【参考文献】

[1]杨航征,张宏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注重人文关怀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8(01).

[2]魏勃.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8).

篇14

关键词 网络文化 民办高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自从计算机网络出现,网络文化就开始出现。网络文化是一种蕴含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式,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靠信息、网络技术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来说,网络文化既包括物质层面的内容,又包括精神层面的内容,就其实质而言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创造性和虚拟现实性等特征。

张耀灿教授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社会实践活动。

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紧密相联,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意识。另一方面,网络文化建设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1网络文化背景下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部2016年5月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三五”规划的教学建议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牢牢把握信息技术变革趋势,明确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同时强调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丰富网络文化内涵,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推进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引导广大青年争当“中国好网民”,倡导网络公益活动,净化网络环境。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积极传递网络正能量。据民办高校大学生不文明上网行为调查。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不道德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行为较多。网络文化的娱乐性特性,迎合了民办高校大学生的需求,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时期,看问题还比较单纯,很容易陷入极端主义,走上网络犯罪的道路。

2网络文化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文化的发展,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像一把“双刃剑”,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空间,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方法。然而,在智能手机时代到来以后,民办高校n堂普遍出现大学生“伪在场”,“低头族”现象。思政课教师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如何抓住学生的眼球,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1网络文化对民办高校思政课教育者的影响

(1)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年龄和职称结构都呈哑铃状,年轻教师和老教师较多,老教师信息素质较低直接影响了民办高校网络思政课教育的效果。(2)网络文化背景下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也会因为网上的负面信息的报道受到冲击。(3)网络文化背景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日益艰巨,民办高校管理者把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此巨大的工作全都压给思政课教师,再加上民办高校一般建校时间不长,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教书育人,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进而影响了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效果,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差强人意,又会给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带来职业挫败感。

2.2网络文化对民办高校思政课受教育者的影响

(1)民办高校生源质量偏低,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自我控制力与公办高校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更容易沉迷于娱乐性网络文化中,给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困难;尤其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民办高校思政课课堂呈现出大学生主体“伪在场”现象,严重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2)民办高校学生实用主义价值取向明显,在生活和学习中注重实际利益,思政课学习不像专业课会影响大学生以后就业,从而影响了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3)民办高校普遍办学历史较短,还未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和优秀的校园文化,不利于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3网络文化对民办高校思政课教育方式的影响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话语体系上来讲,话语体系单一,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灵活性和丰富性的要求;从教学方式上来讲,属于教师一人填鸭式“满堂灌”教学,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所讲的内容,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从教学信息量上来讲,思想政治传统教学教师虽然是知识的权威,但是教师获取知识的方法较单一,教师带给学生知识的信息量依然无法与网络文化背景下的海量信息相比。网络文化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1)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政课教学重新构建了思政课教学的网络话语体系,强化了网络文化的传播、导向和渗透功能,消除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的话语鸿沟。(2)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注重引(下转第76页)(上接第47页)导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不管是课堂上还是网络文化平台上,都改变了以往的仅突出教师的主体性作用,不能很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网络文化时代,高校学生在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方面的技能已经大大超过了教师,因而我们必须正视学生的能力,改变、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3)网络文化背景下,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形成一种合力,在校园里和社会上形成浓厚的德育氛围,像木樨花香弥漫在学生的周围。

3网络文化背景下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3.1 课内课外将网络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要提升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就必须将网络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利用网络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1)建立本校思政课教师的微博、微信、博客等平台,思政课教师多给学生推荐优秀的思政教育类网站、网络公开课资源。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也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2)注重民办高校思政部门的校园内网建设,在思政部校园内网里构建正能量的文化阵地,宣传先进思想,倡导向先进人物学习,整合各类资源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资源,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于政治思想的注意力和兴趣。(3)积极探索民办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上优秀的视频教学资源,提升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

3.2 线上线下用校园文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

民办高校大学生上网内容兴趣点调查显示,娱乐性是吸引民办高校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原因,只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文化里的娱乐性特征,才能吸引和凝聚更多的学生在网络上主动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民办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文化资源,注意筛选校园网络文化资源的内容,保证校园网上的信息既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又能传递社会正能量。民办高校还应加强文明校园建设,通过民办高校校风、学风建设,建设学校优秀社团,举办各种层次的比赛,宣传学生身边的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先进事迹形成浓厚的德育氛围,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到学生的心里,外化为学生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王煊.赵维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人民论坛,2010(10).

[2] 陈建.林立华王婧倩高校“思政课”大学生主体性“伪在场”及唤醒[J].德育天地,2012(5).

[3] 石俊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互动式”教学模式探索[J].大学教育,2013(15).

[4] 毛蕊,陈会敏.基于x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J].软件导刊,2014(6).

[5] 王晓燕.微博环境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华人时刊旬刊,2014.

[6] 夏斐,梅盈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化转型探析[J].理论视野,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