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非遗文化创意范文

非遗文化创意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7: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非遗文化创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非遗文化创意

篇1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开发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建设文化大国、文化强国的重要目标日益凸显。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各种因素的冲击与影响。如何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加强文化发展建设,提高文化自信心及文化自豪感,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成为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独特民族文化与深厚民族思维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及艺术价值。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开发,能够让使用者感受到产品中独特的民族思维、文化内涵,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推广,使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青春活力。

一、文创产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

(一)文创产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世界文化不断交融,中西方文化在交流传播碰撞的过程中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好莱坞电影文化就是美国最大的文化经济产值来源,每年能够创造超百亿美元的经济收入。我国作为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提出了建设文化大国、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文化经济产值呈现指数式的快速上升。其中文创产品因其内含的丰富文化及民族特色,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既展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助力这些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的进步包括了科技的发展与文化的提高。人们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华夏儿女五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大量的表演形式,历史传说、诗歌绘画、风俗习惯甚至宗教信仰等经受了漫长历史的扬弃而传承至今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既体现着国家的历史厚度,也体现着国家的民族内涵,是国家重要的精神力量及重要宝藏。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产品之间的关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创产品设计的灵感来源。我国拥有的非物质文化资源种类特别丰富,是五千年华夏文明传承下来的文化积淀,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文化传承性等特点。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无形的文化资源,必须借助物质化或媒介化的符号才能传达或展现其中的文化韵味或内涵。而要求原创、有价值的文创产品则是其最好的信息载体,能够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赋予其新时代新的生命力。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能够提升与丰富文创产品开发的资源与素材,给予文创产品更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特色,提升文创产品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开发,能够实现文化创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具有创造性与可推广性的产品,以活态的传承方式来保护它们的同时,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二)文创产品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文创产品有具体的形态或形象,大多以实物产品的形式呈现出来。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开发,能够实物化、具体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化的动态传达。在非遗文创产品开发方面,应当针对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创新设计,发现其中的特色并产品化,创造出既符合当代审美需求又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文创产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有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以产业化发展的文创产品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三、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开发

(一)开发的原则。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开发是将小众的文化转变成大众化的产品,不但要传承其文化内涵,还要与现代创意结合起来,将民族文化以一种更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现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之中,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这就要求相关产品的开发应当遵循基本原则,具体而言就是文化性、创新性、体验性、传承性及地域性。(二)开发的方法。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开发,绝不是简单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产品相加,而是要“量身定制”“量身开发”。我国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不胜数,面对如此众多的文化宝库、创意资源,要针对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具体分析。1.保持传统工艺与材料。为数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生活与生产的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多选用身边的天然材料制作。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机械化逐步取代传统工艺,但对于不少技艺或其中一些环节,传统工艺与材料的美是无法取代的。因此,对于那些以手工艺为核心特点的文创产品,务必保持其手工制作。手工制品是有温度的、有感情的,每一件都有着差别,在精工细作里展示无可取代的珍贵。以刺绣为例,手工刺绣的美是机器绣花远不能及的,以“破线绣”为例,技艺高超的绣娘能够将一根真丝线破成细如毫发的128 根,这是机器难以达到的精致。再如浙江安吉竹编、四川青神竹编等,也离不开手工技艺的使用。当然,手工制品最大的问题在于保持统一的标准及制作的速度。无论是为了控制品质还是提高速度,在开发非遗文创产品时,都可以考虑“流水线”的生产模式。在中国传统手工艺发展,早就有了分工协作的“流水线”,有些手工艺人在掌握全套制作技艺的基础上特别精通某些环节,有些手工艺人则只掌握某一环节的技术。比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北京灯彩就是最好的代表,北京红灯厂的师傅们各自掌握一些技能,在制作时各司其职、各有所为。2.提炼传统图案与造型。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图形、装饰纹样、器物造型等各种图案都属于传统图案。这些传统图案经过千百年的变迁传承,表现着不同民族的民间艺术、民俗仪式及文化信仰等,为民间美术造型提供了众多的创意源泉与活力。提炼传统图案中的亮点或特色用于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最常见的方式,市场上这类文创产品的数量也是最多的。设计师们大多从那些具有极强视觉冲击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提取最经典的图案,印制在布料、明信片、记事本等产品上。以蓝印花布为例,印在布上的图案或中心对称,或上下左右对称,以质朴的平衡动态体现出中庸之道中生生不息的寓意。实际上,蓝印花布中的传统图案大多都寄托着人们最美好的愿望或祝福,比如多子多福的石榴与鱼、青梅竹马的梅竹图等。蓝白相间的图案中既能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手法,又能感受到中国人乐观的心态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部分创新材料或造型。不少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既承担着宣传中国非遗文化、拓展文化旅游市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职责,也承担着以产业发展传承工艺的重任。这使得相关文创产品开发时,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部分,却对文创产品的材料与造型进行创新或修改,既节约物料与工时,又能保证应有的文化内涵。脱胎于“北京绢人”的“唐娃娃”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文创作品,“唐娃娃”虽然不再贴绢制手,而是以树脂或塑料制手取代,但保留了北京绢人的特征与韵味,相对传统绢人,“唐娃娃”体积小、易携带,一经推出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追捧。4.引导手工体验制作。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既可以是成品,也可以以材料包的形式出现,引导消费者亲身进行手工制作,从深度的体验中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设计开发材料包是一种传播面广、简单快捷的方式,文创产品的设计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们讨论后,计算好完成一件手工制品需要的材料数量,配成具有视觉效果的材料包。对于那些制作工艺相对复杂的手工制品,不但要提供纸质的说明书,还应提供相应的电子教程或视频演示教程,让用户们拿到材料包后,能够跟着教程完成制作。5.用好互联网的力量。2016 年以来,国家多个部委共同发力并编制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要用好互联网技术,助力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与销售。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社会信息化、信息化社会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互联网成为大多数人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是优秀传统文化新载体,在开发过程中应当用好互联网的力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互联网实现深度融合,构建“互联网+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模式。传统模式的文创产品开发环节无法广泛收集社会各界的反馈,而互联网的加入能够最广泛地建立与潜在顾客群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开发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个性化非遗文创产品;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推广非遗文创产品,通过旅游景区、书店、博物馆等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文创产品具体化、生活化。而线上则建立相应的APP小程序、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宣传途径,让消费者能够随时随地了解相关文化知识,增添文创产品的文化价值,还可以建立网络销售渠道,通过“直播带货”“网店”“微店”等方式,给予消费者更多的购买渠道,使之获得与众不同的文化熏陶,扩大非遗文创产品的影响力。

四、结论

总的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华夏儿女在五千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创造出来的区域经济化发展的产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灿烂成果,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思维、精湛的工艺技术、独特的文化思维,是当代全球化、同质化发展大环境中最可宝贵的财富之一。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冲击,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损害了应有的完整性与发展活力。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创新优化传承的载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文创产品的开发之中,就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增强非物质文化的影响力与覆盖面,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开发。因此,要深入研究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开发,摆脱传统单一的产品样式,创新开发具有时代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产品的双赢、双发展。

参考文献

[1]曹贞贞.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开发与设计[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22):53-54.

篇2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模式;创意性保护;文化创意产业

“非遗”是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是指各族人民世代传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非物资文化遗产对我们的文化传承有重要作用。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元素的创意与创新为基础,再经过现代技术的加工形成的创意与文化相结合的产品,从而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且较为有潜力的产业。

1 从抢救带生产:“非遗”保护的实践历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口头和传统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出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我国在2004年加入这个《公约》。该《公约》内容是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不再只是历史文物与历史遗迹了,还增加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国在2005年出台《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这使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目标以及基准原则得到了明确,且使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度逐渐形成,2006年,我国设立“文化遗产日”。这些措施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工作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经历了三种保护模式,分别是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

1.1 抢救性保护

我国最主要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是抢救性保护。国家的财政投入会偏向那些濒临灭绝的项目,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性得到保护,我国推行了文物保护的方式。经济全球化日渐发展,工业画、城市化的步伐也越来越快,这使得我国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失的危机。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实行了对“非遗”的抢救性保护措施。这几年,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力度逐渐加大,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制订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认定制度,同时“非遗”博物馆也开始兴起。

1.2 整体性保护

说到最专业、最科学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那就不能不提整体性保护这一模式了。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人们慢慢认识到“非遗”不存在于空中,而是在其本身发源起来的土地上,“非遗”一旦离开它自己的发源地和发展环境,那么想再对“非遗”进行保护就难上加难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整体性保护应运而生。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时候要遵循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把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载体,之前都是对“非遗”进行单独保护,现在还需要对它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保护。经过这些年的实践证明,这种保护模式是非常科学并且有效的。

1.3 生产性保护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积极探索是生产性保护这一模式。在对生产性保护模式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整个工作的核心是保护“非遗”的真实性与传承性,在保证可以传承“非遗”的这个大前提下,借用流通、销售等渠道,把“非遗”包装成文化产品的形式进行保护。在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等领域实施的都是生产性保护这一模式。国家文化部在2011年公布了41个国家级的“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这对于展示我国对“非遗”的生产性保护的成果是非常有帮助的。

2 从遗产到资源:“非遗”开发的理论支点

我国一直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采用什么样的保护模式比较好,结合人类的实践和对事物的认识不断地对其进行分析与探讨。就生产性保护这个概念而言,理论界仍然有一些人对“非遗”的开发与利用没有清楚的认识,不明白对“非遗”进行产业化开发的理论依据。所以就不得不提一下人文资源这一个概念了,所谓的人文资源就是指人类在经过文化创造之后留下来的、可以供人类继续发展的文化基础。人类从古代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如果只是静态不动的或者是存在于博物馆中的,与人类没有联系、没有互动,就只能成为遗产,只有当这些遗产与现实生活挂钩,并且可以联系社会实际,这才能称之为资源。可以这么说,人文资源与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画等号,当它故步自封,不与外界联系时,就变成了过去社会的遗留物,就是所谓的文化遗产;当社会生活与之联系起来时,在具备了可以被文化产业开发利用的价值时,就转变成了资源,我们称之为“文化资源”。

从遗传转变为文化资源,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得到了较为科学的理论根据。人们渐渐意识到“非遗资源”不只是有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等,还具备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民间社会中早已开始了对“非遗”的开发与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赚取了钱财。并且,“非遗”具备一般资源所没有的优势,那就是“非遗”的不可复制性、唯一性以及稀缺性,它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潜力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地方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时得到了极大的支持。

3 创意性保护:“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完美结合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非常多,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十个类别: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戏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我国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各个地方基于对民俗与节日的开发,大力发展旅游业;二是对传统美术及传统技艺的保护。是否与当今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是区别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的最好办法,然而仅限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开发与利用并不能说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最大化的开发。特别是如今刚刚发展起来的文化创意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创意产业上的发展活力十足,可以说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给“非遗”带来了第二春,让它获得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文化创意产业,即源于个体创意、技能及才能,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有能力创造就业机会的产业,涉及的面非常广,有广告、工艺、设计、休闲软件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的文化产业相比,其核心要素是人的创造力,即人们对创新的认识,对创造力的理解以及创新一个新事物的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意,不能抄袭,必须是原创的、有价值的。践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创意产业结合起来对彼此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二者相辅相成,为彼此创造出更美好的明天。

首先是“非遗”。“非遗”走进社会和大众生活的有效途径,主要在于通过文化创意产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难点主要用于“非遗”很难走进人们的生活,对于人们来说其可有可无,导致活态传承不能很好地进行。然而“非遗”的文化魅力被河南平顶山的少林寺展现在人们面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出现让“非遗”走向大众生活,不再无路可走,打开了通向现代世界、新世界的一扇大门。

其次是文化创意产业。“非遗”使得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资源与素材得到了丰富。在我国河南流传的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员。被国内的影视公司加以改编拍成电视剧后,引起了巨大反响,与此同时也给该影视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利润。这是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文化资源相碰撞产生的结果,也是两者相结合、开发利用彼此资源的成功典型案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文化创意产业可以获得丰富的资源,这是值得我们骄傲与自豪的。

笔者认为,在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这三个保护模式之外,还存在着另外一种保护模式,即创意性保护。在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这一基础上,可以通过创意把“非遗”融入如今的社会生活。创意性保护的宗旨是以创意为手段,激活“非遗”的生命力,这是整个“非遗”保护发展历程中产生的新产物。创意性保护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一是改良型,即适应大众的审美习惯及趋势;二是创造型,令“非遗”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在原创创意的这个大前提下,创造全新的文化产品;三是融入型,即经过设计等途径,把“非遗”的关键特点与现今社会中的产品结合起来,如服装设计等。

4 结语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归根结底,产业追求的是利润,是如何使效益最大化,如果“非遗”过度的商业化,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应该建立文化创意产业时代对“非遗”保护的监测评估体系,同时设立“文化预警”机制,即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与利用之前,相关的部门要先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以防出现过度或者破男缘目发,这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使“非遗”受到较小的破坏,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对文化创意产业时代“非遗”保护的新模式作出了一定探讨与分析,但还需要更多的人来探索这个新模式,希望能够给相关从业人员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陈久玲,林宪生.“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对接模式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

[2] 田阡.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5(04).

[3] 陈思琦.非遗文化衍生产品开发策略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5(02).

篇3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文化创意产业是20世纪9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在全球化和消费社会的背景中提出并进行的一种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英国根据其国情率先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工作组”在《创意产业专题报告》中首次阐释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它是“源于个人创造力和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1]在外延上,英国将广告、建筑、艺术、古董市场、工艺品、设计、时装、电影、互动休闲软件、电视广播、音乐、表演艺术、出版和软件等13个行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门类。继英国之后,这一定义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沿用。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是最早使用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地区,大陆各地区也根据其自身发展重点的不同,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的文化创意产业概念。①虽然各国(地区)界定的名称、内涵和外延不尽相同,但在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推动、推崇创新和个人创造力上是基本一致的。本文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关系的探讨,使用的是上述英国提出的文化创意产业概念。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于2003年10月通过,2006年3月生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2]“非遗”主要包括:各种形式的口头表达和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以及节庆,有关自然界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手工艺等。鉴于上述,我们发现文化创意产业与“非遗”在门类上有部分重叠或交叉。如“非遗”中的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歌舞、戏曲、戏剧、木偶戏、皮影戏等)与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音乐”、“表演艺术”重叠,又如“非遗”中的传统手工艺技能与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建筑”、“设计”、“工艺品”重叠。而“非遗”中的各种形式的口头表达(语言、民间文学、神话等)则与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电影”、“互动休闲软件”、“电视广播”等交叉,即载体不同而传播实质同。换言之,文化创意产业与“非遗”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当前国际和国内背景下,如何促进中国创意产业发展与如何“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转化为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与“非遗”间关系的探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的互摄关系及转化措施

首先,“非遗”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宝贵创意素材。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掘取非物质文化②素材而进行创意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如《哈利•波特》、《怪物史莱克》、《达芬奇密码》等,其创意路数皆为发掘、解构和重构传统非物质文化因子,以现代传媒形式这个“新瓶子”来装“旧酒”。这种尝试不仅联系了历史文脉,也将非物质文化中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展示出来,对当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前文中动画片《花木兰》也是这样。此外,台湾大宇公司电脑游戏《轩辕剑》,也是按照这种路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现代转化,化腐朽为神奇。中国地处欧亚大陆板块的东端,高原、沙漠、丘陵、平原等地质环境丰富,境内气候跨寒、温、热带,丰富的地貌、生物资源和多样的民族文化,造就了五彩斑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纵向发展上来看,中国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并发展至今的古文明形态。由渔猎采集而入农耕社会,由近代工业化而交叠进入信息化社会,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这份富足而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意素材。以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设计为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在两个方面进入设计体系并发挥创意素材的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形态及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并饱含造物智慧和情感因子,特别是形态丰富的民族民间工艺。以编扎工艺为例,四川的棕编、山东的草编、浙江的竹编以及广东的葵编等精彩纷呈;又如织染,苗族的蜡染、壮族的壮锦、土家织锦以及江苏南通汉族的蓝印花布等争奇斗艳。此外,各地还有民间烧造、服饰、木艺、漆艺、金属工艺等。我们可在产品设计方面发挥创意智慧,将其用于现代的手工艺品、纺织品、电器产品、交通工具、家居与建筑等领域中去,开发出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产品服务体系,以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师要把目光转向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利用上,在充分与当地居民交流的基础上,共同开发适宜于该地域生活的必需品、流通商品,甚至实施走出去的文化战略,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国际化设计产品。在运作模式上,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民间工艺“造乡运动”,[3]对于当前中国“非遗”中的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创意开发,依然具有借鉴意义。这种基于实体的产品设计不仅可以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也在无形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向一种新的转化。除了产品设计之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在其他具有传媒性质的设计领域(非物质设计领域)中大展身手。我们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于平面设计、展示设计、电影及视频短片、动画设计、多媒体设计等领域,通过创意加工,为非物质文化素材插上现代技术的载体翅膀,使其获得更有力更全面的传播优势。这必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之外的又一条大道。

篇4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创意产业 结合

检 索:.cn

Abstract :Give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old as the core of the word new vitality, new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is a shortcut. I think the present cultural industry situ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 is the growing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people, the contradiction and the backward material culture industry. Our environment is badly in need of especially deep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of new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full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culture, while culture creative industry is more and more public attention,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function of it is widely concerned, will combine the research of the two major cultural concept down two different forms, points out, a new way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Combination

Internet :.cn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共性与异性思考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那些在老一代的记忆中流光溢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一代年轻人的眼里就像只剩断壁残垣的圆明园无法真正吸引新的价值观成长下的年轻人。但仅仅只将其博物馆化,也违背了它活态的特性。求新、求变、求发展,所以将其与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开辟发展的新途径。文化创意产业的输出方式包罗万象:影视、动漫、音像、表演等传媒方向,视觉、手工艺、雕塑、环艺、广告等设计方向,软件和计算机等高新科技方向。存在形式:地方相关特殊文化特色通过相关开发合作文化创意产业化方式再开发、推销知识附属产业。主体人群基础:画家、作家等的艺术人才。存在目的:解放人的创造力,给拥有创新思想的人更多的机会,并且将创新思维转变成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输出方式:口口相传的传统史诗艺术、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民俗活动及礼仪活动与节日庆典、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自然与宇宙的地域文化空间和亲身实际、手工技艺及相关地域文化空间。存在形式:被各个不同群体、团体、有些时候也为个人所视为其代代相传的文化遗产的各种亲身实践、表演、表现等形式而形成的特有的文化空间体系和手工技艺及形成的特殊环境背景。主体人群基础:父子(以家庭为基础)、或者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已经达到三代以上的,传承的时间已经超过100年的民间手工艺的能工巧匠、本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人、各个宗教仪式和特定民俗礼仪文化的主持人、民族民间地方文化典籍和相关资料的保存者等。综合以上两种不同的概念,我们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存在内在共通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间与文化的沉淀,一种动态的积累,需要动态的保护,商业化的保护,它其实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升华。我一直认为终即是始,旧即是新。来自民间,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似被时间所淘汰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其实它与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兴文化,新兴领域可以进行极好的内在连接。两者都是以文化宣传,文化输出为目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口头表达分别对应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音乐、表演艺术。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是在文化全球化下促进了地方文化多样性和激发民族创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则完全依赖于国人的创新,也可提高文化素养,开阔眼界 。一个注重传承保护,一个重点在经济的新开发。不过两者共同在于人为本位思考重心,“文化产业”以人为发展基石,解放和发展人的精神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性文化发展基础,它强调的是人所拥有的相关手工技艺、精神技艺,其特点是如江河入海般活态流变。所以两者互相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会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的更远,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让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素材,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也存在着内在差异性:比如文化创意产业并没有特定的具体的文化知识产权,它需要广泛深刻的文化知识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具体深入的文化题材资源但却没有具体把它推广的方法。所以,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为其提供一种新型的,功能化的保护形势。用一颗发现的心,创意带动保护,产业带动传播。带动地区经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珍贵的活态基因,历史素材。丰富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民族辨识力。特别是,在经济、文化、人文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的今天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不仅使古老的民族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也使新的文化产业有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功能性对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保护与传承,代表本民族的文化基因与民俗特性,代表中国自己的价值观,虽然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是在以产业形式进行文化推广方面的工作做得很不够。国内一直误入文化软实力,认为影视、书籍等具象传媒代表软实力,实际上其核心竞争力是内在独特文化价值观,具象符号没有实质意义,其背后支撑的价值观这才是根本所以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中国文化软实力,意义十分重大,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高度与民族意义,增加重视度。比如,大热荧屏的甄执中多次出现的古琴演奏技艺,就是一次完美的对接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度,转化成具体影响就是古琴培训班人满为患,还有其中出现的蜀锦也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几个画面就为蜀锦做了一个最好的宣传保护。再比如东阿阿胶桂圆羹不知让多少人口水大流。其实山东东阿阿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意外因甄执而重又走进人们的视野。所谓文化创意产业之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化就是将无形的文化,有形的表现出来。再比如云南省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以一颗艺术的心、用发现与创新的眼睛,精心调研,悉心感受,分析整理云南“少数民族神话故事”这个最具民族性与文化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原生态的完全保留与艺术升华完美结合,演员全部为云南原住民,用最民族的表现与沟通方式让世界为之着迷,也使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商业性与艺术性完美体现。而这一切形成的重点与创新,就是发现了“民族神话故事”这个最剧民族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遗产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内涵、民族风貌、民族历史,还有民族传统歌舞艺术、民族服装服饰艺术、民族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的全景呈现,无可争议地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新的方向,同样的,少数民族神话故事概括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独性的文化感染力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开发点,成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新方向。这一成功案例在两者合而为一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全新的路,如何把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新颖的创意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形式进行活态地重现,以现代化、信息化、产业化的表现形式“旧瓶装新酒”。让身处新时代的普通民众惊喜的发现寻寻觅觅的创意产品、创意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在始终坚持原生态、原真性的原则之外,云南印象大胆的融入了现代化的艺术表现元素、形成了云南文化的活态表现与活态保护的新的标杆,这一创新后来别中国其他多个地方借鉴运用,都产生了巨大的市场效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更是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创造性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与现代化科技结合起来了, 将立体舞台表演特别是人的作用大大提高,使得文化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完全有机交融在一起,成就了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保护的成功实施案例。

三、以天津为例具体分析结合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影视与表演的方式结合相得益彰,经济利益与文化宣传双赢,但这只是第一步,深入挖掘深层次的结合才能真做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开发周边产品,结合地方,开发新的经济发展方向,才能将两者的经济文化地位彻底提高。以天津为例,天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4项。丰富的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结合影视宣传与表演的宣传力量进行周边的产品开发利用,将之与位于天津开发区的文化创意产业联盟结合,以创意产业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联盟的输出方式为动漫开发与网络游戏研发、广告设计、会展设计、设计创意开发及文化用品制造、影视制作、文化版权交易、文化旅游等方方面面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工作。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将天津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串成一条天津旅游线:传统音乐类旅游地点第一站为北辰区祥音法鼓,传统戏剧类旅游地点第二站位于天津评剧院,第三站在宝坻区,当地的文化馆剧场,传统美术示范基地旅游地点第四站是天津西青区的杨柳青,当地的画社众多,还有年画博物馆具体地点在杨柳青的繁华地带杨柳青年画一条街、第五站是在古文化街的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还有临近的老美华手工制鞋技艺鞋店及其博物馆,第六站是天津传统酿酒文化特色站是义聚永酿造酒文化博物馆,第七站是天津传统中医药文化展示地是达仁堂中药文化展馆、还有位于河北区的隆顺榕厂区展览回廊。而设计创意可以于传统美术示范基地结合;文化旅游可以和所有基地合作;影视结合可以借鉴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具体结合中津门蔡氏贡掸与影视的结合。曾几何时,蔡氏贡掸,鸡毛掸子,早已经因功能退化而淡出人们的视野,它的历史,它曾经的繁盛与尊贵,都随着岁月的变迁而变成了一种旧的不合时宜的。勉强传承,只是依靠政府的扶持,脱离了民间,远离我们的生活。但一部戏,改变了一切。《行走的鸡毛掸子》将扎掸手艺人的魂,将我们逝去文明的骄傲呈现了出来。剧中的“火驹”“墨龙”和“玉兔”灵性十足,好似拥有自己的灵魂,美的惊心动魄。这三把出自天津蔡家的传奇掸子将津门蔡氏贡掸带到大家面天津独特的软实力挖掘并且通过影视的方式展现出来。影视开发后可以结合网络开发相应的软件,比如将蔡氏贡掸的制作过程通过手机网络游戏的方式展现文化用品的开发以天津地域文化作为卖点,将蔡氏贡掸的符号提取后制作成文化产品等。

结语

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文化创意的角度思考,我们发现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创新的变化而焕发新的时代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旧时怀念也有新的经济文化意义,古老文明更能激发我们的创新与活态思考,用创意带动传统文化进而形成产业化生产,是我们在新形势下的新思考,也是对古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的新保护形势,活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活化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心,结合思考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 胡娟、朱练平.文化创意产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模式研究[J].商业时代.2013.

2 郑鑫.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间的互摄关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3 刘宇,张礼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本位基因的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12.

篇5

1.文化创意产品的国外需求规模。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国外需求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200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达到67%,其中出口占GDP比重达到36.1%。与我国庞大的进出口规模相比,文化创意产品的对外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量中所占的地位还微不足道。2006年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额为103.2亿美元,只相当于同年进出口总量的0.59%,出口为96.53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出口总量的将近1%。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服务产品进出口2006年达到193亿美元 ,约占当年进出口总量的1.1%,出口76.4亿美元,约占同年出口总量的0.75%。

尽管文化创意产品的国际贸易规模有限,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还微不足道,然而从我国文化创意产品出口增长速度上看,随着全球文化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提升,我国在核心文化产品出口方面在2002年就位居世界第三,达到52.75亿美元,仅次于英国和美国。在7项核心文化产品种,我国在图书和其他出版物、录制产品、视觉艺术产品、视听产品等5项产品的出口方面进入世界20强行列,这5种产品的年均增长速度(1994~2002)在20强国家中都属于最快的。

与核心文化创意产品出口相同的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中服务产品贸易的规模虽然有限个别项目的增长率有较大起伏,但是平均增长速度十分可观,即使是竞争力较低下的专有权利与特许费一项也有比较可观的增长(见图1)。

图1 文化创意产业服务产品增长率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平衡表》,世界贸易统计2007年报告

然而在看到我国文化创意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有两点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我国的出口及其不均衡,有些产品的出口大大高于其他产品。如在核心文化产品中,发展速度最快,金额最大的产品是视觉艺术产品和视听产品。视觉艺术品包括绘画、雕像、雕塑品、装饰品等,视听产品则包括已曝光和冲洗的照相胶片、已曝光和冲洗的电影胶片、电视游戏带。中国的视听产品出口中99%是视频游戏,其强大的竞争优势的确无人可敌。然而如果将视频游戏排除在外,印度和其他高收入国家而不是中国将成为这类产品的最大出口国,中国在核心文化创意产品出口世界排名第三的地位必将受到威胁。

与第一点相关联的第二个问题是,我国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结构和层次。显然带动文化创意产品出口的主要产品相比较而言属于知识和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而更能体现原创意含义和技术含量的产品如专有权利和特许费、文化遗产、影视、音乐、设计、表演艺术等还没有成为我国的主流出口产品。我国在版权贸易上的逆差情况进一步说明了这一问题。图2显示与2003年相比,2005年我国版权贸易逆差的总体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其中录音录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产品的逆差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从2003年的1159和145项下降至2005年的201和77项。然而应当看到的是我国在各类版权贸易上的逆差仍然在高位持续存在。各项版权贸易逆差在经历了持续的降落后2006年又有所回升,特别是图书版权逆差是总逆差回升的主要来源。

图2 我国版权贸易逆差变化(2003~2006,单位:项)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

2.我国文化创意产品的进口需求。与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相比,我国文化创意产品的进口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格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6年《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国际流动,1994~2003》的报告,2002年我国的核心文化产品进口世界排名为15,国内对核心文化产品的进口需求只有11.13亿美元,当年顺差达到41.62亿美元。在进入前20名核心文化产品进口大国中,我国只是在报纸与期刊(排名20)、录制产品(排名第七)和视听产品(排名第19)三项产品中进入前20名。与排名前三位的美国(153亿美元)、英国(78亿美元)和德国(41亿美元)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属于核心文化产品消费小国。

在文化创意服务产品贸易方面,我国的总体贸易情况呈现出逆差逐年上升的态势,造成逆差的主要原因是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一项,该项占文化创意服务贸易产品进口总额的56%以上,并且这一项的逆差逐年增大。到2006年除了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的逆差逐年扩大外,其他服务项目的贸易逆差已经全部转为顺差(见图3)。这一变化一方面说明我国在知识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差距在加大的同时,其他大多数服务产品的竞争力在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服务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是国内需求的增长速度低于国外的需求。这再次说明我国从总体上讲是一个文化产品消费小国。

文化产品消费需求低下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居民的收入水平同时还反映了一个国家居民的生活质量。从以上数量分析得出的结果也证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结论,即国民收入与文化产品的消费量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与这些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也是正相关关系。高收入国家(9386美元以上,世界银行,2003)不仅是最大的文化产品出口国,占世界总额的近70%,同时也是世界上主要文化产品的消费国。2002年高收入国家对核心文化创意产品的进口额占世界总额的73.2%,达到440亿美元;而中高收入、中低收入和低收入组国家的进口总共只有90亿美元。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规模和消费需求分析

一个国家某种产品进出口规模的大小直接反映了该产业的国内发展状况,因而从文化创意产品国际贸易统计数据所得出的上述结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揭示了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规模和发展状况,还说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所在。下面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规模和消费需求的分析进一步印证了上述结论。

从市场规模看,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文化创意产品市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只是美国的5.46%,英国的26.35%。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中最大的部门是出版业,市场规模达到186亿美元,但也只是美国出版业的14.76%和英国的42.27%,而其他行业的规模与美英相比则差距更大,如音乐创作,我国的市场规模只相当于美国的0.007%,英国的0.02%。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5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44兆美元,创意产业占全球GDP的6.1%。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占国内GDP的比例相当于全球比例的不到三分之一,而美英都高于全球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