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7: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劳动力调查的困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转移农村劳动力遇到的困难
2005年8月,我们在河北省范围内对1049名转移农村劳动力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的行业分布为:工业13.12%,商业5.23%、加工7.2%、运输4.88%、建筑16.14%、餐饮28.57%、营销4.41%、家政2.9%、物业管理3.6%、保安1.28%,其他12.66%。通过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转移农村劳动力遇到的困难如下:
1、从农业转向其他行业遇到的最大困难
调查题目是:您从农业转向其他行业,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此题为多项选择题)? 调查结果,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从农业转向其他行业,最大的困难是缺乏知识的占据42.9%;无技术的为42.33%;无资金的为34.13 %;无关系的为25.64%;不懂经营的为24.4%;不懂法律的为14.68;自己不敢出去闯为11.15%;而因家庭离不开者占8.96%,农活离不开者占7.72%。处于前五位困难中除了资金和“关系”不是个人素质原因之外,其余三项都是属于个人素质原因。说明大部分农民的困难是自身的因素,只要提高自身素质,创造良好的转移就业的环境,有些困难就可以克服。
2、农村劳动力转移最大限制因素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大限制因素,调查表中没有设置选项,由调查对象自己填写, 共填写1322项次。 来自社会方面的限制因素者均不到5%。其中法律,4.19%,政策2%,机遇1.53%,环境1.33%。也有个别人填写了社会歧视农民工、户口等因素。在家庭因素中填写资金因素的323人,占30.79%。填写家庭和生活者,占5.15%。填写自身因素的:学历32.03%,技能23.83%,人际关系8.30%,经营3.81%,胆识3.24%,观念2.29%,经验2.29%,素质0.95%,关系0.86%。可见,限制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的主要是个人自身的教育程度和技能、法律、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3、最缺的知识
调查问卷中“你最缺的知识是哪些方面”一题,没有设置选项,由调查对象填写。共填写1077项次。可以看出,转移农村劳动力最缺的知识是法律、电脑和经营管理等;技能和学历不属于知识范畴,但许多调查对象没有理解,也进行了填写,但能够表明他们需要技能和学历的提高。
4、最缺的技术
调查问卷中“你最缺的技术是哪些方面”一题,没有设置选项,由调查对象自己填写,共填写658项次, 182人只填写技能,而没有填写什么技能,或许他们笼统地意识到自己缺乏技能,但还不能说清楚缺乏什么技能;填写的具体技术前三位为电脑13.72%、管理6.29%和驾驶4.0%;建筑、外语、营销、餐饮、人际关系、服装设计等都有一定需求。
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遇到困难,主要来自自身素质和资金两个方面。解决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困难,除了经济支持之外,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
二、提高转移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措施
1加强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物质技术支持
近年来,虽然政府和企业在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现有的培训手段、培训内容、培训载体和培训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适应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实践具有地方特色的培训路子。为此,从实际出发科学培训搞好转移农村劳动力必须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
1、政策引导,政府、学校、企业、农村相结合。一方面存在政府就业指导部门的培训经费不足,经费投入和培训效果之间不成比例,对企业培训收取的管理费用较高的现实问题,如何降低政府培训成本的问题急需解决。另一方面,在城市中的大专院校具备大量的师资,如何利用好这方面的资源,鼓励和引导大专院校师生走出去,使学校师生的社会实践与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企业的岗位培训相结合。当然,这种结合需要政府的倡导和协调。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调动大专院校师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转移农村劳动力义务培训中来,这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培训主体资源,从而降低政府培训成本,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2、提高综合素质与实用技能提高相结合。分析上述调查结果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对转移农村劳动力最缺乏的技能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综合素质培训。
3、就业培训与创业培训相结合。从培训内容上看,在重视就业培训的同时,要挖掘和鼓励有创业潜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创业,有针对性的增加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经营风险预测和抗风险能力等创业培训内容。政府相关部门要为有创业意向的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市民待遇”。
4、长期深化的职业培养与短期应急培训相结合。
一、加强郊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
切实加强对郊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青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不仅是为建设新郊区、新农村培育一大批合格的劳动者,而且也是促进他们向非农就业转移的重要举措。
20**-20**年,本市每年要通过为5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建立职业培训补贴个人帐户,调动其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职业技能和实现素质就业;要依托中职学校和有条件的培训机构,实施校企合作定向培训的方式,每年开发一批就业需求量较大的定向培训项目,充分发挥培训对促进农村青年就业的作用。
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源,根据郊区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需求,在休闲服务、水产养殖、蔬菜栽培、绿化养护等方面开发符合区域发展特点、适合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特点的培训项目和实训项目,并将其纳入区域性补贴培训目录。
要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对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工作,重点指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市场急需且符合自身条件的培训项目,帮助申领“职业培训帐户卡”、选择培训机构和办理培训报名手续。
要积极组织开展郊区远程培训,利用市区优质培训资源跨地域为郊区培训服务。
二、优化郊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开业环境
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创业的资金扶持。农村富余劳动力以个人和家庭名义进行自主创业的,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申请3万元以下的小额创业贷款担保,对按期还款并符合相关规定的,可获得贷款利息的补贴,期限一般为3年。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参照本市非正规就业的劳动组织的相关规定申请开业贷款担保。
要根据创业者的需求,结合区域实际,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自行落实符合条件的场地从事创业活动的,要积极给予引导和扶持,进一步拓展郊区创业的场地资源。
要进一步扩大郊区开业指导专家分团的规模,优化开业专家结构,积极组织“开业生涯”系列讲座进郊区活动,为有创业意向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有针对性的开业指导服务,提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创业能力,培育农村新型创业带头人。
三、鼓励郊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就业
对就业困难的郊区偏远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实施就业补贴政策,鼓励他们到经济发展较快、岗位较多的地区就业。
凡实现跨区就业的郊区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单位(劳务输出公司、非正规就业的劳动组织和公益性劳动组织除外)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从事全日制非农岗位且月工资收入较低,并按规定在本市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就业登记手续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就业期间,可根据其收入高低、工作路途远近等不同情况,按月给予一定的岗位补贴。
补贴标准由区县自主确定,所需资金原则上由市、区县共同承担,其中,市失业保险基金拨付的最高补贴限额为每人每月140元。补贴期限最长为三年。
要进一步加强对各类单位用工需求的调查,摸清供需缺口情况,千方百计开发适合就业困难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岗位,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这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岗位推荐、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为促进其跨区就业积极创造条件。
要鼓励经济发展较快、用工需求量大的区县,与就业困难人员较多的郊区区县实行对口帮扶机制,引导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四、加强对郊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援助
要在积极巩固现有“万人就业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郊区“村级河道保洁”、“农村环境卫生保洁”等“千百人就业项目”,帮助郊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
要结合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重点在郊区生态环境保护以及适应新农村服务需要的领域,加大开发公共服务类“千、百人就业项目”的力度,重点安置郊区农村富余劳动力中的就业困难人员。
五、强化郊区公共就业服务的针对性
要加强对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以及就业援助员的业务培训,并依托郊区基层工作队伍,建立郊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状况定期调查制度。要通过调查,充分掌握郊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状况与求职意向,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落实就业援助责任,要重点为就业困难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服务。
一、制定了“20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方案”,确定了组织实施“四个三”的就业培训工作目标,即:“三个优先”、“三个结合”、“三个层面”、“三个三千”。
“三个优先”就是:一是县确定的重点扶持产业优先培训,保证企业用工需要;二是下岗失业人员中“4050”人员优先培训;三是库区移民优先培训。
“三个结合”就是培训工作要与就业、与技能鉴定持证上岗、与引进项目促进发展紧密结合。
“三个层面就是实施三个层面的技能培训。一是企业培训,二是社会培训机构培训,三是政府部门和乡镇培训。
“三个三千”就是企业培训3000人,社会培训机构培训3000人,政府部门培训3000人。
移就业培训任务已由尤委(2006)8号文件分解下发给各乡镇,并与县委、县政府下达各乡镇年度目标考核指标挂钩(其分值占总分7%),与招商引资的任务挂钩(各乡镇组织输送农村劳动力参加社会培训机构培训或企业培训,并实现在当地企业就业的,每人折抵引资任务5000元,到外乡镇或县工业园区企业就业的,每人折抵引资任务10000元)。
二、研究制定了“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实行绩效认定和年度考核办法”、“培训经费支付办法”等配套文件。选定了“海通服装技术培训基地”等八家具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条件和能力的社会培训机构来承担服装针车工种的职业技术培训任务,整合了300多台电动平车,目前已具备了同时在十个培训点组织培训的能力。
三、开展二个调查,建立二个信息库。
1.开展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并实现动态管理。我县集中一个月的时间,开展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工作,经过精心组织现已摸清了家底,使今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全县共有农村劳动力18.13万人,其中已向非农产业转移5.5万人(其中在县外就业3.35万人);有7509人愿意转移就业,其中有2298人愿参加服装针车培训,有1530人愿参加纺织档车工培训,有3799人愿意参加家庭手工等其它项目的培训。目前,各乡镇已组织人员对有培训意向的人员实行跟踪、动员,使各项培训工作能在近期内全面展开。
2.开展全县工业企业用工情况调查,建立“工业企业用工信息库”。通过调查,掌握全县工业企业2005年底在册员工信息,并对今年各企业员工增减变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信息库”的建立既能了解企业的用工环境变化情况,掌握企业下阶段的用工需求,为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提供岗位需求信息,也为转移就业培训工作考核验收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同时我们还规范了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在为县内企业提供就业服务的同时,也设定了本县企业到县外招工的基本条件,以确保异地员工的“留工率”,维护我县劳动力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
四、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为企业用工搭建好平台。
我县在开展“全县工业企业用工情况调查”工作中,了解到部分企业,特别是服装、纺织企业出现暂时性用工困难的情况下,春节期间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宣传服务月活动”。经过全面动员、精心组织、认真落实,使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成效:活动月期间,我们共印发了三万份“致尤溪籍在外务工老乡的一封信”;发放6000多份宣传提纲和春风卡;调研了28家企业,安排“华姿服饰织造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负责人在有线电视台宣传、推介企业的优势;收集、整理了“蓝桐服饰织造有限公司”等25家县内企业的用工信息,提供就业岗位4500多个,通过有线电视台“荧屏就业大广场”栏目、“广播村村通”等渠道;各乡镇共悬挂“返乡就业,建设家乡”等宣传条幅38条,走访了3万多个农户;组织召开16场(不含村级组织)的“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代表座谈会”,有754位返乡人员代表参加;举办了30场有25家企业参加的现场招聘活动。活动月期间,共有3041人报名,有1799人被县内企业正式录用(其中外出务工返乡人员127人),为26个缺工企业解决了用工问题。
五、明确目标责任,促进“抓培训促就业”氛围的形成。
根据《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开展创建充分就业村试点及实施工作的意见》的要求,现就我镇创建充分就业村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行政村为创建对象,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目标,全面推进积极的就业政策向农村延伸,重点帮扶农村就业困难人员,提升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就业援助能力,在农村建立促进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创建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创建充分就业村活动,到2011年底全镇11个行政村全面达到充分就业村创建标准。
三、创建工作标准
充分就业村是指行政村区域内,劳动段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员总体就业达到较高比例行政村。具体标准如下:
(一)行政村范围内登记转移就业人员实现就业的人数达到95%以上;
(二)各项扶持创业和转移就业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转移就业渠道畅通,自主创业环境良好;
(三)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劳动者积极参加就业准备活动,被征地农民、低保家庭劳动力等就业困难人员得到有效的就业援助。
四、创建工作内容
(一)建立村就业服务平台。各村应建立村劳动保障工作站,由村委会主任兼任劳动保障工作站站长,大学生“村官”或文书兼任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劳动保障工作站办公面积应达到20-30平方米(统一设在便民服务中心内),实现计算机信息联网,统一配备计算机、打印机等硬件,工作站须建立健全规范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
(二)做好基础数据的收集。全面掌握村辖区内劳动力就业状况和失业状况,重点掌握辖区内“零就业家庭”成员、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和“4050”就业困难人员基本情况。调查上门走访率要求达到100%;调查要有记录、有台帐,并录入计算机;传到“失业状况、技术特长、培训需求、择业意向”底子清、情况明;每季度要走访就业困难人员家庭,跟踪了解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情况,并对村内失业人员实现网上动态管理。
(三)积极开展就业援助。一是积极开发保洁、保绿、保安、公共设施维护等公益性岗位,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二是及时掌握和县人力资源市场和辖区内用人单位的招用信息为辖区内失业人员就近就地实行再就业提供便利。三是积极做好“零就业家庭”成员和农村低保户的再就业援助,努力做到出现一户、帮扶一户、稳定一户。
(四)加强职业技术培训。要积极做好区内未就业人员的培训意向,收集需要培训人员的基本信息,利用培训资源开展准对性、实用性较强的职业技能培训。
(五)做好就业扶持政策的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宣传册、广播等多种途径,对区内失业人员开展政策宣传和提供咨询,提高就业政策的知晓度,帮助失业人员解决在享受就业扶持政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兑现政策。
五、创建工作要求
为了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切实帮扶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低保户劳动力实现就业再就业,努力实现全社会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的目标,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促进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的通知》和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进一步促进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的通知》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现就创建充分就业村(社区)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总体思路
以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为先导,以帮扶辖区内“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4050”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提升村(社区)户籍劳动力就业质量为重点,以村(社区)为基本单位,积极创建充分就业村(社区),建立起劳动保障管理服务机构,提升村(社区)的就业服务水平和就业援助功能,实现我乡户籍劳动力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的目标,为和谐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建目标
到6月底之前搞好一个创建充分就业村的试点工作,以点带面开展我乡创建充分就业村,到年底创建完成率在70%以上。充分就业村的创建坚持成熟一个创建一个的原则。
三、“充分就业村”创建标准
(一)充分整合村内各种就业资源,多渠道开发村就业岗位,辖区内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96%以上。
(二)就业困难人员得到有效援助,村内“零就业家庭”和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基本实现就业。
(三)不断提高就业质量,积极提升村户籍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到2010年底,村户籍劳动力中从事二、三产业人员具有职业资格证书人员比例达到10%以上,取得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比例达到20%,村户籍人员中现有不充分就业人数提升为充分就业人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失业人员均被组织在积极的就业准备中。
(四)各项促进就业再就业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就业信息和援助渠道畅通,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环境优化,村内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无连续失业一年以上失业人员。
(五)村劳动保障管理服务室功能齐全,全面负责起本辖区内本地和外地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险和劳动关系协调等劳动保障管理服务工作,并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
四、创建内容和工作任务
(一)做好村失业人员摸底调查等基础性工作。全面掌握村就业状况,重点掌握户籍“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和“4050”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状况。调查上门走访率应达到100%;调查要有记录、有台帐,做到“失业状况、技术特长、培训需求、择业意向、家庭收入、就业结果”底子清情况明;要定期走访就业困难人员家庭,跟踪了解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情况,并对村内失业人员实现网上动态管理。
(二)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进一步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镇乡(街道)、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作用,积极开发保洁、保绿、保安、社区食堂、幼儿接送、残疾人托养、老人陪护、垃圾分类和公共设施养护等公益性岗位。
(三)开展村就业服务工作。村就业服务工作要做到“服务进门、管理到人”;在工作中做到主动热情、细致耐心、业务熟悉、方式得当、程序规范;服务要有内容、有台帐、有实效。村就业服务工作主要包括:
1.对符合“零就业家庭”条件和农村低保家庭的失业人员,做好审查发证有关工作。积极推荐各类失业人员参加就业再就业培训;发动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共建就业互助平台,广泛收集用工信息;配合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各类劳动者提供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服务。
2.实施再就业援助。重点帮助村内“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和“4050”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对未就业人员要找原因、想对策,根据其基本情况和需求制定专门的就业援助计划,采取“一对一”、“面对面”等精细化、个性化服务方式,进行对口帮扶,努力实现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安置。
3.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开展就业再就业政策的宣传贯彻落实工作,使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对象和其他失业人员都能按规定享受到就业再就业政策的扶持。协助做好小额担保贷款初审和推荐工作,调查核实贷款人信用情况,配合参与欠款追索。
4.有效帮助村户籍劳动力参加劳动实用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培训,做好培训的宣传、信息提供和报名等服务工作,
(四)行政村劳动保障服务室要结合各村特点,设室立牌,聘用劳动保障专兼职协理员1-2名-劳动保障服务室办公面积应达到20-30平方米,实现计算机信息联网,硬件设备由区统一配备,服务室须建立健全规范的服务标准、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
五、创建验收办法
“充分就业村”的创建验收程序为:年初制订创建目标,年底自评申报,全年考核评分,年度认定授牌。具体为:
(一)每年初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按照创建“充分就业村”总体规划确定当年创建目标。每年11月初,村逐项对照《区创建“充分就业村”考核评估表》(另行制订)标准,对当年创建工作进行自查自评,自评分在90分以上的,向乡提出认定申报,并提供有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