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网络文化与营销范文

网络文化与营销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7: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网络文化与营销,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网络文化与营销

篇1

关键词:网络传播;文化营销;全球化;多元化;对外传播

一、网络传播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营销影响

(一)网络传播中的文化霸权

网络科技已经成为传播全球多元文化价值的载体,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可以超越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实现多元文化的交流互动。但文化与经济科技密切相连并非孤立现象,是以经济科技为主导的国家之间的文化竞争,强势文化霸权的渗透,破坏了全球文化的多元性和平等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互联网的全球性和多元性特点,强势向他国灌输西方价值观念,力图弱化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融碰撞。网络媒体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极力渲染自己的优越性,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造成了消极影响,极易影响年轻群体的思维行为方式,导致文化认同危机的出现。当前网络以西方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和商业文化,通过网络传播大肆宣扬以西方为中心的文化价值观,对世界的多元文化平衡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二)不同文化价值的矛盾性

西方文化消极的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渗透,对各个国家的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带来了思维意识和价值观念矛盾冲突的风险和压力。网络传播文化受众范围广,信息更新速度快,对社会人民大众的意识形态、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例如,西方网络媒体传播刻意制造他国负面信息,偏袒本国利益,利用先进的科技、经济影响,宣传具有严重倾向性和霸权性的价值观念。从社会层面来看,网络传播中的强势文化渗透直接影响了社会大众的主流价值观,对人们的言语行为和思维方式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本土的文化处于萎缩的大风险,网络中信息污染与文化异质无形中侵蚀着一些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对社会安全和大众的利益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在网络传播的文化营销下,我们应重视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重视各个国家文化的主体性,彻底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势文化霸权。

二、网络传播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营销策略

(一)建立平等对话交流视角

我们应以平等交流的文化视角,突出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主体性,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增强中华民族文明的吸引力。我们与他国的文化交流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思想,消除对外文化传播的障碍,赢得国际舆论的支持。在网络传播交流中我们应坚持和平发展理念,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优秀精神内涵,让世界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先进性和独特性,我们要始终站在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平等对话的文化交流视角,在国际交往中赢得礼仪之邦的美誉和称赞。同时我们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在文化碰撞接触交融的过程中,我们理应注重吸收和借鉴不同文化的精髓,通过创新改造将其融入到中华文明体系中,依托于网络传播渠道,使中华文明能在世界范围内创造更大的影响力。

(二)强化民主网络媒介素养

在网络传播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经营中,我们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使网民群体在西方文化的冲击诱惑下,能始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标准观念。尤其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网络受众群体极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产生思想认识上的混乱和动荡,因此,为了坚定我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我们应加强对网络受众新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宣传,通过良好的培训体系,使更多的人能了解媒介类型的知识结构,增强人们对网络信息的筛选能力、辨别能力、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使网络受众能自觉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强化对不良信息的分析与评价能力,从而实现对各国文化的客观评价,从而能汲取精华,创新文化价值观念,让自己能始终向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此外对于网络受众群体,我们要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凝聚民族精神和思想意志,使人民群众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成为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

(三)打造文化国际战略品牌

我们要全面推进先进生产力发展,向世界展示东方文明传统古国的文化实力,通过精心的包装向外延伸展示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潮流,创造出巨大的国家品牌附加价值。我们要将这种文化战略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加强文化科技创新,提高产品品牌的文化含量,在产品中融入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通过独特文化传统的融入,使产品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性文化品牌。我们要以产品作为冲击和抵御西方强势文化霸权的有利武器,使中华文明成为一股冲击西方文化的新文化潮流,走出国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中国文化战略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推动文化品牌的创新,在世界传播能突出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核心内容。对于优秀文化和富有吸引力的特色文化,我们要善于兼容并蓄,取其精华并加以吸收改良,让符合社会发展的优秀文化理念成为能代表我国产品的文化品牌识别力和影响力,只有形成大量具有中华文明号召力的战略文化品牌,才能向世界更好地宣扬和普及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四)强化信息网络对外传播效果

网络科技的全球化多元化,可以让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理念自由跨越国界,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媒介之间的良性互动特点,做好对外宣传网络工作,从而塑造良好的国际舆论和国际形象,在最大的范围内传播我国的文化思想与价值观念。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媒介的力量,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扩大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对于充满误解和偏见的报道,我们要予以强烈的抵御和反击,体现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让世界能通过网络媒介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在对外传播中,我们要彰显出人权民主的重要性,消除外界扭曲不实的报道和质疑,同时让世界各国能充分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繁荣图景以及民主、和谐的国家形象。

篇2

关键词:网络舆情;构建;和谐优美;网络文化环境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社会大众用网频率越来越高。相应的,在高职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对于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和控制也显得十分重要。高职学生拥有直接服务于生产建设的技术,是祖国建设的未来,但是高职学生由于年龄结构偏低,综合素质不高,还没有具备全面认知形形网络消息的能力,容易被误导。

一、校园网络舆情的特征和带来的不利因素

作为高职校来说,校园的网络文化是否健康和谐其关键就在于校园网络建设的健康有序,高等职业学校校园网络舆情一般的表现特征是通过高职学生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进行表达的,高职学生在使用网络的时候,一般都是比较自由和随意的,网络的优势就是方便和迅捷的传播方式。由于学生在使用网络的时候,都是匿名性的,因此在网络后面学生容易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宣泄,有非理性的一面,呈现了多元化、群体化和个性化的趋势,所以高职校园的网络舆情如果控制的不好,舆情会蔓延,就会产生很大的负面的影响和不利的因素。高职校园网络舆情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校园网络舆情具有较强的政治的敏感性,高职学生作为青年人是思维活跃的群体,关注政治和时事,也十分关注网络中的很多相关的信息,但是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定型,缺乏了相应的稳定性,加之高职学生都是初中毕业的学生,年龄较小,知识层次偏低,对世界的认知不够全面,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从而导致个人情绪的变化,所以在网络上发表观点的时候特别有随意性和主观性。其次,校园网络舆情还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在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中,受到了多种文化思想的影响,也有不同的文化的需求,当代高职学生的思想观点在网络中也显现的呈现出来了。再次,因为网络的匿名性,校园网络舆情还呈现了自我中心的倾向,高职学生对于追求成功和心理是很明显的,对成功的需求也是十分强烈的。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满足高职学生的需求,那么高职学生就会通过网络来进行发泄和宣泄,还伴随有相应的攻击行为。正因为校园网络舆情呈现的特征,所以给高职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就带来了很多的不利的影响,也不利于校园建设,在校园的文化建设中也是不利于和谐优美的校园文化建设的。

二、和谐优美的校园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

有效的应对校园网络的舆情,有助于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高等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越来越具有新特色。网络的使用,使得网络舆情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其图文并茂,使得校园的网络舆情还具有强烈的煽动性,尤其是呈现出群体化特征的校园中,校园舆情的串联性、传播性和影响的广泛性特征十分凸显,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和引导,会导致学生思想动摇,引发,局面很可能发展到不可收拾的程度。因此,在建设高职校和谐优美的校园网络文化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管理校园网络舆情,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和重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之一。

三、要积极引导和管理高校的网络舆情,建设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

因此,对于高职校校园网络舆情的建设和引导是十分重要的,要按照相应的原则来进行管理和引导。首先,校园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的指导原则如下:一是预防为主原则,在实际的引导中,预防是十分重要的层面,也是有效的规避舆情发展的重要方面;二是信息公开的原则,在信息透明化的空间里,就不会有不对等的局面出现,这样网络舆情就不会过度蔓延;三是以人为本的原则,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分析网络舆情出现的原因,从而找准症结,有针对性的对症下药;四是快速反应的原则,在舆情出现后尽快的掌握处理舆情的主动权利,争取黄金四小时,才能更好的做好舆情的引导和管理。其次,对于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机制的建立要重视,在校园的信息价值、舆情评估机制、干预机制、监控机制和应急机制都要进行建设和完善。在对舆情的控制和建设的过程中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提升校园和学生的网络素养,对于学校主流宣传媒体的功能要加强和发挥其作用,才能更好的引导和管理网络的舆情。第三,网络舆情监控信息队伍的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宣传干部必须不断加强“五种意识,一是政治意识,通过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政策纲领、党史党纪等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二是责任意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三是阵地意识,强调不断探索党对媒体领导和管理的有效方式,掌握党对主流媒体及新兴媒体的主导权;四是底线意识,守好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师生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五是法治意识,注重把教育引导与法律约束相结合。综上,针对高职校园的网络舆情,如何引导,如何应对,已经成为校园思政工作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在新时期,校园的网络舆情有许多复杂的情况出现,对于优美和谐校园的建设,必须充分把握校园网络舆情控制的主动权,占领主流舆论宣传阵地,加强高等职业学校意识形态领域建设,这对于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3

2010年的贺岁强档时期,各种关于贺岁电影的报道不绝于耳,《赵氏孤儿》与《大笑江湖》为虚报票房吵得不可开交,《让子弹飞》又陷入策划网络评论的非议,其实这些报道或虚或实无非都是为了把观众的眼光吸引过来,与小二叫卖之声并无区别,但从贺岁电影的本质上说,中国的贺岁电影即使在巨大票房利益的迷雾中,也难掩其尴尬,天文数字的贺岁电影票房收入并不能证明中国贺岁电影就是大电影、好电影。

到底中国的贺岁电影在哪里出了问题呢?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洞天曾经在贺岁电影研讨会上指出,“中国文化元素的缺失是国产贺岁电影失利的深层原因”。支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也很多。从文化根源上说,没有中国文化元素,没有强烈的中国意识,没有突出的民族情怀,的确是中国贺岁电影的失利原因,但这并不是贺岁电影失利的全部原因。在笔者看来,中国贺岁电影未能把握住消费文化主导的当代社会文化脉搏,未能在网络文化为主导的世界里更好地尊重观众意图也是其失利的重要原因。

“贺岁电影”在国外本来是指电影的市场操作手段,例如暑期强档、圣诞假期等特殊时段推出一些符合时令的电影来引爆票房炸弹。这一商业手段进入香港之后,与传统梨园行当的戏班子拜年传统结合在一起,并使用了“贺岁”这个词。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年尾的贺岁电影不仅仅是电影届的大联欢,同时也是娱乐明星一年来市场号召力的风向标,那时的香港贺岁电影秉承大红大紫喜庆热闹的审美传统,追求一家和美团圆的吉庆思想给人留下了许多经典的难忘回忆。

1995年,成龙带《红番区》这一贺岁电影进入内地市场轻松获得3 000多万的票房,一下子惊醒了依然处于电影市场低迷期的中国导演,国产贺岁电影应运而生。1998年冯小刚的一部《甲方乙方》以3 600万的票房打败成龙的《我是谁》,从此开启了内地贺岁电影同时也是冯小刚的黄金年代:《没完没了》《不见不散》等京味幽默作品一直飘红到新世纪,直到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出场,内地贺岁电影才开始了混战的年代。10年来,内地的贺岁电影年年喊着大片大卖座,却并没有给观众们带来真正震撼的观影体验,即如今年普遍叫好的《让子弹飞》,也因为其过于暴力血腥的重口味镜头使许多人感到不适或不能接受。

从2002年到2011年,也正是内地文化市场全面走向消费文化、网络全面征服世界的过程。电影尤其是贺岁电影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能注意到整个社会的消费文化导向,不能尊重人们的贺岁电影观影期待,尤其是不能正面接受与参考网友们的影评意见,恐怕就会置自己于不利的地位,难以真正拍出让大众欣赏的贺岁电影。

从本质上说,贺岁电影如果追求阳春白雪就不符合“贺岁”的本质,我们看到很多香港导演与香港一线演员都会涉足贺岁电影,此时他们不追求艺术上的高境界,而只追求与观众的贴心体验,对观众一年来的支持给予最大的回报,因此以满足大众审美为基本要求,这也正是消费文化为主导的当代文化生活的特征。

在消费文化为主导的当代文化生活里,电影这一主导的消费文化形式成为人们最热衷于讨论的形式之一。让•波德里亚认为:“消费逻辑取消了艺术表现的传统崇高地位。严格地说,物品的本质或意义不再具有对形象的优先权了。它们两者再也不是互相忠实的了:它们的广延性共同存在于同一个逻辑空间中,在那里它们同样都是作为符号‘发挥作用’。流行以前的一切艺术都是建立在某种‘深刻’世界观基础上的,而流行,则希望自己与符号的这种内在秩序同质:与它们的工业性和系列性生产同质,因而与周围一切人造事物的特点同质,与广延性上的完备性同质,同时与这一新的事物秩序的文化修养抽象作用同质。”也就是说,“流行”与“深刻”本来就是互相矛盾的,它们很难同时出现在同一个艺术品身上,即如果一部电影追求满足于大众的审美要求,恐怕就要部分地放弃导演的审美价值与艺术追求。

消费时代的电影文化应该是多样的,也可以说是宣泄型

的,满足受众的商品交换目的,尤其是贺岁电影这一类电影本可以在消费文化指导下,拍得轻松惬意。实际上,冯小刚最初的几部贺岁电影包括《没完没了》《不见不散》等都是借鉴了香港经典贺岁电影的这种成功经验。可是,内地观众尤其是影评人似乎仍然没有接受消费时代的电影需求,总在追求电影的“有意义”,而不能仅仅是“有意思”。冯小刚的转型之作《天下无贼》,正是为了满足这种对电影的意义追求,在片尾加上了一个沉重的思考性尾巴,可是,这样的电影是不是真的就是好电影呢?

看知名文化网站“豆瓣”上网友对2010年几部贺岁电影的评价,比如《赵氏孤儿》:“中国电影的死结就是剧本,剧本这一关本文由收集整理过不了,再好的戏也出不来。”“什么时候陈凯歌可以放下他那半吊子的哲学思考和抑不住的人文关怀,不再揽编剧的活儿,或许《霸王别姬》还有得超越。”尽管并不是所有的电影一旦加入哲学思考就会完全崩溃,导演处理得好也能得到部分观众的认同,比如《非诚勿扰2》就有观众指出“片中贯彻始终的人性思考,也正是目前中国电影所缺失的内涵美。生与死、美与丑、爱情与婚姻等话题,严肃探讨后让你笑中落泪”。可是,从电影技巧来说《非诚勿扰2》实际上已经不像一部电影,故事情节的薄弱,导演意志与编剧情怀的硬性植入都破坏了电影的整体观感。

“在中国内地建立贺岁电影的消费逻辑,便意味着一种别开生面的符号运作机制、日常生活体验与社会文化践履。”的确如此,内地电影市场的消费逻辑尚未理顺,电影导演们也尚未真正熟悉与适应消费文化为主导的社会当代文化氛围。实际上,贺岁电影从一开始诞生就是与档期结合在一起的,电影的放映卖座都与档期紧密相关,因此不考虑档期问题是不现实的。中国大电影整体水平的平庸导致了即使在贺岁电影这种档期也没能够奉献出高质量的电影才是令大众遗憾的,但我们并不能据此要求贺岁电影承载太多内容,从中国电影目前的困境来说,能够“把剧本写好,把故事讲好”可能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需要导演与编剧下工夫的地方。

在贺岁电影发展的这十年间,也正是网络飞速发展的十年,从电子邮件到即时通讯工具,从博客到微博,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许多大片都会建立自己的官方网站来推动影响力就是对网络力量的一种尊重与认可。

在网络时代,网友变成了影评员,甚至是职业影评员。尤其是“豆瓣”这类大型文化网站上,那些被推在前几位展示的“好评”与“差评”极有可能超出了任何一个报刊上的影评对民众的影响力。这几部贺岁片评分分别为:《赵氏孤儿》5.9分,《非诚勿扰2》6.5,《让子弹飞》8.9:这样的一个综合评分应该是基本上反映了大部分观众对这几部电影的看法。这三部电影的导演都是在中国电影市场中举足轻重的电影导演,人们对陈凯歌、冯小刚和姜文的期待都很重,这种期待同时也成为他们的票房保证。

网络评价已经开始对贺岁电影的票房与口碑形成越来越大的影响,如果说以前观众们习惯了看宣传,现在观众们则习惯了看网友评价来决定是否要去电影院看大片。陈凯歌的《梅兰芳》与《赵氏孤儿》在电影上映之前宣传火热,能把一大批曾为他的《霸王别姬》迷倒的观众吊起胃口,可是真正上映之后总是很快就遭到非议,既不能叫好也不能叫座,2005年的《无极》更是因为被网友恶搞闹到要打官司的程度。

网络影评走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网友对电影持一种消费主义的态度,寻求的是放松与宣泄,而专业影评人往往显得太过严肃认真,板起面孔教育人的样子使网友接受不了,比如在“豆瓣”网站上《让子弹飞》条目里就有一条好评这样写道“吾辈俗人,花钱去影院只图消遣。回来吹吹水,网上吐吐糟。严肃客观地评价电影于我如浮云”。这大概可以代表很大一部分网友的意见。但是这并不代表网络上的影评就全部都是主观情感宣泄的,是毫无专业价值的。网络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平台,有人纯粹宣泄感情,也有人做非常专业的电影评论,从灯光到剪辑,从文学剧本到分镜头使用,比如网友对陈凯歌多年前的经典电影《霸王别姬》的一段评论:“《霸王别姬》中程蝶衣的性别嬗变是贯穿全片的一条隐线,亦是推动叙事的基线。程蝶衣为虞姬生,所以他必须是女人。正是这种个性与性别的抗争,最终导致现实与历史的对抗,性别的错位才是酿成悲剧的根本动因。片中至少有以下几点符号化暗示,例证了这一嬗变的过程……”这段话使用了文学、文艺理论、现代符号学等科目的基础知识,也展示了这位网友对影评的深层次解读能力以及对性别文化的关注,这些都是网友知识层的积淀。通过这些网友的努力,慢慢地许多专业知识就渗透到普通网友身上,对电影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火眼金睛的网友数不胜数,其他网友则可以通过阅读他们的网评对电影进行深刻的解读甚至是二次创作。

但是面对网络,也不能不保持一点清醒,网络可以部分地帮助网友们突破投资宣传的迷雾辨识电影的真面目,但网络本身也并不一定就是完全公正透明的,比如网络水军的影响力就不可低估,真诚美好的作品有可能在网络上被埋没,皇帝的新衣也未必会有网友指出来,即使有网友指出也可能被淹没在排山倒海的网络攻势里。正如今年人们对《让子弹飞》的网络好评的质疑,豆瓣上的评分是不是网友们一颗星一颗星打出来的,网站上的好评文章又是不是剧组的安排呢?面对贺岁电影这样一块巨大的奶酪,谁不想动一动?谁不想大快朵颐?

篇4

1、开放包容

网络空间的开放性赋予了网络语言的自由传播,宽松的网络环境、自由的网络交流和活跃的文化氛围滋养了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一个开放的符号系统,网民们常常在各种外国语和方言中借词,补充和发展了汉语语言。据统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语每年大约出现1000个新词语,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来源于网络词语。外来元素和外来文化以及符号化、全息化的借鉴和包容,反映了网络信息时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2、简约经济

网络语言具有“快餐文化”特质,网民们为提高输入和表达速度,对部分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使用缩写、谐音等表现形式,随意链接和镶嵌文字、图片和符号等。这些汉字、数字和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的怪字、错字、别字甚至颠三倒四、跳跃断裂而令网下之人目瞪口呆的病句,反映出网络语言节约时间、蔑视传统的个性特征。

3、时尚流行

互联网的普及和虚拟化人际交往的流行使得网络语言风靡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近些年来,网络语言跳出了网络,频频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等媒体中。特别是2010年网络流行词“给力”,登上了一向以严肃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其英文版本的gelivable也被国外的网络俚语词典UrbanDictionary收录。网络语言的蹿红速度和推崇力度无不让人惊叹,充分显示了网络词语时代性强和流行范围广的特点。

4、灵活创新

互联网的精神就是发展自我、创新不已。传统的语言表达方式已经很难满足网络表达的需要,从而造就了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网络词汇的构词方法多种多样。语言代表着一种深刻的文化现象,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要有文化前途,靠的是创新。通过这种更加生动形象、简练明确、表达方式灵活多样的新兴语言,一个民族的文化也跟着繁荣昌盛起来。

二、网络语言在高职校园文化中渗透和异化及影响

在聊天室或校园论坛中,常常可见如:“童鞋(同学)”“酱紫(这样子)”“似男似女(是男是女)”“TMD(他妈的)”等网络语言被异化的现象。人们使用这些富有新鲜感、变异美和刺激性的热门话,可以显示出自己的不落俗套和合乎时代潮流。正是青年学生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盲目跟风的心理特点,使得网络语言和高职学生“一拍即合”,具体表现在:

1、网络语言改变了高职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方式

作为网络时代的主力军,网络占据着高职学生大部分的生活空间,左右着他们的日常生活话题,改变了他们的语言与思维方式。部分高职生遇到事情不愿意自己思考,过分依赖网络工具,在聊天室或论坛中对信息的来源和正确度缺乏充分的辨别和消化,长久受到网络“不良语言”的腐蚀。长此以往,很多高职生的自我辨别、判断能力下降,甚至人文精神意识出现缺失。

2、网络语言的“信息强迫症”使得高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观发生改变

网络是布满着大量信息的一个平台,高职学生们常常通过网络来发泄或转移被压抑的情感,因此暴力化、粗鄙化、庸俗化的语言充斥着高职校园聊天室和论坛中。网络语言的“信息强迫症”使得部分高职学生对无辜者施予语言暴力,让这些无辜者受到语言污染。网络的这种“信息强迫症”工具性特性,成为支配使用者的外在强制力量。高职学生在长期的网络生活中,渐渐失去自制力,不自主地被暴力化、粗鄙化、庸俗化的语言牵着鼻子走,渐渐地,精神世界和人生观受到影响,发生改变。网络语言的异化对高职学生的成长容易产生负面影响。沉迷于网络,人际关系淡漠,对高职学生步入社会所要形成的社交能力的培养有影响。在网络环境中,人们容易放纵自己的言行,抛弃社会责任,失去道德感。大众媒介所带有的某种“玩世不恭”的色彩和高职学生特有的社会逆反心理不谋而合,这种网络语言的异化很容易感染高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三、正确运用网络语言,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网络文化为人类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提供了一种方便的“精神快餐”。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虚拟与现实相互折射、历史与新潮相互交汇、传统与反叛相互激荡的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对和谐校园的建设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在高职校园的文化建设中,如何引导高职学生正确运用网络语言,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呢?

1、积极引导热点问题,及时净化网络空间在校园网内的各种论坛中,应有数名掌握网络使用技术和操作技巧的教师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在与高职学生沟通交流过程中用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针对热点问题,积极参与,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及时跟帖,及时更正,及时净化网络空间。

2、加强高职学生的语言修养教育加强语文文字学习,开设人文学科方面的选修课,让高职学生诵读经典著作,提高人文素质,让他们接受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双重熏陶。

3、重视和解决高职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就业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的困惑和问题通过论坛、QQ群、校园微博、网络心理咨询等平台,采用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网络交互形式,及时对高职学生提供帮助和服务,使他们的意见有处提、牢骚有处发、疑惑有人解、困难有人帮。化解高职学生在思想上的困惑,及时引导网上舆论,减少他们对社会产生反感、厌世的情绪,从而使暴力化、粗鄙化、庸俗化的语言不再出现。

篇5

一、网络文化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网络对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是不言而喻的,网络文化更是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式有着其鲜明的特点。对于教师而言,它的信息承载量高这一巨大优势使得在小学德育教学中不必采用传统的单一的以课堂教学来传授思想品德知识的方式。对于学生而言,网络文化的传播也同样打破了小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空间与时间界限,随时获取最新动态信息、与老师课后互动交流令思想品德的教学融入和延伸至学生平时的日常生活中。

其次,网络给小学德育教学带来巨大便捷的同时,其产生的不良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网络文化的开放和交互性在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外,也会成为不良行为和虚假信息的滋生地。网络暴力、网上欺诈与个人信息泄露都会对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有一定冲击。由于年龄尚小即便是较高年级的小学生在接受大量信息时也往往会真伪难辨,缺乏辩证的思维。这样就对课堂上思想品德教师的正确引导产生了负面冲击。

二、应对不良文化对小学德育教学消极影响的措施

1.学校加强对网络文化的正面普及是应对消极影响的前提和基础

学校作为主要引导学生学习正确思想品德和意识的教育阵地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课堂和课时设置上面就应该增加有关网络环境下德育的环节或者在思想品德课上设置关于网络和网络文化的教学内容。让德育教学的网络文化问题在正式的课堂中出现,引发学生重视,给予学生如何对待网络文化的正确引导。再者,学校的网络和网络文化教育的大环境应该有所加强。所以在校园内我们可以大力宣传网络德育的内容和网络文化知识,在班级中可以开展以此为内容的主题班会令网络文化的德育教学渗透到校园的方方面面,努力构建一个宣传和普及网络文化道德教育的大环境。

2.提高教师网络文化德育素质与知识储备是应对消极影响的关键

如今,小学生上网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和造成了一些小学生以上网为名吸收了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如何去引导和改善这一局面,教师队伍的建设就成了当务之急。尽管现阶段掌握计算机应用的教师越来越多,但是除了对计算机的应用外,许多教师对网络文化和网络德育工作的内容还是一知半解,还是停留在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传统道德领域的教授。因此,学校应该有秩序地组织教师进行短期集中或者长期的关于网络道德和网络德育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道德水平,增加教师关于网络道德方面的知识储备,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有序、安全上网。

3.课堂上增加对网络文化的教学是应对消极影响的重要方式

承接笔者上述观点,在教学内容上除传统的思想与道德教育外,网络道德教育也应成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之一。网络德育应该走进计算机的课堂中,利用计算机课接触电脑和网络的先天优势,在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同时注重加强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而在形式上,教师可以采取更加灵活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打破传统束缚,利用多媒体工具软件播放关于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文化的影片,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或者情景模式再现学生在上网中遇到的网络道德问题,使网络文化的德育更具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