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7: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幼儿课程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幼儿园里学习国学,应根据幼童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掌握幼儿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培养与训练,主要在于通过听、读及直接感知来加深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听、读是基础,“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释,自晓其义也。尽管幼儿理解能力有限,然而通过听教师范读,幼儿跟读乃至自读,把经典著作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个过程还是有利于幼儿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直接感知是关键,也就是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国学学习环境,丰富幼儿对生活的感性认知。结合生活情境讲解国学,经典来自于生活,在教育工作中,要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增长幼儿知识,开阔幼儿视野,扩大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幼儿思维发展,使幼儿更加喜爱学习国学,更深切体会国学的深意。故此,在幼儿园开展国学课程建设必须立足幼儿视野,才可能取得成效,不然反而可能适得其反,使幼儿从小产生枯燥乏味的国学认知体验。
一、以幼儿的兴趣建构“国学课程”
理想的“国学课程”应是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使课程内容的教学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国学的学习,启迪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互动,鼓励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国学所赋予的情感。国学课程设计要与周围现实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不应简单地被等同于死记硬背国学经典著作,而应看成是幼儿的一种“创新性建构”和“体验式学习”。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体验国学经典中所著之场景,从而获得知识,继而激发幼儿对外部事物的深层体悟。幼儿学习国学的兴趣来自于这种感知的成功体验,更来自于幼儿在学习中表现出的独特见解。成功体验发展提高了幼儿的认识能力,而认识范围的扩大,内容的加深又丰富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国学认知,及时把握时机,挖掘幼儿兴趣点上的教学内容。根据幼儿直观感知的特点,给幼儿创设条件、丰富生活内容,在实践中认识世界。例如《三字经》中的“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教师可在校园带幼儿用心去观察四季之变化、方位之所在、五行之区分等等,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不仅丰富了知识,也陶冶了情操,使幼儿充分感受到大千世界的变化。幼儿生活内容丰富了,思路也就开阔了。
二、以幼儿的思维诠释“国学课程”
学习国学与幼儿的思维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幼儿教师在教学国学时采取的多为注入式,幼儿主要是通过背诵经典来学习国学,但至于如何运用并且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却考虑不多。在国学教学实施过程中,应以幼儿的思维来诠释内容,要将幼儿生活中的各种活动与国学经典著作相结合,而不是忽视幼儿的年龄特征本文由收集整理和思维特点,按成人的思维方式、用灌输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导致幼儿只能被动地接受。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教师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去要求幼儿理解,而应鼓励幼儿互通有无,相互模仿,更要以生动的讲故事的方式,解释国学的内涵,学习国学不应该只为了幼儿可以背诵几篇经典著作,而是要学习举一反三,将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特别是可以结合幼儿生活中的事例,比如《弟子规》中的孝文化传播,可以引导幼儿从小事做起,在不知不觉中实践孝道,理解孝文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园教师应以国学教材为蓝本,以幼儿实际的需求为突破口,站在幼儿的思维角度实施“国学课程”。
三、以幼儿的需求组织“国学课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带领幼儿直接观察,多给幼儿创造条件。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索,扩大和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丰富幼儿的生活内容,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使他们知道在浩瀚的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还不清楚不知道的事情,启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发展理解国学内容的能力。在设置国学课程时,我们应该将学习国学融入到幼儿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我们更应从科学的角度,推进多元化的丰富模式。
首先,国学教学与艺术教育的有机整合。在国学教学中渗透艺术教学的内容,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体验及自主探索中获得不同的认知,使幼儿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验学习国学的不同乐趣。比如国学图画读物的大量引入,图画读物本来就是幼儿的精神粮食,是幼儿极为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形象生动可爱,色彩鲜明美丽,是幼儿的大爱。利用国学图画读本引导幼儿理解场景故事,比如找出书中的主要角色,记住他们的形象,观察他们的动作,想象他们在干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有什么道理等等,再结合生活场景,给幼儿以更直观与形象的画面展现经典著作的内涵。有条件的地方,可启发学员,通过观察现实,画出与图画读物中相似的情境,加深幼儿对国学内容的印象。
其次,是校园教学与亲身实践的相互补充。校园教学是一种更适合于普及理论的活动,实践则是用实际行动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在实践方面,教师更应该起表率作用,应该善于利用幼儿来园、饭后、游戏、离园等分散时间,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国学内容情境的创设。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国学课程的教学。如行动上的国学内容实践,比如在来园与离园时的礼仪引入、游戏中的国学故事编演绎等。
最后,课堂教学与特色活动的完美结合。课堂教学在幼儿教学中应该是属于补充作用和,内容尽量要少而精,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像春风化雨样地让幼儿自然而然地接受国学内容,更多的是组织创新具有特色的活动,为幼儿提供更多参与活动的机会,让幼儿在课堂教学与特色活动的完美结合中得到国学的知识积累与熏陶。比如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养老与福利场所来加深对尊老爱幼的形象记忆等。
转贴于
四、以幼儿的发展深化“国学课程”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年时候养成的习惯、品德、性情,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由于义务教育阶段比较注重知识灌输,主要从智育的角度出发;更由于升学率的压力,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精神越来越远。在幼儿园开展国学课程建设正是基于对现实教育问题的严重关切,让幼儿学习国学经典,不仅是对孩子进行知识的教育,更是对其进行精神道德、意志勇气的教育。国学从幼儿抓起,教育以人为本。幼儿通过对国学经典的学习、体验和实践,使幼儿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在享受学习过程中接受熏陶,同时又能开发潜能,启迪智慧,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灵素养,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树立生命的信心和爱心,从而为孩子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成才先成人,做人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起跑线。长期学习国学的孩子,孝悌谨信懂感恩,知书达理有礼貌,爱学习会学习,有志向能担当。
【关键词】任务驱动 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幼儿园课件的制作能力是幼儿教师必备的一项职业技能。我们希望通过开设本门课程,使学生掌握幼儿园课件制作的基本理论,了解幼儿园课件的开发制作过程,能处理一些简单的课件媒体素材,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幼儿园课件的制作,为将来从事幼儿园教学活动奠定一定的基础;二是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打造一支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各方面都合理,且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教学团队;三是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对课件制作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归纳。实践新的教学理论,建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开放的课程体系。
一、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幼儿园教学实践经验:幼儿园课件的内容必须保证是与教学活动有关的信息,课件内容的形式、呈现方式必须符合教学媒体使用的规律和信息传播理论,课件的执行过程必须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课件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符合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要求。因此一个优秀的幼儿园教学课件往往不是仅凭拥有软件技术就能制作出来。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学生正是由于缺乏幼儿园教学实践经验,导致他们制作的课件缺乏教学依据。
(二)学生综合运用软件技术的能力有限:幼儿园课件的制作过程是需要综合的运用各种软件技术,不再是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那样单独的使用某一个软件。这种综合能力的缺乏导致了学生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一些好的创意无法实现。
(三)课内上机实践课时不足:幼儿园课件制作这门课程的实践性是很强的,32学时的课时安排显然是形成了时间紧,任务重的局面。
(四)教材缺乏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特点,目前,市场上发行的教材多是理论性强于实践性,并且在案例设计上也不是针对幼儿园教师岗位的。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在课程设计上逐步树立了“一个核心三个突出”理念即:“以具有幼儿园课件制作能力为核心,突出信息素质教育、突出与幼儿园岗位相结合、突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本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
(一)以培养就业能力为导向。通过对13家大型幼儿园的调研充分了解在幼儿园哪些教学活动中需要制作课件,需要什么特点的课件。我们要求自己能够准确的回答这些问题,这样才能确定最终培养的人才是幼儿园需要。
(二)以幼儿园五大活动领域作为选择教学案例的标准,突出实用性。幼儿园教育内容一般划分为五大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我们通过对幼儿园的深入了解自己动手编写有幼儿园特点的校本教材,并且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就以幼儿园的实际教学活动为蓝本。这样让学生在学习时就能够接触幼儿园的实际教学活动。
(三)以高职学生智能特点为出发点,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高职学生的智能结构多为形象思维,适合在实践中学习,体验中成长。根据这一智能特点,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两种实践体验的途径,一是让学生把在幼儿活动设计课上设计的幼儿活动作为本课程制作课件的脚本。制作好课件后再让学生在日常练讲中使用。二是我们让见、实习期间让学生带着制作好的课件到幼儿园中去实践。通过这两种途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扎实的掌握相关课件制作技能。
(四)构建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依据幼儿园教学中课件开发、使用的工作流程,重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设置一体化任务。在课程内容体系创新设计的过程中,形成了四个特色,简单归结为“四化”即:教学内容职业化、课件教案数字化、教学成果网络化、教材体系立体化。
(五)依托我校建立的学前教育资源库,引导,督促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在学前教育资源库中有大量的优秀幼儿课件资源,在这里学生可以浏览学习一线幼儿教师制作的课件,往届和本届学生的优秀作品以及来自于互联网上的优秀作品。这不仅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场所。同时也能对自身的能力素质做出合理的评价。通过这种全新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实现开放的网络教学体系,拓展教学空间,提高教学效率。
让学生亲身置于各种情境之中,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实现了教材体系的职业化。今年这本教材已经被列为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出版计划。
三、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
依据课程设计理念,在教学模式上实现两个“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模式;由“课堂为中心”转变为“基于网络资源的课内课外结合”的教学模式。由此,从理论课教学、实践实训教学及考核评价等方面实施了以下教学模式:
(一)设计并实施了基于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双主”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网络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作品的创作中,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索、学习和构建,是一种深受我校师生欢迎的学习模式。
(二)设计并实施了基于互联网环境的“任务驱动”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学生是活动的中心,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有序地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通过主动探究形成自己的结论。
(三)设计并将要实施 “课内外结合”全开放型的任务实训教学模式。包括实训资源的开放、实训内容的开放、实训时间的开放和实训管理的开放,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完成的实训内容,可以在实验室或机房开放时间自行完成,使本课程实训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
综上,可以看到本课程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案例为载体,以工学结合、职业活动为导向,通过任务实训突出能力目标的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并通过德育内容、幼儿园活动设计、职业素养的渗透,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核心能力,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幼儿园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积极因素。课程资源既可以是动物、植物等自然资源和玩具、图书、废旧物品等材料资源,亦可以是民风民俗、民间游戏、名胜古迹等人文资源;课程资源既可以作为幼儿园课程的直接来源,亦可以成为课程实施的有效凭借,对幼儿园课程建设和教育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价值。
《幼儿园课程资源丛书》由全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虞永平教授和常熟理工学院副教授张斌博士主编,是南京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和全国十六所幼儿园组成的资源建设课题组历经五年深入探索的成果。该丛书具有几个主要的特点。
贯彻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师观。该丛书将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师观融入到内容之中,没有生硬的说教。该丛书处处强调幼儿是有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拥有独立的人格和精神世界,具有符合自身特点的生长规律和学习方式,而教育应顺应自然,顺应幼儿发展规律,充分体现陈鹤琴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育思想,利用日常生活及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动手、动脑、动口,充分体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实践中,随着课程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形式的组织、策略的运用都会根据实际情况而不断地调整,该丛书使教师潜移默化地感受到“生成课程”理论的实际应用。该丛书还很好地诠释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的“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并呈现了具体生动的实践场景。
全面系统地展现了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利用。该丛书首次全面呈现了幼儿园课程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几乎涉及幼儿园能够开发的课程资源的方方面面,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兼顾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和日常活动;强调儿童与儿童、儿童与教师、儿童与环境,特别是儿童与资源的互动,发展儿童的各个方面的兴趣和能力。
该丛书各分册呈现的课程资源的利用都具有系统性,形成了独特的课程体系。比如,《小小美食家》分册除了介绍炊事活动资源的共3大类(蔬菜、豆类,瓜果类,点心主食类)18个主题活动外,还介绍幼儿园炊事活动的准备工作、管理方式、组织策略,为幼儿园开发炊事活动资源和开展炊事活动提供了系统的支持。该丛书的系统性还体现在每个主题活动包括“主题活动的由来”“主题活动资源准备”“主题活动脉络”“资源利用——主题活动实施”“收获感悟”以及“主审点评”。其中“资源利用——主题活动实施”既记录了主题活动下各个具体活动的“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又有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和日常活动的不同设计和组合,并按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幼儿能力成长的递进顺序呈现;“收获感悟”包括了对主题活动的总结、幼儿的收获、教师的收获和家长的收获。
资源来自幼儿生活,有利于幼儿全面、快乐地成长。该丛书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很普通、很容易获得。比如《小小收藏家》中的“幼儿自然博物馆”类中的“石头记——石头博物馆”“奇妙的根——根博物馆”“多彩的树叶——树叶博物馆”三个主题活动的资源分别是石头、树根、树叶,这些都是幼儿随时能看到、接触到的资源。正是利用这些随处可见、可利用的资源设计的活动,激发了幼儿探索的兴趣,便于幼儿在自由探索中建构自身经验,获得全面、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循本思考;课程建设;自我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5-0020-0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带动了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尊重幼儿、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幼教工作者积极参与落实《纲要》精神的实践活动,在五大领域教育内容框架之下开展了多种教学方法研究,逐渐走上幼儿园课程自我建设的道路。
但在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盲目跟风,造成课程建设方向的无序,在不断追随、移植西方先进课程模式的过程中浪费了较大的人力物力,却始终无法将课程本土化;二是固守观望,无法明辨众多西方先进模式的精髓,缺乏有效统整与融合,选择固守起步阶段的成果,使得课程始终得不到改善与进步;三是随波逐流,由于缺乏持续学习与实践课程的动力或能力,直接选择教材作为本园课程,且以教材为本,放弃了对课程建设的自我思考与研究。
针对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认为应当“循本”思考:遵循儿童之本,持续了解与探寻幼教工作服务对象的特质及生长规律;遵循幼教工作之本,持续反思并重整工作意义及价值;遵循课程建设之本,不断辨析、理解并定位发展方向,研制出适宜的优质课程,加强自我梳理、自我反思与自我完善,走稳幼儿园课程建设道路。
一、循儿童发展之本,研究儿童及其发展,树立科学的课程信念
(一)对儿童及儿童发展的学习和研究
《纲要》指出,“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儿童是幼儿园工作的主要对象,儿童是否能得到适宜、和谐的发展,体现着幼儿园工作的成效与价值。因此,关注、研究并逐渐认识儿童之“本”,是幼儿园应尽的基本职责,也是课程发展之源。儿童的本质,包含着儿童的本能、天性、身心基本素质和不断生发的需求及特性,儿童是与成人不同的特殊生命阶段,拥有特定的心智、行为和生命轨迹。了解儿童之“本”,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并厘清教育工作目标,选择适宜的课程模式与教育方法,进而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应重视对儿童年龄特点的关注、对儿童发展规律的了解,加强对儿童及儿童发展的理论学习研究,在开展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将儿童作为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阶段性回顾与反思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我们常常“埋头做事”而忽略了“抬头看路”,当课程建设遇到困难或无法解决的瓶颈问题时,我们应开始阶段性回顾,反思教育的价值:我们既定的课程取向和目标是什么?是弥补儿童的需求还是关注他们的内在能力、动机?是为了支持儿童发展还是完成教学任务?是着眼于帮助儿童建立未来生活必备的重要品质,还是跟随当前社会与家庭对儿童近期发展的要求?课程的价值到底有哪些?阶段性回顾并反思教育的价值和课程的取向,有助于把握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整体发展方向,摒弃一些貌似重要实则枝节的目标要素,排除“面面俱到”的干扰,通过思考教育价值来调整课程组织与实施,帮助教师建构课程理念、改善教学行为。
(三)梳理并建立科学的课程信念与目标
课程信念是幼儿园教育信念的延伸,是教师在深思熟虑后对所选择的教育价值观的坚持与身体力行,是课程理论内化与实践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基础。课程信念来自对儿童和儿童发展的理解与认知、对众多课程模式精髓的选择与融合,以及对幼儿园教育资源的清醒认识。对于幼儿园来说,其课程信念不应是包罗万象的,而应是符合幼儿发展、符合幼儿园自身特点,能够体现幼儿教育价值与目标的,是幼儿园自身课程发展的思考、判断、决定和行动的依据。建立自身课程信念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来自于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的探索结合,来自于专业视野、课程洞察力、理解力和执行力。建立科学、适宜的课程信念是幼儿园课程发展走得远、走得好的基础与根本。
二、循园所发展之本,发展教育个性,选择并完善课程内容
(一)自我分析与认识,找准自身课程之本
经验、活动和生活是幼儿园课程的核心,是与儿童生活的国度、地域、民族、经济和文化等因素息息相关的。在建立自身教育理想与课程信念的基础上,幼儿园需要认真剖析自身蕴含的教育资源,了解所在地区、社区及家长的需求,熟知入园儿童的身心特质与家庭背景,综合判断本园课程实力,如:评估园所的经费与硬件设施、优化园内师资力量、梳理已有的教育优势经验与存在问题等,为自身课程发展确定方向和课程模式选择奠定基础。
(二)清晰定位,逐渐按照课程信念建立课程框架
在分析自身实际课程实力的基础上,幼儿园应当在课程信念的指导下确定本园的课程目标。从对儿童的培养来看,是培养儿童全面和谐发展,还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关注孩子的部分品质或能力。从教学策略与路径来看,是以学科教学为主,还是以经验课程为主;是将西方优秀课程模式本土化,还是融合多种课程模式精髓之后创新。在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后,幼儿园逐步梳理自身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法与课程评价等框架,并在实践中选择不同的切入点进行探索与尝试,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三)保持相对稳定的课程模式,践行自身课程理想
优质的课程常常需要数年的精心研磨,当幼儿园确立自身的课程信念与课程框架之后,会逐步形成较为稳定的课程模式,包括课程管理规范、一日生活流程、环境与材料创设标准、与家长互动沟通方案等。幼儿园应在清晰的课程方向和目标指引下,按照课程框架逐项开展研究工作,选择与本园理念相符的专家团队和资讯,反复研磨教育细节和教学策略方法,以儿童获得真正发展为准绳,以教师获得职业满足和成就为条件,在相对稳定而严谨求实的工作过程中,实现幼儿园课程的自我检视与更新,逐渐构建有个性、有特色的课程模式。
三、循教师发展之本,注重培训与教研,提升课程理解与实践能力
课程发展离不开教师,没有教师的发展就谈不上课程的发展。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是其基本素养、理论积累与实践经验互相作用的过程与结果。教师不但需要学习与实践,将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转化为教育行为,还要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内化为人的本真,与儿童形成“学习共同体”,促进儿童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应当为教师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提供多种学习实践途径,推动教师成为落实课程信念、实现课程发展的主要力量。
(一)加强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逐步建立课程信念
教师需要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累积,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幼儿园可根据教师的不同发展水平,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共同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要点,提供适宜的专业书籍和资料,促进学习型团体的形成,逐步构建本园的学习文化。让教师在研读、分析经典课程理论、优秀课程模式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课程信念,进而推动教学实践的水平提升。
(二)开展针对性培训与教研,提升课程实践能力
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实践是紧密相连的,幼儿园要根据教师不同的知识背景、生活环境、个人领悟能力以及实践经验,提供不同层级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与教研活动。对于新人职的教师,应注重他们对已有实践模式的认识和内化,帮助他们建立初步的教育意识和构建自觉的教育行为。对于有经验的教师,则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让他们在探讨课程设计、实施、反馈修正的过程中,逐渐缩小理念与行为之间的差距。对于专家型的教师,则需要他们在夯实理论知识、总结实践经验与策略的基础上,提炼个人教育方法与行为,为其他教师提供学习参考。在学习与培训的形式上,幼儿园可根据不同目的开展现场观摩、读书营、研习小组、工作坊等多元活动,以推动教师课程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鼓励尝试不同教学策略,培养课程反思能力
在幼儿园课程建设过程中,虽然教师每天都在不断实践,但能够对课程进行反思的人却不多。幼儿园应鼓励教师积极寻找课程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养成以课程信念和理论为背景的思考习惯,并以问题解决策略验证课程信念、修正教育行为。另外,幼儿园还应鼓励教师尝试不同的教学策略,从已有的理念与行为中反思、探索未来的理念与行为,让反思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幼儿园可采用教育手记反思栏、每天小反思、阶段小结、班级小会议等活动方式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养成,从而提升课程的质量。
四、循教育质量之本,打磨教育细节,向优质课程发展
幼儿园的课程是幼儿园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儿童发展所制定并实施的活动。课程质量之“本”是由每日各种教育活动的品质累积而成,除教学活动外,幼儿园还应当关注一日生活环节、环境创设与家长参与等要素。
(一)紧扣一日生活环节,为儿童创造适宜的学习生活
一日生活皆课程,儿童每天在园学习、生活和游戏的每个活动、环节、细节都会体现出课程的信念与质量。《纲要》明确了一日生活环节的教育价值,指出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又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照顾到个体差异;要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幼儿园应认真梳理本园一日生活的必要环节,围绕自己的课程信念设定环节的意义与目的,-合理分配时间资源,明确环节中的活动内容与引导策略。在一日生活环节中,幼儿园应以为儿童创设真实、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为要领,以成就儿童幸福的幼儿园生活。
(二)研磨学习环境与材料提供,为儿童提供有益经验
环境是儿童的第三任教师,环境是影响课程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纲要》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幼儿园可从园舍、功能室、班级、户外、学习区域环境及材料等多角度、多层次思考,以教育性、艺术性、操作性等为主要原则,规划可利用的空间并提供充裕活动材料,赋予环境隐性的教育价值,让儿童在环境的支持下获得自主探索经验,使教师得以有更多机会与儿童交流互动,进而提升课程质量。
(三)关注家庭参与,为课程提供丰富资源
课程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纲要》中提到“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可见,儿童父母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认同与支持也是课程质量的重要基础。为此,幼儿园一方面可组织“家长学校”、“父母学堂”、
“亲职培训营”等活动,向家长宣传课程理念与教育方法,让家长与幼儿园形成一致的儿童观、学习观与教育观;另一方面,还可以组建家长课程委员会,吸引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及教学方法的决策和资源提供活动,并提供“家长助教”、“家长义工”等途径让家长亲自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使家长成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增进幼儿教育的合力,共同完善课程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霍力岩.幼儿园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藏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建设
多元文化课程是指以文化多样性为前提,整合多元化的文化资源以适应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旨在消除歧视和偏见,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课程形态。幼儿园的课程,历经多年改革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多元文化课程主张将民族文化纳入课程体系,着眼于个体的自我实现。藏族地区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建设正是在这种现状下摸索前行,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多元文化特色。
一、多元文化有深厚的历史基础
多元文化课程具有文化的多元平等性、文化的会通整合性和文化的互动创生性三个显著特点。少数民族幼儿教育在促进少数民族个体适应社会,在未来社会中寻求发展和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本民族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因此,少数民族幼儿教育的课程内容不仅要反映主流文化内容,也要注意继承吸收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二、多元文化在几大领域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藏族文化异彩纷呈,藏文、藏医、藏药、藏画、藏戏、藏族歌舞、藏族文学等都具有独特的风格。藏族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这些都可以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借鉴和广泛应用。
(1)健康领域。藏族民间游戏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活动,它内容广泛、形式简单、取材方便、灵活多变,适用年龄跨度大,有很强的娱乐性和竞争性。如“大象拔河”“背沙袋”“骑马拣哈达”等。这些游戏可以培养孩子们爱憎分明的情感,团结互助的精神,发展奔跑能力,协调性和灵敏素质。
(2)语言领域。藏族有许多优秀的民间故事和诙谐风趣的谚语,这些喜闻乐见的故事和富有哲理的谚语,是语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素材。如《桑嘎学艺》《三兄弟的故事》《爱笑的石头》等故事,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喜闻乐见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传授知识。教育人们心存善念,乐于助人,培养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谚语故事《智兔降服恶狼》,教育幼儿学习兔子不畏邪恶,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饿狼的动人故事,人物性格鲜明,情节曲折有趣,语言符合幼儿年龄,浅显易懂。适合木偶表演和角色表演,可以结合故事开展讲、说、表演、创编等活动,很有趣味性。谚语“父心在子,子心在石”讴歌了父母的爱子之情,鞭挞了有些为人子女不孝顺老人的丑恶嘴脸,在当今社会同样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3)艺术领域。藏族人民酷爱歌舞,每当劳动之余,不论男女老少,聚集于宽阔的草地或家院里,歌声嘹亮,舞姿翩翩,抒发他们对劳动、生活以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歌舞已成为藏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娱性艺术形式。幼儿舞蹈《小格桑》、歌曲《家乡》等在幼儿园广为运用。此外,美术活动中也借鉴了藏民族文化素材,如藏戏面具。幼儿艺术活动《多姿多彩的藏戏面具》就是在此基础上挖掘、运用的,让小朋友利用平时收集的废旧物品毛线、彩珠、卡纸、布片等制作出精美的藏戏面具。牛皮画也是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用水彩在经过处理的牛皮上作画,色彩艳丽,保存时间长。通过欣赏“藏戏”,制作“藏戏面具”,绘制“牛皮画”,让幼儿体会藏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从而诱发幼儿发现美、创造美进而表现美的积极性。
(4)其他领域。藏族建筑别具特色,藏族农区城镇人多垒石建房,房屋平顶多窗,造型及色泽质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帐篷是牧民的住所,一般分为布料和牛毛帐篷两种,有方形和椭圆形,迁移方便,结实耐用。素有“东方瑞士”之称的郎木寺,传统民居多姿多彩,不仅有可随迁居的帐篷,也有固定土木结构民房,还有以石为材的碉房,更有独具一格的榻板房。科学活动“搭房子”就是在此基础上衍生的活动,在折纸、泥工、手工制作、角色游戏、社会活动中都可以运用和借鉴。藏民族膳食更具有其独特的民族特色,他们的食品包括糌粑、酥油、酥油茶、牛肉、奶渣、青稞酒、豌豆、蚕豆、圆根、蕨麻(人参果)等。特别是糌粑、酥油茶、青稞酒更具有民族饮食文化特点。教幼儿自己做蕨麻米饭并品尝,让他们从中体验学习和劳动的快乐。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程的文化属性要求幼儿园课程建设也要体现“文化自觉”的精神,幼儿园课程应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并对多元文化进行整合,同时提升幼儿的文化素养。应注意以下问题。
(1)目标取向偏狭。幼儿园课程目标取向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三个维度进行确立和整合,而当前的民族地区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目标多数仅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层面。这样的目标定位窄化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致使多元文化教育价值无法真正体现。
(2)理论研究滞后。课程政策是由政府部门颁布并负责实施的,课程政策规定着课程的性质,关系到课程的决策,对整个课程改革有着重大影响。然而,我国关于课程政策研究,尤其是民族文化课程政策研究则相对滞后,不能及时地为政策的制定提供切实有效的理论支持,致使民族文化课程的建设得不到全面的政策支持。
(3)推广运用欠缺。由于藏族文化有一定的地域性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只有熟悉了解藏民族,才能真正理解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因此,一些优秀的多元文化课程较难在其他地区推广和开展,致使藏民族多元文化课程难以在其他地区广泛推广运用。
多元文化课程建设正在藏族地区蔚然成风,逐步向发达地区渗透。二十一世纪,随着藏区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现代藏族文化必将更加繁荣、辉煌。
参考文献:
[1]徐秋霞.浅谈幼儿园的多元文化教育[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07(1).
[2]张增田,靳玉乐.多元文化课程的内涵与特点[J].当代教育科学, 2006(17).
[3]黄怡冰.少数民族地区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需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课程;农村传统游戏;意义与价值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152-01
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实施,“游戏作为幼儿一日生活的基本活动”的观念渐渐深入人心。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是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适应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游戏活动中发生着大量的学习活动,它对幼儿身体的发展、智力和语言的发展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等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由于农村传统游戏产生于民间普通社会生活,生活元素丰富,具有通俗性、易操作性、多样性等特点。很有必要将传统儿童游戏纳入幼儿园课程教学范围, 既利于幼儿园教学内容的改善,对利于解决幼儿园经费紧张与为幼儿提供优质学前教育之间的矛盾,更利于启发幼儿的智力和活力。
一、农村传统游戏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近年来,许多幼教工作者对我国的农村传统游戏进行过尝试研究,如曹中平在《儿童游戏论》中把传统游戏作为儿童的一种生活方式,李姗泽在《论民间游戏在幼儿课程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认为传统游戏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贴近儿童生活,有着自身突出的特点,这一切都为其成为幼儿园可利用的资源奠定了基础。这些研究都还没有涉及农村及农村幼儿园,也没有对农村传统的游戏资源进行搜集整理以及在幼儿园实施。农村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及自然环境,农村又拥有丰富的农村传统游戏资源,这些具有浓烈的农村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以及文化环境的幼儿游戏资源承载了农村的传统文化,能满足农村不同年龄、性别、性格,不同的儿童的要求,深受农村儿童的喜爱,对农村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传统的农村儿童游戏作为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文化的角度讲,本真的农村传统游戏既是对农村地区历史文化的肯定,也是对农村历史文化的继承,农村幼儿教育要立足于此,让游戏秉承传统文化的底蕴,丰富农村幼儿的文化生活, 激发幼儿对乡土生活及其文化的关注与热爱。具体来说,农村传统游戏对幼儿生活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能激发儿童参加集体活动的兴趣
传统民间游戏是一种集教育性、智力性、娱乐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群体活动形式,因而能激发儿童参与集体活动的兴趣。例如,老鹰抓小鸡这个儿童游戏,这就需要群体的力量来完成。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如果引进一些有益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民间游戏,无疑会增加幼儿学习的兴趣。
2、有助于农村儿童身体的发展
农村传统游戏种类繁多,能促进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如:“跳皮筋”、“跳房子”、“爬轮胎”等能促进幼儿走、跑、跳、钻等身体机能的协调,“抽七打八”、“踩高跷”等游戏,能训练幼儿平衡能力,从而促进幼儿体质的增强。
3、有助于农村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大多数传统游戏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幼儿合作进行,同伴之间默契配合,游戏才能顺利完成的。游戏中幼儿学会与人交往、协商、谦让、解决纠纷、遵守规则等社会行为,弥补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缺少同龄伙伴的不足。如: 丢手绢
4、有助于农村儿童积极情感和良好个性的发展
传统游戏常常带有竞争性,竞争必然面临着成功和失败,当游戏获胜时,他们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自信,失败时,他们能锻炼抗挫能力,增强明辨是非、正确评价的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意志品质。例如:石头剪子布, 走四棋儿、抽陀螺、成语接龙等。
5、有助于农村儿童动手动脑能力的发展
传统游戏中的益智游戏能使幼儿在玩玩、想想、试试的过程中感受事物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物多玩游戏,能给幼儿提供自由探索、大胆想象、动手创造的机会。如一根竹竿、一个轮子、幼儿通过动脑筋能玩出骑马、跳竹竿、推车等多种玩法。
二、发挥传统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将传统游戏融入幼儿生活
有些传统幼儿游戏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如运动类游戏促进幼儿动作的发展,包括走、跑、跳、投掷、平衡和钻爬等大肌肉动作,以及小肌肉群和手眼配合协调能力等;两个或两个以上幼儿共同活动的方式也能促进幼儿社会的发展;严格的游戏规则,能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与人交往、协商、谦让、解决纠纷和遵守规则等。不同种类的传统游戏对幼儿能力的培养各有侧重,对于我们的幼儿园教师来说,要充分发挥各种传统游戏的价值,既不能只选择某一种游戏,也不能盲目地选择所有的游戏,而是要在幼儿园中注意合理搭配与协调各种传统游戏,将传统游戏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是有效协调各类游戏的良好途径。如在体育活动中结合一些大运动量的游戏,巩固和练习幼儿的一些基本动作;在户外自由活动时间里,让幼儿玩一些跳房子、跳皮筋之类的规则游戏;在区角活动时,增加棋类等传统游戏的材料;在等待吃饭、睡觉和休息等闲散时间里,玩玩手指游戏或者“石头剪刀布”,既排遣了等待时间,又获得了充分的游戏乐趣,一举两得。
发展是多方面的,是具有层次性的,促进发展的课程内容和组织方式也应是多种多样的。应该强调学前儿童大脑的活动性,使其通过眼、耳、鼻、舌、身,去全身心的投入和感受。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满足其需要,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 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课程建设;课程品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12-0009-03
【作者简介】姚慧(1970-),女,江苏如东人,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规划研究室主任。
长期以来,农村幼儿教育一直是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洼地,而课程对幼儿园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笔者借助南京市农村中心幼儿园园长培训班的机会,围绕农村幼儿园课程建设问题对参加培训的46位农村中心园的园长进行了访谈。期望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农村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现状,以探求突破农村幼儿园课程建设瓶颈的路径。访谈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幼儿园现在使用的课程是什么?如何组成?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实施的效果如何?家长是怎么评价课程的?提高农村幼儿园课程实施质量的路径有哪些?经过集中访谈与有选择的深度交流,我们形成了对南京市农村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几点认识。
一、农村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基本现状
(一)课程的选择与设计
【声音回放】
“我们用的是省编教材(注:《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毛曙阳主编,江苏少儿出版社,2010.6),是区里统一规定的……”
“我们用的是南师大的五大领域(注:《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赵寄石,唐淑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但是我们那儿有一些特色的地方资源,如温泉、苗木栽培等,我们会组织孩子参观,也会组织一些其他的活动……”
“我们用南师大的整合教材(注:《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但是我们觉得数学活动很难归到主题里面,所以我们的数学是用学科教学的单独体系,跟主题活动穿插起来……”
……
【问题分析】
对于课程的内涵以及什么是幼儿园课程等问题,学术界有多元化的解读。但对于农村幼儿园,这一问题远没有专家们争论得那么复杂,他们往往会将幼儿园课程选择理解为教材的选择。在参与本次调查的农村幼儿园中,无论是幼儿园自主选择,还是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他们所选择的教材基本上限于以上三种。绝大多数幼儿园直接选用其中一种作为唯一使用的教材,近半数幼儿园会在选用其中1~2套教材的基础上将数学活动单列,少部分幼儿园会选用两套以上教材供年级组在制定学期计划时选择使用,仅有不足10%的农村幼儿园基于乡土资源进行了园本教材的开发。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农村幼儿园将课程仅仅理解为教材,缺乏对幼儿园课程的整体设计,加之目前可选用的教材有着较大的局限性,使得农村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来源比较单一。
(二)课程的实施过程
【声音回放】
“有很多内容离我们的孩子比较远,实施起来有难度,特别是有些内容涉及到让孩子去参观什么的,无法开展。”
“主题活动的实施需要家长的配合,特别需要家长帮助孩子积累、总结相关前期经验,但农村很多孩子是爷爷奶奶管,做不到……”
“老师们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基本还是重视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开展的不太正常,老师们不知道该怎么组织……”
“中心园基本还能正常开展,但村办园、村办点教师不能保证……”
……
【问题分析】
笔者通过对市面上现有幼儿园教材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些幼儿园活动用书的“城市性”特征非常突出,教材往往由出版部门或教研部门、名师等牵头组织,城市幼儿教师参与编写,因而教学活动体现出浓厚的“基于城市”的特点。无论是目标、内容还是实施途径,教材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与农村孩子的生活、农村幼儿园的资源特点不相符合的情况,这给农村幼儿园在课程实施时带来了很多困难。
“城市化”的教育内容远离农村幼儿的生活,在开展活动时多以观看图片、影像资料等形式完成,很难与农村幼儿的生活建立有机联系。因而在活动过程中往往缺乏幼儿的自身体验,使得幼儿的学习变为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教学活动组织形式以集体教学活动为主,“老师讲、幼儿听”成了最主要的教学方法。
农村幼儿园在使用现有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比较注重认知性的学习内容。而对于游戏活动等低结构、多元化的学习方法,虽然有些教师能够意识得到,但能将这些方法真正落实到一日活动中的仍然不多,这意味着教师忽视了幼儿的兴趣与探究性学习。
(三)对于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
【声音回放】
“农村的家长经常会有意见,认为我们不如私人办的幼儿园,孩子学到的知识太少。”
“有时候我们觉得家长的想法也有道理,毕竟我们的孩子如果不学拼音、不学数学,上了小学以后会跟不上别的孩子。”
“我们还是觉得,从我们幼儿园走出去的孩子,比周边幼儿园的孩子更活泼,懂的东西也比较多……”
“我们会定期对儿童发展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围绕一段时间以来的教学内容,采用逐一测查的方式。”
【问题分析】
在农村幼儿园,课程实施效果评价的主体是幼儿教师(包括园长)和家长。基于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大多数幼儿园会围绕教学内容对幼儿发展进行定期评估,但评估的内容与形式“小学化”倾向比较突出。家长层面的课程实施效果评价主要是家长自发进行的,他们更为关注孩子的知识学习。
由此可见,农村幼儿园尚未形成相对成熟的课程评价体系,教师对课程实施评价的理解比较狭隘,仅限于知识经验的层面,拘泥于对知识学习效果的检测,从形式到内容都与幼儿的学习特点不符合。另外,家长对幼儿园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幼儿教师的课程实施。
(四)关于课程质量提升的诉求
【声音回放】
“与城市幼儿园相比,我们的教师特别缺乏专业的培训与引领,要是能有专家定期进行指导就好了……”
“我们希望有适合农村幼儿园的教材可供我们使用,或者提供借鉴与参考,特别是在课程内容以及资源的选择应用上能符合农村幼儿的生活经验,老师们就不用那么累了。”
“我们还需要开发园本特色活动,把周边一些具有地域特点的资源整合进幼儿园活动内容……”
“家长工作比较重要,但我们面对很多祖辈的家长,不知道该怎么让他们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
【问题分析】
通过访谈可以发现,影响农村幼儿园课程质量的因素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以课程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素养缺乏。由于农村幼儿教师相对起点较低,职前教育以培养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所需要的技能技巧(包括钢琴、声乐、绘画、手工等)为主,与课程相关的教育内容缺乏,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理解以及课程建构能力先天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质量与品质。二是农村幼儿教师缺乏有效的专业引领与支撑。农村幼儿园由于地处偏远,无论是“走出去”培训或是“请进来”指导都不太方便,这使得农村幼儿园在课程选择、课程实施过程中普遍比较缺乏专业的引领。三是农村幼儿园中真正意义上的家园合作尚未形成。由于农村幼儿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加之祖辈照料孩子的情况比较常见,因而从整体来看,农村幼儿家长对幼儿教育的理解、对课程实施的支持等方面不太尽如人意,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质量。由此可见,农村幼儿园对于课程品质提升的诉求,主要集中在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提供专家指导等方面。
二、分析与思考
基于对幼儿园课程建设制约性因素的分析,以突破农村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瓶颈为目标,本着外部支撑与内部发展相互促进、立足于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的原则,我们拟对农村幼儿园特别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相关业务主管部门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主导设计课程方案,为农村幼儿园课程建设提供基础性支撑
农村幼儿园由于自身课程能力不足,仅仅依靠幼儿园自身的力量很难保证幼儿园课程的选择、设计与实施的科学性、规范性与适宜性。因此,为农村幼儿园提供适宜的课程方案是提升农村幼儿园课程实施品质的基础。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或业务主管部门可以针对农村幼儿园的地域、资源特点,分析区域内幼儿的发展需求,组织专业人员从课程的价值、目标、内容及实施体系出发,推荐教师使用的教材、幼儿操作的材料以及可选择的课程资源,为区域内农村幼儿园课程实施提供适宜的预成方案,架构农村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基础与依据。在此基础上,鼓励课程建设基础较好、有一定课程能力的农村幼儿园根据自身特点构建特色课程或开发特色活动,并对特色课程或特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如何与基础课程保持一致性做出明确的规定。
(二)加强区域性的课程审议与指导,为农村幼儿园课程建设提供过程性保障
理想的幼儿园课程设计与实施并非是由研究者、开发者到教师线性的、直接的、强制的过程,而是研究者、开发者与教师不断协商、理解、转化的过程。在农村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由于资源的限制,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基本上是分离的,很难形成协商、理解、转化的渠道。因此,往往容易出现教师要么不理解课程方案或教材之中的理念、技术,要么不认同课程方案中的理念、架构、内容及预成的手段和方法等问题。因此,市、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不能满足于将区域性的课程方案开发出来,交给幼儿园使用就行了,而应在充分考虑农村幼儿园课程能力发展的基础上,针对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定期开展区域性的课程审议与指导。通过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审议,一方面引领农村幼儿园教师更好地理解共同性基础课程的开发内涵与设计精髓;另一方面,增强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提升教师的课程能力。
(三)开展提升课程能力的培训,为农村幼儿园课程品质的稳步提升提供保障
当前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学历培训,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对幼儿教师的学历提升有一定的要求;另一类是针对幼儿教育的通识培训,包括教学的技能技巧、领域教学法以及教育科研方法等。然而,由于针对教师课程能力的专门培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农村幼儿教师在日常教育实践中的课程能力很难得到提升。因此,对于农村幼儿教师的课程能力专题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专题培训是提升农村幼儿园课程实施品质、促进农村幼儿园课程建设稳步提升的根本。我们建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业务主管部门,根据农村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以前文所述农村幼儿园课程能力的核心为目标,开展多元的培训方式,增强教师对课程以及教学活动的理解,提升教师对课程资源分析与筛选、应用的能力,引领教师将课程内容转化为教学活动中的可操作的经验与技能等,从而有效提升农村幼儿教师的课程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莉君,曹莉.农村幼儿园教学活动内容选择和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5).
[2] 高媛,王越群.农村幼儿园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分析[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3).
一、合理利用游戏化的课程,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划分的“五大”领域的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游戏”的支撑,教师应合理利用游戏化的课程去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达到借助于游戏化的课程而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
1.利用游戏化的课程对幼儿实施科学启蒙教育。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就是科学家。”皮亚杰这句话重在强调儿童天生对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幼儿渴望着去探索世界,了解世界。而儿童探索世界、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便是在游戏化课程的实施中得以实现的。科学活动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是幼儿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探索世界的最佳方式。比如,在科学活动区域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开展以“物体的沉浮”为主题的科学探究游戏活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或者是幼儿们自己准备的诸如水、塑料盆、木块、铁棒、沙土、小石块、纸片、铜片、电池、泡沫塑料等材料展开游戏活动,幼儿们通过这些材料,在做做玩玩的游戏活动中探究到了哪些物体是下沉的,哪些物体是上浮的,同时初步探究到了物体的沉浮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的科学道理,幼儿们在操作、探究,在游戏化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学到了科学的启蒙教育。
2.利用游戏化的课程对幼儿进行合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应以幼儿身心发展为本,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巧妙利用一些游戏化的活动去着力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比如,幼儿们在晨间的游戏活动、户外的游戏活动中可以自由地选择游戏活动材料,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汽车轮胎、皮球、羽毛球、绳子、饮料瓶、酒瓶、旧报纸、硬纸箱、石头、筷子、木棒等,利用这些常见的游戏活动材料去拓展幼儿游戏活动的深度与广度,提升幼儿参与游戏化课程建设的熟练性、协调性与综合性,从而让幼儿在游戏化课程的实施中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幼儿可以通过这些常见的游戏活动材料去进行自由分组、自由搭配、自由组合,按照幼儿的自主意愿无拘无束地展开游戏化的活动,幼儿们可以在游戏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去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游戏伴侣、合作伙伴,可以利用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游戏活动材料与伙伴展开游戏竞赛活动,在游戏竞赛活动中幼儿们一定会与同伴一起展开争辩,展开探究,展开思考,在这样的游戏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锻炼幼儿的手脚协调能力,身体平衡能力,激发了幼儿参与游戏化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了幼儿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丰富游戏化课程的表演形式,彰显幼儿个性
游戏化课程的内容是缤纷多彩的,游戏化课程的建设形式同样多种多样。表演是游戏化课程建设的极其重要的形式。
1.欣赏性的表演。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在于唤起幼儿学习表演游戏的热情与强烈的表演兴趣。以激发起幼儿参与游戏化课程建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幼儿处于积极参与、主动参与的状态,可以从欣赏性表演切入。研究表明:适合于幼儿表演的内容要鲜活、生动、有趣,能引发幼儿的强烈共鸣,幼儿在表演游戏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在大脑中将自己的言行与所表演的内容中相关联的勾联起来,能让幼儿学习到“换位思考”的本领,幼儿在表演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丰富与拓展自己的认知结构,丰富与深化自己的情感领域,不断发现自我,超越自我。
2.创造性表演。表演游戏本质上是幼儿依据相关故事或童话等内容,凭借了幼儿本身的语言、动作等实现的。因为故事或童话等内容是静态的,教师应鼓励幼儿进行创造性的艺术加工,使之呈现“动态化”的状态,应鼓励幼儿紧紧依托故事或童话内容进行大胆的联想与想象,从而去把握故事或童话的精妙之处。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创造性对故事或童话等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改编,进行创造性的表演。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对《狼和小羊》进行创造性的改编,进行创造性的表演,以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三、师幼互动,共同参与游戏化课程的建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教师是幼儿成长发展的支持者、引领者。在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建设中,教师与幼儿应实现有效的互动,切忌机械呆板,切忌教师的简单说教。
1.角色互动。在游戏化课程的建设中,教师与幼儿应处于同等地位,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教师与幼儿角色的有效互动。比如,在以“星星理发店”为主题的游戏活动中,星星理发店开业期间,生意特别兴隆,于是作为理发师的幼儿们纷纷前来邀请教师进行协助,进行帮忙。于是,教师便以“理发师”的角色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教师此时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已俨然成为一名本领高强的理发师,那么,教师此时就应以本领高强的理发师的角色去引导、点拨、指导幼儿如何合理地有效地参与到理发的游戏活动中,如何才能做到不至于手忙脚乱,才能达到游戏的最终目的,这就需要教师着重引导幼儿如何去提升游戏的质量。在这样的游戏化课程的建设中幼儿自然会特别的去亲近老师,与老师一起游戏,共同体验游戏的愉悦。
(一)园本课程建设目的不清,价值迷失
园本课程是指以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为指导,以幼儿园的环境和条件为背景,以幼儿现实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幼儿园教师为主体建构的课程。上世纪80 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的幼儿园都在尝试着园本课程研究,但是对于为什么要进行园本课程建设、园本课程的价值指向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对成都市幼儿园的调查显示,多数园长进行园本课程建设的根本动力是为了所谓办园特色的彰显,固化成果的展现,如编写教材、开展特色课程等。一些私立园更是将园本课程建设作为了对外宣传、增强招生竞争力的手段。还有部分幼儿园将园本课程看作是迎合主流价值观(如评级评奖、获得专家肯定、体现某种理论等)的主要途径。
(二)园本课程顶层设计不明确,建设过程缺方向
园本课程的顶层设计包括课程框架的建构、课程目标的明确、课程与本园理念的结合等,是园本课程建设的核心。对成都市幼儿园的调查显示,54.02%的园长认为园本课程的顶层设计难度较大。一些幼儿园对于本园的办园定位不明确,缺乏相应的办园理念,出现了人云亦云的现象,不管是否适用、是否符合本园实际,只管生搬硬套,有些甚至言必某某理论某某学说某国做法某专家说,等等。这都反映出幼儿园领导层对于本园实际的把握还不清楚,对于到底要建设怎样的幼儿园课程还不明晰,于是盲目模仿,一味追随主流价值思想,在园本课程实施前缺乏总体的思考与架构,也就难以确保园本课程实施的总体走向不偏离正确的方向。
(三)园本课程实施过程困难,缺乏具体操作的方法
园本课程实施是将编制好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实现预期的课程理想、达到预期的课程目的、实现预期教育结果的手段。本研究调查显示,成都市48.10%的一线教师对于如何确定具体活动方案的目标、选择哪些资源作为园本课程开发内容、怎样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园本课程、如何评价园本课程效果等都存在困惑,其中园本课程的资源开发是最大的挑战。
(四)园本课程评价缺位,建设效果难以评估
在本研究调查中,成都市的教师和园长虽然没有将园本课程的评价作为难点,但事实上,63.20%的幼儿园并没有对自己所建设的课程进行评价,另有38.80%的幼儿园虽然对园本课程建设进行了评价,但其评价较为主观,如仅从儿童的活动参与度、家长的信息反馈、教师的教学反思以及园本课程是否得奖等方面判定园本课程建设的好与坏,同时还存在评价过于随意的弊端,如没有固定的评价时间、评价人员、评价标准。
(五)园本课程建设机制不健全,建设过程缺乏保障
本研究调查显示,成都市92.44%的教师认可园本课程建设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但事实上,66.42%的幼儿园并没有课程建设机制,而34.32%宣称自己有课程建设机制的幼儿园实际上绝大多数也并无专门的部门、专业的人员进行课程建设,更多的是各行政部门人员兼职做园本课程建设,如业务园长、保教主任或教研组长等。只有少数幼儿园成立了研究中心,有专门负责园本课程建设的专职人员,并形成了书面的园本课程建设制度。另外,仅有7.14%的幼儿园认为资金缺乏是制约其园本课程建设的重要因素,但在追踪幼儿园的园本课程经费保障时我们发现,实际上仅31.41%的幼儿园有园本课程建设方面的经费预算,且这方面经费中还包括教玩具的购买、教师环创、外出培训等经费的支出。在关于园本课程专项奖励机制方面,71.78%的幼儿园没有设置奖励机制,28.22%设置了奖励机制的幼儿园也主要是针对教师论文、园本课程成果获得国家、省、市、区奖励后的经费奖励,严格说来也不属于园本课程建设专项资金奖励。由此可见,虽然仅有少数幼儿园因为经费原因无法开展园本课程,但更多的幼儿园是根本没有考虑要有一笔专门的经费用于园本课程建设的支出。
二、主要原因分析
(一)园长课程领导力不足
幼儿园课程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可否认,园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其对提升幼儿园的课程品质起着关键的核心作用。园长统领着幼儿园的系统运作,担负着园内课程领导的重大职责。这要求园长必须具备有关课程性质、课程取向、课程发展、课程评价等方面的课程领导力,并在课程目标定位、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政策制定、课程设计与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工作中,营造氛围、建构远景、建立团队、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实现幼儿园教育品质的全面提升。[2]但从本研究调查结果来看,园长们的课程领导力令人堪忧。很多园长不清楚本园的办园目标、办园理念,而是盲目追随所谓理论前沿,或一味开拓国际视野,罔顾本园实际情况,同时也未努力建立一支有实力的课程队伍,未能营造良好的园本课程建设氛围,以至园所教师谈园本而色变。
(二)师资力量不足
本研究调查显示,师资力量是当前园长和教研员普遍担心的问题,认为本园存在师资困难的幼儿园占到62.34%,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教师专业能力较低、教师流动性较大、教师建设园本课程的积极性不高等。而教师们在调查中也认可自己在园本课程建设中原创意识薄弱是最为严重的问题,其次是原创能力不足,再次是日常教学工作繁杂等,因此有53.61%的教师认为自己最为迫切的是要掌握与园本课程开发相关的知识,其次是园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园本课程开发主题的选择等方面的知识,其需求在教师中分别占到68.15%、66.07%、57.65%。
(三)外围支持系统不完善
园本课程的外围支持系统包括专家对园本课程的指导、长期而有效的教师培训、行政系统的引领等。本研究调查发现,成都市园本课程建设的外围支持系统很不完善。如一线教师普遍表示制约园本课程开发的因素中排第一位的是缺乏专家、学者的指导。而在对专家指导的追踪中,我们发现幼儿园缺乏专家指导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幼儿园本身并没有邀请专家来园指导,占比69.05%;二是由于幼儿园和专家来园前的沟通交流以及专家本身知识结构等问题,导致专家指导缺乏操作性(占8.57%)或针对性(占9.52%)。另外,由于幼儿园没有聘请专家做长期指导,导致专家指导缺乏系统性的问题占到12.86%。
本研究调查还发现,成都市园本课程开发的培训效果一般,认为培训效果好的教师仅占40.10%。这与培训的时间、方式以及培训后的实践操作有密切关系。调查显示,教师们认为效果不好的培训形式主要是理论培训,因为它没有指导教育实践;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培训效果一般,主要原因在于观摩了他人的园本课程开发经验后不能进行很好的迁移。
在行政系统支持方面,成都市21 区(市)县中虽有95.56%的园本课程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但支持方式单一,主要是给予培训的机会和提供教研、观摩的机会等,仅有13.33%的政府行政部门针对幼儿园园本课程有经费支持(含政府奖励)。且到目前为止,成都市没有关于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的相关文件出台,也没有具体措施帮扶。
三、发展对策
(一)建设具体可行的园内园本课程开发机制
首先,应提升园长的园本课程开发领导力,明确园本课程定位。本研究调查显示,园长们认为园本课程开发中难度最大的是顶层设计,同时所调查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制度不全、奖评缺失等也反映出园长的园本课程领导力还有待提升。园长作为幼儿园管理者的代表,应是具有深厚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幼儿教学实践能力的专家,应当能够在选定园本课程开发主题、制定课程目标、建构课程框架之前,带领全园教师明确本园的办园理念与教育理想,为园本课程开发指明方向。
其次,应开发有制度,实施有方案。园本课程建设应有专人负责牵头,协同幼儿园各部门各班级教师共同进行。如幼儿园的科研中心应在园领导的指导下负责园本课程的顶层设计,骨干教师应负责园本课程的原创部分,青年教师则更多的是根据本园实际对已有教材进行改编或园本化等。除此之外,园本课程开发还应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如对园本课程实施的形式、园本课程推进的方式、、园本课程开发过程的考核等,都应有硬性的制度规定。
(二)进行连续深入的园本课程开发培训
本研究调查显示,教师们得到的培训很多,但培训效果并不好,一方面是因为培训缺乏连续性,教师在将培训内容转换为教育实践时缺乏引导;另一方面是因为培训缺乏针对性,如对成熟型教师,可能更多的是理论的引导,而对于新手型教师,更多的应是实践操作的示范。今后在培训设计时,可按照主题进行划分,接受同一主题培训的教师可在一定年限内分阶段进行,这样有助于教师持续深入地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针对园本课程的培训也可遵此思路进行。此外,除了国培、省培、市区培训外,幼儿园内部也要加强园本教研。在本研究调查中,园本教研被认为是提升教师园本课程开发能力的重要途径,幼儿园应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园本课程的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提升园本课程开发能力。
【关键词】黔东民族地区 幼儿园 幼儿 多元文化课程
【基金项目】本文是铜仁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现状及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主持人:蒋小红,项目编号:TR0155。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239-02
一、 多元文化
(一)对于“多元文化”这个名词,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方法,但是每一种解释归根结底的意思都是要说明在社会上存在着多种不同形式的文化,这些文化或是截然不同的或是有些许关联的。我国对于多元文化的学习主要是受到国外的影响,是在国外文化影响下产生的。我国是一个具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各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特有的文化,因此我国也是个具有不同文化同时存在于一个社会的国家。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通过每个民族的人们祖祖辈辈的智慧结晶凝结而成的,每个文化的形成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积累。只有正确的对待并尊重每个民族的不同的文化,才能够建立正确的多文化观。不仅我国,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每个国家的文化或是国家内部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我们只有尊重并理解不同的文化,才能适应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情况下,应加强对自身民族文化的重视,从而达到既广泛的了解了外来文化又不丢失本民族文化。
(二)多元文化教育是建立在本国主要民族文化基础之上的,并以民族文化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少数民族学生或是移民学生应该在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适应和理解主流文化,最终实现多种文化形式并存,共同发展。多元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接受主流文化,加强社会各界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这种教学理念符合当前我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基本国情,有利于各民族的大团结。根据现代学前教育的基本理念,幼儿园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为幼儿提供适宜的、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知识和能力,而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与当前的学前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为了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的发展,黔东民族地区的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应该充分体现出多元文化的特点,合理地安排授课的内容和方式,使多元文化教育起到应有的效果。多元文化课程教学活动中,除了应该大力弘扬民族主流文化,还应该适当融入一些当地的民族文化内容,例如可以组织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节日礼仪讲解、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的演示等,注重对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融入应该根据当地幼儿园的实际需要,课程内容应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幼儿园的本土化已经成为当今幼儿园发展的重要趋势,黔东民族地区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应该从当地的人文背景出发,充分挖掘本民族中优质的教学资源,开发出适合本民族幼儿学习的教材和课程,实现多元文化教学。
二、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的建设
随着对幼儿教育重视程度的加深,很多地方的幼儿园在原有的教学楼和娱乐设施等建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更多的建设以方便教学和服务幼儿。幼儿时期所受到的教育会存在于人的内心和大脑中,因此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在人的整个发育和成长时期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时代,应使幼儿在幼儿园教育时期就形成一种潜在的多元文化观的意识。多元文化观念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幼儿对于不同文化的接收能力,有助于形成对不同文化的理解等。因此对于黔东民族地区来说,幼儿园文化课程的设置不仅要适应社会不同文化间融合的大趋势,还要能够体现出本民族文化的特色。本文选择“课程”作为重点的研究方面,是因为在整个的教育过程当中幼儿主要是以课程的形式来接收教育。不仅是在对幼儿的教育方面,在对其他阶段的学生进行教育时也是以课程作为重点。我们对于不同文化融合的理解,对于本民族文化的重视都要通过课程的形式来体现和实现。
我国对于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刚开始的没有自己的理论知识只是引进外国在幼儿园多元文化方面的资料和著作,到认识到不应该单纯的借鉴国外的理论研究还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最后到提出适合我国的本土化的幼儿园多元文化理论体系的构建。我国在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方面也编著了一些自己的资料。例如,曹霞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课程发展》、马有的《如何设计多元文化课程》等。但是在关于民族地区的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要提高对民族文化课程的重视程度。
(一)幼儿园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地方。首先,在幼儿园工作的职工,幼儿园的教师以及幼儿园中幼儿的家长,这些人不一定都是来自同一个地方,因此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就会把不同地方的文化带到这个幼儿园当中,那么就会形成多种不同的文化。最重要的一点是幼儿园所在的社区也会有当地的文化,各种文化的融合造就了幼儿园文化的多样性。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因此我国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内涵的道理和哲学含义更是深刻。在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时候,可以充分的利用我国的文化,从中选取一些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作为一门课程。例如《三字经》、《百家姓》等历史书籍,我们可以将这些书籍中的部分内容整理成为幼儿能够接受并且容易接受的形式,从而来培养幼儿尊敬老人、做人谦虚、做事谨慎等品质。我们还可以充分的利用我们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例如剪纸、国画等来培养幼儿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不仅如此,作为黔东民族地区的幼儿园,在开设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习课程的同时也要开设富有黔东地方特色的课程,使幼儿能够享受黔东民族地区文化应有的特色。
其次放眼世界,整个地球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适应社会,为了适应这个时展的需要应从小抓起,开设具有国际化特色的课程。国际化特色的课程会使幼儿了解中国之外的其他地方的文化特点,使幼儿的眼界放开,懂得更多的东西。在开设新课程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学习外国对于幼儿教育的办学经验,选择适合我们的先进经验,提高办学质量。幼儿在接触到不同的文化时,会对各个文化进行不同的理解,将各种不同的文化进行比较,找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能够更加的清楚自身文化的特点。幼儿在不同文化的熏陶下,对于自身的交流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幼儿还处于对知识的懵懂状态,因此应将课程的设置简单、有趣但又不失教育意义,使幼儿在玩中学,使教育的内容不仅体现出不同文化的特色,还要重点突出本民族文化的特点。
(二)幼儿园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多元文化课程建设的重要因素,必须要加强教师的多元文化意识。教育的关键在于一线教师,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多元文化课程的实施。因此,要想加强教师的多元文化意识,就要积极开展对教师多元文化教学方法的培训。首先要使教师对多元文化课程有一个全面、正确以及深刻的认识,能够充分引起对多元文化的重视,牢固树立多元文化的理念。其次要让教师掌握多元文化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随着新课改实施的不断深入,教师已经从主体的教学位置转到了辅助学生的指导位置,这些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都需要幼儿园教师积极地理解和配合,只有首先对教师加强多元文化教育,使其具备充分的多元文化意识才能将这种多元文化思想传授给学生。
(三)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课程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为进一步完善课程而服务的。因此,在评价体系中应该避免考试成绩所占的比例过高,降低目标的量化标准,注重质的评价。在课程评价体系中在原有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之上增加过程性评价,在他人评价的基础之上,增加自我评价所占的比例。根本上说就是要用多种评级手段代替传统的单一化评价手段,逐渐降低考试和测验在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当前,在大多数的幼儿园中都过分重视对知识和解题方法的掌握,仅仅关注学生认识了多少汉字、学会了几首儿歌等,在应试教育这样的大背景下,这种教育方法固然会提高幼儿园的升学率和教育质量,但是站在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教育方法并不能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完全不符合社会为人才的需求。幼儿园应该充分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知识、情感、能力的全面发展,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建立在游戏的基础之上,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以幼儿的长远发展为最终目的。因此,幼儿园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出发点,大力发展多元评价体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海燕,杨晓萍.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的实施理念.《社会科学家》.2013年8期
【关键词】幼儿园园本课程 问题 对策
一、现阶段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幼儿园缺乏环境氛围 首先,幼儿园的相关制度不健全。园本课程需要配套相应的园本培训制度、教研制度、课程评价制度等。然而事实上,许多幼儿园并没有建立健全这些制度。其次,幼儿园文化中的教师文化建设存在困难。园本课程的开发要以团队的方式进行,教师群体需要前景和目标一致的合作团队,才有可能发展课程。然而合作协调的幼儿园文化不易建立,因幼儿教师大多数是情感细腻的女性,容易为小事争吵,形成派别。园本课程需要有协作的教师文化作为土壤,进行发展。第三,幼儿园管理制度不合理。根据研究表明,我国的幼儿园管理主要为结构分明的等级式,这使得园长与教师成为上下级的关系。从而,园长和教师间缺乏平等、民主的交流,决策权多集中于园长。园长通过部门性的管理制度、全园性的规章制度、奖惩制度等约束教师的行为,虽然保证了工作效率,但容易引发教师间恶性的竞争,不利于团队协作。
2.教师的主要力量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园本课程建设,需要幼儿园具备开放、民主的特性,更需要教师发挥主要力量的作用。然而,根据调查发现,幼儿园教师对园本课程认识片面,缺乏课程资源的整合利用,开发能力不足,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十分普遍。其一,部分幼儿教师对于园本课程存在误解和理解偏差。教师将园本课程理解成教材编写,没有意识到园本课程建立在“课程就是经验”的观念基础上,并受相关的国家政策法规、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等因素影响。其二,教师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园本课程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然而幼儿教师的案头工作量大,这导致教师往往顾此失彼,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幼儿园有着自身的制度规定,设定有月计划、学期计划等,对教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例如写教学计划、备课工作、反思,写教育笔记与论文,早操练习,布置园区环境等,同时还要做好迎接各部门审查的工作,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等。其三,幼儿教师进行园本课程建设的能力欠缺。伴随着园本课程深入的发展,教师具备了进行园本资源利用的意识。然而在具体的建设过程当中,视野狭窄,容易陷入经验主义漩涡,且缺乏进行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等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和知识,使得课程建设形式单一、效果不佳。
二、现阶段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问题的解决对策
1.构建良好的园本课程建设氛围 首先,对园本课程的相关制度进行规范。园本课程的理念是运用在幼儿园的课程实践,需要相适应的课程管理机制做保障。例如,采取“执行主持”机制,并建立相应的评价和激励办法,调动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园本教研活动以月为单位展开,工作2年以上的教师都可以成为执行主持,教研组组长则辅助主持的工作,使得教研活动丰富多彩,教师们发挥特长,促进良好的教研文化形成。其次,构建协作的教师文化。教师间是参与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对幼儿园的发展愿景、教育活动的目标、教学方案等进行共同制定。教师改变原来的私人性的教学实践,进行协作性的教学实践。这要求幼儿园要营造学习型的教师文化,合理化解教师间的矛盾,并关注教师们的生命体验,达到真正的协作。第三,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园本培训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有助于促进幼儿园发展,使教师将新颖的教育理念转化成教育行为,提升教学水平。例如进行案例式研讨,根据教师的困惑进行,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循环过程当中,满足教师本身的诉求,理解教师的难处,以实在的指导促进专业成长。第四,完善园本课程的评价制度,对已有的课程进行检验与完善,并适当开发新课程。
2.加强教师对于园本课程的认识,提升教师园本课程建设的能力 第一,加强教师对于园本课程的价值和内涵的认识、理解。以往将知识作为中心的学科课程使得教师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课程的决策权过度集中,课程开发和实施相互分离。园本课程作为课程坚实的新模式,将课程的决策权力和教育资源重新调整并优化配置,幼儿园有分享课程开发的权力,课程也更加适合幼儿发展,这便是园本课程的价值所在。教师要意识到,园本课程是在教师的研究和建设当中全面成长的一个过程,是教师自身职业乃至个人全面发展的过程,应当受到重视。第二,提升教师的园本课程建设能力。教师在课程建设中处于十分关键的位置,幼儿教师存在缺乏课程建设的能力和知识,应当进行多方面的改进。例如,增强园本的培训项目,根据教师实际情况和需求对新课程改革培训进行内容安排,改变单一的培训方式,形成互动、交流的培训模式;开设专题讲座,传播新知识、新理论、新信息,用先进的理念、经验与思想方法引导教师开展实践研究,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进行案例式研讨,针对困惑教师的问题,共同进行教学活动预设,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三、结语
在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当中,“幼儿”是课程改革必须要进行考虑的主要因素。园本课程是为实践取向型课程模式,进行园本课程建设的意义重大。园本课程不仅能够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也有助于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要重视现阶段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办法策略。
【参考文献】
[1]析园本课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
[2]杨素琴.浅议家长参与园本课程开发[J].科教文汇.2008
关键词:课程能力 教育目标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c)-0000-00
本文笔者就幼儿园课程建设问题及挑战入手,对儿童发展过程中的提炼要素和教育建议等进行研究,不断积累、丰富自身教学经验教训,优化幼儿园资源生活化、经验化,明确幼儿园教学目标,促进幼儿园教育改革深化,加强特色化幼儿园建设。
1. 幼儿园课程建设问题及挑战
1.1课程理念与实践相背离
幼儿园课程基本理念在相关《指南》中就可以知道,但是在课程教学实践当中许多幼儿园仍以集体活动为核心,幼儿教学完全停留在会念一首诗、一个故事这样的认知维度上,儿童知识掌握仅停留在初步阶段。
1.2课程实践及研发相脱节
幼儿园课程建设基本与园内领导掌控研究方向、思路,并由骨干教师进行课程方案的研制和编写,正因如此,课程研发和实践过程受教师自身教学理念和课程方案限制,也就难以保证课程实施质量。
1.3n程制度和文化相矛盾
幼儿园课程制度建设应与课程文化相配比,推动幼儿园课程发展,不然则会阻碍幼儿园课程建设阻碍。甚至有些追求以儿童师幼和中心课程文化建设,却在管理制度上要求教师教材文本和教育教学活动的一致性,让教师不能够擅自更改作息活动,这就造成了课程制度与文化的矛盾。
1.4课程意识和能力方面的缺失
幼儿教育领域有众多的名目繁多的教师和园长培训,更多的就是针对教师教学组织和园长日常管理等相关培训,但是却没有针对教师课程能力和课程内涵等课程体验、认识相关内容的培训,严重影响了幼儿园课程能力建设。
2.幼儿园课程能力建设内涵及概念
根据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基本实践逻辑,本文笔者就幼儿园课程能力建设概念重点内容总结如下:
幼儿园课程能力作为一种机构能力,它完全以园长的教师课程能力和课程领导力等为支撑,幼儿园课程实践体现的是课程建设中的“合力”。幼儿园课程组织、设计、规划与课程制度建设和自我完善、发展等。幼儿园课程能力并非院内个人能力叠加,幼儿园课程建设需要对幼儿园资源整合、文化环境和机制建设等因素的影响作用。按照幼儿园课程价值追求的不同,并以幼儿园课程理解内容,明确课程能力方向性。幼儿园课程能力概念理解为课程实践主体实现课程建设合理。笔者将幼儿园课程能力核心要素作出如下分解:
幼儿园课程能力主要来源有内、外影响因素、园内个人能力相互作用,就是机构能力。幼儿园课程能力并非简单的个人能力叠加,促进各因素相互作用的能效状态。因此,我们可以进行幼儿园课程能力理念和行动分解,幼儿园课程能力理念重点强调了课程文化自觉能力和理解能力;而行动层面则强调了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规划、课程管理和支持能力、课程组织和实施能力、课程发展与创新能力。
3.幼儿园课程能力建设思路及举措
按照幼儿园课程实践资源优势和建设现状为基础,幼儿园课程能力建设基本思路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3.1课程实践能力
幼儿园课程建设关键在于它需要完全贯穿于幼儿园活动的始终,是在课程实践当中的贯彻落实。幼儿园课程能力发展与建构必须以幼儿园课程实践为基础,进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建设,课程实践全面结合儿童的思维活动、发展课程实践、幼儿园课程理解,不断增强课程资源分析和使用能力、课程实施能力和课程组织,推动课程能力发展。
3.1全面提升幼儿园课程能力
幼儿园课程能力是一种机构性能力,它的构成要素和牵涉人员面广等特点,必须紧抓幼儿园建设要点,这样才能够发挥幼儿园课程能力作用。首先,明确科学课程观,幼儿园课程应具有明确理解和分析,完全按照《指南》课程建设理念,贯彻落实幼儿园课程建设课程实践和目标。教师还应加强情景化与个人化课程理念建构和诠释,树立正确的幼儿园课程课程观、实践性和儿童观。
幼儿园课程教学开展由来已久,有一些开展童话剧教育活动研究,且拥有极为丰富童话剧教育经验。幼儿园可以以此为切口,不断提升幼儿园课程建设水平,深入分析幼儿园课程现有资源,进行园长和教师研讨,明确课程研究思路。幼儿园童话剧课程核心理念应当始终围绕幼儿园系统和交流,课程教学理念充分体现出了教师集体智慧,教师应准确掌握对童话剧项目课程特点和理解,深化幼儿园课程建设。
3.2加强幼儿园课程制度
幼儿园课程建设主要以长期发展动态为主,其牵涉人员多、课程能力建设覆盖面广,这就要求幼儿园课程建设应当不断优化课程资源的组织能力和调配,协调多方力量,促进幼儿园课程能力长期发展机制,进而形成园长、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课程合力。我们应当不断完善人员的调配和建设,深入理解《指南》精神所在,幼儿园课程制度建设,必须要加强较为稳定的课程审议机制、课程研讨机制与资源评估机制等,并充分调动教师课程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专业领导作用,不断提升课程能力、课程主体反思性实践和研究。
幼儿园课程能力建设应当深入幼儿园教育的过程和内容,不断加强幼儿园综合课程,建立以“主题活动”综合课程框架实施方式,增强幼儿园课程能力的影响,深化落实课程教学研究。建设幼儿园“和谐教育文化”入手,不断推动“幼儿园和谐教育文化建构研究”,构建相同景象,推动幼儿园管理制度变革,充分凸显儿童文化课程建设核心位置,挖掘教师综合课程建设,完全体现出了生长教育智慧。
3.3加强教师课程能力建设
传统的幼儿园课程建设往往是园长或少数教师骨干的事,专门的课程研究小组将完
成的课程开发文本交给教师执行即可。基于《指南》精神的幼儿园课程建设应该是开放的、动态发展的,课程建设的主体不仅是教师,儿童以及家长都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主体,教师的课程能力发展对于幼儿园课程能力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幼儿园课程选择、开发与实施需要建立以教师为主体的课程研究共同体,围绕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展开研究与反思性实践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高水平教师的实践引领作用,引领教师突破优势专业、执教年段等方面的限制,使更多的教师对于幼儿园课程具有更清晰的认知、更有深度的实践反思等,以教师课程能力整体水平的提升推动幼儿园课程能力的有效提升。
据某幼儿园当前“开放性课程”研究内容而言,我们以当地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实现多维良性互动促共同体和谐发展”为载体,以特级教师吴邵萍为核心引领,转变观念,将家长作为教育的“共同责任人”,着力探索家园共同体构建的路径与策略,使家园共同体成为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主体,家长不仅成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更成为幼儿园课程自我发展与完善的重要信息提供者与激励因素,教师也在这一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儿童、理解家长、理解课程对于儿童发展的价值与影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课程能力建设是促进幼儿园课程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激励因素、重要信息提供者,构建儿童学习和活动的良好教学环境。因此,我们必须要深入探索幼儿园课程能力建设路径,促进幼儿园多番互动的共同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健华;从教学能力到课程能力:基于新课程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与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13期
课程独立也就是撇开其他的外在影响因素,将课程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客观地彰显自身的规律和价值。在课程独立的研究假设条件下,课程内容只是依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在课程内容选择原则的要求之下。构建目标转换的平台.实现累积的、优化的教育效果。课程目标是对课程结果的一种预期。从课程到课程目标再到课程内容,是一个纵向的循序体系,有独立的、自然的、客观的一个规定。在我们明确了什么是幼儿园课程之后,幼儿园课程内容其实也就被规定了,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课程认识就有什么样的课程内容。
在课程即计划的认识下。课程内容就是一系列被计划好了的“东西”,全面而有条理,但它往往会忽略计划以外的有益于幼儿的学习经验。这种课程内容是静态的内容;在课程即知识的认识范畴里,课程内容就是基本的知识,遵循知识的基本逻辑,重视幼儿学习内容的逻辑性,当然在这种认识下课程内容往往缺乏基本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内容;在课程即经验的认识里,课程内容就是幼儿的生活,关注幼儿的生活,挖掘生活中有价值的内容。使他们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形成对人和事的适宜态度。但是,这种课程内容常常会拘泥于幼儿的生活,对经验的提升不够。
在众多的对幼儿园课程的看法中,目前人们倾向于把其看做是一种幼儿的活动.即认为:“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课程是活动的回答确实较好地把握了主体与客体、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等的关系,把教育的张力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从活动论的课程观出发.幼儿园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这是因为:
1.活动论凸显活动主体的活动状态,因为活动本身就是活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这样,在幼儿园课程中,幼儿的认知心理过程也就成为课程关注的重要内容。认知过程包括情感、认知、动作技能几个方面,撇开任何一个方面,都将违背幼儿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利于幼儿的认知发展。于是,有关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的内容也就成了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必须。
2.活动论重视活动的过程,因为活动本身就是以过程呈现的。在动态的过程中,幼儿获得的是完整的经验。而经验的意义即包括各种经验的过程。有人形象地说明活动过程中经验之内涵,“经验既指耕种的土地,播下的种籽,割下的庄稼,日和夜、春和秋、干和湿、热和冷的变化,以及人们观察、恐惧、期望的东西:它也指那个耕种和收割的人,那个工作、享乐、希望、畏惧、筹划、求助于巫术和化学的人,那个垂头丧气或得意洋洋的人。……经验是一个原始的整体,它不承认任何行动与材料、主体与客体的区分,而把双方都包括在一个不可分割的总体之中。”所以,经验含有认识的、情感的、行为的几个方面。同理,幼儿在活动中也同样获得了这三个方面的经验。
3.活动论也追求活动的结果,将结果视为幼儿下一个活动的基础,以不断参与层次更高的活动。所以,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应该具有迁移作用,在新的场景、新的活动中加工并再运用。活动对经验是有不断提升意义的。将幼儿园课程看作是活动的总和,也必将需要课程能够为幼儿提供螺旋上升的经验,而不应是拘泥于活动本身的平面循环的经验。“活动的结果旨在提升学生的经验或者说旨在提升学生的思维与学习品质,活动本身只是手段,提升学生思维与学习品质才是目的”由此,幼儿园课程的经验范畴及经验水平也自然被规定了。
在活动论的课程观观照下,课程内容在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三个方面不可或缺。在课程独立的视域里,幼儿园课程内容应该是上述三个方面和谐平衡、协调有序的问题。
二、社会影响:家长需要怎样的幼儿园课程内容?
家长需要什么样的幼儿园课程,实际上反映了家长对幼儿园整体工作的需要,因为课程内容是课程的载体,而课程又是幼儿园的“心脏”。所以,家长对幼儿园课程的需求,一直是幼儿园极其重视的事情。
在家长对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需求中,归纳起来有几种情况比较突出:
1.偏重知识型。这是家长对幼儿园课程内容需求中较普遍的情况。家长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评价直接指向“孩子学到了什么知识、技能?”孩子学得越多就说明幼儿园越好。为此,有些幼儿园明知这种课程内容需求偏离了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要求,但也许是由于某种或无奈、或妥协的原因,还是有意无意采取了“迎合”的措施,放弃科学的课程内容安排,片面提供知识类课程,把本应涵盖知识、态度、行为的课程内容窄化了。
2.服从被动型。这也是家长在幼儿园课程内容需求方面表现出的一种类型。这种类型从表面上看似乎家长对幼儿园课程内容无要求,但事实上却蕴含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这些家长首先认为幼儿园是一个专业机构,它们对课程的安排是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的,课程内容是适应孩子的成长需要的。在这种认识下,家长高度信任幼儿园,能够配合幼儿园的工作。而幼儿园则会采取“展示”的方式,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及教育方式,并与他们积极沟通,回报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善意和信任,并希望他们主动参与到幼儿园的课程建设中来。
3.参与主动型。这是目前家长对幼儿园课程内容需求中逐渐成为强势需求的一种类型。这种类型通常又有几种形式:一是攀比,看到其他幼儿园有什么课程内容,也希望自己孩子的幼儿园有什么,甚至直接要求幼儿园增设相关内容;二是怀疑,不断质疑幼儿园课程内容,对幼儿园课程提出自己的想法,希望孩子的课程能够顺应他们的需要;三是理解,这些家长有正确的幼儿园课程观,明了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对幼儿园课程的要求是全面的和科学的,他们会主动参与幼儿园课程内容“听证”,希望孩子在幼儿园获得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等多方面的收获。综合这几种形式,我们可以将参与主动型归纳为“多要求型”,从积极方面来讲,我们看到的是家长教育意识的提升以及幼儿园课程推进的合力存在;从消极方面来讲,这种多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幼儿园对课程内容的独立判断。
社会的影响对幼儿园课程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关乎幼儿园的生存与发展。但是,面对方方面面的社会要求,幼儿园课程内容如何坚守科学的理性决策,如何不断反思调整自身,在坚守与适应中不断创新,成为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中平衡课程独立与社会要求之间关系的重要内容。
三、幼儿园课程内容:在课程独立与社会影响之间怎样取得平衡?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其自身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影响的加大与增强,在遵循课程内容选择规律的同时,也必须考虑社会影响的作用,使课程既有利于幼儿的和谐发展,又有益于社会的需要。
1.坚定幼儿园课程内容之理念不动摇。幼儿园课程内
容是指依照幼儿园课程目标选定的、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和组织的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所以,在课程内容的认识上,首先是全面的观点,不能偏废知识、情感态度、行为的任何一个方面;其次是均衡,即上述三方面要比例恰当;再次,课程内容应相互通融、彼此协调,形成有机的整体。
2.宣讲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意义及其作用。坚定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理念之后,我们应该更进一步理解其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且不断向家长宣讲。明确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意义在于:(1)可以促使人们去思考什么是知识;(2)可以理解什么是幼儿的学习;(3)可以使人们从容面对“知识爆炸”的危机;(4)可以从逻辑性上判断内容的条理性、一致性。其实,明确了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意义,对家长来说,还能促使他们自觉地消除种种关于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认识误区。众所周知,社会的要求对课程的影响是带有震撼力的,但作为实现教育目的手段的幼儿园课程,绝不能无视课程的独立,一味地为满足社会而满足社会。
3.指导家长正确评价课程内容。无论对课程内容有何种需求,家长们还是对“有形”的课程内容偏爱有加,希望看到孩子实实在在的“收获”。一般来讲,知识类、行为类课程内容更容易成为“有形”课程,而情感类课程内容则常常因“无形”,而引起家长的疑虑。因此,指导家长正确评价课程内容,从“无形”中去发现“有形”就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环境 自主 发展
我园在环境创设上,重点强调智慧性。开发具有挑战性、探索性的环境,能够使幼儿积极投入到游戏环境中,在与环境充分互动的同时,学会观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开放性的室外环境创设
开放性的环境,即遵循幼儿活动的需要,以幼儿的意愿创设环境,并随时可以变化。幼儿在活动中可以自由选择、取放游戏材料。同时,游戏中的人际关系是平等、和谐、互动的。
1.以幼儿为本的户外体育活动环境创设
我园地处城乡结合部,户外场地面积达4000平方米,适合打造自由、开放的游戏空间。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场地优势,在保存幼儿园原有风貌基础上,建设大型的沙池、种植区、体育活动区等,并投放了大量的游戏材料。在体育活动区,我们投放了竹梯、废旧轮胎、各种造型的木头、水桶、大量的沙土、水、油漆、手推车、绳子、木铲、漏斗、大小不同的管子、各种材质的布等材料和工具。这些材料易组合、易变化、有挑战,有想象性,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兴趣。
如幼儿可以跳过木梯,也可以利用木梯走平衡,还可以互相合作架起木梯练习攀爬,或者一起用铲子挖出水渠灌溉农田,和水泥、砌砖建设家园,用轮胎垒高,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布挂在墙上,或作画,或装饰,或做表演的背景可以和小伙伴一起,抬木头搭成山洞,或爬、或钻可以用木铲挖掘出沟沟渠渠,运水进行“南水北调”可以砌砖、和泥建设自己的家园……孩子们在安全、宽广、开放、充满阳光的户外愉悦地奔、跑、跳、攀登,既能促进肌肉运动的控制与协调,又能学会适应环境的变化,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身体控制协调能力以及团结合作能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与区域活动相结合的公共环境创设
我园最大范围地运用、拓展公共环境。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孩子们更喜欢将自己包围在有安全感的环境中,我们把楼梯间布置成创意美工区、科学发现区等。在创意美工区我们投放各种各样的纸,不同材质的绳子、废旧的包装盒、颜料、剪刀、乳胶等,孩子们既可以独自涂涂画画、剪剪贴贴,又可以和小伙伴一起把包装盒黏好垒高,搭建高楼既可以用绳子编织美丽的工艺品,又可以用彩纸折叠写意的动植物……科学发现区里我们除了放置一些望h镜、显微镜、地球仪等常见设施外,还将建造水池,设计错落曲折的水道,让孩子们去发现水的特性,了解浮沉等现象,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室内主题环境创设
活动室是幼儿生活、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其环境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室内环境的布置都要遵循“幼儿为主体”的原则,以幼儿的眼光、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有目的地给幼儿提供自由选择与自主创新的空间。
我园强调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性,幼儿园每间教室面积接近150平方米,预留出大块的活动区域与墙面设计,投放大量的成品与半成品材料,适合幼儿、教师与家长共同去创造。活动区和墙面的布置与主题活动相联系,与幼儿的生活相联系、与幼儿的兴趣相联系,让幼儿在与环境的对话中促进其健康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