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7: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重要性定位课程建设网站建设

2005年到2008年我参与并主讲了四门省级精品课程,下面我对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想。

一、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重要性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树立和宣传优势院校、优势专业、优势学科的强势地位和成功经验,带动和促进院校的自身发展,同时利用当今发达的信息技术形成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成果共享,从而带动全国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教学改革。

精品课程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必须有反映教育特色的精品课程,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对于学校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质量保证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定位

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不同于本科院校,主要体现在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把握、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实践教学条件、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等方面。精品课程的定位应体现为“职业性、技术的应用性和示范性”。

三、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课程建设

1.精品课程的特色:理念和模式。

该课程应该是有自己特色与理念的课程,应该是基于工作过程开发出来的课程模式。

2.课程本身在课程体系中要占据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该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主要支撑或明显的促进作用。

3.课程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案。

常用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有四步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等。

4.课程师资要突出双师素质,体现团队意识。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教师团队与本科院校不同,应突出“双师型素质”、“企业工作经历”等特点。对于精品课程建设,师资是关键,所以精品课程的开发团队专兼结构达到1∶1以上,且企业教师在专业团队中实质性兼职。专职教师是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

5.实践条件是课程改革的基础。

高职学院的课程应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因此,精品课程的实践条件非常重要。

6.多元化的立体教材和教学资源是精品课程的支撑。

加强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并积累长期使用的教学资源(课件、授课计划、大纲等)。

四、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

课程最终效果要表现在网站上,下面是我在网站设计方面的一些感想。

1.从要求和指标体系中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

高职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从指标体系中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的项目。我们从2008年的指标体系中就可以设计出以下层次分明的导航。

2.网站内容必须齐备。

仅有一般教案和授课电子教案,没有实在丰富的网络资源,就谈不上精品课程建设。网络资源大概可分为: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专题型CAI课件、资源库及相关专业网站链接等几种类型。

3.网站运行速度快,网页设计简洁大方。

网页设计方便专家浏览,网站设计应简洁明朗,不宜太过花哨,必须保持畅通,速度要快,尤其是视频内容,最好能够拖动播放,因为专家未必有耐心从头到尾地看完一段录像,很可能是跳着看。

4.网站首页最好能看出课程的特色之处。

网站的设计应该本着方便评审专家和学生浏览的原则。

5.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应有专人长期负责。

专业教师不擅长网站的设计,而负责网站建设的人员也未必能很好地理解专业教师的设计意图。因此,双方必须相互配合,将网站的建设更新与维护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做。

6.一些小技巧和注意问题。

(1)在申报表填写时,必须认真填写,凸显课程特色。

(2)说课、教学录像精心设计,精心摄制。

(3)网站要有师生互动和自主学习作用。

(4)可以把电子文档转换为SWF文件,最大限度防止无限制下载。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应是建设一流的课程,一流的内容,一流的网站,一流的管理,这样就可以得到有特色的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颜洽茂,金娟琴,谢桂红.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04,(8):6-7.

[2]王洪成,张佑林,王琳.《工程图学》精品课程网站的开发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VOL 26,(5).

篇2

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重要性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校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在认真做好特色专业工作的基础上,以学生受益面大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兼顾学科与专业分布和发展需要,坚持重在建设的原则,构建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吸引一大批一流的教师授课,探索出创一流教学水平和培养高水平教师的新途径、新机制,把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的改革整合为一体,推进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和教育技术的改进,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明确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目标,切实制定好相关制度

1.方案明确,制度规范。按照学校教学基础建设工程要求,认真制订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工作思路和保证措施。参照教育部、省教育厅精品课程评选办法及标准,制定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精品课程评选办法、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等相关文件,为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奠定基础。

2.逐课推进,整合建设。学校下达工程实施方案及相关文件,提出工作要求。各教学单位根据任务要求,在仔细分析本单位课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学校统筹审定各教学单位建设计划后,与各教学单位签订精品课程建设协议,明确目标任务和进度要求,各教学单位根据要求组织实施。各教学单位要从学校发展的高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整合优化专业课程资源。认真研究自身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建设整体规划,把精品课程建设纳入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抓课程建设,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提前遴选出准备重点建设一批课程,做好近期和长期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从课程建设规划和目标来说,就是分步骤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成熟一个确定一个。从课程建设的层次来说,就是逐步从单门课程建设发展扩大到系列课程,以至于更高层面的整合性、综合性课程建设。

3.制定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管理、验收办法。对于精品课程的遴选,采用课程建设项目申报立项制度,以项目的形式,课程申报自评,教学单位初评推荐,在通过学校组织的公开答辩和专家论证后才能确立为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在建设期内,学校将根据建设任务和要求,实施动态监控,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质量。根据课程建设验收标准,要求每门课程将精品课程立项时的情况与精品课程建设验收时的情况进行对照,并按照《精品课程验收办法》申请验收。立项的精品课程经过一阶段建设后,不一定成为精品课程,只有验收达到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的课程,才能正式命名为校级精品课程,择优推荐参加次年度的省级精品课程评选。对于未能按期或按质完成课程建设任务的,学校将视情节对课程负责人作出相应处理。如果出现建设迟缓、出现重大教学事故、建设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将根据情况中止建设项目,停止建设经费资助,另行滚动填补其他课程。

4.适时总结,推进提高。精品课程建设每个周期结束后,学校主管部门都要认真总结前一阶段工作得失,针对存在的不足,制订整改措施,改进下一阶段工作,提高精品课程建设水平。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全部结束后,学校将全面总结工程实施所取得的成果,表彰成绩突出的教学单位和个人。

处理好精品课程与其他基础建设工程的关系

1.以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工程为基础,抓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围绕品牌特色专业来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与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结合力度,有利于高校建设各自具有影响力的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是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也是建设品牌特色专业的具体解决途径。无论什么专业,也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培养方案,最终都要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计划上,而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课程体系,即专业的培养方案都要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来实现。有了完善的课程体系,才能有完备的专业培养方案。因此品牌特色专业需要有精品课程来支撑,品牌特色专业最终要落实到精品课程建设上来。各高校要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专业就必须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有长远的规划,以突出主干专业为基本原则,使之不要过于分散,以便着力建设具有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的含义不仅是要上好这一门课,而且是一项包含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教材和实践教学设备与实训基地在内的系统工程,如果一个专业的核心课程都是精品,将这些精品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这个专业理所当然地就是一个品牌特色专业。

2.要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必须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工程。整合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构建教育资源网络,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确保精品课程建设与素材资源建设协调一致,提升精品课程的整体水平。每门精品课程的开发都离不开相关教育资源的支撑,事实上精品课程开发大量的工作是素材资源的收集和制作,而这些缺乏有效管理的教育资源又难以收集和共享。如果我们能将分散、无序的资源整合起来,使教师能方便、高效地将其利用于精品课程建设之中,将极大地缩短精品课程的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因而,学校在鼓励教育资源建设的同时,应该着手解决好资源的管理和共享问题,切实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工程。

3.要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必须做好教学名师培养工程。实行精品课程建设岗位负责人遴选制度。要求精品课程建设岗位负责人是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学名师,应具备教授职称,并担任课程主讲,由其负责精品课程的教学组织、改革与建设,履行相应的基本职责。同时,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和精品课程科研工作,丰富精品课程的内涵,保证精品课程能够持续发展。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后继有人,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它直接关系到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结合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落实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使青年教师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要针对每个青年教师的实际,充分发挥其业务专长,使各种类型的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其次,通过组织青年教师观摩、参加各种教育教学研究实践甚至出国留学,以拓展学术视野。在这个过程中,课程负责人要带领他们参加相关的教改项目和教学研究课题,引导他们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和参加教材建设,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

提供保障措施,切实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在组织管理上,学校实行宏观管理,教学单位监督指导,课程建设岗位负责人具体组织实施的体制。学校工作的重点是经费支持、政策保证和组织验收,课程建设的过程和重点在教学单位。

1. 认真建设精品课程,加强管理和指导。实行评估――建设――再评估――完善的全过程,将立项评估、中期评估、验收评估、验收后跟踪衔接起来。在评估中,精品课程建设岗位负责人对精品课程建设全面负责。对立项的精品课程,学校实行跟踪评估,采取滚动竞争的方法,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确立后,每门课程每年必须向学校提交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年度报告,接受学校组织的精品课程建设中期评估。在评估中实行同行专家评估与学生评估相结合。对不按学校要求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课程取消立项,对不符合精品课程条件的课程不予以认定。

2.积极建立精品课程支持、激励机制。经二级学院推荐确定的符合专业建设需要的重点课程,经学校评审符合立项条件,予以立项,对每门立项的课程,学校提供一定的课程建设经费,分年度视课程建设情况下拨;经评审鉴定优秀者给予经费资助的同时,确立为校级精品课程的评选的重点对象,并以扶植培育为省级精品课程。对课程负责人,由学校颁发聘书,按年度颁发岗位津贴;对主讲教师,在教学工作量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吸引了一大批名教授参与本科教学和精品课程建设,给本科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经过几年的精品课程建设,我校摸索出一套精品课程建设的初步经验,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2003.

[2] 余胜泉,朱凌云,曹晓明.教育资源管理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3(9) .

[3] 张敷荣,张武升.建国以来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回顾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0(4).

篇3

论文摘要: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是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共享优质资源、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与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论述了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含义和开展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必要性,并指出了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和改进的措施。

一、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含义

自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以来,精品课程建设即成为各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指使用网络对精品课程进行教学、建设与管理,集中体现为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设计、应用和维护管理等,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是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共享优质资源、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与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1.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的需要

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初衷之一,就是要在最大程度上扩展优质课程资源的辐射范围,将课程建设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充分展示并加以推广共享,从而带动相关课程教学质量的普遍提升,更加有力地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方法手段的创新,使更多的学生受益。通过网络提高课程教学的信息化和开放程度,成为达成这一目的的必要途径和手段。

2.课程自身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优质的教学效果是精品课程之“精”的最终体现和落脚点。网络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为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以网络为平台,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为灵活多样,课程教学的互动性得以增强,传统的时间、空间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被突破,师生间的交流更为便捷,学生可更加自主地安排课程学习,教师可适时公布课程通知,安排答疑,将大班教学与个别辅导有机结合,从而使课程教学更加高效。借助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可得以延伸和拓展,教师可在课程大纲之外为学生提供相关领域的知识、信息和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将研究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课程教学中,使部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方面获得发展,从而使课程教学更加能够因材施教。

3.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需要

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以来,各高等学校均积极开展了国家、省市(自治区)和学校等各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并且经过多年的建设,无论从质上还是从量上,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何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各校一直以来努力思考并不断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许多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之初即认识到了网络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搭建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一方面,将网络平台的建设作为精品课程的重要评价内容,使各级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更为规范。另一方面,将网络平台的建设作为精品课程质量监控的手段、途径之一,以网络为依托,提高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助推课程的持续建设与发展。

三、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

1.精品课程教学网站设计不够合理,功能不强

当前的精品课程网站可谓“五花八门”,有的由学校统一搭建专门的建设平台,有的建立在院系信息平台上,有的则以网络课程的形式存在。以上几种又往往成为申报高级别精品课程一蹴而就的临时行为,功能单一,缺乏整体规划,硬件设备性能不高,未能与网络教学等相关资源平成一体,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

2.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内容单一

多数课程的网络建设内容局限于“负责人介绍”、“教学队伍”、“课程描述”、“建设规划”等基本的介绍性信息,或是“教学大纲”、“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课件”等课程材料的简单堆积,涉及教学过程优化的实质性内容较少,有全程授课录像的课程更少,且各类信息更新率低。

篇4

关键词:网络精品课程;问题;对策

一、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1、有利于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

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在我国依然严峻。优质的教学资源集中在少数地区或少数学校,如何打破地域格局,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国家教育改革中的重大难题。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突破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所以,加快网络精品课程建设,实现数字化校园,对于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意义重大。

2、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丰富教学手段

网络精品课程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以网络传播为途径,对于教师素质、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高校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加快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及普及,对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丰富教学手段,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极为有利。

3、有利于扩宽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

随着社会竞争不断加剧,人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传统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均需要受教育者到固定的场地接受教育,一些工作繁忙的社会从业人员由于时间限制而对再教育一拖再拖。为此,如何高效实现全民终身教育被提上日程。网络精品课程实行网上授课模式,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时间安排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以不断充实自己,不仅扩宽了学习渠道,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我国网络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网络精品课程建设走过了11年的历程,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数量上取得一定突破,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取得一些创新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下:

1、师资队伍建设不尽合理

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创建精品课程的保证。其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师资队伍职称、年龄、学历结构合理;既有主讲教师又有辅助教师;团队教师有参加教学改革、课程研究改革的经过鉴定的阶段性成果。如此的教师团队结构有利于起到以老带新,实现课程连续建设的作用。但现实情况是,我国部分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团队构成不尽合理,缺少高职称教师,年轻教师较多,教学工作经验不足,科研成果不丰富,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另外,由于学校经费投入有限,年轻教师参加培训和进修的机会较少,对于一些学科前沿的知识不够了解,在科研和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动力不足。

2、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不够完善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先进性直接影响精品课程的质量。而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相关教材,其次便是教师团队对相关知识的最新科研成果。所以,教材更新是否及时直接影响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及实用性,进行影响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通过对国家精品课程网中部分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调查发现,部分课程由于受讲授时间限制,不能对相关问题进行细致的讲解说明,导致学习者不能完整的获取相关知识。精品课程选用教材过于陈旧,授课内容中的前沿知识在课本中无法找到,教材建设比较落后。网站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多数是在上传之后再没有进行更新和维护,部分课程资料经常出现打不开的情况,而且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获得相应的解答,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方法多样化,实现因材施教,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但纵观已建设完整的网络精品课程,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的零互动课堂教学随处可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甚至一些精品课程虽然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了网络课件、电子视频的创作,但也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搬家,内容多以文字为主,缺少相关的图片与视频介绍,在讲授过程中仍然以灌输为主,缺少引导性、互动性的交流与讨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精品课程教师团队技术不过关,不能顺利应用现代技术进行课件、视频的自作,在精品课程视频录制过程中,流于模式,缺乏大胆的创新,导致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上一直没有重大突破。

4、教学管理体制不健全

健全的教学管理体制是监督网络精品课程不断更新和完善的保障。目前,我国网络精品课程的教学管理体制还存在很大漏洞,表现在:第一,监管不到位,对于国家级、省级网络精品课程的评审基本上是一审终审制,对于网络课程资源后期的完善和更新缺少监管;第二,网络精品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目前对于网络精品课程的评价仅仅局限于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自身的在线评价,缺少对于学习者自身的评价和同伴的评价,尤其缺少过程评价;第三,网站资源维护不到位,部分网络精品课程视频资源无法打开,甚至缺失的现象依然存在。

三、提升我国网络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的有效策略

针对我国网络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现采取如下措施:

1、培育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作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别指出,"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这就充分说明了教师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应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科研工作。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而青年教师承担着承上启下的重任,为此使青年教师认识到自身的责任,积极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同时以科研辅助教学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应形成职称、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通过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加大培养经费投入,提供外出交流机会等方式不断优化教师队伍。

2、改革教学内容,同步教材建设

要建设特色鲜明、具有示范效应的精品课程,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势在必行。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改革方向是能够反应和吸收学科领域的新成果,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形成科学性与实效性并举的教学课程体系。同时,更新教材也至关重要,可采用电子教材优先出版的方式,做到相关学科教材的同步更新。

3、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通过转变原有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打造生动课堂,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倡情景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可通过设计情景、案例启发等方式,使学生主动思考,并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丰富教学手段,通过视频、动画的设计与导入,使课堂变的更加与时俱进,生动活泼,枯燥单板的课程内容变的更加生动,以提高教学效果。

4、建设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要建设一流的、可持续发展的网络精品课程,健全教学管理机制至关重要。首先,要根据实际需要不断优化设计精品课程网站,保证精品课程资源的完整性和新颖性;其次,要加大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经费投入,保证网络精品课程负责人,有资金对课程进行后期的补充很更新;再次,完善网络精品课程的评价机制,对于后期维护不到位,知识更新不及时、学习者评价较差的精品课程实行淘汰制,同时对于优秀的网络精品课程教师团队给予一定的奖励。

参考文献:

[1]詹云军,袁艳斌,黄解军,张晓盼.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及优化升级的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4,(1).

篇5

一、精品课程档案的内容及作用

众所周知,档案是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清晰的、确定的、具有完整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它具有历史再现性、知识性、信息性、政治性、文化性、社会性、教育性、价值性等特点。高校精品课程档案是指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各种活动(教学、科研、改革、评审等)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载体的材料,它能够反映精品课程建设的全过程。

(一)精品课程档案的内容

一般来说,精品课程建设的档案内容与一般教学管理的档案内容在形式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其主要内容应包括:(1)指导、计划类,含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下达的有关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性、指导性文件、专业培养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进度表、教学日历等资料;(2)评审材料类,含主持人、主讲教师、教学队伍、课程描述、自我评价、课程建设规划、教学录像、佐证材料、课程资源等资料;(3)教学过程监控记录类,含课程成绩登记表、听课评课记录表、期中期末教学情况检查记录表、课程教学总结、实结等材料;(4)学籍管理类,含学生基本信息、学生名册、学生成绩单、学生奖惩材料、学生毕业论文和学位授予等资料;(5)教学资料类,含自编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实验指导书、习题集、试题库(试卷库)、试卷分析以及各种多媒体课件等资料;(6)教师业务类,含教学改革与科研进展情况、教学研究计划与总结、各种奖励及科研原始成果等资料;(7)其他类,含学生座谈会记录整理分析、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表、教学工作会议记录、教研室活动记录、建设效果反馈信息等资料。

(二)精品课程档案的作用

目前,许多高校把精品课程建设列为教学工作的重点,虽然因各种主客观条件不同,起点不尽相同,但发展速度很快,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因此,与这一发展形势相适应,搞好档案管理工作不仅是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也是进一步提升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的基础积淀。具体来说,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时间上来说,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这不仅需要国内外大量有关材料的积累,而且也需要历史的传承。建立、健全精品课程建设档案,可以将精品课程建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起来。这无疑会对该课程的教学、研究、改革等工作的开展提供真实、客观、丰富的信息资源,客观反映精品课程建设历史脉络、内在规律和发展方向。

其次,一般来说,精品课建设过程其实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不管是建设目标的确立,还是具体步骤的实施,都需要“创新—巩固—再创新”。在这一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借助于档案来记录建设结果,并形成完整的课程建设节点。而每一次创新又必须借助于档案记录,在总结、对比以前课程建设效果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改进方案。可以说,没有健全、完善的精品课程建设档案,精品课程建设的效果就很难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的持续性提高也难以顺利实施。

第三,无论精品课程建设的等级如何,建设的主体永远都是参与的教师或者由他们组成的团队。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虽然每个教师的角色不同,任务也不尽一致,但他们都要服从于整体的布局或安排。精品课程建设档案的建立,不仅可以明确每一个教师的责任,而且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与团队意识,并最终有利于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的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在尽可能大的程度上、在相关佐证材料上保证整个团队不会因个别教师工作的调动或其他原因的离开而导致建设进程的中断或耽搁。

二、精品课程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档案对于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理念已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同,而且在实际工作中,有关部门及领导对于这一问题也是比较重视的。但是如何管理好这些档案,恐怕就不仅仅是一个理念问题,而是一个现实问题。理念上重视,并不意味着这一工作就会做得很好。从笔者所掌握的情况来看,许多院校对于精品课程档案的管理并不像对一些上级文件档案管理的那样规范,多多少少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档案管理人员配备上的问题。在我国的高等院校,院(系)部对于精品课程档案的管理通常是不会配备专职人员的,一般都会由教学秘书兼任。而在日常的工作中,教学秘书的主要精力一般都放在了教学上,他们能用在精品课程档案管理上的时间是少之又少的。再加上他们大部分都是没有受过专门的档案管理专业培训,因而不管是在档案资料收集的完整性上,还是在分类处理的技术性上,都显得不够规范。这种情况的存在,虽然不会带来什么大的严重后果,但也会给参阅者带来极大的不便。

其次是档案管理技术手段严重滞后的问题。目前,部分院校对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档案整理、存放仍处于手工操作阶段,自动化和信息化的程度不高,这和高校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时代要求严重脱节。尽管大部分高校借助于计算机手段,实现了档案管理的自动化与信息化。但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并没有实现同步的网络连接,这就使得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不能实现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大大降低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社会效益。

第三是服务意识问题。主要表现在档案管理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只负责日常的接收、分类、保管等常规性的工作,没有主动或不愿融入到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去,没有起到对现有档案的宣传、开发作用。

三、加强精品课程档案管理的措施

一门课程经评审后能立项建设,不管是国家级的、省级的还是校级的,说明这门课程现有的基础是比较好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这对于参与者来说,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为此,作为精品课程建设者的一员,档案管理的有关人员也应以积极创新的态度,根据精品课程建设档案的专业性、系统性、周期性、分散和集中并存的特点,勇于担当,把档案管理的工作做好。

首先,档案管理人员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从表面看,档案管理是一项简单的基础性工作,实际上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自身应加强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时了解档案管理理论的最新动态,并能够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同时,学校有关领导或部门也应加强对各院(系)部档案管理人员的定期或不定期业务培训,做到及时指导与备询。

其次,要针对精品课程建设档案的特点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认真落实“三纳入“”四同步”原则。所谓的“三纳入”原则即:应将档案管理纳入教学计划;纳入教学管理制度;纳入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并将其作为考核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标准之一。所谓“四同步”原则即:下达精品课程建设任务与文档材料的归档同步;检查精品课程建设效果与文档材料形成同步;评审、鉴定结果与验收文档材料同步;上报评审材料与出具归档证明同步。

第三,要搞好精品课程建设档案的联网工作。采用智能化的档案管理,尤其是借助校园互联网来实现全校的精品课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极为重要的一项紧迫工作。档案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专门的网页,使得广大师生能通过网络方便、迅速地查询所需的档案信息资料,这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使用档案的工作效率,而且也有利于加强各院系之间、甚至各院校之间的信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