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7: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经济走势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宏观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较一季度有所下滑;受翘尾因素的影响,消费价格上涨幅度有所提高。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适当收缩货币供应,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社会薄弱环节,调整房地产供给结构,切实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一、2007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一)宏观调控目标分析
1.经济增长高出预期,工业生产增速加快。2007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在高位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287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比去年同期快了0.7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加快0.4个百分点,比去年第四季度也加快了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3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25552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21,104亿元,增长9.9%。如果再继续加快的话,经济运行存在着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农业生产形势平稳,粮食播种面积略有扩大。农作物种植意向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预计为10,61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5%,连续4年保持增加。其中,夏粮面积2660万公顷,早稻面积605万公顷,秋粮面积7345万公顷。(见图表1)
工业生产增长加快。在连续四年保持16%以上增长的基础上,今年以来工业生产呈现高位加快增长态势。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3%,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6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加快1.7个百分点,达到近十年同期最高增长水平。拉动工业较快增长的原因,既有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和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长期因素,也有当前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电力和资金供应较为宽松的短期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货币信贷增长过快、贸易顺差继续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存在反弹压力等问题在工业领域的反映。
从主要行业看,纺织业增长17.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2.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3.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7.5%,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3.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4.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19.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6.9%,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4.5%。从主要产品看,原煤、原油产量和发电量分别为49,493万吨、4604万吨和7012亿千瓦小时,同比分别增长14.8%、1.5%和15.5%;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10,852万吨、11,470万吨和12,634万吨,分别增长19.7%、22.3%和26.2%;水泥产量24182万吨,增长14.5%;汽车产量225万辆,增长22.3%,其中轿车121万辆,增长32.1%。(见图表2)
2.价格总水平有所上升。今年以来,价格走势延续了去年年底的高增长态势,单月增幅呈扩大趋势,1月份CPI同比增长2.2%,2月份升至2.7%,3月份进一步升至3.3%,不但超过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3%的预定目标,而且创下了2005年3月份以来的历史新高。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7%,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5个百分点,比上年第四季度增幅高0.7个百分点。分类别看,有些项目的较快上涨值得关注:一是食品价格上涨6.2%,其中粮食上涨6.7%,肉禽及其制品因饲料运输、劳动力成本等费用提高,上涨15.1%,蛋上涨24.1%,鲜果上涨6.2%;二是居住类价格上涨3.8%,主要是因原材料涨价导致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5.6%;水、电、燃气分别上涨5.1%、3.4%、3.7%;其他的服务项目,比如说物业管理费等也在不同程度的上涨。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存在着一定的通胀压力。但是如果扣除上年因食品价格上涨1.5%的翘尾因素,1季度新上涨仅为1.2%,与去年同期持平。3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增长2.7%,增速明显低于1月份的3.3%和去年12月的3.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增长3.7%,继续2004年10月份以来的下滑趋势,而且已接近2003年1月份3.2%的增长水平。一季度,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2.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1%。
3.就业工作进展平稳。2007年一季度,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67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的30%,就业情况好于往年。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500万人的24%。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00万人的34%。此外,今年以来,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
4.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加剧。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12020亿美元,同比增长37.36%,比上年末增加1357亿美元,同比增加795亿美元,增长率超过100%。其中,由于热钱流入,导致外汇储备新增规模大于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一季度顺差及外商直接投资仅为623亿美元,另外有734亿美元的非正常资金流入,特别是三月份,新增外汇储备447亿美元中70.77%是非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外汇流入。尽管其中有一部分是通过经常项下的非贸易账户以及资本项下的证券账户进入,但根据经验数据,这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外汇是看好人民币升值以及中国经济前景等而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中国,并投资于国内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如果这种增长形势发展下去,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不容乐观,会导致大量资金流入资本市场,推高资产价格,会积累风险甚至危机。
(二)三大需求分析
一季度经济增速明显高于预期,主要是外贸顺差高速增长进一步加快,消费品市场进一步活跃和投资增长有所反弹,使得社会总需求的扩张加快,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强。
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回落。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26亿元,同比增长23.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4544亿元,增长25.3%(3月份增长26.8%),回落4.5个百分点;农村投资2982亿元,增长16.7%。从产业分布看,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99亿元,增长20.3%;第二产业投资6381亿元,增长27.0%;第三产业投资8064亿元,增长24.0%。从行业看,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同比增长4.1%;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增长15%;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增长22.6%;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7.0%;非金属矿采选、制品业投资增长41.2%;黑色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12.7%;有色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54.8%。一季度新开工项目和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规模都得到了明显控制,新开工项目数较上年同期减少2294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规模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3.9%,但由于目前在建规模依然很大,在建项目投资规模足以维持投资的高速增长,尤其是房地产项目都以较快速度施工,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6.9%,比上年同期加快6.7个百分点。到目前为止,各投资热情依然很高,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压力依然存在。(见图表3)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加快。在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宏观经济景气持续高涨、证券市场活跃等因素的带动下,一季度消费需求增长较快,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1188亿元,同比增长14.9%,尤其是正常年份一般3月份增速会出现下降,但今年3月份增长15.3%,比前两个月还提高了0.6个百分点,说明扩大居民收入确实起到了带动消费增长的作用。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5.5%;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3.7%。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同比增长14.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增长17.4%;其他行业零售额增长4.4%。分商品类别看,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吃、穿、用商品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2.4%、27.2%和25.8%。其中,粮油类增长30.4%,肉禽蛋类增长32.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7.2%,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2.9%,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4.5%,日用品类增长23.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1.0%,家具类增长37.6%,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5.3%,化妆品类增长24.8%,金银珠宝类增长37.9%,通讯器材类增长10.6%,汽车类增长38.5%,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4.0%。消费增长速度的继续稳步提升,主要与流动性过剩有关,也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提升有关。在投资增速回落的情况下,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提高是经济运行的良性趋势。
3.外贸进出口继续快速增长,外贸顺差迅速扩大。2007年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额4577.4亿美元,同比增长23.3%。其中,出口2520.9亿美元,增长27.8%,增幅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进口2056.5亿美元,增长18.2%,增幅同比回落6.6个百分点。出口增速回升而进口增速回落,导致外贸顺差进一步扩大,一季度外贸顺差达到464.4亿美元,比2006年一季度增长近一倍,是三大需求中增速最快的。利用外资增速加快。一季度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9297家,同比增长4.36%,而上年同期为下降4.2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58.93亿美元,同比增长11.56%,增幅同比提高5.16个百分点。(见图表4)
(三)政府、企业和居民得到经济增长的实惠
2007年一季度,国家财政收入11784亿元,增收2484亿元,同比增长26.7%,比上年同期加快7.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大幅增长。前2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6.51,同比提高20.65点。其中,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到48764亿元,同比增长27.7%,比上年同期加快2.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93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3.8%,比上年同期加快22个百分点,为2004年5月以来最高水平;亏损企业额同比下降12.4%。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5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新增利润前5大行业为钢铁、电力、化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油加工炼焦业,占整个工业新增利润的68.4%。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1%,同比下降0.07个百分点。原油价格的下降在成本上为工业企业利润的增长创造了条件,国内外消费增长在需求上为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创造了条件。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中的亮点,农民收入增幅为十年来同期最高。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35元,同比增长19.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6%,增幅高于上年同期5.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60元,同比增加166元,增长15.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1 %,增速高于上年同期0.6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同期增幅最高的。
(四)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流动性过剩仍较突出
3月末,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2.74万亿元,同比增长16.68%,加快6.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9.81%,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高7.14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2.33个百分点。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6.41万亿元,同比增长17.27%,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低1.49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0.33个百分点。今年1~3月累计净投放现金315亿元,同比多投放875亿元。3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5.42万亿元,同比增长15.94%,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低3.66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0.88个百分点。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3.96万亿元,同比增长16.25%,增幅比去年同期高1.52个百分点,比去年末高1.18个百分点。1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42万亿元,同比多增1678亿元。
同时,银行间市场利率有所下降。今年3月份,我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1.74%,比上月低0.93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1.62%,比上月低1.15个百分点。针对今年前几个月信贷的高增长和物价的走高,央行在货币市场上加强了回收流动性的力度,一季度在货币市场上共收回资金7903亿元,加上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上调,资金回收超过万亿元。但是,货币市场利率未被拉高,尤其是加息后利率又回落至原来的低水平。货币市场利率的下降,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仍然存在。此轮货币政策紧缩效果有限,需要在“微量、小步、频调”的方针指导下,进一步加大调控力度。(见图表5)
二、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国际收支失衡未有改观,解决流动性过剩异常艰巨
国际收支失衡,导致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越来越大。由于外汇储备增长迅速,外汇占款渠道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增长过快,我国货币政策自主性受限,对冲过剩流动性的成本和压力越来越大,2005年下半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使得信贷扩张、投资反弹和资产价格过快的压力一直存在,并且波及范围越来越大。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虽然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降低1.5个百分点,但仍然属于较高增速。不仅如此,周转较快、对经济活动影响较强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加快,3月末较上年同期增长19.8%。由于一季度货币供应量延续了2005年下半年较快增长的势头,货币供应宽松的局面没有明显改观,银行贷款增长出现了反弹。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增幅比去年同期高1.6个百分点,今年前3个月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约1700亿元。可见,我国今年一季度货币信贷扩张并无舒缓,尤其是信贷增幅大幅上升,超过去年超高增长的同期水平;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速超过广义货币(M2),创下2000年4月份以来的次高纪录。从发展趋势来看,今年人民币贷款仍将保持旺盛需求,贸易顺差扩大的趋势也不会因为三月份出口增速大幅下降而改变,流动性过剩的来源仍然存在。适当的流动性是维持经济体系正常运转所必需的,但是一旦超出合理的界限,则可能会对金融、经济体系产生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助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造成资产价格膨胀、导致利率风险和信贷风险上升等几个方面。目前,流动性过剩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不利因素。
(二)资产价格上涨面临较大上涨压力,高位振荡风险加大
在人民银行连续提高法定准备金、提高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情况下,证券市场在经过去年的快速上涨之后,2007年又不断突破前期高点,社会资金流入证券市场的速度和规模均创历史纪录;今年一季度,A股新增开户数高达478.59万户,已经大大超过去年全年308.35万的新增A股开户数,其中3月新增A股开户数即高达253.53万户;新增基金开户数亦高达374.42万,其中3月份新增基金开户数为149.72万户。3月份A股市场存量资金大幅增加2012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包括沪深两市的保证金存量上升1400亿元和新发股票基金募集611亿元;截至3月末,A股市场的存量资金达到了8661亿元,存量保证金达到8050亿元,均为有统计数据以来的历史新高。从资金入市速度和A股动态市盈率变化看,A股市场资产价格上涨趋势还在加强,证券市场整体风险加大。资产价格的风险也体现在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上。一季度城镇房地产投资完成3543.8亿元,同比增长26.9%;住宅投资完成2764.4亿元,同比增长29.7%;完成商品住宅投资2462亿元,增长30.4%。与此同时,房地产价格在高位基础上进一步上涨,3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9%,涨幅比上月高0.6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一季度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累计为109%,涨幅比2006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新建商品房销售价格指数累计为108.8%,涨幅比2006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但是,一季度北京商品房销售面积减少,住宅降幅明显。一季度,我市商品房现房和期房销售面积均较大幅度下降,现房销售面积为87.2万平方米,期房销售面积为235.4万平方米,分别比2006年同期下降51.8%和28.6%。其中,住宅现房销售面积61.5万平方米,下降59.3%;住宅期房销售面积179.6万平方米,下降40.8%。我们分析,可能是由于目前供给中大户型还占有较高比例,与广大中小户型的需求不匹配。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房地产开发与需求的错位有可能导致房地产结构性过剩,面临一定风险。
(三)高耗能产业再次抬头,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2007年一季度GDP和工业增长加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重工业增长加快带动的,特别是重工业中的高耗能行业增长明显加快。一季度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6%和19.6%,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9和2个百分点,轻、重工业增速差距由上年同期的2.9个百分点拉大到4个百分点,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其中,钢铁、有色、化工、电力、石油加工及炼焦、建材等六个高耗能行业的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3%左右、用电量占工业用电量的64%左右、能耗占全国工业能耗的70%左右。它们是开展节能降耗、完成总体节能减排目标的重点对象。一季度,这六个行业增加值增长20.6%,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快2.3个百分点;用电量增长18.2%,比工业用电量增速快1.4个百分点;钢材、氧化铝、铝材、铁合金、十种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6.2%、53.7%、43%、44.4%和30.8%。一季度工业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但发电量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反映了增长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耗的影响。一季度能源生产总量累计增长12.1%,原煤产量增长14.8%;均明显高于GDP增长速度,原煤产量在全部能源中的比例提高,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必将会使得煤炭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数量增加,对资源环境带来双重压力,使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带来很大困难。
(四)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制造业投资增速加快
受市场销售看好、行业利润大增的驱动,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制造业投资增速加快,投资结构调整效果较差。今年一季度,钢铁、有色冶金、化工、建材、电力、石油加工及炼焦六大高耗能行业中,有三个行业出现投资大幅反弹走势。这三个行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13.5%,比去年同期加快15.7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加快16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高达56.5%,比去年同期加快40.4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加快28.6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高达43.8%,比去年同期加快5.4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加快10.8个百分点。此外,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增长15%,比去年全年加快3.9个百分点,增速基本反弹到了去年同期(15.8%)的水平。除这些高耗能行业之外,还有一些制造业投资增速也出现了大幅反弹走势,导致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增长达到31.7%,比去年全年反弹了2.3个百分点。与之相反,一些本应加快发展的服务业,投资反倒呈现走低趋势。两相比较,投资结构不仅没有在调整中得到优化,反而出现与经济结构调整目标背道而驰的苗头。从发展趋势看,率先反弹的这些行业的快速增长,还将带动与之相关行业的投资走高。这种走势不仅使去年下半年以来形成的投资增速逐步回落的局面发生逆转,而且潜藏着使整体投资增长再次加速的风险。
三、2007二季度经济走势分析与预测
(一)GDP增长略有下滑
2007年二季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依然较好。
1.世界经济今明两年将继续持续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11日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全球经济2007年和2008年均将增长4.9%。这一预测与该组织去年9月的估计相同。预计美国经济增长率今年降到2.2%,比6个月前的估计下降了0.7%,但明年可望回升到2.8%;欧元区经济今明两年均将增长2.3%,增速低于去年的2.6%,增速略有放慢主要是由于货币和财政紧缩效应以及外部需求有所下降;预计日本经济今明两年分别增长2.3%和1.9%,而去年增速为2.2%;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今明两年分别增长8.8%和8.4%,增速低于去年的9.4%。世界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不确定因素有:住房市场形势恶化可能导致美国经济更急剧地降温;金融市场不稳定性增加可能导致风险资产减少;通货膨胀压力可能随石油价格飙升而死灰复燃;全球失衡可能无序调整。
2.国内经济增长环境良好。一是二季度消费品市场销售保持较快增长。2006年以来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一季度增长势头进一步明显加快,加上证券市场继续保持上涨势头,居民消费性支出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五一黄金周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增强,商务部最新监测显示,5月1日至7日中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00亿元,比2006年“五一”黄金周增长15.5%,其中餐饮业增长17%。初步预计,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1.5个百分点,与一季度基本持平。由于居民消费在三大需求中占有比例最大,消费增长的加快有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二是二季度外贸顺差增幅明显降低。2、3月份我国出口和贸易顺差出现了大幅度波动,但这主要是受企业预期4月份要调整出口退税的影响,4月份以后这种影响会逐渐消失,外贸出口趋于正常。但从2006年外贸顺差的变动情况来看,2006年二季度外贸顺差较一季度大幅度增加,几乎增加了将近1倍,因此,上年二季度外贸顺差的基数较一季度大幅度增加将会使今年二季度外贸顺差的增幅明显缩小。此外,进入2007年以来,人民币升值步伐明显加快,会对部分行业出口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美国经济在2006年下半年增长势头逐渐放缓,考虑到美国经济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存在半年以上的时滞,2007年二季度我国出口受到的影响也会加大。此外,2006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又降低了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这些也对出口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预计二季度外贸出口的增长会有所放慢,上半年出口增长速度将达到25%,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下降2.8个百分点;受国家扩大进口政策的影响,二季度进口增长将有所加快,上半年进口增长速度将达到19%,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2.3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贸易顺差约988亿美元,增长60.8%,增幅较一季度明显缩小。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略回升。国家不断加强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去年下半年,我国投资水平已经出现了高速回落的迹象,今年初的效果也较为明显,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个百分点。但这并不能令人放心。目前,国家抑制投资的主要方式是“节源”,即控制信贷、限制土地供给及缩减项目数量等方法,而事实上人们的投资冲动并没有减小。尤其是我国经济增长保持了良好的态势,加之奥运会临近,人们对未来宏观经济的预期变得更高,进一步推动了投资热情的高涨,这并不能简单的通过宏观调控解决。另外,一季度工业企业利润的大幅增长也会成为刺激社会投资欲望的重要因素。按照中央优化投资结构的要求,在优化投资的区域结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过程中,国家会加快重大水利、能源基地、铁路干线、国道主干线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社会事业、自主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和滨海新区开发的投资,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并不能排除投资水弹的可能。初步预计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9%,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5.8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略快0.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7%,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5.6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
综合以上分析,考虑到上年二季度基数较大的影响,使得二季度经济增长势头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弱。除了前述外贸指标的情况之外,上年一季度GDP增长10.4%,但二季度同比增长速度达到11.5%,二季度比一季度提高1.1个百分点;上年一季度投资增长27.7%,但二季度同比增长速度达到30.9%,二季度比一季度提高3.2个百分点;上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7%,但二季度同比增长速度达到18.5%,二季度比一季度提高1.8个百分点;上年二季度几项主要指标基数都明显增大,这会对今年二季度经济增长速度产生一些影响。初步预计,上半年GDP增长11%,增幅速比去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微降0.1个百分点。
(二)消费价格涨幅有所提高
2007年二季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压力还比较大,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较一季度有所提高,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9%左右,高于上年同期1.3%的水平,也略高于一季度2.7%的水平。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自2005年四季度开始,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一直处于增速较快的状况。2006年年中开始,对经济运行影响更为直接的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也逐渐加快,目前两者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由于货币供应明显宽松,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品市场都比较活跃,尤其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了较快增长,一季度增长率达到了近十年未有的高增长率,加上出口的高速增长,使得社会总需求扩张步伐较快,对价格水平形成拉动作用。考虑到货币变化与价格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时滞,未来一段时间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
二是粮食价格上涨并带动食品价格上涨。2006年底以来消费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受到粮食价格上涨推动,粮食价格上涨主要是受到国际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粮食净出口增加对国内市场供求平衡状况的影响。根据农作物种植调查结果,2007年夏粮播种面积2660万公顷,与2006年相比不仅没有增加,还略有减少,考虑到2006年粮食单产水平大幅度提高,2006年下半年以来降水量不如2005年底2006年初那样丰沛,对今年夏粮作物生长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这意味着粮食价格上涨的势头可能将保持到2007年秋季。
三是近年来房地产销售价格持续上涨。房地产销售价格上涨,正在逐渐向租赁价格传递。由于房地产销售价格不直接计入消费价格,但租赁价格计入消费价格,租赁价格的上涨会对消费价格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是翘尾因素导致二季度消费价格涨幅高于一季度。根据笔者的估算,2006年消费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对2007年各月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2005年消费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对2006年的影响大约0.5个百分点,由于2007年受翘尾因素的影响比2006年高1.2个百分点左右,这将影响消费价格涨幅提高。从翘尾因素的变化来看,2007年年中翘尾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四季度翘尾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弱,这一因素将导致消费价格涨幅在2007年年中前后上涨幅度会较高,四季度涨幅将会减小。
五是价格预期影响也促使价格维持上涨态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一季度居民和银行家调查结果,由于近期粮油食品价格上涨,居民对下季度物价预期延续了上升的趋势,有44.3%的受调查居民认为物价会继续上行,比去年同期提高15.6个百分点。银行家的判断与居民基本一致,有65.3%的银行家预期消费品价格上升,比去年同期提高25.2个百分点。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经验表明,在居民和企业的价格上涨预期没有消除的情况下,价格上涨势头很有可能会维持一段时间。
四、对策建议
从当前经济运行趋势看,经济增长趋热的势头有所发展,国际收支不平衡带来的负面影响波及范围扩大,价格上涨的压力有所加大。为了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认为,应该从多方入手,实施微调政策措施,化解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防止经济由偏热向过热发展。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步伐,从源头上控制流动性过剩局面的进一步发展
从今年一季度外贸顺差急剧扩大的情况来看,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没有对调节国际收支起到较为预期的作用。因此,在对外汇市场的调节过程中,应密切监测一揽子货币中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与人民币汇率变动情况,适当加快人民币对欧元等货币的升值步伐,争取使人民币有效汇率升值幅度适当加大。扩大人民币贸易结算范围,尝试人民币境外融资。扩大国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机构范围,允许人民币出境使用。尝试允许境外企业在境内直接上市,使人民币融资逐步国际化。严格控制短期外债规模,控制短期外债的结汇。
(二)加快进出口结构调整步伐,抑制贸易顺差的过快增长
抑制外贸顺差的增长,应该在增加进口、调整进出口结构方面加大力度。除了多进口国内需要的资源类产品外,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要加大先进设备的进口规模,用先进设备来淘汰落后产能,既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压力,又促进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的提高。
(三)加快资源价格改革步伐,建立节能减排的价格体制机制
应该适度加快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和调整的步伐,抓紧研究出台燃油税政策, 适当提高资源税率,油气资源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尽快完善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财税机制。要从价格机制上理顺资源类产品进出口关系,形成利于进口、抑制出口的比价关系。可通过调整资源类产品价格,加大这类产品的价格弹性,充分利用价格杠杆来调整国内外资源的配置,避免出现由于价格不合理导致的资源类产品国内紧缺、出口增长的不协调局面。
(四)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支持科技创新
针对当前国内资金充裕的状况,应抓住当前证券市场持续上涨、人气较旺的时机,加快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上市的步伐,同时鼓励原来在境外市场上市的国内资质良好的企业回到国内市场发行股票,为证券市场进一步扩容,化解市场价格上涨的压力;抓紧时间,加快创业板推出的进程,为企业科技创新建立健全融资渠道。积极发展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使其成为企业创业的融资场所。积极发展面向科技型企业的债券市场,为优质中小企业开拓融资渠道。
(五)选择适当时机,进一步提高利率和准备金率
为缓解国内市场流动性过剩的状况,抑制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应该加强对金融市场和价格走势的跟踪监测,在条件适当的情况下,可考虑进一步提高存贷款利率和法定准备金率。尤其是考虑到二季度消费价格上涨的幅度加大,应该加大利率调控的幅度。同时,可考虑取消利息税,既可为进一步提高利率腾出空间,又可增加居民收入。
一、发达国家经济走势展望
(一)美国经济增速有望加快2013年美国实际GDP增长1.9%。其中,个人消费支出贡献1.33个百分点,私人投资贡献0.84个百分点,公共需求显着拖累经济增长,联邦政府支出对GDP贡献为-0.44。失业率显着下降,由年初7.9%下降至今年2月份的6.7%。房地产市场强劲复苏,全美房屋均价上涨21%。今年以来,零售销售在2月份实现0.3%的正增长,ISM制造业PMI指数也从1月份51.3升至53.2,显示出美国经济在遭受严冬放缓之后又重新恢复活力。3月咨商会消费者信心指数攀升至82.3,创2008年1月以来新高。房地产市场稳定复苏,2月新屋营建许可环比增长7.7%。国会两党去年底达成2014、2015两个财年预算协议,财政减支对经济增长的拖累将有所减少,去年调高联邦税率和削减支出带来的不利影响也将逐步消退。总体看,美国经济增长内生动能呈现明显增强势头。然而,美联储自今年1月已启动退出量宽进程,按照目前进度年内将会结束购债计划,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升息时间有可能进一步提前。美联储逐渐缩减购债规模以及加息预期提前将逐渐推高利率,对股市上涨和房地产市场复苏带来压力,制约消费和投资增长。不过,与2013年低速增长相比,今年美国经济增速会有所加快。美联储3月份预测2014年经济增长2.8%—3.0%。(二)欧元区经济有望实现正增长在经历了连续负增长之后,去年四季度欧元区经济实现0.5%同比正增长,经济企稳回升态势基本确立。今年欧元区经济增长面临诸多有利因素:一是内生增长动力趋强。私人投资将逐步提速,欧盟委员会预计今年欧元区总投资额将扭转去年的下滑态势实现2.3%的增长。居民消费动力增强,3月消费者信心指数初值创2007年11月以来新高,欧央行预计今年欧元区私人消费增长0.7%。二是出口有望更快增长。欧央行预计今年欧元区出口将增长3.6%,较去年提高2.5个百分点。三是宏观政策相对宽松。欧央行将在较长时期维持超低基准利率。欧盟财政政策在着力削减赤字、巩固财政纪律的同时,将更多兼顾经济增长和就业需要。《多边财政框架2014-2020》正式实施,未来7年财政拨款总额将削减3.7%,但用于促进经济增长和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支出大幅增加37.3%。欧盟委员会预计,今年欧元区政府消费支出增长0.5%,公共投资占GDP比重维持在2.1%。然而,欧元区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仍在修复,金融市场能否保持稳定向好态势尚待观察。重债国财政整顿和经济结构调整任重道远,若执行不力,不排除其债务问题出现反复。失业率居高难下,美国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措施可能导致部分资金流出欧元区,乌克兰政局骤变导致俄欧关系紧张。总体看,欧元区经济面临的内外环境依然复杂多变,下行风险不容忽视。综合判断,今年欧元区经济增速在1%左右。(三)日本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2013年日本经济温和复苏,实际GDP增长1.5%。其中,私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公共投资和住宅投资拉动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企业投资减少和贸易逆差则拉低经济增长率0.5个百分点。进入2014年以来,日本经济基本面未发生显着变化,延续了温和复苏势头。但是,4月份消费税由5%提高至8%,日本政府已出台历年来总额最高的预算案,其中包括500亿美元刺激经济计划,以缓解消费税提高对经济的冲击。然而,在企业普遍未提高基本工资的情况下,消费税提高必然抑制消费支出增长,进而影响企业扩大投资。与此同时,日元贬值的外贸红利难与去年相比,长期性和结构性改革进展缓慢,人口老龄化与保障性支出、财政重建与经济增长、通胀目标与央行政策风险等多重矛盾交织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综合判断,今年日本经济增长动力有所减弱,消费和出口乏力将是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预计今年经济增速将先高后低,全年增速在1.2%左右。
二、主要新兴经济体走势展望
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导致全球流动性收紧,资本持续流出使印度、印尼、巴西、南非、土耳其等过度依赖外部融资的新兴经济体结构性矛盾显现,金融风险积聚,国际大宗商品需求减弱进一步加大了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经济下行压力。乌克兰地缘政治冲突使俄罗斯经济遭受重大冲击,资本外逃对股市、汇市稳定影响较大。为阻止货币持续贬值,缓解资本外流压力和控制通胀,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土耳其等国央行均已加息。利率上升进一步制约经济增长,预算赤字较高限制政府财政政策空间,部分国家被迫启动结构性改革,短期内对经济增长形成拖累。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进程中将继续伴随结构调整,降低经济对进口需求的依赖,全球贸易量仍将维持低速增长态势。总体看,在内生动力不足、外需拓展空间不大、国内宏观调控空间受限、发达国家政策溢出效应冲击、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交互影响下,今年主要新兴经济体增速较去年难有较大起色。(一)俄罗斯2013年俄罗斯GDP同比增长仅为1.3%,工业产出仅增长0.1%,同时CPI高达6.5%。目前看,俄罗斯经济增长面临诸多风险:一是地缘政治冲突加大了俄罗斯经济下行风险。今年以来,克里米亚“脱乌入俄”引发的地缘政治冲突已沉重打击了消费和投资信心,俄罗斯股市大幅下滑,卢布贬值至记录低位,一季度资本净流出规模预计将接近700亿美元,高于去年全年630亿美元的资本净流出规模。标普和惠誉已将俄罗斯经济前景评级由稳定调降至负面。二是能源价格下跌导致出口收入下降。美国页岩气革命可能导致世界市场能源价格持续下跌,美欧对俄罗斯的制裁可能继续升级,加剧了俄罗斯能源出口的不确定性。三是经济增长面临滞胀风险。今年3月CPI年率升至7%,一季度GDP可能环比零增长。综上判断,俄罗斯经济增长前景黯淡。俄罗斯央行最新预计2014年经济增速可能跌至1%以下。(二)印度印度统计局预测2013—2014财年(2013年4月1日—2014年3月31日)印度经济增速将达到4.9%,稍高于2012—2013财年4.5%的本世纪最低水平。为应对经济增速下滑,印度政府出台了加快项目审批进度、限制资本外逃、通过提高柴油机价格减少国家电力委员会资金缺口等一系列短期措 施,同时进一步加大税制改革力度,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吸引制造业投资。上述政策对稳定市场信心收到了良好效果,目前印度经济已经基本企稳。然而,印度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在短期内难以解决。来自“落后阶级”的大量贫困人口仍将对印度财政造成严重负担,制约其财政政策的实施空间;传统种姓制度和殖民统治共同导致的低效率的政党政治模式仍将严重影响政府效率;能源严重依赖进口和制造业竞争力偏弱的局面也难以根本改变;在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企的背景下,印度国内通胀率很难迅速回落。因此,短期内印度经济增速很难恢复到金融危机前8%—9%的较高水平。IMF预测2014—2015财年印度经济增速将达到5.4%,稍高于2013—2014财年水平。(三)巴西2013年巴西经济增长2.3%,高于2012年的1%。广义消费者物价指数(IPCA)逐月攀升,12月升至5.85%。贸易顺差较2012年下降87%,创2013年来最低。资本净流出122.6亿美元,为2002年以来首见。今年以来,经济出现较好复苏势头。1—2月份,就业、居民收入、工业生产、零售等指标均较去年同期有所提高。全年看,一些有利因素有助于巴西经济持续增长:一是世界经济持续复苏、雷亚尔大幅贬值有利于巴西扩大出口;二是政府今年将陆续推出包括减税和关税结构调整等在内的新一轮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增强经济增长动力;三是今年和2016年,巴西将先后主办世界杯和奥运会,将有利于促进消费和投资增长。但是,巴西经济增长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一是通胀率压力依然较大,罗塞夫政府通过政策管制压低燃油价格的做法难以持续,巴西央行已将2014年通胀率预期上调至6.11%;二是国际收支总体状况不容乐观。2013年巴西经常收支赤字占GDP比重升至3.66%,预计今年大宗商品需求仍将疲弱、美联储退出QE继续引发资本外流,巴西国际收支平衡面临巨大挑战;三是为应对资本外流和通胀上升压力,巴西央行仍将维持紧缩货币政策,4月份基准利率已升至11%,对经济增长形成较大制约。综上,今年巴西经济增长仍将疲弱,巴西央行最新预测2014年经济将增长1.7%。(四)南非受内需不振、出口需求疲软、国内工人罢工和货币大幅贬值影响,2013年南非经济仅增长1.9%。CPI上涨5.7%,略低于央行6%警戒线。失业率居高不下,15—24岁和25—35岁上的青年人失业率分别高达48.9%和28.3%。目前看,南非经济增长面临诸多因素制约:一是美国退出QE引致的资本流出将加剧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兰特大幅贬值的滞后效应以及今后仍可能继续贬值,将加大通货膨胀压力;二是国内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储蓄率较低、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以及家庭负债率偏高制约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三是矿业和制造业的工人罢工事件频发、失业率居高不下以及贫富差距较大等问题持续构成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隐患。今年以来,南非经济增长出现好转迹象。1月份制造业生产指数同比上[文秘站:]涨2.5%,出口增长24.9%,进口增长18.7%。贸易逆差为170亿美元,同比略有下降。但通胀压力再度加大,1月、2月CPI同比上涨5.8%、5.9%。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和国内劳资矛盾有所缓解,今年南非经济将温和增长。南非储备银行预计2014年南非经济增长率将达3%。(五)印度尼西亚2013年,印尼经济增长5.78%,为2009年以来最低。在7月份上调补贴燃油价格、印尼盾大幅贬值两大因素推动下,通胀率陡增至8%以上。国际收支恶化,经常账户赤字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2.7%升至3.2%。目前看,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印尼经济形势已有所好转。GDP四季度同比增长5.72%,打破连续两年下降趋势,今年3月份通胀率降至7.32%,印尼盾兑美元自年初以来升值7%。未来看,占总人口56.5%的中产阶级将支撑私人消费稳步增长,2011—2014年国民经济中期发展规划的实施,将继续促进投资扩张。2013年印尼吸引外资同比增长22.4%,随着政府继续放宽投资规定并增加对外资开放的领域,预计今年印尼吸引外资数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上述因素将继续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但是印尼经济增长仍面临国际收支恶化和利率上升的制约:大宗商品需求疲弱、禁止未加工矿石出口将导致经常账户赤字继续上升。短期债务融资压力较大,德意志银行(DeutscheBank)估算,今年印尼需要从海外筹集相当于GDP9.4%的资金偿还海外债务。在美联储退出QE引发资本持续流出新兴市场的形势下,印尼外部融资的难度加大。为此,预计央行将持续紧缩货币政策抑制货币贬值和通胀,吸引外资流入,利率高企将对经济增长带来较大制约。考虑到去年印尼经济已遭受外部重大冲击,今年面临的外部环境相对缓和,经济增速较去年将会有所提高。
(一)总体经济增长走势分析与预测
我们对2008年宏观经济发展的基本判断是: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11%左右的高位增长,从季度和年度增长来看,经济正在达到或接近周期性繁荣的顶部区域(经济增长从年度上讲最高点可能是2007年,从季度上讲最高点可能是2008年上半年),2008年下半年或明年很可能进入温和调整期。其有三大理由:
一是消费增速加快是经济增长周期处于中部(繁荣期顶部区域)的一个重要信号。这是因为随着人们对经济增长信心的增强及前期收入的快速增长,人们开始扩大消费,即经济扩张由投资转向消费(投资增长仍处于高位),因此,经济增长将处于周期性最繁荣的区间。上世纪80年代的两次周期和90年代上半期的一次周期都是这样(见图1)。当消费增长达到顶点时,投资增长便会明显回落,经济增长也随之回落。这次繁荣持续的时间比以前任何一次都长,主要是由于国内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及与世界经济景气重叠而导致的投资与出口的持续性“双扩张”。
二是物价增长进入第二波上升,其中价格增长的结构变化最引人关注,显示经济周期中增长率变化的信息。当前这波价格增长的特点是CPI加速而PPI减速、生产资料价格放慢而生活资料价格加快,这是经济处于扩张期后期的基本特点(图2和图3)。两波价格上涨中生产资料价格的不同走势可能意味着经济周期中增长率阶段性变化正在酝酿中。
三是预计国内房地产在2008年下半年后将进入适度调整期,将使投资增长有所减速。房地产特别是住宅的繁荣已经持续10年,我们估计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房地产仍将保持偏热增长态势,正处于中期繁荣的顶部区域,但由于受多重因素的作用,房地产在奥运会后可能步入中期调整期。这些因素是:持续过高的房价对住宅需求的抑制作用、供给的释放及货币信贷的收缩效应以及人们对奥运会后房价上涨预期的变化等。房地产调整将明显地带动钢铁、水泥等相关重化工业调整,整体投资增长将会逐步放慢。另外,受出口政策调整的影响及世界经济增长可能逐步放慢的影响,出口增长将趋于放慢,对投资增长也将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GDP增长的高位微调主要是源于周期性的因素及人们对奥运会后房价预期的一定变化,当然还有世界经济增长周期的变化的影响。预计2008年我国GDP可望突破28万亿元,增长11%,其中上半年超过11%,下半年会有所回落。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受出口放慢的影响将会有所回落,但受国内消费旺盛的支撑,将继续保持高位增长,预计增长17.5%(有关2008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预测见表2)。
(二)投资、消费和就业增长分析和预测
受高收益率和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等的影响,2007年投资增长呈逐季上升趋势,但由于前述所讲因素的影响,2008年投资增长可能趋于放慢,并逐渐步入周期性的调整期。房地产增长和出口增长可能双双调整将是投资回落的直接动因;也因为如此。流动性过剩问题在2008年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这是经济发展的一种积极性变化。与之相反的是。消费增长将继续有所加快.这是周期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是有利的,投资增长放慢意味着高耗能产业投资增长和产出增长的放慢,同时由于经济的适度调整将影响企业的利润,一些高耗能的落后企业将会被市场逐步淘汰。
预计2008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为150694亿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104857亿元。增长16.5%。
2008年就业增长的形势依然较好。目前尽管城镇单位新增就业有放慢的迹象(主要是由于其他企业如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就业增长有所放慢),但工业企业就业增长一直保持6%以上的较快增长态势。预计2008年这一趋势会延续。利用就业弹性预测方法,我们预计2008年城镇净增就业量将达到1032万人。新增就业岗位继续突破1200万个。2008年城镇就业增长的目标可设定为新增城镇就业1000万人,失业率控制在4.2%以下。
(三)物价增长走势分析与预测
2007年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均创本轮经济周期以来的新高,特别是最近半年来以CPI衡量的通货膨胀率明显上升,正因为如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两防”目标,即防止经济出现全面过热及防止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7月份开始CPI增幅突破5%,之后4个月均处于6%以上,物价加快上升的趋势相当明显,且程度强于2004年,而且工资、原料成本上升也较为明显,一些人开始担心我国又要出现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高通货膨胀趋势。一些专家甚至断言,全球新一轮高膨胀趋势正在形成。不过我们相信,当前物价上涨是结构性的,并不意味着已出现全面的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的结构性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一是物价加速上涨的根本动力来自于食品价格的剧烈变动。1~11月累计CPI增长4.6%中,食品价格上涨贡献超过了80%,非食品价格上涨的贡献不到20%。而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又是由于受一些粮食产品价格较快增长和肉类价格(主要是猪肉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问题)大幅攀升的带动。食品价格上升一部分是由于一些原料产品供给的冲击(如猪供给量大幅减少),另一部分是由于农产品贸易条件恶化及比较优势的变化而导致的农产品价格长期偏低后的回归。从这两方面的原因看,这种价格上升具有相当大的合理性,与货币供应量增长没有什么关系。与此相应的非食品类价格(核心通货膨胀率)增长率一直不高,2004年以来非食品价格月度增长率一直在0.5%~1.5%之间波动,没有出现加速增长任何迹象。非食品价格上涨是经济增长内在的价格增长,明显的通货膨胀一定是这部分在加速上涨。以去年为例,CPI的构成中,呈“五涨三落”的态势,1~10月累计,衣着类同比下降1.3%,交通通信下降了1.7%,文化娱乐下降0.5%;家庭设备用品类、医疗保健类涨幅均不足2%。因此,这不是全面通胀。二是经济增长快的地方或区域,物价增长较慢,相反,经济增长慢的地方或区域,物价涨幅更大。就城乡而言,农村物价涨幅明显高于城市,而且在城市中,大城市的物价涨幅低于中小城市。如1~10月累计,农村CPI增长为5%。比城市高0.9个百分点;1~9月累计36个大中城市CPI增幅为3.2%。比全部城市平均值低0.7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农村恩格尔系数明显高于城市,在物价增长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推动时,农村的CPI增长必然会高于城市。中小城市物价高于大城市也是由于其恩格尔系数较高。就区域而言,发达地区CPI增幅小于中西部落后地区。如1~9月,北京、广东等发达地区CPl分别增长1.6%、2.5%和3%,而云南、贵州、四川、青海、广西、湖南等中西部地区CPI增幅均超过5%。从经济增
长率来讲,本轮经济增长中,基本上是大城市快于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又快于农村,沿海发达地区快于中西部,如果是典型的通货膨胀,应该是经济增长越快通胀率越高。从这一点也可以证明当前的物价上涨并不是全面的通胀。
结构性的物价上涨还有一层意义需要强调。即结构性价格上涨包含着价格结构的合理调整。也就是此轮物价上涨是由于农产品和其他资源、要素价格的合理回归(或市场矫正)而引起的。这与货币供应量发行过多而引起的货币贬值过程明显不同(由于实体经济中绝大多数产品并不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相反是多数产品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结果,流动性过剩问题冲击的不是物价,而是资产价格,导致房地产与股票价格的明显上升,并加剧投资需求的膨胀)。另外,就物价与收入增长的对比来讲,明显的通胀必然降低购买力水平,但最近阶段所引起的购买力下降并不明显。2001~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同期物价增长1.4%,实际增长9.5%,去年1~9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2%,CPI增长4.1%,实际增长8.7%,即购买力略有下降。
从中长期物价增长走势看,我国现阶段发生高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也较小,经济增长与通胀的组合仍然是“高增长低通胀”,这是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一个最基本特征。2004年GDP增长10.1%。CPI增长3.9%,2005年和2006年GDP增长10.4%和11.1%,CPI则仅增长1.8%和1.5%。2007年上半年GDP增长1 1.5%,CPI增长3.2%,预计2007年全年GDP增长11.5%,CPI增长4.7%。相对于GDP增长,目前CPI增幅依然不算高,处于可承受的增长区间。而且。从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变化看,目前经济增长正处于或已经达到繁荣期的顶峰区间,2008年下半年或明年的经济增长极可能出现周期性回落,这对物价增长将形成下压作用。
因此,我们倾向地认为,2008年物价增长将像2005年一样,趋于回落。预计CPI增长3.5%左右,宏观调控的目标可定为4%左右。
(四)出口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预测
在所有宏观经济增长变量中,出口增长特别是贸易顺差的预测是最难的。影响因素太多,而且许多因素是相当不确定的。预计2008年出口增长将是回落的,主要是出口政策调整的效果所逐步显现。这在2007年8月份的出口增长中已有所表现。8月份出口总额为1113.6亿美元,增长22.7%。比1~7月放慢5.9个百分点,比7月份大幅回落11.5个百分点,这显示了7月份开始实施的出口政策调整的积极影响。另一个可能导致出口增长回落的因素是美国经济增长受次级债危机的影响将趋于放慢。次级债危机的影响将会继续深化,但不会导致美国经济进入明显的衰退或萧条,不过,会使经济持续一段时间处于相对低位增长,这对世界经济景气和外部对我国出口需求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自2006年以来,出口最重要的支撑因素是国内工业产能释放所产生的“外推效应”,如2006年受钢材产能大量释放及国内需求放慢的影响,我国钢材贸易由净进口转为净出口,2006年净出口额为2450万吨,2007年上半年则达到2510万吨,全年钢材净出口预计将超过5000万吨,而最近几年我国新增钢铁产能为7000~8000万吨,即有很大一部分的新增产能要通过出口来消化。预计2008年出口的这种“外推效应”会继续加大。我国外贸出口政策调整在相当程度上是抑制这种“外推效应”过大。受以上“两减一增”因素的影响,预计2008年出口增长将回落到20%左右。贸易顺差将继续有所扩大,但增幅明显放慢。预计2008年贸易顺差为3084亿美元,增长20%。
二、2008年宏观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投资再次出现大幅反弹的可能性很大
2007年下半年GDP增长率小幅放慢,表明宏观调控的效果有所显现。但并不意味着回落的趋势会持续,相反,强劲反弹的压力仍然较大,特别是投资增长有再次出现过热的迹象。2004年以来,我国每年都大量出台各类宏观调控政策,从效果看差不多都是“半年效应”,即每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都加快或反弹,下半年在当年的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有所放慢,第二年上半年又强劲反弹。我们预计,这一规律2008年会重演。即上半年经济可能再次出现明显偏热的趋势。理由有四:一是房地产投资特别是住宅投资继续过热。这是拉动投资下年反弹的最主要的内在因素,1~11月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31.8%,比上半年加快1个百分点。比全部城镇投资快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快7.8个百分点。二是信贷投放和货币供应量又趋于加快。8月份开始,贷款增幅持续4个月超过17%,比上半年和上年同期明显加快,处于明显的高位运行(前几年一般月份的贷款增幅在13%~15%之间)。货币供应量M1和M2增幅也再次回升,11月末两者分别增长21.7%和18.5%,分别比6月末(上半年)加快0.8个和1.4个百分点,均处于2007年以来的高位。这表明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未得到根本缓解,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投资冲动仍然很强。三是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依然不减。下半年以来地方项目投资增长继续有所加快,1~11月累计地方项目投资增长28.6%,比上半年加快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2.4个百分点。政府换届的效应已开始显现,2008年将会更加明显。四是新开工项目投资大幅提速。这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投资将继续保持偏快增长的先行指标(一般先行3~5个月)。1~11月新加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28%,比上半年加快21.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24.3个百分点。在消费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情况下,投资内在反弹压力增大必然使经济增长可能再次出现过热的风险。
(二)结构性通胀问题主要是对民生的影响问题
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对中低收入阶层的购买力影响很大,因为中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慢,而且其恩格尔系数高,在同样的价格水平下,其购买力下降会相当明显。如2001-2006年,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高收入户、高收入户年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8.5%、9.7%、11.1%和14.5%。正因为如此。中低收入以下群体对物价上涨的感受最深。即解决结构性通胀问题。除了抑制物价总水平的过快增长,更为重要的解决民生影响问题。一方面要努力抑制食品价格过快增长,另一方面要提高对中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力度。
(三)经济增长受两大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存在猛烈下调的风险
第一个不确定性因素是房地产在经过持续10年的过强繁荣后。可能借奥运会召开之机出现超预期的深幅调整(一般在奥运会之后)。最主要的原因是许多住房需求是投资性或投机性的(是造成房地产泡沫的主要原因),即不少人买房的目的是追求短期性暴利,而兑现这
一“暴利”的最好时机当是奥运会召开之前。从周期性因素看,10年的房地产超强繁荣积累了相当大的投资和金融风险,应有一个逐步释放或迅速释放期(像美国的次贷风险释放一样)。所以,我倾向地认为,房地产调整的拐点越来越近。房地产投资和消费面临三大风险:一是政策风险,不动产税迟早要征收,这是一项长期性成本,而且不可转嫁;二是利率上升的风险;三是周期性波动的风险。这都要消费者、投资者以某种方式承担。相应的银行将要承担坏账风险。这里再次呼吁。政府及社会不要人为抑制房地产的合理调整,让其逐步地释放风险对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有利,要防止的是过猛的下调而引起的过度波动。第二个不确定性就是美国经济受次级债危机的影响可能出现衰退,而对我国出口增长产生过大的压力,从而使我国经济增长快速回落。尽管许多人倾向地认为美国经济不大可能出现衰退,但许多迹象表明,次级债危机不会轻易过去,而且美国房地产的调整持续的时间不会短,并极富传染性,因此,美国经济即使不出现萧条也会呈中期的走弱态势(可能持续两年)。这会带动世界经济的持续调整,从而对我国出口增长造成较大的压力。出口增长放慢过多(速度放慢到15%~20%对我国经济稳定增长有利)将会冲击国内经济的稳定增长。
三、2008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考虑到流动性过剩问题的继续发展,“三过”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尽管正在或逐步接近经济周期的顶部区域,但地方政府的内在投资冲动仍十分强,另外受政府换届效应及对奥运经济增长的乐观预期等因素的作用。2008年经济增长可能会进一步高涨,因此,要以“双防”为目标,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另外,要清醒地认识到,对经济增长的合理调整(如周期性的)政府不应过度干预,要给市场自主调整留下足够的空间。具体的政策建议为:
(一)要认识到继续抑制投资增长的重要性
2005年之前出口增长是以外部拉力为主,而2006年以来出口增长是以推力为主,强大的推力和拉力的结合是导致2006年以来出口顺差过大的主要原因,推力增大主要是因为投资增长持续偏热,导致工业产能的集中释放,外部失衡是因为内部失衡。抑制投资增长是解决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的关键。要通过继续小幅升息和发行中长期公共债券的措施抑制房地产和工业的投资;完善信贷结构性调整政策,加大对房地产及相关高耗能产业的信贷收缩力度,同时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
(二)价格调控的重点是房价而不是物价,治理结构性物价上涨,要多管齐下
2007年二季度以来的价格大幅回升是结构性的,并不会导致全面的通货膨胀,影响经济增长稳定和金融危险的价格因素主要是房价的长期过快增长,而不是物价,对股市过热的调控也相对容易,将产业升级与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结合起来,并配合以合适的金融调控政策,股市会保持稳健增长。价格调控的重点是房价。抑制房价过快增长主要是要调整房地产政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住房基本政策是只鼓励家庭拥有一套住房,而对投资性住房采取较严厉的抑制政策。同时限制外籍人员购买住房;二是加大税收调节作用,尽快出台征收不动产税政策,促进“卖房”;三是对购买第二套以上住房采取严厉的金融抑制政策,将购买第二套以上住房的首付提高到40%以上,并将其利率大幅提升,以抑制住房的投资需求。
治理结构性物价过快增长,不能仅靠传统的升息等抑制总需求的办法,而要多管齐下。首先,要继续小幅升息,逐步改变实际负利率的状况,抑制仍然过强的投资需求。不过,由于2007年先后6次加息,我国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水平与中期均衡利率水平越来越近,我们估计在中期均衡利率水平在4.5%左右,因此,未来升息的空间也不大。二是增加短缺农产品的供给,提高农业的技术进步率,抑制农产品价格过快增长。增加短缺农产品的供给,一方面要增加技术投入,提高农产品的自给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水利及其他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农业、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同时,要加强国家对重要农产品储备的调节作用。三是增加对城镇和农村中低收入家庭的食品补贴。提高城镇最低生活标准,解决城镇最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困难。四是通过信息引导、规范市场行为,减弱通胀预期。尽管目前社会对通胀的预期明显较强,许多生产企业和服务企业都表现出强烈的涨价冲动,我们承认通胀预期对通胀的强化作用,但如果实体经济总体并不存在供不应求的局面,持续而明显的通货膨胀也是难以发生的,2004年社会的通胀预期也是比较强的,但2005年物价增幅照样回落,预期必须与市场实际状态相一致时才能强化通货膨胀趋势。除部分农产品外,目前大多数工业品是供大于求的,并不存在长期性内在大幅涨价条件。五是抑制公共服务品(如教育、医疗)和垄断型产品或服务的“搭车”涨价。
(三)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
流动性过剩,为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了十分好的条件。央行主要是管基准利率的稳定及其合理变化,其他利率逐步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应逐步缩小存贷款利息差。减弱商业银行利润对利差和贷款规模的依赖。从而有效地抑制商业银行过强的贷款扩张冲动,同时,鼓励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打破目前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减弱人民币升值固化的预期是金融政策最迫切的任务。出口如果出现大的波动,不仅不能加速人民币升值步伐,而且应适度下调汇率。
一、美国经济近期形势
(一)增长逐步提速,就业状况改善,通胀低位运行
2010年美国经济前低后高,增长逐步提速。一、二季度,受企业存货投资下降和欧债危机影响,美国经济明显减速,按年率计算增长率从2009年四季度的5.0%下降至3.7%和1.7%。此后,受消费、企业非住宅类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增长影响,经济逐步提速,三、四季度增长率分别达2.6%和3.1%,全年增长率为2.9%。
美国私人部门就业自2010年3月起逐月增长,全年新增就业110万人,是2006年以来私人部门就业年增长的最高点。今年1、2月,私人部门非农就业人数环比分别增加6.8万和22.2万,长期失业(27周以上)人数环比分别下降23.1万和21.7万,失业率从2010年12月的9.4%下降至9.0%和8.9%。
美国通货膨胀保持低位运行。2010年7月至今年1月,美国城市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月度增速一直保持在0.5%以下,去年全年仅上升1.6%。
(二)经济增长动力发生一定变化
2010年消费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步上升。其中,耐用消费品消费增长最快,对经济拉动作用最明显。一至四季度,耐用消费品消费按年率计算分别增长8.8%、6.8%、7.6%和21.1%,远高于私人消费支出1.9%、2.2%、2.4%和4.0%的增速。这反映居民对经济前景较为乐观,也反映消费信贷状况改善。2010年一至三季度,美国消费信贷环比降幅逐季收窄,四季度实现2.1%的正增长。
2010年投资拉动美国经济增长1.87个百分点,作用超过消费。1970年以来,这种情况为第三次出现。前三季度,住宅类投资和非住宅类建筑物投资持续下降,四季度实现温和增长。这反映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对企业投资信心影响严重。设备和软件投资一直保持正增长,2010年一至四季度按年率计算分别增长20.4%、24.8%、15.4%和7.7%,成为投资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受全球经济复苏和美元贬值影响,2010年美国出口增长11.7%,为1998年以来的历史最高点。其中,货物出口增长14.7%,服务出口增长5.8%。不过,受美国国内经济复苏带动,美国进口增长更快。2010年进口增长12.6%,其中货物进口增长14.8%。2010年美国贸易逆差为4218亿美元,较2009年3630亿美元的逆差有所扩大,但仍处于2000年以来的历史低点。净出口导致经济下降0.49个百分点。
2010年美国政府消费和投资支出拉动经济增长0.21个百分点。受财政状况恶化影响,美国州和地方政府减少雇员、压缩支出,2010年支出下降1.4%。财政风险将是长期困扰美国经济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复苏基础仍较脆弱,下行风险依然存在
美国就业状况虽有改善,但形势依然严峻。2010年美国新增就业人数虽为2006年来历史最高,但仅够吸纳新增劳动力,远不足以弥补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875万非农就业岗位的损失。改善就业仍是美国经济的第一要务,也是支持美国继续实施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最重要依据。
美国房地产市场继续疲软。2010年下半年,美国权威房价指标CoreLogic指数持续走低,从6月的146.86下降至12月的137.27,创下自2006年4月最高值以来除2009年5月外的历史新低。房价不振主要原因是住房按揭贷款违约导致金融机构持有的住房资产激增,加大了住房市场供给。
美国财政状况堪忧。2010年美国联邦赤字率为8.9%,虽较2009年有所下降,但仍远高于危机前水平。美国联邦债务负担率已达94.3%,远超60%的国际警戒线。美国州和地方政府情况更为严重,许多州已面临财政危机。
二、美联储继续保持宽松货币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今年1月25―26日的会议纪要中明确宣布,将继续保持宽松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调控目标继续维持在0―0.25%之间,继续执行2010年11月公布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计划(QE2),到2011年6月底购买6000亿美元的财政部长期国债,使美联储持有的国内债券规模达到2.6万亿美元。而且,美联储将继续把出售美国各政府部门债券和抵押支持证券所得的本金用于对财政部长期国债的再投资。
在2010年四季度美国经济增长好于预期的情况下,美联储的保守态度受到不少批评和质疑,然而,从目前美国经济形势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半年度货币政策报告中可看出,美联储之所以保持宽松货币政策,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至2010年底,美国经济虽已连续六个季度保持正增长,但高企的失业率说明经济复苏并不稳固。
第二,较低的通胀水平和较稳定的通胀预期为美联储保持宽松货币政策提供了较大空间。通胀预期稳定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美国资源闲置严重,2011年1月整体产能利用率为76.1%,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3.7%,明显低于1972―2010年80.5%和79.1%的平均水平。资源闲置为美国在不触发明显通货膨胀的同时加快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基础。二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虽给美国通胀造成上行压力,但因劳动力成本是美国生产成本的主体,约占60%左右,原材料成本在生产投入中占比较低,因此大宗商品价格到消费者价格指数的传导率较低。三是美国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加上失业率高企,压低了单位劳动成本。2009和2010年,美国单位劳动成本分别下降1.6和1.5个百分点。
第三,美联储有能力在合适的时候实现货币政策的及时转向。美联储对联邦基金利率的影响力早已为市场公认;美联储有能力灵活调节银行法定准备金存量,从而影响货币投放量;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纪要中明确声明,委员会将继续定期评估购买财政部长期国债的速度和债券持有规模,根据经济状况的变化调整公开市场操作方向。因此,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并不会形成惯性依赖,美联储有能力在合适的时候及时转向。
美联储继续保持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有助于美国经济加快复苏步伐。二是有助于缓解美国财政政策困境。三是可能助推国际短期资本向新兴市场流动。
三、美国经济近期走势及对我国的影响
(一)美国刺激性政策将持续发挥作用,投资、消费和出口增长驱动力强化
1、今年美国私人投资预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首先,企业家对近期经济形势比较乐观。权威机构Conference Board关于美国CEO信心的调查显示,2010年四季度美国CEO信心指数由三季度的50上升至62,56%的人认为美国经济形势较6个月前明显改善,未来6个月将继续改善。
其次,2010年美国企业盈利状况良好,企业现金充裕,有能力进行扩张性投资。2010年美国企业税后利润达1.37万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29.4%,为200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利润丰厚使企业现金流充裕。2010年末,美国非农业非金融类企业拥有的现金和支票存款为3543亿美元,分别是2007、2008和2009年的2.5、10.83和1.92倍。
第三,银行对工商业投资贷款意愿上升。美联储今年1月的调查报告显示,无论对大中型企业,还是小企业,银行进行工商业贷款的意愿都有所上升,贷款标准降低。
第四,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改善了企业的投资环境,扩大了税前抵扣力度,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刺激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不过,房地产市场近期出现明显复苏的可能性不大,银行对房地产类的贷款意愿也没有明显改善。美国投资预计继续集中在设备和软件领域,住宅类投资和非住宅类建筑物投资可能继续疲软。
2、消费预计将保持增长
首先,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助于居民收入稳定和增长。目前,美国政府支付的工资和社会保障支出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0%左右。2010年底奥巴马总统签署法案,在扩大减税规模的同时,将失业保险等社会福利政策展期,这将有助于居民收入的稳定和增长。
其次,银行对消费者贷款意愿上升,有助于减少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居民当期消费。2010年下半年,美国居民储蓄率持续走低,从2010年6月的6.3%下降至12月的5.4%。
第三,消费者对未来预期乐观。Conference Board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以来,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不断上升,1月为64.8,2月为70.4,对未来6个月持乐观预期的消费者明显增多。
今年推动美国出口增长的内外因素仍将继续发挥作用。从内部看,美国农业补贴政策持续发挥作用,美国改革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体系、放宽高技术产品出口,这将推动美国两大优势产品――农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长;从世界环境来看,一方面世界经济整体仍将保持正增长,而我国作为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实施扩大内需和进口战略,将为美国出口创造强劲的需求,另一方面,美国出口促进内阁正在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的谈判,要求加大进口、保护知识产权力度。
中东北非局势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石油价格的影响上。如果沙特阿拉伯、伊朗等核心产油国能够保持稳定,石油供给不出现大幅波动,那么中东北非局势对美国经济的影响预计比较有限。日本大地震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尚不明朗,不过就目前看,由于日本并非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对美国经济整体走势的影响预计不会太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升至2.8%,通货膨胀率为1.1%;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预测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3.1%,通货膨胀率为1.4%;美联储预测比较乐观,认为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3.4―3.9%,通货膨胀率为1.3―1.7%;费城储备银行对经济学家观点的调查报告预测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3.2%,通货膨胀率为1.3%。
(二)美国就业状况将缓慢改善,财政状况可能进一步恶化
美国就业增长将滞后于经济增长。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的调查显示,虽然企业对经济复苏普遍乐观,但相当多企业近期投资的目的是提升生产率而非扩大就业。预计今年美国失业率较2010年的9.6%会略有下降,但仍将在高位。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预测2011年美国失业率为9.3%,美联储预测为8.8―9.0%,费城联储调查报告预测为9.1%,高盛公司预测为9.0%。
扩张性财政政策可能导致美国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2010年,美国赤字率预计进一步上升,从2010年的8.9%上升至10.9%,达到二战以来的历史最高点。
(三)美国近期经济走势对我国的影响
首先,为我国稳定外需创造有利条件。美国是我国仅次于欧盟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占我国出口的20%左右。模型测算表明,美国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会带动我国出口增长1.71个百分点。
其次,我国扩大进口和人民币升值压力会加大。2010年的经济表现将坚定美国通过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信心。今年美国很可能继续要求我国扩大市场开放,增加从美国的农产品进口,保护知识产权,推动人民币升值。
1.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一季度GDP增长率为9.7%,与上年四季度9.8%的增幅大体持平,上年二季度以后经济增长回调态势趋于稳定。按照首次的季度GDP环比增长数据(2.1%)折年率计算,为8.6 7%,表明经济增长率稳定在8%―9%的区间内,符合预期的调控目标。
2.价格同比涨幅较上年提高,但新涨价因素趋降
一季度CPI同比上涨5%,涨幅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但翘尾因素影响达到3.3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为1.7个百分点,较上年减少0.4个百分点(2010年CPI上涨3.3%,其中翘尾因素影响1.2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为2.1个百分点)。从变化趋势看,3月份CPI环比降低0.2个百分点,表明新涨价因素呈减少态势。
3.出口继续较快增长,但增幅有所降低
一季度外贸出口同比增长26.5%,较上年同期降低2.2个百分点,较上年全年降低4.8个百分点。一季度出现贸易逆差10亿美元,与上年同期顺差139亿美元比较,净出口减少近150亿美元。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降低。
4.投资增长高位稳定,但投资实际增幅降低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较上年同期降低0.6个百分点(统计口径有所变化,今年一季度投资不包括农户),与上年全年投资增长水平大体持平。但剔除价格因素以后,一季度投资实际增长率较上年同期降低5.88个百分点。
5.消费增长率有所降低,以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出现波动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3%,增幅同比回落1.6个百分点。剔除价格因素后,消费实际增长率为10.76%,同比回落4.6个百分点。一季度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汽车类同比增长14.2%,增幅同比回落25.6个百分点:石油及制品类同比增长37.6%,增速同比回落2.7个百分点;家具类同比增长24.5%,增速同比回落13.1个百分点;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同比增长20.5%,增速同比回落9.1个百分点。这反映了以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出现了一定波动,居民购房、购车活动明显降温,进而对汽车销售和与住房装修相关的家具、家电购买等产生明显影响。由于消费结构升级是带动产业升级,带动工业化、城市化的重要动力源泉,这方面变化的滞后影响需要高度关注。
6.货币供给量增长放缓,新增贷款同比继续减少
一季度末M2余额同比增长16.6%,较上年末19.7%的增长水平明显放缓,已接近年度调控目标(16%),新增贷款为2.24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3524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加4.19万亿元,同比少增3225亿元。引起通货膨胀预期的货币因素得到进一步削减。
综合看,一季度经济增长平稳,导致通胀预期的诸方面因素趋减,经济正在继续向市场为基础的新一轮可持续增长轨道过渡。
二、要高度警惕总供给与总需求关系出现逆转
未来最终需求增速继续下降可能性较大,受通胀预期影响,库存增加并带动生产投资过度增长,会导致供给面过度扩张。一旦最终需求约束出现,可能导致供大于求问题凸显,过剩产能调整会使经济运行进入比较困难状态,对此应高度警惕。
1.要高度重视出口增速减慢特别是净出口减少的趋势
今年一季度出口增长已经显露回落态势,未来预计会继续发展。一方面由于基数扩大。2010年一季度以后,出口额呈现扩大趋势,增长率呈现提高趋势(见表),这些会影响到今年一季度以后的出口增长率。另一方面,随着通胀势头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蔓延,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出台的可能性减小。而欧洲货币政策已经开始转向。这些都可能引起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势头的逆转,对我国出口会带来一定压力。综合这些因素的影响,未来出口增速可能继续降低。与此同时,随着全球通胀势头的发展,进口预计将继续快速增长,贸易顺差减少的趋势会继续保持。外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降低的趋势应该高度重视。
2.要高度重视消费增长放慢的趋势
当前消费增速放慢,主要反映的是以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过程遇阻,这不仅对当前经济增长、而且对中长期经济发展都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主要由以住、行改善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来拉动,这也是未来扩大内需非常关键的环节。当前因房地产泡沫威胁很大,以及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影响,对住、行需求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控制,在抑制不合理需求的同时,正常的住、行需求也受到一定影响,消费结构升级活动明显减弱。这一变化对当前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工业化、城市化持续快速推进都有根本性影响,必须高度重视。
3.要高度警惕投资增速出现下降
在当前三大需求中,出口与消费都出现增速减缓态势,投资增长对总需求稳定增长至关重要。今年政府投资正在由政策扩张状态转为常态,尽管有保障房和“十二五”新项目的支持,预计增量将继续减少。地方政府投资受资金约束比较突出,包括土地财政能力趋弱,融资环境趋紧等。综合分析,今年政府投资将继续上年增量减少的趋势,这也符合政府投资由扩张状态回归常态的目标。另一方面,受房地产交易量萎缩、房价下降预期增强的影响,预计未来房地产投资增速也将放缓。这些都预示未来投资增速会下降。
4.要高度重视社会库存水平调整及其对生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