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精品课课程建设范文

精品课课程建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7: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精品课课程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精品课课程建设

篇1

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力争经三年内建设出符合中职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临床要求的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要突出课程设计的职业性、实践性与针对性。

1.1职业性。

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开发,构建基于临床标准,针对特定职业岗位,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

1.2实践性。

引进临床儿科护理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弥补教材置后问题,减少学生适应实践的阻力,以临床路径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践,学做一体,深化学校里建“病房”,病房里设“课堂”,实现学校与医院文化融合、课堂与病房融合、课程与岗位融合、学业与职业融合的总体目标。

1.3针对性。

以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本位,形成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师共同参与,共建、共育、共管的教育体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达到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和让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达到“五个对接”即:教育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

2建设目标与思路

2.1建设目标。

(1)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整体教学水平。(2)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儿科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创新。(3)具有一套体系完善、内容先进,符合培养目标、教学要求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4)具有完备的教材体系,编写出与精品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材。总之,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我们课程建设成为师资力量雄厚、资源丰富、课程特色鲜明、教学形式新颖、教学内容精深、教学、设备齐全、教学手段先进,能满足各层次学生需要的精品课程。

2.2建设思路。

(1)行业专家与本校专业教师共同研究儿科护理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首先进行护理工作岗位分析和各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分析,将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形成整合后的工作任务即学习项目。(2)以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临床护理工作岗位过程实施教学。在分析护士工作岗位的基础上,结合医院真实项目任务,建立学习情境。以工作岗位的流程为依据,融“教、学、做”为一体,在“仿真临床环境”中,开展情景化教学。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现在结合我校学生状况、教学资源等实际,开展情景化教学方法。力求达到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的目的。(3)编写学习指导等学习资源。根据学习任务,编写电子教案、实训指导、学习指南、练习册等学习资源。(4)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在传统教学精华的基础上,力争利用视听资料、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开扩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就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5)创新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综合评价方法(包括学校、行业、医院、家长、社会形成综合评价体系)。

3建设内容

3.1创新教学模式。

(1)课堂教学、实训操练、假期见习同步进行,理论、实训、临床三结合工学交替模式。(2)课程设置中,以岗位需要为导向、职业标准为主线,同时兼顾护士执业资格证的考取,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3)教学实施过程体现模拟和再现任务所需要的场景和工作过程,坚持教学任务实施的教、学、做三个环节。

3.2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情境教学法,网络互动教学法。(1)情境教学法,教学实施过程体现模拟和再现任务所需要的场景和工作过程,病例导入,创设护理情境,角色扮演,坚持教学任务实施中的教、学、做三个环节。将教室与实训室合二为一,形成仿真的工作场所,实施教学、实训一体化。(2)网络互动教学法,建立儿科护理网络平台,向学生提供教学内容、网络课件、电子教案,学习辅导资料、电子书籍、应用资料、网络链接等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网络答疑、专题讨论学生意见反馈、教学情况调查等教学辅助工作,教师教学资料亦已挂在网上,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及时快速地更新,满足了本课程的理论、实践教学的需要,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

3.3创新评价模式。

采取课堂实训和岗位见习实训相结合的校企共评的教学评价模式。学生在寒暑假到医院见习,课堂实训学分由专业教师评定,岗位见习实训学分由企业教师评定。

3.4校本教材及教学资源库建设。

资源库包括:(1)教材;(2)电子教案;(3)典型情景案例库;(4)多媒体课件库;(5)教学录像;(6)素材及素材网站库。

4建设计划

4.1课程建设步骤。

建设目标。三年内把《儿科护理》课程建设成为师资力量雄厚、资源丰富、课程特色鲜明、教学形式新颖、教学内容精深、教学设备齐全、教学手段先进,能满足各层次需要的精品课程,成为“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

4.2三年内课程资源全部上网。

5经费使用

这是经费预算表,主要用于企业调研论证、教师培训考察、教材编写及出版、案例手册编写、教学录像、网站开发和课程网站建设方面。

6保障措施

篇2

关键词 精品课程;网站;多媒体课件;质量工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3-0061-02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精品课程是高校优质教学资源极大化利用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已经成为高校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计算机方面的公共基础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已经在各所大学理工科专业普遍开设,课程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编程思维和编程能力。鉴于教学实际,多所高校都在进行该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本文就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些事项进行一些探究,以期为该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1 课程教学现状

为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编程思维与编程能力,各所大学的理工科专业都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对于教学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1)作为一门计算机方面的公共基础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基本都采用大班理论授课及上机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人数多,学生专业差异较大,学生层次分布广,学生自身的差异也较大,统一的授课方式很难同时满足学生的需要。

2)任课教师很多都是多专业、多门次授课,教学任务重,导致其很难对学生的个性和专业特征作过多的研究,结果是授课内容几乎没有区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还是以教为中心,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缺乏进一步的创新,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还是以笔试为主,缺乏灵活性,对于程序设计这样的课程,评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 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意义

作为学生,大家很希望能有一些课程学习方面的优质资源来帮助自己学习。因此,进行本门课的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不同优秀教师的授课课件、教学视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精品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在线测试、编程练习、算法演示、课程竞赛等课程相关的信息,有利于学生在课下的自主学习,有很强的使用价值和针对性。精品课程是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家教育领导部门和高校都注意到了其重要价值。精品课程的建设程度也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学院也提出了多种激励措施鼓励大家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力争提升学科内涵。

3 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内容

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一般包括解析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书写精品课程申报书,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制定精品课程框架,建设精品课程网站,编写教学课件,录制教师授课录像,建立在线试题库等。

解析精品课程评审指标 结合学校实际,认真研读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标准,对其指标体系进行分解细化,做到心中有数,为精品课程的建设做好准备。

制定精品课程框架 紧密结合精品课程建设指标,做好精品课程建设的规划和设计,制定出精品课程框架。精品课程框架应该囊括所有精品课程建设指标,并突出自己的特色栏目。

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 每门课程都有学习和考核的标准,为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应结合C语言程序设计公共基础课程的特点,结合各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

编制教学多媒体课件和编写教案 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该要求相应的指导教师编制符合专业培养要求,具有良好风格,质量高的多媒体课件,并编写相应的教案。多媒体课件要做到优中选优。

录制教师授课录像 选择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几位教师进行授课的录像,将其好的教学场景录制下来,以提供给更多学生使用。授课录像可以由学校多媒体中心人员提供录制帮助。授课录像应该能够体现授课内容的合理性和授课方法的先进性,并有一定的趣味性。

建设试题库 精品课程的建设要配套试题库,最终实现学生的在线练习和在线测试。试题库应能涵盖考核的所有知识点,并且包含不同的试题类型。

建设精品课程网站 为了实现精品课程资源的和展示,要建立精品课程网站。网站要栏目设置合理,界面美观大方,色彩配置符合人眼长时间查看的要求。网站能够充分展示课程建设中的各个要素。

书写精品课程申报书 严格按照精品课程建设申请书的要求填写,在格式上做到规范无误,在内容上要能够突出自己的特色,提供的支撑材料有理有据。

4 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注意事项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然而,许多高校都存在“重申请,轻建设”的情况。实质上,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要更加重视后期的建设工作,在内涵上提升教学质量。笔者认为,精品课程建设中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的建设,其目的是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的本身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要从根本上改善教学质量,提升内涵,就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大现有教师的再教育,鼓励其进修或深造;另一方面,可以引入高学历、高能力人才,充实教学队伍。

规范规章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应该逐步规范相应的规章制度,如统一备课、专家听课、学生评教、教学竞赛等制度,从管理上为增强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注重精品教材编写 精品课程的建设离不开精品教材的支撑。应注重教材内容的不断革新,将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知识内容反映到精品教材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好的素材。

重视多媒体课件的编制 多媒体课件是精品课程网站的重要部分。要重视课件的编制,编制出内容丰富、布局合理、构思精巧的多媒体课件,以利于课后学生的自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粗制滥造的多媒体课件往往只是书本知识的简单展示,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欲望,无法起到相应的效果。

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品课程的建设,应不断地研究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重视实践教学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就要求加强实践教学。同时,在精品课程网站上,也可以多增加一些编程问题,鼓励学生参加程序设计大赛。

重视学生评价 精品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最终还是要以学生是否学到知识作为根本依据。精品课程的建设,要重视学生的评价,并把学生的好的建议吸收进来,进而进行教学的相应改进,使其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5 结束语

精品课程是高校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精品课程的建设对于提升学校学科内涵有积极的意义。作为一门实践性强、专业分布广的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讨论了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的建设意义,研究了精品课程的建设内容和注意事项。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对其合理使用,对于增强教学的效果有明显的影响。应注重精品课程的申报和建设,为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幼如,尹睿,谢虎.精品课程群支持的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3(8):1-7.

[2]李立,王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12-14.

篇3

关键词: 操作系统 教学改革 精品课程

引言

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系统最重要的系统软件,其管理计算机系统硬件(如处理器、存储器、I/O设备等)和软件资源(如程序和数据文件等)的机制,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经过近20年蓬勃的发展,于上世纪70年代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和产品。到今天,操作系统的发展已经走过了近50年的历程。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制造技术和用户需求,特别是网络应用的发展,一些新的问题相继出现,例如系统的安全性问题、网络的快速链接与传输问题及大容量硬盘等层出不穷的新硬件的管理问题等,因而操作系统的理论与设计方面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系统安全性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了该学科的一个研究热点与难点。操作系统在计算机领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否学好“操作系统”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诸多影响。为此,本文从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环节和评价体系几个方面对操作系统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全力营造精品课程。

一、优化课程知识体系结构

类似于其他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操作系统也经历了系统结构与实现技术的变更与发展。早期的操作系统由于受硬件、程序设计语言及软件设计技术的限制,一些设计原理与实现技术相比于现代操作系统来讲已经是过时或不合理了。因此,在确定操作系统原理授课内容时,我们积极跟踪国外最新的操作系统原理教材,摒弃了传统操作系统原理中那些过时的知识,取而代之现代操作系统中普遍采用的设计原理与实现技术。譬如,我们摒弃了传统操作系统中的作业及作业管理的概念,强化了进程及线程的概念。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授课课时,向学生介绍最新的操作系统原理与技术,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操作系统原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操作系统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特点:操作系统的知识体系统结构概括为知识结构、知识体和知识点三个方面。知识结构概要性地总结为:计算机操作系统是计算机技术和管理技术的结合。知识体概括为两句话:“计算机操作系统是方便用户管理和控制计算机软件资源的系统软件”和“操作系统有五大类型和五大功能”。这两句话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知识点是操作系统五大类型和五大功能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

随着计算机应用向纵深方向的进一步拓展,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早期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操作系统,往往局限于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一些典型算法的实践。那时候,学生很少有机会去了解、实践操作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实现技术。当前,开放源代码软件日益深入人心,以Linux为代表的开放源代码操作系统软件,已成为大学生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学生学习、研究计算机基础支撑软件的首选。这为大学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实验平台,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优化课程知识体系结构,使其更加符合高等学校课程的专业性、探究性和前沿性的特征;引导学生探究并掌握专业知识,通过指导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培养他们发现新问题、新知识和新方法的能力;结合学科技术的发展,让学生了解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将学生引向学科领域研究的前沿。长期的教学实践充分证明,这种知识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课程的相关内容。

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围绕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目的,我们开展了教学方式的大胆尝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1.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中强调个性化教学、开放式课堂,将师生的交流从传统的课堂拓展到网络、电子邮件、实验室、机房,注重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在研究生课程中,安排超过二分之一的课时组织讨论班,由学生自由组成项目组,自主选择项目,自主设计、开发,并在讨论班上交流研发成果。

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拘形式,只要有利于教学目的,全部可以充分利用。目前采用的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Internet、电子邮件、原版英文教材、双语教学、网上作业、网上答疑、BBS论坛、操作系统资源网站等。另外,学生利用自备电脑查资料、做实验,吸收学生参加操作系统研发项目,引荐学生去公司实习等,都正在采用。网络教学环境方面,提供课程资料、Linux内核代码阅读工具、操作系统学习资料下载、通知等服务。通过网络教学这一先进手段,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营造了教师与学生的良好的沟通氛围。

2.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教研结合。

主讲教师带领所有学生,运用刚刚学到的操作系统理论,深入学习,分析Linux内核源码,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相应的,考核内容既有操作系统原理,又有Linux实验。学生除了完成操作系统实验外,被积极吸引,参与到计算机学院教师的相关的嵌入式系统方向、应用服务器、集群计算、网络系统等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中。这些学以致用的实践活动,不仅为学生的操作系统学习创造了难得的机会,而且提高了计算机专业学生在研发能力方面的竞争力。

三、加强实验教学环节

围绕现代操作系统原理中的重要概念与方法,设计了基于Linux的7个主题实验,这些主题涵盖了linux的内核重建与shell、系统调用、进程同步、进程调度、虚拟存储、设备驱动及文件系统,其中2个是必做题,其余5个主题要求学生选择其中至少3个主题进行实验,或至少选择其中的2个主题,然后自行确定1个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主题。实验时,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人数一般不超过3人,实验后要求学生按组提交实验报告及相应的代码,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有选择性地安排部分小组在课堂上进行实践经验交流。这些实验由浅入深,既有Linux使用环境与使用技能方面的培养,又重点围绕着深入了解Linux内核的实现机制展开。通过这些实验,既激发了学生学习Linux的兴趣和主动性,又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确定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为了强化实践,我们在国内率先开展了Linux操作系统源代码分析实验,并开设了专门的实验课程。目前,本科生操作系统原理与实验已单独开课,课程名称分别为“操作系统原理”和“操作系统分析与实验”,均为专业必修课,分别为3学分和2学分,很好地贯彻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强化理论”的教学思想。

四、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促进教师积极的教学态度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保障教学活动的效果和质量。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学生学的评价两个方面,在两个方面均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表述是否清晰、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教学要求。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以及维持秩序和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精品课程建设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操作系统精品课程的建设,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善平等.操作系统学习指导和考试指导.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尧学,史美林编著.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

篇4

关键词 精品课程 网络资源 低频电子线路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47

Network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Course

LIU Limei, SHI Biao, ZHOU Xiancheng, ZHOU Kaijun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Changsha, Hu'nan 4102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building Course Website for quality course,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teaching material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interactive modules diversified construction and instructional video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other network resources. And analyzed some problems of network resources exist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courses, proposed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achieve the effects of radiation cours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quality courses, network resources, low-frequency electronic circuit

0 引言

2003年教育部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从当年4月起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截至2011年7月,教育部共公布了3835门精品课程,覆盖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程。2011年,国家教育部开始进行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

而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在精品课程的整个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出发,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以界面友好、操作简单、资源丰富、服务教学为建设目标,建设了“低频电子线路”省级精品课程的教学网站。本文试结合本课程网站的建设实践,对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1 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内涵

图1 “低频电子线路”精品课程的网站

精品课程资源主要依托网络平台优势,解决了各高校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让各个高校尤其是一些基础比较弱的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分享到优校名校的资源。因此,精品课程除具有 “理论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大纲、考试大纲、授课课件和教案、例题和习题解答”等传统的教学资源外,还应配备一些网络教学资源,如在线答疑、在线讨论等课程互动环节以及自我检测、视频教学等教学活动,从而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校内与校外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交流。如图1所示为省级精品课程“低频电子线路”的网站。

2 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

2.1 一体化教材的建设

构成完整的一体化教材,才能较好地满足教学需求。一体化教材,从实际意义上而言,除了上课所选用的主教材以外,还应包括理论参考教材、实践和实验参考教材、学习指导书、教学教案、电子课件等等,其中电子课件将教学内容以文字、图片、动画等形式用幻灯片展现给学生,具有开放性好,扩展性强的特点。在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堂的实际效果,注重电路图的布局、文字的颜色、大小以及动画的设计等诸多细节问题。一体化教材将教学内容以不同的编写方式呈现给学生,它们之间既有重复、强调,又有交叉和补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2 多元互动模块的建设

多元互动的建设包括人与人(师与生、生与生)、人与机、人与文本、人与环境等多种教与学模块的建设。所开发设计的“低频电子线路”精品课程互动模块包括课堂学习辅导系统和师生交流互动平台两大部分,可以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本课程的自主和研究性学习。

2.2.1 辅导系统的建设

针对每章节的教学内容设计的辅导系统,包含五个部分的内容:每章节的基本要求、主要内容、难点释疑、例题分析、自我检测和知识扩展,该系统由学生在每章节的学习后在计算机上完成。其中学生在完成自我检测部分后,系统会自动给出学生的测试成绩和做题的时间,并提供出正确的答案,以供学生参考。如图2所示为该辅导系统中半导体二三极管的辅导内容。

图2 半导体二三极管的辅导系统的内容

2.2.2 师生交流互动平台

师生的交流互动平台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通过网站进行交流互动,教师将作业题、讨论题以及相关的通知通过网站进行,同时可以通过网站进行在线答疑和在线讨论等环节;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该网站下载辅导系统和相应的教学资料,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在线方式进行交流,并且同过该平台也可以分享学习中的心得和体会。二是新媒体互动平台,老师可以采用新的媒体手段,如微博、微信、QQ群等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该方式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

2.3 教学视频资源的建设

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本课堂将所有的教学内容制成视频放到了网上,以供学生和兴趣爱好者进行及时点播。从某种程度上教学视频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另一方面也使其他的学习者能够真正享受到名校和名师的优质资源。该部分资源已经成为了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的重要部分。

3 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网站后期维护被忽视

精品课程的数量每年在递增,但是精品课程很多网站上面的信息一直停留在建站初期,没有及时更新。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2011年7月份针对2003 ~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各本科学校网站运行状况监控统计如图3和表1所示:

图3 2003-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本科学校的运行状况饼图

表1 2003-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本科学校的运行状况表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实际正常运行的精品课程网站数量并不多,还有近30%的网站执行情况比较差,这种状况与我们最初建设网络资源的目的相悖。

3.2 各院校单独建设

目前,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都是由各院校单独建设,各个高校之间共同建设资源共享的现象并不多见。将各个院校的特色集于一体,从不同侧面给学生提供更为多元化的资源,实现高校之间的共建和共享,能够促进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更专业、更全面、更实用,同时也能够避免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重复建设,防止多而不精的现象。各院校间如何促进共建共享,还需考虑知识产权、任务分工和责任等问题。

4 展望

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如何扩大课程的辐射影响,如何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推广精品课程仍需要进一步深思。在此基础上真正实现资源的共享,缓解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从而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的提高。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商学院教研教改课题“面向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实习基地运作及管理模式研 究”、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湖南省教育厅教研教改项目“中美‘产学研用’合作模式比较研究”、湖南省教育厅项目“ 依托学科竞赛的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基于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基于Agent的智能电子商务系统研究”(项目编号:10C086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宋佳琪,郑燕林.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现状研究[J].软件导刊,2010(5):93-95.

[2] 刘庆伟,刁文广,舒云星.“模拟电子技术”精品课程网站的开发[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2):93-95.

[3] 方辉.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J].信息与电脑,2011.8:186-198.

[4] 魏孔鹏,余巍巍.数字媒体技术在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享中的应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1):72-76.

篇5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校在“计算机组成原理”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建设立体化教材等几个方面的改革实践。

关键词:精品课程;立体化教材;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硬件专业基础课,是所有后续硬件专业课的基础和支撑,在计算机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有自身的完整理论体系,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具有知识面广、内容多、抽象枯燥、难理解、更新快等特点。因此,如何把握课程的主线和重点,使学生扎实掌握计算机系统各部分的工作原理,牢固建立整机概念,同时强化硬件实践,培养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成为该精品课程改革的重要和迫切议题。“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组教师经过多年的教改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于2006年初获学校精品课建设立项,2007年底经学校验收通过,成绩优秀,并被推荐参加2008年山东省精品课评选。

本课程开设以来,课程组一直致力于教学改革,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确立了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让学生熟悉计算机各功能部件组成及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明确数据流和控制流在机内的流动,建立整机概念,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并通过面向问题求解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明确了课程建设的近期目标――“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省内一流”。

1狠抓教学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师资素质的提高。课程组8名教师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专职实验教师2人。已形成以40岁左右的中青年教师为学科带头人,以一批年轻博士/硕士为学术骨干,老中青结合的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课程组教师集体备课,坚持每两周一次教研活动,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在全院名列前茅。近年来,课程组在课程建设方面成果丰硕:主讲教师获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学校优秀CAI软件一等奖1项;获学校优秀多媒体课件展评一等奖1项;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2篇。

2优化教学内容

大幅度压缩课内学时,增加实验学时,增大学生学习自,扩展个性发展空间。在缩减课时的情况下,针对课程在计算机学科中的承上启下和支撑作用,精选本学科中最基本、最重要、最精华的部分作为教学内容,明确重点和难点。授课时,以单处理机系统的组成原理与结构及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重点,以整机概念的建立为核心,从而保证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系统性。

课程教学始终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利用课堂、课程网站等形式及时把新理论、新技术及成熟的科研成果纳入到教材、教学内容中,以保持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如讲“总线”时,及时补充USB、IEEE1394、PCI-Express等相关知识;讲“CPU”时,又补充介绍AMD和Intel的 64位CPU;讲“内存”时,补充双通道内存、DDR内存和硬盘优化等知识。

3改革实践环节

3.1创造实验环境

提高学生硬件动手能力,实验环境是关键。硬件实践设备耗资大、专用性强,部分学校不愿投资,致使学生的硬件实践场所缺乏。而我们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精品课建设多年来一直得到学院和学校的大力支持,通过学校投资和教师自行研发,为学生创造了很好的实验环境。实验室面积宽敞,设备齐全,更新快。课程开设以来,不仅实验设备进行了3次变革性的更新,还专门配备了2名专业实验教师,他们学历高,业务精湛,都能独立为学生设计和指导实验。学生在这样的实验环境中能够得到全面、系统的工程实践训练,保证了动手能力的锻炼和实验教学的效果。

3.2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1) 实验内容层次化

实验内容分为部件、综合和整机三个层次:4个部件实验、1个综合实验及1门课程设计。部件和综合实验一人一组,部件实验配合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综合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硬件学习的兴趣;“模型机设计与组装”课程设计2人一组,共同设计、调试,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合作进取的团队精神及创新精神。对硬件设计感兴趣的同学,专门安排指导教师,利用开放实验室或毕业设计,进行特别指导和训练,以提高他们的系统设计能力和科研能力。

(2) 实验任务层次化

实验任务分基础和提高两部分,基础部分每位学生必须掌握,提高部分则由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选做。这样,既使学生牢固掌握了应学会的知识,又给“吃不饱”的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能力的空间。

(3) 实践模式层次化

在部件实验中,适当开设“验证型”实验,多开设“设计型”实验。在综合实验和课程设计中,则全部开设“综合型”和“探索型”实验,形成了“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

为配合这一模式的实施,首先,全部更新 “实验指导书”为“实验任务书”。每次实验只给出实验任务、要求及实验条件,具体如何设计和实现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其次,针对硬件实验难度大、成本高、易出错的特点,开发了实验模拟软件。先模拟学习,后实验演练。模拟软件包括“仿真演示”和“交互实验”两部分。学生通过“仿真演示”先学习熟悉实验内容,再通过“交互实验”类实验台环境,演练真实实验过程。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避免了直接做实验易造成的器材浪费与损坏,节约了实验成本。最后,“主动放权”,把实验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教师仅给以启发和引导。例如,在“模型机设计和组装”课程设计中,自始至终贯彻“主动放权”思想,按照“三有、两严、一宽”的方针进行。“三有”指有指导性的时间和内容安排计划、有加强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有切实可行的操作规程;“两严”指严格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方案、严格验收检查;“一宽”指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自由组合(二人一组),自主选择(元器件、设备),自主设计方案。这样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能够快乐地学习。学生在实现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后,都非常有成就感,学习的热情更高涨,信心更饱满,硬件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强化和提高。

4建设立体化教材

4.1课程教材建设

课程开设初期,广泛选用国内名校名家的教材,并优先选用国家优秀教材。课程组在反复使用这些名校名家的教材后,充分吸取了这些教材的优点,申请自编教材(已经获校“十一・五”规划教材批准立项)。适合自己学生和特色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材已基本编写完成,将于08年6月出版。

4.2实验教材建设

根据实验教学的需要,课程组自编了多种版本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任务书》、《模型机设计与组装实验任务书》等实验教材,以分别对应不同时期的不同实验台。这些实验教材随着实验内容和实验设备的变化一般每两年修订或更新一次。我们的配套实验教材也已获校“十一・五”规划教材批准立项,将于08年6月与教材一起出版。

4.3电子教材建设

针对课程内容抽象、原理复杂、难理解的特点,课程组自2000年起就引入了多媒体教学。课程组教师集体备课,学内容,设计开发了多媒体课件。课件由授课课件和动画模拟软件两部分组成。授课课件主要讲解相关概念、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动画模拟软件则包含“原理”和“实验”的所有内容。原理部分仅提供“仿真演示”功能,实验部分有“仿真演示”和“交互实验”两种形式。通过模拟软件将教学重点、难点和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逼真地展示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好。课件历经多年使用,不断修改和完善,于2007年获学校多媒体课件展评一等奖。

4.4课程网站建设

我校自04年秋开始实施东营-黄岛两地办学。学生去黄岛后师生当面交流机会减少,为实现师生的远程交互,弥补两地办学带来的不足,课程组于2004年春开发了课程网站。课程网站由指导说明、学习教程、动画模拟、课后作业、作业上传、最新动态、资料下载、试题库、留言版等功能模块组成,实现了在线学习、作业、练习、考试一条龙。课程网站是组成原理课程的网上资源库,也是立体化教材的真实体现。它突破了原有课堂教学的局限,能借助自身独立的双向沟通功能,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容纳更大的信息量和多样性,适应教师和市场的需要。课程网站由于其完善的功能和良好的使用效果,于2005年获学校优秀CAI软件一等奖。

参考文献

[1] 郑文斌,陈晓竹等.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7,(6):13-15.

[2] 郑秋梅,刘新平等. 深化硬件系列课程改革,切实提高动手能力[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2):346-349.

[3] 刘建英,徐爱萍.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教改方案的设计[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57-58.

篇6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计算机网络课程开展双语教

>> 探索双语教学之路,建设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 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知识结构教学探讨 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职计算机专业类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计算机组成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系统结构”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组成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计算机组成原理”精品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浅谈计算机基础类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计算机网络构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浅析 高职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 国家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教材建设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网络”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站设计探究 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网络技术”精品课程的设计与实现 浅析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在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计算机控制系统》精品课程建设及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教学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思科网络技术学院CCNA在线课程curriculum1-

4()

IETF RFC检索库()

internet2.edu

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

中国IT实验室在线实验(/

www/school/ccnp-lab.htm)

本精品课程网站(/apply/teacher/

course_preview_index.jsp?curid=524&coursename=计算机网络&curstyle=default&from=guest&starts=

11&orderitem=curlevel)

推荐的期刊是: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2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知识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基本概念,特别是TCP/IP协议族;学会生成局域网和实现广域网连接;用Java语言实现协议Java小程序和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了解“无线与移动网络”、“多媒体网络”、“网络安全”、“网络管理”四个高级专题的最新进展。语言目标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学术阅读、写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内容方面,如何合理安排课程的内容体系结构、组织方式、实践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我校的安排方式如下:

(1) 一开始就强调以Internet为研究目标和示例来源,介绍计算机网络的众多基本概念和术语,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 采用自顶向下的顺序,比如介绍网络的第一个层次是应用层,它离应用程序最近,一旦学生们理解了网络应用,就能理解支持这些应用的网络服务,同时还可激发学生对较低几层的学习积极性;

(3) 引入最重要和最新的知识,放弃过时的内容。

3师资力量

我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组是一只年青的教学队伍,学术带头人牵头,中青年为骨干,年龄、职称、学历梯队结构合理,平均年龄不到35岁。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含高级实验师)3人,讲师(含工程师)5人,助教1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4人,在读博士1人,在读硕士2人。教授从事基础课理论的教学;中青年为骨干,从事理论课和实践课程的教学;理论课师生比为1:13,实践课师生比为1:8。本课程负责人长期从事本科计算机网络及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从1989年开始,在国内、澳大利亚及俄罗斯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了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15门,已先后主讲4届本科年级的计算机网络理论课,主讲计算机网络集成技术和研究生的高级计算机网络等必修课课程,并一直从事本科实践教学。其他教师也都有一年以上国外工作和生活经历,或者通过了PET5水平考试。

4实践设计与国际认证

我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网络实验室现已拥有上千台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的实验网络。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实验技能达标考试规范,学生必须在实验课程开设的10个实验项目和教材中的编程作业中选择完成5个。实验指导书使用本课程负责人主编的《Computer Networks: Laboratory Sesssions》,其中集成了思科和微软的网络培训教程的核心内容,部分实验由课程组设计,部分取自课堂教材,部分取自参考实验教材,部分出自毕业学生的设计。

思科公司于2001年赠送我校CISCO网络实验室,向学生提供CCNA培训课程。两位教师接受了专门培训,获得了CCNP证书并取得了CISCO认证网络工程师的授权讲师资格。CCNA培训课程完全采用E-learning的学习模式:学生通过阅读即时更新的英文原版多媒体电子教材,完成每节后的Quiz;在Scenario中完成试验并在Lab Portfolio记录心得和troubleshooting步骤;每学期期末参加On-line Test和Lab Test,并可根据评估意见到知识缺陷点查漏补缺。完成四个学期的学习后,学生可以参加CCNA认证考试。本科学生参加CCNA认证考试的通过率达到100%,个别优秀学生考到1000分满分成绩。

华为公司也赠送我校华为网络实验室,向学生提供HCNA培训课程。另外我校还拥有Microsoft公司授权考试中心,向学生提供MCP、MCSE、MCSD培训课程。

5经验总结

要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最初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英语的使用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在学期初,教学中的英文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课件使用的语言应尽量与教材的语言一致,对关键词使用双语解释,让学生熟悉专业词汇的英文表述,保证大脑中两种语言可以准确切换,逐渐接受并适应这种教学形式。经过几周再逐渐加大英文所占比例,水到渠成地过渡到幻片灯、课堂教学和提问、平时作业均采用英文,仅在极为重要的概念上稍作中文解释,要求学生尽量用英语作答。小测验的题目逐渐过渡到采用英文试题,期末考试则允许同学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答题语言,因为全英文试题有相当的难度,以减少学生的畏惧心理。

双语教学教师的备课量很大,任务很重,所以学校应给予政策激励,比如在工作量计算和课时津贴方面给予优惠,在教材费用方面也应给予优惠。另外学校应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和投入,设立专项经费培训双语教学师资,尽可能选派教师到英语国家学习、生活一段时间。

参考文献

[1] 张铭,周立柱等. 关于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的调查报告[J]. 计算机教育,2004,(6).

[2] 王旭东. 关于计算机学科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4,(6).

[3] 皮德常. 计算机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5,(6).

[4] 蒲晓蓉,陆庆等. 计算机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探讨[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5).

篇7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从界面的视觉要素、交互及功能模块、反馈信息和安全性(容错性)设计等方面对国家精品课程部分文理科教学课件界面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分析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界面设计的特点及不足,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推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深入发展。

【关键词】 教学课件;精品课程;界面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1―0087―05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多媒体教学课件以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组合展示教学内容,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应用多媒体教学并不总能带来好的学习效果,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教学界面设计的优 劣。[1]金燕所做调查表明,课件制作内容、表现形式与教学效果之间存在着极高的正相关。课件所采用的外观形式如字形搭配、色彩搭配、图像搭配和教学效果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国家精品课程被定位为“五个一流”,即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一流教学内容”需要通过一流的教学课件来表现。对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界面设计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以为后续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的界面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于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笔者通过“课程中心”按条件进行搜索,检索时间为2011年6月,其中搜索条件为:教育层次“本科”,课程级别“国家级精品课程”,起止年份为2007-2010年,共搜索到1697门课,这些国家级精品课程涉及文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13个学科类别。本研究确定样本时,按照搜索页面的排列顺序逐一链接课程并下载其中的教学课件,限于网络速度及响应时间的影响,共下载了220门课程328个教学课件作为研究样本,其中文科类的课件128个,约占总数的39%;理科类的课件200个,约占61%。研究样本的学科类别及时间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家精品课程的教学课件界面设计进行统计分析,使用数据处理软件对研究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笔者通过大量阅读课件界面设计的相关文献,总结界面设计的各个因素并制定用于分析的类目表,包括界面的视觉要素、交互及功能模块、反馈信息设计和安全性(容错性)设计。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中运用了哪些视觉要素,视觉要素的设计和运用情况如何,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在交互及功能模块设计方面主要运用了哪些交互形式,主要功能模块有哪些,具有什么特点,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在反馈信息设计和安全性设计方面如何等。

三、研究资料统计与分析

(一)授课课件类型概况

制作多媒体课件常用软件有PowerPoint、Flash、Dreamweaver、Frontpage、Authorware等。PowerPoint是一种专门用于制作演示用的多媒体投影片/幻灯片的工具,它以页为单位制作演示文稿,然后将制作好的页集成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课件。其制作简单,不需要计算机专业知识,适用于制作教师自行演示的课件。Flash、Authorware、Dreamweaver等属于专业性较强的制作软件,可制作出具备较强交互性能的教学课件,但较难熟练掌握并使用。

在本文所采用的328个多媒体教学课件研究样本中,PPT格式的样本约占68.6%,PDF格式的样本约占18.9%,而且这些PDF格式的样本本质上是由PPT格式转换而来的,因此本质上使用PowerPoint制作的样本占总数的87.5%,而Flash、Authorware、网页格式的课件则分别为9.5%、1.2%和1.8%,具体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这表明精品课程教学课件多数选择PowerPoint作为制作软件,只有少数课件的制作采用了专业性较强的制作软件。这也在一定程度反映出PowerPoint为多数授课教师所掌握并运用,且是最为普遍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

(二)视觉要素统计情况与分析

不论采用何种工具软件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其视觉效果都应该遵循让用户感觉舒适、生机与活力的原则。通过视觉感官的刺激,增加对用户的亲和力,适应不同学习者的不同心理特征。下面分别从文字设计、图片/图表/视频动画使用、界面总体色调、背景及过渡效果设计等4个方面对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的视觉要素进行统计分析。

1. 文字设计方面

计算机能够储存大量的信息,这是其一大优势。但在进行多媒体文本的设计时,应该用尽量少的文字来表明事实的含义。[3]文本的设计包括了文字的字体、字体的颜色、字体背景颜色、每页文字表达的概念以及每页文字的内容多少等。根据这几个方面对328个研究样本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有研究认为,界面设计的用色并不是越多越好,一般控制在三种色彩以内,故在调查字体颜色数时以字体颜色数大于3为界进行统计。[4]人机工程学研究表明,字符的最小可视高度=视距/250,据此算一个页面的文字不宜超过12行,否则文字的字间距、行距会影响文字内容的可读性,并易使学习者产生视觉疲劳。[5]认知心理学家Miller(1956)已经证实个体的工作记忆容量只有7±2个组块,在如此有限的工作记忆容量下,如果同时进行几种认知活动的话,就会出现资源分配的问题。[6]故为减少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一个页面中所表达的概念不宜超过7个。王优等(2009)研究表明,字体是影响汉字辨认的因素之一,倾斜或过于艺术化的字体影响汉字的辨认。[7]而从统计中发现,在被调查对象中,字体颜色数大于3的教学课件比例高达11.3%,字体的背景颜色数大于3的也达到了9.1%。约1.5%的教学课件每页的概念数大于7个,约8.8%的教学课件每页正文超过了12行,约4.6%的教学课件使用了斜体字或艺术字。

2. 图片/图表/视频动画使用方面

图片/图表具有迅速传达信息、直接专注重点、更突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使信息表达更加鲜明生动的作用。视频、动画具有从属性,能再现和补充文字语言所表达的视觉形象,使学习者更易理解所传达内容的思想内涵,而且还具有独立性,能够突出页面形式之美,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认知理论的多重表征原则和接近性原则指出,如果词和相应的图同时呈现,学习者就容易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即整合信息,这就提高了有意义学习。如果动画和叙述在时间上是协调的,学习者就更可能同时把相应的视觉和语言表征保持在工作记忆中。[4]

通过对研究样本的统计发现,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中图表的应用相当广泛,其中概念图表和数字图表的使用分别达到了80.2%和85.1%。使用图片的样本有31个,约占总数的9.5%,具体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统计结果还表明视频、动画的使用率偏低,有30个样本使用了视频动画,占9.1%。

3. 界面总体色调设计方面

主色调指的是教学课件中使用得最多的色调。人们会因心理作用而对色彩产生寒冷或温暖的感觉,红、橙、黄使人联想到旭日和火焰,有温暖感;蓝青色使人联想到大海、阴影,因此有寒冷感。带红、橙、黄的色调都带暖感,带蓝、青的色调都带冷 感。[5]色彩的冷暖与明度、纯度也有关,高明度的色一般有冷感,低明度的色一般有暖感。高纯度的色一般有暖感,低纯度的色一般有冷感。无彩色系中白色有冷感,黑色有暖感,灰色属于中性。[6]教学课件应该有一个主色调,并且拥有一个整体的布局风格,这对于保持学习者稳定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研究样本界面总体色调的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采用冷色系和中性色系的课件占总数的84.4%。这表明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采用的主色调多数是冷色调或中间色调。这两种色调给人稳定、规范、简洁明晰的感觉和视觉效果,因此多数课件采用了冷色系和中性色系作为课件的主色调。

4. 背景及过渡效果设计方面

恰当使用课件背景可以起到渲染和营造出主体信息呈现所需要的环境、气氛的作用,同时可以将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主体信息上,实现主体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因此,背景的设计应按照一定的整体风格,并依据主题信息的呈现要求,给主体信息提供一个特定场景。界面转换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要使学习者的注意力从这一界面自然过渡到下一界面,中间没有明显的视觉间断感和跳跃感。

研究样本使用的背景的类型包括动画背景、颜色背景和图案背景。使用图案背景的课件是指其在课件框架或背景中加入了底图,教学内容呈现在底图上。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颜色背景占56.7%,图案背景占42.1%,这两种背景是当前精品课程教学课件背景设计采用的主要形式。研究样本统计还显示,背景不一致的课件达到了10.4%,背景颜色数大于3的课件达到了6.4%。

在过渡效果设计方面,统计结果显示,设置了画面过渡与图片文字缓出的教学课件占总数的84.1%,共276个课件,这表明多数教学课件在设计时考虑了学习者注意力的自然过渡,但也有15.9%的课件并没有处理画面过渡与图片文字的缓出。如图3所示。

(三)交互设计及功能模块统计情况与分析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多媒体课件强大的交互功能。在进行课件界面设计时,一个完整的课件应该包括各种交互功能,良好的交互功能有利于人与计算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多媒体课件中适当合理地使用菜单、按钮、热字、热区、动画、切换、链接等功能,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研究样本统计结果表明,热字是精品课程课件中采用最多的交互形式,约65.85%的样本采用;其次是按钮形式和菜单形式,分别为13.41%和7.93%;使用图形图片作为交互的占7.01%,而使用热区交互的样本只有3个,占0.91%。还有16个样本仅提供了结束的交互功能,占4.88%,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

常见的多媒体课件分为四大模块:教学内容、导航(目录)、课程说明、思考练习。一般教育性的课件都应该包含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每个多媒体课件的核心。灵活的导航系统可以帮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或者更加方便地转入任一章节的学习,或者在任何地点都能回到总目录或退出整个课件等。课程说明可以为有需要的学习者提供信息,例如这个课件的学习需要哪些知识基础、适合哪些人群、学习课件的方法提示等。思考练习环节帮助学习者巩固知识,查漏补缺。

从表6统计数据来看,目前大多数的精品课程教学课件功能模块并不完善,具有导航(目录)功能的样本很少,只占5.5%;具有课程说明功能的样本和思考练习功能的样本所占比例偏低,分别占10.1%和25.9%。

这一现象与精品课程教学课件以演示型课件为主有关。例如调查显示,仅有44个样本设计了按钮交互功能,其中约一半的按钮只是用于上下翻页,约三分之一的按钮用于退出,其余6个样本的按钮用于提供帮助。

(四)反馈信息设计和安全性(容错性)设计统计情况与分析

一个完整的多媒体课件应具备反馈信息的设计,以便于学习者操作使用。例如对于学习者的回答,要及时予以反馈评价。形式可设计成文字(正确或错误)、声音(“答错了,别灰心”或“答对了,请继续”或欢呼声、掌声等)、图片(笑脸/哭脸),还可插入一段动画,这样能引起学习者的注意。而安全性主要是指课件的容错性。即在进行课件界面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误操作,控制出错几率,并尽量在出现错误时给出补救措施。如设置询问,告诉使用者这样的操作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确认是否进行该操作等询问,让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选择做出正确反应等。

研究样本统计显示,仅有3个样本涉及安全性方面的设计,仅占0.9%。而反馈信息设计方面同样仅有3个样本具备反馈信息,占0.9%,其中1个样本采用了文字作为反馈信息,2个样本采用了图片声音作为反馈信息,约99.1%的教学课件没有此方面设计。具体统计结果如表7所示。可见,绝大多数教学课件在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课件的反馈信息设计及容错性设计。

四、研究结论与评价

教学课件界面是直接面向学习者的人机交互信息传递和导航中介,优秀的界面设计是教学课件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对研究样本的统计分析,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界面在文字图表设计、背景设计、交互设计以及反馈与容错设计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提高。

(一)教学课件制作工具单一,工具运用水平有待提高

样本研究表明,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的制作工具以PowerPoint为主,可见PowerPoint是广大教师自主制作课件的首选工具。调查发现,87.5%的教学课件是采用PowerPoint制作的,且这些课件多数是演示型课件,缺乏交互。即使是课堂使用的演示型课件,也需要交互功能。例如,制作单项选择题或者是非判断题,然后根据学习者的选择在课件中做出相应的反应。这类交互其实都可以通过PowerPoint的控件快速制作完成,但统计显示具备这些功能的课件非常少。这反映出多数教师掌握了PowerPoint的基本功能,对一些深层次功能的掌握则相对欠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在今后的培训方面,不仅要让教师熟练掌握工具的基本功能,还需进一步提高其开发应用能力。

(二)文字设计仍存在色彩繁复、信息过量的问题;图表运用广泛,但视频、动画使用率偏低

调查表明,教学信息设计方面,部分精品课程教学课件存在使用过多的字体颜色和背景颜色、在颜色的使用方面未做到协调统一的问题。多媒体课件界面设计的本意是要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获取。课件设计得繁复叠套,眼花缭乱,颜色太过于丰富多彩,反而会分散学习的注意力。在文字设计方面,少数课件把相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导致信息过多,增加了学习者的认知负荷。

视频和动画可以对现实中不易接触到或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进行视频动画模拟,有利于学习者了解事物内部之间的联系。[7]图表在精品课程教学课件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是视频和动画使用率偏低。视频动画要占用较大的存储空间,播放时需特定的播放软件,专门的视频和动画不容易获得,独立制作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这些都是导致视频和动画使用率偏低的原因。

(三)课件主色调设计以冷色调为主,存在背景设计前后不一致、背景色彩过多的现象

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主色调多采用冷色调和中性色调,目的在于稳定学习者的学习情绪。但也应适当运用暖色调来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强调和刺激学习者的学习。对具有相似功能的内容设计的模块、提示框和按钮,应使用同一种颜色或相近的颜色,保持整体风格和色彩前后运用的一致性,给学习者稳定、规范、简洁明晰的感觉和视觉效果。调查发现,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的背景设计以颜色背景和图案背景为主。但是使用图案背景时,课件底图的颜色较深或底图画面较为突出,喧宾夺主,致使学习者阅读困难。部分课件的设计忽视了背景设计的整体风格,繁杂的颜色分散了学习者的注意力,影响主体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四)教学课件缺乏完善的交互功能,功能模块设计不完整

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多采用适于单向授课的演示型课件,仍然以教为中心,教学内容与流程相对固定,课件的交互功能较弱。此外,这些教学课件多是授课教师课堂使用的堂件,普遍没有设计完整的功能模块,尤其是导航的缺乏易致使学习者产生迷航,不利于资源的利用。国家精品课程应具备一流的教学方法,而教学课件功能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精品课程教学课件在设计上并未以学习者为中心,偏重于教师的教,忽视了学习者的学。

反馈与容错设计欠缺,说明设计者并未考虑教学课件的共享以及学习者课后的自学应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优质课程的共建共享,教学课件不仅仅是原授课教师的课堂演示课件,也是各地教师的教学资源、各地学习者的学习资源,良好的反馈信息设计和容错性设计有助于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五、结束语

篇8

关键词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建设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Quality Resource Sharing Programs

CAO Naiyue, LIU Hongjuan

(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8)

Abstract In the cas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tinued to grow in the size, the cor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problems boutique shared resources to be solved is to achieve 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 sharing, to establish channels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tudent training. Through the "car chassis structure and maintenance" shar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urriculum quality resources, online course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of a meaningful exploration of resources, and striv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efficient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and establish a scientific service system.

Key words quality resources sharing programs; construction; effectiveness; inquiry

在高等教育规模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为实现育人质量的不断提高,教育部提出开展“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部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开发与专业资源的整合在各高校得到空前的重视。通过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优质建设,对教学内容更新与重组,对学生的引导和挖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创新性具有较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对教师的教学资源收集、整合与运用能力、促进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及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实际意义。

1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总体目标

针对汽车底盘结构与维修课程中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整合和集中建设,集“行、企、校”三方面资源,为教学设计、资源开发和各种素材的归纳与高效开展课堂教学提供必要保障,通过多渠道的教学媒介合理采用和优良的网络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同时满足汽车售后服务、汽车营销等社会学习者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突出服务企业员工、服务教师、服务学生的建设理念,建设“三方共建共享”型精品课程为实现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有效保障,使学校的教学理念更加适应教育资源信息化的高速发展。

2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框架结构

优质课程资源平台的建设是以资源信息化为基础,依据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体系及综合职业素养的要求全面实施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课程资源平台框架结构(图1所示)主要包括二级教学资源、四个拓展模块和网络应用平台。其中,二级教学资源是平台建设的核心任务,主要包括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资源和素材资源,开发了涵盖教学设计、授课课件、教学录像、拓展技能、任务资讯、实操手册、随堂作业、维修案例等配套资源;四个拓展模块是资源共享平台上实现拓展服务功能的版块,提供与专业技术和行业背景相关的信息支持,主要包括:职业认证、技能竞赛、汽车驿站和推荐网站四个版块;网络平台是资源库运行的基础要素,主要依托学院的网络课程建设平台。

汽车底盘结构与维修课程资源库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2012级汽车底盘结构与维修一体化课程教学中试点应用,授课教师以资源平台为依托组织教学,通过多次教师研讨和学生成绩统计分析、问卷调查等信息反馈,针对课程资源建设的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3.1 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建设针对性的思考

精品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要以现代教育教学基本理论为指导,遵循教育职能部门等各级组织对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的标准,建设具有指导性、科学性和应用性的网络课程。目标设计上要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强化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和再学习能力的培养;内容设计上要突显与维修企业实际生产项目的一致性;在实施方面要体现工作过程导向、校企融通,将行业、企业和专业标准与通用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引入课堂教学中来,形成具有教育目标导向的精品资源共享平台体系。

3.2 对精品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主体多元化的思考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平台建设要实现主体多元化合作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间合作,充分利用企业人员优势,使建设目标更具有岗位适应性。定期组织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充分了解企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体系的需求,根据企业调研不断更新资源库的新知识和新技能。资源库建设团队结构的多元化。团队应吸纳教育界专家、课程教学骨干、专业技术能手、程序开发人员等多方面的人才,以保证建设内容与教师、学生、合作企业的需求保持高度的一致。

3.3 对精品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内容开放性的思考

平台建设内容的开放性主要体现以下四个层面,一是在资源内容开发层面,要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把行业标准纳入课程体系中,使平台建设内容适应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平台建设内容符合企业生产实际;二是内容选取与覆盖应具有广泛的包容性,既要满足教学的要求也要将具有自身优势的专业资源信息纳入课程中;三是在内容开放层面,要注重共享国内与国外优秀精品资源课程和平台建设成果。四是在共享平台的持续更新层面,课程平台的建设是分时段、分层次的持续建设过程,持续优化和定期维护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

3.4 对精品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技术先进性的思考

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特性要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基于学生学习的要求和实现课程平台优良运转则须引入先进技术作为支撑。可借鉴现实与虚拟技术之间的高效对接,实现资源平台的教学与培训功能。

综上所述,建设优质、高效、实用的精品资源共享平台对优化课程结构和培养适应行业、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具有现实意义。可以促进课程模式革新。综合利用资源信息化、平台共享化、知识实用化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维度、多层次和多媒介的知识资源。学生通过共享课程开展个人学习、合作学习,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潜在学习意识,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论文为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汽车底盘结构与维修课程改革与实验研究》(课题编号:GG0568)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胡来林.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6).

[2] 徐经长.财务会计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6).

[3] 许坦,石.精品课程发展现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07(5).

篇9

    一、网络课程的精品化建设策略

    在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11 项试用标准》中网络课程被定义为“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可以看出网络课程的建设可以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优化:一是从课程建设内部,例如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设定和教学内容组织等;二是网络平台呈现,即如何通过对网络的页面设计、交互设计及整体化设计,将网络教育人性化、鲜活化、个性化。

    就课程建设方面而言,要意识到网络课程的教学对象除了全日制学生还有层次相对较低的函授、自考等需要远程教育的学生,因而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相对完整,内容难度相对较低,强调学生的使用者地位,顾及学生体验过程,在教学设计方面要强调“导学”和“评学”,追求有效教学并不强求教学改革,强调以“学”为重心辅以多样的教学设计。就网络平台建设而言,网络在人机交互方面具有先天的多媒体化、易检性、交互性、广融性、实时性等特点,运用得好可以成为网络教学的特点。但由于网络缺乏直接的“人”的交互因素显得冷漠且受众具有很大选择权,在实际应用中要引导受众进行体验,因而在网络平台建设方面要注意教学交互板块的设计、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支持服务、注意各类媒体信息(文字、图形、影像、动画、声音及视频等)的页面整合。

    二、对美术史类网络课程的建设的思考

    美术史类课程主要有两类:艺术通史和专业史类课程。通史类课程主要是西方美术史,中国美术史,现当代文化美术史等;专类史课程主要是工艺美术史,图案纹样史,建筑史等。这些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拓宽知识面,提升创作水平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造型艺术本生具有的直观性、视觉性的特点在网络课程建设之初就成为建设的热点,同时也由于建设初期的经验不足产生了诸如教学内容不完整、不强调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等缺点急需完善、优化。

    在过去的美术史课程建设中,美术史被呈现得更像是一部文物史,强调知识性,诸如作品作者名称、历史背景、创作技法和艺术价值等的积累,显枯燥、乏味。现在的美术史教学更强调美术史研究的“外向性”,倾向于引导学生进行视觉艺术的人文研究,注重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培养。应该把教学目标修正为对视觉形态的把握和理解上,强调视觉形态的形成、流变、风格特征和思想基础的教学。正如拉夫尔.斯史密斯在《艺术感觉与美育》中曾说:“历史与其说是提供一种参照模式,不如说是提供一种足以激发人的创造性活动的灵感和对人类成就的自豪感”。这种转变也应该体现在网络课程建设中。

    笔者认为美术史类的网络课程建设可定位于从视觉体验为出发点,以生成语言(形式)为目标,抓住“视觉感受——视觉形式创造——视觉传达”这一能力培养线索,尝试“图像证史,以史带论”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和网页设计,突出视觉解读能力、视觉分析能力、视觉传达能力的培养。在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资源为基础,以平台为一头,以能力为目标“的思想,构建立体化、多维度、操作简便、更新及时的网络课程体系,实现知识学习\思维培养的目标。

    三、美术史网络课程的精品化设计

    (一)课程建设方面

    1.课程定位

    美术史课程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这种基础理论程应该归属在人文课程的框架内,既是对历史与学科知识的掌握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构建多元文化价值观,对激发视觉解读能力、思维创造和艺术实践的能力课程。因而,从整体课程体系方面看应该做一个阶段性的教学规划,步步深入,使课程结构具有延续性。从单门课程来看全面系统的了解历史进程中重点国家和地区的美术呈现及思潮的同时要强调给学生提供更多与当下视觉经验相适应的学科内容。

    2.教学内容选取

    美术史知识洋洋大观,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是一个课程是否成功的关键。由于网络教学学生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因此课程的教学内容要选择要保证基础、体现弹性,避免知识的堆砌和过度的阐释。可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以绘画、雕塑为主要线索强调历史发展的主线,兼顾建筑、工艺美术、民间美术等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 第二,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对新研究成果和近现代美术进行适当扩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多、更新。 第三,以史带论,史论结合,掌握史实的同时,介绍外国美术的发生、发展和美术本身的一些特殊规律。 第四,“厚今薄古”,强调历史上的作品在当下的意义,注重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的比照,将视觉美感与文化讨论并举。 第五,将培养视觉解读能力(风格分析)与培养美术创作能力(技法分析)相结合,为学生后期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3. 课程导学设计

    导学设计是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是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存在于课程的前期也存在于学期的中期和后期阶段。在美术史到学设计中,教学初期事宜于采用“语境导学”和“目标导学”,可以通过文献资料、图片资料等的组合让学生进入到将要学习的历史语境中,确定时间纵向坐标,同时提供不同难易度的学习线索和资源,供不同程度的学习者确定学习任务与目标,并根据课程设置、教学资源的情况指导其制订课程学习计划。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遵循“史实入手——概念导引——观察思考——知识扩容——练习巩固——回馈矫正——形成能力"的过程,采用问题式导学、目标式导学、反思式导学等不同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学习。

    4. 课程资源共享

    基于网络的资源分享是网络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美术史是形象的历史,网络课程建设中离不开图片库和视频库的建设。同时又在在可视化资源图片、图形、图像以及视频的收集、整理和使用上有着特殊的要求。第一,核实图片、图形来源的准确性。因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有些赝品图片也会出现在网络以及一些刊物上,在收集图片时要特别注意图片来源的权威性,最好来自于国内外博物馆网站。第二,完整的图片、图形信息。直接使用图片制成PPT等多媒体文件进行共享时,要表明其作者、年代、作品名称、尺寸以及使用材质,最好能有局部的分解图片。第三,高质量的图片、视频。在图片、图形选用中尽量使用精度高、清晰度好、色彩还原度好的。只有这样才能刺激学生的感知,吸引学生“阅读”历史,从而感受和分析不同的视觉形式。

    (二)网络建设方面

    网站的建设和网络的支持是开展网络教学的平台,是学生学习的“环境”,其设计的优劣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学的效果。网络学习环境应该是开放的、多样的、互动的和动态的。

    1.整体模块设计

    网站的模块设计要能清晰、美观的展示丰富多样教学资源,提供网络互动的可能,一般必须具有以下栏目:教学板块(包括教学视频、教案、PPT等)、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资源库(包括视频库、图片库、历年试卷库等)、互动板块(论坛、QQ群等)、搜索功能(站内搜索和站外收缩)。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搜索功能,由于美术史是纷繁、复杂的历史,该功能板块的设置能为学生提供高效、准确的信息,提高其学习效率的同时提高其自学能力。

    2.界面设计

    当学生和电脑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知识获得时,网站的界面成为了中介。通常网络课程的界面要求是简介、明晰,避免错误选择,同时强调文本和格式设计的一致性。但为吸引学生,在界面设计可以其根据对网络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对界面形式等方面的偏好进行设计。例如,在外国美术史课程中,可以选用素描纸或油画布的图片作为背景,选取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局部作为对应单元的进入按钮等。让界面引导明确的同时,也具有浓厚的文化性和趣味性。

    3.互动栏目设计

    要完成网络教学中的学习反馈和互动,互动栏目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史学类课程,历史总是续写的,因而必须设置具有后台的处理能力的互动交流论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在此平台上独立提问、独立思考,无拘束地进行交流,以期学生能较好地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个人的对美术史的读解。

篇10

关键词:CorelDraw;精品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058-02

一、引言

职业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最主要的是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与特点,体现课程内容的创新与改革。能够通过优秀的教师队伍把知识与技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真正的提高教学质量。《CorelDraw》作为职业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方向专业广泛开设的基础课课程之一,其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往往最能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与特点。创建一门精品课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需要将优秀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高效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管理等各种优势组合起来,形成一门优质的示范性课程。

我校已于2009年开设《CorelDraw》课程。通过这些年的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我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师队伍逐渐形成教学资源丰富、师资力量强大的教学团队。《CorelDraw》作为本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程,目前已经进入课程系统深入建设阶段。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广泛地社会调研,就《CorelDraw》精品课程建设方面提出一些探索与建议。

二、课程建设的理念与思路方面

《CorelDraw》课程建设设计思路主要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性与应用性”。教学内容的选定上要体现专业和行业的特点,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内容的整合过程中,要突出以应用为主旨,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贴合企业实际工作内容,强调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与能力转换成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构想与创新方面

(一)教学内容与方法要具有真实性、实用性

《CorelDraw》作为一门集设计性与操作性技为一体的课程,教师在进行课程内容与方法的结合过程中,可以考虑将《CorelDraw》课程实施分为:基础能力教学阶段和岗位模拟实训阶段。其中,基础能力教学阶段主要通过利用实际应用案例达到熟练操作CorelDraw软件的目的。而岗位模拟实训阶段则要与真实企业紧密结合,实行“岗位案例”实训。

《CorelDraw》作为平面设计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必须与当前社会最前沿的设计理念相结合,以“岗位案例”为课程载体,以目前企业工作岗位内容分别设定教学内容,以岗位工作能力作为考核标准。其中教师主要负责项目案例的客户需求分析、完成作品艺术、色彩构成分析以及组织课程的实施。

在基础能力教学阶段中,主要完成对CorelDraw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传统的设计软件教学过程是由掌握软件操作工具开始,然后通过实例让学生熟练运用各种工具。许多同学学起来感觉知识繁杂,等真正接触到案例时,前面所学的工具大多已经忘记,无法连贯性地掌握。针对此情况,可以将案例进行切割,但一定要确保案例的真实性,只有让学生知道自己面对的是真实的企业案例,才能让他们从内心真正重视起来,从而激发解决此问题的兴趣。这样,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在岗位模拟实训阶段的教学中,教学内容要注重真实性与适应性。首先,教学内容是以“岗位案例”为载体,这就要求“案例”的真实性,一定要来源于企业的真实案例。基于此要求,学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必须是一种深度合作,不能只是局限于表面工程。其次,要根据企业项目需求和学生素养定位来合理选择“岗位案例”,以循序渐进的方式组合,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地选择项目案例,已达到更好的教学设计效果。

把企业的“岗位案例”由工作领域的内容转换成学习领域的内容,大概分为以下几步骤:接受案例―学习案例―分析并拆分案例(形成案例中涉及的单项任务)―逐一分配拆分后的学习任务―探索完成学习任务―重新整合完成后的任务,教师进行三步分析(需求分析、完成作品艺术性及色彩构成分析)。

(二)学校与企业密切结合,实现教师真正意义上的下企业实践

基于以上教学形式,教师作为课堂的构建者与引领者,这就必须具备一个先决条件:教师必须真正意义上的走入企业进行实践。任课教师只有深入企业实践,才能接触到企业的真实案例,带来企业一线的客户案例操作。根据每个岗位不同,进行工作任务分配,工作领域分类,然后将其内化并融合于学习领域的课堂教学。最后使整个学习领域分成学习情境、学习设计课程等基于工作岗位过程分类的系统化流程传授给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岗位案例”教学。否则这门课程的讲授形式与内容只会变成一席空谈,流于纸上谈兵。

四、基于体现能力本位的教学评价与考核方面

学生行为表现评价和学习态度评价在教学中是紧密联系的。在教学中允许学生进行错误的尝试,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来思考问题。对于那些在探索过程中大胆尝试,敢于挑战的学生,即使最后结果不尽人意也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鼓励其学习态度及探索行为,并对其学习方法做进一步指导以更加激发其学习兴趣。

五、结语

《CorelDraw》作为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起着架起与基础类美术课程联系的作用,同时为以后学习平面网页制作类软件打下基础。所以,在做这门精品课程时,要注重其在体系中的适用性。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进一步适应社会变化,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詹珊.精品课程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由写作精品课程建设说起[J].中国大学教学,2006,(03).

[2]邱有春.CORELDRAW课程改革探索[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

篇1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迅猛发展,为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况且又受到普通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没有完全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在这几个方面完全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压缩或翻版。从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国外职业教育相关专业建设的情况来看,应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较大调整。现行教学方法缺少对教材的“活化”,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缺少启发探究。作为高职教育中公共基础课的高等数学当然也不例外。数学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它不仅关系到各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对高职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究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改革的现状出发,建立崭新的教学观念,重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精品课程建设过程就是探索和改革的过程。

一、高职数学的现状和地位

高职高专院校数学普遍存在的现状是:教学实施困难、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果较差。

高等数学在高职不同专业教学中具有通用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特别是在信息时代,数字化技术迅速普及的今天,高等数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更是高职院校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培养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必备素质和基本能力之一。因此,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其精品课程建设必须从这一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出发。首先,要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向学生传授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必要技能,全面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次,要为不同专业的后继课程学习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提供知识和方法论的支撑。再次,要为学生继续学习深造提供必备条件。上述三方面内容,应该成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对高等数学进行定位的基本依据。在此基础上,应将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定位为:服务于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服务于素质教育,以突出数学文化的育人功能为主线;服务于能力培养,以培养学生具有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创新的能力为重点。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如何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做到既保持一定理论基础,又加强针对性,实现应用性,是建设精品课程的核心问题,也是值得我们长期研究的课题。虽然高职教育蓬勃发展,但高职数学教学的理念、内容和方式等方面与新的形势发展要求却很不相称,高职数学教学的改革必须与时俱进,刻不容缓。

二、精品课程建设内容

精品课程建设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理念、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实验、考核方式、师资保障和资源库等几个方面。

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教学理念是人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教学现象、教学过程及教学问题的认识或看法,它是教学改革的前提,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高等职业教育是大众化的教育,高职数学教学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高等职业院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建设人材的培养目标,要贴近国情,贴近高职教学实际,明确高职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即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培养具有应用型的数学思想,具有发展性学习能力的应用型数学人才。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数学意识,学会用数学思想观察分析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努力改变过去那种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模式,为专业课学习提供智力支撑,为学生的一生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应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自主创新意识及综合实践能力。社会在发展,技术在进步,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育应注意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能力:第一,用数学思想、概念、方法消化吸收专业课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能力;第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第三,求解数学模型的能力;第四,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概念、方法消化吸收专业概念和原理的能力,必须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必须重视数学建模训练;培养学生求解数学模型的能力,必须结合计算机和数学软件进行教学。另外,数学是最好的思维体操,作为数学教师应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类比思维、发散思维及联想思维等各种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欣赏数学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建设主要体现在重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重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是建设精品课程的核心。高职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体系应体现高等数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应分学科、分专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和层次的教学要求。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应体现高教性。在对高等数学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构建时,应以培养必需的数学素质和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体要求,以突出培养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技能为主导,适度考虑学生的深造发展。在重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七体现”:(1)体现培养学生的贯通能力;(2)体现教学内容与高职学生认知基础的适应性;(3)体现与高职整体培养目标体系的适应性;(4)体现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5)体现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性;(6)体现与区域经济社会的适应性;(7)体现数学建模思想。要特别注意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多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但不追求过分复杂的计算和变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高教性、职教性、地方性”的办学定位和“根据市场定专业、紧扣企业开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的办学理念,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以加强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技能与应用的素质培养与能力训练为目标,将高等数学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数学技术课”三大块,并以此为依据,我们选用了公共基础课教材《微积分应用基础》,专业基础课教材《工程应用数学》、《经济应用数学》以及《数学实验课讲义》。作为公共基础课,《微积分应用基础》的主要内容有函数的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导数的应用、积分学、常微分方程初步,教材内容全面、结构严谨、应用性强,是一部适合高职院校教学的融基础理论、方法训练和数学应用于一体的优秀教材。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获得了从数和形两方面洞察现实世界以及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非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内容安排上,以专业教学所需要的教学案例为主线,突出模块化思想,照顾到不同基础的学生。《工程应用数学》和《经济应用数学》分别是工科类和经济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工程应用数学》内容包括行列式、矩阵、傅立叶级数、拉普拉斯变换、图与网络等;《经济应用数学》内容包括微积分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行列式、矩阵、线性规划、数理统计基础等。另外,我院还为部分学生开设了数学实验选修课程,主要内容有利用MATLAB绘制函数图形、矩阵运算、割圆术、求解微积分、统计分析、优化工具箱等。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数学应用能力,我们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应用了MATLAB数学软件,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多维度理解,以掌握数学知识点。同时,设计了与主教材配套的网络课程、试题库、电子教案和学生自测学习系统,还有供专升本的学生继续深造方面的辅导专栏,以满足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需要,体现了高职教学实践性的特点。另外,我们还指导学生进行建模大赛,拓展教学实践的范围,取得了极其明显的效果。

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高职学生数学水平层次复杂,参差不齐,差异较大,教学中既要承认和尊重差异,还要充分研究和开发利用这些差异资源,进行因材施教,因异导学,合作互动,促进共同发展。在教学上采用低起点,小步走,分层推进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入得门、学得进、用得好,让数学教学真正为学生其它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一要根据学情实际,科学地选用和处理好教材内容,将教学内容人性化改造,统筹协调教材的广度和深度,精简压缩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算式推导过程,使之适合学生的学习。二要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形象化、趣味化、简洁化,将基础知识应用化,与专业课课程融会贯通,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让学生感到学好数学,能促进专业课程学习、促进终身发展。三要以应用为中心,突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功能,自觉提高数学学习积极性。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不断创新高职数学教学方法,具体体现在:(1)营造数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数学概念的抽象性是基础薄弱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心理障碍,让学生了解普遍适用的数学概念是在实际应用中如何产生的,可以大大提高他们对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所以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创造数学情境,增强数学的趣味性和美感,学会把教科书上的知识转化为让学生能感受到的实际问题,注意展示数学在科学技术中的巨大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的巨大魅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与生活有关,数学与发展有关,数学能助我发展,从而且激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数学问题,构建数学知识,达成数学学习目标设计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殿堂,开启智慧大门。(2)增强数学活力,培养思维习惯。高职数学教学有高职教育的特点,既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也要注重科学思维、科学分析能力的培养。要面对高职教育实际,努力淡化一言堂教授式的讲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黑板上写学生本子上抄的状况,变教授为导学要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精讲多练,注意训练,强化教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尝试探索启发式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要设计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开展思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让学生从依靠教师的教会转变为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己学会,最后成为会学的成功者。(3)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创新意识。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方式,现化教学理念离不开现代化教学硬件设施。高职数学教学,一是要巧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要充分利用数字化科技、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教学信息和设备资源,改革过去“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落后教学方式。要灵活、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优势,从多层面、多角度展现事物的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过程,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学信息资源和设备资源的共享,让学生直接掌握一些数学软件,接触多层次多方位的数学学习资源,如使用讲义、课件视频、网上答疑、试题库、数学论坛等。三是加强教学的开放性,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专家之间的交流互动,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数学课程学习目标,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改革过去一张试卷量优劣的单一考试评价模式。高职数学评价机制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考核内容要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不仅要考查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更要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要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如开卷、闭卷、口试、电脑机考、实践操作、论文与答辩等形式。评价主体既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还可以聘请专家学者,可以多种评价方法综合运用,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笔试口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习促进发展。

优化高职数学教师队伍建设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是一要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一支教学理念新,责任心强,充满爱心的教师队伍;二要优化教师自身的知识技能结构,不仅要熟悉专业教学目标,还要了解其它专业课程内容,更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不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只有发展的教师才有发展的学生,作为数学教师,教育思想理念要与时俱进,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将创新教育落实到课堂中去,让学生不仅会继承,而且能有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侠,俞继仙.高职高专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09,(12).

[2] 徐洁,程绢.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5).

[3] 于海英.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1).

篇12

朱景林,景德镇陶瓷学院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学校教学管理。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景德镇 333403)

摘 要:

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造型》课程于2003年被评为江西省精品课程,现正将其锻造为国家精品课程。文章通过分析精品课程《陶瓷造型》的建设,目的在于了解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所在,对完善高等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以及提高教学效果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精品课程;陶瓷造型;建设

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制订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教育部在2007年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又再次强调、细化了质量工程,指出“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遴选3000门左右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改善,全面带动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在这一背景下就更需要我们从思想上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这样才能在实践中严格遵循精品课程的有关标准。本文结合景德镇陶瓷学院建设国家精品课程《陶瓷造型》的实践,就如何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做一些粗浅论述。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003年4月,教育部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1]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则是一流教师队伍,也就是说,一门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精品,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它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 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精品课程《陶瓷造型》课题组现有成员共9人,其中8人拥有硕士学位,2人是在读博士,分别毕业于陶瓷学院、韩国圆光大学,有二位老师还分别在武汉理工大学、河南郑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全组成员平均年龄39.6岁,其中负责人1名,主讲教师4人,担任辅导教师4人,主讲教师均为副教授以上职称,师生比为1:20。这样就形成了一支不同学科交叉、学缘结构合理、师生比例适合的教师队伍。合理结构与梯次的教师队伍,才可能使一个课程成为可持续、不断继承和发展的课程体系,才能对课程建设形成良好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教育理念先进,锐意教研的教师队伍

精品课程《陶瓷造型》课题组成员并没有完全依靠教师现有的教学经验和水平,而是积极紧跟时代的发展、观念的革新和技术的进步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课题组成员近年共获省级教学成果5项,出版相关专著5部,发表相关论文多篇。作为课程负责人的何炳钦教授,长期从事陶瓷造型实践和理论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其所在地域的支柱产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由此荣获“江西省学科带头人” 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帅,对课程建设起着领军的重要作用,他们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与教师风范,直接影响整个教学队伍的整体力量,进而决定了课程建设的最终质量,课程组应注重对教师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的精神及活跃的教学思想的培训。

二、课程内容建设

(一)课程内容应具有科学性,能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

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创办于1958年,是景德镇陶瓷学院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陶瓷造型》课程是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国内最早开设此课程的院校之一,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素养。1984年即被批准设立“陶瓷艺术设计”硕士点,1996年先后由轻工部和江西省教育厅授予省部级重点学科,2002年被评为江西省品牌专业。2003年获院优质课程,同年通过省专家验收,被评为江西省优质课程,2006年被复评为省优质课程,同年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所依托的陶瓷设计专业是学院最具有特色的强项专业。

本课程在陶瓷设计专业中是一门涵盖专业基础以及专业实践的课程,也是专业的灵魂课程之一,它需要综合运用艺术、机械、材料、制图等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来研究造型设计的规律和方法,为后续的专业综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应突破传统模式,采用层次化、结构化和模块化的模式

精品课程《陶瓷造型》突破传统模式,采用层次化、结构化、模块化的模式,将内容分为陶瓷造型基本理论与实践和陶瓷造型理论设计两个层次,并将有关内容分为7个模块,每个模块有相应的学分,每个层次按照该层次的教学目标,由相关模块组成其知识结构。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以知识整合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重在课程的内涵建设,始终保持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整合优秀教

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2]

(三)实践课程内容设计

精品课程《陶瓷造型》课程组十分重视教学实践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课程组现有教育实习基地35个,为学生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培养要求。

精品课程《陶瓷造型》在教学的初级阶段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设计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极为重要。我们的基本建设思路是:①重视制作技法培养,通过参观工厂、进入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了解并掌握车模车以及各种工具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②加强实践训练,训练学生根据不同的设计图纸进行不同种类的制作训练,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对设计进行改进提高。③将电脑设计绘图软件引入陶瓷造型课程设计,鼓励学生利用电脑进行设计以及图纸绘制,并且制作三维效果图,强调多方案、修改再设计的思想。通过上述教学设计思想,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这在后续的专业综合设计中表现比较明显。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精品课程《陶瓷造型》在教学方法方面以理论联系实践,先以基本理论引导学生,再辅以实践训练以加强学生的理解,最后再以思维训练教学进行提高。另外注意开展课堂交流活动,使学生所受的训练更加多样化。在教学思想上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以传授最新的设计理念为目的,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在教学方法上:

(一)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优秀作品赏析,座谈,讲评等方式进行讲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陶瓷造型课程教学,以设计理论和制作实践为主,采取课堂讲授与实际操作、市场调查、产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解决实际设计问题中将设计理念、思维方法、制作步骤等知识传授给学生,使陶瓷设计制作的枯燥理论变成活生生的课堂教学。在理论讲述时,要求老师对中国传统设计理论、方法以及国外先进的技术以及设计流派等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并引导学生应对不同的设计方案时如何进行思维的转化和提高,提高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

(二)本课程定期开展学术讲座与研讨会,面向师生介绍国内外陶瓷造型与装饰方面的最新资讯、作品以及设计思想等;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启发式、讨论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撰写体会和小论文;印发其他辅助资料,使学生增加信息量、拓宽知识面。

(三)本课程组与景德镇多家陶瓷公司和厂家建立了实习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到教学实践基地以及瓷厂、作坊参观、交流,并参与设计和制作,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手段上:精品课程《陶瓷造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专门开发了与课程相关的IP课件、电子教案、幻灯片和多媒体光盘,购买了大量影象资料,以生动形象的辅助教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本课程还广泛地向法兰瓷等著名企业收集各类造型优秀的陶瓷造型作品,并建立了陈列室,以供学生进行考察、研究和分析。本课程在陶瓷造型课中采用计算机进行图纸设计与绘制,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有完整规范的图纸样板和模型示范教具,并在课后对学生优秀造型、模型作业挑选留校、存档,在后续教学中供学生参考学习。

精品课程所要求的教学方法必须是能促进学生重视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四、课程特色与政策支持

(一)精品课程《陶瓷造型》的课程特色

1.地办学:依托千年瓷都――景德镇作为办学基地,有御窑厂、陶瓷历史博物馆、古民窑、高岭土,还有完整的陶生产体系。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开展与社会合作办学的模式,使教学与实践、设计和制作有机结合,为培养具有新技术含量和实践能力的艺术人才创造条件。

2.企业合作:积极的开展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产、学、研一体的创新机制。目前我院与欧神诺、环球、箭牌、新中原等三十多个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本专业学生参与企业的设计与制作,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03年国家日用陶瓷工程中心在我院的建立更是为本专业的校企合作构建了良好的平台。

3.际合作与交流:景德镇作为全国乃至世界陶瓷艺术设计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这种独一无二的品牌优势,为课程组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功的举办了国际夏季进修学院中韩、中日、中美陶艺交流展。与美国、韩国、芬兰、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并开展互派学生、短期培训等交流与合作。

(二)国家精品课程《陶瓷造型》的政策支持

从政策上对精品课程建设予以支持鼓励,早在1998年我院就把陶瓷造型设计列为院重点课程建设,2005年我院制定《景德镇陶瓷学院重点建设课程项目管理条例》,切实推进教育创新,加强我院课程建设水平,进一步促进我院专业、学科建设,大力提高我院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课程建设规划分学院和院(系)两级,全院课程建设工作在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领导下进行,并实行教务处、院(系)两级管理。对重点建设课程的立项和评估,由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对已经立项的重点建设课程,教务处依据《景德镇陶瓷学院重点建设课程质量验收指标体系》进行逐项评分,目前验收指标体系已经建立。学院设立课程建设项目专向基金,用于资助课程建设。学院按照有关规定对院级重点建设课程、国家精品课程组核发绩效积分,对于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的课程,学院将予以相应课程组1:1的配套资助经费用于课程的后续建设。

由于相关政策的倾斜,使得精品课程建设能从政策、人力、物力、财力多方面得到鼓励,支持,这样才能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国内外有影响、有特色的品牌学科。

五、教学条件建设

(一)教材的使用与建设

精品课程《陶瓷造型》,选用适合于新时期教学的优秀教材如《陶瓷的现代设计》、《陶瓷设计》,等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自编了一系列教材如《陶瓷模具成型》、《陶瓷模型制作》、《现代陶艺教学》、《陶瓷产品装饰设计》等,教材能及时更新。并根据教学实际,制作一定数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作为辅助。另外每位主讲教师都有自编的讲义、多媒体课件,并积极准备双语(中英、中日)教材,在全国本专业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选用的这些教材大部分是我院自编由出版社正式出版的。

(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在江西省教委以及学院专业建设配套经费的支持下,本专业建立了较为丰富的中外文资料期刊室,订阅了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著名设计期刊,购买了一批日文、英文原版设计书籍与图录。如《Artist》《African Arts》、《L’OEIL》、《PundG》、《Design》、《Art News》、Sculpture Review》、《Art in America》、《American Craft》、《Popular Ceramics》、《Tableware luternational》、《Ceramic Review》等等,为教师和学生的陶瓷造型设计扩充了学习资料。同时,在学院校园网的支持下,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获得充分的学习资料和专业设计信息。

(三)配套实验教学效果

在教学设备上,设计艺术学院有幻灯机4台,实物摄影仪6台,固定投影仪2台,手提投影仪2台,复印机2台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7间,实验室面积为1100m2,模型车自2001年起增加至80台,拉胚机增至100台,砂轮机2台,烘房4间,高温窑炉5台套,烤花炉10台套,同时对新进的模型机、拉胚机进行了改良设计,使之更实用,更耐用,对现有的设备加强管理,合理分配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有完整的图纸样板和模型示范教具,并制作了一批陶瓷造型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等,实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辅助设施能满足教学需要,进一步强化了现代教学手段,应用效果好。

(四)实践性教学环境

由于设计艺术学院地处中国千年瓷都――景德镇,具有得天独厚的实践环境和行业支持,随着招生数量的增加,不断扩充教学实验、实践场地,确保人均实验面积不低于国家标准。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积极与企业、作坊合作,互通有无,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推进社会与学校相结合的办学思路,把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既能为企业解决一些产品设计问题,又能缓解目前教学设备场地的不足,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社会实践,为今后走向社会创造条件。课程组为景德镇市设计制作了大型陈设陶瓷造型作品,为广州市白云区政府、南昌世贸园等地设计制作陈设陶艺造型作品,为多家企业设计了一系列的日用瓷,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课程组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创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与国内外的各项比赛,并屡获大奖。

(五)网络教学环境

在学校宽带信息网络的支持下,所有办公室和学生宿舍都接通了校园网,教师与学生可以实现网上教学交流。在我院网络主页上,设有教学服务主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学院新近购买的南京易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天空教室网络教学课堂”已经调试使用,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的教学服务板块中的天空教室网络平台进入网页。目前,陶瓷造型课程的教学资源大部分已经上网,而且在不断更新之中,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加强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完善原有校园局域网,保证新增设备的网络联通,课程组还将建立独立的陶瓷造型设计专业网站。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丰富和扩充了师生们的学习资源,活跃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六、结论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和载体,抓好课程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精品课程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精品课程建设要保证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人选得力、规划详尽、措施有效、态度认真、工作扎实,要本着为学生服务的精神,不能只是为创建而创建。另外,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学校要分析国家对精品课程的要求,查找自身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充分认识自己,避免具体工作中的盲目性和经验主义。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优化设计;精品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网络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004-03

优化设计是工程设计中重要的科学设计方法。它将最优化原理与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设计领域的科学设计方法,已经在各个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1]。优化设计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的不断发展,使传统设计方法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从经验、感性和类比为主的传统设计方法过渡到科学、理性和立足于计算分析的现代设计方法,工程设计正在逐步向自动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2]。国内大多数机械类、工程类本科专业中,大都开设了优化设计课程,学习优化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优化设计问题的初步能力,为将来从事工程设计工作打下一定基础。为了提高“优化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昆明理工大学把“优化设计”课程列为校级精品课程进行建设。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网络教学环境、教材建设与选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作讨论。

一、优化设计课程的特点

优化设计课程的特点是将“基本设计方法”与“优化设计思想”紧密结合,着重介绍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学习优化设计方法的实用程序和应用,使学生在学习“优化设计方法”的同时,也能够在计算机上得到实际应用的训练,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通过优化设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掌握常用优化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熟悉常用工程软件的优化分析和计算的功能,了解优化设计在工程设计方面的应用。所以,学生应达到下列四个基本要求,一是树立工程优化设计和优化决策的思想;二是掌握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常用方法;三是了解常用工程软件进行优化分析和计算的功能;四是具有解决工程设计中一般优化设计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改革

优化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根据专业培养方案,从专业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和组织,突出“基”、“精”、“新”。“基”是围绕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精”是突出重点和难点,精讲重点内容,讲清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新”是紧跟国内外相关研究前沿,适时补充新内容、新趋势、新方法,了解和掌握最新研究发展动态,与前沿课题交叉、与工程实际交叉,突出应用,联系工程实际及其发展。围绕以上原则,把优化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四大部分进行教学。

1.基础篇。主要教学内容为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数学模型和数学基础。(1)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了解传统设计与优化设计的区别;了解设计参数和设计变量的概念;熟悉目标函数的概念和表达形式。(2)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熟悉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的一般形式;分析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是优化设计问题的数学表达形式,它反映了优化设计问题中各个主要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3)优化设计的数学基础。优化设计的几何意义,多维函数的方向导数等。

2.应用篇。通过优化设计的具体应用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体验优化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各种优化方法应用,主要教学内容可结合专业特点进行选择,具体应用实例既包括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实例,也提供体现专业特点、结合专业的优化设计应用实例。作为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实例大多选择机械优化设计实例。因为,以优化设计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为工具,将优化设计方法用于机械设计中,形成了机械优化设计,成为优化设计的典型代表和重要内容。机械优化设计是机械现代设计方法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国内大多数机械类本科专业中,大都开设了机械优化设计课程,为将来从事机械设计工作打下一定基础。甚至有很多机械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也开设有机械优化设计课程,进行更深入的理论学习。具有代表性的机械优化设计实例教学内容可选择连杆机构的优化设计、链传动优化设计、齿轮传动优化设计、螺栓组联接的优化设计、弹簧结构参数多目标优化等。体现专业特点、结合专业的优化设计应用实例可提供机械制造工艺中的优化设计,各种专用机械的优化设计,例如,化工机械优化设计、农业机械优化设计等,还有工程设施、工程管理中的优化设计等。

3.高级应用篇。近年快速发展起来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分析中,引入优化设计方法,形成优化设计方法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相结合的先进设计方法,是现代设计方法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对提高产品设计水平,缩短设计周期,使设计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具有重要意义。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的是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和启发学生,为工程设计高级应用奠定基础,其内容可选择介绍MATLAB软件的优化函数及应用实例,三维设计软件PRO/E的建模和优化分析实例,ADAMS软件中的机构优化应用实例,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ANSYS中的优化应用实例等。

三、教学手段改革

由于优化设计课程的特点,造成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会存在一定困难,优化设计课程大部分讲授内容在于各种基本优化算法,理论性强,涉及数学知识多,又比较抽象;学生难免会感觉枯燥乏味、不直观、难理解。教师讲解也十分费力,教师难以把握学生对不同优化算法执行的想象情况,不知道学生是否对各种优化方法真正理解透彻。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实际工程设计经验,甚至对传统设计流程都不熟悉,设计体验不多,学生不能直观地、实时地看到不同设计变量条件下,产品的设计指标的变化情况,甚至连简单的外观形状尺寸的变化都难以直观看到,更不要说深一步的力学性能、运动学性能、动力学性能以及功能等的变化了,所以,很难体验到优化设计的优越性。因此,优化设计课程的教学手段值得关注和改进,对于优化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采用基于Matlab软件开发的优化设计辅助教学软件,通过教学软件,学生可以根据建立好的数学模型选择合适的优化算法,可以保存程序文件中的所有变量计算结果,以便作数据对比或观察优化过程中迭代变化规律。可以进行优化计算的数值迭代,并且可以得到优化结果。在优化计算完成之后,可以对优化计算的迭代程序流程图、程序代码和计算过程中迭代数据的变化规律进行观测,这样有助于学生领会各种优化算法的优化原理,以及从迭代计算中数据的变化观察优化算法的特点和计算规律。对于学生缺乏实际工程设计经验,很难体验到优化设计的优越性,可通过使用优化设计方法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相结合的先进设计分析软件来做一些典型优化设计的实例,例如,使用PRO/E进行三维建模,使用ADAMS进行运动学、动力学分析,使用ANSYS进行力学、动态性能的优化分析,这些软件都具有可视化、直观形象的特点,并有强大的分析功能。通过软件的优化模块,可方便地分析已有模型经过优化后的特性参数曲线的变化、迭代次数以及实物模型尺寸等参数的变化过程。

八、实验教学改革

通常,优化设计课程实验学时偏少,因此,需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学时数的教学要求,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和精选,但需保证实验目标的实现,实验的基本目标是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一维搜索优化方法、多维搜索优化方法和无约束优化方法的基本原理、迭代过程和程序框图,选择自己熟练掌握的计算机语言(采用VB、VC语言),完成一维搜索优化方法程序,多维搜索优化方法程序和无约束优化方法程序的编制,并上机调试和运行,学生应根据实验得出的数据,评价数学模型,比较各种优化方法的计算结果,初步对工程设计问题进行优化设计计算。通过实验,加深对优化设计方法的基本理论和算法步骤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编制、调试计算机程序的能力和灵活运用优化设计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优化设计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一方面是对基础性实验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和组织,使学生深刻掌握和理解优化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另一方面则是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积极进行探索。目前实验教学中设置的实验类型,就其教学内容层次而言,可分为基础性实验和提高性实验两大类。从实验的教学功能来看,可分为验证性实验、演示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探索性实验[5]。验证性实验、演示性实验属于传统的基础性实验,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一般较固定,通常是验证某一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基本训练。这类实验对学生理解优化设计方法的基本理论和算法步骤,无疑是重要的和必需的,但如果在实验教学中占的比重过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优化设计课程还需要积极研究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开设,以达到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

“优化设计”课程培养学生树立工程优化设计和优化决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设计方法,是许多工科本科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结合“优化设计”课程的特点和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网络教学环境、教材建设与选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推进精品课程的建设,对提高“优化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全颖,赖一楠,白清顺.机械优化设计[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2]郭仁生,苏君,卢洪胜.优化设计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李旻,黄平.机械优化设计课程案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机械工程师,2011,(8):18-19.

[4]王巧稚,曹高飞,赵宏贤,等.“互动式”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和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8):98.

[5]姜龙生.浅谈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研发和开设[J].赤峰学院学报,2011,(6):217-218.

篇14

一、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

1.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覆盖学科广,精品课程逐年递增

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了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地方和学校加强课程建设。

2003年至2009年,教育部先后开展了七届精品课程遴选,累计评选出3080门精品课程,其中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812门,占全国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26%。从历年的建设情况来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逐年在增加,并且高职精品课程增加的幅度还较大。仅2008年和2009年就评选出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400门,均超过当年全国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30%以上,其内容覆盖材料与能源类、财经类、电子信息类、法律类、公安类、公共基础课、公共事业类、环保、气象与安全类、交通运输类、旅游类、农林牧渔类、轻纺食品类、生化与药品类、水利、土建类、文化教育类、医药卫生类、艺术设计传媒类、制造类、资源开发与测绘类共计20个一级学科。

2.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日益完善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一直参照本科精品课程的指标体系。自2003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标准》(征求意见稿)以来,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每年都在不断修改与完善,2007年更名为《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并且还根据评审需要制定了本科与高职两个指标体系,2008年和2009年又在2007年评审指标的基础上做了较大修改,其一级指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教学、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等六项的基础上增加了课程设置,二级指标调整更大。这些调整使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日益完善,这更有利于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精品课程。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措施及主要内容

1.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和规划

(1)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有力的领导是精品课程建设顺利开展的保证。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学科、教师队伍、学生、教材、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而且其内部各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只有通过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精品课程建设才能形成合力,创造精品。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涉及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实验实训、信息技术、网络等多个部门,因此需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领导,成立精品课程建设领导机构,全面负责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协调,组织召开精品课程建设会议,制定学校精品课程的综合规划以及有关制度文件和激励政策,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检查与评估等,以确保精品课程建设有序进行。

(2)制定科学的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制定科学的规划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建设规划一方面要突出精品课程建设的计划性、目标性、阶段性、整体性及层次性,另一方面要立足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定位,与专业建设、产学研合作及服务社会紧密结合。应搜集学校的师资、课程、教学、特色、实验条件等方面信息,了解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及可用资源,参考其他院校先进经验,在全面、认真分析汇总调查信息基础上提出精品课程建设要达到的具体可操作质量标准及具体措施。

2.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定位。高职院校国家精品课程是能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和人才培养工作规律,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合理,教学方法手段灵活新颖,教学资源能有效共享的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课程。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国家精品课程,是根据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基本特点,以岗位能力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具有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重要支撑和明显促进作用,真正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课程。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要素。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应紧紧围绕“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展开,不仅应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而且最好能够承担一定水平的科研项目,以便使最新研究成果能及时反映在教学中去。可以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的技术专家,或者引进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师,改善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同时加大教师基本素质的培训。对于新进的青年教师,可根据专业特点,安排他们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培养相应技术的实践能力和相应的动手能力,通过培养、引进、聘用、传帮带等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学术造诣高、事业心强、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经验丰富、特色鲜明的教师梯队。

(3)教学内容的优化和创新。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教学内容要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应该具备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创新性的特征。要通过跟踪研究把学科前沿的内容不断地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展示给学生,并应由学生去探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中要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内容应占有相当的比例,并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接轨。要积极采取措施将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内容融入课程建设中,要求课程负责人及课程组成人员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形成教学成果,争取有一定数量的教学研究,起到交流与辐射的作用。

(4)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学手段现代化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和主要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思维的培养,鼓励教师采用“教、学、做合一”、任务驱动、案例式、讨论、启发式、现场、参与式等教学方法,立足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手段方面,结合课程特点,大力投入硬件设施,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活动。积极有效地采用多媒体教学,同时构建起计算机网上教学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和共享。

(5)重视教材建设。选用教材必须以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为依据,尽量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省、部级重点教材,获奖教材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应结合学科、专业调整,加快教材的更新,选出最适合学生使用的教材。鼓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编著具有特色、反映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的高质量教材。在教材编写中应尽可能地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共同设计,将本课程领域中的最新技术成果适当引入教材内容。另外,应加强实践教学类教材建设。

(6)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高职教育是实施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教学是培养职业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充足的实训条件和实训过程,离不开真实的生产环境。要多方筹集资金,加强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精品课程实训要求,并结合职业岗位的实际环境开展,同时结合生产服务的实际,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加强校企联合,加强校外实习训练基地建设,采取现场教学、顶岗实习等方式,加大专业训练力度。

(7)完善精品课程的评价体系。高职院校精品课程从开设到成熟、从完善到精品,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构建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精品课程评价体系,组织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校内外专家成立专家组对精品课程的全过程进行评价、监督和检查。精品课程的评价体系可从学生成绩、学生和督导对该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认可度,社会和同行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其中社会认可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动手能力,实训、实习产品体现的应用价值;二是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水平证书获取率;三是在技能竞赛中的获奖率。

在完善精品课程的评价体系的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搞好精品课程的建设,激励学生学好该门课程,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性人才。

三、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各高职院校都把精品课程建设摆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战略地位,精品课程建设在全国范围内也取得重大的进展,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真正体现高职教学思想“工学结合”理念的课程偏少。大多数课程存在如下问题:单纯进行课程建设、学科知识体系建设、理论与模拟实践相结合教学课的建设;方便评估专家的界面多,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的界面少;真正进行工学结合的课程少。

(2)建设完成精品课程的资源共享性不强,利用率偏低。很多精品课程提供的资源不完整,资源完善、自成体系的较少,链接的常见资源较多,创性性资源少,建成之后网络共享性受很多因素影响,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

(3)精品课程缺乏动态更新。精品课程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等特点。很多建设完成的精品课程在获批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以后就算大功告成了,缺乏对最新高职理念和技能要求的补充与完善。

(4)重网络课件,轻教学质量。不少精品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制作了网页和课件,但也只是书本搬家,没有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变革。

(5)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对实训基地建设,特别是校外实习基地,不仅看数量,更重要的看规划、布点和功能,并且提出要满足学生体验企业文化需要的要求。

(6)缺乏对精品课程后续建设的投入。往往是申报前做足工夫,评审后不再理会,使精品课程建设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势,缺乏长效机制。

2.加强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措施

(1)认真领会、贯彻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新要求。近年来,教育部颁发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和评审指标体系,其中包括2003年的《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标准》(征求意见稿)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分别制定的《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2004年还出台了《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2007年制定并在2008年和2009年逐步完善的《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等。通过分析这些已出台的政策及其变化,可以看出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的重要趋势。认真领会、贯彻最新的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是高职院校需要注意的首要问题。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精品教学团队。师资队伍建设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基础,必须从长远着眼,慢慢积累,逐步规划。要建设一支成熟、优秀的师资队伍就必须有良好的系统机制,如外聘机制、竞争机制、培养机制等。2007年以来,教学队伍评审指标强调了高职院校教师要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分析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更新变化,并及时纳入教学内容;教师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教学特色,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同时还提出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应具有一定企业工作经历和行业影响力;精品课程的教学团队应是由主讲教师、实验指导教师、外聘教师三者的组合。因此,打造精品教学团队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

(3)加大经费投入。精品课程建设离不开经费支持。应设立专项精品课程建设经费,用于课程基本建设。采取“年度考核、滚动支持”的办法分配。同时根据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不同需要,加大教学基础设施投入,尤其是网络教学投入,以支持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并设置专项奖励基金,对有突出成绩的精品课程负责人及参与者进行奖励。

(4)评建结合是保持精品的根本。课程评估结束后的后续课程建设和验收工作要常抓不懈。课程评估只是手段,建设才是重点,要以课程评估带动课程建设。因此,课程建设应本着“以评促建,评建结合,旨在提高”的宗旨和原则进行。

(5)重视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按照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每年要更新部分网上内容,需要不断地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已开发的教学软件需要及时地不断更新,以便能在新的运行环境上使用;根据教学需要不断开发和补充新的教学资源,在开发优秀教学资源的同时,又要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建立一个高效的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机制,使各校的优质资源实现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高等教育出版社提出的会员制的操作方式可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综上所述,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积淀、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标准要求高、基础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成果见效慢,所以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密切配合,结合学校的定位、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及学校特色,做好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按精品课程的内涵,做好人力、物力等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使有限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建立起适合学校发展的课程建设体系,以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S].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S].

[3]毕丽红,朴立华,张淑敏.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职业时空,2009(5).

[4]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DB/OL].省略.

作者单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