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精品课课程建设范文

精品课课程建设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7: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精品课课程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力争经三年内建设出符合中职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临床要求的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要突出课程设计的职业性、实践性与针对性。

1.1职业性。

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开发,构建基于临床标准,针对特定职业岗位,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

1.2实践性。

引进临床儿科护理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弥补教材置后问题,减少学生适应实践的阻力,以临床路径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践,学做一体,深化学校里建“病房”,病房里设“课堂”,实现学校与医院文化融合、课堂与病房融合、课程与岗位融合、学业与职业融合的总体目标。

1.3针对性。

以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本位,形成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师共同参与,共建、共育、共管的教育体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达到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和让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达到“五个对接”即:教育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

2建设目标与思路

2.1建设目标。

(1)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整体教学水平。(2)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儿科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创新。(3)具有一套体系完善、内容先进,符合培养目标、教学要求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4)具有完备的教材体系,编写出与精品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材。总之,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我们课程建设成为师资力量雄厚、资源丰富、课程特色鲜明、教学形式新颖、教学内容精深、教学、设备齐全、教学手段先进,能满足各层次学生需要的精品课程。

2.2建设思路。

(1)行业专家与本校专业教师共同研究儿科护理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首先进行护理工作岗位分析和各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分析,将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形成整合后的工作任务即学习项目。(2)以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临床护理工作岗位过程实施教学。在分析护士工作岗位的基础上,结合医院真实项目任务,建立学习情境。以工作岗位的流程为依据,融“教、学、做”为一体,在“仿真临床环境”中,开展情景化教学。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现在结合我校学生状况、教学资源等实际,开展情景化教学方法。力求达到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的目的。(3)编写学习指导等学习资源。根据学习任务,编写电子教案、实训指导、学习指南、练习册等学习资源。(4)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在传统教学精华的基础上,力争利用视听资料、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开扩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就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5)创新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综合评价方法(包括学校、行业、医院、家长、社会形成综合评价体系)。

3建设内容

3.1创新教学模式。

(1)课堂教学、实训操练、假期见习同步进行,理论、实训、临床三结合工学交替模式。(2)课程设置中,以岗位需要为导向、职业标准为主线,同时兼顾护士执业资格证的考取,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3)教学实施过程体现模拟和再现任务所需要的场景和工作过程,坚持教学任务实施的教、学、做三个环节。

3.2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情境教学法,网络互动教学法。(1)情境教学法,教学实施过程体现模拟和再现任务所需要的场景和工作过程,病例导入,创设护理情境,角色扮演,坚持教学任务实施中的教、学、做三个环节。将教室与实训室合二为一,形成仿真的工作场所,实施教学、实训一体化。(2)网络互动教学法,建立儿科护理网络平台,向学生提供教学内容、网络课件、电子教案,学习辅导资料、电子书籍、应用资料、网络链接等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网络答疑、专题讨论学生意见反馈、教学情况调查等教学辅助工作,教师教学资料亦已挂在网上,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及时快速地更新,满足了本课程的理论、实践教学的需要,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

3.3创新评价模式。

采取课堂实训和岗位见习实训相结合的校企共评的教学评价模式。学生在寒暑假到医院见习,课堂实训学分由专业教师评定,岗位见习实训学分由企业教师评定。

3.4校本教材及教学资源库建设。

资源库包括:(1)教材;(2)电子教案;(3)典型情景案例库;(4)多媒体课件库;(5)教学录像;(6)素材及素材网站库。

4建设计划

4.1课程建设步骤。

建设目标。三年内把《儿科护理》课程建设成为师资力量雄厚、资源丰富、课程特色鲜明、教学形式新颖、教学内容精深、教学设备齐全、教学手段先进,能满足各层次需要的精品课程,成为“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

4.2三年内课程资源全部上网。

5经费使用

这是经费预算表,主要用于企业调研论证、教师培训考察、教材编写及出版、案例手册编写、教学录像、网站开发和课程网站建设方面。

6保障措施

篇2

关键词 精品课程;网站;多媒体课件;质量工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3-0061-02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精品课程是高校优质教学资源极大化利用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已经成为高校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计算机方面的公共基础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已经在各所大学理工科专业普遍开设,课程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编程思维和编程能力。鉴于教学实际,多所高校都在进行该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本文就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些事项进行一些探究,以期为该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1 课程教学现状

为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编程思维与编程能力,各所大学的理工科专业都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对于教学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1)作为一门计算机方面的公共基础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基本都采用大班理论授课及上机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人数多,学生专业差异较大,学生层次分布广,学生自身的差异也较大,统一的授课方式很难同时满足学生的需要。

2)任课教师很多都是多专业、多门次授课,教学任务重,导致其很难对学生的个性和专业特征作过多的研究,结果是授课内容几乎没有区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还是以教为中心,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缺乏进一步的创新,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还是以笔试为主,缺乏灵活性,对于程序设计这样的课程,评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 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意义

作为学生,大家很希望能有一些课程学习方面的优质资源来帮助自己学习。因此,进行本门课的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不同优秀教师的授课课件、教学视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精品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在线测试、编程练习、算法演示、课程竞赛等课程相关的信息,有利于学生在课下的自主学习,有很强的使用价值和针对性。精品课程是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家教育领导部门和高校都注意到了其重要价值。精品课程的建设程度也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学院也提出了多种激励措施鼓励大家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力争提升学科内涵。

3 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内容

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一般包括解析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书写精品课程申报书,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制定精品课程框架,建设精品课程网站,编写教学课件,录制教师授课录像,建立在线试题库等。

解析精品课程评审指标 结合学校实际,认真研读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标准,对其指标体系进行分解细化,做到心中有数,为精品课程的建设做好准备。

制定精品课程框架 紧密结合精品课程建设指标,做好精品课程建设的规划和设计,制定出精品课程框架。精品课程框架应该囊括所有精品课程建设指标,并突出自己的特色栏目。

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 每门课程都有学习和考核的标准,为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应结合C语言程序设计公共基础课程的特点,结合各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

编制教学多媒体课件和编写教案 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该要求相应的指导教师编制符合专业培养要求,具有良好风格,质量高的多媒体课件,并编写相应的教案。多媒体课件要做到优中选优。

录制教师授课录像 选择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几位教师进行授课的录像,将其好的教学场景录制下来,以提供给更多学生使用。授课录像可以由学校多媒体中心人员提供录制帮助。授课录像应该能够体现授课内容的合理性和授课方法的先进性,并有一定的趣味性。

建设试题库 精品课程的建设要配套试题库,最终实现学生的在线练习和在线测试。试题库应能涵盖考核的所有知识点,并且包含不同的试题类型。

建设精品课程网站 为了实现精品课程资源的和展示,要建立精品课程网站。网站要栏目设置合理,界面美观大方,色彩配置符合人眼长时间查看的要求。网站能够充分展示课程建设中的各个要素。

书写精品课程申报书 严格按照精品课程建设申请书的要求填写,在格式上做到规范无误,在内容上要能够突出自己的特色,提供的支撑材料有理有据。

4 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注意事项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然而,许多高校都存在“重申请,轻建设”的情况。实质上,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要更加重视后期的建设工作,在内涵上提升教学质量。笔者认为,精品课程建设中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的建设,其目的是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的本身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要从根本上改善教学质量,提升内涵,就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大现有教师的再教育,鼓励其进修或深造;另一方面,可以引入高学历、高能力人才,充实教学队伍。

规范规章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应该逐步规范相应的规章制度,如统一备课、专家听课、学生评教、教学竞赛等制度,从管理上为增强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注重精品教材编写 精品课程的建设离不开精品教材的支撑。应注重教材内容的不断革新,将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知识内容反映到精品教材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好的素材。

重视多媒体课件的编制 多媒体课件是精品课程网站的重要部分。要重视课件的编制,编制出内容丰富、布局合理、构思精巧的多媒体课件,以利于课后学生的自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粗制滥造的多媒体课件往往只是书本知识的简单展示,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欲望,无法起到相应的效果。

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品课程的建设,应不断地研究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重视实践教学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就要求加强实践教学。同时,在精品课程网站上,也可以多增加一些编程问题,鼓励学生参加程序设计大赛。

重视学生评价 精品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最终还是要以学生是否学到知识作为根本依据。精品课程的建设,要重视学生的评价,并把学生的好的建议吸收进来,进而进行教学的相应改进,使其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5 结束语

精品课程是高校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精品课程的建设对于提升学校学科内涵有积极的意义。作为一门实践性强、专业分布广的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讨论了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的建设意义,研究了精品课程的建设内容和注意事项。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对其合理使用,对于增强教学的效果有明显的影响。应注重精品课程的申报和建设,为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幼如,尹睿,谢虎.精品课程群支持的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3(8):1-7.

[2]李立,王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12-14.

篇3

关键词: 操作系统 教学改革 精品课程

引言

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系统最重要的系统软件,其管理计算机系统硬件(如处理器、存储器、I/O设备等)和软件资源(如程序和数据文件等)的机制,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经过近20年蓬勃的发展,于上世纪70年代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和产品。到今天,操作系统的发展已经走过了近50年的历程。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制造技术和用户需求,特别是网络应用的发展,一些新的问题相继出现,例如系统的安全性问题、网络的快速链接与传输问题及大容量硬盘等层出不穷的新硬件的管理问题等,因而操作系统的理论与设计方面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系统安全性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了该学科的一个研究热点与难点。操作系统在计算机领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否学好“操作系统”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诸多影响。为此,本文从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环节和评价体系几个方面对操作系统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全力营造精品课程。

一、优化课程知识体系结构

类似于其他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操作系统也经历了系统结构与实现技术的变更与发展。早期的操作系统由于受硬件、程序设计语言及软件设计技术的限制,一些设计原理与实现技术相比于现代操作系统来讲已经是过时或不合理了。因此,在确定操作系统原理授课内容时,我们积极跟踪国外最新的操作系统原理教材,摒弃了传统操作系统原理中那些过时的知识,取而代之现代操作系统中普遍采用的设计原理与实现技术。譬如,我们摒弃了传统操作系统中的作业及作业管理的概念,强化了进程及线程的概念。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授课课时,向学生介绍最新的操作系统原理与技术,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操作系统原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操作系统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特点:操作系统的知识体系统结构概括为知识结构、知识体和知识点三个方面。知识结构概要性地总结为:计算机操作系统是计算机技术和管理技术的结合。知识体概括为两句话:“计算机操作系统是方便用户管理和控制计算机软件资源的系统软件”和“操作系统有五大类型和五大功能”。这两句话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知识点是操作系统五大类型和五大功能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

随着计算机应用向纵深方向的进一步拓展,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早期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操作系统,往往局限于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一些典型算法的实践。那时候,学生很少有机会去了解、实践操作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实现技术。当前,开放源代码软件日益深入人心,以Linux为代表的开放源代码操作系统软件,已成为大学生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学生学习、研究计算机基础支撑软件的首选。这为大学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实验平台,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优化课程知识体系结构,使其更加符合高等学校课程的专业性、探究性和前沿性的特征;引导学生探究并掌握专业知识,通过指导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培养他们发现新问题、新知识和新方法的能力;结合学科技术的发展,让学生了解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将学生引向学科领域研究的前沿。长期的教学实践充分证明,这种知识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课程的相关内容。

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围绕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目的,我们开展了教学方式的大胆尝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1.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中强调个性化教学、开放式课堂,将师生的交流从传统的课堂拓展到网络、电子邮件、实验室、机房,注重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在研究生课程中,安排超过二分之一的课时组织讨论班,由学生自由组成项目组,自主选择项目,自主设计、开发,并在讨论班上交流研发成果。

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拘形式,只要有利于教学目的,全部可以充分利用。目前采用的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Internet、电子邮件、原版英文教材、双语教学、网上作业、网上答疑、BBS论坛、操作系统资源网站等。另外,学生利用自备电脑查资料、做实验,吸收学生参加操作系统研发项目,引荐学生去公司实习等,都正在采用。网络教学环境方面,提供课程资料、Linux内核代码阅读工具、操作系统学习资料下载、通知等服务。通过网络教学这一先进手段,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营造了教师与学生的良好的沟通氛围。

2.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教研结合。

主讲教师带领所有学生,运用刚刚学到的操作系统理论,深入学习,分析Linux内核源码,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相应的,考核内容既有操作系统原理,又有Linux实验。学生除了完成操作系统实验外,被积极吸引,参与到计算机学院教师的相关的嵌入式系统方向、应用服务器、集群计算、网络系统等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中。这些学以致用的实践活动,不仅为学生的操作系统学习创造了难得的机会,而且提高了计算机专业学生在研发能力方面的竞争力。

三、加强实验教学环节

围绕现代操作系统原理中的重要概念与方法,设计了基于Linux的7个主题实验,这些主题涵盖了linux的内核重建与shell、系统调用、进程同步、进程调度、虚拟存储、设备驱动及文件系统,其中2个是必做题,其余5个主题要求学生选择其中至少3个主题进行实验,或至少选择其中的2个主题,然后自行确定1个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主题。实验时,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人数一般不超过3人,实验后要求学生按组提交实验报告及相应的代码,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有选择性地安排部分小组在课堂上进行实践经验交流。这些实验由浅入深,既有Linux使用环境与使用技能方面的培养,又重点围绕着深入了解Linux内核的实现机制展开。通过这些实验,既激发了学生学习Linux的兴趣和主动性,又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确定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为了强化实践,我们在国内率先开展了Linux操作系统源代码分析实验,并开设了专门的实验课程。目前,本科生操作系统原理与实验已单独开课,课程名称分别为“操作系统原理”和“操作系统分析与实验”,均为专业必修课,分别为3学分和2学分,很好地贯彻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强化理论”的教学思想。

四、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促进教师积极的教学态度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保障教学活动的效果和质量。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学生学的评价两个方面,在两个方面均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表述是否清晰、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教学要求。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以及维持秩序和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精品课程建设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操作系统精品课程的建设,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善平等.操作系统学习指导和考试指导.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尧学,史美林编著.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

篇4

关键词 精品课程 网络资源 低频电子线路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47

Network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Course

LIU Limei, SHI Biao, ZHOU Xiancheng, ZHOU Kaijun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Changsha, Hu'nan 4102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building Course Website for quality course,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teaching material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interactive modules diversified construction and instructional video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other network resources. And analyzed some problems of network resources exist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courses, proposed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achieve the effects of radiation cours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quality courses, network resources, low-frequency electronic circuit

0 引言

2003年教育部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从当年4月起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截至2011年7月,教育部共公布了3835门精品课程,覆盖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程。2011年,国家教育部开始进行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

而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在精品课程的整个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出发,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以界面友好、操作简单、资源丰富、服务教学为建设目标,建设了“低频电子线路”省级精品课程的教学网站。本文试结合本课程网站的建设实践,对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1 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内涵

图1 “低频电子线路”精品课程的网站

精品课程资源主要依托网络平台优势,解决了各高校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让各个高校尤其是一些基础比较弱的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分享到优校名校的资源。因此,精品课程除具有 “理论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大纲、考试大纲、授课课件和教案、例题和习题解答”等传统的教学资源外,还应配备一些网络教学资源,如在线答疑、在线讨论等课程互动环节以及自我检测、视频教学等教学活动,从而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校内与校外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交流。如图1所示为省级精品课程“低频电子线路”的网站。

2 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

2.1 一体化教材的建设

构成完整的一体化教材,才能较好地满足教学需求。一体化教材,从实际意义上而言,除了上课所选用的主教材以外,还应包括理论参考教材、实践和实验参考教材、学习指导书、教学教案、电子课件等等,其中电子课件将教学内容以文字、图片、动画等形式用幻灯片展现给学生,具有开放性好,扩展性强的特点。在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堂的实际效果,注重电路图的布局、文字的颜色、大小以及动画的设计等诸多细节问题。一体化教材将教学内容以不同的编写方式呈现给学生,它们之间既有重复、强调,又有交叉和补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2 多元互动模块的建设

多元互动的建设包括人与人(师与生、生与生)、人与机、人与文本、人与环境等多种教与学模块的建设。所开发设计的“低频电子线路”精品课程互动模块包括课堂学习辅导系统和师生交流互动平台两大部分,可以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本课程的自主和研究性学习。

2.2.1 辅导系统的建设

针对每章节的教学内容设计的辅导系统,包含五个部分的内容:每章节的基本要求、主要内容、难点释疑、例题分析、自我检测和知识扩展,该系统由学生在每章节的学习后在计算机上完成。其中学生在完成自我检测部分后,系统会自动给出学生的测试成绩和做题的时间,并提供出正确的答案,以供学生参考。如图2所示为该辅导系统中半导体二三极管的辅导内容。

图2 半导体二三极管的辅导系统的内容

2.2.2 师生交流互动平台

师生的交流互动平台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通过网站进行交流互动,教师将作业题、讨论题以及相关的通知通过网站进行,同时可以通过网站进行在线答疑和在线讨论等环节;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该网站下载辅导系统和相应的教学资料,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在线方式进行交流,并且同过该平台也可以分享学习中的心得和体会。二是新媒体互动平台,老师可以采用新的媒体手段,如微博、微信、QQ群等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该方式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

2.3 教学视频资源的建设

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本课堂将所有的教学内容制成视频放到了网上,以供学生和兴趣爱好者进行及时点播。从某种程度上教学视频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另一方面也使其他的学习者能够真正享受到名校和名师的优质资源。该部分资源已经成为了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的重要部分。

3 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网站后期维护被忽视

精品课程的数量每年在递增,但是精品课程很多网站上面的信息一直停留在建站初期,没有及时更新。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2011年7月份针对2003 ~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各本科学校网站运行状况监控统计如图3和表1所示:

图3 2003-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本科学校的运行状况饼图

表1 2003-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本科学校的运行状况表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实际正常运行的精品课程网站数量并不多,还有近30%的网站执行情况比较差,这种状况与我们最初建设网络资源的目的相悖。

3.2 各院校单独建设

目前,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都是由各院校单独建设,各个高校之间共同建设资源共享的现象并不多见。将各个院校的特色集于一体,从不同侧面给学生提供更为多元化的资源,实现高校之间的共建和共享,能够促进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更专业、更全面、更实用,同时也能够避免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重复建设,防止多而不精的现象。各院校间如何促进共建共享,还需考虑知识产权、任务分工和责任等问题。

4 展望

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如何扩大课程的辐射影响,如何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推广精品课程仍需要进一步深思。在此基础上真正实现资源的共享,缓解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从而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的提高。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商学院教研教改课题“面向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实习基地运作及管理模式研 究”、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湖南省教育厅教研教改项目“中美‘产学研用’合作模式比较研究”、湖南省教育厅项目“ 依托学科竞赛的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基于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基于Agent的智能电子商务系统研究”(项目编号:10C086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宋佳琪,郑燕林.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现状研究[J].软件导刊,2010(5):93-95.

[2] 刘庆伟,刁文广,舒云星.“模拟电子技术”精品课程网站的开发[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2):93-95.

[3] 方辉.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J].信息与电脑,2011.8:186-198.

[4] 魏孔鹏,余巍巍.数字媒体技术在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享中的应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1):72-76.

篇5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校在“计算机组成原理”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建设立体化教材等几个方面的改革实践。

关键词:精品课程;立体化教材;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硬件专业基础课,是所有后续硬件专业课的基础和支撑,在计算机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有自身的完整理论体系,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具有知识面广、内容多、抽象枯燥、难理解、更新快等特点。因此,如何把握课程的主线和重点,使学生扎实掌握计算机系统各部分的工作原理,牢固建立整机概念,同时强化硬件实践,培养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成为该精品课程改革的重要和迫切议题。“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组教师经过多年的教改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于2006年初获学校精品课建设立项,2007年底经学校验收通过,成绩优秀,并被推荐参加2008年山东省精品课评选。

本课程开设以来,课程组一直致力于教学改革,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确立了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让学生熟悉计算机各功能部件组成及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明确数据流和控制流在机内的流动,建立整机概念,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并通过面向问题求解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明确了课程建设的近期目标――“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省内一流”。

1狠抓教学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师资素质的提高。课程组8名教师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专职实验教师2人。已形成以40岁左右的中青年教师为学科带头人,以一批年轻博士/硕士为学术骨干,老中青结合的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课程组教师集体备课,坚持每两周一次教研活动,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在全院名列前茅。近年来,课程组在课程建设方面成果丰硕:主讲教师获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学校优秀CAI软件一等奖1项;获学校优秀多媒体课件展评一等奖1项;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2篇。

2优化教学内容

大幅度压缩课内学时,增加实验学时,增大学生学习自,扩展个性发展空间。在缩减课时的情况下,针对课程在计算机学科中的承上启下和支撑作用,精选本学科中最基本、最重要、最精华的部分作为教学内容,明确重点和难点。授课时,以单处理机系统的组成原理与结构及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重点,以整机概念的建立为核心,从而保证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系统性。

课程教学始终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利用课堂、课程网站等形式及时把新理论、新技术及成熟的科研成果纳入到教材、教学内容中,以保持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如讲“总线”时,及时补充USB、IEEE1394、PCI-Express等相关知识;讲“CPU”时,又补充介绍AMD和Intel的 64位CPU;讲“内存”时,补充双通道内存、DDR内存和硬盘优化等知识。

3改革实践环节

3.1创造实验环境

提高学生硬件动手能力,实验环境是关键。硬件实践设备耗资大、专用性强,部分学校不愿投资,致使学生的硬件实践场所缺乏。而我们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精品课建设多年来一直得到学院和学校的大力支持,通过学校投资和教师自行研发,为学生创造了很好的实验环境。实验室面积宽敞,设备齐全,更新快。课程开设以来,不仅实验设备进行了3次变革性的更新,还专门配备了2名专业实验教师,他们学历高,业务精湛,都能独立为学生设计和指导实验。学生在这样的实验环境中能够得到全面、系统的工程实践训练,保证了动手能力的锻炼和实验教学的效果。

3.2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1) 实验内容层次化

实验内容分为部件、综合和整机三个层次:4个部件实验、1个综合实验及1门课程设计。部件和综合实验一人一组,部件实验配合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综合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硬件学习的兴趣;“模型机设计与组装”课程设计2人一组,共同设计、调试,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合作进取的团队精神及创新精神。对硬件设计感兴趣的同学,专门安排指导教师,利用开放实验室或毕业设计,进行特别指导和训练,以提高他们的系统设计能力和科研能力。

(2) 实验任务层次化

实验任务分基础和提高两部分,基础部分每位学生必须掌握,提高部分则由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选做。这样,既使学生牢固掌握了应学会的知识,又给“吃不饱”的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能力的空间。

(3) 实践模式层次化

在部件实验中,适当开设“验证型”实验,多开设“设计型”实验。在综合实验和课程设计中,则全部开设“综合型”和“探索型”实验,形成了“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

为配合这一模式的实施,首先,全部更新 “实验指导书”为“实验任务书”。每次实验只给出实验任务、要求及实验条件,具体如何设计和实现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其次,针对硬件实验难度大、成本高、易出错的特点,开发了实验模拟软件。先模拟学习,后实验演练。模拟软件包括“仿真演示”和“交互实验”两部分。学生通过“仿真演示”先学习熟悉实验内容,再通过“交互实验”类实验台环境,演练真实实验过程。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避免了直接做实验易造成的器材浪费与损坏,节约了实验成本。最后,“主动放权”,把实验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教师仅给以启发和引导。例如,在“模型机设计和组装”课程设计中,自始至终贯彻“主动放权”思想,按照“三有、两严、一宽”的方针进行。“三有”指有指导性的时间和内容安排计划、有加强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有切实可行的操作规程;“两严”指严格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方案、严格验收检查;“一宽”指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自由组合(二人一组),自主选择(元器件、设备),自主设计方案。这样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能够快乐地学习。学生在实现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后,都非常有成就感,学习的热情更高涨,信心更饱满,硬件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强化和提高。

4建设立体化教材

4.1课程教材建设

课程开设初期,广泛选用国内名校名家的教材,并优先选用国家优秀教材。课程组在反复使用这些名校名家的教材后,充分吸取了这些教材的优点,申请自编教材(已经获校“十一・五”规划教材批准立项)。适合自己学生和特色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材已基本编写完成,将于08年6月出版。

4.2实验教材建设

根据实验教学的需要,课程组自编了多种版本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任务书》、《模型机设计与组装实验任务书》等实验教材,以分别对应不同时期的不同实验台。这些实验教材随着实验内容和实验设备的变化一般每两年修订或更新一次。我们的配套实验教材也已获校“十一・五”规划教材批准立项,将于08年6月与教材一起出版。

4.3电子教材建设

针对课程内容抽象、原理复杂、难理解的特点,课程组自2000年起就引入了多媒体教学。课程组教师集体备课,学内容,设计开发了多媒体课件。课件由授课课件和动画模拟软件两部分组成。授课课件主要讲解相关概念、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动画模拟软件则包含“原理”和“实验”的所有内容。原理部分仅提供“仿真演示”功能,实验部分有“仿真演示”和“交互实验”两种形式。通过模拟软件将教学重点、难点和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逼真地展示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好。课件历经多年使用,不断修改和完善,于2007年获学校多媒体课件展评一等奖。

4.4课程网站建设

我校自04年秋开始实施东营-黄岛两地办学。学生去黄岛后师生当面交流机会减少,为实现师生的远程交互,弥补两地办学带来的不足,课程组于2004年春开发了课程网站。课程网站由指导说明、学习教程、动画模拟、课后作业、作业上传、最新动态、资料下载、试题库、留言版等功能模块组成,实现了在线学习、作业、练习、考试一条龙。课程网站是组成原理课程的网上资源库,也是立体化教材的真实体现。它突破了原有课堂教学的局限,能借助自身独立的双向沟通功能,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容纳更大的信息量和多样性,适应教师和市场的需要。课程网站由于其完善的功能和良好的使用效果,于2005年获学校优秀CAI软件一等奖。

参考文献

[1] 郑文斌,陈晓竹等.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7,(6):13-15.

[2] 郑秋梅,刘新平等. 深化硬件系列课程改革,切实提高动手能力[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2):346-349.

[3] 刘建英,徐爱萍.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教改方案的设计[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