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范文

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7: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实践向导 高职教育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17-02

一、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1.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

我国的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早期主要受普通高等教育学科本位课程体系的约束。随着国内外科学技术和教育领域的广泛交流,在国外高职教育经验的借鉴基础上,开展了能力本位、项目课程、工作导向等模式的课程改革。但课程模式的改革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岗位能力培养和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实践向导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是把培养学生较强的工作岗位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的。但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仍然不太适应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课程内容上存在着知识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不协调,对学生的岗位能力培养不足和课程内容比较单调不E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现象。这些现状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质量。因此,解决并改善高职院校的教育课程建设问题,对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

2.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1)对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培养不够,课程目标定位比较的模糊,缺乏功能性的向导。技术和技能两者的培养不能明确区分。造成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和对高职学生毕业后的岗位能力缺乏引导作用。其次,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对教育模式的考量、教育策略的设计和实践能力培养课程设计中存在不足。最后是课程评价常常以知识掌握程度为评价内容,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标准,忽略了技术技能操作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评价,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专业运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的后果。

(2)中职教育到高职教育的没有实现良性过度,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缺乏高职教育的特色。国家教育政策明示中职与高职课程内容应该做到紧密衔接。但实际上两者的紧密性不强。

二、实践向导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实践向导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是促进学生技术技能的实践能力发展,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的完成企业岗位任务并且有所创新。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不能只注重技术技能训练,而忽略理论知识学习和创新。把实践能力培养和卢纶知识学习相互融合,在课程设计中技术理论知识为主,以工作实践学习为过程,突出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相互融合的重要性。其次,对学生的评价定位要从多方面了解和收集学生学习信息进行评价,给学生正确的向导作用。实践向导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由高职教育特色发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高职院校生源特征所决定。高职院校结合自身教育特色和招收学生的特点,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出精确定位。实施因材施教,构建以实践为向导的高职分层次教学课程体系。做到“以人为本,以教育为手段”的理性教育,为实现高素质、高质量、高技能和高创新的新型人才,以达到国家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改善就业现状的教育目标。所以,以实践为向导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必要性。

三、实践向导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实施特点

1.建设以培养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主题的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是通过“学科到知识,然后在到课程”的过度。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课程体系。在实践向导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中,高职院校要有核心决策的专家、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团队,对职业岗位进行差异化分析,制定适合高职学生的核心岗位,对学生的核心能力和专业素质进行评估,从而最终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2.以培养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专业课程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与创新药在实践向导下实现,这就需要课程建设要体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相结合的宗旨。开发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通识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课设以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专业课程是对学生职业素质服务和专业服务学习能力的提升。

3.建设适应实践教学需求的专业课程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重要特色,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找寻规律,制定适合每个学生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在知识中教授实践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吸收专业知识、在实践能力提升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并不只是简单的换课本内容,和对课程安排进行调配。而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岗位就业能力和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实践向导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应该满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把实践应用能力和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以学生的学习特征和习惯,及个人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为标准,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为学生的就业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提升了高职教育人才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为高职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丁金昌. 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1:119-124.

[2]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职教论坛,2015,10:59-60.

[3]杨彩平. 实践导向的高职思政课程改革与创新[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0:226-227.

篇2

[关键词] 医学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1(a)-012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further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academic master degree in medicine of China. Methods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2,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1210 respondents including 550 supervisors, 550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110 expert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from 11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and medical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designed from course load, coverage of knowledge, frontier of content, content and pattern of core courses construction and elective courses. Results 430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from the supervisors in which 417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75.8%. 513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from the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which 461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83.8%. 99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from the expert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 which 93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84.5%. The total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80.2%.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s, 89.6% respondents believed that the course load could meet the demand; 37.4% respondents believed that the coverage of knowledge was wide; 44.3% respondents believed that the frontier of content was average; 77.5% respondents supported the modulization of core knowledge courses; 56.3% respondents considered that the range of elective courses should not be limited. Conclusion The present curriculum system for academic medical master degree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meets the requirement for carrying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perfectly in China. Therefore, setting educational goal should be accurate; necessary knowledge should be the core of construction of interdiscipline and integrated curriculum system; further expand scope of knowledge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strengthen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ology during the reformation.

3.3 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和覆盖面

课程内容设置关乎研究生对基础理论的认识与理解,对研究生知识体系的构造与完善及知识创新应用能力[12]。美国研究生课程主要是以问题为主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探究知识、发现新问题[13]。美国医学院校联合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edical Clinics,AAMC)资料表明,美国有26所医学院校完全彻底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或实行以问题为基础模式,或实行人体器官系统模式,或实行整合模块化课程,或实行社区基础模式,或实行混合模式等等,其课程名称和设置已与传统名称大不一样[14],大致可以分为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15]。我国目前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的封闭性和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16]。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医学高校研究生学位课程开设量比较充足,但课程涵盖的知识内容和各专业课程涉及的前沿进展则并不能完全满足开展科学研究的需要。按照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框架,公共课程的设置上除政治理论、英语外,还应开设生命科学研究工具性、方法类课程,通过研究方法的系统学习使他们学会如何做研究[17],核心课程应突出研究生开展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所应具备的交叉知识和前沿进展,专业课程要有本领域发展起源、历史、现状及最新研究的知识和技术,选修课程则实行开放性选修策略,体现宽泛而自由的原则,研究生可结合自主学习和科学兴趣选修。

3.4 为研究生构建开展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知识框架

当前,更多的科研工作不再局限于本领域而是从其他学科中寻求突破思路,获得创新灵感[18]。学术型医学研究生作为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储备力量,是突破科研瓶颈的主力军,当前生命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研究生必须要做到能够紧跟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进展,才能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深度和实现创新不落伍。在美国医学高校,普遍为研究生开设了一门跨学科的核心课程,如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生物医学科学基础》[19],研究生入学后通过高强度集中学习,很快能够掌握在生命科学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打破以学科开设课程的壁垒界限,开设跨学科领域的生命科学核心课程,为学生构建必备的知识框架,全面了解生命科学领域基本知识、前沿进展和实验技术,促进交叉学科知识融合,开拓学生眼界,激发科学研究的兴趣与灵感。

3.5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方法作为影响研究生能力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提升研究生全面发展能力的关键环节[20]。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高校,高强度课程教学始终作为保证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提供大量专业课程供研究生选修,导师也资助研究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应根据课程类型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公共课程和核心课程可采取高强度集中教学,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可以讲座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为主,辅以前沿问题、重难点问题和学术争鸣问题为选题的探究式研讨。同时,还应举办各层次和类型的高水平学术交流、研究生创新论坛和暑期学校等系列学术活动,扩展学术视野和知识面,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21-24]。

学位课程是研究生打好理论基础、拓宽知识面、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最基本的环节,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位课程体系,覆盖从基础理论到前沿知识的教学内容,辅以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改革,不仅为研究生构建开展科学研究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结构,更利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熊玲,刘芳,李忠.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93-96,118.

[2] 梁珍淑,刘忠,李昌模,等.研究生课程建设探究[J].中冶金教育,2015(6):14-16.

[3] 何勇涛,罗长坤,黄国琼.医学科技发展对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影响[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2,25(3):191-193.

[4] 汪霞,卞清,孙俊华.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0):30-34.

[5] 田红旗.基于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背景下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8):18-22.

[6] 李莉.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1998,(5):56-57.

[7] Kevin FM.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Looking back,Planning ahead [J]. JAMA,2012,307(6):619-620.

[8] 蓝丹,李登峰,高宗燕,等.医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及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11):5-6.

[9] 陈h,翟月.21世纪以来世界高水平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J].外国教育研究,2016,43(7):104-114.

[10] 章丽萍,金玺,顾建民.研究生课程建设:从理念到方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3(7):66-70.

[11] 张三强.美国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对我国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92-94.

[12] 胡春平,刘斯伟,许烨婧.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6):105-111.

[13] 马舜,陈工.美国研究生教育的认识及其启示[J].科学经济社会,2016(2):94-99.

[14] 孙宝志.中国与美国医学课程详细比较及重要借鉴[J].医学教育,2002(4):16-18.

[15] 崔爽,段丽萍.浅谈美国大学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特点[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108-109.

[16] 岳昌君,吕媛.硕士研究生创新精神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5(6):20-25,112.

[17] 宋远方,李艳丽.构建学术型研究生培养钻石模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2):7-10.

[18] 安江,邢花,郭莹,等.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规律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1(31):27-30.

[19] 何勇涛,罗长坤,黄国琼,等.中美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3):466-469.

[20] 李泽.基于研究生教学特点的LPC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推广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4(6):16.

[21] 王苹,唐燕.医学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7):137-140.

[22] 尚立芝,季书,曹珊,等.基于COPD中西医基础研究对研究生实施PBL教学[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4):113-115,119.

[23] 姚珍松,唐永超,江晓兵,等.仿真模型模拟操作联合模块式教学法在研究生学习椎体强化术中的应用[J].西部中医药,2014,27(6):45-47.

篇3

1.论商务英语的“双轨”发展模式

2.我国商务英语研究十年现状分析(2002-2011)  

3.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国外商务英语研究进展考察(2002—2012) 

4.商务英语学科定位的学理依据

5.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点解读 

6.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和培养模式调查与启示

7.基于语料库的商务英语语域特征多维分析

8.商务英语写作多模态设计的实证研究

9.学生感知需求的调查分析:商务英语专业课程重构设想

10.跨学科构建商务英语理论体系的共同核心——基于北美商务沟通和欧洲商务语篇的跨学科设想

11.商务英语词汇:描述、认定与教学——基于《财富》商务英语词表的数据分析

12.中国商务英语研究:现状与趋势 

13.商务英语学科建设中的教师能力要素研究

14.构建商务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框架

15.跨文化商务交际学对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启示

16.论“商务英语专业国家标准”的学科理论基础

17.论商务英语翻译的4Es标准

18.商务英语电子邮件体裁分析 

19.商务英语学科定位的学理依据:研究目标、主题与本体

20.语言经济学视角下商务英语的生态位思考

21.商务英语函电的文体特征

22.商务英语的文体特征及其翻译研究 

23.新世纪十年来商务英语翻译研究:回顾与前瞻

24.商务英语文体特点和英语商务报告写作

25.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运用 

26.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理论脉络、特色与实效分析 

27.基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高校商务英语课程建设 

28.论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核心任务的实现

29.“商务英语”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30.高等学校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定位

31.探析商务英语特点及其翻译原则 

32.论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 

33.商务英语信函的文体特征及其翻译 

34.商务英语教师专业素质与教师发展——基于ESP需求理论分析

35.析几种商务英语翻译教材及其译例 

36.基于隐喻使用的《商务英语综合教程》评估 

37.任务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8.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实施建议 

39.商务英语:历史、现状与未来 

40.国内商务英语教材编写和出版的现状与分析

41.基于网络连接主义的商务英语教学设计及评估

42.论商务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

43.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以西华师范大学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44.ESP需求分析理论框架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 

45.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技巧 

46.商务英语词汇名化的语料库考察及批评分析

47.大学商务英语课程目标及教学原则

4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口语教学

49.商务英语语言特点与翻译信息对等

50.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ESP需求分析视角  

51.商务英语的界定

52.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若干方向的商务内涵建设构想

53.商务英语谈判:国际研究现状分析及拓展(2004—2013) 

54.论商务英语二级学科的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55.谈如何加强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建设 

56.基于国际商务沟通的商务英语理论体系 

57.国内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论综述 

58.商务英语语言特点研究——兼谈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

59.商务英语信函的文体特征分析 

60.商务英语学:学科概念与学科属性

61.《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地方性解读:国标与校标的对照

62.商务英语专业有效实施商务课程全英教学的策略刍议 

63.国外商务英语演讲研究进展考察及启示(2004—2014) 

64.商务英语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65.商务英语专业词汇学习策略的实证研究

66.关于编制商务英语立体教材的探讨 

67.国际商务英语语言特点研究  

68.从目前的研究看商务英语学科体系的构建 

69.教师发展“大师复盘模式”:以商务英语教师发展为例——顾曰国和Evan Frendo访谈录

70.浅谈商务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71.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翻译  

72.基于语料库的商务英语与普通英语的词汇比较研究 

73.英语专业设立商务英语课程的需求分析 

74.商务英语学科理论体系架构思考 

75.中职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任务教学法”的应用

76.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语篇连贯研究与教学

77.商务英语翻译原则探讨 

78.浅谈商务英语信函写作原则——“4C”原则在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的运用

79.商务英语中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译策略 

80.CBI教学理念融入商务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81.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体验式商务英语教学探索——以《商务英语》课为例 

82.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以合作项目中的商务英语教学为例 

83.我国商务英语专业教育的起源、现状和发展趋势 

84.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实训教学的改革思路 

85.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英文) 

86.商务英语用语特点浅析

87.商务英语中的翻译策略 

88.商务英语教学与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89.浅议商务英语口语课中交际活动的设计

90.二语习得理论视角下的教师发展性学生学业评价行为影响因素探究——大学商务英语课程实证研究

91.合作原则在商务英语函电中运用

92.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原则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考量

93.交际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94.商务英语词汇特征分析及翻译刍议  

95.河北省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研究

96.商务英语教学中英语知识与商务知识的关系 

97.论国际商务英语学科的定位  

98.论商务英语谈判中商务文化意识的体现  

99.高校机辅商务英语写作教学系统的研发 

100.商务英语理据和课程设计原则  

101.商务英语的汉译原则 

102.商务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03.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词典使用调查研究  

104.商务英语翻译与文化信息等值研究  

105.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翻译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 

106.试论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  

107.探究中职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模式

108.学科创新与商务英语的复合型特点研究 

109.高职高专商务英语项目教学法之我见 

110.商务英语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技巧 

111.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112.从商务英语到英语商务——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模式 

113.构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之探索与实践 

11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口语学习

115.广西商务英语人才专业能力需求调查与分析 

116.论商务英语词汇学 

117.商务英语词汇特征及翻译策略  

118.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 

119.对大学本科商务英语课程的比较研究

120.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商务英语翻译研究 

121.探析商务英语翻译中东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

122.国内商务英语翻译研究综述 

123.中西文化差异与商务英语教学

124.商务英语词汇的特点及翻译 

125.商务英语语篇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126.论大学商务英语教学课程战略理念与模式构建 

127.商务英语研究的功能语言学探索 

128.高职高专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现状调查——以成都纺织高专为例

129.论商务英语翻译策略中的文化差异因素 

130.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131.商务英语综合能力评价研究

132.商务英语教学视角下跨文化意识培养模式研究

133.论商务英语对汉语的影响

134.论基于商务内容的语言教学——兼论商务英语学科定位

篇4

基础科学

(1)驼乳对大白鼠肾病模型组织结构的影响 那仁满都呼 苏布登格日勒

(4)不同放牧强度对家畜生产性能与牧草干物质体外消化率的影响 乌依勒斯 乌鲁木山·布仁巴依尔 谢静 敖特根 王成杰

(7)4种中心原子不同的钨铋酸杂多酸毒性及对新城疫病毒的抑制试验 程广东 岳丽红 刘海燕 刘风华 张瑞仁 缪月英 宋春香 刘红

(10)氨苄青霉素完全抗原合成及问接竞争elisa检测条件的初步优化 马丽苹 赵君峰 邱智军 秦翠丽 杨鸣雷

(14)鱼肉中微量氨的酚一次氯酸钠光度法测定 杜淑红 陈剑杰

(16)不同脱钙液对大鼠骨髓切片染色的影响 高甜 李慧强 吴晓红

(18)禽呼肠孤病毒c-98、t-98分离株s2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何建文 党娟 关平原 李平安 高魁

(23)海带多糖对猪冷冻效果影响的研究 何涛 李军

(26)氯氮平片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 沈旭 周小花

(29)北寒水石对大鼠胃液分泌的影响 高甜 陈朝军 陆景坤 王芳 张斌

(30)影响中卫山羊初生重的非遗传因素研究 俞春山 张振伟 叶勇

(32)长效土霉素注射液对猪喘气病临床治疗试验 金文吉 崔光春 韩旭东

(34)不同抗球虫药物对鸡球虫病的疗效试验 陈春苗

教学研究

(36)《动物解剖与组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赵玉娥

(37)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张绍男

(39)高职院校如何提高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何淑玲

(40)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渐进式”实践技能培养的研究 王静 姜鑫 范学伟 张绍男

(41)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兽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俞宁

(44)《猪生产与疾病防治》课程教学项目的开发与实施 范学伟 姜鑫

(45)《牛羊生产》精品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孔雪旺

(48)《种子检验原理和技术》课程设计 汪秀志 苗兴芬 张德检

(49)退化羊草草场配套改良技术的研究 赵荣林 周艳春 李淑萍 王洪君

草业科学

(52)混沌理论对草原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启示 于传宗

(54)我国青贮玉米种植及其产量与品质研究进展 张晓庆 穆怀彬 侯向阳 闫伟红 李平 苏佳楼

(58)镇江丘陵地区青饲玉米“新青1号”高产栽培技术 刘泉 刘伟忠 花卫华 徐志伟 刘照亭

(60)紫云英种植管理技术 王静

生物工程

(62)人体益生菌种类及其功能的最新研究 汪盂娟 徐海燕 辛国芹 武香玉 曹银生 谷巍

野生动物

(67)北极狐人工授精的优点和注意事项 闫大任

(68)浣熊在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的适应性探讨 何志清

遗传与繁育

(70)对克隆技术研究的理性分析 祝铁钢

(71)dna甲基化及其作用意义 祝铁钢

经济与管理

(72)内蒙古节粮畜牧业调查与分析--以内蒙古喀喇沁旗为例 司晓辉

(75)宁夏中卫市畜牧业增效、农民增收现状及对策 俞建奎

(78)大麦虫养殖效益分析 陈智毅 叶柱良

畜牧生产

(81)小尾寒羊的养殖要点与注意事项 李蕴华

(83)浅谈高档牛肉生产技术 郭文华

(85)优质鸡杂交组合选择研究 毛建

(87)鸡场生态养殖新思路及实用策略 胡雅芬 周慧玲

(89)提高肉牛胴体重的措施 赵景娣

(90)舍饲育肥肉羊的技术措施 孙晓利

(91)母羊围产期的管理 刘兴明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93)棉酚对奶牛日粮营养及免疫的影响 徐晓锋 张力莉

(97)矿物质元素缺乏与畜禽异食癖的关系 眭丹 周玉香 侯鹏霞

(99)"高营养肉牛自配精补料"在养牛生产中饲养效果试验 李强 赵振轩

(101)奶牛日粮配合及检测 易美丽

疫病防治

(103)养殖场动物免疫失败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张利

(106)中药防治鸡球虫病的研究进展 金文吉 崔光春 韩旭东

(108)冬季鸡慢性呼吸道病的防控 袁斌香

(109)注射部位与鸡病疗效的关系探讨 袁有才 贺金红

(110)羊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陈品安 汪义金

(112)肉牛养殖场卫生防疫管理及群发病的防治 刘鑫 哀互浓 与欢厌

(114)羔羊白肌病的诊治 文育胜

(116)猪圆环病毒病的防控措施 代红刚 王琳 王新梅 王蓓蓓

(117)猪气喘病的治疗与预防 赵升平

(118)秋冬季节奶牛常见病治疗与预防 张彝

(119)羊疾病发生的原因与预防及几种常发羊病的防治 郭亚利 闫忠一 刘凤祥

(121)铅、砷、铜、硒、钼中毒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高春孝

(123)2种常见奶牛产后疾病的症状与防治 王秀芳

(125)奶牛繁殖疾病及其防治 张凯

(127)羊破伤风的防治 敖敦格日勒

(129)生猪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韩振侠 赵满丽

&nbs

p; (130)猪沙门氏菌病的用药调整及防治思路 永元庆 赵红英

(132)犬、猫鼻炎的病因及诊治 彭春霞 冯玉娟 李图丫 萨如拉 程贺宇

(133)犬细小病毒病的防治与护理 赵满丽 王涛 韩振侠

(134)仔猪副伤寒的综合防治体会 赵振轩 王晓伟

(136)仔猪黄痢的诊断与防治 郭利英

(137)母猪乏情的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 郭红星

(138)牛羊口蹄疫的发生、鉴别诊断及防治 刘凤祥 郭亚利 张素娟

(140)痘病的诊疗要点 赵有兵

(142)肉牛寄生虫病防治措施 刘洋

(143)肉牛寄生虫病防治要点 韩彩霞

篇5

1.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与最新进展

2.论多元方法论框架下的计量经济学观

3.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

4.计量经济学局限性研究

5.观计量经济学的局限性,望大数据背景下的计量经济学

6.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

7.经济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发展前景

8.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革命

9.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思考

10.计量经济学中的潜变量模型:一个方法论角度的考察

11.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12.计量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的若干新近发展及展望

13.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14.计量经济学精确性研究

15.我国计量经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与现阶段的三项任务

16.中长期负荷预测的计量经济学与系统动力学组合模型

17.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解析

18.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应用

19.基于WinBUGS软件的贝叶斯计量经济学

20.再谈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研究

21.中美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22.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兼论探索性实验教学方法的运用

23.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24.国外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回顾、进展与述评

25.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功能与局限

26.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计量经济学教改方案研究

27.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综述

28.本科计量经济学“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的教学效果实证分析

29.健康计量经济学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在我国卫生领域的应用展望

30.关于现代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31.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基于计量经济学的研究

32.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33.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解析及其展望

34.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比较

35.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及其反思

36.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问题探讨

37.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及小而精案例探讨

38.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39.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40.中国计量经济学发展之路

41.基于计量经济学的陕西省建筑企业经济分析

42.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分析

43.计量经济学研究范式:批判与超越

44.关于计量经济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

45.论PBL教学方法在经济学各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

46.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总体回归模型设定

47.文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问题与改革

48.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

49.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50.本科计量经济学“任务驱动型”教学改革探讨——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  

51.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模式研究

52.省域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扩展及其决定因素——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

53.计量经济学探索性实验教学研究

54.国内计量经济学的文献计量分析

55.打破应用计量经济学的迷思

56.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57.计量经济学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58.《计量经济学》课程中“最小二乘法”的教学方案研究

59.应用蒙特卡洛方法辅助理解计量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基于Eviews程序设计的两个实例

60.本科计量经济学案例库建设研究

61.计量经济学的经济学特性

62.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探讨

63.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案例分析的整合

64.财经类高校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

65.注重应用能力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及反思

66.《计量经济学》本科课程“三维”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施

67.对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68.应用型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以三亚学院国贸专业为例

69.诺贝尔经济学奖、计量经济学与现代贝叶斯方法

70.我国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进与探索

71.计量经济学高级课程的设置与内容体系研究

72.从本科毕业论文看《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方向

73.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74.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视角下的线性回归模型——再议线性回归模型的设定

75.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汇率预测的综述

76.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77.论大学本科教育中计量经济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78.关于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探讨

79.灰色计量经济学模型在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80.基于“学、拓、化”架构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探索

81.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学术文献可视化分析看计量经济学的演进

82.《计量经济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刍议

83.本科与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衔接问题探讨——以计量经济学为例

84.现代计量经济学中的非均值模型:一个方法论角度的理论综述

85.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86.本科学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87.计量经济学实证项目的设计与案例分析

88.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的教学设计

89.网络环境下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研究

90.合约计量经济学研究综述

91.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新思考

92.计量经济学在中国服务业生产率测度中的应用

93.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

94.研究型大学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95.简述现代计量经济学及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96.关于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实践的研究

97.结合应用软件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初探

98.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数据的依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