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三年级课外阅读训练范文

三年级课外阅读训练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7: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三年级课外阅读训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三年级课外阅读训练

篇1

一、小学三年级学生阅读现状及思考

现在的农村小学三年级学生的阅读属于“挤牙膏”的状态,老师挤一点,他们就读一点,很多老师都是属于“灌输式”教学,所以学生根本不会去主动去想着怎么去读书。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所限制,很多家长都外出打工,对他们的监督少之又少,所以他们的课外阅读书少得可怜,他们不可能自己去买书,更不会自己主动去读书,针对这种情况,那么他们在课堂上的读书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让他们从课堂上的读书“辐射”到课外读书呢?让他们感觉课外读书必不可少,根据这种情况,我思考了很久,下面是我的几点浅谈:

二、看同一作者写过的书

我们现在的教科书上面的文章非常具有示范性,文字优美,结构紧凑,作者都是非常有名的人物,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学过这篇课文之后,喜欢上这个作者写过的文章,从而引导他们去“辐射”开去,去阅读这个作者写过的其他文章,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自己读过这个作者写过的哪些文章,谁读的最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可以让他们来一个小型的“阅读沙龙”,以这个作者所写过的所有文章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啊,想法啊,让他们不知不觉地在阅读中学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三、看同一类题材的书

我们现在是三年级的学生,教科书上安排的写景类文章非常多,每一个单元都很多,如《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都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我们学了这个单元之后,就可以从这个单元“辐射”开去,引导学生去阅读同类题材的文章,归结出这类文章的写作特点,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在课堂中组织一个小小的演讲比赛,说说自己读过这类文章的感受,自己的想法,对比赛非常突出的学生,奖励诸如此类的课外阅读书,促进其他同学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这种比赛中,体会到阅读的好处,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从而爱上阅读,爱上写作。

四、看同一作品相关的书

教材中有很多作品都是选节,很多都是从名著中选取其中的一个小节来让学生进行学习,比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就是从四大名著《西游记》选节而来。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可以“辐射”开去,引导学生去阅读《西游戏》,在课堂中我对《西游记》会简介,会对《西游戏》的作者进行简单介绍。这名著改编成的动画片很多同学都看过,讲起其中的故事也是娓娓道来,我可以借助这个机会在班级中举行一个“故事会”,让学生自己讲讲自己看到的故事,带动很多同学去阅读这部名著。通过这个故事会,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来读这部名著,真是好处多多。

五、看同一写法的书

三年级学生是写作刚起步的阶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渗透,学生的阅读也是为了以后的写作服务,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遇到一些“总――分――总”结构的文章,让学生去阅读同一写法的书,让自己把“总――分――总”的结构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比如《三亚落日》一文,先总写三亚落日的景象美妙绝伦,接着以时间为序浓墨重彩地描写三亚落日的美景,结尾部分又对三亚落日的美景进行赞叹,这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总结课文写法时,我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类似课文,学生脱口而出《庐山的云雾》,师生齐背,再次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寻找本册中运用同种写法的课文,学生通过讨论,认为作家季羡林写的《夹竹桃》一文也运用了总分总这一结构。最后指导学生进行迁移性写作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篇2

关键词:课外阅读; 阅读兴趣 ;阅读方法

2009年我校成为成都市金牛区儿童阅读实验学校,学校成立了儿童阅读指导中心,作为中心的成员我负责一年级阅读指导工作。中心的老师系统性的制定了6个年级的课外阅读目标以及各年级推荐书目。9月,我们迎来了一年级的学生,我和同年级组的语文教师一起,根据学校阅读总目标制定了我们年级的长期课外阅读指导计划,在语文教学中认真落实课外阅读指导。四年时间过去,我们的阅读指导工作初见成效,我将对一到四年级我们所做的阅读指导工作做一个小结。

一、 亲近文学,点亮阅读之灯

梅子涵老师在《一辈子的书》中讲到:美国诗人惠特曼有一首诗:《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诗里说: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 

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

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那么它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

我们想要引导孩子亲近文学,首选就要为孩子推荐优秀的儿童文学。每个学期在开学之初,我们就会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推荐适合孩子的优秀儿童读物。在确定书目时我们在网上、书店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从孩子的兴趣出发,选择图书。一年级时以绘本为主,《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我爸爸》、《我妈妈》、《亲爱的小鱼》、《月亮,生日快乐》、《小蓝和小黄》……

二年级时我们的推荐书目仍然以绘本为主,加入了一些科普类的绘本、《蝴蝶 豌豆花——中国经典童诗》、《打开诗的翅膀》等童诗作品。一、二年级的阅读方式主要是亲子共读,到了三年级要逐渐培养孩子独立阅读的能力,我们重点推荐了过渡到三年级的桥梁书: 《和爸爸妈妈一起读》、《我爱阅读》黄色系列等图书,孩子的阅读兴趣更为浓厚,很多孩子顺利实现独立阅读。时,国际大奖小说系列图书、,有许多书都适合中段的孩子阅读。三、四年级,除了阅读老师推荐的书目,我们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他们自己喜欢的书。

现在孩子们到了五年级,在书目的推荐上范围更广,例如军事类、历史类、人物传记类、中国经典文学等图书,引导孩子在广阔的书海遨游。《上下五千年》、《吴姐姐讲历史》、《轰炸机》、《星际信使》、《城南旧事》等图书让孩子们读得津津有味。在接下来的六年级,一些世界名著将被孩子们捧在手中,孩子们也将用他们的阅读视角选择更多适合自己的经典文学。 

老师推荐书目,为孩子和家长提供了选书参考,为孩子打开了一扇阅读之门。在这四年中,学生了解了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阅读到的书内容十分精彩,这些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让阅读更有趣

一个人一本书,50个孩子就是50本书。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一直开展图书交换活动。一、二年级学生在老师的安排下,以小组的形式轮换手中的图书,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孩子的阅读量基本上都在50本书左右。三年级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自己找同学交换图书。每个孩子都有一张阅读交换卡,将交换的图书登记在卡上。每个月老师会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图书交换卡”,交流自己读到了什么书、哪些内容让你印象深刻。在班级图书角上还设计了一个图书交换信息,书看完的孩子可以将书的信息写在供书卡上,想借什么的孩子可以将书名写在求书卡上。在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上,学生不仅更方便地借到想看的书,还锻炼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

我们围绕阅读开展了班级或是年级的“故事小明星”比赛、朗读比赛、童诗创作、童话剧表演、好书交流会……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在活动中孩子们以书会友,阅读变得更快乐!

在组织绘本阅读时,我们开始尝试引导学生创作绘本,开始是以6人为小组,每人根据主题设计一幅图配文的作品,成员共同创作封面,钉在一起就是一本小书。在小组成员合作下,孩子们创作了《长大以后干什么》、《颜色的书》、《我爸爸》、《小黑鱼》等充满童趣的绘本。除了规定的主题,有的孩子开始独立著书,创作了科普绘本《养蚕日记》、四格漫画《未来的交通工具》、《校园幽默故事》等非常棒的作品。我们以年级为单位成立了小作家协会,收集、整理、展示优秀作品,并评选出“小作家”,颁发奖状,鼓励更多的孩子投入到创作中来。

每个学期,每个班要以实际情况安排两到三次班级读书会。王林老师的《“班级读书会”之不完全攻略 》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在班级读书会上根据不同年段设计的不同要求的阅读记录表,创造愉悦的氛围,引导学生完成,这样学生在阅读故事时更仔细,同时还训练孩子的写作能力。

四年级时,我们组的语文教师借鉴“思维导图”这一概念,设计了“阅读心智图”。指导学生在读完一本小说后,用图文并重的技巧,重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简单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很多学生对设计“阅读心智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阅读的收获也更大。在一个学期结束时,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整理成册,我们为它取名为“书香”,希望孩子们能在有效的阅读中嗅到缕缕芬芳,感受阅读的魅力。

三、亲子阅读

开展亲子阅读,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有极大的作用。父母与孩子双方经由书籍的阅读,能分享彼此的感动,在无形中增进了感情,孩子在和父母交流的过程中又能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在一年级,我们要求每天放学后,家长要和孩子一起阅读一本绘本。家长在阅读时主动和孩子交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家长可以将孩子的想法(阅读感受)记录到阅读卡上,老师根据家长的记录了解学生在家阅读的情况。一个学期结束后,坚持每天进行亲子阅读的孩子对阅读有了较大的兴趣,在口语交际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年级以后,家长逐步帮助孩子顺利过渡到独立阅读。家长引导孩子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在阅读过程中,和孩子交流故事内容、倾听孩子的阅读感受。有了家长的参与,在家阅读变成了一件非常温馨的事。

我们还充分发挥家长的优势,请故事妈妈、故事爸爸到学校为孩子们讲故事、推荐好书,参与到学校的阅读活动中来。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们爱上阅读,家长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受益匪浅。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书籍的滋润,我们要在孩子心灵世界的每个荒芜、孤寂、幽暗的角落,把心灵的阅读之灯点亮!我们要为孩子插上一双阅读的翅膀,在书海之中自由的翱翔!

参考文献:

[1] 《一辈子的书》 梅子涵

篇3

关键词:中段阅读;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260-01

小学三四年级属于中段,中段是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我执教三年级语文,到济南听两节历下区中年级月展示课:法蓓蓓老师执教的《18 开天地》和孔明珠老师执教的《18 颐和园》,对中段阅读教学有了自己的思考。

一、字词教学精而有效,体现音形义三位一体

一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识字教学。“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使之逐步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识字方法主要包括:1.加一加,如“口”加“十”就是“叶”。2.减一减,如“熊”去“四点底”就是“能”。3.分析结构,如“蛙蛙:左右结构虫字旁蛙”。4.组词,如再(再见)。5.猜谜语,如“两人坐在广场的土堆上”,谜底是“座”。6.象形字,如明,就是“太阳”和“月亮”合起来。7.形近字比较法,如“已”与“己”。8.生活中识字,如“银座商城”中的“座”。

通过一二年级的识字学习,学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形成了自主识字能力。三年级的阅读教学更重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知,所以字词教学必须精而有效,抓住重点和难点进行突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如:《18 开天地》强调让学生自读词语,自己观察说发现:形声字“肌肤、肢”、多音字“血xuè液”、近义词“逐渐、缓缓、慢慢、渐渐”、反义词“轻―重、浊―清、上升―下降”。《18 颐和园》注重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横槛”,降低识字难度。 同时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我们在预习中布置学生查字典,词典,理解字词意思。

二、重视整体感知,学会概括全文

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阅读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18 开天地》法老师抓住中心句,理出各部分意思,学生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18 颐和园》孔老师让学生划出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既让学生了解了作者游览的景点,又知道了作者的写作顺序――游览顺序,还知道了文章的结构――总分总,一举三得,值得借鉴学习。

三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整体感知,学会概括全文。方式有两种:一是复述课文,让学生用简练的话把课文讲了什么说出来,重在组织语言;二是概述课文,三年级可以出示词语,给学生以提示,借助词语概述课文。

三、突出中年级的训练重点

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阅读的要求是“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18 开天地》法老师让学生通过“抡”与“拿”的对比,体会“抡”的力气之大。通过“逐渐、缓缓、慢慢、渐渐”四个近义词体会时间的漫长与艰辛,同时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而不重复。《18 颐和园》孔老师让学生通过“直立”与“耸立”的对比,体会佛香阁是高高地直立;通过比喻句“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让学生体会昆明湖的绿和静。

三年级的课文篇幅比二年级长,难度增加,老师不能面面俱到地讲解,让学生去体会,可以有三种方式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课文。一是让学生在预习时,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如《7奇怪的大石头》学生预习完课文,提出疑问“大石头为什么奇怪?奇怪在哪里?”二是能抓住关键词语进行理解。如《5灰雀》,第一自然段体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从“每次…都要…还经常…”三个词语中可以体会到。三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如《11 秋天的雨》学生读了第二自然段,联系上文知道了“五彩缤纷”的意思,同时知道第一句话“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

四、注重领会表达,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中年级要求学生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8 开天地》法老师通过句式的练习,“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让学生体会排比句的作用。《18 颐和园》孔老师通过长廊的数字体会长廊的长;通过“滑”字让学生体会昆明湖的静,以动衬静,并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学生学到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和拟人,结构方式有总分总、总分、分总,句式有排比句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课文学习中遇到的,帮助自己理解课文,并体会作者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也可以在自己的写作中学以致用。

五、重视课外阅读,积累好词好句。

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课外阅读的要求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篇4

所以我们在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全体学生,开发出时代性、针对性、时效性较强的课外阅读的校本课程,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与各位同仁交流与共享。

一、立足国学,瞄准经典,养心育魂――国学经典课外阅读读本

课外阅读读本首先要面向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他是中华民族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精神的起源,因此沉淀了几千年的国学经典是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源宝库。国学经典既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扎实的文言功底,引领学生领略传统经典的魅力。因此课题组首先定位于开发系列性的国学读本。那些国学经典内容适合初中学生阅读?哪种形式的选编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题组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究。不同年级国学经典读本内容选择和阅读形式如下:

初一年级学生由于尚无文言功底,在实验班,利用晨读课的时间诵读《蒙学十篇》,精选《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神童诗》《小儿语》《朱子治家格言》《增广贤文》等精典句段开展每日经典诵读活动,组织学生将自己喜欢的篇目精选出来,开展了蒙学诵读展示。课题组成员将学生喜读乐读的篇目进行汇总,形成《蒙学精编》。

初二年老师指导学生利用寒暑假选读“四书”“五经”,学生将自己喜欢的篇目精选出来,课题组成员进行汇总形成《四书精选》《五经精选》的编选工作。

初三年级全体课题组教师推荐学生通读或精度《菜根谭》《古文观止》《道德经》《孙子兵法》《家书》《史记》《资治通鉴》中自己感兴趣的一本,并结合百家讲坛等名家的讲座加深理解,重在读有所得,能简单地进行批注,形成读书笔记。将国学经典的课外阅读由诵读到精读再到深读,探究出适合学生阅读心理的课外阅读内容。

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教师探究哪些经典名句适合初中学生易诵读,探讨怎样的课外阅读方式既能学生培养良好扎实的文言功底,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传统文化底蕴。这就要求课题组教师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发现学生的阅读兴趣点,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将经典与趣味融合在一起使得经典阅读丰富多彩。

二、面向生活,关注报刊,慧眼观天下――报刊精选课外阅读读本

走进生活,关注社会问题,抓住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这是极好的课外阅读契机,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丰富多彩的报刊无疑是最鲜活的课外阅读的课程资源,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因此,我们开展了如下探索。

老师组织学生,学生自主合订《人民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燕赵都市报》《南方周末》《环球时报》等报刊,学生坚持每天读报进行新闻综述整理、优秀文章简报整理。教师研究哪些报刊内容适合作为初中校本课程内容,怎样利用该课型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探究学生如何吸收鲜活的、时代感强的报道精髓,探究怎样借助读报课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提取信息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思考力、表达力及创新思维。

通过一学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学生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跟踪报道非常感兴趣,学生争当新闻播报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力。学生的剪报做得异彩纷呈,尤其是对各大报纸的新闻评论非常感兴趣,教师组织学生将近三年的典型评论进行了精选。

三、走进现当代名家名篇――现当代名家散文精选课外读本

中国现当代名家名篇反映的生活和时代背景比较容意理解,初中学生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更容易完成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从而实现精神上的引领。因此教师分年级开展了现当代经典名篇课外阅读读本开发的研究。

初一年级,课外阅读冰心《繁星》《春水》刘墉《萤窗小语》、毕淑敏《我很重要》等作品,学生以朗诵的形式展示自己对经典的理解,实现与名家的心灵对话。

在初二年级,组织学生推荐、自主阅读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余秋雨《文化苦旅》、史铁生《我与地坛》、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龙应台《目送》等当代散文精品,组织学生做好点评,并就自己喜欢的作品在全班开展好书推荐活动,实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发现学生喜欢阅读的作品,实现课外阅读校本资源的开发。

篇5

关键词:习作;单向训练;策略

习作,是语文教学最终的物质成果显现,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主要杠杆。所以,“习作”成了学生必备的语文能力之一。从教材体系来看,三年级就是“习作”的起步阶段,是各种习作能力形成的起跑点。所以,从三年级开始,保护好学生的习作热情,选择有效的训练方式进行习作是非常必要的。

一、习作现状分析

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怕写作文,写出来的作文质量不高,这也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就从二年级刚升到三年级的学生来看,习

作上主要存在以下三种现象:

1.不知如何习作,无从下手

课堂上安排时间习作,有的孩子会拿着笔埋头就写,有的孩子则抓耳挠腮、东张西望,希望从同学那儿得到一些提示,还有的孩子,一眼望去,非常认真地在思考,过了半天,你会发现他的作文草稿上还是一个字都没有,甚至还有孩子会很谦虚、很直接地问:“老师,这作文怎么写啊?”

2.无法学以致用

这是孩子们不善于调用自己积累的词语、句子,使积累的词语无法有效地输出。因为,孩子们在一、二年级时,更多的是背诵积累,却少了应用,到了三年级,突然要把以前纳入的词句进行适时应用,确实是有难度的。

3.入不敷出

学生作文难,除了不知如何下手外,更多的是入不敷出。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少得可怜。这对于农村刚跨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也是常见的现象。

二、确定目标,让“单向训练”有效介入

针对学生害怕习作、教师指导习作效率低的现象,教师必须及时调整教学指导策略,提高习作指导效率。那么,该如何修改调整呢?

1.要解读清楚各年级的习作目标

这样在具体指导时才能不拔高、不降低,准确定位每次习作时的能力目标。

2.要有计划地进行整体安排

比如三年级习作教学,重点要培养孩子哪些习作能力?每一单元围绕的主题是什么?我的习作指导可以做哪几步安排?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三、策略操作,把“单向训练”落到实处

“单向训练”的介入,使我们进行习作指导时目标更加明确,具体操作时也更加容易把握。事实上,“单向训练”这个策略就隐身在我们的教学环节中,只是没有把它专门地导入作文教学中,事实上,其产生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只是需要操作教师从整个学年,甚至是整个小学阶段的宏观角度进行考虑和筹谋,如果只是一时兴起而为之,效果是无法显现的。

“单向训练”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来看,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单向输入训练,二是单向输出训练。

1.单向输入训练,充实语言仓库

(1)熟读成诵,语言内化积累的单向训练

朗读背诵不仅仅是为了增强记忆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达到“其义自见”的境界,在不知不觉中就积累了许多优秀的语言素材。中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古训。可见,朗读背诵是一个非常好的“单向能力”训练点。

①背诵经典诗文、精彩句子段落。对于这个能力点,我想很多老师一般从一年级就开始训练了。

②日有所诵。在我的班级当中,除了引导孩子背诵教材中的优秀诗文、精彩段落外,还带领全班孩子诵读同步阅读教材和《日有所诵》,特别是《日有所诵》所搜集的短小精悍、生动有趣的儿歌、对子、颠倒歌等激起了孩子们朗读背诵的欲望,掀起了一日一诵的诵读风。

(2)课外阅读,丰富语言素材的单向训练

说到习作,有一位台湾学者王财贵教授曾说过这样的一番话话:学作文的学生是笨学生,教作文的老师是笨老师。只要读了一千本书,作文是用不着学的,也不用教的,他就能作给你看。从这朴实的话中,不难看出课外阅读对于习作的重要性。

2.单向输出训练,适时提取应用

《语文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在把思维活动转变为语言表达的心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极为重要而又常常被人们忽视的因素,即转换。”这三级转换理论告诉我们,学生习作是从思维到内部语言,再从内部语言到外部口头和书面言语表达。

所以,做好了有效、扎实的输入积累,学生的内部语言变丰富了,此时再进行有序地输出,进行内部言语到口头、书面言语的转换自然就能水到渠成。学生习作的输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口头和书面。但是,不管是口头还是书面的言语表达,我觉得最重要的要做到两点:

(1)唤醒语言积累,反复操练强化输出

针对孩子们不善于调用自己的言语积累现象,语文教师就要善于创设情境,采取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唤醒学生记忆中的积累。让学生在玩中、交际中运用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刺激,让词语反复地从孩子口中蹦出,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能熟练运用。

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只要是学生乐于参与,又能与课堂教学进行巧妙结合,我想能长期坚持,肯定会有成效。

(2)运用语言积累,引导有序表达

在习作教学中,很多学生会说了,不一定就能写好,写通顺。所以,教师还要策划合适的习作时机,设计有效的练笔步骤,逐步引导孩子运用内部语言,进行有序地表达。根据三年级孩子达到年段特点和教材编排体系,我觉得可以做好以下几个单向输

出的训练。

①能采用不同方式的提示语进行人物语言描写的能力。

②围绕一个意思进行构段的能力。

③单个静态物体进行观察的能力。

④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的能力。

⑤认识便条,能用便条进行交流的能力。

三年级要对学生进行这么多能力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每次习作指导要目标单一而明确,只要把每一次的“单向训练”做实,我想三年级学生的有序表达能力定能有效形成。

四、单向训练的注意事项

“单向训练”要求我们习作目标要专一,要有较强的针对性,但是,也要注意不能太过独立,应注意训练的横向关联和外延地辐射,所以,具体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单向训练的方式要多样

进行“单向训练”时,我们训练的习作能力目标是唯一的,但采取的形式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毕竟三年级的孩子,刚跨入中段,所以,“单向训练”一定要注意训练方式的多样性、有趣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2.单向训练的目标

“单向训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要达成单向训练的目标,应该调动孩子们多感官地参与到训练中来,设计步骤最好能涉及听、说、读、写,让各种活动适时地穿行。以期更有效地达到预期目标。

总之,“单向输入”和“单向输出”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训练,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形成输入和输出的习惯,以后自动输入和输出,形成自主学习、运用的能力。如果教师能坚持不懈,相信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单向训练,必能开辟一条习作教学的有效途径,促使孩子们的习作能力自然迅速地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云鹰.开放式习作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钟玲.目标过程技巧:以同题材习作为例谈中年级习作指导.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3]张化万.破解小学作文教学难的三剂良方.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韩吉旺.关注语文素养,注重能力提升.教学月刊:小学语文,2011.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培养

短短的一个寒假,和孩子们一起完成课外阅读,让我有所感悟:教师博览群书,不仅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作用。对于小学语文教师哪怕是儿童读物,也应积蓄在脑库里,到教学时才能根据需要打开闸门,让源源不断的知识泉水流进学生的心田,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们爱上阅读。这里就课外阅读话题抛引玉之砖,以求教于同仁。

一、推荐好的读物

我是三年级语文老师,假期和孩子们共读了三本书(《天方夜谭》、《列那狐的故事》、《我们的母亲叫中国》),孩子们非常喜欢,我也感受到正如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说道:“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比较感兴趣,到了中、高年级,对于这类读物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转而对战争题材的小说、英雄模范人物以及惊险神秘的故事感到很大的兴趣。”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喜好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刊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选择好的读物也可以从思想健康、因人而异、有趣味性、阅读的广度四方面入手给学生推荐。

大量阅读益处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非常重要。

二、教师以身示范

我深感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读教材教参之外,只看看报纸杂志、言情武侠小说或是文化快餐之类的印刷品,他根本就不算读书,他的知识积累已从停滞不前走向残缺陈旧,因为不进则退是万古不易的铁律,人只有在不断提升的高品位阅读中才能发展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无独有偶,《台湾国文教师基本能力养成教育自我能力检查表》也有9条是要求语文教师读书的(共包括方面92条要求),如:至少读毕一种以上中国的诗文集,读毕中国古典小说五本,读毕世界名著十本,读毕中国现代著名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各五本,等等。对照这些要求,我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

三、激发阅读兴趣

本学期开学第一天,我在班上开展“假期阅读交流会”。孩子们在交流会上讲得滔滔不绝,听得津津有味。这次交流不但增长了他们的知识,而且大大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除此之外,我还借助讲故事来诱读,借助评选优秀读书笔记来促读,借助角色表演、操作表演让孩子们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孩子们读书兴趣自然而生。

小学课文都是精心编写的,每篇课文思想教育内容丰富,语言文字训练扎实,都能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激发孩子对生活的热爱,更能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每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要让他们心中的琴弦响起来,这根弦就要靠学生从课本书延深到课外读物,才会让他们在广泛的读物里找到指路灯,这样才能使孩子们“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四、教授阅读方法

很多老师认为,课外阅读指导应是读书方法的指导,于是在课中花了大量的时间给予学生一些读书方法的传授。然而课外阅读的方法因人而异,课外阅读不同于课内阅读,他是一种自由轻松的精神生活,是一种享受活动。

我在传授阅读方法时根据读物的不同题材,因材施教。如:读古诗采用知诗人、明题意、想意境、悟诗情;读童话采用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问题、懂得道理;读寓言采用知大意、解疑问、悟寓意、善联想。我们授之以法,为孩子“搭桥铺路”,促使他们逐步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形成主动阅读的心态。

五、保证时间、规定进程

习惯的养成与事物的发展变化一样,需要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的力量。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只是促进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所以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必须保证课外阅读时间。上海市多数学校把课外阅读列入课表。如:其中某校把每周一下午2点至4点定为全校性课外阅读活动时间,学校用早自习、午休时间让学生自由课外阅读。

只保证阅读时间是不够的,还应规定阅读进程。上海某校根据小学生读报素质的5个要素,规定阅读进程:一年级主要增强学生读报意识;二年级主要培养其读报兴趣;三年级主要指导学生掌握读报方法;四年级主要培养其读报能力;五、六年级主要培养其读报习惯。

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才能让他们在阅读中更多的思考,在思考中更多的阅读。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让我们在学生面前敞开道路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吧!”

六、评价及时反馈

让每个孩子都爱上阅读和学校开展评比激励活动密不可分。学校、家庭给予学生以适度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有利于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在稳定的基础上更加强化。进行阅读评价,我们不妨借鉴某校每年举行一次“我爱读书月”的传统读书评比活动。评比分两个层面进行:评“作品”。开展读书笔记评比,自编、自绘小报评比以及“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作品竞赛活动,分别予以奖励,强化学生的阅读热情。评“个人”。在期末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表现进行综合考察,评比出不同星级的课外阅读积极分子,以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人生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在学生身上,这种渴望赏识和表扬的心理尤为明显。所以不管是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都要及时反馈,在评价中努力寻找孩子的闪光点,建立一种发展性,激励性的阅读评价机制。

总之,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让我们与生同读,与书为伴,让每一个孩子都爱上阅读,这就是我们小学教师永恒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教育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篇7

[关键词]高中英语;泛读教学;缺位现象

高中英语泛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就笔者掌握的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校高中英语泛读教学存在着缺位现象,高中英语教学未将泛读教学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作为高中英语泛读教学配套的《阅读训练》教材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高中英语教学总体上靠讲授学生课本、外加各种练习题或模拟题方式进行。这种缺位现象使高中学生英语语言输入量严重不足,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速度较慢,语言运用能力差。

一、重视高中英语泛读教学是时展的要求

纵观近几年的英语高考卷,不难看出,加大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是高考试题的一个主要趋势和特点,新大纲也对课外阅读量提出了具体要求。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评价方式在不断改进,由测试语言知识向测试语言能力方向发展。因此,重精读、轻泛读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它不仅直接影响学生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而且会影响日后进一步的学习与提高,甚至影响到学生参加工作后英语的实际运用。

二、重视高中英语泛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内在要求

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现行高级中学英语教科书,总的目的是给师生提供必要的教学材料,以达到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这套教材的设计反映了这一教学目的与大纲要求。这套教材由学生课本、听力训练、阅读训练及练习册(附在学生课本中)组成。

三、改变高中英语泛读教学缺位现象的思考与对策

笔者认为,高中英语泛读教学之所以存在缺位现象,首先是教师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精、泛读之间的关系及泛读教学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其次是学校领导不重视,教学管理部门监督力度不够;再次是学生由于繁重的课业负担,只顾应付各种练习题、模拟题而忽视泛读学习。所以,高中英语泛读普遍存在的这种不正常的缺位现象应引起高中英语教师的足够重视。

1.明确目标恰当定位

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泛读教学目的,突出泛读教学多、快、广的特点,充分利用《阅读训练》教材,教学方法应适合泛读教学的要求,着重学生的独立阅读,注意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加快教学进度,对语法不做过细的要求,鼓励学生在完成每一学期《阅读训练》教材的基础上扩大阅读。

2.合理安排课时

高中英语教学每周开设一节泛读课是可行的,一般在每个单元的第5节课上使用,应分散安排,不宜集中。

3.选好泛读材料

在认识到位、课时保证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泛读材料就成为泛读教学成功的关键,而《阅读训练》为教师开展泛读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它具有以下特点:具有足够的语言输人量,据统计,三年6册《阅读训练》教材的阅读总字数可达到50万上下;具有可理解性,《阅读训练》语言、话题内容与学生课本一致,难度略低于课文;每篇阅读材料长度为300~500个词,生词率不超过3%。

4.循序渐进方法灵活

篇8

关键词:阅读与写作 兴趣培养 课外阅读 每日一练

阅读教学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又是阅读的结晶。儿童在6—8岁时,是发展语言和思维的黄金时期,刚入学的儿童对她身边的事情有了初步的认识,已具备了把所见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我们教师就要把握住语言思维发展的最佳期,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协作的兴趣。

一、读写结合,教给写作方法

从一年级开始,阅读和作文同时起步。一年级从写句子开始逐步到写一段话,可以先用拼音或拼音夹汉字写;二年级学习写短文,逐步从汉字夹拼音写过渡到用汉字写;三年级以后进行作文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方法。如在学习了《自己做》一课后,我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在家干过什么,你还能干什么,再把自己说的写下来。可以用汉字加拼音写一句话。

在学习《一只小蜻蜓》课文后,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学生,把这些小故事或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事情用文字写下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把自己身边的小故事告诉大家并写下来。学生只要写出来就要找出几点优点进行表扬。在学习《猴子捞月亮》一文后教给学生“文题概括主要内容”的命题方法;学习《雷雨》后,教给学生“文题点明所写景物”的命题方法。同时在大量的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从中学到大量谴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他们运用所学方法写作。

二、加强课外阅读,精心组织活动

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不仅能开拓视野,还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更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1.为学生选好读物。低年级学生从开学就为他们设立图书角,介绍好的图书给他们看。可以让他们看一些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故事。学完拼音后,给他们介绍带有拼音的图书,要求边看图边读拼音和汉字。以后学生学完课文后,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怎样读。如学了《回声》一文,就让学生读《十万个为什么》中相关的声波文章。经过引导,学生逐渐养成阅读习惯,增强了阅读兴趣。

2.摘录妙词佳句。在大量的阅读中,要求学生把优美的词句摘抄出来,在学习、交谈、作文中运用,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每节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念自己所摘抄的词语,增加大家词汇的积累。

3.组织读书会。组织讲故事、朗诵、日记等比赛活动,学生为表现自己,必定活动起来,积极阅读并认真比较、写作。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每日一练,坚持写好日记

篇9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维、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而中年段的作文教学,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作为刚升入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怎样做好中低年段的衔接呢?

一、培养习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兴趣是健康美好的情感。小学生的学习更多地受兴趣的影响。因而教学中,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征去诱发兴趣,利用写话本身的魅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想方设法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体味到成功的欢乐,从而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好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趣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学生有了兴趣,就能使注意力集中,积极思维。习作也不例外,学生如果有了习作的兴趣,就能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三年级的学生是学习习作起步阶段,课标已经降低了习作的难度,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引导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事,抒自己想抒的情,写出自己的快乐,写出自己的烦恼,也就是心情作文,生活作文,想写多少就写多少。这样起步作文,让孩子觉得作文并不可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与写作热情。

二、阅读中积累语言

新课标强调了积累语言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是第一位的,也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手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阅读是学生学习和积累祖国语言的重要手段,厚积才能博发。三年级的学生积累的素材有限,要想提高三年级学生的习作水平,就必须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材中的因素,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背诵,在朗读中积累语言素材,增强语感。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第11课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秋天的雨》,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表演读、比赛读、配乐朗诵等多种形式地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句子,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和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从而积累优美的词句,为今后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书目,把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课内迁移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不断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如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让学生认真阅读《唐诗三百首》、《名人名言》、《安徒生童话》、《成语故事》等。摘抄优美段落,背诵名诗名篇,不仅能开拓视野,增知启智,更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生活中积淀素材

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习作,就是用笔描述生活中的事,歌颂生活中的人,抒发生活中的情。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不知道应该怎样去运用生活中的材料。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淀素材。

1.捕捉镜头,抒发写作情感。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师就要经常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镜头,以及在学校、家庭、社会出现的丰富多彩并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事件和人物,用随笔的形式把这些材料记录下来,如课堂中随机发生的事情,校园、班级里开展的各项活动等。一天我正在上语文课,突然从窗外传来一阵鞭炮声及嘘嘘嚷嚷的声音,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已经转移,纷纷朝窗外看,只有一个学生头都没抬伏在桌子上放声大哭,同学们也都在交头接耳地议论纷纷。如果我按照课前设计好的思路继续讲,要求他们立刻安静下来,大家都会带着疑问没有心思听课了。于是我就停下来,询问那个学生,结果才知道原来是这个同学远在外地的外公前几天去世了他没去参加葬礼。当时我正在上《卡罗纳》这篇课文,我说“请大家来停下来,王昆同学也经历着卡罗纳同学的痛苦,我们来说一说他的神情、动作、以及我们同学们的感受。”我的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同学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我给了学生5分钟相互交流的时间,然后请同学在全班讲。一个同学说:“我看见王昆同学虚弱的身体,痛苦的表情,我多么想帮助他啊,安慰他。让他不要伤心难过。”我又让学生把刚才看见的,自己想到的记下来,学生因为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亲自体验的,所以都写的很好。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生活中不常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去观察生活,去感受生活。

篇10

一、活动指导目标序列化:教师指导活动的“导航器”

1.指导目标难易适中,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积极构建活动指导目标的序列,对不同年级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目标要求,并使得指导目标难易适中,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真正实现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有效性。

2.指导目标具有针对性,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对于学生在活动方面的目标具体化,体现年级之间的衔接性、层次性,凸显活动指导的针对性,有助于较好地发挥教师在学生活动中的引领、指导作用,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活动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综合素养的逐步培养与形成。

二、活动内容序列化: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新台阶”

1.构建横向序列,提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综合素养

(1)学校积极构建活动内容,形成活动内容的序列化

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一个班级的学生在3~6年级时围绕同一个活动主题――《解放路小学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研究》分别开展了探究活动。三年级时,围绕“解放路小学读书情况调查(本班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①班级藏书的数目;②班级藏书的种类;③班级藏书的管理;④我最喜欢的一本课外书。四年级时,围绕“解放路小学学生家庭阅读情况调查(本班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①家庭藏书知多少(数目、种类、来源);②家庭成员一周的阅读量调查;③爸爸(或妈妈)最喜欢的一本书(可以从书的来历、喜欢的原因、书的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五年级时,围绕“五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①学生最喜欢读的课外书调查;②学生一周的阅读量调查;③我最喜欢的课外书推荐会;④我与书的故事。六年级时,围绕“书伴我快乐成长”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①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相关情况调查;②课外阅读汇报会;3③“跳蚤书市”策划;④“跳蚤书市”实践体验。

从上述内容的表述可以看出,这个班级的指导老师依据学生在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将一级活动主题进行了细化、分解,分年级构建了不同的活动内容,这既让这个班级的学生处于不同年级时,避免了活动内容的重复,也使得学生对于一级活动主题的探究得到不断完善,认知与情感得到不断丰富。

(2)各班积极构建活动内容,学校进行跟踪、调控

我们也可以让一个班级的学生在不同年级进行不同活动主题的探究,但一定要体现活动内容的实践难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有层次性的不断过渡。为了达到预期的工作效果,学校教务处可以在开学初将各班在上一学年的综合实践活动选题进行下发,让新学年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予以参考,以减少同一个班级在不同年级确定活动内容时产生重复现象。

2.构建纵向序列,提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综合素养

我们在开展主题探究活动时,会指导学生围绕一级课题划分出二级课题,再围绕二级课题细化出三级课题。随着课题分解细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研究内容的综合程度不断提高,其研究难度也逐渐加大,这也是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序列性的一种方式。只有根据不同年级段学生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形成活动内容的序列,才能避免活动内容的无序和重复,并通过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活动方法序列化――学生活动水平发展的“脚手架”

1.立足学生,积极建构活动方法的序列,促进学生活动水平的发展

其实,学生走出教室开展活动的半径是随着年级的上升、自主能力的增强逐渐扩大的。对于初涉综合实践活动的三年级学生来说,问卷调查活动宜先以家庭、学校为实践起点,在这些调查经历中,不断地学习问卷调查的方法,逐步地培养相应的能力。随着学生年级的不断上升,实践活动的不断开展,活动经验的不断储备,活动能力的不断提升,学生再逐步地扩大活动的范围,逐渐地由校内走向校外,由学校走向社会,这样学生的调查活动效度会得到提升。

2.立足活动,积极建构活动方法的序列,促进学生活动水平的提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开放的课程,对于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固守“课堂”这一主阵地的老师来说,开放的环境给他们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安全问题几乎成为每位老师头痛的问题,其实,如果注意积极地构建活动方法的序列,让学生的活动方法实现由简到繁、由少到多的螺旋式地建构,安全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篇11

【论文关键词】低年级语文;拼音教学;生会读书;学会写段

语文低年级的教学是打好语文基础的三年,如果一个小学生低年级没有学好,基础没学好,那么到了高年级学习就很吃力就会出现拼音不准、语句不通、作文不会写、错别字连篇、甚至闹笑话。因此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很重要,这也要求老师要不断的适应新形式,不断地加强教学水平提高自已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胜任现代教学的任务。现把我这些年小学代低年级的教学心得给大家罗列如下。

1.小学一年级难点和重点是拼音教学。

汉语拼音练习如果机械地让学生去读、去写、去记、去练,时间长了,学生会产生厌倦情绪,也会挫伤刚入学儿童的积极性。教学中要根据儿童好动、好奇的特点,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将大量的练习寓于游戏之中,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巩固所学知识。借助实物、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把所学内容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可以使单调、枯燥的教学活起来,使孩子们乐起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抓住插图所具有的“图表音”“图表形”的特点,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所学拼音字母。也可以用实物来帮助学生掌握某些字母的音和形。例如,教学声母“f”和“t”时,可选用一根带短柄的弯头拐杖做教具。拐杖拄地可表“f”的形,拐杖竖直举起可表“t”的形;又如,教学“d”时,可选用一面小鼓和一支鼓捶做为教具。竖直靠近队鼓的捶与鼓组成的图案,可表“d”的形,鼓捶敲击小鼓发出的“的的的”的声音可表“d”的音;再如,在区分“b”和“p”和“d”和“t”的发音是否送气的教学中,可选用一张薄纸做为教具。把这张薄纸放在唇边,有意识地发出“b”“p”“d”“t”各音,让学生直观地观察送气的情况。

2.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2.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2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2.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绍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3.写段,适时点评鼓励。

在三年级段的教学中,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所以要学生建立段的概念,必须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及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段的组合规律,真正读懂一段话。然后及时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段的组合形式,进行写的训练,使读和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把读写训练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样吸收在前、表达在后,既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对段的理解与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写的能力,学会写好片断,读写相互促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告诉学生写段时,.第一句概括段的意思;2.中间用几句话对第一句展开记叙;3.末句要总结段的意思,但字面不能与第一句重复。用自己的话写课文某段话的意思,要求用总分段式来写。3.仿段.规定选材范围,要求用总分段式写。本册教材后有很多写段的练习题,应尽量让学生多动笔进行写段训练,使学生语文能力有所提高。

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如果学生写了作文,被老师评的一无是处,他不讨厌作文也得惧怕作文,所以,我们对学生习作,特别是三年级起步作文,一定要慎重对待,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和放大学生的一段通顺的句子,一个用得准确的词语,一个没有错误的标点符号等,给学生鼓励。

具体的方法:如在班上朗读,在板报上张贴,给广播站投稿,和家长沟通肯定等,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有信心、有热情、有勇气,在没有压力、没有模式的前提下,充分想象,自觉表达,打下良好的写作基础,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4.三年级的重点和难点就是看图说话。

我经常采用以下三点来辅导小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

1、因材施教,激发兴趣

篇12

一、读写结合,教给写作方法

从一年级开始,阅读和习作同时起步。一年级从写句子开始逐步到写一段话,可以先用拼音或拼音加汉字写;二年级逐步从汉字加拼音写过渡到用汉字写;三年级以后进行习作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习作方法。如在学习了《自己做》一课后,我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在家干过什么,你还能干什么,再把自己说的写下来。

可以用汉字加拼音的方法写一句话。如在学习完一些课文后, 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学生,把这些小故事或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事事物物用文字写下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把自己身边的小故事告诉大家并写下来。学生只要写出来就要找出几点优点进行表扬。

二、加强课外阅读,精心组织活动

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不仅能开拓视野,还能提高阅读和习作能力。

对于低年级学生更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为学生选好读物。低年级学生从开学就为他们设立图书角,介绍好的图书给他们看。可以让他们看一些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故事。学完拼音后,给他们介绍带有拼音的图书,要求边看图边读汉字。

三、摘录妙词佳句

在大量的阅读中,要求学生把优美的词句摘抄出来,在学习、交谈、习作中运用,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在每节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念自己所摘抄的词语,增加大家词汇的积累。

四、组织读书会

组织讲故事、朗诵、日记等比赛活动,学生为表现自己,必定积极行动起来,积极阅读并认真习作。

五、每日一练,坚持写好日记

篇13

著名的英国语言学家帕尔莫博士曾说过:“理解一种语言是如何运作的,与学会如何使用这种语言之间存在着是显的区别。”所以,衡量学生是否学好了语文,不是看他理解了多少语言知识和规则,也不能仅仅看积累了多少词语或句子,而是看他是否能够熟练地运用。学生在运用之中体验到了成功,自然会乐此不疲。因此,引导学生从小广泛阅读、丰富语言积累,同时在课堂上激活思维,引领他们运用语言,这是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那么,如何给予学生运用语言的“点睛之术”,带领他们一同走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呢?我认为习题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习题设计要结合语境

语境是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前提条件。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运用的语言,才可能在学生的记忆中存活,否则,它只能是文字符号。因此,我们设计的习题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知识语言储备,使“死”的材料一下子变为“活”的语言。例如: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有积累歇后语的要求和引导,为了努力使积累提升价值,我这样设计:我们班的同学各有特点。你看,班长办事很讲原则,你若犯了错可别想从他的眼皮底下溜过,可称得上是包公断案――( );又高又胖的阿明,可不是个粗人,他呀,是张飞穿针――( )……可是我们这个集体很团结,为了这次六一文艺汇演,大家是八仙过海――( ),想方设法,献计献策,受到全校师生一致好评。再如,学完六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遨游在诗的王国”后,我又设计了一组巧填古诗名句的习题:

1.当我们浪费粮食时,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

2.我在做数学题时遇到了难题,正百思不得其解时,老师一点拨,我恍然大悟,这真是( )。

3.人们常用“( ),( )”来颂扬那些具有终身默默奉献精神和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崇高品质的老师们。

4.王可同学不好好学习,只知道玩,你能用一句诗来劝告他吗?( )……

上述习题就创设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要求学生填写适合于这一语境的短语或句子,这就是活的语文。因为无论什么经典的语言,只有会灵活运用才是有意义的。如果只会死记硬背,所学的知识就是僵化的,再鲜活的东西终将会被遗忘。

二、习题设计要依托文本

课堂练习设计应以课文为依据,结合课文的语言特点进行适当拓展。有的课文情深意浓,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宜指导学生多角度地写感受;有的课文语句优美,修辞运用典型,宜指导学生鉴赏、仿照句式表达。依托文本就是要求教师根据课文特点设计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三年级上册《花钟》第一课时,教学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赏花开、品花时之后,我这样设计语言运用练习:

1.盘点词语

师:课文写各种花开时间写得好,开花特点写得好,课文中还有很多词语用得也很好。想想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指名学生回答)

师:让我们来盘点一下这些词语。(师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争奇斗艳 芬芳迷人 艳丽

含笑一现 绽开笑脸 暮色

欣然怒放 舒展花瓣 苏醒

2.小练笔,写花开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牡丹、茉莉、荷花等图片以及这些花开的时间介绍。

师:同学们,让我们也来写写什么花在什么时间开,如果你能用上刚才我们列出的词语来写写它的样子、颜色或者香味,那就更了不起了,用自己积累的好词也可以。

这样,学生们的情感在练笔中得到了释放,学生们的语感也在练笔中得到了加强。

三、习题设计要兼顾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大阅读量,明确规定了各学段课外阅读的总量。因此,我们对学生积累与运用的考查习题就要涉及课外阅读,要对学生起个导向作用。否则,学生不会重视阅读,阅读量不够,考试就得不到保障。例如:(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自传体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 )。(2)《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 )和( ),“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说的是《 》中的一位传奇英雄( )。这种习题具有一定的开放度,能引起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但需要注意变换题型,防止学生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

四、习题设计要加强综合

篇14

关键词:作文能力;积累;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儿童作文能力应“从一年级起就注意培养”。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低年级虽不设作文课,但要进行作文基本功的训练。如果一、二年级不注意从这方面进行训练,到三年级突然提出命题作文,学生就会不知所措。那么,如何加强低年级学生作文基本功的训练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别无心得和方法。”确实,只有多读多练,广泛接触生活,不断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当胸中有了大量的积累,非倾吐不可时,才能情动而词发,写出好文章来。

1、指导课外阅读,增加阅读量。一年级下半学期,当学生已初步掌握拼读的基本技能时,我就让学生借助拼音阅读注音的课外读物。如《世界著名童话注音读物》《拼拼读读画报》《小主人报》等。因为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我便经常有感情地给学生朗读。有时还请一些家长辅导他们的孩子,或让那些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也来当小老师给全班同学朗读。我还让学生们量力而行的背诵一些好词佳句和蕴含哲理而富有童趣的诗歌。这样,我把单一、毫无目的的读书看报变为丰富多彩的语言积累过程,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了他们的课外阅读量。二年级开始,我让学生学会摘录。鼓励学生剪贴报纸,摘抄报刊杂志中写人记事的好词佳句。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积累语言的积极性,逐渐养成了积累语言的习惯。

2、加强背诵训练,提高记忆力。古人读书十分重视背诵,背诵能为思维和写作积累语言材料,提供“范型”。学生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写作时构思行文、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表达方法、修辞方法最直接、最原始的素材。低年级课文及配套读物中的文章短小精悍,语句优美、富有童趣,我经常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背诵方法,要求他们背诵每篇课文。二年级时,大胆放手,每天有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抄一首古诗或一个成语,由他主持并带领同学们学习、理解、背诵。课前两分钟,要求学生轮流背诵节假日在课外阅读中学到的小短文。

日复一日,积少成多,如此天天坚持背诵、积累训练,学生的记忆力、思维能力就会明显的提高。厚积而薄发,大量的汲取可为学生的倾吐奠定厚实的基础。

二、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1、巧设情景,想象说话。想象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大脑的重新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合理的想象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我在教完古诗《画》后,再放“桂林山水”、“黄山奇石”、“海市蜃楼”等几幅幻灯片,让学生结合想象将自己心中最喜爱的图画说给大家听,同学们都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描绘出自己最喜欢的图画。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学生对运用语言的思维能力必会逐步提高。

2、做游戏,表演说话。课外活动时,我常有目的地带学生做游戏,然后让学生练习说话,说游戏内容,说游戏方法,说游戏的感受等等,学生玩得开心,说得有趣。一个学生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后手舞足蹈地说:“今天活动课,老师带我们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班长当‘老鹰’,老师当‘母鸡’,我们都是‘小鸡’,我们这些‘小鸡’紧紧跟在‘母鸡’后面,很怕被‘老鹰’捉住,我们玩得可开心啦!”

三、重视写话训练

写话,在培养说话能力的同时,要注意指导低年级学生练习写话。指导写话一般采取的方法是:选词填空,补充句子,连词写话,扩充句子,缩短句子,修改病句,看一幅图写一句话,看几幅图写一句话,看一幅写几句话,连几句话成一段话、听写故事,等等。还可以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写成几句话。这里要注意的是,一二年级的小学生,由于思维能力不够,还不能有条理地连贯地写几句话,常犯的毛病是颠三倒四和错用词语。教师要特别注意做好“梳辫子”和“搭桥”的工作。所谓“辫子”,就是要启发、引导学生把几句条理混乱的话,按照事物的一定顺序(空间、时间)和几件事物之间的关系,重新安排前后顺序,使之条理化。所谓“搭桥”,就是在几句话按一定条理排好先后次序之后,教师要帮助孩子们运用一定的关联词,如连词、时间副词等,把几句话串连起来,不至于各自孤立。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低年级学生就会逐步具有围绕一个中心说几句话或写一段连贯话的能力,这就为三年级开始的命题作文,打下了一个较好的基础。说话。说话是在培养儿童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一二年级,应注意系统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上的行图,借以发展其语言能力。指导学生看图说话,要抓图画的主题。画面上表现主题的人或物往往画得比较近,比较大。经常指导儿童这样练习,不但可以培养儿童的说话能力,而且也为写话打下很好的基础。在培养说话能力的同时,要注意指导低年级学生练习写话。

鼓励学生自由作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从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下半学期开始,我便经常结合教材指导学生巧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