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7: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课程体系化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建筑学 建筑设计原理系列课程 CDIO模式 设计实践
[作者简介]张巍(1975-),男,山东淄博人,烟台大学建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理论、建筑教育。(山东 烟台26400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136-02
一、原理课程教学出现的问题
建筑学是职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有明确严格的职业要求与规范。建筑设计原理系列课程(以下简称“原理课程”)是建筑学主要的专业系列课,承担着帮助学生认识、掌握学科主要知识体系和指导设计实践的任务,直接面向设计系列课程。但是现在越来越发现原理课程的指导作用不足,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今后的职业实践和职业发展帮助很小,教学效果较差。总结下来,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四种脱节的状况:
1 教材与现实脱节。现在使用的原理课程统编教材内容大多形成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基本框架更老,甚至有些内容是六七十年代的。这些教材无论是思想和内容都与设计行业的现实相去较远,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职业要求,原理课程缺乏具有现实指导作用的教材,处于基本停止使用的状态,教学失去权威。
2 教学与实践脱节。设计实践是原理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而原理课程没有有效地突出设计实践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与专业能力,有的课程甚至没有涉及实践的内容。无法让教学反映设计实践和职业实践的需求,课程所学内容在学生的职业实践中不能有效运用,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与兴趣。
3 课程之间脱节。原理课程由于缺乏系统的建设,无法很好地形成与设计课程的对接。深层原因是没有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作为基础,原理课程与设计课程无法实现关联和互动,教学的资源也不能进行深层次整合,教学中零敲碎打的知识点之间无法形成关联,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4 教学内容的脱节。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在压缩整体课时,原理课程也不例外。并且原理课程教学知识点分散,重点不突出,层次不清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触到大量的知识,由于没有与课程内容相对应的知识体系作为基础,很难将这么多分散的教学内容串在一起。
二、原理课程的新发展
(一)课程外延和教学目标的扩展
建筑设计在实现过程中主要涉及三方面问题:建筑物、人、建筑师。相应的,原理课程的内容应以这三个方面为主要目标,由传统的所谓三大原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住宅建筑设计原理、工业建筑设计原理)扩展为对设计有直接指导作用的所有课程,包括与建筑物相关的原理课程,原有的构造、结构、材料、物理等技术类课程,与人有关的环境心理学课程,与建筑师有关的建筑师业务实践、城市规划原理。场地设计等课程。这些课程被整合在完整的课程体系中,共同为设计实践服务。而传统的三大原理从这个角度来看,只是涉及与人有关的问题,具有相当的片面性,无法指导设计实践的全过程。
(二)CDIO模式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原理课程教学目标的扩展
CDIO模式从2005年引入我国之后发展迅速,其目标是通过注重培养学生系统工程技术能力,尤其是项目的构思、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吸收世界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建立符合国际工程教育共识的课程体系。在CDIO能力大纲中,将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分为基础科学知识、核心工程基础知识、高级工程基础知识三个层次,这对原理课程组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础知识循环出现,必须掌握;核心知识多次出现,重点掌握;高级知识适当出现,基本了解。这是重点突出、层级明确的知识框架,适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教育部推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其重点也是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要在通用标准的指导下,在行业标准的规定下,根据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优势与特色,自行制定具体专业的本校培养标准,这些标准的实现也都需要相应的原理课程体系来支撑。
三、原理课程体系的建构
(--)建构的目标
1 课程之间的对接。原理课程应放在建筑学自身的学科体系中来寻找其定位,以高等教育的一般要求来组织课程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新分层级,与设计系列课程、理论系列课程共同构成一个网状的、层级清晰的课程体系。这个体系要求课程群之间以及课程之间都存在不同层次的对接关系。这样,在既能符合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也能反映建筑学学科的教育特点前提下,才能有效地建设原理课程。
2 科学性与开放性。科学的课程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而不是一个封闭结构。它时时处处在与社会、科技、文化、人等相互作用中,发生着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充实、变换或更新着课程体系的内容,这是教育的规律,也是设计实践不断发展的要求。在学科知识迅速膨胀的现在,如何容纳和组织这些专业知识,不是不断地增加新的课程,而是首先实现知识的体系化。课程体系内部构成要素之间也是相互开放、相互融合的,这种开放性是以清晰的课程体系的组织为前提的。
(二)课程体系的组织
原理课程的体系是以三个基本教学目标和内容为基础组织的:建筑物问题作为设计的对象,依据设计目标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机能与功能两条线索;人的问题作为设计的服务对象,依据人与建筑的关系可以分为需求和行为两个线索;建筑师的问题作为设计的职业要求,依据能力要求的不同可以分为职能与技能两个线索。六条线索交织,共同构成原理课程的体系,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三个目标下各有其核心课程,同时,与其他线索又有相互交叉与叠合,这就说明每门独立课程的教学目标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这是原理课程的重要特点。从短期来看,需要依据三个目标对每门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整合;从远期来看,需要以这个知识体系为基础对原理课程体系进行深层整合。
(三)原理课程的知识体系
1 知识体系的层级结构。原理课程提供了有关设计实践的相关的基础知识框架,设计课程则是在这个框架下的实践。知识体系是设计原理与设计实践对接的基础。建筑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具有明显的层级性的结构特征,其原因是设计对象的复杂性以及操作方法的多样性。原理课程的内容从教学目标和应用范围来划分主要可分为三个层次――原理、方法、常识,其中,原理层次是认识的基础和设计的方向,方法层次是操作的手段和实现的过程,常识层次是实现的条件和技术的保证。
2 知识体系是实现对接的基础。原理课程的知识体系中,设计原理部分是与理论系列课程的接口,设计方法和设计常识则是与基于实践的设计系列课程的接口,可以对设计实践有直接指导作用,这样设计原理系列课程实现了与理论系列课程和设计系列课程的互相对接,原理类课程与设计课程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形成网络化体系。在各系列课程模块内部形成纵向的知识递进层次,以强化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基础性内容,同时,横向协同,细化原理课程教学模块与设计课程等的关联性支持,形成横向的知识互补与融合,促进学生形成对知识运用的融会贯通与创新思辨能力。
(四)突出的教学重点
建筑设计的学习过程有阶段性,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认知过程。原理课程提供了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原理系列课程的体系化明确了各层级的差异。层级化使各层级下的教学重点得到强化与突出,教学目标也会更清晰,学生更易掌握相关设计知识;指导实践。例如,流线设计是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相应的在住宅建筑设计原理中有动线设计的概念。流线反映的是连续人流的活动特征,动线则是单个的、少量的人的活动方式。这与其各自的目标与对象相吻合,反映了不同类型的建筑在设计方法上的差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设计对象,展开有针对性的设计,这才是设计原理的意义。
设计方法类的内容是直接指导学生进行设计的,重点要突出设计的操作性。至于设计常识类,可适当减少课堂讲授,教学中不应强求面面俱到,而是引导学生结合设计实践进行自主学习。突出的教学重点可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加教学的交互性,变单向讲授为双向互动。
四、结论
关键词:室内设计;课程体系;互联网+
近些年,以行动为导向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颇受各类职业院校重视;国务院提出互联网+行动,各院校也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完善信息化技术,这为我校室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平台。
一、现有课程体系分析
(一)专业教师对现有课程体系的认识
专业教师是教学一线的“排头兵”,对于课程体系的设置具有深刻的理解。本次在对教师的调研中,重点探讨对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实施等关注点(这些是决定课程体系设置关键因素)。从调研的数据中可以反映,专业教师普遍认为课程体系设置目标应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室内专业能力的培养,占比为40%;二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占比为30%;其中R的芰Φ呐嘌包括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需符合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与课程设置计划,使在校生能胜任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在于训练专业技术的同时,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使其能基本掌握沟通技巧、协调技巧、管理技巧等,为其职业渠道拓宽奠定扎实基础。
(二)在校学生对现有课程体系的认识
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需求是课程体系设置改革的初衷与目的,因此对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开展调研能更加深层次的反映出课程体系是否科学与合理,以及学生对课程体系的信心。本次调研选择课程设置内容、针对性与实践性等问题进行分析,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在校生认为现有课程体系最突出的问题是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内容利用率不高,占比为30%;其次理论课程过多,内容杂乱,人数占比为25%;再次专业操作课程深化较少、针对性不强,分别占比为27%与18%;室内学生认为现有课程体系最应该改进的问题为专业技能与学习能力两个方面,分别占比为35%与28%;其次为社交与协作能力,分别占比为20%与13%。因此,可以看出室内学生对室内课程设置意见主要集中在课程实践性与针对性等问题,最愿意获得能力为专业技能、学习能力与社交能力等。
(三)企业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企业是人才培养最终输送地,其对人才的需求是课程体系设置的指导方向。本次对株洲装饰企业进行人才需求与岗位能力这两方面调研,结果显示企业急需人才为网络客服与家装顾问,分别得分为85与80分;其次是设计师助理与室内设计师,分别得分为60与40分。这些数据表明,随着网络、微信等信息化手段快速普及,企业对互联网的运用大幅度增加,对于网络客服等互联网人才需求迅速增长;同时也可以看出企业注重是员工专业技能与沟通能力,分别得分为95与90分;其次是创新能力与学习能力,虽然这两项得分相对低于专业技能,但也均超过75分。即说明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装饰企业对员工岗位能力要求更高,迫切需要复合型人才。
二、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
(一)室内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
1.目标
中职室内设计专业主要培养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接轨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室内设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结合家装设计、软装设计等行业应用,拥有“互联网+”环境下的综合职业素养,在设计、服务、管理和生产一线工作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其职业导向是家装顾问、室内设计师、软装设计师、家具设计师等。
2.核心标准引领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通过对学生自身能力进行分析,与企业专家沟通交流,制定出集理论、技能与综合素质为一体的室内设计专业能力标准。该标准包括4个层次:室内设计专业特色知识结构、学生个人基本素质、室内设计核心能力、室内设计拓展能力。人才培养要以这4个标准为核心,通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在课程设置中,根据需培养5种工作岗位(家装顾问、室内绘图员、室内设计师、室内软装设计师、室内家具设计师)人才,设置不同的课程平台,多样课程内容,制定合理的课程方案,帮助学生提升标准能力,在这过程中(可依据学生特点)始终以1种岗位能力为培养主线。其次,在课程进程上,将其分为设计基础课程、单项核心课程、设计综合课程、毕业设计及职业资格训练课程,依据各阶段的特点,由易到难,理论联系实践,将教、学、做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其中设计基础课程用1个学期学习,单项核心课程用1.5个学期学习,设计综合课程用1个学期学习,毕业设计及考证训练课程用1个学期学习。前5个学期要依托校内课堂、校内外实训基地、仿真虚拟实践平台,最后一个学期则进行毕业设计、考取室内设计资格证书。
(二)室内设计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
根据室内设计专业(5种)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依托真实项目为驱动,系统化有弹性综合教学实践模式,构建专业基础实践一单项核心实践一毕业综合实践教学支架,重构室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如图:
一级项目由室内岗位综合设计和毕业综合设计项目构成,包括室内设计师综合实战项目、软装设计师综合实战项目、家具设计综合实战项目、家装顾问综合实战项目等,要将一级项目内容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体系化的设计实践。二级项目为综合项目的单项设计,主要包括室内居住空间项目、室内公共空间项目、室内操作实战项目、室内材料/施工项目等,需遵循室内设计典型工作过程,将整个课程体系有序串联起来。三级项目基于二级项目每个阶段所需的理论、技能和综合素养进行整理、归纳与分类,设置相关课程,最终以课堂形式呈现出来。主要包括室内PS、3D、CAD、室内制图、室内风格、装饰画绘制等。
这种组织形式有如下特点:1)该课程体系以岗位为特点,以项目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动学生主动性与适应性,做到真正学以致用。2)在课程项目实施中多半以团队合作形式来完成,通过做项目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并在合作中得到沟通锻炼。3)把项目、知识、技能融入课程体系中,促进职业能力提升,实现专业知识与设计项目和个人能力融合,让学生由生手向熟手一能手型转变。
(三)信息化教学实践平台创新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评价
传统教学方式采用的是教师演示(讲解)、学生(上机)操作或绘制的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课程方式显露出局限性:一方面教师在同时间内面对多组学生演示,由于学生层次与经验不足,暴露出问题各式各样,教师解答工作量不断加大,往往导致课时周期拉长,教学效率不高。第二是人的记忆与思维需要有反复的过程。由于教师现场演示与设备运用受到时间的限制,学生掌握复杂操作内容不易,较难突破问题节点,容易出现技能问题大量堆砌、思维混乱局面,从而丧失对课程学习欲望。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计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室内实践学业平台,从而创新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信息化平台创建益处在于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根据自身问题,任意完成实训任务,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同时也能改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企业、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关系,适应“互联网+”室内装修岗位(网络客服)发展。它还可以满足混合学习、慕n学习和翻转课堂等“互联网+”环境下学习方式变革需求,不断充实课程体系教学资源。
信息化教学实践平台的学习与评估模块,可以帮助教师建立课程体系动态评价体系。它可以客观分析学生在线学习数据,归纳出学生常出现技能点问题,帮助教师调整课堂重难点,完善多元评价(组内评价、组组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教师也可以更客观找出课程体系设计问题,进行合理调整。学生在完成实践学习平台任务后,还可以从往届与应届学生数据库中获取企业更需要技能点来强化学习。并辅以企业实践数据库,让学生分析其适合企业岗位,教师也可根据数据及时更新课程体系,使整个课程体系形成良性反馈系统。
三、课程体系实施措施
(一)组建多元化教师团队
基于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下的教师团队需要校内公共课教师、“双师型”专业教师与定期聘请企业室内设计师共同组成。校内公共课教师主要从事学生职业素养、个人综合能力、信息化综合能力培养。校内专业教师主要负责专项设计与综合设计训练工作,每年定期需下企业实践。企业设计师主要担任专项与综合设计部分授课,让他们把先进设计理论与企业文化传播给学生。教师团队多元化有利于校内教师成长,迅速提升专业技能,理论联系实践课程体系贯彻始终。
(二)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发教学资源与平台
自主开发专业与综合设计项目一体化教材,同时建立微课教学与虚拟仿真资源库。使教学从“单一”传授向“互联网+”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单向传递向双向交互传递转变。同时需积极创造条件搭建教学实践平台,扩大课程资源交互空间,保证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充分实施。
(三)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加强工作室实效性
随着工学结合不断推进,我校室内设计校企合作逐步推进,积极寻求校企合作机会,发挥企业主动性,让企业参与到课程体系开发中来,共同开发实习数据实践平台。通过企业提供实践平台,运用轮岗方式实现顶岗实习。企业深层合作,需寻找共同利益,达到学生、学校、企业共赢效果。除了企业提供的平台外,设计工作室也是重要的人才培养平台。设计工作室运营需按照企业管理模式,允许设计工作室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商业运转,产生经济效益。让学生通过工作室参与设计项目调研、设计、修改最终施工全过程,完善课程体系实践性。
关键词:焊接专业 一体化课程体系 依据 过程
长期以来,我国的焊工培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职业院校培养,二是企业工人进修培训。技工院校大都遵循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专业理论学习、专业技能模拟训练三个环节完成焊工培养。近年来,技工院校借鉴美国、加拿大“能力本位教育”、德国“双元制”和澳大利亚“培训包”等发达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开展了焊接专业一体化教学。
一、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
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包含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一体化课程规范、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料、一体化师资队伍和学习工作站等内容。
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是按照社会需求、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和国家焊工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焊接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它体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等特征,是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的核心内容,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载体。
焊接专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是在《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的指导下,由课改团队编制而成的,是焊接专业开发和建设工作的依据。它是规定专业基本信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安排、一体化课程标准、实施建议、考核与评价等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规范性文件,是一体化课程建设的依据。一体化课程教学材料、一体化师资队伍和学习工作站是开展一体化教学必需的教学资源,是一体化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
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是新形势下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新的探索和尝试。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在国内外职教理论与实践的指引和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相当程度上适应了当前中国社会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
1.国内外职教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德国“双元制模式”和美国、加拿大的“CBE课程设计模式”是当前国际上较典型的课程设置模式。这些模式中,学习过程参照职业活动过程进行,将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使学习过程和职业活动过程相一致。我国赵志群、姜大源等学者对一体化课程的相关理论和课程开发方法做了系统的研究,为一体化课程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2.焊工国家职业标准是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专业基础
国家职业标准是技能人才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培训和教育以及企业招录、聘用人才的基本依据。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来源于对焊接行业、企业的调研和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所提取的典型工作任务,由其转变而成的一体化课程培养的专业能力涵盖了焊工国家职业标准中对各级焊接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以中级一体化课程中梁、柱焊接为例:课程涵盖了《焊工国家职业标准》(2009版)中低碳钢板或低合金钢焊条电弧焊板平、立对接焊(单面焊双面成型)和角焊缝焊接以及低碳钢板或低合金钢CO2气保焊板平、立对接焊(单面焊双面成型)和角焊缝焊接等工作要求。
3.一体化课改标准和技术规程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路径和技术支持
《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和《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等纲领性和技术性文件,对确立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框架、制定一体化课程规范和建设一体化课程资源包等具体问题都做了规范和细致的说明,为一体化课程开发和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路径和技术支持。
三、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
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严谨的工作,它遵循《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提供的技术途径,可分为确定一体化课程规范、一体化课程教学材料编写、一体化师资队伍与学习工作站建设等几个环节。
1.确定一体化课程规范
确定一体化课程规范的流程包含一体化课程转化、课程规范编制和课程规范审定三个步骤。
一体化课程转化是将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成果由职业领域转到教育领域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体化课程规范编制的基础。
进行企业调研以了解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提取专业典型工作任务是进行一体化课程转换前需要完成的重要工作。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开发院校走访了锅炉、重型装备、汽车、石化、冶金、有色金属、修造船等各类对焊工需求量较大的企业,了解企业对焊接技能人才的需求、技术工人的成长途径,并召开焊接专业实践专家访谈会(共有16名来自各省市协会、大型企业的企业实践专家与会),按照一体化技术开发程序的相关要求提取出焊接技能人才成长历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代表性工作任务,并转换成适合学校教学的一体化课程及学习任务。
中级焊工一体化课程包括:金属材料火焰切割,低碳钢构件焊接,常压管道焊接,梁、柱焊接,常压容器焊接;高级焊工一体化课程包括:焊接缺陷返修、压力管道焊接、压力容器焊接、特种材料设备焊补。焊接技师一体化课程包括:焊工技能培训、焊接生产管理、焊接工艺编制及评定和焊接疑难问题处理。
课程开发团队依据《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确定焊接专业基本信息、就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一体化课程标准确定焊接专业各一体化课程的基准学时、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参考性学习任务、教学实施建议、教学考核要求、实施建议。经过一体化课程改革专家审定修改后,确定了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规范。
2.编写一体化课程教学材料
一体化课程教学材料主要有教师用教学材料和学生用学习材料两部分。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故在教学材料的编写上以学生用学材(工作页)的编写为优先。
工作页编写应由引导问题贯穿始终,围绕各环节学习的重点、难点、关键点进行设计,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工作页可以由文字、图片、表格等多种样式呈现,将学习任务中需要解决的专业问题与必备的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学习内容通常用鱼骨图工具分析任务学习过程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以及相关的拓展知识、素养等,并进行内容的调整与排序。焊接专业各门一体化课程鱼骨图中的知识点、技能点包含了国家标准中焊工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
3.建设一体化师资队伍
师资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一体化教师是指按照《一体化课程规范》能进行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并组织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于2013年制定的《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标准(试行)》,将一体化教师分为三个等级:一级最高,三级最低。学校于2012年起进行焊接专业一体化教师培训,约90人完成了三级一体化教师培训。
要使专业理论教师、实习教师转变成一体化教师,需进行一体化教学理念的学习,转变教学观念,掌握一体化教学的本质特点和教学要求,并能不断学习提升自身职业能力。
4.建设学习工作站
在一体化教学方式中,学生在学习工作站中开展学习。焊接专业学习工作站的硬件配置主要有咨询区和网络、适合小组讨论的桌椅、白板及焊接设备设施。由于技工院校场地、资金的限制和焊接专业的特殊性(技能学习时有较大的烟尘、噪声等),大部分技工院校焊接一体化工作站分成理论教学区和技能教学区两部分。
四、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根据用人需求重构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与传统的技能人才培养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中有几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1.行业企业调研必须全面,企业实践专家应名副其实
行业企业调研是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基础工作。在调研时,应当涵盖焊接专业涉及的主要行业,企业调研应选择多种类型的企业,且焊接专业应是企业的主要工种。
参加实践专家访谈会的专家应不少于十名,并有多年的一线焊接工作经验。每个专业所提取的典型工作任务应不少于十个。
2.完整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团队是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成功的关键
无论是制订专业一体化课程方案,还是建设一体化课程资源,都离不开有丰富经验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团队。这个团队中有行业企业专家、课程开发专家、教学管理人员和专业骨干教师四类人员。其中专业骨干教师是核心,他们不仅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熟悉本专业各层级焊工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熟知企业实际生产状况,还应有较好的文字编辑和表达能力。
3.课程资源的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
一体化教学对师资提出了高要求,而将原有教学模式中的教师转变成一体化教师,尤其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非一日之功。一体化教材种类多、跨度大,开发周期较长,质量还有待完善。而学习环境的建设与学校的财力、场地及学生数量等密切相关,短期内全部达到难度不小。
4.一体化课程体系不排斥地方特色
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对整个专业的整体规划,内含的一体化课程是必需的,但非全部。人才培养和使用都有区域性,企业亦有地方性。因此,具有地方特色的一体化课程是对整个一体化课程体系有益的、必要的补充,能提高技能人才的地方适应性。
关键词:信息管理;课程体系;能力;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4-0000-02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urriculum System Optimization Construction Research
Liu Caixia,Xiang Xuehui,Jiang Wenjuan,Zhang Kaiping
(Zhengzhou Huaxin College,Zhengzhou451100,China)
Abstract: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has become China's strategic industry,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social and economic fields the role is becoming more serious.In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and there is no uniform standard of teaching plan and syllabus of the premise,each college training direction is self-contained.Watson Zhengzhou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Henan province and Zhengzhou city inform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needs,to compute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d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Put forward with ability as the core"three-in-one"computer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pecialty.
Keywords:Information management;Curriculum system;Ability;Optimization
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然改变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教学过程设计的核心是课程设置,它是高职教育实现职业岗位(群)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从理论上来说,课程体系是指教学大纲中开设的教学科目、科目之间的结构关系和各科目的学分与学时比重。当今社会尤其是信息产业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要与时俱进,随之专业课程体系也要不断优化。
一、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理念
课程体系建设要以市场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依据,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因此,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的基本理念是:(1)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培养目标;(2)以就业岗位职责为线索――确定课程体系设置;(3)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基础――组织课程内容;(4)迁移能力为核心――设计教学活动;(5)以职业技能为参考――强化技能训练。
二、郑州华信学院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历史沿革
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郑州华信学院正式设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归属于管理系。在学院“理论奠基、强化实践、激励创新、重在应用”的办学方针的指导下,以适应社会人才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业务动手能力和岗位操作能力为主线,依托华信集团,面向各金融机构、全省中小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一线应用型人才,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家专业名称的调整,随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名称更名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并将该专业归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随着社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也与时俱进,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先后进行了三次改革。
(一)以管理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
从学科归属来看,信息管理专业隶属于“管理学”门类之下,其学科发展方向则必须以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指导,研究一种特定的管理对象――“信息资源”社会实践的管理,从2003年专业设立之初,我们就确立了以管理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专业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在以管理为核心的同时,强调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为学生专业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打下基础。教学内容选择与确定强调应用性,其中案例教学、实验课、实训课时占总课时的40%以上。在学院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要求下,我们提出了“三个零”培养模式,即:“理论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接触,毕业与上岗零过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以计算机和管理双向交叉的人才培养方案
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就必须要开设一定的操作技能应用性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地设计评估和运行各类管理信息系统,能有效地运用信息系统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加工和分析利用。
在被调查企业中,几乎一半的人认为信管专业属于计算机类专业,这显然有违信管专业设置的初衷。但是,企业认为信管专业的各种课程中,最重要的是计算机类课程,从社会调查中企事业单位对信管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看,需要度在40%以上的知识选项中,计算机类知识占46.2%,远远超过经济管理类和信息管理类知识。因此,2006年我们对信管专业中的计算机类课程进行重置与更新,在保证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将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与信息的组织、分析与使用的要求结合起来,开发一些新的课程,使学生知识体系的针对性更强。
(三)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在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席卷中国企业市场的同时,我们所培养的计算机和管理双向交叉的信息管理人才,在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时候比不上计算机人才,在从事企业管理的时候又比不上管理人才,而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在于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或者加入B2B交易平台,于此同时企业需要大量既懂计算机和管理,同时又熟悉电子商务的人才,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应运而生。
关键词:微课 微视频
一、微课定义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
微课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二、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一体化课程的微课程大纲设计
1.微课程知识点的系统性
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一体化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学习项目包括电控发动机燃油系统元件检修、电控发动机进气系统元件检修、电控发动机点火系统元件检修、电控发动机排放控制系统元件检修等。知识点的选择一定要覆盖某系统的重点,通过一系列知识点的微视频学习可以理解掌握该系统。
2.微课程知识点的重要性
该知识点一定是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尤其是学习难点,具体表现为以下3种类型。
(1)难理解。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比较深奥,教师对学生知识结构及学习能力把握不准确,讲解的内容深度难以掌控。造成学生虽有动手能力,但是理论基础太差,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难演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现场实物演示。但是有些实物由于自身结构或安装位置等原因,现场演示有难度。
(3)难匹配。教材与一体化学习任务不能匹配,通过微视频把该知识点的精髓加以提炼规范,为任课教师提供指导标准。
3.微课程知识点的代表性
该知识点是某一类传感器或执行器的代表,通过把该知识点制作成微视频,在学习其他类似知识点时可以借助该视频。比如汽车有很多温度类型传感器,教师就选择冷却液温度传感器检修制作成微视频作为代表。
4.微课程知识点的先进性
由于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知识点的选择一定是当前的主流技术,至少3年内不会被淘汰,因为汽车整车的升级换代一般需要5年或更长时间。
5.微课程知识点的可开发性
该知识点在视频拍摄中难度适中,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设备资源。如果视频拍摄难度过大,会造成成本过高或给工作带来很大的挫折感,不利于微视频的系列开发。
基于以上综合分析,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一体化课程的微课程知识点选择如下:
丰田花冠电动汽油泵检修、油泵控制电路检修、喷油器检修 、冷却液温度传感器检修、压敏电阻式进气压力传感器检修、热膜式空气流量传感器检修、电子节气门检修、加速踏板位置传感器检修、丰田可变进气正时系统检修、别克凯越怠速步进电机检修、电磁式曲轴位置传感器检修、霍尔式凸轮轴位置传感器检修、压电式爆震传感器检修、丰田花冠“1缸失火故障”检修、别克凯越高压火弱故障检修、废气再循环检修、氧传感器检修、发动机自诊断系统检修、燃油计量单元故障检修。
三、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一体化课程的微视频设计过程
1.微视频知识点的内容选取
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一体化课程根据学习内容不同大致分为“传感器、执行器的检修”或“具体故障的排除”2种类型。“传感器、执行器检修”类型的微视频内容设计为传感器或执行器的认识、工作原理、检修步骤与方法,对应教学目标的3个层次;“具体故障的排除”类型微视频内容设计为故障的原因分析、故障的检修步骤与方法。微视频时间控制在8~10分钟。
2.微视频的制作过程设计
(1)工作情境描述环节。故障案例引入与企业真实的典型工作任务相结合,教师通过抽取任务背景及问题,对关键信息进行处理,设置任务。让学生融入到真实的企业工作情境,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具体表现形式有通过网络下载与学习内容相符合的真实案例视频或利用学校设备拍摄真人视频或通过PPT的方式进行语言描述。
(2)认识传感器或执行器环节。通过清晰的图片展示,配以简洁文字说明。
(3)工作原理讲解环节。首先通过动画演示,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演示理解工作原理,可能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不一定完全理解,所以在动画演示完毕,需要再通过ppt对动画内容进行言简意赅的总结归纳,加强学生的理解。
(4)故障检修环节。首先对该知识点常见的故障进行分析,然后通过检修操作视频再进行演示,方便学生理解操作的规范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