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非遗文化与商业结合范文

非遗文化与商业结合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7: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非遗文化与商业结合,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非遗文化与商业结合

篇1

关键词:非遗传承;旅游文创产品;开发互推;策略

在我国政府部门助推下,我国文化与地区旅游的可用资源有效整合已是文化领域、旅游事业今后长足进步的必然趋向。在此之前,文化、旅游二者资源开发的匹配程度差异明显,社会各界对我国非遗保护、传承与地区旅游开发这两项话题聚焦重视程度同样稍显欠缺。但在新形势下,我国市场经济近年来的稳定增收,使社会大众将注意目光落在区域旅游方面。加之我国非遗传承力度不足,亟需大众高度关注。因此,将非遗传承与旅游文创产品二者紧密融合,不仅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大幅提升,还能够让我国认识到非遗文化以商业产品这一流动载体大规模传播主体保护、传承的现实重要性,使双方收获到较为优质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非遗与文创产品关联性的体现

(一)文化性质。我国非遗文化简化来讲就是将传统工艺、经验、精神、意志通过世代相传的流传方式传承至今的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形式。趋向成熟的现代化文创产品应持有基本且浓厚的深刻文化内涵作为进步、优化导向,是可充分体现出鲜明民族、地区特征的独有文化符号。所以,“文化”也是前沿性文创产品的核心精髓。对此,在某种程度上,二者对于“文化性质”的理解具有一定相似性。(二)特征互补。非遗文化的显著性特点为“非物质”,主要强调属性中的非物质性,并注重突出物质本体具备的内涵品质而非外在表现形态,对民族先辈代代传承下的文化遗产高度尊重其“原始面貌”。然而,将非遗文化引入产品领域运作中,难免需要依托实物载体将其“具化”呈现。而文创产品归根结底就是流通商品,拥有实际物质特性。在产业运作、发展中,非遗文化可搭载文创产品实现高效宣扬、传播。同样,文创产品则可通过融入非遗文化,收获到艺术、内涵、美观、文化、精神等多种非物质性质的优良特点[1]。

二、非遗渗透文创产品开发的实践途径

(一)分类——直接及间接的应用。根据个体感知事物时运用的多感官,即嗅觉、听觉、视觉、触觉、味觉作为判定标准,文创产品富有的文化性创艺元素多半需通过直观视觉被受众悉数感知,其产品审美同样也是视觉美观鉴赏的动态过程。对此,视觉感、观赏性强的非遗文化项目更契合被具化为文创产品。当然,还应按照非遗文化具体现况,对其采取恰当性转变,让其通过创新再创造实现可利用、可开发价值的获取。以民间传统知识为例,创意设计师可以漫画的表现形式完成文创产品的设计创造,将传统知识的其他感知方式汇聚于主观视觉,加强非遗文化的可用、实用程度。(二)定位——内部及外部的调研。非遗属性的文创产品应兼收并蓄地将非遗文化主旨思想、地区旅游主题项目、文创产品观赏内涵及实用功能等元素侧重“一体化”整合。另外,文创产品需流通于市场,所以还应具有实物商品的性质特点。依托产品设计常规性步骤、流程,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定位还应周全考量现实性社会需要及当地实况。根据“市场外部调研——本土内部调研——文创产品定位”这一系统性、程序化的步骤流程,高质量完成文创产品的市场定位工作。其中外部调研内容可参考以下几方面,如市场主流浪潮、同类产品、对标消费人群等;而内部调研则需全面考虑政府是否支持、本土大众支持基数、可用企业资源等[2]。(三)开发——三元主体及一契二融。在推进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工作中,项目实施主体应由政府部门、非遗传承人、产品设计师三方构成。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管理,需将组织统筹、核心管理、方向把控、政策保证等责任逐一落实;非遗传承人应“扮演”顾问角色,精准控制非遗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平衡点,规避其过度异化这一不良现象发生;产品设计师则应充当“智力主体”,多角度展示自身专业性现代设计主张、能力素养。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应紧紧依靠各项实况,在设计工作中需根据“非遗契合旅游、非遗融入旅游、旅游融合非遗”这种系统方式兼顾思量具体作业方法。其中,“非遗契合旅游”核心意义为当地旅游区域项目主题与本土非遗文化应在地域性、文化性、整体发展规划等方面持有互相的高度契合,继而确保非遗文化可没有阻碍、自然、通畅地结合于文创产品。如英国打造的莎士比亚小镇,其推出的“莎士产品”就充分体现出了莎士比亚文化遗产完美契合当地旅游事业,使得文创产品可顺畅地匹配于当地非遗文化;“非遗融入旅游”的关键所在是当地旅游事业当下发展状态需较为成熟,将非遗文化视为“附加属性”向地区旅游业、文创产品逐渐渗透。如我国安徽黄山旅游区主推的松树文化,在该情况下,部分“徽州”文创产品应明确自身“点缀”意义的根本定位。“旅游融合非遗”则恰好“相反”,其基础含义为当地非遗文化具有较高品牌性、影响力,“风头”甚至“盛过”本土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应优先考虑实行资源整合工作,搭配非遗文化科学、合规地开发作业。深挖地区非遗文化蕴含的深刻内涵,将其作为文创产品开发的基本遵循原则。此外,按照当地经济现况,可思量本土非遗旅游主题项目的多方位策划。构造出地区专属的“非遗生态圈”,通过非遗文化“权威性”高效带动当地旅游事业发展。(四)推广——单渠道及多渠道。在非遗文创产品的推广运营方面,需灵活使用各类恰当性资源。谨慎选择合作企业参与方,将非遗文创产品专线运营公司及时成立。构建出线上、线下两种形式的产品营销渠道、平台,有效拓展产品营销途径。而产品营销平台可依托规模的实际大小划定为“联合营销平台、实体专卖店、联合销售商铺、自动售卖机、线上销售程序”等,为当地创造出结合实况可多选的售卖平台组合条件、思路;销售渠道的选择可同样可按照规模大小多元选用中间环节,即“生产加工方——产品商——产品批发商——产品零售商——产品消费终端群体”,全方位保障非遗旅游文创产品的流通通畅性,满足消费群体、文创产品经济利益、非遗传承等各现实性需求[3]。

综上所述,非遗资源作为当地的地域性关键文化资源之一,将其深度融合文创产品的系统化开发,实质意义就是通过生产、销售活动保护非遗文化,面向社会进行大规模的活态传承。另外,非遗性质的文创产品也是将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与新时代流行主流元素有效衔接的特殊纽带、桥梁,更是当地的品牌性文化名片。将非遗文创产品高质推广,可增长地区的文化个性,实现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的联动、协同、创新发展。对此,工作人员应将深挖地区非遗文化鲜明特点作为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工作的基础落脚点,设计出“别具一格”、非遗传承观念强烈、流通性高的文创产品。在保证其市场销售量的同时,向大众传播非遗保护、传承思想,助推我国文创产品、非遗文化领域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黎.非遗传承与旅游文创产品开发互推策略研究[J].绿色包装,2020(08):69-73.

[2]刘文良,邵煜涵.“非遗+”文化创意产品创新开发策略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4(05):67-75.

篇2

关键词: “非遗”文化 微博环境 推广路径

一、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徐州市作为华夏九州之一,两汉文化发源地,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孕育与成长,源远流长。相比其他地区的“非遗”,徐州市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特点。

(一)种类繁多,覆盖面广。

徐州市非遗资源丰富,项目众多,属于保护范围的语言文字、口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传统戏剧、民间曲艺、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十余大类,共计101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43项。从数量与种类讲,在江苏各地区中名列前茅。

(二)植根乡土,深入人心。

我市申报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无论在价值观还是呈现形态上都与大众有密切联系。它蕴含着深刻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理念,呈现出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特征。如在经济相对发达的邳州等地,“非遗”项目数量众多,并多以传统手工技艺的形式存在,而在某些偏远的山村,“非遗”多以民俗文化、民间音乐等为主。

(三)知名度高,特色鲜明。

经过长期的传承与发展,徐州已经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非遗”项目,如徐州剪纸、徐州柳琴戏、徐州香包、沛县鼋汁狗肉制作技艺等。徐州市的非遗文化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徐州古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列入史书记载的大大小小的战役有几百次,这种地理环境形成本地独有的尚武、粗犷、豪迈又重情重义的徐州地方文化形象。这一切在徐州市的“非遗”资源上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徐州市的“非遗”文化与其他地区相比,多表现出本地特有的热情奔放、不拘小节,如邳州跑竹马,表现金人在受到宋军追击时,迷惑宋军,布阵逃跑的情形,属于战争文化融入百姓自娱自乐的舞蹈活动,它节奏欢快,明亮高亢,队形变换多样,动作夸张,这在江苏的其他地区是不多见的。

徐州市“非遗”资源在新时期的传承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有的问题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非遗”资源的推广度不够,人们的认同度不高,对于本地的“非遗”文化不感兴趣。我们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主要原因有三个。

其一,保护过程中的错误观念,如功利主义倾向,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冲击,市场需求严重不足,政府缺乏保护热情,等等。我们调查发现,尽管我市在徐州市民俗博物馆集中设置了非物质文化展示专厅,但是,展示内容较单一,局限为剪纸、风筝、纸塑狮子头等几个品种;而几次以推广民俗文化为目的的“非遗”项目的集中展示,到最后往往演变为纯粹的商业贸易,如徐州香包变身为批量生产的流水线制品,剪纸技艺完全为各种简单而廉价的剪纸产品所取代,而徐州剪纸与其他地区剪纸技艺的区别之处被完全忽略。这种“非遗”资源推广过程中的功利主义倾向,非但无益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反而会泯灭“非遗”文化本身的特点,导致其日趋衰落。

其二,表现形式已日趋落伍,文化内蕴挖掘严重不足。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丰县糖人贡为例。丰县糖人贡是以白糖为原料,用模具注塑的糖塑艺术品,是传统丧葬祭祀礼仪的重要载体。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过去延续下来的丧葬习俗也慢慢开始变化,程序越来越简单。再加上制作工序复杂,技术要求高,社会地位、经济收入较低,而且手艺往往不传外人,高门槛、低收入,造成糖人贡从业人员锐减,现在糖人贡艺人已为数不多,目前从艺者仅有10余人,糖人贡也几乎成了一种象征,面临濒危和湮灭。出现这种濒危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得不指出,丰县糖人贡能被列为国家级非遗名录,绝不仅因为其独特的制作技艺,而是由于它反映出四省交界地区在祭祀方面的独特风俗,而这种非常独特的祭祀风俗正是儒家孝道的民间表现形式,同时融合了佛教与道教的相关思想,其中的“抢贡”风俗体现了人们对生命传承的看重,我们甚至可

挖掘出其内蕴深厚的人文关怀的思想。遗憾的是,近年来虽然市政府对糖人贡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但是其相应的文化底蕴还发掘得不够,如果我们将眼光完全停驻在其制作技艺与民风民俗的表象上,则随着新时期丧葬礼仪的日益简化,丰县糖人贡也将彻底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其三,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新网络载体的传播模式。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平台与活态性传承的非遗文化似乎是毫不相关的两种事物,非遗的延续手段被称为“动态传承”。它首先需要传承者从主观上学习相应的技艺,通过主体的演化,成为自身技能的一部分,然后才谈得上传承和延续。但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在不断变迁,作为历史和社会的人,其身上所承载的文化因素也在不停变化。当一个社会的大背景发生变化的时候,“非遗”是无法置身事外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非遗”是一种受制于人的主观倾向的文化模式,这种独特的传承方式跟网络的确有相当的距离,因此,如果我们不能彻底转变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模式,那么它在网络化全球化为生的今天只会日益没落。

二、挑战与机遇:微博为“非遗”的推广提供新思路

微博时代的来临,深刻影响社会生活,非遗文化身处其中,也难免受其影响,我们认为,尽管微博与非遗文化之间存在某种隔阂,但它仍然为非遗文化的推广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负面影响:“微”文化对非遗文化的解构。

微博所传播的大众文化形式对于包含传统文化在内的社会主流文化存在解构现象。传统的媒介文化,由于传播者和受传者彼此的局限性,很难实现公众之间信息探讨的互动性。微博则为大众的参与提供了平等性和开放性,社会公众在共建主题过程中实现言语的狂欢。全部的发言者从“文化批判的大众”转化成了“文化消费的大众”,广大公众以参与的姿态对个人利益进行大胆表达,实现言语的狂欢。正是由于微博在根本上扭转了我国长期存在的话语体系的单向化、正统化倾向,所以微博在诞生之后短短几年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覆盖。但是与此同时,微博所传播的大众文化也在不经意中流露出媚俗主义的倾向,一些恶俗的网络语言充斥其间,这种话语体系的庸俗化潮流对于社会主流的话语体系存在严重的解构主义可能。而非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正是社会主流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微博在不经意间对于“非遗”文化构成了某种不利的因素。  另外,微博乐于传播新鲜社会现象,这就与反映传统民风民俗内容的“非遗”文化存在隔阂。“非遗”资源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不能以物质形式固化,只能依靠口传心授,因此“非遗”的传统制作技艺都是靠师徒之间的教授完成传承的,而微博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它所承载的样式通常表现为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可固化的信息,要让非遗文化依托微博得以推广,在技术上存在较大困难。

(二)正面效应:利用微博载体推广非遗文化。

微博传播形成微博事件的放大效应,具有以小博大的能量,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机遇。微博的影响力惊人,而徐州市作为一个公认的慢热型城市,群众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性不够,在这种境遇中,微博的小中见大即迅速放大社会事件的影响度的功能,使得它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社会新闻进行广泛传播,甚至可以影响大众心理,引导社会舆论。在徐州市非遗文化的推广与普及情况调查中,我们发现,各年龄层次的群众使用微博的情况都非常常见,在“您多久登陆微博一次”的问题中,有92%的人回答:每天登陆。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每天24小时登陆其微博账号。微博的广泛使用及其形成热点聚集效应的特点,为我们利用微博来宣传和推广“非遗”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注意到:在“若微博等一些媒体方面对‘非遗’进行宣传,你是否会去关注”的问题中,有接近79%的人给予了肯定回答。联系到每年的“非遗”保护日,政府进行的宣传工作不可谓不多,然而,由于他们选择的载体多为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介,而这种传统平媒阅读的受众是远远无法与微博相比的,政府忽略的恰恰是微博这一载体,以至于市民缺乏关注度。如果我们在政府的官方政务微博或是“非遗”宣传专项微博推介各种非遗资源,那么其受众必然是呈几何状上升的。

三、微博环境中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的实践路径

(一)借鉴微博影响社会生活的方式,适应“微”时代,创新“非遗”文化本身的话语体系。

微博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其“微”,新浪微博只允许不超过140字的内容,迫使微博的传播者只能将全部思想凝练在100多字中,这就直接形成了微博内容的微型化与简明性特点,它不适合过于深刻的思想表达,而这种语录体式、碎片化的即时表达形式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同时,微博表达形式的简单明了符合百姓的“草根文化”的价值认同,微博的草根性必然带来大众性文化传播,而这些文化的表达方式更贴近人性表达与人文关怀。因此,老百姓热爱微博,热爱的正是微博所适合传播的那部分大众性流行文化。

非遗文化所凝聚的是历史上劳动人民的智慧,这种文化本身的内容与外在表现形式是相对确定的,不适宜过多调整,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微博深刻影响社会生活的简洁化与草根性的话语表达方式,创新非遗文化本身的话语表达体系,以符合社会要求,适应时代变化。在话语表述上,要更加简洁明了,摒弃那些琐碎的、长篇大论式的话语模式,而关注最能体现其精髓的那部分内容;在内容上,要展现出其大众化、草根性的一面。“非遗”是来自民间的智慧,很难进入“庙堂之高”,它本身是完全贴近生活、贴近草根的,但是在长期的流转过程中,为了对“非遗”资源进行保护与推广,总是需要先进行整理与归纳,在这一过程中,关注的重点在于其学术性的一面,在话语体系的创建上,也偏学术性的表达方式。因此,我们认为,要在微博上推广“非遗”资源,应完成学术语言到生活语言的转换,因为生活语言更符合大众认知水平,更多地遴选那些能体现“智”、“意”、“情感”类的话语。

(二)挖掘徐州市“非遗”蕴藏的历史文化内涵,剖析其内蕴的合理精神,并适当地赋予其新的涵义。

“非遗”文化能传承至今,除因为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蕴之外,还在于它凝结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这种智慧在很多情形中表现为一种朴素但合理的价值观与伦理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某些表现形式已逐渐落伍,其适用范围慢慢缩小,然而其内蕴的合理的价值观念与浓厚的人文关怀却使得它能够历久弥新。诸如民间口头文学、曲艺、音乐等传统表演艺术及大量的民间礼俗、庙会、节日活动等仪式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朴素的人生道理,无论时展到何种地步,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永远不会消失,而这也就是非遗文化能够一直传承的最根本原因。在全球化、网络化的今天,也许包括非遗在内的某些传统文化样式已经显得如此不合时宜,但是如果我们能揭示其最本源的涵义,则很可能会被其蕴含的朴素而科学的价值观念感动,因此,要赋予非遗文化新时期的特征,就必须保持其本源内容的确定性,同时要挖掘出其最能反映劳动人民美好、善良、智慧的一面,这就是韩国的泡菜制作技艺及中国的珠算技艺可以成功申遗的秘诀所在。

“非遗”文化在产生和发展之初,往往与人们的民间信仰、祭祀占卜、祈福避灾相关,而在之后的流转过程中又往往会发展出一套相对固定的模式,并且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操作仪式的流程也有较大区别,发展到现代社会,可能其原初的意义已经少有人知晓,而人们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于仪式本身。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国家级“非遗”——端午节,多年来人们对于端午的记忆仅限于吃粽子、赛龙舟和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事实上端午最初是以祛病消灾、祝福祝寿、企盼吉祥的美好节日形象出现的,吃粽子主要是时令需要,而赛龙舟的竞技意义已经超越端午本身的纪念意义,至于纪念屈原大夫只是湖南部分地区的局部风俗,从整体上讲,端午的祈福祝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初意义已经荡然无存,端午整体的文化形象遭到损害。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探寻隐藏于种种繁琐仪式后的非遗原初的意义,并以此为契机,赋予传统的文化内蕴新的涵义,进行全新的诠释,文化的表现形式可能会过时,而其内蕴的合理精神却可以超越时空具有永恒的价值。因此,我们对端午节的节庆意义重新进行诠释,就应强调其祈求健康长寿、防病祛病、顺应时令的一面,并且可以结合近年来世界各国防治非典、禽流感等大规模的防疫活动,赋予其崭新的时代涵义。

徐州市的非遗文化存在同样的问题,在文化内蕴的开发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微博固然不可能对非遗文化进行全景式展现,但是如果发掘出其合理的人文价值,则可以利用自己的特点展现精髓,让其焕发生机。  (三)结合时代特征,赋予其适合新时期的表现形式。

工业化时代

人们对于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品反而产生了厌恶情绪,出现返璞归真的心理倾向,这为我们推广非遗文化提供了契机。我们注意到,窑湾古镇的绿豆烧、甜油制作工坊总能吸引大量游客,人们对于纯手工制作的绿豆烧酒与甜油有特殊的好感,设想如若我们抛弃绿豆烧的核心竞争力“纯手工制作、传统技艺打造”,那么游客对其新鲜感将荡然无存。因此,针对传统的手工技艺、民风民俗、节庆活动等传统文化,我们绝不能擅自更改,而应保留其流传下来的最原生态的那一部分。

但是仅仅这样还不够,因为微博受众的年龄层次偏低,年轻人容易对新鲜事物感兴趣,而类似徐州柳琴戏、徐州梆子、徐州琴书等这些多以方言表述的民间艺术及多展现喜字、窗花、古典传说的徐州剪纸,如果通过微博传播的仅仅是这些内容,就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解决的办法在于让传统技艺制作出新产品,让民间声乐艺术展现新生活。近年来,全国各地非遗传承人对于非遗表现形式的创新进行了各种尝试,也取得理想的效果,如三名大学生以珠江三角洲沙门地区的国家级非遗沙门民歌搭配街舞,让民俗专家都拍手叫绝;荆楚文化的代表之一,楚式漆器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精美的纹饰闻名于世,楚式漆器的传人们把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创新制作了灯具、名片夹、笔筒等文化用品,受到了市场欢迎,在传承、推广非遗的同时还增加了收入。徐州市的非遗资源在创新形式方面还有多种可努力的方向,以徐州剪纸为例,表现内容不能仅限于喜鹊登枝、双喜字等题材,可以从水乡风情到壁画、从静物到人物,将画所题材大大拓宽。又如徐州香包,它之所以能从全国种类繁多的香包制作技艺中脱颖而出,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本身就是创新的结果:将刺绣文化、养生中药、中国十字结文化融为一体,具有相当的独创性,目前在表达形式上既可以从香包的刺绣题材入手,展现现代生活,又可以从香包的实际用途出发,将香包用于钥匙链、汽车挂件、钱包、项链、摆件等物品上。一方面把传统技艺完整地保护下来,延续民族的血脉,另一方面紧跟时代步伐进行创新,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形式、载体的创新,使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更适合微博受众的心理需求。

(四)整合多种传播载体资源,构建以微博为平台的新兴媒介与传统媒介相结合的立体化的徐州市“非遗”文化推广新模式。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学校文化;地方文化;融合途径

作者简介:朱有明(1980-),男,江苏盱眙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张薛梅(1976-),女,江苏盱眙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房地产经济。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1-0031-05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业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唯有强化内涵建设,营造良好的高职教育环境,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素质较高技能过硬的人才。在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过程中,文化内涵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而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是有效保障其内涵建设成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相关概念

(一)内涵建设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主要指高职院校的各项制度及管理建设,包括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以及文化建设等内容,与传统的高职院校硬件设施建设相比,内涵建设抽象性更强,衡量其内涵建设水平的指标主要是高职院校的管理建设状况。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逐步由制度、管理建设向文化建设深化,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实施途径之一就放在了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区域文化的结合上[1]。

(二)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一般是指文化的载体所反映出的人类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内容。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体现。无论何种文化,其本质性的、深刻的内涵是哲学,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生存思想与方法的各方面体现。优秀的文化是需要人们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与弘扬的,尤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等,如果不能很好地与现实生产生活紧密融合,造成文化的历史缺位,就谈不上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三)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或称校园文化,指的是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形成的,可以反映出学校的办学宗旨及师生价值观念的一种精神和倾向。学校文化具备了文化属性,其不以强制性作为建设手段,而侧重通过学校管理者及教学者营造相应的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学校文化,并对其思想行为加以引导。学校文化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不同学校具有不同的学校文化,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关联较为密切。

(四)地方文化

地方文化也称为地域文化、区域文化,主要是指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各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基于文化背景的特定文化,这种文化与地理空间存在较强的匹配性。在地方文化的形态和构成上,既可以完全按照地理空间及区位来划分,如城市文化、乡镇文化、农村文化等;又可以将文化空间作为划分依据,形成诸如沿海文化、齐鲁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等;还可以按照地方工商业特色分为徽商文化、浙商文化、苏商文化、晋商文化、粤商文化等,甚至于更小地域的特色工商文化,如江苏省无锡市的锡商文化等。现阶段所倡导的地方文化,其外延更广,涉及到区域人们工作生活所形成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都可以视为地方文化内容。

二、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加以融合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本科高校相比,高职院校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学习,又要侧重专业技能训练,学生的后续就业也具有高度的区域指向性,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以内涵建设及教学质量为中心点,在文化内涵建设中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加以融合,为学生投身区域经济建设做好铺垫。此外,高职教育在学生就业上也带有一定的指向性,通过将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加以融合,能够增强学生的区域文化归属感,便于优化及稳定区域人才结构,对区域经济及文化的发展大有裨益。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客观需要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主要是对学校的制度、管理及文化等软性层面进行建设及规范,而制度及管理的建设又离不开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参与及指导。纵观我国高职院校建设,一方面经历了高职生源扩招及规模化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也凸显了高职内涵建设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在此背景下,众多高职院校纷纷注重在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创建等层面加以提升,并将教学、管理、服务的质量在学校文化中予以体现,借助学校文化来提升学校的内涵和价值,同时学校文化又是对地方文化的提取和淬炼。

(三)高职院校提升学生素质能力的保障

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依托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能够提高内涵建设的实效性,在将地方文化中与学校教育及专业学习紧密相关的地方特色文化和企业文化引入到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能够使高职学生深入及时地感受地方和企业对人才素质能力的需求,从而促使其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其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其毕业与就业的无缝衔接创造条件。此外,高职院校的教学具有较强的程式化,涵盖了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实践操作及定岗实习等环节,高职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主要局限在学校及实习企业中,无法全面接触到社会的各类信息,而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能够使学生从校园中获取必要的文化信息,有助于保障其素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四)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般而言,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其主要的参考依据是社会行业人才需求,以此为基准来开展人才教育及培养,使其具备相应的技术操作能力及职业素养[2]。但在这一过程的具体实施上,在开设相关的理论及实践教学课程时,以人才市场需求为依据的教育模式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及时掌握社会行业发展动态和人才岗位需求上的更新变化。此时借助于地方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融合,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对地方区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及时丰富高职课程内容,提高高职教学的前瞻性,也能够带动高职学校文化建设,进而为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三、基于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视角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相结合的内涵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

作为两种文化形式,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在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带有其各自的独立性,一方面其具备了互相融合的基础和可能,另一方面在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长期发展中又受限于各种因素而较难真正交汇。在此背景下,有些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上,往往将两者加以割裂,主抓教学质量及科学研究,在文化建设上也偏于一隅而无暇顾及与地方文化的有效互动,由此导致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完整度不高,无法实现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有效互补。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覆盖面不广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也带有长期性和系统性,既需要持之以恒的实践,又需要在内涵建设的各个环节加以贯穿[3]。纵观我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多数高职院校仅是通过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寻求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一方面并未彻底调动起学生参与此类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难以使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覆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方方方面,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结合尚需进一步完善。

(三)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规划性不强

从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来看,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高职院校通常是由中专院校合并升格演变而来,其不具备先天的文化底蕴,由此也使其教学、实践及管理活动表现出较浓厚的中专院校色彩。在高职院校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基础并不牢固,需要围绕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进行科学设计规划,以使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互相哺育,尽快提升高职院校的文化内涵及教育实力。但从实际情况看,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中普遍存在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规划性不强、融合过程随意性过大等现象,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流于形式。

(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在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机制上亟需完善

以上三方面的问题,归根结底,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机制匮乏所致,受此影响,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在融合过程中实效性和稳定度不强。首先,从法律层面上看,现阶段尚未制定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有效融合的法律法规,两者融合的规范性无法保障。其次,作为社会企业来讲,其一方面能有效接纳产教结合及校企合作的理念和模式,另一方面又缺乏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注和有效涉入,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看似与社会及行业企业间的关系得以加深,实则其融合度尚有所欠缺。第三,高职院校自身也没有成立负责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的专门机构,无法针对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给予有效指导。第四,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隶属于省管,与地级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缺乏深度有效联系,更谈不上与地方文化建设主管部门与行业组织的合作,缺乏沟通衔接的工作机制,得不到地方政府的支持与指导。

四、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有效融合应遵循的原则与路径

(一)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应遵循的原则

1.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应注重凸显院校的办学特征。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以院校的个性及办学特色为主要标志,在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地方文化,特别是特色文化和企业文化加以分析研究,然后将之灌输到学校文化中,增添院校文化底蕴。与此同时,作为高职院校而言,其在培育办学特色的过程中,要对地方文化进行提炼,提高地方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匹配性,建设独具特色的高职教学环境[4]。

按照上述原则,作为一所以商科为主的高职院校,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中主张天道酬勤、商道酬信,形成了浓郁的商科办学氛围。无锡的“锡商文化”源远流长,如民族工商业创业精神楷模的荣氏家族企业,缫丝业首屈一指的薛氏集团,面粉、棉纺实业家唐保谦、唐星海父子,以及现在的海澜集团、阳光集团、红豆集团等,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开放、灵动、务实、创新的精神,是一种公平细腻、正心诚意、勤俭自持、践约守信、谦让包容、勇往直前、审时度势的文化[5]。借助这些文化,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既充分利用了地方区域文化的精髓,强化了学校内涵建设,又促进了学生的价值观念深化和升华,是地方文化服务于高职学校文化内涵建设的典型。

2.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应强调地方文化的具体要求。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尤其是与地方文化中所涉及到的企业文化如何有效衔接,是开展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时应着重探讨的问题。在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加以融合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的特色及优势,丰富补充学校文化;另一方面要针对地方文化中所涉及到的职业素养要求等内容,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通过完善学校培训设施、管理制度等途径,来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合作意识、诚信观念、创新能力等加以着重培养,从而使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既凸显办学特色,又彰显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为学生的后期就业做好铺垫。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所处的地理区位较为优越,是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较为快速的区域,无锡的发展主要依托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精细加工等制造业和物流、旅游等服务业,地方企业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也形成了相应的企业文化。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内涵建设时,在对地方文化加以调研的基础上,按照“会经营、懂管理、善沟通、重诚信”的商科人才特质,以经营教育、管理教育、沟通教育、诚信教育“四育并举”的教育内容体系和科学多样的方法和手段,以政、行、企、校“四方联动”为机制[6],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和企业文化要求,注重对学生的岗位素养及职业技能进行双向培训,为当地企事业提供了职业精神、文化素养、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俱佳的高职人才。

此外,无锡历来就是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无锡的民营企业众多,曾经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苏南模式”的代表,具有浓厚的创业氛围与环境;地方政府也一直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了各种优惠和扶持政策。作为高职院校,要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就要紧跟地方发展脉搏。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早在2004年就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率先开展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渗透到教学环节中,注重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与创业能力,形成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工作全方位开展、对象全面覆盖的创业教育格局和“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为内容的“三位一体”创业教育体系[7]。多年来,学校创业教育成效显著,涌现出一大批自主创业、团队创业和岗位创业的先进典型,利用地方浓厚的创业氛围将创业教育打造成为学校文化特色。

(二)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有效融合的路径探究

1.提高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对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重要性的认识。作为高职院校管理者来说,其应科学认知作为一所高校所肩负的服务社会、人才培养、教育科研及文化传承等职能,在此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在院校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加以重视,自觉将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与高职院校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加以结合,以提高院校的综合办学能力和社会声誉。在开展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时,要强化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力度,一方面在教学及管理中将地方文化融入到教学课程建设、教学课堂实施、实践活动及岗位实习中;另一方面地方行业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将企业文化等地方文化内容在高职院校中全面铺展开,为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创设平台。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内涵建设时,学校管理者基于无锡围绕物联网技术、机械制造、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布局形势,在进行院校内涵建设的过程中,对所在区域的地方文化及人才需求进行了跟踪,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学校文化,将地方产业发展动态融入到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中,开辟了物联网技术、景区开发与管理、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等专业群,有效满足了无锡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型人才的大批量要求。

2.扩展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覆盖面。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应覆盖到高职院校教学及管理的各个方面,以此增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成效。在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覆盖面的扩展上,应主要通过建立高职院校、社会企业、区域社区共同参与的产学研人才培养体系来实现[8]。首先,高职院校、社会企业、区域社区等要加强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及制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策略,增进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衔接。其次,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社会企业人士入校开展企业文化讲座及报告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本行业的先进技术及发展趋势,通过三方联动,使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具备相对明确的方向,避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沦为“假大空”。第三,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基地,建立校外文化教育基地,定期开展见习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地方文化教育与熏陶。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专业建设和文化内涵建设时,紧密围绕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与无锡市文广新局合作设立了“无锡传统文化设计人才培养基地”和“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设计研发中心”,重点就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政策、机制、规划和文化创意产业优化升级以及无锡地域文化产品开发等主题,结合无锡传统文化人才培养进行专项研究。学校还在艺术设计学院相关专业中成立了“非遗班”,由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系统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相关课程,通过“非遗文化”的学习,为师生的艺术设计增加文化内涵[9]。

3.提高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的规划性。首先,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有机融合应以学校文化作为着力点,通过校园文化来带动学生的学习及科研,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水平。在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上,高职院校应注重对其融合的途径和方式进行规划,通过与其他高职院校加强交流,借鉴其内涵建设中在学校文化创建中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然后结合自身的文化优势和特色,根植本地区域文化,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其次,作为政府部门来讲,其在进行本区域的高校布局设计时,应注重分析高职院校的独特属性,在各类基础服务设施上进行合理规划配置,使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能够与地方文化有效互动。

4.完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的机制。高职院校要强化内涵建设,还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针对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尽快制定相应的促进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的法律法规,对高职院校、社会企业、相关区域组织的职责加以划分,从而使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有章可循。社会企业应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在开展校企合作及顶岗实习时,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要求加以明确,为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补充完善提供参考。高职院校自身应针对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工作设置专门的机构,着重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素质能力加以强化,做好相应的指导及培训工作,对其理论及专业操作技能加以强化的基础上,增强其认知及领会地方文化的能力,使其能够在高职院校教学实践中自觉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加以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桑江.基于文化管理视角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探析[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57-59.

[2]邓志革,雷久相.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与服务区域经济良性互动探析――以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汽车特色院校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17):39-43.

[3]肖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要素构成与路径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3(20):77,79.

[4]彭齐林,彭桂香.新时期高职内涵建设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11(32):6-8.

[5]王立人.在传承中丰富发展无锡工商文化[J].江南论坛,2008(6):8-11.

[6]朱璋龙.高职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江苏社会科学,2010(S1):94-97.

[7]李刚,朱璋龙.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整体性模式的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8(8):57-60.

篇4

[关键词]信阳;茶文化;文旅融合

总书记指出,旅游是集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于一体的活动,二者密不可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河南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但与京、沪、粤、苏、浙等第一梯队相比,尚不是文旅大省,更不是文化和旅游强省。信阳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称。作为中国“茶马古道”以及河南省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一环,信阳以茶为媒,通过茶叶搭台,旅游唱戏,发展“茶叶旅游”,培育茶旅文化融合的新型发展模式,已经迎来巨大的历史机遇。

一、信阳茶旅文化发展现状

信阳位于河南省的最南端,种茶历史悠久。东周时期,茶在信阳地区开始种植。近代以来,信阳毛尖先后多次在国际、国内的舞台上荣获嘉奖并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和“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等荣誉。自1992年始,信阳开始举办茶叶节,迄今为止已连续举办29届,成为信阳的盛事之一。而信阳域内八县两区,拥有众多旅游文化资源———1.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区域内遍布梯田,河流密布,酷似江南风光。这里四季分明,景色各异。信阳市森林覆盖率近40%.其中,鸡公山下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含负氧离子22万个,比四川九寨沟、福建武夷山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高出1~8万个,是目前全国此类测量的最高纪录,信阳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全市已建成多个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国家湿地公园,旅游风景区如鸡公山、南湾湖、灵山、黄柏山、西九华山等近10个。2.大别山具有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著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创建了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培育出红二十五军等多支主力部队,100余名将军从这里走向全国,有鄂豫皖革命纪念馆、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红二十五军出发地等红色教育基地。以“苏区首府、将军故乡、江淮抗战、千里跃进”为主线的红色旅游文化,正在成为大别山区域红色旅游品牌。茶叶搭台,旅游唱戏。信阳充分发挥地域特色优势,以茶会友、以茶兴城,通过举办茶文化节取得可观的效益。但由于缺乏统一管理与运营,品牌效应不强。目前市场上比较知名的信阳茶企仅限于文新、五云、蓝天、九华山等少数茶企,其茶文化传播存在散而太乱、行而不远的局面。

二、信阳茶旅融合发展的意义

(一)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人们经常说诗与远方,这里的“诗”即文化,“远方”即旅游。文化与旅游结合,文化可以更好地走向“远方”,旅游也就更有“诗”意。将旅游与文化相结合,可极大提升文化产业的价值感,同时也赋予旅游更多的趣味性。这是服务地方经济、传承并发扬地域文旅文化的重要工作之一。立足于信阳地区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大别山区红色旅游资源和特色田园、生态景观,深入挖掘大别山区民风民俗和农耕文化,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推动茶旅文化融合发展,无论是对茶产业发展还是旅游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这对于实现地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传承保护大别山非遗文化,力争实现富民、宜居的扶贫规划效果,为大别山地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提升城市影响力

“文旅融合”是一个互惠共赢的过程。它将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赋予到旅游中,这能够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发展旅游产业时挖掘旅游资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可以提高文化软实力。信阳坐拥八县两区,除了已经颇有名气的信阳毛尖,同时拥有丰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信阳毛尖及其所衍生的茶文化都具有良好的市场口碑与吸引力。而信阳区域内的旅游文化资源也是颇具地域特色。通过茶旅融合的方式,以茶为媒,茶叶搭台,旅游唱戏,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将信阳的经济作物与精神财产合二为一,打造成一体化、规模化的文旅文化资源,对于提升整个城市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极其重要。

(三)提升地域文化软实力

对于信阳这座城市来讲,茶文化和人文旅游文化便是其文化软实力的底气所在。信阳积淀着丰富的茶文化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对于发展信阳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培育信阳非遗文化产业,探索“非遗+旅游”、“茶文化+旅游”、“茶文化+研学”、“茶文化+文创”、“非遗+文创”、“非遗+民宿”、“茶文化+民宿”等多种形式,探索信阳茶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拓展茶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茶旅融合文创产业新亮点,推动信阳文化产业特色化发展之路。

三、融媒体时代信阳茶旅融合发展的思考及建议

随着5G时代的到来,融媒体传播成为新时期提升信阳茶旅文化的影响力、扩大信阳茶旅文化的知名度、降低信阳茶旅文化融合发展的宣传成本、增加信阳茶旅文化融合发展的经济效益,从而推动信阳茶旅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媒介手段。

(一)利用融媒体技术,构建信阳茶旅文化大宣传平台

一是打造线下宣传平台。比如,由信阳市文化旅游和广电局精心设计宣传内容,通过各种媒介渠道进行无缝宣传。当旅客途经或进入信阳境内时,由移动通信公司发送信阳茶旅文化特色信息;定制信阳茶旅文化宣传特色彩铃,发动信阳地区居民选用,从而进一步扩散信阳茶旅文化影响范围;打造茶旅文化相结合的主题广场、精美广告牌等,为市民、游客提供线下活动场所的同时,实现信阳茶旅文化的沉浸式体验,加深对信阳茶旅文化的印象。二是打造线上宣传平台。通过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微信视频号等线上媒体平台,结合各自平台的宣传优势对信阳茶旅文化之一进行分门别类推送,让市民对信阳茶旅文化耳熟能详并树立文化自信;同时借助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微信视频号等,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视听结合的图片、文字、短视频等形式,全方位展示信阳茶旅文化的吸引力,扩大信阳茶旅文化影响力与覆盖面,扩大客源市场。

(二)利用全媒体平台,打造信阳茶旅文化特色品牌

一要凸显信阳茶旅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实地调研与大量查阅读文献资料,充分挖掘古今涌现出来的典型的信阳茶旅文化故事及资源,并以此为依托,重新概括信阳茶旅文化的核心精神与内涵,以提高信阳茶旅文化的吸引力。如,依托民间流传甚久的茶姑“画眉衔籽”的故事,以此为题材,谱曲、出书、拍摄影视剧等,让信阳茶文化以多角度多形式呈现,吸引游客到信阳实地旅游。二要丰富信阳茶旅文化传播的内容。比如,线下文化宣传机构或民间团体可以通过探索开展茶旅文化读书会,发展茶文化主题旅游,组织茶旅文化主题文创活动、主题摄影、主题短视频大赛、主题征文等形式展开相关活动,利用全媒体平台打造信阳茶旅文化专题网站以及专属的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通过这些媒体平台,以不同形式将各种与信阳茶文化与旅游文化相关的信息、活动如茶文化节、文旅文化节、博览会、展销会等,让受众即使不在现场,也能感受到信阳茶旅文化的魅力,并萌发到实地一探究竟的欲望。另一方面,积极开发信阳周边茶山资源,提升乡村旅游智慧化水平。借助茶山独特而秀丽的风景,在城市周边打造近郊的乡村旅游景点,如茶乡康养、山水民宿、休闲茶庄、创意茶会、会展培训等项目,打造“茶文化”体验园,吸引游客亲身前往体验采摘、揉捻、炒制、烘干、装罐等信阳茶的制作全过程,并欣赏茶艺、茶歌、茶舞等艺术,让信阳茶文化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让游客对信阳茶旅文化留下深刻记忆。

(三)加强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为信阳茶旅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加强信阳当地产学研合作。通过与当地高校合作,联合培养专门性的茶旅文化专业人才;依托高校现有开设的旅游、茶艺、茶文化等课程,使学生能够深入领会茶艺内涵,热爱信阳茶文化,为茶旅融合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二是政府部门加大对茶旅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建立茶旅文化相关的大师工作室、茶旅文化体验馆、茶旅文化专业培训点等方式,加强对信阳茶旅融合专门性人才的培养力度,以及结合当地特色对茶文化、旅游文化经营者及负责人的专门性指导,力争形成政府搭台、高校唱戏、企业参与的茶旅融合发展氛围。

参考文献:

[1]葛振:《赋能“文旅+多产业”新业态助力提升沈阳城市文化软实力》,《第十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21年4月

[2]李明军:《全域旅游视角下信阳市茶旅融合发展对策研究》,《福建茶叶》2021年第4期

[3]王彬:《文旅融合进入深化期高质量发展引领前进步伐》,《中国文化报》2021年8月6日

[4]李峰:《信阳市茶旅融合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西部旅游》2021年第4期

[5]胡玲:《全域旅游视角下信阳市茶旅融合发展探究》,《商业经济》2020年第8期

[6]郭文茹:《乡村振兴背景下信阳市茶旅融合的SWOT分析》,《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

[7]邵瑞:《网络传播与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传媒》2021年第13期

篇5

摘要:目前家居用品设计中运用了很多汉绣装饰元素,为了更好地将汉绣装饰元素中的花式纹样与家居装饰设计相结合,因此我们做了汉绣纹样与家居用品相融合的设计与研究。在现代装饰艺术中发扬楚文化,研究永不“褪色”的汉绣纹样,让汉绣更加贴近生活,使人们得到其独特的观赏价值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达到使汉绣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推广,促进汉绣繁荣发展。

关键词:汉绣;花式纹样;传统文化;家居设计

一、汉锈的文化背景及分布

蜚声三楚的“汉绣”,是武汉的传统手工艺,据史书记载,汉绣始于汉代,兴于唐,盛于清末民初,此时,湖北地区早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荆州江陵,汉剧因作为军事重地的汉口镇得以广泛传播,汉绣随着汉剧的发展,武昌最终成为生产基地。不单单宗教要用到荆州刺绣,同时民俗服饰、地方戏剧配行,甚至连船只上标志吨位和其他事项的旗帜也是汉绣绣品,汉绣成为雅俗共赏的地方名绣。究其历史不过几百年,然追根溯源,则达两千余年。

清末时期,汉口镇的市井文化直接影响到汉绣的绣品种类、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的形成,汉绣店铺都集中在汉口,形成了武汉一个有名的绣花街。在绣品选择上,也更加地注重强烈的视觉冲击,追求色彩的艳丽、浓烈,绣品常用高明度的正五色绣线在深色绣地上绣制图案纹样,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在汉口现存的道观寺庙中,古德寺比较集中地保存了刺绣的宗教用品。武汉市博物馆藏有古德禅寺重新修建时捐出的门帘,它完成于1923年2月,门帘以红色绸缎为绣地,顶部中间用篆体刺绣了“古德禅寺”四个字。汉口镇人们的闲暇生活中,最值得记叙的就是看戏听曲逛庙会,这也致使了传统戏剧服装成为汉绣的第一大宗产品并延续至今,使武汉成为全国三大戏衣生产地之一。

二、汉锈的表现形式与艺术价值

武汉曾流传这样一句俗谚:“无女不绣花,无男不驾船。”足以体现出汉绣当时在武汉地区的重要性。在好奇心促使下的我们开始搜集有关汉绣文化及纹样的资料,深深被汉绣精深的文化与优美的纹饰纹样所吸引。为什么汉绣现在很少出现了呢?由于现代化的冲击,人们对西方文化的追捧及汉绣并没有很好地与现代装饰等相结合,造成了它的没落。每个人都有家,有家就要装饰,这样汉绣能够得以运用的范围就广了,同时汉绣文化也得以发扬。

武汉市汉阳区有一家民办汉绣博物馆,馆内珍藏多幅汉绣精品在此地免费展出,最值得惊喜的是参观者可以在体验区学习制作汉绣,感受汉绣别具一格的魅力。汉绣的绣品有着自己的定式,花式纹样是汉绣中常见的纹样,寓意对生活的向往与美好祝愿。当汉绣纹样与软装饰不期而遇,引导出另一种创意风尚和现代设计形式,又诠释出传统汉绣现代设计的语言表达形式。传统汉绣多用于当地民俗产品、闺阁陪嫁、戏装道具等当中。艺术品市场多元化的今天,若是把汉绣花式纹样运用于抱枕、沙发、地毯、室内壁挂等,具有浓郁的艺术文化气息和低调中带有奢华,奢华中透露着花样的立体感的视觉体验。这种花样立体感,层次分明,充实堂皇的气氛多与色彩搭配和针法有关。汉绣具有十种左右的针法,线层一层叠着一层,错落有致,纹路清晰,花样娇艳欲滴,具有浓厚的楚文化底蕴。汉绣的每一针都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巧妙的运用在现代设计软装饰中是汉绣的创新发展趋势,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表现形式,使得生活品质感十足,可谓汉绣花式纹样源于生活也最终归于生活。

要想发扬和传承汉绣文化,就要敢于在汉绣中注入新的艺术活力,这个活力可以是纹样绘制上的创新,也可以是在应用方面上的创新,将汉绣在家居软装饰中的创新,就要以新的方法新的纹样注入汉绣中的,加强汉绣绣品的开发。在“阳春白雪”即高端精品的路线中探索创新,同时要很好的去把握汉绣它本身的装饰性与实用性,在“下里巴人”的大路线中,博得一定位置,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扬汉绣文化。如今人们开始发扬中国元素,那么蕴含着深厚的地域性文化色彩并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的现代设计的汉绣纹样的家具软装,一定会深受消费者们的喜爱,年轻人们追求个性、中老年人们更是对传统纹饰喜爱不已。汉绣作为楚地独有的特色,代表了地方文化的精髓,鲜明亮丽的色彩、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的造型、精巧多变的针法,体现出了独有的文化特色,汉绣所具有的文化价值也就不言而喻。

三、汉绣装饰元素在家居用品中的体现应用

汉绣艺术的发展需要研究新的工艺、要双脚走路线:一是完全继承传统的道路,设计古典精品汉绣,作为欣赏品;二是发扬提高的道路,结合现代审美需求确定新的艺术品和日常生活品,从而生产出新的好产品,适应市场的需要,扩大市场需求量。此外还要考虑到汉绣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关联性,要充分考虑传统的造型元素和现代艺术设计的结合,注重家居用品中的体现应用,让现代艺术设计拥有有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也让现代艺术设计在汉绣这个传统艺术的宝库中找到更多的灵感,而汉绣艺术也可以通过现代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获得新发展,使汉绣顺应商业化、市场化的社会需求,展现汉绣的地域特色、民俗特色和艺术价值。

在现代艺术设计专业领域,汉绣在软装饰中展现出不同的韵味,从大到墙面装饰,小到一个书签的造型,在软装饰中运用汉绣的特色,将现代技术与汉绣结合,可以体现在,窗帘、墙纸、地毯、墙面铺装、装饰画、艺术品等等。将传统非遗文化与现代时尚创新结合,让汉绣在传统国粹上演绎时代的时尚气息。

四、结语

汉绣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由于汉绣工艺繁杂、选料精细、制作讲究,因而从事汉绣织做的手工艺人少之又少,将汉锈装饰元素与生活更好的结合起来,在现代装饰艺术中发扬楚文化,使得汉锈更能融入人们的生活,发现其独特的观赏价值并且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汉绣的历史文化价值不断推广,促进其繁荣发展,使这项事业真正地延续和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周霞.汉口竹枝词[J].鄂州大学学报,2005.

篇6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手工艺 旅游商品 开发策略

合理的旅游开发和市场利用是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我生存能力的重要方式。旅游开发能够帮助遗产摆脱依靠外力扶持的被动状态,形成自身生存的能力,减轻政府经济负担,形成遗产自我生存的良性循环。一方面,旅游活动能够为遗产保护提供经济来源,带来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旅游开发能激发当地民众文化自豪感,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带来社会效益。某种意义上来讲,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合理的开发是对其最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商品开发是基于传统手工艺类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观光展示营造、体验活动策划、旅游商品设计等一系列旅游产品的开展,是从文化遗产资源到旅游产品的转化过程。受到广泛关注的开发模式包括博物馆、休闲演艺、节事旅游、旅游商品等基础性的开发模式[1],创新型的开发模式包括生态博物馆开发模式、实景舞台式、文化园区模式、民俗自然村等[2,3]。本文在游客调查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开发模式的市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市场开发优化策略,以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商品开发能够取得更好的市场反响。

一、旅游商品开发模式概述

旅游购物是旅游消费中的重要环节,有吸引力的旅游商品能够丰富游客的旅游活动,提升非遗的文化影响,实现非遗经济效益,所以物化商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衍生性的重要方向。在由于各地的历史风俗、地理环境、审美观点的不同,各地的传统手工艺各具特色。即使是同一类别,在不同地方也存在技艺技法、图样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使传统手工艺成为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旅游商品开发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成为物化商品的开发模式。

适于进行旅游商品开发的非遗资源以传统手工艺为主,主要包括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大类,除此之外部分养生类医药也能转化成为旅游商品,比如阿胶制作技艺能够产生阿胶商品作为旅游购物商品。

非遗类旅游商品包括:非遗技艺制作的收藏性工艺品,如陶瓷、刺绣等工艺美术作品;非遗技艺制作的实用性生活物品,如柳编、竹编的各种日用品;非遗技艺制成的地方特色饮食,如采芝斋苏式糖果是广受欢迎的旅游购物品;非遗相关出版物,以非遗为内容的书籍、音像制品等;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各种创意商品,如提取戏曲人物元素绘制的T恤衫。其中前三类是基于非遗技艺直接产生的物化商品,是原汁原味的非遗物化商品,第四、第五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次级衍生商品,占市场比重很小。

二、数据来源

本文所涉及的数据分析包括一手数据和二手数据。一手数据是2015年10月于北京“国际设计周”大型节事活动中的“手作之美”展会进行一手问卷调查,共发放450份问卷,回收438份问卷,问卷围绕“游客对传统手工艺发展方向赞同程度”这一主题展开。二手数据是天久旅游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市场调查问卷数据,于2013年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苏州的重要旅游景区随机发放问卷,共回收10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数784份,问卷以游客对旅游商品市场的态度、感知为题项。本文已取得对二手数据的使用许可。

三、模式评述

(一)旅游商品缺乏当地特色

旅游商品市场是国内旅游消费中的一块洼地,不能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缺乏体现当地特色的旅游商品是市场最主要的问题。旅游购物是游客的基本需求,但现在的旅游商品市场并不能提供满意的购物体验。根据游客购物消费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对784份游客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经常在旅行当地购买旅游商品的占到总数的62%,但是对最近一次国内旅游购物体验持非常满意或满意态度的游客只有56.8%。游客认为旅游购物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在于商品特色(55.6%)、商品质量(52.5%)、商品价格(51.4%)。现在的旅游商品市场存在产品吸引力不足的问题,“缺乏特色,全国各地的旅游商品都一样”“在自家也能买到”“老套没有新意”等评论是游客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说明具有当地特色的、新颖的旅游商品是市场短缺的。旅游商品市场存在档次不合理的问题,存在两极分化,即奢侈化和低劣化,国内的旅游景区及周边销售的商品要么是珠宝、工艺品等奢侈性商品,要么是全国各地都一样的低端旅游纪念品,缺乏地方特色和消费吸引力。

(二)传统手工艺拥有旅游商品开发的巨大市场潜力

具有当地特色、携带方便、有纪念意义、价格合理的旅游商品最受到游客青睐,在追求商品质量和文化性的趋势之下,传统手工艺开发旅游商品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游客调查问卷数据表明,旅游者最希望国内景区购物在“商品特色”方面做出改进,比重达到55%。影响游客购买旅游商品的因素中,具有当地特色(88.6%)、携带方便(56%)、具有纪念意义(53.4%)和价格合理(52.3%)是最重要的因素(表2)。而传统手工艺是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充分的地域特色,具备开发游客满意的旅游商品的良好基础条件。在现代化和机械化的浪潮冲击之下,传统手工艺商品一度被机器制造商品所替代。伴随社会对于非遗文化的宣传和大众对手工商品价值的认识加深,精工细作的手工制作商品重新受到市场欢迎。手工艺商品融入匠人的构思和智慧,不同于机器制造的批量化生产,手工作品没有两件是一模一样的,这也使得手工艺作品具有特殊的艺术性和纪念意义。依托传统手工艺资源可以进行多档次多功能的旅游商品开发,既能够开发有实用性的生活物品,又能够开发有美观性的工艺美术商品,满足产品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传统手工艺旅游商品是弥补国内旅游商品市场不足的重要发展内容。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是传统手工艺商品发展的重要方向

非遗逐渐衰落的原因之一是脱离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导致市场需求萎缩。与现代人生活脱节有多种原因,首先是传统文化商品在现代人生活中的实用性下降,原有的功能已经不被现代生活所需要。比如年画的张贴已经在城市中较少使用,使得木版年画的传承状况堪忧。其次是部分传统手工艺的样式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取向,作品往往沿袭着传统的审美观,图样、主题、色彩搭配不与时代同步。比如说传统的刺绣旗袍,纹饰鲜艳而复杂,但是游客欣赏之余购买率很小,因为觉得 “图案太浮夸”“无法穿出门去”“可使用性太小”。而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是一条可行性创新性的发展道路,通过探究非遗的文化内涵、艺术审美、功能造型、结构技术以及材料工艺,用设计的思维与现时生活相联结,对传统款式进行功能性改造和美观性设计,满足人们生活功能与审美需求,使传统技艺被现代生活所需要。在市场调查中,认同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方向应该“用现代设计理念重新设计”的游客达到85.39%,其次是“保持传统技法”(79.45%)和“开发高、中、低不同档次产品”(79.68%)(表3)。表明游客对于传统工艺的再设计持非常欢迎的态度。

四、市场开发优化策略

采取“手艺人+设计师+运营商”的模式,打造专业品牌。中国的旅游商品市场存在严重的结构不合理问题,部分传统手工艺商品属于高端奢侈商品,超出了普通游客能够消费范围,属于小众化商品。而较为普及的旅游商品则存在质量低劣、仿造、非本土化等问题,不受到游客欢迎。旅游商品市场需要通过批量化生产,实现从小众商品向大众化的中端旅游商品的转变,通过品牌化经营达到造型和工艺水准的保证。“手艺人+设计师+运营商”的模式已经在市场上崛起,由手艺人提供技艺技法,由设计师用现代设计理念进行商品设计,由运营商进行商品生产和品牌运营传统技艺、现代设计理念和品牌运营相结合,打造地方文化的特色品牌。

改变传统手工艺非遗开发过程中“唯购物化”的现状,避免形成商业化过重的氛围,增强公益性文化宣传内容。商业化气氛过重使游客产生负面的旅游体验,应增加公益性的展示与文化宣传内容,以加深游客对非遗的理解。虽然游客对于获取非遗知识有着强烈的兴趣,但是支付费用的意愿很低。比如游客对手工艺品鉴赏的知识十分感兴趣,但却不愿意为此支付费用,所以手工艺品知识宣讲应该作为公益活动融入到旅游活动中,不宜作为旅游经济的来源。公益性的展示和宣传内容可以起到很好的文化宣传作用,辅助旅游业的发展。

非遗的“跨界”可以是内部的,如蟋蟀盆制作技艺可以与明式家具制作技艺“跨界”整合使砖雕书写板与红木家具配套成为适合当今市场需求的产品;非遗的“跨界”也可以是外部的,如与影视、动漫等多元文化的跨界融合或与房地产、汽车等文化之外领域的跨界组合。现在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以更大的投入以苏州以外的更大平台来对苏州非遗元素或非遗符号进行品牌运作,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从非遗自身的“流变”,到非遗内部与外部的“跨界”,再到对非遗资源的“合理利用”,更到对非遗元素乃至只是非遗符号的“多元诠释”。特别是对于这些“跨界”与运作,只要是符合《非遗法》关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施行传承与传播不同保护措施要求的,我们都应给与积极肯定。

参考文献:

[1] 肖瑜.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的构建- -以大连市为例[J].文化学刊,2010,(1):124- 128.

篇7

关键词:江南造物;美学思想;艺术设计;融合

一、江南造物艺术的美学思想与品格

江南不仅是一种地理概念,而且是一种文化概念。这种概念的主调在于文化,而文化的主调在于审美。江南造物艺术的审美观念体现在生活之中:一方面,江南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与气候条件是大众审美的对象;另一方面,江南文化的定位离不开诗人、画家的贡献,他们关于江南的艺术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江南文化的底蕴,影响了江南造物艺术的思想。江南文化中有一种人文精神——“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江南文化的秉性是求真务实的,无论是住建还是造船、精工技艺抑或是丝绸瓷器,江南人都会以工匠精神和务实态度完成。1.淡雅柔美的水性品格水是江南景观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水在江南园林建筑艺术中的运用十分常见。水滋养万物,启迪人的思想,与各种有关水的建筑元素共同实现水天一色、景物相融,带来视觉上的审美盛宴。这种柔美的意趣使造物与造景都形成了崇尚天然的文化底蕴。江南多山水,山水之乐自然离不开江南的奇山秀水。道家文化对于江南文化中水性品格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道家尚柔尚隐的思想观念与水有着直接关系。这种水性品格为现代艺术设计元素的运用提供了灵感源泉。2.“天人合一”“因循物性”的造物思想传统器物的制造离不开造物者的思想,更离不开精神上的追求。以江南的苏州园林为例,其是中国传统造物的典型,在有限的空间里叠山理水,寄情草木,于咫尺之内再造自然风景,移步换景,别有洞天。这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1]的造园手法体现了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造物观念,反映了当时文人避世的心境,也反映了他们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协调统一,同时遵循了传统造物的自然观念。紫砂花器(图1)是文人喜爱的器物,创作者在创作花器时将自然事物与之融合,不求形似而得神韵。这与中国画是相通的,根据物质形态加以人工制作,要求创作者与自然高度统一,使器物具备精神与气韵的双重表达。从江南园林造景到器物制作,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3.浓郁的宗教文化色彩在唐代之前,江南文化的个性发展比中原地区更为自由,并受佛教、道教等的影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许多独特的造型元素,多体现对自然的崇拜,这从目前发掘出的一些砖雕、丝绸的纹样中能够体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禅宗在江南发展迅速,江南文化思想受宗教文化特别是禅宗文化的影响。4.以人为本的造物思想造物根植在人类的实际生活之中,是为人服务的,人类的生活需求是造物的动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造物样式更为丰富,用途也逐渐多样化,在实用的基础上开始产生审美趣味,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墨子·鲁问》提到:“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利于人的造物才是精巧的设计,反之则不然。以人为本是中国造物思想的集中体现,也就是说,造物是为人服务的,它的设计要利于人的生活与使用,这也贯穿整个中国造物史与传统造物观念。即便到了现代设计中,创作者也要注重这一方面,在此基础上考虑新的设计理念与形式[2]。如,中国家具历史悠久,明代时就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明式家具的形成与江南的文人骚客有关,其在制作过程中势必会融入一些文人士大夫的审美理念,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围,从而产生独特的设计风格。它的特点在于强调造物的尺度与人的关系,这也表明造物理念体现了科学性与艺术性、人文性的结合。江南造物思想是江南造物艺术的灵魂,而非遗是江南造物美学的重要体现。从非遗的历史传承与现展看,江南地区开始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力度,立法分类保护等多方面举措纷纷出台。然而,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仍然面临较大的考验。现代设计在逐步发展过程中与生活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将江南造物艺术与艺术设计等融合,将成为江南造物艺术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艺术设计在江南造物艺术发展创新中的重要性

江南造物艺术中的非遗视觉元素是非常丰富的,如具有吉祥寓意、设计感和艺术性的符号与纹样,其象征性艺术语言可以作为视觉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新时代,代入现代设计视角的造物艺术会给江南文化领域中的非遗发展注入新的血液。1.与艺术设计融合的原则(1)文化性原则江南造物的文化性是区别于一般造物的最大特点,文化对于非遗创新而言具有推动作用,可以为文创产品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在艺术设计中,设计师可以提取比较直观的文化要素向大众传达其文化内涵,也可以挖掘深层次的艺术特色及其文化价值,将内容信息结合现代表现手法和审美习惯进行创意设计。(2)教育性原则艺术设计要承担传播相关文化的重任,通过视觉形象的设计,将非遗的文化理念、符号语言、艺术特征等展现出来,可以使大众重新认知江南造物艺术。(3)创新性原则有否创新关乎设计成功与否,设计师要对相关元素进行开发和再创造。非遗是一个时代或时期文化审美的体现,有些非遗难以吸引现代群体,也受到了机械化生产的冲击。因此,设计师必须了解现代大众的审美特征,设计出符合大众生活和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视觉形象、工艺器物等,让江南造物艺术获得活态传承。(4)本真性原则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必须保证非遗的本真性不会流失,避免在开发设计过程中,因为过于想要表达自己的设计想法而脱离非遗的本来面貌,同时避免对于造型和美感过多关注,而忽视了艺术文化和美学思想的体现,从而失去匠心,在传承和导向上产生负面效果。坚持本真性必须正确处理文化属性和商业属性的关系,不可让商业属性压倒文化属性。2.江南造物艺术与艺术设计相融合的设计方法设计师在设计中要把握民族特性与地域特色,一方面,要将江南美学品格与精神追求融入艺术创作;另一方面,要利用富有地域特色的非遗元素,通过充满现代气息的文创产品,让现代大众更多地了解江南文化特色。这也是保留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可以更好地延续和发展民族传统。(1)把握江南造物的多样性江南造物为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造物思想的多样性与包容性需要得到设计师的尊重和理解。设计师在设计时可以借鉴传统造物思想的审美观念并予以提炼、转化和再利用,将江南造物思想与现代设计手段融合,从而带来长久的效益,使江南造物思想持续传承与发展。(2)把握设计要素江南造物艺术中的设计元素十分丰富、考究和精致,以非遗南京云锦(图2)为例,其常用的图案样式有团花、满花、牡丹、桃、龙、凤等。明展了妆花的制造技法,并将其运用到不同材质的织物之上。南京云锦独特的织造技艺是无法用现代机器代替的,丰富的设计元素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和独特的美感。设计师要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在保存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运用现代设计方法和理念,加入时尚元素,设计出符合当代大众审美的艺术作品,以提升江南非遗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三、发展路径探析

1.立足文化主体,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人类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江南文化与非遗艺术都是人的创造产物,服务于人类众多方面的需求。江南造物的内涵体现于人们的思维与精神活动,强调主体的实践性与创造性,即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改造世界。在新时代语境下,社会发展的经济模式发生变化,这为江南造物艺术提供了更大的发挥舞台。如今需要一种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艺术文化,其要与时俱进,满足当代大众的审美需要。因此,在江南造物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过程中,无论是深层次提取还是从广采博取,都要以人为本,追求实践[3]。2.开发区域特色非遗文创品牌在现代设计迅猛发展的当下,造物设计经由现代设计手段的重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新造物思想下的艺术设计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反映民族特性和地域特色。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包括非遗艺术等领域的关注,使传统造物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更多的重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明确指出,“应当挖掘区域内传统工艺项目资源,培养一批能工巧匠,培育一批知名品牌,推动传统工艺振兴”。现代设计要重视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传统工艺在当展过程中遇到一些现实性的问题。一方面,传统造物艺术往往需要心口相传的方式加以传播,如果是公益活动的话,更加精细和复杂,而且周期较长。另一方面,现代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压缩了江南造物艺术的生存空间,使其发展陷入困境。因此,设计师需要将江南造物艺术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开展品牌化设计,并通过小众化设计与大众化设计引发受众的青睐。造物艺术的文化思想可以为品牌设计提供更多的可能。品牌化设计注重表达受众的喜好,能够凸显品牌的文化基因,还能向受众传达江南造物的艺术态度和美学思想。如,艺术家杨丹凤用苏绣做包装盒,用内画烟壶手法改造香水瓶,将独特的绘画技法与内画烟壶工艺、艺术哲思结合,赋予造物独特的艺术价值。景德镇的官窑瓷、德化的白瓷、苏州的刺绣在人们的印象中往往属于工艺品的范畴。而在设计师的眼中,艺术传承具有流动性,需要不断创新和变化,赋予产品新的意义。将造物艺术与现代设计充分结合,准确传达品牌的视觉语言,能让受众第一眼就可以感受到产品的属性与特征。这是一种文化创新,能够更直接地反映江南非遗资源的特性。文创设计在现代生活中是非常灵活的,而且需求量也很大,如目前非常流行的博物馆文创品牌等。树立特色形象,提升产品品质,增加品牌效益,需要打造主题突出的文创品牌,增强受众的文化认同感,这也是文创品牌保持活力的关键。提升文创品牌的附加值,需要相关部门积极鼓励和引导相关品牌培育文化意识与产权意识,创造机遇,将文化嫁接到品牌建设中,重视区域性文创品牌的开发与建设、宣传和运营,将江南造物美学思想融入设计,再结合受众的审美意识,形成品牌的文化传播效应。“通过符号学设计把传统文化的情感与现代的技术进行连接,并非只是文化符号的单纯、静态的重复和操弄,而应是动态的,具有可改变、可重新组合、再创造的弹性。”[4]3.充分利用自媒体网络传播现在,自媒体的发展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而言是一个新的机遇。有关人员要善于利用自媒体的优势和特点,引入新内容,通过新颖的创作方式和表达方式,寻找与自媒体的契合点,增强信息传播的有效性,推动江南造物文创品牌信息的大范围传播[5]。有关人员要发挥自媒体在江南造物文创品牌传播方面的作用,优化信息,创新机制,实现“互联网+江南造物文创品牌”的融合与展现。如,纪录片《西湖》把江南文化意象中常见的符号“水”与江南文化意境相结合,凸显了江南文化的美学价值。在纪录片中,文字解说与画面表现展示了西湖之美,给人带来温和柔顺的美感,传达了江南文化的美学思想。有关人员要以自媒体视角和影视艺术手段,根据江南常见的物象,如园林、古琴、刺绣、旗袍等,承载情感的表达,江南文化的美学价值就在于这种以意境空间呈现的诗性特征。自媒体是如今江南造物美学思想传播与创新的途径,一方面能够直接呈现江南之美,另一方面能够通过这种艺术表达让人们更透彻地了解造物艺术与文化之美的联系。当然,优秀的品牌传播还需要具有文化价值的品牌故事、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与内容等。因此,线上和线下的循环式品牌宣传模式将会成为自媒体传播的重要方式。

结语

江南造物艺术与艺术设计的融合是新时代非遗发展创新的有效途径,也是现代设计特色发展的必由之路。建立文创设计品牌形象,可以让大众了解江南造物艺术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设计师应引入系统观念和整体思维,开展多元化的设计和创新,突破自身的局限,跨区域实现信息互通。以传统造物文化为根基,与社会大环境相适应,将江南造物艺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可以在艺术设计中实现传统造物新范式的构建。

参考文献:

[1][5]张文娟.江南旅游景区文化品牌传播力提升路径研究——基于网络声量大数据的分析[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21,26(2):69-75.

[2]王彬雪,程琳.传统造物思想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J].设计,2016(18):126-127.

[3]朱新原.文化观视域下的区域文化融合创新研究——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徽文化和江南文化为例[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2):11-15.

篇8

在都匀市南沙洲公园中心,镶嵌在崇文阁门前的三幅槛联,引得游人驻足细品。

这座三层木楼,外观朴实无华,内藏却包罗万象。

一层是黔南民族文化展厅,水族、布依族、苗族、毛南族的文化精品在此荟萃,展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之包容;二层是历史文化的陈列,尹珍、张、邹元标、陆粲、莫庭芝在此聚首,彰显“黔学正脉、王学名镇”之源远;三层是道德讲堂的总堂,“最美大妈”“身边好人”“劳动模范”在此分享,突出“德润茶都、尚善匀城”之广博。

一座崇文阁,映照都匀城。

民族的、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润物无声、相依互鉴,让这座古色古香的木楼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地标”;毛尖茶、阳明学、三线情,百年文脉绵绵不断,传承创新,让这座云遮雾绕的城市成为人文精神的“新高地”。

文化惠民

提升人文建设“软环境”

3月22日,料峭春寒,抵不过如火热情,一场亲子阅读活动在都匀市南沙洲公园文昌阁展开。来自都匀市第六小学的孩子们,与父母同读书、共成长,分享阅读的快乐。

与此同时,在都匀经济开发区匀东镇王司社区,两位村民踏进了甲才乡村文化室,从书架上抽出关于种养殖技术的书――在少数民族杂居的甲才村,这个装有近万本图书的乡村文化室,就是村民心中的“文化餐馆”。

经济与文化,不可偏废;城镇与乡村,重在协调。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既要搞好地方经济的大发展,也要抓好文化大繁荣。”正如黔南州委常委、都匀市委书记吴丹所说,近五年,都匀市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力图让群众实现“口袋”和“脑袋”的双富裕。

市图书馆、文化馆以及16个乡镇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7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99个农家书屋、28个农民文化家园省级示范点以及25个文化信息资源基层服务点开创“城乡共享、点面”的文化大格局。除此之外,全市共组建了3个馆办文艺团队、30多支社区文艺队伍、50多支乡村文艺骨干队伍,并连续20年组织开展春节送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使得文化工作“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由剧院向休闲转移、由专业演出向全民参与转移”。

更重要的是,都匀市着眼于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期待、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引领,让贵州人文精神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始终。

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便是南沙洲公园。这座占地115亩、被剑江环绕的小岛,曾是都匀市有名的棚户区。然而,在进行改造重建时,市委市政府选择将处于城市黄金地段、具有较高商业价值的南沙洲打造成为生态公园。

如今,南沙洲已经成为都匀人心中的文化高地,每周都有读书沙龙、文艺展演、展览陈列、学术研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此开展。位于公园中心的崇文阁,还被市委宣传部确定为道德讲堂总堂。3月4日,因勇救落水儿童而被网友称为“中国最美大妈”的王友群,成为2016年道德讲堂总堂宣讲活动“第一人”,在崇文阁与百余位市民分享自己的道德感悟。

更让人们感到兴奋的是,黔南州首座以国学、地域文化为主题的开放式公园――幸福村文化主题公园,将于今年6月开放。这意味着都匀人又增加了一个“学琴棋书画、品诗酒花茶,习国学精粹、传人文情怀”的好去处。

都匀市对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文化环境的投入,得到了不可估量的回报:“德润茶都、尚善匀城”的品牌深入人心,道德建设、书香都匀、志愿服务等活动广泛开展,遵德守礼、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已然形成,群众对于人文素质的重视程度空前。截至目前,都匀先后获得“全球绿色城市”“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市”“贵州省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

百花齐放

打造多彩文化“大观园”

芦笙阵阵、竹笛声声,水族特有的角鼓打出激越的节奏,两位演员对唱,讲述当年水族儿女英勇抗战的故事……

这是水族“旭早”《水寨除魔》的一段情节。这部具有水族原生态文化的曲艺作品,一举获得中国曲艺艺术的最高奖――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填补了贵州该项奖励的空白。

“传承、发扬民族文化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文化建设需要经济投入,更需要感情投入,只有自己满腔热情地投入,才能让外界更多地认识黔南。”《水寨除魔》编导、原都匀市歌舞剧团副团长莫红燕表示。她编导或参演的作品大多以水族、布依族、苗族的传统文化为题材,曾获得第十届杜鹃曲艺节编导一等奖、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一等奖、全国舞蹈比赛优秀奖等颇具份量的荣誉。

在都匀,像莫红燕这样致力于民族文化挖掘与传承的文艺工作者不在少数。由李华、李晓杉联合编剧的布依族题材电影歌剧剧本《村姑婚恋曲》、尹卫巍的散文集《笛醉千山月》、蒙耀远的民俗专著《水族民间禁忌解读》……一大批饱含民族风情、反映历史文化的文学作品结集出版,有的被知名文学刊物转载,有的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甚至成为文化产业项目。例如,布依族作家韦昌国创作的《聪明的甲金》,取材于布依族民间传说,于2015年11月被改编为60集动漫作品,成为贵州省和黔南州重点扶持的文化产业项目。

文艺不仅存在于专业领域,更需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羊年迎新春匀城欢乐游”“都匀端午文化旅游节暨全国越野车王争霸赛”“贵州茶产业发展大会暨都匀毛尖・世博名茶百年品牌推介活动”“第九届都匀毛尖茶文化节”“第六届都匀国际摄影博览会”“清明剑江・书香都匀诗歌朗诵活动”“剑江情韵民族文化汇演”……仅在2015年,依托文化广场、图书馆、文化站、农民文化家园等平台,都匀市就举办了几十项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文化活动。

依托这些活动平台,都匀市涌现出无数民族民间“文化能人”:他们讲述都匀故事、弘扬城市精神,成为城乡文化潮流的引领者;他们不仅关注民族民间文化,还广泛发掘非遗文化、毛尖文化、阳明文化、三线文化、红色文化等,让都匀的文化建设呈现“百花齐放、美美与共”态势。

“今年清明节,我们还要举办‘诗韵剑江・书香都匀’朗诵活动,除了成人组和学生组之外,还特别设立了‘原创组’,要求选手结合都匀历史掌故、人文精神,发出都匀好声音、讲述都匀好故事。”都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蒙永定表示,与此同时,还将在南沙洲公园开辟群众文化窗口,“邀请都匀读书会、市文联的老师来创作和讲述故事,包括、三线建设、在都匀等题材。还要开设国学讲堂、戏剧讲坛以及读书沙龙,让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成为常态,也让更多的文化能人有展现的舞台”。

传承创新

保护文化身份“条形码”

3月23日,十几位来自江苏的客人乘车抵达都匀市经济开发区。拖着行李箱从车上下来,他们不由自主地感叹:“这里太美了!”

让他们惊叹的,是“雨雾轻笼春色薄,红墙映照茶树香”的都匀毛尖精品度假酒店。

酒店所在的地方,曾被称为“106信箱”,是三线建设时期军工企业――久达机械厂的所在地。随着时代变迁,五栋红砖筑就的老厂房被废弃多年,是拆是留,争议不断。

2015年9月,这座位于大山深处的三线工业文化旧址,变成了独具文化特色的精品酒店。年久失修的老厂房,成为到茶博园和毛尖小镇投资观光的客人们憩息的客房;红墙、茶山、步道和位于厂区旧址的塑像,将毛尖文化、生态文化和三线文化恰如其分地融为一体,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景观。

与酒店一同亮相的,是中国茶文化博览园、都匀毛尖茶博馆。而即将建成的还有毛尖小镇、影视城、美食城、康体游乐中心。“影视城马上要拍一部民国背景的电视剧了,是刘晓峰主演的,到时候,我们这一片景区就更加热闹了!”茶博园项目所在地大坪村的村民们已经从文化创新中获得收益,对未来充满信心。

推动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都匀做了许多探索,茶博园、毛尖小镇、毛尖精品酒店只是其中的典型。

例如,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石板街,曾经是明清时期贵州通往广西的驿道。如今,古驿道变成了步行街,水族马尾绣、苗族银饰、布依族刺绣、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此集中展示销售。络绎不绝的游人,踏着历史的青石板,将民族文化精品带到四面八方――文化经济学的作用得以充分展现。

例如,位于都匀毛尖茶核心产区毛尖镇平阳村的“毛尖文化风情园”,毛尖茶展厅、茶艺表演厅、品茶室一应俱全。连接风情园和民族村寨的高寨水库环湖路,不仅是观光旅游之路,更是户外竞技赛道。沿路而行,还能到茶神庙、文化广场及山顶观光厅欣赏祭祀文化和茶山风光――茶文化与旅游结合,迸发出强烈的精神共鸣。

例如,在各乡镇文化站和群众文化平台举办的戏剧讲坛,将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志愿者的感人经历用戏剧、小品的形式展现出来,为“大扶贫战略”注入了精神动力――脱贫攻坚、文军先行!

篇9

【摘要】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以2016年成都双遗马拉松赛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周期性体育赛事与城市品牌发展的关系以及赛事举办城市对城市品牌效应的影响。对成都双遗马拉松赛与城市文化形象、城市群众文化活动、城市环境保护的耦合效应进行研究。

【关键词】周期性 体育赛事 城市品牌发展 耦合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让中国的竞技体育开辟了新的里程碑,也使得体育赛事推向,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要焦点。体育赛事以其独特的影响力和广阔的宣传力,已经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群众也开始关注于体育赛事。体育赛事己经被认为是城市文化的活招牌,城市品牌发展综合实力的体现,体育赛事的举办不但可以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也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知名度。因此,研究体育赛事对城市品牌发展也就变得尤其重要,都江堰作为一个双重非物质文化遗址的旅游城市,以都江堰马拉松赛事作为研究对象,既有利于都江堰马拉松赛事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体育赛事促进都江堰城市品牌发展,同时也对其它城市举办与开展体育赛事具有借鉴意义。

1.周期性体育赛事与城市品牌发展

周期性是指定期不定期的就会发生的现象。每四年一届的奥运会,世界杯,世界锦标赛等都具有周期性,正是因为周期性使体育赛事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人民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体育活动的参与也越来越多,关注体育赛事己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今,体育赛事的举办城市己经成为了一个城市发展的标志,展示城市竞争力、城市推广的一种新途径。

1.1体育赛事的举办可推动城市文化发展

体育赛事推动着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体育产业文化赋予了城市物质文化、城市精神文化新的内涵。城市的物质文化是城市文化的表现,如体育场馆、城市交通、城市标志性建筑等都可纳入城市物质文化的范围之内。他们大多以法律或规范的形式确定下来。城市的精神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体育赛事增强了市民自豪感,提升了市民素质,城市形象的提高等。

1.2城市品牌发展需要体育赛事来展示

体育赛事作为一种提供竞赛和服务产品的事件,其规模和形式受游戏规则、传统习俗等因素的制约,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和历史文化背景。城市对体育赛事的举办可以满足不同参与者在多层次的需要,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的冲击,带来显著的社会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城市的发展需要特殊的形式来展示和宣传其独特的魅力和鲜活的生命力,体育赛事便成了城市品牌发展展示魅力有效途径。

2. 举办周期性体育赛事与城市品牌的关系

2.1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竞争力的作用

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是城市发展和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也是城市文化的主导因素。是一个城市特有的文化要素,其它城市很难通过其它方式来获取。体育赛事的举办为举办城市留下了丰富的体育文化遗产,如体育运动设施,体育场馆等。标志性的体育场馆也会成为赛事举办城市旅游新的景点,丰富了体育赛事的物质文化,如水立方、鸟巢等运动场馆,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就成为了北京市新的旅游景点,成为了一种文化遗产。奥运火炬祥云的设计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成为了奥运会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大型体育赛事使用的场馆设施也会成为旅游的新资源。为城市的文化事业提供了新的Y源。因此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许多造型各异的城市地标、文化长廊、体育公园极大地丰富了城市建筑视觉景观形象,有效促进了城市视觉景观文化的发展,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直接推动了城市文化的发展。

2.2举办城市文化对城市品牌效应的影响

城市文化促进了体育赛事文化的发展,城市文化与体育赛事是相互推动的。和谐的社会环境、城市人文精神的凝聚都为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城市的品牌形象、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活动和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为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提供了良好文化的基础。而正是这种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对于举办城市品牌的塑造,才是影响的重要因素。同时城市的文化是促进与其他城市对外交流,扩大城市知名度,提高城市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城市文化应与体育赛事文化相耦合,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必须要以繁荣城市体育文化为前提,同时把体育赛事与城市经济、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有机结合,打造独特的赛事形成城市的文化核心竞争力。让极具民族特色、文化特色的体育文化形态走向世界,与世界先进的体育文化相互交融,吸取世界先进体育文化的精华为己所用,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

3成都双遗马拉松与都江堰城市品牌发展的耦合效应

3.1成都双遗马拉松赛与城市品牌发展

马拉松之所以为国内各大城市所欢迎,是因为它对宣传城市、营销城市有着巨大的作用。历史文化名城――成都・都江堰市发现了这一体育运动存在的商业价值,将其注入到城市品牌文化建设发展中来,将体育赛事和城市品牌发展相结合,开辟体育赛事文化的新天地。仅仅举办第二届马拉松,就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效。拉动巨大人流,并且符合都江堰精心设计的体验休闲游预想,这张名副其实的国际赛事名片,已经被都江堰收入囊中,“文化――体育――旅游”的合作模式,正在为都江堰新旅游的示范,为都江堰旅游创造了从景区式观光迈升到全域体验式旅游的条件,同时也让未来的都江堰旅游充满了想象空间。

3.2成都双遗马拉松与城市文化形象

双遗马拉松赛服务于都江堰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推动体育赛事文化战略部署,促进都江堰“以市育赛”“以市促赛”的产业发展机制。正确的品牌战略部署,不仅提高了市民综合素质,也丰富了城市精神,加速了都江堰市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为了打造都江堰特色体育旅游城市品牌,马拉松赛事的加入无疑是张新招牌,“马拉松赛”的举办,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都江堰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赛事的举办与都江堰城市文化旅游的融合将推动整个地区文化旅游及体育产业的发展。同时,都江堰马拉松赛事是一种现代城市的文化,马拉松赛事作为一种文化,丰富了都江堰市城市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扩大了都江堰的城市影响力、提升了城市知名度。

3.3成都双遗马拉松赛与城市环境

都江堰作为一座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还保有自身城市特色的城市之一,早已经文明于国内外,被人熟知的不仅仅是这里浓郁的文化底蕴,还有独特的风土人情,既是一个古老、祥和、历史文化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拥有先进科学技术国际现代化旅游城市。这里有神奇的水利工程、有闻名遐迩的历史名山与名胜风景区,还有最古老的道教发源地,双遗马拉松赛事首次实现同时穿越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和四川大熊猫自然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两大世界级遗产,来自全球的马拉松爱好者跑进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景区,让马拉松这项全球性的体育运动与都江堰的世界级双遗旅游资源完美结合,堪称马拉松赛事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一座城市独揽双遗产,这独有的资源,正在成就双遗马拉松成为“马拉松最佳赛事”。

4成都双遗马拉松赛与城市品牌发展的未来思考

4.1存在的问题

4.1.1缺少马拉松赛事的专门管理机构

由于现阶段成都双遗马拉松赛事都是政府主导,用行政权力调动社会资源和力量,缺少马拉松赛事的专门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赛事规划。目前都江堰市除了成都双遗马拉松赛事以外,有影响力的国际体育大赛数量并不多,无论是自主创办品牌还是引进赛事,是否适合都江堰市的发展,是否有较大的需求,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论证和研究。

4.1.2成都双遗马拉松的举办可能会面临各种风险

成都双遗马拉松的举办可能会面临债务负担、投资成本扩大等经济风险。为评估投资,在投资建设前应该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在比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健康隐患和运动性意外伤害风险。

4.1.3市场开发力度不够

本次马拉松赛事对马拉松赛事市场开发力度不够。没有精心制作赛事的相关产品,赛事的有形产品包括吉祥物、会徽、纪念品没有最大限度的开发出其商业价值,产品开发单一,马拉松赛事的商业开发不足。

4.2成都双遗马拉松赛与都江堰城市品牌发展的发展策略

4.2.1加大体育赛事商业开发力度,促进马拉松赛事向商业化迈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特别是经济现代化的社会,赛事的举办离开了经济的大力支持,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加大成都双遗马拉松赛事的经济投资投入,是向国际化知名赛事迈进的前提,也是赛事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开发马拉松体育赛事的商业价值,吸引社会资金来不断提升赛事的知名度,为马拉松赛事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其中主要采取具体举措:(1)加大市场的开发力度,通过对体育赛事的策划、包装和经营以提升体育赛事的商业价值;(2)充分利于传播媒体的商业价值,加大赛事媒体的宣传力度,不断扩大体育赛事的影响力与知名度;(3)加大与专业体育赛事推广公司的合作,充分让其发挥赛事经营公司在赛事产业链中的作用,提出具有创新市场开发理念,从而提升体育赛事的经济价值。

4.2.2充分调动市民共同参与体育赛事,提升城市文化建设

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是无穷尽的,脱离群众的体育赛事最终也将得不到支持与发展。因此,充分调动市民共同参与体育赛事的发展与完善,不断调动市民共同参与赛事的激情,提升城市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举措:(1)强化城市居民的主人公地位,不断加强体育赛事的宣传力度,开展全民参与体育赛事的活动宣传,如组织在学校学生赛事期间观看参与体育赛事的活动与志愿者服务;(2)在社区组织与倡导开展“文明城市、文明赛事”的体育赛事参与活动;(3)在企业建立学习体育拼搏精神,组织和参加体育赛事活动,丰富企业文化活动。

4.2.3突出都江堰市历史文化背景优势,打造具有双遗文化特色的体育赛事品牌

城市文化和体育文化相互融合,打造独特的体育文化是形成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都江堰市最具特色的文化。今后,都江堰市选择赛事不但要从精神文化出发,突出双遗的文化优势,还要考虑和目前赛事的互补情况,不要贪多求全,应该花费更大的精力来培育已有的赛事,使之成为都江堰的品牌。建议根据一次举办和长期举办的赛事进行分类,一次性的有特色的高规格体育大赛,与长期举办的已形成品牌国际体育大赛,更好地塑造都江堰文化的个性,体现体育赛事培育的全球化与本土化融合。一些影响力较小的国际体育大赛可以往周边城市或其他城市转移举办权。

参考文献:

[1]何振梁.北京奥运会对我国发展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4(3):3一6.

篇10

关键词:桃花坞木刻年画;改良汉服;童装;艺术特征;吉祥寓意;设计实践

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江苏省苏州市的传统美术工艺,其制作以彩色套版为主,一版一色,兼用着色技艺,善于运用借代、隐喻、比拟、谐音等艺术手法,象征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和祈福,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和喜庆色彩,500多年来受老百姓所喜爱。近年来,中国元素经常被搬入国内外服装T台,中国传统文化日渐受到国人重视。文中将江南传统非遗元素即桃花坞木刻年画与童装汉服进行创意结合,转化为夸张诙谐、雅致灵动、自然本真、意趣横生的时尚风格。在设计过程中充分挖掘童装汉服的服制特色,在考虑儿童服装环保性、舒适性的前提下,将桃花坞木刻年画中的造型、图案和色彩进行提取,使民族文化和传统服饰实现传承和创新,又使其达到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并存的效果。

1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起源及发展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由古老的雕版印刷技术演变而来,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是在戏曲、刺绣图案、小说、江南民俗等民间文化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见证了江南地区社会进步和发展,其内容展示了江南地区风土民情,蕴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祷和向往。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桃花坞木刻年画发展到鼎盛,清咸丰以后开始衰落,后,年画整旧创新,得以恢复发展,现代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在传承和保护技艺的同时,也要进行艺术创新。2006年,桃花坞木刻年画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东方古艺之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风格特征

2.1题材分类皆起源于生活

桃花坞年画起源于苏州,手工艺人长年生活在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苏州,他们凭借对江南生活的感知和了解,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就地取材进行创作,再融入个人审美趣味,形成了琳琅满目的年画题材。桃花坞木刻年画的题材分类居多,但设计创作多来源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农事、风情民俗等类型。历史故事题材有《武松打虎》、《花果山》、《杨家将》、《西厢记》、《白蛇传》、《苦肉计》等,《许仙游湖》如图1所示,为历史故事题材的年画,说明人们能从日常书籍、戏曲中提取元素用于桃花坞木刻年画,透露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风情民俗题材有《合家欢》、《姑苏阊门图》、《姑苏报恩寺进香图》、《苏州火车开往吴淞》等,说明江南人民善于从地域风俗和时事中寻找主题用于年画创作,年画中透露出浓厚的江南婉约气质;农事题材有《春牛图》、《丰收图》、《渔樵耕读》等,表达了人们对赖以生存的农业寄予厚望的美好向往,透露出浓浓的乡土气息。

2.2主题具有浓厚的吉祥寓意

民间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年代,人们通过象征、谐音的手法,满足趋吉避凶、吉祥祝福的目的,吉祥题材、吉祥图案应运而生。它们所要表达的只有4个含意:富、贵、寿、喜。吉祥图案始于商周,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明清时期,几乎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清道光年间作品《寿字八仙》为桃花坞木刻年画代表作品,如图2所示,画中以寿字为模板,其中绘制有八仙、寿星和神仙、仙山琼阁、松柏常青、祥云缭绕和鹤鹿同春图案,内部框架内容围绕老寿星、西王母、八仙、寿石、寿桃、青松、仙鹤等,象征长寿之意,叙述了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祝寿喜画,表达了对老人延年益寿的期盼。极富水乡生活气息的《百子图》,诸多儿童扮作状元游街、舞龙灯,寓意富贵满堂;生动有趣的《麒麟送子图》,童子或妇人跨骑神兽麒麟图像,寓意早生贵子。这些题材蕴藏着劳动人民内心的诉求,表达了对幸福、欢乐喜庆的向往,在满足民众审美需求的同时,被赋予了祈福迎祥的功能。我国传统吉祥图案是生命智慧以及民族精神二者的表现,若将其内在精神加以继承,巧妙地将其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中,势必会使设计出来的服装体现出民族性及文化性,其时尚感也能够表现得淋漓尽致[1]。

3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融入童

装改良汉服中的设计实践设计创作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来积累完成,因此必须做大量的前期调研来获取真实的素材、资料作为设计创作的依据,所以实践活动同样是设计者在完成设计创作的必经之路[2]。本设计通过现代创意设计手法,运用Pho-toshop、Coreldraw、Illstrator等平面设计软件,通过对传统年画进行提炼、创意转化、互融重组的方式,在保留传统年画特点的基础上,完成时尚童装系列款式设计。

3.1以年画娃娃图案为元素进

行创新设计本系列童装设计选取了具有童趣的年画娃娃为主题图案,图案以体态丰腴喜庆的娃娃形象为主,搭配大鱼等动物形象,整体画面丰满而均衡、敦厚朴实、欢乐安详,令人感受出孩童稚嫩的童趣。在图案设计上,选择把具有喜庆寓意的娃娃形象融入进童装中,首先把图案分解然后重构,提取了年画主要人物和动物部分应用于设计中;其次把彩色图案变为黑白简笔线稿,如图3所示,以流畅性线条为意向进行图案设计。年画线条按照粗细分为3个等级:一等线条刻线最细,用于人物脸部和手部;二等线条用于衣纹,刻制时突出笔锋;三等线条则用于树木庭园等配景。整体线条柔韧清雅、疏密有度、粗细结合、富有节奏,保留了娃娃原有的可爱形态,旁边配以传统的云纹图案,使传统与现代、民间艺术与改良汉服进行适度融合。该系列作品主要以硬挺的太空棉和帆布棉为主要材料,搭配适量缎面绸,硬挺的材质适合用数码印花把图案印制上去,营造出服装整体的个性化,且硬挺不易起皱。而缎面绸则搭配在裙子底摆等部位,柔软的材质衬托出整体软硬的对比,材质对比使视觉上更加丰富。

3.2以鲜艳明快的色调进行色彩搭配设计

色彩是一组作品中极具表现力的要素之一,不同的色彩搭配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色彩处理既有江南文人画的高雅闲逸,又不失年画热烈活跃的气氛,传统的年画经常以大红、桃红、黄、绿、紫或蓝5色,与淡墨色组成基本色调。根据不同的题材,年画在用色上也会稍有区别,比如喜庆寓意题材多用红色等暖色系,市井生活等题材则用清雅秀丽的色彩。因此在桃气娃娃童装作品设计中,考虑到童真童趣的艺术特色,在色彩表达方面,选用了鲜艳明快的红色为主色调,表现出娃娃的俏皮可爱;搭配以蓝色、黄色作为点缀色,与红色形成对比色,也是中国传统色彩,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辅以无彩色中的白色起到综合作用,为整体色调提亮,表现了娃娃的清澈干净。整体配调偏暖色,与主题想要表达的积极向上、阳光可爱的造型一致,最终呈现出的效果是吉祥喜气的,符合孩童天真阳光的个性。

3.3以改良汉服为基础进行款式结构设计

汉服体现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理念,以飘逸大气著称,款式对称,代表了古代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在现代化的今天,汉服与现代元素结合形成了改良汉服,不仅拥有汉服的主要特征,同时在款式、面料、色彩上进行适当改良,满足现代人的穿着需求和便利,成为国人喜爱的传统服饰之一。在结构表达方面,注重古代服装与现代服装的结合,考虑到穿着的舒适性,采用了现代立体裁剪的结构制图方法设计衣身和袖子,在细节方面,又沿用了中国古代的服饰形制,例如带饰的使用。明朝之前,用带饰固定和装饰服装成为汉服的特色之一,有大带、腰带、暗带、飘带等类型,在本系列童装中的款式设计上,保留了传统汉服中的带饰元素,如图4所示,在现代款式设计中融入汉服的带结元素,在保留汉服精髓的基础上实现款式共融,丰富了汉服的风格。另外,把汉服中经典的交衽应用于童装汉服设计中,交领右衽是汉服经典的领型,代表着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文化思想,本设计把汉服的形制、款式与现代时装相融合,使得汉服展现了独特的现代风格。

4结束语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是江南民俗文化的产物,承载着苏州人文特色,反映出人们的心理特征、精神需求和文化愿望,拥有深刻的美学形象及艺术内涵。在数百年的发展中,木刻年画诠释了苏州经济、文化的变革,作品中反映出苏作的精细雅致、灵动秀丽的特征。其蕴含的人文特色、美学形象给服装设计带来了丰富的灵感源泉,通过提炼、借鉴、重构创新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使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碰撞,突破固有的思维局限,向世界传递中国传统文化。汉服作为中国几千年的传承瑰宝,其形制、图案等蕴含了深刻的中国思想,但是汉服也需要与现代接轨,设计出属于当代的汉服特色。本文通过对桃花坞木刻年画特点的分析,将其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元素进行提炼并融入童装汉服中,通过色彩搭配、图案的重新设计等完成设计。本次实践不仅是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也把年画特色充分挖掘并应用于服装产品中,让桃花坞木刻年画在服装设计领域中有了新的生命,同时也让更多感兴趣的人了解到桃花坞木刻年画,号召更多人能去传承并保护它,对推动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科.我国传统吉祥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天津纺织科技,2018(6):11-13.

篇11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

1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1-2],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主流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在所难免,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交流成为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开始重新寻求、审视自身民族文化的根脉,开启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外便已着手对于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程。美国通过政府以及工商界的力量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进行基础建设,如“美国记忆”工程;欧盟国家的保护工作通常由政府牵头,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实施,更加重视相关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如“内容创作启动计划”;日本则多是通过民间组织来保护的,政府只提供相关支持。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87万项。但同时也面临着原生态空间破坏所导致的非遗文化生存威胁;专项保护资金不足导致的保护工作受阻;传播及技术手段方面的欠缺造成的文化体验、认同感缺失等等。因此,我国政府采取了各种积极措施,参与国际间的非遗保护工作并制定相关法律。我国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进程中都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困境和转型困难,对它们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同时,应当注意采取合理的方式方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两者有效结合,能充分发挥二者之间的优势互补关系。因此,对非遗的数字化研究也成为学界关注的话题。本文中国知网利用“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为关键词进行模糊检索,检索式为数字化AND非物质文化遗产OR数字化AND非遗,得到核心期刊论文共99篇(检索时间为2015年12月31日),以此为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2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现状分析

2.1论文计量分析

期刊论文在发表时间上的规律,可以看出该学科学术研究的发展水平,上图显示近十年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方向的年份与数量的折线图。图1显示,该领域的研究呈现相当平稳的上升趋势。国内此领域最早的研究出现在2002年,林正同在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第七次大会中发表《中国无形遗产现状与博物馆》,就中国无形文化遗产所面临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强调了博物馆在管理、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起到的地位和作用。建议博物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无形文化遗产的普查机制和保护机制,加大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促进无形遗产的立法进程,共同推进无形遗产的保护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提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学术界将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起步的标志。在2005到2009年间,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停留在对其文化性的层面。强调对非遗地域性、本真性的保护。非遗依赖于特定的文化环境而存在,即为“语境”[3]。脱离特定语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形成代际传承的断裂,而这种断裂所造成的影响是深远且难以逾越的。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数字化研究需要结合地域性和本真心。牟维和李琦将个人效用数字化,主张在制度设计的过程中,利用博弈理论将个人意识与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结合,解决了先传承人后文化遗产的困境。2009年开始,学术界对数据库的建设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主要关注点在于对数据类型的整理分类归纳,异构数据的整合等。到2013年,对技术手段的研究达到。

2.2基本情况研究

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点不同,表1是对505篇文章所属一级学科进行统计所得。由表可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图书馆学、艺术、管理学等领域。间接地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术特性以及文化特性。表2显示了资助项目排名最高的前10名,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三项资助项目的论文篇数占到14篇,占到前十名资助项目的近一半。这说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的管理层面,政府的引导十分明显,基本形成以政府引导为主线,各地区教育、文化部门参与的局面。除此,还可看出,国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地域性很强,并且集中在少数民族众多的省市直辖市,地域性明显,各地区都着力于研究本地区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索构建该地区特色数据库。但是研究呈现各自为政的局面,不利于形成数字化资源的整合效果.

3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内容分析

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研究还处在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阶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技术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层面三方面。

3.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属性

2008年至2013年间,学术界主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性,对其数据库的建设、分类体系的构建、数字化的传播进行了众多讨论。3.1.1标准化、精细化的数据分类数据库的建设首先要面临的就是对数据类型的整理分类归纳等步骤,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是一项复杂的科学认识活动。多数现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方法仅界定出非遗项所属大类和亚类,尚未形成一种比较科学、合理、完善的分类方法。其次,在实践中,因为研究人员知识背景的不同存在着多重分类标准,标准的混乱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无法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的生态性、复杂性和关联性。这种粗放型分类无法满足数据库建设要求。为解决目前我国分类体系建设与数字化传承的失衡问题.构建数字资源统一的标准体系。黄永林等人提出了多层次分类的基本设想及可行性路径[4],程齐凯等提出了基本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组织方法。3.1.2新媒介、多平台的传播方式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媒介以PC网络平台为主,智能移动设备、社交网络、公共文化平台为辅。VR虚拟展示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平台上的仿真可操作式体验,使受众在展示媒介中感受到带入感和体验性大大提高,例如敦煌研究院数字化研究中心的三维全景敦煌石窟。利用三维摄像、全景扫描和数字化编程,建立民族文化遗产数据库,加工后生产数字影像实现全景展演。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开发的《中国古典家具》作为一款APP应用程序,通过趣味性的互动体验激发用户探寻古典家具的奥秘,这种基于移动智能设备的数字化展示媒介更能引起年轻人的关注,广泛的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此外,社交网络已成为互联网时代最流行最普及的社交工具,用户群体庞大,这些新媒体的利用,打破了非遗静态呈现的局限性。但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在社交网络的展示成功案例并不多见。

3.2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技术特性

3.2.1平台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重构内容复杂庞大,需要在合理的文献观指导下开展多方协作。然而项目化的数据库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源产生桎梏,导致资源信息的分散或遗漏,以特定文化现象为依据对相关信息源进行规范聚类,更加全面客观合理。宋丽华等人提出以知识本体的理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进行抽象和归纳[5]。从知识的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两个方面利用元数据模型对概念化的知识进行表达。同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为核心进行项目普查资源集合,以展示为核心进行地方资源集合,以研究为核心进行专项研究资源集合,以宣传互动为核心进行知识传播资源集合,以申报工作为核心进行政务管理资源集合。3.2.2数字化技术的选择国内学者侧重于探讨不同数字化技术工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价值及应用范围。数字化的技术性主要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保存、继承、传播和发展创新中。数字化应用领域大致有数字化保存与存档;数字化虚拟博物馆;虚拟文物修复;数字化故事编排与讲述技术;复原及演变模拟技术等[6]。所涉及的技术有空间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等[6]。空间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感测与识别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以及信息使用技术四个方面。信息传递技术包括各种通信技术以及广播技术;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包括对信息的编码、压缩、加密等,以及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更深层次的决策信息;信息使用技术作为信息过程的最后环节,包括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7]。此外,数字化修复与演变模拟技术也备受关注。这种技术可以将三维建模、虚拟漫游、图像处理、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现场调查和保护修复等各个环节,结合专家的领域知识进行艺术品的虚拟复原和演变模拟。

3.3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管理层面

3.3.1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缺位,相关组织不健全,没有相关专门保护法。例如:2011年制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属于行政性法律,侧重于公权保护,对私法保护少有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私法保护存在特殊性和复杂性,涉及的法律较多,权利类型复杂、权利逻辑混乱。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整理创新,具有独创性的改造就可以收到著作权的保护,相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来说,对其知识产权的保护相对容易。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产品通常以数据库、图片、视频等方式表现,数字化的过程中如果加入了独创性,就有可能会产生新产品,产生新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但是这种权利只停留在数字化成果上,并不能延伸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3.3.2产业化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产业建设包含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和公益机制三大运作体系。在此方面范对英国的全民参与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开了调查研究。英国成立了创意出口小组、文化遗产与旅游小组等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进行开发、生产、推广、营销的总揽性与全民参与性的结合,从直接财政投资与拨款到产业化扶植,营造出全英国范围内可持续发展、人人参与的文化与艺术氛围。通过多层次分级的文化遗产管理与扶持体系为全民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供多种资助方式。最终整合成一个大众参与的、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生态系统。

4总结及展望

篇12

8月是一个全民“打飞机”的月份,因为这个月腾讯了两款微信小游戏,其中一款就是经典的“飞机大战”。虽然“飞机大战”瞬间占领了用户的休闲时间,可丁磊却说:

“也不算什么创新吧。”

丁磊认为,微信在尝试韩国同类产品走过的路线。当然,丁磊说这话的时候还有另一番意思——网易和电信随后推出了类似微信的产品“易信”,推出第二天下载量就超过100万,大有抢微信风头之意。

所以,华为企业网络网管与应用软件产品线总经理王少森说了:

“你不要告诉我你不用这些,否则你会把朋友们都吓呆的。”

王少森认为,移动化大潮下,移动应用在企业的应用节奏和速度加快,一个应用从出现到下载高峰大概需要6个月的时间。然而,要现在的网络去快速适应这些应用,那需要的周期可能就更长,有可能需要1年的时间。他说:“我认为移动化已经来势汹汹,势不可挡,移动化趋势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使用微博,微信,或者各类新闻客户端。”

“在移动端,淘宝不可能继续维持统治地位,就像谷歌颠覆微软统治地位,Facebook颠覆谷歌统治地位一样,这是历史大势。”

这是天猫创始总经理黄若说的,他很看好微信在移动电商的发展,他认为这是一款完全适应移动互联网的产品,与电商结合会爆发很大的生命力。

“菜都赶紧收了吧!不收没机会吃了!”

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当大家都在争移动互联网的时候,8月20日,人人网关闭开心农场游戏服务器的消息,让已渐渐被淡忘的开心农场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继雅虎中国邮箱关闭之后,这款盛行了4年半的游戏从人人网下线,让曾经不分昼夜、半夜起来偷菜的日子终成回忆。

当人人网的菜没得收的时候,百度却狮子大开口了。

丁磊认为,微信在尝试韩国同类产品走过的路线。当然,丁磊说这话的时候还有另一番意思——网易和电信随后推出了类似微信的产品“易信”,推出第二天下载量就超过100万,大有抢微信风头之意

“为了让巨头多花钱,鼓励创新,我就充当了绯闻男主角。我说10亿太少了,怎么也得20亿,没想到巨头非常急迫,减少1亿,没怎么还价。”

周鸿祎谈到对手百度最近19亿美元收购91助手一事,主动爆料说,这个交易之所以能以如此高的价格成交是因为他出面抬价,原本91助手只敢开口要10亿美元。这让逝去的菜园子情何以堪?

虽然近两年台湾电影票房口碑都不错,可业内人却并不看好。台湾导演吴念真就认为:

“台湾电影看起来好像很风光,但赚钱的好像没几部。因为电影背后必须有强大的文化实力,台湾在这方面比较欠缺。”

中国梦

要想有强大文化实力,还是要靠强大的梦想。所以,文化创意产业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

“发展创意产业,从根本上体现了‘中国梦’的时代特征。发展创意产业,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有助于建设文化强国,也有助于建设美丽中国,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政协副主席、著名文化产业专家厉无畏如此说。

不作恶

“我觉得他们的所作所为绝对邪恶。”

虽然谷歌一直信奉“不作恶”的宗旨,可有人并不买账。甲骨文CEO埃里森表示,谷歌CEO佩奇“绝对邪恶”,他认为谷歌未经允许就使用甲骨文产品。埃里森参加CBS This Morning节目访谈时表示:“我只是说他们拿了我们的东西,这是错的。”

那么,恶搞算不算作恶呢?

“我不同意对经典图书进行恶搞式改编,如果你有创作力,何苦对它下手。”

在广州举行的南国书香节上,来自北京的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就不同意对经典作品进行恶搞。他说:“现如今几乎没有一家出版社不出版童书,这种‘一窝蜂’涌入市场带来的门槛降低,必然令童书质量参差不齐。”他认为,有些出版社随意改编经典故事,推出所谓“少儿版”的做法,也令人感到不齿。其实,对这些事儿也不必太较真。就像导演贾樟柯说的那样:

“电影口碑很差、票房不错,这绝对不是一个新鲜的事情,因为商业社会就是这样。”

贾樟柯近日做客南方国际文学周,与诗人翟永明对谈。对此前《小时代》等影片票房大卖,郭敬明放出“不拍《小时代》,观众就会去看贾樟柯吗”的言论,贾樟柯如此说。

商业和道德之间的关系,还是有人能看得开:

“为赚钱去玩收藏,那叫没活明白。”

湖北德润古今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洪武如此说。所以:

“可能这些事情并不能带来丰厚的利益回报,更多的是来实践理想。”

互联网分析师唐欣指出,贝索斯收购《华盛顿邮报》主要还是基于个人兴趣,希望能够利用这份久负盛名的传统媒体做一些自己想实践的事。8月6日,亚马逊创始人兼CEO杰夫·贝索斯以2.5亿美元的最高报价,击败所有竞争对手,成功赢得《华盛顿邮报》的竞拍交易。

·数字·

13.8亿美元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互联网电视用户2016年将突破1亿,而互联网电视的整个产业容量总值,也将从2010年的5千万美元,预计增长到2016年的13.8亿美元。

125亿

8月,中国拍卖行业协会2013年上半年行业经营情况简报,报告显示,上半年全国艺术品拍卖成交额仅125亿元,市场还处于持续调整中。

10亿

中国已经进入“娱乐营销”时代,数字显示,2013年中国的植入广告规模有望达到10亿元人民币左右。

22亿

《iResearch-2013中国社交视频行业报告》日前在京,报告指出:中国社交行业市场规模在2010和2011年呈爆发式增长,2012年社交视频行业市场规模约为22亿元,较2011年环比增长44.1%,预计2013年将达到30.6亿元,用户规模将超过1.39亿人,到2016年,总规模或将超过百亿。

29亿

国家统计局2012年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中国国内出游人数高达29.6亿人次,居民出境人数8318万人次,中国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旅游大国。

8045.4亿

工信部8月21日通报称,今年1~7月,全国电信业实现电信业务总量8045.4亿元,连续三个月保持7.9%的增长;实现电信业务收入6645.3亿元,同比增长8.8%。

92.8亿

艾瑞咨询最新报告显示,今年二季度,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规模达到92.8亿元,同比增长35.3%,环比增长25.1%,比一季度有较大幅度回升。

1万亿

中国品牌研究院评估的《2013年中华老字号品牌价值百强榜》8月。名列前十的品牌中,有7个中华老字号属于酒类品牌。此次全部100个上榜品牌的总价值超过1万亿元,平均每个老字号的品牌价值高达100亿元。

180亿

文化部最近的《2012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显示,去年我国艺术授权品、艺术复制品、艺术衍生品交易总额为180亿元。然而据欧洲艺术基金会报告测算,2013年中国内地的艺术衍生品市场潜力在300亿美元以上。

15%

刚刚出炉的《2012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和《2012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两份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为1784亿元,同比下降15%。

1168家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联合领团网《2013年(上)中国网络团购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报告显示,2013年上半年,团购市场(含团购平台)成交规模达到了238.98亿元,同比增长63%。与2012年下半年的202.31亿元相比,环比增加18%。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团购网站新诞生41家,关闭1168家。

1500亿

知名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给出的数据刊文表示,2013年全球科技企业在数据中心建设方面的支出预计将达到1500亿美元左右。其中,谷歌的表现似乎最为夸张,该公司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内就在这一领域支出了16亿美元。

18071亿

按照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方案》中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采用收入法进行测算,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8071亿元,按同口径和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5%,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6.8个百分点。

政策与报告

国务院“扩大信息消费意见” 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到2015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宽带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将初步建成。“宽带中国”战略呼之欲出。预计到2015年,信息消费规模将从去年的1.72万亿元上升到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意见》指出,加快促进信息消费,能够有效拉动需求,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小微文化企业将暂免征“两税” 8月24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公平税负,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国务院决定,从今年8月1日起,对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并抓紧研究相关长效机制。

文化部新规放权 文化部日前出台《网络文化经营单位内容自审管理办法》规定,网络文化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内容审核制度,对拟上网运营的文化产品及服务内容进行事前审核,确保文化产品及服务内容的合法性。根据这一办法,原来主要由政府部门承担的网络文化产品内容审核和管理责任将更多地“放权”交由企业承担,通过做实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和提升企业自我管理能力,同时政府加强对企业服务和后续监管,来确保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的合法性。

住建部公布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日前住建部公布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确定北京等103个城市(区、县、镇)为今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住建部要求:各地要针对本地区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实际问题,制订出智慧城市创建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制订创建任务和重点项目的时间节点,要高度重视信息整合和共享协同,做好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提升各应用系统效能;注重城市发展中的应用体系建设。

北京大型商业设施必须开书店 北京市就扶持实体书店征求意见出台。综合各方的意见,意见大致包括简化开办手续,房租、经营成本的直接补贴,税费减免以及贷款支持等。意见规定凡是营业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的大型商业设施,要有不低于1%的面积开设一家实体书店;超过10万居民的大型社区,也必须开设一家实体书店,为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服务。

福建促进3D打印产业发展 近日,福建省经贸委、省发改委、省科技厅印发《关于促进3D打印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省建成研发平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各1个,在重点领域实现3D打印创新应用;到2020年,建成研发平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各3个,培育10家以上产值超10亿元企业,形成较为完整的3D打印产业链,全产业年产值超过200亿元。

山东省会经济圈文化产业规划出炉 由山东省文化厅委托山东大学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编制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初稿已于8月中旬出炉,下一步将组织内部评审并作进一步完善修改。山东大学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委员会主任昝胜锋表示,摒弃“单兵作战”、改为协同发展,是以济南为中心的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园区·

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授牌 8月14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授牌仪式在京举行。新媒体产业基地企业咨询服务中心启动仪式、《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仪式同期举行。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于2005年12月由科技部正式批复成立,目前已形成以新媒体产业为核心,以影视制作产业、设计创意产业、出版印刷产业、文化休闲产业为重点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截至目前,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已办理完成注册企业140家,其中千万元以上企业25家,亿元以上企业4家。

天津 “智慧山”晋升国家级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部公布首批认定的16个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名单,天津滨海高新区智慧山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榜上有名。据了解,从2009年启动招商以来,“智慧山”通过搭建企业孵化、融资信贷、技术服务、展示推广、文化交流等五大平台,孵化、催化一批创意水平高、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文化产业项目。截至目前,已吸引了240多家企业入驻,成为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地。

安徽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揭晓 8月15日召开的安徽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座谈会上,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正式揭晓。为了推动文化产业园区错位发展,安徽省确立了首批10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包括芜湖方特非遗文化游乐园、池州九华山大愿文化园、芜湖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等。这些园区呈现出彰显地域文化元素,注重文化科技创新,注重文化与生态、旅游、教育等领域融合发展等特点。

泉州文创低碳产业园一期即将建成 8月2日,泉州文创低碳产业园项目一期工程的5幢建筑已全部封顶,10月份可建成投入使用。文创低碳产业园是省、市“五大战役”重点项目,位于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江南园,将引进以新能源为基础的应用电子产品,建成低碳、生态的光电产业基地。项目总用地面积约59308.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8万平方米,拟建9幢单体建筑。

最大国际珠宝产业园重庆启动 8月21日,随着重庆九龙国际珠宝产业园项目正式启动建设,未来全国最大的珠宝产业基地宣告落户重庆。该项目未来还将与万达城市综合体、万科房产、隆鑫房产等一起,形成产业联动效应,把盘龙新城建设成为杨家坪商圈的副中心,并拉动整个彩云湖经济带的提质升级。预计2015年建成投用后,将实现年销售额50亿元以上,年税收近5亿元,从业人员达1万人。

个旧锡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园授牌 8月19日,云南红河·个旧锡文化创意产业园在个旧工业园区开园。红河·个旧锡文化创意产业园坐落在个旧巿大屯镇,是红河工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云南省认定的首批“云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筹建以来,一直坚持和传承锡文化,在推动地区产业发展的同时,完整地保留了“斑锡技艺”这一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建关公影视剧本创作基地 7月31日,关公文化影视剧本创作基地揭牌签约仪式在山西太原举行,该创作基地的成立将促进山西关公系列文化作品发展。主办方称,山西有理由把关公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并支持和鼓励山西文艺工作者早日将关公文化影视精品问世,促进中华文化健康发展。

韩国诗画村获4000万韩元项目资金 8月1日,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公布了2013年地方文化品牌评选结果,光州北区的诗画文化村脱颖而出摘取优秀奖,获得了4000万韩元的项目资金。2000年,居民自治委员会发起了将垃圾场改造成公园的活动,大大改善了这一带的人文生态环境。2002年,住在这里的几位诗人发起诗画文化村项目,得到了当地居民的认可。为此,居民自治委员会成立了专门的诗画文化村促进委员会,负责征集居民的意见并付诸实施。

·影视·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成立 8月21日,我国广电行业中的第一个产业协会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在京成立,现场公布了《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自律公约》。会长尤小刚介绍,协会的主要工作是整合与协调有关资源,但不会干涉电视剧的内容、题材和演员片酬。尤小刚介绍,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于今年5月经民政部发文批准登记成立,首批138家会员是我国电视剧制作业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骨干企业,其电视剧产量和黄金时段播放占有率均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二。

中美票房分账尘埃落定 持续一段时间的中美票房分账风波已经尘埃落定。据媒体报道,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影集团”)将向好莱坞各大片商如数支付所欠票房分成,有消息人士透露,6月底之前上映影片所欠分账款将分4次支付给各大片商,第一笔欠款已经汇出。早前,美国《好莱坞报道者》报道称,多家好莱坞电影公司指责中影集团拖欠分账片款,原因是其要求好莱坞片商缴纳2%的增值税。这引起好莱坞6大电影公司的不满,中美影业的分账之争陡然升温。

法“电影遗产数字化计划”引老电影热 为了进一步拉近电影遗产与普通观众的距离,法国国家动画和电影中心去年推出“电影遗产数字化计划”。如今,修复完毕的老电影纷纷与观众见面。“活化保护”的理念让经典影片不再局限于档案馆和资料室,可观的票房成绩也为接下来的修复工作提供了比较充足的资金。

·互联网与IT·

中国雅虎邮箱停止服务 经历了4个月的过渡期后,中国雅虎邮箱终于停止了服务,用户的所有邮件和相关账户设置都被删除且无法恢复。早在1999年就正式推出邮件服务的雅虎在邮件市场曾经风光无限。近年来,雅虎面临着忠实邮箱用户逐渐降低的事实。据研究公司comScore统计,截至去年10月份,雅虎邮箱在全球的忠实用户人数减少了7%,而竞争对手Gmail在全球的忠实用户人数增加了20%。

腾讯股价上市9年涨100倍 8月5日,腾讯(00700)股价创下新高,截至收盘,报收于371港元,上涨3%,市值高达6890.47亿港元,而这比2004年腾讯上市时3.7港元的价格暴涨了100倍。微信的变现能力一直备受投资者的关注。微信的内置游戏、支持支付等新功能,被业界认为对腾讯股价形成了利好。

前一日收盘,腾讯股价达到371港元,较前一交易日上涨10.8港元。而这较2004年6月腾讯的发行价正好高出100倍。

美国移动广告营收4年内超PC 调研公司eMarketer报告称,2017年美国移动广告营收将超越桌面广告。报告称这主要得益于移动搜索广告的增长。2010年,美国移动搜索广告营收占整体搜索广告营收的比例仅为2%,而今年将增加到22%,2017年有望增至60%。eMarketer还称,显示广告在移动市场的发展速度快于搜索广告,但至少在2017年前还无法超越搜索广告。

全球17.4%互联网流量来自移动设备 调研公司Statista近期报告称,今年至今,全球17.4%的Web流量来自移动设备。相比之下,2012年的该比例为11.1%。报告还显示,今年南美的移动流量翻了一番多,涨幅居全球之首。使用移动设备访问互联网的比例从3.2%增至6.8%。亚洲和非洲拥有最多的移动互联网用户,移动互联网流量占Web流量的比例分别达到了26.6%和23.7%。小米估值达百亿美元 小米CEO雷军8月22日晚间通过微博证实,小米完成新一轮融资,估值达100亿美元。这意味着小米成中国第四大互联网公司,仅次于阿里、腾讯、百度。据了解,小米将于9月召开新闻会,第三代手机,可能引发外界对小米手机新一轮追捧。

·媒体与出版·

上海书展在沪开幕 8月14日,年满10岁的上海书展如约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但并没有举办开幕式。本届书展的开幕活动是用鼻尖写作的励志女孩黄扬的新书。莫言题字的“思南文学之家”独辟蹊径,贾平凹、金宇澄在这里谈论了对乡村和城市的不同认知,以及纸质阅读的命运。贾平凹力挺纸质阅读,直言纸质书不会迅速消失。

篇13

〔关键词〕 吴英继 苗绣 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

〔访谈时间〕2015年7月18日

〔访谈地点〕湖南师范大学红楼招待中心426房间

〔访谈整理者〕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艺术室博士生导师张卫民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谭婕研究生

〔访谈对象〕吴英继(艺名玛汝娅),女,苗族,1967年3月出生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1992年7月毕业于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大专学历。湘西州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剪纸协会会员,花垣县工艺美术协会理事,中教一级教师。幼年时就开始接触湘西苗族刺绣与剪纸,自幼对民间手工有着浓厚的兴趣。7岁随外婆和母亲学艺,从艺达30多年,其湘西苗绣由其外婆传授。由于个人爱好及刻苦钻研苗族民间手工技艺,2014年5月被评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传承人。

花垣县隶属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部,武陵山脉中段,湘黔渝交界处,人称“一脚踏三省”、“湘楚西南门户”,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典型少数民族聚居区,自古以来便有“百里苗乡”之称。花垣县有许多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苗族传统文化保存较为完好,拥有苗鼓、苗族古老歌、苗医药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赶秋节、苗族武术等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花垣县更是有“中国苗绣织锦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1]。历史悠久的苗绣,是当地重要的产业化项目,也是湖南省级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该“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是花垣县排碧乡的一位苗族绣娘――吴英继。

苗绣在苗语中被称为“熊莱卡本”,是苗族妇女精心制作的一种民间传统工艺,相传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为唐、宋、元、明、清各代向皇帝进贡之珍品。在历史上苗族第二次大迁徙时期,苗族先民们就来到花垣地界,奠定了花垣成为全国著名的苗绣、织锦之乡的基础[2]。苗绣技艺的传承暂未形成系统的体系,也少见于诸文本资料,大都靠老一辈传承人口传心授给年轻人,因此传承人是苗绣传承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吴英继出生于有着深厚苗族文化底蕴的家庭,母亲、外婆都是苗绣传承人,自她出生起,她的人生就已经与苗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至今日,作为吉首矮寨乡第八代苗绣传承人以及湖南省级苗绣传承人,吴英继在不断学习苗绣技艺的同时,也见证了苗绣传承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本文以吴英继学习和传承苗绣的时间为线索,以其口述形式展示一段苗绣传承经历以及与苗绣相关的人生。

一、童年时期:家庭熏陶,激发对苗绣之爱

我出生于传统的苗族家庭,我的母亲,外婆,太婆(外曾祖母)都是苗绣传承人。苗绣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我们是湖南湘西这一支的苗绣。我们最开始的传承人是龙梅银,然后是杨花香、石兰英、龙慧兰、杨兰兰,再到我的外婆施妹、我的母亲杨金莲,现在苗绣传到我这里就是吉首矮寨乡第八代。苗绣总结起来就是“一画二剪三分析,四绣五定作品现”,我们苗绣要先做绣版,可以画也可以剪,所以想绣好花就必须先画好苗画,剪好纸。我的外婆是读书人,是那个时期的放牌小姐(旧社会富贵人家的女儿),她小时候就有两个绣娘专门来家里教她绣花,我外婆不仅会绣花、剪纸,还可以唱一天一夜的苗歌不用歇息,非常厉害,苗族文化没有她不懂的。外婆的绣花技巧更是不得了,她绣花不画花边,专门留了很长的指甲,她用指甲掐布印就能绣花了,指甲修成半圆形,花瓣也是半圆形,用指甲做花样绣花,用大拇指甲掐布划就有线条了,当花枝来绣,图样在手指甲上,很手巧的外婆。我母亲是家里的大女儿,苗族自古以来的习俗就是“传艺传给大女儿”,所以,母亲对于剪纸、绣花、织布非常的精通,把外婆身上的才艺都学了过来。但母亲绣花的方式跟外婆不同,母亲绣的苗族花边大多是剪好纸贴在布上绣花,或是用红石粉画好图样后在布上绣花,在我的记忆里,她通常是晚上干完所有的农活以后安安静静地在煤油灯下,一边轻声地唱苗歌一边绣花。我母亲她非常勇于追求自己理想、非常坚强,她没有选择我外公给她定下的娃娃亲,而是与我的父亲自由恋爱。父亲是孤儿,外公担心母亲会受苦,坚决不同意,但我母亲还是要跟我父亲在一起,我外公气得要跟她断绝关系,她也没有放弃,仍然选择与我的父亲在一起,吃苦耐劳,靠织布、做手工来养活一家人。从小我就受到母亲线料,针脚的影响,这种坚强的精神更对我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我在传承苗绣这条路上坚持要走下去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母亲教会我要坚持。母亲常跟我说的一句话就是 “做女人就要有女人的模样,绣花缝衣一定要拿手,嫁到男方家里以后,男方家里的衣服都要主动缝制好。”在我小时候,母亲最大的希望就是把我培养成为贤妻良母,嫁人以后在婆家能讨婆婆的欢喜,不受气。我很小的时候经常看到有人来我们家请教母亲怎么绣花,也看到母亲将画好的花边送给生产队的其他妇女,我就感觉我的母亲真能干,那么轻松就画出好看的花纹,而且画花边真好玩,随随便便在纸上画几下就能绣花了。于是每次母亲一画花边,我就守在旁边,有时候烧了一把火去看母亲画画,看母亲画一会儿又接着烧火做饭。母亲每晚都要绣花到深夜,我就在一旁看着,母亲拿着笔在纸上随便勾几下就是一幅生动的图案,看起来好容易,那个时候我就想以后要像母亲一样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边来。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嘛,作为家里的最大的女儿,下面还有四个嗷嗷待哺的弟弟,我5、6岁的时候就已经会做一些基本的家务活,还会跟着母亲一起外出,她干活的时候我就在一边照顾弟弟,偶尔帮母亲锄土、拔草。有一次,哄弟弟睡着之后,我就说:“妈,我来帮你刨土(即锄土)。”母亲心疼我,不想要我这么小就做这么辛苦的事,也怕我拿锄头拿不好受伤,于是顺手摘下树叶和山刺,教我用山刺在~子上扎图形,模仿绣花。母亲教我刺好多形状,比如“s”型,圆形,我用扎好的叶子对着太阳,阳光透过这些小孔形成的图形以及阳光透过来散射出的色彩在我心里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原来绣花就是各种颜色搭配在一起弄出一个个美丽的图形,我想要做出这么漂亮的东西来。在这之后,我经常用棕叶和山刺做玩具来模拟绣花,对绣花的兴趣在这样的游戏中培养起来。我慢慢的长大了,山刺和树叶的游戏已经不能满足我,我非常想象母亲一样在纸上画花边,在布上绣花,于是有一次,我把饭放在火上煮,趁母亲去锄土做事,我就悄悄地跑到母亲房间,拿着她的笔在她的纸上画,画了几笔一不小心把笔搞坏了,母亲画的花边(刺绣的模版图)被我弄的不成样子,我心里十分着急,都不记得煮了饭在厨房,后来饭也糊了,母亲回来以后十分生气,非常严厉地教训我,但是看到我在纸上画的好像还有模有样的,她就打算开始慢慢地教我画小片的花边,但还是不准我动她大片的花边。等我到了6、7岁时候,开始上小学了,就跟母亲学着用铅笔来画花边,画出来的花非常的好看,经常受到我们队(生产队)里其他妇女们的表扬,她们还要我给她们画。除了画花边,母亲也开始教我剪纸、画苗画、唱苗歌,在我们那边,画苗画、学剪纸对于以后做苗绣绣模有很大的帮助,一般在绣花的时候就唱苗歌,我慢慢的长大,母亲把这些活儿都教给我。11岁,小学毕业之后,母亲告诉我想要绣花就要学会养蚕,于是开始教我养蚕和扯丝,用蚕丝来做绸布,用扯出来的蚕丝做绣花的线。我们苗族人喜欢将女儿称作“蚕”,蚕长成茧吐丝时就是出嫁之时,因此苗族女子都要会养蚕。这时候,我也开始陆续学习一些单色的刺绣,学习的针法都是很简单的,基本就是学平绣,我还帮母亲和同村的妇女画花边,也给我的同学朋友们设计一些小的东西(苗绣刺绣品),她们都很喜欢。

二、青年时期:校园求学,执着于苗绣之美

养蚕、拉丝、做布都是苗绣的前期准备,主要步骤还是刺绣,我们苗绣有很多的不同,要装饰的地方不同,有的是装饰袖子,有的是装饰裤脚,还有一些绣在胸前,而且使用功能大有不同,有的是赶集的服装,有的是结婚的服装,有背小孩的那种背带,我们一套比较隆重的服装上通常有十几种不同的花样,各种针法都会运用上去。针法是我们苗绣的精髓,苗绣的针法很多,像平绣、辫绣、绉绣、结绣、缠绣、贴绣、绒绣、堆花、倒针、锑绣等十多种,但是我们平时最常用的就是六种:平绣、交叉绣、缠绣、打籽绣、马尾绣、跨绣。在我小时候母亲教过我单线绣花,其实就是只用一根线绣花,一种颜色,绣出来的图案看起来比较单调,这主要是打基础的过程,慢慢学习练习各种针法。等到15、16岁,母亲开始教我绣彩色的线,各种针法都要学习 ,到了后来,自己绣的多了就会有偏好的针法,那几种针法就会运用得越来越好。我学会了绣彩色的线之后就开始准备绣自己的嫁衣,嫁衣要绣好几年,按苗族老一辈的说话就是,嫁衣上面绣的花y就代表女子能干的程度,绣的花越漂亮,说明这个女人很贤惠。我最开始是学习绣胸花花边,然后到袖口花边,再到裤脚花边,再是背裙花边(一种背婴儿的背带上面绣的花边),一直到帐檐花边(挂在床边的一种装饰品),在一次次的练习中,我对苗绣越来越熟悉,技术也越来越好。最开始很简单的一朵一朵花的绣,慢慢到后面我就绣一大片一大片的花,还绣各种图形。我们苗绣不像其他的民间传统技艺,我们不用专门拜师求艺,一般都是母亲传给女儿,我妈妈,外婆她们绣花那么厉害,自然要把这个技术传给后代去。外婆只有我母亲一个女儿,我母亲继承了我外婆的苗绣技术,而我母亲也只有我一个女儿,所以我小时候她也经常跟我讲一些苗绣的东西,我从小就受到好多熏陶。至于我的女儿,她不像我们生活在寨子里,自出生后就在城市里面读书,对绣花这些东西都不怎么感兴趣,我就只好把家里这种苗族文化的氛围弄的浓厚些,不能让她忘本啊。

(19)84年,我初中毕业,其实我成绩非常好可以直升高中,由于家里经济困难,下面还有四个弟弟要上学,于是我就参加工作了,成为一名民办老师,但是在第二年(即1985年),我考上了长沙师范学院的函授生。(19)89年函授毕业时,我又考上了一个县只有两个名额的编制生,得以继续在湖南省长沙师范学院脱产读书。在外面学习的这些年我接受了很多苗族以外的文化,结合本身苗族文化的好底子,我觉得这几年我是进步最快的。在这几年的学习期间,发生了两件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事:一是周鸿儒老师偶然间看到了我画的苗画,他很喜欢,就来问我:“你是湘西的吗,除了画画你还会其他的吗?”,我就回答他:“当然啊,我还会剪纸、绣花。”我剪纸是可以不画图的,他看了我剪纸以后非常欣赏我的这个即兴剪纸,因此在一次展览会上给了我三个展览版面中的一面用来单独展览我的剪纸;二是在学校举办的剪纸比赛中,四位评委老师都给了我的“四鸟报喜”这幅作品99分的高分。自此之后,我就成了学校的名人,许多同学都非常崇拜我,把我当作她们的偶像,还想拜我为师来学习剪纸和苗绣。我第一次感觉到原来妈妈传授的技艺是这么美,这么有用,我为自己民族特有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此时,我就下定决心,要继续学习苗绣和剪纸,同时也要将这些民族特色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苗族。有了这样的信念之后,我就很积极地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认识了好多朋友,拜访了好多的老师,还获得了在毕业晚会演出的机会。在毕业晚会上,我编排了苗族鼓舞,为了使演出效果更加逼真,我回自己寨子里借苗族服装,每次都是下午坐车赶回寨,晚上在寨子借了衣服并绣些小花,第二天早上匆匆忙忙赶回学校。演出十分精彩,虽然很累,但我心里甜甜的,我为苗族做了事情,把我们的苗绣、苗舞、苗歌都宣传出去了。正是这一次演出,衡阳师专的领导看中了我,希望我去他们学校定向培训舞蹈并兼任手工活动,毕业之后留在衡阳师专当老师,但我们家穷,经济不太好,四个弟弟要读书要抚养,没办法,我只得放弃这个机会。(19)92年8月毕业之后,我分配至了花垣县民族幼儿园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幼师。我分配到幼儿园以后,非常努力地把幼儿园的课外活动变得精彩有趣,因为我剪纸好,我剪的大红花多种多样,剪的小动物栩栩如生,小朋友们都喜欢我的剪纸,为了得到剪纸,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越来越好,越来越听话。幼儿园举办活动的时候,我不仅编排苗族舞蹈,还给小朋友们设计、制作表演服装,在服装上面绣上各种各样苗族的图案。对同事和朋友我也很热心,经常送剪纸给她们,每逢谁家里有喜事,我就主动地帮忙剪纸绣新娘服,她们都称我为“花姐姐”。

三、中年时期:艰难传承,沉醉于苗绣之魂

从92年一直到08年这些年,我没有在苗绣上做出大的成就,就是安安稳稳地当一名幼师,在业余时间里继续自己的爱好――剪纸和苗绣,其实这一段时间对于我来说就是自我沉淀的一个过程,除了在幼儿园上课,我就经常回家跟着我妈一起继续绣花,接受苗族文化的熏陶。

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穿着自己绣的衣服去参加湖南省剪纸协会举办的剪纸展,在展览会上,大家都觉得我的衣服很有特色,还有人想预定我的这套衣服带到国外去。在兴奋之余,我意识到将苗绣加工制作成产品引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是带来经济效益的好方法,更是宣传苗族文化的好手段,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我也有了新的想法,我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应该仅仅只是一名幼师,或许我可以为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多做一点贡献。

(20)09年开始我就决定要转型了,我想将剪纸技术运用到苗绣上面,希望自己能在苗绣方面做出一点成就来。(20)10我开始有一些小小的成果,制作了许多苗绣服装以及小玩意儿。接下来的两年时间(即2010年和2011年),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回归基础,整合阶段。这两年我特意回我们县里,去其他村、其他寨子拜访了许多手艺精湛的老师,收集了很多针法,而要学习这些针法,只能拜访那些老一辈的人,现在的年轻人会绣花的太少,可以说基本没有。为了更好地搭配色彩,我又向擅长画龙的龙成忠老师请教了很多次,这个老师画龙画得非常好,非常逼真,并且他只画龙,其他的都不画,就与这句话“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相似,他非常的厉害,所以我就经常去拜访他,去跟他学习。为了提高做绣版的技巧,我跟剪纸传承人――吴桂来老师学习了很久,也向自己的母亲、外婆重新学习探索了许多传统的苗绣技艺。这一时期我只想学习,我想的就是要吸取所有在苗绣以及苗族文化上有造诣的人的才华,到了我这里以后,再整合吸收发挥在自己的刺绣品上,带给人们一些不一样的感受。两年时间的学习,我确实提高了许多,本身我绣花的底子不错,又接受了现代教育,在外面读书,比老一辈的那些绣娘更有想法,在绣花的时候我会加入一些现代化的东西在里面,这样绣出来的花就更加具有时尚感。这个时候,我绣花已经可以不用提前画花边,随时可以绣,还可以即兴绣花,我绣花的图案更加生动,色彩搭配更加恰当,我更加迫切地感受到自己应该做得更多,我要把博大精深的苗绣及其文化传给年轻人。或许是老天也在暗中帮助我,(20)12年9月我从花垣县民族幼儿园调到了花垣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成为了一名授苗绣课的老师,这次工作上的调动对我来说传承民间文化更方便。来到新的工作环境,我的目标很明确,第一是想将苗绣这门手艺传至17,8岁的少女们;第二是想要脱贫致富,让自己以及学校里这些年轻的妹子们生活可以宽裕一点。我来到职业中专以后就跟校长建议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及兴趣小组传授剪纸和苗绣,12月份,在校长的大力支持下,我成功举办了“学生剪纸展”,在这个活动上我穿着自己绣的衣服,还把自己做的一些苗绣小玩意拿出来给别人看,慕名而来看展览的人络绎不绝,邻近县城的一些学校也派来了参观学习的人。这一次展览是一次很轰动的手工展,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领导们都很开心,我的名声渐渐扩大。之后在一次会议上领导问到同我一起调过来的同事们,来到职业中专是否后悔,其他老师都说调来这里并非本意,只是服从上级命令,只有我的回答令大家惊讶,“我是带着理想来的,我不后悔来到这所学校,只要领导欣赏,我不后悔。”在我们职业中专,我就是尽心尽力地教学,传承民族文化,一点都不会想其他的事情。

没事的时候我也经常去拜访老一辈的苗绣传承人,与她们研究苗绣,人总是要不断学习创新的嘛,所以我也思考怎么去创新,首先这个针法肯定不能只用一种,那样太单调,我要灵活运用各种针法,要把平绣(插以插针的方法绣完苗绣底本再进行装饰)、交叉绣(即错位绣法)、装饰绣(包括勾边绣)、勾造艺术品(打籽绣、辫绣、缠绣、马尾绣,例如孔雀尾巴上的装饰)和跨绣等那些联合在一起,还要以各种几何图形来刺绣,例如三角形、十字架、扇形、圆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等,其实我感觉一些数学原理还是可以应用到苗绣中去使苗绣简单化。在图案和色彩上,我们苗绣主要以吉祥的麒麟、龙、凤和常见的花草、虫、鱼等为图案,讲究对称美、充实美、艳丽美,因此我绣花取图时就把动物图形和植物图形有机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单线和双线使色彩搭配更加多彩。除去颜色和色彩,风格肯定也要有所创新才行,要使苗绣被大众接受,吸引大家的眼光,我在苗族风格中加入了现代元素和时尚感,使得绣品充满新奇感,设计图样我一般基于简单大方原则,结合色彩与明暗度进行创作。制作服装时,我会根据个人的身高、胖瘦和肤色 ,运用美学知识为客人量身定做,不同的服装有着不同的故事内容,特别是新娘装,我会根据新娘的个人背景而创作一套独一无二的嫁衣(例如在嫁衣上绣上新娘父母的生肖属相)。别人都说我做的苗绣服装最大特点就是“衣服像是有了生命”,每套服装都有灵气,每套服装有每套服装独特的故事,很新奇,是一种带有民族特色的新奇感。在苗绣时我总结合外婆和母亲的手法,采用几何图形来绣花。在创作过程中,我在造型上有多种改变,在色彩上有些突破,在服装的运用上又有一些创新,因此我的苗绣也算是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吧。

在苗绣领域取得成就越来越大,影响力在扩大的同时,他人的妒忌会随之而来。有些人,包括一些老师专门在背后说我的不是,说我爱出风头,到处贬低我,诋毁我的人品,还经常有人对我授课教室里的电线电灯动手脚,这种情况下一旦出事就会危及到学生的生命安全,而且我上课要用的手工材料总是不足,还有一些人恶意损坏我学生做好的绣品,我真的很气愤,这些人怎么那么见不得别人好呢。尽管校长全力支持我传承苗族文化,但其他人的这种态度真的让我好寒心,我宣传苗绣不也是为了把我们苗族的文化发扬光大吗?调整了一段时间后,我决定将传承苗绣的重心转移至农村,我去农村找那些会绣花的农村妇女,她们本来会绣一点,我再教她们一些新的方法,那样绣的快,成品质量也好,就能卖出去。我画好花边,想好怎么绣,搭配好色彩,再去农村请她们绣,我给钱,绣好以后我又把东西收回来,整合在一起做成苗绣产品,最后再卖给城里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离婚以后我一个人带女儿,手头很紧,给村民的钱很少,她们嫌弃每朵花十元的工价太低,没有几个人愿意接活,没办法我只好去村民家里做思想工作,“你不要看目前我给你的钱少,你很久没绣花了,我们慢慢走,我教你绣花的技巧,把绣品做好,以后钱就会赚得更多。”“我教你绣花,你可以学到新的技能,以后不跟你也有拿得出手的手艺活,多好啊!”“苗绣是我们苗族的特色,要把这样的一种民族特色宣传出去,让其他民族的人们欣赏咱们的独门技艺。”可能是她们也感觉到了我的真诚,我本来就是从农村出来的,相处久了她们也看得出我是那种很本分很老实的人,到后来她们都说这个老师做事踏实,很认真,是个好人。慢慢的,跟着我绣花的村民多起来,接的单多了,我将报酬提高到了20元一朵的绣花成品,30元一个绣片成品。村民们看到了我慢慢做出了成绩,于是很多人都愿意来帮活,最开始我只有两个专属的绣娘,现在有了九个技术高超的绣娘,再加上我自己,出成品的速度加快,订单逐渐增多。这时候,我开始卖自己手工绣的新娘装,价格从3800―6800元不等,一一线无比精致,每套新娘装都有一个关于新娘子自己特别的故事,因为苗绣新娘装的完成时间比湘绣快很多,花色品种比湘绣多,并且价格相对更便宜,所以很多人来订,还有朋友花6800元从我这里买了新娘装后转手以15000元的价格卖到了美国,我真不喜欢这些做法。我性子比较直,不太喜欢某些领导的办事方式,有些领导不喜欢我这种有啥说啥的性格,就给我穿小鞋,比如暗中扣留我部分省级苗绣传承人补助金,全年只发我1000元。还有些领导直接把我的荣誉证书没收。另外,有些人特意偷我的作品,稍微改一个图案就拿出去卖,服装这个东西的版权跟其他东西不同,我在袖子上绣的是熊猫,别人改一下改成猫咪那两个衣服的款式就不同了,所以也没法告别人侵权。在一次规模较大的苗绣比赛中,有人找到我说:“你交一幅作品上来,我们给你钱,但是以年轻小姑娘的名字署名,你老了,没有前途了,就让年轻人顶替你嘛。”我听了之后非常生气,我年龄大怎么了,年龄大就没有前途,没有能力了吗?那我一定要将苗绣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苗绣的魅力,不论他人的想法是什么,我都要将苗绣传承下去。但是我做这个苗绣传承,资金不足确实也是一个大问题,离异之后我独自一人抚养女儿,经济本不太宽裕,还要拿钱出周转资金更是不易,有时我需要购买其他的绣品来钻研不同绣法和针脚,日子过的紧巴巴的,女儿跟着我也是受尽委屈,但是我女儿十分懂事,她知道妈妈做这个苗绣传承十分不容易,都想着法子给我省钱,吃穿都不挑剔,还拿出了自己积攒了多年的压岁钱来支持我。

(20)13年和(20)14年我获得了蛮多(很多)奖,在苗绣传承工作上取得的成绩比较突出,因此在(20)14年7月,我调到农广办(即隶属于花垣县县委农村工作部的花垣县农广校)担任苗绣老师,教授村民苗绣。调过来以后,我经常举办培训班传承苗绣,有时还要到十八洞村这样的地方送教。在举行了多次培训之后,我发现到这里来学习苗绣老妇人越来越多,我就觉得奇怪,怎么年轻人没看见,老妇人反而过来了呢,后来问到她们才知道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些老妇人们的儿子儿媳在县城工作,不放心她们在农村住,想接母亲来县城一起生活,但是母亲不习惯城市生活,好说歹说都不愿意来。年轻的儿媳听说我在县农广校教授苗绣,立马打电话告诉母亲:“妈妈,我们带您到城里来住,这里有人搞苗绣呢!”“有吗?”“有啊,隔壁小丽的妈妈就在那里绣花呢,还有好多咱们村里的人在那。”老妇人们听到这个消息才答应来城里住一段时间,来了以后发现又能绣花就不愿回去了,就这样,老妇人慢慢地往城里来住了,一边带孙子,一边跟着我学习苗绣,还能从我这里接单绣花,一个月能挣6,700元,她们告诉我现在她们可以经常给孙子买衣服,孙子去上大学他们给他1000多块钱的零花钱,她们在城市里生活的太开心了,一点儿都不想回农村去了。我听完老妇人们的故事好开心的,这也算我为农村家庭“城镇化”做了一点事,因为,老妇人进城成为了第二劳动力,支持儿子儿媳妇的工作,年轻人们就可以更好地工作,把我们城市建设好,小孩子也有人带着,这多好啊!而且我这样传承苗绣就是典型的“双赢理念”,既产生了经济效益,带领村民们走向致富之路,又传承了苗族的传统技艺和传统文化,这个“双赢理念”我感觉还是不错的。跟随我绣花的绣娘慢慢增多,我又开始着手准备开发新产品,创设新绣法。我要改变普通群众一听到苗绣就是想起苗服的这种想法,于是我从生活用品着手,制作了带有苗绣的被单、被罩、茶几、各种挂饰品和装饰品,服装方面我就把产品搞得更加的多样化,不仅有节日服装(新娘服、赶集服、表演服),还有生活装(连衣裙、半身裙、长裤、旗袍、衬衣、棉衣等),各种围巾,项链,手链和手镯。这些产品最初制作出来时,我都是赠送给朋友们, 我觉得人真的是“出门靠朋友”,一定要怀着一颗感恩与真诚的心同朋友们交往,传承苗绣这条路要是没有朋友们的支持和帮助我走不到今天。

传播苗绣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更何况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来学,我就思考着可以让苗绣走出课堂,让更多的人接触学习苗绣。于是我在农村和自己家里成立了两个主要的绣坊,专门培养绣娘,绣娘们将我设计的产品加工制作出来,平时我另外传授她们一些苗绣的技艺,而且我们学校经常举行送教下乡活动,教农妇们苗绣针法以及色彩搭配。当然苗绣传播还是要依靠一定的商业手段的,比如出售新娘装、时装、以及各种苗绣产品,有时候我也会参加一些义卖会,把我的绣品拿到那儿去,这也是很好的传播方式。现在网络那么方便,我也会运用像QQ,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宣传苗绣,利用文字、书籍、图片、视频来宣传苗绣。我感觉可能传播苗绣最主要的方式还是我平时参加的一些活动,比如有些是官方机构举办的苗绣比赛啊,还有一些非官方组织举办的民间文化活动,只要有这些活动我就去参加,这些既可以遇到其他的苗绣传承人,同她们商讨一下绣法,也可以提高我个人的知名度。我还会举办各式各样的展会,例如自己个人的苗绣服装展、剪纸展、苗画展以及为学生举办的剪纸比赛、毕业设计展等。苗绣传承这条路不好走,还是有很多的困难,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布料什么的制作只要花很少的时间,很少的材料就可以做出很好的东西,而且有的人还发明了机器绣花,这些对苗绣的发展还是有很大的阻碍的,但是我不怕,机器绣花的质量还是比不上手工的结实,你看我的这个腰带上面的绣花,这都是手工的,你用指甲去弄这条线,线是不会被勾出来的,而且手工的绣花不论你怎么洗都不会掉色,那个机器绣花虽然很快就出成品,但是质量远远不及手工做的好。在我们寨子里,年轻人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大,她们都是去外面打工,要么就是在外面读书的,都不喜欢这种老一辈流传下来的东西,包括我女儿,她开始也不喜欢这些东西,后来我家里的装饰品啊,床单啊,茶几啊什么的到处都是苗绣苗画,她天天受到这些苗族文化的熏陶,慢慢的也喜欢上苗族文化了。所以平时在生活中我也想让我们苗族的这些青年人多接受一些熏陶,要把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手艺延续下去,要传播出去,让其他人也看看我们苗族人其实还是很优秀的。在我们寨子里很少见到年轻人穿传统苗服,大家都倾向于汉化的服装,都觉得现代服饰简单轻便。年轻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传承工作,能够提高年轻一代对苗绣的兴趣,将这一项特色技艺传承下去。就算再难我没有想过放弃,苗绣对于我而言已不单单是经济产物,苗绣文化已经融入到我的思想中,融入到我的生命里,如果哪一天我不再接触苗绣,那一定是我不在这世界上了。我自己总结是十五个字:“苗语是天书,苗绣是语言,苗服是故事”,我希望能凭借这样的方式使人们了解苗族的图腾文化,了解我们苗族。

四、对苗绣传承的相关思考

1.苗绣传承面临的困境

吴英继从小就在家庭文化的熏陶之下获得了大量的苗绣知识,培养了浓厚的兴趣;在青年时期她外出求学,更好地将外族文化与本族文化融合在一起,执着于苗绣之美;到了中年时期,她将自己事业的重心转移至传承苗绣上,为苗绣传承与发展做出了贡献。作为湖南省级苗绣传承人,吴英继在传承苗绣过程中受到过一些帮助,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她传承过程中也遭遇到许多阻碍因素。

首先是经济上的压力。苗绣传承的“双赢理念”在取得经济效益前的资金投入都是需要吴英继自己垫付,作为单亲母亲,她手头并未有太多的闲置资金来周转,因此只能小范围地进行苗绣的传承工作。吴英继说到苗绣产品一般是售卖给城里人,他只是对这些产品抱有新鲜感,而且在这样的销售情况下大多是倚靠“熟人市场”,苗绣的销售暂未形成特定的品牌,也无特定的消费人群。

其次是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吴英继说到在她小时候,村里的人们穿的服装都是由母亲亲手缝制,到了八九十年代,纺织技术进步了,机器制衣兴起,市场上各式各类服装的涌现改变了苗族人民的着装。相比于快速成衣,苗绣服装的制作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一般都是家里的妇女们缝制,规模大一点的就是有三五个人的小作坊,生产速度慢,且款式更新速度远不及成衣,因此人们都选择穿着简单轻便的现代服装,苗族传统服装在日常生活中很难看见,只有在重大的传统节日才能见到。社会的进步还吸引了很多苗族青年们外出务工挣钱,年轻人少了,这项传统手艺的传承就成了问题,据吴英继说,她们村里会苗绣的妇女最少都在40岁以上了,20多岁的年轻人连苗服都不愿意穿,更别说缝制苗服。

再次,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经费的支配有失透明。正如吴英继所提及的有些部门扣留国家颁发给她的奖金,很多人从图案色彩方面来盗版她的绣品,尤其是邻寨或者是同村的人,碍于面子,她并不好当面跟那些人说开这件事。若是当地政府能出台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也就能有效保护她的知识产权。这也正是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过程中的普遍问题,有一些民族地区对于属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缺乏保护意识,也就没有相应有效的保护措施,导致本民族的传统手工艺遭到剽窃和盗取[3]。

最后在文化教育宣传方面,苗绣传承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与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相比苗绣的发展还有很长的道路,湖南省已经成立了相应的湘绣研究所以及湘绣创发研究中心,经常举办相应的湘绣比赛和相关展览,而且在一些高校中开设有与湘绣相关的专业。然而苗绣领域的研究学习中心尚未创建,在苗族聚居地,当地学校也未开设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据媒体报道:《文化遗产流失让人泣血,百年后研究苗服到国外》,文中法国巴黎一家私立民俗博物馆馆长对我国有关民族文化研究专家说的一句话:“百年后,中国人要研究民族服饰,还要到我的博物馆来研究。” [4]这种现象确实令人堪忧。

2. 苗绣传承的建议

苗绣面临着传承乏人、技艺退化以及逐步走向衰落的困境,其传承不是仅仅依靠传承人或是政府就可以收获效果,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来探求苗绣的合理传承、有序发展、不断创新的途径。就吴英继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困境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多途径筹措资金。要通过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将苗绣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发展当地经济。政府可以通过投资与招商引资的方式为苗绣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资金后盾,鼓励开发苗绣服饰手工艺品,使苗绣走向大城市。二、传承方式多样化,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重视家庭在苗绣传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更要突显学校的苗绣传承功能。当地政府可以在学校课程中加入一些具有苗绣特色的课程,这些课程不是单一的讲授方式,在请技艺娴熟的苗绣传承人教授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动手体验,两种方式的结合才是培养传承人的办法。另一方面,可多举行一些苗绣类的民间技艺比赛,重视利用各类传统的民族节假日传播苗绣知识。再者就是成立相应的苗族刺绣研究中心。三、重视苗绣的法律保护。要从法律着手,对新研发的苗绣产品或是工艺品,及时为其专门的技艺、绣法和图饰等申请注册商标、专利予以保护,坚决严处侵权盗版行为。四、重视苗绣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奖励有才能的关键性人才如省级传承人、国家级传承人,鼓励苗绣手艺人发挥创作积极性,促进其研发新的苗绣花样、产品等。

3、对苗绣传承发展的展望

苗族刺绣技艺精巧,色彩鲜艳,在2006年5月20日,湘西苗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代手工艺的发展和社会技术的进步对传统产业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作为一个没有实际文字的民族,苗绣文化将苗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衔接起来,是十分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正是由于苗绣技艺的传承暂未形成系统的体系,也少见于诸文本资料,大都靠老一辈传承人口传心授给年轻人,因此传承人是苗绣传承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活着的遗产。我国著名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倡导者冯骥才先生曾说:“有史以来,中华大地的民间文化就是凭仗着千千万万,无以数计的传承人的传衍。它们像无数雨丝般的线索,闪闪烁烁,延绵不断。如果其中一条线索断了,一种文化随即消失;如果它们大批地中断,就会大片地消亡。” [5]传承人在民族文化传递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旦传承人缺失,我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传统手工艺的消亡,更是民族文化的断层。在实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除去传承人这一传承主体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也在传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主要依靠传承人来进行,而非遗的保护主体,主要指处于状态的那些社会群体,如各级政府、学术界、新闻媒体、社会团体以及商界人士,他们虽不直接参与传承过程,但以其所具有的各种资源、经济实力、话语权和相当专业的保护技术影响着传承过程[6]。在吴英继所述说的学习与传承苗绣的经历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非遗文化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之间o密的联系。吴英继从一名热爱苗绣的教师到评为湖南省苗绣传承人这一过程中,少不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类协会团体的支持,她所拥有的高超苗绣技巧也要依靠非遗文化保护主体的支持才能更好地传播与传承给年轻后代。

苗族刺绣以其精美性在国内外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信息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在欣赏国外其他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同时,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也走进了外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近几年,许多的苗绣产品远销国外,一些苗绣作品更是在法国等国家进行展览,苗绣走出了国门。苗绣在国内的发展也十分可观,人们对大批量化生产成衣产生视觉疲劳后,重新审视苗绣这一传统手工艺服装,其精美性、内涵性是成衣以及快速工厂生产制品所不能媲美的。发展前景的广阔性不是要求苗绣像其他制品一样工厂化大量生产,在提高苗绣产量的同时还是要保证其精致度,在对苗绣进行改良创新的过程中要注意保证其传统性。苗绣要发展,更重要的是传承,把这一传统手工艺传给下一代。

除绣娘以外,数千年来活跃在民间的各类手艺高超的匠人以及各种民间习俗的主持者与祭师,将我们先人留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完整地保存下来。对于这些财富的传承保护不是仅将其视作一种遗产,无视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也不是将其关在象牙塔中进行封闭式的保护,这种保护工作应该是与经济、教育、文化等产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的可持续的保护[7]。我们要思索如何在保持苗绣精美性的同时又能加快其产业化发展的进程,如何在苗绣不断发展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其继承发展。苗绣传承不仅仅是政府官员或是文化产业工作者们的事情,作为我国的传统民族技艺之一,苗绣的发展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社会各界的人士要共同努力。苗绣文化传承发展的观念若能渗透至普通民众的心里,在他们心中形成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我们或许不会有那么多的后顾之忧,而“文化自觉”也是我们对民族传统文化宣传发扬的最终目的。对于诸如苗族刺绣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要继承下去,更是要将这些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湖南省花垣县人民政府.花垣简介[Z].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人民政府网http:///,2013.05.08

[2]石维刚,谭祖武.花垣县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化情况调研报告[R/OL].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2013.10

[3]罗林,吴培秀. 论苗族刺绣及其传承[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37-39.

[4]周芙蓉.文化遗产流失让人泣血.百年后研究苗服到国外[R/OL] 2005.12.29

[5]冯骥才. 活着的遗产[N]. 农民日报,2007-06-09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