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7: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劳动力资源调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全镇劳动力资源现状
本次调查涉及劳动力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及就业情况三方面。调查统计全镇常住人口数41532人,其中16至60周岁的劳动力资源人口共26123人,占常住人口数的62.9%。从年龄结构看,16到25周岁的6063人,占劳动力资源的23.2%,26-40周岁的7476人,占劳动力资源的28.6%,41-60周岁2的12584人,占劳动力资源的48.2%。从劳动力文化结构来看,具有小学文化程序的有10650人,占劳动力资源的40.8%,初中文化程度的11629人,占劳动力资源的44.5%,高中文化程度的2907人,占劳动力资源的11.1%,大专文化及以上的937人,占劳动力资源的3.6%。从劳动力就业情况看,流出外省的有12445人,占总劳动力资源的47.6%,省内县外就业的2049人,占7.8%,县内就业数1246人,占4.8%,在所有劳动力资源人口中,从事农业生产人数9137人,占总资源的35%,劳动力资源中尚有1246人尚未就业。
二、全镇劳动力资源特点
一是文化层次低。在此项调查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总计3844人,占劳动力总资源的14.7%,比例很低,大多数劳动力仍只是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水平较为低下。
二是流出劳动力多,全镇常住人口41532人,而省外就业的劳动力就有12445人,占总人口的30%,更接近劳动力总资源的近半数,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
三是二、三产业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在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资源中,大多是在家务农,外出就业劳动力中,大多从事工业和建筑业,其次是商业、餐饮等,且外出就业大多属自发性、盲目性,多数通过熟人介绍及裙带关系外出,缺乏利益保障。
三、几点启示
1、提高劳动力素质,进行多行业、多方位的技术培训。通过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力度,对在家务农的劳动力进行各项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促进农民科学种养植,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对于外出务工的,可以通过“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首先对流入地的用工需求进行调查,有针对性对外出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一经转移就能上岗,增加务工人员的经济收入。
一、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和特点
1、农村劳动力资源构成状况。到20__年底,我县共5镇8乡1个街道办事处186个行政村,有农业人口21.4万人,农村劳动力10.49万人。从劳动力资源分布看,农村劳动力主要分布在乡村,城镇失业、下岗人员主要集中于县城;从调查统计的劳动力资源构成看:①以年龄结构划分,年龄16--25岁以下19077人,占总数的18.17%,26—35岁28207人,占总人数的26.88%;36—45岁27506人,占总人数的26.21%;46—55岁17724人,占总人数的16.89%;56岁以上12429人,占总人数的11.85;②以文化结构分析,大专及以上文化205人,中专及职中1190人,高中文化12558人,初中文化51153人,小学文化及以下39837人,分别占总数的0.2%,1.13%,11.97%,48.74%,37.96%。③以专业技能划分,有技术技能24617万人,没有技术技能的普壮劳动力80326万人,分别占总数的23.45,76.55.④从我县目前就业渠道来看,农村土地资源有限,加上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进一步深化和农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退耕还林的实施等,农村劳动力逐渐从土地上剥离出来,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每年将增加3000多名剩余劳动力,而且我县工业经济总量不足,农村产业化经营、小城镇经济、乡镇企业发展步伐缓慢,县城吸纳就业容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劳动力供给的需求。城乡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大是我县就业的一个显著特点。
2、劳务输出现状。我县的劳务输出工作起步较晚,是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培育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由最初的零星组织到现在的有组织输出,由盲目无序到有组织流动、服务和管理逐步规范,经历了近几年的摸索和实践。到目前,全县共建有各级各类劳务输出管理服务机构22个,其中县级8个,乡镇级14个,从事劳务输出工作人员78人。根据劳动力登记调查和劳务输出统计报表资料分析,20__年外出务工人员达3.62多万人次,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期37.73%。从输出的流向上看,呈现出舍远求近的特点,其中向西北地区输转16651人,占输出总人数的46.04;向东北地区输转3045人,占输出总人数的8.42;向华北地区输转6836人,占输出总人数的18.9;向华东地区输转2582人,占输出总人数的7.1;向中南地区输转2773人,占输出总人数的7.67;向西南地区输转1226人,占输出总人数的3.39。我县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山西、内蒙、上海、浙江、广东、新疆、宁夏等城市,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从事建筑、建材、市政、拆迁、采煤(矿)、运输、制鞋、机械加工、保洁保绿、经警保安、餐饮服务、家政服务、服装加工等行业。上述数字反映了我县劳务输出总体概况:自发外出多,组织输出少;零散外出多,建制组织少;普壮劳力多,技术工人少;农村外流多,城镇外流少。
(二)主要特点
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和自主性。60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是通过亲朋熟人介绍或引导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的人数占转移总数的不到40%。
2、转移区域广泛。因受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就业机会和就业观念的限制,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于省内、省外。在省外实现就业的人占总数的30以上;省内实现就业的人占总人数的不到70。
3、农民工就地转移具有兼业性的短期行为。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经商,转移的时间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少与外出务工收入的高低密切相关。尤其在县内务工的人员大多属于此类。
4、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建筑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简单体力劳动成为转移主要途径。由于我县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技能单一,因而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到了转移劳动力总数的76以上。5、转移劳动力逐步转向高层次就业。部分转移人员走上了管理阶层、技术岗位;还有一部分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拓宽了视野,增多了知识,有了一定资金,便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自主经营自主创业。尽管这部分人员数量较少,但已成为推动县城经济发展的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劳动力资源分布不平衡。全县农村劳动力的90%以上分布在原区村社,山区劳动力资源贫乏,逐步呈下降程度。
2、转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组织转移的劳动力比重不高,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方式。加之目前由于我县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中介组织也不够健全,加上组织引导工作不到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便捷可靠的信息渠道,导致盲目性很大。使得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式比较单一,通过政府部门、单位及中介机构组织输出的比重小,经过亲朋好友介绍或自主转移的外出务工人员占有很大比例。特别是在县内实现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多是自发的、分散转移,由组织转移的人所占比例不高。
3、从业结构单一,层次低。从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所从事行业看,从业结构简单,就业面狭窄,且层次较低,外出务工人员多集中在以手工操作为主,技能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量大,工作条件差,劳动报酬低。
4、劳动力素质较低,制约了转移领域。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是制约转移数量和转移层次的重要因素。从长远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必将越来越窄。
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日渐增大。一是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简单劳动力需求量逐渐减少。二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面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双重压力。
三、制约农村劳动力转
移的原因分析
(一)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综合效益差。城镇化水平决定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受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及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县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城镇化水平低,导致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弱。加之,随着的深化,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使得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延缓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
(二)城镇工业企业及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发展壮大工业企业和乡镇企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但我县工业企业总量少,发展后劲不足,加之全社会发展乡镇企业机制有所弱化,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三)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仅占总人数的13.5;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则更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低素质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领域和转移面越来越窄,转移难度加大。
(四)农村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发展滞后。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我县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不通畅,劳动力市场和职业中介组织不完善,为农民外出务工服务的信息反馈、中介服务和管理工作薄弱。加之,由于务工信息宣传传播方式单一,传递渠道不畅,中间梗阻的问题比较严重,农民不知道哪些地方有就业岗位,需要劳动力,对劳动力的素质有何要求等,大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存在着盲目性。
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一)搞好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进一步做好思想动员工作,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支持帮助、参与劳务输出,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年内要联合电视台共同制作劳动法律、法规专题讲座以及务工人员和返乡创业成功人士访谈等,增强农民工法律意识,提高外出创业的积极性,使“劳务输出光荣,劳务致富光荣”的观念深入人心。开辟劳务专栏,加大对劳务工作的宣传报道,尤其对在劳务输出工作中有突出成绩的人员和通过外出务工脱贫致富的典型事迹要加大宣传报道力度。通过发放资料、请外出人员现身说法等形式,大力宣传走出家门、外出务工经商学艺的现实意义,把劳务经济炒热、叫响。要注重多形式、全方位的开展务工政策法规宣传,让农民工了解掌握政策法规,能按章行事,增强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形成“外出务工光荣,在家守靠无能”的氛围,促进劳务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要根据劳务市场需求变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充分利用县职业中学、农广校和乡镇农民技术文化学校现有资源和设备,积极开展引导性培训,坚持以技能培训为主,相关法律常识培训为辅,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特长、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劳动者,不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增强竞争能力。要制定和完善农村教育长远规划,从抓好基础教育入手,落实好农村教育“两基”工作,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层次,从根本上改变低素质、低层次的格局,使未来的劳动者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劳动者。
(三)培育劳动力市场,加快信息网络建设。要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目标,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网络互联、资源共享、分级使用、分步实施”的原则,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起统一、完备、规范的现代劳动力市场,保证劳动力流动的灵活性,使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县、乡两级信息网络建设,畅通信息来源渠道。充分发挥外出务工人员点多、面广、信息渠道宽的优势,努力建成政府、中介组织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信息渠道网络。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加强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等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保障就业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四)加强管理,完善机制,推动劳动力转移工作健康发展。加强管理,完善服务是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关键。要建立健全县乡劳务输出组织机构,强化对外输出功能。要充分发挥县乡的主渠道作用,制定转移输出计划,使我县劳动力转移工作步入有领导、有组织、秩序井然、高效运作的轨道。重视并做好社会劳动力管理基础性工作,持续抓好全县劳动力资源的调查、预测和登记,准确了解掌握劳动力资源状况。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帮助农村劳动力不断更新观念,克服“小富即安”、舍远求近、唯有家乡好、不肯远离家等“小农”思想,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要强化劳务输出全过程服务,建立外出劳动力档案,从信息收集、合同签订、证件办理到招收、培训、输送各环节,提供“一条龙”服务,逐步实现劳动力转移由分散自发、盲目流动向有组织、成规模向外输送。
(五)强化服务,搞好维权。当前,外出务工人员遭受歧视,其合法权益难以受到保障的现象较为突出。因此,必须建立和推行外出民工持卡务工制度,保证民工有序流动,为维护务工者合法权益奠定基础。一是劳动法规的宣传培训。劳动保障、工会、妇联、团委及宣传部门要深入开展劳动保障法规、法律和政策的宣传,对外出务工人员开展全面的劳动保障法规宣传培训,切实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
一、目的意义
按照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部署,我县曾于1982年陆续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农业资源调查工作,并于1983年相继编制完成了县级的《综合农业区划》和县直各专业部门区划。20年来对指导全县不同区域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开发性生产的不断深入,农业资源环境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体制和市场需求主体的变化更为新时期的农业资源区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为各级政府制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和依据,尽快编制完成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既是《农业法》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也是新形势对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必然要求。新颁布实施的《农业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农业资源区划,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业资源区划或者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区划,建立农业资源监测制度。”农业是由生态、技术、经济组成的社会系统,而农业资源区划正是以地域分异规律为原则,旨在研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间最大差异和区内最大相似性,目的是指导和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二、指导思想
*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应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为总目的,全幅员地更新调查和分析评价农业自然资源、农村社会经济资源的现状、优势和潜力;坚持科学发展观,依据地域分异规律,合理确定不同类型的农业功能区,按照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合理确定不同区域的优势产业与优势产品的布局和规模;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为核心内容,因地制宜的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途径,追求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农业资源区划要以监测调查、分析评价资源为手段,以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要高站位、宽视野地评价研究资源开发战略和资源保护政策,以全面提升我县农业综合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
三、农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的主要内容
这次在我县开展的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拟就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社会经济资源中的土地、农业、林业、水资源、气候、畜牧、农村人口与劳动力、农业技术装备、农村资金、交通及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农业经济等15个专业的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展开调查和分析。
1.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由县国土资源局承担)
主要是调查土地资源的类型、面积、质量、利用现状、空间变异、生产潜力等情况。
(1)耕地(水田、水浇地、旱地、菜地);
(2)园地(果园、桑园、其它园地);
(3)林地(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
(4)牧草地(天然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
(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城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用地、盐田、特殊用地);
(6)交通用地(铁路、公路、农村道路、民用机场、港口、码头);
(7)水域(河流、水面、湖泊、水库、坑塘水面、苇地、滩涂、沟渠、水上建筑物);
(8)未利用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地、裸岩、石砾地、田坎)。
2.农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这次农业资源以土壤、粮食生产、蔬菜生产、农用土地资源流转状况的调查和分析评价作为重点内容。
(1)土壤类型(土类、亚类、土属、土种)、数量、分布、适宜性等。
(2)不同区域的土壤养分状况(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
(3)各类土壤的微量元素状况;
(4)粮食生产状况(品种、规模、区域分布、产值、商品率等);
(5)蔬菜生产状况(品种、规模、各类保护地的面积、区域分布、品牌注册、无公害认证、产值、商品率及产业化水平等)。
(6)农用土地流转状况(土地流转形式、规模、效益等);
3.农业气候资源的调查与评价(由县气象局承担)
(1)热量资源:主要调查和分析评价气温、农业界限温度及积温、地温及初终霜日期、无霜期等;
(2)光能资源:主要调查分析日照、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及光热生产潜力等;
(3)降水资源:主要调查降水量、土壤水分状况、蒸发及干燥度等;
(4)主要气候灾害调查及评价。
4.水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水务局承担)
(1)现状可利用水资源量;
(2)地表径流与地下水埋深现状及变化分析;
(3)水质及水污染状况调查评价;
(4)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状况及预测分析;
(5)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6)水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5.林业资源调查与评价(由县林业局承担)
(1)林业用地中各类土地的数量、质量及分布;
(2)用材林林木蓄积量和生长量;
(3)四旁树、农田林网的规模及蓄积量;
(4)林业用地的土壤和植被状况及其它立地条件;
(5)退耕还林规模及分布;
(6)果树(按品种)面积、产量及分布;
(7)近几年新引进果树品种的栽培规模及效益;
(8)果品生产品牌及商标注册情况;
(9)设施果树的生产规模及分布;
(10)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状况;
(11)果品出口、产业化加工状况及效益;
(12)森林覆盖率现状和变化分析;
(13)林业病虫害及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6.畜牧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畜牧局承担)
(1)各种作物秸秆、藤蔓、枝叶产量、饲用量及利用率;
(2)人工饲草种植面积及产量;
(3)饲料生产(含青贮饲料、块根饲料、饼类饲料、糠麸粕渣饲料)规模及产量;
(4)各类畜禽品种、饲养量、出(存)栏量和畜禽产品产量;
(5)畜牧业生产产业化规模及专业化水平;
(6)畜牧业生产效益分析及新技术推广普及状况。
7.水产资源调查与评价(由县水产局承担)
(1)内陆水域面积、可养殖水域面积、已养殖面积;
(2)0—20米等深线的浅海面积、潮间带面积、已利用的浅海面积、潮间带面积;
(3)海、淡水产品总产量、养殖产量及捕捞产量(能分出品种或大类);
(4)海、淡水水质污染状况及分析;
(5)水生生物的种类、数量现状及消长变化;
(6)水生植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
(7)海水工厂化养殖的品种、规模及效益;
(8)渔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及推广;
(9)水产品出口、产业化规模、水平及效益分析。
8.农村能源调查与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生物质能的生产规模、数量、折标煤的数量及开发利用状况;
(2)地方性常规能源蕴藏量及开发利用情况;
(3)太阳能及其利用;
(4)其他形式能源(风能、地热、沼气等)的数量、开发利用的形式及规模;
(5)商品能源用量消长分析;
(6)生产、生活用能现状及问题分析;
(7)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潜力。
9.农村人口及农村劳动力调查及评价(由县统计局承担)
(1)人口数量(总户数、总人口、乡村户数、乡村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人口组成:对人口进行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方面的数量分析;
(3)人口分布:研究人口的分布规律和地区差异;
(4)劳动力数量:乡村劳动力资源数、劳动年龄内人口数、乡村从业人员数、劳动力系数(劳动力占人口数比例)等;
(5)劳动力质量:劳动力的技术熟练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农村各类人才的数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技术专长及其发挥情况;
(6)劳动力利用结构:劳动力在农村各产业的构成和比例,应特别注意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动力利用结构问题;
(7)农村劳动力利用率;
(8)劳动力生产率调查分析。
10.农村资金(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资金来源及数量;
(2)农业投资和效果调查分析;
(3)农村消费能力的调查评价。
11.农业技术装备的调查和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农业技术装备的数量、种类、增长变化、拥有量与需要量;
(2)主要农业装备的组合分布、利用率、水平、技术与经济效果(包括实际机耕、机播、机收面积);
(3)农村用电量、化肥、农药施用量、农用薄膜使用量和以地膜为主的设施农业面积;
(4)农机总动力、实有机电井数量、有效灌溉及旱涝保收面积;
(5)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12.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调查分析(由县发展计划局承担)
(1)农业生产区域的演变与形成;
(2)区域农业生产的水平与经营规模、方式等特征;
(3)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各业的内部结构变化分析。
13.农业经济效益调查与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单位农产品成本、资金利用率、产值利润率、成本利润率和劳动利润率等;
(2)农机作业、水利灌溉、施肥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调查分析。
14.交通运输条件的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交通局承担)
(1)交通运输的部门结构、运输方式和特征,对农产品运输的适宜性;
(2)农产品、生产、生活资料的流向、流量与运输能力的平衡状况;
(3)农副产品的运输费用、损耗、运输管理等问题。
15.外部社会经济环境调查和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主要调查分析市场与农产品加工、储藏、销售等基础设施条件、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一体化与农业产业化水平等。
四、农业资源调查及分析评价方法
此次县级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是继1992年我县农业资源数据更新调查完成后,又一次大规模的资源更新调查工作,各级领导和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都要以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予以高度重视。本着“严肃科学、讲求实效、勤俭节约、提高质量、依托资源、服务发展”的原则,确定如下资源调查和评价方法:
1.自然资源类数据更新调查
这次农业资源区划中的土地、土壤、气候、水资源、林业、畜牧、水产、农村能源等自然资源类的数据,均须按本专业最新行业标准,制定相应的资源调查实施细则,以调查时或2003年底的数据为基期,再次更新调查自然资源数据,以确保农业区划的数据新、时效强。
2.社会经济类资源数据统计调查
农业资源区划编制中涉及的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农村资金、农业技术装备、农业经济效益、交通运输条件、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等资源数据,按省要求,均采用2003年年底县统计部门的数据,统计部门没有的,引用专业部门掌握的数据,专业部门没有的,则须制定系统的调查方案,组织开展相关的抽样调查或典型调查,以确保主要资源数据无遗漏、全幅员。
3.分析评价的原则和重点
在自然资源具有多种适宜性的情况下,社会经济资源条件起着决定性作用,农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应遵循系统论评价原则;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原则;长远与当前相结合原则;比较优势原则。其评价的主要内容为:资源的结构和分布,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资源的适宜性和限制性,资源潜力和优势度,各种资源空间组合效应与农业利用模式选择等。各专业资源评价要充分考虑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技术、经济、社会效果的统一性,明确各专业资源分析评价的重点。
4.专业组的职责和任务
这次县级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拟恢复组建土地、气候、水资源、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综合区划等8个专业组。专业组是在*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并完成本专业的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其主要职责和任务是:制定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工作实施细则;组织指导各部门完成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工作;组织验收各部门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成果;完成县级资源调查数据汇总;撰写完成本专业县级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成果报告(含图表及多媒体形式成果);按要求向综合区划专业组提供上报本专业的资源数据。
经研究,各专业组在完成本专业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提交本专业资源调查与分析评价报告,可不进行划区;综合区划专业组须在分析评价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农业资源区划的编制。
五、步骤及时间安排
按省政府要求,到明年底完成全省市、县两级农业资源区划,时间紧、任务重,各级、各部门均须严密组织,精心谋划,其具体步骤及时间安排是:
1.宣传发动,任务部署阶段(2004年8月中旬前)。按省政府要求完成文件起草、方案制定、召开会议、部署任务、健全组织、明确责任。
2.准备阶段(2004年8月底前)。县直各专业组制定并上报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实施细则,组织必要的专家论证,完成相关技术培训。
3.县级各专业资源外业调查阶段(2004年9—12月)。
4.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汇总及补充调查阶段(2005年1—5月)。县直各专业组完成外业调查数据并进行汇总,期间须开展必要的补充调查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典型调查,撰写成果报告,绘制成果图表。
5.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成果汇总阶段(2005年6—8月)。
完成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汇总及成果报告编撰,图表绘制,并请专家论证,复制印刷各类资源区划成果。
六、上报成果要求
1.县须向市上报下列成果
(1)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报告10份;
(2)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县级农业资源区划图5张;
(3)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县级农业分区基本情况统计5套;
(4)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专题报告、典型报告(不少于8个)10套;
(5)各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报告,每专业10份。
2.要求县直各专业组须向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下列成果:
(1)8月30日前上报本专业资源及分析评价实施细则5份;
(2)2005年6月15日前上报本专业资源调查及分析报告10份;
其中:农业资源专业组须分别完成土壤、农村能源、粮食生产、蔬菜生产、农用土地资源流转5个成果报告;林业资源专业组须分别完成林业和果树生产2个成果报告。
(3)2005年5月15日前上报本专业主要资源现状图5套;
我区城镇新增就业9493人,占年计划4800人的198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709人,占年计划2200人的123%,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390人,占年计划500人的 278%;为125名城乡创业人员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148万元; 2163人就业援助对象符合享受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条件,发放社保补贴480.04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382个,安置就业困难人员94人;创业培训目标任务数120人,完成180人,完成率150%;创业意识培训任务数100人,完成164人,完成率164%;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5000人,占年计划13000人的115%;为535人次发放失业保险金230.85万元,支付培训补贴58.6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本年度为95家困难企业利用失业保险基金,发放稳岗补贴279.88万元;为我区8家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见习人数102人),发放大学生就业见习补贴18.36万元;为加强城乡劳动力资源动态管理,推动城乡一体化工作进程,在去年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本年度在全区开展城镇劳动力资源调查工作,完善我区劳动力资源库建设。截止2014年11月21日我区农村劳动力登记人数343868人,其中男性188226人,女性155642人,本地转移就业13609人;城镇劳动力录入数据库为7044人,各乡镇街目前正在调查造册导入系统中。
(一)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一是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强化创业服务,运用市场手段丰富创业项目,增加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形成政府激励、社会支持、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二是进一步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创新服务方式,规范操作程序,充分发挥小额担保贷款促创业的作用,提供创业服务指导和后续服务。
(二)做好重点群体就业。一是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对有特殊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全程就业服务,继续开展大学生就业援助月活动,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活动。二是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体系,巩固就业援助长效机制,拓展公益性岗位开发范围,确保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托底安置就业。三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强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被征地农民就业,深入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就业巡回服务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让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
(三)加强创业就业培训。一是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改革现有培训模式,发展市场对就业培训的决定性作用,初步建立以需定培、以培供需的社会化开放式就业培训体系,开展“就业培训进园区、进企业,创业培训进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区”活动,实现就业培训以“4050”人员为主向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劳动者为主、以初级培训为主向中高级技能人才培训为主、以低端产业从业人员为主向以高端产业从业人员为主的“三个转变”。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实用性,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二是定点培训机构的管理,确保培训质量。三是探索培训目标考核和绩效评估工作机制,按照属地原则,对本乡镇劳动者培训意愿和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开展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下达培训目标。四是建立在线实时监管信息化系统,依托全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建立开班受理审核系统,学员实名制信息系统,考勤管理系统,实时视频监视系统,通过信息化管理实现网上一条龙审批,提高审批效率,防止申请人与审批人员直接接触,审批行为全程留下痕迹,实现用信息化手段防控风险。
(四)提高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服务水平。一是提高人力资源市场服务水平,搭建更加便捷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满足各类就业群体通过市场就业的需求和企业的用工需要。二是拓宽区域合作,逐步将区域合作范围扩大到相邻区(市)县,切实缓解我区部分企业用工不足的状况。
(五)完善就业实名制动态监测。一是对我区户籍劳动力、外来劳动力及本区外出务工人员开展就业实名制调查,完善全区就业实名制基础工作。二是建立用人单位招录人员就业登记备案、就业实名制网上登记管理、企业人力资源信用等级管理、就业实名制系统和其他业务系统信息共享等工作机制,实现全区登记失业人员及单位用工状况实名制的动态管理。三是通过就业实名制统计分析系统实时掌握全区企业用工情况和变化趋势,预报人力资源市场紧缺岗位或过剩岗位,引导劳动者自主就业,理性择业。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多元招聘”的思路,做好我乡园区等企业招工服务工作。
二、目标任务
年我乡的招工任务数是160名,已与市三家企业签订了招工协议。即:为伞业、科技、民政福利厂分别定成招聘普工52名、30名和15名,基本满足工业企业劳动用工的需求。
三、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春节期间招工工作的领导
四、工作职责
各行政村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调查摸底工工作,调查摸底数据实行微机管理,在年11月30日前建立乡、村两级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管理台帐;做好我市企业用工环境宣传发动工作,每个行政村制作宣传标语一条;协助好用工企业到村、组、户上门开展招聘工作;组织劳动力参加企业用工招聘会;春节前组织一次外出务工人员座谈会。
五、工作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年10月26日—年1月22日)
召开工业企业春节期间招工工作动员大会,布置任务,做好调查摸底和宣传发动工作。
(二)招工工作阶段(年1月23日—年2月21日)
1、由乡政府牵头,组织重点用工企业和重点村组的对接,做好上门招工;
2、举办招聘会,市区设主会场,横港、肇陈、码头设分会场,在2月1日和2月14日分别召开两次招聘会(具体方案、时间另行通知),主会场设在赤乌商场,分会场由主办单位自行安排。
(三)总结提高阶段(年2月22日—年3月2日)
总结春节期间招工工作经验,建立企业用工长效机制。
六、工作要求
第二条各劳动保障分局所属的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以下简称“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后的职业介绍工作,鼓励社会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诚信、有效的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服务。
第三条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全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职业介绍工作。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社区(村)劳动保障服务站负责辖区内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职业介绍工作。
第四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人员职业介绍工作应坚持“公平就业”的原则。
第五条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应以人为本,强化服务,设立专门服务窗口,免费提供以下服务:
㈠在服务场所公开当地岗位空缺信息、职业供求状况信息、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
㈡劳动保障政策宣传和咨询;
㈢权益维护知识宣传和咨询;
㈣举办各类型的招聘会和各种形式的用工供需洽谈会;
㈤开展12333电话职业介绍、网上职业介绍、远程见工招聘、移动电话短信服务等职业介绍活动;
㈥职业指导和创业指导;
㈦职业素质测评;
㈧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介绍;
㈨劳动保障部门指定的其他服务。
第六条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应依托社区(村)劳动保障服务站工作平台,开展劳动力资源调查与管理,做好基础台帐,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
第七条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定期组织人员深入企业调查空岗信息,开展企业用工情况抽样调查活动,建立市场需求信息库。
第八条不断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和信息网络建设。加快组建火炬区、三乡、小榄、黄圃二级人力资源市场,发挥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作用,实现市、镇区、村信息共享。
第九条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制度,积极推进市远程见工系统建设,提高网上供求匹配效率,引导转移培训后的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
第十条加强与阳江、汕尾、茂名等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劳务合作,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
第十一条开展职业中介机构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建立诚信服务、星级服务和品牌连锁服务的激励机制。
第十二条完善全市联动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站,增加网上服务项目,提供形式多样的在线服务,充实网上自助登记、自助查询与自助匹配模块,拓宽公共就业服务功能。
第十三条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对转移培训后的农村劳动力实施分类指导,提供人性化的职业指导和创业指导服务:
㈠一般指导。主要以大课堂形式开展群体性职业指导,重点宣讲就业再就业政策法规、就业形势、职业认知、求职技巧。
㈡特殊指导。主要针对就业特别困难和“零就业”家庭等服务对象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帮扶,提供职业心理咨询、诊断指导与优惠政策咨询,帮助他们克服求职障碍、建立求职自信。
㈢创业指导。为农村劳动力求职者提供创业政策咨询指导。
㈣职业能力评估。主要根据服务对象的素质水平、心理特质、职业倾向和就业动力等提出评估报告,作出合理的就业选择建议。
第十四条对免费成功介绍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的社区(村)劳动保障服务站,按120元/人给予职业介绍补贴。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成功介绍本省外市户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的,按80元/人给予职业介绍补贴。具体拨付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五条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的免费职业指导服务、在线服务、电话职介、短信职介及组织开展招聘会、远程见工活动等公共就业服务项目纳入职业介绍补贴范畴。
第十六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后的职业介绍工作纳入就业再就业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十次、市委三届八次全会精神,树立“抓招工就是抓招商促发展,抓就业就是抓民生保稳定”的观念,着力破解县工业园企业“招工难、稳工难”问题,促进我县外出务工劳动者、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农村“两后生”、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等就业群体向县工业园企业转移就业,提高我县劳动者就业质量。
目标任务招工工作目标:根据县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努力为园区企业提供良好的用工服务,招工任务根据当年企业用工需求制定和分解下达。__年春季园区企业招工全镇任务为224人(具体任务分配见附件表)。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服务园区企业招工,促进我县经济发展”。活动时间为__年12月20日-__年3月20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开展劳动力资源调查摸底。各村要深入开展辖区内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人口就业状况的调查摸底,重点抓好外出务工劳动者、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农村“两后生”、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等“五类”人员的调查,建立劳动力资源动态跟踪服务机制。
(二)做好宣传工作
宣传进城务工享受的优惠政策,如子女入学、社保、住房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开展大走访活动,村组等基层组织,开展“进万家门,访万名人,暖万户心”大走访活动。一“看”,通过上门入户、深入群众家中实地查看,掌握群众就业基本需求;二“听”,通过积极与群众沟通,认真听取群众对园区招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分析搜集来的资料信息,结合工作特点,从实际入手解决问题。
(一)强化认识,加强领导。春节期间是企业招工的黄金期,是招工工作的关键期。各村要强化春节期间帮扶企业招工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扎扎实实做好__年春节期间帮扶企业招工工作。
(二)强化措施,落实责任。__年春节期间招工工作实行目标管理,纳入全村工作目标考评。责任单位为全镇各行政村。各村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招工方案,齐抓共管,全民联动,把招工责任落到实处。
(三)强化调度,务求实效。对招工情况实行一星期一调度,定期掌握招工情况,查找差距,分析原因,调整对策,加强力度,务求春节期间招工取得实效。
一、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培训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县农业局为做好培训工作,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做了精心部署,周密安排。
一是扎实推进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确定县农广校、县农机培训学校、县畜牧局为阳光工程项目培训基地,实行进村培训与定点集中培训相结合,以外出就业引导性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培训有外出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和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县农广校培训了500人农村植保员、500人乡村旅游服务员、50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以及50人农产品加工的培训任务,县农机培训学校培训了50人农机使用与维修人员,县畜牧局培训了50人畜禽繁殖员。
二是创新培训模式,确保农民受益。县农业局创新服务模式,改进培训方式,坚持服务进村,增强培训效果。2014年,先后组织进村引导性培训会XX场次,累计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达到人,完成培训计划数人的%;进村培训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三是全面提升劳动力培训转移能力。县农业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联合有关部门共同组成县劳转办,构建起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服务体系,承担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及阳光工程项目的人员组织、培训实施、转移输出和后续服务工作。
二、投入资金,强化培训、转移就业工作
要做好农民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离不开资金的支撑,县农业局积极筹措资金,用于对农民的引导性培训、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输出补贴等。2014年共安排资金140.05万元,其中: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特别行动计划资金90万元,招聘会资金10万元,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资金40.05万元。资金的投入,强化了农民的培训、转移就业工作,起到积极有效作用。
三、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14年,县农业局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训5783人,完成计划数5500人的104%;组织现场招聘会17场次,达到计划数的850%;转移就业3592人,完成计划数3000人的119%。通过培训、转移就业,2014年,县累计实现劳务收入3800多万元,全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81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4.3%,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重要贡献。
市政府确定我街道为城乡统筹就业及劳动和社会保障组织向乡镇延伸试点单位,这是上级组织对我街道的信任,也是符合我街道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的正确决策。今天市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领导亲临我街道指导帮助试点工作,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这次试点工作,讲三方面的内容: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清这此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及劳动和社会保障组织向街道试点,探索发展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新路子显得很为必要。
1、开展试点工作是推进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产业结构、经济主体和生产生活方式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变化必然对社会劳动力资源的整合与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健全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所亟需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及劳动和社会保障组织向乡镇延伸试点,其实质就是要探索出一条健全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途径,为加快推进我市城市化进程奠定基础。
2、开展试点工作是当代农民的迫切需求。1992年至今,我街道共有13150亩土地被征用,平均每年被征用和土地达1200多亩。大量土地被征用,使大批农民成为了失土农民。据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我街道已有近2万名农民失去了赖于生存的土地。而且我市已进入大建设时期,浒山的土地也将进一步被城市建设所征用,失土农民的队伍也将进一步的扩大。因此,开发农村劳动力就业,特别是解决失土农民的劳动就业和养老保险问题已成为了当务之急,必须予以解决。
3、开展试点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当前大量土地的征用、利益格局的调整都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民群众今后的生活出路。如果政府不能切实解决好这一问题,在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各项改革深化过程中将更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上访和不安定隐患。因此,解决农民迫切关注的现实问题,不仅是关系到失土农民的生活出路问题,更关系到社会政治稳定的大问题。为此,我们各级基层组织要统一思想,正确面对这项工作,以主人翁的态度扎实做好市政府交给我们的这项试点工作。
二、明确目标,认真落实试点工作的各项任务
这次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和上级关于开展试点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我街道实际,打破城乡就业二元化分割的局面,统筹管理城乡就业,建立健全劳动保障组织网络建设;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制定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探索户藉制度改革;充分开发和利用城乡劳动力资源,促进农村失土农民就业和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力争到明年底在我街道全面实施城乡统筹就业,并建立健全劳动和保障制度,为全市面上推开提供经验。
为认真完成市政府交给我们的试点任务,做好农村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向我街道延伸工作,我们要在认真制订好试点规划,明确组织机构、工作职能、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具体要落实好以下七方面的工作内容:
1、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和统计制度。要广泛开展调查摸底,全面掌握城乡劳动力资源状况。凡劳动年龄内的浒山街道的城乡劳动者,都要统一进行登记。其中,对在各类用人单位就业或在农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以及外出经商务工的,要进行统一的就业登记;对没有就业岗位,离开土地又无其他劳动收入的,进行统一的失业登记,并以此确定社会登记失业率。
2、建立健全浒山街道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组织。由街道劳动管理和企业服务中心与浒山劳动就业管理所共同负责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和有关劳动保障管理服务工作。中心暂配专职人员5名,人员由浒山街道办事处和市劳动就业管理所共同组成,不足的面向社会聘用。服务组织的相关业务接受市劳动保障局的业务指导,主要负责本区域内的城乡劳动力及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调查;组织实施就业前及转岗培训,及时为失业人员提供市场就业信息服务;组织开展生产自救及劳务派遣活动等各项促进就业工作;负责做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检查督促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办理用工录用备案,负责劳动争议的调解工作;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开展社会化管理服务;做好特困人员就业援助和外来劳动力动态管理工作。
3、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打破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格局,逐步形成中心城区人力资源市场及职介所等面向城乡所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市场信息网络,使就业服务网络覆盖城乡。进一步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制定城乡统一的市场规则、服务标准和服务流程,实现城乡劳动者公平竞争,自主择业。、
4、逐步完善城乡劳动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打破城乡界限及各种限制政策。对在各类用人单位就业的城乡劳动者均依法进行用工备案登记,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凡与用人单位具有劳动关系的职工,均应依法参加社会保险。
5、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对未能再升学的普通初、高中毕业生实施劳动预备制度。对工作岗位上的劳动力强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按照市场化、社会化要求,根据本地经
济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的需求状况,引导、规范和推动农村职业培训工作,实施适宜于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的各类培训,逐步形成完善的农村职业培训体系,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
6、建立和完善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者与城镇居民一体化管理制度。在户籍管理上,继续实行以居住地和就业地为原则,以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落户基本条件的户口准迁制度,并享受与原城镇居民同等的教育权利。积极探索并制订进城就业、落户农民的土地使用、流转政策,鼓励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协作等形式,促进土地相对集中,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7、研究制度被征地农民就业和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措施。界定人员性质,被审核确定为被征地农民的,允许发放《宁波市城镇新增劳动力失业登记证》,提供失业登记等服务,原则上享受失业职工同等待遇及政府扶持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被征地农民自谋职业,从事非正规就业,鼓励各类企业尤其是用地单位吸纳被征地农民。对被征地农民建立就业援助基金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其资金来源由当地财政、征地安置费提成和个人负担三部分组成,具体政策另行制订。
三、精心部署,全面落实试点工作的各项措施
按照慈政办发[20__]153号文件要求,本次试点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时间从10月1日至10月31日。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1、研究制度城乡统筹就业及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向乡镇延伸试点工作方案,并报市政府批准。
2、建立组织机构。成立街道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
3、拟定试点工作经费概算并报市人民政府,要求拟定的经费由市财政全额拨付。目前这一阶段已经完成。
第二阶段是宣传发动阶段,时间从11月1日至11月30日。具体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1、组织召开由各层次有关人员参加的各种座谈会,广泛征求试点意见,集思广益。
2、落实试点工作办公场所和办事人员,办事人员不少于6人,其中街道办事处抽调2人,就业管理处抽调不少于3人,以街道出面向社会招聘2人。
3、组织挑选责任性强,年富力强的同志,担任各村、社区、居委试点工作联络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目标。
4、组织召开试点工作动员会,部署试点工作。
第三个阶段是组织实施阶段,时间从12月1日至明年10月底。此阶段是整个试点工作的关键阶段,具体分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是做好调查摸底,时间从12月1日至明年2月28日,完成五方面工作:一是设计好项目详细、科学合理、并有较高参考价值的劳动力资源调查表和各种统计汇总分析表。二是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参加试点调查的人员明确调查政策、内容及具体操作办法。三是组织相关人员向有经验的地区考察取经。四是开展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统计核实登记工作,有条件的可建立窗口化服务登记,并把有关采集的数据计入电脑计算机。五是统计分析,广泛听取意见。收集调查的数据,并进行汇总、分类,进行多层面,全方位,多角度的论证分析为制定政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第二个层次是制定政策措施,时间从20__年3月1日至5月底。根据调查摸底情况及统计分析资源,写出调查分析报告,依据上级要求和我市工作方案,制订相关的政策建议措施,报市研究审批。
第三个层次为具体实转阶段,时间从20__年6月1日至10月底,重点做好七项工作:一是建立信息数据库。二是失业率统计方法并轨,实行现行和综合统计失业率二种方法统计。三是培训城乡失业人员,提高就业能力。对有就业意向的人员进行多种形式,多种内容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培训。四是积极指导、促进城乡失业人员就业,增加失业人员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五是督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规范企业用工,保障劳动者权益。六是研究失土农民的社会保险问题及农保逐步并轨的政策。七是逐步取消现有限止农村和外来劳动力的各项劳动保障政策、改革现有户籍制度。
第四个阶段是总结提高阶段,时间从20__年11月1日至11月30日。通过试点,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对照上级要求查找和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对在试点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人员予以通报表彰。
根据上述提出的试点工作任务和四大阶段的工作安排,近期,我们要着力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1、抓紧试点启动工作。为认真做好这次试点工作,街道和劳动局已成立了由街道办事处主任挂帅的试点工作领导下组,同时要召开好街道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明确分工,专题研究试点工作所涉及的主要问题。今天会议后,各村、社区和有关所属部门也要及时传达今天会议精神,转发有关试点文件,并要通过会议、新闻媒介、文件等途径进行广泛宣传,形成共识,为试点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明确工作目标,加强工作责任心
年我乡劳动保障工作的主要指标任务是:
(一)扶持创业人数5人;
(二)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3000人;
(三)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120人;
(四)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数80人人(征缴金额16万元);
(五)城镇居民参保人数200人;
二、突出重点,做实各项工作
(一)大力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当好宣传员,深入宣传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把劳动法律法规和各项方针政策和千千万万的劳动者联系起来,让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为劳动保障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扎实开展基础性工作,建立建全各类工作台帐及工作制度。认真做好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基础台账,台账数据及时更新,按时上报各类统计报表,认真开展返乡农民工调查和劳动力资源调查摸底,建立失业监控、返乡农民工报告制度。
(三)努力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一是根据县局下达任务,结合我乡实际,我们将努力完成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促进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工作。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尽最大努力多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一是引导返乡农民从事烤烟、生猪养殖等高效农业,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指导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指导协调劳务输出和回乡创业工作。二是加大与本乡项目建设的衔接和协调,利用农村交通建设、水利建设、黄口堰水库移民后扶工程、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地安排返乡农民工就业,三是加强与乡内大型企业联系,如悦来温泉渡假山庄、玉泉机砖厂,鼓励他们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四是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加强与县、市就业服务中心的联系与合作,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活动、职业介绍及其它后续保障服务。
(四)认真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工作。广泛宣传国家免费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的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强与专门培训机构的联系,优化培训科目,提高培训质量。采取“菜单式”培训,真正让返乡农民工学到真正实用的职业技能。
(五)做好企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工作。督促、指导辖区内各类用人单位(含个体工商户)做好社会保险登记和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找准对象作重点做通思想工作,努力完成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任务。
年我乡劳动保障工作的主要指标任务是:
(一)扶持创业人数5人;
(二)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3000人;
(三)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120人;
(四)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数80人人(征缴金额16万元);
(五)城镇居民参保人数200人;
二、突出重点,做实各项工作
(一)大力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当好宣传员,深入宣传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把劳动法律法规和各项方针政策和千千万万的劳动者联系起来,让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为劳动保障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扎实开展基础性工作,建立建全各类工作台帐及工作制度。认真做好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基础台账,台账数据及时更新,按时上报各类统计报表,认真开展返乡农民工调查和劳动力资源调查摸底,建立失业监控、返乡农民工报告制度。
(三)努力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一是根据县局下达任务,结合我乡实际,我们将努力完成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促进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工作。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尽最大努力多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一是引导返乡农民从事烤烟、生猪养殖等高效农业,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指导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指导协调劳务输出和回乡创业工作。二是加大与本乡项目建设的衔接和协调,利用农村交通建设、水利建设、黄口堰水库移民后扶工程、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地安排返乡农民工就业,三是加强与乡内大型企业联系,如悦来温泉渡假山庄、玉泉机砖厂,鼓励他们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四是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加强与县、市就业服务中心的联系与合作,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活动、职业介绍及其它后续保障服务。
(四)认真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工作。广泛宣传国家免费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的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强与专门培训机构的联系,优化培训科目,提高培训质量。采取“菜单式”培训,真正让返乡农民工学到真正实用的职业技能。
(五)做好企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工作。督促、指导辖区内各类用人单位(含个体工商户)做好社会保险登记和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找准对象作重点做通思想工作,努力完成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任务。
关键词:林业资源调查工作;问题;解决措施
1林业资源调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调查力度不够
林业单位不愿耗费人力和物力资源去调查一些偏远地区和无人区,很多林业资源没有被调查,从侧面反映出调查工作的力度还不够,林业单位无法对没有调查记录的林区进行统一化的资源管理。林业工作者应根据现实的环境拟订林业资源调查研究方案,增大调查力度,对林业资源进行充分了解,扩大调查范围,将调查工作落实到位。
1.2没有认识到林业资源的重要性
林业资源是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为人们的物质生产提供了许多原料。但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林业资源的重要性,滥砍滥伐现象严重,没有对林业资源进行合理运用。我国林业资源正在逐渐减少,森林覆盖率较低,与国际水平相差较远。林业工作者必须要重视林业资源的调查工作,提前做好调查计划,并结合实际情况分析调查工作不到位的原因。在林业资源的调查过程中,很多林区负责人不但不积极配合调查,反而隐瞒林区的真实情况,阻止林业工作人员对林区进行调查。
1.3统计工作难度较大
林业资源的种类和数目繁多,包括微生物资产和自然环境因子资产,这些资源非常难统计,对采集和统计这些资源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林业资源是时刻变化的,这些生物的数量、质量都是动态指标,已有的调查数据很难能够被直接利用,我国很多地区的林业资源档案管理的更新速度较为缓慢。因此,需要安排林业工作人员定期对进行林业资源进行调查,以保证数据的时效性。
1.4专业技术人才较少
要想做好林业资源的蓄积量调查工作,就要对采集到的样地数据进行计算,计算量较大,仅凭人工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确定自然资源的坐落、空间范围、面积、类型,并利用遥感影像对已有的专项调查成果进行分析,但能熟练使用这些技术的人才较少。监测技术的进步较为缓慢,不能全面应用于林业调查工作当中,GPS技术只是初步应用,会受到地形的限制,不能准确定位。
2解决对策
2.1加大调查力度
目前,林业资源信息的归类统计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国家可以分派给各地的林业工作单位一些硬性指标,以提高对林业资源的调查力度。同时,为林业资源调查提供政策上的支持,辅助各工作单位做好林业资源的调查工作。在政府的监督下,我国林业资源的调查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尤其是缺乏调查经验的地区,例如,东北地区长白山森林的林业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还有很多无人管理的山林资源被重新利用,这说明我国加大调查力度的决定是正确的。加大林业资源调查力度要从人手和调查标准两方面进行,调查标准是开展调查的前提,有了确定的调查标准,林业工作人员才能根据统一标准开展林业资源调查工作,合理增加调查人员,扩大调查范围,增加调查深度。否则,新的调查结果可能会与已有的调查结果出现冲突,需要重新进行调查,并反复检查调查结果,既浪费了林业工作人员的劳动力,又降低了林业资源调查工作的效率,不利于加大调查力度。林业工作人员要按照统一的调查标准对获取到的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避免出现偏差,真正做好我国的林业资源调查工作。
2.2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我国正在积极进行林业资源的保护工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观念已深入人心。近年来,在全球森林面积总体下降的情况下,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增长,提高了我国的林业总产值。目前,保护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下一步就是加大宣传力度,让林区负责人能够积极配合林区工作人员完成林业资源调查工作。林业工作人员可以结合地域特色和实际资源情况制订合适的林业发展方案,在保证林业资源能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允许人们合理开采木材资源或使用其他资源,以实现互惠互利,进而提升林业资源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关键词:破解 就业难 用工荒 对策
近年来,滨海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一直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加大劳务输入基地建设力度,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就业创业政策扶持,切实为劳动者就业和县内企业用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就业难”(尤其是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低技能劳动者就业难)和“用工荒”矛盾依然突出。
之所以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
“就业难”主要体现在大中专毕业生和低技能劳动者这类人群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这几年越来越突出,自2013年开始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实名制管理以来,滨海县共有回滨登记高校毕业生1067人,录入管理系统1036人,另有31人无法联系。根据省市要求,高校毕业生登记就业率要达97%以上,但通过真正调查了解,滨海回滨登记高校毕业生就业只有725人,就业率仅68%,有300多人未就业或只是临时性打短工。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大中专毕业生的供需失衡。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数近年迅猛增长,其直接结果就是目前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
二是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高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脱节已成为困扰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相对容易,而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就比较困难,主要就是毕业生缺乏专业技能,不能适应市场需要。
三是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问题。当前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更看重个人感受、发展前景等精神因素,学生毕业并不是像过去一毕业就要马上工作,不管工资多少,重要的是能够补贴家用。现在不同了,部分年轻人宁愿边“啃老”边寻找满意的工作。
低技能劳动者就业难主要体现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据滨海县2014年劳动力资源调查显示,全县仍有9295人未就业。这些未就业人员大都是年龄偏大、文化较差、技能偏低甚至无技能,或因家庭原因而不能就业的人员。因此这类人员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而无法就业。
“用工荒”是当前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专业技术人才、技术工人和熟练操作工短缺的普遍现象。从滨海近年来企业缺工的调查显示,2011年到2014年分别缺工4080人、4125人、4286人和3709人,缺工主要体现纺织服装、医药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等岗位。造成缺工原因:一是用工和求职信息不对等,导致企业用工招聘与劳动者之间不能形成有效匹配。二是用人单位追求人才高消费,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劳动者就业带来难度。三是劳动者技能低下,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生产经营需要。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而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和普通员工的培训上。
“就业难”和“用工荒”是一对矛盾的共同体。破解这对结构性矛盾需要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操作技能。
用人单位应主动消除就业歧视,杜绝学历高消费,避免造成人才浪费。摒弃“只用不培”、“只想吃桃,不想栽树”的“拿来”和“摘桃”认识,树立长远规划和人才储备观念,高度重视各类人才的培养,加大培训投入,梯次培养企业发展所需的熟练工、技工和专业人才。
我们人社部门作为就业工作主要职能部门,着重通过以下方面来破解“就业难”和“用工荒”。
一是加强人力资源和企业用工信息库建设。定期开展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和企业用工、缺工情况调查,建立人力资源和企业用工信息库,实施动态管理,并及时将企业用工信息和劳动者求职信息通过媒体向社会,实现用工、求职信息资源共享,形成有效对接。
二是加大劳务输入基地建设。强化区域合作,加强与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机构和高等职业院校劳务协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引进省外劳动力资源和人才培养,弥补县内劳动力资源和技能人才的不足。近年来,滨海县已与省外15个市县和10多所院校建立了长期劳务协作关系,为县内企业招工引才搭建了长远稳定的供给平台。
三是加强人社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人社门户网站建设力度,对原有人社网站改版升级,开设就业服务、创业服务专栏,为劳动者就业创业提供网上咨询、查询服务。对县人力资源市场进行改造升级,按行业类别建立纺织服装、泵阀机械、医药化工、电子加工、三产服务等5个服务企业用工QQ群,及时求职和用工信息,举办周五劳动力集市,实现劳动者求职和企业用工常态化。
(一)统筹城乡取得“两大突破”
1、统筹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取得突破。制订了《*市开展充分就业社区(村)创建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实施劳动力资源登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转移就业服务、困难群体就业援助等措施,形成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充分就业的市场、制度和服务体系。今年以来,重点做好了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工作,基本摸清了我市农村和被征地农民劳动力资源总量、年龄、就业状况,以及劳动年龄段以上人员社会保障等情况,并初步建立了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劳动力资源和被征地农民就业状况数据库,为推进充分就业社区(村)的创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土地流转等民生工作提供了基础性信息。目前已完成数据录入133558户,涉及人数439811人。
2、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取得突破。制订出台了《*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由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组成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基本形成,社会养老保险朝着“人人享有”的目标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与我市城乡一体化水平相适应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全覆盖。
(二)保障民生健全“三大机制”
1、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机制。坚持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通过举办专场招聘洽谈会等形式,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就业、再就业和自主创业提供各类服务。开展了全省联动的“就业再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专项行动,举办了“退伍军人专场”、“非公有制企业促进就业专场”、“庆三八、架金桥、促就业”等招聘活动。今年以来,共举办各类人力资源招聘会71期,提供就业岗位81572个,报名达26533人次,为24515人办理了招工录用备案手续。继续做好再就业援助工作,共支付再就业资金3300万元,全市在册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的就业困难人员有9700人。今年以来,新增城镇就业岗位9150个,完成*目标任务的1*.6%;帮助5800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完成116%;其中就业困难人员1800人,完成112.5%;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750人,完成102.3%;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5%,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
2、健全全民社会保障机制。自10月份以来,重点抓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工作。各镇(街道)采取“联村、包干、入户”的形式,深入各村(社区)做好政策宣讲、引导参保、督促指导等工作。市劳动保障局成立业务指导组,深入各镇(街道)开展业务培训和指导。利用多种载体,做好宣传报道工作,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全市参保人数达到35*9人,70周岁以上享受高龄老人生活补助38013人,全面完成*市下达的参保任务指标。同时城乡居保工作流程规范、发放及时,12月份已有9546人领到了养老金,当月共发放养老金102.6万余元,真正做到次月发放到位。继续做好基本养老保险等各大社会保险的扩面工作,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6.5万人、9.65万人、17.5万人、18.5万和10.6万人。积极推进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全市已有4.95万名被征地农民纳入基本生活保障,及时调整了基本生活保障待遇和医疗统筹待遇标准,被征地农民在市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门诊费用由统筹基金按规定报销20%,每年最高支付额为500元。
3、健全就业培训服务机制。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认定了一批培训质量高、就业效果好的培训机构,建立了覆盖全市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全市共有各类培训机构17家。大力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加快培养适应我市先进轻工制造基地发展方向的技能人才。开展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226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2.7%;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6150人,完成102.5%;新技师培训120人,完成104.3%;高技能人才培训930人,完成101.1%;创业培训210人,完成105%;培训外来务工人员4833人。完成技能考核鉴定910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38.8%。
(三)服务企业推出“四大举措”
1、宣传贯彻《劳动合同法》。自20*年下半年以来,劳动保障局重点做好宣传贯彻工作,让《劳动合同法》深入企业,深入职工。共开展各类法制宣传活动40次,发放宣传资料2万份,张贴宣传画1500份。2月份,组织对全市61家企业进行了调查,针对企业提出的社会保险成本和人工工资增长成为企业劳动用工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等问题,在调研后提出可以通过强化对人力资源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开发,将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升级为高技能优势,以此保持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指导企业进一步增强劳动用工法制意识,建立企业职工劳动合同档案管理制度,注重核心员工的培养,积极适应新的劳动法制环境。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较好地贯彻了新法,我市劳动关系呈现总体平稳的态势。
2、调整社会保险缴费费率。6月,按照《浙江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精神,同时根据今年经济形势和我市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现状,将我市20*年度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缴费比例由20%调整为18%,共减轻企业缴费负担2000多万元。12月,根据省政府要求,在确保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拨付及职工社保待遇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对企业社会保险费比例实行临时性适当下浮。预计减轻企业负担5840万元,惠及8500多户企业和28500名自谋职业者。同时,积极参加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的“企业服务月”活动,深入企业调研,为企业排忧解难。
3、开发社保网上申报系统。为进一步促进社保经办工作的精细化、规范化和系统化,为参保企业提供更为快捷、便利的服务及网上业务处理平台,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劳动保障局与专业公司合作开发了社保网上申报系统。目前该系统已基本开发完成,即将进入试运行阶段。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原则,在连杭经济区和尖山新区的部分企业中进行试点,明年将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
4、妥善调处劳资纠纷。明确工作重点,抓小放大,以租赁企业、小规模企业为重点,切实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与指导。妥善处置各类劳资纠纷和劳动争议,加大调解力度,力促劳资双方达成谅解,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转和职工的长远利益。今年以来,立案受理各类劳动争议234件,已结案222件,其中有193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了调解,调解率达87%。对恶意拖欠职工工资的企业,做到快立、快审,最大限度挽回职工的欠薪损失。
(五)提高水平推进“五大建设”
1、推进劳动保障窗口建设。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和办事公开制,公开办事程序、办事时限、办事结果、收费项目及标准等内容。以创建“服务民生满意单位”和“优质服务窗口”等活动为载体,不断提供各类特色、精细服务,努力在提升服务效能上下功夫、求实效。综合利用窗口、网络、短信、媒体等各种载体强化政策宣传,完善就业、社保两条青年热线,畅通政策宣传平台。市就业管理服务处和市社会保障管理中心继续推出了夏季错时工作制等便民措施。进一步建立并完善了岗位责任制、首办(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等制度,做到咨询服务“一口清”,发放资料“一手清”,业务受理审查“一次清”,杜绝了服务热情不高、办事拖拉等现象,进一步提高了窗口服务质量。
2、推进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以“数据集中、职能下延、全市联网、信息共享”为目标,进一步完善了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劳动保障工作信息化建设,构建广覆盖、全畅通、高效率的城乡一体化的信息服务网络,实现全市劳动保障网络信息服务便捷共享。今年对80个社区(村)配备了计算机并实现了联网。在今年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工作中,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推进劳动保障基层平台建设。年初,我局组织开展了劳动保障管理体制的调研,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了调研报告。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了《关于调整镇(街道)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设置等事项的通知》,明确了各镇(街道)经济建设(经贸发展)服务中心增挂社会保障服务站和劳动保障监察中队牌子。市政府下发了《批转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人事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劳动和社会保障平台建设意见的通知》,在镇(街道)落实劳动保障工作专职人员3-4名,以确保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积极推进社区(村)社会保障服务室、社会保障服务窗口建设。2万余名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服务,各社区认真做好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包括组织开展社区文体活动、上门慰问、帮扶服务,并协助做好两年一次的企业退休(职)人员健康体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