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内的经济形势范文

国内的经济形势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7: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国内的经济形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国内的经济形势

篇1

关键词:经济形势 政策及措施 深化改革

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报告》2015年10月所的预计来看,全球经济增长今年和明年分别为3.1%和3.6%,分别是低于的该报告在4月和7月所预计的数据,根据数据推测,世界经济增长趋势呈现下行。

要分析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形势,主要就是分析仪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在此,就主要是分析美国的经济形势与我国国内的经济发展趋势,以此为我国的后期发展提高理论和指导。

(一)美国的经济形势呈现下行趋势

根据国际货币经济组织的调查数据:美国在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比例为1.8%,根据2015年4月的预测为3.1%,2015年9月预测2015年9月为2.6%,而2016年则为2.8%,相对于的全球和其他经济发达体,可见美国经济在2015年为下行形势,美国经济对于经济全球化的意义和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在贸易、金融以及在货币政策方面对全球的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然而根据数据可知,美国依然还在金融危机中,多多少少仍然在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且美国的经济走向高增长在目前也是困难重重的,美国经济处于重要阶段,但是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的发展速度和趋势也是不可阻挡的,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对美国经济发展一集经济高增长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与美国在市场份额上进行竞争,影响美国的经济发展。就比如在技术方面,中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全球各国对中国设备需求量的增加就必然会对美国产生影响。

(二)中国的经济形势分析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占全球化的比重已经达到13.5%。在贸易方面:贸易规模已经成为全球第一。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就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对创新的重视和国家政策的相应调节,中国的实体经济尤其是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已经到达顶峰阶段,产能和供给已经趋向绝对的过剩。根据近几年数据显示,已经有在很多产业和行业已经出现了绝对的过剩情况。2014年中国铁矿石的产量近15亿吨,进口9.33亿吨,在全球进口中所占比重很大,已接近70%左右,因此,中国的需求对于全球的产品销售贡献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中国市场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很多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如果中国的需求下降,则全球的经济势必会受到影响,在目前,中国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是不会减退的,并且就目前这一趋势也是不会改变的。

二、经济政策及措施分析

(一)制度性经济政策

第一,改革激罨制是保证人民建设积极性的根本举措

首先,激励国有企业的创新;国有企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主导地位,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始终突不破体制的限制、思想的限制等。

其次,激励科研创新;激励科研,保护产权。积极提高人们的创作积极性,激励奖励制度的创新;

再次,激励举报,保护举报者。对于经济发展中的经济违法行为,政府要从奖励制度创新方面出发,积极激励大家的监督与举报。

第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首先,保护个人的合法收入,增加地方税。个人税可以实行全国联网,这样有利于消除个人收入的巨大差距;其次就是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尤其注重打击非法收入,加强法律制定,人民监督。

第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经济建设解决后顾之忧

尤其是人们退休后的经济收入保障制度;解决退休员工的收入保障,保证人们工作积极性,以及全身心投入到经济建设过程中,因此,这对于我国经济建设有十分重要作用。

面的目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采取向相相应的措施来应对经济形势。

(二)非制度性的经济措施

第一,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互联网、大数据等基础设施建设。当前的社会发展已经在朝向的科技社会、知识社会。因此就要加强互联网等的建设。提高服务业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以此推动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以及管理创新。加大互联网与大数据的联系与融合。

第二,政府加强经济监督;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市场调节为主,国家宏观调控为辅,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就要退出这个领域了,而是要把各种手段综合运用,充分发挥政府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首先,加强相关法律的制定与运行的监督,确保政策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促进经济良性发展;其次,在国家关键领域的发展中,政府在放权中要注重度和分寸的把握。但并不是全盘不管,也不是全盘监管,要根据时展特点充分的运用各种手段,充分发挥在经济背后的作用;然后,就是加大惩罚力度,对经济欺诈,及商业犯罪要加大惩罚力度。让经济犯罪,经济欺诈毫无生存余地;最后,加强对全体公民的意识教育,加强权利意识教育、法律意识教育等,充分发挥公民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再次,加强欠发达地区经济建设,尤其是西部经济建设。首先,加大资金投入,为西部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资本;其次,加强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后续力;然后,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尤其注重网络交通的建立,加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达地区甚至是与国际社会的联系。

如今的经济形势变化只在一瞬间,面对极速变化的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我们要对经济形势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在正确判断之后又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制定出相应的经济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宇辉,毛莹.当前国内国际经济经融形势下中国货币政策的分析[J].宏观经济,2015.

篇2

关键词:经济危机 危机恢复 经济政策

2008年10月,美国房地产次级债危机爆发,使发达经济体普遍陷入了两难困境:真正走出危机,须在实体经济、金融和财政等各方面切实作出努力,清理债务问题的举措将拖累经济恢复的进程。这必然造成全球危机恢复过程的长期性。中国央行以最大规模持有美国房地产次级债债券,即刻用前所未有的货币性扩张政策挽救了全球经济,然而,我们中国经济却为此付出了史无前例的结构性代价,诸如恶性房地产价格、恶性债务等等。目前全球经济陷入氏期恢复期冲国所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自然是紧缩的。如何针对目前危机恢复阶段的全球经济形势萎缩的情况,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得到了我国经济学者的广泛关注。

1、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

当今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长期波动和低速增长时期。目前美国和欧洲均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之中。在美国,私债危机引发了债务危机。在欧洲,很多欧州国家多年来财政赤字高悬,并用此方式拉动经济增长,加之私人机构购买并持有大部分政府的债务,致使债务危机迅速向私人部门转移,私债危机普遍存在。债务危机在实体经济方面的表现,便是长期过低的国民储蓄率。为此,发达经济体必须提高其储蓄率来克服经济危机。可以说,这是一个经济紧缩的过程,一定会影响经济恢复的进程,延缓经济苏复的步伐。债务危机表现在金融领域,便是过高的杠杆化。债务危机表现在政府部门,便是较高的财政赤字率和债务率。如若平衡预算,必须减少支出,增加税收。但这一举措的最终结果果就是压缩需求,使失业增加。这不仅不利于经济的恢复,更难带来和谐稳定的局面。

2、国内外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1、国内外经济形势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挑战

目前全球经济正处于长期恢复期,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经济自然是紧缩的。全球实际消费能力的下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出口量,外贸出口的下降意味着国外消费者对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需求的同时在下降。在这种环境下,我国商品贸易顺差必然呈缩小之势。我们在没有革新现在技术的基础上不得已通过压低产品价格去来争取市场份额,导致中国出口企业贸易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目前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几乎都以美元定价,我国进口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付出的成本也大为增加。随着政策紧缩与房地产调控的继续实施,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僵局。这对于未来的房地产投资将会产生严重的抑制作用。中国现在宏观经济下滑是由于国外市场萎缩,生产成本上升,有很多是实实在在的损失。过去,中国经济可以依靠制造业强大的成本优势来获取全球市场的美元盈余,所以,中国官方外汇储备不需要增值保值,就可以获得非常好的增长,也就是,中国官方外汇储备既便那时候出现亏损,也都可以迅速依靠大量贸易盈余来解决亏损。可是,目前中国的制造业成本正在逐步输给韩国、印度和越南等地区。随着货币政策的扩张,我们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以上都是我国经济所面临的挑战。

2.2、国内外经济形势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

中国经济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是具有机遇的,第一,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是通胀,但我国的粮食连续几年丰产。虽然猪肉价格涨速比较快,但总体而言,未来食品价格走势还是可控的。第二,输入性通胀虽然在2011年比较厉害,但是最近因为欧债危机重启,美元对欧元可能走强,同时最近油价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在回落,因此中国经济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望减轻。随着CPI的下降,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缩的空间就比较有限。第三,2011年以来,考虑到外部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我国的外需今后将面临较大负面冲击。虽然我国商品贸易顺差呈缩小之势,但是,由于国内需求也在收缩,全年顺差规模不会下降太多,对GDP的负面冲击也不会太大。就国内而言,食品价格尽管难以预测但快速上升的局面基本不会出现。

3、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建议

考虑到美国经济增长放缓、欧洲债务危机恶化等不利因素,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应致力于在物价上涨与经济增长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

3.1、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结合

近几年来全球经济呈不断下滑趋势,我们应该保持宏观调控政策中性,尤其不应该再推出紧缩性政策措施。目前我们对未来经济走势具有预测性,提出灵活性的政策措施。在货币政策方面,目前似乎还没有必要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可以考虑,在保证人民币贷款的前提下,适当放松调整流动性的力度,让新增贷款略有增加。这样,可以避免紧缩政策的自我强化风险,缓解大企业以延期支付方式对小企业的资金链的进一步挤压,避免出现大面积三角债现象。在财政政策方面,财政收入增长远高于名义GDP的增长速度和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适当增大财政政策的刺激力度可能是可行的。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小企业的减税力度,如降低营业税税率、推动服务业的营业税向增值税转型、进一步降低小企业的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进一步下调小微企业的所得税税率等。

3.2、优化投资资金来源结构

鉴于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将逐渐转向内需为主,并且,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内需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仍将是投资,对于保持投资稳定增长问题,我们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其中,投资资金来源结构问题,尤须引起注意。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可以有力地支持工业化投资,但支持城镇化投资的力度不强。中国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这样的金融体系,适应以工业化为主要推动力的经济发展方式,但却很难支撑以城镇化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需要在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投资。这些投资规模巨大、期限很长、可持续性不确定,且风险集中,如果主要依赖银行贷款来提供资金,或者来源不足,或者风险甚大。

鉴于此,政府和市场应积极推动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域,其中包括用市场化的手段解决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问题。让地方政府掌握更多的财力,在体制和机制层面推进地方政府直接发债,应当给予重视。

3.3、调整我国经济结构

要调整中国经济结构,三方面的改革是不叮或缺的。第一个方面是两个层次的收入分配改革,第一个层次是在政府、居民和企业之间的收入分配,第一是政府降低居民部门面临的整体税负,第二就是政府要求国有企业上缴更多的红利,并且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转移给居民,譬如说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第二个层次的改革是纠正产业结构失衡,发展服务业。最后一个层次的改革就是当前中国国内各种要素价格都应该市场化,要素不单包括能源、生产要素、土地,还包括资金,资金的价格就是汇率和利率。只有这些要素充分市场化,我们的经济才能从粗放式的增长模式转向集约型的增长模式,中国出口的产品也才能更好地反应它的比较优势。这些改革到位了,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也就下来了。同时在各种价格市场化的前提下,对外资不要给那么多廉价的土地和优惠的税收,这样双顺差自然就会减弱。所以我觉得这三方面的改革都很重要。一方面要看中央有没有这样的勇气和智慧,一方面也要看有没有比较好的外部环境。

4、小结

尽管国内经济下滑趋势已有显现,但由于国内外形势高度不确定,目前物价上涨水平仍处于高位,我们仍须对物价上涨保持高度警惕。在一系列紧缩政策的叠加作用下,经济增长已经出现减速迹象,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实际消费增幅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虽保持平稳,但增速下降势头已初现端倪。宏观经济政策依然以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搭配的提法为好。同时,我们应更为密切注视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篇3

(一)旅游经费投入布局不合理当前,我国旅游经济管理方面的旅游设施较为落后,这是由于国家和当地政府对于旅游经济的投入经费偏少,即使有一定的投入,其布局不够合理科学,从而造成有限的旅游资源浪费较为严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了一种奢望。具体来说,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中,设施不够健全,旅游资源受到了严重的闲置。即使有些旅游业的发展中投入了一定的经费进行设施配套,但是,由于投资数额较少而大大限制了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此外,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不够协调,各种旅游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日益快速发展的旅游需求,一些旅游景区管理意识较为滞后,严重违背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从而引发了“不发展不破坏、小发展小破坏、大发展大破坏”的尴尬局面。

(二)旅游产品缺乏必要的特色当前,我国旅游景点的开发现状中存在着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严重违背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要求,在开发之初不充分考虑到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而且在资源开发遭受一定破坏之后也没有及时进行弥补或保护,这显然是一种短视的经济行为,缺乏长远的旅游经济发展眼光,以牺牲生态和谐系统为代价,是极度不科学的。这种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也造成了旅游产品的无特色现状,因为他们更多的在乎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期经济前景,从而不会从长远的角度来考量游客的感觉体验心态,无法真正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提供的旅游产品不够精致,也没有创新理念作为指导,从而造成了旅游景区超限量接待现象严重而又没有可持续发展下去的循环动力。

二、中国循环型旅游经济管理的创新路径

循环型经济理念在中国旅游经济管理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即是推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从根本上防治旅游环境污染、遏制资源浪费与保持旅游生态和谐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确保旅游经济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等,我们要加强技术支持,建立健全教育宣传与经济奖惩机制,系统整合旅游资源,贯彻以政府为主导与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开发旅游经济的政策,强调旅游产品创新,理性旅游消费等,从而让我国旅游经济管理在循环经济模式的指引之下真正实现创新型发展。具体创新路径如下:

(一)创新系统观所谓循环经济系统,就是指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整合在一起的大系统,该系统内还要实现一定的循环运动,它要求人们在进行生产和消费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这个大系统的合理性。因此,我国旅游经济管理应该以循环型经济发展模式作为指导性系统,把各种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在一起,尽量避免各种管理的体制障碍,牢固树立起大旅游观、大资源观、大开发观、大发展观,使得旅游经济管理处于一个系统控制的优化体系之中,从大局出发,使得各个旅游景点获得全面性的发展,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旅游市场发展的经济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相关的旅游法律法规,严格遵循生态经济发展要求,使其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增强旅游经济的活力。此外,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中还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要从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入手,综合评价各种旅游要素,尽可能的从总体规划上实现旅游产业的循环型发展。

(二)创新经济观所谓循环经济观就是指要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使得各项经济发展能够在一定生态承载能力的基础之上,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否则,一旦超过了生态承载能力,就会变成了恶性循环,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甚至退化。因此,我国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强化这方面的观念,积极创新经济观,让旅游产业在循环经济观的指导之下,获得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发展,从而让资源在可承载范围内进行良性循环。这就需要旅游经济管理与环境容量进行密切配合,大力促进旅游业经济观的适时转变,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各种旅游资源,在满足游客旅游需求的同时,尽可能的保证生态环境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给予旅游活动特定的空间,坚持一定的旅游管理原则与法规,做到旅游规划与旅游管理相协调一致,一旦旅游景区发生大量游客涌入的现象,能够在较为成熟的旅游经济管理模式下得到充分有效的控制,从而取得最佳的旅游资源承载能力,一方面保障了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同时又获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实现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循环发展。

(三)创新生产观我国循环型旅游经济管理的创新过程中,还离不开生产观的创新,它需要在维持良性循环生态系统的基础之上,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能力,从长远的角度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尽可能的节约天然旅游资源,通过高科技等各种现代化的手段来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为社会创造出良性循环的资源使用态势,从而更为真切的体现出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要求。因此,我们的循环型旅游经济管理就需要进行清洁生产、节能生产、绿色生产等,以此作为新型的生产观,让旅游产业这么一个较为综合性的生产系统,按照新型生产观来运行,努力促进我国旅游产业中旅游经济管理的生产观转换,明确各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责权利,并与生态环境紧密联系起来,有效提高循环型旅游经济管理的可持续性,使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延伸到旅游产业当中去,积极引进各种先进的设备,对旅游业加大经费投入,从而保证旅游业的循环发展。

(四)创新宣传观我国循环型旅游经济管理就是试图建立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生态,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观,建立健全相关的旅游经济管理宣传教育体系,向广大公众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规范各种公共行为,通过有效的教育宣传以及社会文化建设渠道,让循环经济理论深入人心,广泛影响到各个社会阶层,还可以在旅游区建立各种标识系统,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媒介来引导游客树立起生态旅游和绿色消费的旅游观,及时促进游客的消费观创新,做到文明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旅游消费,让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亲密的伙伴关系,大力促进环境伦理观提升,实现旅游经济管理的循环性发展。

三、结语

篇4

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相对起步较早,目前整体水平相对较高,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将有助于我国银行业内部审计的改进与创新。

一、国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经验

1.美国模式

美国的商业银行多建立了总部一级制的稽核组织,直接实施全辖稽核监督。许多银行的稽核部门只设在总部,分行一律不设,再根据分行稽核业务的大小分地区派出若干稽核主任,与驻地分行没有任何经济、人事上的关系。首席审计官不对总裁负责,而是对董事会负责。以上种种制度有效地保证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2.英国模式

英国商业银行十分注重发挥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及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控制中的共同作用。董事会合理确定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和责任,准确全面地注意本行的风险以及知道如何评估风险和控制风险。审计委员会作为银行董事会的内部控制咨询机构,为董事会提供经营管理情况的有关信息,保持同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以及内、外部审计部门的信息交流,对内部控制的适度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内部审计人员独立于业务部门行使检查职责,确保内部审计工作有合理的流程和能够胜任审计工作的人员来源。以嘉诚集团为例,嘉诚集团是英国仅有的一家具有两百年历史的独立投资银行,它在英国投资银行界一直排名第一,并跻身于世界最佳投资银行之列。嘉诚集团将内部审计定位于管理、评价和服务职能,嘉城认为内部审计不只要看财务信息,也要看内部控制的部署实施,它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内部审计不能凌驾于企业之上,内部审计的成果是建议性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验效益,显示审计的附加值。

二、国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运行经验的启示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己经有了相当长时间的发展,它继承了西方内部审计先进的理念,代表了国际银行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其经验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而言,极具借鉴意义,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重要的启示。

1.构建合理的审计模式

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功能集中在总部,各分支机构的主要职能是服务窗口,因此,在内审机构的设置上是呈“倒金字塔”型,即在总行均设置了阵容强大的内审机构,而多数分支机构则没有设立。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一般归董事会(或监事会)直接领导,有权对行长及全行的各项业务进行检查,这种体制下,内部审计的权力最大,独立性最强。为了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部门可以不受阻碍地接触银行的所有业务和辅助部门;内审部门一般都隶属于董事会领导,向董事会报告的渠道通畅;董事会可以设立审计委员会作为参谋智囊机构,审计委员会包括有丰富行业经验的非执行董事;审计业务领域的确定、审计计划的制定、审计问题的确认及处理均由内审部门独立完成。另外,管理层的高度重视,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发达国家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之所以开展得有声有色,在银行内部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银行管理层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建立了庞大的内部审计队伍,充分发挥了内部审计部门在银行管理和建设中的作用。

2.明确内部审计职能定位

内部审计的职责不仅仅是查处问题,而应通过审计达到帮助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降低经营风险的目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重点仍是银行业务合规性合法性,在制度执行上提出的审计建议较多,而就如何完善规章制度、改进业务操作流程等方面提出的审计建议较少。因此,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还应充分发挥审计咨询的作用,注重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风险的研究、分析,针对决策机制、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和经营风险提出相应的审计咨询建议,帮助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决策机制、内部控制机制等制度建设。

3.运用先进审计技术保证审计效能

商业银行基本上都建立了内部网络,银行内部审计可以借助内部网络的优势,通过网络在内部审计各级部门之间、内部审计部门和被审计部门之间及时传递内部审计信息,包括内部规章制度、外部审计法规等;加强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的联系和沟通,督促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建议。审计方法上,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普遍采用通过评审内部控制来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这一方法。在内控制度评审中,他们十分注重内控制度的落实。如银行岗位设置,若审计中发现该岗位只设一个人做某项工作而没有他人可替代,则认为这个岗位的安排是有问题的,舞弊的机会比较多,是银行内控的弱点。

4.严格审后检查及内审明示制度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审计-建议-再审计的循环式审计制度,每项审计或每个审计阶段结束以后,可通过内部网络将各个审计阶段的情况明示化。明示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被审计单位名称,审计内容;存在的问题;问题的影响力及影响面,并要求对影响力的大小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建议;被审计单位落实情况,即什么人、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审后检查情况;对审计结果的评价。通过审后检查,能够督促被审计单位反思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通过审计明示,有利于其他单位进行对照检查,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并且,这种审计过程,都是由内部审计部门独立完成,而且对风险程度的描述以数字化的量化分析判断为主,有利于内部审计成果的有效转化,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使被审计单位纠正其存在的问题,改进管理,使有限的审计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管理制度或经营管理行为。这样,既维护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又提高了银行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字】传统产业 转型升级 比较研究 政策建议

一般而言,传统产业是指发展时间较长,生产技术已经基本成熟,经过高速增长后发展速度趋缓,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逐步下降,资源利用率和环保水平通常较低的产业。本文所指的传统产业主要是传统工业。就浙江省来说,传统产业主要包括纺织、服装、电器机械、金属制品、化学纤维、机械汽车、塑料制品加工等。为了更好地研究浙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策略,我们寻找了与浙江省所处区域相似的东部沿海地区为主要比较分析对象,同时借鉴资源型区域及民营经济先发地区这两个典型区域的践行经验,以期为浙江省、市传统产业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 东部沿海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经验

这里主要选择上海、广东、福建、浙江、山东、江苏等六个代表性省市,之所以把它们归为一类是由于它们具有外向型经济的共同特征,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有一定的共性可言。通过对六省市在产业结构、产业组织、霍夫曼比例、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对其传统产业转型路径进行梳理归纳。

1.产业结构比较

产业的组织结构是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东部沿海省份的所有制结构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从表1中可以看出以下特点:(1)从国有企业的比例看,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五省及上海的比例都在10%以下,其中,江苏在5%以下;(2)上海、广东、福建的特点在于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发展壮大,其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0%左右,特别是上海,占比达到61.13%,表现出较强的开放性。(3)浙江的非国有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所占比重最高,其中私营企业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达到了44.35%,均高于其他省份,说明浙江在民营经济发展中走在了前列。

表1 2010年东部沿海六省规模以上工业

企业工业总产值列表(单位:亿元)

全省 国有

企业 集体

企业 股份制

企业 外商及港澳台

商投资企业 私营企业

浙江 51394.20 3331.26 123.12 237.91 13104.16 22792.11

江苏 92056.48 4451.71 1289.82 4632.18 36592.50 32644.65

山东 83851.40 5486.12 2632.65 22896.1 14365.94 30408.87

广东 85824.64 4595.82 767.03 30802.53 45519.23 16201.08

福建 21901.23 1478.99 551.15 2929.96 10657.57 6205.94

上海 30114.41 1752.99 244.53 2877.23 18407.67 3483.32

数据来源:2011年相关各省统计年鉴

2.霍夫曼比例的比较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W.G. Hoffmann)于1931年建立了“霍夫曼比例说”,即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与生产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的比值。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由表2可以看出,东部沿海省份的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和上海的霍夫曼比例都已小于1,这表明这些省份工业化水平都比较高,已达到工业化第四阶段,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其中,上海工业化水平最高,霍夫曼比例2010年已达到0.28,浙江工业化水平较低,2010年仅高于福建,霍夫曼比例为0.69。

表2 东部沿海省份霍夫曼比例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浙江 0.85 0.78 0.76 0.71 0.72 0.69

江苏 0.45 0.43 0.41 0.37 0.37 0.36

山东 0.59 0.55 0.54 0.51 0.51 0.48

广东 0.68 0.62 0.62 0.62 0.64 0.62

福建 0.81 0.83 0.82 0.86 0.89 0.85

上海 0.34 0.32 0.3 0.29 0.29 0.28

资料来源:历年相关各省统计年鉴

3.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比较

实践表明,产业投资结构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较大。由表3可知:东部沿海省份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成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动力,上海、福建、广东和浙江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都已超过50%。其中,上海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已达到72.7%。总体来看,2010年沿海省份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结构已经构成“三二一”结构,产业投资结构正在逐步优化。

表3 东部沿海省份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状况(2010)(单位: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第一产

业投资 第二产

业投资 第三产

业投资 三大产业

投资比重

浙江 11451.98 60.12 4656.38 6735.47 0.5∶40.7∶58.8

江苏 23184.28 221.91 12463.58 10498.78 0.9∶53.8∶45.3

篇6

关键词: 经济;发展;走势;石油石化;影响

一、引言

在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不断调整,国内外经济走势急速变化的形势下,我国石油市场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尤其是石油市场供求关系所出现的各种变化。因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干扰,使得国内一些石油化工企业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需求骤减或者价格降低等,这也使得我国石油石化市场以及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不管是对于我国石油石化企业今后战略决策还是生产经营管理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石油石化行业的分析

因世界经济实际增长速度的放缓,特别是高油耗产业增长速度的放缓,使得国内在石油消费上,出现了一种增速回落现象。基于国内石油以及化学工业相关部门的研究与统计发现,相对于之前而言,近几年,由煤油、汽油以及柴油所构成的各种成品油,其增长速度,大约放缓了有0.3个百分点。从整体上来看,在2009年之前,石油消费的增长除了上述这些内容外,同时还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石油消费的增长速度呈一种逐季放缓的趋势,且相对于表现消费的增长速度而言,石油的实际消费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其;二为国内GDP、多数高耗能产品的产量、工业增加值、多数运输指标的增长速度以及重工业增加值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呈回落趋势,相对于之前而言,石油实际消费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表现消费的增长速度与实际消费的增长速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2008年我国石油表现消费呈库存的形式,且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严重。

三、国内经济走势分析

就目前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因全球金融危机还未见底,使得国内经济在运营过程中,各种不确定也逐步增多,且经济下行风险也逐渐增多。然而随着国内各种宏观政策的实施与调控,即保增长、调结构以及扩内需,国内经济截至目前为止,一直保持着一种较快速度的增长。

第一,尽管有很多国家以及政府联手干预全球经济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受到经济下滑的干扰以及影响使得国际之间的竞争也变得尤为激烈,同时在全球范围内保护主义的威胁也逐渐增大尽管贸易顺差仍旧持续增长但是其增长的速度却有所下降。

第二,消费增长速度的放缓且投资增长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纵观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石油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呈一种不相称的局面导致我国石油经济呈着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为传统老旧的思想,过于注重生产而忽略了市场;二为过于看重经济发展的短平快;三为政府的管制不够合理且行业的垄断,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历史数据信息与资料的调查情况来看,我国消费增长与消费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显著的滞后关系,简而言之就是经济增长开始减慢之前,我国消费增长的速度必定会出现一种回落现象。若在扩大投资政策力度上较低,或者政府的投资增长速度不可有效弥补或者解决社会投资所存在的不足,则相应的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速度也就可能会下降。

第三,因受到经济发展下行惯性以及宏观政策所具时滞性的影响,相对于之前而言,国内经济增长的速度在2009年呈下降趋势。而随着各项积极财政政策以及较为宽松且合理的货币政策的实施,经济增长速度将会出现反弹,关于这种反弹是否能够持续下去,主要取决于消费增长速度以及社会投资是否能够续接,若可续接,则在今后几年来,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就会明显加快。

四、国内经济走势对于石油石化行业的影响

(一)石油供求关系的变化

在国内石油供求矛盾中,石油消费为主要内容,影响其增长速度的因素主要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石油消耗的实际变动水平,其中国内生产总值为主要因素。假设某年国内生产总值石油消耗水平未出现变化,则在下一年,石油消费的增长速度也会同步下降。

第一,石油消耗水平持续降低。这种降低最先表现在石化行业的放缓上,在国内众多石油消耗行业中,石油行业作为其中的一个,从国内化学工业机构的统计资料情况来看,由于受到国外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几年国内石化行业的总产值增长幅度并不是很大,且大中城市中化工产品的价格也会持续降低,国内家电、房地产、纺织以及汽车等关于石化方面的产业,其增长速度的回落也较为显著。此外,在石油消费增长上也出现了相应的积极因素,即石油石化行业所涉及到的领域也逐步拓宽,国内对于炼油产品也越来越重视。鉴于此,为进一步促进石油石化行业今后的发展,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国内外较为稀缺资源的收购,应予以大力支持,同时推动高端化学品、炼油以及农用化工等一系列行业的快速发展,以此带动石油石化的消费。

第二,供求关系的转变。通过上述内容的阐述可知,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已经从买方市场逐渐转变成为了买方市场,且市场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在经济下行以及增长速度减缓的影响下,行业格局也将会被重新调整。

(二)油价的变化

首先表现为明确国际油价相关因素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使得全球范围内石油的实际需求量也逐步下降,导致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国际石油市场投资力量被弱化。第二,石油需求降低,投机因素发生变化。

其次表现为国际石油价呈一种低位徘徊的趋势,通过国内外各机构预测结果以及信息资料来看,若全球经济仍旧保持之前这种发展趋势且国内所制定的这些救市措施达不到理想效果,则在未来,国际油价将会处于一种低价格的徘徊状态中。此外,基于中长期石油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当世界经济已摆脱困境且步入到复苏轨道以后,石油的需求就会快速地反弹,且因低油价所造成的各种问题也会再次加剧石油供需矛盾,最终使国际油价回至高位状态中。

就目前国内成品油市场来看,主要呈一种供大于求的局面,尽管当前国内关于新成品油定价已制定了相应的机制且该机制也便于炼油盈利,然而事实上,炼油企业利润的增长也将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再加上国内外油价降下降都属于一种短暂性现象。在这种形势下,为推动国内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国内石油企业应加强成本的管控,减少投资的成本,抓住主要营运的业务,加强产能建设以及油气储备建设,加大设备更新以及技术改造的力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反应效率,继而更好地适应国际石油石化市场。

参考文献:

[1]门天琦,冯胜刚.服务转型发展 振兴古城经济――中石化山西大同石油分公司优质服务纪实[J].中国质量万里行,2010(12).

[2]金三林.2009年我国经济走势及对石油石化行业的影响[J].石油库与加油站,2009(02).

[3]覃伟中,张彩丽,曲岩松等.2008年世界和中国石化工业综述[J].国际石油经济,2009(05).

[4]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1~5月份经济运行分析[J].河北化工,2010(07).

[5]袁玲玲.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石油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篇7

关键词:国内汽车;燃油经济性;测试循环;对比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人们的出行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乘坐汽车,汽车作为石油消耗的重要的组成,其消耗汽油量占汽油总消耗的90%以上,其柴油消耗量占总体消耗的20%以上。随着世界石油储量的不断的减少,在保障汽车运行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家少汽车燃油的消耗以及成为汽车发展当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有必要对汽车燃油的经济性做研究分析,这不仅影响着汽车的运行成本,另外还涉及到了能源充分利用的过程,对社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汽车燃油经济性概况

汽车燃油的经济性主要的是指汽车相对于完成运输工作的耗油量的多少,当前世界上评测汽车燃油经济性,一般情况下会使用耗油量或者是油行程表示,其中耗油量指的是在汽车满载单位时单位行驶里程所需要消耗的燃油的体积。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主要的结构因素包含了:闭缸节油技术、超速档的设置、变速器档数、列车运输技术、提高质量利用的系数以及复合动力系统等。其中闭缸节油技术是在小负荷时关闭一部分的气缸,在大负荷时是全部的气缸发挥出全部的作用,这样是发动机的排放量随着负荷大小的变化而变化,保证发电机在高负荷下进行工作,从而可以达到节省燃油的目的。另外减小主减速器的传动比也可以改善汽车燃油的经济性,这时主要的是通过设置超速档来实现这个目标。此外,汽车设置的变速器的档数越多,其选择的范围也就更大,这样就能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这样的设置有助于汽车燃油经济性的提高。汽车的总质量将影响到汽车在行驶过程当中汽车所受到的加速阻力以及滚动阻力等,这对于汽车的耗油量有着比较大的影响,还有就是可以将当前的发动机驱动改成发动机和电力相结合的驱动的装置,从而使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得到提高。

2.汽车燃油经济性测试方法以及其原理

2.1汽车燃油经济性测试方法

在进行汽车燃油经济性的检测时可以使用碳平衡计算法,主要是指在排放实验室当中使用底盘测功机和相应的排放分析仪器等设备对其进行相应的测验,主要的是通过计算相应的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以及碳氢化合物(HC)的排放量,用碳平衡的计算方法来计算相应的燃料的消耗量,相应的碳平衡测量方法的结果数据可以表示为:

在公式(1)中,其FE表示为燃料的消耗量,其单位为(L/100km);其中CO2、CO以及HC表示为相应的气体质量的排放量,其单位为(g/km);其中SG表示为288K下的燃油的密度,其单位为(kg/L)。

此外,在进行汽车燃油经济性的时候还可以采用道路实时测试法,其主要是指在试验场的水平路面之上,按照多工况运转循环进行其试验的过程,通过相应的测量设备油耗仪逐秒进行实时的记录相应的燃油的消耗,从而测量出燃料的消耗量的多少。将测量的结果进行逐秒的累加FE实测,然后再对数据进行相应的校正工作,其表达式为:

在公式(2)中,FE校正为校正之后的燃油的消耗量,其单位为(L/100km);FE实测为实测的燃料的消耗量,其单位为(L/100km);其中C1表示为相应的环境温度校正系数;C2表示为相应的大气压力的校正的系数;C3表示为燃油密度的校正系数。

2.2道路实时法的原理

在使用道路实时法进行汽车燃油量的计算时,主要的存在以下两个控制的难点:首先是工况以及其工况复现的速度精确度要得到有效的保证;其次就是需要工况复现相应的跟踪系统能够以比较高的传送的频率将采集的汽车行驶速度传送到相应的监视器上。道路实时检测系统主要是基于耗油仪的采集系统,通过相应的软件对其进行数据的采集过程,其中耗油仪可以对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燃油的消耗的瞬间进行相应的测量和计算,并且还有相应的计算机系统进行综合性的记录。

2.3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计算方法

当前我国汽车燃油的计算方法主要的是采用欧盟的计算的方法,其主要的计算的过程是:在批量生产的汽车当中随机的选择三两汽车,进行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以及碳氢化合物(HC)的测定实验,将测得的污染物的数值带入到相应的碳平衡公式当中,然后求得相应的燃油经济性的数值。在进行相应的实验的时候要采用规定的基准燃料为主,也就是汽油的氢碳之间的比值为固定的1.85,柴油之间的比值固定为1.86,在计算相应的燃料的消耗量时,要采用此固定的氢碳比。

当前中国和欧盟等国的燃油经济性的单位为(L/100km),燃油经济性的数值为:

3.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

3.1实验工况选择和实验方法

在对汽车进行燃油经济性测试的过程中,其行驶工况的选择对于测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影响汽车排放量和油耗量的关键。当前汽车排放测试行驶工况的种类比较多,如:美国行驶工况( USDC)以及欧洲行驶工况( EDC)等,其中常用的为美国FTP72和欧洲NEDC行驶工况(如图1所示),我国典型的城市行驶工况(CDC)(如图2 所示)。

此次实验主要的选用性能比较稳定,其基准的质量为1250kg的AT型的汽车为试验的样本车,在同一的室内,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对比试验,对于研究的对象在欧洲工况和我国典型城市工况上分别采用碳平衡的方法和道路实时法进行试验,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别,并且还要研究不同试验条件之下,碳平衡方法和道路实时法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研究分析。

3.2实验结果分析

数据表明,同一辆汽车在欧洲工况下进行试验,使用碳平衡方法和道路实时法测试的定值之间是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的,在低速的ECE区域内,道路实时法比使用碳平衡方法高4.7%;在高速的EUDC区域内,使用道路实时法比使用碳平衡法测量高2.0%。而同一辆汽车在我国典型的城市综合工况之下进行相应的测试,道路实测法得到的定值比碳平衡方法得到的定值高5.0%,高速工况下,使用道路实时法测量比碳平衡法高2.0%。

总结:

随着石油使用量不断的增加,汽车作为一个耗油量较大的交通工具,有必要对其燃油的经济性进行分析研究,找出相应的提升经济性的方法,对其进行相应的改善,保障汽车行业的发展,减少石油的消耗量,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勇.世界主要汽车燃油经济性测试循环的对比研究汽车技术[J].2012,07(06):14-24

[2]高继东,李孟良,王建海,马杰,高俊华.轻型汽车燃油经济性测试方法的相关性研究[J].汽车工程.2005,01(04):77-81

[3]谢有浩.电动汽车增程器的电子节气门控制系统研究[J].汽车技术.2012,03(07):60-67

[4]吴心平,贾振华,杨宗田.基于Matlab的汽车燃油经济性仿真计算[J].河南科技.2011,08(07):34-42

篇8

论文关键词:制度,经济增长,内生增长模型

一、我国经济制度变迁概述

自经济学诞生以来,破解经济增长之谜一直是众多经济学家们不断研究的重点。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其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意味着制度的变迁。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在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体制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党的正确领到下,我国经济建设硕果累累。回顾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历程,我们发现经济制度在经济中的作用不可小视。

以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因素引入到经济增长理论之中,认为制度安排的发展才是主要的改善经济效率和要素市场的历史原因。更为有效的经济组织的发展,其作用如同技术发展对西方世界所起的作用那样同等重要。德姆塞茨指出,制度引起了经济绩效的改变,并且这一判断受到历史事实的支持。

中国的制度变迁过程就是中国的工业化过程,是围绕着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本积累进行的,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多元化经济向一元化经济的变迁,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及其原始积累,这是一个从分散到集中、从市场化到计划化的过程,包括原始积累体制的形成(1953—1956)与运行(1956—1978)两大时期;第二阶段是从1978年底开始的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变迁。这是一个从集中到分散、从计划化到市场化的过程,它标志着传统原始积累体制的终结。如表所示:

表1:中国制度变迁过程

年份

制度变迁

1949-1952

新民主主义制度

1953-1956

社会主义改造及其过渡制度

1957-1977

中央集权及计划经济缺席

1978-1992

价格体制改革及有计划的商品制度

篇9

[关键词]二元劳动力市场 分灶吃饭体制 产品内分工 国内经济失衡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1)01-0064-08

从长期来看,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应该保持大致平衡,主要表现为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的结构和总量基本一致,才能真正保持其经济的健康运行。但中国经济发展则出现了逐年攀升的货物贸易顺差、服务贸易逆差与吸引外资规模远超过对外投资,也就是所谓的双顺差。而这种顺差结构与发展经济学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结构应该是经常帐户逆差与资本帐户顺差组合模式相违背的,战后流行的发展经济学标准模型通常假定发展中国家面临双重缺口约束:一是实现预期经济增长所需要的投资数量,国内储蓄难以满足,构成储蓄缺口;二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进口物质、技术与其他资源数量巨大,而国内的出口能力极为有限,难以通过出口贸易获得足够数量的进口物质,从而形成贸易缺口。因此,发展中国家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外资流入弥合双重缺口便成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其结果必然是经常帐户逆差与资本帐户顺差的“逆顺差组合”,这也是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进程之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经历的实际。但中国的对外经济发展却不是如此。10多年来,出口规模增加远快于进口,1990-2007年间(1993年除外)中国货物贸易都呈现了顺差日益扩大的格局,顺差累计高达8328亿元,从最初的年顺差几十亿美元膨胀到2007年的2622亿美元;同期,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982亿美元。与此相对应的则是,至2006年底,中国非金融领域对外投资存量仅为750亿美元,而服务贸易逆差增长则更为明显,例如,从1992年开始,服务贸易逆差便逐步扩张,从最初的每年1亿美元发展到超过90多亿美元。两相比较,致使外汇储备快速膨胀,到2008年6月就达到18088亿美元,高居世界第一。这种状况自然会进一步加剧对外经济的失衡:一方面使得国内企业的生产、产品销售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其结果必然会增加中国产品与企业遭遇反倾销制裁的概率,恶化对外贸易环境;另一方面则是严重影响对国内市场的开发利用,使得国内各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会极大地破坏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那么,中国对外经济失衡的根源何在,是否为现行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

一、中国对外经济失衡的症结在于国内经济发展的失衡

1、国内经济发展失衡的内在根源。中国的双顺差持续时间之长,世所罕见,也使之成为近年来国内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余永定、覃东海(2006)认为中国的双顺差是中国长期推行吸引FDI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加工贸易型FDI优惠政策的结果。而加工贸易型FDI和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支配性地位说明,双顺差已成为结构性问题,无法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内加以纠正;并认为削减中国双顺差的基本措施就是增加支出与取消一系列有关出口导向性的经济政策。卢锋(2006)则认为双顺差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加工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双重作用,深入观察则是在以产品内分工为特征的当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参与国际分工交易成本后,企业与劳动者通过学习和创新发挥出中国资源比较优势和大国规模优势的结果。因此,从产品内分工与中国经济发展规律角度看,双顺差是中国经济开放成长在一个特定时期国际分工定位形态的产物。

上述论述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认为国际产品分工的特殊性与现行的特殊经济政策的结合促成了中国当今对外经济的失衡。这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仅仅只是揭示了当今经济发展的一种表面现象,因为任何一种政策的功效如何取决于其与各市场主体既有的利益实现方式的契合程度,但即使是最优的政策也仅仅只能略微调节或影响企业、政府的经济行为选择、利益实现方式,基本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市场主体既有的发展模式。真正能够改变或形成企业与政府追求利益的方式,只能是企业与政府所受到的制度化约束,这就要求我们从内在制度根源上探讨导致企业与基层政府所受到的制度化利益激励而导致中国经济对外失衡的深层原因,而不是仅仅研究经济现象本身。为此,就必要从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寻找制度化内在根源:在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之中,出于调动地方发展经济与解决经济困难的需要,中央对各地方推行了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其核心就是将各地方发展经济的成就与其可支配的财富内在地挂起钩来,即创造的GDP数量越多,其能支配的财政收入就越多;否则,支配的收入就少,官员个人与当地居民所能获得的报酬也少。这种制度就从利益激励设计上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同当地官员、居民的福利内在地联系起来。自然,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既能给当地带来更加丰厚的经济回报,也能给上一级政府贡献更多的财富,使得这些地区的官员更有可能在官阶晋升方面取得优势。这种以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为单位的分灶吃饭体制,事实上将每一个行政区都变成了市场化的利益主体,致使其一切政策与措施都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出最大规模的GDP以获得最大可支配的财政收入,而官员晋升的概率与幅度也会随之上升。地方政府官员为了出轰动的政绩,就存在一种内在的追求GDP高增长的激励,从而事实上形成了一种基于上级政府评价的“自上而下的标尺竞争”。因此,地方官员为了能在地区竞争之中拔得头筹,不同地区或部门之间不可避免地会采取各种各样的“以邻为壑的手段”,给他人制造更多成本的同时,却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与效益。这种作为直接导致了在当今中国最为典型的形形的地方保护主义,结果便是地区分割与诸侯经济,每一个行政区域都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工业园区化企业,地方政府则是这个企业的直接经营者。这一企业以土地、优惠政策为资源,以资本为客户,以GDP为营业额,以地方财政收入为利润。自然,各地都会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而对许多地区而言,最大的比较优势便是廉价而丰富优质的劳动力。这就使得技术与资本进入门槛很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最优选择,土法上马,并能取得立竿见影的经济效果。而地方官员任期的时间限制,促使其采取多种措施发展能使GDP与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产业与扶植相应的企业。自然,几乎每一个地区都以自己的廉价劳动力这一最大的比较优势作为基础,采取大致相同的发展经济的措施与产业选择,致 使各地区产业结构高度趋同成为一种必然。如今,中国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率高达90%,就是这种发展模式的直接后果。

宋海林(2005)经过计算得出全国各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情况,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结构相似率为93.5%,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相似率为97.7%;而以1992年全国工业净产值的部门结构作为基期标准所计算的全国各省市区的工业结构的相关系数(即相似系数),结果是在所统计的28个省市区中,除地区特有的资源型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的山西、黑龙江和云南三省外,其他省市区和全国标准结构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其中相似系数在0.9以上的省份有17个,占省区总数的60.7%。如果剔除地区性特有的资源产业部门后进行部门比较,则相似系数不足0.8的只有云南省1个,超过0.9的达25个,占省区总数的89.3%。全国几乎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在很长时间内高度趋同,且这种趋同又与财政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结合,必然导致日益膨胀的地区性生产能力与产品供给难以依靠本地区的购买力完成产、供、销的顺利循环,需要寻找越来越多的产品销售市场,这一销售产品的市场各地区几乎都只能锁定国外市场,尤其是已经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部分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国家市场。这是因为财政分灶吃饭体制使得各地区成为相互分割与封锁的区域性市场,导致一个地区生产的产品到其他地区销售存在着很多有形与无形的行政化进入壁垒,诸如不少地区设置了隐形的本地产品办公室,其主要功能就是促进本地产品的销售。甚至直接颁布政府的红头文件强制性地要求本行政辖区的企事业单位、个人购买一定数量的指定产品;若完不成任务,就需要从工资之中直接扣除。同时,还直接运用行政手段,打击外来产品的销售,具体手段有禁止销售、频繁的检查与罚款、拒绝发放许可证等几乎是无所不用其极。自然,消化这些行政壁垒的成本对许多企业来说,是难以承担的,这也就意味着一个分割的独立行政区域化市场。难以支撑财政分灶吃饭体制下日益膨胀的地区性生产能力扩张,促使地方政府以及企业寻找可资利用的产品国际化销售市场。

2、非市场手段严格控制生产要素的价格以促进出口增长。这是因为相互封锁的现实存在,导致各地区的产业发展与企业利润的获得必然高度依赖于国际市场,即商品贸易顺差是现行经济结构正常运转的基础,也是地方官员达到促进GDP快速增长的最优路径。而对地方官员来说。最为简单与最快捷的提高GDP办法便是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并从事最能快速见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也符合技术、资本短缺的众多中小企业的客观实际。当然,吸引外来投资的先决条件便是能让这些资本获得更高的利润率。但在现行体制之下,地方政府为资本提高利润率的基本手段主要是降低资本经营所需要的各种要素的价格,其中地方政府能控制的主要是土地与不受户籍保护的外来农民工以及可以间接影响的银行发放贷款的规模、条件与贷款对象选择。在现实生活之中,具体表现为地方政府基本上都对资本提供远低于国家规定的优惠政策与措施,诸如土地超低价格,甚至是零地价,以及对资本压低、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与恶劣的工作环境的默许,甚至公然支持,直接动用警察等强制力对农民工要求增加工资的罢工活动进行弹压也不鲜见。这也使得目前各地的农民工工资标准基本上都是以当地城市户籍居民的最低工资标准作为最高追求目标,即使是如此低下的工资水平还经常被拖欠与克扣。48.1%的人有过出门打工但拿不到工资的经历,其中30.6%的人有100-1000元的工资没有拿到,15.7%的人有1000-5000元的工资没有拿到,1.6%的人有5000元以上的工资没有拿到,全国农民工被拖欠的工资逾1000亿元,而为索回这1000亿元欠薪,需要付出至少3000亿元成本。司法解释规定无故拖欠者仅需交2.5%的罚金,显然无法弥补农民工讨薪的成本,即使是国家总理参与到这一支讨薪队伍,也丝毫没有改变既有的拖欠格局(黄兴年,2006)。而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即降低资本的经营成本,使其能够以最低的成本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以便其可以快速扩大生产规模,促进GDP的增长。

二、国际化的产品内分工导致中国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一定时期具有必然性

产品内分工的国际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调整则为中国财政分灶吃饭体制刺激出来的巨大生产能力以及其产品销售奠定了市场基础。因为两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将其所谓的夕阳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部分转移到发展中周家,中国沿海地区则为主要聚集区,这也是如今沿海地区能成为世界加工厂的关键原因所在。而产业转移方式既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资本、技术与生产设备的整体性转移,也有以委托加工方式给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具体生产商发放订单的形式进行产品内分工,其目的在于降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成本以提高市场竞争力。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发达国家与诸如中国之类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分工模式,当今主要的分工形式就是中国企业生产加工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发达国家的企业提供定单、设计或技术,这也使得加工贸易在中国外贸顺差之中贡献了最大份额,也是现行产业结构能够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这也使得诸如美国之类的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一种全面降低成本的产品内分工需要,而中国劳动力的廉价与工业体系的完整成就了中国的巨大双顺差。具体情况见表1。

从中可以发现,中国外贸顺差规模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而这种长期顺差的经济基础则在于中国拥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廉价优质劳动力的结合,使其较其他国家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例如,从中国最具竞争优势的纺织业结构要素分析便可了然。从现象上看,中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尽管这些优势一年不如一年,从1992年的10.05几乎是直线下降到2001年的4.82,每年平均下降0.523。

纺织业的竞争优势源自何方?关键是非市场化手段严格控制劳动力成本上升具有坚实的制度基础。中国纺织产业的竞争优势并不是其拥有先进的技术所带来的极高劳动效率和众多的知名品牌,而主要在于其利用极为丰富廉价而又优质的劳动力资源,严格控制人力成本,使之在产品生产成本中仅占极低的比重,不到1/10,从而使其能比其他国家的企业更为便利自由地利用价格竞争手段,通过薄利多销的方式获得市场优势。这也是发达国家的专业产业与市场定单更青睐中国企业、产品的内在根源。这种竞争优势的制度基础在于现行体制对城乡、地区分割的居民户籍控制,地区市场的相互分割所带来的企业信用水平低下与对外出务工人员权利的极度歧视,致使从业人员根本没有任何正常的渠道与制度化机制来根据劳动效率提高的情况要求正常地增加工资。一旦工人不能忍受过低的工资待遇与恶劣的工作环境,被迫利用罢工、集会等地方政府反对的方式要求增加工资与改善待遇时,必然的结果就是此举被认为是破坏社会和谐与扰乱社会稳定的不法行为,只能是工人屈从于政府的强制性措施,不得不继续接受极不合理的工资待遇与恶劣的工作环境,工厂主依然可以我行我素,甚至会变本加厉。这样的制度环境使得 企业能比较便利地采用多种手段,自然包括一些非法手段,诸如扣压工人身份证与武力控制等人生限制措施,使工人不能自由地选择“用脚投票”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从而使资方能随心所欲地采用一切手段严格控制工资的合理上涨,从而导致工资水平一直维持在法律规定的水平之下,甚至比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还低,致使工人根本享受不到工作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所带来的任何好处。在“珠三角”地区,近20年来农民工的工资仅上涨了168元就是最好的佐证,如果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工资水平实际上是下降的。国际劳工组织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到2005年间,中国人均产出增长了63.4%,超过了印度的26.9%和东盟的15.5%;而且在改革开放近30年时间里,中国GDP的年增长速度基本上都维持在10%上下的高水平上(时寒冰,2007)。但如此高的GDP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却并未推动工资水平的应有增长;相反,劳动力报酬在GDP之中的比重却是持续下降的,从1989年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16%,迅速下降为2003年的12.57%,这一下降幅度基本上是与城市劳动力在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下降速度相一致的。但同期美国职工工资总额却占47.9%,即使是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中国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也大多在20%上下浮动,极少有国家如中国一样: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仅略高于10%,而资本所占份额却接近于90%(常凯,2007)。

哈佛大学部分经济学家以墨西哥、加勒比海国家和中国沿海地区生产出口的两种大众化产品(牛仔裤和T恤衫)为例,通过详细分析比较其价格构成的数量结构,说明劳动力成本在中国纺织品市场竞争优势取得方面所起的特殊作用(见表3)。墨西哥和中国对美国出口的牛仔裤,从FOB出口价来看,中国比墨西哥每件服装低1.21美元,但在进口时,中国每条牛仔裤要缴纳1.8美元的关税。因此,从到岸价来看,中国产品成本反而比墨西哥产品高0.59美元/件;此外,由于墨西哥产品的平均交货期仅为4周,而中国高达11周,中国产品的库存成本约为墨西哥的3倍,仅库存成本和风险一项,每条中国牛仔裤就比墨西哥产品高0.29美元。因此,从总成本看,每条中国牛仔裤比墨西哥牛仔裤高0.88美元:可是,在美国市场的竞争中,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基本上已经超过墨西哥产品,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企业能比墨西哥企业有更为自由地控制劳动力成本的方法与手段,从而有更大的成本压缩空间,更有能力进行价格竞争。当然,其他产业也如纺织业一样,从而使得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具有更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这也奠定了中国外贸顺差的物质基础。

三、中国对外经济的失衡仅仅只是国内经济失衡的一种表现形式

地区性的市场分割使得生产能力集中的沿海地区提供数量庞大的产品在国内缺乏足够的市场支撑,促使其更进一步依赖国外市场,而优惠的外资政策、汇率低估则进一步提高了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不断加大出口力度奠定制度基础。早在2001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就越过0.4的国际警戒线,2004年达到0.458,目前更高达0.46;而且,城乡收入差距还有继续扩大之势。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5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增幅比2004年提高1.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增幅回落0.6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为3.223:1,高于2004年的3.209:1。造成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进城打工的众多农民工,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都是一个家庭之中收入的主要创造者,但其工资收入在10多年基本上没有增长;更加上企业主对打工农民的工资克扣与拖欠现象极为严重,年拖欠工资数量逾1000亿元,超负荷与超长时间的劳动使得广大打工农民受工伤、职业病困扰,致使农民打工的沉没成本极高,不少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水平实际上是下降的,从而使得广大农民的收入增长水平远低于城市居民。例如,南宁市马山县农民工到海南省东方市一金矿打工。广西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在对其进行健康检查时发现,在拍片检查的348人中,确诊矽肺病152例,检出率竟高达42.22%。专家按照这一比例测算,马山县曾去海南金矿打工的2000多名农民中,矽肺病患者至少有400人以上,这些村屯堪称“矽肺屯”。而大多数农民工患病后,往往只能回家乡等待、听天由命,虽然有的也自筹经费进行医治,但是由于这种病往往病情复杂,见效慢,很多患者最终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过早病死。广西横县广龙村农民工群体性罹患尘肺病被发现证实之前,该村每年有3至5名尘肺患者过早病死。但资方与当地政府、劳保部门均没有给予任何形式的补偿。

目前,农民工中职业病潜在患者超过2亿,媒体报道的工人过劳死、工伤事故死亡每年超过10万,其中80%以上是农民(黄兴年,2006)。诸如此类极为普遍的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在现行体制之下基本上只能南农民自己及其家庭承担。这就是当今大多数外出打工的农民必然要面对与考虑的沉没成本,不仅对农民工自己产生无穷的后患,还会祸及父母与子孙。劳动收入过低与打工沉没成本高企,更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差距;同时,这种情况也进一步导致了整个社会需求的萎缩,主要表现为中国农民打工者主要集中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与京津唐环渤海经济区等消费水平高的地区,只有节衣缩食才会略有节余以养家糊口;而广大农村地区的留守人员主要是老弱病残幼等缺乏必要的生产能力,主要由外出的打工者供养,购买力不得不尽最大可能压缩,结果便是整个农村地区对现代工业品的购买力极为有限,远落后于中国日益膨胀的现代工业品的生产能力。这两种情况就在很大程度上将广大农民排除出现代工业品消费市场,自然,仅仅依靠数量有限的城市居民是根本无法支撑中国目前巨大的产品制造能力的,迫使更多的企业不得不采取一切办法出口产品,而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核心技术的中国企业不得不采用价格竞争作为最基本的竞争手段:极为廉价的劳动价格以及优惠的外资政策自然会吸引数量可观的外资到中国进行投资以降低其生产成本,这也使得到中国来的外资主要是进行绿色投资或者将定单承包给中国企业以进行加工贸易;汇率低估则更进一步降低了出口产品的成本,使得从事出口的企业有利可图。这也使得中国能在长达10多年的时间内出现越来越多的双顺差,对外贸易依存度不可避免地会越来越高。例如,中国外贸总额在短短16年里,从1千亿美元增长到1万亿美元,而外贸依存度的“进出口总额与同期GDP之比”也一路飙升。统计表明,从1980年到2001年,美国、日本、印度、德国的外贸依存度大体稳定在14%至20%之间。而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15%左右的外贸依存度一路攀升,据商务部统计,2002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为51%,2003年为60.2%,2004年外贸依存度达到了近80%。这一比例大大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外贸依存度最高的国家(张桂林,2005)。

因此,只要二元户籍制度与分灶吃饭体制继续二位一体地运行,中国企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化垂直分 工的成本就会远低于其他大多数国家。就能够获得比较可观的利润,国际收支结构的双顺差就会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必然,甚至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还有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即使优惠的外资政策与汇率低估被完全取消,也会依然如此。这种模式会导致企业与地方政府缺乏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动力,更习惯于引进成套设备以扩大生产。因为具有任期限制的政府官员的短期利益最大化追求方式必然会从政策与资金支持上根本无意于从事投入大、见效慢的技术学习与开发利用活动,更多的是直接引进市场运用早已成熟的成套设备与专有技术,根本不需要承担技术开发与试验的巨大风险,却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取得丰厚的回报。这也使得企业有足够的动力去引进技术成熟的成套设备、生产线,进行见效快的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方面的开发,而不是开发创新型的专利技术。这在我国的2004-2005年的技术引进方式之中表露无遗,在对外开放的30多年基本如此。始终如一的特点就是企业对成套设备、关键设备、生产线引进的规模不断加大,重复引进与反复引进的现象极为普遍:而对有助于提高企业自主开发与技术学习能力的专利技术引进则积极性有限。

篇10

关键词:经济运行 内在增长率 发展环境

未来经济增长取决于经济的内在增长趋势、外部发展环境和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与力度。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内在增长趋势看,目前我国经济仍处于中长期回调阶段,但GDP增速的中长期波动和中期波动已进入周期性上升阶段,2009年四季度以后我国经济运行将进入相对稳定增长状态。目前,美欧日经济已经企稳回升,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负面冲击最大时期已经过去,虽然美欧日经济能否实现稳定增长还存在很大问题,但再度出现深度衰退的可能性较小,2010年我国出口的外部环境要明显好于2009年。从调控政策取向看,2010年我国货币政策趋于紧缩,财政支出扩张力度大幅度收缩,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对未来两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大幅度下降。

一、我国经济的内在增长率趋于上升

从经济运行的内在增长趋势看,我国经济运行仍处于中长期回调阶段,2010年GDP增速仍面临较大的中长期回调压力,但GDP增速的中长期波动和中期波动均已进入周期性上升阶段,2010年一季度~2012年四季度期间我国GDP的内在增长率基本稳定在9%左右。

(一)未来两年我国GDP增速仍面临较大的中长期回调压力

我国GDP增长率在经过2001年一季度到2007年三季度连续27个季度的不断提升之后,从2007年四季度开始进入中长期回调阶段。受美国金融危机冲击影响,我国GDP增长率在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出现深度下滑,此后在国内强力扩张性调控政策刺激下,迅速回升,到2009年四季度当季增长率已回升到10,7%,2009年全年GDP增速回升到8.7%。从GDP增长率的中长期发展趋势看,我国GDP增速从2007年一季度开始己进入中长期回调阶段,GDP增速的中长期趋势值从2006年四季度的11.4%所持续回调到2009年四季度的9.23%。比较GDP的实际增长率和中长期趋势值可以看到,2009年一季度我国GDP实际增速的大幅度下跌,是在美国金融危机外部冲击影响下GDP实际增速严重偏离GDP中长期发展趋势的“超跌”现象,而2009年四季度GDP增速的回升,是在国内扩张性政策刺激下,GDP实际增速从2009年一季度的“超跌”状态,向正常回调状态或中长期发展趋势的回归。从GDP增速中长期趋势值的自身发展规律看,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仍处于中长期回调阶段,到2011年三季度才会达到中长期回调的底部,此后再次进入周期性上升状态。据此判断,2009年二季度以后GDP增速的回升,是在扩张性调控政策刺激下经济增速从超跌状态向正常回调状态的回归,未来两年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较大的自身回调压力。

(二)GDP增速的周期性波动将进入回升阶段

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情况看,我国GDP增速的中长期波动从2006年三季度开始进入周期性收缩阶段,2009年三季度已达到中长期波动的波谷,从2009年四季度开始进入中长期波动的复苏阶段,按其自身发展趋势外推,预计到2013年一季度达到中长期波动的波峰。2010年GDP增速的中长期波动值仍为负,但将逐步回升,对GDP实际增速的负面影响逐步弱化。

我国GDP增速的中期波动从2007年四季度开始进入周期性收缩阶段,2009年一季度已达到中期波动的波谷,从2009年二季度开始进入周期性复苏阶段,预计从2010年一季度开始从复苏阶段转为扩张阶段,中期波动的波动值将从2010年一季度开始由负转正且不断提高,对GDP实际增速时拉动作用不断提高。从自身发展趋势看,预计GDP增速的中期波动在2010年四季度达到中期波动的波峰。

GDP增速的短期波动受政策因素和其他外部冲击的影响很大,波动本身的规律性较差。但短期波动的振幅较大,是实际增速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从GDP增速短期波动的发展趋势看,2009年四季度GDP增速的短期波动值有较大幅度提高,预计2010年一季度仍将保持回升态势,但一季度以后仍会随调控政策力度的改变而出现较大波动。总体看,在不考虑政策及共他外部冲击因素影响的情况下,2010年一季度以后GDP增速的短期波动振幅将逐步收缩,最终将收敛于O。

(三)未来两年GDP的内在增长率将保持相对稳定

综合GDP增速的中长期发展趋势和周期性波动,在不考虑政策因素、结构变化因素和其他外部因素的情况下,趋势外推结果显示,2009年四季度以后我国GDP增速将回归相对稳定增长状态,2010年-季度~2012年四季度期间GDP增速基本稳定在9%左右,2013年-季度以后再次进入加速增长状态。

二、未来两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明显改善

目前,美欧日经济己经企稳。美欧日GDP环比增速已在2009年三季度和四季度连续正增长,美国季度GDP同比增速在2009年四季度恢复增长,日本和欧元区13国GDP增速的降幅在2009年四季度也大幅度收缩,降幅分别从三季度的5.21%和4.21%收缩到四季度的0.38%和2.06%。随着美欧日经济增速的企稳回升,2009年9月份以后美国、欧盟和日本进出口贸易降幅迅速收缩,其中美国进口降幅从2009年9月份的20.3%降为11月份的5.5%,12月份增长4.6%;日本和欧元区13国进口降幅分别从2009年9月份的37%和20.3%降为12月份的5.5%和8.1%。美国进口恢复增长、日本和欧盟进口降幅大幅度收缩,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得到根本改善,2009年8月份以后我国出口降幅因此迅速收缩,从8月份的23.4%降为11月份的1.5%,并于12月恢复较快增长态势。外部环境改善、出口恢复较快增长,是2009年四季度我国GDP增速大幅度提高的主要因素。

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尚未完全消除,消化金融危机带未的巨额损失尚需时日,目前美欧日各国经济的企稳回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贸易状况的改善,可持续性不强,未来美欧日经济能否恢复稳定增长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但2010年美欧日经济再度出现深度下滑局面的可能性较小,2010年我国经济

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比2009年有明显改善,只是受美欧日经济复苏前景不确定影响,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贸易状况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考虑到2003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累计进口增速基本稳定在10%-20%之间,2009年进口增速的深度下滑,主要是美国金融危机冲击的结果,我们假定美欧日经济企稳回升之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欧元区13国、日本和中国香港地区)进口增速仍将回归正常增长区间。据此,我们利用1990年1月-2009年12月份数据,对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增长状况进行趋势外推,得到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贸易增速的三种不同发展趋势:

趋势之一是2010年一季度以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口恢复增长,但增速较低。2010年和2011年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口分别增长7.1%和8.2%,即2010年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口增速仅恢复到2003-2008年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平均进口增速(14.3%)的一半,我们将这一趋势称之为企稳状态。

趋势之二是2010年一季度以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口恢复较快增长。2010年和2011年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口分别增长8.5%和10.6%,即2010年一季度以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口增速逐步恢复到2003-2008年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口增速的较低水平,我们将这一趋势称之为复苏状态。

趋势之三是2010年一季度以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口恢复快速增长,但2011年迅速回调至低速增长状态。2010年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口增长18.5%,接近2003~2008年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口增速的高水平;但2011年再度下降到7.7%左右的软低水平,我们将这一趋势称之为软快增长状态。

三、2010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扩张力度将比2009年大幅度收缩

2005年以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财政支出力度一直保持较强的扩张性,GDP增速因此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势头。从财政支出看,2005~2008年期间我国财政支出名义增速平均为21.8%,扣除GDP缩减指数因素之后的实际支出平均增速为14.4%。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冲击,2009年财政支出名义增速为21.2%,低于2009年年初提出的财政支出增长25%的预算目标,但扣除GDP缩减指数因素之后的实际财政支出增速为23.1%,比2005~2008年期间的平均实际财政支出增速提高了61%,即2009年财政支出的扩张力度比前四年大幅度提高。从货币政策看,2004年4月~2008年6月期间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了18次,从2004年4月的7%提高到2008年上半年17.5%;2004年10月~2007年12月期间10次上调利率,一年期存款和贷款利率分别从2004年10月的1.98%和5.31%提高到2007年12月的4.14%和7.47%。但货币政策的紧缩、特别是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主要作用是冲抵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带来的超额货币供给,金融机构贷款、特别是中长期贷款仍保持较快增长状态,2005~2008年期间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和中长期贷款余额平均增速分别为13.88%和22.88%。2009年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冲击,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和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分别大幅度提高到31.7%和43.5%。

2010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将大幅度紧缩:(1)货币政策趋于紧缩。鉴于2009年上半年宽松的货币政策引致新增信贷规模超常扩张,从2009年7月份开始,我国货币政策、特别是信贷政策已收紧,新增信贷规模从上半年的月均12,341.91亿元收缩到下半年的月均3,706.45亿元。2010年1月份新增贷款14,015.18亿元,但2月份已下降到7000亿元。同时,为控制信贷规模的过快扩张,央行从2010年1月18日开始将大型存款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提高到16%。(2)财政支出增速大幅度下降。2010年全国财政支出预算规模为84,530亿元,仅比2009年财政支出增长11.4%,这一预算支出增速比2005-2008年期间财政支出名义增速均值(21.8%)和2009年财政支出名义增速(21.2%)下降了10个百分点,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2010年财政支出的实际增速可能不足7%,财政支出的实际增速可能仅相当于2009年实际财政支出增速(24.1%)的30%,相当于2005~2008年期间财政支出实际增速均值(14.4%)的50%。货币政策紧缩和财政支出扩张力度大幅度收缩,将对2010年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产生重大紧缩效应,部分抵消贸易环境改善、出口恢复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按财政支出乘数为1.3估算,2010年财政支出名义增速比2009年增速下降10个百分点或支出少增加7,600亿元,相当于2010年名义GDP少增加9,800亿元,2010年GDP名义增速下降2.94个百分点。

篇11

【关键词】油气生成;石油行业;进步环境;走势分析

0.前言

能源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没有能源任何现代文明都将无从谈起。我国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是由于石油勘探技术相对比较落后,国内石油供应已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需求,如:2004年石油进口突破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40%,石油消费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由此可见,我国石油行业发展空间广阔,但勘探石油的技术仍有待提高。

1.油气的生成

从油气的生成到油气藏的形成,是油气不断发展和转化的过程。可以将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运移、聚集、破坏、再聚集,视为一个统一的发展过程。油气来源是基础,油气运移是纽带,油气矿藏是结果和目标。

油气的生成分为三个过程,分别是:一是油气生成的原始物质的来源主要是生物尸体,另外还有自然界各种生化组分堆积;二是有机物质堆积深埋,在足够的深度,和足够的温度条件下,有机物聚合形成干酪根;三是干酪根在合适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开始热解成烃;在合适的圈闭条件下,烃类物质聚集成藏,即为所谓的油气藏。

任何地区油气藏的形成都必须具备三个最重要的条件:一是具有能生成油气的烃源岩,二是具备能使石油运移和储集的储集岩。三是能够使油气集中聚集其中的圈闭。也即说必须有油气来源、运移通道和聚集场所。

2.国内石油行业进步环境

我国的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其他国家经验借鉴、能源短缺等因素分别影响着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速度,而且从各方面综合分析,我国石油行业进步空间十分广阔。

2.1石油资源比较丰富,利用前景十分可观

我国是石油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是由于分布不平衡、石油勘探技术比较落后等外在因素影响了石油的开采与利用,然而这些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经济都是可以改变的,因此,可以说,我国的石油资源的利用前景是十分可观的。

2.2我国石油需求量大,利用空间广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石油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石油供需缺口越来越大。而且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石油石化产品的消费也大幅度增长。由此可见,我国石油需求量十分大,利用空间广。这为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需求空间。

2.3石油勘探技术日趋完善

同其他国家相比,虽然我国的石油勘探技术相对比较落后,但是近些来,随着我国人力、物力、财力等投入,石油勘探技术不断提高并日趋完善,随之也会开采出更多的石油资源,为解决石油短缺以及经济发展需要等提供良好的条件。

3.国内石油行业走势分析

石油资源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和物质基础。但是,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3.1国内石油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3.1.1石油资源后备量较低,供需紧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石油等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国内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勘探技术相对落后,致使勘探难度增大,造成所储备的石油远远低于所需量,导致石油资源后备量较低,供需紧张。

3.1.2石油资源的安全保障机制有待提高

我国石油资源缺乏战略储备的安全保障机制。这主要体现在:中国油气资源战略储备体系尚未形成,而且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布局。从而导致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很难适应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进而影响了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

3.1.3我国石油资源浪费严重

我国石油行业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石油资源浪费严重。目前,由于受到石油勘探技术的影响,我国还存在直接燃烧原油的现象,而且综合回收利用率低;另一方面,资源使用配置不合理,高耗能产品比重过大。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

3.1.4石油开采技术较落后

石油开采技术较落后是制约我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还未形成现代开发技术体系,现在的开发技术还不能满足我国对油气资源的大幅度需求。因此,我国的石油开采技术还有待完善。

3.2国内石油行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

石油资源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国家的经济安全。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对石油的消费也会相应形成持久的巨大需求。

3.2.1优化能源结构,开发其他能源,缓解石油供需压力

近年来,我国的石油供应压力大幅度提升,原有的石油储备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增长的需要,因此,优化能源结构,开发其他能源,缓解石油供需压力,已经成为我国能源的战略部署。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天然气是一种较理想的替代资源,专家预测,2010年以后,世界天然气有可能超过煤炭、石油,成为世界上的主要能源。为此,我国要积极研发、大力部署,加快对天然气、核能、水电、风能、太阳能、地热等能源的开发利用,缓解我国石油短缺的问题,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2.2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保障经济安全

石油储备是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保障经济安全的有效手段。欧美许多国家都先后建立了各自的石油储备体系。但是令人担忧的是,我国还未建立石油储备体系,这是由于我国现有的原油、成品油储罐多属于生产和流通的配套设施,是很难发挥储备功能的。因此,我国要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保障经济安全,避免经济处于被动地位。

3.2.3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

我国之所以会造成石油大量缺失的局面,不仅仅是由于石油开采技术落后、地质复杂,主要原因是我国产业布局不合理,能源消耗大等因素造成的,因此,我国要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把节约用油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结束语

石油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以及我国的国际政治。因此,我国要加对大石油资源的重视,积极采取“优化能源结构,开发其他能源,缓解石油供需压力;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保障经济安全;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等方法,从而实现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Phil Rae.Lightweight Cement Formulation for Deep Water Ce-menting:Fact and Fiction[A].SPE91002,2004.

[2]Thierry Botrel,Patrick Lsambourg,Total Fina Elf.Off SettingKill and Choke Lines Friction Losses,a New Method for DeepWater Well Control[A].SPE67813,2001.

[3]卜善祥,吕宾.关于我国建立石油储备的思考[J].资源・产业,2003,5(4):37-39.

[4]潘志坚,胡永乐,胡杰.国内外油气资源形势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02(11):28-31.

[5]潘继平.对中国油气可持续供应战略的思考[J].国际石油经济,2002(10):27232.

篇12

我所认为的专业主义,乃是专业人士对于所从事或关注的行业的专业解读,而不是泛泛之众对于自身不熟知的领域的指摘,我们可以保留指摘的行为,但是绝不能具有因这种指摘而对该行业的走向衍生导向性。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旁观者清”的所谓古训,有时候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旁观者能够达到“清”的概率,基本上可以被当局者忽略掉。拿商业模式来说,好的商业模式其实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动态的过程无论在传统行业还是当下,都很难用时间的长短来衡量,但是我们观察到现在市场上很多声称关注科技领域的人士,在某家公司还没有产生商业模式的时候,就在那里臆想这家公司的盈利模式,并且将这种臆想出来的盈利模式进行了细分,非常煞有介事,而且,这种势头似乎成为了当下一种时髦。当这些臆想性的文字大行其道,在偶然遇到某个触发点,还能搅动其市场的风浪,以至于人们对于某种商业模式的看法,总是在搅动的风浪中飘忽,认不清其中概况,于是众说纷纭,乱中更乱。即使这种臆想的商业盈利模式幸运言中,但是这种概率到底多大,恐怕难以乐观。

新媒介形势下的造势成本非常低,物理化的媒介被去除之后,对信息或者事件的独家解读的周期较长,这和数字化时代的极短的新媒介形式的传播周期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让独家解读的专业主义的成长空间变得非常狭小。

数字化时代的内容,可以非常便利的展示给受众,中间的成本基本上只是编辑员几分钟的阅读加上几分钟的后台操作时间就可以展示给受众了,这个流程对于传统的媒介流程而言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这么短的流程周期,以至于多种新型的新媒介虽然散发了大量的内容,十几分钟之后,之前看的内容已经被人们忘记了。专业主义的东西具有的深刻性从来在新媒体内容中就没有体现出来,所以,有时候,我们有这样一些个疑问:专业主义是否应该在新媒体中体现出来?专业主义与新媒体是否匹配?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当前的部分新媒体,是不是只是在流程形式上做文章,而不主要在专业内容上做文章?

篇13

关键词:液晶显示面板;电子显示;电子信息产业链;数字化产品;移动通信终端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33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2-000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2.003

液晶显示面板在整个电子信息产业链当中处于高端位置,也是计算机以及移动通信终端等数字化的产品当中较为关键的部件。对液晶显示面板的生产发展,要充分注重方法的科学性,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充分重视,才有利于液晶显示面板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从理论层面对液晶显示面板的发展加强研究,对促进这一产业的良好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1 国内液晶显示面板行业发展特征和现状分析

1.1 国内液晶显示面板行业发展特征体现

2015年,上游的液晶面板行业受累于价格下跌,经营业绩承受重压,而下游整机厂商借助于面板价格下跌,与众多玩家大打价格战,产业链上下游均备受煎熬。尽管目前国内液晶面板需求持续放量,但毛利率在整个产业链中却是较低的,其上游的偏光片、光学膜等毛利率远高于液晶面板。从这个角度说,努力发展上游偏光片等产品,有利于提升我国液晶显示行业整体竞争力。作为全球第一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国和消费国,我国对全球偏光片的需求增长贡献最大。在液晶显示产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特征。

我国液晶显示面板产业发展中,在资金以及技术的密集性特征方面有着鲜明的呈现。这一产业对光电子技术以及微电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诸多的技术进行了整合应用,技术储备力量需求比较大。这就需要有充分的资金来进行支持,所以在液晶显示面板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在资金的投资方面有着较大的风险。同时液晶显示产业的技术门槛高以及壁垒效应大的特征也比较突出,在规模化的效应方面也相对比较显著。一些企业为能够加强提升自身竞争力,发展了多代以及多条的生产线,这样才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液晶显示面板产业发展中的产业链紧密聚集的特征也比较显著。由于液晶显示产业链相对比较长,在上游主要是原材料,这是液晶显示面板的重要组成材料,所以上游主导是液晶显示面板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中游则是对液晶面板的生产以及模组,这是对上游的原材料产业的发展有着带动作用的,也是发展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在下游就是显示器的终端用户。为能在成本方面得到有效控制,就要求生产厂在上游供应链方面进行完善。从这些发展的情况来看,液晶显示面板的产业链密集聚集的特征是比较显著的。

除此之外,我国的液晶显示面板产业的发展特征还体现在产业运营的成本比较高,以及在基础设施的条件要求上也相对比较高。从运营成本高的特征层面来看,主要就是在原材料的采购和生产周期以及市场销售进行了结合,所以实际运营的效果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液晶显示面板是高科技技术的应用成果,所以在基础设施的条件方面也就相对比较高。

1.2 国内液晶显示面板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液晶显示板的材料是在液体以及晶体间的特殊材料,由于其流动性以及光学的各项异性成为较为理想化的显示器材料。液晶显示面板的发展起源于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美国在液晶显示面板方面进行了发展,在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优化等,在当前已经在液晶显示面板技术水平上有了很大程度进步。我国对液晶显示面板产业的发展相对比较晚,但在技术进步的速度比较快,在当前也已经成为了液晶显示面板生产大国,在产量上得到了稳步增加,在世界市场的占有额也不断的提高。

随着液晶显示面板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大品牌发展之势十分强劲,全行业有50家LED显示应用企业的销售额超过亿元,其销售额占到全国LED市场总销售额的50%以上。年销售额2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企业有近30家,是中国LED显示应用行业的骨干力量。销售额在5亿元以上的企业10家左右,是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其销售额占到全国的30%左右。由于LED显示屏的诸多优势,已经渗透到各领域,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资本市场持续青睐显示应用行业,不断强势切入。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大陆境内面板厂仍以32嘉主流产品,但韩国乐金显示器、三星已着重于48、49、55嫉却蟪叽绮品,使得整体市场产品的供需产生变化。我国在液晶显示面板行业的发展有较为广阔的前景,但是从产业的发展水平方面来看,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

2 国内液晶显示面板行业发展问题和策略探究

2.1 国内液晶显示面板行业发展问题分析

从我国的液晶显示面板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还存在着相应的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相对比较落后。我国的液晶显示面板生产过程中,生产设备和上游原材料大多是依靠进口,显示面板的一些较为关键的零件都是国外企业垄断。所以,在对关键的零件进行采购时的议价能力就相对比较低,并且在运输的成本方面也比较高。由于在技术水平上相对比较低,所以国际上的竞争力就相对比较差。在液晶产业的研发能力方面相对较弱,这对我国的整体液晶显示面板的发展就有着很大的阻碍。

此外,液晶显示面板的发展中产业链失衡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尤其是上游原材料和设备生产方面体现得比较突出。即使是在进行制造,有一些重要的材料还是需要进口。在下游的品牌营销能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整合能力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在产业链的发展上存在着失衡的问题,就必然会对彩电以及计算机等一些关键的电子信息行业发展有着严重的阻碍。再加上资金的缺乏等,就使得项目不能顺利开展。

另外,液晶显示面板产业发展中,在创新能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专利的缺乏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我国当前的液晶显示面板产业的发展还处在创业阶段,所以在整体上的创新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对这些层面的问题就要充分重视,并要加以针对性地解决。只有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发展问题,才能促进我国液晶显示产业的良好发展。

2.2 国内液晶显示面板行业发展策略

为促进我国液晶显示面板产业的良好发展,需要从多方面加以重视,在发展措施的实施层面科学化。笔者结合实际对我国的液晶显示面板行业的发展策略进行了探究,在这些策略的实施下,对这一行业的发展进步就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第一,为加强国内的液晶显示面板的良好发展,就要在产业链层面加以完善,并要充分注重对多方面的发展手段加以应用,在核心的技术应用方面加以重视。在消化以及吸收的基础上对自身的创新研发能力进行加强,对液晶显示产业的上游发展加以重视,对完整的产业链的建设不断加强,这是提高我国液晶显示面板产业的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要想将产业链进行完善化,就要能够在原材料以及生产设备开发维护等层面进行加强,使液晶显示面板制造产业环节得以充分重视。

第二,注重对产业链的延伸发展。结合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向着产业链上游集中趋势,这就需要将行业以及关键部件的龙头企业作为发展的核心,将上游和中游的面板发展方向进行结合。还要对企业集中布局进行吸引以及对产业集群的培育工作进行有效加强。在多元并重的发展策略实施方面得以重视,充分利用我国小尺寸的产业优势,在市场定位层面能明确化以及对市场进行细分等,这样才能获得发展的机遇。

第三,对骨干企业的培育要能加以重视,将配套体系的发展不断优化,最终能够对产业的协调发展加以积极促进。液晶显示面板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对显示面板的制造是发展的基础,所以在这一层面的培育就要能进行加强,从而形成产业链垂直以及整合能力比较强的企业巨头。还要能在相互发展促进的配套体系方面进行加强以及要注重国际化的合作,在技术的创新以及产业升级层面进行加强。

第四,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这是对液晶显示面板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专业化的人才进行支持,而通过在人才培训体系方面进行完善化,就能有效促进液晶显示面板行业的良好发展。在具体的培训工作开展过程中,就要在人员的协作能力以及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进行加强。液晶显示面板企业可进行构建校企合作的发展平台,让学生能够对市场的发展进行相应的了解,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结合应用。

第五,液晶显示面板产业链的完善化要注重政策的支持。当地的政府部门要充分对本地的经济发展加强重视。在液晶显示面板生产方面从政策上能进行支持和促进,通过一些优惠政策的实施来提高生产厂家的积极性。还需要注重通过政策的实施来进行吸引资金的投入,发展当地的经济。

3 结语

总而言之,对我国的液晶显示面板产业的发展,要从多方面加以充分重视,在措施的实施方面要科学化地呈现。这里主要对我国的液晶显示面板的产业发展特征和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在这些理论分析下对实际的发展情况有相应的了解。通过相应策略实施对实际的液晶显示面板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杰.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液晶面板价格垄断案答记者问[J].中国价格监督检查,2013,(1).

[2] 李昊.对液晶面板价格垄断案处罚情况的比较研究

[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1).

[3] 熊进光.从液晶面板案看价格垄断协议的反垄断规制――国际执法实践比较与经验借鉴[J].国际贸易,2013,(5).

[4] 余骅.LGD广州8.5代液晶线重启 面板产能骤增致竞争升级[J].IT时代周刊,2014,(12).

篇14

【关键词】宫腔内;人工授精;促排卵;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卵泡成熟

Curative effect of GnRha induced oocyte maturation in 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 cyclesLIAN Wei, LUO Yiping, TIAN Xiaoyan, LIANG Meiyan.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Shund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Foshan 52830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Objectives: 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GnRha induced oocyte maturation in 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 cycles. Methods: 100 couples receiving treatment of 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3 to April 2014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50 coupl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GnRha to induce follicular maturation in the cycle of ovulation; the control group used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HCG). Curativ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different induction of follicular maturation, ovulation rate, syndrome and clinical pregnancy rate of unruptured luteinized follicles in the two group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however, the incidence of OHSS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regulate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but the decrease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fferent ways, the effec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ach index level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The index level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increase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ll P

【Key words】Intrauterine;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Ovulation induction; GnRha; Follicle

【中图分类号】R711.6【文献标志码】A

现如今,在我国的育龄夫妇中,不孕不育的比例高达10%,并且仍然呈现出上升趋势。宫腔内人工授精指的是使用一种较为经济、安全并且便于广泛应用的辅助助孕技术[1-3]。对不孕患者实施促排卵治疗成为目前临床的热点。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于诱导卵泡成熟具有一定的效果,然而会致使多卵泡发育以及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发生,多胎妊娠的发生几率较高。本文特此研究观察宫腔内人工授精促排卵周期中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诱导卵泡成熟疗效,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从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选择我院入院实施宫腔内授精治疗的100对夫妇,经检测均排除男方不育因素,以其中的100例女性不孕症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年龄在25~40岁,平均年龄为(31.2±3.5)岁;临床不孕时间为3~12年,平均为(7.3±2.1)年。以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年龄在25~38岁,平均年龄为(31.2±3.1)岁;临床不孕时间为3~11年,平均(7.3±1.1)年。对照组年龄在27~40岁,平均年龄为(31.2±3.9)岁;临床不孕时间为5~12年,平均为(7.3±2.5)年。所有患者的纳入标准为:(1)排卵较少或没有排卵;(2)有高雄激素临床特征或者是表现出高雄激素血症;(3)卵巢发生多囊性的病变;(4)临床资料完整,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年龄以及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在月经第3d开始服用来曲唑5mg/d,1次/d,连续服用5d。在月经的第7d停止用药。停药2d后实施阴道B超检测,一旦患者的最大卵泡的直径14mm,对尿黄体生成素进行检测。优势卵泡的平均直径达到18~20mm时,检测出尿黄体生成素,对观察组患者使用0.1mg GnRha在当天实施皮下注射,诱导患者体内卵泡成熟。对照组则使用10,000U hCG在当天实施肌注。嘱咐患者在注射药物当天以及第二天进行同房,在之后的48h通过阴道B超检测卵泡是否发生破裂。两组患者在排卵之后均使用20mg/d黄体酮实施肌注,持续14d。在排卵之后的30d,对患者进行阴道B超检测,在宫腔内见到孕囊以及原始的心管搏动则是临床妊娠。

1.3效果评价

由专业人士对患者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价;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调查统计。根据自拟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调查,调查项目包括:患者排卵率、临床妊娠率、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患者的抑郁情况、焦虑情况、患者的生理功能、患者的社会功能、患者的躯体生活质量以及心理生活质量等10个方面,每项10分,满分为100分。优:评分大于90分;良:评分在70~89分之间;差:评分小于69分。评价信度为0.795,效度为0.842。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通过(±s)表示,实施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卵泡成熟效果比较

两组经过不同方式诱导卵泡成熟,排卵率,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以及临床妊娠率无较大差异(P>0.05);然而观察组的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SAS和SDS评分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SAS与SDS评分在干预之后均有明显下降(P

2.3两组诱导方式实施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方式诱导卵泡成熟后,观察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4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在干预之前生活质量的各指标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标水平均上升,并且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P均

3讨论

若男性数目较少或是活力较差,导致无法进行和卵子在相遇之前的较为漫长的体内游走,宫腔内实施人工授精能够帮助患者有效的解决此问题。宫腔内人工授精还可以用于由于免疫因素导致的获能,也就是不能通过宫颈内部黏液的情况[4,5]。实施此术式的前提是保证女性的输卵管保持通畅。宫腔内实施人工授精术成败的关键是男性排出的需要通过相关的优化处理,清除精浆以及前列腺素和相关细菌等,并且及时获能[6]。如果不经过洗涤清除,就可能致使注入女性宫腔后引发激烈的应激反应,进而导致子宫发生痉挛性的收缩,引发剧烈的腹痛以及恶心,甚至是低血压等不良反应,最终致使受孕过程失败。当使用药物促进排卵时,也存在发生卵巢过度刺激征等风险,这主要是因为女性的卵巢对于诱导排卵的生育类药物产生较为剧烈的反应,快速发生肿胀到大于正常体积的数倍,与此同时还会向腹腔内渗透部分液体,产生饱腹感以及胀气感。本文特此研究观察宫腔内人工授精促排卵周期中使用GnRha诱导卵泡成熟疗效。

本研究发现,两组经过不同方式诱导卵泡成熟、排卵率、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以及临床妊娠率无较大差异,然而观察组的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患者效果及生活质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表明宫腔内人工授精促排卵周期中使用GnRha诱导卵泡成熟效果较好,降低了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发生率,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是:GnRha和垂体细胞中的受体相互结合之后,促进分泌出卵泡刺激素以及黄体生成素,导致用药起初时期的一个较为短暂的血浆促性腺激素峰值期,也就是产生一定的激发作用。然而对于促性腺激素的刺激时间相比于黄体生成素明显更少,被激发出的黄体生成素以及卵泡刺激素在人体内可以保持24~26h,在最开始的4h处于上升期,在24h处于减小阶段。与此同时,GnRha还能够作用在患者卵巢部位,刺激颗粒细胞进一步合成前列腺素,加大卵巢内组织型的纤维单胞溶解酶原相关激活因子的活性,促进卵母细胞的进一步的成熟以及排卵[7],此观点从Angioni S等[8-15]在类似的报道中亦可加以证实。

综上所述,宫腔内人工授精促排卵周期中使用GnRha诱导卵泡成熟效果较好,降低了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发生率。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吴成亮,巢时斌,辜敏,等. 369例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率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150-152.

[2]刘彩霞,闻安民,张仁礼,等. 影响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率的相关因素分析.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5,36(1):135-139.

[3]徐景岭. 少、弱症患者中前向运动总数对宫腔内人工授精的影响. 中国妇幼保健,2015,30(1):98-100.

[4]黎少琴,刘馨,连芳,等. 子宫内膜轻创处理在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患者中的应用.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5,38(2):97-99.

[5]邹琳,彭彩玲,马天仲,等. 宫腔内人工授精治疗后生化妊娠或临床妊娠53周期的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4,6(1):58-60.

[6]黄昀. GnRHa与rhGH联合干预儿童中枢性性早熟的疗效观察 . 浙江临床医学,2015,17(1):63-64.

[7]Ozkaya E, San Roman G, Oktay K, et al. Luteal phase GnRHa trigger in random start fertility preservation cycles. J Assist Reprod Genet,2012,29(6):503-505.

[8]Angioni S, Pontis A, Dessole M, et al. Pain control and quality of life after laparoscopic en-block resection of deep infiltrating endometriosis (DIE) vs. incomplete surgical treatment with or without GnRHa administration after surgery. Arch Gynecol Obstet,2015,291(2):363-370.

[9]Chi ML, Ni M, Li JF, et al. Mole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onadotropin subunits (GTHα, FSHβ and LHβ) and their regulation by hCG and GnRHa in Japanese sea bass (Lateolabrax japonicas) in vivo. Fish Physiol Biochem,2015,41(3):587-601.

[10]马小平,成臣,张真真,等. GnRHa联合温肾消症汤用于腹腔镜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辅助治疗的临床观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4(8):922-925.

[11]Humaidan P, Polyzos NP, Alsbjerg B,et al. GnRHa trigger and individualized luteal phase hCG support according to ovarian response to stimulation: two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multi-centre studies in IVF patients. Hum Reprod,2013,28(9):2511-2521.

[12]Chen X, Chen SL, He YX, et al.Minimum dose of hCG to trigger final oocyte maturation and prevent OHSS in a long GnRHa protocol.J Huazhong Univ Sci Technolog [Med Sci], 2013,33(1):133-136.

[13]Kummer NE, Feinn RS, Griffin DW,et al. Predicting successful induction of oocyte maturation after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 (GnRHa) trigger. Hum Reprod,2013,28(1):15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