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在职学历提升的途径范文

在职学历提升的途径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7: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在职学历提升的途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在职学历提升的途径

篇1

那么,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和协作竞争精神呢?

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体育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的学生害怕做出的动作难看,往往不敢参与练习,或者敷衍了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激起学生潜在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之把紧张胆怯转化为自我锻炼成长的自觉行为。

1、因材施教,让学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

首先,教师要营造融洽轻松的教学气氛,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心理定势。然后,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闪光点,从而有信心让同伴接纳自己,获得相互认同和鼓励。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应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项目,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对遇事紧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参加激烈的比赛,特别是足篮排项目;对基础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项目,如健美操、技巧、长跑、跳高、跨栏等项目;对基础差的学生应降低动作难度、加强个别辅导,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这样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其敢于尝试挑战自我。

2、恰当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

教师善用评价手段,能有效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强的鼓励性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情绪,调动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学生取得的不同程度的进步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及时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要改革评价体系,实施多元的评价方案,用“富有内容”的评价代替“抽象的分数”评价。应根据本校学生的身体状况等具体情况,重视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进步幅度等的评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应把检查评价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比如根据学生的运动水平,适当地降低体育技术的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与潜力,以增强学生的自信与自尊,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巧施抗挫教育,锻炼学生的意志

抗挫折教育,是一种提高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培养学生受挫恢复力的教育。

抗挫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磨练意志,增强心理免疫力,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与环境的适应能力。体育活动的形式是以身体练习为主,为了熟练掌握一个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动作,需要练习者成百上千次地反复练习,在这一过程中练习者必然会遭受多方面的失败与挫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关心学生在遭受挫折后,个体以何种方式对待挫折情境,尽可能让学生获得应对挫折情境的正确理念以及调适心理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1、利用恶劣天气,锻炼学生意志。

体育课户外活动较多,避免不了要碰上恶劣天气。很多体育教师考虑到天气影响,经常改变教学计划,进行室内授课。其实天气不好恰恰为我们创造了挫折教育的适宜环境,如果不加以利用就错失了教育的大好机会。例如,下雪天操场有不少积雪,天气又很寒冷,教师为了锻炼学生抵御严寒、战胜困难的能力,可以组织打雪仗等活动,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2、创设比赛情境,磨炼学生意志。

体育比赛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激动人心的关键时刻,如短跑、中长跑最后的冲刺阶段,一场篮球比赛的最后几秒钟双方比分只差一分等时刻。在这种情况下,领先的一方如何将优势变为胜势,落后的一方如何扭转乾坤反败为胜,都是对运动员双方心理素质的考验,运动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才能坚持到底。为此,体育教学中可以不断地创设类似的情境,让更多的学生投身于其中,磨炼他们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在利用运动负荷增强学生抗挫能力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注意掌握适当的运动量,设置适度的项目强度,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三、组织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

一方面,可通过体育课中的集体性活动,使学生学会理解他人、与人共处、协调他人关系,从而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和谐、友爱的运动环境可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体会到集体的力量,有助于学生从消极、焦虑、苦闷等不健康的心理中走出来,克服自我狭隘的思想意识,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另一方面,可组织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协调配合、竞争对抗的机会,尤其是“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在教学中的运用,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得到不同的发展和体验。

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培养;非智力因素

现今,高中生群体中出现了喜欢体育课但不愿意上体育课的现象,因为学生觉得主体地位并未得到充分体现,所以体育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智力开发的同时,更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采用有效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非智力因素的定义

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指出:“非智力因素指学生的自制力、顽强性、荣誉感、学习热情、求知欲望和成就动机等等,它们是与学习活动有直接联系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产生具体的影响。这些因素充满活力,对学习的作用十分明显。”这说明非智力因素对一个学生的发展、成才、乃至一生都非常重要。

二、在体育教学中培养非智力因素的目的

体育教学中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挖掘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智力因素培养的同时,更要通过更新教学理念、合理选材、创新教法、改变教学模式、榜样和强化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终身体育意识的梳理创造条件。

三、高中生的个性弱点

高中生正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是极具叛逆性的阶段。这个群体中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优越,意志力相对薄弱,对失败和挫折的承受能力不强;做事只凭三分钟热血,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缺少积极、主动的意识;与人合作意识不强,团队观念差。

四、非智力因素对高中体育教学的影响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如果采用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有效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效果就会很好。如果教师的言行过激、教学环境的变化、教学方法老套等都会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的不良情绪,影响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所以体育教师必须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升。

五、非智力因素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培养与运用

1.对高中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习练者身体和精神健全的发展,培养终身体育能力。即教会学生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也要把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寓于体育教学之中,不仅要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其获得体育知识和技术,还可以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升学生的求知热情

高中生已经对形式单调的体育课兴趣大减,体育教师必须研究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有创意的体育教学,使学生能心情愉快地去学习、探索,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3.创新教学方法,赏识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体育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特别是对体育学困生的点滴进步给予不失时机的表扬,抛出超越自己就是成功的理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分组对该项目进行探究式和合作式学习,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学生经过努力学来的东西更容易形成内化,更有深刻的理解,学习积极了、兴趣提高了。

4.推行分层次教学,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

传统的体育教学造成有的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不了,有的学生感觉教材太简单,要改变现状,采取分层教学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可以把学生分三类:特长生;一般生;学困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任务,使得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努力下达到目标,获得成功的喜悦。分层次教学为合作式学习提供了平台,调动其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5.结合学生自身的个性弱点,在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体育教学中,必须培养高中生克服个性弱点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跳远的教学中,鼓励与表扬那些经过努力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的学生,使其尝到成功的喜悦。武术基本功练习,要不断克服疼痛关,鼓励学生树立不断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他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人生态度。

6.通过保护与帮助,游戏教学等,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体育游戏教学容易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主教材是篮球体前变向运球,安排运球接力游戏为辅教材,基础不好的同学就会出现一些失误,导致怨声四起,我及时并耐心地教导学生,特别是有偏激倾向的学生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通过分析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最终使学生化失败为动力,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在体操的教学中教会学生保护与帮助的正确方法,在分组练习时,即能避免伤害事故,又能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有利于高中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舍己为人等高尚品质的培养。

六、结束语

体育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做到教学、育人两手抓,重视智力因素培养的同时,坚定不移的把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为重点来抓。

【参考文献】

[1]潘绍伟教授.体育课程改革新形势下的教师成长报告.2006.05.

[2]陈厚波.解读高中的体育新课程《西江教育论丛》.2005.04.

篇3

关键词:幼儿教师专业化途径

幼儿教师专业化是现代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幼儿教师专业化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即职前教育、人职培训和在职教育。探讨这三个阶段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对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水平,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都有很大帮助。

一、职前教育阶段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职前教育主要指师范教育,一般由幼师职业中专和师范大学实施。其发展途径主要有:

1.建立新型培养模式,幼师教育不仅要提高“学历”还要提高“学力”。为了使教师队伍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目前两到三年的师范学院文凭正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三到四年的学士学位以及硕士学位教育。但是澳大利亚KenGannicott教授和DavidThroaby教授在《教育质量和学校教育的效率》中曾谈到:“至今没有证据表明教师资格水平的提高能导致教和学效率的任何提高。”由此可见,形式上提高学历水平,专业化水平未必能够随之而提高。所以,幼师培养不仅要在形式上提高学历,还要在素质上提高其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2.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学校教学与幼儿园教育的衔接,完善幼师实习制度。职前教育要促进学生学科专业性和教育专业性的发展。但是,我们常常过于强调学科的学术性与专业性,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专业技能教育。对于完善幼师实习制度,我们需要明确教育实习的地位和作用及各部门的责任;建立固定的实习场所;设立专门的实习辅导机构,制定合宜的实习时间与计划。

3.健全幼师资格认证制度。美国霍姆斯小组曾在《明天的教师》中指出,要严格掌握师范教育的毕业标准和教师录用规格,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能当教师。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纷纷采取措施,试图建立由教师的学历制度、执照制度和职务晋升制度组成的教师资格认定体系。我们只有逐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幼儿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注重对教育教学能力的考查,对幼儿教师资格考试严格把关,才能保证幼师专业化的质量。

二、入职培训阶段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西方许多国家已把新教师的入职教育加以规范化、制度化,并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人职教育课程和模式,从培训主体上看有导师制、岗前集中培训模式和学校中心模式;从培训方式上看有集中培训和分散培动I模式。以美国为例,现已基本形成了由定向课程、支持和辅助、训练课程、评价等四个环节构成的新教师人职培训模式。

我国人职培训通常以师徒帮带的教学活动形式来进行。目前,人职培训又有了新模式即微格培训,指通过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对准备成为教师或已是教师的人,提供一定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技巧的培训。

三、在职教育阶段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幼儿教师在职教育是对具有中等以上教育程度的在职幼儿教师所进行的再教育。

1.幼儿教师在职进修

在职进修是幼儿教师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对其自身来说也是必须履行的义务。在职进修一般有全日制脱产进修、部分时间翻半脱产进修和业余不脱产进修。在职进修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也是灵活多样的,一般有课程学习与编制、学科会议、专业讲座、研讨会、示范观摩课、展览活动和参观等。定期参加在职进修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提高幼儿教师的学历。也大大提高幼儿教师的科研能力。

2.幼儿园园本培训

幼儿园园本培训的基本组织形态是以园为单位建立研究和学习共同体。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是开展园本培训的三种基本力量。为了结合好这三种力量,研究者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方式。

(1)行动研究。即为弄清课堂上遇到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育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共同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行动研究要求幼儿教师从自身教育实践中寻找科研课题,以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来促进其专业成长。由于行动研究是在研究中采取行动,在行动中实施研究,所以极其适合幼儿教师使用。

(2)反思性教学。即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是建立在实践一反思取向的理论框架下。教师专业成长是要教师个人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再反恩中澄清概念和问题,修正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行动方案,从而实现自身的提升和专业上的发展。通过反思,幼儿教师能够对保教行为中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研究,矫正有失偏颇的教学行为,引发更有价值的思考与行为重建。

四、对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的思考

1.目前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被认为是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中两个独立的阶段,这就人为地割裂和孤立幼儿教师成长的连续过程。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连续过程应该是职前教育、入职培训和在职教育逐渐实现“一体化”的过程。“一体化”不仅指的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一体化,还有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一体化;

篇4

关键词:受教育程度;劳动力市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9C-0006-05

一、问题的提出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各国以教育促进就业为前提,发展本国教育事业。当前,我国教育投入持续增长,在经济新常态下提升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人力资本提升通常有两种途径:其一,通过学校教育对未来劳动力的培养;其二,进入劳动力市场后的劳动力,实现自身创新发展。[1]人力资本理论、符号筛选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相继表明,教育与人力资本提升、劳动力市场选择具有交互关系,劳动者受教育水平与人力资本呈正比,进而提高劳动边际生产率,劳动力市场通过文凭筛选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劳动者进入不同的劳动力市场。[2]研究表明,劳动者所处行业和职业是其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3],受教育程度影响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行业、职业分布。

教育与劳动者行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第一,各行业在职工选聘时,通常对其受教育程度和类型有要求。第二,受教育程度影响劳动者所处行业的工资水平,人力资本是行业内职工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与行业性质共同构成劳动力市场行业分割。[4]第三,教育影响行业代际继承性,受过高等教育的子女,其行业的代际开放性高于受中等和初级教育的子女。

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后,所从事的职业受多种因素影响,受教育程度是其中的影响因素之一。[5]Spence在阐述筛选理论时指出,教育的最大功能是通过学历对求职者进行筛选,将求职者按教育水平的差异安排到不同的工作岗位。市场职位匹配理论认为,与劳动者人力资本相匹配的职位将提高其劳动生产率,以此才能使投资教育的劳动者获得该岗位的比较优势。[6]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从普通职员到管理者是常见的职业发展通道,内部升迁给劳动者突破职业的等级限制提供了可能,但通常会受到资历、学历的影响。

教育可以增加劳动者人力资本,以此成为健全劳动力市场的途径之一。本文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数据,分析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不同行业、职业的分布情况,将富有创新性的劳动力市场与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相联系,以此作为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数据支撑。在现阶段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为劳动者个体配备进入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方面承担重要责任。为此,培养与未来劳动力市场相适应的人才,是健全劳动力市场、提高职业教育实效的共同要求。

二、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与行业、

职业的数据分析

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4年至2009年我国就业劳动人口数量由7.5亿增长到7.8亿,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由57.9%增加到58.4%。根据2004年、2009年的数据,可以初步了解我国劳动力市场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行业分布以及职业分布的变化。根据2009年数据,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各行业中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以及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劳动者在职业分布上呈现的分层现象。此外,结合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相关数据,可以发现我国劳动者整体受教育水平与OECD国家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存在一定差异。

(一)我国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及与OECD国家比较

2009年我国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就业人口占比79.8%,与2004年相比,有较大提升。小学学历及以下的比例下降,这表明我国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在纵向上有一定提升。受教育水平在高中及以上的劳动者中,高中、大学专科学历的劳动者比例呈下降趋势,总比例由2004年的18.4%减少到17.5%,大学本科、研究生学历的劳动者则增加0.5个百分点。2004年到2009年,我国低学历(小学及以下)的劳动者比例在下降,高学历(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劳动者比例在增加。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劳动者所占比例仍较大,受教育水平高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份额极低,2009年大学专科及以上的劳动者仅占7.4%。

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比较研究成为劳动力市场研究的必然趋势。据2011年OECD的统计数据,25-64岁的劳动力中,中等教育程度以下占25%,中等教育程度占44%,高等教育程度占32%。同时,报告中显示,我国中等教育程度以下的劳动力为78%,中等教育程度以上的比例为22%,我国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远低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7]OECD国家认为,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技能(high-skilled)劳动者的充足供给,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与他们被雇佣的可能性呈正相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教育程度低的劳动者的国际竞争力将明显不足,其在行业、职业上的分布将对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带来挑战。

(二)我国劳动者的行业构成和职业结构

在《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统计的19个行业中(如图1),吸纳劳动力最多的行业为制造业,其次分别为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从数量上看,劳动者在这些行业中均呈增长之势。在纵向上增幅最大的为租赁和服务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呈负增长的行业为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三大行业。有学者将行业分为四大类别:第一类为农林牧渔业;第二类为采矿建筑、住宿餐饮、批发零售、制造、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第三类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租赁和商务服务,文化、体育和娱乐,房地产,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第四类为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金融。[8]从现有数据来看,我国就业人员集中于第二类,而第三类的从业人员规模相对较小。

2004年、2009年劳动者的职业结构发生一定变化(如图2)。具体而言,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等职业的劳动者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而农林牧渔业生产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及有关人员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数据表明,在这几年我国劳动力向第一、第二产业转移较为明显,生产、操作类初级职业就业人口所占比例大,而专业技术等高级职业就业人口所占比例小。

(三)受教育程度对劳动者行业、职业的影响

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劳动者所进入的行业具有差异。以2009年初中学历劳动者为例,初中学历的劳动者在多数行业(建筑、采矿、住宿和餐饮、制造业等行业)占比大(如图3),由于制造业吸纳的劳动者人数最多,因此可判断初中学历的劳动者主要集中于制造行业中。同时,教育、金融业的初中学历劳动者比例低。两相比较,一方面表明初中学历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从事的行业差别较大;另一方面,部分行业对劳动者的最低受教育程度有要求。除初中学历具有这一特征外,大学专科学历的劳动者在行业分布中同样存在这一现象,大学专科的劳动者在国际组织、金融业、教育行业占比高,而在其他行业则有明显降低。与以上两个学历不同的是,高中学历的劳动者显示较强的普适性,除农林牧渔、建筑业的高中学历劳动者占比较小外,其余行业中的高中学历劳动者占比相差小(基本处于同一曲线周围)。而小学以下和研究生学历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各行业的比例均较低,这与其在劳动力市场的总人数占比低有关。对劳动者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行业,如金融、教育、科学研究行业,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在中等教育水平以上的占比大,以大学专科为主。

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对劳动者职业分布同样具有影响,基本形成了不同受教育程度的职业分层(如图4)。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劳动者所从事的职业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表现为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者趋向于从事不同领域专业技术职业,而受教育程度低的劳动者趋向于从事农林牧渔生产。而高中水平的劳动者,与其在行业中的普适性相一致,在各职业中所占比例相对较为均衡。

从事相同职业的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单位负责人从业者主要为中等教育及以上的劳动者,其中,单位负责人尤以高中学历比重最大(36.7%),专业技术人员以大学专科比例最多(29.1%),而商业和服务业、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则以初中学历为主,分别占比53.1%和61.2%,农林牧渔水利的生产工作则主要由初中及以下学历(94.1%)的就业人口构成。

综上可见,目前我国劳动力的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行业分布上,大多数劳动力集中在制造业、教育行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职业结构中,以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居多,这表明我国还有大量劳动力滞留在传统的农林牧渔行业,难以实现转移。此外,受教育程度影响劳动者所处的行业和职业。一方面,受教育程度相同的劳动者在职业分布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劳动者已初步形成职业分层。另一方面,劳动者受教育程度集中于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行业、职业)中所占的比重过小,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大学专科人才输出不均衡,对第二、第三类行业的人才供给不充足,影响我国未来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三、健全我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以继续教育为导向提高在职劳动力素质

我国劳动力市场中,中等教育水平的劳动者占多数,需要通过教育提高在职人员的技能和素质。调查数据显示,接受过中等教育的新生代流动人口希望通过接受多层次的教育获得知识增长和学历提升,非传统高等教育将成为他们继续教育的主要场所。[9]一方面,国家应鼓励各行各业形成劳动者从业的基本规范,规范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确保劳动者从业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形成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和职业学校为企业服务的新常态。职业学校应承担社会责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公益讲座为企业员工提供提升职业素养的通道,为在职员工提供适合的在岗培训,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发展规划。建立劳动者继续教育的绿色通道,通过学费资助等形式,鼓励在职劳动力通过职业教育提升学历水平。此外,还应为中等学历水平的流动人口进入大学专科提供便捷的途径。

(二)建立与劳动力市场相适应的职业教育结构

新世纪以来,“以省为主”的省域高等教育发展呈扩大态势,一定程度上符合省内经济社会发展对受教育程度高的专门劳动力的需求。[10]为提高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首先,应加强劳动力市场动态监测,形成区域劳动力市场对人才层次、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的需求信息,关注劳动力市场的未来趋势。其次,优化本地区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结合区域产业升级和人民需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中等、高等职业教育。[11]最后,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职业院校应以缺口行业为专业设置导向,提高对劳动力市场的敏感度,提供适销对路的人才。

(三)形成劳动力市场导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为适应各行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职业教育应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首先,高等职业院校应重视劳动力市场需求导向,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学实践水平和创业教育实效。[12]其次,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提高职业院校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最后,在劳动力市场中提升劳动者素质是人才培养的一大途径,需要打破行业、职业的垄断和分割,通过不同岗位的实习,增加未来劳动者在行业实习中获得的边际收益,提高不同行业、职业的适应性。增加正规就业的灵活性和非正规就业的稳定性,鼓励人才自我雇佣,职业院校应为其创设包容的环境。[13]

参考文献:

[1][13]赖德胜.教育、劳动力市场与创新型人才的涌现[J].教育研究,2011(9).

[2]李宝元.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郭丛斌,丁小浩.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中的行业代际效应及教育的作用[J].教育研究,2005(1).

[4]晋利珍.劳动力市场行业分割在中国的验证[J].人口与经济,2009(5).

[5][8]李旭东.贵州省人口受教育程度对职业分层的影响及其关联度[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0).

[6]贺尊.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交互关系:一个文献综述[J].税务与经济,2013(1).

[7]OECD,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3: OECD Indicators [M], OECD Publishing,2013:74-97.

[9]李明华.农民工高等教育――需求、供给和认证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

[10]胡耀宗.省域高等教育空间布局变化与规模分化[J].现代大学教育,2013(5).

篇5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一、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辨析

1.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之由来

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3年3月下发了《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教人[2003)3号),决定开展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这是我国为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的一项学位工作改革,也是继1985年开展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工作以来,为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开辟的一条新途径,同时也为高等学校提高师资队伍的学位层次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是由1999年我国开展的高等学校“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演变而来的,其区别也就在于将招生范围由高校“两课”教师扩大到符合报考条件的所有高校教师。

2.高等学校教师攻读硕土学位的三条途径

高等学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有三条途径,第一条为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成为统招硕士生,最终获得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第二条是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土学位,并通过全国统一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考试),最终获得硕士学位;第三条是通过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最终获得硕士学位。

在我国,通过全国硕土研究生统一招生人学考试方式入学进行全日制硕士学习的硕士生通常称为统招硕士生。我国于1985年开始为未能接受研究生学历教育、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员开辟了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土学位的渠道,旨在鼓励公民多渠道自学成才,此为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而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是我国开辟的又一条不同于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途径,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就属于这一类型。

比较高等学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的三条途径,可以看出三者在入学方式、学习形式、授予学位类型等方面存在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对外语的要求不同。通过第一条途径获得硕士学位必须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人学考试,外语具有较大的难度。通过第二条途径获得硕士学位虽然无须参加入学考试就可以进入各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但是只有通过全国统一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考试》,才具有参加论文答辩,进而获取硕士学位的资格。这一类型的外语考试也具有相当的难度。而通过第三条途径获取硕士学位虽然需要参加全国统一的外语入学考试2003―2004年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英语(日语、俄语)考试),2005年改为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英文名称为GraduateCandidateTest,简称“GCT”,除对外语能力进行考核外,增加了语言表达能力测试、数学基础能力测试、逻辑推理能力测试),但从外语联考和“GCT”往年的情况看,这两类外语考试难易程度一般,录取分数线又由各招生院校自定,录取分数线都不太高。这无疑给广大有求学需求,而外语水平一般的高校教师提供了一条较为容易的求学道路。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第三条途径获取硕士学位由于其外语压力不大,高校教师可以专心学习专业知识,有利于提高其专业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无疑是高校教师获取硕士学位三条途径中较为方便和容易的一条途径,将受到更多高校教师的欢迎。

二、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产生的原因

1.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数量和高校教师数量猛增。我国高等教育已进人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数量迅速上升,相应的高校教师数量也迅速增加。在高校层次的构成上以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居多,新增加的高校也多是高职高专院校。我国截止到2005年5月24日有普通高等学校1794所,其中本科院校701所,高职高专院校1093所,分别占普通高校总数的39%和61%,可以看出高职高专院校所占绝对数量较多、比例较大。另外我国目前还有成人高校484所,独立学院484所,军事院校百余所。高校教职工数量和专任教师数量迅速增加,尤其是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随着在校生总数的增加,高校教师数量猛增,详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从1998年到2005年,普通高校数量从1022所增加到1794所,增加了772所,增幅达75.54%,并且在这期间我国还合并了许多院校,部分高校规模变得十分庞大,万人高校比比皆是。普通高校的教职工和专任教师数量2004年相对于1998年分别增加了58.11万人和45.12万人,增幅分别达56.44%和110.80%。虽然成人高校数量下降幅度较大,但其教职工及专任教师数量下降幅度不大,因此从总体上讲高校数量、教职工数量、专任教师数量都有较大增长。1994年至1998年,普通高校教师的年增长速度一直低于2.2%,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后,普通高校教师数量开始高速增长,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学校升格合并导致高校教师规模扩大,例如2002年、2003年两年新增高校教师数达10.8万人;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少高校扩招后教师紧张,新招聘了大批年轻教师。

2.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土及以上学位人员数量比例偏小,国家和高校迫切要求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整体学位层次,高校教师个人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及学位层次。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人C1999)10号)提出:到2005年,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目标是:提高学历层次,使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教学科研型高校达到8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教学为主的本科高校达到60%以上;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达到30%以上。现在已经是2006年了,但能达到这一目标的院校恐怕还不多,几乎没有一所高职高专院校达到国家要求的30%的比例,即使教学型本科院校离60%的目标也有较大差距。表2中列出了我国1998年一2004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各学历层次的数量及所占比例。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普通高校中专任教师数量2004年相对于1998年增加45.12万人,增加了110.81%,其中硕士以上教师所占比例由1998年的27。78%上升到2004年的34.29%,增加了6.51个百分点;其中2004年拥有本科学历的专任教师数量达53.27万人,占62,06%。这说明我国普通高校教师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伍规模明显扩大,学历结构有所改善,但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突出表现在普通高校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相对偏低,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过大。特别是一些地方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的大量增加,导致高校教职工中低学历者人数有所反弹。总体来说,我国高校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仍然偏低,距离目标相差较远并且进展较为缓慢。高校教师个人急需提升学位层次,高校也急于提升学校教师的整体学位水平,改变教师队伍结构。我们国家正是出于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校教师整体素质和学历学位层次为目的,才设立了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这一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形式。

3、高校教师获取硕士学位的途径不多且较难,不适合高校教师实际情况,迫切需要开辟新途径

前面已经提到了高校教师获取硕土学位的三条途径。希望通过第一条途径即攻读统招硕士获取硕士学位的高校教师,一方面是由于工作方面的原因,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由于外语入学考试难度较大,很多教师都不能通过。一般情况下通过这一途径获取硕士学位的多为年轻教师,而相当一部分教师研究生毕业后不再回原单位工作,而是转投其他单位,对提高本单位教师队伍学位层次的作用不大。通过第二条途径即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获取硕士学位的高校教师,一方面由于全国统一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土学位外国语水平考试)有相当的难度,硕士学位的获取率并不高,另一方面由于部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再迫于外语考试的压力,其学习时间多花费到外语上,对专业课程投入精力较少,所以其学位的含金量也较低。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是由国家为广大高校教师开辟的一条相对来说较为容易的,质量有较好保证的,有利于快速提高高校教师学位层次和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的好途径。

三、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发展现状

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是我国在2003年“非典时期”过后推出的,第一届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许多高校教师对其不是十分了解或者了解的不够透彻,多数人还以为和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土学位是一样的,入学后需要参加全国统一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考试)。到了2004年高校教师对其了解就比较透彻了,报考人数大幅增加,竞争也比2003年激烈了许多。可见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这一学位教育深受广大高校教师的欢迎。下面简单从其培养单位、招生对象和培养模式等方面介绍一下其发展现状。

1.2003年―2005年培养单位数量、招生计划、入学考试科目,详见表3

2.招生对象

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招生对象为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从事教学工作满2年的高等院校基础课、公共课(含“两课”、体育教育、艺术教育、国防教育)、专业课教师以及高职、高专、新升格院校的教师。虽然要求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但在实际的招生过程中,一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即教职工也参加了这一学位教育,说明其报名条件放得比较宽,这就给更多的高校专任教师和教职工提供了更大的参加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机会。

3.培养模式

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中要求: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参照培养单位同专业硕士研究生制订培养方案,同时加强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可根据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校累计学习时间不少于一年,其中至少应有半年全脱产学习。目前各培养单位对此项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在此要求的范围内培养模式灵活多样,各不相同,入学时间有春季人学和秋季入学之分,学制2―4年不等,一般均要求修完应修课程,修满所需学分,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方可以获得相应专业的硕士学位。有的培养单位采取和“教育硕士”、“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相同的培养模式,有的则尽可能的按照全日制研究生的模式来进行培养。

四、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发展前景

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土学位工作的开展,为高等教育战线的教师开辟了一条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渠道,也为高等院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调整结构、更好地为高等教育服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目前占高校专任教师60%以上的五六十万拥有本科学历的高校教师将是其稳定的生源,该项工作将在短期内服务于我国的高校师资建设,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学位层次,将受到高校教师和高校的双重欢迎。但从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来看,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录取分数线由各招生院校自定,录取分数线过低势必影响生源质量。另外不同培养单位对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土学位的重视程度及培养模式各不相同,学制2―4年不等,其培养质量也会参差不齐。而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培养质量问题事关社会对我国硕土学位和研究生培养制度的评价,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质量过低将导致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社会评价低下,最终会影响到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

尽管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其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因为它为高校教师提高素质和提升学位层次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确实能起到提高高校专任教师和教职工教学和管理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的作用,对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学位层次有很大帮助。只要各培养单位以严谨的态度给予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应有的重视,积极探索其培养模式,尽可能按照全日制相同专业的标准采培养,并保持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特色,确保其质量和含金量,就能使这一服务于我国高校师资建设,提高广大高校教师学位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形式健康、稳定地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校教师。

篇6

1、其实EMBA用汉语翻译过来就是高级工商管理硕士,它是针对所有职场管理人员而开设的一种进修专业。在过去emba是由院校自主招生的,但是在经过在职研究生的一系列改革之后,目前emba考试是必须要经过全国联考才能获得入学资格的了。也就是说现在的emba属于双证在职研究生的招生专业之一了,在攻读最后也能获得emba的硕士学位学历双证书,能够凭借这种进修途径提升自己的学历学位水平。

2、emba进修难度:自emba被划为联考范畴之后的确报考难度相对以前加大了很多,大家必须通过全国联考初试和院校自主考核的复试才能被择优录取获得入学资格。光是全国联考初试难度就很大了,需要大家考英语、数学、逻辑和写作多个科目,且分数线并不固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比较大。还有复试以面试为主会考核大家的英语口语和专业问题,总之顺利通过各种考试获得入学资格真的挺难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关键词]青年体育教师 再教育

[作者简介]杨霄(1976- ),男,陕西乾县人,陕西科技大学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陕西 西安 710021)杨敏(1980- ),女,湖北黄石人,燕山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河北 秦皇岛 06600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097-02

一、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各高校也正在向建设现代大学的方向努力靠拢,建立高素质、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其必由之路,这就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职后再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教师队伍中承担了提高高等人才身体素质的重要使命,是高校体育基础教育的引导者,他们再教育质量的高低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国家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和进步的空间。体育教师接受再教育属于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渠道,主要是指对在高等院校任教体育教师的学历要求达到国家规定,并具备教师资格的体育教师提高思想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知识的更新、教育能力的提高,也包括掌握最新的、科学的体育教育技术和体育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科研水平,了解最新动态、最新理论和最新技术等。

二、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以陕西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安医科大学、西北政法学院、西安财经学院,西安工业大学、西北大学、渭南师范学院8所高校的140名40周岁以下青年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对所调研的8所大学的青年体育教师和相关人员发放调查问卷140份,回收有效问卷133份,回收率为95%。其中,教授21人,占15.8%;副教授42人,占31.6%;讲师和助教70人,占52.6%。

本文还同8所高校的部分被调查教师进行了访谈,了解了青年教师在提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学历、科研等方面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参加再教育培训后自身教学和运动队训练的提高情况,同时还听取了大家对再教育的看法和建议,并对问卷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陕西省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学历及职称情况

在回收的133份问卷中,陕西省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中,拥有本科学历的比例较小,约占9%。这部分教师主要以年龄35周岁以上的体育教师居多;拥有硕士学历的体育教师比例较大,占被调查人总数的87%,且大部分为在职硕士学位;拥有博士学历的体育教师比例较少,约为4%。调研中发现,在职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几乎没有攻读博士学位的意向,主要是因为全国体育学博士点不多,攻读博士学位花费精力较大,且博士和硕士对体育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没有较大影响。此外,各单位的支持力度不够也是各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深造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

现阶段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主要是三十岁及以上的教师。高校体育教师为了达到教育部要求,也为了能够使自身的知识结构能更好地适应当代大学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部分体育教师也选择了提高自身学历的途径进行再学习,如部分体育教师就读在职研究生都是以自费形式在进行。但是,高校体育教师是教师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进修学习会受到培训信息和培训时间两方面因素的制约,难以有机会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师再教育质量和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高校体育教师学术能力培训情况

1.学术、科研等方面培训比较少。87%的受访青年体育教师表示自己从未参加过学术、科研等方面的再教育培训。55%的青年体育教师认为所在群体的科研能力普遍比较弱。72%的受访者表示工作后没有受到过体育专业学术技能的培训,且在工作中不能将在校时所学的科研理论方法运用到教学中。

目前,关于对青年体育教师进行学术培训方面,陕西省高校还没有建立起组织和机构,只是在每两年有一次学术交流(论文报告会)的活动。这一交流仅是极少数人在大会上进行报告发言,入选人数有限,交流机会也不多,学术面比较狭窄,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师在科研水平上的提高。

2.学术科研等方面的培训有利于青年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改善。97%的受访青年体育教师认为,通过培训能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扩展自己科研思路,这表明绝大部分高校教师认同并愿意通过培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

3.青年体育教师参加科研、学术技能培训方面积极性较高。通过访谈,大部分体育教师表示自己可以花时间和精力参与科研,但是在科研思路与项目申请、论文写作方面能力欠缺。青年体育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在学术技能和业务技能方面进一步提高:一方面可以提升自身知识结构与学术水平,另一方面对青年体育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也有好处,因此,青年教师往往也会积极参加学术技能培训。

(三)高校重视青年体育教师体育教育技能培训

在教育主管部门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科教学评估的正确引导下,教师特别是青年体育教师强烈感受到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紧迫性,力求通过再教育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高校体育教师在职培训形式主要是参加体育、师范类院校组织的一些短期培训班,培训时间主要是周末、寒暑假等课外时间。为适应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在职青年体育教师培训学习的内容有了新变化,即在理论教学上以健身保健为主;在技术教学中则加入时下大学生喜爱的流行元素。有关常规项目如体育基本功训练、健美操、篮球、乒乓球等的培训,在教学中应突出它们的健身功能和实用性,同时也考虑大学生对时下流行项目的热捧,如排舞、节奏体语、有氧拉丁、定向运动、轮滑、地掷球等也列入一些高校体育教师培训的计划大纲,体育教师根据个人爱好和教学需要有目的地通过培训这种渠道了解新兴体育项目,为以后这些项目的教学与训练奠定良好基础。

(四)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

被调查青年体育教师中,每周1~5次课的教师占19%,每周5~10次课的教师占26%,每周10~15次课的教师占41%,每周15次课以上的教师占14%。青年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一直有增无减,周授课学时一增再增,已经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甚至个别体育教师已经到了超负荷工作状态。工作量大使得部分青年体育教师根本抽不出时间和精力再去学习。同时,培训时间和教学工作时间的冲突,也导致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较少有机会参加各种培训。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以研究生学历为主,博士学历所占比例很少。近年来,新增教师大多是硕士研究生学历及以上,本科学历教师以中老年体育教师为主。随着高校对教师学历要求的提高,低学历教师也逐渐通过自身努力获取硕士及以上学历,但是目前体育博士的比例还是比较少。

2.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培训口径较窄且深度不够。目前,高校体育教师的在职教育培训主要目的是学历、体育科研能力和体育教育技能的提高,这三方面是高校体育教师最重要的培训内容;高校性质不同,所处地方不同等因素也导致了培训路径较窄,信息不够,影响体育教师各方面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3.高校重视青年体育教师教学方法技能方面的培训,轻视科研、学术技能培训。此种状况下,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质量提高了,科研能力却停滞不前,知识结构缺乏完整性,致使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中受到限制。

4.高校缺乏对青年体育教师培训的有效组织与规范。高校体育管理部门缺乏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在职培训的专门组织,大多数培训较多是以个人名义参加学习,培训没有周期性,也缺少明确的长期性目标。

5.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积极性不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培训班、体育相关会议多流于形式,青年体育教师培训收获甚微;另一方面,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只有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参加培训时,青年教师才会被动进行培训。

(二)建议

1.设立专门的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机构,创建一套青年体育教师再教育模式。组建专门针对高校体育教师再教育的培训机构,使教师能够较为系统地参加科研、教学等方面能力提升的培训学习。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在职培训模式,同时建立传统培训与外聘专家教授讲学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2.制定规范的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再教育机制。高校应重视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创造相关培训机会,大力鼓励体育教师走出学校参与相关专业的各种培训,制订出详细的培训目标和计划,采取相关鼓励政策,促进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高,及体育事业的更好发展。

3.确保青年体育教师再教育的经费投入。高校应大力支持青年体育教师的各类培训,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高校青年体育教师需要高校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鼓励,才能在再教育培训上投入更多热情,从而有利于其各方面业务水平的提升。

4.加强校际之间的学术、技术交流,为青年体育教师搭建相互学习的平台。各高校应加强校际交往,为青年体育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这也是体育教师再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5.青年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主动参加再教育培训。青年体育教师应从自身教学能力出发,认清自身的薄弱环节与优势,以及再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还需要分阶段制定短期和长期再教育目标,量化目标和任务,保证无论是教学周内外,都能接受再教育学习,快速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此外,高校管理部门也应该关注青年体育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从各方面鼓励青年体育教师积极参加再教育培训,保障再教育培训信息渠道的通畅、高效、完善。

[参考文献]

[1]郭维民.现代体育教学改革与体育教师的再教育[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22(6).

[2],叶羽.国内外体育师资再教育问题的分析研究――中外对教师再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执教水平与学历要求的比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3).

[3]莫太学.体育教师再学习的思考[J].体育科技,2000,21(4).

[4]于勇.论知识经济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5(4).

[5]周建国.体育教师再教育的必要性[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4(3).

篇8

人才当量=∑最高折算值(员工执业资格、学历、职称、技能等级折算值)/长期在职员工人数。其中:执业资格折算系数为1.2。

学历折算系数:博士研究生=1.5;硕士研究生=1.2;大学本科=1.0;大学专科(含高职)=0.8;中专、技校、职业高中=0.6;高中及以下=0.4。

职称折算系数:高级职称=1.2;中级职称=1;初级职称=0.6;无职称=0.4。

技能等级折算系数:高级技师=1.5;技师=1;高级工=0.8;中级工=0.6;初级工及以下=0.4。

1 公司现状

宝鸡供电分公司隶属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担负着宝鸡市八县72个乡镇、1091个行政村,204.66万城乡居民、11517平方公里的电网建设和供电服务任务。2012年公司完成售电量19.85亿千瓦时。2012年公司共有全民合同工900人,其中研究生学历15人,本科学历217人,大专学历345人;具有高级职称13人,中级职称88人,初级职称217人;技师75人,高级工350人,中级工122人。公司人才当量指标完成值为84%。

2 现状分析

以折算系数1为标准,公司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员工总数的25.78%,中级及以上职称员工占员工总数的11.22%,技师及以上员工占员工总数的8.33%。从以上数据分析,公司的人才储备资源有限,中、高级人才相对匮乏,员工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3 提升企业人才当量指标的有效方法

显而易见,在企业长期在职员工人数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提高员工学历水平、职称水平以及职业技能水平等途径来提升企业人才当量。通过提升人才当量从而达到提升企业全员素质,全面落实公司“新两型两化”战略目标,达到推进公司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

3.1 开展岗位评估,激发员工自觉提高自身素质。运用科学的职位评估方法,合理确定公司内部各专业岗位的上岗条件和任职资格,在此基础上,建立与之配套的薪酬管理体系,使员工薪酬与个人学历、专业技术水平挂钩,从而充分体现人才水平,发挥员工的能动性和智慧。目前公司通过提高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员工的岗位工资,建立技师津贴,重奖职业技能大赛成绩优异者等一系列常态化的激励机制,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需求,使员工充分认识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更多的员工积极学习、主动学习。

3.2 加强招聘管理,提高员工入职门槛。一是公司进行员工招聘时,针对专业院校毕业的入职员工,将入职学历门槛由过去的大学专科提高到大学本科及以上,从源头上提升员工素质。二是对外聘专业技术人才的招聘,从学历、职称、职业资格等方面严格把关,确保高标准、高质量,有效拓展人才队伍建设。

3.3 构建教育平台,加强后续学历教育管理。制定员工后续学历教育管理办法,鼓励员工参加各类后续学历教育。近年来,公司先后与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院校联合办学,开办工程硕士班和工商管理硕士班,构建员工后续学历教育平台;另一方面鼓励员工积极参加自学教育和成人教育。同时公司对取得与本岗位专业工作对口的后续学历员工给予一定的学费、教材费报销;对达到规定学历标准的员工,及时调整技能工资标准。这些举措极大地激励了员工自觉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习,有效地提高了企业各层次员工的学历水平,使员工的文化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3.4 积极宣传引导,重视员工职称评审和技能鉴定工作。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各类执业资格考试、职称评定和技能等级资格鉴定,提高员工职业技能资格,同时提升自身任职资格和含金量。公司通过制定《管理专家、技术专家和技术能手管理办法》,公开评选聘任首席管理专家、管理专家,发放专家津贴等手段,充分调动员工学习钻研业务技术的积极性,发挥员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助推企业人才当量快速提升。

3.5 创新培养方式,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名师带徒活动是企业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员工在职学习、提高技能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公司通过制定名师带徒实施方案,签订《师徒协议书》,明确师傅和徒弟的范围和职责,确定协议目标,并引入考核激励机制。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公司形成了“名师带徒,共同进步”的浓厚氛围和“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增强了员工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有效地提高了职称评审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过关率。

3.6 重视教育培训,持续推进员工素质提升。结合公司人力资源现状,不断完善培训体系建设,组建公司系统“内训师”队伍和“专业紧缺人才、一线技能人才”队伍,制定切实可行的员工教育培训计划。一年来,结合各专业岗位员工的培训需求,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公司先后举办5期以提升员工基本工作能力,职业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及个人修养、企业文化等为重点的素质提升培训讲座;举办12期以电网建设、安全管理、生产运行、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为重点的综合管理培训以及7期以专业技术理论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及技术创新等为重点的专业技能培训,员工参培率达到90%以上。在开展培训的同时进行各类培训班评估考核工作,对培训质量和效果进行全面、客观、深入地评估,及时创新培训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提高培训质量。

4 取得成效

通过以上诸项措施的实施,至2013年底,公司全民合同工915人,其中研究生学历18人,本科学历245人,大专学历357人;具有高级职称16人,中级职称112人,初级职称207人;高级技师1人,技师83人,高级工394人,中级工152人。公司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员工总数的28.74%,提高2.96%;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员工占员工总数的13.99%,提高2.77%;技师及以上员工占员工总数的9.18%,提高0.85%。2013年公司人才当量指标完成85.54%,较上年同期提高1.54%。

篇9

烟技员主要从事烟叶生产全流程的组织和烟农烟叶生产的技术指导工作。尤其在育苗移栽和采烤收购2个生产关键环节,更是要求烟叶技术员具有较高的生产技术和农艺水平。从表2中可得:全县高级技能资格人员仅占全部烟技人员的12.2%,比例偏低,且尚有近五分之一的烟技人员不具备技能资格。各烟站间技能资格拥有比例变异范围为73.1%~88.5%。全县中级职称以上仅有2人,均在机关任职,且具备技术职称人员所占比重偏低,仅14.2%。烟站间技术职称拥有比例变异范围为3.6%~19.2%。总体来看,烟技员队伍技术力量薄弱,尚未达到工作要求,此已经成为制约当前烟叶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烟站和机关技术力量差异较大,但烟站之间差异不大,需要加大机关人才向烟站交流以及烟站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1.3基层烟技员队伍学历结构烟技员都分布在全县各乡镇基层烟站,具有人员组成复杂,文化结构参差不齐,下乡工作时间较长等特点。其与生产管理和技术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必须依靠电脑、网络和移动通讯设备等现代媒介工具,这就要求烟技员具备使用高新技术的能力[6]。从表3可以看出,全县高学历人数仅占烟技员队伍的16.2%,高中及以下的初、低学历人员比例高达72.1%。各烟站间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比例变异范围为71.4%-84.6%,但机关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比例仅为25%。总体来看,烟技员队伍的学历层次与烟叶生产信息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提升学历结构势在必行。烟站与机关之间学历分布差异较大,需要加大机关高学历人才与烟站间的交流力度。

基层烟技员队伍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结构合理、有战斗力的烟技员队伍,是烟草行业实现原料保障上水平、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动力基础和必要条件。为了打造一支符合战略长远发展要求的烟技员队伍,需要根据不同类别的烟技员的特长特点,优化调整烟技员队伍的老中青年龄结构,平衡文化素质和实践经验,达到1+1>2的团队凝聚力效果,发挥烟技员队伍更大的作用。根据以上分析,县级烟草分公司要构建一支能生产、会生产的烟技员队伍,需在学历结构和技术技能结构优化2方面进行加强。技术技能结构优化具备技能资格是烟技员从业的基本要求。针对目前烟技员技术职称、技能资格水平偏低的现状,需根据岗位要求、专业基础、个人优势和项目需要,从知识补充、技能扩展、思路更新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全面提升烟技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激发烟技人员潜在的创新能力。根据从业现状,建议以技能资格全覆盖,职称结构上水平为主要任务,兼顾技能资格结构优化和技术职称覆盖率提高。笔者从技能人才全覆盖,技术人才梯队配置的角度,对烟技员技能资格结构和技术职称资格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图1)。其中初级(分级工)、中级、高级符合1:3:1的正态分布(图1);中高职称(农艺师)与初级职称的比例达到1:4,有职称与无职称的比例达到1:3(图2)。教育培训是提升烟技员技术和技能的基本途径之一。基层烟草公司要在培训中发挥主导作用,要采取多种措施,做到“专业、专项、专人”地组织和强化对烟技员的教育培训,有计划、有组织、分期分批地对工作在基层烟站的烟技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和实用新技术培训,着力培养一批在烟叶生产技术等方面具有专长的能手。在开展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的同时,要强化培训工作的实践应用和执行力,将专家的理论知识与本地的实践结合起来,在生产中坚持“技术指导零失误、”“技术失误问责学历文化结构优化设计国民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以及现代技术在烟叶生产中的普及应用,都对烟技员队伍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分析优化,烟技员学历结构设计中大专及以上人员比例达到50%以上,无初中以下文化人员。其中研究生:本科:专科:高中:初中的比例为2%:20%:30%:25%:23%,高等学历(研究生+本科)、中等学历(大专+高中)、低学历(初中和中专)呈纺锤状分布(图3)。目前,我国学历教育与在职教育体系基本完善,学历结构可通过提高新进人员学历门槛和加大在职教育开展力度两个方面来逐步提升。根据从业现状,建议以扩大本专科层次人才引进及培养为主,兼顾研究生人才引进和初、中等低学历人员的在职教育。引进途径包括从烟草院校或农业院校中挑选品学兼优的应届大专以上毕业生、向社会公开招聘大中专以上学历人员、从行业内其他岗位调整大中专以上学历人员等,将愿意投身烟叶技术工作的高学历人才充实到基层技术队伍中来。2.2对烟技员队伍建设发展的思考2.2.1建立烟技员队伍晋升激励机制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考核是将激励与保障紧密结合起来的有效手段,当前烟草公司试行推广的“管理、技术、技能三通道晋升制度”从激励机制角度提高了烟技员队伍的稳定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烟技员结构优化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首先从提高基层工作补贴、福利入手,对基层技术岗位给予一定倾斜,充分调动烟技员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烟技员的目标承诺和实绩考核机制,将评选表彰先进烟技员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将烟技员的基本报酬和绩效考核报酬落实到位,并建立逐年增长机制。其次在给予一定物质保障和激励的基础上,在政治上积极创造条件,疏通烟技员晋升为公司管理人员的渠道,要在年龄、学历上适当放宽标准,加大从优秀烟技员队伍中提升烟站管理干部和公司中层的力度,为优秀的烟技员创造更高的施展才华的平台,开辟广阔的晋升空间。最后要真正发挥“尊重技术,尊重知识”的指挥棒作用,在专业技术职务和技能资格职务评聘中,对实践经验丰富、在基层技术推广工作中做出卓越贡献、工作业绩突出的烟技员应采取破格政策。加强烟技员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现代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追求个人特征与职业特征协调一致[7]。由于个人职业生涯中的每个不同时期都有其不同特征,可以把一个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为连续的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匹配独特的职业发展目标、策略和措施[3]。据此,笔者将烟技员职业生涯规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可以作为烟技员个人职业生涯管理的参考,也为烟草企业加强烟技员队伍的职业生涯管理提供理论建议(表4)。以下2个方面。(1)提供职业辅导人专业的“职业生涯自我定位”辅导。包括当前烟草企业引进新人的入职培训,职工换岗、晋升之初的岗位培训等都属此类。进一步开展多样化、多层次的培训,将激励机制与培训机制相结合是提升烟技员职业生涯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2)提供实现职业生涯目标所实施策略、措施的保障与激励机制。部分地区施行的“宽带薪酬体系制度”和“管理、技术、技能三通道晋升制度”等均已取得初步成效。可以通过在各地烟草企业中大力应用推广这些先进制度,来改变前期对基层烟技员保障不足、激励缺位的状况[4]。

篇10

1.1在职护理人员继续教育是保障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培养全面的护理人才,满足新时期人类的保健需求是新时代对护理教育的要求。培养高级专科护理人才成为高等护理教育的重要项目,而国际型护理人才的培养则是护理教育的新动向。

1.2在职护理人员继续教育是促进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护理人员要有计划的进行继续教育,丰富知识、提高水平,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护理质量。这是培养实用型护理人员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提升护理教育内涵的根本。知识“半衰期”的时间越来越短,这就决定了在职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必须是终生教育。据相关资料统计表明,一个人毕业后从事本职工作所运用的知识内容,仅是在学校所学知识的10%-20%,绝大部分知识是靠上岗后受教育获得的。因此,树立终身教育学习的观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在职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如何做到行之有效

2.1提高在职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的认识。护理工作者必须通过各种继续教育途径才能跟上医疗护理技术的发展步伐,才能不被社会发展所淘汰。

2.2采取多种不同类型的学习教育方式。不同年龄、学历、职称的护士对护理继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需求均不相同,应采取适合在职人员特点的教育方式,紧密结合临床实践。

2.2.1分层次进行教育培训。对年轻护士加强三基教育,鼓励部分护士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也可以参加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等学习,还可依据人的兴趣,学习外语、法律、经营管理等专业,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2.2.2分阶段进行教育培训。根据不同资历、学历、职称的护理人员分不同的阶段进行教育:初级阶段,以巩固三基知识、规范基本护理操作、培养独立工作能力为主。为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强调“三基教育”,即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教育原则;第二阶段,在着重学习专科理论和专科技能的同时,学习各种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知识;第三阶段,突出科研、教学、管理能力的培养,不断更新知识,同时要求了解国内外护理学术的发展动态。

2.3加强护理继续教育管理,建立奖惩制度。将参加继续教育纳入科室的绩效考核内容,奖惩分明。

3小结

篇11

关键词:警察;高职;社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249-03

现代高等教育应具备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大职能。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其特殊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使得其与社会发展的结合度更高,其具有的职业特性使其服务社会的功能更为突出。警察类高职院校由于其专业属性的特殊,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显著而独特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含义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的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具有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功能。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在完成国家下达的教学任务之外,在各种教育活动和教学过程中以各种形式为社会发展所做的经常的、具体的、服务性质的活动。本文所谈及的社会服务功能属狭义范围的社会服务功能。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不过十数年,但由于其更关注受教育者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加之其具有鲜明的行业性、区域性的特点,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在服务社会的内容上、方式上、途径上有着与本科院校明显不同的特点。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与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研开发为内容,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活动”。这些文件都表明了政府在宏观层面对高职院校实现和发展其社会服务功能的要求。

二、警察类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意义

1.警察类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警察职业教育的必然趋势

高等职业教育从根本上讲,其目的还是在于服务社会。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开展社会服务是高职教育无可回避的必然选择,也是其不断前行的必然方向。我国自开展高职教育以来就一直强调其社会服务的功能。经过十数年的发展,经历不同时代的需求,我国高职教育一直在如何立足自身特点开展社会服务上不断探索和实践。警察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独树一帜,在对社会的服务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社会包括民众对警察及警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警务工作、警察队伍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变化。这要求警察类高职院校在自身的内涵建设上要有深层次的拓展,不断认清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升自己的办学质量。

2.警察类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依靠区域内广大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以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院校,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警察类高职院校对地方警察队伍的建设、警务工作的促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根据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25条规定“人民警察依法实行警衔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警衔条例》第17条规定“警司晋升警督,警督晋升警监,经相应的人民警察院校培训合格后,方可晋升。”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针对警衔晋升的培训工作均由警察院校承担。这其中,警察类高职院校基本均承担了本省中、低级警官的警衔晋升的培训工作。尽管这只是管中窥豹,但也可以看到,地方警察队伍的建设、警务工作的发展与警察类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有着天然而紧密的联系。

3.警察类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也是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所在区域的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相关行业都对其予以了大力的支持,当然也期待高职院校对地方的经济社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果高职院校不能发挥服务地方的经济社会的作用,其自身存在与发展的根基就会动摇。任何社会都需要稳定有序的发展环境,警察即是以维护安全稳定的社会秩序、打击和预防违法犯罪为己任的职业。警察类高职院校是培养预备警官的摇篮。这种鲜明的职业性,使得全社会对警察类高职院校对维护社会安全的服务有很大期待。以培养预备警官为目标的警察类高职院校理应立足自身的办学定位,运用自身拥有的教学资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另外,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警察类高职院校依此也可激发自我改革与完善的动力。通过社会服务,既可以将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又可以将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成果甚至是社会资源引入到校内的教学中。目前警察类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校局合作的有效机制和途径。在校局合作过程中,院校的学生包括教师在警察实务部门中提供人力、智力支持(形式有学生的顶岗实习、教师的调研锻炼)。这样,在解决了实务部门警力紧张的困境同时,院校的教师和学生也得到了锻炼,理论知识得到巩固,专业技能得到提升。由此不难看出,社会服务不只是付出,警察院校还可以从社会服务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资源,进一步拓展自我发展的空间。

三、警察类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途径

1.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社会服务

警察类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中的组成部分,当然也在积极拓展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以笔者所在学院的实践为例。学院积极拓展了天津港城公安分局、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渭南市公安局、西安兵马俑博物馆等学生顶岗实习基地。在这些实务部门,一方面实现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也给实务部门提供了人力支持。目前,我国警务部门特别是基层单位,警力是十分紧张的,在大量的警务工作面前警力往往显得捉襟见肘,顶岗实习学生的到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实务部门的警力紧张的困境。

2.通过开展教育培训来提供社会服务

培训是警察类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其加强自身建设的有效手段。警察类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非学历教育及培训,把职业培训工作作为学校拓展服务领域的重要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29条规定:“国家发展人民警察教育事业,对人民警察有计划地进行政治思想、法制、警察业务等教育培训。”人民警察教育由普通学历教育和在职人民警察教育培训两部分组成,实行普通学历教育与警察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其中,针对在职人民警察的教育培训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形式。第一,新录用人民警察初任培训。警察机关对新录用人民警察的正式上岗前进行培训,目的在于使新录用人民警察对警察机关的工作特点、组织纪律、法律法规有所了解。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基础理论知识、法律基础知识、警察业务基础知识和警体基础训练。通过培训,使新录用人民警察能够明确自己将要承担的工作性质、内容和职权与职责范围。树立良好的政治思想意识及职业道德观念,端正工作态度。第二,在职干警学历教育。在职干警学历教育是提高人民警察学历层次的有效途径。通过学历教育使人民警察补充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以适应警察机关本职工作的需要。在职干警学历教育有函授、夜大、干部专修科和大专自学考试等教育形式。第三,在职干警培训。对人民警察在职干警的培训,主要是针对岗位和工作的具体要求开展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可分为领导职务的任职培训、警衔晋升培训、专门业务与岗位培训和知识技能更新的培训。从目前的警察培训实践来看,对在职警察的教育培训基本由警察类院校承担。这也是警察类院校服务警务实践的重要并不可或缺的途径。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学院年培训在职干警五千人次左右。2009年,学院被确定为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院校,为政法干警新的招录体制改革实践贡献自己的力量。

3.通过专业咨询来提供社会服务

司法实践部门的干警在警务活动中经常会碰到一些疑难问题需要解决,需要警察理论、警察科学予以指导。譬如,如何提高警察的业务素质,在警务实践中遇到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罪犯不服监管该如何有效处理,突发事件现场如何有效控制和处理等等。为了能够及时解决这些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实务部门经常会要求警察类高职院校予以理论支持,对这些疑难问题进行共同研究,合作攻关。另外,警察类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除了警察类专业,为了适应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还会设置一些非警察类专业。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学院不仅设有司法警务、刑事执行、刑事侦查技术三个警察类专业,还设有法律事务、法律文秘、司法信息安全、心理咨询(心理矫治方向)、应用英语(法律方向)、社会工作、会计与审计、国际经济与贸易、物业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非警察类专业。警察类高职院校也可依托这些非警察类专业积极开展对外的专业咨询服务。笔者所在学院的法律事务专业的专职教师定期会组织带领学生深入社区、街道为人民群众开展法律咨询服务,取得了非常良好的社会效果。并且学院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经过努力,相继成为全国秘书职业资格考试考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考试(NIT)考点以及西安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考点,为社会中为取得执业资格或相应技术等级的人群提供服务。

4.以实验实训机构为平台,承接社会服务项目

实验实训机构是所有职业院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警察类高职院校也不例外。从目前实践层面上看,警察类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机构的对外服务主要依托学校的硬件资源,如仪器设备、实验室、测试中心、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驾训中心等,向社会开放并进行服务。警察类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机构的对外服务与普通高职院校相比有自己的特点。一方面,警察类高职院校为满足一般教学需要,会建有与普通高职院校相类似的硬件资源,例如计算机中心、电教中心、驾训中心等。许多职业院校的这些硬件资源都是直接对外开放的,并且这种开放是有偿开放,这样既服务了社会,又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节约了社会资源,同时还弥补了学院自身设备维护经费的不足。这样类型的硬件资源,警察类高职院校也可以直接全面对外开放进行社会服务。另一方面,由于警察类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所致,其实验室的建设一定是立足于警察职业,服务警察人才培养,因此,针对警察类专业设置的实验室,例如刑事技术实验室、警务实战模拟训练室等,在内容上、类别上、特点上都烙上了鲜明的警察印记,在对外服务上有其专有的特点。这样类型的硬件资源不能全面向社会开放服务,但可以面向公安、检察、法院、司法机关开放服务。近几年,一些警察高职院校还依托自身的实验室硬件资源建立了司法鉴定中心,面向社会进行有偿服务。

四、结语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警察类高职院校强烈而独有的专业特色使得其对区域社会和经济建设起到的作用和意义是其他高职院校无法比拟的。在服务社会的途径上,与普通高职院校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这决定了警察类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在方式上具有多样性。

参考文献:

[1]赵立民,刘庆洲.浅谈高职院校的科研与社会服务[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2]戴维海.高职教育在实施城镇化战略过程中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服务[J].安徽职成教,2011,(1).

[3]孙云志,何玉宏.试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培育[J].成人教育,2011,(5).

[4]苏文锦.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篇12

关键词:当代社会背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成人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在终身教育观念影响下产生的,促使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同时,成人教育的兴盛也与社会对于人的要求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迅速的知识更新,要求人们的知识结构更加多元,同时知识更新更加迅速,技能和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这就促使更多人接受成人高等教育。同样的,在社会的影响之下,我们的成人高等教育必须由学历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

一、成人高等教育由学历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的原因

成人高等教育出现学历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社会背景原因、个人知识需求的原因以及企业的原因。具体表现如下:

(一)社会背景的原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技能和技术的结合成为必然趋势。现在的大学生、研究生等高学历毕业生越来越多,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一方面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这种短期内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表现突出。大部分用人单位逐步由看重学历向看重能力与看重学历结合转变,慢慢的社会上形成了一种风气,学历虽重要,能力更重要,单看学历已经成了历史。在社会上,学校的名气只是一种声誉。作为成人高等教育取得的学历,在社会上,人们的普遍认识更是混出来的文凭,含金量更低,靠成人学历找工作更成了问题,教育部于今年年初提出:600多所高校将向职业教育转变,而成人高等教育由学历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之举。

(二)个人的原因

现在成人教育学院,其学历教育与其他学院的教育基本相似。但是对学生的要求更低,学生入学动机就是为了一张文凭,其他的都不重要。这就使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不努力,而且还经常不去上课,管理上不严格,学生的自律能力也差,最后结果可想而知。教育部对此进行了改革,明确了成人教育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毕业不再那么容易,必须通过严格的职业考试,而且不合格必须重新学习,这就使这些学生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学校开始严格要求学生,老师也开始管教严格,更注重了技能的教学。过去那种学习氛围发生了质的变化,而且在这种变化也是一种兴趣的驱使。一些技术方面的教育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习起来也很快的接受。对将来走入社会也是必要的转变。

(三)企业方面的原因

随着毕业学生的逐年增多,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用人单位对员工的选择更加注重能力的选择上,而且对有经验的人有更多的要求。一些成人教育毕业的学生也成了企业争取的对象。以前成人教育的学生毕业后找工作很难,但由于教育部出台的改革促进了技术与技能的结合,对这些学生找工作是很好的优势,企业更喜欢这样的学生,因为学校中就实践了专业技术的技能,进入企业就会很快的上手,相对其他形式的学生就业形势更好。企业的发展需要有激情、有技能的员工,面对这样的现状,成人教育进行的转变对社会、对个人以及对企业都是一个好的转变。

总之,成人教育的这种转变是一种好的形势,无论是什么原因促使这种转变的发生,对每个人都是很好的尝试。

二、成人高等教育由学历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的必然性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促使成人教育由学历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了成人教育由学历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在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社会以及各个用人单位都是只认学历的,在招聘人才时,会用是否有“大学文凭”即大学毕业证和学位证来作为选用人才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大学文凭”的人是没有办法或者很难获得相关职位的,很多人通过成人高等教育来获得学历,以获得更好的职位和薪酬,这也是成人高等教育开办之初的目的,即开展学历教育。这样,在成人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是否学到了相应的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获得学历。这就导致很大部分人是为了混学历而参加成人高等教育,并没有获得相关的知识。[1]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于人才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变化,开始改变了以往的只认学历的人才培养方式,开始重视人才的技能。而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历在社会上的竞争力也逐渐下降,为了保持自身的优势,由此,成人高等教育开始了由学历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

(二)成人高等教育由学历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能够明显提升受教育者的就业率。很多人参加成人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顺利实现就业,或者能够在就业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职位,更好的薪酬。这样的受教育目的使得他们选择了成人高等教育。在学历教育为主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中,成人高等教育自身并没有什么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受欢迎率不如普通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明显提升就业率。为了维持成人高等教育的特色,满足学生就业的要求,成人高等教育逐渐开始了由重视学历向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方面转变。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更加受到企业的欢迎,就业率由此获得大幅提升。[2]

(三)成人高等教育由学历教育转向职业教育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我们建立学习型社会,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个人人爱学习,人人主动学习的局面,从而促使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通过促使成人高等教育由学历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人们能够依托成人教育的师资力量和学习环境实现主动学习、自觉提高自己的目的,有利于在全国、全社会建立起一个学习型的环境,促使人们主动学习。

三、成人高等教育由学历教育转向职业教育的路径

(一)明确成人高等教育的目的。我们在现代社会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目的就是为了提升人的自身素质以不断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实行成人高等教育由学历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也要时刻牢记这一点,在教育实行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教育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首先,通过详细的调查等明确了解社会需要,通过对社会需求的掌握来开设不同的专业来培养人才。其次,明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当前,很多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都趋于要求全面化,要求人才在整体素质优秀的基础上能够在其专业领域有所特长。基于这点要求,我们在进行教育时就要注重对人才基础素质的培养,同时,注重其专业知识的发展。最后,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就是要不断地开展职业理论课程和职业实践课程,促使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通过与企业开展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来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由学历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成人高等教育由学历教育转向职业教育的一个关键点是,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实际操作技能更加熟练,能够很好地适应岗位要求。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进行人才的联合培养。首先,与企业签订培养协议,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习,企业对学生的实习状况进行指导。其次,学校按照企业的订单开展实地教学。企业按照向学校下订单,学校根据企业对订单的要求来开展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依照企业的标准来对学生的操作等进行规范,使得学生的实践技能按照企业的要求发展。

(三)通过构建“双师型”教学模式促使成人教育由学历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明确了成人高等教育的目的,我们明白,应该讲成人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职业教育方面,突出成人高等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特色以提升培养出来的人才在职业技术方面的优势。我们可以通过构建“双师型”教学模式来促进职业技术教育效果的提升。[3]首先,我们可以聘请专业理论素养高,从业经验丰富的人来担任教师,促使学生专业理论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双提高。其次,我们可以在传统的教师岗位之外从企业聘请专职教师来对学生职业技能进行指导和培养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促使职业教育的优势更加明显。

(四)通过改善实训条件来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由学历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我们在学校中开展实训是促使成人教育由学历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的最佳路径,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良好途径。近年来,很多学校建立了实训基地,但是,却出现了实训基地运用不充分,实训基地与企业实际状况相差较大等情况,给我们的职业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所以需要我们改善实训基地的条件来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由学历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首先,根据社会的发展对企业的实训设备进行更新。通过对相关专业的企业进行调查,了解企业的设备使用状况,然后对学校的实训设备进行更新,促进学生在实训基地的训练之后在职业岗位上的操作要求一致。其次,增加环境的仿真性。我们可以通过对企业真实环境进行模拟等来实现环境真实程度的增加,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操作体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成人高等教育由学历教育转向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使然,也是学生提升自身能力要求的必然。所以,我们必须对成人高等教育由学历教育转向职业教育给以充分的认可,并且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实现高等成人教育由学历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通过明确成人高等教育的目的、与企业开展合作、构建“双师型”的教育模式以及通过改善实训条件等路径能够促使学生职业技能的全面提高,能够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

参考文献:

[1]臧志玲.关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向职业技术教育转型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4(03)

篇13

【关键词】 护士培训;培训设想;培训现状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学范畴日趋扩展,出现了许多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方法,在职护士都将面临着知识老化和知识更新的问题[1]。一个护士在护校学到的知识,在不到10年时间将出现老化[2]。因此,护士在护校获取的知识想要高品质地服务现代护理工作,就显得力不从心,只有注重在职教育,不断扩充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现代护理工作的需要。

1 我院在职护士学历状况

我院床位916张,共有27个护理单元,护理人员中学历结构为:本科学历72名,占护士总数的18%;大专毕业253名,占护士总数的64%;中专毕业69名,占护士总数的17.5%。职称结构为:副主任护师占护士总数1.8%,主管护师占37%,护师占15%,护士和见习护士46%。大部分在职护士边坚守岗位,边刻苦学习,提高学历,从根本上改变了我院护理人员学历层次结构,护理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2 我院在职护士培训现状

2.1 培训对象 我院在职护士培训对象根据学历、职称结构分为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①规范化培训的对象是:未获得护师职称的护士、见习护士;②继续教育培训的对象:具有护师职称以上的护理人员。

2.2 培训总目标 ①规范化培训总目标:通过规范化培训,使培训对象巩固护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护理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护理技术操作和专科一般护理技术,具有较强的临床工作能力,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护师任职基本条件。②继续教育培训总目标:护师职称的护士固定专科,重点加强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具备一定的临床教学能力和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的能力,参与科研工作。对主管护师或以上职称的护士、护士长要求精通本专科临床护理理论与技能,有较强的管理、教学、科研能力,可承担专科护理课程授课及教学管理,并具有领导及组织护理科研工作的能力。

2.3 培训形式

2.3.1 院内培训 ①全院培训。护理部根据每年制定的全院护士业务学习计划,每月举办1~2次全院性护理学术讲座,每年还组织新毕业护士岗前培训,举办护士长管理学习班,带教老师培训班等。②护士轮科培训。毕业3年内护士实行轮科工作培训,每3个月轮转一个科室。③科内学习。科室每月组织专科理论学习,技术操作示范,疾病护理查房、读书汇报会,外出进修学习汇报等。④坚持护理人员考核制度。护理部每年组织多次全院护理人员理论、操作技术考核,考核成绩列入科室护理质量评比及个人技术档案中。

2.3.2 院外培训 ①外出进修学习。护理部根据每年制定的专科护理进修计划,有计划地选送护理骨干到南宁、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著名医院进修专科护理技术。选送护士长、护理骨干参加各种护理专题讲座及学术会议。学习后在院内或科内汇报学习收获,使用权大家共同受益。②在职学历教育。护理部提出了到2010年获护理大专毕业文凭人员占全院护理人员80%,护理本科毕业文凭人员占全院护理人员的20%,护理硕士研究生2~3名。鼓励和大力支持护理人员参加脱产或业余护理大专、本科、研究生班的学习或参加高等护理教育自学考试。

2.4 实施中存在问题

2.4.1 部分护理专业人员认识不足 在职护士培训能否取得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培训者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部分护理专业人员对培训认识不足,表现为消极地参加培训,不愿占用业余时间,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由护理部或护士长组织安排,完全是被动地“要我学我只好学,要我学什么就学什么”。

2.4.2 一线护理专业人员条件有限 我们培训的形式包括学术会议、学术讲座、专题学习班、护理技术操作示范、外出进修、和自学、承担和完成科研课题等。一线的护理专业人员阅读学术期刊仍是他们获取专业学术信息的主要途径,参加培训其他项目活动如学术会议、专题学习班等,虽然也是学习途径,但因获得的此类信息和机会较少, 因经费问题护士外出学习的机会少,这就束缚了护理人员个人技能的开发,还因工作与学习矛盾突出而不能实现。

3 我院在职护士培训设想

3.1 培养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师资队伍 我院高职称的护理人员仅占全院护理人员的2%,本科学历护理人员占全院护理人员的18%,医院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培养高职称、高学历的护理人员势在必行,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激励政策鼓励符合申报高职称的护理人员进行职称的申报及学历的提高,充分发挥高职称、高学历人员的作用,从临床实践、临床教学、科研能力等方面培养出一支具有专长的带教队伍作为培训护理人员的师资力量。

3.2 加强专科护士的培训 ICU、新生儿室、手术室、产房、急诊科等这些科室均有较强的专科性,因此对这些科室护士的临床护理技能要求更高。《护士条例》的出台,要求护理人员的配备要达到一定的比例要求,我院领导高度重视,近两年来新分配来的护理人员较多的补充到这些重点部门,对年轻护士的培训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们将加强对年轻护士进行抢救仪器的使用和急救技能的学习。我院到目前为止,只有1人取得ICU专科护士证,远远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护理质量的内涵达不到理想的目标。而专科护士取代普通护士从事专科护理是今后护理学发展的一大趋势,我们将专科护士的培养列入中、长期培训规划中。

3.3 加强轮转学习,促进业务交流 以院内重症监护病房为护理骨干培训基地,定期选派护士学习各种监测仪器的使用和危重病人的急救与护理;部分科室如ICU、急诊科、心外科、心内科把危重病人的急救与护理作为工作与学习的重点,加强对急救技能的培训与学习,为抢救病人赢得了时间。

3.4 规范护士行为,加强职业礼仪培训 为真正达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目的,以科室或护理部为单位,通过举办专题讲座、观看录像和形体训练等方式,加强护士的职业礼仪修养,培养和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3.5 结合护理人员特点,合理安排教学 由于护理人员多半是由女性构成,其工作特点是上夜班时间多,其生活特点是家务事忙,参加学习困难多。鉴于护理人员夜班多,时间紧,不能按时听课的实际情况,授课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要解决夜班多的矛盾,可采取远程教育,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增强护士独立学习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开班,根据不同的情况开设不同的班次以方便学员听课,做到脱产与业余相结合。

3.6 加大对护理人员的支持力度和宣传力度 针对目前部分临床护士学历普遍偏低的现象,要鼓励临床护士加强学历提升的学习,应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及经费支持,要争取更多的机会让护士外出进修学习,参加全国、省级学术研讨会、培训班,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不断开阔视野,获取信息,更新知识。使护士能及时了解各护理专业领域的信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培训的深刻认识,使广大护理人员树立“只有终身学习,才能终身就业”的观念,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积极主动地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保持良好的竞争优势。

3.7 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 根据培训目标,建立完整的培训体系,以确保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在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护理学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只有拥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技术精湛的护理队伍,才能提高护理质量,提高医院的整体形象。摆在每一位护士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是怎样积极寻求自身的发展,才能不落后于时代。护理队伍护理水平、道德修养、技术技能的整体提高,离不开在职护士培训,护士的培训是医院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日语教师;继续教育;必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102-02

一、高校日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学习型社会要求日语教师特别是高校日语教师不断充电,进行继续教育

在学习型社会中,继续教育约占人生受教育时间的三分之二以上。一个人的大部分知识是在职后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来充实和更新的。因此要想在某个领域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做到终身学习。所以高校日语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更要不断学习,坚持继续教育,做到“知识保鲜”。

2.语言教学的特点要求日语教师必须进行继续教育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日语教师作为语言知识的传播者,本身就应该身先士卒,不断学习,及时了解语言文化知识的更新、变化,关注语言教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

3.高校日语教师的师资现状要求日语教师必须接受继续教育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日两国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贸易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日语人才需求不断增加,日语学习的热潮此起彼伏。据日本国际交流基金2006年调查,全中国目前有68万人在学习日语,而开设日语专业的院校则达到472所(包括二级院校及高职院校)。高等院校的日语教师人数也由1998年的2500多人增加到目前的3400多人(据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和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等最新统计)。庞大的师资队伍职支撑着不断扩张的日语教育,表面无限风光,但隐藏在背后的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专业水平不过硬的问题如芒刺在背,不可小觑。具体表现如下:

(1)日语教师严重不足,年龄结构不合理,普遍偏年轻化

伴随着日语教育的这股热潮,各大学在师资力量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匆匆开办日语专业,以至于进人高年级时,有些课程因为没有教师而无法开课。另外,日语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也是新兴专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年龄结构上来看,不足35岁的青年教师占到60%以上,这些青年教师基本上都是大学或研究生刚毕业,从学校进学校,没有实践经验。个别青年教师虽然学历较高,专业知识水平已经建立,但无论是教育理论、教学技巧还是综合知识都相对薄弱,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来提升。

(2)日语教师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高学历、高职称人数太少

在学历、职称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真正高学历、高职称的中坚力量寥寥无几。老教师虽然职称较高.但他们的学历普遍较低,知识结构比较陈旧。而年轻教师虽然有的学历较高,但就业时间较短,短期内职称无法提高,致使真正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数较少。学历、职称结构不太合理。

(3)日语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日语教师的业务素质涵盖日语语言的交际能力、教学能力和自我提高的能力。日语专业教师大多常年专注于日语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外界的交流相对较少,所以无论是知识更新能力还是创新思维能力都有待提高。

(4)日语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科研能力较差

科学研究是自我完善、不断提高的最重要手段。一个高素质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科研型或者“学者型”的教师。而日语专业作为零起点语言学习专业,学习课时较多,每个老师被大量的工作量所累,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搞科研,所以相对于其他专业,日语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普遍较低。

二、高校日语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日语教师缺乏竞争压力,没有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

随着大学扩招、教学任务的增多,教师工作量大、教学任务重已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而日语教师更是如此,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每个日语老师每学期平均四门课程,周课时量达到20节以上。繁重的劳动使得老师们没有精力去进一步提升自己,而日语教师的紧缺使得一些老师没有危机感,也没有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自己的紧迫感。

2.继续教育途径太少,机会寥寥

相对于英语教育。日语教育起步较晚,所以各项配套设施和制度还不够完善。就继续教育而言,虽然有学历教育、在职学习、学术交流、出国留学等途径,但从比例上来说,则少之又少。在学历教育方面,目前中国具有硕士点的大学有60家左右。而具有博士点的大学只有15家,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日语教师进一步深造的需求。以在职学习为例,目前能够提供高校日语教师进修的学校只有日研中心的“大平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几个机构,根本无法保证广大日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基本需求。要想继续深造,有的教师选择了出国留学这条路,但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出国留学费用太高,不太实际。就连日语专业学术交流的机会也很少,有的老师写了与日语相关的研究论文,却鲜有日语专业的杂志或期刊。总之,日语继续教育的途径和机会太少,严重阻碍了高校日语教师继续教育的热情。

3.继续教育形式单一,内容多为理论学习,缺乏实践性

高校日语教师继续教育的途径过少,也阻碍了继续教育形式的多样化。目前已有的继续教育的机构和大学,基本上采取的都是教师讲授,学生倾听这种传统形式,讲授内容多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性,难以学以致用。长此以往,违背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降低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三、对策

1.认清形势,重视继续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继续教育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来说,继续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提高综合国力、保持国家科技队伍先进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战略措施;对一个企业来说,继续教育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不断进行技术更新、增加赢利的重要手段;对个人来说,继续教育在于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教育对象只有不断获得新知识才能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

同样,在高校日语教师严重不足的时期,日语教师对社会竞争的残酷性不能感同身受,所以没有及时更新知识的紧迫感,亦无接受继续教育的长期规划。但当这种供求关系出现变化,日语教师饱和,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出现时,高校对日语教师的要求也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到时再进行学习就有点晚了,所以目前高校日语教师要认清形势,重视继续教育.未雨绸缪,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开辟多种教育途径、增加继续教育机会

高校日语教师继续教育还可以开辟其他的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途径,比如:

(1)校内培养

邀请校外专家或者外教来校进行观摩授课或者进行讲座,以扩充知识,拓宽视野,更新观念;亦可采用导师制的方式,“以老带新”发挥老教师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科研能力强,青年教师富于朝气,勇于创新的优势;还可以利用远程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及时了解国内外关于日语方面的学术信息,听取各种讲座课程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还可以采用教研活动等方式,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共同探讨以提高教学水平。学校亦可举办各种形式的岗位培训,比如计算机培训、教育心理学等相关培训,以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2)校际进修、交流

除了校内培养,日语教师还可以走出学校,以短期学习、参观访问的方式进行学术交流;还可以通过校际学术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自学

语言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就需要日语教师时刻关注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接触到最新的资讯。所以日语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高度的自觉性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做好自学,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3.改变单一的继续教育形式,加强实践能力

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还可以把继续教育的课堂延伸到公司等实战单位,通过学校与公司的合作,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高校教师的知识更新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1]薛金祥.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5,(5)

[2]徐庆征.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刍议[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