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7: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非遗文化商业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年收入
销售成本
运营成本
净收入
实际投资
资本支出
年终现金余额
*投资与收益(如企业已成立请另附已有财务年度的相应财务报表) (单位万元)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年收入
销售成本
运营成本
净收入
实际投资
资本支出
年终现金余额
*开户银行 *简述本期风险投资的数额、退出策略、预计回报数额和时间表?五、资本结构迄今为止有多少资金投入? 您目前正在筹集多少资金? 假如筹集成功,咖啡厅可持续经营多少久? 下一轮投资打算筹集多少? 可以向投资人提供的权益有股权 不确定 *目前资本结构表 股东成份
已投入资金
股权比例
*本期资金到位后的资本结构表 股东成份
投入资金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商业标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商业标记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在千百万年发展进程中积累形成的珍贵资源,它无形但却胜似有形,是人类的无价财富。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相关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而商业标记是指在工商业领域中的具有表示商品来源、质量功能的标记,诸如商标、商号、地理标志、国原产地名称、质量标记等。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的第二条第八款中规定:商品商标、服务商标、商号、及其他商业标记有关的权利应纳入知识产权范畴。公约中规定“不得作任何保留”。中国作为此公约的成员国已经接受了上述的规定。也就是说,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并且在其传承的过程中产生了相应了传统的商业标记,则其这种传统商业标记应该享有知识产权并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保护。那么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于此种情形的保护又是怎样的?
二、我国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标记的保护现状
我国的传统商业标记主要是一些名称、符号、标志。这些传统商业标记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显著性,并且有比较强的可识别特性,基本上符合商标权法律制度的保护条件。因此,我国通常是通过商标权法律制度。尽管我国现行商标法及相关法律规范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对传统商业标记的保护问题,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①并且在实践中,我国早己存在将传统商业标记纳入商标法保护的做法。例如:景德镇陶瓷协会为具有景德镇特色的日用瓷、陈设艺术瓷等新产品注册了“景德镇”陶瓷证明商标。北京“同仁堂”也被列入了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上事例说明,我国在实践中已经通过商标权法律制度对传统的商业标记给予政策性的保护。
三、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标记保护中存在不足的分析
虽然商标权制度和一些法律法规对于保护传统商业标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它的特殊性,在具体保护中仍然存在较多缺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受保护的利益主体不明确。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进步中逐步形成,在后辈不断改进传承至今的,所以其受益的主体在很多情况下是不明确的,具有显著的不唯一性和群体性,在法律和制度的层次上很难判定究竟该保护谁的利益。因此,造成了传统商业标记在受法律法规保护时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不利于对其的保护。
(二)相应的权利使用不明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商标则与普通商标存在很大的差异。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群体性和地域性特征,由于主体不够明确,其使用权、许可权、转让权等权力的行使会相对困难,传统商标在转让或授权许可的过程中不能够保证品质,反而不利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商业标记而言,其可使用的权利是亟待国家法律法规明确的。
四、如何解决现在保护措施中的不足
针对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传统商业标记的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改善:
(一)区分受益主体的不同情况,确定传统商业标记的注册人。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确定收益主非常重要,传统商业标记也是如此。若其主体明确,则可直接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提出商标注册申请,一旦得到确认,在国家法律层面上这种传统的商标就有了国家强制力的保护;若其主体不明确,这种情况比较复杂,但是可以用地理标志制度为准来解决受益主体问题,从而确定商标的注册人,原因是地理标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种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决定的标志。”②以地理标志制度为准解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商业标志问题主要利用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集体商标是指“以团体、协会或其他组织名义注册,供该组织成员在商事活动,中使用,以表明使用者在组织中成员资格的标志。”③证明商标是指“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具有监督能力的组织所控制,而由该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于其商品或者服务,用以证明该商品或者服务的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或者其他特定品质的标志。”④从定义和相关规定来看,用证明商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商业标记,不仅能够表明此传统商业标记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来源和其特定的品质功能,也可以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被商业化的使用的同时时其实质内涵不会被扭曲,其形象不会被破坏。“用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来保护传统商业标记同样可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并可以起到鼓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投入商业用途使用相应传统商业标记的企业积极参与、发展社会经济的作用。”⑤
(二)用国家法律法规为后盾,明确细化传统商业标记使用中的权利
对于一个商标来说其权利不外乎使用权、标识权、许可权和转让权。因此明确传统商业标记的权利主要应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1.确定相应传统商业标记的使用权和标识权。
由于传统商业标记通常是利用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来实现对其的保护的。对于证明商标,有权使用该商标的是经商标注册人也就是所有权者的同意或认证后,并且符合一定条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人。注册人可能其并不享有使用权,只享有商标所有权和管理权。而对于集体商标来说,有权使用商标的是该注册集体的内部成员,并且还必须遵守一定的商标使用的要求。
对于标识权来说,注册传统商标的区域内符合申请注册时所明确要求的任何单位、企业和个人都有权力在其生产的商品上,或在其提供的相应服务时标识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的作用只是标识了与特定内容的联系,起不到区分不同单位、企业和个人生产的商品或提供服务之间的差别,因此不同的个体在标注相应的集体商标或者证明商标的同时必须要标注上自己单独的注册商标,以示区别。
2.明确传统商业标记的许可权和转让权。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群体性和地域性,并且种类之间的差异甚大。对于一些地域性、群体性非常明显传统商业标记而言,其许可权和转让权是需要谨慎行使的,像江苏无锡宜兴市的宜兴紫砂陶制品,其制作原材料是宜兴独有的一种澄泥,若授权许可或者转让给其他地区生产,则会大大降低紫砂陶器的品质,彻底毁坏了紫砂陶艺的口碑。
而那些没有很强地域性和群体性特征的传统商业标记则可以跟普通的商业标记一样进行转让或者许可使用。但是如果获得使用权的单位、企业和个人在使用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商业标记时,不论出于何种原因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象、品质、口碑等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应在法律的框架内,通过适当的法律程序,剥夺其使用该传统商业标记的使用权。达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商业标记的目的。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一章 第三条。
②《商标法》,第十六条第三款。
[关键词]大学英语;英语电影;研究性学习;跨文化意识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跨文化意识已经成为国际交流的先决条件。但是,由于大学英语第一课堂的课时紧、教学内容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单纯的英语语言教学仍然是课堂教学的绝对主角,因此,学生跨文化意识淡漠,对英语的理解更多的只是停留在词汇和语法规则的层面,而缺乏实际运用能力,更缺乏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文拟论述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结合课文内容,借以课外英文影视赏析的辅助手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其更多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的、价值观念、风土人情,从而在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的同时,有效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用英文电影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意义
Brown(1987)认为语言学习者失败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没能把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K,J,Irving认为:学习第二语言,没有了解其文化,就如同光靠学习司机手册练习如何开车,而没去掌握方向盘进行实地驾驶一样(尹丕安,2007)。美国语言学家Sapir(1921)曾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他(1988)认为语言是文化和社会的产物,因此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美国语言学家Claire Kramsch (1993)也认为: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不仅表达文化、体现文化而且语言是文化的象征。总之,语言既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蕴藏着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就不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各自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许多方面各不相同。英文影视作品能以独特的艺术方式向观众早现精美的画面、动人的情节。观看英文影视,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受纯真的语音语调,学会地道的英文表达,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直观地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在实际语言交流中应具备的跨文化意识。
三、利用英文电影培养跨文化意识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是当今新兴的教育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家Jean Piaget(1981)的认知发展学说是建构主义学习模式的心理学基础。其核心内容是:知识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结果。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大学英语是外语教学的高级阶段,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因此,这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因此,教师应更重视学生文化系统的认知,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Hudson(1980)认为文化是“从社会习得的知识”。著名的新型教育和商务培训专家斯托克威尔(stockweH)在《快速学习理论和实践》中指出:“要想快速有效地学习任何东西,你必须看它、听它和感觉它。”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是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符合信息社会要求的新教学模式。它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下的学生课余英语影视作品赏析,能培养学生养成一种主动探究“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良好习惯,使“看它、听它和感觉它”成为一种可能,是培养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它能使学生通过大量的影视作品,在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了解社会,习得文化。
四、利用英文电影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实践探索
在《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中,有多篇课文是关于英语国家文化主题的文章。以下是笔者利用英文电影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教学实践探索。
在讲授《新视野大学英语 读写教程2》第一单元(Time――conscious Americans)时,笔者采用课堂讲授课文(多媒体教室)、课外欣赏电影(利用电脑进行的自主学习)以及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观看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并开展影评活动。旨在使学生了解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该单元A课文题目为:“时间观念强的美国人”。大意是:美国人认为如果不求进取就会落后。这种态度造就了一个致力于研究、实验、探索、不断进取的民族。美国人把时间视为一种宝贵的资源。他们珍惜时间,开门见山谈正事。与亚洲国家生意人惯用的商务拜访等礼节往相比,美国人更愿意通过发传真、打电话或发电子邮件与他人进行交流,尽管电子交流缺乏人情味,但能迅速而成功地解决问题或完成工作,被视为是有水平、有能力的标志。
为了让学生了解美国人这种行为趋向的渊源,笔者要求学生课前欣赏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该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的是没有任何显赫家庭背景的普通美国人,黑人小人物克里斯・加德纳于上世纪80年代凭借智慧和努力追求幸福和成功的故事。该片可视为实现美国梦,体现美国主流价值观的完美范本。它浓缩了美国人的生活历程和性格特征,折射出美国文化模式中以“行动”为主的行为趋向。
在课前,笔者先布置了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在自主学习室借助电脑观看该片,然后根据影片内容研究讨论两个问题:1、主人公时间观念强表现在哪些方面?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念(提示学生从的角度去思考)? 电影是学生十分喜欢的大众文化形式,对于这样的小组课外作业,学生参与完成的积极性很高。他们与组员沟通、商量观看的时间,协调、分配讨论的任务,通过探索、辩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已经变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为了寻 找答案,他们反复观看该片,借助图书馆和互联网查阅资料,还通过电话、短信、邮件将自己的想法主动与同学沟通。或者找老师商榷。
在课堂上,笔者在分析讲解课文前,先进行了文化背景知识导入。采用各小组派代表陈述的形式对两大问题在全班进行进一步讨论。他们认为影片中主人公克里斯时间观念强,精于安排工作、学习、娱乐和社交的时间,力争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理想的效果。然后他们就用影片中的例子来支持他们的观点。比如:克里斯似乎永远在狂奔之中:奔跑着去幼儿园接儿子,奔跑着赶公交车……再比如:为了从20个实习生中脱颖而出,成为证券公司的股票经纪人,克里斯要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努力地争取时间去联系潜在的客户。他不停地打电话,整天坚持不喝水――这样就可省下上厕所的时间,他拼命地挤出每一分钟去与他人竞争。他利用业余时间为了生计而推销测骨仪,晚上通宵达旦地看书。他忙碌的唯一目标就是圆满完成任务,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因此。学生认为美国人生活节奏快,时间对于美国人来说如同金钱一样可以触摸。
至于第二个问题,同学们一致认为美国人的行为趋向深受基督教义的影响,因为本片多次提到上帝和杰弗逊的《独立宣言》。片中克里斯5岁的儿子讲落水者祈求上帝拯救的小故事:一艘船过去了,落水者拒绝被救,说:“上帝会来救我的。”第二艘船又过去,他仍然拒绝被救,说: “上帝会来救我的。”后来落水者淹死后来到天堂,问万能的主:“为什么不来救我?”上帝回答道:“我已经派两条船去救你了。”导演巧妙地通过孩子不经意的笑话告诉观众美国人信奉的基督教义: God helps those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也)。片中导演安排的那场教会收容所听牧师布道、听教徒唱圣歌的情节,使学生了解到,在美国人看来,珍惜时间努力工作追求幸福是上帝赋予的“天职”。
在点评学生发言的同时,笔者还介绍了美国的“清教徒”,学生从中了解到,历史上美国的国家建立,跟基督教有着很深的关系,清教徒思想在美国深入人心。上帝是美国人的精神寄托,也是美国立国的精神支柱。学生通过观看、分析、评论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了解了美国人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趋向,因此不仅从语言上,更是以文化的视角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因此,该单元的课内外结合教学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激发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他们了解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为深化企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控制医疗费的不合理增长,堵塞管理上的漏洞,现就北京市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退休人员医疗费报销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按照市政府1995年第6号令《北京市地方所属城镇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的规定》,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退休人员个人按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1%按月缴纳大病医疗统筹费。由其户口所在地街道(镇)劳动部门按月在其基本养老金中代为扣缴,并为这些人员建立《医疗保险卡》及办理医疗费报销、结算等有关事宜。
二、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退休人员,应就近选择两所定点医院(指我市公布的大病统筹定点医院)并凭卡就诊。家住外地的人员应就近选择一所县级以上医院就诊。
三、为增强个人节约医疗费用的意识,体现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合理负担医疗费用的原则,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退休人员的医疗费用,采取分档计算、累加支付的办法,个人需负担部分费用:
年度内,医疗费累计在5000元以下的部分,报销90%,个人负担10%;医疗费累计在5001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部分,报销92%,个人负担8%;医疗费累计在10001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部分,报销94%,个人负担6%;医疗费累计在30001元以上的部分,报销96%,个人负担4%。
四、支援乡镇企业的科技人员、技术工人退休后,实行社会化管理的,参照此办法执行。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模式;四川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5-0036-02
前言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们习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是人类长期物质文化生活的集体智慧结晶,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然而,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慢慢消失。鉴于这种情况,当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然成为第一要务,那么如何才能较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或许是一条有效途径。因此,非常有必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进行探讨。
一、相关研究进展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学界主要集中于以下六个方面: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理论的研究。二是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借鉴。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关系的宏观研究。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学研究,认为民俗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省市发展相结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化遗存厚重的省市。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的个案分析研究。马木兰、汪宇明[1]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的三种主要模式,并从开发特点、开发形式、开发形态、载体化程度等方面进行了优劣势比较。陈炜、高艳玲[2]以壮剧为例,进行了西南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行性旅游开发研究。吕妍沁[3]以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为例,探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开发模式。吕屏[4]从旧州绣球产业发展的角度,论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本的关联。辛儒、张淑芬[5]以河北曲阳石雕为例,论述了产业化与产业化升级是开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思路。苑利、顾军[6]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进行产业化开发和商业化经营关键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自身。闫新新[7]以蒙古族为例,指出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产业化道路能确保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产业化或许是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产业化研究则大有可为。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模式探讨将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目前学术文献关于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讨论尚且不足,因此值得人们思考。
二、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绵竹木版年画、大禹传说、川江号子、藏族唐卡、薅草锣鼓、都江堰放水节、火龙灯舞、川剧、竹编、格萨尔、四川皮影戏、木偶戏、蜀绣、泥塑、火把节、羌年等均已列入国家级遗产名录;四川省行政区划内几乎所有具有重要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均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除此之外,四川各地也在积极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园区,如四川自贡中国彩灯文化发展园区、成都武侯祠锦里旅游文化经营管理公司、四川建川实业集团、四川广元市女皇文化园、成都市三圣花乡景,成都市兴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九寨沟演艺产业群、三星堆文化产业园等等。基于这一背景,我们对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有几点思考。
(一)企业化
企业化指以盈利为主要导向,将企业内部划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或投资中心,对可控费用进行预算与考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企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经济手段为杠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逐渐成为一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市场化、规模化和深度开发化的渐次高度化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企业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产品,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工企业,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加工增值、规模化发展,以满足市场文化需求,通过市场需求这一自然动力达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在选择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应该选择适合产品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选择凸显四川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形成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差异化竞争力。
(二)标准化
标准化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企业标准化即以获得企业的最佳生产经营秩序和经济效益为目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范围内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以制定和实施企业标准,贯彻实施相关的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等为主要内容的过程。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化主要指凭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色,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生产,对于其文化产品的规格、质量进行统一,采用质量控制的加工环节,以满足消费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费需求。
(三)品牌化
品牌化是赋予产品和服务一种品牌所具有的能力,品牌化的本质是创造差别使自身与众不同。企业通过给自己的产品规定商业名称,形成品牌识别点完成品牌化过程。品牌点一般由文字、标记、符号、图案和颜色等要素或要素组合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化也是通过非遗文化产品,赋予这一文化产品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利用文化特色拥有自身的品牌识别点,统一注册品牌商标,开展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营销,实现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化。
(四)层次化
层次化是从资料收集、生产、加工、包装等一系列过程进行分级管理,在全部按照产品标准进行生产的同时,通过分级收购、包装、定价和销售,针对不同消费者和国内外市场实现优质优价。四川非遗文化产品可以利用产品生产的简单性与复杂性,将文化产品分为简单制作型和技艺烦琐型等级进行分级生产、包装、定价和销售,为消费者市场提供灵活可选的文化产品。
(五)科技化
科技化是通过利用先进科学设备和技术,创造出新功能、新视角的产品过程。四川非遗文化产品的科技化主要通过最新科学设备和科学技术,超越先前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引进新思维,生产更加具有科学含量,更加能够展现非遗文化精髓的文化产品,无论从非遗文化的体现形式还是再现质量,都能够更好地契合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同时也使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形式呈现多样化特点,有利于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
结语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离不开产业化发展,企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层次化和科技化是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模式的重要指标。科学合理地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模式,一定能够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 马木兰,汪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的转型模式[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2] 陈炜,高艳玲.西南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以壮剧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3] 吕妍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视野中的产业化开发方式探索――以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创设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4] 吕屏,彭家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本的转换――以旧州绣球的产业化发展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5] 辛儒,张淑芬.产业化与产业升级是开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思路――以河北曲阳石雕与旅游开发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0,(5).
[6] 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与商业化经营[J].河南社会科学,2009,(4).
[7] 闫新新.论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产业化发展道路[J].前沿,2011,(1).
关键词: “非遗”文化 微博环境 推广路径
一、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徐州市作为华夏九州之一,两汉文化发源地,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孕育与成长,源远流长。相比其他地区的“非遗”,徐州市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特点。
(一)种类繁多,覆盖面广。
徐州市非遗资源丰富,项目众多,属于保护范围的语言文字、口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传统戏剧、民间曲艺、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十余大类,共计101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43项。从数量与种类讲,在江苏各地区中名列前茅。
(二)植根乡土,深入人心。
我市申报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无论在价值观还是呈现形态上都与大众有密切联系。它蕴含着深刻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理念,呈现出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特征。如在经济相对发达的邳州等地,“非遗”项目数量众多,并多以传统手工技艺的形式存在,而在某些偏远的山村,“非遗”多以民俗文化、民间音乐等为主。
(三)知名度高,特色鲜明。
经过长期的传承与发展,徐州已经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非遗”项目,如徐州剪纸、徐州柳琴戏、徐州香包、沛县鼋汁狗肉制作技艺等。徐州市的非遗文化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徐州古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列入史书记载的大大小小的战役有几百次,这种地理环境形成本地独有的尚武、粗犷、豪迈又重情重义的徐州地方文化形象。这一切在徐州市的“非遗”资源上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徐州市的“非遗”文化与其他地区相比,多表现出本地特有的热情奔放、不拘小节,如邳州跑竹马,表现金人在受到宋军追击时,迷惑宋军,布阵逃跑的情形,属于战争文化融入百姓自娱自乐的舞蹈活动,它节奏欢快,明亮高亢,队形变换多样,动作夸张,这在江苏的其他地区是不多见的。
徐州市“非遗”资源在新时期的传承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有的问题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非遗”资源的推广度不够,人们的认同度不高,对于本地的“非遗”文化不感兴趣。我们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主要原因有三个。
其一,保护过程中的错误观念,如功利主义倾向,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冲击,市场需求严重不足,政府缺乏保护热情,等等。我们调查发现,尽管我市在徐州市民俗博物馆集中设置了非物质文化展示专厅,但是,展示内容较单一,局限为剪纸、风筝、纸塑狮子头等几个品种;而几次以推广民俗文化为目的的“非遗”项目的集中展示,到最后往往演变为纯粹的商业贸易,如徐州香包变身为批量生产的流水线制品,剪纸技艺完全为各种简单而廉价的剪纸产品所取代,而徐州剪纸与其他地区剪纸技艺的区别之处被完全忽略。这种“非遗”资源推广过程中的功利主义倾向,非但无益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反而会泯灭“非遗”文化本身的特点,导致其日趋衰落。
其二,表现形式已日趋落伍,文化内蕴挖掘严重不足。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丰县糖人贡为例。丰县糖人贡是以白糖为原料,用模具注塑的糖塑艺术品,是传统丧葬祭祀礼仪的重要载体。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过去延续下来的丧葬习俗也慢慢开始变化,程序越来越简单。再加上制作工序复杂,技术要求高,社会地位、经济收入较低,而且手艺往往不传外人,高门槛、低收入,造成糖人贡从业人员锐减,现在糖人贡艺人已为数不多,目前从艺者仅有10余人,糖人贡也几乎成了一种象征,面临濒危和湮灭。出现这种濒危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得不指出,丰县糖人贡能被列为国家级非遗名录,绝不仅因为其独特的制作技艺,而是由于它反映出四省交界地区在祭祀方面的独特风俗,而这种非常独特的祭祀风俗正是儒家孝道的民间表现形式,同时融合了佛教与道教的相关思想,其中的“抢贡”风俗体现了人们对生命传承的看重,我们甚至可
挖掘出其内蕴深厚的人文关怀的思想。遗憾的是,近年来虽然市政府对糖人贡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但是其相应的文化底蕴还发掘得不够,如果我们将眼光完全停驻在其制作技艺与民风民俗的表象上,则随着新时期丧葬礼仪的日益简化,丰县糖人贡也将彻底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其三,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新网络载体的传播模式。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平台与活态性传承的非遗文化似乎是毫不相关的两种事物,非遗的延续手段被称为“动态传承”。它首先需要传承者从主观上学习相应的技艺,通过主体的演化,成为自身技能的一部分,然后才谈得上传承和延续。但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在不断变迁,作为历史和社会的人,其身上所承载的文化因素也在不停变化。当一个社会的大背景发生变化的时候,“非遗”是无法置身事外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非遗”是一种受制于人的主观倾向的文化模式,这种独特的传承方式跟网络的确有相当的距离,因此,如果我们不能彻底转变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模式,那么它在网络化全球化为生的今天只会日益没落。
二、挑战与机遇:微博为“非遗”的推广提供新思路
微博时代的来临,深刻影响社会生活,非遗文化身处其中,也难免受其影响,我们认为,尽管微博与非遗文化之间存在某种隔阂,但它仍然为非遗文化的推广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负面影响:“微”文化对非遗文化的解构。
微博所传播的大众文化形式对于包含传统文化在内的社会主流文化存在解构现象。传统的媒介文化,由于传播者和受传者彼此的局限性,很难实现公众之间信息探讨的互动性。微博则为大众的参与提供了平等性和开放性,社会公众在共建主题过程中实现言语的狂欢。全部的发言者从“文化批判的大众”转化成了“文化消费的大众”,广大公众以参与的姿态对个人利益进行大胆表达,实现言语的狂欢。正是由于微博在根本上扭转了我国长期存在的话语体系的单向化、正统化倾向,所以微博在诞生之后短短几年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覆盖。但是与此同时,微博所传播的大众文化也在不经意中流露出媚俗主义的倾向,一些恶俗的网络语言充斥其间,这种话语体系的庸俗化潮流对于社会主流的话语体系存在严重的解构主义可能。而非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正是社会主流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微博在不经意间对于“非遗”文化构成了某种不利的因素。 另外,微博乐于传播新鲜社会现象,这就与反映传统民风民俗内容的“非遗”文化存在隔阂。“非遗”资源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不能以物质形式固化,只能依靠口传心授,因此“非遗”的传统制作技艺都是靠师徒之间的教授完成传承的,而微博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它所承载的样式通常表现为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可固化的信息,要让非遗文化依托微博得以推广,在技术上存在较大困难。
(二)正面效应:利用微博载体推广非遗文化。
微博传播形成微博事件的放大效应,具有以小博大的能量,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机遇。微博的影响力惊人,而徐州市作为一个公认的慢热型城市,群众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性不够,在这种境遇中,微博的小中见大即迅速放大社会事件的影响度的功能,使得它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社会新闻进行广泛传播,甚至可以影响大众心理,引导社会舆论。在徐州市非遗文化的推广与普及情况调查中,我们发现,各年龄层次的群众使用微博的情况都非常常见,在“您多久登陆微博一次”的问题中,有92%的人回答:每天登陆。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每天24小时登陆其微博账号。微博的广泛使用及其形成热点聚集效应的特点,为我们利用微博来宣传和推广“非遗”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注意到:在“若微博等一些媒体方面对‘非遗’进行宣传,你是否会去关注”的问题中,有接近79%的人给予了肯定回答。联系到每年的“非遗”保护日,政府进行的宣传工作不可谓不多,然而,由于他们选择的载体多为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介,而这种传统平媒阅读的受众是远远无法与微博相比的,政府忽略的恰恰是微博这一载体,以至于市民缺乏关注度。如果我们在政府的官方政务微博或是“非遗”宣传专项微博推介各种非遗资源,那么其受众必然是呈几何状上升的。
三、微博环境中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的实践路径
(一)借鉴微博影响社会生活的方式,适应“微”时代,创新“非遗”文化本身的话语体系。
微博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其“微”,新浪微博只允许不超过140字的内容,迫使微博的传播者只能将全部思想凝练在100多字中,这就直接形成了微博内容的微型化与简明性特点,它不适合过于深刻的思想表达,而这种语录体式、碎片化的即时表达形式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同时,微博表达形式的简单明了符合百姓的“草根文化”的价值认同,微博的草根性必然带来大众性文化传播,而这些文化的表达方式更贴近人性表达与人文关怀。因此,老百姓热爱微博,热爱的正是微博所适合传播的那部分大众性流行文化。
非遗文化所凝聚的是历史上劳动人民的智慧,这种文化本身的内容与外在表现形式是相对确定的,不适宜过多调整,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微博深刻影响社会生活的简洁化与草根性的话语表达方式,创新非遗文化本身的话语表达体系,以符合社会要求,适应时代变化。在话语表述上,要更加简洁明了,摒弃那些琐碎的、长篇大论式的话语模式,而关注最能体现其精髓的那部分内容;在内容上,要展现出其大众化、草根性的一面。“非遗”是来自民间的智慧,很难进入“庙堂之高”,它本身是完全贴近生活、贴近草根的,但是在长期的流转过程中,为了对“非遗”资源进行保护与推广,总是需要先进行整理与归纳,在这一过程中,关注的重点在于其学术性的一面,在话语体系的创建上,也偏学术性的表达方式。因此,我们认为,要在微博上推广“非遗”资源,应完成学术语言到生活语言的转换,因为生活语言更符合大众认知水平,更多地遴选那些能体现“智”、“意”、“情感”类的话语。
(二)挖掘徐州市“非遗”蕴藏的历史文化内涵,剖析其内蕴的合理精神,并适当地赋予其新的涵义。
“非遗”文化能传承至今,除因为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蕴之外,还在于它凝结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这种智慧在很多情形中表现为一种朴素但合理的价值观与伦理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某些表现形式已逐渐落伍,其适用范围慢慢缩小,然而其内蕴的合理的价值观念与浓厚的人文关怀却使得它能够历久弥新。诸如民间口头文学、曲艺、音乐等传统表演艺术及大量的民间礼俗、庙会、节日活动等仪式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朴素的人生道理,无论时展到何种地步,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永远不会消失,而这也就是非遗文化能够一直传承的最根本原因。在全球化、网络化的今天,也许包括非遗在内的某些传统文化样式已经显得如此不合时宜,但是如果我们能揭示其最本源的涵义,则很可能会被其蕴含的朴素而科学的价值观念感动,因此,要赋予非遗文化新时期的特征,就必须保持其本源内容的确定性,同时要挖掘出其最能反映劳动人民美好、善良、智慧的一面,这就是韩国的泡菜制作技艺及中国的珠算技艺可以成功申遗的秘诀所在。
“非遗”文化在产生和发展之初,往往与人们的民间信仰、祭祀占卜、祈福避灾相关,而在之后的流转过程中又往往会发展出一套相对固定的模式,并且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操作仪式的流程也有较大区别,发展到现代社会,可能其原初的意义已经少有人知晓,而人们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于仪式本身。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国家级“非遗”——端午节,多年来人们对于端午的记忆仅限于吃粽子、赛龙舟和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事实上端午最初是以祛病消灾、祝福祝寿、企盼吉祥的美好节日形象出现的,吃粽子主要是时令需要,而赛龙舟的竞技意义已经超越端午本身的纪念意义,至于纪念屈原大夫只是湖南部分地区的局部风俗,从整体上讲,端午的祈福祝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初意义已经荡然无存,端午整体的文化形象遭到损害。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探寻隐藏于种种繁琐仪式后的非遗原初的意义,并以此为契机,赋予传统的文化内蕴新的涵义,进行全新的诠释,文化的表现形式可能会过时,而其内蕴的合理精神却可以超越时空具有永恒的价值。因此,我们对端午节的节庆意义重新进行诠释,就应强调其祈求健康长寿、防病祛病、顺应时令的一面,并且可以结合近年来世界各国防治非典、禽流感等大规模的防疫活动,赋予其崭新的时代涵义。
徐州市的非遗文化存在同样的问题,在文化内蕴的开发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微博固然不可能对非遗文化进行全景式展现,但是如果发掘出其合理的人文价值,则可以利用自己的特点展现精髓,让其焕发生机。 (三)结合时代特征,赋予其适合新时期的表现形式。
工业化时代
人们对于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品反而产生了厌恶情绪,出现返璞归真的心理倾向,这为我们推广非遗文化提供了契机。我们注意到,窑湾古镇的绿豆烧、甜油制作工坊总能吸引大量游客,人们对于纯手工制作的绿豆烧酒与甜油有特殊的好感,设想如若我们抛弃绿豆烧的核心竞争力“纯手工制作、传统技艺打造”,那么游客对其新鲜感将荡然无存。因此,针对传统的手工技艺、民风民俗、节庆活动等传统文化,我们绝不能擅自更改,而应保留其流传下来的最原生态的那一部分。
但是仅仅这样还不够,因为微博受众的年龄层次偏低,年轻人容易对新鲜事物感兴趣,而类似徐州柳琴戏、徐州梆子、徐州琴书等这些多以方言表述的民间艺术及多展现喜字、窗花、古典传说的徐州剪纸,如果通过微博传播的仅仅是这些内容,就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解决的办法在于让传统技艺制作出新产品,让民间声乐艺术展现新生活。近年来,全国各地非遗传承人对于非遗表现形式的创新进行了各种尝试,也取得理想的效果,如三名大学生以珠江三角洲沙门地区的国家级非遗沙门民歌搭配街舞,让民俗专家都拍手叫绝;荆楚文化的代表之一,楚式漆器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精美的纹饰闻名于世,楚式漆器的传人们把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创新制作了灯具、名片夹、笔筒等文化用品,受到了市场欢迎,在传承、推广非遗的同时还增加了收入。徐州市的非遗资源在创新形式方面还有多种可努力的方向,以徐州剪纸为例,表现内容不能仅限于喜鹊登枝、双喜字等题材,可以从水乡风情到壁画、从静物到人物,将画所题材大大拓宽。又如徐州香包,它之所以能从全国种类繁多的香包制作技艺中脱颖而出,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本身就是创新的结果:将刺绣文化、养生中药、中国十字结文化融为一体,具有相当的独创性,目前在表达形式上既可以从香包的刺绣题材入手,展现现代生活,又可以从香包的实际用途出发,将香包用于钥匙链、汽车挂件、钱包、项链、摆件等物品上。一方面把传统技艺完整地保护下来,延续民族的血脉,另一方面紧跟时代步伐进行创新,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形式、载体的创新,使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更适合微博受众的心理需求。
(四)整合多种传播载体资源,构建以微博为平台的新兴媒介与传统媒介相结合的立体化的徐州市“非遗”文化推广新模式。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现状
自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我国政府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国务院先后于2005 年和2011 年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同时,文化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对非遗保护和学术科研领域给予了大力支持;各级地方政府也通过行政、经济等手段保护和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建设背景下,这些问题更为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工程,对非遗保护与传承是一种资源统计、整合、保存、传播的过程。在非遗的数字化进程中,数据库建设是传承保护的基础,地域间合作共享数据资源是非遗传承的条件,适当的政策扶持与产业化建设是非遗传承的手段。
1.1 缺乏数据库标准化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指出: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3]。此法案在法律上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要求。非遗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呈现方式多样化,有图像、表演、音乐、制作技艺、模型等形式。在非遗数据库建设架构、内容、媒介等方面缺乏相关标准,导致各地建设的数据库标准不一,无法实现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标准的数据采集及数据呈现,这将直接导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
1.2 缺乏资源共享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由于非遗类别的差异化,导致对非遗资源采集的方式有所不同,其获得的数据资源也就不同。各地在信息采集、资源应用、传播媒介等对非遗有效传承的方式与手段方面没有实现合理的资源共享,导致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局限在其原生地,且导致国家的资源浪费和重复投入[4]。非遗数字化的根本目的是对非遗的传承和应用。只有建立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地方非遗保护的沟通合作,建设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库资源,减少无序的资源浪费,才能实现非遗数字化的初衷。
1.3 过度产业化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产业化建设有极大的关联。产业化建设随着工业发展与经济建设有了极大变革,但是,过度产业化建设带来了适得其反的效果。新技术带来的技术变革,使得非遗传承陷入了另一个困境,如激光雕刻的剪纸作品、数码印刷的木版年画、3D 打印的泥人张泥塑等,让普通受众无法分辨真伪。
随着科技发展,很多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已经走向生产线式的规模化制作,而表演类非遗则变成了商业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及商业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为非遗传承与展示提供了平台,也为大众提供了更多接触非遗的机会,然而过度商业化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丧失了文化的意味。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展示媒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除了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外,仍有很多传统媒介为其提供展示与传播平台。传统媒介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特定区域内的展示与传播,相对数字化媒介有诸多不便和局限性。然而,传统媒介在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作为非遗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
2.1 非遗原生地展示媒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地展示媒介,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进行相关文化、物品、技艺、表演等形式的展示和传承。非遗原生地作为非遗展示最原始、最原生的展示媒介,直观再现了非遗生存现状及传承状态。
2.2 公共文化场馆展示媒介
公共文化场馆承担着地区文化传播与建设的社会基本功能,是服务公众的社会基础文化设施。从广义上来讲,公共文化场馆包含两类,一类是社会公益性文化场馆,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公共空间;另一类是商业性公共共享空间,如商场、购物中心、超市等具有商业性质的公共空间。
公共文化场馆作为非遗展示的传统媒介,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受众数量大、阶层及背景丰富,为非遗传播提供很好的平台,一直以来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播和展示渠道。
2.3 公共旅游场所展示媒介
公共旅游场所,以供公众休闲旅游为主要目的的公共场所,其中很多本身就是文化遗产,如平遥古城、丽江古城。公共旅游场所,除了一些建筑群落、自然资源及人文景观外,各个旅游景区的旅游集散中心也包含其中。
公共旅游场所作为非遗展示的传统媒介,作为向外展示地域文化的窗口,集中展示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化遗产,是最常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展示的手段。
2.4 大众教育展示媒介
利用大众教育展示媒介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可以使中华文化贯穿在教育体系中。教育机构通过与非遗相关的课程、课外活动及专题展示等方式,对非遗进行传播展示。中小学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课堂教育,高校开设与非遗相关的专业或研究院所,青少年宫开展手工艺类非遗制作培训等,均为非遗保护与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媒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是建立在非遗传统展示媒介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技术、物联网、4G 移动网络、智能应用终端、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手段,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和展示目的[5]。非遗的数字化展示媒介,充分利用了各项影像及互联网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情景化地展示在数字终端设备上,使非遗呈现出交互性、体验性的新属性,实现快速、有效的传播与展示,从而达到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终极目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媒介,融合了展示传播的多种手段和技术应用,呈现出极强的学科交叉性。数字化媒介将非遗展示从传统的PC 网络平台移动到智能设备的应用程序上,从社交网络的快速传播到公共文化平台的公共资源应用,从虚拟现实设备影像呈现还原到现实事物,丰富多元的数字化媒介平台为非遗展示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形式。
3.1 基于PC网络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
基于PC 网络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是数字化展示媒介中较为传统的一种媒介形式,也是最早应用、最普及的形式。基于个人计算机终端,通过互联网在线浏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可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影像方式呈现非遗数字化资源[6]。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互动性的虚拟展示也趋于普及化[7]。
基于PC 网络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如中国艺术研究院负责开发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天津大学冯骥才研究院负责开发的中国传统村落网以及国际非遗博览园网站等。此外,VR 虚拟展示技术的应用,使得非遗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实现了仿真可操作式体验[8],大大增强了受众在展示媒介中的带入感和体验性。目前故宫博物院在其官网中实现了360 紫禁城全景漫游敦煌研究院数字化研究中心,在腾讯地图了三维全景敦煌石窟。
3.2 基于移动智能设备的数字化展示媒介
移动智能设备已经悄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从智能手机开始,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移动智能产品的出现,对人类生活方式有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智能手机,已然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随身物品之一,甚至机不离手。而以Apple Watch,Google glass 为代表的移动智能产品,将再一次用科技改变生活方式。
基于移动智能设备的数字化展示媒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传播的新兴媒介,有着更加广泛的应用平台和受众人群。移动智能设备作为数字化展示媒介,其应用程序是非遗展示和传播的重要渠道。在应用APP 程序推广非遗文化及展示非遗成果方面,故宫博物院及社会文化传播机构已研究出了一些成果[9]。
故宫博物院在近期已了5 款APP 应用程序,使得众多的故宫馆藏文物触手可及,被受众收藏在手机中成为指尖上的文物,大众可以更加容易和便捷地享受文化的饕餮大餐。其中《每日故宫》,每天为用户推荐一件故宫馆藏文物,同时提供日历、笔记本等功能,界面设计精美,让受众在享受文化信息的同时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除此之外,故宫不仅将馆藏文物数字化,而且还思考了传播方式,将宫廷文化和书画作品以游戏、日历、教育等形式进行传播,融入了更多互动体验,共享交流内容,大大提高了传播的广度和速度,切实起到了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展示的目的。
明清古典家具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其制作工艺、使用工具、装饰纹样、木料选择等都是中华文化瑰宝。由中央美术学院彦风设计开发的《中国古典家具》,作为一款APP 应用程序,以360的旋转、张合拆组家具部件、深入零件至榫卯结构展示明清家具,通过简单富有趣味性的互动体验激发用户探寻古典家具的奥秘。作为非遗的移动智能设备的数字化展示媒介典型案例,体现了数字化媒介的传播性、交互性、趣味性的全新体验方式,为非遗保护与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实现了非遗展示的目的和意义。
3.3 基于社交网络的数字化展示媒介
社交网络作为互联网时代最流行和普及的社交工具,拥有大量的用户群体。基于社交网络的数字化展示媒介,恰恰可以利用拥有大量用户的社交软件,如微博、微信等,进行社交自媒体的非遗展示,其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人群丰富、数量庞大等众多优势,势必成为非遗展示与传播的重要渠道。
3.4 基于公共文化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
博物馆、美术馆、购物中心等公共文化平台,除了作为传统媒介展示非遗外,其在数字化建设上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展示提供了良好的公众平台[10]。以博物馆为例,在展示陈列展品的设计中融入数字化手段,同时借助全息投影、可触摸屏幕、3D 影像、感应设备等互动设施增强观众的参与感,通过互联网实现影像、信息的同步传输及分享。
新加坡海事博物馆,展示了当地民族服饰的数字化互动设施。观众通过照片采集,实现民族服饰的虚拟试穿,并将试穿合成照片发送至观众预留的邮箱中。简单的体验,使观众对当地文化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对地域性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有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觉化设计;VI;文化品牌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245-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人类文化发展中不可分割的财富,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尤为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第32届会议正式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界定:“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①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遗的界定,清楚地表明其具有独特性、活态流变性、传承性、民族性、地域性等基本特性。这些特性的诞生源于口传心授的人类生活经验、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富含地域特色的特殊表演。可是快节奏生活使得传统民间文化渐渐脱离大众的生活,现代文化几乎完全夺去人们投向传统文化的视线,甚至现阶段普通人对于文化项目发展的关注度并不理想。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文化传播
视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固有的感觉,是人类认识理解事物的最基本方式之一。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当下对视觉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事物的图像呈现了,视觉符号作为传播活动中新的语言符号早已形成“看”的文化——视觉文化。读图时代的到来,视觉化传播的载体主要是报刊、杂志、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体,它们在非遗的传播中各尽其能,各司其职有效地挽救、保护、推广和传承,使非遗的保护工作取得了非常明显的实效。传媒在对非遗进行推广的同时,也是在构建非遗的价值意识形态,因为艺术传媒通过传播的议题设置功能,能让人们感觉到那些被大众传媒所关注的传播内容便是主流的或是值得肯定和效仿的,在社会上得到提倡。②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设计产品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的步伐加快,我国许多传统民间文化正在急剧消亡,现如今的消费中,具体的购买行为,能让消费者能得到文化需求上的满足,因为在商业化的社会,追求精神层次上的满足,就要将文化作为商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想要扩大受众范围,就一定要融入日常生活当中。在开发生产非遗产品时融合进一些视觉元素,让消费者以最直观的方式感受文化的所在。
三、非遗品牌的视觉形象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项目的发展也趋向于品牌化。想要打造具有地方性特色标签的文化遗产项目,只有将文化遗产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并且提炼整合,在把握地域整体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借助文化品牌的整合营销概念更好的将文化遗产项目融入到大众的生活中去,使文化不再是单单只有抽象的概念,而是形成系统的具有连贯性的宣传品。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图形和图像是最直观的交流符号,具有良好艺术性的视觉语言是有效传递信息并吸引尽可能多的受众的重要因素。③所以视觉化形象是品牌宣传推广的重要门面,VI(视觉系统)创意设计作为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一个企业的外貌,在纷繁复杂的各式大数据之中,以个性和身份的识别帮助传播企业文化理念、建立企业知名度。同样在文化品牌中,VI设计通过视觉图形的设计,既可以表现非遗品牌的文化内涵,还将品牌的视觉化推广进行有效的统一,便于大众对于品牌的记忆,提高品牌认知度,构建品牌美誉度。好的VI系统是文化品牌在市场竞争中扎稳脚跟大力宣扬的有力声音。保护好非遗不但对于人类文明的生存发展有着独特的价值,更体现了对先人优秀文化和智慧先驱的认同感和传承。通过视觉化传播的渠道,破除对非遗推广传播的空间、时间限制,增强传播流通的同时,也开拓了新的非遗推广策略,扩大非遗文化的认知范围,提高非遗的认知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开拓有利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R].2003.10.17.
[2]曾耀农.艺术与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06.
关键词:双创生态环境;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9.2;D622;D6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2
一、我院创新创业教育具体做法
(一)建立了创新创业管理体制机制
1.学院成立由学院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学院正式成立二级机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负责校企合作统筹、开展创业教育、创业园区管理、创业教材开发、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及建立师资保障体系、《创业基础》课程教学等工作。
2.出台了激发创新创业主体活力的政策
(1)支持科研人员创业。鼓励科技成果转换,去年学院投入科研奖励200万。通过建立科研银行,强化了科研激励机制,引进和培育博士教师6人,并给予专项科研经费支持。仅2014年,全院申蟾骷犊蒲邢钅80项,项目经费510.09万元,创历年来新高。
(2)支持大学生创业。建立弹性学制,将学生的创业绩效与学分互换。
(二)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探索并逐步形成了“136”宝塔式创业教育体系(100%、30%、6%)。
2.构建了“三级创业培训课程体系”。
一级普适教育(100%),目的是树立创业意识、激发创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主要通过开设《创业基础》课程,以及创业沙龙、竞赛、讲座等活动实现。
二级提升教育(30%),选择有浓厚创业兴趣的同学开展KAB、SYB、创业模拟等培训班,在实训中形成创业设想和创业项目。
三级造就教育(6%),对提升教育中形成的优质初始企业进行双师实战指导,培育、落地、做优创业项目。
(三)搭建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1.硬件建设方面
建有“4+1”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占地10000平米以上。
(1)学院与李开复创新工厂子公司(南通鲤鱼投资有限公司)共建了南通的首批众创空间“创新公园”,面向社会孵化、开创最有市场价值和商业潜力的项目。
(2)利用我院是江苏省商务厅电商培训基地的优势,与南通市淘金科技校企共建“淘金跨境电商学院”,培养“上学即上网,毕业能创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跨境电商人才;
(3)在我院如皋薛尧老校区共建“农业创E园”,为涉农大学生打造创业平台。
(4)投资200多万元建设“支点”大学生创业中心,为在校生、毕业三年内校友搭建创业实战平台。
(5)学院还与市教育局、科技局、人社局、团市委等职能部门共建“南通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学院”,承担了一定的政府职能、整合相关资源、合力兴学育人,面向社会开展创业能力提升培训、竞技竞赛、导师帮扶、创业服务和孵化,营造南通浓郁创新创业氛围,为南通经济发展打造新引擎。
2.软件管理机制方面
建立市场化的运营机制,依法成立了南通协创科技管理有限公司。挑选灵活并能吃苦的学生组成创业团队进行运营管理,以“创业者服务创业者”的模式,进行企业化管理、项目化引导、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与社会上各类资源直接对接、合作、盈利。公司设综合服务办公室、培训中心、孵化中心、项目管理中心四个部门,提供企业注册、管理咨询、工商税务登记、法律咨询、专利、投资融资等一站式服务,承接人设局等部门的KAB、SYB、创业职业技能提升训练培训。
(四)健全了创新创业服务支持系统
1.积极帮助学生开发创新创业项目
在学生自有项目外,我们还努力帮助学生开发、向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项目。
(1)提供学院自有项目。例如:网络布线、园林绿化、养护工程、教师的网络课程建设项目(二维、三维动画)等。
(2)帮助引进企业的项目。目前,我院先后与200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引进了10多家“校中厂”,校企共建了“帝奥电梯工程学院”、“淘金电商学院”等一批企业学院 、实训基地。建成了由行业、企业、院校组成的江苏省环保产业职教联盟和南通园艺产业校企合作理事会。对于企业的一些项目,通过校企合作共育创业项目的模式,大学生参股和利润分红,由企业直接引导和指导、监督大学生创业。对于企业来说属于项目推广或市场开发,而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创业实践,形成双赢的局面,从而实现大学生创业项目的社会化、加快创业项目落地,实现孵化器的高产出和高孵化率。
2.积极筹措创新创业扶持经费
我院建立了大学生创业专项扶持基金200万,引进创新公园的天使投资基金1个亿,合作制定基金管理办法对园区企业进行扶持或投资(不包括创新创业平台的各种硬件建设费用)。与社会投资融资机构如南通市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南通市冠群投资公司等签订合作协议,进一步增加了资金通道。
3.积极帮助学生做好企业运营服务
(1)搭建技术服务平台
先后建成了国家级的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科技平台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平台7个、院级技术研发平台9个。与苏州帝奥电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电梯技能鉴定中心,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建会计代帐服务公司、环境检测服务公司等。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决策、账务等技术性的服务。
(2)组建智力服务队伍
一是技术服务队伍。利用学院专业师资优势,由相关专业老师组织了专业技术服务队伍。负责接受创业大学生有关专业技术方面的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创新创业项目中的技术方面的问题、适时进行专业技术的最新动态介绍等。
二是经营服务“双教练”。由学院的经营管理、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方面的老师和部分合作企业负责人,共同组成了经营服务队伍,即校内外“双教练”服务团队,负责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公司运营、经营管理、市场拓展等方面的问题。
(五)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1.我院师生联合高校、创业孵化器自发成立了“南通市青年创客联合会”,筹建了网络虚拟“非遗文化创意产业众创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
2.与创新公园开展深入合作,联合承办省市级重大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开展创业嘉年华、52小时创业沙龙等特色活动;面向全市创业研究学者、科技创新机构、创业孵化器,我院联合中国创业智库举办了全国第40期创业导师培训班、承办了南通市创新创业大赛和南通市第三届创新创业高层论坛,经过近几年的积累,创业活动在校内外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二、我院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特色
1.紧扣学院专业优势建设“专业导向”的众创空间。充分发挥学院科研设施、专业团队、技术积累等优势,充分利用学校技术研发中心、重c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建设以科技人员为核心、以成果转移转化为主要内容的众创空间。“创新公园”、“跨境电商学院”、“农业创E园”皆是结合专业方向打造的孵化空间。
2.形成了独特的“1-3-6”宝塔式创业教育模式。“塔基”面向100% 的学生,实施基本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知识普及教育;“塔中”面向30%左右具备较高创新潜质和较强创业意愿的学生,实施系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素质养成教育;“塔顶”面向6% 左右创新能力突出、创业诉求强烈的学生,实施个性化、定制式的创新创业成果培育、人才培育方案,并以此构建了三级创业培训课程体系。
3.打造合作共赢的特色创业服务模式。一是依法成立“南通协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托管学院创业园,公司面向市场企业化运作,以“创业者服务创业者”的特色模式开展创业教育工作。二是构建“政校企合作”共育创业项目的模式,加速大学生创业项目落地,实现孵化器高产出和高孵化率。三是,联合高校、创业孵化器成立“南通市青年创客联合会”,筹建了网络虚拟“非遗文化创意产业众创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整合社会资源促进文创类创业项目孵化成功。
4.借鉴知名创业培训教学模式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将SYB、KAB等知名创业培训课程教学模式延伸到课堂进行试点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才能,通过转变教学风格、方法和考核方式,促进高校教育改革。
三、我院开展创业教育取得的成效
1.创业项目方面
创新公园、跨境电商学院、“支点”大学生创业中心、农业创E园等创业实践平台各具特色、错位发展、交互合作,总占面积10000万平米以上。目前,在我院创业园的总创业项目达94个,孵化成功的有34个,获得社会投资的有15个。已经注册的企业有园林工程设计、微信创业、3D打印、微电影制作、花卉园艺租摆、阳台经济规划、非遗创新等,其中年盈利超过50万的有钱帆同学的园林工程设计公司、宋庆涛同学的花卉园艺公司、孙晨同学的博采广告等公司共十余个。跨境电商学院在孵创业项目4个,以学徒制的方式,在课程教学中植入创业团队。如皋校区“农业创E园”有66名同学分组经营20余个创业项目,种类包括绿化工程养护 、特色农产品种植等。
2.获奖(牌)方面
我院学生在各类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中获奖50多项。其中,两次夺得全国职业院校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技能大赛一等奖,夺得江苏省大学生物流技能大赛一等奖、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一等奖各一项。学院成为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被确认为“江苏省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基地”和“南通市首批众创空间”、荣获2015年全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3.媒体报道方面
《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光明日报》、网络媒体等多次报道了学院创业经验。
4.领导关心、关注方面
原江苏省副省长、国土部曹卫星副部长、省教育厅丁晓昌厅长、省委组织部胡金波部长、团省委蒋敏和司勇副书记、市多位领导,都莅临进行了指导,给予了很多关心;还有30多批兄弟地市的相关主管局、省内外兄弟院校校领导来我院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考察和调研。
16岁,掌握一整套蜡染技艺;
19岁,前往香港点蜡献艺;
21岁,走出国门,向世界传播蜡染文化;
……
48岁,创办贵州杨芳蜡染有限责任公司,带动300余户村民增收致富。
她,就是丹寨县苗族蜡染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芳。
30多年来,她对蜡染事业始终如一地艰辛付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从未退缩。正是这份执着,令她获得“全国优秀农民工”“创业之星”等荣誉称号。
苗乡蜡染佼佼者
10月14日中午,见到杨芳时,她正忙得不亦乐乎,一边洗菜,一边将电话夹在肩上事无巨细地安排着公司的各项工作。她身后的墙上贴着两张奖状,分别是2002年和2003年她参加扬武乡“双学双比”蜡染比赛活动被评为先进个人而得来的。
丹寨的苗族世代有制作蜡染布艺的传统,苗族妇女在包好浆的画布上用铜片作画,然后制成漂亮的工艺品。在长年的勾画创作中,面对一块白布,创作者必须对即将勾勒的图案了然于胸,无论是动物花草的构图,还是民族图腾的组合,每人都有截然不同的构思和风格,所有作品绝无复制,这就是苗族蜡染精奇独特之处。
由于家境贫寒,12岁那年杨芳辍学跟着长辈学习蜡染,学习的过程不但辛苦,而且枯燥,她的手总是被植物熬制的染料泡成黑色,绘图时一不小心就被滚烫的蜡烫到,但她从未懈怠过。
“祖祖辈辈学习蜡染都需要勤学苦练,想学好一门技艺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既然决定去学,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全力以赴。”杨芳说。
15岁那年,她以一套亲手制作的盛装远近闻名,成为苗族妇女学习的标杆。学习到第4年,她掌握了一整套蜡染技术。
至今,她仍然记得父亲说过的话:“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学会一整套蜡染技术的人并不多,能画得好的就更不多了。”父亲的肯定让她日后更加专心于蜡染,杨芳淡笑着说:“对我来说,那是一股催促我不断前进的力量。”
1986年,杨芳19岁。
贵州省文联到村里组织蜡染比赛,凭借娴熟的蜡画技艺,杨芳从众多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被推荐前往香港三联书店点蜡献艺。
杨芳从未走出过丹寨县,去香港对她来说是一件从未想过的事,她既期待又焦虑,“那时候没到过大都市,有些不知所措,也不知道自己的技艺会不会在香港受到肯定,挺担心的。”回忆起年轻时候的那段焦虑时光,杨芳眼带笑意。
到了香港,杨芳静下心来,用精湛的技艺赢得了海内外艺术家的赞誉。
非遗文化传播者
从香港回来后,杨芳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到蜡染的创作中去。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她的技艺更加精湛,越来越多的蜡染爱好者慕名而来向她取经,一时间她成了村里炙手可热的“蜡染大师”。
1988年,杨芳被省文化厅推荐前往美国展示苗族蜡染。
从未出过国门的杨芳忽然意识到自己责任重大。
辗转难眠的夜晚,杨芳便起来练习蜡染,常常一练就是一个通宵。
到了美国,杨芳正常发挥了自己的蜡染水准,在各国民族文化交流的展示中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观看。
“来美国之前我心里七上八下的,担心自己的东西不会被认可,毕竟当时前来美国参展的国家挺多。但出乎意料,外国人对蜡染很感兴趣。”杨芳说。
从美国回来后,杨芳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当时的感受,回来后我重新用一种眼光来看待蜡染,忽然间明白了许多,觉得它是苗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我有义务将它传承下去。”
今年9月26日,“2016墨西哥・多彩贵州文化节暨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拉开序幕,杨芳与苗绣、银饰、木雕等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同前往墨西哥国立多元文化博物馆传播蜡染文化。
多次的出经历让杨芳格外从容,她带去20把蜡刀,200张包好浆的画布,在博物馆内认真作画。吸引了很多墨西哥观众围观,观众甚至自发排起长队请杨芳教他们点蜡。半天时间,200张画笔全部用完,而排队的墨西哥群众依旧很多,很多人甚至跑来找杨芳要联系方式,表示有机会一定要来中国找她拜师学艺。
“看到那么多外国人喜欢我们的
文化,我很自豪,我以后还会继续出国交流,把蜡染文化传播出去。”杨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些年,她先后去了印度、俄罗斯、韩国、德国、法国等10多个国家传播蜡染文化。她已然把传播蜡染文化当做己任,两个儿子在她的严格教导下,已对蜡染技术谙熟于心。
不仅如此,她还在扬武民族中学特长班、蜡染文化培训班任教,培训苗族妇女和学生2000多人次,通过杨芳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蜡染。
村寨致富带头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蜡染是苗族妇女自制自赏自用品,随着国内外对蜡染需求的不断增加,见识面广,经济意识较强的杨芳看到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便号召蜡染能手,于2004年创办了“丹寨县扬武乡蜡染专业合作社”,并从大山深处移民到扬武乡,用自己的房屋作为专业合作社使用,建立集培训、交流、展览和观光为一体的“蜡染民间艺术博物馆”。
此后,杨芳大量向村民收购蜡染原材料以及半成品,为当地村民搭建了一个增收致富的平台。
合作社成立之初,村民在杨芳的号召下制作画布并作画。收到村民制作的半成品,杨芳十分焦虑,村民没有市场意识,画作大多简单粗陋,杨芳委婉地告诉村民产品不合格,需要重做。这可惹恼了村民,一些人认为是杨芳故意刁难,纷纷找上门来讨说法。无论杨芳如何解释,他们都不能理解。无奈之下,杨芳咬牙买下了他们的所有产品。
“无奈有一些,但更多的是不忍心,这也是他们辛苦大半年的成果,他们的愤怒可以理解。”说起此事,杨芳毫无怨言。此后,为避免重蹈覆辙,杨芳挨家挨户指导村民如何制作蜡画,并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
2006年苗族蜡染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杨芳成了非遗传承人。
在收入逐步增加的同时,作为非遗传承人的杨芳并不满足现状,为让更多苗族同胞增收致富,她致力于产业发展,逐步使蜡染技艺从自产自销向商业化转变。2014年9月,杨芳在产业规模上作进一步尝试,将合作社注册成贵州杨芳蜡染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公司订单+农户”的模式,充分利用农村妇女农闲时间从事蜡染加工,用订单收购。
“农闲时我都在给公司提供半成品,勤快时一年至少增收3000元,反正闲着也是闲着。”50岁的罗云美是典型的苗族家庭妇女,除了务农没别的增收途径,自杨芳成立公司以来,她每年给公司提供蜡染产品,足不出户就能挣钱。
如今,杨芳的公司年收入逾200万元,周边300余户村民在公司接订单,年均增收达到1000余元以上。“这只是起步,我还需要更努力才能让村民的收入迈上一个新台阶,真正达到脱贫。”杨芳说。
对话杨芳
记 者:你去过不少国家,见识到很多国外的民族文化后,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杨 芳:最大的感触就是,国外对民族文化的保护起步比较早,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得比我们好,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摘要:目前家居用品设计中运用了很多汉绣装饰元素,为了更好地将汉绣装饰元素中的花式纹样与家居装饰设计相结合,因此我们做了汉绣纹样与家居用品相融合的设计与研究。在现代装饰艺术中发扬楚文化,研究永不“褪色”的汉绣纹样,让汉绣更加贴近生活,使人们得到其独特的观赏价值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达到使汉绣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推广,促进汉绣繁荣发展。
关键词:汉绣;花式纹样;传统文化;家居设计
一、汉锈的文化背景及分布
蜚声三楚的“汉绣”,是武汉的传统手工艺,据史书记载,汉绣始于汉代,兴于唐,盛于清末民初,此时,湖北地区早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荆州江陵,汉剧因作为军事重地的汉口镇得以广泛传播,汉绣随着汉剧的发展,武昌最终成为生产基地。不单单宗教要用到荆州刺绣,同时民俗服饰、地方戏剧配行,甚至连船只上标志吨位和其他事项的旗帜也是汉绣绣品,汉绣成为雅俗共赏的地方名绣。究其历史不过几百年,然追根溯源,则达两千余年。
清末时期,汉口镇的市井文化直接影响到汉绣的绣品种类、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的形成,汉绣店铺都集中在汉口,形成了武汉一个有名的绣花街。在绣品选择上,也更加地注重强烈的视觉冲击,追求色彩的艳丽、浓烈,绣品常用高明度的正五色绣线在深色绣地上绣制图案纹样,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在汉口现存的道观寺庙中,古德寺比较集中地保存了刺绣的宗教用品。武汉市博物馆藏有古德禅寺重新修建时捐出的门帘,它完成于1923年2月,门帘以红色绸缎为绣地,顶部中间用篆体刺绣了“古德禅寺”四个字。汉口镇人们的闲暇生活中,最值得记叙的就是看戏听曲逛庙会,这也致使了传统戏剧服装成为汉绣的第一大宗产品并延续至今,使武汉成为全国三大戏衣生产地之一。
二、汉锈的表现形式与艺术价值
武汉曾流传这样一句俗谚:“无女不绣花,无男不驾船。”足以体现出汉绣当时在武汉地区的重要性。在好奇心促使下的我们开始搜集有关汉绣文化及纹样的资料,深深被汉绣精深的文化与优美的纹饰纹样所吸引。为什么汉绣现在很少出现了呢?由于现代化的冲击,人们对西方文化的追捧及汉绣并没有很好地与现代装饰等相结合,造成了它的没落。每个人都有家,有家就要装饰,这样汉绣能够得以运用的范围就广了,同时汉绣文化也得以发扬。
武汉市汉阳区有一家民办汉绣博物馆,馆内珍藏多幅汉绣精品在此地免费展出,最值得惊喜的是参观者可以在体验区学习制作汉绣,感受汉绣别具一格的魅力。汉绣的绣品有着自己的定式,花式纹样是汉绣中常见的纹样,寓意对生活的向往与美好祝愿。当汉绣纹样与软装饰不期而遇,引导出另一种创意风尚和现代设计形式,又诠释出传统汉绣现代设计的语言表达形式。传统汉绣多用于当地民俗产品、闺阁陪嫁、戏装道具等当中。艺术品市场多元化的今天,若是把汉绣花式纹样运用于抱枕、沙发、地毯、室内壁挂等,具有浓郁的艺术文化气息和低调中带有奢华,奢华中透露着花样的立体感的视觉体验。这种花样立体感,层次分明,充实堂皇的气氛多与色彩搭配和针法有关。汉绣具有十种左右的针法,线层一层叠着一层,错落有致,纹路清晰,花样娇艳欲滴,具有浓厚的楚文化底蕴。汉绣的每一针都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巧妙的运用在现代设计软装饰中是汉绣的创新发展趋势,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表现形式,使得生活品质感十足,可谓汉绣花式纹样源于生活也最终归于生活。
要想发扬和传承汉绣文化,就要敢于在汉绣中注入新的艺术活力,这个活力可以是纹样绘制上的创新,也可以是在应用方面上的创新,将汉绣在家居软装饰中的创新,就要以新的方法新的纹样注入汉绣中的,加强汉绣绣品的开发。在“阳春白雪”即高端精品的路线中探索创新,同时要很好的去把握汉绣它本身的装饰性与实用性,在“下里巴人”的大路线中,博得一定位置,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扬汉绣文化。如今人们开始发扬中国元素,那么蕴含着深厚的地域性文化色彩并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的现代设计的汉绣纹样的家具软装,一定会深受消费者们的喜爱,年轻人们追求个性、中老年人们更是对传统纹饰喜爱不已。汉绣作为楚地独有的特色,代表了地方文化的精髓,鲜明亮丽的色彩、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的造型、精巧多变的针法,体现出了独有的文化特色,汉绣所具有的文化价值也就不言而喻。
三、汉绣装饰元素在家居用品中的体现应用
汉绣艺术的发展需要研究新的工艺、要双脚走路线:一是完全继承传统的道路,设计古典精品汉绣,作为欣赏品;二是发扬提高的道路,结合现代审美需求确定新的艺术品和日常生活品,从而生产出新的好产品,适应市场的需要,扩大市场需求量。此外还要考虑到汉绣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关联性,要充分考虑传统的造型元素和现代艺术设计的结合,注重家居用品中的体现应用,让现代艺术设计拥有有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也让现代艺术设计在汉绣这个传统艺术的宝库中找到更多的灵感,而汉绣艺术也可以通过现代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获得新发展,使汉绣顺应商业化、市场化的社会需求,展现汉绣的地域特色、民俗特色和艺术价值。
在现代艺术设计专业领域,汉绣在软装饰中展现出不同的韵味,从大到墙面装饰,小到一个书签的造型,在软装饰中运用汉绣的特色,将现代技术与汉绣结合,可以体现在,窗帘、墙纸、地毯、墙面铺装、装饰画、艺术品等等。将传统非遗文化与现代时尚创新结合,让汉绣在传统国粹上演绎时代的时尚气息。
四、结语
汉绣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由于汉绣工艺繁杂、选料精细、制作讲究,因而从事汉绣织做的手工艺人少之又少,将汉锈装饰元素与生活更好的结合起来,在现代装饰艺术中发扬楚文化,使得汉锈更能融入人们的生活,发现其独特的观赏价值并且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汉绣的历史文化价值不断推广,促进其繁荣发展,使这项事业真正地延续和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周霞.汉口竹枝词[J].鄂州大学学报,2005.
【摘要】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以2016年成都双遗马拉松赛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周期性体育赛事与城市品牌发展的关系以及赛事举办城市对城市品牌效应的影响。对成都双遗马拉松赛与城市文化形象、城市群众文化活动、城市环境保护的耦合效应进行研究。
【关键词】周期性 体育赛事 城市品牌发展 耦合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让中国的竞技体育开辟了新的里程碑,也使得体育赛事推向,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要焦点。体育赛事以其独特的影响力和广阔的宣传力,已经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群众也开始关注于体育赛事。体育赛事己经被认为是城市文化的活招牌,城市品牌发展综合实力的体现,体育赛事的举办不但可以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也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知名度。因此,研究体育赛事对城市品牌发展也就变得尤其重要,都江堰作为一个双重非物质文化遗址的旅游城市,以都江堰马拉松赛事作为研究对象,既有利于都江堰马拉松赛事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体育赛事促进都江堰城市品牌发展,同时也对其它城市举办与开展体育赛事具有借鉴意义。
1.周期性体育赛事与城市品牌发展
周期性是指定期不定期的就会发生的现象。每四年一届的奥运会,世界杯,世界锦标赛等都具有周期性,正是因为周期性使体育赛事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人民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体育活动的参与也越来越多,关注体育赛事己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今,体育赛事的举办城市己经成为了一个城市发展的标志,展示城市竞争力、城市推广的一种新途径。
1.1体育赛事的举办可推动城市文化发展
体育赛事推动着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体育产业文化赋予了城市物质文化、城市精神文化新的内涵。城市的物质文化是城市文化的表现,如体育场馆、城市交通、城市标志性建筑等都可纳入城市物质文化的范围之内。他们大多以法律或规范的形式确定下来。城市的精神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体育赛事增强了市民自豪感,提升了市民素质,城市形象的提高等。
1.2城市品牌发展需要体育赛事来展示
体育赛事作为一种提供竞赛和服务产品的事件,其规模和形式受游戏规则、传统习俗等因素的制约,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和历史文化背景。城市对体育赛事的举办可以满足不同参与者在多层次的需要,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的冲击,带来显著的社会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城市的发展需要特殊的形式来展示和宣传其独特的魅力和鲜活的生命力,体育赛事便成了城市品牌发展展示魅力有效途径。
2. 举办周期性体育赛事与城市品牌的关系
2.1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竞争力的作用
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是城市发展和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也是城市文化的主导因素。是一个城市特有的文化要素,其它城市很难通过其它方式来获取。体育赛事的举办为举办城市留下了丰富的体育文化遗产,如体育运动设施,体育场馆等。标志性的体育场馆也会成为赛事举办城市旅游新的景点,丰富了体育赛事的物质文化,如水立方、鸟巢等运动场馆,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就成为了北京市新的旅游景点,成为了一种文化遗产。奥运火炬祥云的设计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成为了奥运会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大型体育赛事使用的场馆设施也会成为旅游的新资源。为城市的文化事业提供了新的Y源。因此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许多造型各异的城市地标、文化长廊、体育公园极大地丰富了城市建筑视觉景观形象,有效促进了城市视觉景观文化的发展,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直接推动了城市文化的发展。
2.2举办城市文化对城市品牌效应的影响
城市文化促进了体育赛事文化的发展,城市文化与体育赛事是相互推动的。和谐的社会环境、城市人文精神的凝聚都为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城市的品牌形象、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活动和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为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提供了良好文化的基础。而正是这种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对于举办城市品牌的塑造,才是影响的重要因素。同时城市的文化是促进与其他城市对外交流,扩大城市知名度,提高城市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城市文化应与体育赛事文化相耦合,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必须要以繁荣城市体育文化为前提,同时把体育赛事与城市经济、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有机结合,打造独特的赛事形成城市的文化核心竞争力。让极具民族特色、文化特色的体育文化形态走向世界,与世界先进的体育文化相互交融,吸取世界先进体育文化的精华为己所用,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
3成都双遗马拉松与都江堰城市品牌发展的耦合效应
3.1成都双遗马拉松赛与城市品牌发展
马拉松之所以为国内各大城市所欢迎,是因为它对宣传城市、营销城市有着巨大的作用。历史文化名城――成都・都江堰市发现了这一体育运动存在的商业价值,将其注入到城市品牌文化建设发展中来,将体育赛事和城市品牌发展相结合,开辟体育赛事文化的新天地。仅仅举办第二届马拉松,就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效。拉动巨大人流,并且符合都江堰精心设计的体验休闲游预想,这张名副其实的国际赛事名片,已经被都江堰收入囊中,“文化――体育――旅游”的合作模式,正在为都江堰新旅游的示范,为都江堰旅游创造了从景区式观光迈升到全域体验式旅游的条件,同时也让未来的都江堰旅游充满了想象空间。
3.2成都双遗马拉松与城市文化形象
双遗马拉松赛服务于都江堰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推动体育赛事文化战略部署,促进都江堰“以市育赛”“以市促赛”的产业发展机制。正确的品牌战略部署,不仅提高了市民综合素质,也丰富了城市精神,加速了都江堰市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为了打造都江堰特色体育旅游城市品牌,马拉松赛事的加入无疑是张新招牌,“马拉松赛”的举办,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都江堰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赛事的举办与都江堰城市文化旅游的融合将推动整个地区文化旅游及体育产业的发展。同时,都江堰马拉松赛事是一种现代城市的文化,马拉松赛事作为一种文化,丰富了都江堰市城市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扩大了都江堰的城市影响力、提升了城市知名度。
3.3成都双遗马拉松赛与城市环境
都江堰作为一座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还保有自身城市特色的城市之一,早已经文明于国内外,被人熟知的不仅仅是这里浓郁的文化底蕴,还有独特的风土人情,既是一个古老、祥和、历史文化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拥有先进科学技术国际现代化旅游城市。这里有神奇的水利工程、有闻名遐迩的历史名山与名胜风景区,还有最古老的道教发源地,双遗马拉松赛事首次实现同时穿越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和四川大熊猫自然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两大世界级遗产,来自全球的马拉松爱好者跑进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景区,让马拉松这项全球性的体育运动与都江堰的世界级双遗旅游资源完美结合,堪称马拉松赛事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一座城市独揽双遗产,这独有的资源,正在成就双遗马拉松成为“马拉松最佳赛事”。
4成都双遗马拉松赛与城市品牌发展的未来思考
4.1存在的问题
4.1.1缺少马拉松赛事的专门管理机构
由于现阶段成都双遗马拉松赛事都是政府主导,用行政权力调动社会资源和力量,缺少马拉松赛事的专门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赛事规划。目前都江堰市除了成都双遗马拉松赛事以外,有影响力的国际体育大赛数量并不多,无论是自主创办品牌还是引进赛事,是否适合都江堰市的发展,是否有较大的需求,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论证和研究。
4.1.2成都双遗马拉松的举办可能会面临各种风险
成都双遗马拉松的举办可能会面临债务负担、投资成本扩大等经济风险。为评估投资,在投资建设前应该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在比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健康隐患和运动性意外伤害风险。
4.1.3市场开发力度不够
本次马拉松赛事对马拉松赛事市场开发力度不够。没有精心制作赛事的相关产品,赛事的有形产品包括吉祥物、会徽、纪念品没有最大限度的开发出其商业价值,产品开发单一,马拉松赛事的商业开发不足。
4.2成都双遗马拉松赛与都江堰城市品牌发展的发展策略
4.2.1加大体育赛事商业开发力度,促进马拉松赛事向商业化迈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特别是经济现代化的社会,赛事的举办离开了经济的大力支持,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加大成都双遗马拉松赛事的经济投资投入,是向国际化知名赛事迈进的前提,也是赛事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开发马拉松体育赛事的商业价值,吸引社会资金来不断提升赛事的知名度,为马拉松赛事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其中主要采取具体举措:(1)加大市场的开发力度,通过对体育赛事的策划、包装和经营以提升体育赛事的商业价值;(2)充分利于传播媒体的商业价值,加大赛事媒体的宣传力度,不断扩大体育赛事的影响力与知名度;(3)加大与专业体育赛事推广公司的合作,充分让其发挥赛事经营公司在赛事产业链中的作用,提出具有创新市场开发理念,从而提升体育赛事的经济价值。
4.2.2充分调动市民共同参与体育赛事,提升城市文化建设
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是无穷尽的,脱离群众的体育赛事最终也将得不到支持与发展。因此,充分调动市民共同参与体育赛事的发展与完善,不断调动市民共同参与赛事的激情,提升城市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举措:(1)强化城市居民的主人公地位,不断加强体育赛事的宣传力度,开展全民参与体育赛事的活动宣传,如组织在学校学生赛事期间观看参与体育赛事的活动与志愿者服务;(2)在社区组织与倡导开展“文明城市、文明赛事”的体育赛事参与活动;(3)在企业建立学习体育拼搏精神,组织和参加体育赛事活动,丰富企业文化活动。
4.2.3突出都江堰市历史文化背景优势,打造具有双遗文化特色的体育赛事品牌
城市文化和体育文化相互融合,打造独特的体育文化是形成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都江堰市最具特色的文化。今后,都江堰市选择赛事不但要从精神文化出发,突出双遗的文化优势,还要考虑和目前赛事的互补情况,不要贪多求全,应该花费更大的精力来培育已有的赛事,使之成为都江堰的品牌。建议根据一次举办和长期举办的赛事进行分类,一次性的有特色的高规格体育大赛,与长期举办的已形成品牌国际体育大赛,更好地塑造都江堰文化的个性,体现体育赛事培育的全球化与本土化融合。一些影响力较小的国际体育大赛可以往周边城市或其他城市转移举办权。
参考文献:
[1]何振梁.北京奥运会对我国发展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4(3):3一6.
2009年6月26日,五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世 界文化景观”,成为我国第38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被保护地。
五台山申遗成功,历经坎坷、终有所得;虽说是获得莫大荣誉,但也肩荷责任:五台山之 路,值得思索,值得借鉴。
亲历申遗成功后的五台山,我们感到,虽说申遗已功德圆满,但长路还刚刚起头。
申遗: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高峰毅
这是一个被载入世界史册的日子,也是山西五台山走向世界的一座里程碑。
公元2009年6月26日北京时间下午6时20分,当地时间6月26日中午12时2 0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的第33届世乔遗产大会上,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认为五台山符合世界遗产第(11)、(111)、(IⅥ、(V1)等4条标准,五台山正式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全球羡慕的目光中,在当地搬迁居民的泪花中,在台怀镇庆祝申遗成功的爆竹炸裂的脆响中,五台山又赢得了一顶冠冕。
五台山荟萃了元魏以来各个朝代的文物古迹,融会了印度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民间宗教、儒教、道教和三晋文化的精华。这些寺庙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与周围环境形成了一个具有“天人合一”理念的古建筑群。其精深的佛教文化,丰厚的历史遗产,造就了五台山佛教名山的地位,其有“中国佛教缩影”、“中国佛教建筑艺术宝库”、“中国宝塔艺术展览馆”、“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博物馆”、“中国佛教音乐奇葩”、“世界佛教文化中心”等美誉,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五台山以其历史悠久而又璀璨的文化和精美绝伦的景观,得到了全球公认的“突出普遍价值”评判,也以归真返璞,正本清源的博击业绩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谦逊风度在向世界讲述着这山里、山外为之奋斗者们昨天、今天、明天的故事。
申遗之路漫漫
严格来说,五台山申报世界遗产工作是2004年6月正式向国家建设部、文物局和全委会递交的申请,在省、市、县主要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6年底,五台山申遗文本正式递交世界遗产中心进行初审。
当时五台山的情况不容乐观:旅游过度开发使这里几乎没有了“佛国”应有的容貌,路上车挨车,景点人挤人,尤其是旅游旺季,燃烧的香烛和排放的汽车尾气让五台山大气污染指数骤升。台怀镇,五台山寺庙最集中的地方,却难觅寺庙的踪影,挡住寺庙的是大型广告牌、林立的饭店、宾馆、商铺。山外,围绕着五台山的几个采矿厂采矿的爆炸巨响使得佛门难以清静。
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当时五台山核心区共有宾馆700多家,饭店1000多家,大小商铺不计其数,原先寺庙之间供僧尼自耕自食,清静修行的林地也成了商业场所。这些背后,因缘纷繁复杂,有些宾馆是省直单位所建,有些是事业性公益设施,这远远不是一个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所能解决的,想解决大问题,能用的只有“尚方宝剑”。
五台山申遗项目获得提名后,山西省政府于2006年8月成立了中遗领导组,领导组办公室设在省建设厅,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了五台山申遗指挥部,历届组长分别由分管建设的副省长担任。为保护五台山的“佛国”氛围,加快“申遗”步伐,2006年10月,山西省政府开始对五台山核心景区进行大规模拆迁工程,使浓重的商业气息从五台山逐渐淡出,这次大规模的整治和修缮,让五台山的僧人们意识到文化遗产不光是庙宇,还有周边的人文景观和环境保护建设。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五台山景区风貌得到了极大改观。林立的小旅馆、小商铺不见了,商业气息越来越淡了,每天早上,游人可以清晰地听到寺院的钟声和僧人们诵早课的声音,五台山清净的佛国氛围又回来了。
从中国走向世界
2008年9月9日至12日,受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委派,加拿大籍专家桑赛尔、日本籍专家杉尾伸太郎先生正式对(世界遗产名录>提名地五台山进行了实地考察,在与当地官员、商户、居民、僧民、消防人员和教师等进行了关于保护遗产方面的交流和座谈,深入地了解了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对遗产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情况后,对五台山返璞归真,正本清源所取得成果表示满意。 如果说“清凉胜境”“佛教圣地”,是对国人对五台山自然境况和文化积淀的传统印象,那么入选世界遗产,则是放眼世界范围和在人类文明层面上,五台山获得的一种崭新的评价与认可。然而,一群纠结于发展和保护矛盾中的人们的观念蜕变和解放、一个封闭地区和世界接轨的热望和努力、一种人和自然文化遗存和谐共生的理想追求,也在五台山申报世界遗产历程中展露无遗,举世瞩目。那些搬离核心保护区的当地居民,那些风尘仆仆上下奔走的官员,那些坚守寺庙潜心修行的出家僧众,都足以赢得我们的尊敬和世人的铭记,没有他们的奉献,五台山断难再现佛国的清静;没有他们的运筹,五台山如何吸引世界的目光;没有他们的呵护,五台山不免风华逊色。
五台山印象:朝圣回归
王 鹏
对五台山的向往,是一种成为持续近两千年的独特文化。人们担心商业和旅游的力量会将它变味。可喜的是,在申遗成功的今天。我们在五台山看到了朝圣气氛的回归。
在五台山进山口买上一张173元的进山门票(含5元保险),搭乘50元的景区内部环保车,半个小时后,五台山景区中心区台怀镇到了。那一幢幢各式各样的佛门大院浓墨重彩,被绿色的植被加以分隔,那醒目的红墙灰瓦,是前往五台山的游客们第一个难忘的记忆。尤其是在夕阳西下时,整个台怀镇被笼罩在难得的禅意里,像是超现实画家的一笔。
在台怀镇这片狭长的山谷里,矗立着形形的庙宇,它们有着宏伟的名字――菩萨顶、塔院寺、显通寺、殊像寺。巨大的白塔矗立在寺庙群之间,这是五台山的标志。事实上,五台山并不是一座山,它包括五座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山峰,分别称为东南西北中五个台,和包围在五台之中庙宇最集中的台怀镇。五台山的自然环境景观与山间散落的北魏、唐、宋、元、明、清多个朝代的佛教建筑一起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
进入五台山,明显燥热的空气凉爽了许多,清凉世界的果然不是虚名。夏日炎炎,人群正源源不断地涌来,台怀镇到处是人头攒动,祝贺五台山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人们既为拜佛而来,也为避暑而来,申遗成功后,人们又多了一个到五台山的理由。一位经常来此修行的居士说,十几年前这里讲山西话的人多,然后是讲河北、天津、北京话的,最近几年,来自全国乃至各地的客人又增加了。
信步走在台怀镇,感受着佛教文化的禅意。这里既有灰袍缁衣的汉地出家人,也有高鼻深目的喇嘛,青庙和黄庙、子孙庙和十方庙共存。由于佛教界认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而文殊又是释迦牟尼的首席菩萨,为显密诸宗所崇奉,于是五台山就形成了我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喇嘛教的佛教道场。成为中国最早的汉藏佛教圣地而受到汉、藏、蒙、满等各民族佛教徒的尊崇。
从北京到五台山的火车凌晨两点到站,但这并不影响车厢里人满为患,贫富贵贱不同人种不同口音的人们从车站涌出,带着各式各样行李踏上朝圣或观光之旅。现在五台山与外界的交通状况已经大为改观,来自天津的邢先生是跟随儿子一起来还愿的,他说十多年前来过五台山,现在比以前漂亮多了,这地方可不是一两天能逛完的,过两年高速公路通了之后要常来,感受从喧嚣闹市到清净佛门的强烈反差。
排着长队的人群,有次序地登上免费的巴士,景区里来往穿梭的这种巴士,可以带你去指定的寺院与宾馆。台怀镇原先布满了乱搭乱建的宾馆饭店,如今,申遗使得这里的杂乱建筑都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绿色的草地和一弯净水,叫做月亮湾。只要一到月亮湾,一种禅意的气味就扑面而来。
来这里的人都认为一两天是短短不够的。如果厌倦了世俗那种令人过分紧张的竞争空气,那种令人窒息的勾心斗角,或不满于自身内心的肮脏形态,五台山都是个绝佳的选择。五台山像是一个心灵的后花园,佛门缓慢的节奏,充满着清静无为的感官享受。寺院里五台山的僧人们的生活场面,游客许愿拜佛的场景,安静祥和,或许能使人放下心中难以承受的念想。青庙与黄庙,交错在山中。在这里不仅可以学习到佛学知识,感受到佛文化的精妙,某些时刻,佛门更是世人的避风港、许愿地。
在台怀镇,香火最盛的不是拥有标志性白塔的显通寺,而是五爷庙。据说来五爷庙烧香拜佛求福十分灵验。一些富商巨贾更是手拿金佛住宿在五爷庙内――五爷庙通常是不能让外人居住的,以期第二天能第一个朝拜五爷。五爷庙供奉的并不是哪位佛祖菩萨,而是传说中龙王的第五个儿子,最早不知是哪些香客觉得敬拜五爷后做事非常顺利,于是口口相传,五爷庙前的香火就越来越旺了。从进入五爷庙的第一步,就感觉到香火的旺盛。青砖的地面磨得发亮,威严的大殿里满是拥挤的香客游客和虔诚的朝圣者。人多,对于客来说,就表示这里灵验无比。烧香许愿、拜佛求财、请佛还愿、唱戏、做法事……五爷庙里总是挤满了有求而来的人们,就连导游也要把这个地方当作必去的景点,劝大家上一炷香。
迈出五爷庙的大门,对面的梵仙山则是另一幅景象。梵仙山位于台怀镇南,距大白塔1公里左右。风光秀丽,号称“小南台”。夏秋之季,站在山脚仰望,只见漫山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林木茂密,姹紫嫣红,烂漫锦绣。寺庙就建立在山巅,隐藏在郁郁葱葱的林木中间。
梵仙山的主持果明禅师,出家已有十几年了,和四五个师兄弟一起在这座游人极少的庙里过着晨钟暮鼓的生活。梵仙山顶正对着台怀镇,在这里他看着五台山一天天,一年年的变化。在过去的几年之中,五台申遗的准备战是全五台僧人不可忽视的回忆。有些建筑被拆除了,有些建筑被修复起来,商业性的设施被安置在中心地带之外,游人被区间车引导,五台山渐渐恢复了清净佛国的模样。
农历二月八月,台怀镇上佛事活动众多,一番热闹景象。清晨,阳光照在台怀镇上,梵仙山间飘着些许白云,寺庙在其中若隐若现,山上山下,似乎是新旧两个世界的分隔。果明禅师说,估计进入世界遗产名录3到5年之后,梵仙山的香火也会逐步旺盛起来。
早晨六点,在台怀镇的中心区,那些由狭窄街道、住宅区以及风格各异的寺庙群构成的安静的世界。在著名的殊像寺前,一位僧人安静的站在那里,几个青年从山下上来敬香,阳光刚刚洒进山谷,整个寺庙群有一种静谧的诗意。抬头看去,慈眉善目的佛像,正在安静的看着给其上香的游客们,这是个庄严的场景。
不过,蜂拥至此的游客对此不感兴趣。来五台山烧香许愿、拜佛求财、请佛还愿才是他们的正事。五台山正在修复古老寺庙和山门,它们期待更多香客的到来。有人会说五台山请香拜佛做功德贵的要死,但是可能没人比信众更了解其中的含意。无论我们是否持有这种信仰,我们都没法对人心的向往说三道四。追求的是钱财、平安也好,清净解脱大自在也罢,也许只有心中有信仰与对未来充满着无限期望的人,才会真正了解这个清凉世界的真谛。
五台山印象:商人与景区共进出
王 鹏
面对正在到来的种种变革,五台山的商家都选择了服从和配合。很多人把生意兴隆的希望寄托在“申遗”成功上
五台山开发中,最受非议的是其旅游开发的过度商业化,在寺庙和农民都快速致富的进程中,传袭千年的文化传统却日渐剥蚀掉了。也许初次去五台山的人不会有什么惊讶,但是久去五台的人就不一样了。
五台商铺初印象
今天来到五台山的我们,格外留意了五台山的旅游商品市场。先是一家家的旅游工艺品,接着是土特产,然后是满挂的佛珠和女孩子喜欢的小饰品……这些摊位拥有统一的宽度,大约115米,一排排的摊位就这样一直延伸着,两排摊位间隔出了不到两米的走廊,在其中不断有其他顾客挤到了一处。
各个摊点的老板们或站或坐在这些堆满旅游商品的几平方米中,等待别人的询价和讨价还价。她们大多数是本地人,皮肤黑黑的,拥有一张你一看可知的“五台面孔”,说着五台土话,叫喊着“佛珠、山货……”。
一个来自五台县耿镇的中年妇女告诉我们,她五年前来到这里,因为她的一个同乡开设了这个摊位并赚了不少钱。于是,在数不清的小摊位构成的广场里,她置办了自己的一张太阳伞,主要经营佛珠和苔蘑,这是最具五台山特色的工艺品和土特产。
作为五台山的商贩,她对佛教文化用品介绍起来相当熟稔:手戴佛珠可保平安,捻念珠诵经持咒念佛,就能生诸种功德,佛珠都是中国人喜欢的吉利数字14、18、27、54、108、216……
“这边的生意不太好”
除了这些本地出产的佛珠与苔蘑,这些摊点更像是遍布在中国很多旅游景点的商品批发市场的翻版。老板大都是本地居民,而商品则来自各地,来自著名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中国过剩的生产力制造出的廉价商品被源源不断的运到此地,以各种价格出售。
为了迎接申遗,过去那些杂乱揽客的小商铺被拆除了,景区规划出一条明清街,专门出售旅游纪念品。河岸边的商店与宾馆都是仿古的明清建筑,佛教音乐充满着小街的每一个角落,街外是大片空旷的草地。我自己感觉置身浓厚的佛教气氛之中,尽管是商业场所,多了几分人间的香火气息,却总能在某一个瞬间感受到佛教圣地所蕴含的宁静魅力。
“这边的生意不太好。”智柱伟的诉说令我略感意外。智柱伟是这条街上的商户,今年37岁了,有一张憨厚的脸。1995年,他就从五台县到了台怀镇,先是开饭店,后来在明清街开了一个旅游商品批发店。如今他和妻子已经在这里扎下了根。
“这些年来,五台人都这样。”智柱伟是无数个这样五台人之一,眼看着家乡旅游业一步步发展,然后就加入到吃旅游饭的行业来。他并不算是最早进入经营的,在智柱伟进入台怀镇时,这种模式在五台县已持续了几年。五台县属于山区,气候寒冷,农业资源并不丰富。这些地处景区边缘的人,缺乏耕种的土地和其他资源,他们纷纷前来景区寻求生存与富足。在五台山经营有了些年头,虽然拆建对智柱伟的旅游纪念品生意暂时有影响,但是对于申遗之后的生意,他还是比较乐观:“毕竟人会越来越多嘛”。
“过渡期不阿訇受啊”
源源涌入台怀镇的游人,使得五台山一度成为“高山闹市”。在台怀街开家庭旅馆的张建国和我们一起回忆起台怀镇治理的过程。几年前,景区的过度商业化使得庙宇埋藏在商店宾馆之间,导致五台山的申遗难度加大,后来山西省政府组织拆迁,用数年的时间才把乱哄哄的集市变为现在的能看到绿草地,寺庙也都逐渐显现出来的样子。
关于拆迁,张建国和其他商户一样表示支持。不过,令张建国深感不安的是,过些时候五台山二期拆迁修建将会影响到他。“到时又是个麻烦事”。他说将来肯定会好的,“但是那个过渡期不好受啊!”而对于将来的打算,张建国则比较迷茫,“生活肯定有影响,我也不清楚。”
事实上,长期以来五台山有很多外地的经营户一直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以租赁门面的方式为海内外游客服务。面对正在到来的变革,五台山的商家都选择了服从和配合。拆迁拆建对商户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负面影响,很多人把改变这一局面的希望寄托在“申遗”成功上,现在五台山申遗成功了,商家们期待着会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流和生意。怎样合理地保护开发,合理的面对政府与百姓的利益平衡,已经摆在了申遗之后的五台山面前。这不仅是对于五台山,对于那些已经成为世遗,还有那些准备成为世遗的中国风景名胜来说,这都是一个长久面对的话题。
五台山印象:他来看最古老的中国
尹 琛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可以在五台山成为世界遗产的第_时刻走进它。”
遇到Nicolas的时候,他正在和朋友逛黛螺顶山下的集市。来自法国斯特拉斯堡的Nicolas是第一次到中国来。在中国的半个月时间里,他先后去了北京、上海等最具中国现代化特点的地方。而本次旅行的最后一站,他选择了山西。
Nicolas的朋友推荐他把最长的旅行时间放在山西。
“而山西的最后一站,她推荐我来五台山。她说在这里,我可以看到最古老的中国。”
“我之前查阅了很多资料,主要是宣传图片。但是当我真正来到这里,才发现这里跟图片中的差别太大了。”
那么是好的还是差的差别呢?被问到这样的问题,Nicolas用蹩脚的英文笑着说:“当然是好的差别,这里太大了,每爬一座山都会累得喘不上气。”
Nicolas只是众多慕名前往五台山的外国游客之一。对他来说,比起要爬的让人喘气的高山,充满中国味道的寺庙和文化更让他惊奇。他笑着说这里有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我知道五台山是一座与佛教有关的山,这里有很多寺庙。”
“我去过,那里有很多喇嘛;可是在五台山,我看到喇嘛和僧人一同修行,这让我感到很好奇。另外,这里的环境非常好,有时候我甚至疑惑我是不是在比利牛斯山脚下。”
“在这里我还看到真正的大白塔。它带给我的震撼远比图片要大的多。我认为它是我见到过的最美好的建筑之一,和我平日里了解到的寺庙很不一样。
事实上,文化与自然的和谐,正是五台山的独特魅力所在。五台山这次被列入的是世界遗产的“文化景观”。文化景观这一概念指的就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它一般是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像五台山这样与宗教有关的纪念性建筑物就是典型。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可以在五台山成为世界遗产的第一时刻走进它。”说到五台山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Nicolas把五台山比作埃及的金字塔那样的遗迹。“我一定会再来这里。我会把这里推荐给我的朋友,如果他们要来中国旅行的话,我会告诉他们一定不要错过五台山。”
对五台山而言,被评选为世界文化遗产无异于在联合国门前做了一幅巨幅广告,把五台山宣传到了世界各地。在五台山国际旅游月上,尽管比不上12年前申遗成功的平遥古城里如织的外国面孔,我们还是看到了不少像NicoIas这样慕名而来的游客。应该说,参选世界遗产并成功入选是五台山这些年来做的最成功也是最有效的宣传。
在我们可以预见到的未来,五台山作为世界遗产地,将吸引着更多的世界各国游客前来瞻仰。
编后记:
(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摘要:草原人文景观的开发主要是以草原休闲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来进行的,这也是一种人文景观与优秀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结合的新兴产业;内蒙古地区幅员辽阔,镶嵌在其中的人文景观也不胜枚举。本文探讨的重点便是如何在旅游社会学视角下,在草原人文景观开发与保护之间寻找到契合点。
关键词 :草原;人文景观;开发保护;旅游
中图分类号:K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6—0151—02
收稿日期:2014—01—19
作者简介:李无言(1993— ),男,内蒙古赤峰人。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家庭社会学,文化社会学。
一、内蒙古地区草原人文景观的开发与发展现状
草原人文景观的存在具有双重价值:一是存在价值,包括历史、艺术、文学和民族研究价值,而这些价值恰恰是草原人文景观的核心价值,是区别于平原人文景观、丘陵人文景观的关键,这一价值的存在决定了开发过程中“保护第一”的原则;其二就是经济价值,它是以存在价值为基础而派生出来的,包括直接经济价值和间接经济价值两个方面。存在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存在价值越高,待挖掘的潜在经济价值越大,其产生的直接的经济效益也就越大。
在产业转型期,开始逐步加大对草原人文景观的探索与开发,各个盟市纷纷打出“民族旅游”、“草原旅游”的经济牌,将新的经济增长点寄希望于草原人文景观的开发上,对于草原人文景观的开发都十分重视,开发工作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以对元上都遗址的开发为例,元上都遗址成功地在2012年6月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目前,总面积近7000平方米的元上都遗址博物馆已完成主体建筑,建成后的博物馆将掩映在山体间,与周边自然环境融合为一体。遗址核心保护区已安装26公里的高密度围栏,围封面积41平方公里。通过这一例子可以以小见大地窥出地方政府对于草原人文景观开发的重视。事实上,由于内蒙古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文化环境,各盟市对于草原人文景观的开发都十分重视,到2010年止,共建成有代表性的景观21处。[1]
各个地方盟市对于草原人文景观的开发都雄心勃勃,但对于草原人文景观的保护,各地区则呈现出了良莠不齐的局面,而具体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个:
首先,基础辅助设施的建设过于庞大,对人文景观本身造成了挤压,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景点的观赏性遭到破坏。在人文景观周围大量建造旅店、酒店、商店等现代建筑物,导致景点过度人工化、商业化,这是片面重视开发的结果。
其次,忽视旅游地区承载能力的超负荷开发造成的伤害。游客过度集中在个别著名景点,人文景观成了“人”的景观,造成景点超负荷运转及旅游消费环境恶化,过多游客的到来所产生的大量垃圾,造成景区内生态环境的破坏。
再次,人文景观的保护缺乏人才支撑。编制大遗址保护规划与编制一般遗址或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不同,它需要涉及一整套学术的综合知识结构。其内容包括:考古学、历史学、生态环境学、人类学、地质学、植物学、文物学、博物馆学、旅游学、文物保护技术、航拍和遥感技术等。多学科的共同参与是使人文景观得到更好保护的前提。由于内蒙古地区自身的状况,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并不突出,所以,相应的智力支持还是稍显不足。
二、元上都遗址区域情况与开发现状
2012年6月29日,元上都遗址成功申遗,这在属于首例,体现出了该文化景观非凡的文化意义。围绕这一重要文化事件而进行的人文景观的开发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如元上都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改善现有展陈文物库房等基础设施,完善展陈体系,已经建成的元上都遗址博物馆建筑面积为5000平方米,总投资3100万元,早在申遗之前自治区便投入了200万元进行开发建设。2010年,正蓝旗又争取到了自治区预算内资金1000万元,用于元上都遗址博物馆的土建工程。[2]
开发过程中的保护也在悄然进行,2010年8月,自治区文物局完成了元上都申遗文本的编制工作,为申遗做最后准备。2010年 9月15日,中、英文的文本第一稿排版印刷,并且提交给国家文物局。当月,自治区政府正式批准了《元上都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要求各部门对元上都保护工作给予大力支持。为了加强对元上都遗址的研究,揭示元上都的历史文化面貌,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了对元上都外城、皇城、宫城重点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聘请洛阳考古钻探工作队,对元上都遗址开展了全面考古钻探。[3]
为了对遗产的未来进行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的考量,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一般需要进行全面规划和专项规划。对于元上都遗址来说,全面规划主要是“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规划”,其主要内容包括:评估保护管理现状、规范考古遗址、周边环境和监测、展示等方面的保护管理。参与了元上都申遗工作的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翟禹在《论元上都遗址的保护管理体系建设》一文中认为,“健全有关文化遗产方面的立法是重要而不可或缺的环节”。[4]
三、以元上都为例的关于草原人文景观开发与保护的建议
首先,贯彻十报告中的“美丽中国”概念,增强草原人文景观开发保护过程中的人文气息。“美丽中国”作为一种人文发展理念,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代表着中国新的和谐发展方向,在这一概念之下,发展不是对GDP的狂热,而是对经济、环境、人文的理性。并且,在十报告中也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并将其作为未来中国发展的思路。而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其次,吸引草原人文景观旅游地区的居民参与到旅游开发与管理的过程中来。草原人文景观的开发过程中要大力吸引旅游投资者,但同时要吸引旅游景区所在地的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与管理。当地居民基本世代生活于此,对自己的居住区有着强烈的情结与归属感,如果在开发的过程中吸引他们参与到日常的事务中来,对于这些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务,他们的参与热情会被大大地激发起来。
近年来,受自然灾害和人为过度放牧的影响,不少草原人文景观地区出现了草场退化现象,而这使得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步履维艰。自治区政府一方面积极调整战略,积极发展草原人文景观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过去对草原资源的利用方式,发挥优势,调整地区的经济结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农牧民参与草原人文景观开发和管理的过程中来,使他们意识到草原生态与优秀的草原民族特色文化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是能够带来旅游收入的重要物质基础。基于这种对资源价值的重新认识以及从旅游发展中获得的经济收益,使积极参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草原特色文化的保护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此外,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与管理,可以提高其对草原自然旅游资源、优秀草原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增强保护的责任意识,建立与草原人文景观开发和保护目标一致的价值观、道德观,保证草原人文景观的开发与保护从头至尾都能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
参考文献]
[1]元上都遗址博物馆完成主体浇筑面积近7000平方米[EB/OL].http://nmg.xinhuanet.com/xwzx/kjww/2013-03/20/c_115093066.htm.,2013,03,20.
[2]多伦蒙古草原人文景观独特 清代古建筑独树一帜[EB/OL].http://travel.ce.cn/gdtj/201308/29/t20130829_1065304.shtml.,2013,08,19.
[3]正蓝旗争取到元上都遗址博物馆项目奖金1000万元[EB/OL].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06/12/5225460.html,201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