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凭和学历范文

文凭和学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7: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文凭和学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文凭和学历

篇1

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

体育学学术批评对象的界定独立建构体育学学术批评体系,其次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必须弄清什么是“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关于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问题,时下呈现出两种不同主张。第一种主张认为,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是体育学学术成果,即把体育学学术成果当作批评的对象,主要对体育学学术成果进行评判,持这种主张的人为数不少,也具有比较广泛的影响。第二种主张是以整个体育学术活动体系(体育学学术实践主体和体育学学术实践的成果)作为批评的对象,它不但对体育学学术成果展开评判,还对体育学学术观念、品格、环境、思潮、流派以及学术批评自身进行判析。我们比较赞同第二种主张,并倾向对“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作如下的界定: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包括学术主体、成果、理念、风格、思潮、流派、运动以及学术批评本身,即包括一切体育学学术活动系统。比如李力研“科学研究必须老老实实——因杨杰、周游两作者而说的话”以作者(学术主体)为批评对象,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科进展报告”以中国体育社会学学术成果为评判对象,赵山成“试论茅鹏的学术思想”以茅鹏及其学术思想为对象,黄卓“关于体育科研中的责任与道德问题”以学术责任和学术道德理念为对象,陆一帆“体育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置疑与推敲”以学术方法为对象,张力为“研究报告评价标准的界定与联想”以学术成果报告标准为对象,杨正云、王颖“论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学校体育思潮的历史变迁”以学校体育思潮为对象,王新、钟明宝“刍论体育批评的含义及其形态”以体育学学术批评自身为对象等等。可见,体育学学术批评,是对体育学术活动系统中各种具体学术现象,从科学的观点出发,作出思想性、理论性及价值性诸方面的评价。从表面上看,我们对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范围如此界定,似乎与体育理论的研究对象基本同等。事实上,它们有较大的区别,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具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具象性所谓具象性特点,是指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是各种“具体的体育学术现象”,或者是一项成果,或者是一个或几个学术成果主体,或者是一种学术思潮,或者是一种学术研究方法,或者是一种批评方法,或者是批评的主体等等。体育学学术批评正是对这些具体要素有针对性地予以研究。毫无疑问,体育学学术批评这种具体的局部研究当然也要联系其它部分甚至体育学整体,但是,它是由具体而整体,其研究的中心始终是具体的体育学学术现象,也可以说,体育学学术批评是局部微观研究。这是体育学学术批评对象的一个基本特点。集中性所谓集中性,是指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学术成果”这个基本要素上,也就是说,体育学学术批评是以“学术成果”作为体育学学术批评最基本的对象,其它各种体育学学术批评活动,如“体育学学术主体”批评、“体育学学术理念”批评、“体育学学术风格”批评、“体育学学术思潮”批评等,只不过是“学术成果批评”的延伸,或者说是在此基础之上的批评对象的转变。之所以如此立论,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体育学学术成果”是体育学学术批评系统各要素的核心,是体育学学术意识形态最常见、最基本、最直接、最活跃的形体和存在方式。体育学学术领域里的一切学术现象一旦离开了“体育学学术成果”这一具象形体,就无法存在,也就不称其为体育学学术现象了。所以,体育学学术批评对象的第二个特点是极具集中性。现代性所谓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具有现代性特征,是指体育学学术批评主要是以现实的、最新的多种多样的体育学术现象为主要对象。尽管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偶尔会投射聚焦在过去某个历史时期的一个点上,但这种偶尔的投射聚焦往往也是为了评介该对象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学学术批评是对当代现实体育学的研究,属于一种共时性研究。体育学学术批评对象的这种现实性特征,一是来自体育学理论发展的宏观驱动,二是来自体育学学术批评价值的内在要求。因为体育学要发展,体育学学术批评要前进,都需要以新理论、新实践、新成果为研究对象,也只有通过对开创新领域和出现新论断的批评与评价,才能实现真义上的进步。所以说,“现实性”特征直接决定着体育学学术批评的意义、价值和生命。由此,可以说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就是体育学术活动中各种具有一定新质的具体的体育学术现象。其中,最新的体育学术成果是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基本对象[3]。学科性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与体育学学科内涵和外延紧密相关,体育学学科内涵和外延的所有成果部分都应该是体育学术批评的对象,如果其内涵与外延超出体育学学科领域,则不应成为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因此,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具有学科性特点。这是体育学学术批评区别于其他批评的最显著特征,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需要指出的是,在研究确立体育学学术批评对象的时候,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第一,我们必须客观、公正地面对各种体育学学术批评实践,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而是主观主义、片面主义当头,偏于一隅,就可能使体育学术批评有失公允。第二,我们的研究必须是对体育学学术批评对象的全面整体的研究。如前所述,尽管我们对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作了简单、静止、孤立的解说。但在体育实践中,这些对象并不是简单的、静止的、孤立的,而是复杂的、运动的、庞大的、有机统一的系统整体,体育学学术批评必须把它作为一个系统整体予以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系统的而不是孤立的研究。只有尽可能的全面真正地占有体育学学术批评的研究对象,才可能保障独立建构体育学学术批评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体育学学术批评的性质

体育学学术批评的性质,是独立建构体育学学术批评体系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重要基本问题。搞清这个问题,有利于体育学学术批评在体育学中的合理定位,有利于体育学学术批评的自身建设,更有利于体育学学术批评的科学化发展。首先,体育学学术批评是体育学中的一门独立的应用性理论。诚如杨黎明所指出:“如果按传统的方法将体育学划分为体育学实践和体育学理论的话,我们认为对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合理定位应该放在‘它是体育学实践与体育学理论之间得以连接的纽带和桥梁’这样一个认识层面上。因为体育学学术批评源自体育学实践,而体育学实践通过体育学学术批评上升为体育学理论,体育学理论又反过来指导体育学学术批评,并通过批评促进体育学实践的进步。如此周而复始,就构成了体育学的运动发展历程。”[2]体育学学术批评,一方面联结着体育学实践,另一方面联结着体育学理论,是体育学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立性质的中心环节,更是体育学各分支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重要枢纽。正是由于体育学学术批评的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体育学学术批评是一门具有独立性和实践性的“应用理论”,而不像体育学理论属于“基础理论”。其次,体育学学术批评是一门科学,是一种创造性的科研活动。体育学学术批评使用逻辑推理方法、历史方法、数理统计方法、比较方法等科学方法,去进行概念、判断、归纳、演绎、推理,从而对体育学学术批评对象进行证伪、辩驳、争论、分析、综合、评价,从根本上讲,这个过程就是“获得或者接近真实真理”的科学过程。体育学学术批评也因此而就具有了科学的一般属性。从思维的方式上看,体育学学术批评在对体育学术现象进行评价时,与科学研究主要运用抽象思维而基本不用形象思维一样。在进行归纳、比较、分析、综合之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深入到体育学术批评对象的本质,揭示错误的理论,总结客观的规律,以更科学的理性认识形成真实的体育理论,这就使体育学学术批评具有了科学的性质。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上来看,体育学学术批评与科学研究一样,都是一种自觉的理性思考和假设验证活动,它们都以一种冷静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研究对象,都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标准追求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体育学学术批评具有科学的属性,又可以称之为“科学批评”。总体上讲,体育学学术批评的性质具有科学的因素,但不是科学的附庸;是体育学中一门独立的应用性理论。

篇2

(一)中学历史教育首先是基础教育,要创新性地抓住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创新的基础,没有基础的创新犹如没有躯壳的灵魂,充其量不过是顺势应景的刻意做作。对中学历史教学而言,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教育认识论和教学方法论的创新。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者,教师要创设相对开放、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主体对象对于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选择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征的教学方式与方法,适时点拨,适度指导,使学科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自主感受历史进程、获得心灵感悟和情感愉悦的创新性学习过程。否则,即使教学设计多么精巧,教学手段多么先进,都无法从根本上克服适应性教学程式下教学主体被动从属的消极局面。看似新奇的教学改革,实质上是对传统教学方式技术性的改造和策略性的虚饰,没有任何创新意蕴可言。

(二)历史创新教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教学改革中要戒绝那种出于教学策略需要,随意割裂历史联系,歪曲历史事实的做法。历史学的对象是一种历史真实,尽管我们不可能全面地再现历史,但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是历史学的全部基础,这也是历史创新教育所应信守的思想原则之一。教学中所选用的史料必须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要引导学生一切从历史真实出发,全面考察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感受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积极的思维活动,认识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脉络,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在深入了解历史发展进程的基础上,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准确地把握时展脉搏,与时俱进,自觉融入社会发展潮流,成为富于人文修养和历史智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三)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以创新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

中外许多专家学者指出,思维能力高并不等于创新能力一定高,甚至可能很低。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关键取决于综合素质,比思维能力更为重要的包括性格、气质、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个性心理特征在内的非智力因素。所以,创新教育实质上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径,既重视知识基础的巩固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又重视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和教育效益的多维度,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获得最基本的知识、能力素质,而且成为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展示、极具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健全个体,为学生的后续性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最优化的综合素质平台。基础教育各学科在促成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方面都有重要的地位,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历史教育可以通过追古抚今、鉴往知来、启思益智,使学生受到文化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熏陶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综合素质。

(四)在历史学科的创新教育中,教师角色的转换是必不可少的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教学以知识传授为宗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不大受教师的关注,学生的任务和责任就是被动地接受结构性的知识,应对各类功利化的考试。但在信息网络时代,学生很容易通过各种迅速便捷的信息渠道,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在这种形势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与源泉,其主要职责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知识的促进者,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多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创建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氛围;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进行心灵的沟通,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能够主动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篇3

关键词: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基本功能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11-0-01

引言

几十年来,人们对于文学的教诲功能以及伦理价值的问题就有各不相同的看法,也起过不少次的争议。有的人认为文学的基本功能就是审美,因此其基本价值就是审美价值,还有些人认为文学的伦理价值就是利用伦理道德对文学进行审视和评定,认为文学作品中的伦理道德妨碍了文学作品的自由创作。因此,对文学的价值和功能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文学的基本功能——教诲功能

所谓教诲,指的就是展开积极的、正面的道德教育以及知识学习,在二者的关系中,教诲功能实现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学习知识。所以有的人认为,教诲功能在文学作品的所有功能中最为重要,因为具有教诲功能,文学作品才能体现出其社会实际意义。

之所以说文学的基本功能是教诲功能,这主要是由文学的性质决定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观点就是文学是在伦理的发展中逐渐发展的,持有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文学与伦理是相伴产生的,文学的作用就是为社会提供伦理指南[1]。从二者的关系来看,文学与伦理是密切相关的,文学的功能主要通过教诲功能来实现。人们通过阅读文学作品,逐渐形成自己的伦理判断,这些判断的形成与教诲是息息相关的。教诲功能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在文学中,我们对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文明成果进行总结,能够发现人类主要是从榜样或者一些道德实践中获得教诲。而文学正是如此:通过对道德事件或者一些榜样人物的描写,描述作者本身的观点而带动人们的情感,这都是文学的教诲功能在发挥作用。教诲功能的实现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但是最终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帮助人们成为一个善良、对社会有价值、有道德的人。

纵观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过程可以发现,文字被发明之后人类从被动接受的时代转化到了可以自主选择的时代。人类社会发明文字的主要目的是将历史经验记录下来,以供后人学习和参考,并逐渐演变为一种不成文的规定。文字被发明出来,原先口耳相传的道德规范就逐渐转变为由文字形式来进行记载,比如寓言、诗歌、小说等等,而构成这些文字的文本,我们就称之为文学[2]。这些文学通常记载人类在生存以及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的道德经验或者感悟体会,因此,他们的价值就在于对人类进行教诲。

经过了自然长期的演变和选择,人类社会需要对伦理道德进行选择,以体现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的地方,这时候就需要对人类进行说教以及榜样,这就是所谓的教诲。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能够作为人们道德榜样的任务并不是经常出现,因此文学创作者就需要进行虚构,将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有关道德榜样的故事进行提炼和总结,并用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供大家学习或者效仿。比如我们所读的《三国演义》,其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广为流传,还有岳飞赤胆忠心、精忠报国的故事也值得我们赞颂或者弘扬。因此,不论是古代文学还是现代文学,不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它们对于我们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教诲功能。只要有文学存在,其教诲功能就不会消失。

二、文学的核心价值——伦理价值

文学之所以具备一定的价值,主要来源于文学所具有的作用,这句话也就是说,文学通过发挥其作用体现其功能。文学的作用是多样化的,文学的功能也具有多樣化。例如,文学可以对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详实记录,因此文学具有社会价值;文学可以带给人们一种精神上的审美享受,因此文学具有审美价值;文学能够向人们传播实用的生活技巧,因此就赋予了其学习价值;文学还可以作为书籍在商店售卖,因此就赋予其商品价值[3]。尽管文学有各种各样的价值,但是其最核心的价值只有一个,那就是伦理价值。

有的学者认为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价值是审美价值,将审美价值放在其他价值之上。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我们已经了解到审美和文学本身并不存在联系,所以也就不是文学的基本功能。并且审美价值是就审美主体来说的,而不是文学本身的价值。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文学的基本功能是教诲功能,这就决定了文学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伦理价值。文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各种各样的作用,具备多种价值,然而不论其有多少种价值,都应该以伦理价值为前提。

为什么说伦理价值是文学最核心、最重要的价值呢?这是因为伦理价值能够充分展现文学作品的社会本质。尽管文学具有其他种价值,但是这些价值都从不同程度上与伦理价值联系在一起。在文学所具备价值体系中,审美是其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读者能够从李清照的诗歌、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徒生的童话中感受到这些作品的美,陶冶情操。这些都是美的体现,审美价值是其表现形式之一,但并不是其核心价值,因此审美价值不能对伦理价值的地位形成撼动。读者在阅读这些文章时,虽然获得了审美的享受,但是文学作品的最终价值并不仅仅于此,读者需要在品读过程中体味作品的伦理内涵。比如我们在欣赏《麦克白》时,我们不仅仅看到麦克白的伦理失误造成了故事悲剧的性质,,还要将自身的情感逐渐转变为一种道德情感,即从这个人物的身上有所感悟和收获。可见,这种从欣赏到最终的伦理这一转化过程,就足以表明文学审美的形成过程包含在伦理价值的形成过程中,审美仅仅是伦理价值在形成时的一个必经阶段。

文学作品可以用来阅读赏析,并且在赏析的这一过程中,我们还能进一步升华我们的情感,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文学充分地发挥其自身的阅读作用。阅读作品能够净化人的情感,说明文学发挥了其审美作用,升华了人们的情感体验,提高了人们的道德自我约束能力,这是文学的教育功能在社会中的体现,而这一功能最终展现的价值就是伦理价值。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文学的功能其实就是文学作品所具备的特点对读者的生活以及身心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而文学的价值则是由文学的功能承载并实现的。我们对文学功能的研究就是对文学价值的研究。尽管文学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就是教诲功能,而其价值主要是通过功能所体现出来的,所以核心价值自然是伦理价值。

作者:李杨

篇4

襄樊市四十中学 王海芳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自信心,“激励性评价”就体现了这一要求。

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

那么在语文教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一评价方式呢?

一、 爱生──励性评价的基石

夸美纽斯曾这么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老师激发起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由此可见,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善待学生,那么就会如同磁石一般,吸引学生、激励着学生去积极思维,用心学习,克服困难,走向成功。“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学生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罗素的这句话更让我们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会起到多么大的作用,教师只有对学生抱有强烈的爱,宽容的理解,诚挚的友善,平等的尊重,才能引起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才能创造激励学生学习的感情基础,造成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气氛,“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很难想像,一个眼里总是看着学生的缺点,对学生没有半点喜爱、平时对学生一味“高压、打击、训斥”惯了的教师,某一天,他突发奇想,想要激励学生会是什么样子。恐怕学生只会把这种激励误认为是一种虚伪、一种讽刺或人格的污辱,更抵触教师、甚至仇视教师,个别的学生也许还会产生过激的言行吧。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激励性评价作用的重要手段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持久作用,人的成长进步关键在于自我心智的发展。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更应关注的是怎样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即促进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促进者、启发者、帮助者、激励者,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如:在朗读教学中,数名学生朗读课文后,即可让他们分别谈谈自己朗读的效果如何、优劣在哪里,再相互之间评一评谁读得更好、好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进一步的评议,最后教师做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再如,作文教学中进行的习作互评、互改、组内评议、集体点评等都旨在以学生激励为评价主体,通过学生互评互议,构建各抒己见、张扬个性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作用。

在这里尤其要注重发挥同学之间的互评作用,事实证明,来自同伴之间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美国一位名叫海伦的教师,在教育后进生效果不佳时,想了一条“妙计”:让每个学生用纸写下其他同学的优点,然后海伦再把每个学生的优点集中起来,抄在一张张小卡片上,分发给每一个学生。学生们看到“优点单”上写的自己的优点,一个个惊喜万分,这张并不起眼的小卡片,让优秀学生的优点更加突出,使他们更加自信,同时也使那些有这样或那样缺点的后进生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增加了自信。海伦的学生中有位叫迈克的青年军人──—这个当年因上课捣蛋而被老师用胶带封住嘴巴的学生,后来还把这张卡片带到了越南战场上。他阵亡后,人们从他的衣袋里发现了那张因折叠、磨损而破旧的、有的地方还被粘贴过的卡片,那就是由同学们评述而由老师亲手抄写的迈克最好品行的卡片!由此可见,同伴间的激励,更能使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产生强大的动力,增强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

三、适时、适度──激励性评价得以有效发挥的保障

开展激励性评价重点在于如何抓好契机,也就是说老师要善于做“及时雨”。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去鼓励,“雨”要下得及时,既不可久旱后降甘露,也不要水漫金山悲戚戚。在课堂上,当一个学生尽其所能解答了一道疑难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堂表扬他;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错了的时侯,教师也应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学生学的专注,也学的开心。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现在谈到激励,许多人认为就是要把学生往好的方面评价,不好要说成好,不好也硬要找到好的方面,大肆表扬、鼓励。诚然,这种积极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但殊不知,一味的表扬将会使学生对自己没有清醒的和全面的认识,会让他造成自我感觉太好、自信过头,一遇到挫折就往往一蹶不振、自暴自弃的局面,反而不利于他们进一步的成长。我们必须意识到激励不等于表扬,批评也是一种激励,无原则的表扬只会适得其反。当然要注意的是,批评时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要委婉地否定,有时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否定性评价,使其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也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对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进步发展,才是真正成功的激励。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朱慕菊主编

    2.《语文课程标准》问答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崔峦

    3.《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 周卫勇等

篇5

一、当前小学生习作现状

笔者对四年级学生进行的抽样问卷调查,调查显示:1.畏难习作。问卷调查显示38%的学生习作时有畏难情绪,喜欢习作的学生只有32%,76%的学生是在老师布置后才完成。2.疏于修改。调查显示,30%的学生会自觉修改,更多学生依赖于老师的布置和指导,缺少主动表达的愿望。3.不愿重写。批改方面依赖老师和家长的指导,对于第二次习作,56% 的学生不乐意。

那么,学生习作又是怎样的状况呢?我们又对四年级一个班50名学生完成一次作文后做了调查,调查显示:1.内容虚构化。提起难忘的事就是上学忘了带书本或是笔之类的,同学二话没说借我用;或者写爸爸、妈妈半夜送我上医院;帮助盲人过马路等等;要写老师,总是夜深了,还看见老师办公室的灯亮着……2.过程简单化。数学课复习简单运算,我快马加鞭,很快完成。“做完了!”我兴奋地把作业交给老师检查,老师用红笔打勾,一路过关。3.结构模式化。比如写游记类的文章开头大多是以排比的形式开头:“我游览过……的华山;……的黄山;……峨眉山……;但是最让我难忘的是去游览……”4.语言程式化。写奶奶教育自己爱惜粮食的话:“你怎么这么不爱惜粮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呀!难道你们老师没教过你吗?”奶奶像老师一般背起古诗来!

二、精当讲评,为“改”奠基

要培养学生主动修改习作的习惯,提高修改习作的能力,老师的讲评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精当讲评,是为学生的“改”奠基。教师讲评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三个环节:欣赏、挑刺、训练。

环节一:欣赏――让作文自信起来。在有限的四十分钟里,欣赏学生在习作中有创意的一个标点,一个好词,一句佳话,都能给予学生热情的鼓励,让学生在欣赏评价的过程中体验到习作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作文教学要“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是一致的。

环节二:挑刺――让语言干净起来。要诊断出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语病,语文老师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要有敏锐地看出语病的真功夫。因此,我们一定要好好读读学生的习作,结合此次习作要求的侧重点,整理出有突出语病的句子和段落,做到有针对性,不可贪大求全,面面俱到。

环节三:训练――让能力发展起来。教师批改时,发现学生表达上普遍存在的一个缺陷,由此引出一个训练点:叙事,要寻找故事曲折点;故事,要寻找内心的曲折点。这样训练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思想,训练点选点精准,才能达到事半功倍。

四、以评促改,方法跟进

1.读一读――自我发现。美玉是琢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鲁迅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把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为我们指明了习作修改的方向。因此,学生完成习作后,一定要多读几遍,边读边看,一看读是否有错别字,二看标点是否正确,三看有无明显错误的词句,词句修改属常规修改,应该贯穿于每次习作修改训练中;其次按叙事类、状物类、想像类等不同习作要求进行重点修改,如果需要,时间可以预留充足一些。

2.画一画――自我欣赏。学生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的,因此,习作中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句子、片段、开头结尾等,用笔画出来,在写得好的地方写上“自荐”的原因。我们在批改的时候,可重点看学生“自荐”,用“童眼”看“童心”,就会在学生习作“闪光”处和学生心灵契合。

篇6

学生普遍感觉到高中物理难学,究其原因有以下四个:

一、初高中两次循环教学要求的变化

在初中,学生也学了力、热、电、光、原五大板块。初中只是要求学生定性了解,简单联系实际,但高中物理要求学生定量研究,掌握更一般的物体运动规律,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行一种重复性螺旋式上升,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大不相同,课堂容量也比初中大得多。

二、定性与定量的变化

定量研究本身就比定性研究要复杂得多,高中物理的研究更加具体化,对学生的数学能力要求也要高很多,学生就感觉到难学。同时又容易使一些学生物理问题数学化,如一些公式的理解只知道其数学含义,没有结合其物理情景去理解。

三、研究的问题更趋于一般化

初中阶段主要是研究一些最简单最基本的物理现象和规律,而高中则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研究一些更为普遍和一般的问题。如运动学,部分初中只学了匀速直线运动,而高中要进一步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甚至一般的变速运动,还要求结合其图像来理解。

四、知识内容的密度大

高中阶段的学习无论是从教材内容还是每节课的课堂容量来看,都比初中阶段要大得多,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接受。如匀变速直线运动一章,教材上三节内容只有三个公式,而练习中还涉及八条重要推论,要求学生在短短的几节课就掌握这十一条规律,确实很难,更谈不上熟练运用了。

那么,学生又要如何才能学好高中物理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求学生重视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

什么叫物理?物理物理,有物有理、就物讲理、以物明理、无物无理!高中物理的学习重在理解!本人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对一些基本概念,不仅要记住它的内容,还要清楚它引入的目的、定义式、单位、矢标性、决定因素、测量方法等等。

2.对一些重要公式,不仅要记住,更要理解其含义和条件,才能在对应的情况下正确运用。如运动学规律中Δx=aT2重在理解Δx指的是哪两段位移之差,四条特殊规律的前提条件是初速度为0等等。

3.要注重对一些概念、规律中关键词的理解,如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为什么要讲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呢?重力等不等于地球的吸引力呢?哪些地方等于哪些地方不等于呢?其原因又是什么呢?这些就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理解。

4.要注意将概念、规律与实际情景相对应。如加速度概念的教学中,学生对加速度增大,速度反而减小;加速度减小,速度反而增大不理解,这时应联系实际,以学生熟悉的骑摩托车为例:加油时获得正向加速度,油门减小,但只要是加油,摩托车的速度还是在增大,只不过增大得越来越慢;踩刹车时获得反向加速度,刹车踩的越下,车速始终在减小,只不过减小得越快。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感性的理解。

二、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上课时要认真听讲:物理不同于其他学科,可以说有很多经验性的东西在里面,学生如果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想通过自学来弥补,就很难把握其重点和难点,根本达不到效果。

2.上课时要认真做好笔记:对于一些补充的、理解性的地方一定要及时记录下来,这样才便于课后再进一步去巩固理解。

3.要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物理的逻辑性很强,前面的知识掌握不好,就会影响后面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温故而知新”,定期复习好前面的知识,更有利于学习和理解后面的知识。

4.要养成及时归纳整理的习惯:平时的学习就好像每天生产出一个“零件”,每学完一章就要及时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理清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达到灵活运用的境界。这就如同所有的“零件”要组装成一台机器才能发挥机器的功效。

三、要求学生做题要讲究质量

大多数同学在做题时并没有讲究做题的质量,而是在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更谈不上从中积累经验、注重解题思路、优化解题方法。这时老师应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养成独立做题的习惯,做题时不与同学讨论、不看参考答案,并自己掌握时间,有目的性地提高解题速度。

2.做题时要多思考,先把握题目要考查你哪个知识点,再认真审题,选用恰当的公式求解。

3.对自己做错了的题要重视改错,找出自己错误的原因,积累解题的经验。

篇7

一、充分重视平几的教学作用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初中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大纲还特别指出: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由此可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整个中学数学教学中占有突出地位.

所谓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是根据正确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证明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所有基本能力的核心.教学中,尽管可以通过数学各科和其它学科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平几对此所起的作用是独到的.因为几何知识必须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编排,即应用前面学过的图形知识,通过逻辑推理得到有关的新图形及性质.这种逻辑关系的本身就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极好教材.只有认清并高度重视平几的这种独特作用,搞清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才能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好地落实在几何教学中.

二、精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往往是推动人们去探求知识、理解事物的积极力量.古今中外的学者之所以能走向科学的殿堂,正是由于他们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罗素曾说过,他对科学的兴趣来自数学,而对数学的兴趣又来自欧几里德几何.这说明欧氏几何中蕴含着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极有利因素.但不当的教学方法又往往使初学几何的学生望而生畏,一开始就失去学习信心.因此,在平几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高度重视平几导言课的教学,精心设计并以极大的热情讲好导言课,使学生产生一种要学好平几的良好愿望.这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起奠基作用.

第二,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实质,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原型,使抽象的几何知识变得直观具体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三,配合教学内容介绍中外数学家在几何方面的成就,使他们把几何学习与崇高的理想结合起来,以此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使兴趣化为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三、认真抓好平几入门教学

平几入门教学,就内容而言,一般指平几的基本概念、相交线与平行线和三角形这三章.现行中学平几教材的这三章内容已涉及概念、命题、推理论证、作图等平几教学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既是入门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形成中学平几入门难的主要原因是:

1.学科内容从代数到几何发生了由数到形.由计算到推理的转变,学生一时难以适应;

2.平几入门概念多,而学生开始又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几何语言;

3.教学方法不适应,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较差.

篇8

以下以黄河清老师“降幂变换与添加辅助角(高三第二轮复习课)”一节课的教学为例,就“四环节”的实施进行简要的解读.(注:教学过程有删减).

一、知识回顾

问题1:在第一轮复习中,我向同学们提出了复习基础知识的基本要求,还记得它是什么吗?

――“不仅求会,更要求联(系)”.就是说,不仅要理解知识的内涵、外延等本质特征,更要思考数学知识、方法间的相互联系,特别是它们在不同章节是怎样应用的,重在抓住“联系”这个核心要素.

问题2:在第二轮复习中,我们要树立怎样的复习观念呢?

对于基本方法――“不在求全,而应求变”.

因为,我们是不可能把所有数学方法都能做到熟练掌握,但是,我们可以学习“变化”,将我们所熟悉的数学方法的内涵和本质延伸、迁移,将相关问题转化求解,做到举一反三.

怎样变化?本节课通过对两种基本方法的复习与研究,学习如何将有关问题进行转化求解.

二、自主构建

基本问题研究:

问题3:请同学们观察以下问题:

(1)将asinx+bcosx化为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形式;

(2)求y=cosx+sin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3)求y=sin2x+2sinxcosx+3cos2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你能发现这三个式子间的关系吗?

分析:这三个问题,分别是课本例题、课本习题、高考题(多次出现),它们是密切相关的.在(1)中令a=b=1,得(2);(2)中用2x代x,按二倍角展开,再添加常数1(1=sin2x+cos2x),化简后即为(3).

可见,它们虽然形式不同,但从解题的本质上说都是一样的:可化为一个角的三角函数求解.(1)、(2)形式比较明显,困难就在于,怎样把(3)化为(1)、(2)的形式?

解:y=sin2x+2sinxcosx+3cos2x

=1-cos2x2+sin2x+3•1+cos2x2

=2+sin2x+cos2x

=2sin(2x+π4)+2.

所以函数y=sin2x+2sinxcosx+3cos2x的最大值为2+2,最小值为2-2.

问题4:三个问题的解决中都用到了哪些重要的数学变换?

(1)降幂变换:sin2x=1-cos2x2,cos2x=1+cos2x2;

(2)添加辅助角:asinx+bcosx=a2+b2sin(x+φ),其中φ由tanφ=ba确定.

这两种变换是我们解决一类可化为y=Asin(ωx+φ)+B问题的基本方法,也是我们这节课要熟练掌握的方法.

教学思考:我们经常强调要让学生“回到”课本,怎样“回”?教师要有具体的方法指导.这就需要教师加强研究,看看高考的要求是如何在课本的基础上变化、提高的,研究这种“变”的依据是什么,它是如何拓展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性,做到正本清源,抓住根本.

三、应用探索

典例精析(2006年高考题):

【例1】 已知函数f(x)=2sin2x+23sinxcosx+1.

(1)写出f(x)的单调递增区间;

(2)若不等式f(x)-m≥0对一切x∈[0,π2]都成立,求实数m的最大值.

问题5:本题与上述范例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共同点:所给式子都有二次项,都有两项积sinxcosx,都是研究函数的性质(如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周期性等问题).

不同点:将问题引申到不等式中,或者说一类不等式问题也可以转化为研究三角函数的性质问题.

解:(1)f(x)=1-cos2x+3sin2x+1=2sin(2x-π6)+2,

令2kπ-π2≤2x-π6≤2kπ+π2(k∈Z),解得kπ-π6≤x≤kπ+π3(k∈

Z),

f(x)的单调递增区间是[kπ-π6,kπ+π3](k∈Z).

(2)0≤x≤π2,-π6≤2x-π6≤56π,

-12≤sin(2x-π6)≤1,

1≤f(x)≤4,m≤1,即m的最大值为1.

问题6:从这道例题的解答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1)要研究三角函数性质,通过降幂变换、添加辅助角两种基本方法转化为y=Asin(ωx+φ)+B,进而求解,这是解决此类类问题的通法;

(2)对一类恒成立问题,可化为求目标函数f(x)的最大(小)值来求解.学会比较,是实施转化的前提,只有注重,才能引发联想,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学思考:例题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它的启发性.本题通过研究例题与引入问题的三个式子的联系:形式上、方法上有何区别与联系,让学生抽象出本质的东西――数学的思想方法:降幂变换与添加辅助角.而在变化的过程中,相比前面观察的三个式子在哪些方面有创新?这种总结、思考,正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重要手段.

【例2】 设函数f(x)=a•(b+c),其中a=(sinx,-cosx),b=(sinx,-3cosx),c=(-cosx,sinx),x∈R.

(1)求函数f(x)的最大值与最小正周期;(2)将函数y=f(x)的图象按向量d平移,使平移后得到的图象关于坐标原点成中心对称.求长度最小的d.

分析:本题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它没有直接给出含三角函数的等式,而是以向量为载体,通过转化才能化为类似例1的形式;二是对于问题(2),无论是用代数方法解还是通过图象法求解,怎样选取向量d对一些同学都是认知上的难点,要认真把它弄清.

解:(1)由f(x)=a(b+c)=(sinx,-cosx)(sinx-cosx,sinx-3cosx)

=sin2x-2sinxcosx+3cos2x=2

+cos2x-sin2x=2sin(2x+34π)+2

故f(x)的最大值为2+2,最小正周期为π.

(2)方法1:由sin(2x+34π)=0得2x+34π=kπ,即x=kπ2-38π,k∈Z,

于是d=(38π-k2π,-2),|d|=(kπ8-3π8)2+4(k∈Z).

要使d最小,则只有k=1,此时d=(-π8,-2)为所求.

法2:描点作图,依题意,按向量d平移,

使平移后得到的图象关于坐标原点成中心对称,

这样的向量d有无数个,而长度最小的d

只有一个,就是向量BO,即d=(-π8,-2).

通过例题的解答我们可以看出,这类问题的共性就是要化为一个角的三角函数求解,而“万变不离其宗”,前提就是要掌握“降幂变换、添加辅助角”两种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问题可以拓展到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和整合上,衍生为综合性的问题.

教学思考:学习是为了应用.例题中抽象出来的方法能否引申为一般的方法,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是否有指导意义?这都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特别地,对于以其他知识为载体的有关问题,能否利用化归的思想转化为三角函数问题来处理?怎样应用?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探寻、引申,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课堂练习:

已知a=(3sinωx,1),b=(cosωx,0),ω>0,又函数f(x)=a•(a-kb)(k>0)是以π2为最小正周期的周期函数.

(1)求函数f(x)的值域;

(2)若函数f(x)的最大值为52+3,则是否存在正实数t,使得函数f(x)的图象能由函数g(x)=ta•b的图象经过平移得到?若能,求出实数t并写出一个平移向量m;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四、总结归纳

问题7: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1)要熟练掌握“降幂变换、添加辅助角”两种基本方法,顺利解决可化为一个角的三角函数的有关问题;

(2)注重三角函数与其他知识的交汇点和相互关系,树立转化的意识,透过现象看本质,将问题化归到我们熟悉的问题情境中来求解.

作业:

1.已知函数f(x)=sin2x+3sinxcosx+2cos2x,x∈R.

(1)求函数f(x)的最小正周期和单调递增区间;

(2)函数f(x)的图象可以由函数y=sin2x(x∈R)的图象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

2.已知三角形ABC的面积S满足3≤S≤3,且AB•BC=6,AB与BC

的夹角为θ.

(1)求θ的取值范围;

(2)求函数f(θ)=sin2θ+2sinθcosθ+3cos2θ的最小值.

“黄河清问题导学教学法”复习课教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特别关注怎样使复习课既要加强基础、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又要有针对性,特别是针对学生“惑”的问题.

二是特别注重思考复习课怎样上出新意,创建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亮点”.

三是精心思考复习课怎样去设计高水平的思维训练活动,保证课堂的思维量.

我们就复习课的几个环节来分析、感悟黄老师的教学思想.

一、知识回顾

“知识回顾”是一节复习课的基础,其重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系统回顾所学知识;二是有针对性地对疑难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强化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对基本方法的掌握.

在这一环节中,黄老师的两个问题可谓“画龙点睛”:

问题1:在第一轮复习中,我向同学们提出了复习基础知识的基本要求,还记得它是什么吗?

问题具体化,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思考、回忆复习基础知识的重要策略――“注重联系”,形成有效铺垫.

问题2:在第二轮复习中,我们要树立怎样的复习观念呢?

激发学生思考,自主寻找第二轮复习的抓手,教师再提炼、总结,提出第二轮复习的策略:对基本方法――“不应求全,而应求变”.这种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求,能给学生强烈的信号,提升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关注度,为教师如何对“不应求全,而应求变”进行解读打下很好的基础.

二、自主构建

自主构建是一节复习课的重点.复习课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要求与新授课是有区别的.对基础知识,复习课重在引导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学会综合运用;对基本方法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变化”.通过变化,将方法的内涵和本质延伸、迁移,转化为相关问题进行求解.因此,这一环节上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围绕“变化”这个关键词来展开.

黄老师是怎样实现这样的教学思考呢?

首先,通过“问题3:请同学们观察以下问题:(1)将asinx+bcosx化为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形式;(2)求y=cosx+sin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3)求y=sin2x+2sinxcosx+3cos2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你能发现这三个式子间的关系吗?”有机地将课本例题、课本习题、高考题联系起来,让学生看到高考题并不神秘,而是我们平常学习的引申、拓展.面对“问题”在“变”,我们怎么去应对呢?那就是要紧紧抓住数学的思想方法,用“变化”的观点,将数学问题转化到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上来.然后,自然地引出“问题4:三个问题的解决中都用到了哪些重要的数学变换?”让学生通过这种前后知识的联系,抓住“两种变换”这个切入点,将本节课主要内容突出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知识、方法串联起来,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应用探索

应用探索是一节复习课的关键.知识是“死”的,而运用则是“活”的,学习的知识能否真正为已所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就可以很好地检验.因此,精选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例题、习题,引导学生探索,既强化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又注重纠正学生应用知识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偏差,这是这一环节的重要任务.

本节课,黄老师设置了两道范例和一道训练题,我们看看例1中黄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

问题5:本题与上述范例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问题6:从这道例题的解答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问题的设置注重了以知识技能、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及思想方法等作为主线,适当地为学生搭建了阶梯,让学生“想探索、能探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分析、自主构建,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黄老师十分注重对学生的独到见解进行评价,告诉学生其发现的方法特点是什么,有何启发性,运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或者为何探索受阻,问题的根源是什么等.通过点评,帮助学生总结规律,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对学生形成解题的经验、提高解题能力有重要的影响.

四、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是一节复习课的升华.怎样优化知识结构、掌握解题方法、感悟数学思想、形成知识网络,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经验.

本节课黄老师的总结注重了三个层面的问题解决:

一是通过问题7,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并作了补充、完善,它包括:重要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探索过程所运用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的“亮点”所在,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二是总结归纳知识网络.黄老师注意将学生的个体归纳与全体归纳相结合,让学生既有思维的独立又有相互的借鉴,易于理解、记忆和掌握.

篇9

关键词:小学写作教学;兴趣;方法;训练;培养;自改互评能力

目前,作文批改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凭着自己的感觉对学生的作文详批细改,这儿添词,那儿改句,关键处还给补上几句,唯恐遗漏于万一。教师自以为可促进学生作文的长进,其实,这种传统的作文批改办法,使学生失去了“自改”的机会。长此以往,滋长了依赖教师批改的思想,失去了自改作文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改,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可见指导学生掌握自改和互评作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改习惯,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自改和互评作文的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积极参与评改

为了调动学生修改作文的主动性,就要培养他们修改的兴趣,让学生亲自参与到作文的评改中来。学生通过参与评改,可以在不断品尝得失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学习、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在学生对作文进行修改后,教师还要善当“伯乐”,用心体会学生修改作文的良苦用心,多努力表扬修改后的结果,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

二、讲授方法,学会自改和互评

1.自评自改

教师要认真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自己修改习作。鲁迅先生说:“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词、段删去,毫不可惜。”教师可要求学生在学习自改作文时至少要把习作读三遍。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第一遍仔细阅读,找出习作中明显的错误;第二遍逐句用心读,边读边细心搜索,找出比较隐蔽的错误;读过第三遍后,学生还要进行认真分析,寻找值得推敲的问题。这样就可以进入了第二次修改了。接着从题意、中心、内容、感情、结构、语言等方面来一个“回头望”,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从点到面、实事求是的评价。最后,对文章再次阅读,寻找出自己本次作文的最大亮点,或找出今后作文中应该改进的地方。在这样的自我修改、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着。

2.团结合作,互评互改

在学会了自改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的互评互改。让学生自主修改作文,有时达不到最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人人都会认为自己的东西总是最好的。因此在作文评改中,我积极开展了同桌互评,让学生按照作文能力高低结对互改互批。教师把修改权还给了学生,学生很有新鲜感,他们怀着好奇心,以主人翁的态度当“小老师”,格外认真投入。互改后换回自己的作文,针对修改内容还可以讨论,共同寻找满意的改法。这样,又进一步训练了自改作文的能力。

3.群策群力,集体共同评改

在学生进行完自改和互评之后上交的作文批改中,我首先对所有学生的作文通览一遍,找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在作文课上和学生一起再次进行集体评改。该篇作文的学生还可以谈自己的写作想法,其他同学可以向作者提出问题,也可以谈自己对习作的意见,作者也可以答疑,大家各抒己见,满足了学生共同参与作文评价的需要。同时,我还注意向学生介绍规范性的批改符号,讲解具体的批改方法,从点到面,对典型作文进行全方位的改评。这样做,不但使学生学到了别人作文的长处,起到了互相促进的作用,而且也使学生学到了作文修改的方法。这种集体评改,趣味性强,容易调动学生自改的积极性。

篇10

激励性评价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评价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它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如何把激励性评价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大胆尝试。

1.尊重个体差异,让评价成为学生向上攀登的阶梯

学生的发展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激励性评价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1.1“沙里淘金”,消除自卑。适当、及时的鼓励性评价能对学生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而要达到这一点,教师要善于为落后学生或学生学习中暂时落后的方面创造种种成功的机会。通过教学评价,让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闪光点。教师在评价时可以运用“低起点、小台阶、”的方法,鼓励学生满怀信心去争取成功。例如:我有一位学生,通过三年的语文学习,在同学心中,甚至在她的心目中,都认为自己是一个语言天赋极差的学生。为此,他上课几乎从不举手发言,与小组内同学合作表演他也很少参加,作文语句都写不通顺,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他都显得非常被动。直到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我参加了他们小组的活动。在课堂上他在小组伙伴的鼓励下,表演了课文的情境对话。表演中虽然表情、语调尚需加以提醒,但对他来说,已经相当不简单!当时我高兴地举起他的手说:“大家瞧,他今天表演得多棒呀!看来只要勇敢地尝试,就一定会有进步!”其他同学也发出了赞叹声。这时我从他的脸上看到了久违的成功的喜悦。接下来的语文课里我常能看到她自信的笑容,她学语文的兴趣也在逐日提高。所以只要教师提供激励学生发展的反馈信息,使“学困生”认识到自己的强项,就可以为学生今后如何发挥强项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也充分开发了儿童的发展潜能。

1.2以“我”比“我”,激发自信。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同学们所关注的焦点往往是那些少数的优等生。而学习水平一般或是不太好的同学往往很难看到自己的长处与进步。如果能够引导他们以“我”比“我”,从纵向比较中,他们将会看到自己的成绩与进步,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增强前进的动力。如:课文朗读正确、流利,体会作者感情准确到位,遣词造句新颖独特,作业书写工整漂亮等等都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也可以通过填写随堂记录卡的方式进行评价。如:“你今天有什么收获?”,如果有,学生就可以在这栏后面画上一个笑脸的符号。使学生很清楚的看到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不断地由小成功积为大成功,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信心,激发内在的学习主动性。

1.3找“岔”挑“刺”,消除自满。教学评价中应避免“廉价的表扬”,对于较轻松的学生,频繁的激励式评价会使他们飘飘然不知所向,助长他们的自高自大的情绪。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堂和平日的学习表现,展开生生互评或自我评价。找缺点,寻不足,让“优生”心服口服,使他们真正看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激励他们精益求精,锦上添花。

2.关注学习过程,让激励性评价成为开启艺术殿堂的金石

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当我们的孩子在积极提问和答问时,当他们大胆尝试时,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时,我都及时对这一切给予鼓励和肯定。文学家罗曼罗兰说:“不要在乎事情的结果,只要曾经努力。”不管孩子最终表达出的结果怎样,过程中的那份肯定的激励的评价都会给他以成功的感觉。传统的教学虽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没有明确要求,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评价方面,也仅限于老师对学生的单项评价。

新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是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评价体系上也就更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这种激励性的多方面、全方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大大地改善了课堂上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

2.1评价学生学习活动。学生在学科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中智育得到发展很重要。教学评价必须与学科教育目标和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因为这些内容是培养目标的一部分,是必须关注的,同时它们也是学科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就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积极参加讨论,是否愿意帮助他人,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是否有合作精神等,这样才能将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落到实处。

2.2在学习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思维品质。评价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思维的正确性,还要从思维习惯、思维方式以及思维的发散性等方面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往在课堂上,学生回答不可能每次都正确,这时,有些老师便常常以“对”或“不对”来评价,或者引导学生以“好”或“不好”来互相评价。至于好在哪里,又错在哪里,该怎么分析,学生无从知晓。在激励性评价体系中,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这样的评价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才是更有利的。

2.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评价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如一位教师在即将下课时对全班同学的学习做如下评价:“今天一堂课,同学们通过分角色表演、小组合作等形式,懂得了寓言两则的深刻含义,同学们的团结协作精神真值得嘉奖。”这种带有激励色彩的评价,体现了教师评价对学生通过努力,进行获取、形成、发现知识过程的肯定,有利于学生保持这种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在我设计的随堂评价记录卡中还有这样三栏:你今天认真规范地书写了吗?你今天主动阅读了吗?你今天主动与他人交流阅读体会了吗?我想这都是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评价。如果他们养成了这些好的习惯,那在他们的成长记录卡上会出现许多张可爱的笑脸。

3.关注学生在评价中的作用,让评价成为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

激励性评价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激励性评价提倡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同时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

3.1鼓励学生自评。进行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能力。如:引导学生设计自评卡进行自我评定。

3.2鼓励生生互评。让其他学生在倾听与交流中进行比较和判断,可以提出疑问,请发言者解答。使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通过互动、讨论、碰撞后形成对评价结果的共识。经过生生互评,被评价者都会高高兴兴的接受对方的建议,也有少数学生坚持自己的看法,不断陈述自己的理由以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篇11

一、深入生活了解周围的人和事,用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作文教学不仅仅是追求升学,更是人才的培养。要让学生懂得文章是表现生活、再现生活,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可以弘扬真善美,也可以抨击假恶丑。作文教学要力求做到既教学生作文,又教学生做人。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积累素材,习作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写出他们眼睛里的世界和跃动着的童心。在习作体裁上不拘一格,可以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也可以是发表某种意见、阐明某一观点的议论文;可以是介绍、说明事物的说明文,也可以是计划、合同等应用文。

要把学校的作文课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可采取课内作文、课外练笔,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召开演讲会、读书报告会,编辑小报等多种训练形式,多渠道、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二、读背相结合,读写相结合

《教育心理学》指出:“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备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故应加强诵读、背诵训练。语文教学时要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功夫。现在的教材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但教材中要背诵的地方却是为数不多,所以我除了落实课本的背诵量以外,每学期还会补充十篇左右的诗文和现代中外名篇,要学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背下来。

俗话说,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学生读的东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多。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确实是一种好办法。就类型而言,包括摘录好词、好句和读后感。写读后感是属于创造性读记,它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及情感的有效参与。

三、具体作文前后的要求

1、观察体会生活,获取生活素材。鲁迅先生说:“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比如说,人们高兴的时候要笑,伤心的时候要哭,这是人之常情,可是有时候也有特殊的情况:至深的悲痛常无眼泪,极大的欢乐却往往是热泪盈眶。就说笑吧,也有各种各样的,如哄堂大笑、捧腹大笑、嫣然大笑、掩口而笑……作文要写得真实,必须准确;作文要写得具体,必须细致;作文要写得深刻,观察必须透彻。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只有仔细观察,善于抓住特点,才能找出它的变化。

2、练好口头表达。写前要指导学生构思文章、口头表述。口头训练,要求学生首先依据习作要求复习课文的有关章节,从读学写,强化训练重点;然后,让学生口头叙述观察的事物并谈出对所叙述事物的看法或见解;最后,训练学生口头表达。教学的每个环节应注意群体作用的发挥,视具体情况组织学生进行评论。

3、写草稿。要求学生写完后,至少要读两遍,注意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仔细斟酌词语的运用,修改不通顺的句子,删去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

4、评,即评改作文。评改作文要在教师掌握全班学生作文总体情况并在课堂上做出总结的基础上进行。

四、通过几种方法培养写作能力

1、自己命题。培养学生自己命题的能力要和阅读教学中的审题结合起来,通过审题,掌握文章题目的基本形式,学会审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在自命题作文训练中可以借鉴阅读中文章命题的形式,练习自己命题;在命题作文训练中可以应用在阅读中学到的审题方法练习审题。自己命题的要求是:题目要具体、新颖、简洁。

2、自己立意。培养学生自己立意的能力要和阅读教学中的概况中心对应起来进行训练,要让学生知道,所谓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一般包括写什么和为什么写两部分。

3、自己选材。培养学生自己选材的能力,要注意两点:借鉴阅读中有关文章的选材方法,让学生懂得材料的选择、取舍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根据中心的需要,有用的则取,无用的则舍;重要的详写,次要的略写。要注意选取那些和自己认识水平接近的材料,选取最能揭示事物本质的材料。

篇12

论文摘要:当今人类已经走入“地球村”时代,人类之间的交往已经关切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历史课教学不只是学史.鉴今,而且还要弘扬人类历史文化与文明.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新的理念,因此,历史课教学以和平文化为主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当代中学历史课教学应以和平文化为主流的必要性

1,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学史鉴今是历史课学习和历史研究的主要目的,目前在中学历史课教学中的基本现状似令人忧虑,多数教师只是泛泛讲述某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就事论事,对于该历史事件有何深刻的内涵与现实影响,或给中学生以怎样的启示等方面做得很不够;相反.有的教师即使想挖掘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但是不正确的教学论、世界观给中学生以极大的伤害与误导。如在对“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这一历史事件的讲述和现实愈义的挖掘上,以不同的语言和观点来处理,就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后果。

一种讲述是片面强调联军罪行,这会使学生形成狭胜的爱国主义观点和民族复仇主义,盲目排外。这不但影响当前的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更不利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第二种讲述是片面强调外国实力强大,这会使学生形成崇洋媚外的观点。中学生的鉴别力较差,听了这种论调的讲述,容易在心里造成妄自菲薄,外国的一切都是好的甚至衣、食、住、行都讲究洋化丧失了民族自茸心和自信心。

第三种讲述:八国联军侵入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我们痛恨战争,希望和平;同时,我们更要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样才能不被欺辱,才能维护世界和平”。这第三种讲述,较客观,教学观也较正确,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爱国激情、位憬和平、向往美好的情感,培养中学生的和平发展观点。这才是我们所倡导的主题思想。

在历史教学中,弘扬和平文化的主旋律和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从上面列举的三种讲述不难看出,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以不同的教学观去讲述,会使学生形成截然不同的历史观,对他们身心成长起着积极或消极作用。一个历史事件有不同的层面,对于中学生来说,很难全面、准确把握某一事件的性质、影响,而且他们世界观尚未成熟,分析、观察问题的观点极具易变性,如果以一种片面、消极的教学观去引导他们,在其抵制错误力极低的情况下,他们会毫无防范地接受这种片面观点,一旦这种观点被他们所接受,在他们个体中产生的影响又是很深远的,因为中学时期又是他们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因此,当前中学历史课教学必须以和平文化为主流。

2,是当前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要求

中学历史课教学要强调和平文化,以和平文化为主旋律,不但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更是当前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要求。在《教学的使命一一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宜言和行动纲领)一书中指出:“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倡导国际理解教育,导通过全面教育来促进和平与民主,重申了“和平文化”的思想,反对战争和暴力,并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过去那种“只教权力史而不教知识史,只教战争史而不教文化史”的局面。又指出“和平文化是一种广泛的、多层面的和总的概念,它意味着要有各种文化、意识形态和信仰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接受的精和平文化是信息的集合体,是一种道德,一种个人和集体的精神状态,是一种为人处世和作出反应的方式。 3、是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当今世界已是“地球村”时代,国际关系已不是单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关系,而是全人类的问题;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不只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而是全人类的问题。因此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应尽责任和义务,也是涉及每个地球人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二、如何弘扬中学历史课教学的和平文化

1、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更新中学历史课教学内容,树立和平发展的历史观,以历史的“和平文化”为主流。如果我们不顾及中学生的实际认识情况,不顾及当今人类和平发展的现状,大讲特讲权力之争、暴力战争等一些所谓“斗争文化”问题,那么就势必在中学生圣洁的心灵上打下暴力、复仇、争斗、媚外、尚武等烙印,这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都是不利的,他们会用一种不健康的手段和观念来搞宗派、搞权术、搞争斗等,不利于形成和谐与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同时对中学生本身来说也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品格。特别是在当今改革开放接纳外国先进经验和优秀文化成果时,以及国际间团结协作谋求共同发展时,强烈的民族复仇心理会对此造成极大的心理障碍,这与当前经济发展、和平共处的国际大气候相违背。

2、我们应在历史教学中适应时代需求和中学生身心发展实际,加大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知识史、文化史和发展史的含呈与比重,并贯以和平发展的理念,让广大中学生了解到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优良的革命传统,了解到世界各国的文化文明和科学技术推动人类历史的进程,以及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这样不仅充实了广大中学生的知识含量,而且还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激情、热爱人类文明的激情、热爱和平的激情,从而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篇13

[关键词]标准 评价 语文教学

一、重视激励性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因而,要在评价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纵向发展,更加关注进步的连续考察,进行过程性、动态性的评价。使学生接受评价的同时,能够学会判断自己的进步,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成长的快乐。

课改倡导的评价取向不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激励,可以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可以增强自信,可以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的活动。我们在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采用了目标激励的方法,引导学生针对个人不同的实际情况制订自己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二、及时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学生一般性发展的评价需要关注其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包括理解的合理性,综合性,独特性,深刻性,系统性,反映智力过程;问题解决的能力,包括学习过程中的迁移水平,在新情境中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在评价学生掌握知识时,除客观评价基础知识的掌握外,所获取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及转化的思想等都是评价的重要内容。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众的讨论切磋,所以要力改单一的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通过多方互动、互评。了解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寻求最佳的教育途径。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人格发展的差异性,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水平,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推进,分类指导,作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评价的认同,使学生从多方面来把握自己的现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全力投入,尽情发挥,获得发展。

三、重视评价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我们在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时,要注意考察学生是否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语文学习,在小组的合作中是否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质疑,进行小组合作,并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解决问题

学生对老师的敬畏感中,可以说是畏大于敬。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受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这居多,主动接近老师者较少。而今素质教育需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躬下身子和学生说话,就显得极为重要。如课堂上,老师应深入学生中间或倾听,或询问,或轻抚学生的肩背,或以孤立的目光迎接学生的畏怯,学生就会轻松中学习,在愉快中接受,再不知不觉中消化理解,学习就不会成为一种负担和压力。不仅仅要求教师在行动上躬下身子面对学生,教师更重要在思想深处把学生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学生人格。课堂上,一定要让每个同学都能感受到老师在关怀他(她),老师心里有他(她)。学生回答问题,答对了既要给肯定,来不及表扬的话,一个眼神也能让学生感到老师的满意。即使学生说错了,也要让学生体面地坐下去。要真正成为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其个人修养,个人魅力在学生心目中一定是被认可的。

四、要重视多角度评价学生

在实践中,我们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适时地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点拨、启迪,让学生从中受到鼓励,明确方向,大胆挺进,达到自我教育、自我调节、主动发展的目的。

1.自我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或自我审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我评价进而学会自我反思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自我评价既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初步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不管是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在阶段测评中,我总是提供给学生自评的机会。

2.教师评价的方式。教师对学生表现的观察。把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这是各种评价方式运用的基本要求。教师在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时要重点观察以下几点:一是学生的兴趣、情感和态度的发展;二是从自己周边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三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四是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

3.互相评价。 学生之间的评价,最能反映出学生在学习中的细微变化。借助学生之间的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知识的掌握、情感态度的变化、能力的形成。评价内容有:认真倾听、积极发言、提出问题、认真思考、愿和他人交流、会欣赏别人、作业书写等。

4.家长参评。家长参与评价,他们一方面了解了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也由以往容易出现的对学校教育的埋怨者变成协调孩子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另一方面也整合了课程资源,使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和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紧密地结合,形成合力,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沟通,及时发放调查表。

五、丰富测试评价内容,让测评成为学生又一次进步的阶梯

在评价中如果能以充满趣味性的游戏形式出现,可以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接受考查,能够很好地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他们在这其中体会到学习的愉悦;能够给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真正达到了让学生“乐考”的效果。这种测评方式学生非常喜欢,学生对语文越来越有兴趣。试卷的改革让孩子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参与测评,消除紧张氛围,并乐于测评,喜欢测评,这也是我们要达到的测评目标。

篇14

[关键词]和谐管理 科学制度 人文管理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064-01

和谐管理是院校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是一种凝聚人、激励人、成就人的学校管理目标;是院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谐管理应注重科学制度和人文管理的有机融合,二者相互渗透、有机协调,可充分调动院校官兵工作热情、激励创新精神、增强全员参与管理意识,提高学校管理工作效益。

一、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是院校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

中国有句俗语“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院校建设与管理中要对教育训练工作进行全面规范,其中包括教学基本制度、计划管理、组织实施、质量管理、教学建议、人才队伍建设、教学保障、装备保障等制度,建立评价、考核、激励机制,要做到教有规,行有则,绩可评,人尽其责,物尽其用,就必须形成一套科学的精细化管理制度,一种和谐的、能够共同遵守的、契约式的约束机制,并成为教职员工的行为准则。合理可行的教学制度、组织实施、质量监控与反馈制度、教员评估与奖罚制度等,可以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客观上也抑制了人性中的懒惰、任性、自由散漫等弱点。通过监督机制,保证制度的落实,是院校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对、学术腐败、自由主义起抵制作用。因此,一所大学的科学管理水平是否先进,直接关系到这所大学发展的好与坏。只有具有一流的科学管理制度,才能制订出科学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才能构建高水平的学科体系,为院校快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人文管理是院校发展的推动力

人文管理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更着重于激励人的自觉性,是以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引导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按照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有序和谐地进行不同层次的管理。其目的是通过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人文管理倡导“鼓励文化、激励文化、欣赏文化、分享文化”的崭新理念。集中体现的是儒家思想精髓的“仁者爱人”。“仁爱”主要体现为尊重人、宽容人、理解人和善待人。“尊重人”,在院校里,干部与群众、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应该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应该给予群众、教师与学生参与制订相关政策和制度的权利,让他们参与管理,这样的管理制度才更具有现实意义,更具权威性和民主性;“宽容人”,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能够原谅曾经犯过错误并改正的人,是形成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的基础;“理解人”,经常换位思考,管理者要站在被管理者的位置去思考怎样管理,而被管理者要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这样管理,这样就能够增进互相理解,化解矛盾,建立平等、宽松的环境;“善待人”,人性中最可贵的品质就是真诚,作为管理者要动情,对师生有深情,以心换心,沟通情感,充分肯定他人的进步,将会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训练的积极性。每名学员身上都有其长处,也都有短处,所以,要以宽广的胸怀,多看长处,使他们享受成就感和荣誉感。

三、科学制度与人文管理的有机融合是营造平等团结的文化氛围之基,是院校和谐管理之本

制度管理是硬性的不讲情面的刚性管理,而人文管理是带有感彩的柔性管理,若凡事只讲制度而忽视人本因素,就会陷入僵化的教条主义之中。反之,若凡事都讲人情、讲情面,管理放宽要求,甚至没有要求,在“人文”的幌子下大行人情世故,这样不但管理出了问题,还助长了不正之风、腐败之风。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营造出既强调管理又要保证权利;既科学有序、有章可循,又生动活泼。只有这样才能创建健康积极的学校管理文化,才能营造平等团结的文化氛围,创建和谐校园。

据此,在院校管理中要确定这样一个信条:少强制,多尊重;少批评,多宽容;少疑虑,多信任;少不准,多自由,为大家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工作空间。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为构建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的人文精神,形成团结、合作的群体关系搭建平台。积极调动教员干部的主体意识,以发挥他们的巨大潜力,要用自己的才能、知识、情感榜样、行为示范、人格魅力和思想追求构建学校和谐管理,影响全体教职员工,从而聚合起一种能发挥集体战斗力的优势,做到“无为而治”,为学校的快速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叶澜,郑金洲,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道俊,郭文安.关于主体教育思想的思考[J].教育研究,1992.1l.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