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程思政专业建设范文

课程思政专业建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课程思政专业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课程思政专业建设

篇1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有效措施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企业不仅需要具备高技能的人才,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以高校计算机专业为例,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随着课程改革以及社会的逐渐发展,道德素养的重要性也逐渐得到了重视,所以计算机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

一、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

(一)课程思政与计算机专业具有共同的社会服务性质课程思政和计算机专业教学是具有共同的社会服务性质的。计算机工作者可以将自身的素养融入工作中,并通过相应的工作内容体现出来。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到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正确引导,净化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使其在工作之后,自觉地将客户需求放在首要位置,真正为大家服务。

(二)课程思政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课程思政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首先,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每年都会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人才,而人才的质量将会对社会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因此高校为了提升人才的质量,会不断通过思政教育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其次,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变化,培养全面型人才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要求,所以计算机专业教师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思政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课程思政与计算机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致性课程思政与计算机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致性。在社会需要的影响下,计算机专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理论课程的教学,还要进行实践课程的教学。而思政教育可以让学生的实践活动变得更加科学,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最终在思政元素的影响下,提升该专业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特点

(一)创新的教学理念是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风向标要实现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首先需要创新教学理念。在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中,主要是以思想作为指导,具体的教学内容要与党和国家的方向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计算机专业教学来看,因为其课程内容大多需要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所以一般情况下,该专业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只需要将相应的技术传授给学生即可,但是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过程既与传统的思政教育有所不同,又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不同,所以需要进行教学理念的创新。

(二)先进的科学思维是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具备先进的科学思维。不论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还是课程思政的开展落实,都是以社会现实为基础的,任何脱离了社会现实的课程都是无法有效提升学生能力的。将先进的科学思维运用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可以让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变得更加客观、具有逻辑性。计算机专业课程本身就蕴含了大量的研究方法,通过先进的科学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从而加深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三)工匠精神是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核目标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要求人才具有专业技能,而且需要具有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是包括专业技能、人文素养、职业精神等多项能力在内的一种精神。对于计算机这种理工类的专业,更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让学生不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今后的工作中都可以保持一种比较积极的心态,从容应对各种困难。

三、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推动教学的创新发展,提升学生学习热情为了推动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高校应当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思政元素的影响力。比如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时,将其与当下的时事热点进行有效的融合。同时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篇2

关键词:土木工程;知识点;网络教学平台;课程体系;积件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092-02

卓越土木工程师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提出,要建立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加强实践教学及能力培养方式等关键环节。理解知识的认识过程,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手段,梳理课程内和课程间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积件设计思想加强网络课程教育平台、三维实训教学平台构建和实习基地建设,推动课程群优化与教学资源开发,有利于推动立体化教学研究与改革。

一、专业知识体系与积件化设计思想

课程知识的教学过程可分解成知识点单元的过渡和复合进程,这种过渡在时间维度上是单向的,在知识体系的结构空间上是纵横交错的。课程间知识点存在交叉和关联,利用知识点关联和逻辑关系在课程间建立思维和实践上的联系,构建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可使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和网络平台更加完善、流畅,对专业课的理解更趋本质化。积件是根据教学需要组合运用的教学信息和教学处理策略库与工作平台[1]。积件库是教学资料和表达方式的集合,包括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微教学单元库、网上环境积件资料库、资源呈现方式库、教与学策略库等。积件化的学习平台借助于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以积件作为起点,通过导航关系组成千变万化的学习路径。积件设计思想就是将课程知识内容分解成许多标准知识点(积件,相当于玩具积木),成为教学资源库的组成部分。一个标准积件就是一个标准知识点,是同时包含知识呈现方式、学习练习及相关知识链的完整教学单元。将标准知识点按积件方式设计,以一定的顺序连接,就成为课程,遵从一定规则组合就形成课程体系。将这些知识点以积件方式组合成一系列课程,或通过知识点之间的网状关系来学习专业体系,可摆脱单一课程或具体教材的限制。

二、土木工程课程体系整合构想与教学设计

1.重视知识点的归类与逻辑关系融合。研究专业课程和课程之间知识点的联系,根据其类型、性质和特征进行总结归类,把握知识点乃至知识链的构成,进而指导教学设计,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李国强等[2]考虑知识类型提出了结构工程课程体系六大模块,包括结构分析、荷载与结构设计准则、结构设计基本原理、结构工程设计、结构试验与测试、结构工程施工。按模块分类整合可达到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目的,又能构成较宽的结构设计知识平台。把专业课程体系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探索课程体系中知识点的逻辑关联,完整地把握课程的研究方法,不断进行小范围的知识贯通、融合和相互渗透,可有效引导学生理清课程体系中理论间的脉络,理解课程和专业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如可以所在教学楼为钢筋混凝土刚架结构引入刚架、排架和桁架的概念,门窗过梁可简化成简支梁等为例引入,钢屋架的焊接、木屋架的榫接以及现浇钢筋混凝土屋架,当弯矩和剪力较小时,常简化为光滑圆柱铰,杆件简化为链杆,屋架则抽象为理想桁架。这也正是不同课程间知识点的关联和逻辑关系。利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课程内容链接,可以更好地使学生认识知识体系架构。创新思维教育过程中,通过知识点的联系更可发现思维的创新点。

2.构建以知识点为主线的教学资源。基于积件设计思想进行课程体系融合设计,要在教学资源(课件、网络)建设过程中站在专业角度而不是课程角度,确定知识点的各种特性和关联关系,合理分解和规划知识点,并按照对专业体系的理解和教学设计来构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土木工程施工模块教学过程中,在施工问题讲解中多引入结构设计思想和力学概念,可让面向施工企业去向的学生同样感觉到力学和专业在工程施工技术中的重要性。而围绕多次超静定框架体系的求解、无剪力分配法、塑性铰等力学专题,可以看成是涉及多门课程关联的知识点重组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以标准知识点为单元,按积件方式建立积件库,教师仍可按自己的教学安排组织和生成有个人特色的课件。每个知识点反映典型的相关内容,各个知识点相对独立,并对不同课程具有通用性。

3.深化课程知识链的关联与重组。同一个知识点可具有不同的存在状态,既可进一步细分,又可被包含在一个容量更大的知识点中。力学类课程和后续专业课程有重要关联和衔接关系,如“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结构原理”和“钢结构”等课程都涉及材料力学性能,“钢结构”和“材料力学”课程都涉及截面几何性质部分,“基础力学”课程中连接件计算、压杆稳定计算等专业内容“钢结构”课程仍有涉及,结构动力计算部分是后续“工程结构抗震”课程教学的重要铺垫。教学上应避免内容重复讲授或知识点的缺位,更应基于积件思想注重知识再现、重组和深化。现在诸如三峡大学求索学堂等网络学习平台都是以知识点为中心来组织网络课程素材的。一个知识点除呈现其文字材料外,还能呈现该知识点与前驱和后继知识点链接,学生可快速查看相关知识点以及其重要程度、要求掌握程度、帮助理解该知识点的例题和多媒体课件(可包含动画、视频、音频等)。深入研究课程群间知识点的联系,进行课程的整合和关联知识重组,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专业知识链条和知识树结构。基于知识点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可为资源重复利用和扩展带来极大的灵活性,为不同教师从开放的积件库中选择资源或按积件化模式共享教学资源提供便利。但目前网络课程平台并不能帮助专业教师实现课程间的关联和重组。目前一些针对建筑工程专业实训课程开发的商业仿真软件,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多渠道多方法地创设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基于具体建筑工程仿真,在理论课程和实习实践、在校学习和毕业工作间搭设互通立交桥梁,更可以具体工程为背景,以建筑施工为主线,串联土木工程材料、地基与基础、混凝土结构设计等多门主干课程的诸多知识点,为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关联与重组提供教学新思路。

4.建立以积件设计思想的专业课程集成与立体化教学体系。伴随着教学艺术的发挥和教学理念的探索,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为教学手段改革提供了突破口。教学媒体从视听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到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演变过程,标志着人们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传统课件固化了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知识的呈现方式,素材数据的重复利用率和数据共享率不高,学生的参与度也较低。以知识点的表示、管理和利用为基础的课程建设是今后数字化教学的主要方向。基于知识点关联的土木工程专业网络教学平台其实就是积件化的设计思想和网状的结构,这需要有网状的教学软件与其相适应。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推导出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可引导教师改进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个性化学习。基于积件设计思想的课程体系改革,可促进课程体系的融合和优化和立体化教学体系的建立。

5.探索积件设计的微型学习策略。按照积件设计思想建设开放式教学资源平台,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的发展,有助于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基于课程知识点关联和积件设计思想来设计实用、短小、微型的标准知识点进行课程内容组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再到创新提高的学习资源设计符合人才培养规律,便于学生对专业知识体系的掌握。利用基于知识点关联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具有人机交互性、学习的便利性和灵活性。教学平台导学功能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知识点逻辑关系和基于知识点的结构链接,学生可以确定自己学习顺序和掌握情况,二是对知识点关联度密切的前驱专业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巩固。

6.核心知识点与实时实习模式。基于积件设计思想的课程整合同样可适用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可按知识点进行学习和跟踪考核,以学习的核心知识点进行归纳梳理,实施以核心知识点为主的弹性小学分制和实时实习模式[3]。通过丰富专业教学资源,完善实习指导手册,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实训课程、求索学堂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以工程照片、视频资料为主的实习资料库和实习基地建设,使学生全阶段不间断地进行实践教学,实现与理论教学全过程同步的“实习”,实现理论课程(课本)―电子视听和仿真资源(视频、软件)―工地实践(实物)三者的有机互联,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和反复交替过程,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无缝实时衔接,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系统化、完整化,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牵扯到方方面面的改革。结合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特点,在保证课程体系连贯性和知识教育循序渐进基础上,基于以知识点逻辑关系为基线的积件化设计思想,进行网络课程教育平台构建和知识点库建设的专业教学资源开发,推动课程整合和知识融合优化,建立立体化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杨现民.辨析“积件”“学习对象”与“学习活动”――教育资源共享的新方向[J].中国电化教育,2007,(12):60-65.

篇3

【关键词】课程思政;制药分离工程;教学改革

高校是一个人才孵化基地,人才孵化过程是高校坚持育人和育才有机结合的过程。人才培养体系水平高低,关键取决于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力度,评判标准看其是否贯通于人才培养体系全流程中。课程思政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关键点,并且要避免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出现“两张皮”现象出现[1]。检验高校工工作成效的最根本标准是“立德树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引领价值导向、科学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融合为一体、不可分割。全方位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观导向和引导贯穿于科学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之中,帮助年轻学子塑造优良品德、建立正确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是高校培养人才应尽到的义务,必备的内容。学好这门“必修课”壮大教师“主力军”队伍、深挖“主战场”课程建设厚度、夯实课堂授课“主渠道”,梳理并分解高校-学科-专业-教师各层级工作侧重点,各自做好育人和育才工作,按职能分解好任务,在责任书大纲下各自管好“责任田”,确保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齐头并进、相互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机融合,形成互补效应,推进思政大格局建设,促进全员全程参与全方位育人活动中[1]。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树牢其中心地位,完善三方面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学科知识体系、评价体系。如何将课程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学科内容,以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方式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思政内容的选择、融合设计及融合方式至关重要。

1“制药分离工程”课程内容和特点

“制药分离工程”课程重点研究药物提取、分离、纯化、浓缩等理论与技术,现代药物主要由化学合成药物、天然药物和生物发酵药物等组成,所以药物分离工程也涉及了化学、中药与生物交叉的领域,集成了化学分离、中药分离与生物分离原理与技术[2]。本课程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围绕制药工程领域药物提取工艺、分离技术、纯化技术、浓缩技术的全过程,探讨药物提取工艺、分离技术、纯化技术、浓缩技术等工艺原理、制备方法、数据计算及其实际应用。“制药分离工程”主讲化学合成法制备原料、中草药粗产品、生物发酵品分离和纯化的工程技术学科,重点讲述萃取、非均相分离技术、精馏技术、膜分离、吸附、离子交换、色谱分离过程、结晶、电泳、手性分离、干燥和造粒等单元操作原理及其在制药领域的应用[3]。作为原料药生产下游过程的分离纯化,在整个制药过程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将思政政治教育贯穿于“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教学中,有助于提升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涵养、思想品德,从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思政内容的筛选

“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思政内容结合工程学科知识,既体现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智慧、制度优势,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国家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工程伦理和历史责任感。基于本课程学习目标,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学生能够运用制药过程所涉及的主要提取、分离、纯化、浓缩等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工艺,根据实际生产或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方案或设计目标。(2)学生能够针对分离对象的特点,选择或设计合理的工艺路线及进行初步的工艺估算,并理解影响的主要因素,为正确选择设备或装置提供依据。(3)在选择或设计合理的制药分离工艺路线及设备过程中,学生能够综合考虑项目对环境、职业卫生及安全(EHS)以及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或措施。(4)在制药分离技术开发、工艺设计和优化等工作中,学生能够综合考虑包括技术经济、项目管理、技术成熟度等因素,分析和比较各主要分离技术和设备的基本特点,了解其发展趋势。结合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收集中国现代科技成果和日常生活中的智慧等方面课程思政内容。从多角度结合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教学内容,体现制药分离技术发展进程;从工艺技术入手,展现“新”“老”分离技术的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体现工艺创新;以我国科学家的实践经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弘扬老一辈科学家大公无私、为国家崛起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来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来传承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担当精神;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往学科方向进行思考问题,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形成原因,能给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和导向作用体现于学科教学全过程中。

3“制药分离工程”学科内容与思政内容的融合设计

根据制药分离工程的教学目标,融合课程思政目标,进一步结合该课程授课的具体内容,深入挖掘与课程单元操作高度契合的思政元素,以教材、宣传手册、课件、讲义、图片、微视频等为载体,构建思政教育主题案例贯穿于课程各章节中,通过案例法、研讨法等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显性和隐性的思政教育[4]。思政元素应契合相应的操作单元,将价值导向和引领贯穿于科学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中,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部分教学案例如表1所示。

4思政内容的融合方法

4.1充分利用智慧教学系统,推行新型教学模式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教学具有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实时信息互通,远程通讯,师、生、第三方评价等多主体参与等各项功能[6],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因此,我校教师正确有效使用超星泛雅一平三端的教学管理平台对课程思政建设,将与课程思政内容相契合的思政案例、课件、宣传册、讲义、微视频通过该平台与学生共享,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后。

4.2充分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推行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

在“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思政内容建设中,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小组研讨的形式学习课程思政内容,然后将课程思政内容的内化与产生共鸣,小组学习整理形成结论,最后以专题形式进行汇报。翻转课堂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通过思政内容引发学生对相关学科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与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5结语

篇4

关键词:环境化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一、课程内容与思政教学融合的架构

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基于OBE①理念课程体系中很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目前,全国普通高校建有环境类本科环境化学专业点700余个,每年招收新生数万人。该课程的质量和内涵建设的推进符合一流本科教育的时代需求及生态文明建设所需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国家需求。环境化学虽主要是基于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但又有别于传统化学课程的教学重点。该课程是结合地学、生物、医学等交叉学科技术,以污染物为研究对象,注重将化学理论应用于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研究污染物的甄别与表征、生成与释放、环境赋存与归趋、转化与代谢、毒理效应与健康影响以及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的一门课程[4],同时,环境化学也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人体健康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科,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介质体系,涉及气、液、固等不同形态与尺度的污染物;(2)多专业覆盖,涉及农业、冶炼、化工、交通等不同行业所导致的污染问题;(3)潜在危害性,涉及影响人体及生态健康的污染物的暴露,污染危害性和风险性评价、预测与防治;(4)复合性,资源—经济—社会多系统融合,复合污染及多样化解决手段;(5)区域性,污染问题的地理空间差异,区域的环境、生态污染差异;(6)全球性,污染物跨媒介、跨界和跨区域迁移,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环境化学以化学理论为主线,涉及普通化学、大气污染控制、水环境污染、土壤污染、绿色修复等诸多学科与方向,从环境、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治理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理论与原理的掌握、理论应用于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培养,这些都为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科学发展观[5]等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了有效载体与实践途径。

二、环境化学思政教学实践

本课程基于“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全方位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实践。采取课堂理论授课与学生课外拓展学习并重的模式,将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内涵作为主旨思政内容与环境化学基本理论、原理与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以下思政目标:首先是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历史沿革与发展中体会文化自信;在案例教学和拓展自主学习中了解我国对环境问题基础理论的持续探索和伟大实践,深刻体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在专业领域深刻领悟并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培养高度的人类环境忧患意识、环境保护责任感和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并能够基于环境化学的新方法、新理论的拓展学习,对经济—社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和系统分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总结

篇5

关键词:化工基础实验;教改;课程思政;人文素养

大学课程教育教学承载着一个国家未来发展方向与科学定位,通过人文知识、科技技能及科学理论的课程学习和锻炼,可以培养大学生群体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者和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构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良好社会意识。面对新时期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仅有专业知识,没有服务国家、关心集体意识的大学生不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需要的人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培养技术水平高、综合素质强,且具有良好人文素养与家国情怀的大学生,是目前大学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目前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体现。既有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又有服务国家需求,把个人目标放在国家发展中去布局和设计成为当前及今后长时间内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1化工基础实验教学课程思政引入的必要性

大学实验课程教学需要放眼国际,不断改革创新,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2-4]。化工基础实验课程突出强调实践性和工程性,是继化工原理、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四大化学之后设置的重要实践环节,也是化工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矿物加工及过程控制等相关专业的必修课,课程内容涉及团队协作综合实验项目、设备正确安全操作验证实验项目、创新设计实验项目等,这些实验内容特别需要课程思政的提前融入,如服务大局、团队意识培养、安全规范操作意识强化、个人责任意识明确、严谨细致科学精神养成。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团队在授课过程十分注重将能力与素质培养贯穿始终,把课程思政与教育管理思维融入其中,从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建设、实验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建设、人文环境等诸多方面实现有机衔接、协同一体,不断改革创新,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和保障。

2化工基础实验教学课程思政的创新方法与运行策略

2.1建立化工基础实验指导教师教学团队,树立团队合作教育样板

建立化工基础实验指导教师教学团队是凸显课程思政的重要布局和顶层设计,一支坚强有力的化工基础实验教学团队能够科学把握化工基础实验教学发展方向和未来设计。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基础实验教学团队,包含了多名教授、副教授为主力,少量讲师补足,老、中、青梯队培养的队伍建设,强有力支撑了化工学科和专业发展。在实践中化工基础实验教学团队采取根据实验项目分组的方式,建立八个师生团队,从实验预约、预习,到上课过程分工指导,再到实验结束答疑辅导,分工明确,人数随任务有机配合,实现扬长避短,查漏补缺,相得益彰的团队指导优异功效。同时,通过指导教师组建团队教学,也让学生看到,团队精神、团队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化工基础实验教学中课程思政的高质量融入给学生树立了样板和示范。这样,上课时学生就会积极配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服务大局意识和团队价值观,毕业走向社会后,就会自觉站位社会主义国家大局需求和服务全局的献身精神。

2.2针对具体实验项目开展特色课程思政教学,安全教育润物无声

课程思政教学不是死的、僵化的内容,需要教学内容有机切入、无痕衔接和润物无声。针对具体实验项目开展特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化工基础实验指导教师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把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政治需求巧妙融入具体实验操作过程中,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树立为国家民族富强而读书的学习热情和自觉性。如,在化工基础实验教学项目中有板框式机械压滤操作实验,针对部分实验设备需要用力压紧板框操作,经常会有同学不听老师课前指导与实验提醒,误将实验设备压滤机框架移动,出现压破脚的操作,取放安装板框时不小心掉落砸伤脚的操作,试验操作压力设计过大滤浆泄出污染环境及操作人员衣物,甚至损毁设备情况,还有丙酮吸收实验中带压操作与实验中丙酮溶液的吸收输送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安全管控操作,这时适时引入或提前介入社会主义国家公共安全教育,把遵守实验室安全、实验安全操作和集体场所公共安全教育普及同学们,说明安全对于化工相关专业同学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安全操作,才有理想实现的可能;没有安全意识和安全规范操作,不仅无法学习知识、掌握本领,还可能破坏公共财物,甚至伤害自己、危及他人及公共安全。这样,学生面对危险结果,就会高度领会课程思政的安全教育要领与细节要求,学习掌握规范安全的实验操作,锤炼高素质实践能力,达到安全教育不是空口说教,而是润物无声,提高实验教育教学培养质量。

2.3创新小组化实验培养个人责任感,提高课程思政与主体教学内容有机衔接

小组化实验是目前化工基础实验教学的理想模式,组内同学具有不同分工和任务达成,协同配合开展实验。通过在小组化探索实验过程中不断创新,经历了小组人数6人组到4人组的三分之一核减提升、随机组合到男女生搭配优势互补协同改革、同班级实验小组到不同班级打乱建制自由组合、按照学号分组到学习成绩优劣生搭配的共进退团队组合模式等不同改革创新;在此不断教学改革过程中,及时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也创新课程思政伴随模式,在讲授实验主体内容和指导操作过程时,传授同学们团队小组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当有的小组成员不认真学习和协同操作实验,指导老师及时加以提升,融汇课程思政教育的个人与集体、小家与大家、小集体与国家需求的辩证统一,强调民族大义和国家荣誉面前个人努力与个人牺牲的必要性、光荣性、正确性。例如“流体动力学综合实验项目”,根据实验项目特点要求操作过程团队4人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完成,包括1人监测协调实验整个进程,1人观察仪表指示值变化,保证在稳定条件下进行操作,1人操作及1人记录数据。产生不合数据、规律、现象时应及时集体讨论分析其原因,控制进程,防止意外,故实验需要大家共同操作协调完成。所以每次课程最初时段,教育学生一人关乎实验成败,引导明确个人责任意识,实现立德树人,思想引领。这些课程思政教育有力促进了实验项目学习与实验技能教学内容领会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对团队精神与组织协调的感悟。

2.4对标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教育国际化及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创新做细培养严谨科学精神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专业已经多次通过国家专业认证,化工基础实验作为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根据化工基础实验教育教学要求,实验教学过程还在不断改革创新,以提升实践教育国际化及标准化,同时,根据课程思政教育要求,引入技术过硬、政治合格的国家对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化工基础实验单元操作中“离心泵特性测定”实验,因为是带电和带压力操作,容易出现安全隐患,针对性提出离心泵操作实验特殊注意事项,结合国际质量管理认证ISO14000仪器设备安全规范,实验前必须充分预习(指导老师课前检查全覆盖)专业教材及化工专业认证相关部分具体国际标准要求。实验中要求严格遵守离心泵操作规程,经教师检查同意方可接通电路;操作过程中发生故障或意外问题必须按设备及仪表停车步骤停车,及时报告指导教师。在教师处理故障或意外问题时留意学习,观察分析问题并与老师探讨,以提高学习深度和防范今后意外。做完实验先将有关的水源、仪表、设备按顺序关闭,然后再切断电源,经教师检查水、电、气源确定关好方可离开实验室。细节教育决定了化工基础实验教育教学质量,这里融入了规范严谨科学意识的思政教育,操作不细致不规范可能出现安全事故,也影响实验顺利开展,而大学生人才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若缺乏规范和严谨意识,不仅影响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也影响国家建设,因此将家国情怀融于知识技能学习,加深学习过程规范性和严谨意识非常必要。

3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制度和规范保障

加强实验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建设。为实现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国矿业大学针对化工基础实验课程工程化实践特点,除了常规实验室管理要求外,融入了很多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人文建设的课程思政建设思维[12-15],如实验安全准入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办法、课程思政内容质量标准等。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强化安全意识,严格主体责任,明确规范细节,强化爱自己、爱集体、爱国家的基本素养养成教育,引领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一体情怀,使大学生意识到人才培养过程离不开规范化管理,从而强化组织意识。实验课程规范建设至今,没有出过任何责任事故,有力保障了课程思政与实验教学技能培养双丰收的教学效果。构建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思政实验室文化与软环境建设。根据教育心理学及工程实践环节课程学习特点,具有人文氛围的软环境对于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良好铺垫。我们把先期学生实验实践、创新发展的竞赛图片,展示在实验室玻璃幕墙及实验走廊显著位置,在实验教学的课程思政环节随时融入或展开示范。近五年来,基于化工基础实验课程而获省部级及国家级奖项获奖人数多达300余人,所得奖项级别高、影响大,对实验室文化氛围营造及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带来明显促进,在先进同学激励下,每年基于化工基础实验的化工大赛都有大量同学参赛并获奖,有力促进和带动了化工基础实验教学,提升了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

4结束语

篇6

关键词:课程思政;安全工程;教学改革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并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旨在变革过去专业课、思政课等课程相对独立的、碎片化的育人模式,打破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脱节的困境。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所谓课程思政,是一种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1]。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能立足学科特色、专业理论及方法,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有助于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扭转目前专业课程教学中仅注重专业知识传授而忽视价值塑造的现状。此外,寓价值塑造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比单纯通过思政课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也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深度发挥专业课课堂的主渠道功能,让德育教育回归专业课课堂,是践行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

一、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

课程思政于2014年率先在上海市开展试点工作,在2016年习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后迅速成为各大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工作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关于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探讨[1-2],研究表明“课程思政”是有效发挥高校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第二,探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3-4],两者在目标、功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内在契合,但二者又有不同侧重,课程思政虽强调思想价值引领作用,但不能替代专业知识的学习,不能把专业课“思政化”,更不是简单地做“加法”,而是将思政课的内容融入专业课当中,充分发挥二者各自的思政教育功能和育人优势,形成协同效应,增强育人合力。第三,对课程思政建设方法、教学设计及实现途径的研究。如李国娟、于颖等探讨了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和关键环节[5-6];柳逸青等则梳理了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7];张天航、马艳艳等针对某类专业或具体某门课进行课程思政实践的研究,对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如何落实课程思政进行了探索,为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中推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可操作、可借鉴的蓝本。

二、安全工程专业践行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安全工程专业旨在培养能从事安全科学研究、安全技术开发、安全工程设计、安全风险评估、安全监察与监管、安全检测与监控、安全生产组织管理、安全教育与培训、事故应急救援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安全生产事关国计民生,在国家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石油化工、建筑、采矿、交通运输等诸多行业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安全行业是艰苦行业,也是高危行业,合格的安全科技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更要道德高尚,心系社会,有时代担当,具备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以及淡泊无私、甘于奉献的人文情怀。安全学科的上述特点决定了本专业具有显著的德育内涵和更高的德育要求。目前,关于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研究尚且较少[10-11],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路径和具体举措,充分挖掘安全工程专业各门专业课教学中的育人资源和思政元素,结合各类专业课程的知识特点,寻找有效的融合手段,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帮助有个性、重独立的“95后”“00后”青年在大学阶段获得更好的价值引领、人格教育和人文教育,提升政治素质,明确专业责任和职业使命。将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课课堂打造成不仅是教授安全科学技术知识的地方,更是传播正能量、培养高尚品质和情怀的道场。

三、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路径与方法

本文从总体教学设计与实施、梳理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探讨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实现路径。

(一)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路线

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对这一理念的认同是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前提。为此要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组织及推动作用,以支部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为载体,创新专业教师理论学习形式,扩展学习内容,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思想水平。与此同时,立足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特色,从专业顶层设计出发,在梳理本专业职业素养及价值引领方向的基础上,确定思政教育目标,结合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标准,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对照各项毕业要求观测点,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引领”三位一体设计或修订专业课的教学目标,并贯穿落实到教学大纲修订、教案编写、课件制作、课堂授课、课下拓展及全过程评价等各个环节。不断挖掘“隐性”教育资源,寻找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点;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授课手段,不断优化思政元素的呈现形式;积累思政素材,建立安全工程专业思政教育素材库;建立并完善课程评价机制。经常性地开展经验交流、“示范课”观摩等活动,实现持续改进,全面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二)梳理教学内容,实现价值引领

安全学科是理、工、文、法、管等学科的综合,是交叉学科,其学科知识体系中涉及到伦理价值、道德责任和家国情怀的内容较多。立足这一特点,在专业课程的讲授中,不能仅仅“就安全科学理论谈理论”“就安全技术谈技术”,而是要放在国家整体发展大局中来思考,使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知识的过程中,从家国情怀和国家整体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和解决问题,明确肩上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突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勇于创新、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融入当代工程观,增强学生的生态思维和工程伦理意识,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心系社会、有时代担当的安全技术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求精求细不求多,不追求在所有授课章节中全部加入思政元素,而是在授课重点章节上下足功夫,结合时事热点、工程实际案例、模范人物生平事迹等对专业知识点进行二次开发,顺其自然而非生搬硬套、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而非“说教”地开展德育教育,在育人细无声中达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观引领的目的。例如,在入学教育中,为新生作主题为“从事安全工作,需要贵族精神———责任、荣誉、纪律、勇气”的专业介绍,在提高专业认同感的同时培育职业使命感;在专业基础课“工程流体力学”绪论一章中讲解流体力学的发展史并融入科学家故事,力求让学生对科学理论及其演变过程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崇尚真知、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同时感悟科学家的人文情怀;在专业核心课“安全科学基础”讲述风险管理的相关基础理论时,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分析风险管理与核心价值目标实现的联系,引导学生提高对于推进国家、社会及每个公民风险管控意识重要性的认识;在专业选修课“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通过系统讲解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环境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其客观、科学地看待生活中遇到的环境问题,而非人云亦云或以讹传讹。通过对专业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不断创新专业课程话语体系,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

(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混合教学方式

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不断催生“教”与“学”的变革,在“课程思政”的教学环节中,同样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探索教学方式的变革,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总体理念下,探索应用混合教学方法,如协同课上和课下两种教学方式,“课下”利用学习通、雨课堂、云班课等线上教学平台,及时补充参考书籍、扩展材料、视频等课程教学素材,系统有效地开展线上预习、复习、讨论和答疑;“课上”则采用开放性问题导入、主题演讲及讨论、红蓝军对抗、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参与,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入思考,以嵌入和渗透的方式将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辩证思维、职业精神等有机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同时还能避免“说教”式教学的枯燥乏味,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专业知识的传授效果。

(四)建立双维度下的多元性评价方式

目前,专业课程教学考核多采用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内容主要针对专业知识。为了强化专业课程育人效果,课程思政改革的专业课程教育效果的有效评价方法应由单一的知识维度向多维度评价延伸,立足专业技能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维度对教育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以便于及时改进教学工作。然而德育的特点和规律反映出的仅就某个阶段、某门课程或某项活动的思想教育效果进行简单、直接的评价并不合理,因此开展思政教育维度的评价切忌操之过急和过度追求量化。思政教育维度的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对学科专业的忠诚度、对学科专业价值的认同、学科专业方面的操守(伦理)、对与学科专业相关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等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可采取定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为辅,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专业课程维度的评价则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评价内容包括随堂测试、学生课堂展示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线上拓展学习情况以及期末考试等。总体评价原则为“多元性”“及时性”和“过程性”,实现考核方式多样化,旨在让学生注重学习过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结论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课程思政;信息技术教师

0引言

我国以培育师范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政课程的探索、研究和实践由来已久,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机制和格局尚未真正有效形成。有关调研结果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专业课教师,所以研究探索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途径意义重大。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各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明确的路线图。《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教师教育课程,关于课程“教什么”存在一些误区,有人认为这只是一门讲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的课程,事实上,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有教书的本领,也需有育人的意识和能力,各级、各类学校、不同学科的教师都有育人的责任;同时,由于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特性,它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而信息素养在这个时代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对国家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也非常重要。所以,需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一名普通的信息技术教师,虽不能像科学家一样为国家做出贡献,但可在青少年心中埋下科技的种子,发现一种积蓄中的能量,期待他们成为未来的科技新星。

1《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1.1提高师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

育人先育己,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教师本人必须提高思政修养,通过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重新认识课程的价值,对教师自己和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师范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未来的执教者,所以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既要努力做到润物无声,还要将育人理念显性地表达出来,师生共同思考和探讨如何自觉践行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念,以“四有”好教师的标准与学生共勉、共同成长。

1.2培养未来信息技术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本门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学习者亦是未来的教师,他们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将影响其所教授的中、小学学生群体。这里的思政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健全人格、家国情怀、责任意识、团结协作等内容外,还有作为一名数字社会的合格公民所必须具有的科学思维、批判思维及信息伦理道德等内容。如今,智能时代的大幕正在拉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集群加速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价值,无疑能成为一股“向善”的力量,造福于人类,也必然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必须秉持“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科技向善”等理念去创造和使用新技术,人类社会才能有光明的未来,这些理念都需融入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本门课程的思政建设将有助于未来的信息技术教师把握好教学的方向,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融为一体。

1.3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提高学习内动力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地方高校,由于生源因素,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职业理想未树立,对自己将要从事的信息技术教师职业缺乏自信和认同感,缺乏学习内动力,还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地位不高,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上课只是为了考试过关,获得学分,学习内动力严重不足。其中有社会需求的原因,也有专业长期以来形成的择业观念的影响,所以既需更多合力的形成、也需教师的引导,研究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将思政元素与教学有效融合,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唤醒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是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2.1以信息技术教师职业道德观引领课程目标

任何一门课程,缺少思政教育功能,就可能使教学迷失方向,所以必须在课程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融合。《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将信息技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理想的树立贯穿始终。教导学生在决定从事教师工作的那一天起,就应该从内心接受这个职业,寻找职业的价值和乐趣。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将自己的职业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四个统一”,引导学生成人、成才,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成为可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只有这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才能在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中传承下去。

2.2重新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尝试以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工作环节为主线,将课程各章节内容进行梳理和重组,在每个环节,不仅学习如何做的知识,同时注重启发学生思考为何做,比如在“备课”环节,通过课堂讲授讨论,让学生理解备课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教材、正视学生差异以及教学方法的恰当选用等知识后,再以小组集体教研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体会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支撑和引导作用。在分析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时,引导学生注意发掘其价值性,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多数与技术有关,而技术本身是有价值的,所以课程本身就是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课知识,更要掌握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价值。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德”不仅仅是品行、道德和师德,更在深层次体现着“大德”———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客观审视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历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只有掌握事关国家战略利益的核心信息技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信息产品,才能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作为未来的信息技术教师,需有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信息技术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也不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做的技术”,也应关注“为何做的技术”,需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内化学之相关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意识,体会信息技术发展、创新和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方法。

2.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新时代教师要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除需具备“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还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课程思政效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在授课方式上,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交叉进行互为补充,教学方法上,在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结合点设置教学问题情境,变被动说教灌输为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判断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其中蕴含的教育理念、方法和职业规范,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和情感共鸣,从而实现价值引领。在实践教学环节,开展案例观摩、分析、模拟教研,分组到微格教室模拟教学和说课等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渗透职业道德,学生在同伴互评、教师点评、教学反思中不断历练,体验过程中所蕴含的知识、方法和育人理念,将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对未来教授对象的学习负责的意识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2.4在教学评价中体现思政教育

篇8

【关键词】工商管理;实践课程;思想政治教学

在新商科的大背景下,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懂专业、懂社会的高素质新时代商科人才,将会成为未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之一。

一、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产技术的不断变革,新的技术催生了新的工作岗位的同时,也对商科人才的需求有了不同的要求。教育部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在新文科的概念框架下,经济管理教育界专家针对商科教育提出了“新商科”的概念,试图在新文科建设的浪潮中促进商科教育的改革和创新[2]。在“新商科”人才培养要求上,是否具有良好的实践创新能力,能够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文化的新时代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也是衡量人才培养的质量之一。所以,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湛江科技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思政教学相关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够充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指导老师,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专业课程的教师,部分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不强,认为只需要把实践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意识,对课程思政的内涵没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关于实践课程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学缺乏深入的思考。有的只是流于形式,缺少具体的实际育人内容。所以,导致相对较新的实践课程的思想政治育人的教学模式,对于大部分老师都还处于摸索学习阶段。同时,在实践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上,教师课程思政的培训的投入以及相互交流还不够充分,实践思想政治师资队伍的建设没有跟上在新商科背景下,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思政教育发展的要求。(二)没有深挖实践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对于实践课程的开展,主要是根据实践课程的不同主题,结合专业学生所在的年级的培养的目标及要求,设计相关的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但是在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普通存在偏重视呈现专业相关的实践课程内容,缺少以专业实践知识技能为基础的思想政治元素的融入和运用。思想政治元素挖掘不够全面丰富,没有很好地把爱国主义、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及职业素养等工商管理实践教育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充分在实践教学中展现出来,缺乏地引导学生从实践课程中关注国家战略、法律法规、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去思考未来个人职业发展应该具备及需要锻炼的能力跟素质。思想政治育人元素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基础,在新商科大背景下,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新商科人才培养的要求下,设计出具有具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结合专业课程要求及学生培养的目标,挖掘能够具有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元素,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三)教学方式偏传统,缺少育人效果的展现。课程的内容设计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要求和能力的培养,课程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能否善于利用具有吸引力和创新的教学方式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在课程的教学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上,部分教学方式偏向传统。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缺少利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引入思想政治育人的元素,导致思想政治育人效果不佳,缺少根据课程的性质,设计出能够检验课程育人的成效,缺乏育人效果的展现。课程思政教育相对于普通的课程教育,其中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如何能够通过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使学生能潜移默化地从课程中主动地接受相关信息,从而能够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积极地认可相关观点和理念,从而要求主动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等各方面的素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影响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实践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建立实践课程思政教师团队,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教师对于课程教学来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及文化修养对于学生来说起着示范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及价值取向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由一个一个好教师组成的,也是由一个一个好教师带出来的[3]。所以,教师自身首先必须加强思想素质修养,不断学习,从而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实践课程思政教师团队的构建中,由有实践课程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企业导师、思想政治教学指导教师等组成教师团队。专业教师负责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企业导师精通实操技能,熟悉行业发展相关信息,给实践教学提供支持与帮助;思想政治教学指导教师通过指导培训,加强教师对思想政治育人教育意识、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以及加强“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找准实践课程的思想政治契合点,进而保证实践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此外,在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方面,还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定期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培训、研讨等多种形式,通过学习与交流,加强教师个人思想政治修养,提高实践课程课程思政育人的能力。(二)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协同育人,构建具有实践课程特色的思想政治元素。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到企业开展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调研,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企业导师相互交流合作,挖掘适合实践课程的思想政治育人教学资源。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与优秀企业共建实践课程,深入了解企业文化。新时代商科人才培养要着重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在复杂环境中的情绪管理能力[4]。专任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设计教学计划,企业导师结合企业文化、人才需求、项目运作管理等方面具有与实际结合度高,并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相符合的知识点,例如:哲学与企业文化组织结构设计理念;爱国、诚信、敬业、友善与青年责任担当的管理类人才需求的素质;优秀人才在工作中发挥的“工匠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企业家精神,在竞争中不断探索创新等具有工商管理专业特色的实践课程育人元素。让学生深入企业了解真实的企业运作情景的同时,通过传递职业道德规范、创新能力等,让学生在实践课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的内容设计上,设计相关的任务,从而达到校企协同育人的目的。(三)以赛促教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吴岩司长在《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专题研讨会》上,对于实践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强调知行合一、会创等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以课程结合比赛的形式,通过创新创业比赛和创新策划比赛,结合“新商科”大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市场发展和行业岗位实践能力的需求,帮助学生把专业知识融入实践活动,形成较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也是在实践中检验学生能否具备知行合一,发挥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创新的思想政治育人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的同时,也能从比赛中,展示思想政治育人的成果。

三、结语

篇9

1深度学习与数字化课程

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相对,最早源于美国学者FerenceMarton和RogerSaljo的实验教学法研究,按照获取和加工信息的方式把学习者分为浅层加工者和深层加工者,即对应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强调知识的延续与螺旋递进;强调学以致用的灵活学习;强调探讨式的合作学习;强调知识的迁移能力。通过深度学习,可以充分通过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氛围中获得职业认同、专业收获及情感浸润,从而符合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与研究,旨在转变教学观念,结合专业课程特色,将数字化课程建设回归到本源,助力学生深度学习。近来来,通过数据的分析与整理,我们发现当前我校服装专业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个性化校本教材与数字化资源亟待开发;(2)现有的教学资源没有统一规划,建设成果缺乏特色,无法推广;(3)教学资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获取缺乏便捷性;(4)专业课程资源建设中极少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课程资源缺乏交互性,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现有数字化教学资源形式单一,手机终端的便捷性与推广未能体现;(6)数字资源的内容扩展性不够,无法满足学生的深度学习及品质课堂的高阶性、创新性及挑战度,更无法实现项目化的教改思路。显然,目前的服装课程的资源配置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因此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理性看待数字化资源发展与共享现状,是促进数字化课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思路

以我校“手工印染”课程为例,本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主要从课程所归属或服务的学科和专业出发,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课程的顶层设计——链路设计——细节设计层层规划建设,融入教学资源+思政资源的形式,开展数字化课程建设,从而进一步解决传统手工印染技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1顶层设计——思课程设计之妙,构建完善的思政嵌入式教学平台资源

数字化思政课程教学平台的建设首先要从顶层框架设计出发,从人才培养的长远视角梳理专业学习与资源建设之间的逻辑关系,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教材、教法及课程标准,将课程进行重组,划分项目化课程思政模块,梳理各模块间的逻辑关系,层层分解学生成长需求,依据顶层框架设计规划数字化课程建设。依据课程所归属的学科和专业,从课程模块划分,课程建设思路,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等方面体现顶层设计的特色,以顶层设计框架为基础,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任务,构建课程思政平台资源库的框架。我校“手工印染”课程,将弘扬传统文化作为课程主线贯穿始终,重新整合划分课程模块,以培养学生“懂设计、精技术、善创新”的核心能力为目标,采用“分段推进”的教学思路将整体教学内容整合为三个模块,前后之间层层推进,难度螺旋提升,各模块中按照产品开发程序划分教学子项目。从面料改造的单纯印染工艺体验,提升到以服饰品设计制作为目的产品化教学,学生充分体验设计与制作的完整工艺流程。从认知层面认同——感情层面内化——行为方面转变,实现学生的体验感知、情感浸润、以文化人,强调对学生及学科的人文关怀及深度学习。而思政嵌入的课程资源平台,则是以此框架为基础,丰富课前预习、课中练习、课后复习的各种教学资源,将手工印染名师、地方特色染坊、校本特资源等融入专题模块中,在数字化平台资源建设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形成,更加广泛而高效地传播非遗扎染文化。

2.2链路设计——思课程设计之拓,构建手机端公众号资源平台

课程链路设计即在顶层设计的框架之下,链接好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实践、校内教学开发与校外辐射教学、教学人员教学与专业人员引领,思政教研挖掘与支部党建引领,充分开发手机端的资源操作及公众号资源平台。例如本课程团队教师在课程平台资源库中拍摄了一系列的手工印染项目作品制作视频,从课程平台资源中的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视频拓展到课后的社会实践,形成“宣传+学习”的公众号平台资源,从而建成效果良好的课程生态系统,学生通过手机端同样可以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资讯,充分激发学生的沉浸式学习及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同样会邀请一些手工印染的非遗大师,手工印染名师、企业技能大师走进课堂,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不断扩充平台资源的内容。最后将课程思政挖掘与支部党建引领融合,让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既有职业认同,又有情感浸润,达到以文化人的学习效果。

2.3细节设计——思教学设计之巧,构建特色体验馆及课程空间站

细节设计即在顶层设计和链路设计的引领下,深挖课程中的教学模式、建设思政嵌入式教学资源库、打磨思政元素、开发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增值性评价体系,从而关注学生的得艰励同,即得到学习成效、艰苦学习过程、激励学习动力、获得学习认同。(1)深挖教学模式,贯穿平台资源建设“手工印染”课程以扎染服饰品的创作流程为线,以任务和项目为逻辑纽带,按照CDIO教育模式的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全流程划分工作任务,并将工作任务融入于课程平台建设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兼顾不同层次及学生个体需求,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匠心精神的形成。(2)提炼思政元素,融入平台资源例如在专题项目中,文化衫定制(成衣扎染)项目中,项目以“冬奥会文化衫设计”及“江海文化地域文化衫设计”为主题,从项目文化载体,项目主题、创作元素、构思创意来渗透思政教育,植入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怀,串联手工扎染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进行作品创作。在平台资源中,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资源库的现有资源,技法学生的深度创作,从作品转化为产品,融入双创理念。(3)展示文化底蕴,数字VR博物馆建设我们的数字化课程建设中,除了思政嵌入教学平台的建设,同时还开发了数字VR博物馆结合课程框架中的溯源篇—传承篇—立新篇,制作手工印染VR博物馆,展现手工印染的传承与创新。(4)开发特色课程资源,课程学习空间站建设基于专业素养及岗位职业,结合CDIO的教学模式,采用闯关挑战的方式,开发课程学习空间站,例如在学习“扎染叠扎法”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局限于叠扎法的作品制作,而是采用倒推挑战的方式从市场产品及成品推导作品所用的方法、工具及配色图案设计等,通过层层闯关,充分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结合“三教改革”,思考学生乐于接受的课程教学模式,融入数字化课程建设中,让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真正能够辅助课堂,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感。(5)深度评价增值性,提升高阶思维结合量化考核、质化考核及感性维度的评价方式,从课前、课中、课后平台数据分析,形成多维度、过程式、立体化的增值性评价,运用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空间,利用大数据分析、人机交互等技术通过记录学习过程、识别学习情境、感知学习状态,并进行实时统计与分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智能化的学习指导和帮助,包括提供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方式方法、学生学习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改进建议、学生学习资源的智能化选择和推送等关涉学生个体的学习信息。通过“审美表现能力、技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展示表现能力”进行综合评定,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效果,及时跟进课程的更新、优化,给予评估与调整,使学生能够在不同阶段认知不足,形成符合学生本人起点的动态评价标准,克服了过去静态单一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在评价中找出问题,收获自信。

3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篇10

关键词:课程思政;生物教育类课程;路径探析

1生物教育类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生物教育类课程承载着学生的生物教育观、教师观、教学观的塑造工作,在培养教师的专业底蕴上关注学科前沿、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深层次专业知识的拓展,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学知识脉络.如中学生物学习题解析课程,构建了以“知识为底、能力为核、思政为魂”的三位一体育人目标体系.“以知识为底”构建高中生物学知识结构,研究高中生物学习题类型与解题思路;“以能力为核”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以思政为魂”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明确作为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课程兼有专业课和教师教育类课程性质,其思政元素的挖掘主要围绕两方面:一是在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中,通过从教引领和德育渗透,帮助学生“系好职业生涯第一颗扣子”,培育学生高尚的师德修养和深厚的教育情怀.二是教学素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生物习题中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生命观教育、科学精神教育等内容,借助这些载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2]

2生物教育类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建设开局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校级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仍不完善.评价是衡量课程思政实施情况的重要尺度,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能够促进课程思政更好地落实与发展.部分高校对教师考核的重点落在科研指标评价上,同行与学生的评价往往流于形式.如中学生物学习题解析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从各维度掌握高中生物习题,对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或进行思政教育的质量如何,校级层面还缺乏相关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二是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视还不够,教师的思想政治理念将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素养水平.三是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仍不尽合理.思政教育是隐形教育,需要教师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责任担当.高校教师不但要意识到课堂思政的重要作用,还要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效融合,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如中学生物学习题解析课程主要以“题”为中心,教师在挖掘高考生物试题中的思政元素时,倾向于将其从题目中提取出来,以说教的方式表达题目中所体现的思想道德观念,表达很刻意,学生并不能从内心上完全接受.

3中学生物学习题解析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实例

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教育融合,做到“五个融入”———把思政教育融入到教学方案、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实现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缝连接.

3.1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方案

把分散在各类生物习题中有关生命观、生态文明、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思政元素进行系统整合[3],分类融入于教学方案之中.通过对生命自然属性、生命伦理、生命健康和安全、生命责任等相关习题的解析,实施正确的生命观教育;通过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等相关习题,培养学生对自然与生态的保护意识,落实生态文明教育;通过生物科学史的相关习题,引导学生树立质疑、实证的科学精神;通过挖掘我国在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的辉煌成绩,认同科学家们的爱国、奉献、敬业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2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实施以“导、展、悟、扣、竞”为核心的“新五步”教学模式,把思政目标贯穿到教学全过程之中.[4]导标激趣———围绕目标、激发兴趣;展标置境———设置情境、教书育人;悟标共振———互动探究、引发共鸣;扣标演练———回扣目标、演练巩固;竞标分层———层层递进、拓展延伸.

3.3将思政教育融入自主学习

将生物学家传记、生物学史、生物系列科普读物等列为阅读书目,指导学生查阅生命科学领域前沿问题及课堂有关内容的延伸拓展.通过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能力.

3.4将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教学

指导学生与校外导师、中学生物学教学名师交流,强化学生在教育见习、实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基础教育的习题命制、试卷批阅、质量分析全过程,引导学生增长实践经验,感受一线教师的敬业、奉献、严谨的工作作风.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学生践行科学精神,将所学、所思、所悟梳理成文,积极申报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技能竞赛;在环保宣传、三下乡活动中争做生态文明保护的使者;在教育见习、实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中学生物习题编制等工作,注重习题课程思政情境的创设,发挥习题的育人导向作用.

3.5将思政教育融入评价体系

把任课教师、小组成员、校外导师作为评价主体,将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学习参与度、习题分析与讲解技能、基础教育衔接、习题册作业、期末考试六方面作为评价内容,进行全过程考核.使习题分析、讲解技能的评价成为课程思政考核指标之一,对学生进行多元立体的评价.[5]

4结语

生物教育类课程的建设和实践过程始终秉承“真”“实”“润”三原则.“真”,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鼓励学生追求真知、保持本真.“实”,依托实际知识和学习材料,将课程思政教育落实到具体的试题情境中,做到真实贴切,让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而非流于形式.“润”,使课程思政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在教学中注重从“细处”着手,把捕捉到的思政教育点做深、做透,真正起到价值导向的作用.课程思政建设永远在路上,教师担负着教育教学重任,既要做人师,又要做经师,用责任和担当为师范生的成长铺路领航.

参考文献

[1]秦华,闫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25(01).

[2]张艳.课程思政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初探[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06):72-74.

[3]张晓军,吕云,郭志成,等.“课程思政”在高校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03):65-67.

[4]刘秋月,郑明顺.基于目标导向的“新五步”教学程序在一轮复习课中的应用———以“流动镶嵌模型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为例[J].生物学教学,2020,45(07):29-31.

[5]杨昕卉,陈宝玲,张冰,等.教学设计:物理学史课程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03):62-64.

[6]郑友进,孙婷婷,邹敏秀,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课程质量评价机制的建构[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01):78-80.

[7]蔡悦,常飞,夏明,等.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2022(02):94-98+101.

[8]邓小军.“课程思政”在高校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65-67.

篇11

关键词:课程思政;纺织品整理学;教学改革

一、“纺织品整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思想教育和文化素质的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纺织品整理学”是我校(绍兴文理学院)轻化工程专业以纺织品整理工艺为核心、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水和表面活性剂、棉及棉型织物的前处理(烧毛、退浆、精练、漂白和丝光)、合成纤维织物的前处理和整理、蚕丝和羊毛织物的前处理和整理、织物的一般整理、防缩整理和防皱整理,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纺织品练漂、整理加工的基本理论和工艺,主要加工用剂的性质及特点,练漂、整理产品的质量要求等知识。“纺织品整理学”课程原有的教学存在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分离的缺点,课程教学缺少思政教育的融入,重视知识、技能教育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对学生文化素养、政治素养、意志品格的培养和提升不足。为此,迫切需要通过课程建设,凝练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在专业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社会责任和担当[2],在实现课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挖掘并凸显其价值引领功能[3],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纺织品整理学”课程教学目标

1.在专业知识方面。掌握染整加工用水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及水的软化方法;掌握棉及棉型织物的前处理(烧毛、退浆、精练、漂白和丝光)基本理论、工艺与产品质量要求;掌握合成纤维、蚕丝和羊毛织物的前处理和整理的基本理论、工艺与产品质量要求;掌握织物的一般整理、防缩整理和防皱整理的基本理论、工艺与产品质量要求。2.在专业能力方面。掌握纺织品前处理和整理的基本理论、工艺,能独立制订纺织品前处理和整理加工工艺,具有分析和解决练漂及整理工艺问题的能力,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生产质量管理与控制能力。3.在素质发展方面。培养学生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严谨的分析力和科学的判断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培养求真务实、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的品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纺织品整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举措

结合“纺织品整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在挖掘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点及载体、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设计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1.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点及载体。“纺织品整理学”课程共设置12个教学单元,课程所蕴含的主要德育元素以及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如表1所示。限于篇幅,表1中仅列出部分内容。2.教学方法。(1)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将思政教育贯穿于“纺织品整理学”课程教学全过程,立足实际情况,从课程中充分挖掘和提炼爱国情怀、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并转化成具体而生动的教学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重心下移,全面关注学生的期待和发展需求[4]。采用案例分析、任务驱动、探索性学习、项目导向、小组学习、多媒体教学、校外专家专题讲座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理念。围绕教学主题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和主动学习,让学生汲取道德思想精华;引导学生关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并积极思考,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新动向,进而加深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3)加强课后道德实践指导。结合专业知识点活用教学资源,拓宽育德实践平台,加强对学生课后实践活动的道德引导。通过多元化的隐性道德教育,努力将学生塑造成中国好公民,在公共领域更多地展现榜样力量,引领道德风尚。例如,让学生甄别每一周在微信朋友圈内流传最广的谣言,分析混淆视听的恶性谣言,积极践行网络空间“七条底线”,即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信息真实性底线,自觉成为抑制虚假信息传播、维护良好网络环境的核心群体和重要推动者。3.教学评价。改革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将评价内容从单一的专业维度向人文素质、职业胜任力、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延伸,在课程评价体系中设置德育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方法如下:(1)平时考核。出勤、作业、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2)期末考核。(3)德育考核。总结报告(通过该课程学习,自己在德育与专业结合方面学到的东西与体会)。最后综合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50%)和德育成绩(10%),给出期末总评成绩。

四、结语

实施“纺织品整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需要结合课程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载体,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2]胡靖,马星宇,王俊荣.从高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4):41-43.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篇12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转型的环境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如何改革,用什么标准去衡量教学效果是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能力本位考核体系是其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政课作为高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课程建设中也应注重能力本位,注重能力与实践的结合。面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能否紧跟社会热点,将思政课教学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是评价思政课教学是否以学生能力为本位进行教学的重要指标。

除了能力本位的考核评价方式,是否创新教学形式,采取“问题引领式”教学法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建设的重点。“问题引领式”教学注重问题学习,模拟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分组自由学习来开展教学活动。在“问题引领式”教学下,思政课教师选取热点问题,引领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传统教学评价中的教师“以教评教”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已经过时,课程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抛弃填鸭式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课程考核方式上更为注重过程性考核评价。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发展现状

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下,各高校针对思政课教学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为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在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建设过程中,高校相对更为关注专业学科建设,从专业培养方案到实践环节的制定,高校普遍较为重视。在思政课教学建设具体实施上,没有具体的配套方案,大多数思政课改革仅仅停留在会议及文件上,没有具体有效的建设办法。其次,很多高校在专业实训上投入大量资金,但思政课实践教学经费很难落实到位,大量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调研时只能借助于暑假回到老家,自行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研究,过后向学校提交社会实践报告,但大多数学生并未进行调查研究,仅仅只是从网上下载内容上交应付,使思政课教学实践流于形式,不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和民生。再次,在实际操作中,部分高校压缩了思政课教学课时与实践课时。同一门课程,不同的高校开设的教学课时都有差别,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也不尽相同。在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上,也缺乏统一规定,多数思政教师也很少有机会去外面参加社会实践,导致指导学生实践教学能力有所不足。除此之外,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还面临着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课程管理缺少统筹规划等问题。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对策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开展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在不同层次的高校都需要开展思政课教学工作。作为各类高校培养人才的必修课,思政课教学要针对各高校所处阶段,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对于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来说,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对策:

第一,要使学生成为教学实践主体,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灌输式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与实践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学会理解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教学与实践设置上,通过启发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调查研究能力。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在理论教学上,思政课教师要选好教学内容,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要更注重内容的应用型和实践性,结合学生专业调整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上,思政课教师存在着理论水平高但实践能力较弱的普遍现象,要创造条件培养思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第三,提高各高校对思政课重视程度,完善保障措施。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部分高校只注重专业建设,忽视思政课教学和实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相符合。因此,各高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实践建设,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整合?W校教育教学资源,确保思政课教学和实践环节的顺利开展。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意义

篇13

关键词:高职;思政教育;亲和力;提升对策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高校思政工作关键问题在于亲和力不足、缺乏针对性。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如何走出亲和力缺失的困境,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促进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实践育人的标准,将思政教育作为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采取措施提高思政教育亲和力,强化教育效果。

一、营造思政教育环境,呈现思政教育亲和力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创造性地将一列旧餐车改造成全国首家“共青团列车书吧”,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团团书吧”,并成为带领学生学习的新地标。该书吧实现了人与景观的良性互动、思政育人的润物无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依托“爱国兴路荣校教育行动”“出彩铁院人优秀校友引领行动”“工匠精神塑造行动”“清朗网络空间共建行动”,开展入学第一课、铁路知识竞赛等教育活动,聘请优秀校友担任党建、团建指导员,建设中国工程院王复明院士工作站、徐宜发技能大师工作室,思政育人成效显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齐唱组歌”“党旗团旗下重温誓词”“诵读国学经典”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教育活动,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厚植大学生成长成才思想文化沃土。

二、充分发挥思政课堂主阵地作用,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思政课堂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主阵地作用,完善思政理论课程建设标准,建设省级思政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颁布《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及其他教学研讨活动,建设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示范单位,丰富课程思政内容。学校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活动对思政教育的影响力,构建第一课堂(专业课、思政课)、第二课堂(选修课、优长项目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第三课堂(思政教育实践课、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价值引领与知识教学相结合,积极探索“项目化、专题化、信息化”的思政教学改革,将现场教学与网络直播相结合,实现“上大课、讲大道、明大势”。学校开展了大学生讲思政课、文艺展演等思政实践教学系列活动,搭建翻转课堂平台,由学生被动听变为学生主动讲,学生组建教学团队,找课题、讨论,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了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修养。教师引导学生自编自演情景剧,以小见大展现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由家庭故事延伸到中华传统文化,以“讲”促学、以“展”促练,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人的文化自信与自觉担当,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影响。

三、多渠道搭建平台,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邀请知名校友、技术能手、铁路工匠等走进校园开展工匠精神讲堂,从而形成校内外良好的育人格局。建设精英思政教师团队,使之成为引导学生思潮的生力军。思政教师结合时事动态,及时捕捉新闻热点、适时调整工作思路、提前确定主题立意,并制定季度计划、月计划。将思政教育作为学生的需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政教育发展环境。思政理论教学部教师分析钻研教材教法,结合各级各类教学比赛提高教学工作水平。打造“思政金课”,成立“课程思政工作坊”,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内容,建立课程思政案例资源库,拓展课程思政广度和深度。依托新媒体,党政干部设立“微朋圈”,学工人员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精准引导学生,增强思政教育效果。

四、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思政教育感召力

通过官方微信推文及重要活动内容,提升了大学生思政教育成效。教师运用新媒体技术,吸取传统优秀文化精髓,促进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快速发展,同时利用校园模范人物传播校园积极能量,提升思政教育感召力。注重追求“三个点”,持续深化质量建设。一是推送时间“快一点”。“新”是新闻的重要标准,当代大学生注重社会民生、文化娱乐时事,这些新闻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学校官方微信、微博、抖音等公众平台结合学生喜好,将相关方面时事热点短时间内收集、整理、制作,提高传播效率,发挥新媒体影响力。学生通过转发评论,积极参与互动,育人效果显著增强。二是推送主题“鲜一点”。①推送主题把好重要节点,适应时展。如各种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推送,引导广大师生崇德向善。②推送主题鲜明有特色,贴合学校实际。学校新媒体只有借助良好的校园文化才能发挥重要作用,推送的内容才能获得师生的认同。三是推送内容“实一点”。丰富教育内容,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为广大师生送上一道道“硬菜”,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

五、结语

思政教育亲和力的强弱决定了思政教育效果,全媒体时代为思政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使其面临巨大挑战。加强教育亲和力建设,可以助力学生自身的发展,提升思政教育效果。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亲和力的研究作为新兴研究热点,其研究视角、内容等还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基于多个角度对思政教育亲和力涵义加以完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加丰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亲和力的内容。

参考文献

[1]何晗.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研究[D].重庆:重庆邮电大学,2019.

[2]王燕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亲和力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9.

[3]吴芳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亲和力提升研究[D].芜湖:安徽工程大学,2019.

[4]胡晓敏.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5]刘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影响要素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9.

[6]林素琴.从“嵌入”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9.

[7]夏正慧.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9.

[8]袁丽峰.高校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实践研究[J].现代交际,2020(13):14.

[9]栾声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进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3):100.

篇14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评估;Web系统;课程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3-0000-02

Network Evaluation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

Qiu Linru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Dongguan523083,China)

Abstrac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 building assessment, designed to guide and promote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emphasize and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deepen educational reform, to improve the releva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teaching. Analysi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 sou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evaluation system, the use of modern IT mea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 assessment, to better reflect the advanced nature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network assessment system has good scalability and maintainability, easy to promote the use of the reference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onstruction.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ssessment; Web system; Curriculum system

一、绪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高校教书育人的重中之重,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教育部“05”方案的提出,更加肯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作用。使用思政课程评估系统开展评估工作,不仅数据浏览直观清晰,而且数据分析客观严谨,促使评估工作顺畅进行,最终得出客观的评估结果,同时很容易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为课程的进一步建设和改革提供依据。

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旨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重在建设”, 借着本人所在学院迎接思政评估的契机,对《普通高等学校(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抽象出数学模型,分析、设计一个思政课网络评估系统,是校园信息化建设工程的一次新的尝试,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

二、思政课程评估系统分析

(一)系统业务分析。思政课程评估考查是近三年来的数据,业务范围广,信息量大,必须摈弃了传统的手工评估方法,采用信息化的方式进行指标评审,把现实的资料数字化,使得评估更客观,而且效率更高。思政课程网络评估系统促使课程建设进入数据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步伐中,可以对课程的建设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本系统以评估指标为依据,设计了院校信息管理、院领导信息管理、教学工作管理、科研工作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特色项目等多个模块,涉及人事处、招生处、学生处、教务处、思政部等多个职能部门的工作需求。系统还要求设计用户管理模块,对不同的用户进行权限的管理,有效地保障的数据安全性和保密性。同时,系统中有些数据,例如学生信息、专业信息、班级信息和教学计划等,这些数据已经存储在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因些本系统还需要基础数据管理模块,设计接口技术直接与教学管理系统实现数据的共享。

(二)系统流程分析。本系统是以评估指标体系的具体要求进行设计的,指标体系包括领导重视、教学工作、科研工作、队伍建设、保障条件、特色项目等六个大的方面,一共36项评分指标,涉及课程建设的各个方面,系统的功能应该涵盖每项指标的数据,实现数据的录入、修改、删除、浏览、分析和统计等操作,最终生成评估的汇总报表,同时数据可以对课程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系统主要的业务流程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院校信息管理。院校信息包括院校基本信息管理、在校学生信息管理、当年招生信息管理及学院各部门组织机构设置等子模块,院校信息模块涉及学院院办、党政办、宣传办、学生处等学院部门。其中在校学生信息管理子模块和当年招生信息管理子模块涉及万余人的数据处理,信息量较大,可以从基础数据模块调用。

2.院领导信息管理。此模块包括院领导听课记录分析模块、思政课会议管理模块、发展规划及管理文件管理模块、思政理论课经费投入管理模块。该模块涉及学院领导、学院院办、财务处、教务处、评建办等学院部门。各管理模块均涉及相关数据的输入和处理,并对处理后的信息进行分析,并与思政理论课评估标准进行比较,为学院领导提供课程建设的决策。

3.教学工作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模块包括专业信息管理、思政课课程管理及教学过程等三个子模块,其中教学过程又分为备课管理、听、评课管理、教学调研管理及学生评教等三级模块,该模块数据来源主要是学院教务处,通过对相关基本数据的输入、处理,系统可提供教学工作数据,与思政理论课评估标准相关教学的指标标准进行比较,从而为学院领导和各职能部门提供教学工作管理的数据依据。

4.科研工作管理。科研工作管理模块包括教学成果管理、科研成果管理、论文管理和专著与教材管理等模块,该模块数据来源是学院科研处,通过对全院教职工科研成果分类输入、处理与统计,系统提供科研相关数据,与思政理论课评估标准相关科研的指标标准比较,从而为学院领导和各职能部门提供科研工作的数据依据。

5.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模块包括全院师资队伍管理、思政课教师、教师评优评先、教师进修考察等模块,该模块数据来源主要是学院人事处,通过对相关基本数据的输入、处理,系统提供人事相关信息,与思政理论课评估标准相关师资的指标进行比较,为学院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师资引进、培养等工作提供数据依据。

6.特色数据管理。该模块是思政课特色项目内容管理模块,包括课程的特色项目建设内容,然后向国家、省上级评估专家展示思政课建设情况。

系统具有良好的移殖性,可以方便地运用在其他高校,同时还提供了用户管理模块、栏目管理模块和基础数据管理模块,其中用户管理模块可添加、修改和删除多个级别和类型的用户,不同用户的使用权限不尽相同,可保障系统多级用户管理,增强系统的安全性;栏目管理模块便于本系统的扩展与维护,栏目是按指标体系设定,可以方便地进行修改;基础数据管理模块为系统提供基础数据依据,有些数据不是与课程评估相关的数据,但是却与课程建设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必须包含在系统中,保障系统的完整性。

三、思政课程评估系统设计

(一)系统体系架构。本系统是基于B/S模式的信息系统,采用流行的MVC架构设计,包括模型(Model),视图(View)和控制器(Controller)三个部分,使系统结构更加清晰,更好地体现高内聚低耦合的特点,采用MVC对系统进行模块化设计,为系统的扩展性和维护性提供支持。

在 MVC程序中,应用程序通过Global.ascx和Controllers实现了URL映射。当用户进行页面请求时,该请求首先会被发送到Controllers控制器中,开发人员在Controllers控制器中创建相应的变量,并调用Models模型的方法对变量赋值,Views视图通过Controllers控制器的方法读取变量,并将结果页面呈现在浏览器中。当用户在浏览器中对Web应用进行不同的页面请求时,该执行过程将会循环反复。对于Models而言,Controller通常情况下使用Models读取数据库,把从Model中读取的数据存储在相应的变量中。在Models中,Models能够将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映射成面向对象的开发模型,能够使用面向对象的思想进行数据库的数据库访问操作,包括读取、写入、修改和删除等。该系统的视图采用DIV+CSS标准布局结合组件设计;控制器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使用C#编写类和相关方法,传递变量;模型主要使用和LINQ技术来实现数据库的访问。

(二)系统功能模块设计。思政课程系统是按照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设计的,必须为每一项指标提供数据依据,满足每一项指标内容的考核要求。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把36项指标分解到相应模块中,包括院校信息管理、院领导信息、教学工作管理、科研工作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特色项目模块。

为了完善系统,还设计了用户管理、基础数据管理和系统设置模块。每个模块完成独立的功能,各模块可以独立开发,从而提高了团队协作效率。本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部分组成。

(1)系统登录模块;(2)用户管理模块;(3)院校信息管理模块;(4)院领导信息管理模块;(5)教学工作管理模块;(6)科研工作模块;(7)师资队伍建设模块;(8)特色项目管理;(9)基础数据维护模块;(10)系统设置模块;(11)生成评估报表。

(三)数据库设计。数据库是信息管理系统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完成存储、组织和管理数据的工作。数据库设计是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关键步骤,设计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数据库结构设计的优劣会影响系统开发效率以及系统的使用性能。

本系统采用Microsoft SQL 2005作为数据库管理平台,数据表、视图和存储过程都在该软件中创建。通过对系统功能模块的分析和设计,系统需设计的数据表较多,包括用户表、院校基本信息、在校学生信息、当年招生信息、组织机构、听课记录分析、思政会议、发展规划及管理文件、思政课经费投入、集体备课记录、教研室听评课记录、教学调研、学生评教、教学成果、科研成果、论文、专著和教材、全院师资汇总、思政课教师评优评先、思政课教师进修考察登记、思政课特色项目、专业列表、专业方向、教学计划、教材、教研室、班级列表、系统栏目等。

四、结语

思政课程评估系统很好地满足了思政课评估工作的需求,通过对系统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按照指标体系的评审标准生成评估结果报表,为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做得逐个突破,精益求精。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高校必将进入一个新的数字化时代,要求我们要创新思维,改变观念,适应新环境。

参考文献:

[1]黄艳,聂菊华.建立高职院校教学评估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管理观察,2010

[2]龚赤兵.Web开发新体验: 3.5 MVC架构与实战.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