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课程建设的必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岩石力学;双语教学;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221-02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采用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而香港和新加坡的大学主要使用英语教学。台湾也正在加强英语教学的力度。还有很多非英语国家的高校正在使用英语教学或开始设置英语课程了[1]。世界各地都广泛地使用英语授课或者从事各种学术活动,如今英语已经成为了一种科技语言。因此,采用英语传递信息已成为全球文化与科学的主要形式。双语教学,即在课堂上增加使用第二中语言来进行学科的教授,它已经是实施双语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2]。为了推动双语教学的发展,教育部自2001年明确提出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其中“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近年来我国内陆许多高校增开了一系列双语课,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既有英语授课部分,又有汉语授课部分。不少人认为,双语教学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3]。岩石力学是运用力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岩体的力学以及力学相关现象的一门新兴科学,也就是研究岩体在各种力场作用下变形与破坏规律的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科学[4]。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调查分析国内外高校尤其是石油类高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岩石力学建设双语课程的必要性进行了探索。
一、目前岩石力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1.教材陈旧,内容落后。随着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和发展,岩石力学的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建造出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许多高难度、划时代的标志性工程,使得我国在岩石力学的理论研究、室内外试验、现场监测和经验积累方面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5]。然而,作为培养岩石力学高级人才的大学,普遍存在着所采教材陈旧,内容严重落后于目前岩石力学的实际发展水平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理论与现实脱节的现象。
2.教学手段单调,教学模式枯燥。岩石力学的理论比较枯燥,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仅仅以传统的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板书和ppt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求[6~9]。另外,该课设置的课时量相对于要讲授的内容来说偏少,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容易出现让学生对知识只能宽泛了解而掌握不牢的现象,同时也容易让老师被迫放弃部分教学内容的现象。岩石力学包含的力学知识点较多,存在很多公式的推导过程,仅仅靠板书和ppt的形式,不能让学生高效地接受知识。
二、采用双语进行岩石力学的教学的必要性
21世纪是知识、信息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特别是成功加入wto以后,各个行业积极引入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实验设备,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与岩石力学相关的行业也不例外,我国高校教育正面临着更加严酷的国际竞争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需求具有一定的专业外语知识的人才。
1.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虽然也有单独开设了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等专业外语课,但是仍存在一些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给教学带来了困难[4]。所以在岩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中,不应局限于教授专业外语知识,也可以在汉语授课过程中普及相应的专业外语词汇。所以,可以在师资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岩石力学采取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相结合的双语教学办法,教材可以采用外文教材或者添加外文辅助教材以跟进国内外进展,从而保证内容的先进性。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每一章增加相应的专业词汇的英文注解及相关解释。另外,还应提供外文资料供学生参考。这样多途径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又学习了专业外语。既避免了专业课程专业词汇零散的缺点,也增加了学生们学习专业外语的兴趣。
2.增强英语的阅读和表达能力。(1)实施双语教学可以为学生打好坚实的专业词汇基础,补充公共外语教学的不足,促进国际学习交流的效果。随着国际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除
了查阅国际期刊,学生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出席各类国际会议,直接聆听外国专家的演讲报告,并且参与到国际学术交流中去;而更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将可能去国外留学或者工作。因此课堂上采取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们提前熟悉掌握该专业的名词术语,达到与国际同行顺利进行学术交流的目的;而一般的公共外语考试并无法涉及这些专业内容,经验表明只接受公共外语教育不能满足专业交流的需要,这就更加体现出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2)实施双语教学可以通过中英文对照,采取优势互补,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辨析。专业词汇或者定义、表述等由于英语语言习惯与汉语的不同,有时在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会出现生硬、不准确,甚至有歧义的地方,而直接在英语的环境下学习反而更加有利于内容的理解和知识点的掌握。另一方面,有些专业词汇是由学生并不熟悉的词根组合而成的,这时通过与汉语书本内容进行比较可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于英语的构词方式的理解,对类似的生词触类旁通,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3)实施双语教学学生不但可以掌握岩石力学的专业词汇,也可以对其他一些基本的科技用语有所了解。比如基本的数学物理符号的读法、缩写的含义,石油生产过程中的常见设备的英文说法等,同样这些也是公共外语所没有包含的内容。
三、采用双语进行岩石力学的教学的可行性
1.高校教师的英文水平可以胜任双语教学的要求。目前高校中有许多在国外学习访问并且用英文发表文章和进行讲座经历的老师,他们的外语能力可以充分保证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
2.岩石力学的教学资源有许多国内外经典的原版教材。这些教材既包括侧重原理、概念讲授的基础教材,也有充分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专著。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选择其中的一部分作为指定的教材及参考书,以满足不同的教学需要。
总之,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为该课程的主要建设目标,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加强教材等教学资源的建设,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最终让学生掌握本门课程教学内容,实现英语水平的提高。实现让学生掌握绝大部分专业词汇,胜任该专业领域的国际交流,学习跟踪近期国内外反应重要学术和生产动态的文献,了解学科前沿发展情况及最新成果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刘豫,周爱国,郭学锋.普通高校中双语教学的意义与方法[j].科技信息,2010,(12):41+43.
[2]王莹,孙颖,孙雨航,胡忠庆,张思秀,王鑫.工程热力学课程双语教学实践[j].华章,2012,(24):186.
[3]滕小瑛,胡易.以双语教学促进教育国际化[j].物理与工程,2009,19(05):57-9.
[4]黄明奎.岩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8,(04):82-85.
[5]刘开云,乔春生,刘保国.研究生岩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03):79-82.
[6]勾攀峰,宋常胜.岩石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书育人,2009,(15):82-83.
[7]刘开云.探析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岩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新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1):171.
[8]王渭明.《岩石力学》教学改革与回顾[j].教育教学论坛,2011,(14):221+215.
关键词:工学结合;工作过程;教学质量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中,重点提出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可以看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软件编程(Java程序设计)是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因此完善与优化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程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1、 研究目的:
(1)响应《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加强工学结合,服务社会的理念,结合虚拟企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鼓励部分积极性较高的同学利用所学技能服务社会,支持并促使其成果得到应用。
(2)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就职业教学的指导思想来说,就是要把“教师教什么”变为“学生学什么”,再进一步提升为“学生会做什么”。
(3)建立以工作过程为依据的整合化教学内容,融“教、学、做”为一体,完善理论、实践、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的设计,使之趋于合理。进一步加强情境教学中典型模块和项目案例的选取,不仅使之来源于企业实践,同时要具备典型性、代表性,要包含教学大纲所规定掌握的技能。
(4)根据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来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加强技能的针对性,并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础。
2、研究意义:
因为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师为培养Java程序员而设置的,是软件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软件编程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使之适合Java程序员的工作岗位需求,主要意义如下:
(1)建立课程资源库,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的自我学习
(2)进行课程设计,完善教学和学生考核体系。
(3)间接完善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团体。
二、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本课程教学目前拥有大量不同版本的Java程序设计教材,但各个教材的侧重点不同,不能满则Java程序教学的全过程,虽然师资力量充足,教学案例和素材丰富,但依然需要进一步整理完善,使其更合理精炼,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教学软件版本偏低,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教学内容落后,与实际应用贴切的案例较少。
(2)教学方式单一,不能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特点。大量围绕软件设计与开发
的新型岗位出现,大多要求精通Java程序设计,而教学中针对该岗位群的技能培养缺乏。
(3)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
(4)师资充足,但是能力不一,学生水平也参差不齐。
需解决的问题如下:
(1)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
和教学内容。调研与课程教学相关的岗位,根据岗位需求进行教学设计,重点增加新型岗位所需求的技能。
(2)建立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3)课程教学依据市场需求,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方案,培养企业青睐的适用技能。
(4)加强“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如:①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②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③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的比例。④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5)与校企合作单位或者校虚拟企业合作,建立基于企业案例考核方式,使学生考试就是完成企业真实项目,感受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压力、真实评价规则。
三、课程建设现状
本课程教学引进大量经典教材,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这些教材并不能完全适应学校的教学实际。Java技术涉及面广,需要学习的内容非常多,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学习Java技术的需要,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教学软件版本偏低,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教学内容落后,与实际应用贴切的案例较少。
(2)教材介绍技能知识不能满足岗位的需求,学生水平单一,理论与实践结合太少。
(3软件技术人员抢手,但大多要求精通Java程序设计等软件应用,而教学中针对该岗位群的技能培养缺乏。
(4)部分教师理论基础很强,但是技术水平不高,带领学生的实训力不从心,对学生考核主要是理论知识,不能考查学生整体操作能力。
要解决的问题:
(1)选择与教学相贴切的教材,最好是编写贴合教学需求的教材。
(2)准备充足教学资源,包括讲义、课件、企业考试题库等。
(3)课程教学依据市场需求,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方案,依Java岗位群的思路去培养一批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软件人才。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学生考核体系。
四、课程建设目标和思路
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以程序员为培养目标,程序员是岗位群概念,包括界面设计员,数据库设计员,编码员,测试员等岗位。而Java程序设计师针对编码员岗位,以Java为主要技术,通过完成技术实用性,知识拓展性强的教学案例和实训项目,培养学生能够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用例详细设计、编码实现、单元测试、集成等能力,并通过拓展项目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具备软件设计与编码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协调沟通能力。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模式的设计、实施方案的设计。
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遵循“以职业行动获得知识”的认知规律,以岗位工作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对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过程,工作环境等内容加以分析提炼,并遵照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进行深度加工,结合Java程序员的岗位需求,把课程设置为软件编程Java-桌面开发、软件编程Java-web卡 发、软件编程Java-web高级开发三个等级逐步培养不同层次的软件设计与开发人才。并对应构建课程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设计思路如下:(1)以Java程序员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提取及序化教学;(2)融入国家Java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标准;(3)以项目组织教学模块,以工作任务为单位组织教学实施;(4)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使学生用心、用手、用脑展开职业活动;(5)基于企业案例考核方式,使学生考试就是完成企业真实项目,感受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压力、真实评价规则。
响应高教部16号文件的号召,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科建设发展的必经之路,根据文章的分析软件编程(Java程序设计)方向课程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要提高软件专业学生综合水平,提高就业率,进行java课程建设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关键词:课程;理工融合;建设方法;红外物理与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1-0004-03
作者简介:蔺素珍,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号与信息处理;杨风暴,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红外信息处理;王肖霞,女,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融合;李大威,男,助教,研究方向为自动控制;王志社,男,讲师,研究方向为图像配准。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理工融合型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以红外物理为切入点”(编号:2012057)的科研成果。
我国高等教育多以分专业教学的模式进行,在快速培养专门人才之余,也逐步暴露出人才知识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等弊病。为了满足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以“厚基础、宽口径”为目的的教学改革在我国高校已有近20年的历程。其中,理工融合教育理念――“理工同校、相得益彰、工借理势、理势工发、亦理亦工、个性化专业培养”的提出也有10余年,[1~3]其成果包括理工融合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4]理工融合型课程设置、[5]理工融合型实验改革,[6]等等,这些研究主要以宏观的视野探索某一学科或专业的设置,以及基于理工融合的课程体系改革,如走理工融合之路培养应用化学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7]环境科学专业“以岗位为平台的理工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研究、[8]理工融合的基础仪器分析、现代仪器分析、应用仪器分析三层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9]理工融合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10]这些改革的基本做法是:①专业型/专科型学院升格为综合性大学,同时设立若干理科和工科专业,以期二者在实践中“相得益彰”,或者在理科专业加设技术课程、在工科专业增加科学课程;②创办理工融合型专业,如光信息科学与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允许各高校根据办学特点的不同授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11]这些改革尽管成绩斐然,但不容否认,仍有相当一部分本科毕业生还是不能满足市场对理工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就业困难和人才缺乏”依然并存于我国人才市场。
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改革均侧重于宏观层面的教育理念研究、专业设置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可避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庞杂,由于受学制、学分限制,对某些知识技能的教学难以深入;二是对部分内容交叉、密切相关而又分别侧重“理”和“工”的课程而言,如果单独开设,仍以“科学”的视野探讨“理”、以“技术”的方法学习“工”,其结果就常常陷入“堆砌而非融合”的困境。针对这种长期以来在微观层面缺乏可操作性,使理工融合理念很难完全落实到位的问题,考虑到学校教学主要以课程的形式进行,学生的能力主要是在具体的课程学习当中逐步形成的,本研究提出建设理工融合型课程的构想,以促进理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一、理工融合型课程的概念
1.定义。关于课程,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显然,课程的含义是功课及其进程。在西方,牛津字典、韦伯字典等解释“课程”即“学程”。而目前广为接受的观点:一是课程即教材,夸美纽斯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是教材;二是课程即活动,如杜威认为“学科科目相联系的中心点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泰勒认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12]所以,课程是指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
所谓“理”即“理学”,“工”即“工学”。在学科层次和社会功用方面,理学属于科学范畴,而工学属于工程和技术范畴。理学重在探索未知、认识世界,工学重在寻求方法、改造世界。前者是后者的内核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应用。因此,任何将这两大学科简单地混为一谈或生硬地割裂开来的认识和做法都是片面的。[4]而“融合”是将几种不同事物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所以,理工融合的本质是“科学”和“技术”的无缝对接,是水融。
因此,理工融合型课程是指为了使理科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工科生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工程实践能力,在某一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选择兼顾科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两个方面,教学进程安排做到科学知识与其技术应用相贯通,相应地,教学活动组织力求知行统一。以此为据可以整合部分关系较为密切的课程,如应用物理学、光信息科学与工程等专业都在开设红外物理课程与红外技术课程,可合二为一成理工融合型课程――红外物理与技术。
2.理工融合型课程的特点。根据定义,理工融合型课程具有以下特点:①综合性和组合性。教学内容综合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应用两个方面,在编排方式上,采用“积件”的方式,即允许不同专业或不同学习者按照教学目标要求或兴趣适当选择、组合。这样用于理科生教学,可在主要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适当拓展(选学)相关技术应用知识,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激发学习动机;而面向工科生教学时,可弥补或夯实其理论基础,使技术掌握更为透彻牢固;②交叉性和贯通性。教学进程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完整再现从事实现象抽象出规律原理,再将规律原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过程,做到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交叉渗透、融会贯通;③定向性和统一性。教学活动以目标为定向,任务内容涵盖知识技能学习和能力提高,活动方式体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最终做到知行统一。
二、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是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理”是科学,是人类所积累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工”对应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操作方法与技能;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怎么样”。通常认为“技术提出课题,科学完成课题,科学是发现,是技术的理论指导;技术是发明,是科学的实际运用”。因此,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体,既不能从逻辑上也不能从实践中将二者分离。而“课程”是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和教学活动的总和,其中教学内容包括某一学科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当然是关于某一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的体现。
2.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复合型人才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知识运用能力强、具有科学创新精神的人,是知识、能力、素质兼具的人。针对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理工分离、重工轻理的现象,业内曾掀起三次改革浪潮:第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教育部“厚基础、宽口径”的精神下,高校进行大规模合并、升格,目的是通过建设“大学”实现学科融合。第二次是近10年,创办理工融合型专业,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有约20个专业可授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第三次是最近几年,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许多高校兴办了各类“实验班”,如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上,注重基础学科,帮助学生建构夯实的基础知识;在教学实践环节上,注重为学生创建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和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科研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北京大学实验班的改革思路是“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 力求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这些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寻求学生“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协调发展。众所周知,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专门训练和培养,本科生在大学四年间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多的是课程学习,因而建设理工融合型课程首当其冲。
3.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是学生认知的需要。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研究表明,人的认知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较容易。人们常说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所以,任何理论知识的学习如果不以实践为牵引,往往只能机械记忆,而任何技术的掌握如果离开理论指导实际上也只能是机械重复。只有将二者融合,才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4.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是大量“亦工亦理”专业建设的需要。新的时代催生了许多兼具理工特点的专业,如果只是在课程体系建设时将原有的理科课程和工科课程简单堆砌,理科课程仍沿用理科思维讲授、功课课程仍按工科方法学习,学生如何建立理工融合的思维能力与方法?离开具体的课程学习训练,期望学生通过顿悟具备融合的本领是极为困难的。融合的实质是一个新的有机整体的出现,因此,这种思想首先应该体现在具体的课程之中。
三、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的方法
1.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的对象。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主要涉及理工融合型、理科和工科三类专业的部分专业教育课程:①理工融合型专业的部分专业教育课程。所谓理工融合型专业是指参考文献[11]所述的约20个可以授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的本科专业。这些专业通常要求毕业生具有某些领域的新产品新技术的设计、开发、研究和管理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综合贯通的能力。所以,专业教育课程践行理工融合责无旁贷;②理科专业的部分专业教育课程。理科专业主要是培养从事研究、教学等工作的专门人才。这就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途径包括“归纳”和“演绎”两种方式,[13]前者经由“现象――原理/理论――应用”,后者经由“原理――应用――案例”,而这两种方式都离不开“科学/理论”和“技术/应用”。此外,对理科学生进行一定的工程实践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设立若干理工融合型课程是十分必要的;③工科专业的部分专业教育课程。工科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己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与初级和中级工程技术人才的主要区别在于设计能力,而设计本身就是创新。而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种全面能力是学生经年累月接受教育的反映。在课程教学中,对工科学生进行必要的理论基础夯实,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技能,有助于其未来的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在强化技术教育的同时,教学内容中适当加强相关理论知识。
2.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的方法。理工融合型课程是专业培养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课程内容取舍、教学进程安排、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与专业培养方案密切相关。本文以应用物理学和光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都开设的红外物理课程和红外技术课程为例进行探讨:
(1)教学内容上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兼顾综合性与组合性。①教学内容综合科学知识和工程技应用术两个方面。将红外物理、红外技术两大块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使理论和技术结合起来形成红外物理与技术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辐射度量、辐射基本规律、辐射源、辐射的大气传输、辐射量测量、目标仿真、红外成像、偏振成像、红外图像处理与融合等;②部分章节内容采用“积件”方式编排。以理论为主的内容结构为:背景(选学)――概念、定律――应用(选学)。以工程技术为主的内容结构:相关理论(选学)――技术应用方法、过程――前景展望(选学)。
(2)教学进程遵循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做到科学与技术的融会贯通。①红外物理与技术大的构成上,以红外辐射、传输、测量、成像、图像处理的完整过程为线索;②在具体章节内容安排上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如在介绍腔体辐射理论后,利用相关理论对自然景物和人工辐射源的辐射特性进行研究;介绍红外偏振成像原理后,紧接着讨论成像特性及其融合方法。在介绍红外辐射的基本概念和定律时,列举其技术应用实例;在讨论红外辐射源测量和红外成像技术之前,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回顾;③在知识点安排上兼顾“科学”与“技术”的依存关系,如在一些规律和原理介绍之前,呈现相关现象、发现过程等,在探讨规律原理知识之后,增加工程应用实例等。另外,一些习题设计中,尽量与内容形成理论和技术方面的互补。
(3)教学活动安排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①依据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任务设计,兼顾知识、技能和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②教学活动方式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如在红外目标特性、仿真、成像系统、图像融合等内容教学时,首先介绍相关的红外探测现象以形成感性认识;其次,再讨论相关理论、原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学习新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发展成果;③教学活动的流程以“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14]将传统教学模式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如红外图像融合技术教学时,先组织学生观察两个不同红外波段的监控视频,从中发现其成像差异,提出融合任务。然后,简单回顾目标辐射、大气传输、红外成像过程,依据该原理和规律,提出解决方法――融合的一般思路、具体方法和算法,在此基础上编程仿真实现融合;④理工融合型课程的教学活动的评价重点是学生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包括分析、设计、提交报告、汇报等方式。
针对理工融合教育改革在微观层面的可操作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建设理工融合型课程的构想。依据课程即教材、课程即活动的观点,论述了理工融合型课程的概念、特点;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学生的认知、理工融合型专业建设四个方面论述了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以红外物理与技术课程为例,提出从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活动方面建设理工融合型课程的具体方法,以期为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促进理工融合理念在具体课程中的落实。
参考文献:
[1]任晓敏,王建坤.高等教育的世纪课题:理工互动与理工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00,(1).
[2]王永刚.“理工融合”教育理念与北邮物理学专业培养计划[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
[3]魏学燕,纪越峰.“工借理势”试点班工作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
[4]闵祥伟,刘春惠.“理工融合”教育模式的方法论基础浅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
[5]张霞,于丽.发挥“光学”在“理工融合”教育理念中的积极作用[J].物理与工程,2009,19(4).
[6]肖井华,张雨田.“理工融合”的物理实验课程改革[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4).
[7]杨屹,等.走理工融合之路 培养应用化学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3,(7).
[8]朱启红,等.环境科学专业“以岗位为平台的理工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1).
[9]袁先友,等.理工融合的基础仪器分析、现代仪器分析、应用仪器分析三层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研究,2011,(3).
[10]谢海英,杨韧.理工融合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
[1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2]课程[EB/OL]. http:///link?url=xpZuBbP0Wgtyz-nYkJZTqH_mj81b81nKZL2JP9BpfCjUVGiepl1AREZTWOZp9Clj.
[关键词]远程 课件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2-0028-02
前言
我国的成人英语教学的基本现状不容乐观。教师普遍觉得成人英语教学不容易,上课费劲而且效果不理想;学生学习也感觉吃力而收获不大。事实上成人英语与大学专业英语和公共英语教学有很大的不同,成人英语教学是面对不同教学对象进行的一种具有特殊要求的教学活动。继续教育学院学生的语言基础较差,母语作为第一语言的负面影响较为突出,其语言接受能力又受年龄的制约。因此,成人英语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有待进一步更新,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性有待提高。
对于成人英语教学而言,各种媒体教材就成为学员获取知识、提高技能、保证学习质量和效率的基本条件和要素。研究表明利用远程自主学习课件能够有力地配合英语课堂教学,为学校及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在自主学习主观条件比较成熟的条件下,丰富生动形象的远程教学资源是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完成自主学习的重要保障。因此,编写制作一套完整而科学的自主学习课件,为成人英语学习者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进而促进教学质量和效果,成为我国成人英语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课件建设的思路
(一)理论基础
成人英语自主学习课件建设是以自主学习理论和兴趣原则为理论依据,针对继续教育学院的成人英语学习者语言学习的特点设计的,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自主学习工具。
远程教育中自主学习理论的核心是独立学习,强调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学习目的的多层性、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的学习。自主学习一般是指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利用自主学习课件及网络课件,学习者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课件的自主学习来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此外,持久的学习兴趣来自于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吸附力,这种吸附力就是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时时而生的新发现。可见,如何配置课程,让学生学习怎么样的课程内容,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问题。
(二)课件建设的内容
建设与教材同步的课件,首先应该对教材进行详尽而系统的分析,设计出以教材为基础、综合完整、不增加知识难度、生动合理、视觉效果好、能够辅助英语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电子课件。课件建设可以以Power Point(PPT)软件为制作工具,采用多种PPT设计手段。课件以教材内容的展示为主线,基础部分是对课文重点部分的讲解和分析,以及重点单词和词组的讲解示例;拓展部分包括课后各种形式的习题以及文化知识内容上拓宽。同时课件中还应增设每课的课后作业、思考题和电子自测试题。对于已经掌握了单元知识点的学习者来说,自测题能够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强化作用。这种强化作用将有助于学习者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对学科的学习继续付出努力。对于没有达到学习目标要求的学习者,自测题能够揭示出存在问题和需要补充的各种概念、知识,便于采取补救学习或者改变学习的方法。自测部分是在每一阶段的学习完成之后紧接着进行的,从而要求学习者必须独立完成,所以可用它来为学习者的学习定步,促使他们抓紧时间及时学习。此外,课件还要为学生设计安排合理的自学进度表和每课的电子教案,供教师和学生参考。电子教案有助于开阔学习者的眼界,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教案仅服务于教师,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及要点都是通过教师的讲解传达的,学习者往往领悟不好,抓不住重点,学习效果并不佳。电子教案的展示,特别对于基于网络自主学习的学员,在没有教师讲解的情况下,自主浏览电子教案,重点、难点一目了然,容易了解学习的要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学习与思考,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课件全部内容上传学校网站上以供学生下载学习。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设计课件过程中,应本着帮助学生建构学习内容的框架及学习任务途径,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为出发点。课件具体内容不能是章节内容的简单罗列,而是重点和难点的详细介绍和代表性问题的解答。由于远程学生多为成年人,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思维逻辑较强,所以课件没有安插太多动画和过于繁杂的画面和声音,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件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课件的优势和意义
(一)多种媒体与教材一体化设计
成人英语自主学习课件建设应从现代远程教育办学方向出发,针对成人学员自主学习特点,坚持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进行多种媒体教材的设计。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设计坚持以印刷教材媒体为基础,以音像教材媒体网络教材媒体和CAI教材媒体为有力补充的原则,使各种教学资源扬长避短,相互配合,功能互补,使各种媒体发挥综合作用,以便提高学习效果。课件建设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制作,使多种媒体教学资源无论是在配置上,还是在教学内容体系安排及媒体手段的选择上都充分考虑自主学习的特点,提高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有效性。课件建设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遵循教材内容,使语言知识阐述更加详尽透彻,明白易懂。此外,课件层次结构清晰合理,难点分散,重点突出,使学习者不但巩固教材基本语言知识,而且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再次,课件要配以清晰、标准的文本读音,在加深对学习的内容理解的基础上,便于学生的语音练习和听力练习,有助于学生提高语言水平和听力水平,从而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真正做到从自学者语言认知的角度出发去进行课件建设,从而使教材的内容易于接受。
(二)远程自主学习课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面对不断减少的教学课时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以提高课堂信息量和教学效率。远程自主学习课件除了供学生自主学习外,也适用于课堂教学。课件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调,丰富了教学形式,增加了课堂知识容量,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课件中声音媒体的应用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电子教案给予教师指导,加快提升教师的素质。
三、结语
成人英语远程自主学习课件建设顺应开放共享的时代潮流。课件建设是对纸质教材建设的立体化体现,有利于带动立体化教材开发,充分发挥不同媒体的特点,优势互补。远程课件建设区分不同的教育层次、应用对象、应用环境,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课件关注成人自身特点,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资源体系,融合传统面授的辅导方式,发挥了多媒体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的优势,真正利用教育技术服务学生的学习;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发现者。
此外,成人英语远程自主学习课件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学院应该进一步完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服务体系,创造自主学习环境。我们应该尽快制定现代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规范标准,确保校园网的交互和畅通,最大限度地实现多媒体教学资源共享。第二,应加大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监控,面授与远程学习有效结合,充分发挥本课件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秦朗等.提高现代远程教育质量的策略[J].辽宁师专学报,2008(3).
摘 要: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载体,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扩大求知领域、培养兴趣爱好、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学校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现实困惑出发,对农村中学社团建设的现实背景和积极效应两方面做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农村中学;社团建设;现实背景;积极效应
身在农村教育第一线,常常会听闻一些教师发出这样的感叹:“唉――现在的学生越来越y教了。”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的农村教育常常被学生厌学、违纪违规、滋事闹事等问题所困扰,特别到了高年级阶段,这些问题尤为明显。
近几年,随着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落实和农村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素质教育的开展,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沃土。显然,在农村中学开展学生社团建设是有一定的物质保障和理论支持的,这一点毋庸置疑。笔者认为在农村中学开展学生社团建设是改善农村中学当下面临的学情问题的一剂良方,是农村基础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尝试,故而在农村中学开展学生社团建设是尤为迫切和必要的。
一、农村中学的学情现状是开展学生社团建设的现实背景
1.普遍的厌学现象
许多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一提到学习,要么心烦意乱,焦躁不安;要么无所谓,混一天是一天。课堂上无所事事,做小动作、睡觉是常有的事。小小年纪就失去了追求理想和拼搏向上的动力,贪图眼前享乐,怕苦怕累,把学习当成了负担和累赘。当厌学情绪严重或受到一定诱因影响时,还时常发生旷课、离家出走等难以预料的事情。学生痛苦,教师无奈,农村教育处在一种尴尬的局面中,何来升学率及学生素质的提高?又何谈农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2.课外生活单调、贫乏
农村中学学生放学后,许多人不会自觉独立地完成作业,回到家一切活动就与学习无关了,无外乎上网吧玩游戏,几个孩子一块儿杂耍,对着电视机看个没完没了。他们不会自觉地去运动,去阅读,或者上各类补习班、特长班。加上生活范围和眼界的限制,他们没有意识自觉地去打开视野,进行自我充电提高,也没有人为他们去规划这一切,因为大家都这样。可以说一切娱乐活动都是单调而乏味的。
二、农村中学开展学生社团建设有着很多的积极效应
1.农村中学开展学生社团建设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虽然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战场在课堂,但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所习得的知识储备并不必然地转化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而普遍的能力要通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去实现,人格与道德的养成也要借助具体的行动潜移默化。现代教育非常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的这些艺术、科学和人文素养需要我们从小就渐进地加以培养,才能逐步地形成。
2.农村中学开展学生社团建设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
各个学校要根据自身的优势教育资源,成立固定的校园社团组织,如学校志愿者服务社、科技创作社、舞蹈社、合唱社、写作社、书画社、篮球社、足球社等社团组织。我们还要研究成立专项资金,用于购买必要的乐器、体育器材和实验器材等等。学校还要定期组织开展社会自愿服务活动,如研究性学习、小发明展、文艺会演、体育竞技比赛、书画摄影展等实践活动,充分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和展示的舞台。通过开展这些社团活动,我们就能很好地发现每个学生所具有的特长或某种良好的品质。
3.农村中学开展学生社团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教育的理想途径
校园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参与面最广的一项活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一方面能够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丰赡学生文化底蕴,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密切学生的人际交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另一方面有利于活化校园文化,展现校园的勃勃生机和“育人”魅力,促进学风和校风的优化,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学生社团活动中,他们要依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群体,并从中寻找到自己的价值,这对他们肯定自我,增强自信,提高综合素质都有好处。当学生把精力和兴趣投入到某一方面时,他就会不断地改变自己,从不良的习惯中走出来。
综上所述,在适当地、科学地减轻学生的学科学习重任的情况下,通过积极开展校园社团活动,才能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每个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舞台。毕竟,一个人从事他最感兴趣的工作,才最容易获得成功,获得幸福。这样,才能让学生更爱老师,更爱校园,更爱学习……从而自觉地抵制校外不良文化的冲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