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课程建设的重要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篇1

一、声乐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

由于我校是一所使用蒙古语言文字教学的学校,学生的来源和以后的去向主要都在以蒙古族聚居地为主的基层。针对学生以后就业特点,主要是培养基层中小学音乐师资和基层文艺团体骨干,所以在知识传授方面注重实用性和多面性。在教学上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培养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快速有效地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声乐理论教学内容包括:人体歌唱器官的生理构造与歌唱姿势;歌唱呼吸的原理;歌唱发声的原理;歌唱共鸣的原理;歌唱的咬字、吐字规律;歌唱的艺术表现与处理;三种歌唱方法的研究,歌唱教学方法的研究;童声歌唱方法研究;声乐作品研究;变声期如何保护嗓音。声乐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参加各学期的各种形式的声乐观摩,校内及校外的各种文艺演出,以及文艺比赛活动等。从以上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安排上看:主要注重学生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我系目前从事民族声乐教学的师资队伍中,有在职教授、副教授、讲师共9人;外聘教师共8人。

二、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把握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给予认真分析。如:学生声音条件的差异;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差异等等。用统一的模式进行声乐教学是行不通的,必须兼顾普遍性的基础上注重特殊性(即个体差异性),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质的飞跃,走上适合自己成长与提高之路。

2.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渐掌握歌唱技巧。在训练过程中,以下几方面不容忽视:①气息的控制能力。主要指歌唱时气息的运用能力。开始可强调单纯的呼吸练习,如:闻花式吸气、惊喜式吸气、狗喘气、弹唇练呼吸、哼鸣等。这些气吸练习,都可使腹肌更有力,横隔膜更有弹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支持声音。②声音共鸣能力。要想得到有充分共鸣的声音,必须先做打开腔体练习,如:用抬头的方法张嘴、鼻腔打开练习、喉咙打开练习、胸腔打开练习等。然后引导学生声音如何走向,使有气息支持的声音在头部放出,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有共鸣的声音。③咬字、吐字的能力。有了很好气息支持的声音,下一步解决的就是歌唱中咬字、吐字的能力。

3.我们的声乐发声方法是一直采用“四位一体,声音一线”的声乐教学法。四位是指练声或歌唱时四个动作要协调统一,即向前,向后,向上和向下的力量协调统一。这四个力量分别是,第一,舌面始终向前舒展。第二,后咽壁向后上方用力扩开。第三,舌骨、软腭、小舌头向上前方用力抬起。第四,腰部周围肌肉向外扩开撑住。在歌唱中这四个力量缺一不可。另外,在教学中除了应注重塑造人体这一优质乐器外,更主要的是在心理上、情感上做有效的调控,歌唱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生理状态。要想得到优美的声音,演唱时应具有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要在平时声乐课上就应强调。

4.结合学校民族特点,教学当中必须注重母语演唱本民族歌曲,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民族声乐课程由于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了课程配置,学生的学习形式、内容得到丰富、充实,学习效果有较明显提高。实践性教学将重视课堂的教学、排练、舞台实践演出等,力求统筹安排,规范有序。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加强舞台实践活动,增强舞台表演能力、舞台创作能力、互相合作的能力。学生通过舞台实践,自己寻找自身的缺点与不足,有利于学生更加客观地了解与掌握声乐技巧。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院以往一直是对学生歌唱技能训练进行“一对一”和“小组课”教学模式,但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系统的声乐理论指导,甚至是声乐理论教学的缺失。因此,我们对声乐教学的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声乐基础理论课+声乐实践(实训)课”的声乐教学模式。声乐课的具体组织形式是:“集体(大)课+小组课+技能(小)课+艺术实践课”。

1.声乐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声乐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以“集体课”和“小组课”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这种授课形式突出的优点是效率高。声乐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又分为:“纯理论课教学模式”和“含实践的声乐理论课教学模式”两种。“纯声乐理论课教学模式”,是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声乐基础知识和声乐教学法的理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声乐学习中的声乐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的声乐训练方法以及相关的人体生理学知识。同时逐步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和训练手段,以胜任中小学以及各种层次声乐教学的工作。“含实践的声乐理论课教学模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互动性、双向式与教师的引导相结合,以达到使学生全面、客观、高质量地掌握所学内容之目的。让学生在理论中感知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

2.声乐实践(实训)课的教学模式。声乐实践(实训)课的教学模式以“技能(小)课”+“小组课”+“艺术实践”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技能(小)课”是声乐实践(实训)课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持“一对三排课,一对一教学”(即一学时安排3个学生,进行“一对一”个别教学)的教学形式,充分保证对学生声乐演唱技能的训练,这种授课形式主要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合作学习;包装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036-01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过程之中。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在实践课程中,合作学习也非常重要。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团结互助的精神。

一、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艺术类课程在高校课程建设中越来越受重视。艺术类课程可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类,实践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动手能力,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合作学习是20世纪 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目前,在国内外普遍采用了以下几种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1、问题式合作学习。问题式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和学生互相提问、互为解答、互作教师、既答疑解难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种合作学习形式。

2、表演式合作学习。表演式合作学习即通过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或作为课堂的小结形式,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讨论式合作学习。讨论式合作学习即让学生对某一内容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实施自我教育,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4、论文式合作学习。论文式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并指导学生以论文的形式汇报社会实践的结果。

5、学科式合作学习。学科式合作学习是指将几门学科联合起来开展合作学习。

三、合作学习在包装设计课程中的体现

包装设计是艺术设计课程中一门比较重要的分支课程,我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体验了合作学习,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以下论述合作学习在包装设计课程中的具体体现。

首先,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配合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信息,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在讲解包装设计的材料应用这部分内容之后,让学生进行论文式合作学习。学生们可以自由结合,大概5—8人分配至一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一个副组长。周末课余时间由教师组织大家到材料市场去进行考察和调研,看看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包装材料有哪些,并且总结出这些材料的优势以及不足之处。最后由组长和副组长负责,组织大家共同完成一个小论文,以PPT的形式呈现出来,再找出一位同学在课堂上为大家讲解。

然后,在讲完所有理论知识之后,给学生布置包装设计的作业。这时候开始实施讨论式合作学习。按照之前分配的小组,由组长主持,根据作业要求研讨出几套方案。大家可以各抒己见,发挥创作性想象,最后选出两套或三套方案让老师给出参考意见,综合考虑具体实施的条件及可行性,定出最终的方案。

最后,大家开始动手实施方案,把想法付诸于实践。经过之前的几次合作,各小组成员之间更具默契,大家发挥各自的长处,相互协作。比如有一个小组的成员全是男生,他们做的包装设计作业中有手工缝制的环节,大部分男生都不擅长缝制,那么就在其他方面下功夫,只有一位男生擅长缝制,他就主动包揽了所有缝制的工作。各小组都按时按质完成了包装设计的作业,大家都充满了成就感,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合作学习有利于增进同学之间的情感,为以后步入工作岗位与他人合作奠定了基础。

篇3

摘 要: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载体,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扩大求知领域、培养兴趣爱好、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学校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现实困惑出发,对农村中学社团建设的现实背景和积极效应两方面做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农村中学;社团建设;现实背景;积极效应

身在农村教育第一线,常常会听闻一些教师发出这样的感叹:“唉――现在的学生越来越y教了。”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的农村教育常常被学生厌学、违纪违规、滋事闹事等问题所困扰,特别到了高年级阶段,这些问题尤为明显。

近几年,随着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落实和农村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素质教育的开展,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沃土。显然,在农村中学开展学生社团建设是有一定的物质保障和理论支持的,这一点毋庸置疑。笔者认为在农村中学开展学生社团建设是改善农村中学当下面临的学情问题的一剂良方,是农村基础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尝试,故而在农村中学开展学生社团建设是尤为迫切和必要的。

一、农村中学的学情现状是开展学生社团建设的现实背景

1.普遍的厌学现象

许多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一提到学习,要么心烦意乱,焦躁不安;要么无所谓,混一天是一天。课堂上无所事事,做小动作、睡觉是常有的事。小小年纪就失去了追求理想和拼搏向上的动力,贪图眼前享乐,怕苦怕累,把学习当成了负担和累赘。当厌学情绪严重或受到一定诱因影响时,还时常发生旷课、离家出走等难以预料的事情。学生痛苦,教师无奈,农村教育处在一种尴尬的局面中,何来升学率及学生素质的提高?又何谈农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2.课外生活单调、贫乏

农村中学学生放学后,许多人不会自觉独立地完成作业,回到家一切活动就与学习无关了,无外乎上网吧玩游戏,几个孩子一块儿杂耍,对着电视机看个没完没了。他们不会自觉地去运动,去阅读,或者上各类补习班、特长班。加上生活范围和眼界的限制,他们没有意识自觉地去打开视野,进行自我充电提高,也没有人为他们去规划这一切,因为大家都这样。可以说一切娱乐活动都是单调而乏味的。

二、农村中学开展学生社团建设有着很多的积极效应

1.农村中学开展学生社团建设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虽然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战场在课堂,但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所习得的知识储备并不必然地转化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而普遍的能力要通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去实现,人格与道德的养成也要借助具体的行动潜移默化。现代教育非常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的这些艺术、科学和人文素养需要我们从小就渐进地加以培养,才能逐步地形成。

2.农村中学开展学生社团建设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

各个学校要根据自身的优势教育资源,成立固定的校园社团组织,如学校志愿者服务社、科技创作社、舞蹈社、合唱社、写作社、书画社、篮球社、足球社等社团组织。我们还要研究成立专项资金,用于购买必要的乐器、体育器材和实验器材等等。学校还要定期组织开展社会自愿服务活动,如研究性学习、小发明展、文艺会演、体育竞技比赛、书画摄影展等实践活动,充分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和展示的舞台。通过开展这些社团活动,我们就能很好地发现每个学生所具有的特长或某种良好的品质。

3.农村中学开展学生社团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教育的理想途径

校园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参与面最广的一项活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一方面能够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丰赡学生文化底蕴,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密切学生的人际交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另一方面有利于活化校园文化,展现校园的勃勃生机和“育人”魅力,促进学风和校风的优化,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学生社团活动中,他们要依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群体,并从中寻找到自己的价值,这对他们肯定自我,增强自信,提高综合素质都有好处。当学生把精力和兴趣投入到某一方面时,他就会不断地改变自己,从不良的习惯中走出来。

综上所述,在适当地、科学地减轻学生的学科学习重任的情况下,通过积极开展校园社团活动,才能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每个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舞台。毕竟,一个人从事他最感兴趣的工作,才最容易获得成功,获得幸福。这样,才能让学生更爱老师,更爱校园,更爱学习……从而自觉地抵制校外不良文化的冲击。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实践 室内设计 理论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186-01

从专业角度看,一个专业设计师,做好室内功能设计和效果设计的终级结合,必须首先了解装修装饰施工的基本做法和施工工艺,这就要求学生不是单一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内容就可以,还要了解更多,包括土木建设知识等,否则无法实现合理、有效的设计。现代化的高速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人们越来越关注个人工作和生活空间的舒适和美感,个性化的艺术表现和私密性成为现代人居住生活的重要需求。

1 我国室内设计的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室内设计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膨胀性地增长,但就业率却不是很乐观,另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反映优秀设计人才难觅,尤其是一遇到实际操作就会出问题,很多刚毕业的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与实际严重脱节,根本不能应用到实际装修中。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首先就是我们现有的教学体系。我们的高校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能真正满足于社会需求的教学体系,除个别设计院校外,普遍存在教学理论体系的不完善。表现在课程设置随意性强,教材质量不高,教学内容不统一,大部分教学都偏重理论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实践教学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2 对室内设计程序概述

2.1 设计的准备阶段

本文所列举的设计阶段准备工作,指的是中标后以及发包方的合同签订。根据工期的要求编制工作计划书和进度表,根据计划书和进度表协调工种之间的工作,促使他们有效的衔接。也就是说设计者在设计任务书的时候要明确其要求和任务的执行性。其中包括:功能要求、建筑规模、工程性质以及装饰的程度等,还有就是资金的使用和预算。结合任务书的性质进行相应的设计,保证室内环境的实质质量。

还要根据业主和发包方的要求在设计中融入中西方文化,把我设计风格,结合设计规范方面的相关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

2.2 施工图的设计阶段

在施工图的设计阶段,作为设计者要了解大量的背景信息,绘制很多的初级图纸,设计中包括专业设计的立面图、施工平面图、顶棚图,这其中还要涵盖许多的辐射设施设计图纸,如,水电的安装图、装修中的吊顶轻钢龙骨的结构图、上水和下水的走向图,依据进度表和施工表进行详细的设计。

2.3 设计的实施阶段

施工阶段的设计,就要根据设计图纸和施工明细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和讲解,加深施工人员对工程重点的施工部分。还要根据工程的规划设计、工期和工程预算进行施工。及时发现问题对工程进行整改,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并和业主或者发包方进行协商,一致后进行后续施工,要保证工期如期完成,不能出现窝工、怠工的情况。施工完成以后,要严格验收在保证质量过关以后在交付给发包方。

3 教学中发挥实践的重要性

3.1 理论教学与实践性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室内设计作为一门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密切相关的专业,不再是单纯解决一般意义上的设计问题,所以在室内设计课程体系中,应采用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在保证课堂理论教学和质量的基础上,充实专业的信息资料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在专业设计阶段进行应用性设计训练,在教学上打破传统封闭的课程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结合起来,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融进每个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实例中去。

3.2 建立室内设计教学实验室、实践基地

室内设计专业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学以致用,室内设计须满足各真实空间功能的各类需求,否则即使设计的图纸画面如何精美,也只能是一张废纸,所以做为室内专业教学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重要就是有目的的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的训练。在实际教学中设计的构造、装饰材料的选择,工程的预算情况,都是不能轻视的教学方向和课程,尤其是实践性强的装饰材料课程更是如此,如何让学生掌握诸多装饰材料的知识和重点。

3.3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时间

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十分的关键,要在保证学生的学习实践还要保证实践的时间,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当中找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许多院校在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课后,学生的学习实践无法得到保证。但是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设计水平和能力。作为校方应该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的实践,保证学习和实践的质量。

3.4 建立导师负责制的工作室

建议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起工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由于教师与学生在学术水平上存在差异,对同一个问题理解的深度不同,而学生之间则可以用他们相互熟悉的语言和方式进行研究和讨论。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启发和引导,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5 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

教师大都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室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师在传授学生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要充分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一方面学校要为专业教师提供大量机会参加培训、研讨交流会和考察活动,与大型企业联系,促进教师与企业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多申请科研项目,多参与设计实践,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4 结语

室内设计课的教学主要目标,是解决信息社会中为我国的室内设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解决我国在室内设计方面人才匮乏的问题。只有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学校教育;健康教育课程;终身教育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健康教育就是“身体训练”加道德教育,同时配以卫生知识的宣传就是所谓的“健康教育”,这种认识是非常片面的。

一、我国健康教育的现状

1992年国家教委联合卫生部,全国爱委会制定《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并加以推广。1992年11月,国家教委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大纲(试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现阶段健康教育的落实也仅仅是口头提出以后以一种分散、渗透的方式进行,并没有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目前我国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具体情况

在我国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已把中学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如何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改造体育课还缺少办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对健康教育课程的认识不足。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卫生、运动卫生、饮食与营养、行为健康(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安全教育、性健康教育、戒烟与反毒教育等。

2.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校的健康教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需要和接受能力来安排不同阶段的内容。

(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理卫生知识,包括人体生理解剖特征、青春期生长发育规律、预防疾病的措施、一般性伤害事故的急救与护理、性知识教育等。

(2)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包括影响心理健康因素的分析、常见心理疾病的预防与纠正、面对挫折的心态调整与情绪控制等。

(3)周围环境的保护和自我健康行为的养成,包括科学体育健身方法、良好行为及卫生习惯的养成、掌握运动卫生常识及营养科学常识等。

3.学校健康教育的软件情况――“教师”“教材”

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并不理想。当前,绝大部分学校认为,体育教师就可以承担健康教育任务,其实,很多体育教师具有的健康知识很少,对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也是十分匮乏。现在我们学校根本没有专职的健康教育教师。所谓的健康教育也仅仅局限于宣传卫生知识、学校组织的卫生检查。

二、健康与影响健康的相关因素

1.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不再把健康局限于身体这种生物性上,而是扩大到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从而克服了把身体、心理和社会诸方面机械分割的传统观念。

2.影响健康的因素

影响健康的因素有成千上万,但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四类:

(1)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例如,吸烟与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缺血性心脏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2)生活方式(life style)。生活方式是一种特定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受个体特征和社会关系所制约。

3.学校健康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1)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德育所包涵的内容很多,卫生道德也是内容之一。通过进行健康教育使学生懂得讲卫生的科学道理和重要意义,对于培养一代新人、发扬民族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

(2)健康教育与智育的关系。通过健康教育,不仅可以使青少年在掌握卫生科学知识的前提下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智力发展,还可以通过心理卫生教育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健全的人格特征,为智力的充分发挥和才能的发展奠定基础

(3)健康教育与体育的关系。体育卫生知识是健康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要有体育卫生知识作指导,体育卫生知识又可以促进体育目的更好地实现。

(4)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三者的关系。在中小学实施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还在于,我国正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阶段已成为人人必经的阶段。必须在人人必经的学校中实施健康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整个民族的健康水平,促进人人健康。

科学研究表明,只有健康的儿童才能在学校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刘祥瑞指出,青少年的健康行为应具备以下特征:

(1)个体行为有益于他人及自身健康;(2)个体行为符合科学规律;(3)行为受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4)行为表现与能力相符合;(5)行为与环境相协调;(6)言论与行为的一致;(7)行为应反映良好的健康道德;(8)有良好的人际适应行为;(9)行为特征符合生理年龄;(10)能初步把握气质、性格特征在行为中的影响。

学校一定要切实加强健康教育的落实。首先,设置健康教育课程,即在学生的课程表上给予其一席之地。其次,加强培养专职的健康教育教师。最后,采取一定的手段使学生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

篇6

设计沟通是指在设计活动中,信息设计传达者和信息设计接受者之间意见的沟通交流,通过有效的交流实现彼此双方的认可,最终完成居住空间设计方案活动。设计沟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设计师个人和设计委托方之间的沟通。第二,设计师团队的内部沟通。第三,设计师和施工人员的沟通。设计师和设计委托方之间的沟通是在设计师个人沟通和设计师团队的内部沟通基础上进行的。设计师和施工人员的沟通是前面两者沟通后的结果实施,通过各阶段的有效沟通与交流最终达成设计师、设计师团队、客户和施工人员的共识性。

一、设计沟通在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学生专业素质与自身能力的体现

做为未来的设计师,就应该在学习阶段打造自身的整体专业素质,等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可以胜任设计师助理或者设计师一职。具备良好的设计沟通能力的学生可以在与客户沟通时获得准确的信息,可避免浪费大量的时间,使得自身工作的开展更为顺畅、快捷,为设计成果的实施做好前期工作;在公司内部,有效的沟通能够使得学生与同事之间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和高效的合作关系,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降低工作中可能存在的摩擦,提高工作效率。与施工人员的有效沟通,可以避免可能发生的施工问题,如造型问题、材质问题、工艺问题等等,为方案的有效实施和设计成果的实现提供保障,避免返工或材料浪费现象。因此设计沟通能力的培养是不仅是设计专业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也是学生自身专业素质发展的需求,有效的沟通,也可以使学生的人生之路更加平坦、顺畅。

(二)衡量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准和设计专业教育特色化的体现

近几年,在行业中有这样一句话“客户虐我千万遍,我待客户如初恋”,短短一句话道出了多少辛酸与多少无奈。设计的实现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一种说服工作,而在本质上就是人和人之间的问题。设计沟通成为设计总体发展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所以在本次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加强学生对设计沟通的认识,让学生了解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设计师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知识与专业技能,而且还需要具备丰富的设计经验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设计师在设计与施工的各个阶段,都要及时与客户与企业与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避免问题的出现,对发现的问题要做出高效的解决方案,对客户在各个阶段提出的问题要及时有效地解决。如今,设计沟通在设计行业不断的发展下成为居住空间设计师的一个重要专业技能,所以在本次居住空间设计教学中强调其重要性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有效设计沟通能力,成为衡量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和设计专业教育特色化的体现。

二、设计沟通在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中实现策略

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要有意识的体现设计沟通,有针对地将设计师在具体实践工作中出现的各种设计沟通问题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让未来的设计人员能够进一步感受到设计专业学习的乐趣和艰辛,从而更加清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文章以居住空间设计的一次课程作业为例分析设计沟通在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中实现策略。

这次作业的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有居住空间必须是真实存在的,面积在20到160平方米不等。第二客户是真实存在的,并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初步的沟通与了解并做好笔录或者语录,第三对选定的居住空间进行详细测绘记录与拍照,并绘制空间原始框架图。第四,对现有选定空间居住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作好记录。第四,根据要求确定设计方案。第五,对设计方案进行归总整合,应用幻灯片的演示文稿进行方案的沟通交流。通过这次课程的实例设计,总结出设计沟通在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中实现策略如下:

(一)亲历现场的设计沟通教学法

居住空间设计是一个针对性很强的工作,每一项设计方案都需要符合实际要求。现场是设计进行所依托的具体空间环境,由具体空间大小、空间材料、声音、光线等共同组成。亲历现场体现在设计师构思阶段、反复设计推敲阶段、设计方案实施阶段等方面。结合项目要求让学生自行寻找空间设计的对象和客户。亲历现场设计沟通教学法要求学生在居住空间设计中形成现场观念,能够利用现场的一切条件进行现场与设计。现场设计中体现的 沟通表现在对于测绘问题的灵活沟通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对客户在现场提出的问题做出及时与有效的回答,曾强客户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肯定。

(二)发现问题的设计沟通教学法

设计师的居住空间设计需要在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中完成。居住空间设计的实现不仅需要课堂教学,而且还需要通过具体实践来发现问题。学生在和客户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能够了解他们的需求,并进行相应的记录,为之后的设计实施提供重要的支持。发现问题设计沟通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专业理念,从而提升沟通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当好倾听的听众,能够仔细、认真的了解他人的想法。另外,还需要学生在倾听之后做出理性的判断,敏锐的把握住主要问题,学会应用专业室内设计语言传达设计者的想法,解决所发现的问题。

(三)表述想法的沟通教学法

学生在进行居住空间设计的时候,设计成果展示手法也是设计沟通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应用PPT进行设计沟通,也可以通过VR虚拟场景来展示,或通过草图大师来展现方案等等达到方案交流与沟通的目的。要求?W生按照要求结合自身的想法对方案进行构思整理并制作成相应的展示文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或者跟客户进行方案的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通过反复的沟通获得知识和感悟,增加自己沟通的应变能力和实践能力。

篇7

设计是指人们参与的旨在提升后继创新行为质量的活动或过程,意味着开发某些事物或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执行计划之前,要经过一个系统的、精细的规划和观念生成的过程。就学生而言,设计是他们日常必做的事情。例如,制订学习计划和假期出游计划、决定自己房间的布置和摆放、设计自己的形象、选择合适的午餐等。而对更加具体、更有技术含量的设计,我们称之为简单的技术设计,一般以设计一个具体实物或者方案为目的。

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是“技术与设计1”与“技术与设计2”,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技术设计能力,其至关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进行技术设计。学生在进行具体的技术设计时,通常不是不能设计,而是不能合理地设计。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无法正确地理解和解决具体设计所受的各种限制条件。无论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还是一项设计的进行,其限制条件主要由两个方面决定,一是设计对象的特点和设计的标准即内在限制条件,二是设计者的技术能力与条件即外在限制条件。内在限制条件一般是指具体产品的功能、特点和要求,外在限制条件则是指具体设计项目所受到的来自设计人员不同专业上的制约,即设计者是否具有解决问题所需知识和技能,以及设计所受到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的限制。就学生的设计而言,基本上指的是利用现有资源,达到指定目标。因此,结合自身能力与条件对现有资源进行收集、取舍和利用,是学生需要解决的外在限制条件,而对设计目标的理解和处理是其需要解决的“内在限制条件”。

一、限制条件对技术设计的约束作用

通常来说,技术设计是从想法到产品的过程,必须严格地符合自然科学与技术这一“客体”的尺度,任何违背自然客体尺度的设计最终都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不具备基本功能,不能被正常加工,不满足生产和销售的经济性要求,不符合使用者的操作习惯,不符合使用者的正常审美需求等,都违背了设计的各种内在限制条件。例如,汽车内部装饰物(包括音响)如果出口日本,需要通过“内突规制”(轿车车辆内部突出物规定与限制),这其实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内在限制条件。对一般的技术设计来说,内在限制条件是设计成功的基础,必须被严格遵守。

与此相似,学生设计尽管非常常见和简单,且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大量的资料,但由于生活经验的缺失,会造成一些显而易见的数据错误和功能忽视,以至于出现无法正确完成设计工作的情况。因此,要想顺利地完成设计任务,必须要很好地确定内在限制条件。

技术设计的顺利实施,不但存在内在限制条件,还会受到设计者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即所谓的外在限制条件。对同一个作品,一千个设计师就有一千种设计,外在限制条件从根本上控制了设计的整个形势。每个人都会因为自身的教育背景及对技术的掌握情况而受到限制。中学生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局限,很难驾驭较复杂的技术设计。尤其是对需要制作模型或原型的技术设计,不但要考虑基本的功能和设计要求,还要思考加工的工具、工艺和场地,否则很难产生较为合理的设计。因此,对学生的设计来说,外在限制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一设计是否真正完成,其重要性甚至要在内在限制条件

之上。

以学生设计台灯为例,使用220伏交流电时要保障其安全性,要思考灯罩的聚光性和不透光性该如何体现,台灯大小、造型以及开关位置要符合使用习惯,且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要好,各构件间的连接要牢固和易于制作等,这些是学生设计台灯的内在限制条件。如果我们无法满足内在限制条件,设计作品就必然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外在限制条件要根据学生的主客观条件来决定。例如,甲使用葡萄酒的包装木盒制作台灯的支架,可能是因为在找材料时刚好看见家中有喝完酒剩下的木盒子;乙选择用卡纸制作台灯的灯罩,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动手能力较差,认为用纸材料加工会容易点;丙可能会用铁丝制作模仿小狗形状的台灯,也许在上网查资料时被一盏自制的小狗灯所吸引,自己想仿制;而丁所设计的台灯,显然是不能制作成功的(见图1)。每个学生的设计、制作水平和条件不同,对尤其需要学生实际制作完成的设计,更要认识到限制条件的重要性,真正了解和解决它。

图2和图3是不同事物的设计草图。从这些设计草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错误,如图2中将合页安装在凳面上会影响使用的舒适性,而且两条相交的木质凳脚开长槽,无论中间用什么连接都不可能在地面上支撑。图3的移动小书柜看似没有问题,但细究就会发现,由于尺寸没有标注单位,而我们一般会默认为毫米,就会发现这个书柜的尺寸实在太小,不实用。学生的设计草图,乍一看似乎不错,但由于受知识技能水平的制约,缺乏实际动手的经验,对设计的外在限制条件考虑不足,就容易出现“看上去很美”但实际无用的设计。

二、主要的限制条件及简单解决方法

在学生进行技术设计全过程的各个环节,限制条件无处不在,要想较好地了解学生对其的理解程度,应该把它放到各个环节中给予分别剖析。

1.收集资料阶段

以学生通过百度搜索查找小木桥的设计与制作受到的限制条件为例,当以设计、限制、限制条件、约束、约束条件、设计局限性、设计缺陷、设计误区等词语中的任何一个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时,均无所得,即使只想寻找一些其他学校的类似设计作品时,使用学生设计作品、小木桥的设计或木桥制作为关键词时,所得图片信息也非常罕见。这一问题还出现在百科类、提问类网站中。一个问题的提出,能得到的往往是大量的重复资料和无用信息,有用的资料微乎其微。

因此,教师要建议学生使用专业网站和论坛,如乐土网、肉丁网、专利之家、人人小站、工业设计之家等。此外,还可以参照真实物体进行辅助设计,如木桥设计可以参考真实的桥梁设计,简化后

使用。

2.设计分析与方案构思阶段

由于大多数学生的知识面狭窄,阅历少,导致设计方案单一化、简单化。以台灯设计这一偏重设计的活动为例,在设计开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最近几年流行的台灯设计作品,精选设计创新和制作简单的作品,或提供之前学生作品的照片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对于木桥制作这一偏重制作的活动,在设计前,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些结构稳固性的知识和结构力学的经典应用案例,对其也会产生很大的

帮助。

3.设计方案的呈现阶段

设计师给人的最初印象是坐在绘图板前不停绘制和涂抹的人,这是因为他们要以一种非常视觉化和图形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因此,绘图能力的好坏也直接制约着设计的质量,也是学生进行技术设计时的最主要限制条件。但当前中学生绘制草图、三视图的能力普遍较差,基本上不会使用任何计算机绘图软件,导致设计表现方法欠缺,无法把自己的设计方案完整地呈现出来,更无法给予进一步的交流和改进。

但画草图没有捷径,只有靠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这一技巧。教师应有计划地增加学生画草图的训练,从最简单的立方体开始,然后是简单几何体的叠加和切割,慢慢增加几何体的数量,争取早日达到能绘制简单小家具的程度。另外,大多数学生之所以画不好草图,除线条不流畅、线条不直、粗细不均或弯曲不圆滑之外,主要的问题是空间想象能力欠缺和透视表现不够准确。准确的透视、流畅的线条,再加上对物体体积感的把握,是画好草图的关键。由于多数学生之前很少接触草图,而通用技术课的教学时间又严重不足,因此教师可选择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绘图软件进行讲解,如谷歌公司推出的“SKETCHUP”(草图大师),其就是一个很好的三维绘图软件。

4.模型制作阶段

制作阶段,学生会受到加工材料和加工工具的限制。尽管在模型制作前通常会讲解一些关于材料、工具、设备的特性等陈述性知识,介绍加工工艺和技术操作规范等规范知识,但技术知识与操作技能之间尚存在较大的距离,仅仅从技术层面知道“怎么做”,并不能保证他实际上“会做”这件事。

而了解加工材料的限制是设计创新、设计可行性及材料选择的重要依据,是学生技术素养结构中知识要素的重要方面。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知道一两种材料的特性,那这里的“知道”是什么意思。首先,从技术的角度来说,“知道”材料的特性并不是要知道材料的化学结构,而只是对材料所体现的强度、硬度等力学特性有一些了解,这关系到产品设计的形态及制品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等。其次,从学习要求看,要求知道一两种材料的特性,不是让学生单纯地识记陈述性知识,而是要通过具体的任务情境了解不同的材料特性,如进行技术试验体会不同材料的抗拉和抗压特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将对材料特性的学习与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结合起来。这同样适用于对加工工具的限制,并非简单地通过教一些模型或者工艺的陈述性知识,而应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思考。

综上所述,限制在学生的技术设计过程中无处不在,只有充分理解各个阶段的设计所受到的限制条件,才能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方案。

三、限制条件对技术设计的促进作用

技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在设计时必然受到自身技术能力的制约,必然带来不同程度的设计作品,每个产品都是他们精心设计的结果,凝聚和反射着设计师主观的影子和现实环境中无数客观的限制。因此,限制条件不仅对设计有着约束作用,很多时候也能够带来灵感和创新。图4是杭州西溪湿地博物馆的设计图。博物馆要求实用空间大,但要尽可能地拥有更多的绿化。这两个自行矛盾的限制条件让设计师产生很大的困惑,最后形成这样的一个方案:以“山丘”作为表现载体,将博物馆“埋”入“山丘”中,表面设有洞穴似的采光井;“山丘”内部呈空洞型,通过壳体结构形成巨大的空间;外部全部覆盖绿色的植被,远远望去,缓缓的山丘似乎融入西溪的山水之间。这一独特的设计完美地解决了设计最难的限制条件,由此产生一个经典设计。

限制条件不但会为设计者带来灵感,还是设计得以顺利实施的必要保证,是设计评价的基本准则。教师可以给出下列一些设计题目,让学生根据条件进行设

计。如:

1.请学生设计一个有创意的柜子,材料和用途自定。

2.请学生设计一个在教室中使用的装置,用于解决下雨天雨具的存放问题。

3.请学生设计一种教室用雨伞柜,用于放置各种雨伞,设计时要满足如下要求:①供全班同学使用;②结构保持稳定、牢固,使用要方便、安全;③放置在教室的空置空间,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④使用雨伞柜时不能造成教室地面积水,要求尽可能的美观、创新。

可以发现,尽管前两道设计题目的限制条件较少,看似放宽了设计要求,尤其是第一道设计题几乎没有提出任何要求,但“太多的选择等于没有选择”。当学生碰到这类宽泛的设计题目时,反而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第三道设计题目要求明确,学生在克服一个个限制条件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就会完成设计,反而更容易上手。同时,有了完整的设计要求,意味着能以此作为评价标准,而像“设计一个有创意的柜子,材料和用途自定”这样的题目,很难在设计完成后对其评价和评定。

生活中每个人都知道真正的自由并非完全自由,真正的自由在于完全自由与限制性之间的平衡,设计活动也是如此。有人说“设计是带着锁链的舞蹈”,这一比喻非常形象。“舞蹈”象征着设计者对设计最佳效果的追求,“锁链”则形象地指出设计过程的难度,即本文提到的各种限制条件。从来就没有完美无缺的设计,一个好的设计作品是各种限制条件制约、妥协并综合考虑后得出的产物。一个好的设计者能够认识到设计的限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因此,当学生遇到教师提出的种种看似很难做到的设计要求时,应主动思考并解决问题,而不是只会抱怨问题。我们要拥抱限制,习惯在限制下设计,这才是学会真正技术设计的第

篇8

关键词:医学院校 心理健康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134-01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不善交往

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等都与中学有显著的不同。一方面大学生们不再得到老师的细致关心和照顾,另一方面,同学都来自四面八方,他们的经济文化背景各异,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也不同,因而交往也相对比较困难。有些学生希望能与别人交往,但由于个性或交往技巧的问题,不敢主动与人交往;总之,人际关系紧张或不协调是当今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困扰。

2.贫富差距引起的心理失衡

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来说,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很大;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过分重视物质享受。这种经济悬殊容易使经济困难的学生产生失落和不平衡感。

3.自我意识不健全

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大部分都与自我意识有关,例如不能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对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不能独立地整合各方面信息、对自我的矛盾体验等等。有些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某些缺陷。当进入大学后需要独立处理各种问题时,这些缺陷就成为适应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障碍,也就必然会导致各种心理困扰。

二、医学院校设置心理健康课程的意义

1.心理健康课程是医学教育课程没计中重要的环节

具体到医学院的学生来说,其教育的特殊性不仅表现在学制长,理论、见习、实习的层层过关,而且终身学习的强度更大,这在无形之中给学生增添了巨大的压力,也会引发心理问题的产生。学校如果不能恰当地引导学牛的心理发展和处理学生所产牛的心理问题,将会影响止常的教学秩序,也难以培养符合时展需要的合格的医学人才,因此设计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心理健康课程在医学教育课程设计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2.心理健康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诠释生命的内涵

在当前的教育中,学校过多关注了行为能力,忽视了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与意识。尤其对于医学院的大学生来说,只有让自身首先做到心理健康、积极、乐观、豁达,才能更好地治病救人,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医生。对于医学教育来说,也在承受着不断袭来的新疾病的挑战和面临着病人心理承受能力的日益低下的情境,因此设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更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压力之下不断激活和提高大学生对于生命的使命感和控力,对于生命的深层领悟和全新阐释,才能让他信心百倍地面对疾病、面对病人。

三、关于医学院校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议

1.建立以心理健康课程为主,心理咨询为辅的课程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并根据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出相应的教材,使心理健康教育可操作化,并配以相应的心理健康课程的评价体系。只有心理健康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学校的主干课程中,才能从思想深处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让心理咨询室也充分体现它的价值,逐步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2.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学校应该多提供给教师进修培训的机会,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工作,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咨询队伍,给予学生符合身心发展规律的专业指导和健康引导。教师需要主动引领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

3.加强合作机制

学生的和谐发展不但需要学校教师的有效引导,也需要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许多学生一踏入大学,彻底摆脱了受父母管制的压力,缺少与父母的必要交流,而很多家长也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成长规律,只看重学习成绩。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只有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形成一个融洽的群体,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搭建起一座相通的桥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强大凝聚力,吸取多方社会力量的援助和支持,营造人人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体育文化;体育课程;优化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2-23

一、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中的文化缺失现象分析

1.缺乏情感文化

体育文化的作用非常大,它可以将身体运动能量发挥到极致,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但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弱化了情感价值,其中包括体育对学生责任感、诚信、合作等方面的引导,一味只是机械化教学,课程缺乏情感,也未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2.课程内容技术性过强

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建设比较偏重技术性,即一味注重提高身体机能或改善功能,忽视了体育文化对人的社会属性的培养,甚至掩盖了体育课程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完美人格等方面的作用。在当今时代,跆拳道越来越得到学生家长的认可,究其原因,不仅因为学习跆拳道可以强身健体,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还因为跆拳道注重礼仪,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社会品质。

3.缺乏应有的文化解释和认同

我国的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大多以身体运动为核心,缺乏应有的文化解释与认同。对于体育教材,学生基本没有翻阅,只是在体育课程上反复练习,如此一来,学生不能积极学习体育文化。

二、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优化策略

1.重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

现阶段,高校学生存在诸多情感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情感淡漠、孤独、自卑、抑郁等,进而导致各类恶性事件的发生,不利于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体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其中包含多种情感,它可以促使学生建立积极情感态度,同时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因此,高校在体育课程建设中,需重视情感教育。具体来讲,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同时改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固定思维――体育课程就是身体锻炼、比赛,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宣泄不良情绪,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同时养成竞争、合作、不放弃等多种品质。

2.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

当今,文化强国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其核心价值体系在于集体人格的铸造,其中包含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等内容。高校学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其精神面貌、精神状态等均会影响文化强国的建设,因此,在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中,需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比如培养百折不饶的品质、乐于助人的精神、积极乐观的心态等。

3.加强学生素养的培养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一个礼仪之邦。但是,目前高校学生仍存在诸多不合乎礼仪的行为、语言等。比如,不尊敬长辈、网络语言暴力、“某某到此一游”的留名等,行为和语言缺乏规范。

当前,高校的体育课程建设一味引进、模仿新的方法和模式,同时过分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美其名曰“顺应民意”,进而导致体育课程的教化功能弱化,甚至缺失。但实际上,任何体育活动、项目均蕴含着礼仪教育。比如,跆拳道的鞠躬礼、武术的抱拳礼等。

因此,在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素养的培养。一方面,在体育课程建设中,高校需重视技能、规则的教育,指导学生遵循规则;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学生素养的培养,认真讲解,促使学生认识到素养的重要性,从而不管是在体育运动方面,还是日常行为中,均要有素养,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存在文化缺失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缺乏情感文化、内容技术性过强、缺乏应有的文化解释和认同。基于此,在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中,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优化,即重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加强学生素养的培养,从而有效发挥体育课程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一 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与指导思想

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精品开放课程的完善和升级,其重要性可见一斑。高等学校应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高度来认识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重要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组织规划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时,要始终坚持量大面广的基础课程优先建设,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优先建设,专业主干课程优先建设的原则,使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能够从中受益。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目标是逐步实现精品开放课程逐步向精品开放课程转型。通过建设不同类型的精品开放课程,展示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优质资源普及共享,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满足学习型社会的需求。

二 加强规划管理,科学组织精品开放课程建设

1 加强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宏观规划和科学管理

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从课程建设规划和目标来说,就是分步骤实施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成熟一个确定一个。从课程建设的层次来说,就是逐步从单门课程建设发展扩大到系列课程,以至于更高层面的整合性、综合性课程建设。在组织管理上实行学校宏观管理,学院监督指导,课程建设岗位负责人具体组织实施的体制。学校工作的重点是经费支持、政策保证和组织验收评审。课程建设的过程和重点在学院。

2 建立科学、有效、严格的精品开放课程评估机制

实行评估――建设――再评估――完善的全过程,将立项评估、中期评估、验收评估、验收后跟踪衔接起来。在评估中,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负责人对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全面负责。对立项的精品开放课程实行跟踪评估,采取滚动竞争的方法,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确立后,每门课程每年必须向学校提交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成果年度报告,接受学校组织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中期评估。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成果年度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改革措施、课程建设现状、资金使用情况、评价结果等。在评估中实行同行专家评估与学生评估相结合,精品开放课程的任课教师的同行评价应在良好以上,学生满意率应在90%以上。对不按学校要求进行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课程取消立项,对不符合精品开放课程条件的课程不予以认定。

3 严格组织精品开放课程的评审验收工作

高校应参考国家和省级精品开放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与学校课程建设水平相适应的校级精品开放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并且严格组织精品开放课程的评审验收工作,做到“公正”、“公开”、“公平”。评审验收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审查网上教学资源、教学效果评价和公示材料,采取听课、实地考察、查看网上教学资源、召开师生座谈会和审查申报材料等方式进行;学校组织专家按照校级精品开放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对课程进行考核,逐项打分,评定出该课程的总分数,写出评定结论,并报送学校审批,评为“校级精品开放课程”的课程颁发荣誉证书,并在校级精品开放课程的基础上,择优推荐省级、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按照相关文件精神,对评为校级精品开放课程的课程提出进一步建设的希望和要求。

三 掌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高标准建设精品开放课程

任何事物都是由其独有的要素构成的,课程也是如此。谈到一门课程总涉及到六方面要素。一是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应符合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二是课程的理念。它是课程的灵魂,决定着课程具体的知识安排,也决定着学校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学方法等。三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它是课程的核心,不同的知识体系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同时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也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四是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学的方法与手段等,不同的教学模式要求不同的教学资源和教师。五是课程的教学条件。包括教材、课件、网络资源、试验及实验资源,以及其他辅助教学设施等。六是师资队伍。教材和教学资源要靠教师开发。教学活动最终要靠教师实施,故教师是将各种课程要素联系起来的中枢。这六方面在精品开放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中都有明确的体现,指明了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

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要制定好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一支思想和业务素质过硬、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尤其要重视学术(或课程)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的选定和培养,要特别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明确培养青年教师是老教师应尽的职责,做好传、帮、带工作。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建设主要包括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内容安排以及实践教学的设计。课程内容要符合专业教学实施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并且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和改革课程内容,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整合优秀教改成果。

教学条件。教学条件建设主要包括教学实验、教学文件、教材建设和选用情况等。编写或使用精品系列教材、包含多种媒体形式的立体化教材。要通过课程建设,使教材、教学参考书、实验和实习指导书等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取得明显效果。实验室仪器、设备等要满足教学需要,扩大使用面,提高利用率。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和研究性实验项目,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要适时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文件和教学管理制度等,并注重提高教师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包括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和考试方法的改革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情况。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要实行教考分离制度,采用试题库进行命题。在教学实践中,要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出实效性。

课程特色。课程特色是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指标。课程特色指课程的特点和独到的特征,如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上的重大特点,这种特点应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特点应是动态的、发展的、先进的。

四 加强精品开放课程网站建设,完善网络教学资源

教学网站建设是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中极其重要的环节。精品开放课程网站是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评价的窗口,也是精品开放课程网络化在线学习的平台;是精品开放课程示范

辐射的载体,也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媒介。精品开放课程网站具有资源丰富、交互性强、易于维护等特点,既能够为教师提供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课程教学资源,又能够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向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主题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交流工具,让教师和学生广泛参与,网上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要精心设计精品开放课程网站,使其真正成为功能齐备、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的教育平台。精品开放课程网站的主要功能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教师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精品开放课程网站能够为教师提供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本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课程教学大纲等,这些都可以通过教学网站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第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网站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建立起了一个由以教为主变以学为主的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通过教学网站在线学习,也可以下载课件、作业等学习。有能力的同学可以提前学习,上课没听懂的同学可以重复学习。教师还可通过教学网站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在网站中查找资料,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网络技术的实时性和可交互性,可以为师生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在一个完整的教学网站中,一个功能完善而且能够发挥作用的交互平台是必不可少的。课程教学网站通常涉及下述几种互动方式:(1)上网访问方式。教师在网上适时精品开放课程信息、作业题、模拟试题和在线测试题等,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直接在网上完成作业或测试后,发回网站服务器,由服务器直接评判并将评判结果发回学生。(2)电子公告板(BBS)方式。学生可以把需要解答的问题张贴到电子公告板上,教师在公告板上作答,其他学生也可通过公告板看到问题的解答。(3)电子邮件方式。学生注册后,可获得教学网站提供的电子信箱地址,师生之间通过E―mail讨论问题,提交批阅作业等。

篇1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职高专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改变,体育游戏课程已经慢慢被接纳,并且被融入到高职高专体育教学体系中。对于体育游戏课程的重新审视,使得高职高专体育游戏课程建设得以迅速开展。

1 高职高专体育游戏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高职高专体育教学,是培养高职高专学生体育素养的重要途径,而高职高专游戏课程的建设,存在着诸多方面的优势,能够成为高职高专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具体来讲,高职高专体育由此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高职高专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体育游戏课程,不仅仅可以使得学生掌握体育知识理论,还能够在改变其体育观念、培养良好锻炼习惯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其二,有利于促进高职高专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游戏课程建设,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高职高专学生的积极性,由此能够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其三,有利于教育模式的改革。体育游戏课程具备多内容、多任务、多形式的特点,处于这样丰富的课堂氛围中,往往能够使得教育质量得以提升。

2 现阶段高职高专体育教学基本情况

高职高专体育教学事业取得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其一,高职高专体育教学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专业化程度高的体育教学教师人才,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其二,高职高专体育学生体育教学参与意识不强,存在很多翘课,缺席的情况;其三,高职高专体育教学设施不全,难以给予学生提供相对高质量的体育教学环境;其四,受学生专业实习的冲击,在有限的体育课时内,系统的体育教学计划显然难以完成。如果上述的问题长期存在,势必会影响到高职高专体育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学生的体育素质也难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得以全面培养。因此,积极尝试以体育由此课程建设的方式去进行课程改革,以改变目前高职高专体育教学的现状。

3 高职高专体育游戏课程建设的策略

通过对于多所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情况的调查发现,虽然部分院校在积极尝试以体育游戏课程建设的方式去改善体育教学现状,但是其成效并不是很明显,存在以下的几方面问题:体育游戏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框架不科学,教学模式存在思考误区等。对于上述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对应的措施去进行改善,是目前高职高专体育游戏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

3.1 重新界定体育游戏课程的教学目标

将体育游戏课程建设纳入到高职高专体育教学体系中去,归根结底来讲是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如果这样的教学目标在细化到体育游戏课程的时候,没能做到实事求是,科学规划的话,势必会使得体育游戏课程教学方向发生偏失。对于高职高专体育课程来讲,应该积极从以下角度去进行思考:其一,立足社会职业人才体育素质的需求,确定体育课程建设的通识目标,以培养社复合型人才为教学出发点;其二,结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发多样化的拓展游戏,使得学生的体育基础知识体系得以巩固的同时,实现其体育锻炼能力的提升;其三,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增设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特色体育游戏项目,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其四,突破以个体竞技为教学内容的传统意识,开发合作型的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为学生专业能力发展奠定基础。对此,高职高专的体育教师应该不断去深化学习体育游戏课程的基本理论,并且将其运用到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去。

3.2 建立健全体育游戏课程教学内容框架

很多情况下,部分院校在将体育游戏课程建设纳入到体育教学过程的时候,依然以传统体育课程游戏的理念去引导,出现了很多伪游戏课程内容和形式,这与体育游戏课程建设的基本精神是相互违背的。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游戏课程教学,应该具备体育游戏性质和特点,并且兼备活动性的教学内容框架;充分体现出现代教育思想,能够以科学的手段为基础,进行合理创新和改革;应该具备明显的层次,使得内容展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比如,在进行体育游戏课程设计的时候,不仅仅将体育学,体育技巧纳入其中,还应该将教育学、心理学、运动生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纳入其中,也使得体育游戏教学内容展现出丰富性的特点。

3.3 构建体育游戏课程的全新教学模式

体育游戏课程的教学模式,应该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融入一体。具体来讲,课堂游戏教学中应该牵涉到理论讲解、教学实践、游戏创编、课堂实习等内容;课外实践应该涉及到教师辅导、参与体验、师生点评和实践运用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形成体育游戏课程的全新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在课堂课外得到最好的培养。首先,积极将体育游戏全新教学模式运用到实践教学过程中去,综合评估教学效果和质量之后,明确体育游戏课程教学模式是否能够发挥功效;其次,将已经经过实践检验过的教学模式进行推广,从理论和实践数据的角度去进行宣传,鼓励更多的高职高专教师参与到体育游戏课程建设中去;最后,随着大范围的体育游戏课程建设探索工作的开展,在此过程中积极去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且不断地完善高职高专体育游戏课程建设体系。

篇12

关键词:网络课程 电离辐射剂量与防护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c)-0192-02

《电离辐射剂量与防护》是核工程与核技术、核技术专业四年制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其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辐射剂量与防护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知识,辐射剂量测量、估算以及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为学习其他各门专业课与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该课程内容比较抽象、深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感觉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成了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针对核类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任务,结合专业特点,在《电离辐射剂量与防护》网络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1 网络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发展最迅速、传播空间最大的新型教育方式。如英国的开放大学网络课程、美国的开放网络课程都是其中发展成功的例子。目前,90%以上的美国高校开设了网络课程[1],其中以麻省理工学院的最为成功。2003年,为实现优秀教育教学资料的全国共享,中国教育部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项目,形成了国家、省、学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基于网络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2]。国内各大高校也纷纷着手构建网络课程,探究网络教学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了资源共享。

2 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文以《电离辐射剂量与防护》课程为核心,在南华大学数字化教学中心实现了该课程的网络课程建设。通过完整的系统的导航功能,实现了对知识的快速查找和简单定位,同时也发现了当代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概念混淆

网络课程与课件的设计方式不同,网络课程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基点展开设计的,而网络课件则是以教育教学为出发点,将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的重点罗列。虽然两者在改变学生认知结构的总目标上是一致的,但课件只是以软件的方式实现教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缺少完整课程的许多内容,是不完全的。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有许多学校将课程的部分章节和某些知识点的材料组织起来,通过简单的罗列来作为一门网络课程,造成两种概念的混淆[3]。

2.2 重内容,轻环境

在当代网络课程的教学中,片面的强调知识的传授,仅以简单展示的书本教学材料或教师讲稿为主要教学方式,内容空洞,结构单一,仅包含了部分课程的少量内容,缺乏系统的整体的规划。在学习环境的设计上,缺少真实性,简单的填鸭式的授课方式,使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老师所教授的教学内容,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没有得到提升。

2.3 缺乏系统的教学设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开展的引导者。为促进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老师的精心指导和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在实际的网络教学的组织设计中,老师应考虑到的教学环节应包括:实时讲座,在线答疑,讨论交流,作业的布置及讲评,以及学生与老师间协作式、探索式的学习。但当代的许多网络课程缺乏系统的、完备的教学流程,课程的设计与教学活动的展开也缺乏多样性。

2.4 重视建设,忽略应用

由于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自主学习的兴起,国家各级教育机构和学校都意识到了网络课程建设的重要性。网络课程的建设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各大院校和各类机构提供的数量庞大的种类齐全,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功能强大、技术先进的网络课程构成了现代网络教育中较为完整的网上教学系统。许多学校的网络课程前期投入大,成本高,制作完成后,没有得到应有的维护和及时的更新,实际教学的老师也没有充分的将网络课程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使得网络课程的存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4]。

3 加强和改进网络课程建设的对策

3.1 避免把网络课程建成网络课件

由于网络课程和网络课件的概念的混淆不清,导致部分人将其界定为同一个概念,这也导致了许多人在设计网络课程时将其理解为简单的静态的窗口式的罗列知识点,或者是书本的普通电子化播放。课件是用于教学活动的计算机软件,而网络课程是应用在网络环境中的课件。前者包含了进行教育活动的程序、软件开发和维护的相关材料及师生使用网络程序学习的课本和练习册等。而后者则主要是对相关课程通过网络的展示教学内容和展开响应教学活动的综合。网络课程作为某一学科的具体学习课程,必须具备显示教学的所有环节,即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教学评价的反馈等。网络课程不是网络课件,不能仅以简单的书本转移来制作一门网络课程。所以一定要注意区分两者的概念。

3.2 避免“三个中心”的倾向

网络课程建设的三个中心主要是指教学中以老师为中心,学习时以学科内容为中心,应用时以多媒体技术为中心。首先,教学中以老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一中心,将印刷版的教材扫描成电子版播放、简单的黑板加人头的视频呈现、或者是远程教学的教学实况的单向传递,缺乏交互,使网络课程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其次,学习时以学习内容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自主认知性和对课程适应性。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和制作课

程,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成为摆设,网络课程应有的生动形象,新颖鲜活的特点被掩盖,网络课程变成了一种类似于在多媒体上将书本简单翻页的传统教学[5]。最后,应用时以多媒体技术为中心。教师团队可能过分的强调学科的内容和学习目标的达成,忽视了运用媒体强大的表现与学习功能。而多媒体技术团队则可能过分的强调超媒体、交互性等多媒体的强大优势,落入了一种片面强调各种媒体的长处的运用,而使学习的中心和重点被忽略,脱离了整个教学的目标,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的不到满足。

3.3 注重对学习环境设计

网络环境下的课程学习,除了能查阅到与课程相关的许多资料外,一定程度上是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的,因此,网络课程的环境设计变得十分重要。网络课程的设计应在将课程的所有内容以一定的逻辑和布局展示出来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一中心,调查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结构的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环境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够学习效率的高低。简单无聊的静态窗口展示容易令学生感到倦怠和疲劳。因此,网络课程教学除了运用简单的文字说明和图片展示等基本的教学形式外,还应该运用多媒体的优势,采用动画、视频、音频等媒体形式生动形象的展现课程的重难点,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掌握重难点。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同时,这也提出了一个问题,课程设计者在设计课程时,也不能单纯的考虑课堂的生动活泼,而将一些不相干的内容、图片,音频、视频等增添进去,干扰学生对学科的认知和对重难点的把握。

3.4 教学设计和交互性环节的设计

精心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的呈现和形式多样的媒体功能的展示,使得网络课程的学习变得主动而充满吸引力[6]。网络课程充分的考虑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设置了一系列模拟真实课堂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主动地接受课程中展示的教学内容,总结学习心得,提升学习能力。网络课程不仅仅作为一个提供资料的知识库,同时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因此,网络课程在设计的过程中,最好能出具一份关于本学科学习方法的详细介绍,从而有利于学生安排课余时间,并通过学习方法的提示,循序渐进的完成对课程的学习。在课程的设计中,应牢牢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多采用动画、音频、视频等媒体方式,丰富学生课堂,提高学习效率。

3.5 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化教育的推广,各大高校纷纷意识到网络课程建设在信息化教学中的重要性,网络平台的建立和网络课程的开设如雨后春笋,但为了确保网络课程的质量和网络教学的效果,学校应注重优势专业的建设和特色学科的推广,系统规划,统一建设,形成由项目提出到推广应用的健全的运行机制,在课程评价和验收的环节中,注重质量,建立起完善的课程质量保障体系,通过严格控制评价指标,建立多方面的评价体系来实现对教学环节的整体控制和提升优化。各职能部门也要切实执行质量保障标准,注重整体效益,为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探索出一个具体的可执行的标准,从而提升网络课程的效益,促进网络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课程建设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重要的建设内容。基于这种背景,本文充分利用南华大学数字化教学中心,实现了《电离辐射剂量与防护》的网络课程建设,并对建设过程中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促进相应学科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为学校课程质量的整体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乔琼.美国高校远程教育办学特色与经验探究[J].中国远程育,2009(10):73-78.

[2] 刘占东,许爱芬,谢霞.高等院校网络课程建设初探[J].职业技术,2012(6):48.

[3] 岳剑文.浅析多媒体教学课件与网络课程的区别[J].经营管理者,2012(24):383.

[4] 梅武成.高职院校网络课程建设及推广运用[J].科技信息,2012(1):505-506.

[5] 王志红.网络课程建设实现信息化教学的探索[J].中国建设育,2007(9):34-36.

[6] 徐南利.网络课程建设应防止“三重三轻”[J].商场现代化,2012(17):101.

①基金项目:以适度科研提高核类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探索,南华大学教改课题,2011XJG04。

篇13

论文摘要: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是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共享优质资源、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与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论述了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含义和开展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必要性,并指出了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和改进的措施。

一、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含义

自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以来,精品课程建设即成为各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指使用网络对精品课程进行教学、建设与管理,集中体现为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设计、应用和维护管理等,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是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共享优质资源、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与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1.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的需要

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初衷之一,就是要在最大程度上扩展优质课程资源的辐射范围,将课程建设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充分展示并加以推广共享,从而带动相关课程教学质量的普遍提升,更加有力地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方法手段的创新,使更多的学生受益。通过网络提高课程教学的信息化和开放程度,成为达成这一目的的必要途径和手段。

2.课程自身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优质的教学效果是精品课程之“精”的最终体现和落脚点。网络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为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以网络为平台,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为灵活多样,课程教学的互动性得以增强,传统的时间、空间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被突破,师生间的交流更为便捷,学生可更加自主地安排课程学习,教师可适时公布课程通知,安排答疑,将大班教学与个别辅导有机结合,从而使课程教学更加高效。借助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可得以延伸和拓展,教师可在课程大纲之外为学生提供相关领域的知识、信息和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将研究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课程教学中,使部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方面获得发展,从而使课程教学更加能够因材施教。

3.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需要

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以来,各高等学校均积极开展了国家、省市(自治区)和学校等各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并且经过多年的建设,无论从质上还是从量上,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何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各校一直以来努力思考并不断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许多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之初即认识到了网络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搭建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一方面,将网络平台的建设作为精品课程的重要评价内容,使各级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更为规范。另一方面,将网络平台的建设作为精品课程质量监控的手段、途径之一,以网络为依托,提高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助推课程的持续建设与发展。

三、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

1.精品课程教学网站设计不够合理,功能不强

当前的精品课程网站可谓“五花八门”,有的由学校统一搭建专门的建设平台,有的建立在院系信息平台上,有的则以网络课程的形式存在。以上几种又往往成为申报高级别精品课程一蹴而就的临时行为,功能单一,缺乏整体规划,硬件设备性能不高,未能与网络教学等相关资源平成一体,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

2.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内容单一

多数课程的网络建设内容局限于“负责人介绍”、“教学队伍”、“课程描述”、“建设规划”等基本的介绍性信息,或是“教学大纲”、“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课件”等课程材料的简单堆积,涉及教学过程优化的实质性内容较少,有全程授课录像的课程更少,且各类信息更新率低。

3.教学网站及资源利用率低,应用效果不明显 转贴于

篇14

【关键词】课程建设 领导力 提升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25-01

我国幼儿园普遍实施园长负责制,园长全面负责幼儿园教学开展工作,其课程领导力的高低直接界定了一所幼儿园的办学质量。长期以来,幼儿园园长普遍对于课程领导力重视不足,由此导致在此方面其能力偏低,难以满足幼儿园优质高效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对于幼儿园教育水平要求的不断提升,如何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课程建设领导力,从而为园所的高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了每一个幼儿园管理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课程建设领导力

对于课程领导力的概念学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规定,园长作为幼儿园的领导者,不仅仅承担着联系上级领导与群众之间的纽带职责,同时在幼儿园的具体教学中,园长还要承担起课程领导的责任,原因在于目前我国幼儿教育并没有统一的教材以及课程设计,如何进行课程的选择与教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园的园长这一幼儿园的直接管理者,而园长的课程领导力的高低自然也就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幼儿园工作规程》对于园长在课程建设领导力方面的规定如下,园长应坚持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目标,统筹一切教学资源,科学制定并实施课程计划。园长应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来引导教师队伍实施课程计划,为教师实施课程创造一个和谐的、自由的、合作的教学氛围,从而将教师队伍凝聚在一起,实现课程教学有序推进。根据此项规程对于园长课程建设领导力的阐述,结合笔者自身的理解,本文将课程建设领导力的概念界定如下:课程建设领导力是指幼儿园管理者全面负责课程的选择、设计、实施、评价中,所具有的将课程教学各个主体有效的整合在一起,从而实现课程教学顺利开展的领导能力。

课程建设领导力是幼儿园园长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同时也是园长领导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来讲课程建设领导力是幼儿园园长贯穿于课程设计、实施、评价过程中的一种领导品质,课程建设领导力与其它的领导能力相比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对于这些特征进行很好的认识,更有助于园长课程建设领导力的一个提升。一是课程建设领导力是课程专业知识、领导意志、领导行为的一个综合体,上述几个方面内容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会影响到课程建设领导力水平;二是课程建设领导力的形成来源于行政权威以及专业权威,行政权威是指园长这一个职位所赋予的权利以及权利所带来的威严,专业权威是指其在课程建设方面的专业能力所带来的认可以及尊重,如果没有专业权威的话,那么园长的课程建设领导力就会大打折扣;三是课程建设领导力是教师、家长、学生以及其它与课程建设相关的一切主体的合理,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仅仅依靠园长一个人是难以推进课程建设的有效开展,需要园长通过有效措施来施加对这些主体的意志影响,从而获得合力。

二、提升课程建设领导力的具体路径

根据课程建设领导力的具体内涵以及特征,结合幼儿园园长在课程建设方面所承担的职责,本文认为要想有效的提升园长的课程建设领导力,促进幼儿园的高效发展,需要幼儿园园长在以下几个方面来重点提升自身的能力。

1.加强课程专业技术能力的建设

专业权威以及影响力是园长课程建设领导力的重要源泉,课程建设一般都涉及到设计、选择、实施、评价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每一个方面都需要专业能力,在课程的规划方面,需要园长利用自己先进的教学理念来进行统筹规划,在课程选择方面,需要园长来根据教学发展以及学校的实际来选择最合适的课程方案,在教学实施方面需要园长来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评价方面需要园长进行绩效评价,及时发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园长应注意在上述几个方面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确保上述几个环节能够科学的推进,进而带来自己的专业权威以及影响力,为课程领导力建设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2.注重教师队伍领导力的锤炼

一所优质高效的幼儿园不在于这所幼儿园有多豪华,硬件设备有多好,给你更多的在于一支职业素养良好的教师队伍,在课程建设中,幼儿教师是具体的实施者,对于园长来讲课程建设领导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如何锤炼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具体来讲,幼儿园园长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招聘具有良好胜任力的教师,在招聘中注意考察教师的胜任力,严把进口关,从进口层面来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二是构建良好的激励机制,针对幼儿教师的需要,综合采用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的做法来提升每一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教师保持一个饱满的工作热情;三是培养教师的团体意识,让教师队伍和谐团结,在具体的教学中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3.重点强化自身的沟通能力

课程建设中需要与教师、家长、上级等各个部门进行沟通交流,在课程的建设中园长作为负责人无时无刻不受到上述各个主体的影响,面对这些主体,园长应加强自身沟通能力的建设。调查发现,课程建设中大部分的阻力都来自于沟通不畅导致的各个主体处于一个信息的不对称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各个主体必然从最有利于自身的角度出发进行行为的调整,从而阻碍课程建设的有序进行。园长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学会与各个主体打交道,通过良好的沟通来使得各个主体处于一个信息对称的状态,为课程建设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幼儿园园长加强课程建设领导力是促进园所高效优质发展的必然需要,是顺应幼儿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对于幼儿园园长来说应树立危机意识,在认识到课程建设领导力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之上,不断的来加以改进,从而领导幼儿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燕.幼儿园课程管理的释义及其模式分析[J].学前课程研究,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