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管理概论,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
1 经济管理与现代化的关系
1.1经济管理的内涵
经济管理的主要作用就是可以促进企业现代化的管理,原因在它能体出社会发展的综合特征。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通过多方面因素的呈现,而体现其综合社会状况的就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社会经济的实现是通过经济管理来呈现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经济管理,因此,缺少扎实的经济管理就会减慢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
1.2 经济管理现代化内涵
经济管理现代化主要是指我们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发展主要是对其模式、思维以及方法进行创新和发展,不断健全和完善现代社会的经济管理系统,形成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 经济管理与现代化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经济管理朝着民主化、网络化以及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当前,人们已经对经济管理现代化给予了高度重视,原因在于经济管理现代化正在飞速发展,而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有效实现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现代化不断推动经济管理的发展,经济管理不能脱离现代化,二者同时存在,互相促进与发展,因此,经济管理现代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
2 经济管理现代化特点
2.1 重理轻管
在经济管理现代化中,明确经济管理的核心是重理轻管。也就是说对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有效实现,关键在于理清其中的关系、找出其中的规律、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而不是能够掌握多少程度,因此,只有重理轻管,才能彻底掌握经济管理的含义,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2.2 科学化、自动化
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自动化也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特点之一。在日常的经济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循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探索和挖掘事物的内在规律,保证科学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并将借鉴和吸收的科学成果有效的运用到经济管理中,从而最大限度的获取经济效益和财富,从而实现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2.3 专业化、民主化
实现管理的专业化和民主化也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主要特点之一。在日常的经济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对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进行熟练的掌握,同时熟练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让经济管理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水平发展。此外,经济管理还需要广大的职工的支持和拥护,激发广大职工的创造能力,从而有效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
2.4 能动性、创造性
实现经济管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也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在日常的经济管理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发挥管理人员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经济管理的预定目标。实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要求从根本上提高管理的水平,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充分参与其中,并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挖掘自身的潜在能力和优势。
3 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3.1 管理观念的革新
随着全球经济朝着一体化方向的发展,也推动了我国的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经济管理的观念。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已经跟不上潮流的发展,正在滋生新的管理理念,对旧的现代化管理理念进行革新,以适应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从而促进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健康稳定的发展。当前,大部分企业已经将现代化经济管理放在了企业管理工作的第一位置,改变旧的“重技轻管”的管理理念,对管理理念进行新的认识,加强对管理的关注和重视。此外,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为了适应新的时代和潮流,也发生了改变,并将现代化技术贯穿到经济管理中,充分发挥经济管理人员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和自动化,不断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和技术化,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促进经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3.2 企业经济管理的消费者导向趋势
随着我国市场的不断发展,促使买方市场与卖房市场互相进行转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曾经亲身经历过以及经过大脑深思考的企业,才能判断出企业平稳发展的根本是消费者。在企业的整体经营程序中,将消费者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其次,企业的经济管理决策以及管理人员也是主导因素,然而直接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还是消费者,所以,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趋势逐渐导向消费者。
3.3 组织结构扁平化
在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是指挥与服从,要求必须对组织忠诚,遵循个人服从集体、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这种组织结构完全限制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组织结构的发展。当今社会处于知识时代,只有带动员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管理中,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从而创造出自我管理型的网络组织,这种网络组织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能够自我控制的知识人才进行主观性和能动性的激发,在组织结构上已经分散,但是却把信息和技术紧密联系起来,不但要有敏锐的应变能力,而且还要有团体协同和具有创造性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结构随着管理层次的不断减少,朝着扁平化的趋势发展。
3.4 民主管理方式
大部分企业的决策模式都是通过企业与组织的重心下移达成的,这种决策的模式能够快速形成核心价值,大部分优秀的企业在进行工作任命时,都会花费很长时间进行研究,而且还进行的装也分析和讨论,一旦出现不正确的任命,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而且需要花费好几年来承担这一结果,对于重要的经济管理决策也需体现民主化,通过全员进行表决,只有这种先进、人性化的方式,才能促使决策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更加适应,有利于实施决策。
3.5 实现从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的转变
在知识经济时代中,人们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经济管理也随着人们的观念在逐步的发生转变,知识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并已经成为企业及组织的最核心资源。在现代化的经济管理中,软件管理也逐渐取代了以“人”、“财”、“物”等硬件作为重点的硬件管理的主导地位。软件管理即是对“知识”、“经验”的管理工作,将所有的知识和经验整合成有利于企业和组织发展的资源。任何一种优秀的管理制度都离不开丰富的知识理论及经验,在这些理论和经验上,不断创新,企业和组织才能不断良性健康、充满活力。
3.6 更注重团队合作
当前社会越来越强调合作的重要性,无论是企业还是其他组织,想要稳定、顺利的发展,就需要具有合作意识。主要表现在鼓励团队协作,建立团队激励机制,融合管理者和操作者的优势,激励并强调团队进行自我管理及组织工作。这种团队随着任务的出现而组成,随着任务的改动而及时做出调整,团队中所有的成员不保留地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之充分共享。目前这种新型协作。
总之,经济管理现代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完成经济管理现代化并非十分简单的事情。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全以及社会经济的进行,开展现代化经济管理也是必然的趋势。我们必须了解时代的精神,清楚经济管理的特征,清楚其发展的走向,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的推动经济管理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梅丛开,关于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J],房地产导刊,2014(17)
企业有效的成本核算控制在企业竞争力方面意义重大。因为一旦企业的成本失去有效控制,企业就在市场竞争中将会处于劣势。企业成本控制是企业持续盈利的基础环节,直接服务于企业的根本目标。企业成本核算控制在经济管理方面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1管理职能
企业的成本核算不仅仅是一种控制手段,更给企业高层决策者提供了重要的信息。通过对企业全方位、全过程的把握和控制,注重企业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发现企业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所在,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很好的依据。在成本核算的具体执行中,各部门容易为自己利益考虑而忽略企业总体目标,出现竞相购买设备,滥用资金的现象。企业管理者要针对这一现象制定相应的对策,彻底改变这一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现象。
1.2协调职能
成本核算围绕企业的主要战略目标,把企业财务经营的具体环节涵盖其中,通过全方位的严密组织和控制,各个部门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全面协调,统筹兼顾,有效控制,搞好综合性的目标落实。企业的成本核算编制过程包括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或者是上下互动地形式,有助于企业高层管理者、各级主管和企业员工对于企业现状和所遭遇的问题有一个全面统一的认识,形成一个为共同目标团结奋斗的良好氛围,使企业真正成为一个有纪律、高效率的整体。这样,成本控制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1.3控制职能
控制职能在成本核算和经济管理中体现得较为明显。企业应该采取的是全员全程成本核算制度,成本核算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各部门、各单位、各基层管理部门等交流的过程。一方面,调动了企业的员工实现各自的预算目标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高层管理者又很好地实现了对各单位的全员、多层次、全过程的有效控制。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有很好的宏观协调和监督作用。成本核算的控制重点在于成本费用的列支,这对于成本控制意义重大。
2企业成本核算实行注意问题
企业的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必须相辅相成,才能使企业的目标得以实现。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建立预算组织,科学编制预算
企业应该建立“以总体战略目标为导向,以现金收支管理为纽带,以成本控制为手段,以约束和激励制度为保证”的全面系统预算制度,从而保证预算的有效性,充分发挥预算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使得成本控制成为现实。按照预算编制“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模式,制定企业的管理目标,使得预算指标更加符合实际。对于多层级,全过程的审核和管理需要将责任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分析和考核都做出明确细致的规定,保证成本预算的可行性。
2.2强制预算执行,号召全员参与
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一种理念上的误区,认为成本控制是属于少数会计或者财务人员的责任,认为成本和收益具体都应该由企业领导和各个部门领导负责,各个车间的员工只是生产者,负责企业的生产工作就足够了,导致企业管理者不懂生产,生产者不懂财务。所以针对这个现象,我们企业主要推行以“现金流管理”为主导的预算理念,改变“重编制、轻执行”的思想和现象。将成本核算落到实处。通过这样强力的成本核算管理,将年度财务指标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做到“人人头上有指标”,落实和控制相关责任人的工作权责,并与每名员工的年终考核挂钩,包括工资和奖金。真正实现约束和激励并存,更大程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将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变为企业的深入骨髓的文化氛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两者的协调问题。
2.3严格考核,制度约束
企业必须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考评制度,落实“严格考核、务必兑现”的理念,强化预算管理的约束力和控制力。年终时期对企业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最后的审查,真正体现企业考评的科学、公平、公开,充分发挥预算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有效的预算管理制度也是成本控制落实的基石。通过推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制度,制定出全过程,全员参与,实现实时有人管,责任落实到个人,权责明确,管理协调的良好氛围和高效的运行机制,轻松控制成本预算。
2.4合理规划成本,强化预算监督
企业可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信息反馈系统,定期对于成本核算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即使发现预算的差错,并找出原因纠正错误,制定控制办法。此外,通过具体的预算指标的分解,严格建立起分层次、分单位的对应考核标准,综合贯彻企业的管理标准,使得成本核算管理在企业内部控制和成本控制中发挥出应有的核心作用和职能。另外,对于项目经费的使用,要坚持效益优先,少花钱多办事的理念。确保有限的预算花在刀刃上,以提高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益。在此基础上预算生产,再结合目前企业的生产布局、各单位部门的生产能力及目前工作的要求,进一步理清和了解以预算表现的生产计划形式的整体长期性布局,从而更好地规划、确定出各部门本年度及当前月(季)度产量与计划任务,以期可以达到企业的最优化经济效益。
3建议和结论
关健词:医院经济管理改革 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17-02
医疗服务市场在我国是客观存在的,医疗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劳务服务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具备在商品流通中应有的要素。医院的经济管理面对的是各个医疗机构之间激烈的竞争,要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则需要大胆地借鉴、吸收和运用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些理念,将其转化为适合医院发展的医院经营管理模式,不仅要注重内部管理,更要转向为市场的经济管理。
一、医院经济管理的涵义
医院经济管理是指医院按照医疗科学和现代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货币价值形式和经济经营手段,对医院全部的业务活动,即医疗服务中所有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全过程,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指挥的调节和监督,合理地筹措和使用医院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力求尽可能减少经营活动中的耗费,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院经济管理涵盖的学科也非常广泛,对医院的管理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能否灵活地运用市场经营的理念来经营医院、经营科室。医院经济管理是以市场为平台的,经营也必然是要遵循市场的规律运作。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对于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也赋予了新的涵义。
二、推行医院管理者职业化
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医院面临越来越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压力,医疗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医院管理者职业化已成为一种势在必行的趋势。时展对管理者在概念、技术、协作、政策、商业、控制等科学管理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特殊要求。国外医院院长是职业化的管理者,在国外称为CEO。他们应具备卫生管理硕士(MHA)或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其中只有10%的人有医学背景。当他们走上管理工作岗位,就开始从事专职管理工作,不再参与临床医疗工作,他们的全部精力均放在医院的战略管理和发展上面了。而中国医院绝大部分的院长都是医学方面的专家,他们的选拔来源主要是集中在临床医疗方面的专业人士,且在学术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我国大多数的院长都需要管理、业务一把抓,既得负责医院的管理工作,又要领导医疗业务工作,在从事医院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拿出一部分的时间(有的是大部分时间)从事临床专业发展,不能全身心投入管理工作。他们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高深的医学知识,但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医院管理培训,缺乏医院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主要是凭借着经验和后期的零星学习进行管理,很难从医院管理经营的宏观角度考虑,决策上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经验,日常管理工作中很少运用确切的实际数据支持和先进的管理理论进行指导,这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院管理要求。
三、应对医保给医院带来的机遇性挑战的策略
随着现代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医疗保障制度也在逐步深入,从2000年全国实行的医疗保障制度开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医保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参保人数越来越多,医保患者开始越来越多地占据医院收入来源的份额。医院作为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载体,与医保机构、患者处于同一个医疗保险与服务运行系统之中,三者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如何在有限的医保基金与患者无限的医疗需求之间寻求平衡的支点,这是医院改革成败的关键。充分履行医院监管职能,积极维护医保政策和社保基金的正常运转。中国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是“低水平,广覆盖”的特点,因此医疗费用的快速攀升已成为中国医疗所面临的严重问题。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医疗成本和控制医疗费用,防止医疗行为的过度消费导致的医保基金的收支不平衡。确立培训机制,落实医保政策。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医保政策的培训,使他们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能客观掌握政策、严格执行医保规定、合理控制费用,从而杜绝或减少违反医保政策的现象发生。借助信息化管理,实行实时监控。利用信息资源对医保患者发生费用、用药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做到实时提醒。确立新的奖惩机制,完善规章制度。结合医院具体情况,制定一系列配套规定和奖惩条例。要使医保制度有效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必须将医保制度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来管理。应遵循其客观规律的要求,循序渐进、统筹城乡、合理规划,力求达到完善和体现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的宏观目标。
关键词:经济管理;措施;改革;必要性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raffic can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a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in our country, to improve traffic conditions a large capital investment of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 the highway construction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vest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of highwa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nsportation has been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by the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 Here,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means of economic management measures; make a simple analysis on the reform, management of expressway economic management.
Key words: economic management; measures; reform; necessity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前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期,交通领域的建设又处于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高速公路的投资建设具有资金密集、投资大的特点,而经营性高速公路占高速公路总里程的绝大部分,因此,如何建立和完善经营性高速公路的投资建设和营运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2 新时期对经营性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新要求概述
2.1市场进程下的高速公路经济管理要求
市场化进程下,我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从而对经营性高速公路的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经营性高速公路经济管理应是一种全方位的管理,观念更新的同时,对经营性高速公路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刻不容缓。
2.2经济全球化下经营性高速公路的经济管理要求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经济管理来讲是机遇也是挑战,这种挑战具有深远性和长期性。对于经营性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来说,考虑的重点应着重于管理模式的适用性,是否被国际上普遍认可。
3 经营性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改革的措施
3.1法律手段: 立法与执法
为什么发达国家的高速公路管理有序、发展健康,其原因是与有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分不开的。不可否认,高速公路立法是高速公路健康发展的保证,也是建立科学合理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需要。当前要在遵循和充分运用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同时,积极制定和修订完善高速公路有关的法律法规,使高速公路投资建设和营运管理尽早实现法制化、科学化,真正做到有法可依。2004年修订和颁布的《公路法》和《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对高速公路的收费作了规定,但对经营性高速公路改扩建的法律、法规没有出台,使高速公路改扩建面临各种困境和问题,主要包括高速公路改扩建后收费年限的调整、改扩建的投资主体和改扩建的管理范畴等,尤其重要的是收费年限的调整。一方面,作为高速公路经营管理的法人单位,如果对高速公路改扩建后的收费年限能够加以判断,预期高速公路的改扩建能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能使企业的投资有良好的收益,企业本身有作为业主进行改扩建的需要;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出于对经济发展或其他各方面的考虑,可能要求原高速公路的业主单位进行改扩建,原业主单位由于无法预计改扩建后的收费年限,从而无法预计改扩建的投资效益,造成不敢轻易作出投资的决策,存在地方政府单方面投资高速公路改扩建的可能。从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和部分高速公路收费期的陆续到期来考虑,经营性高速公路改扩建法律法规的出台已十分迫切。
已营运高速公路的执法问题是经营性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改革的另一个重点。目前,高速公路执法主体繁多、效率低下,地方交通行政综合执法部门由于各种原因,对高速公路违法案件查处力度不够,违法违规案件呈日益增多的趋势,高速公路营运单位的维权存在一定难度。应实行综合执法,统一调度高速公路的各种力量和管理资源,形成快速反应能力,避免政出多门、多头处罚。同时, 为了提高路政执法效率,维护高速公路安全,减少交通事故,还必须配置先进的管理设施和配套的管理信息系统。
3.2经济与行政手段
目前,高速公路的行业进入壁垒已经破除,各种经济成分,包括外资、民营资本均可无障碍进入。然而,由于新建高速公路的单位成本越来越高,高速公路的收费经营期受到《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的约束,而收费标准长期徘徊,同时,高速公路的投资大,政策风险高,收益低,高速公路行业的进入对外资和民营资本已没有吸引力。因此,为了高速公路投资建设和营运管理的健康持续发展,一方面,应对高速公路的投资进行政府补贴,而不论高速公路的投资主体是否是国有企业,另一方面,应加强对高速公路企业的合理监管和审计。
3.2.1政府对高速公路企业的补贴应包括各种经营主体
3.2.1-1保障公众出行利益的需要
在高速公路管理过程中,政府的角色非常重要,它扮演着公众出行利益的捍卫者角色,这是由高速公路自身所具备的公益性、外部性、网络性等属性决定的。
按照公共经济学的解释,社会物品总体可分为纯公共产品、纯私人产品、公共资源、准公共产品四种类型,其类别的判定是由消费上的竞争性和供给上的排他性共同决定的。纯公共产品既具有非竞争性又具有非排他性,纯私人产品既具有竞争性又具有排他性,公共资源是具有非排他性与竞争性的产品,准公共产品是具有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产品。
在我国,高速公路通常都是采用全封闭收费制式,因此具有排他性条件。但是,我国高速公路也同时具有非竞争性。也就是说,在“适应交通量”这一公路消费的拥挤点之下,其消费具有共享性。由于公路建设具有适度超前性,因此基本上高速公路所提供的通行能力在非拥挤的“适应交通量”之下。显然,高速公路是既具有非竞争性又具有排他性的典型的准公共产品。这是高速公路本身的属性,与采用何种企业管理模式无关。
3.2.1-2保证国有资产安全的需要
我国公路资产的国有在法理上讲来自两方面:一是国家自己投资建设公路,按照物权法取得所有权;二是在引进非国有的国内外投资时,在投资建设合同中明确保留公路资产的所有权,依据债权法则取得所有权。根据以上分析,目前我国的公路,不管投资主体是谁,也不管属于哪种管理形态、经营管理主体是谁,公路资产所有权均属国家所有,高速公路当然也不例外。基于此, 依法对高速公路国有资产实施有效的管理,包括政府补贴,维护高速公路设施安全完整,使其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是政府作为资产所有者角色拥有权利与应尽的义务。
3.2.2政府应加强对高速公路补贴企业的合理监管和审计
通常而言,纳入政府审计范围的高速公路均属政府(包括国企)投资项目,但由于前述政府也应对非国企投资的高速公路进行补贴,因此,政府部门也应对其进行审计监督,但对二者的审计侧重点应有所区别。对前者,应实施全程跟踪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招投标、合同管理、承包发包、现场管理、投资控制等建设环节中以及营运管理过程的成本控制问题,及时堵塞漏洞、完善制度和管理;对后者,应以财务会计制度的健全、资金监管和财务核算的真实性为重点,严格专款专用,保证高速公路项目建设资金正常运转,力求避免由于虚假合同、虚列成本、费用导致的高速公路烂尾和高速公路营运的正常进行,保证车辆在高速公路上安全、高效通行。
在审计方式上,应吸纳社会中介机构的审计力量,共同对高速公路项目进行监督。
4 结语
经济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当今社会对于高速公路的重要要求,高速公路要想实现长久高效的发展,需要相关的经济管理改革,依赖合理的经济管理措施,以实现高速公路投资建设和营运管理的进一步完善。
参 考 文 献
另一个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是过剩的产能。据统计,我国有将近300种工业产品领先世界,但这背后也反应着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些生产过剩的产品需要世界市场来消化,但并没有完全实现这样的目标,大部分都由我国自身消化了,压力可见一斑,这也导致一旦发现个别产业有可追寻的经济利益,往往政府会进行干预与利用,如最具代表性的钢铁企业,由于产能过剩,政府干预导致竞争过度,生产力反而下降,由生力军变成压力源。
二、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改革创新策略建议
(一)确定宏观经济管理创新目标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目标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可以说离进步越来越远,目标是发展的指向,决定着操控调节手段的选择,鉴于此,改革创新前,首先要确立全新的目标。现在我国整体目标是实现供给与需要的平衡,以此为基础,保证平衡的情况下,重视经济结构,防止某一方面失衡出现意外状况,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预防与应对的筹划,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坚持宏观经济管理主体创新
市场经济中很多多元化元素带来更多的可变性,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政府对自身的改革格外重要,做好主体创新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组织机构的改革,其次是调控职能的改革,进一步做到明确责任,防治多头管理,浪费资源,做好对经济的干预,坚持以市场手段为主,避免越位。
(三)创新宏观经济管理手段
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有很多种,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强利用经济手段,逐渐降低行政手段的使用频率,有规划有步骤的创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经历了太多的风雨,体现实力的同时也承担着更多的风险,只有坚持探寻全新的管理手段,才能促进国家经济稳定向前迈进。
(四)改革调整政策
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政策调整是重要部分,作为达成管理目标的途径,它能直接影响宏观经济管理的效率,我们必须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深,我国对于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的调整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针对产业结构,将不平衡的发展进行调控,其次针对内需,有计划的扩大消费,降低出口与投资的占比,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再次针对城乡均衡,为了避免城乡差距扩大,经济发展失衡,不断优化城乡劳动资源配置,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和谐稳定发展。
三、结束语
然而,人们震惊地看到:科学家在短短的年代中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给予了世界一个因特网络,给予了网络经济的运作平台,网络经济如此迅猛地在全球展开,然而经济学家却还没有来得及对其进行那怕是粗浅的研讨!这便是我们选择这一课题的意义与初衷。
令人欣慰的是,在实证调研方面,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国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从1999年开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传播政策研究中心启动“全球互联网项目”(WorldInternetProject),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自1997年起开展互联网调查,迄今已公布了14次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中心从1999年夏天开始准备加入“全球互联网项目”,于2000年底至2001年初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长沙实施了问卷调查并于2001年5月向社会了研究成果。
全文共分一个前言与五部分内容,前言是对本研究成果的一些约定与说明;第一部分“世纪之交:互联网引致网络经济”;第二部分“石破天惊:互联网的革命性昭示”;第三部分“互联共享:认识网络经济新本质”;第四部分“论道经邦:点解网络经济面临的难题与对应措施”;第五部分“传承经典: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挑战探微”。
“互联网”、“网络”概念,无疑是世纪之交的第一关键词。迄今为止,互联网的普及率,是以往任何一种事件无法比拟的。它是空间拓展远远超越时间的一个典范。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3630万台,跻身于世界第二网络大国。全世界亿万个终端同在一个互联网上传递交流信息、运作种种事务,刹时间,前所未有的网络企业、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网络教育、电子货币、网上资讯等核爆炸式地在互联网上展现,形成一种基于国际互联网的壮观经济现象,真可谓石破天惊。网络如此快捷地结缘经济,新的网络经济现象如此快捷地在全球开展,新的理念、新的商务模式、新的经济机制如此快捷地被创造出来。在15世纪,全球人均收入年增长仅0.1%,在此后5个世纪中人均收入小有上升,在20世纪下半叶接近3%,而2000年美国在这一年就上升22%。这就是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时代的辉煌,就是计算机网络时代的辉煌!事实上,世界正在进行一场计算机网络经济革命,这场革命给予了每个国家、每个区域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千载难逢的挑战与机会。尽管经历了世纪之初网络经济的“寒夜”,但如今网络经济的辉煌再次闪耀。
网络经济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其根源在于国际互联网的革命性意义,那么它究竟给予我们何等昭示?第一,互联网络显示了前所未有的特征,它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世界,一个崭新的统一的网络国际社会,大体可以从以下9个方面理解网络的神奇:无差别化,数字化,互联实时化,人本化或智本化,资源共享化,虚拟化,高速化,全球一体化,综合化。第二,基于这样的特征,它最终将成为带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引擎,它曾经创造了这样的奇迹,而今经历了重新融合后的网络经济正在创造新的奇迹。第三,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国际互联网络及其网络经济,之所以说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重要的产业革命事件,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透视它震撼全球的影响力:一是它的影响广度,它几乎布线于全世界各个角落;二是它的影响深度,它在微观上改变着人类行为各个方面,在宏观上改变着现行社会体制、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三是它的影响速度;四是它的影响长久度。第四,基于当代计算机、光缆通讯技术之上的网络经济,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伟大的产业革命,它事实上已经构成第三次产业的科技基础。几乎可以说,正是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形成,使得自上个世纪初叶出现的三次产业分化真正完成。可以预料,扎根于新技术基础之上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前程似锦。第五,互联网产生的信息服务社会。如果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资本社会,那么互联网产生的则是信息服务社会,或者说是信息社会。
正是互联网产生的上述革命性意义,它给予了互联网络下的新经济获得新的本质,或者说发生着本质性嬗变。第一,一种崭新的网络企业诞生。所谓网络企业,是互联于因特网络中的各类企业,是由于网络经济拉动起来的企业系统。在网络经济中的企业,已经可以完全实现:“无论你在天涯海角,企业在你掌控之中”。第二,以网络企业为基础迅速形成网络经济,网络经济由于互联网的特征而有力地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革命。大量网络企业的诞生,大量网上经济活动的涌现,从而形成了一种史无前例的“网络经济”现象。所谓网络经济,是指建立在由现代通讯网络、电子计算机网络所形成的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一切经济活动,即基于互联网基础上发生的经济行为以及网络的上游、下游经济活动。第三,比之传统经济,网络经济具有如下新的本质:它是人本经济,它是和谐经济,它是可持续经济,它是低成本经济,它是互惠经济,它是一体化经济。第四,在这个新兴的经济体系中,智慧资本、知识资本最终获得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因为,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值因素、倍增因素的重点在于智慧劳动。第五,在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平台上,体现不出人们的社会差别(阶层、民族、区域、地位、性别、身份、年龄等等),它甚至跨越了时空界限,将劳动者之间的差别简化为人们能力的差别,简化为人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在这个平台上创造价值、服务企业的差别。这便为劳动者平等地、自主地展示能力提供了无拘无束的时空,就是说,劳动者迈向自主劳动的路途坦荡。第六,网络经济的发展,将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次上打造出新的经济机制,而且最终会形成一整套与新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机制系统。
基于以上对互联网及其引致的网络经济的探讨,我们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但是,目前网络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很多,处境也是十分困难的。本研究论文中,作者对其中最为紧要的几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应对策略或者政策建议。第一,作者告诫,网络经济发展到今天,如果想减少市场的盲目性带来的损失,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需也必须介入了。必须制定给网络经济基础产业中的每一块均衡发展的政策,也就是说,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来调节网络经济丰厚利润与赶超利润的分配。第二,针对我国大批网络企业不能赢利的根源,作者强调,网络信息产品的商品化是关键,为此建议:对信息、网络产品要区别对待。软件、专用信息、经过研究加工过的信息,必须将其产品商品化。商品化的惟一出路是给出产品的边界,使其具有排它性、独有性。而对公众信息,不足以商品化的产品,要另起思路,不能勉强打包成品。目前成功的做法是,以公众信息为平台,提高点击率即赢得人气后,再以广告销售、网上产品销售为盈利点。第三,互联网经济决不是一个产业的“专利”,不是技术的副产品,更不是个别产业部门的特权。互联网将引发各行各业的变革,因为必须明确认识到,发展网络经济必须发挥传统产业的作用,只有当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了,网络经济才找到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第四,虽然网络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但决不能忽视自身的创新,而且网络经济的生命就在于不断创新。第五,作者还对新近发表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若干重要数据进行了解读,并藉此给出了若干政策建议。比如,加快农村与西部互联网络的发展,政策要倾斜;对.CN域名的开发战略要再认识;要加强对网络安全的关注,加强研究投入;提高对网络信息利用的深度;网络企业要以诚信取胜。
另外,作者对网络经济引发的对政治经济学重大理论问题的挑战,给予了经济学的诠释与回应。面对网络经济,传统的经济学方法显得力所不逮,应当与时俱进地吸收西方经济学与其它科学的方法;知识、信息商品的出现,是对传统商品理论的补充与拓展;同时,也引起了对传统使用价值的补充与拓展;网络经济的出现,并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种种挑战都未能动摇这一理论的真理性;智慧资本、知识资本作为一种资本的新“品种”,丰富了资本理论;由于网络经济的调整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新机制的形成,已经构成对传统增长理论与经济周期理论的挑战,所以必须发展原有理论;在分配理论上,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发展,为分配的多元化创造了经济基础。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经济人有限理性展望理论价值函数
一、行为经济学的形成动因及兴起过程概述
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Economics)又称为“心理的经济学”或“心理学和经济学”,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是一门试图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融入标准经济学理论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认为,人类行为是有限理的,并且,经济人偏好不总是稳定的。
二、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决策
1.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的偏差
一个基本偏差是:小数法则。例如,当一位投资者观察到一位基金经理在过去两年中的投资业绩好于平均情况,就会得出这位基金经理比其他经理优秀的结论。
2.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展望理论
莫里斯.阿莱最先提出实际情况中许多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与预期效用理论相背离的观点,提出了著名的“阿莱悖论”,并由此获得了198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说明阿莱悖论。如,给定一组选择,a:以100%的概率获得3000元收益;b:以80%的概率获得4000元的收益,20%的概率没有收益。此时,被实验者往往会选择a选项。给出第二组选择,a:以25%的概率获得3000元的收益,75%的概率没有收益;b:以20%的概率获得4000元的收益,80%的概率没有收益。与第一组选择相比,两个选项获得收益的概率同时减为四分之一,但此时被实验者往往放弃a而选择b。
卡尼曼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大量的证据,表明许多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与预期效用理论相背离。在此基础上,卡尼曼与特韦尔斯基在1979年发表的《展望理论:风险下的决策分析》一文中,提出新的理论模型,即展望理论。
在展望理论中,相对于各种选择下效用的绝对水平,决策者重视各种选择所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U=U[,I]-U[,0]即效用值U[,I]相对于初始效用值U[,0]的变化量,如果相对于初始效用值U[,0],效用值U[,I]增加,则U取正值,反之若见小,则U取负值。若事件A以P[,a]的概率发生,效用变化值为U[,a];而事件B以P[,b]的概率发生,效用变化值为U[,b],当且仅当下式成立时,决策者会选择A而放弃B。Σp[,a]U[,a]>Σp[,b]U[,a]
(1)价值函数V(u)的解释:
价值函数V以效用值的变化为自变量。该函数呈S形,凹的部分表示收益;凸的部分表示损失。比如说,按照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以80%的概率损失4000元,20%的概率免于损失,损失期望值大于3000元的确定损失,所以应该选择后者。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宁愿冒一下险,选择前者。因为如果幸运的话,20%的小概率事件一旦成功,可以避免损失。这就体现了损失上的风险偏好。
(2)决策权重函数:单调上升,在0、1处间断,小概率高估,大概率低估。
三、由行为经济学思想想到的对投资问题贴现模型的改进
给出两个选择,a:在未来十年里,每年可获得1.2万元的现金流,总贴现值收益为10万元;b:立刻可以获得9万元收益。现实生活里,恐怕很多人会选择后者,因为相对于唾手可得不用等待的9万元,贴现10万元的收益还要求付出“等待成本”,而且,收益的可靠性也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了。
所以,在传统投资贴现模型中添入一些影响人们行为的选择偏好因素及风险因子。并且,传统投资贴现模型假设每年现金流的贴现率相同,而实际经济每年在发展变化,客观经济环境也在变化,利率、通货膨胀率也随之变化,结果可能未必相等。
设Pi为投资者对于每年现金流的心理偏好权重,即每年现金流相对于投资者的价值体现;每年现金流为Ci;n年里每年现金流的贴现率为i;每年现金流可得性风险为Ri,实际的总贴现值对于投资者个人的价值体现为V:
V=Pi(1-Ri)
投资者会潜意识的依据自己偏好,根据贴现值在自己心理账户中的价值体现的高低,即V值的大小,来判断投资决策。
最后,行为经济学并不是否定传统经济学,而是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和补充,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拓展了经济学的研究方向。虽然,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行为经济学还没有建立起严密的理论体系,自身也没有建立起严密的逻辑理论模型。不过,随着研究的深入,行为经济学会逐渐建立起系统完整的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1]周业安.行为经济学是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革命吗?[J].人民大学学报,2004,第2期
[2]黄祖辉,胡豹.经济学的新分支:行为经济学研究综述[J].浙江社会科学,2003,第2期
[3]赵,尹伯成.经济学发展新方向:心理学发现对经济学的影响[J].南开经济研究,2003,第6期
[4]魏建.行为经济学与行为法经济学:一个简单的介绍[J].新制度经济学研究,2003,第2期
[5]常鑫,殷红海.DanielKahneman与行为经济学[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256~261
[6]EdwardsW.Behavioraldecisiontheory[J].AnnualReviewofPsychology,1954,12:473~498
[7]DanielKahneman,TverskyA.Prospecttheory:Ananalysisofdecisionunderrisk[J].Econometrica,1979,47:263-291
[8]NeumannvunJ,MorgenstemO.TheoryofGamesandEconomicBehavior[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44.
本刊上期“卷首语”刊出题为“关注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一文,在业界产生很大影响,本刊记者叶柄昌本期将对这一话题作进一步阐述。
经历了起伏跌宕,医疗改革走到了十字路口。体味过政府主导的僵硬和市场主导的失灵之后,关注医疗改革走向的人们在思考第三条道路在哪里。总理在今年两会期间回答记者提问时,引用了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的一句话,“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懂得穷人的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了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解决“看病难”,道理也一样。市场往往关注的是“富人的经济学”,政府关注的应该是“穷人的经济学”。
尽管医疗改革新方案还在“摸着石头过河”,但通过“整体目标”和“‘十一五’规划”这两个关键词,我们是不是可以获悉这样的积极信号:新一轮医改将在未来5年内逐步实现让绝大多数人看得起病。据悉,新的医改试点拟明年初展开,正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目前已确定4个中等城市试点。
作为一项攸关13亿人口生老病死的民生大计,医疗改革之路20年来越走越难。对于此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医疗改革基本不成功”的官方结论和“九成民众不满意”的民间调查,实在发人深思。目前的医疗体制导致的最大问题就是老百姓看不起病。卫生部前不久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经济原因,全国约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的应住院而不住院。发改委官员也同时坦承,百姓个人负担医药费用比例过大,全国40%的城镇居民、72%的农村居民看病需要自掏腰包,而个人医疗支出比重还在不断加大。
可见,新一轮的医改,理当关注民众,关心民生,想方设法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要潜心研究透彻“穷人的经济学”。
首先,从医改方向上看,要明确服务对象,让绝大多数的民众受惠。国情研究专家指出,公共卫生的公平性比经济收入和财产分配的公平性更加重要,因为身体健康关系到每个人生命的质量和谋生的潜能。即使不从道义的角度思考问题,为所有人提供起码的卫生保障也是建立一个完整公共卫生系统的前提。透过“看病贵”“看病难”年年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怀疑中抱怨医疗改革走错了方向。这也是连发17道药品降价令却不能缓解百姓看病难的深层原因。近些年来,医改在市场化的媚惑下逐渐迷失了方向,遍地开花的私立医院办成了“贵族医院”,不少的公立医院打着“特需服务”的招牌开始向富人和金钱弯腰,大量的医疗资源被少数人占用。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就医之痛的社会中低收入者,越来越困惑和受伤:人民医院的大门为谁而开?医改成功的出路何在?医院缘何只会盯着荷包把脉?
其次,从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上看,我国的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亿,但只占4亿多城镇人口的1/4左右;农村新合作医疗占到8亿多农民的21%。这意味着大多数百姓依然徘徊在医疗保险的大门外。与此同时,近年来医疗费用持续的畸形增长,已远远超过居民收入的增长水平,享受到医疗保险的人群,也因为个人负担部分偏高,越来越看不起病。而低收入群体的医疗费用负担,变得一天比一天沉重,更有不少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可见,建立完善一套适合中国穷人国情的医疗保险制度,用制度形式保证中国的穷人百姓能够看得起病、吃得起药,治得好病,实在是当务之急,燃眉之急。
第三,中低收入者的利益是“穷人经济学”的核心。事实上,医疗改革改来改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患者有其医”,就是让平民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个方向万万不能迷失,不可偏离。因此,新一轮医改能不能成功,取决于能不能照顾到绝大多数中低收入者的利益。一个不考虑中低收入者利益的改革方案,结果注定将是“基本不成功”。有关国情专家指出,医改再起步,需要政府强化而不是弱化其为百姓提供医疗保障的角色意识,从而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政府应该本着“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保障绝大多数人看得起病,更有责任建立起医疗救助体系,逐渐惠及少数特困人群。如今,不少的人很怀念以前享受公费医疗的日子――没有什么起报点,所有的医药费都给报销80%。单位还有医务室,有什么小毛病就去拿点药,不用去医院,不用甩“红包”,又方便又便宜。实际上那时候每年也就报销几百元的医药费。现在可好,每年交给保险公司2000多元,一点回报都没有,看病买药还得另掏钱。有这种体验者不在少数,很代表“穷人经济学”中的主流思想。
有评论家认为,新一轮医改实效如何?尽管仍需审慎观之,不过,当它沿着清晰的航线一步一步接近目标,人们有理由抱着振奋而乐观的心情等待分享。
围绕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为研究透彻“穷人经济学”,人们欣喜地看到,国家卫生部采取了不少措施,想了许多的办法。继续进行之中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加强了对医院、医德和医风的监管;2006年,卫生部确立了发展社区作为医改突破口,使得医改方向再度明朗;目前,卫生部正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制定了《关于大型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大型公立医院在指导社区卫生服务的各个方面有所作为……。在今年的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高强强调:各地市都应选择部分公立综合医院,作为转换运行机制的试点,建立平价医院或平价病房;清理和规范公立医院开办的特需医疗服务项目和内容,对公立医院开办特需医疗服务要实行必要的调控和干预。高强解释说:政府今后将不再鼓励公立医院开办高端的、大型的医院,因为,第一,政府财政不可能拿出那么多钱来办医院,即使向银行借钱,办了这些医院,但赚的还是老百姓的钱,不符合公立医院的目的;第二,这些医院不可能办在农村,无法解决农村的看病问题;第三,这类医院运行成本高,收费也高,造成百姓看病贵。从高部长高屋建瓴的解释中,人们不难看出:“穷人经济学”的学问已经在政府部门领导的思想深处扎下了根。所有这些举措,充分说明,我们党和国家乃至相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如果时时、事事、处处心里装有群众,想着穷人,在制定政策、采取决策、出台措施时真正“权为民所用,利为民而谋”,那么,占中国绝大多数的民众就会高兴,百姓就能受益,人民必定满意。
作为享受公务员医疗待遇、身康体健一族,笔者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感受不深,应该被排除在“穷人经济学”的重点照顾对象之外。但是,作为一介匹夫,有责为弱势群体疾呼,为占绝大多数人口的中低收入阶层呐喊――新一轮医改理当关注“穷人的经济学”!
论文摘要:从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变化入手,总结了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得出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部分课程已不能适应毕业生就业需要。针对目前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发展高等教育进程中较早设置的专业,作为农业经济和农业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本科专业,为国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从外部条件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从专业内部来讲,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的特色与定位,而培养目标的实现又以专业课程体系为依托。所以,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为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服务,其合理性最终取决于是否满足对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基于此,试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的变化来探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国家就业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日趋严峻,以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毕业生就业单位、毕业生就业率发生了如下变化:
(一)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变化
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来看,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在各类农(林)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政策分析等方面工作。基于此,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分为四大类型即企业、教育科研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其他(包括考取研究生、自主创业等)。其近20年就业方向变化情况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企业就业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教育科研单位就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一方面原因在于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愈加规范,竞争也日趋激烈,行政单位必须参加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也实行统一招考;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学历层次日益提高,导致进入教育科研单位的门槛提高,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必须具有硕士学位甚至是博士学位。而各类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对毕业生学历、学位的要求不高,所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目前更多就业于各类企业。
(二)毕业生就业率的变化
从1996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实行完全市场化的双向选择。由于就业政策和就业领域的变化,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表2为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经管学院近5年就业数据。
从表2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呈一个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近2年就业率下降明显。虽然与学校的总体就业率对比处于中游水平,但是对比经管学院平均就业率而言明显较低。
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方向及选学课程意愿的调查
学生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在学习过程中,大多选择能快速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就能就业或对就业帮助较大的专业方向和课程。
为了给学生学习和就业更多的自主选择,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2003级开始,让学生在大三实行明确的专业方向选择,具体方向为农村发展和企业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分别设置了相应的方向课。近4届学生专业方向选择情况如表3。
从学生专业方向选择的情况来看,除04级学生在两个专业方向选择基本持平外,其余几届学生大部分选择了企业管理方向。经过调查了解,学生的选择专业方向更多考虑的是市场就业需要。
(二)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
为了了解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农林经济管理教研室对三、四年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学生最喜欢的专业课程”这一选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农产品国际贸易。其中,管理类课程占到60%,而经济类课程只占20%。
“在对就业最有用的专业课程”这一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会计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经济法。管理类课程具有明显的优势。虽然学生只是一些感性的认识,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目前课程设置上的一些漏洞和问题。
三、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的平衡问题
农林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授予学生的学位从早期的农学学士到中期的经济学学士以及现在的管理学学士,体现了教育界对这一专业认识的不断变化过程。最初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农业经济学为主线,强调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际上成为农业经济专业。在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前,国家更多需要具备较强经济学知识的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各级政府的农业经济部门成为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但随着大学生就业体制的变革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逐渐成为接纳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对于企业而言,需要的是具备较强微观管理能力的学生。针对这一市场需求变化,近年来,专业在教学计划中作了一些调整,增加了管理系列的课程,但与一般的管理专业相比,从课程体系来看,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较大差距。
(二)“重理论,轻实务”的问题
随着大学扩招,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层面上,也由原来的宏观型、理论研究型逐步转变为通用型、复合型和应用型。培养目标的转变,必然要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当前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重理论,轻实务”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这也是全国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个通病),具体体现在:(1)在教学方式中,专业课程的讲授大多依然采用的是“教听式”,而强调实务操作、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较少;(2)在教学计划中,原有的专业课程实习较少,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原理三门课程;(3)考核方式中也存在一定问题,考核的方式较为传统,很难从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出发来进行。
(三)课程体系的“专”和“宽”的问题
由于农林济管理学科自身的宏观性和宽泛性,以及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包含了较多其它学科或专业的课程:如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学、审计学等会计类课程;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农业保险学等金融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等贸易类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领域,增加了知识面,拓展了知识结构,但受到学时限制,使得这些“宽”与“专”相互竞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始终是现行农林经济管理课程体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直在不断微调,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要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应市场就业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体系构成等方面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一)课程体系应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生的目的除上述外还包含着提高自身社会生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就业竞争力。如果大学是“工厂”,培养的学生就是“产品”,评价这个“工厂”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产品”是否受社会欢迎。社会欢迎就意味着学生就业竞争力强,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才算完成。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调整过程中,应时时把握学生就业需求目标,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更好的为学生实现就业而服务。
(二)把握好专业的“共性”和“个性”
从“共性”的角度来讲,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涵盖经济和管理两大学科,目前授予的是管理学学士学位。因此,在课程设置中,经济、管理通用型课程应是其主体,这是“共性”问题。但同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又有自己的“个性”问题,需要有一部分专业课程来体现这种“个性”,这也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所在。
(三)细化专业方向的划分
为了更好的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全国绝大部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进行了专业方向的划分,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也划分了“农村发展”和“企业管理”两个方向。前者偏重于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研究,是为学生继续深造服务的方向;后者偏重于实践,是为学生就业而服务的方向。但这种划分可以更加细化,如“企业管理”方向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农业企业管理”、“涉农企业管理”等。这样,一方面体现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另一方面增加与工商管理的差异竞争优势,增加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论文关键词:财务管理;管理创新;新经济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新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形成于工业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在许多方面已显示出其不适应性。理论界提出的全球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都是新经济时代表现出来的重要特征,企业财务管理只有与新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才能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新经济对理财环境的影响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将使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教育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的筹集.投放和分配的管理工作,是适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从中外财务管理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出,财务管理发展与创新的动力来自其所在的理财环境特别是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财务管理可以说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财务管理的自然属性即技术性。它要求一国财务管理应积极吸纳别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忽视国界的存在。使得财务管理趋于国际化。而财务管理的社会属性则反映一国社会体制和生产关系。因而也体现出财务管理国家化的特征。作为一门方法的科学,财务管理总是要以其技术性的主要属性不断地适应、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当然,财务管理总是一定历史条件或一定社会形式的财务管理,它必然要体现出其社会属性的一面。但无论是技术属性还是社会属性,都可以归结为外部环境对财务管理要求的结果。形成并发展于工业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在许多方面已显示出其不适应性。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必须与新经济的基础相适应,这使得传统的财务管理必须有新的发展,也预示着财务管理将面临巨大挑战。
二、新经济形势下财务管理的创新
为了更好地满足新经济对财务管理的需要,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将以理财环境变迁为契机,不断进行创新。
2.1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在工业经济时代,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导要素是企业拥有的物质资本,物质资本的所有者占据主导地位,其利益高于其他要素所有者的利益,并掌握企业的剩余控制权。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扩展了资本的范围,改变了资本的结构。在企业新的资本结构中,物质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下降,而知识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上升。这一特征将引起财务管理目标的变化。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对上市公司而言)和“企业价值最大化”(对非上市公司而言)。这些目标是与物质资本占主导地位的工业经济时代相适应的。但在新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应由一元化转向多元化。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即股东、债权人、经理阶层、一般员工甚至政府等,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利益制衡机制。企业的经济利益不仅仅归属于股东,而且归属于相关利益主体,例如债权人、员工、顾客等。如果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仅仅归结为股东的目标,而忽视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必然导致矛盾冲突,最终影响企业的发展。:
2.2财务管理手段的创新
新经济形势下,公司理财手段与方法应以网络财务为主,并将网络财务融入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中。网络财务是以互联网、内部网以及电子商务为背景的在线理财活动。但是网络财务只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不能等同也不能代替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已从20世纪60——70年代的物料需求规划,发展到80年代的制造资源规划,再进一步演化到90年代的企业资源规划。企业资源规划系统的基本思路是将企业的运营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包括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和客户等:将企业内部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如财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人力资源、质量控制、服务维护、工程技术等,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和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体现了完全按用户需求制造的思想。由此可见,网络财务的发展趋势是融入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中。
2.3财务制度的创新
财务制度的灵活多样,既降低现代企业的成本,又增加企业的亲和力。财务制度作为一种公开的“财务合约”,用来规范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而激励与约束机制又是为了降低企业委托—关系中的成本。现代企业的委托一关系一般包括顾客与公司债权人与股东、股东与经理以及经理与雇员等多种关系。由于委托人与人之间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会有多次利益背离,委托人为了确保人的行为符合自己的利益,就有必要进行激励、约束、惩罚和监督,而这些强制措施都会带来成本。财务危机使情况更加复杂,它加剧了大多数的难题和成本。为了提高企业的财务价值,企业将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如员工持股、利润分成、高层管理人员股票期权以及灵活的福利制度等。通过这些措施,既降低企业的成本,同时也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另外,对于财务合约中的债务合约、管理合约等的执行情况要进行监督,从而建立健全约束机制。现代企业的约束机制也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如政府法规、债券评级、财务报表审计、维持良好声誉等等。激励与约束是相对应的,缺一不可。
2.4财务风险管理的创新
新经济时代,风险投资管理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投资风险主要指无法达到预期报酬的可能性。从个别投资者的角度看,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市场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公司特有风险);从公司本身来看,有经营风险(商业风险)和财务风险(筹资风险)。新经济时代,“风险”的含义趋于复杂化,除传统投资带来的风险外,随着企业所面临的金融全球化、知识经济和电子商务等财务环境的变化,企业所承受的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金融全球化和电子商务所产生的“网上银行”及“电子货币”将使国际的资本流动更快捷,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这使得货币的形式及本质发生变化,从有形形态演化成无形形态,从直接价值演化成间接价值等。知识经济将使信息传播、处理、反馈以及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这些新变化既给企业带来机遇,同时也加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为此,应创新风险管理方法。一方面,要对风险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有效识别,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另一方面,要建立风险的计罱、报告和控制系统,以便采取合理的风险管理政策。
一、良好的班级秩序是形成良好班级风气的必要前提。一个混乱不堪的班集体会使学生作风散漫,作风散漫就会导致违纪违规甚至违法犯罪,违纪违规违法犯罪现象的出现,必然给班级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可见,班级秩序是班级软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
形成良好的班级秩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首先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班级管理机制——班主任指导下的班委会分工负责制。要培养好一个班长,放手让班长去管理,让所有班级委员各司其职。班主任的工作是指导他们去管理而不是代替他们去管理。其次是订立健全一套切实可行的班级纪律和管理制度。这个纪律制度应根据班级自身特点,在全班同学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班委会在贯彻执行学校各项规章的同时,执行好本班的各项规定并接受全班同学的监督。再次是加强思想教育,不断提高认识。主要是进行法纪法规、行为规范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使遵纪守法成为每个同学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
二、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这种和谐的关系包括生生间的团结与互助和师生间的信赖与关爱等,她有利于发扬教学民主,能促进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沐浴着老师的关爱和同学的友情,便能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而和谐的氛围又能使学生愉快地获得知识,迅速地发展智力。
那么,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呢?我想,除了在班会课上进行教育以外,还得靠老师的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老师应该向学生敞开心扉,使学生觉得你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一个可以向你倾吐真言的人。多一些公开表扬,少一些当众指责;多一些春风细雨,少一些暴风骤雨;多一些润物无声,少一些喋喋不休。还要注意教育的生动性和启发性,例如,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时,可向学生讲述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一天,一个教士问上帝:“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在哪里?”
上帝带着教士走进一个房间,里面有一口大锅,一群人团团围坐,他们每人手持一把汤勺,但勺柄太长,盛起汤来送不到嘴里。因此,尽管锅里美味颇丰,他们仍旧挨饿。“这就是地狱。”上帝说。
接着,上帝又把教士带进另一间房。这间房和那间一样,也是一群人围着一口锅就餐,每人的勺柄也是那么长,但他们却吃得津津有味。原来他们是用那长长的汤勺互相喂着吃。“这就是天堂。”上帝说。教士这才恍然大悟。
教士悟到了什么呢?当学生多角度领会寓意后,自然会接受互助合作的集体主义思想教育。一个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班级,不就是我们的人间天堂么!
三、昂扬奋发的学习氛围是班级内部环境建设的理想境界。学生在良好的班级秩序下,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能产生自发的学习要求,能形成外在、内在的多种形式的学习竞赛,从而促使各科成绩的不断提高,进而使我们的班级教育达到育人育才的目的。
摘要: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建立,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问题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广泛重视。由于我国目前财政管理基础还不够坚实,实施绩效监督将会面临观念制约、制度制约、技术制约,所以推进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需要明确绩效管理的层次、主客体,初步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以及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改革路径。
关键词: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指标体系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它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的全过程进行相关分析,并将考评结果融入整个预算编制,从而使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遵循经济、高效的原则进行,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水平。
一、西方国家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的新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新一轮绩效预算改革,结合近年来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念,将更多的注意力从财政支出过程的管理转到对财政资源使用成果的关注,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一)获得立法机构的广泛支持
许多国家已完成了绩效管理的相关立法。如美国的《政府绩效与成果法》,英国有《财务管理法》,澳大利亚有《计划管理与预算》,新西兰有《财政法》。这些法律明确了不同政府部门的权力与义务,保证了绩效评估的透明性、权威性与固定性。
(二)绩效评价成为提高公共部门管理水平的新工具
绩效评价不仅成为财政资金管理制度的一部分,也成为政府管理理念的一次革命,绩效评价已经成为提高公共部门管理水平的新工具。尤其在很多国家,地方政府的改革力度甚至超过了中央,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的提供上,更能顾及地方社会公众偏好。
(三)政府设立了强有力的绩效审计机构
在美国,政府责任总署(原美国审计总署)不仅监督联邦资金的有效使用,还要对联邦政府进行业绩审核、项目评估、政策分析等。此外,很多国家都重视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绩效管理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条件,这也为绩效审计提供了可靠保证。
二、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制度改革的困境
早在2003年4月财政部就下发了《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管理试行办法》,此后又下发了一系列制度办法,开始探索建立财政支出的绩效考评制度。从这几年实践情况看,绩效监督工作的效果还不理想,主要是由于当前绩效监督环境基础还很不完善,实施绩效监督还存在较多的难点。
(一)观念制约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资金的管理往往是粗放式的。目前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但是很多市场规范化的观念仍然没有深入人心。在财政资金的监督审计和考核方面,一些官员和民众仍缺乏一种公共性、效率化的现代财政观念。
(二)制度制约
1.预算管理模式尚未完善。目前我国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各方面都存在不规范的现象,严重影响绩效预算的推行。首先,在预算编制方面,自主性和可预见性较差。其次,预算执行方面,我国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管理体系改革刚起步,问题颇多。第三,预算监督体系不健全。人大、审计、公众等监督乏力。
2.财政的基础管理水平较低。在政府财政管理水平较弱的时候推行绩效预算,不但不能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甚至会造成负面激励。目前我国缺乏必要的预算信息和分析能力,财经纪律松弛,缺乏一个支持公共责任与追求绩效的预算环境,这些都会影响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推行。
3.绩效管理法律框架不健全。现在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法制化程度低,在绩效评价的标准、组织实施程序、跟踪问效等方面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使得我国绩效管理改革的推行无法可依,推行不利。
(三)技术制约
1.绩效标准难以制定。政府追求的公共目标是多元的,这些目标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并且很多内容难以量化,导致公共部门及公共支出绩效指标和标准很难设定,为编制和实施绩效预算造成很大的困难。
2.数据搜集更加困难。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需要搜集被监督单位完成目标的各种方法及目标完成程度的有关数据,为有效完成目标而采取的程序和控制措施等资料。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搜集这些数据和资料的有力途径,也没有完备周密的数据分析系统,影响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
3.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财政管理部门的人员虽然普遍财务会计实务知识较多,但理论基础薄弱,缺乏管理、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对绩效评价的方法和理念较为陌生,会影响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初探
目前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已基本建立,财政管理日臻规范,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进行全面评价的工作也是刻不容缓。我国必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制度。
(一)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基本体系构建
1.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一是项目支出各职能部门,即具体执行和实施绩效体系的部门。各职能部门需要制定策略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分析总结。二是财政部门和专家组织。财政部门负责作综合效益评价。专家组织协助财政部门做好调查、监督与分析工作。三是监督机构、中介组织及社会公众。审计部门应严格对资金使用效率进行绩效审计监督,其审计结果作为来年预算安排依据的因素。社会中介机构、社会公众也应树立绩效理念,成为支持和监督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
2.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客体。一是对一般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即评价部门预算的总体绩效。主要包括政务信息管理、资源配置绩效管理、公务员业绩管理、财务质量管理等内容。通过评价加强政府责任制,并激励各机构完善其内部管理、识别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对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包括项目质量技术标准、项目资金效益标准、项目社会效益标准等内容。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的是对财政支出的效率和效能的评价,所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应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1.定量指标,指可以通过数量计算分析评价内容的指标。根据财政活动的特点,首先,包括反映财政支出规模以及其是否适度的指标,如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财政支出增长率等。其次,包括反映财政支出结构以及其是否合理的指标,如反映我国公共财政支出在行政管理、科教文卫事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领域使用情况的指标。
2.定性指标,指无法通过数量计算分析评价内容,而采取对评价对象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来反映评价结果的指标,它是对定量指标的进一步补充。一是效益性指标。考查部门和单位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影响。二是创新性指标。考查部门和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围绕和谐社会发展的目标,不断根据外部环境进行的结构调整和创新的能力。三是合规性指标。考查财政支出部门和单位是否制定合理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制度。四是人员素质指标。考查财政支出部门和单位公务员的素质。五是公共责任和公众满意程度指标。考查财政支出部门和单位办公条件、专业设备的先进程度、服务态度和质量等内容。
(三)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路径选择
在我国要推进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必须循序渐进,逐步完成。
1.短期任务。首先,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奖罚措施,在政府部门内部形成追求绩效的意识。并且初步建立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专门机构,可以考虑将财政监督检查部门和绩效评价部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由专门分管领导负责本地区绩效评价的试点工作。其次,建立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法律框架。中央政府要对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制度专门立法,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出台相关的绩效评价与管理规章制度。第三,根据部门和单位的业务状况,按分类评价思想初步建立较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与标准体系。
2.中期任务。首先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唤起全民对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关注。其次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专门委员会的作用,可以在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基础上设立专门的财政支出绩效监管委员会。三是进一步完善科学的指标体系。四是建立以人大、审计、财政以及社会中介评价为主的,并各有分工的绩效评价与管理模式。
3.长期任务。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后,财政支出绩效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相关的管理体系已经日趋成熟,绩效评价与预算密切结合,此时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详细多层次的法律体系,并且引入中介组织开展绩效评价活动,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最终实现财政支出效率和公平的价值理念。
参考文献:
[1]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6中国财政发展报告[R].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公共经济管理;改善民生;关系
我党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出发点就是对人民生活有效改善,在党的相关会议中,也明确指出需要对民生进行保障和改善,促使社会得到和谐发展。在改善民生方面,政府的公共经济管理不容忽视,因为其主要职能就在于将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等提供给人民,并且对公共政策进行制定,这些方面与人们的生活都密切相关。
1 公共经济管理在改善民生中的作用
如今,我国公共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目的,就在于对民众的基本权利进行维护,并且更加公平的配置社会资源。只有做好了公共经济管理工作,方可以实现这些目标。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就需要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给充分展现出来。此外,还需要对资源全面掌握和科学利用,以便促使民众的权益得到维护。
通过公共经济管理,可以更加均衡的分配社会利益,政府通过科学管理公共经济,可以均衡分配社会责任义务和利益,这样社会分配的公平公正性方可以得到提升。一般来讲,公共经济管理主要是为了促使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对社会不公平现象进行遏制,但是在如今的社会中,却打破了分配的平衡性,全社会都日趋重视这个现象。为了促使社会平衡分配的任务得到更好实现,提出了一些改善民生的政策,将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目标,这样可以更好的管理公共经济,改善民生的目的也可以得到实现。
2 加强公共经济管理和改善民生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公共经济管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会直接影响到民众的基本生活,而在改善民生工作中,重点内容就是对民众的基本生活进行改善。因此,有关部门就需要对公共经济管理和改善民生之间的关系科学处理。
首先,从协调性的角度进行考虑,要想顺利的开展公共经济管理工作,就需要对责任主体进行明确,否则责任人的职权就无法得到有效制约,无法公平分配公共经济资源。因此,在公共经济管理过程中,就需要将市场调节的功能给全面利用起来,对分配方案科学制定,以便更加合理的配置市场中的公共资源。此外,为了促使公共经济资源的应用效率得到提升,还需要对市场机制进行构建,在衡量过程中,将经济管理部门的财务给利用起来,这样资金的利用效率就可以得到提高,民生也得到了改善,有效协调公共经济管理和民生之间的关系。
其次,从保障性的角度进行考虑,目前,我国都是由政府出资补助与民生相关的政策,如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公共管理中的资金支出会直接关系到民生问题。因此,对于公共经济管理部门来讲,就需要对内部机制不断的完善,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关的方法来刺激市场,在公共服务中,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进来,以便有效满足民众需求。在这个方面,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的,要想更加科学的配置公共产品,不能够仅仅采取刺激市场的方法,因为在资源配置方面,市场具备一定的盲目性,需要进行改变,促使商品的供给量得到保证,真正落实改善民生工作,将二者的保障关系给充分发挥出来,这样分配的公平性也可以得到强化和提高。
最后,从影响性的角度进行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那么就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产生,如医疗、卫生、教育等;在这种形势下,紧缺问题很容易出现于公共经济资源中,如果管理人员没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就会降低公共财政效率,公共经济管理的信誉度也遭到影响,对民生改善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较大程度的制约作用。因此,有关部门就需要对公共经济管理和改善民生之间的互相影响关系进行科学处理,充分重视公共管理工作,严格落实,以便顺利开展改善民生工作。
3 加强公共经济管理和改善民生的方法措施
上文已经提到,公共经济管理工作主要是将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民众,民生工作的基本要素就是这些产品服务,因此,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应用过来,以便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将其作用给发挥出来。通常情况下,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努力:
首先,对公共经济管理标准进行全面构建,政府要想更加科学的管理公共经济,就需要构建科学的标准,以便从制度上规范公共经济管理工作,为了促使这个目的得到实现,在创建新规范时,需要优化升级目前的管理制度体系,对财政支出方法措施科学调整,这样非公共经济支出就可以得到降低,从而在改善民生工作中投入更多的资金。同时,相关部门要将民生工作作为重点内容,对民生领域充分关注,将民生工作各项制度和措施给严格贯彻落实下去。
其次,从法制层面构建公共经济管理制度,保障改善民生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想将公共经济管理的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就需要依据相应的法律规范,拥有了完善的法律体系,国家社会的稳定方可以得到保证。因此,公共经济管理的法制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目标。在具体实践中,各项工作的开展都不能够超出法律规定的范围,要切实的考虑民众利益,为民众做事。同时,诚信观念也需要强化,有效连接诚信和法制,将公共经济管理的作用给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依据法制化标准,来全面顺利的开展各项工作,这样民众需求可以得到满足,民生得到改善。
最后,社会公平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在公共经济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对公共事业的发展进行协调,将社会公平给逐步推行下去。改善民生也具有较强的公共性,那么就需要在公平环境中开展工作,将经济管理的作用发挥出来,更加科学的配置公共资源,这样社会公平方可以得到更好实现,以便顺利开展民生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将市场和政府的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因为市场和政府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那么就需要进行双向调节,有效改善民生。
公共经济管理过程的开放性也需要重视,因为民生的改善与普通百姓紧密相关,那么在开展政府管理工作中,就需要有效表达群众利益,将政府政务公开给积极推进下去,对公众意见积极聆听,让公众积极参与到民生决策中,以便切实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4 结语
综上所述,有紧密的联系存在于加强公共经济管理和改善民生之间,通过顺利开展公共经济管理工作,对于民生工作的实施,也可以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如今,全社会已经十分关注改善民生工作,并且民生观念涵盖了更大的范围,那么就需要将公共经济管理的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有效开展改善民生工作,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和强化,以便顺利开展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何芳.浅析加强公共经济管理与改善民生关系的重要意义[J].华人时刊旬刊,2014,2(11):123-125.
[2]林宇.浅析公共经济管理与改善民生的关系[J].中国科技投资,2014,2(10):55-57.
[3]郑培丽.浅谈加强公共经济财务管理与改善民生的关系[J].经济师,2012,2(17):77-79.
[4]黄平.论加强公共经济管理与改善民生的关系[J].民营科技,2014,2(13):144-145.
关键词:高校 科研经费 预算管理 现状 改进措施
1.前言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和对高校的资金支持,高校成为我国科研工作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高校科研项目的增多,科研经费来源日益广泛。经费数额也日益增加。高校应该做好这些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是集预算编制、预算审核、预算执行、预算控制和预算考核为一体的科学管理机制[1]。但是,目前高校的预算管理机制并没有跟上经费的增长步伐。两者矛盾日益锐化。高校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是预算管理的组成部分,其成效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的发展。为了使高校的科研工作更好的服务社会,加强高校财务部门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的管理意义重大。
2.高校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的现状
科研经费管理是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基础,对高校科研项目的正常开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2]。现阶段,由于高校科研经费来源多样化,科研人员在申报项目时,科研经费表中数据缺乏严肃性,只凭主观“经验”估算;高校也未认真对其进行审核;科研经费下来后,财务部门不清楚科研经费支出内容,无法全面控制项目经费使用范围;科研项目结束后,经费仍由主持人支配,常用于预算之外,导致经费流失。这些不规范现象造成领导不重视,财务人员管理难,支出混乱,预算准确性差,成本难以核算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有效地控制项目支出,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3]。因此,高校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现状急需改变。
3.高校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高校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观念不强
我国经济由旧的计划经济迈向新的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国家加大力度支持高校的科研工作,高校科研经费不断增高,但高校对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的观念转变速度很慢,仍然存在计划经济的影子,这就给高校的发展带来很多障碍,最终导致科研经费管理缺乏规范性。
(2)高校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不严
由于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意识不强,从申报项目至项目结束,科研经费由始至终均做不到严格管理。由于成本效益意识淡薄,大多数高校没有进行科研项目的全成本核算,偏重于科研经费的总量,对科研工作取得的经济效益的考量重视不够,或者造成科研成果的高成本,降低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由于管理不严格,科研经费支出预算达不到预期效果。出现预算不准确,支出范围过大,报销失真等问题久久不能解决。
(3)高校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缺乏监督管理机制
科研经费在支出后,虽然财务部门对支出做好记录管理,但由于缺乏监督部门,有些支出只是账面上的事,甚至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科研经费并没有真正用在科研工作上,这大大改变了科研项目的初衷。对于此类问题,增强高校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十分必要,但目前高校普遍缺乏科研经费支出预算内部管理制度,科研经费预算各环节的内控制度尚不健全,无法真正保障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的科学管理。
4.高校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改进建议
高校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关系到高校的事业发展,关系到地方财政预算管理水平和国家财政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改进高校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有以下几点建议:
(1)增强对高校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的认识
任何单位及个人要做好一件事,首先其观念要正确。高校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也是如此。加强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学校各级领导首先要真正认识到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的重要性。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宣传《预算法》,健全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内控制度,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工作,确实发挥科研经费支出管理的职能作用,抓好项目的申报与实施,保证科研资金的安全和完整。
(2)加强科研经费支出管理
高校应以本校发展为中心,加大力度加强科研经费的支出管理。财会人员在科研经费支出时严格审核,拒绝假发票、不正规发票、不符合科研经费支出范围的发票、假的招待费、虚假劳务费、项目结束时科研人员上报的经费支出明细与真实的支出情况不符时要真实监管,严把科研经费支出门槛,使科研经费真正用在刀刃上。
(3)科研经费支出要严把“提取”关
国家科研项目管理规定,科研单位“提取”科研经费必须按预算进行,且提取部分需作为学校预算统筹使用。因此,在经费下来时,对于提取部分经费,必须严格把关,防止将提取作为掩饰来鼓励科研人员和加大对经费的管理费的支出,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进而加强科研经费的作用,保证科研项目的质量。
(4)加强科研经费支出的协调管理
高校在进行科研经费支出时,必须在申报科研项目时的经费支出预算范围之内。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各自的工作职责,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协调管理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的执行离不开科研人员的辛勤劳动,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上同样也离不开财务部门的正确指导。因此,财务部门和科研部门要共同努力,合理的使用科研经费,加强项目科研质量。
(5)加强对高校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的监督
为了充分保证高校科研经费支出预算执行的公开、透明,高校不但要定期在内部进行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的严格审核,还要按规定定期向主管部门报送本校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情况的报表和详细的文字说明材料。这样既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又可以让上级主管部门如实掌握本校的科研经费的支出预算情况,认真做好审查监督工作,使科研经费真正用在科研项目上。
5.总结
高校要严格按照国家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规定,精准掌握本校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对本校科研工作开展的积极作用,为本校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开辟绿色通道。
参考文献:
[1]刘艳玲.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探讨[EB OL]./guanliqita/
100331/11002543.html .2010.3.31/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