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简述生命的起源范文

简述生命的起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简述生命的起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简述生命的起源

篇1

关键词:地方文化资源 本土文化 民族特色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多元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对美术教育尤为关注,美术教学也飞速发展,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地方文化资源,适应了本土民俗和本地习惯,体现地方的民族特色和人文特征。”补充本土的美术文化资源,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本地社会与经济文化发展情况,革新美术教学观念是我们美术教师的重要任务。

大雁是新兴的边陲小镇,我就是七十年代出生的本地人,大雁的文化人文特征的积淀正是草原民族文化和我父辈贡献青春历程的碰撞,我深感到我们这一代人传承本土文化的重要性,美术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本地乡土特色。

自然景观:呼伦贝尔典型草甸草原,高高的大兴安岭,冬季有大型的滑雪场,冰雕雪雕展,美丽的海拉尔河。

特色建筑:蒙古包,矿山建筑。极具特色的蒙古民俗。

人文内涵:大雁人的五种精神。

根据我校所处的周边地理环境及人文特点,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地方性课程资源开发。

一、以我校周边环境为主的美术资源开发

翻开中小学美术的教材,风光建筑内容真是不少,小桥流水、江南古镇、名山大川,但这些与我们这里千里沃野、百里矿山、塞外小镇毕竟有些距离,有时让孩子画画我们家乡时,孩子们竟不知道该画些什么。在影视传媒的今天,孩子们更是不知道如何正确认识小镇与光怪陆离的大都市了。我作为教授美术的老师,并不乐观,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孩子们作为矿山的第三代建设者,是矿山建设的生力军,因此,我认为在地方性教材中应该穿插“画新矿山,新草原”。

大力挖掘隐藏在这些风景中的文化资源、美术资源,让学生了解建设者为矿山付出的心血,这些都具有时代性和深刻现实教育意义。在教学中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进一步感知背后的文化内涵,了解到我们父辈创造珍贵的文化精神内涵,从而创作出更多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更好参与文化传承,形成特有的艺术个性,达到培养目的。

二、以我旗传统节庆文化为主的美术资源开发

美术课标中曾指出,“结合传统的节日,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并使学生参与文化传承,体会传统文化下的美术”,我旗矿区冬季寒冷,在传统元宵佳节时,会有冰灯展、雪雕展,每年呼伦贝尔旅游节时将会有冰雪节等特色节日,让学生领略人工自然之美,了解地区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那达慕是本地区最有特色的民间节日,展现了最与众不同的民族特色节日,经常将这样的影音资料播放给学生或带领学生亲自参与观看,引导学生使用学过的技术、工具、材料进行美术作品创作。

我们还应将民间艺术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民间艺术——牛角雕与手工蒙古匕首的制作、蒙古袍制作、礼品蒙古包制作,特别是牛角雕的雕塑,制作精、巧、美,这些工艺美术对于学生很陌生,我们可以组织大型相关资料图片展览,在课堂上给学生尝试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文化传承。

三、以本地特有资源为主的美术资源开发

篇2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展现世界的奇妙。

最早知道幼童与哲学这个命题,是在钱钟书先生推荐三联书店翻译的一本小书里。这本小书1989年出版,名字叫做《哲学与幼童》,作者马修斯。一个学龄前的小男孩,舔着粘在锅底的糖汁,问他爸爸:我们如何确定现在不是在做梦?这个故事令人兴味盎然,莫非真是庄周梦蝶的儿童版?不过,等我对这个命题真正发生兴趣,并开始自己的观察思考,却要到近20年之后,自家的小朋友一往无前地长到5岁。

我儿子菜虫小朋友第一次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时,年方5岁。我与虫妈都还没有准备好如何作答。当然我们知道孩子必然会提出这个问题,但却没有料到,会在一个毫无逻辑关联的时刻提出来。这一年,是2010年。在此之前,我已经将这套《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藏之书架久矣,这下,终于要拿出来按图索骥寻找对策了。我翻到这套书中的一章——《生命的故事》,这个故事给孩子们解释了石头与蘑菇的区别,还饶有趣味地简述了生命的起源与进化。在成人看来,故事行文有趣,情景交融,颇可一读,但显然,对于5岁的菜虫而言,这样的解释尚显得太抽象而难以接受。最后,我给菜虫讲述了华德福教育中的一个生命起源的故事。

但从此,我切切实实体会到,哲学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早已经种下了。随着孩子个体的成长,这些问题会不时地冒出来——孩子们在孜孜不倦地展开对这个世界、对自身、对未知的思考和探索。为了应对菜虫将来的各种疑问,我不得不将这套丛书通读一遍。作用很显著,当菜虫奇怪于男孩与女孩之区别时,我就可以化用书中的描述,对菜虫加以引导。现在,菜虫7岁了,他的思维发展到了新的水平,于是开始纠结:为什么小孩子必须听大人的话呢?这个时候,这套丛书中“同意与反对”这一章,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但我喜欢这套丛书,倒不是因为它提供了孩子可能寻求的答案。我读完丛书满怀感恩之情:编著者碧姬·拉贝和米歇尔·毕奇,他们怀着多么巨大的善意和温情啊!他们对孩子有多么巨大的爱啊!在这些跟孩子们如话家常的对话中,他们从不居高临下,从不耳提面命,从不颐指气使。相反,他们在书中表现出来的天真,就像一个孩子一样纯洁无瑕。他们是成年人,拥有成年人的理性,同时又有孩子的好奇,懂得孩子的思维方式,俯下身子,来跟孩子对话,因而整套书是孩子的视角,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即便成年人读来也不会感觉幼稚和无趣。其实,这样的姿态,不正是我们这些父母本来就该具有的吗?可惜在中国,长时间以来,很多父母理所当然地以为孩子幼稚无知,需要成年人的强力介入。殊不知,孩子的世界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本文由收集整理,需要我们成人怀抱谦卑之心、敬畏之情去面对。

现在我们知道,孩子的世界,是一个独特而自足的世界,他们遵循着自己的逻辑与思维。成年人也曾经是孩子,可悲的是,当其成年,却忘掉了自己曾经也是孩子。从任何层面来说,重新认识孩子的世界,都是为人父母必须学习的功课。作为父母,我们自有对孩子的天然之爱,也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适当的表达爱的方式。而就孩子的精神世界而言,成年人尤其需要呵护其天性的自由成长。我们每个人都会惊讶、赞叹、感念孩子的不断成长,我甚至经常会陷入一种神秘主义里面,因为每个孩子都像天使,他带着神的恩宠,悠悠嬉戏于自我的世界,这是多么奇妙的一件事!

在我看来,这套《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首先,是对孩子们天性顺其自然的一种护持。针对的是孩子们天真的好奇,在解决孩子必然提及的一些问题的同时,使得这种好奇能够保持长远。其次,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这套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套儿童视角的公民教育丛书

转贴于

篇3

1、上古歌谣:

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

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

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

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

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做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2、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

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3、神话产生的原因何在?

篇4

一、小说及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简述

女主人公珍妮在她的前两次婚姻中,被当做是一头骡子或者是装饰品来对待,被剥夺了作为人的权利;在第三次婚姻中,她被当成是一个拥有激情及思想的女性来平等的对待。小说向我们呈现了一个遭受着种族及性别歧视的女性,最终通过自我发现之旅解放了自己的故事。

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把环境保护和女性主义作为一个相同的主题来看待,它是西方环境运动和女性特殊社会地位状况的结合。它相信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变取决于大自然的和谐发展,而这正需要拒绝各种形式的统治及压迫,包括对大自然的统治、种族歧视、性别歧视,阶级,以及所有其他形式的社会不公平。

二、通过珍妮的三次婚姻分析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一)珍妮的第一及第二次婚姻

珍妮的第一次婚姻是由她的祖母安排的,而她深知黑人女性遭受着来自白人和黑人男性的双重压迫,她想保护珍妮,所以为珍妮选择了洛根,一个富裕的中年男子。然而,在洛根的眼里,珍妮只不过是他的所有品,和她的土地还有房子并没有区别,他主宰着珍妮的生活,并且把她当做骡子一样控制。他无法理解珍妮对浪漫爱情以及幸福婚姻的渴望,更不用说对她精神需求的回应。这种男权的关系使得珍妮在这次婚姻中变得绝望,她的觉醒意识也变得越来越明显。珍妮在这段婚姻结束时脱下了她的围裙,这也暗示了她想摆脱男权社会中丈夫洛根的控制,不再继续去做骡子的角色。

珍妮的第二个丈夫乔是被“双重意识”严重影响的典型代表,作为一个黑人资产阶级,乔已经表现出白人群体的价值观,然而他却无法被黑人和白人两个群体所认可,他通过白人的价值观来评判一切事物,并对黑人文化及价值进行否定。在这段婚姻中,乔为珍妮提供了富裕的生活以及更高的社会阶层,然而珍妮仍然是被当成一个东西来对待,她一直都被置于从属地位来遭受男性主宰力量的压迫。乔从来都没有接受过珍妮作为一个个体存在,相反,他却尝试着把她塑造成他想要的女性形象,强调他对珍妮的所有权。事实上,当珍妮拒绝将头发束起来时,就显示出了她的反抗意识,这也是对被男性主宰的一种拒绝。随着第二次婚姻的结束,珍妮走向了她梦想中的方向,此时她已经足够强大去控制自己的人生并寻求幸福。

(二)珍妮的第三次婚姻

在第三次婚姻中,珍妮的丈夫“甜点心”是黑人文化的虔诚守护者,他带给了珍妮平等的权利,她可以参加任何她喜欢的活动,她成为了一个拥有情感、梦想、以及平等权利的完整的人,所有的这些都是向传统父权制的挑战;他们之间也不再是统治与服从的关系,相反,他鼓励珍妮诚实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珍妮第一次在她的人生中找到了她从青年时期起就渴望的爱情。

这次婚姻使珍妮看到了地平线上的希望,她已经成长为新的珍妮,她不仅完成了自我寻求,也对黑人文化进行了认同。即使在甜点心死的时候,珍妮也不忘将自己的故事讲给好朋友菲比,为这些黑人女性提供寻找自我价值的方向,以及寻求平等权利的意识。

三、总结

生态女性主义意识致力于全人类的共同存在以及其完整性,这在赫斯顿的《她们眼望上苍》中对待白人、黑人、以及黑人女性的态度中找到了共鸣。这部小说以及生态女性主义意识都表达出了对于人以“人类”的描述,而不是以种族和性别的称呼,这种对人类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爱是不管种族起源的。不管是作为一场运动、或是一个文学理论,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全新观点不仅仅是和女性的受压迫相关,广义上说,它也包含了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以及其他一切的社会不平等。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去关注那些被忽视的女性公平需求,结束掉激进的评价及行动体系,保护所有形式的生命的生存权利,重建人类社会的平等,去除人类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

参考文献:

[1] Hurston, Zora Neale.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M].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8.

[2] Ford, Nick Arron. “A Study in Race Relations―A Meeting with Zora Neale Hurston.” Zora Neale Hurston. Ed. Harold Bloom.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 1986.

[3] 佐拉・尼尔・赫斯顿.他们眼望上苍[M].王家湘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8月.

篇5

神经外科的临床实践中,听神经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因为其位置较深,在桥脑小脑角夹角处,周围有脑干(桥脑)、小脑、三叉神经、面听神经、后组颅神经(第5-12颅神经)和椎动脉、基底动脉、岩静脉等重要结构,因此该部位手术可能导致的并发症,基本上与上述结构的损伤影响其功能有关。桥小脑角常见的肿瘤为听神经瘤、脑膜瘤和胆脂瘤(上皮样囊肿)等,该部位的手术并发症基本相似,这里以听神经瘤为例,简述手术可能遇到的一些并发症,供大家参考。

一、术中并发症

1.较大动脉血管损伤出血 术中切除肿瘤不可避免或多或少要出血,但有时出现肿瘤周围大血管损伤,如基底动脉、椎动脉或其较大的分支,会造成术中出血较多,导致术野不清楚,在止血过程中容易进一步损伤其他结构如脑干或肿瘤周围神经,引起严重后果。如果出血量大,会引起休克。由于现在绝大部分都是显微手术,这类大出血发生率很低。

2.脑干损伤导致心率血压影响 脑干是生命中枢所在,掌管呼吸、血压和心率等,也是颅神经起源地及支配对侧肢体运动的中枢。术中分离肿瘤和脑干边界时,可能会伤及脑干,导致术中血压快速下降或上升/心率快速变慢或快,此时医生只有暂停手术,等血压心率恢复后再继续小心谨慎手术。如果再次出现类似表现,则可能就此终止手术,这样肿瘤可能有残留!极个别的,在术中就出现心率血压难以恢复,出现生命危险。

3.小脑挫伤脑肿胀 术中需要牵拉小脑向内侧以暴露肿瘤,有时会出现小脑挫伤出血/脑肿胀,影响术中肿瘤的暴露与切除。主刀医生可能会切除部分挫伤小脑组织,即使没有挫伤,有时为了切除肿瘤也会需要切除部分小脑组织。少数患者术后会出现小脑共济失调,如行走不稳/手指不灵活等。

4.远隔部位血肿 由于肿瘤被切除,体积逐渐减小,颅内压会有降低,极少数情况会出现手术远隔部位因颅内压降低移位所致颅内出血。发生率很低,但一旦出现处理起来会非常棘手。一方面手术部位的肿瘤尚未切除,另一方面颅内其它部位又在出血压迫脑组织向手术部位移动,使手术部位空间越来越小,无法继续手术。手术医生不得不匆忙停止正在进行的手术(有时甚至止血也无法满意止好),紧急关颅,紧急复查头颅CT,发现远处出血部位后,再进手术室。先开颅清除远处血肿后,再重新从原入路进入继续肿瘤手术。因此发生这种情况,十分被动和棘手。尽管医生会采取措施(如术中尽量避免快速下降颅内压)预防,但仍有极少数患者会发生。

5.颅神经损伤,尤其是面神经损伤(面瘫) 由于肿瘤所在的桥小脑角及附近区域是第5~12对颅神经的发源地,肿瘤与面听神经及三叉神经外展神经及后组颅神经关系密切,术中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尤其是面神经。面神经损伤在术中并无严重的后果显现,但术后却会出现明显的面瘫,影响外貌。

二、术后并发症

1.术后出血再次手术 这是术后十分紧急凶险的并发症,也是听神经瘤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术后颅内再次出血往往病情急,需要急诊再次手术,部分患者甚至来不及再次手术即已出现生命危险。出血可出现在手术部位,亦可能在远隔手术的部位出现,但是以前者更凶险。因为血肿近邻脑干,容易引起呼吸停止危及生命。如出现呼吸停止,应紧急气管插管,直接送手术室或行CT后直接送手术室。尽管手术医生在术中已确切止血彻底,但术后仍有出血发生的概率,具体出血原因很难确切查明。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高/血管硬化或术后血压急剧波动,术后出血的概率加大,最易术后当天发生,亦有术后3天内发生者。

2.脑干继发性损伤 术后再出血压迫脑干或脑干水肿或小脑水肿压迫脑干等 ,导致脑干继发性损伤,严重者可能导致偏瘫/昏迷/呼吸和血压不稳,有的需要行气管切开,有的还需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

3.脑积水 由于小脑水肿导致脑脊液循环受阻可能引起阻塞性脑积水,也有术后脑脊液吸收障碍导致的交通性脑积水,前者往往在术后数天出现,需要急诊行脑室外引流术,如水肿消失后拔出外引流,仍有脑积水,则需要再次行脑积水内引流术(多为脑室腹腔引流术);后者多为术后2周后出现,有的甚至术后数月才出现,可以直接行脑积水内引流术。应重视术后急性脑积水的及时处理,如延误,可能出现病情突变形成脑疝,危及生命。

4.面瘫 是听神经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嘴歪眼睛闭合不全,影响外貌!即使术中保留了面神经,但仍难以避免术后不同程度的面瘫,因为解剖保留了面神经,但功能却可能有受损。有的患者对面瘫难以接受,提出可以部分切除肿瘤以保住面神经,残留肿瘤再行伽玛刀治疗。但即使这样术中也不能绝对保证面神经的不受损,因为术中情况千变万化,有时肿瘤血供很丰富,很难及时停止手术,不得不多切除肿瘤甚至全切除,这样术后就有可能出现面瘫;再者即使如愿部分切除肿瘤术后没有面瘫,残留肿瘤亦可以伽玛刀治疗,但残留肿瘤并没有根除,仍在颅内,需要长期复查,大部分可以长期控制,但仍有部分肿瘤再长大再次手术,第二次手术保面神经更难,因为有第一次手术的粘连,伽玛刀后也有增加粘连的可能。面瘫的危险并不在于影响外貌,而在于眼睛因闭合不全,容易感染发炎,严重者出现角膜溃疡穿孔,因此严重面瘫如出现眼睑闭合不全,应及时采取措施保护角膜,必要时行眼睑缝合术。

5.声音嘶哑/饮水呛咳 是后组颅神经受损后所致,术后饮水呛咳,需要插胃管进食,一般在术后2周到3月可以拔出胃管,依靠对侧神经的代偿可以正常进食。声嘶往往较难改善。

6.小脑共济失调 小脑受损出现行走不稳,手指不灵活。术后需康复锻炼,大部分会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少数少儿患者出现术后不说话,呼之不应,不吃不喝,或者烦躁不安,可能是术后缄默症的表现,与损伤小脑亦有关,多数症状会逐渐好转。

篇6

论文摘要: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传统建筑源远流长、自成一体,并在几千年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广泛影响其他国家。中华民族以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孕育出了以“土木为材”的中国传统建筑。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亲地”倾向与“恋木”情结;同时从结构工程技术的角度出发简述中华传统建筑的优越之处,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建筑,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中国建筑。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材料选择;土木结构;群体组合;斗拱

一、概述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建筑文明。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它创造出许多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巨大的贡献。建筑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极其重要的标志,往往伟大的文明都伴随着伟大的建筑。如我们所熟知的雄伟古老的中国长城、方正高耸的埃及金字塔、典雅静穆的希腊帕提侬神庙、清丽纯美的印度泰姬陵等。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将木材这一主要结构材料的性能充分发挥和运用到淋漓尽致的地步,在许多方面可以与现代建筑将钢与混凝土这两种材料的充分运用相媲美。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我国古代匠师们在建筑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并且能够看到我们现代中国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的不足之处,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建筑,建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一)发生阶段:从原始社会至汉代。木结构建筑技术已日渐完善,并确立自身体系,成为之后2000年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体构造形式。同时,人们掌握了夯土技术,烧制了砖瓦,建造了石建筑。秦汉时期,开始出现规模宏大的工程,如秦之上林苑、阿房宫、长城,汉之长乐宫、未央宫等;(二)过渡阶段:魏晋南北朝。魏晋为秦汉之余脉,南北朝为隋唐之初始。砖瓦的产量、质量及木构架技术都有所提高。大量兴建佛教建筑,云冈、龙门石窟建于此时,敦煌石窟亦始建于此时;(三)成熟阶段:隋唐五代宋辽金,中国古代建筑达到顶峰。砖被更多地使用,琉璃制作工艺大为提高,建筑构件比例逐步定型。建筑类型完善,规模极恢宏,图样和模型在建筑中被广泛使用,建筑师成为专门职业。这一阶段中隋唐建筑雄伟、简洁、朴实,两宋建筑则精巧、繁缛、绚丽;(四)程式阶段:元、明、清(1840年前),建筑技术达到极至,建筑体系高度标准化、定型化,个体建筑形制凝固,总体设计发达。砖的生产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数量及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无论处于哪个阶段,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的基本“语汇”都离不开土与木。

二、中国传统建筑之精神

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这样,如此执着地热衷于土木结构及其群体组合。梁思成曾指出:“从中国传统沿用的,土木之功这一词句作为一切建造工程的概括名称可以看出,土和木是中围建筑自古以来所采用的主要材料。这是由于中华文化的发祥地黄河流域,在古代有茂密的森林,有取之不尽的木材,而黄土的本质又适宜于用多种方法(包括经过挖掘的天然土质、晒坯、版筑以及后来烧制的砖、瓦等)建造房屋。这两种材料之掺合运用对于中国建筑在材料、技术、形式传统之形成是有重要影响的。”

中国建筑从其起源意义上的材料选择开始,就走上了土木结构这独特的文化发展之路。由于中国地大物博,中国建筑的原型可分为“穴居”和“巢居”商大类型。《墨子·辞过》对穴居起源有以下描叙:“古之民未知宫室,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对于巢居起源,在《庄子·盗跖篇》有记载:“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日有巢氏之民。”黄土地带源于穴居的建筑发展,是土木混合结构的主要渊源;而沼泽地带源于巢居的建筑发展,是穿斗结构的主要渊源。

人类文化史的一条规律告诉我们,人类的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两者往往是同步对应的。建筑在人类社会中的角色,主要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出现的,它必然受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制约;而生产方式又深受时代、地理与种族因素的影响。中华原始初民世代繁衍生息于“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的广阔的亚洲北温带区域,这里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植被丰富,为创造无与伦比的农业文明提供优越的条件。以“耕耘为食”的大地文化与“土木为居”的大地文化,恰成内在的文化对应。中国建筑文化的主要物质构架是土地和木材,这正是东方大地农耕文化的有力馈赠。

中国又是一个非常重视生命的民族,此即《易经》所谓“天地之大德日生”,“生生之谓易”。在原始初民看来,植物春华秋实,夏荣冬枯,死而复生,绵绵不绝,生命永存,比起石头之类“死物”来,自然是更富于生气的。同时大地本身,虽然不是生命本身,但它含蕴着生命之气,此亦即《易经》所谓“地势坤”,大地“厚德载物”,“含吐万物”,“应地无疆”。《管子·水地篇》所谓“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大地与生命是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中国建筑自古以土、木为材,在文化理念与审美意识上,又是与远古农业文明相联系的,对大地(土)、植物(木)永存生命之气的钟爱与执着。

三、中华传统建筑之特色

以土木为材,决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结构的发展方向。在结构上,由于以土木为材,墙只成为划分空间的一种手段,一般不用于承重,而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创造了与木构架相应的平面与建筑外观。从而出现中国建筑所独特的群体组合和独有的技术文化即斗拱。

斗拱,可以说是中国建筑的名片,“知名度”极高,是中国建筑文化一项突出的技术与艺术成就。它的出现由以下所决定:

(一)为中国建筑的主要材料之一的木材的性能所决定。木材是自然形态的建筑材料,它具有与石材等不同的韧性,但木材的长度、粗度与刚度是有限的,这就造成了木材这种建筑材料的性能与整座建筑荷载之问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存在,推动了斗拱的发明。

(二)为中国建筑的空间造型所决定。中国建筑的传统样式,是一种大屋顶形制,而且是一种以大屋顶为主要空间造型的土木合构的建筑样式。其始终要求较大的出檐,这就造成了梁柱最大的承重力与屋顶重量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这便促使承檐结构大发展,而逐渐发展成为组合复杂的斗拱。从结构技术意义上讲,斗拱对屋之重载具有一定的承托作用,加强了柱子与梁、枋、檩的结合,使其木构接榫处不因过重的压力而受到损害,在力学上具有分力的作用。由于外檐斗拱具有逐层挑出支承荷载的分力作用,正是这样,才能使沉重的屋面出檐深远;在伦理学功能上,斗拱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品位、等级观念在建筑文化中的象征,斗拱形象的政治伦理色彩总是以中国皇家宫殿、坛庙之类为最典型、最强烈,推崇王权,是以建筑技术所表达的斗拱文化的强烈主题;在审美功能上,斗拱是独具风韵的美的构件,它的美由技术转化为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斗拱之结构错综多姿,具有错综之美;逻辑清晰,具有葱郁的理性之美;作为整座建筑的装饰,又具有装饰之美。

篇7

何为“三案一体六循环”的教学模式

三案:学案、教案、巩固案

六环节: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应用

教育教学要求

1.三案要求

学案:要立足学生实际,突出引导功能,注重问题设计的针对行、启发性和引导性。

教案:设计时要突出学生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巩固案:要注意作业形式的多样化,有试题,也有活动任务,还有拓展迁移,作业量适当。

2.具体环节教学要求

自学质疑环节:指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阅读相关学习素材进行自主学习,尝试知识建构,基本解决学案中的学习问题,提出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交流展示环节:交流解决学案中学习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方法,共享学习成果,教师要善于组织互动交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互动探究环节: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质疑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教师要为互动探究提供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大胆质疑,体现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精讲点拨环节: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精讲点拨,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矫正反馈环节:收集反馈信息,完成反馈习题,进行针对性的矫正教学。

迁移应用环节:完成精选习题,及时巩固学习效果,拓展学生思维,形成相关技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案六环节”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精心设计“三案”

教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一节课的流程,是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必须具备的。

学案的编写最为关键,学案的作用: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四个作用:①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②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③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④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设计的学案增长知识、形成能力。

地理学科有其自身特点,在课程标准中是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学科,因此,学案的设计也要有它自身的特点。

以宇宙中的地球一课为例,首先依据课程标准设计自学质疑部分的问题

1.宇宙中的天体有那些类型?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的关系如何?

2.地球在太阳系中处在什么位置?

3.阅读太阳系行星的特征资料,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4.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有那些?

5.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有那些?

6.运用图表资料,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这些问题的提出紧扣课标,对学生的自学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学记下有疑问的问题填在我的疑问一栏。如:

[探究1]宇宙是由各种运动着的天体组成的物质世界。写出你曾经观测过的天体,说说你是如何识别它们的?结合课本“宇宙”部分的内容,设计一幅结构图,表示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及其相互关系,并描述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

[探究2]对地球而言,太阳是特别重要的天体。读课本“太阳系模式图”和“太阳结构图”了解太阳概况,完成下列要求:

(1)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九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是:

[探究3]阅读课本“九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表,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回答:

(1)从运动特征看,地球与其他行星有什么相似之处?

(2)从结构特征看,地球与水星、金星和火星有什么相似之处?

(3)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4)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哪些?

[探究4]比较九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分析太阳系中除地球外,最可能有生命的行星是哪颗?说说你的理由

互动探究是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教师在学生展示与探究过程中积极参与,发现问题,为下一个环节做好准备。

如这一节学生出现问题主要是1.天体系统结构图中,认为河外星系比银河系高一级别;2.太阳系模式图漏掉小行星带,有的不知冥王星被降级;3.不能够区分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和条件等。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教师进行精讲点拨,有的放矢。

矫正反馈这个环节,要通过几个小题的检测,发现错误,这一节我设计如下几个小题

1.目前,人类能探测到的宇宙范围被称为()

A.太阳系 B.银河系 C.总星系 D.地月系

2.未包括地球在内的天体系统是()

A.太阳系 B.河外星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3.发生在太阳色球层的太阳活动主要有()

A.黑子 B.耀斑 C.磁暴 D.极光

4.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比较稳定,主要原因有()

A.太阳较稳定,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B.九大行星及小行星的公转方向相同

C.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

D.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5.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相同,使地表温度变化幅度不太大

6.地球处在一个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原因包括()

A.太阳很稳定,没有发生变化

B.地球与其他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

C.地球与其他行星自转方向一致

D.地球与其他行星绕日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这些小题要求当堂完成,凸显问题,及时矫正。

迁移应用是对以上学习内容的巩固,我设计几个巩固练习如下:

1.读右图“天体系统示意”,回答下列问题:

(1)天体系统是由于距离相近的天体 、 所构成的。

(2)目前,人类认识的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是。

(3)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则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

(4)太阳系中,地球轨道位于 轨道和轨道之间,距离太阳大约 千米。

(5)简述地球具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是

2.(2004年上海卷)2004年3月,美国“机遇号”火星车找到火星可能有过适合生命栖居环境的依据,主要是在火星表面发现

()

A.显示生命起源与演化的化石

B.大量被流星体撞击的坑穴

C.曾被水浸润过的迹象

D.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

每课后面对应的练习题要扣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易混、易漏点,巩固本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反馈矫正不仅仅是书面练习、检测,也可以是提问、展示、练习等多种形式。

这样编写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郭华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转变地理学习方式的探讨》

2.新编《地理课程目标》与《新课程实施细则》节选

3.2009-2010连云港市中小学“课程实施发展年”活动方案

4.朱志鸿.《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月刊.帮助学生构建新学习模式

篇8

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看,每一个民族对自身得以生存的求食方式和内容,并不完全取决于人的主观选择,它同时还要受到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更取决于一个民族的不可观察文化即哲世观、思维方式与审美情趣的整合。

中华民族的食草性与“医食同源观”有密切关系。《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说明我们先人开始尝百草不是为了药用,而是为了识得五谷,种之为食。在这样一种生死存亡的环境中,种草为食是为了生存,而一些植物同时也可以充当药物,这就使得中医中药学与中国古代饮食习俗结成了一种神圣的姻缘,当作为民族的繁衍和健康提供积极而有效保障的“维生文化”而虔诚地继承下来。

从神农尝百草教民识五谷开始,在医食同源的“维生文化”的长期薰陶下,中国人对本民族的“食草”本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历代王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在建朝初期一方面采取休养生息政策,鼓励百姓大力垦荒,兴修水利改进耕作,使得农民如植物般扎根在土地上,为养家糊口、供奉皇粮而辛劳操作,另一方面鼓励修编各类医书,探究养生之道。与此同时,食草本性又被当作是一种美德而被圣人们不断颂扬,所谓“肉食者鄙,藿食者癯”,说的是吃肉的人是庸俗鄙陋的,更没有远谋;吃蔬食的人,虽然瘦一些,然瘦者精明强干,处事果断。举例说,舜就是一生以草为食的。孔子也吃肉,但也乐意食草,他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从圣人对食草的倡导,食草又作为一种不可见的文化基因,作为修心养性的美德被世代传承下来。

中华民族的以食草为性还有着很复杂的其他因素,比如土地上缺少森林大兽,长期缺乏肉奶类造成的人体生态构造等,鉴于篇幅,本文就不赘述了。

中国人的食草习惯,使得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北起三江平原,南到珠江三角洲,包括长江、黄河流域在内的整个华夏民族的饮食风俗呈现出某种特定的规范。这种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食谱中看出。

主食:大米、小米、高粱、小麦、玉米、荞麦、红薯、山药、大豆、绿豆、赤豆等。

副食:蔬菜类主要有白菜、青菜、萝卜、蘑菇、芹菜、芥菜、卷心菜、番茄和各种瓜类等。

豆类主要有大豆、蚕豆、绿豆、赤豆、各种豆角等。

水果类主要有桃、杏、李、苹果、梨、香蕉、海棠、山楂、柑橘、荔枝、龙眼、葡萄、梅子、西瓜等。

肉类主要有猪肉、牛肉、羊肉、狗肉、鸡、鸭、鹅、鱼等。

调料主要有葱、蒜、辣椒、桂皮、胡椒等。

从以上的食物表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在其向自然求得生存的搏斗中,确确实实已经从旧石器时代的食肉民族衍化成一个自觉的以素食为主的食“草”民族了。他们历代依靠大河沃土,靠苍天恩惠,求“土地爷”、“龙王爷”保佑,盼五谷丰登,祈天下太平。

中国人自从看到了“食草”对于民族的生存意义,就进一步探究如何吃的指导整合原则(民族的不可观察文化),产生了一系列的“维生文化”的稳态整合效应。如阴阳对立统一观,认为饮食必须阴阳配合,主食为阳,副食为阴,有饭有菜。即使是包子、饺子,主、副两部分也不是掺合一起,而是泾渭分明。再如五行相生相克观而形成的五味特性,既注意了饮食的滋补营养作用,又巧用食物阴阳五行的配伍特性。既满足了果腹与营养的生理需求,又达到了药石所不能奏效的治疗目的,这便是《黄帝内经》中提出的,使世界营养界研究膳食结构至今为之叹服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符合人体酸碱平衡需要的膳食结构原则。

黄河流域是华夏饮食文化的诞生地之一。国内外学术界十分关注的“羲皇故里”――甘肃天水市附近的大地湾和“轩辕故里”――河南新郑县所属的裴李岗,是至今发现的我国北方较早的两处远古农耕文化遗址。从这两处所挖掘出来的许多原始居室,规模宏大的聚会场所,排列整齐的墓葬群,大量的灶坑、窑藏和罐藏粟粒,多种多样的陶器以及石磨盘和石磨棒等,无不证明早在仰韶文化之前(距今约八千年左右)黄河流域就已形成了群居的氏族社会,而且已经有了原始的农耕生产和粮食加工手段。从仰韶人的遗址发现的工具中说明当时古人除了通过渔猎和采集方式来获取食物外,已经开始从事农耕生产了。

栽培植物是从古代原始人群采集野果开始的。在古代原始社会,采集野生食物是取得食物的一种较原始的手段。先人们由本能的采集逐渐发展为带思维的采集,这就是选择的开始。达尔文花了40多年的时间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研究生物进化问题。用人工选择论来阐明各种栽培植物的起源和形成;用自然选择论来阐明自然界出现今天所能看到的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证明在这些物种的形成过程中并不存在着上帝力量的干涉。达尔文知道中国在很古的时候已经应用人工选择和在变异理论方面的贡献,正像他所说的,有许多谷类果蔬和花卉植物的变种最早是由中国引入欧洲乃至全世界的。

我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幅员辽阔广大,黄河长江两大河流贯穿其间,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植物资源丰富。古代先民就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条件下,采集、培育和选择了大量的谷类、蔬菜、油料、纤维和果木方面的栽培品种。关于谷类豆类,我们已经在前几章中作了介绍,下面再简述一下我国古代蔬菜与果木等的栽培情况。

“菜”在现代被理解为可以就“饭”吃的副食统称。但是在远古时期,可以理解为被采的植物。

芸苔属的栽培植物可以概括为白菜类和甘蓝类两个同源而又出现在不同地区的蔬菜系统。它们分别起源于东亚的中国和欧洲的地中海沿岸国家。我国原产的芸苔属栽培植物作为东方系统的代表,它们是油菜、芥菜、蔓菁、白菜等。

在西安半坡村曾发现过距今六七千年的白菜菜子。白菜在古代称“葑”(《诗经》),明代叫“菘”(《本草》),现代才叫白菜。北方白菜过冬入窖藏,结球称为大白菜。南方白菜叶部散开不包裹成球,即青菜(小白菜),其种类很多。

除白菜外,芥菜也为我国原产。它的一个变种是四川的榨菜。另一个变种是大头菜。

葱在我国也是古栽培作物,其故乡在黄土高原,大约是在两千多年前传到欧洲去的。

薤,又称■(音叫)头,我国原产栽培植物。《本草纲目》说,“物莫美於芝,薤为菜芝”。

根菜类,山药,又名山芋。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史。其中供食用和药用的品种很多。

萝卜,古称“菲”、“■”、“突子”、“莱菔”等。是我国古老栽培植物,很早由中国传到欧洲。

芋,通称芋头。在三千多年前,芋已普遍分布在黄河流域,其原生地应该在我国的云贵高原,后传到日本、印度、东南亚。

油料类的我国古栽培植物有脂麻和油茶。

脂麻又称芝麻,被列为重要谷食之一。古书上所谈的谷食之麻乃是芝麻,而不是大麻。油茶为茶属植物,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和东南部,子实榨油供食用。

茶是我国一种特产植物,唐以前称为荼,以后才称茶。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说明在我国开始有农业时,已经知道用茶了。中国茶在公元9世纪传至日本,之后又传向世界。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为世界五分之四的人口提供了健康饮料。

我国古栽培植物的另一个大类是果类。

桃在中国的栽培历史悠久。在距今7 000年的浙江河姆渡、距今5 000年的上海青浦和云南新石器遗址,都发现过桃核出土。现在分布世界的品种很多,是我国果树资源对世界的贡献。

杏属植物大都起源于中国,西汉时由西域传到西方。

李为我国原产种,分布广度远远超过桃杏。

枣的原始野生种是“棘”(酸枣),原产地为我国西北和华北。在《战国策》中提到“枣栗之利”,把枣列为战略物资。

柿是我国特产,大约是在汉代将野生柿改变为栽培柿的。

栗的栽培分布很广,品种很多。在河姆渡遗址就发现有栗的遗存。

樱桃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分布普遍。在江陵战国墓葬中有樱桃遗存。

苹果是由柰演变而成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木柰的记载。江陵西汉墓葬中有苹果核。苹果属植物约有35个品种,我国原产有20多个种,多分布在西北、华中至东北。

梨属植物分布在北温带,有两个亚种,东方系统的梨亚种大部分原产地在中国。

柑橘是我国原生植物。它的老家应在我国西南、西北高原地区。科学家们经过考证发现了原始的野生树种,证实了中国是真正的柑橘类的起源地。

枇杷也是我国的特产果树,我国古文就有记载。

荔枝在我国栽培历史很久。著名品种很多,宋・蔡襄《荔枝谱》中就描述了32个有名的品种。明・徐襄《荔枝谱》增加到70多个。

龙眼为我国原产的一种特产果树,栽培型仅此一种。有趣的是,凡有荔枝生长处也必有龙眼。大约在一千年前,龙眼同荔枝一起传入印度。

核桃一名胡桃。在河南新郑新石器遗址发现的炭化山核桃核壳,距今约八九千年。核桃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南、西北和华北一带,种类很多。可以说,我国是核桃的重要原产地之一。

篇9

[学习目的]

要求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正确理解其内涵;了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正确认识自然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主要内容]

什么是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的特点

研究对象、内容、方法

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自然地理学在社会中的作用

一 、什么是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分支之一。研究自然环境或其组成部分的科学。按研究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性和部门性的两组分支科学。综合性的分支科学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等。部门性的分支科学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等。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特点

(一)全球性

由于地球系统过程具有明显的全球性特征,因此许多自然现象和过程都不受国界的限制。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的出现,首先在固体地球研究中建立了全球观概念。80年代以来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的发展,也已经走向全球化,著名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引起的气候灾害影响遍及全球3/4范围,就是一个实例。

自然地理学的全球性特点决定了人们必须采用全球范围调查研究和观察测试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地球的研究范围,已经能从隧道扫描显微镜和离子探针的原子尺度到全球地震台网的和轨道卫星所提供的数据得出的全球图像。从地表的地学实地调查和标本采集,飞机和卫星对地面的遥感监测,大陆和海洋的超深钻探,天然和人工地震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探测等,为自然地理学的全球观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与此相适应,80年代起一系列大型国际地球科学合作研究计划的推出,如国际岩石圈计划(ILP)、深海钻探计划(DSDP)/大洋钻探计划(ODP)、世界气候计划(WC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等,

已形成了对地球的全球立体研究网络。

(二)多尺度性

另一个特点是地球系统内各种地学过程发生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具有极大的差别。以往对不少地学问题争论不休,特别是环境预测问题上出现互相矛盾、脱离实际的情况,症结之一就是不在一个时空尺度下讨论问题所致。举气候变迁的例子。

地球系统过程的主要时间尺度大体可以划分以下5个层次:

几十亿年至几百万年尺度 地球和生命的起源、生物灭绝、板块构造、造山作用、等重大事件,是传统地学的研究领域。

几十万年至几千年尺度 冰期、间冰期的交替,土壤的发育,生物种类的分布,地球公转的周期变化。

几百年至几十年尺度 该尺度的全球变化有气候、大气化学成分的变化,地表干燥度或酸度的变化,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土壤侵蚀、水系变迁,以及人类对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干扰,则是地球系统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人口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全球性社会问题也都要在这个层次上解决。这一层次上的全球研究是对人类智慧的挑战,既是科学发展的热点,也是21世纪解决人类重大问题的认识基础。

几个季度至几天尺度 天气现象、洋流中的旋涡、极地海冰的季节消长,地面径流、风化、植物生长的年循环,地球自转的地理效应,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火山、地震活动等。

几小时至几秒尺度 湍流热交换、大气对流等。

几年至几小时时间尺度的变化,属于大气、海洋和生物科学的研究范畴。

地球科学的这种特殊时空尺度使得人们无法直接测量地球中心的温度,也无法在实验室再造地球系统的真实过程。因此,通过长期地学研究实践总结的类比方法具有重要意义。19世纪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C.Lell)提出的“现在是过去的钥匙”名言,后来被称为“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则和方法,启示人们可以根据现今地表发生的各种地学过程及其物质记录,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环境变化。由此类推,人们也可以运用“将古论今”的方法,根据地质和人类历史中发生过的地球环境和岩石圈演变过程来预测地球的未来趋势。类比方法普遍应用到天气预报、灾害预测等研究领域。例如,根据自然灾害与天文现象周期的对应关系开展预报,日益引起人们重视。

(三)综合性

(四)区域性

三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和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及土壤圈、生物圈、地貌

2 研究内容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构成其研究内容,作为一门综合学科,要特别强调其研究内容应包括研究各个圈层的相互作用及其关系和作用效应。

3 研究方法:

现象记录(描述) 统计过去(分析) 预测未来(判断)

现象记录:自然地理研究提供基本素材;

统计过去:如对渤海赤潮事件的统计分析,预测渤海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死海”;

如日本地震学家对东京1885年以来发生的大地震进行统计分析,预言,东京

地区未来50年内发生大地震的概率为90%。

三 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1 综合化趋势

地学、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学、生物学、地貌学相互综合渗透,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

2 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激光技术、同位素技术、信息系统技术、数字化技术等 玻璃地球(the glass earth)

数字地球(the digital earth)

3 由定性向定量发展:

高精度定位监测、动态摸拟、3S技术;

4 广泛应用:

国土整治、环境工程、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生态优化、优质农业、食品安全;

5 加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研究:

沙尘暴、沙漠化、石漠化、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

6 全球性合作研究

四 自然地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峡工程

青藏铁路

五思考题

1 谈谈你所理解的自然地理学。

篇10

The Application of Paper-cuts on Tourism culture

WANG Jiong

(Huaxia Colleg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223)

Abstrac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paper cutting is widely used in tourism culture,tourism culture embodied in the clothing, books, packaging, building and posters, through case analysis described in detail in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the paper-cut.

Key words Paper-cuts; tourism culture; art

1 剪纸和旅游文化简述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通透的感觉和艺术享受,造型通过阳剪法、阴剪法、阴阳混剪法来实现。民间剪纸的真正主人是农村妇女,她们通过对物象多方面的观察、体会,将形象夸张变形,大胆取舍,形成了丰富的层次效果,使得剪纸艺术明艳动人。民间剪纸的图形是由许多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由它们的外观形状以及想象力两者相结合而成的。正是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才产生了如今被全世界的人们都能看得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剪纸独具的特点。一直持续到现在,剪纸艺术始终是被人们当作是一种具有装饰性的造型艺术来看待。对大家来说,一副上佳的剪纸艺术作品应该着重关注于画面的观赏性,构图的角度、画面物体的排列大小、美观大方。线条在画面中的使用要错落有致,有疏有密,经常会用到如:对比、叠映、变形、夸张等一些修饰的手法。民间剪纸的许多造型在中国包含着大多数中国人一些基本的审美思想以及对事物寄托自己感情的一些含义在里面,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加以提升变成现代艺术设计的文化和积淀。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剪纸基本上能够从很多带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设计里面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从而丰富自己的画面。

旅游发展的灵魂是文化,文化的发展是建立在旅游之上。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后表现在文化的竞争之上。纵看旅游发展史,虽然在不同的时期都有自己独具的表现方式,但是在根本上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那就是游人在旅游活动中所想要追求的一种精神文化享受。强大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二者相结合就是文化,不同的民族都有属于它们的不同文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们的地域性不同,从而决定了文化的不同。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一定是互相交流、互相联系的,在旅游活动中,人类就是不同的文化互相联系、互相交流,最后融合在一起的运动。旅游的主要内容是文化。因此,组织旅游和参加旅游的所有活动,一定是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旅游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两者不是简单的相加在一起,而是另外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是围绕旅游活动中形成的健康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2 剪纸在旅游文化中的应用

2.1 剪纸图形在服装上的应用

现在的旅游景点都有出售具有当地特色的服装。所以在现如今的服装时尚潮流中,在服装上运用剪纸元素的范围也越来越多了,不单单是只专注于传统的服装上,伴随着剪纸这一门艺术不断的发展,世界上很多服装设计师会采用具有传统中国特色的剪纸元素在他们的服装设计上,或者是在这一基础之上寻找新的灵感来进行创作,设计出匠心独运,别具一格的佳作。比如把喜上眉梢、富贵牡丹、蝶恋花、戏剧脸谱等许许多多的剪纸图案装饰在具有现代服饰上,形成颇具个性又不失时尚的风格气质。还有的服装设计师吸收剪纸中阴阳造型观,使图案线线相连,设计出平面的具有装饰美感的图形,采用红色给作品增添浓郁的民族风格。

图1

由于当今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地人口的生活水平逐渐增长,从而导致他们对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今服饰的样式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据研究统计发现,物质越丰富的时代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越高。因此,民族特色的服饰会更受欢迎。把剪纸的元素与中国的旗袍相结合,在韵味上更能体现出穿衣者的女性魅力以及高贵、优雅的气质。在设计中间有一个大大的喜字,可在婚礼上作为礼服着装(如图1所示)。

图2

图3

2.2 剪纸在书籍装帧上的应用

出去旅游的时候总会买本导游书籍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这样,剪纸在书籍装帧上的应用则是非常重要的。书籍装帧的版面排列设计在现当代的设计规划中具有非常高的标准,书本上空白的地方可以形成远距离的纵深感,导致人们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书本上空白的地方和不一样的文本形体、插图相互结合,颜色深浅不一,这些运用可以让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会让它拥有更加强烈的视觉效果,使画面更有力量,进而彰显出艺术的魅力。在《吴冠中自传》这一本书的书籍封面中,就是把传统剪纸的造型方法和江南水乡阁楼的剪影这二者相结合而成的。水天一色的空白背景,天与水互相融合,虚虚实实,阴阳互换,形成一种给人焕然一新,具有美感的意境。这种设计方式较好地运用中国传统的剪纸造型独特的视觉形象,丰富了书籍装帧设计的表现手法,使它更有内涵和底蕴了。在社会的发展之下,书籍的装帧设计在注重继承民族文化传统这一方面时,应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然后再深入研究它的精髓部分。在汲取和借鉴过去优良文化的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和寻找跟现代文化这二者相结合的办法,顺应时代的发展,设计出属于现在东方设计特有魅力的新形象。剪纸在书籍装帧的应用如图2,书籍装帧的封面设计,作者在设计剪纸书籍封面的时候,想直接的运用剪纸来进行书籍的封面设计,这样可以让观者在众多的书籍中一眼就能辨别出这是什么类型的书籍。这样的封面设计,但看封面就好像是一副精致的剪纸,但是剪纸在保存上比较的不方便,所以把剪纸与书籍的封面结合起来,省去了要单独保存剪纸作品的麻烦。

2.3 剪纸在包装上的应用

众所周知,一个好的产品包装可以使原本低价的商品变得昂贵起来,能够带来巨大的利润。比如月饼的包装,产品本身的价值不高,但是由于产品的外包装设计的精美动人,给人一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视觉效果,从而导致商品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现如今的月饼包装大多是采用了我国传统的艺术剪纸的形式,结合了山水、花鸟、人物和一些精美的图案纹饰在包装上,既美观又大方,而且人们时常将如“万事如意,心想事成,花好月圆,美满幸福,龙凤呈祥”等等一些代表了美好祝愿的词汇与一些花卉图形相结合并用,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一个好包装带来的价值往往是无法料及的。图案纹饰在传统剪纸中独具特色,是表达人们视觉思维最直观的一种方式,是现实与想象的统一。在产品包装设计中,抽象是表达个性化的一种方式,抽象的思维则需要原始的一些造型元素来表现。剪纸的图案纹饰是约定俗成的结果,是民间艺术文化的代表,同时也是各民族共同的艺术文化的代表,它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像“抓鬓娃娃”、“四喜临门”、“鱼”、“喜鹤”、“仙鹤”等就是带有特殊含义的图形符号。这些富有特色的符号时常会被应用在月饼等一些中国传统礼品的包装上,且经常会设计出五花八门的样式,尤其是运用剪纸镂空的方法,效果会更加生动,作品抽象并且蕴含了深厚感情的画面能让大家产生强烈的共鸣。

2.4 剪纸元素在房屋建筑上的应用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民间剪纸设计的灵魂。剪纸艺术以其浓烈的地域风情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得到中外设计大师们的青睐。民间剪纸这一特别的艺术表达方式在建筑设计作品中的运用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剪纸作为元素和部件直接用入设计的作品当中。在建筑类设计的作品中,剪纸这一门高深的艺术以它的新鲜活泼,强大健壮的生命力融入进了具有现代气息设计性质的生活产品的许多方面。二是把剪纸的造型原理和视觉样式间接引用到作品中,如图3的“波兰展馆”。在采用中国传统的民间剪纸符号和深厚的文化意蕴融入到作品当中,与此同时也赋予了作品一个全新的生命。中国民间的剪纸艺术是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沃土上的一朵奇葩,深深的扎根在他们的心里,它们常常用各种璀璨绚丽的外形,缤纷满目的种类,悠长久远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等等这一些而形成的不同形态的民间艺术。将民间剪纸的元素以及它的表现方法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这样一来,我们不仅可以打破以前的视觉所看到的一切,还能够在它现有的文化内涵基础上创建新的艺术语言。

将中国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应用于现当代的建筑设计中,能够让建筑的视觉冲击力变得更加强大,文化内涵变得更加深厚,它所展现的内容和思想的表达也会变得更加动人,直抒胸臆。而且因此建筑设计产生的附加值也大大增加,建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生存方式。同时,也弘扬了中国传统民间剪纸的艺术魅力。

2.5 剪纸在海报上的应用

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主体是剪纸艺术,体现了民间艺术的视觉思维和造型特点,包含了中华民族创造和审美最基本的精神。在对民间剪纸这一门艺术的学习和了解中渐渐发现剪纸其实就是艺术设计,是一门具有独特韵味的艺术设计,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复杂多样的纹饰,以及绚丽多姿的色彩,这些都给当代设计师们带来了无限遐想的空间。现代设计想要继续向前发展,就必须要继承和发扬民间文化,探索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点。只有这样才可以找到真正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能够被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现代设计。大部分设计师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借鉴了中国民间剪纸文化作为素材。如图4和图5中的“2010上海电影节”的宣传海报就是通过剪纸的方法设计出来的,它把窗花的形态运用到剪纸里面,然后再加以变化,它使用了剪纸的表现手法,把胶片和摄影机两者都进行变形,然后再镂空雕刻,最后完美地将剪纸元素融入到现代海报设计中。

我国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主要来源于生活中的许多民俗活动。用剪纸所表现的内容许许多多,玲琅满目,这其中包括了植物和动物,以及一些人物和图案造型等等,可以为现代的海报设计提供丰富的艺术资源。如图6和图7在“2010上海世博会宣传海报”设计中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民间剪纸元素当中国传统吉祥物等题材,既可以让海报内容更加全面,同时又可以展示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让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可以看得到属于我们的中华文化。中国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体现了原本的原发性思维方式。它不是盲目的制造物体,而是抓住事物的结构特点,对其进行变化处理,再结合自己想法设计出来的。例如在“2010上海世博会宣传海报”中运用剪纸的手法把中国世博会的会馆表现出来,把繁杂的中国馆简洁大方地表现出来,而且也不会失去中国世博会会馆原有的形态。中国传统剪纸讲究意境美,追求“境生象外”的意境,许多人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这起源于我国传统的古老文化,人们追求尽善尽美、幸福圆满的审美思想。正是这样的缘由才使得我国传统的民间剪纸大多数都是体现夫妻恩爱、家庭和谐美满、多子多福、富贵吉祥等主题,同时也加入了代表吉祥平安福且贵的中国传统符号图案,并将这些主题和意境相结合运用到海报设计中,这样就可以使海报设计的内涵和底蕴更加丰富了。

我国民间的传统剪纸其色彩主要是以大红色为主,目的是为了表达人们追求吉祥、平安、幸福、健康和向他人传达喜庆的心情。但把民间剪纸艺术当中的一些元素应用到现代海报设计中来,就能使它拥有变幻万千的色彩,还能更进一步地和当今世界流行的色彩相结合。在“2010上海世博会宣传海报”设计里面的剪纸颜色主要以大红色为主,其它颜色为辅,让海报设计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如今在设计领域中,在不损坏图样攻克了剪纸艺术当中色调单一的这一难题纹饰的前提下,是可以在其原有的基础之上进行任意的改变和加减的。同理,也可以将现代构成的方法间接用到剪纸的构图中,可以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在“2010上海世博会宣传海报”设计中把会馆和上海标志性的建筑物“东方明珠”,把两者的形态相结合,然后再通过剪纸的方法表现出来,把繁复的图形简洁化同时又可以向人们表达出海报的内容。既可以把剪纸独特的味道表现出来,又能给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也会体现出上海的风貌。形象地把上海世博会的风貌展现出来。

3 结语

篇11

关键词:浪漫主义 肖邦 g小调第一叙事曲 创作风格

一、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罗曼蒂克”一词,它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愁善感。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人民日益觉醒,不仅写下了可歌可泣的革命篇章,也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和繁荣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浪漫主义音乐洋溢着丰富的情感、鲜明的性格;充满对美好理想、对过去的缅怀;善于感受描绘大自然的气息;集各艺术形态于一身。它的创作风格归纳为:1.丰富多样的题材与内容。浪漫主义作曲家意识到自己内心世界的渴望表达的愿望,通过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来表达生与死、善与恶、对人生的感悟和内心的独白。2.歌唱、抒情的旋律。旋律在这一时期地位更加突出,如舒伯特作品的器乐主题可以歌唱,歌曲旋律也可以用作器乐作品的创作。3.不对称节奏的运用。研习器乐的读者会发现在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中出现了二对三、四对五、二对五等左右手不对称的节奏组合。此外,切分音、不规则重音也大量运用。4.和声、调性的变化多端。在浪漫主义时期之前,不协和和弦在作品中是尽量避免运用的,但到了浪漫主义时期,变音和弦、纳波利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等都可依据音乐情绪而运用,且起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和声也从功能性过度到色彩性,声部进行更加的自由灵活。追求和声色彩性受到这一时期作曲家的偏爱,也成为这一时期作品创作的显著特征。在调性上,小调的作品比例显著提高。5.丰满的音响。浪漫主义音乐讲求音响的充实和丰满,织体加厚是常用手法,有的旋律声部会有三个声部的织体,左手伴奏声部也经常出现两个声部的现象。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浪漫主义音乐是继承了古典音乐基础上创新后的再次绽放。

二、肖邦钢琴音乐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肖邦生于1810年,作为波兰人,肖邦的音乐始终贯穿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热情。民族体裁的创作如波兰舞曲、玛祖卡、波洛涅兹舞曲,民间音乐的曲调、调式、节奏也同样融入到他的钢琴作品,并成为肖邦音乐创作的特色语汇。他的作品优美抒情、贴近人们心灵,不仅诉说着自己的情感也诉说着对祖国的热爱,因此被舒曼成为“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浪漫主义精神的诠释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肖邦用自己的钢琴语言和手法开辟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新天地。

肖邦钢琴音乐的创作风格:灵活多变的曲式结构以及丰富多样的体裁。肖邦的音乐结构形式灵活自由,无论是大型的奏鸣曲、叙事曲,还是小型的玛祖卡、夜曲、练习曲,都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既遵循传统又超越传统;强烈的音乐感染力。肖邦的音乐诗意浓郁、充满了震撼人心的抒情性。成熟时期的作品具有真正的悲剧规模,要求演奏者具备高度的热情和艺术想象力。肖邦的作品演绎着独具一格的浪漫诗情,他的舞曲不像古典时期那样刻板和拘谨,而是以激烈的情感在乐曲中驾驭一切。这些热情奔放的乐曲,不仅生动活泼、姿态高贵,也同样诉说着欢乐、痛苦、温柔、忧郁和愤怒;富有歌唱性和装饰性的旋律。肖邦重视将钢琴的旋律声乐化,他认为好的钢琴家不仅要具有良好的钢琴演奏技术更应该具有音乐表达的能力,对此他主张要多听歌唱家的演唱、多听咏叹调和宣叙调中歌唱性旋律。其次波兰民歌的借鉴和吸收也是肖邦抒情性旋律的重要因素,在创作中,肖邦有意将民歌的曲调作为钢琴创作的灵感和主题,这些曲调真挚、柔情、具有很强的歌唱性,以此创作的钢琴旋律也更加动人、抒情、宽广如歌。肖邦在创作中运用独特的手法如增加旋律色彩的装饰音、特色和弦、华彩经过句、充满不同的色彩的变奏等,这种独特手法构成了肖邦的创作特色,也是肖邦旋律声乐性与器乐性的重要体现。在节奏韵律上,他善于运用rabuto伸缩节奏。在规定时值内右手可以做相对自由的处理,但是总的时值与节拍相一致,这种特殊的节奏处理常常出现在具有装饰性片段的演奏中,它好像人们在吟诵诗歌时对诗句产生共鸣所做的情不自禁的抒发,这是即兴的,也是音乐内在感动人们的体现。“钢琴诗人”肖邦给了我们享受的空间,也给了人们沉醉其中不能自拔的音乐境界。他的音乐是多么的贴近心灵、多么的震撼人心啊!肖邦对于和声的贡献也走在了时代潮流的前列。他的音乐通常以主调音乐为主,贯穿以复调音乐的技法。半音性、不协和音、装饰音的处理、出人意料的和声及转调使得他的音乐更富于情感表现力。同时他还是研习巴赫音乐的复调大师,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肖邦的左右手旋律中经常存在着隐伏旋律,这些惊喜只有用心体会和观察它的读谱者才能体会。就好像一个心思缜密的姑娘,只有你对她的良苦用心才能换来姑娘的赏识,才能享受她带给你的欢乐和冲动。肖邦的音乐亦是如此,它需要你花心思、用心来感悟和理解,就像诗句一样需要琢磨和雕饰。肖邦在和声的配置和选择上以音乐的流畅、抒情为主,虽然依据了古典和声的原则,但却增强了和声色彩表现力,在创作中他大量的运用色彩性和声、交替调式,并将不协和音和半音阶以更为自然流畅的方式引入装饰性旋律、经过句或是华彩乐段中,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不协和性在音乐中的运用,这种手法具有浪漫主义作曲家追求色彩的倾向,他对和声领域的开拓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传统和声的界定;肖邦对钢琴音色和钢琴创作织体的独到技法使他成为“钢琴配器大师”,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开放的琶音、从键盘一侧到另一侧的远距离半音阶,这些形成了高音区与低音区音色对比。肖邦在浪漫主义音乐长河中树立了自己独特的气质和风格,他的音乐美妙如诗、贴近人心、淳朴动人,是浪漫时期的一股清风、一朵昙花、让人沉思沉醉。

三、以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为例简述其中浪漫主义因素

这首作品创作于1831-1835年肖邦流亡巴黎期间,远离祖国的肖邦得知波兰沦陷的消息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在无助、悲愤、绝望中他借助钢琴来抒发他复杂的情感。这部叙事曲与过去作品相比情感更深刻,具有鲜明的标题性、强烈的戏剧性,字里行间充满了悲愤之情和英雄气概。在这震撼感人的音乐背后有一个感人深思的故事,故事的作者同样是一位经历了祖国沦陷的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在他的叙事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中描写了一个动人、令人心痛的爱国故事。这个故事刺激了肖邦悲痛的爱国心和他柔软、敏感的灵魂,就这样肖邦将祖国沦陷的悲痛与史诗结合写出了《g小调第一叙事曲》。这部大型戏剧性作品可以说是肖邦钢琴音乐创作上的里程碑,在这部作品他成功塑造了新的音乐形象,也使得叙事曲这一体裁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并使得“音乐诗人”以抒情见长的音乐风格中绽放出爱国情感、英雄气概。肖邦成为了一个集抒情、浪漫、戏剧性、爱国于一身的钢琴作家。他用钢琴代替笔,用音符代替文字抒发自己、抒发祖国、抒发意境,使人们享受肖邦音乐的同时体会到音乐中多样的肖邦。

肖邦《第一叙事曲》中的浪漫因素是全新的,他不仅将自己的独特和声、旋律、节奏处理融合运用其中,还将浪漫主义时期的主流创作因素叙事性、戏剧性、民族性融会贯通,使得这一作品历经岁月长河的洗礼而经久不衰、成为钢琴演奏史上一束耀眼的光芒。叙事性:叙事曲这一体裁在创作的开始就与文学、诗歌产生不可割舍的联系,诗歌或许是创作题材的源泉也是作者灵感的最初来源,是这些文字给了作曲家创作的欲望,因此叙事曲的叙事性是不容置疑的。其次,这部作品的创作不可否认是叙事诗《康拉德·华伦洛德》激发了肖邦的灵感,因此这部作品也具有鲜明的叙事性。戏剧性:凡是听过这部作品受过这部作品感动的读者都可能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它激烈,令人悲伤,令人深思,触动心灵,就好像在悲伤中也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和希望,始终流动着一股信念。我们之所以会感受到这些是因为作品中蕴含着巨大的戏剧性,如不同于传统的结构安排、音乐情绪的发展演变、强烈的悲剧作为尾声等。这些具有创新性的处理都是基于作者内心的澎湃、对祖国的想念、强烈的情感倾诉需求和奏鸣曲式的创新运用。在这部作品中,奏鸣曲式没有限制也没有与音乐的发展并置,而是融入其中,相得益彰。如再现部分中由再现副部主题引入,还有在传统奏鸣曲式中主部与副部之间的对比强烈程度在这里被弱化,更加突出了在展开部和再现部中出现的对比。最后在尾声中引入了新的旋律素材,鲜明的节奏使得这一部分成为了全曲戏剧性发展的最高点,在曲子即将结束时凝聚了无穷的激情又给听众一个令人振奋、充满战斗力量的。这些新颖的手法都是以音乐表现为依据,这在很大程度上烘托了音乐形象对比、使得音乐形象塑造更加的鲜明、推动了音乐戏剧性的发展。民族性:可以说民族性是渗透在肖邦创作血液里的根深蒂固的肖邦特质,这与他对祖国人民的热爱是分不开的,在这一个叙事作品中肖邦将这种爱转化成了革命的激情。在《第一叙事曲》的主部主题中可以看到旋律材料运用了波兰民族舞蹈和民间乐器的节奏,主部主题左手部分的创作也是模仿波兰民间拨弦乐器的拨奏,优美如歌的副部主题更是具有鲜明的歌唱性。可见,波兰民族音乐已经融入肖邦的创作成为了他不可割舍的精神财富。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这种和民族音乐阻隔不断的联系成就了肖邦,成就了肖邦钢琴音乐。

《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灵感来源于诗歌,在肖邦的其他创作中诗歌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是每个音符、每个乐句都充满了诗意和生命的气息。肖邦是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手法的创作者,在他作品中虽然保持了曲式结构的清晰,但是在和声上却建立了别具一格的以音乐旋律流畅抒情为主体的半音化和声写作手法,增强了音乐的浪漫特性。肖邦以独特的节奏运用、与生动的民族性音乐融合、踏板层次的丰富变幻使得钢琴这一乐器之王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掘,钢琴体裁的创作领域也得到了更大的发掘。肖邦是唯一一个毕生专注于钢琴作品创作的作曲家,他是音乐史上绝无仅有的“音乐才子”、“钢琴诗人”。

结语

本文通过对肖邦《第一叙事曲》的分析总结了肖邦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特点。综上论述,得出以下结论:1.本文揭示了肖邦对钢琴体裁的创新发展。作品曲式结构表现出了艺术家深厚的艺术造诣,其音乐形式灵活自由,不拘一格,颇具独创性。肖邦的许多钢琴旋律从歌曲音调中引伸出来,这使得声乐性旋律与器乐主题并置、交融。同时肖邦和声处理手法大胆、富有新意,走在了时代潮流的前列。2.肖邦的音乐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富有歌唱性和抒情性。3.《第一叙事曲》是肖邦作品中的经典,这部作品构思来源于长篇叙事史诗,从中体现的叙事性、戏剧性、民族性无不充分展现出肖邦钢琴音乐创作的浪漫主义特征。4.肖邦作为一名伟大的音乐家,对钢琴音乐的贡献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ReyM.Longyear,19CenturyRomanticisminMusic,Prlntice—HallInc,NewJersey1973:49.

[2]刘进清.肖邦钢琴作品抒情性旋律的艺术特征[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04).

[3](美)约瑟夫·马克利斯.西方音乐欣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39

[4][美]保罗·亨利.朗格: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9:102

篇12

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高三地理复习单元测试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2018?陕西省黄陵中学月考)北京时间2016年9月28日,美宇航局行星科学家称,由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MRO)提供的地表特征数据强有力的表明,目前在火星表面存在流动的液态水。结合下表,回答1~2题。

行星质量(地球为1)体积(地球为1)平均密度(g/cm3)

地球1.001.005.52

火星0.110.153.96

行星公转周期自转周期四季更替

地球1年23时56分有

火星1.9年24时37分有

1.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D)

①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比较适中

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比较适中

③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人类首选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现象相似,主要表现为(C)

①火星和地球一样被厚厚的大气层所包围

②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且四季的长度一样

③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比较适中

④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第1题,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能接受到的太阳光热适量。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比较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变化幅度不大。适宜的温度条件使地球表面的水多以液态存在,形成了辽阔的海洋、江河湖泊及地下水,而海洋又是孕育地球上早期生命的摇篮。第2题,火星表面只有稀薄的大气层,①错误;火星上有四季变化,但由于火星的公转周期较地球上长,故四季长度不一样,②错误;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都比较适中,③正确;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④正确。

(2018?江西省六校联考)在青藏铁路建设中,为解决多年冻土层不稳定对路基的影响,采用了自动温控通风管技术(如图所示)。通风管两端挡板在气温高于0℃时关闭,低于0℃时打开。该地一年中日平均气温的变化范围为-14℃~8℃,负温期(日平均气温小于0℃的时期)约6.5个月。据此,完成3~5题。

3.通风管挡板(C)

A.正温期一直处于关闭状态

B.负温期一直处于关闭状态

C.夜晚多打开,储冷、降温

D.夏季多打开,通风、散热

4.与江汉平原相比,该地(C)

A.负温期短B.气温年较差大

C.气温日较差大D.太阳辐射弱

5.一年中,通风管挡板口关闭时长开始呈上升趋势后的一个月(D)

A.可能处于秋季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

C.昼长逐渐变短D.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

第3题,根据“通风管两端挡板在气温高于0℃时关闭,低于0℃时打开”,结合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夜间气温多低于0℃可知,通风管挡板夜间多打开。负温期正午气温可能高于0℃,正温期午夜气温可能低于0℃。夏季白天气温多高于0℃,处于关闭状态时间长,选C。第4题,与同纬度的江汉平原相比,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气温上升快,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气温日较差大。第5题,一年中,通风管挡板口关闭时长开始呈上升趋势,说明气温高于0℃的时间变长,应在冬末春初。此后的一个月,太阳直射点北移,昼长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开始变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2018?湖南省重点名校联考)左图为我国某地(40°N,112°E)南坡的植树造林整地模式示意图,右图为沿左图中PM一线所作的剖面图。该模式是先在山坡上沿等高线挖沟,将沟内挖出的底土在沟前培埂(右图中A处),再用沟上沿的活土回填到沟的下方(右图中B处),最后在内斜坡一例(图中C坡)栽种小树苗。据此,完成6~8题。

6.右图中A埂的作用是(A)

A.改变沟内光照B.拦蓄地表径流

C.升高沟内温度D.增加地表粗糙度

7.一年中正午时分,右图中沟内小树苗能全部被阳光照射的时间约为(B)

A.60天B.100天

C.180天D.340天

8.6月22日,右图中沟内小树苗全部能照射到阳光的时间约为(C)

A.1小时B.2小时

C.3小时D.4小时

第6题,根据材料可知,图中A埂是将沟内挖出的底土在沟前培成,位于南面,可以减少正午阳光对沟内小苗的照射,有利于成活,A对。树苗种在沟内,本身就有拦截地表径流的作用,没有必要再培土到树顶,积水过多,不易成活,B错。A埂遮挡了光照,对于沟内温度影响不大,C错。增加地表粗糙度主要是为了防风,而小树种在沟内即可防风,D错。第7题,读图可知,图中沟内侧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说明只要正午太阳高度达到60°,沟内小苗即可全部被阳光照射。该地位于40°N,计算可得,太阳直射点位于10°N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60°,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大于60°的时间为(23.5°-10°)/47°×2×180天,约100天,选B。第8题,该日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时,太阳高度为0°,该日正午太阳高度为73.5°,则该日太阳高度变化为147°。当太阳高度大于60°时,沟内小树苗能够被全部照射,期间太阳高度变化幅度为(73.5°-60°)×2=27°。该日40°N昼长为15小时,计算可得,该日沟内小树苗能够全部照射的时间约为3小时。

我国现有5座北回归线标志塔,分别是台湾嘉义、花莲,广东封开、从化、汕头,是世界上北回归线标志塔最多的国家。在每年某一特定时刻,游客都可观察到阳光从北回归线标志塔顶部的圆孔直射到地面的景象。读图,完成9~11题。

9.游客想要在广东汕头(113°28′E)观看这一景象的观赏时间是(B)

A.3月21日,北京时间12时15分

B.6月22日,北京时间12时26分

C.9月23日,北京时间11时34分

D.6月22日,汕头地方时11时34分

10.从地球仪中间的小孔直射到地面的太阳光线(B)

A.属于长波辐射

B.到达地面的强弱受天气影响大

C.来自太阳的色球层

D.是地球上各种能源的根本来源

11.元旦A大洲迎来了中国游客,旅游期间可见(C)

A.昼短夜长且昼渐长

B.日出方向为东偏北

C.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D.正午日影朝向正北方向

第9题,游客想要观察到阳光从北回归线标志塔顶部的圆孔直射到地面的景象,的观赏时间是夏至日当地地方时12:00的时候。北京时间12时26分时,汕头市地方时12时,符合题意,选B。第10题,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来自太阳光球层,到达地面的强弱受天气影响大,是地球上生物生存、水体和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大洲为南极洲。元旦期间,太阳直射点北移,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日出方向为东偏南;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正午日影朝向正南方向。

(2017?蚌埠二检)圭表是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器。直立的标杆为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刻板为圭。用其测量正午表影长度,可确定节气、划分季节和制定历法等。据《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日冬至,八尺之修,日中而景丈三尺;日夏至,八尺之景,修径尺五寸。据此,完成12~13题。(tan31.6°=0.62;tan79.4°=5.3;tan58°=1.6)

12.《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述的圭表,其位置可能接近(C)

A.广东省广州市(23°06′N)B.江西省南昌市(28°40′N)

C.河南省开封市(34°35′N)D.辽宁省沈阳市(41°48′N)

13.若当地“八尺之修,日中而景五尺”,则适逢的民族节日是(B)

A.汉族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B.傣族泼水节(公历清明节前后)

C.苗族龙舟节(农历五月下旬)

D.鄂伦春族篝火节(公历六月下旬)

第12题,根据“日冬至,八尺之修,日中而景丈三尺”可知,冬至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α,则可知tanα=8/13=0.62,故冬至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31.6°。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可以算出该地纬度为34.9°。结合选项,其位置可能接近河南省开封市。第13题,若当地“八尺之修,日中而景五尺”,可知此日正午太阳高度为58°。根据上题计算的该地纬度为34.9°N,可计算出该日太阳直射点纬度为2.9°N,即为春分3月21日之后一段时间。结合四个选项,则适逢的民族节日是清明节前后的傣族泼水节。

(2017?陕西省黄陵中学模拟)下图中虚线示意同一天位于甲、乙两地物体影子顶端端点的变化轨迹。读图,回答14~15题。

14.对该日甲、乙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A)

A.两地均位于北半球

B.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大于乙地

C.两地均为昼短夜长

D.甲地自转线速度比乙地更快

15.若乙地影子朝向正北时北京时间为14:00,且甲、乙两地最近距离约为6600km,则乙地(B)

A.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B.附近地热资源丰富

C.地处板块生长边界

D.附近土壤黏稠贫瘠

第14题,甲地影子每个方向都是正南,说明该地位于北极点,并且一天内物体都有影子,说明北极点发生了极昼。乙地物体的影子变化方向超过180°,说明该地昼长大于12小时,也位于北半球。第15题,影子朝向正北时为地方时的12时,此时北京时间为14:00,故该地的经度是90°E。如果甲乙两地最近距离为6600km,则两地纬度相差60°,乙地应位于30°N。根据经纬度位置可知,乙地位于青藏高原,地热资源丰富。

(2017?桃江一中月考)下图示意我国东北地区某校在操场积雪融化期间,测得的某日每隔2小时记录的旗杆影子方向和长度(图中时间均为地方时)。读图,完成16~17题。

16.与图示测量日期最接近的是(C)

A.12月22日B.6月22日

C.3月21日D.9月23日

17.上述测量结束后一个月内,该旗杆正午的影长将(B)

A.逐渐变长B.逐渐变短

C.先变短后变长D.先变长后变短

第16题,读图可知,6:00时杆的影子朝正西,正午时影子在正北,18:00时影子在正东,可判断该日是春、秋分日。题中观测时间是积雪融化期,故与图示测量日期最接近的是3月21日。第17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上述测量结束后一个月内,即春分后一个月内,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变大,其旗杆正午的影长将逐渐变短。

(2017?大庆实验中学模拟)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综合了天文、气象等知识,反映了我国古达的农业文明。左图实线所示为晨昏线上地方时为12时的P点在某时间段内的纬度位移,右图为“二十四节气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18~19题。

18.“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是民间描述寒露时节农事活动的谚语。

在下列地区中,该谚语描述的农事活动场景最可能出现在(A)

A.渭河平原B.柴达木盆地

C.藏南谷地D.珠江三角洲

19.关于图示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C)

A.P点由b移向c期间,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B.P点由b移向c期间,大庆太阳从东北方升起

C.P点位于①位置时,大庆的节气最可能是寒露

D.P点位于①位置时,大庆的昼长夜短,且昼在逐渐变长

第19题,谚语“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说明该地区既种植小麦,又种植棉花。选项中珠江三角洲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为季风水田农业和基塘农业;柴达木盆地和藏南谷地均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热量不足,不适宜种植小麦和棉花;渭河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且为平原地形,适宜种植小麦和棉花。第20题,P点由b移向c期间,时间从冬至到春分,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大庆太阳从东南方升起,A、B错;P点位于①位置时,大庆的节气刚过秋分,最可能是寒露,此时大庆昼短夜长,且昼在逐渐变短,C对,D错。

(2017?鄂尔多斯模拟)我国神舟十一号飞船于北京时间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16年11月18日下午在四子王旗着陆场顺利返回着陆。这是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总飞行时间长达33天。据此,完成20~22题。

20.我国神舟十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时,国际标准时间是(C)

A.2016年10月17日0时30分

B.2016年10月17日0时46分

C.2016年10月16日23时30分

D.2016年10月16日23时46分

21.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飞行期间(D)

A.我国各地昼渐短夜渐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B.法国南部沙滩浴场进入旅游旺季

C.乞力马扎罗山麓的热带草原草木枯萎,动物南迁

D.索马里暖流逐渐增强

22.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着陆后我国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C)

A.立冬B.霜降

C.小雪D.大雪

第20题,国际标准时间即0时区的区时。飞船发射时为北京时间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计算可知国际标准时间为2016年10月16日23时30分。第21题,根据材料可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飞行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并且南移。此时,我国各地昼长渐短,夜长渐长,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A错;此时北半球为冬季,法国南部的沙滩浴场进入旅游淡季,B错;乞力马扎罗山麓地带属于热带草原气候,C错;此时北印度洋盛行东北季风,在季风洋流的吹拂之下,低纬度的海水流向索马里沿岸,导致索马里暖流逐渐增强,D正确。第22题,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大概每15天一个节气。根据材料可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着陆为2016年11月18日,距离冬至日12月22日大约相差30天,即与冬至日相差两个节气。根据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可知,冬至之前且与冬至相差两个节气的为小雪。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题,共56分。

23.(2018?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分)

材料一酒泉深居内陆,有航天发射的诸多优势,“神舟”系列均在此成功发射。除酒泉、太原、西昌三大发射中心外,我国还在海南文昌建设了第四个航天发射中心。

材料二年日照时数是指太阳直接辐射地面时间的一年累计值,以小时为单位。下图示意是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

(1)请简述图中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2分)

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增。(2分)

(2)图中甲和乙年日照时数的范围分别是多少?请分别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12分)

3600

(3)分析文昌在航天发射方面的突出优势。(6分)

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快,有利于航天器发射,节省燃料;海上运输方便,可以运输大型火箭;四面环海,发射更安全。(6分)

24.(2017?安徽示范高中月考)读我国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0分)

(1)分析甲地多年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原因。(4分)

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地势较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数长。(4分)

(2)分析乙地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辐射总量出现低值的原因。(4分)

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4分)

(3)说出我国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2分)

总体由东南向西北递增。(2分)

25.(2017?青岛期中)下图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

弧ABC上太阳高度为0°,B点为弧ABC与纬线的切点。图中阴影部分日期与全球其他地区日期不同。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2分)

(1)写出该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并说明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4分)

(15°N,60°W)。(2分)

15°N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向南北两侧递减。(2分)

(2)判断该日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4分)

昼长夜短;75°N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4分)

(3)计算此刻北京时间,并判断赤道上处于黑夜且位于东半球的经度范围。(4分)

24:00(0:00)。(2分)30°E向东到160°E。(2分)

26.图1和图2表示同一时刻地球上两区域昼夜分布情况。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图1所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21°S,105°W)__。(2分)

(2)该日正午时分杭州(30°N)体育场馆的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物外墙(墙面与地面垂直见图3)之间最合适的夹角约为__39°__,且此夹角一年中变化幅度(一年中夹角与最小夹角之差)为__46°52′__。(4分)

(3)该日,Q、P两地的夜长大小关系是__Q地夜长大于P地夜长__,M地昼长为__16小时__。(4分)

篇13

关键词:认知|情境性|生成|具身化|动力学。

随着认知的计算隐喻的局限和困境的加深,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认知科学中具身化(embodiment)的观念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强调:“在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机器人学、教育、认知人类学、语言学以及行为和思想的动力系统进路(approach)中,人们已经日益频繁地谈到具身化和情境性(situatedness)。”[1]例如,在认知发展领域有西伦(E.Thelen)的工作;在语言学领域有莱考夫(G.Lakoff)和约翰逊(M.Johnson)的工作;在机器人学领域有鲍拉德(Ballard)、黑霍(Hayhoe)、普克(Pook)、和劳(Rao)的工作;在神经科学和动力学领域有西伦、盖拉德(T.vanGelder)、希尔(Chiel)、比尔(Beer)、埃德尔曼(G.M.Edelman);在哲学领域有克拉克(A.Clark)、瓦雷拉(F.J.Varel)、汤普森(E.Thompson)和罗施(Rosch)的工作;等等。

1具身认知

1.1关于“embodied”和“embodiment”的译法和用法

目前关于“embodiment”和“embodied”,国内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译法。但从“embodiedmind”和“embodiedcognition”所强调的一般观点来看,“embodied”是指:心智和认知是与具体的身体密切相关[2],它们之间存在内在的和本质的关联。从发生和起源的观点看,心智和认知必然以一个在环境中的具体的身体结构和身体活动为基础,因此,最初的心智和认知是基于身体和涉及身体的,心智始终是具(体)身(体)的心智,而最初的认知则始终与具(体)身(体)结构和活动图式内在关联。因此,我们把“embodied”译为“具身的”,“embodiment”译为“具身化”。但随着embodiedcognitivesciences研究的深入,“embodied”的内涵已经被极大地扩展和丰富了,它和情境性的概念已经融合在一起了。

关于“embodied”的搭配用法,我们以茨马克(T.Ziemke)的列举为例:

具身化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已经被广泛地用在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的文献中,诸如这样的术语:embodiedmind,embodiedintelligence(e.g.Brooks,1991),embodiedaction,embodiedcognition,embodiedAI,andembodiedcognitivescience).而且,明显存在具身

化的不同类型和概念,如situatedembodiment,mechanisticembodiment,phenomenalembodiment,naturalembodimen,naturalisticembodiment,socialembodiment,另加本文中的historical,physical,organismoid,andorganismicembodiment.[3]

1.2相关的概念

在当前的认知科学中,人们对具身认知(embodiedcognition)观念的描述使用了几个与“具身的”含义相似的但着眼点不同的概念,如:“情境性”(situatedness/embeddedness)、“生成”(enaction)。

情境性

情境性和具身化观念密切相关,它们都是在反对传统的认知主义的基础上,最初从不同的侧面提出的。认知的情境性研究拒绝认知主义的如下的几个基本观点,认知主义认为认知是:(1)个体的,即认知由孤立的个体进行;(2)理性的,即认知的首要范例是概念思维;(3)抽象的,即身体和环境在认知中是次要的;(4)分离的,即思维与知觉和身体活动在逻辑上是分离;(5)普遍的,即认知科学是寻找一般智力活动的普遍原则,它适用于所有个体和所有环境。

与之相反,情境性的研究认为,认知是:(1)社会的,即认知发生于人类构造的共同体中;(2)具身的,即身体的物理方面在实际和理论两个方面都是重要的;(3)具体的,即认知的实现和环境的物理约束是极为重要的;(4)定域的(located),即情境依赖是人类活动的一般特征;(5)参与的,即认知是与周围环境的持续的相互作用。[4]

生成

“生成的”(enactive)是瓦雷拉等人在《具身心智:认知科学和人类经验》这部经典著作中引入的一个概念。在认知科学中,它是一个和“embodied”同等重要的概念,在一些学者中它们甚至被等价地使用。“enactivecognition”表达了一种不同于经验论(极端的客观主义)也不同于唯理论(极端的主观主义)的认知方向。瓦雷拉等人选择这个术语来“强调这个日益增长的确信:认知不是一个预先给予的心智对预先给予的世界的表征,认知毋宁是在‘在世存在’(beingintheworld)施行的多样性作用的历史的基础上的世界和心智的生成”。根据“enactive”的含义,瓦雷拉等人认为,知识有赖于与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语言和我们的社会历史——简言之,我们的具身化——不可分离的在世界中的存在(beinginaworld),知识不是存储在心智中,而是在世界的交往活动中发展的,认知者处身于(situatedin)世界中,认知者和其实践的世界彼此蕴含在相互生成的过程中。[5]

1.3具身认知的含义

这里,我们给出三个对“具身的”看法:

(1)瓦雷拉等人

通过“具身的”这个术语,我们想要强调两点:首先,认知依赖于经验的种类,这些经验出自于具有各种感觉肌动(sensorimotor)能力的身体,其次,这些个体的感觉肌动能力本身根植于(embeddedin)一个更广泛的生物的、心理的和文化的情境中。[6]

(2)西伦

认知是具身的,就是说认知源于身体和世界的相互作用。从这个观点看,认知依赖于经验的种类,这些经验出自于具有特殊的知觉和肌动(motor)能力的身体,而这些能力不可分离地相连在一起,并且共同形成了一个记忆、情绪、语言和生命的其它方面在其中编织在一起的机体(matrix)。具身认知的当代观念反对盛行的认知主义的立场,这个立场视心智为一个操作符号的装置,因此这个立场专注于形式规则和过程,通过它们符号恰当地表征了世界。[7]

(3)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批判理性主义的理性观时提出:

理性并非如传统大多数认为的那样是非具身的(disedmodied),而是源自我们的大脑、身体和身体经验的本性。声称我们需要一个身体来进行推理,这并非平淡无奇和显而易见,毋宁说,理性的结构本身正是来自于我们具身化的细节,这个主张是惊人的。使得我们得以知觉和四处活动的同样的神经和认知机制也创造着我们的概念系统和理性模式。因此,要理解理性,我们必须理解我们的视觉系统、运动系统以及一般的神经绑定(binding)机制的细节。总之,理性无论如何不是这个宇宙或非具身心智的先验特征。相反,它完全是由人身体的特性、我们大脑神经结构的非凡细节以及我们在世界中的日常活动的细节(specifics)所塑造的。[8]

1.4具身认知范式

汤普森认为[9],生成的认知科学(enactivecognitivesciences)或具身的认知科学(embodiedcognitivesciences)涉及三个论题:

(1)具身化:人的心智不是局限在头脑(head)中,它具身于(embodiedin)整个有机体中,而有机体根植于环境中;

(2)具身认知的涌现(Emergence)的动力学机制:具身认知是由涌现的和自组织的过程构成的,该过程通过藕合(coupling)或交互的因果性(reciprocalcausality)使大脑(神经系统)、身体和环境相互连接在一起。

(3)自我-他者的共同决定(Self-OtherCo-Determination):在社会生物中,具身认知是从自我-他者的主体间的动态的共同决定中涌现出来的。

这三个论题表明具身认知观与表征的和计算的认知主义(cognitivism)的认知观的对立。现在,具身认知不仅是一种起于哲学的观念,而且已成为明确的认知研究进路、纲领和范式。瓦雷拉(F.J.Varela)等人区分了认知科学研究演进的三个圆环(如图[10]):认知主义、涌现(联结主义)和生成论(enactivism)(或具身范式)。与之相似,莱考夫和约翰逊区分了认知科学发展中的两个范式:“第一代认知科学”(first-generationcognitivesciences)和“第二代认知科学”(second-generationcognitivesciences),或者是“非具身认知科学”(disembodiedcognitivesciences)和“具身认知科学”(embodiedcognitivesciences)。[11]

如果我们把“具身的”、“生成的”、“情境的”这些概念所强调的不同侧面结合起来,我们给出具身认知的一个更全面的表达:认知是根植于自然中的有机体适应自然环境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它经历一个连续的复杂进化发展过程,它最初是在具有神经系统(脑)的身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动力过程中生成的,并发展为高级的、基于语义符号的认知能力;就情境的方面而言,认知是一个系统的事件,而不是个体的独立的事件,因为认知不是排除了身体、世界和活动(action)而专属于个体的心智(大脑)并由它独立完成的事件。

2具身认知的两个维度:连续的进化和暧昧的身体

2.1连续的进化

认知主义将认知抽象为一个独立于身体活动和环境的内在的表征和计算。但真实的是,认知不是一个纯粹内在发生的、独立进行的事件;也许认知主义的这种抽象的和二元论的看法只有从认知的高级水平,即笛卡尔的“我思”——科学、数学和逻辑思维——上看才是“显然的”。但是如果我们接受进化的连续性,那么认知就不可能一开始就处于高级水平,但传统的认识论以及认知主义只顾到高级水平的认知,换言之,即只顾到认知的某些完成形态。因此,皮亚杰认为,对认知的研究必须追溯认知的发生和起源,“发生认识论的目的就在于研究各种认识的起源,从最低级形式的认识开始,并追踪这种认识向以后各个水平的发展情况,一直追踪到科学思维并包括科学思维。”[12]从这样的角度看,认知必然有一个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的历史。我们的结论是:在人类和狗之间,在猫和阿米巴虫之间,在成人和幼儿之间,必然存在一个渐进的差别和连续性。认知是一个连续的复杂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无历史的逻辑能力。[13]因此,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理性是进化的,因为抽象的理性是建立于,并使用出现在“低等”动物中的知觉和运动推理形式。这个结果是理性的达尔文主义,一个合理性的达尔文主义:理性,即便是其最抽象的形式中,是使用而不是超越我们的动物本性。理性是进化的这个发现完全改变了我们与其他动物的关系而且也改变了我们关于人是唯一理性的概念。因此理性并不是一个将人从动物中分离出来的本质。毋宁说,它将我们置于一个与动物的连续统(continuum)中。[14]

当我们接受这样一个进化的认知观点,我们就不得不重新审视同样具有广延特性的身体的认知作用。因为,认知的初级形式的演化大都表现于身体活动的能力,而且只有通过一个有广延的身体我们才和自然真正联系在一起的,认识论的二元论分界才会在演化的连续性中渐渐变得模糊。

2.2暧昧的身体

认知最初能以具身的方式实现,是因为身体已经不再是一般的物理学的物体,它是生物学的有机体,是与环境进行接触和相互作用并能完成种种动作图式的活的身体(livedbody),是社会文化中的身体-主体(body-subject)。[15]在认知上,身体是具有相对同一性(identity)和独立特性的一个系统的整体。

我们的身体是我们和世界接触的媒介,因为我们的身体也有物理的特性,所以我们才能“在世存在”,我们才能与其它的自然之物同处一个世界和共同拥有一个世界,所以我们必须遵循同样机械生理学和生物力学的要求。我们不可能飞翔,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像鸟的身体那种适应空气动力学的身体结构。

在我们的身体经验中,梅洛-庞蒂(Merlau-Ponty)看到了身体经验的暧昧性或两义性(ambiguity)。我们被经验到的身体不是笛卡尔二元论意义上与“我思”对立的单纯广延的物体,它既非纯粹无意识的活动,但也不完全是先验意义上的无广延的纯粹意识。我们的身体具有非二元论的双重的特性,我们身体的这种特异性在于它既是能感觉的(sensible)也是敏感的(sensitive),同一个手既能触摸也能被触。身体既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它对刺激做出反应,但也赋予刺激一种意义。例如,当我们打击到一个面团和一个人的身体时,面团和身体同样的物理上的凹陷反应,但身体还有避开打击带来疼痛的躲避反射。因此,身体已经是意向性的身体,但不是纯粹“我思”的意向性,而是在世界中生存的意向性:

反射不是客观刺激的结果,而是转向客观刺激,给予客观刺激一种意义,客观刺激不是逐个地和作为物理因素获得意义的,而是把它当作情境时获得的。反射使客观刺激作为情境存在,并与之处于一种“认知的”关系中,即把客观刺激当作它一定要面对的东西。由于反射向着情境意义开放,由于知觉一开始没有确定一个认识对象,由于知觉是我们的整个存在的意向,所以反射和知觉是一种前客观看法的样式,即我们称之为在世存在的东西。[16]

因此,身体及其活动图式既满足于物体活动的要求,它也满足生存意向的认知要求:例如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讨论了身体空间的扩展性(盲人的手杖)、作为性别的身体、作为表达和言语的身体等。在生存的意向上,我们身体系统的结构和活动图式最初已经是藕合于世界的认知系统了。“我们的知觉范畴和形式,在个体经验之前已经确定了,它们适应于外部世界,其理由完全相同于在马出生前马的蹄子已经适应于大草原(steppe)的地面和鱼在孵化前鱼的鳍已经适应于水。”[17]

3心智和认知是如何具身的呢?

我们应该不只是确信心智和认知是具身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知到它们是如何具身的。为此,我们仅提示性地考察两个方面:(1)身体活动向高级认知的发展和在其中的作用,这里我们涉及皮亚杰/维果斯基的动作内化理论和莱考夫/约翰逊的概念隐喻思想;(2)认知的具身研究的动力学方法,这里我们涉及当今认知研究的动力系统理论。

3.1动作内化(internalization)

尽管人们在直观感性上认为,身体动作或活动(action)与心理和认知发展之间具有直接密切的联系。但是直到皮亚杰和维果斯基提出认知的动作内化理论后,动作和认知发展的多学科的系统研究才蓬勃发展起来。

皮亚杰认为,身体活动既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认知结构的起源是动作的一般性协调,而动作是身体与环境在相互作用的活动中的最初的接触面和接触方式,是主客体的桥梁;主体为认识客体必须对客体施加动作,如吃苹果。在这类作用中,心理和认知结构以一个连续的同化(assimilation)-顺应(accommodation)和结构-建构的动力过程不断改变和重建;一些初级的动作以及其它许多更复杂的动作逐渐在心理水平上进行着,它们成为内化的思维活动,即形式运算。

维果斯基(LevSemenovichVygotsky)最早提出了外部动作“内化”为智力活动的理论。他认为符号的运用使得心理活动得到了根本的改进。没有语言的心理活动是“直接的、不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只有掌握了语言后才能转变为“间接的、任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操作外界事物的外部形式的活动,即从感知运动向语言思维的过渡。维果斯基强调“活动”的作用,并运用外部活动和内活动相互转化的唯物辩证法,揭示儿童思维发展的动力。[18]

3.2隐喻投射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肉身中的哲学:具身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中开宗明义地提到认知科学的三个主要发现:心智原本是具身的;思维大都是无意识的;抽象概念大部分是隐喻的。[19]这三点指明了身体在认知和心智中的基础性和运作方式,而第三点特别表明高级阶段的抽象概念和思维发生于身体经验的一种途径,即通过隐喻投射而形成概念隐喻。

长时间人们持有的看法认为:只有人的头脑(head)才可以形成概念,理性思维同知觉和行为是无关的,与人的感觉肌动系统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概念一定是抽象的,是非具身的(disembodied)。但以莱考夫等人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了这种看法。

在认知语言学看来,隐喻具有普遍性,隐喻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的、基本的方式之一。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概念意义的获得和概念体系的结构不是凭空产生的,从发生的过程看,它们源于人们最初的身体经验的隐喻投射。身体经验被用于抽象概念是司空见惯的,如AffectionIsWarmth,ImportantIsBig,HappyIsUp,IntimacyIsCloseness…[20]。隐喻投射之所以可能,首先是因为人类的身体经验本身是直接的、有意义的结构。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抽象概念之前的身体经验至少存在两种结构:

(1)基本层次结构(basic-levelstructure)

“家具-椅子-摇椅”、“交通工具-汽车-赛车”,这显示了人类范畴的一个基本层次结构,即上位范畴(superordinatecategory)-基本水平范畴(basic-levelcategory)-下属范畴(subordinatecategory)。在这三个层级中,我们的知觉系统最容易区分出基本水平范畴,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布伦特·伯林(BrentBerlin)、埃莉诺·罗施(EleanorRosch)、卡罗林·默维斯(CarolynMervis)和他们的合作者发现,这种中间水平的范畴在认知上是“基本的”——也就是说,与“上位”范畴,如家具和交通工具,和下属范畴,如摇椅和赛车,相比,它们有一种认知优先性。[21]。伯林和罗施发现,基本水平范畴的认知优先性有赖于我们的身体经验,基本水平和非基本水平范畴的区分是基于身体的,也就是说,基于格式塔知觉、肌动计划和心理意象(mentalimage)。

(2)意象图式结构(image-schematicstructure)

意象图式结构是指那些在我们的日常身体活动经验中反复出现、相对简单的结构和空间方位关系,前者如容器图式(Container)、路径图式(Path)、力-动力图式(force-dynamic)等,后者如部分-整体(Part-Whole)、中心-边缘(Center-Periphery)、近-远(Near-Far)等。

意象图式是通过身体来理解的。像前和后这样的概念出自身体,依赖于身体,并且如果我们没有我们所有的这种身体,它们就不会存在。这对于基本的力-动力图式(推、拉、推进、支撑和平衡)也是同样的。我们理解这些是通过使用我们的身体部分以及我们移动它们(特别是我们的胳膊、手和腿)的能力。我们的身体是呼吸空气、吸收营养和排泄废物的容器。我们一直以容器(屋子、床、建筑)定向我们的身体。我们也把抽象的容器投射到空间的区域上,如同当我们理解一大群蜜蜂存在于一个花园里。同样,每次我们看见某物移动,或移动我们自己时,我们就以源-路径-目标图式来理解那个运动并进行相应的推理。[22]

3.3认知具身化研究的动力学方法

我们说认知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而是一个系统事件,不是一个简单的系统事件,而是包含了脑神经系统在内的复杂的系统事件。也就是说,认知是认知者(agent)(身体和大脑)与环境(自然和社会文化)的内在的、不可分离的相互作用的生成过程(如图[23])。例如冯·盖尔德(TimvanGelder)说,“认知系统不仅仅被封装在大脑中,确切地说,神经系统、身体和环境都持续地改变着,并且同时地彼此影响,所以真正的认知系统是包含这三者的单一的统一的系统。”[24]更通俗地说,认知是情境化的过程。但这些说法不过是一些过于“粗糙的”的定性描述。我们如何能够更实际地了解具身认知的实现机制呢?目前的认知的动力系统理论(dynamicsystemstheory,DST)的进路正在发展这种实现的可能性。

相对于认知的计算假设(ComputationalHypothesis,CH),盖尔德1995年给出了一个认知的动力学假设(DynamicalHypothesis,DH):“自然认知系统是某些种类的动力系统,而且从动力学眼光来理解是对认知系统最好的理解。”[25]应该说,当前认知的动力系统进路的观念并不是全新的。例如,早在20世纪50年代,阿史比(W.RossAshby)就预见性地提出:所有的认知或许都能由动力系统模型来解释。[26]但是限于当时缺乏适当的数学工具和实现这种模型的计算方法,以至于在Ashby的建议之后很少有后继的研究。

应该看到,认知的动力系统研究本身不是一个范式,而是实现“激进具身认知论题”(TheRadicalEmbodiedCognitionThesis)的数学方法和工具,其观念基础仍然是具身化、情境性和生成等概念。

动力学假说是以数学的动力系统理论为基础描述认知。动力系统理论(DST)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它以本质上是几何学的概念来描述系统演变的行为。其概念术语一般有:状态空间(statespace)或相空间(phasespace)、参数(parameter)、路径(path)或轨迹(trajectory)、拓扑学(topology)、吸引子(attractor)、稳定性(stability)、藕合(coupling)、分岔(bifurcation)、确定性混沌(deterministicchaos)和初始状态敏感性(sensitivitytoinitialconditions)等。利用这些概念,动力学家试图理解认知系统的过程和行为。他们用微分方程组来表达处在状态空间的认知主体的认知轨迹,特别是通过在一定环境下和一定的内部压力下的认知主体的思想轨迹来详尽考察认知。认知主体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微分方程的支配。系统中的变量是不断演变的,系统服从于非线性微分方程,一般来讲是复杂的,是确定的。

目前动力学家已经提出了一些动力系统模型的实例[27]。这里,我们只简述一下汤普森(E.Thompson)和瓦雷拉的神经动力学的“互返的因果关系”(reciprocalcausation)概念[28],因为这个概念是关系整体论(relationalholism)的动力系统中的作用的一个一般形式,即部分-整体的互返关系。这个概念的意思是说,在动力系统中,局部和全局之间存在一个双向的因果关系:既有局部到全局的上行的因果关系(upwardcausation),也有一个全局到局部的下行的因果关系(downwardcausation)。应该说,这和解释学循环的结构是同型的。

近年来动力系统理论也被用到动作发展的机制上。多年以来,动作的发展曾被认为是随神经系统的不断成熟,逐渐实现对肌肉日益准确控制的过程和结果。著名神经科学伯恩斯坦(N.Bernstein)对此予以质疑,指出单有神经系统并不能解释复杂动作模式的形成。他认为,在动作的发展中,不仅仅是神经系统如何实现对肌肉的控制,同时也涉及肌肉活动、重心引力、活动平面的支撑等因素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的协调,后者不是由神经系统预先设定的,而是机体借助活动经验掌握的。[29]西伦将动力系统观引入儿童发展研究[30],她对婴儿行走和踢腿动作的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精确(fine)动作模式的形成和转变是神经系统指令与身体姿势、肌肉重量、肢体长度、动作活动的环境条件等相互作用的结果,动作依赖于动作系统中的所有要素。在发展机制的问题上,动力学理论强调动作是复杂的自组织系统,特定动作协调和控制性的提高来源于机体对特定生物力学问题的解决。例如,学习行走必须解决重心稳定问题,学习够取物体必须保持手臂的稳定性。这就是说,不是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导致动作的发展,而是动作活动提出的生物力学问题要求神经系统借助于不断的练习和反馈,实现对肌肉的有效控制。动作活动提出的生物力学问题不同,那么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必定不同。[31]

4结语

这些研究表明,认知并不单是在脑神经系统中的表征的操作;确切地说,认知最初是在活的身体的界面上进行的,只是到了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特别是到了符号语义的阶段,认知的内在表征方面才高度发展并成为认知活动的重要领域。在这个阶段,有赖于符号语义特性,认知不再局限于实时的(real-time)的环境,人脑的高度发展的神经系统为离线(off-line)认知准备了一个内在的、想像力的空间,认知者不再非要处于实时的环境中和实际的对象交往,于是在某种程度上,认知成了处理心理表征的过程。这也正是认知主义所聚焦的阶段,但认知主义过于孤立地看待这个阶段而无视它的发展和起源。

具身认知作为一个范式必然有其最初的观念上的变革,它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先驱,目前逼近它的研究方法更是涉及众多领域。一个对认知更为全景的轮廓正在逐渐形成。

参考文献:

[1]Clark,A.Anembodiedcognitivescience?(1999).TrendsinCognitiveSciencesVolume:3,Issue:9,September1,345-351.

[2]莱考夫在和布鲁克曼(JohnBrockman)的谈话("PhilosophyInTheFlesh":ATalkWithGeorgeLakoff)中再直白不过地认为:我们是神经存在,我们的大脑从我们身体其余部份接受它们的输入。我们的身体像什么以及它们如何在世界中发挥作用塑造了我们用以思考的恰当的概念。我们根本无法思考任何东西——除了我们的具身大脑(embodiedbrains)允许的那些东西。

[3]Ziemke,T.(2001).DisentanglingNotionsofEmbodiment[J].WorkshoponDevelopmentalEmbodiedCognition,Edinburgh,UK,July2001.

[4]TheMITencyclopediaofthecognitivesciences[M]/editedbyRobertA.WilsonandFrankC.Keil.(1999).London:MITPress.244.

[5]Varela,F.J.,Thompson,E.,&Rosch,E.(1991).Theembodiedmind:Cognitivescienceandhumanexperience[M].Cambridge,MA:TheMITPress.9.

[6]Varela,F.J.,Thompson,E.,&Rosch,E.(1991).Theembodiedmind:Cognitivescienceandhumanexperience[M].Cambridge,MA:TheMITPress.172–173.

[7]Thelen,E.,Schoner,G.,Scheier,C.,andSmith,L.B.(2001).TheDynamicsofEmbodiment:AFieldTheoryofInfantPerservativeReaching.[J]BehavioralandBrainSciences24:1-86.

[8]Lakoff,G.,&Johnson,M.(1999).Philosophyintheflesh.Theembodiedmindanditschallengetowesternthought[M].NewYork:BasicBooks.4.

[9]Thompson,E.(2001).Empathyandconsciousness[J].JournalofConsciousnessStudies,8,No.5-7;pp.1-32.

[10]Varela,F.J.,Thompson,E.,&Rosch,E.(1991).Theembodiedmind:Cognitivescienceandhumanexperience.Cambridge,MA:TheMITPress.7.

[11]G.Lakoff,M.Johnson.(1999).PhilosophyintheFlesh:TheEmbodiedMindandItsChallengetoWesternThought[M],BasicBooks,NewYork.

[12]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16.

[13]Riegler,A.(2002).Whenisacognitivesystemembodied?[J]CognitiveSystemsResearchVolume:3,Issue:3.339-348.

[14]Lakoff,G.,&Johnson,M.(1999).Philosophyintheflesh.Theembodiedmindanditschallengetowesternthought[M].NewYork:BasicBooks.4.

[15]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06-166.

[16]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13.

[17]Lorenz,K.(1982).Kant’sdoctrineoftheaprioriinthelightofcontemporarybiology[C].InH.C.Plotkin(Ed.),Learning,developmentandculture.121–143.

[18]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于教育出版社,2001.17.

[19]Lakoff,G.,&Johnson,M.(1999).Philosophyintheflesh.Theembodiedmindanditschallengetowesternthought[M].NewYork:BasicBooks.3.

[20]Lakoff,G.,&Johnson,M.(1999).Philosophyintheflesh.Theembodiedmindanditschallengetowesternthought[M].NewYork:BasicBooks.50.

[21]Lakoff,G.,&Johnson,M.(1999).Philosophyintheflesh.Theembodiedmindanditschallengetowesternthought[M].NewYork:BasicBooks.27.

[22]Lakoff,G.,&Johnson,M.(1999).Philosophyintheflesh.Theembodiedmindanditschallengetowesternthought[M].NewYork:BasicBooks.36.

[23]Beer,R.D.(2000).Dynamicalapproachestocognitivescience[J],TrendsinCognitiveSciencesVolume:4,Issue:3.,91-99.

[24]VanGelder,T.(1995)Whatmightcognitionbeifnotcomputation?[J],JournalofPhilosophy,91,345-381.

[25]VanGelder,T.&PortR.(1995)It''''sabouttime:Anoverviewofthedynamicalapproachtocognition[C],Mindasmotion:Explorationsinthedynamicsofcognition.Cambridge,MA,MITPress.4.

[26]Ashby,R.(1952)DesignforaBrain[M].Chapman-Hall,London.

[27]Eliasmith,C.(1996).Thethirdcontender:Acriticalexaminationofthedynamicisttheoryofcognition[J].PhilosophicalPsychology.Vol.9No.4.441-463.

[28]ThompsonE.&VarelaF.J.(2001).Radicalembodiment:neuraldynamicsandconsciousness[J].TRENDSinCognitiveSciencesVol.5No.10.418-425.

[29]董奇陶沙主编.动作与心理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6.

[30]Thelen,E.,andL.B.Smith.(1993).ADynamicsSystemsApproachtotheDevelopmentofCognitionandAction[M].Cambridge,MA:MITPress.

[31]董奇陶沙主编.动作与心理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8.

EmbodimentofCognition

篇14

作者:张文博 闫晓红 刘莉 马慧

【关键词】 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QRS波

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是一种常可危及生命的严重心律失常,占宽QRS心动过速80%以上,如诊断失误,可能产生灾难性后果。室速的诊断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体表心电图(简称心电图),但心电图诊断室速有相当的难度。50年来心电图对室速的诊断不断地取得进展,这主要归功于心内电生理研究在临床应用的结果。50年前心电图诊断室速的正确率不过20%~30%,而在当前已提高到90%以上。笔者有幸亲身经历了50年来心电图诊断室速的演变和进展过程,现复习有关文献对此问题作一简述,以供临床参考。

心电图诊断室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大体上可划分为:①初期阶段(1978年以前);②Wellens(1978)、Kidwall(1988)时代;③Brugada(1991)诊断室速流程图;④Vereckie(2007、2008)诊断室速新流程图。

1 初期阶段

从心电图用于临床至1978年以前,心电图诊断室速可以说处于初期阶段,此时诊断室速的正确率甚低,大部分的室速被漏诊和误诊。

1.1 初期阶段对室速的诊断标准[1] 1956年室速的诊断标准:(1)提示室速的诊断指标:3个或3个以上连续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群,QRS时限>0.12 s,以早搏开始,停止后出现间歇,STT与QRS主波方向相反;在Ⅱ、Ⅲ、aVF导联可能看到直立的窦性P波,频率明显慢于室率,与QRS波群无相关性,或可看到逆传型P′波,紧接QRS波群之后出现;心室律可能规整或不规整。(2)确诊室速的诊断指标:①心动过速搏动中,出现QRS时限较窄的QRS波群,由于室上性激动产生心室夺获所致;②出现室性异位激动和窦性激动共同夺获心室形成的室性融合波。

1.1.1 房室分离:房室分离是指心房活动(多为窦性P波)与心室活动无相关性。心电图表现为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的间距,房率明显慢于室率。既往认为房室分离只是室速的拟诊条件,因为交接性心动过速合并束支阻滞也可出现房室分离,近年来的临床观察认为房室分离可作为室速的确诊条件,交接性心动过速合并束支阻滞再伴有房室分离极为罕见。Brugada、Vereckie都将房室分离作为室速的确诊条件,特异性几乎可达100%。遗憾的是房室分离在室速的检出率不过20%左右,心室率愈快,房室分离愈难发现,当心室率>160次/分时,很难明确地作出房室分离的诊断。要想提高房室分离的检出率,应注意以下问题:①仔细观察,对每一个导联相关的波形进行分析对比,注意有无与众不同的波形,QRS波群起始和终末部出现“结节”,ST段出现突起,T波出现切迹和变高尖,都可能由于其内隐藏着P波和P′波所致。测量出2个相距最近的“可疑P波”的间距,以此间距测量整个导联,可能发现与其相符合的“可疑P波”(有时P波可完全埋没于QRS波群而不得见),由此可计算出P波的频率,确定房室分离的存在(图1、图2);②应描记较长的Ⅱ导联进行分析。上述的诊断标准提到在Ⅱ、Ⅲ、aVF导联较易发现房室分离,这是因为下壁导联P波比较高大,TP融合时P波易于显现;③如P波不清晰,可描记S5导联。将导联选择置于Ⅰ导联,阳极(左上肢电极)置于胸骨右缘第5肋间,阴极(右上肢电极)置于胸骨柄处;④如病情允许,必要时可描记食管导联。最后应指出,仔细的体检可能发现房室分离的证据:①颈静脉可能出现强烈的搏动(炮波),这是因为房室分离右房收缩时三尖瓣处于关闭状态,因而右房排血进入颈静脉引起强烈的搏动;②第一心音强度及收缩压在各搏可能发生明显的变化。

QRS波宽大畸形,P波位于心室波群不同部位(上图用圆点标记),与QRS波无固定的间距,呈房室分离。有时P波无法分辨,在预期出现的部位用圆点或P指示。

图1 室速伴房室分离

3帧心电图录自同一患者(V1导联),服用奎尼丁后心室率逐渐减慢。上排心电图心室率>180次/分,P波无法分辨;中排心电图心室率150次/分左右,窦性P波(星状标记)明确可见,与QRS波群无固定的间距,呈房室分离;下排心电图心室率减慢至130次/分,窦性P波更加清晰,有时下传心室产生心室夺获(C),有时形成室性融合波(F)

图2 室速伴房室分离、心室夺获及室性融合波

1.1.2 心房夺获、心室夺获和室性融合波:心房夺获即室房传导。一组心电生理检查资料显示约50%的室速患者可发生室房传导,但体表心电图检出率较低,特别当心室率>160次/分时。室房传导为1∶1时,不能作为确诊室速的证据,因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或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伴功能性或病理性束支阻滞时也可出现1∶1室房传导。当室房传导发生阻滞(2∶1或文氏型传导阻滞)时,其他心动过速可能性较小,几乎可作为室速的证据(图3、图4)。心室夺获指窦性激动在恰当的时机下传至心室,当心室率<150~160次/分时易于发生。心室夺获表现为提早出现、时限正常的QRS波,其前多可看到窦性P波,PR间期>0.12s。室性融合波是窦性激动与室性激动共同夺获心室形成的波动,时限、形态不一,可能接近正常,也可能接近室性QRS波群。心室夺获和室性融合波可作为确诊室速的条件。观察宽QRS心动过速时一定要注意有无提早的和(或)时间变窄的QRS波群出现(图2、图5)。

QRS波群宽大畸形,呈右束支阻滞型,QRS时限0.18 s,心电轴位于无人区,V1导联呈R型,V5导联呈RS型(R<S),V6导联呈rS型。根据Wellens诊断标准,本图的室速诊断可以肯定。L2、L3导联每间隔1个心搏可见到逆传型P波(所指)位于ST段上,反映2∶1室房传导阻滞。

图3 室速伴2∶1逆行心房传导

QRS波群宽大畸形,心室率176次/分,逆传型P’波(星状标记)位于QRS波群之后,RP间期0.10 s0.23 s,然后发生P’波脱漏,反映3∶2文氏型室房传导阻滞

图4 室速伴3∶2室房传导阻滞

①基础心律;②发作心动过速时描记;

C表示心室夺获,箭头所指为室性融合波

图5 室速伴心室夺获及室性融合波

1.1.3 室速的QRS时限:上述的诊断标准规定室速的QRS时限>0.12 s,这对绝大多数的室速是适用的。近年来临床观察发现特发性室速中的分支型室速QRS时限可无明显增宽。遇到QRS时限正常、呈右束支阻滞合并电轴左偏(也可能为右偏)的心动过速应注意其是否为分支型室速。

1.1.4 室速心室律的规整性:上述的诊断标准提到室速的心室律可能规整也可能不规整,是指广义的室速,既包括了单形性室速,又包括了多形性室速,还可能包括了一些预激伴房颤(初期阶段对此种心律失常缺乏认识)。90%以上的单形性室速,心室律是相当规整的,RR间互差一般<0.03 s。

1.2 对初期阶段诊断标准的评价 50年后的今天,重新复习1956年对室速的诊断标准,深感当年的心电图工作者是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和认真的思考制订出的。该项标准到今天还是诊断室速的基石。房室分离、心室夺获和室性融合波仍然是诊断室速最可靠的依据。由于时代的限制,当年的心电学大师们也不可能超越时代提出更多的诊断指标。

2 WellensKidwall时代

Wellens(1978)、Kidwall(1988) 先后根据宽QRS心动过速心内电生理检查与体表心电图对比,提出了根据QRS时限、电轴和QRS形态诊断室速,开创了室速诊断的新纪元,将室速诊断正确率提高到80%以上。Wellens在Topol主编的《Textbook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2002年,2nd ed.)对其早年提出的诊断标准又做了一些修改和补充。

2.1 WellensKidwall诊断室速的新标准[2~4]

2.1.1 QRS时限:当心动过速呈右束支阻滞型,QRS时限>0.14 s提示室速;当心动过速呈左束支阻滞型,QRS时限>0.16 s提示室速;当QRS时限>0.20 s几乎均为室速。

2.1.2 QRS电轴:宽QRS心动过速电轴明显左偏提示室速;当其位于无人区(-90~±180°)时,高度提示室速;当心动过速呈左束支阻滞型,电轴明显右偏也提示室速。

2.1.3 QRS形态:①当心动过速呈左束支阻滞型,以下心电图改变提示室速:V1导联r波肥大,>30 ms,S波下降支出现顿挫,rS间期>70 ms,V5(V6)导联呈qR型、QR型;当心动过速呈右束支阻滞型,以下改变提示室速:V1导联呈单相或双相波,R型、qR型、Rs型、Rr型,V5(V6)导联出现RS型(R<S)、rS型或QS型(图6);②胸前导联QRS波的同向性:V1~V6导联QRS波均以负向波为主或均以正向波为主,称为同向性。后者还可能见于A型预激,前者几乎毫无例外地见于室速;③RS间期>100 ms:胸前导联1个或1个以上的导联RS间期>100 ms提示室速(图7);④aVR以外的导联出现Q波提示室速,除非在窦性心律时也出现Q波;⑤心动过速与窦性心律时单发的室性期前收缩形态一致提示室速。

(1)图为室性异位心搏,V1导联呈Rr′型、rS型,r波肥大,S波降支出现切迹,V6导联呈QS型,rS型;(2)图为室上性心搏合并室内差传,V1导联呈rSR′型,rSr′型三相坡,rS型,r波窄小,S波升支出现切迹,V6导联呈qRs型

图6 室性异位心搏与室内差传的鉴别

图7 胸导联RS间期的测量

2.2 对WellensKidwall诊断标准的评价 Wellens、Kidwall等根据心内电生理检查与体表心电图对比,提出了根据心动过速QRS时限、电轴、QRS形态诊断室速,奠定了心电图诊断室速的现代标准,使诊断正确率提高到80%以上。Wellens(2002)又提出使用上述标准(特别是QRS时限、电轴、RS间期)时应排除原有束支阻滞(特别是左束支阻滞)、服用过Ⅰ、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内容更加完善。笔者认为,临床见到宽QRS心动过速,应按Wellens的诊断指标进行逐步分析,作出初步的结论,然后再与Brugada、Vereckie的诊断流程图进行对比。

3 Brugada诊断室速的流程图

3.1 Brugada诊断宽QRS心动过速流程图[5] 1991年Brugada兄弟根据554例宽QRS心动过速(室速384例,室上速合并室内差传170例)心内电生理检查与体表心电图对比,提出诊断室速的流程图(或称分步式诊断法),其敏感性可达98.7%,特异性为96.5%,诊断正确率可达90%。

3.1.1 分步式诊断法(4步法和3步法):4步法见图8。

根据Brugada的意见,上述4步任何一步为阳性,可肯定为室速,不需进一步检查;如4步均为阴性,可肯定为室上速合并室内差传,但不能排除室上速经旁路前传(逆向传导型AVRT)。因此,Brugada又提出3步法(图9)用以鉴别室速与逆向传导型AVRT。

图9 Brugada分步式诊断法(3步法)

3.1.2 对Brugada诊断流程图的认识和评价:Brugada提出的分步式诊断法对临床非常实用,对宽QRS心动过速患者可以在短时间内作出诊断与鉴别诊断。但要掌握好这一诊断方法,必须从学习Wellens的诊断方法入手,依靠死记硬背几个条文是不解决问题的。另外,分步式4步诊断法的第一步常可引起困惑。所谓任何一个导联无Rs型,包括rS型或Rs型,有时r波过小可能引起误判。R型、Rr′型、qR型、QR型、QRS型、QrS型或QS型等当然不属于RS型的范畴。另外,胸导联的QRS波方向常不一致,只要无RS型,即符合诊断要求。

4 Vereckie诊断室速的新流程图[6,7]

4.1 Vereckie诊断室速的新4步法 2007年Vereckie等根据287例病人453次单形性宽QRS心动过速体表心电图与心内电生理检查对比,提出新4步法(图10)。

图10 Vereckie诊断室速新4步法

4.1.1 aVR导联出现起始的R波,包括Rs型,反映心电轴位于无人区,是公认高度提示室速的条件。本指标诊断正确率97.6%。

4.1.2 QRS不呈束支或分支阻滞 对此项指标应加以解释与补充。首先是多数室速呈左束支阻滞型或右束支阻滞型,此处所谓的不呈束支或分支阻滞型是指不呈典型的束支阻滞或分支阻滞图形(参考图6)。另外,这一诊断指标也不适用于分支型室速,起源于左后分支区域或左前分支区域的室速常呈典型的右束支阻滞图形合并电轴左偏或右偏。本指标诊断正确率为88.1%。

4.1.3 Vi/Vt≤1这一诊断指标是一个新概念。Vi是指心室初始除极或激动传导40 ms时的电压振幅(mV),而Vt是指心室终末除极或激动结束前40 ms时电压振幅(mV)(图11)。这个指标的提出是由于室上速伴束支阻滞时其心室初始除极顺序是通过希浦系统正常进行的,故除极速度较快,Vi值较大,而心室中段与终末段除极较慢,故Vt值较小;相反,室速初始除极顺序是通过传导速度较慢的心室肌传导,故Vi值较小,而心室终末除极是通过希浦系统进行,故Vt值较大。本指标诊断正确率为82.2%。

图11 Vi与Vt值的测量及宽QRS心动过速的鉴别

4.2 仅根据aVR导联诊断室速的新4步法(图12) 2008年Vereckie等根据485份心电图(其中室速351份,室上速112份,预激性心动过速20份)与心内电生理检查对比,提出仅根据aVR导联诊断室速的新4步法。此种方法对室速诊断的敏感性为96.5%,诊断正确率为91.5%,高于Brugada 4步法。

图12 根据aVR导联诊断室速的4步法

4.3 对Vereckie诊断新流程图的评价 Vereckie的新诊断流程图是在Brugada诊断流程图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仅根据aVR导联进行诊断,易于掌握,具有简单、快捷而且准确的特点,适用于急症重危患者。

5 心电图诊断室速的经验与体会[8]

心电图诊断室速虽然取得很大的进展,但室速的诊断仍然不能离开临床,除非患者心率特快(>180~200次/分)或血流力学不稳定,应立即进行电复律,对表现为宽QRS心动过速患者应按以下步骤和方法进行诊断。

5.1 重视临床资料

5.1.1 病史询问:询问病史可提供重要诊断线索。①患者患有何种疾病?如患有严重的冠心病、心肌梗死、扩张型心肌病,则室速的可能性为95%~98%。如患有严重肾功能不全、尿少,可能发生高钾血症,可使室上速QRS时限加宽。②发作心动过速病史。如从青年时作心动过速,多半为室上速,60岁以后发病,则多为室速。如发作心动过速已超过3年,而从未出现严重症状多为室上速。③服用过何种药物?服用过减慢室内传导的Ⅰ、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使一些诊断指标变得不可靠。以往的治疗经验也有参考价值,如以往发作心动过速使用维拉帕米有效,高度提示其为室上速(但不能排除分支型室速),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则无鉴别诊断价值。④以往心电图有无异常?如能有以往的心电图进行对比最为理想。以往有过预激综合征,心动过速与预激图形一致,则可肯定为逆向传导型AVRT;以往有过束支阻滞,心动过速与窦性心律时束支阻滞图形一致,则可肯定为室上速。另外,左束支阻滞常可使一些诊断指标变得不可靠,窦性心律时额面电轴位于无人区,心动过速时电轴位于无人区则失去诊断价值。

5.1.2 体检:体检对室速的诊断也很重要,首先应注意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改变,其次体检还可能发现一些器质性心脏病及房室分离的体征。

5.1.3 心电图分析:①除描记常规12导联外,应描记长Ⅱ导联进行分析。应对整个心电图作全面的浏览,注意心率、RR间期的规整性,有无房室分离,有无提早和(或)时限变窄的QRS波出现;②测定心动过速的QRS时限、电轴及RS间期,观察QRS形态,注意胸导联QRS波有无同向性,是否均不呈RS型,aVR导联是否呈初始的R波,aVR以外导联有无Q波出现;③如鉴别诊断有困难,病情允许,可按压颈动脉窦、使用维拉帕米、普罗帕酮对房性心律失常如心房扑动常有很大的诊断价值。食管导联对疑难QRS心动过速鉴别诊断价值更大,但对重危患者不适用。

5.2 试验治疗 经过上述的努力,诊断仍不易确定,可行试验治疗。对病情重危者给予电复律,对多数患者胺碘酮、普罗帕酮是适用的,一般禁用维拉帕米、洋地黄等。如认为室上速或分支型室速可能性很大,可在心电监护下静注维拉帕米。

【参考文献】

[1] Katz LN,Pick A.Clinical Electrocardiology.part 1.The Arrhythmias[M].London:Henry Kimpton,1956:290. [2] Wellens HJJ,Bar FW,Lie K I.The values pf the electrocardiogram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a tachycardia with widened QRS complex[J].Am J Med,1978,64:2733.

[3] Kidwall KE,Brown J,Josephson ME.Electrocardiographic criteria for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in wide complex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morphology tachycardia[J].Am J Cardiol,1988,61:12791283.

[4] Wellens HJJ.Electrocardiology of arrhythmias.In:Topol EJ(ed).Textbook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M].2nd ed.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 2002:13651382.

[5] Brugada J,Brugada P,Mont L,et al.A new approach to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a regular tachycardia with a wide complex[J].Circulation,1991,83:16491659.

[6] 林治湖.宽QRS心动过速鉴别诊断的新流程图[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7,16(5):32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