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待生命的态度范文

对待生命的态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对待生命的态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到达那里是早上八点钟,我来到宾馆,被告知要到下午两点才能有房间。虽然在十几个小时的飞行后我很想睡一觉,但却只能背着行李在路边游荡。我到一家快餐店吃早餐,饭后,肚子开始不舒服,转了好几圈终于找到厕所。幸亏随身带了药品,才得以解困。下午两点回到宾馆,终于拿到房间钥匙,我预定的是海景房,结果到房间一看,要把脖子伸得像长颈鹿一样才能看到海的一角。拿着钥匙气冲冲找到宾馆经理,情急之下说就算加点钱也要换房间。经理说尽量协调,半小时后告诉我,只要每天增加20美元就能住更好的海景房,我一咬牙掏了钱。

换了房间,我动手连接网线,想上网开始工作,要知道这时正是北京早上九点钟。结果,我得知必须每天支付15美元才能连接宽带。工作不能耽误,只好乖乖付钱。下午五点钟,我去租了一辆车,希望晚上能开车去接家人。为了熟悉路线,我开车到外面转悠,没想到却迷了路,一边开车一边找路,不小心挡了另外一辆车的去路,对方又摁喇叭又骂娘,弄得我恼火万分脸上还得挂着道歉的笑容。家人的飞机原定晚上十一点到,我提前半小时来到机场,结果航班延误3个小时。只能回宾馆,在电脑前熬到凌晨一点,再次开车去机场,终于等来飞机落地,与家人团聚。回宾馆路上,光顾和老婆说话,忘了汽车速度,结果发现一辆警车闪着灯跟在后面。警察说我超速,还好只是训我几句,没有罚款就让我走了。回到宾馆,我整个人都瘫掉,但孩子们却很兴奋,闹着不肯睡觉。直到凌晨四点我们才昏昏睡去,结果第二天早上八点钟就被敲门声惊醒,原来晚上忘了在门外挂“请勿打扰”的牌子,清洁工早早就来打扫房间了……

你说我这一天过得多么乱七八糟,没享受到度假,倒是弄了一身疲劳和一肚子怨气。

但是,请大家不要误解,上面的陈述只是我在夏威夷第一天经历的痛苦版本,下面是我这一天的喜悦版本。

那天早上,飞机飞到夏威夷的上空,我从机窗里看到绚丽的朝霞在天边升起,把云彩染得像朵朵玫瑰。飞机落地之前,我看到清晨中整个夏威夷岛的美丽景色,珍珠港也展现在眼底。出关以后,我坐一辆出租车去宾馆,车沿着海边开,一路都是好风光。到了宾馆,由于住客很多,不能马上入住,于是我在海边找了家咖啡店,边吃早餐边看海上远处帆船点点,近处白浪滔天。吃过饭不一会儿,肚子不舒服,我一边寻找厕所,一边窃喜自己带了药。几个小时在不经意间过去,下午两点,我去取房间钥匙,进门后发现预定的海景房见不到海。于是跑到登记处要求换房,对一脸难色的经理说:“你看,我好不容易才来一趟夏威夷,花了那么多钱,就为请老婆来玩,让老婆以后对我好一点。今天又是圣诞节,如果我老婆来了发现房间不好,她心情就会不好,她心情不好我心情也会不好……”经理大为感动,帮我折腾了半小时终于换上一间窗外景色优美的房间,只需每天多付20美元。下午租了辆车,到马路上转悠一番,结果迷了路还挡了别人的车,被人骂了一顿。心里尽管有点不痛快,但同时也学到几句骂人的英文,下次美国人挡我的路我可以回骂。回到宾馆,吃过晚饭就到飞机场去接家人,本来他们应该十一点到,但飞机晚点3小时。我从机场重新回到宾馆,处理了几十封E-Mail,安排了很多工作,为自己的分秒必争感到自豪。凌晨一点钟,再次开车上机场,深夜的火奴鲁鲁宁静安详。在机场出口,儿子女儿向我冲来,我一手接住一个,快乐难以言表。回宾馆的路上,由于得意忘形,我开车超速被警察截住,但当警察发现我一车行李一车孩子时,说这次罚款就免了,下次注意。回到宾馆,孩子们兴奋得睡不着,在床上活蹦乱跳,于是我也蹦跳起来,觉得再没有什么事能比跟家人在一起更让人快乐了……

看了上面两个版本的夏威夷经历,你可能要问哪一种是我的真实经历。说了那么多,我无非想告诉你,我在2007年圣诞节这一天可以过得很不快乐也可以过得很快乐。我还想告诉你,快乐不快乐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

篇2

[一]

明堂之争始于东汉,其时已有所谓今礼、古礼之别,许慎《五经异义》云:

今戴礼说《盛德记》曰:“明堂者,自古有之,凡九室,室四户八牖,共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盖屋,上圆下方,所以朝诸侯,其外有水曰辟雍。"《明堂月令》说:“明堂高三丈,东西九仞,南北七筵,上圆下方,四堂十二室,室四户八牖,其宫方三百步,在近郊三十里。"讲学大夫淳于登说云:“明堂在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丙巳之地,就阳位,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布政之宫,故称明堂。明堂,盛貌,周公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五精之神,太微之庭中有五帝坐位。"古《周礼》《孝经》说:“明堂,文王之庙,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盖之以茅。周公所以祀文王于明堂,以昭事上帝。"许君谨按:“今礼 古礼各以义说,无明文以知之。"[4]

所谓“今礼"是指东汉的明堂制度,《礼图》云:“建武三十年作明堂 ,明堂上圆下方,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十二堂法日辰,九室法九州。"[5]这个制度最早见于《大戴礼记·盛德》(今本在《明堂》篇)。所谓“古礼"是指《周礼·考工记》所载之五室明堂之制。

对于两种明堂制度的来历,许慎认为“无明文以知之",对此郑玄加以反驳,他说:

《戴礼》所云,虽出《盛德》篇,云九室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秦相吕不韦作《春秋》时说者所益,非古制也。‘四堂十二室’,字误,本书云‘九堂十二室’。淳于登之言,取义于《孝经 援神契》说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曰明堂者,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布政之宫,在国之阳。帝者谛也,象上可承五精之神,五精之神实在太微,在辰为巳,是以登云然。今汉立明堂于丙巳,由此为之。周人明堂五室,是帝各有一室也,合于五行之数,《周礼》依数以为之室,德行于今。虽有不同,时说炳然,本制著存,而言无明文,欲复何责?[6]

按照郑玄的说法,五室是周人的明堂制度,九室是秦人的明堂制度,五室显然早于九室。这个看法对后世的影响很大,阮谌《三礼图》云:

明堂者,布政之宫,周制五室,东为木室,南为火室,西为金室,北为水室,土室在中。秦为九室十二阶,各有所居。[7]

《礼图》:秦明堂九室十二阶,各有所居。[8]

并且,由于五室之制早于九室之制,故后世论明堂制度者,多以五室为是。袁翻《明堂议》:

明堂五室,三代同焉。配帝象行,义则明矣。及《淮南》《吕氏》与《月令》同文,虽布政班时有堂个之别,然推其体例,则无九室之证。 明堂九室,著自《戴礼》,探绪求源,罔知所出。而汉氏因之,自欲为一代法。[9]

贾思伯云:

窃寻《考工记》虽是补阙之书,相承已久,诸儒著述无言非者,方之后作,不亦优乎?且《孝经 援神契》《五经要义》旧《礼图》皆作五室,及徐刘之论同《考工》者多矣。[10]

类似论者尚有不少,直至近人王国维作《明堂庙寝通考》,仍以五室为是,九室为非。

对于郑玄的以九室明堂为秦制的说法,也有学者表示不同意见。牛弘曾条列古代有关明堂的文献,在谈到记载着“九室十二堂"的《明堂月令》时,他说:

今《明堂月令》者,郑玄云是吕不韦著《春秋十二纪》之首章,礼家抄合为记,蔡邕 王肃云周公所作,《周书》内有《月令》第五十三,即此也,各有证明,文多不载。束皙以为夏时之书。刘瓛云:‘不韦鸠集儒者,寻于圣王月令之事而记之,不韦安能独为此记?’今案不得全称周书,亦未即可为秦典,其内杂有虞夏商周之法,不韦安能独为此记也。[11]

牛弘对以往争论的态度是公允的,他认为九室明堂有其来源。

平心而论,尽管前人对明堂制度的讨论已很多,但即便今日,要判定上古明堂是五室抑或九室还很困难,记载两种明堂制度的文献都是春秋战国以后的,不足以说明西周或更早时期的明堂制度。考古学所得的古代建筑遗迹也没有五室或九室的样子。先秦文献中唯一的明堂实例见于《孟子》,顾颉刚先生已指出,这个明堂实际上就是太室,[12]也就是王国维先生的文章中大量引用的铜器中的大室。《孝经援神契》云:“明堂之制,东西九筵,筵长九尺也。明堂东西八十一尺,南北六十三尺,故谓之太室。"[13]是明堂即是太室,本只一室。西汉武帝时,欲造明堂,但无人知道具体的明堂制度,齐人公玉带献黄帝明堂图,所绘为一室明堂。[14]直至唐代,仍有人认为明堂只有一室。[15]笔者以为,彻底弄清三代明堂问题,时机尚未成熟,但笔者相信西汉以前的明堂既非五室,亦非九室,也没有后世的关于明堂制度的争议。明堂的五室与九室之争是从东汉开始出现的。 对于后世关于明堂的激烈争论,笔者以为他们各有证据,厚此薄彼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笔者想做的是先弄清学者所争论的两种明堂制度的来历。

首先看古人对明堂制度的解释。古人对明堂的解释,不论是五室明堂还是九室明堂,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将明堂与天地四时联系在一起。

《大戴礼记·明堂》: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户八牖,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盖屋,上圆下方。

《礼含文嘉》:上圆象天,下方法地,八窗象八风,四达法四时,九室法九州,十二座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气,七十二牖法七十二候也。[16]

《三辅黄图》:明堂所以正四时,出教化,天子布政之宫也。黄帝曰合宫,尧曰衢室,舜曰总章,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阳馆,周人曰明堂。先儒旧说,其制不同。称九室者,取象阳数也,八牖者阴数也,取象八风,三十六户牖,取六甲之文,六六三十六也。上圆象天,下方法地。八窗即八牖也,四闼者象四时四方也。五室者,象五行也。皆无明文,先儒以意释之耳。

《礼记外传》:五室象地载五行也,五行生于四时,故每室四达,一室八窗。[17]

牛弘:今检明堂必须五室者何?《尚书帝命佥》曰:“帝者承天立五府,赤曰文祖,黄曰神斗,白曰显纪,黑曰玄矩,苍曰灵府。"郑玄注:“五府与周之明堂同矣。"且三代相沿,多有损益,至于五室,确然不变。[18]

从上引文献看,两种制度似乎与某种思想有关,并且各有来源,尤其是五室明堂,它显然和五行思想有关。《汉书·艺文志》云:“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则明堂中还包含数术的因素。地下文物与文献的不断出土,证实了我们的推测,尤其是郭店楚简《太一生水》的出土,为我们理解两种明堂制度的来历提供了契机。 [二]

首先抄录《太一生水》原文:

“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寒热。寒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寒热之所生也。寒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大一之所生也。是故大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埋,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口,不知者谓口。口]"[19]

学者对这段文字中的概念已作了很多研究,从他们的研究中可以发现,这些概念在传世文献中均可找到,并不生疏。问题在于这些概念在不同文献或同一文献的不同上下文中的含义都有差异,尤其是太一和神明两个词。我们认为孤立地研究这些概念的含义是困难的,只有弄清这篇文献的主体内容与中心思想,才有可能正确理解其中的概念的含义。

论者多谓《太一生水》为又一种宇宙生成模式, 笔者认为不妥,《太一生水》表述的内容和《老子》四十二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模式有根本不同。 在《太一生水》模式中,太一并不直接生成万物, 万物独立于太一通过生水 生天地 生神明 生阴阳 四时 寒热 湿燥等一系列生成环节而成岁的过程之外, 这在《太一生水》本文中表述得很清楚。在前面叙述的太一成岁而止的过程中,没有提到万物,而下文却说“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这是太一成岁后太一的运动及其作用,这个运动“为万物母"“为万物经",显然万物不在太一成岁的过程中产生。

传世文献中有关天地、阴阳、四时与万物的关系的论述有助于理解这一点,《淮南子 泰族训》云:“阴阳四时,非生万物也,雨露时降,非养草木也,神明接,阴阳和,而万物生矣。"又说:“天地四时,非生万物也,神明接,阴阳和,而万物生之。"这种论述还见于其它文献,内涵基本一致,也就是说,万物不直接由天地、阴阳、四时产生,但神明相接、阴阳调和为万物诞生提供了基本的外部条件,即《太一生水》所说的“为万物母"(“母"应理解为“傅母")。

《太一生水》的主体内容是太一经过一系列的生成阶段而成岁,这个“岁"是指有着寒热湿燥四时变化的具体的岁时,而不是单由湿燥而生的岁。这表面上和《太一生水》本文冲突,但结合传世文献中的相关论述,就会发现寒热和湿燥同是成岁的必要条件,它们之间不是生成关系,而是并列关系。如:

《吕氏春秋·贵信》 :“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春之德风,风不信,其华不盛,华不盛则果实不生。夏之德暑,暑不信,其土不肥,土不肥则长遂不精。秋之德雨,雨不信,其谷不坚,谷不坚则五种不成。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刚,地不刚则冻闭不问。天地之大,四时之化,而犹不能以不信成物,又况乎人事?"

这里讲“四时之德",即风暑雨寒,《史记·天官书》“春风秋雨,冬寒夏暑"和《文子·九守》“天有风雨寒暑"都是指此,它们是四季的季节特征。《太一生水》 的寒热湿燥显然也是“四时之德",只不过文字略有不同。

类似的论述还见于《春秋繁露·四时之副》 :

“天之道,春暖以生,夏暑以养,秋清以杀,冬寒以藏。暖暑清寒,异气而同功,皆天之所以成岁也。"

这里“四时之德"变成了“四时之气",风暑雨寒变成了暖暑清寒,但其讲四时成岁与《太一生水》《贵信》则是一致的。

传世文献中有很多寒暑燥湿并举的例子,姑举几例。或寒暑在前,燥湿在后,如:

《吕氏春秋·书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

《吕氏春秋·爱类》:“民寒则欲火,暑则欲水,燥则欲湿,湿则欲燥,寒暑燥湿相反,其于利民一也。"

《吕氏春秋·恃君览》:“寒暑燥湿不能害"。

《文子·道原》:“夫形伤乎寒暑燥湿之虐者"。

《淮南子·泰族训》:“故寒暑燥湿,以类相从"。

或燥湿在前,寒暑在后,如:

《淮南子·时则训》:“是故燥湿寒暑以节至"。

《管子·法法》:“为宫室台榭,足以避燥湿寒暑,不求其大"。

显然,它们之间并不存在如《太一生水》所论的生成关系,《太一生水》的寒热湿燥,就其内容而言,是和四时一一对应的,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成岁之岁是由四时寒热湿燥组合而成的具体的岁时,而不是单由湿燥产生。

《太一生水》中不仅四时寒热燥湿与岁有关,其它如太一、水、天地、神明、阴阳皆与岁时相关,只不过不如四时寒热燥湿与岁的关系直接罢了。本文上引以及下引的诸多文献足以说明这一点,中的天地,〈九宫八风〉中的太一,〈原道〉中的水等都是很好的例子。所以笔者认为〈太一生水〉的主体内容是成岁。必须指出的是,诸成岁概念之间的关系在传世文献中没有〈太一生水〉这么严整,这当是〈太一生水〉作者的创造,这种创造是有背于时人的常识的,其对寒热与燥湿关系的处理是明证。

太一经过一系列环节成岁之后,为万物的生长确立法则,即“为万物经", 即万物的生长消息必须遵循四时变化的规律,合乎四时之德,而不能突破超越这个规律。这是这篇文献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即时令思想。

把握了“成岁"这个中心内容,再去理解太一成岁过程中的概念,就有了基础。

关于太一,当如李学勤先生所说是太一之星,[20]即文献中的帝星,西方人称之为β Ursa Minor。《灵枢·九宫八风》中有一条习谓之“太一行九宫"的记载: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

我们认为,这里太一一年中分居八宫的周期运动,反映的是一种有别于四时成岁的成岁模式,可以姑且称之为“八节成岁"。关于这个太一,李学勤先生援引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墓出土的九宫式盘上的文字,指出就是北辰神名。[21]同为太一成岁模式,两个太一的内涵应该一致,故而可以断定,《太一生水》中的太一是星名或北辰神名。

关于水,论者多引《管子·水地》篇来解释,事实上古代思想家大多重水,《老子》第八章说“上善若水",孔子也“亟称于水",[22]这和水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分不开,《淮南子·原道训》中有一段关于水德的精彩描述:

“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修极于无穷,远沦于天涯。息耗减益,通于不訾。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蚑蟯而不求极。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行而不可得穷极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击之无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焚之不然。淖溺流遁,错缪相纷,而不可靡散。利贯金石,强济天下。动溶无形之域,而翱翔忽区之上, 回川谷之间,而滔腾大荒之野。有余不足,与天地取与,授万物而无所前后,是故无所私而无所公,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无所左而无所右,蟠委错紾,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

水充盈于天地之间,是万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它“与天地取与"“与天地鸿洞"“与万物始终"。因此它可以成为成岁的基本条件。

“神明"是当前学者间争议最大的一个词,或将其理解为抽象的精神境界,或将其理解为日月,[23]或将其理解为鬼神。[24]关于此,首先要说明的是,将神明拆成两个词来理解以照顾全文的两两对应的生成关系,是没有必要的。上文已说过,寒热湿燥就其内容而言,它们是对应于四时的,相互间是并列关系,而不是文中表述的生成关系。对于神明的理解也是一样,只能从它与主体内容成岁的关系上探讨它的含义,而不必拘泥全文的表述形式。

从成岁的角度理解神明,将其理解为抽象的精神境界是不合适的,岁时本身是具体的,太一、水、天地、阴阳二气、四时、寒热湿燥都是具体的,神明也应是具体的。对于日月与鬼神二说,理解为鬼神更好一些,诚然,文献中不乏将天地、日月、阴阳、四时并举的例子,但也有天地、日月、鬼神、阴阳、四时并举的例子,还有天、日月、星辰、阴阳、四时并举的例子。[25]很显然,从解释力的角度讲,将神明理解为鬼神更好,因为鬼神可以包含日月,反之则不行。从文献中与《太一生水》之神明含义相近的神明的意思来看,将神明解释为鬼神是对的,比如:

《庄子·天道》:“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

《鶡冠子·泰鸿》:“泰一者,执大同之制,调泰鸿之气,正神明之位者。"

《大戴礼记·千乘》:“凡民之藏贮以及山川之神明加于民者。"

此三个神明皆应看作一个词,前两条说神明之位,则神明可能很多,第三条讲山川之神明,则此神明必不是日月,而是鬼神。

鬼神之于成岁的意义很大,在古人的心目中,一年是否风调雨顺,取决于风伯、雨师之所为,所以他们除祭祀天地外,还要祭祀这些神明,正如刘向所说:

“王者所以因郊祭日月星辰 风伯 雨师山川何以为?皆有功于民,故祭之也。皆天地之明神从官也。"[26]

关于天地、阴阳、四时、寒热、湿燥,传世文献中有很多叙述,意义也比较确定,此从略。

《太一生水》的主体内容是描述太一经水成天地、神明、阴阳、四时、寒热、湿燥并最终成岁的成岁过程,就其学派性质而言,它属于数术类。《汉书·艺文志·数术略》著录了多部与太一有关的书,五行家有:

泰一阴阳二十三卷

泰一二十九卷

天文家有:

泰壹杂子星二十八卷

泰壹杂子云气三十四卷

杂占家有:

泰壹杂子候岁二十二卷

此外,在《方技略》、《兵书略》中还有几部关于太一的书,《太一生水》主要讲成岁,故当属于《数术略》,李学勤先生说:“四时成岁的框架,正是中国古代数术的基本要素之一。"[27]是很对的。

郭店简中《太一生水》被抄在《老子》丙本之后,则和它明显的道家色彩有关。《太一生水》的道家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的表述形式明显受了《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影响,以致将原本并列的寒热湿燥叙述成先后相生的机械序列。事实上,全文的生成关系,并不是要说明这些概念之间,客观上真存在着生成与被生成的关系,而是要体现一种等级思想,这种等级思想是为其中心思想时令思想服务的。

二是太一生水的思想是道家一生水思想的翻版,《淮南子·原道训》中有一段关于一生水的阐述:

“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无音者,声之大宗也。其子为光,其孙为水,皆生于无形乎。"

“所谓无形者,一之谓也。所谓一者,无匹合于天下者也,卓然独立,块然独处,上通九天,下贯九野。员不中轨,方不中矩,大浑而为一。叶累而无根,怀囊天地,为道关门。穆忞 隐闵,纯德独存。布施而不既,用之而不勤,是故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循之不得其身。"

这里明确说水是“无形"之孙,水生于“无形",而无形即是“一",无形生水即是一生水。 《太一生水》的作者大概了解道家的这个思想,于是他在叙述太一成岁的过程中有意插入了“水"。 我们知道,尽管古代思想家都重视水,但文献在叙述成岁或岁时时,一般都不提水,[28]因此《太一生水》成岁过程中的水很可能是人为加上去的。由于有这两条明显的道家特征,《太一生水》才会被抄在《老子》丙本之后。

基于上述论述,可得结论如下:《太一生水》的主体内容是描述太一经水成天地、神明、阴阳、四时、寒热湿燥直至成岁的过程,其中太一为帝星,神明为鬼神;它的中心思想是时令思想。就其学派而言,属于数术类。它明显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叙述上也作了相应改编,一是它的生成序列与关系是改编的结果;二是在太一与天地之间人为地插入了水。改编后的太一成岁,尤其它对寒热与湿燥关系的处理,是常识所无法接受的,故其对当时以及汉代的思想界并未产生大的影响,过高估计它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是不合适的。 注释:

[1] 王国维《明堂庙寝通考》,《观堂集林》卷三。

[2] 江藩《隶经文 明堂议》 皇清经解续编本。

[3] 下文有少许论述,可作为我们对三代明堂的基本认识。学者或据殷墟的“亚"形大墓,推测商代已有类似于王国维先生所提出的明堂制度,我们认为,这种推测是难以成立的,此并容另文论述。汪宁生《释明堂》(《文物》1989年第9期)也以明堂为一室。

[4] 孔颖达《礼记正义 明堂位》引,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

[5] 《后汉书 光武纪》注引,中华书局标点本。

[6] 此据陈寿祺《五经异义疏证》,皇清经解本。

[7] 《太平御览》卷533引。

[8] 《隋书 宇文恺传》引,中华书局标点本。

[9] 《魏书 袁翻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10] 《魏书 贾思伯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11] 《隋书 牛弘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12] 顾颉刚《浪口村随笔》卷三“明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13] 《太平御览》卷533引。

[14] 《史记 封禅书》《汉书 郊祀志》均有记载。

[15] 成伯玙《礼记外传》,《太平御览》卷533引。

[16] 《太平御览》卷533引。

[17] 《太平御览》卷533引。

[18] 同注11。

[19] 据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

[20] 李学勤《太一生水的数术解释》,《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

[21] 李学勤《九宫八风及九宫式盘》,载《古文献论丛》,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22] 《孟子 离娄下》。

[23] 据王博《美国达慕思大学郭店〈老子〉国际学术讨论会纪要》,《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

[24] 许抗生《初读〈太一生水〉》,《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邢文《论郭店〈老子〉与今本〈老子〉不属一系——楚简〈太一生水〉及其意义》,〈中国哲学〉第二十辑。

[25]类似的句例文献中还有不少,此 仅就《淮南子 泰族训》举这三种句例。

[26] 刘向《五经通义》,据《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篇3

关键词 生命教育 人生价值 生命情感 生死观

生命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大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越来越受到重视。对自我生命的热爱,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始终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然而,这仅仅是生命教育的低层次阶段,培养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体会生命的情感,掌握生命的真谛,才是生命教育高层次目标之所在。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及内涵

“生命教育”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所提出,他1968年在美国加州创办“阿南达村”时,率先提出了生命教育这一理念。并且设立了“生命教育”的课程,使学生关注自我的成长以及生命的价值。自此,世界各国都逐步开始关注这一主题,并且在德育教育、价值教育中不断实践。1979年,澳大利亚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标志着“生命教育”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其研究逐步成熟化。生命教育引入我国是在20世纪末期,台湾学者开始关注生命教育,旨在研究生命的过程和生命的价值。近年来,大陆学者也从各个角度,对生命的价值、意义,以及对待生命态度等方面展开了探索。

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生活、生命与人生问题的教育,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并且主动思索生命的意义,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及其定位,培养自我生命情感,提升生命的质量。“生命教育即是关于生存、生活、生命以及生死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得人们学会如何积极地应对人生过程及生死的挑战,学会尊重生命并理解生命的意义,进而培育人们对待自己、他人乃至一切生命体的责任感,从让人们从小就知晓生命的可贵,懂得如何去创造人生的价值,从而获得身心的健康,事业的成功,生活幸福”。国内目前对生命教育基本上达成了一个共识,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然而,对大学生生命教育更多的停留在生命的自然属性上,也就是不能随意剥夺自我和他人的生命这一较低的层次,对于较高层次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探索较少。

生命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自然属性体现为人和其它动物一样是一个活着的有机体,吃、穿、住、行是其基本的需求;社会属性体现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人的生命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一方面,社会价值体现在为社会做贡献上,其贡献越大,社会价值就越得到认可;另一方面,个人价值体现在社会对个体生命的认可和满足上。生命教育从层次上讲,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热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这是生命教育的最低层次。生命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力,任何人没有权力剥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目前,我国大学生命教育中主要针对部分大学生漠视他人生命,轻视自我生命的现象,更多强调不能自杀,伤害他人生命;第二,生命价值教育,主要强调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实现自我价值,这是生命教育的第二层次。个体生命更加具有尊严,更加灿烂多姿,始终是生命教育的终极目标,然而,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树立一种观念,只有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实现生命的价值;第三,生命情感教育,这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生命不仅仅是活着,更主要的是活出生命的意义来。通过教育使得个体体会到生命的美妙、崇高,自发的对自我和他人的生命产生敬畏、热爱之情。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尊重个体的生命是基础,实现生命价值是保障,提升生命情感是升华。

二、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开展生命教育,必须对一些基本理念进行澄清。其中,最重要的是生死观、生命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及生命情感和生命的升华。这些重要的理念都影响和制约着生命教育的展开。

(一)生死观。生与死即是生命的两极,也是人生之经纬。死亡是个体生命的一个必然过程,是保持生命活力、进化的重要一个环节。只有领悟死亡,才可以感受生命的意义。死亡是人生终极关怀的重要问题之一,对待生死的态度始终是生命教育关注的核心理念之一。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曾经说过:“死亡是最本己的、不可逾越的、确知的、不确定性。”死亡是每个人都会发生的,任何人不可以替代的。每一个人死亡都是必然的、确定的,然而,什么时候死、怎么死,这都是不确定的。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每一个人对待生死的态度也不同,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对死亡漠视,就像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所言:“当我活着的时候,我还没有死去;当我死去的时候,我已经毫无知觉”,死亡与活着的人无关;其二,惧怕死亡,死亡始终困扰着,对死亡战战兢兢;其三,从死亡中领会到生命的价值。死亡体现了人的生命的有限性,怎样在有限的生命内实现自我超越。“因为生与死构成了不可分离的一体两面。生命的意义必须假定死亡的意义,才会彰显出它的终极深意,反之亦然。”当人站在死亡一端的时候,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生命,在有限的生命中自己怎么度过,想成为生命样子。生死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在理解和领会死亡的过程中,把握生命的意义。“不同的对待死亡的态度,影响着个体生存的价值,这是生命教育必须把握的。如果把生命教育分为肉体和精神两个层次的话,生死观教育仅仅属于肉体这一低层次阶段,而生命的价值教育、生命的情感则属于高层次阶段。

(二)生命的价值。价值是指事物对人的有用性。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事物本身的属性;其二,人对事物的需要。事物是否有价值,必须具有一定的功能,并且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生命价值也体现为两个方面:首先,体现为一种关系,换言之,“关系型”、“工具价值”,价值在他人中得到体验;其次,价值存在于自身性质之中,价值主体自身具有价值,也就是“自足型”、“内在价值”。 生命的价值的这两个方面表现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它具有自身的特性,它必须满足社会的需要的同时得到社会的尊重。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个人价值指社会对个人的尊重,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社会价值是个人价值的前提,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的保障。个人只有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满足,换言之,就是实现个人价值。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内,是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生活满足,还是为社会多做贡献,是生命价值教育必须澄清的核心内容。

(三)生命情感和升华。生命之伟大不是来自于外在的要求,而是来自生命本身的崇高。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是使受教育者感同身受,体会到生命“真、善、美”的统一。人的生命是易逝的、一次性的、不可逆转的。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一过程是不可逆转的,充满了坎坷、苦难,不管是勇敢面对,还是逃避,都充满了沉重之真。生命之真代表理智,“理智”就意味着人不仅仅和其他动物一样拥有生命,更重要的是像帕斯卡尔所讲的一样,人是一种有思维的动物。生命之善则代表着道德,“善”指道德上合乎道德规范,善也包括使人在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各方面需要得到满足的实际价值。善不是体现为“实然”,而是体现为“应然”,对生命价值的合理性、公正性的关怀。生命教育的善,贵在培养受教育者关爱自然,关怀他人,胸怀社会,领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个人与他人和睦相处,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生命之“美”是真和善的基础上,对生命领悟的更高层次。生命不仅仅是活着,而且要活出生命的意义来。审美是生命的最高层次,生命的美不仅体现在生命自然之美上,而且体现在这种美是一种责任之美、创造之美。从自然属性上讲,人体的新陈代谢、气血运行和气机升降无不遵循着阴阳消长转换,并与大自然和谐一致。从社会属性上看,这种美是一种责任之美、创造之美。生命体现为一种责任,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而且要对他人负责。同时,这种美也是创造之美,它用人类的聪明才智不断创造着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正是这种创造性,才使得生命自我升华,体现出生命之美。对生命“真、善、美”的领悟,体现了对生命情感的认知和升华。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生死观念的认知仅仅是其最低层次,生命价值的体会是中层阶段,生命情感领悟才是生命的升华。生命教育中,不能仅仅强调生命的宝贵,更应该让受教育者自身领会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情感,使得生命更加灿烂多姿。

三、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理念革新

我国高等教育中生命教育已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是社会普遍达成的共识。然而,理念普遍滞后严重的影响着生命教育的层次和水平。过分的强调尊重自我和他人的生命本身也无可厚非,然而,仅仅停留在这一层次上,不仅难以实现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而且生命情感也难以发挥,应用全新的理念展开生命教育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当务之急。生命教育的理念革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乐生不怕死。生命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十分宝贵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生命的价值,甚至延长生命的存续时间始终是人类思考的一个问题。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少数悲观厌世、逃避现实、漠视自我和他人生命的现象。高等院校出现的极端事件,诸如自杀、残杀他人等问题,无不是由于错误的生死观所导致。生命是短暂的、一次性的、不可逆的。客观上要求我们始终以一种积极的、乐观的态度对待生命本身。无论是在人生的顺境,还是在人生的逆境,都赋予我们生命以不可剥夺的权利,大学生应该学会自我调节,应该用一种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尊重自己生命的同时,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人的生命和自己的生命一样是宝贵的,不可剥夺的。

(二)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不断奉献社会。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生命内实现人的价值,是每个人的希望和追求。“生命价值教育是以生命促进人们对生命价值的体验、认知与实践的教育,是帮助人们在其过程中反思、构建生命价值观念、态度与行为方式等得教育。”生命的价值包含了两个方面,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无不在大学生中产生很大的影响。生命的价值到底是追求自我为中心的享受,满足自我身体、心灵的欲望,还是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出发,为社会奉献自我,两种相对立的价值观始终困扰着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从社会整体性出发,强调人是社会的人,个人生命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个人生命价值的认可主体只能是社会,而不是自我。个人生命价值只有不断的为社会奉献自我,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实现生命的自我价值。大学生应该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自身服务社会的水平和能力,将来更好的为社会奉献自我,在实现生命的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生命的自我价值。

篇4

先秦儒家文化中自古以来饱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思想,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有许多在生命问题上所阐述的观念和态度,他的生命哲学思想中丰富的生命哲学智慧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探索。

一 先秦儒家文化中的生死观

生与死都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问题,先秦儒家对于生死有着鲜明的观念和态度,他们对于人如何正确对待死亡、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如何死得光荣等问题给了我们明确的回答。

1.“死生有命”的自然生命态度

先秦儒家持理性态度对待生死问题,主张坦然面对死亡。“死生有命”,生命有开始就有结束,这里的“命”指自然规律。

关于如何死的问题,在《尚书·洪范》中讲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在这里“考终命”是指可以善终,而“凶、短、折”则指的是夭折或死于非命。人类天性是“好生恶死”,能够“寿终正寝”得到善终是自古以来国人所渴望的,这体现了先秦儒家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坦然面对。

另外,先秦儒家把死亡与人生价值联系在一起,认为死有死得其所和不得其所之分。在传统观念看来,自杀、他杀等非正常死亡都是属于不能善终者,更不要说实现生命价值了。所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先秦儒家看来道义比善终更崇高,如能为了道义而死,为了生命价值而死是值得的,这形成了先秦儒家生死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2.“乐生安死”的豁达生命精神

先秦儒家除了能正确客观地认识生死外,还对生命有“乐生安死”的豁达进取精神。“乐生安死”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生命精神。“乐生”就是要在有生之年积极进取、努力奋斗,实现人生理想与生命价值。“安死”是指不要惧怕死亡,能豁达面对死亡。“乐生安死”是先秦儒家在生死观上呈现的一种豁达、积极进取的生命精神。

先秦儒家文化建立在血缘与亲情关系的基础之上,以“仁”作为核心思想。“仁者爱人”思想表现出人不仅珍惜热爱自己的生命,更具有爱他人的高尚品质,因此当他人生命消逝时会产生痛苦悲伤的情感。

3.“生死俱善”的完美生命追求

“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始终俱善,人道毕矣。”先秦儒家认为,对于一个人而言,生和死同样重要,只有善始善终才能趋向于完美。先秦儒家并不在意生命的长短,而注重生命的质量,提倡在有限的生命里,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朝闻道,夕死可矣。”先秦儒家认为人要为追求真理与正义而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价值。

除此之外,先秦儒家认为不能敷衍了事地对待死亡。死亡是人生路程的终点,对待死亡要严肃认真,采取“慎终追远”的态度。因此先秦儒家倡导我们要重视祭祀,这是对死者的尊重,是对先人的追思,对生命的追思,体现了对生命的敬重。

二 先秦儒家生命观中生命价值思想

1.“贵生爱物”的生命价值基础

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是实现生命价值的基础。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由此看来,孔子认为生命是基础和前提,只有在生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去探索死的奥秘。先秦儒家生命观是建立在“贵生爱物”的生命价值思想基础上的。

先秦儒家“贵生爱物”的思想还体现在对身体的爱护上,对自身身体的尊重与爱护不仅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孝道的开始。

另外,在对战争的态度上也反映了先秦儒家尊重生命的思想。战争意味着生命的逝去与牺牲,意味着宝贵生命的不复存在,因此孔子不愿谈论战争,他曾如此回答卫灵公询问用兵打仗之事:“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尝学也。”这也从反面论证了尊重生命的重要意义。

2.“三不朽”的生命价值思想

死亡是人们无法改变且不容置疑的归宿,那么实现生命价值,实现人生的不朽便成了人们不断追求的理想。

“三不朽”其基本思想为儒家思想运用,并且逐渐在中国传统生命价值观中占据了主导位置。具体而言,“立德”,树立德业,是指成为有道义之人,以高尚的道德情怀与出众的人格扬名于世。“立功”,则是指建立丰功伟绩于社会和国家。“立言”,是指创一家之言,著书立说,使人类精神世界得以升华。儒家认为一个人可以将崇高的道德品质、丰功伟绩、独特超前有益于社会的言辞流传于后世,那么生命虽然在自然层面中止了,在精神层面却得到了永恒。

3.“善生、乐生、荣生”的生命价值判断

先秦儒家思想以“善生”“乐生”“荣生”三方面作为生命价值的评判标准。

“善生”是指要善待自己及他人的生命,珍惜生命。“善生”即要求在有限的生命里多行善事,服务他人和社会,以好的品格与道德对待自己及世间万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体现了孔子对生命短暂、光阴易逝的感叹,因此要更加懂得善待生命,珍惜生命。生命短暂,在短短的生命中做出无谓的牺牲是更加不值得的事情。

“乐生”,首先是指享受人生乐趣。在先秦儒家看来,追求精神的丰富比对物质的追求更会令人快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认为人生的乐趣就是学习。其次,“乐生”包含了“乐天知命”的道理。“五十而知天命”是孔子对自己的评价,天命包含外在环境的因素,知命包含着在有限的生命里对人生抱负的追求以及对命运的把握和抗争。

“荣生”指光荣绽放、受人尊重的人生,也是为仁为义的人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到老都 不能为国家、为社会立德、建功、立言,死后个人的荣誉得不到世人的称赞,这样的人生则是悲哀的。

4.“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生命价值追求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尽管在儒家看来,生命是宝贵的,但儒家对仁义、道义的追求远远超过对生命的重视。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孔子认为志士仁人绝对不会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有损仁义道德的事情,即使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道德和原则。先秦儒家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在人生面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极端情况下的选择。在极端情况下选择死亡并不是对生命的漠视,而是体现了对生命质量和生命境界的提升。

三 先秦儒家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的启示

当代大学生需要从先秦儒家思想中丰富的生命哲学智慧中汲取精华,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做到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

1.贵生爱物思想,增强大学生生命意识

先秦儒家贵生爱物思想本身就是一种生命教育理念。先秦儒家认为人的生命在“天、地、人”三者中是最宝贵的,因此每个人应该怀着感恩的心面对生命,不能故意伤害自己的身体,更不能轻易舍弃自己的生命。

在现实生活中,有部分大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消极面对,甚至轻易放弃生命。这种行为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是对父母的不负责任。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深刻体会先秦儒家“贵生爱物”的思想,吸取先秦儒家生命观的精华,从中体会生命的美好,并珍惜生命,依靠顽强的意志克服困难。

2.死生有命、生死俱善思想,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死亡观

先秦儒家“死生有命”的思想,告诫大学生们生与死是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代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对死亡缺乏正确的认识,“死生有命”的思想可以使当代大学生坦然面对死亡。

先秦儒家“生死俱善”的思想,启示大学生要在生命的过程中体现生命的价值,只有积极向上创造人生价值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生和死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在有限的生命中没有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创造价值。

3.三不朽思想,提升大学生生命价值观

先秦儒家“三不朽”思想与奋斗、达观、自强不息等人生态度是紧密相关的,这些思想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首先,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多元化、功利化特征突出。有些人甚至为了金钱和权力不顾道德底线。先秦儒家生命观“三不朽”思想启迪大学生注重气节,坚守道德操守。其次,大学生承受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容易产生各种消极情绪,面对困难和挫折容易手无足策。先秦儒家“三不朽”思想中,“立功”和“立言”的思想明确告诉了我们应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这种主张务实、践行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生命价值观提供了明确指导。

4.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思想,培养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成仁”和“取义”并非在杀身和舍生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种极端行为是在生命的保存和道义的追求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发生的,在两者必须做一个选择时,先秦儒家将仁义道德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儒家对仁义道德的追求反映了为社会献身的生命不朽,这在一定意义上也表现了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对坚定理想信念的追求。

当代大学生中发生的轻生事件表现了当代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错误认识。这也表现出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缺失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先秦儒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可以启迪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5.善生、乐天知命思想,提高大学生受挫能力

“善生”除了善待生命,为祖国、社会做出贡献之外,还表现为能坦然面对困难和挫折。当代大学生承受挫折能力低,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和行为。先秦儒家善生思想教导当代大学生积极面对挫折,在逆境中不断成长和实现人生价值。

先秦儒家“乐天知命”的思想也是对当代大学生提高应对挫折能力的教导。困苦与挫折是引起大学生堕落、消沉的主要因素。生命教育要引导大学生以“乐天知命”的态度正确面对挫折,认识事物的自然规律,以乐观、坦然的态度超越生命的困苦与挫折,把人生目标放在更有意义追求上。

参考文献

[1]王威威译注.荀子译注[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篇5

一、生命教育

什么是生命教育?就目前而言学者们对生命教育的阐述各不相同,还未形成一致的看法,但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础――生命教育就是关爱生命的教育。它力图通过传授有关生命、生命发展、生命哲学的知识和观念,让学生对自己、他人和周围的生命环境有一定的认识,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生命教育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生命、形成珍爱生命的价值观,而且应促使学生全面了解生命的意义,提升个体生命的价值,正如史怀泽所说:“维持并珍惜生命是善,而破坏或阻止生命是恶。真正有道德的人会遵守这个规则,帮助所有急待求援的人,他会避免伤害任何活着的物体……对他而言,生命是神圣的,伦理本身就是要无限伸展对所有生命的责任。”生命教育首先应从生理生命的视角出发,主要表现为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认识生命的重要,生命来之不易,需要珍爱;尊重生命,肯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尊重自己的生命,进而尊重他人的生命,包括自然界万物的生命,即尊重自己、他人、环境及自然;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宽容、张扬人的个性;正确对待人的生与死,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等等。

二、语文学科与生命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人生的感悟,充分让学生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构建和谐的社会。同时,语文学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纬度规定了语文教学要以文本为载体,实现生命的教育;而且,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不仅包含认识层面,而且包含情感层面和实践层面的生命教育。因此,语文学科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可能性。

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不是单纯的言语文字交际工具。于漪指出:“语言不仅仅翻译思想,不仅仅是载体,而且就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王晓明教授在《“语文”究竟是什么?》一文中认为:“语言文字并不仅是一种传达意思的工具,它更构成我们“感受”理解和想像世界。”语文教学应是精神享受的过程,也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价值。

三、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树立正确教育理念

首先,老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关怀人的成长为目的,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生命个体差异这一客观事实,尊重生命的不同成长节奏,宽容地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失误,用生命教育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例如,当有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耐心地帮他分析问题,让他真正理解,用诚心的帮助代替毫无意义的指责;当学生考试不理想时,可以引导他们寻求改进的对策,用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来代替埋怨……用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在感受到尊重和关爱之后去尊重和关爱他人,由“内省”进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地。

2.充分挖掘语文课程资源

当今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不乏生命关怀的佳作。翻开中小学语文课本,就能突破现实的局限,时刻感受着他人的感受,体验着自己的体验。如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在《生命生命》中通过一些细节发现生命的心灵历程,发出“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祸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的活下去”的人生感叹;《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散发着海伦・凯勒面对残酷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对生命的强烈的珍爱;《热爱生命》表现了人在恶劣环境中的坚强意志和对生命的热爱;《鱼我所欲也》告诉了我们生命的意义和内涵;《岳阳楼记》让我们读到作者仕途失意、遭遇挫折时的宽阔的胸襟、旷达的境界、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莫怀戚的《散步》娓娓道出亲情的感人力量;《敬畏生命》、《斑羚飞渡》等反映了珍惜动物、敬畏生命的主题;《珍珠鸟》、《灰椋鸟》等让我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此外,中小学的课外语文必读材料也包含着丰富的生命关怀的内容。《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等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种探索和历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简・爱》、《老人与海》等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种追求、一种抗争;《飞鸟集》、《爱的教育》、《傅雷家书》等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种关爱和付出;《红楼梦》、《家》、《复活》等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种尊严和独立;《女神》、《呐喊》等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种责任和承担。可见,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生命关怀的作品比比皆是,面对着这些凝聚着作家生命关怀的好作品,哪一个不会唤起对一切生命的无限敬意呢?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材料,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世间的生命与生命都是平等的,从而在对世间万物的观照中产生悲天悯人的生命情怀,并推己及人,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朴素而崇高的精神境界。

3.加强阅读教学渗透

篇6

关键词:师德素养 学生 审美情趣 科学观念

今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祸——非典又在世界范围内肆虐。因为恐惧而自杀的事又一次传入耳畔。又有多少人因此而轻视生命,或“视生命如草芥”呢?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人的生命这样渺小,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生命是可贵的。年轻的人们因着种种的原因产生浮躁、失望,而放弃生命走向死亡。青春的花朵因此而凋零,将希望付之彻底地毁灭,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呢。

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一再发生,减轻课业负担,提高师德素养,关注学生心理等等都很重要。而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生命意识。在语文学习中有意识地进行生命意识的培养也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职责。新《语文课程标准》“前言”部分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载明:“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总目标”明确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呢?

一是有效地利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活动。在初中课本中有许多这一方面的教材,如张晓风的《敬畏生命》、蒙田的《热爱生命》、毕淑敏的《提醒幸福》等。充分利用课本资源,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生命的神奇、伟大与顽强;又如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让学生懂得,有时磨难正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战胜了磨难,就会“曾益其所不能”。

二是作文教学中积极引导。非典肆虐时,有同学恐惧得不敢上学,流露出生命渺小的思想,对生活感到失望、悲观。针对这一点,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人类疾疫流行的历史,重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使学生认识到非典并不可怕,人类有史以来就一直在与疾疫作顽强的斗争,关键是要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引导正确对待,消除恐惧心理,树立热爱珍惜生命的人生观。在作文中有正确的观点。

三是贯穿在各项语文活动中。如开展“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主题读书活动,与班主任配合进行相关的主题班会、演讲活动。搜集伟人名人对待生命珍惜生命的轶事,摘抄热爱生活为内容的名人名言。开展“什么才是幸福”、“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中学生为压力而轻生是否值得”的大讨论。开展“互赠激励语”活动,相互鼓励,相互促进,相互劝勉。

四是在课外读书活动中有意识地指导。如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习保尔的关于人生意义的名言:“人的生命仅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又如高尔基的《童年》,学习阿廖沙坚强、勇敢、善良的品质。再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个人可以被打倒,但不能被打败。”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乐观面对生活的精神风貌。

五是与化学、生物等教师配合,开展“认识生命,向生命致敬”的讲座活动。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千万种生命的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客观规律,人的生命的诞生过程、自然赋予人类的责任等,以加强学生对生命的珍视。树立科学观念,破除迷信思想。

有人说:“中学教育应当为学生建立起一种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亮色。人文教育能给生命一种亮色,有了这么一点亮色,当他遇到沉重黑暗的东西时才不致于走向绝对虚无。”林语堂在他的《生活的艺术》中写道:“我以为从生物学的观点看起来,人生几乎是像一首诗。”他认为我们应当“你欣赏大交响曲那样地欣赏人生的主旨,欣赏它急缓的旋律,以及最后的决定”。这样诗意人生的态度正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那些对生活失望、对生命轻视的中学生,他们一个个处在花季的年华,如果因为教师、家长的不平等的对待,因为教师在学业上的斥责,在精神上的漠视不关心,不尊重他们的人格他们的思想,我们又怎能不自责呢?

参考文献:

1.谢敏;转变教材观念 提高语文素养[N];潮州日报;2010年.

2.邓军; 体验式学习——语文新课程学习方式的转变[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5期.

篇7

古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当他活着一天,总要尽量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不肯虚度年华,不让时间白白地浪费掉。我国历代的劳动人民以及大政治家、大思想家等等都莫不如此。

班固写的《汉书・食货志》上有下面的记载:“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

这几句读来很奇怪,怎么一月能有四十五天呢?再看原文底下颜师古做了注解,他说:“一月之中,又得夜半为十五日,共四十五日。”

这就很清楚了。原来我国的古人不但比西方各国的人更早地懂得科学地、合理地计算劳动日;而且我们的古人老早就知道对于日班和夜班的计算方法。

一个月本来只有三十天,古人把每个夜晚的时间算做半日,就多了十五天。从这个意义上说来,夜晚的时间实际上不就等于生命的三分之一吗?

对于这三分之一的生命,不但历代的劳动人民如此重视,而且有许多大政治家也十分重视。班固在《汉书・刑法志》里还写道:“秦始皇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

有的人一听说秦始皇就不喜欢他。其实秦始皇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人物,班固对他也还有一些公平的评价。这里写的是秦始皇在夜间看书学习的情形。

据刘向的《说苑》所载,春秋战国时有许多国君都很注意学习。如:“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在这里,师旷劝七十岁的晋平公点灯夜读,拼命抢时间,争取这三分之一的生命不至于继续浪费,这种精神多么可贵啊!

《北史・吕思礼传》记述这个北周大政治家生平勤学的情形是:“虽务兼军国,而手不释卷。昼理政事,夜即读书,令苍头执烛,烛烬夜有数升。”光是烛灰一夜就有几升之多,可见他夜读何等勤奋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为什么古人对于夜晚的时间都这样重视,不肯轻轻放过呢?我认为这就是他们对待自己生命的三分之一的严肃认真态度,这正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

篇8

生命是一个奇迹,在地球如此渺小的地方有生灵,有爱,有歌声。看了《托起心中的太阳》中作家林倩云的《感恩之心》,我不禁也对生命充满了感激。感激它创造了天地万物,创造了人间的一切,生命给予我们的实在太多了。从不起眼的小草直到普照万物的太阳也都是生命的创造的奇迹。为此,我要感激生命,热爱生命,了解生命。 

一个人的生命究竟有多大意义,这有什么标准可以衡量吗?提出一个绝对的标准当然很困难;但是,大体上看一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是否严肃认真,看他对待劳动、工作等等的态度如何,也就不难对这个人的存在意义做出适当的估计了。

爱生命,要学会善待自己,学会放飞自己,让自己更贴近自然。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生命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我们完全可以去尝试着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踢踢球、上上网,与朋友去郊游,去大海里游泳,去小溪边钓鱼,去看看喜剧片,去爬喜欢的山,去看看飞瀑,去听听涛声……那么多的事等着我们去做,那么多的开心需要我们参与。我们奔跑,我们跳跃,我们欢笑,我们歌唱,这一份美好,皆因有了生命。所以我们要珍爱生命!!!!

篇9

一、生命可以永恒么

(一)生命有时尽(生命的特点)

1、生命来之不易。

2、生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不可替代。

3、生命是不可逆的。

4、生命也是短暂的。

5、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抗拒生命发展的规律(即死亡)。要更加感激生命、热爱生命。

(二)生命的接续

1.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接续中,我们总能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担当一份使命。

2.生命的接续,使得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我”的 生命,还是“我们”的生命,在生命的传承关系中更好的认识和面对自己生命。

3.生命包括身体的生命、社会关系的生命、精神信念上的生命,不仅仅是身体上接续祖先,也在精神上继承和创造。

二、敬畏生命

(一)生命至上(敬畏生命必要性)

1.生命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

2.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

3.并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珍爱他人的生命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

(二)休戚与共(怎么敬畏生命)

1.敬畏生命,要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使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休戚与共。

2.敬畏生命,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要谨慎的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才会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3.敬畏生命,是内心的自愿选择。当我们能够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时,我们就走上了道德的生活。

第九课珍视生命

一、守护生命

(一)爱护身体(怎样爱护身体)

1.关心身体的状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当内心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不能做出过激的行为,更加不能伤害自己的生命,要珍视自己的肉体生命。

3.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的方法。

(二)养护精神(怎样养护精神)

1.精神风貌反映着我们的生命状态,守护生命需要关注并养护我们的精神。

2.物质条件与精神的关系:精神发育需要物质的支持,但不完全受物质生活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

3.守护精神家园,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需要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充盈中发扬民族精神。

二、增强生命的韧性

(一)生命难免有挫折

1、挫折的含义

挫折是阻碍、失利、失败(含义)

2、正确对待挫折

a面对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绪感受和行为反应,这主要是人们对挫折的认识和态度不同。

b面对挫折,产生负面的情绪是正常的,我们需要及时调整自己,正确面对。

c生活中的挫折是我们生命成长的一部分。得意时,会使我们清醒,避免盲目乐观、精神懈怠;失意时,会使我们获得更加丰富的生活经验。(挫折的作用)

(二)发掘生命的力量(怎样做)

1.我们需要发现、发掘生命的力量。(承受力、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能力)

2.逐渐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掌握增强生命韧性的方法(如欣赏、培养幽默感等)。

3.不排斥借助外力,与他人建立联系,向他人寻求帮助,获得他人的支持和鼓励。

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

一、感受生命的意义

(一)生命的追问(怎么样的一生是值得的)

1.活出自己的人生,实现自我价值;

2.付出自己的爱心,承担自己的责任;

3.将个人的追求建立在人类共同需要的基础上。

(二)发现我的生命(为什么要探索生命的意义)

1.探索生命的意义,是人类生命的原动力之一。

2.生命是独特的,生命意义是具体的。(自己构建自己生命,形成“我的人生”)

3.(怎么感受)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发现和创造。

二、活出生命的精彩

(一)贫乏与充盈

1.人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会影响生命的质量。(选择从贫乏走向充盈)

2.生命是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怎么做:敞开自己的胸怀,不断尝试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建立联系,生命中的道德体验就会不断丰富,对生命的感受力、理解力就不断增强。)

(二)冷漠与关切

1.生命为怎么拒绝冷漠(如何关切他们)

我们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发展,而且要关爱他人的生命,设身处地地思考并善待他人。

用真诚、热情、给予去感动改变他人,消融冷漠,共同营造一个互信、友善、和谐的社会。

(三)平凡与伟大

1.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独特使命,伟大在于创造和贡献。

篇10

自杀不仅是一个社会和心理问题,更是一个道德问题。德国伦理学家包尔生把自杀看作一种道德病态。对于承载着民族期望、时代使命的我国当代大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自杀更多的体现了他们在道德心理方面存在的某些缺陷。

1.道德认知的偏差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高涨,人生观和价值观趋于稳固的发展时期。“心理上的断乳”使他们在面对新事物时心怀一种强烈的冲动和欲求。目前,经济体制和社会格局的变革,外来文化的渲染,信息的泛滥,使我国传统的一元文化遭至严峻挑战,不可避免地给作为“社会思想先锋”的大学生群体带来道德认知的多元化。

对生命神圣的认知是道德认知的基础。在有关“大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中对生命持“热爱”态度的占86%,认为“有权终结自己生命”的占11.3%,持“无所谓”态度的占3.6%。这一结果与大学生自杀率居高不下的状况不谋而合。剔除外部环境因素,造成这一尴尬局面,主要源于大学生对生命内在价值认识的偏差。

2.道德情感的缺失

道德情感是人们从一定的道德认识出发,基于人的社会性需要,遵照内心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在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进行评价时产生的内心情绪体验。它是道德行为的促生和支持力量,其中义务感和责任感具有特殊的意义。

权利和义务是相伴而生的。一个人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应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非理智性自杀,则是违背生命道德最重要的表现之一。

首先,对自我的不负责任。2002年,有学者曾进行了“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责任观”的调查。在回答“您认为您是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吗”时,有34.8%的答案是“不确定”和“不是”。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自我责任的践履状况”的自我评价不是很高,在理解人生意义和选择人生去向时存在一定的困惑和盲从。因此,在衡量生命是快乐最大的资本还是烦恼最终的渊薮时,某些大学生倾向于后者。第二,对家庭的不负责任。按现实物价,培养出一个一般专业的大学生,家庭所支付的费用就高达七万,相当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二十年的全部收入。可以说,许多家庭都把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了一只脚已踏出农门的大学生子女身上,用最多的心血和最大的热情支撑和捍卫着他们心中的“金凤凰”。然而有调查表明,由于受现代经济社会的冲击较大,个人取向增强,城乡青少年在家庭观念从“家本位”向“人本位”转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深受城市文化熏陶的当代大学生,追求自我实现与个人成就的愿望更为强烈,传统的家庭责任感在其身上不断弱化,“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敬畏逐渐演化为放任生命的自毁自灭。第三,对社会的不负责任。社会责任从低到高可理解为两个层次,一种是自我约束,即不做有损于社会和他人利益的事情,尽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一种是对他人的关怀和对社会的回报,即帮助有需要的人,自觉为社会服务。从小深受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影响的当代青年,理应能够对国家、社会及他人承担厚重的责任和义务,但实证研究发现,一些青年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与承担仅停留在消极层次,缺乏对社会的终极关怀,未能将“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优秀传统美德真正内化,并落实到实际行为中。因此,大学生以死亡作为自身解脱困境,消除痛苦的手段,实则是对社会责任的自私逃避。生命是社会共同的财富,尤其是对于年富力强,可以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创造出巨大价值的大学生而言。

3.道德行为的轻率

道德行为是人在道德意识的支配和道德情感的驱动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人是道德行为的主体,总是以愿望和意向的方式体验着各种内心愿望和意向之间的矛盾冲突。在面临道德的二难选择中,人必须诉诸个体的理性,运用先验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抽象、普遍原理反复思考,权衡可能付出的代价与可能获得的收益,然后作出有道德价值的取舍。可见,道德行为是一种意志和理性行动,良心和理智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生命的非个人所有性,决定了一个人对待自身生命的态度与举动,也是一种道德行为。生存是生命的实践方式,这就要求在对待有关生存的问题时,也应该从道德意义,如社会责任、家庭义务、个人价值等角度,慎重考虑,谨慎行事。然而,现有研究表明,“许多青少年的自杀行为纯属一时冲动,常常是在一念之间的情况下作出的反映,并非真的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在当今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形势下,素以“象牙塔”自比的大学校园也毫无例外地受到社会变革浪潮的冲击。大学生正处于血气方刚、易于冲动的年龄阶段。深受外部“不速”刺激,如教育体制的振动、学业成绩的浮动、情感与经济生活的摇动,与内心失落、受挫、无助、无力的消极心理气氛的双重夹击,在遭受挫折时,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往往听任于欲望、情绪、动机等非理性因素的控制,在情绪波动较大,甚至完全由情绪冲动主宰下践履自杀行为。

由于特殊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大学生的道德水准直接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道德走向。而对一个人来说,最根本和核心的道德问题就是如何善待自己的生命。也许并非每个人都拥有博爱的情怀,但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蕴积着一股巨大的力量,以保护生命之树免受侵害。因此,强化生命教育,完善大学生道德心理与人格,不但必要而且可行。

1.提升生命意识,珍爱生命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俗语云:“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充分肯定了个体生命对于创造财富、积累生产生活资料的源泉作用。作为一个物质实体,生命的源泉作用的确发挥得淋漓尽致。

现代社会的一些新思潮,如金钱崇拜、权利纷争,在校园里不断蔓延,猛烈地冲击着我国一贯崇尚的“仁爱”“见利思义”等传统教育思想,也破坏了大学生心中单纯的精神信仰和神圣的社会理想。对于为何而生、生命将走向何处等终极问题,大学生感到困惑、恐慌和迷茫。为此,高校的生命教育任重而道远。首先就要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他们欣赏生命、珍爱生命,使他们认识到尊重生命其实是一种道德坚持,活着也是勇气的体现。健康学的研究发现,企图自杀的人,其内心仍有希望继续生存的意愿。而经历过死亡体验的人,对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强烈的眷恋。基于这一点,高校可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近距离地体验死亡,如有组织地参观殡仪馆,或参加亲人的告别仪式,或邀请劫后余生、绝处逢生的人谈他们的感受。站在生命的终点、至高点,俯瞰整个人生,将有利于大学生充分领悟生命的意义和终极价值,激发他们自觉地对生命进行追问,探求生命的本真,从而坚定其生存的信心和意志。

2.培养生命情怀,敬畏生命

缺乏情感的教育,培养不出具有完整生命意义的人。培养生命情怀,首先要教会学生热爱生命。

其次要教会学生敬畏生命。敬畏生命其实是人的一种天性,一种天生的心理需求。就像一个成人看到婴儿毛茸茸的脸,情不自禁地想去触摸;听到婴儿清亮的哭声,怜惜便油然而生一样。而这样的需求,常常是潜藏在隐性或显性程度不太高的状态,又容易被许多后天的负面因素,如人性价值观的扭曲、自我意识的膨胀等掩藏。真正的教育,追求的应当是一种理想境界,不沾染世俗和喧嚣。

再次要教会学生增强责任感。责任感的缺失,是大学生践踏和舍弃生命的首要原因。社会的存在是以可数的个体生命的存在为前提的。同样地,每个人都应为社会的发展承担责任和义务。教育的重大责任正在于此:怎样使学生的原始欲求合理化,以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形式表现并得以满足,怎样使学生的个人价值责任化,适当地把社会责任因素纳入个性张扬的考虑范围之内,将是当前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3.实现生命价值,超越生命

篇11

语文课程包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课程标准》(2011修订)教学建议提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是融为一体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把握方向、注重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开发利用,使他们珍爱生命,充分发挥人生的价值,下面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价值的教育谈几点体会:

一、关键性的渗透

教学活动是人的活动,课堂里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独特的思维,不同的生命阅历……“人”的复杂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恰恰是我们应该加以利用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新课程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在于教师从生命的高度、以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因此,在“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关注生命内涵是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关键。

二、 人生观要正确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人生的目的、意义、理想、价值和态度以及人性的看法。最根本的是人活着为什么?人应当怎样活着?在教学中注重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将会受到深刻的人生观教育,会更加珍爱生命。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西方各种不良思潮随之渗入中国,使得一些青少年迷失方向,缺乏正确的人生观,贪图享乐,追求个人幸福,一旦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就会失去生活的勇气,甚至走极端,乃至生命。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命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抓住一些典型篇目,有机地进行人生价值的渗透。《理想的阶梯》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及如何实现理想。《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让学生懂得人应该为什么而读书,理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理想和宽广的胸怀,树立起远大的志向。《有的人》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真正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深刻含义。宋代文天祥 《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命的意义》这篇课文,学生仔细体会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些宝贵的人生箴言,对学生很有启发和激励。

三、 在生活中感悟

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许多文学家都具有同样的生命意识与珍视生命价值的体验。我国古代的屈原、司马迁、杜甫、范仲淹……现代的鲁迅、闻一多、冰心、巴金……国外的安徒生、高尔基、海明威等等都是如此。他们的作品都是课外阅读中生命教育的典型题材。语文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适当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去感悟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感受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慨;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襟;去寻找安徒生笔下的那一颗颗善良的童心,体会这些名垂千古的人物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追求,用他们的人格精神来影响学生,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此外,要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渗透生命教育,语文教师自身还应该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体现“身传言教”,才能自觉关注学生生命个体的成长。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培养青少年热爱生命的意识,就要让他们与热爱生命的人在一起。同样,教师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也会通过自身言行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教师对待困难和挫折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所以,教师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也要身正为范,让学生受到生命可贵意识的熏陶。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自身应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要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从而赋予生命教育以丰富内涵,让学生自由、快乐、文明、健康,让学生有尊严、有责任、有爱心、有创意地成长。

篇12

关键词:体验式 生命教育 实践模式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及“体验式”生命教育的提出

大学生生命困顿现象层出不穷,研究者在广泛查阅文献和访谈大学生的基础上,自编问卷,抽样调查了广州三所高校430名同学的生命意义观。问卷统计显示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6,同质信度较高,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著。根据内容分为生命存在的态度、对待死亡的态度、对待自杀行为的态度、对待人生目标的态度以及对待生命教育的态度五个方面,具体体现为:部分大学生生命意识薄弱,缺乏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和对生命的敬畏;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历了高考失利,自我评价较低,缺乏价值感和成就感,人生目标不明确,得过且过。大学生生命观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深入探讨这些生命意义观形成的原因,开展有效的生命教育迫在眉睫。但当前生命教育的力度不足,很多学校只是把生命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小部分,或者只是在日常思政工作中略有体现。传统生命教育甚至在一般德育上,教师教育学生的思路主要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约之以法。

以上三种教育思路均有其存在价值及局限,但其共同点在于这三种教育思路都是以教育者自我为中心,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出发而不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现行的教育模式中教育的内容更多地体现为理论层面的东西,而属于真正操作层面的内容比较少。但在生命教育中,掌握生命知识不是目的,其目的是通过认识生命的知识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而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必须通过持续的实践经验才能实现。当代大学生普遍相信事实,大道理不容易打动他们,相比起“你说我听”的说教式教育方式,他们更喜欢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因此当前的生命教育已满足不了需要,需要新型的“体验式”生命教育模式的出现。

“体验式”生命教育跳出了教育者中心的窠臼,以活泼的形式引发学生全程参与、亲身感悟、交流辨析、价值澄清、选择内化,充分体现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成为教育者促进学生自主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体验式生命教育的心理结构遵循“活动――体验――感悟”的心路历程,注重“外塑――内化――内生――外化”观念养成的过程,让学生在情感体验和情感认同后,形成一种自主、自觉、自动、自悟、自省的自我建构机制,通过活动体验营造合作、互动、有趣的课堂,既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经历、参与,又强调参与者共同生成的结果,用活动中的资源来教育学生。这样既体现出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尊重,也换来了活动参与者对体验式教育活动的高度认可,更为关注学生真实的成长需要,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也让其有了更好的存在发展空间。

二、“体验式”生命教育实践模式构建

1.“体验式”生命教育目标。

大学生体验式生命教育的目标因为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征以及接受教育能力的不同,而呈现出层次性和差异性。依据生命教育的四向度“己我、物我、天我、人我”,其目标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获得对生命存在的真实感受,形成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以及取得对生命危机的科学干预。

2.“体验式”生命教育基本内容选择。

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国内外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按照综合向度分为人与自己的教育、人与他人的教育、人与自然的教育、人与宇宙的教育。本研究依据“体验式”生命教育目标,结合大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特点,把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按生命不同的发展阶段分为以下五方面:

(1)认识、了解生命。认识生命就是要了解生命知识,包括生命常识和性教育两方面。生命常识包括生命的特征和发展过程,如人类的生理性孕育诞生过程,通过认识这一生命的自然性,使大学生体会到父母孕育、养育自己的艰辛和不易,对父母常怀感恩之情;并认识自身生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学会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在了解人类生老病死的情况下,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学会珍惜生命。而性教育也是生命教育中必须关注的重点内容,性教育要把性知识教育和性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把生物学知识与性心理学知识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正确对待性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体验,正确处理两往,树立健康婚恋观。

(2)珍爱、敬畏生命。珍爱、敬畏生命有以下的几层涵义: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保护自身生命以及珍惜他人生命。尊重生命,是个人道德的基本义务,也是实施生命教育基本的目标。任何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力,尊重生命,就要善待自己生命,善待一切自然的生命。热爱生命,首先要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次要学会正视自我生命,正确看待自我生命经历,宽容接纳生命中的瑕疵;最后要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发展完善自我,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学习、工作、生活,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顽强拼搏。保护自我生命,要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和自卫能力,学会适应社会,学会与人交往,掌握应对各种危险状况时的自卫自救能力,确保自我人生安全。珍惜他人生命,要学会与他人和谐共处,爱人如己,并且学会珍惜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当我们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生命,给予它们关心、爱护和尊重,世界就会绽放无限生机。

(3)感恩、享受生命。知恩感恩,方懂得真善美、天地宽、心胸阔、悦祥和,这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谢上天赐予我们生命,人生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照看好,把灵魂安顿好,学会活在当下,才算真正的享受生命。什么是享受?吃喝玩乐是享受,精神追求也是享受,我们应该用眼、用心去体会万物的博大精深,才能认识到生命的真正价值。

(4)发展、超越生命。大学生群体是最富朝气、最具创造力和生命活力的群体,同时这一时期又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不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不积极发展自身生命,将会很容易在压力山大、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自我。因此,大学生发展自我生命,需要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提高自身竞争力,学会规划自我人生。而超越生命就是一个从征服自然力到超越死亡、从追求永恒到实现自由的形象演变的过程。超越生命的核心在于超越死亡,实现生命的永恒与自由。只有正确认识死亡,并且学会超越死亡,在死亡到来之前,认认真真活好每一天,真真切切做好每件事,才能真正做到超越生命,真正无愧于自己仅有一次的宝贵的生命。

(5)幸福、圆满生命。研究表明,大学生选择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感受不到生存的幸福,缺乏感知幸福的能力。因此,生命教育要从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从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入手,明确大学生对于幸福感体验的现实需要,激活和提升学生的体验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生活的美好、体会人生的幸福,进而体悟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生命的最后,我们总希望能追求一个圆满的人生。圆满生命的含义,一是包括临终关怀;二是真正的圆满在于不圆满,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苦难往往使人思索、使人成熟、使人坚强、使人珍惜快乐,生命因苦难而更加璀璨夺目;三是开明乐观,与人为善,知足常乐,这便是圆满人生。

3.“体验式”生命教育程序与方法。

“体验式”生命教育程序包括“破冰热身――目标设定――亲历体验――分享回顾――实际应用”的过程,通过恰当的简单游戏破除“人际坚冰”,能让学员们沟通学生间的感情,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建立起相互信任关系;根据大学生在当前生命教育的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创设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思考、感悟、体验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进行体验活动。体验过程强调的是学生亲身参与体验,联想、体验、感悟,主动参与谈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通过让学生自由发言,谈经历、谈表现、谈心情、谈原因、谈感受、谈领悟、谈体会、谈收获等进行分享回顾,在七嘴八舌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产生心灵的共鸣。最后在体验活动后,学生通过自评与互评,进行总结性评价,把体验得来的对事物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内化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指导自己以后的行动。

具有代表性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包括情境体验法,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为学生设置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参与阅读、讨论、游戏和实际操作等,从而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境,感悟生活的教学方法;问题体验法,教师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其通过亲自解决问题,形成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从而实现生命教育的目的;阅读体验法,教师选择适当的关于生命感受和生命价值的材料,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使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引起心灵共鸣,获得生命的体悟;换位体验法,师生角色互换,由教师讲、学生听变成学生讲、师生评的方式,并通过换位体验经历不同的人生;对话体验法,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或受教育者之间共同就某个关心的典型社会问题进行平等讨论或有主有次的回答,以寻求双方在思想认识上的沟通或问题的妥善解决等。

参考文献

[1]胡成霞 生命教育课程探究[D],2007。

[2]谢文娟 大学生体验式生命教育模式的构建及运用[J],2011,(11)。

[3]沈丽丽 大学生体验式生命教育模式探析[D],2010。

篇13

或许是一份最最纯真的爱对我心灵的碰撞,让它在那一刹那间体会到了什么是爱。

当一个母亲冒着生命危险孕育那个新生命的时候,我所联想到的,不仅仅只是感动,还有的,就是一份对自己以前错误的理解母爱的愧疚。

转目望去,鬓角不知何时悄悄爬上银丝的母亲,眼角浅浅的皱纹仿佛在诉说着什么。很快,母亲发现了我的目光,当那双包含着爱的双眼和我的目光发生碰撞的时候,我发现母亲的眼里是一丝很复杂的内容,我读不懂。

当那个母亲冒着生命危险孕育那个新生命的时候,我所联想到的,不仅仅是一份对自己以前错误的理解母爱的愧疚,而是对自己所对待母亲的态度的一次忏悔。回想以前,在我失意的时候,是母爱引导着我走出困境,旦被我置之度外的那份爱。当我毫不保留的把自己的不愉快痛快的发泄一通的时候,我所找到的,不单单是那一声浅浅的问候,而是深深的爱。

篇14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无限,它包含了一切,推动着进步,是人类进化的源泉。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七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11、对人的生命意义的认识?

①对于有些人来说,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和生命无穷的奥秘已经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了。

②对有些人而言,是为了让生命有意义,他们认为探索这个问题是有必要的。

2、怎样度过有意义的人生?

①能够活出自己的人生,实现自我价值,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

②在看到别人的需要时付出自己的爱心,无论事情大小,都能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

③将个人追求建立在人类共同需要的基础上,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

3、如何认识生命的意义?

①探索生命意义,是人类生命的原动力之一。

②生命是独特的,生命意义是具体的。

③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发现和创造。

4、生命贫乏的原因和表现?

有的人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也不善于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不敢也无力去面对生活的困境与难题,狭小的世界限制了生命的生长;有的人缺乏生活目标,无所事事,在时光流逝中生命日益空虚。

5、怎样理解贫乏与充盈?

①人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会影响生命的质量。

②有的人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也不善于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不敢也无力去面对生活的困境与难题,狭小的世界限制了生命的生长;有的人缺乏生活目标,无所事事,在时光流逝中生命日益空虚。

③生命是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在同样的时间里,也有人热爱学习,乐于实践,在探索中扩展生活的阅历,让生命充满色彩与活力。当我们敞开自己的胸怀,不断尝试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建立联系,生命中的道德体验就会不断丰富,对生命的感受力、理解力就会不断增强。生命得以滋养,也因此而一点点充盈起来。

6、怎样做温暖的人?

①生命拒绝冷漠。人与人在相互依存和彼此关切中感受温暖,传递温暖。

②我们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发展,而且要关切他人的生命,设身处地地思考并善待他人。

③共同营造一个互信、友善、和谐的社会。

7、怎样做平凡的生命才有自己的价值?

面对生活的艰难考验,不放弃、不懈怠,为家庭的美好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时,就是在用认真、勤劳、善良、坚持、责任、勇敢书写自己的生命价值。

5、怎样做平凡的生命才有意义?

①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

②伟大在于创造和贡献。伟人能够运用自身的品德、才智和劳动,创造出比自己有限的生命更长久的、不平凡的社会价值,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③平凡的生命有自己的价值。用认真、勤劳、善良、坚持、责任、勇敢书写自己的生命价值。

④生命虽然平凡,但也能时时创造伟大。当我们将个体生命和他人的、集体的、民族的、国家的甚至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时,生命便会从平凡中闪耀出伟大。

七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21、怎样认识教师职业?

①教师是一个古老的职业。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传承者之一。

②在现代社会,教师已发展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

③时代在发展,教师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的教师要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2、风格不同的老师产生的原因。

由于年龄、学识、阅历、性格、情感与思维方式等差异,每位老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表达方式不同,由此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3、对风格不同的老师的态度。

我们要承认老师之间的差异,接纳每位老师的不同,他们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4、风格不同的老师的意义。

无论什么风格的老师都应该受到尊重。尊重老师的“不同”,可以让我们走进老师,更深入地了解老师。

5、面对风格不同的老师的方法和技能?

①承认老师的差别 ②发现不同风格老师的优点 ③了解老师教育行为的目的 ④主动交往

6、与老师发生矛盾怎么办?

①自我反思,冷静、客观地分析原因。

②相信善意,多些宽容和理解。

③坦诚相待,注意沟通方式。

④,主动关心。

7、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师生相互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一方面,我们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引领和指导;另一方面,我们与老师交流互动,也可以促进老师更好地“教”。

8、新型师生关系的要求?

①主动参与、勤学好问的态度有助于我们与老师相互交流。真诚、恰当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既是对老师的积极反馈,也是师生共同学习的新资源。与老师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学习成果,可以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②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内容。对待老师的批评,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老师批评的内容和用意上,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10、良好师生关系的表现?

学生乐于学习,教师寓教于乐,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关心、携手共进,是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

11、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要求?

①彼此尊重,意味着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个性差异、劳动成果。

②老师是我们知识学习的指导者,也是我们精神成长的引路人,我们应该主动关心、理解老师。

七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31、家庭的内涵?(意义)

①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②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③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2、家中亲情的意义?

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

3、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4、如何孝亲敬长?

①尽孝在当下。我们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②尊敬。

③倾听。

④感恩。

5、中国家庭的独特文化内涵?

①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②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6、体味到什么样的亲情?

①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份对家人割舍不断的情感。这份情感,或是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生命,、、、、、、这种情感就是家庭中的亲情之爱。

②亲情之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无论何种表达方式,亲情都在。

③现实生活中,由于亲人的离开、新成员的出现,我们的家庭结构也会因之改变。但是,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家中的亲情仍在。

7、随着成长,和家人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①一方面,我们希望父母像对成人一样尊重我们,不要过多干涉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面对父母的信任和放手,有时我们又觉得失落和不安,期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呵护。

②我们开始审视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开始质疑父母,甚至挑战父母的权威与经验,亲子之间的碰撞增多了,有时碰撞增多了,有时伴着甜蜜,有时出现紧张,甚至发生冲突。

8、什么是亲子冲突?

亲子冲突是亲子之间互动的一种方式,体现了青少年个体的发展,也能够促进父母的改变与完善。

过多的危害?

过度、频发的亲子冲突,则具有巨大的隐患和消极作用。

9、亲子冲突产生的原因?

我们与父母在心智、学识、经历等方面差异较大,对问题的理解、感受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冲突难以避免。

10、怎样认识亲子冲突?

如果处理不好,亲子冲突就会伤害双方的感情,影响家庭的和睦。有效地化解冲突,既需要父母做出榜样,也需要我们自己努力。

11、怎样解决亲子冲突?

亲子冲突需要双方通过良好的互动沟通来解决。如果与父母发生冲突,我们要选择不伤害父母感情和不影响亲子关系的做法。

12、和父母沟通的技巧?

①关注事实 ②把握时机 ③留意态度 ④选择方式 ⑤考虑环境

13、怎样沟通传递爱?

①爱是需要呵护的。互动沟通的技巧和应对冲突的智慧,是亲子之间爱的剂。

②接纳父母的做法,理解父母行为中蕴含的爱。我们可以尝试让父母了解我们的变化和需要,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爱。

14、现代家庭有哪些变化?

①现代家庭的结构、规模、观念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②家庭成员的交流、沟通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③家庭氛围越来越平等、民主。关心世界和国家大事,探讨社会和人生问题,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创建学习型家庭,参与社区活动。

15、现代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

关心世界和国家大事,探讨社会和人生问题,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创建学习型家庭,参与社区活动,这些已成为现代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

16、现代家庭的一般结构,及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的含义?

现在一般为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核心家庭,是由父母与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父母及第三代组成的家庭。

17、什么是家庭美满幸福否认重要条件?还需要什么?

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是家庭美满幸福否认重要条件。还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信任、体谅和包容。

18、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产生的原因?

在一个家庭中,祖辈、父辈、子辈之间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些差异可能带来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影响家庭和睦。

19、怎样化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①帮助家庭成员舒缓情绪 ②明确自己是不偏不倚的中立者 ③引导家庭成员看到对方的优点 ④帮助家庭成员走出“面子”困境

20、怎样构建和谐家庭?

①每位家庭成员之间需要相互理解、信任、体谅和包容。

②有效交流和沟通,可以增进理解,化解矛盾和冲突。

③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家庭发展中的问题,才能让亲情更浓,让我们的家庭更和睦。

七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41、怎样理解生命有时尽?

①生命来之不易。每个人的生命是在无数的偶然性中产生,它属于我们自己的幸运。

②生命是独特的。每个人有不同的人生道路,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替代。

③生命是不可逆的。

④生命也是短暂的。

⑤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抗拒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归宿,它让我们感激生命的获得。

2、怎样理解生命有接续?

①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在人类生命的接续中,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担当一份使命。

②生命的接续,使得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我”的生命,还是“我们”的生命。在生命的传承关系中,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面对自己的生命。

③生命对于我们而言,不仅仅是身体的生命,还包括社会关系中的生命、精神信念上的生命;我们每个人都不仅仅是在身体上接续祖先的生命,也在精神上不断继承和创造人类的文明成果。

3、为什么说生命至上?

①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

②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③生命至上,并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我们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我们才会自觉地珍爱他人的生命,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4、怎样做到敬畏生命?

①敬畏生命,让我们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使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

②我们只有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才会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③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并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我们对待他人生命的态度,表达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

七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51、怎样爱护身体?

①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关心身体的状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

②随着年龄增长、心智发育,我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

③我们需要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

2、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区别?

自然灾害是非人力可抗拒的,只能通过预防或抗灾来减轻损失。

人为灾难则是由人类疏忽或者蓄意造成的,大部分是可以预防或制止的。

3、为什么养护精神?

精神风貌反映着我们的生命状态,守护生命需要关注并养护我们的精神。

4、怎样去养护精神?

①我们的精神发育,需要物质的支持,但不完全受物质生活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

②我们每个人的精神生命都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脉,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守护精神家园,我们不能丢失优秀的民族文化。

5、挫折的含义?

生活的道路并不总是平坦的,在我们怀揣美好的愿望、目标、期待去努力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阻碍、失利乃至失败。这些阻碍、失利和失败,就是人们常说的挫折。

6、挫折包括几方面?以及定义?

挫折包括三个方面,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反应。

挫折情境:一般指构成挫折的外部情境或外在条件,可能是某人或某物,也可能是各种自然、社会环境。

挫折认知:一般指人们对挫折情境的认识和评价。

挫折反应:主要指人在挫折情境下产生的烦恼、焦虑、愤怒等负面的情绪感受,以及相应的行为表现。

(其中,挫折认知是关键因素,挫折反应的性质、程度主要取决于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

7、如何正确对待挫折?

①面对不同的挫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绪感受和行为反应。产生这些不同感受和行为反应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挫折的认识和态度不同。

②面对挫折,我们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面对这些负面情绪,我们必须及时调整自己,正确对待挫折。

③生活中的挫折是我们生命成长的一部分。得意时,挫折会使我们更清醒,避免盲目乐观、精神懈怠;失意时,挫折会使我们获得更加丰富的生活经验。

8、如何发掘生命的力量?

①我们需要发现、发掘自己的生命力量。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蕴含一定的承受力、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能力。

②面对挫折,我们可以逐渐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

③发掘自身的力量并不排斥借助外力。学会与他人建立联系,向他人寻求帮助,获得他人的支持和鼓励,有助于增强我们的生命力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