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际学校的课程体系范文

国际学校的课程体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6: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国际学校的课程体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国际学校的课程体系

篇1

[关键词]国际商务专业 “2+1”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市场对外贸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外贸人才的实操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将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使学生能迅速顺利进入并融入企业,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而“2+1”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之一就是学校根据企业的岗位需要,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工作技能,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中职学校的毕业生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解决就业问题。

一、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从2008年到2012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看,国内政策调整及成本变化、内需及出口的国际竞争力调整、人民币升值以及全球经济增长减速,都对我国这几年对外贸易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外贸行业的前景仍然是十分乐观的,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已超越德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外贸行业。然而外贸人才的匮乏正成为制约国内企业进行对外贸易,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因素。根据2010年的《中国人才蓝皮书(2010)》所做的预测,2010年我国对外贸人才的需求总数达到79.344万人,而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生总数为13万人左右,即使这些毕业生全部从事外贸工作,仍然有很大的缺口。这也为意味着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拥有广阔的就业市场。中职学生经过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后,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普通的外贸人才。普通外贸人才包括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业务员、货代员和文员等。而这些外贸人才的培养对中职国际商务的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国际商务专业建设要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培养出企业需要的,真正的复合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二、中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学要求与就业市场对学生的需求脱节。就业市场中职生的需求基本是定位在基层的劳动者。企业对他们基本技能的要求远大于理论知识的要求,然而按照传统国际商务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中职国际商务理论知识的传授大于实操能力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动手能力不强,难以达到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如下:首先,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师多数都是分两部分教学,英语类课程由英语老师授课,贸易类课程由国贸老师授课,缺乏既懂商务又懂英语的复合型教师,更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其次,在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所占的比重较高,实验、实践环节的课时较少。再次,一些中职学校使用专业教材都是传统式的教材,而适合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的教材应该是按照外贸企业业务流程编写的实训教材,以培养学生实操能力为主,理论知识为辅的教材。最后,目前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软件模拟实训进行,这种方式较以往的实训方式有了较大的进步,提升了学生对于外贸流程的认识,但是与企业实际业务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课程体系不尽合理。一方面,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都是在学科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部分教材就是将高等职业学校的教材进行一定的删减编写成中职国际商务教材,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课程设置上基础课的比例过大挤占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课时,而在学校学制改为“2+1”模式后这一课程比例亟须调整,以保证学生专业理论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3.在校学习时间与技能考证较难协调。在中职学校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后,学生进行四个学期的在校学习,第五个学期开始校外实习。时间上不利于学生考证,如学生在第四学期,可以参加6月份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考试,但第五学期开始(即9月份开始),学生就要参加社会实践,到企业顶岗实习。然而外贸类资格证考试的时间大多在9月份以后,如外销员资格考试时间在每年9月份,货代员资格考试在每年10月份,跟单员、报检员资格考试时间每年11月,而报关员国家规定至少要大专以上学历才能报考。

三、对“2+1”培养模式的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

1.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关系调整。基础教育对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学校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第一学年设置了过多的基础素质教育课程,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就挤占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课时,尤其是实施“2+1”培养模式后这种矛盾就更为突出。对于基础教育类课程课时不用太多,课程的目标主要是通过老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更多的学习时间分配给专业课,保证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时间充裕。

2.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的关系调整。国际商务专业的资格认证考试较多,主要有:单证员、跟单员、外销员、货运员、报检员、报关员。但综合学生的基础和考试时间上看,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比较适合参加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员考试。首先,从基础上,学生必须学习完国际贸易基础、国际贸易实务和外贸单证实务课程后,才能参加单证员资格考试。其次,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员考试安排在6月份,学生可在第四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认真备考。其他外贸类资格证考试都安排在9月份或9月份以后,采用“2+1”学制的学校的学生此时都已在校外实习,学生边工作边备考的效果不佳。对此,可以将课程关系做一下调整,外贸单证课程可以以专业核心课教授,其他外贸类的岗位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课程主要给学生训练各个岗位一些最基本的操作技能,方便学生实习阶段根据自己的兴趣,进入不同的工作岗位,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3.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对就业市场的调查和对往届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外贸类相关工作岗位对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外语应用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反映最实用的外语类课程是商务英语听说和外贸函电等专业外语课程。在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该需求,加大外语尤其是专业外语的训练力度,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在工作场景下,熟练地用外语进行沟通。

4.多渠道,宽途径提高学生的技能实操水平。首先教学计划中应该适当减少理论课、增加实践课的课时,侧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其次,利用实训室的设备,提高实训教学水平,完善各种模拟外贸实操应用软件的功能。通过理论教学与模拟实训操作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加大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将课程与实践基地的特点相结合,鼓励老师到企业顶岗实习,将学习后的经验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以企业的标准要求学生,使学生从学校学习到企业实践的有效对接。

5.中高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体系对接。考虑到越来越多的同学报考高职考试以及中职和高职学校的联合培养学生的模式的开展,中职学校所设置的国际商务专业也要与高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对接。这其中也包括专业对接、课程对接、岗位对接和证书对接。以课程对接为例,商务英语函电、国际贸易基础、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等课程是中、高职国际商务专业都开设的。中职教学的重点在于教授对外贸易的基本流程,要求学生根据资料模拟业务操作,课堂教学以中文教学为主;而高职教学英文授课比重加大,老师不仅教授外贸流程,同时教授外贸礼仪交际、业务谈判以及企业管理等,注重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中、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既有相同的部分,又有不同之处。这也需要中、高职专业教师处理好课程教学的重点,避免过多的重复教学,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总之,在“2+1”人才培养模式下,根据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学校须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指导方案(一).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9)

[2]李春霞.提高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思考.广东教育.职教,2011(12)

篇2

关键词: 工作过程高职IT职业英语课程体系英语学习动机激发效果

1.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状况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普遍把动机看作第二语言学习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Corder有一句名言:“有了动机,能学好一切。”事实上,过去三十多年来,动机问题在国外应用语言学备受关注。国外动机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不断地提出并完善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的理论和模型,如Gardner,Schmidt,Tremblay,Dornyei等。但是这些理论都是基于国外背景的。同时,国内的动机研究对象大多局限于本科院校这一层次,如高一虹、文秋芳等。可以说,有关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系统研究,特别是对非英语专业的研究仍然是一个很大的空白。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类型,其教学模式、学生类型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本文在基于国内外大量学习动机研究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拟对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现状进行调查,从而提出切实有效的调动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方法。下面的调查分析是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15个非英语专业的21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所得出的结果。

表一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类型的调查分析

注释:M1=我学习英语是为了顺利通过学校的英语考试并获取毕业证书;M2=我学习英语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我的专业;M3=我学习英语是为了拿到A、B级以及四六级英语证书;M4=我学习英语是为了将来找份好工作;M5=我学习英语是为了出国寻求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M6=学好英语对我很重要,因为它是当今社会非常有用的交流工具;M7=学好英语可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M8=我学习英语是完全出于对英语的兴趣;M9=我很想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及人民;M10=我想移民到说英语的国家,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由上表可以看出,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以工具型动机为主体。其中,提高自我竞争力的动机占据首位,这主要是由于英语作为国际性的工作语言已经成为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其次,学生认为学好英语的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因此大多数学生的定位是工作导向,而不是像本科院校的学生继续深造或是出国留学。从以上两点分析,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关键是高职的公共英语到底如何在教学内容上适应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

表二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现状调查

注释:M 11=学习英语对我来说是一种乐趣;M 12=我非常喜欢学英语;M 13=我打算尽可能多地学英语;M 14=在英语课上,我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回答问题; M 15=在英语课上,如果遇到我不懂的问题,我会立即问老师;M 16=在英语课上,我总是积极地思考所学到的知识;M 17=做英语作业时,我会非常认真地、独立地完成;M 18=当老师把英语作业发下来的时候,我总会重写,并把错误改正过来;M 19=如果由我来决定是否上英语课,我肯定会选择上英语课;M 20=如果在学校有英语俱乐部,我会非常乐意参加;M 21=如果我有机会去看英语电影,我一定会去;M 22=如果我认识学校里的英语外教,我会尽可能地找机会和他们说英语。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学生总体的英语学习现状不是很理想。文科学生由于专业和英语有一定的联系,学习动机略高于理科学生。但总体上二者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IT职业英语课程体系框架

现笔者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华建软件学院的IT职业英语模块为例,分析高职公共英语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英语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其总的宗旨是:与专业一体,构建“英语+专业”的IT职业英语的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

(1)工作任务

本课程主要为软硬件开发人员、网络与通信类从业人员、技术支持人员、多媒体设计人员、IT行业的行政、市场和客服人员服务,所以开展教学活动的场所为办公室、会展厅、客服热线接线处、机房、研发部等。为适应上述岗位需求设置IT职业英语的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具体如表三。

表三高职IT职业英语工作任务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应付软硬件开发、网络设计、通信维修、对外技术支持、IT商务营销、外宾接待、对外联络等过程中遇到的英文词汇、涉外礼仪、语言交流、谈判等业务。掌握相关语言知识,具备专业交际技能,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岗位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具体从口头和书面交际两方面对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作出分析,具体见表四。

表四高职IT职业英语课程目标

3.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IT职业英语课程体系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及自己亲身教学体验等途径,深切体会到基于工作过程的英语课程体系对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调查数据表明基于工作工程的英语教学体系对改善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表五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现状调查

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后对学生进行的学习现状调查可以看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无论是文科专业还是理科专业,英语学习的态度、强度及愿望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其次,随机对个别学生进行的访谈记录表明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IT职业英语受到了学生的肯定。

学生甲

问题:你对现在上课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吗?

回答:比以前感兴趣。因为我觉着所学的内容和我的专业有联系,我就想把它学好。

学生乙

问题:你对现在上课所学的内容和所采取的方法有何感触?

回答:内容感觉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有联系性。方法也比较注重学生在具体情境下能力的培养。

最后,任课教师的亲身体会显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IT职业英语受到了教师的好评。

教师甲: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IT职业英语教学以来,从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来说,较以前有了一定得改善。学生愿意参与到与其工作密切相关的话题讨论、情境操练等课堂活动中。

教师乙: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IT职业英语课程体系在单元设计、能力训练和内容安排上都有很大的内在联系性。结构紧密,逻辑严密。

4.小结

总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符合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和培养高职应用性人才需求的。如何做到公共英语和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进行更紧密、更合理的结合,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彭颖.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建设思考[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2]沈澄.基于工作过程的合作学习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08,(1).

篇3

[关键词]改革创新 职专学校 计算机课程 学校效果 方法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037-01

1.存在的问题

1.1基础不平衡

对职专学校的学生来说,一方面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导致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有的水平很高,有的水平很弱。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兴趣不同,家庭条件不同,导致了学生对计算机技术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不平衡给职专学校的计算机课程带来了新的挑战。

1.2内容与实际有脱离

目前,职专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相脱离,教学内容复杂多样,注重计算机知识点的掌握,却忽视了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讲授,导致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跟不上社会的步伐,与社会的需求相脱离。甚至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盲目的加快进度,学生难以消化吸收,学习效果自然而然的就降低下来。

1.3硬件设施缺乏

职专学校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在具体的操作实践课中往往受到其他其他课程的排挤。学校计算机的软硬件缺乏,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没有配音响,教师在课堂上扯着嗓子讲,后面的同学仍然是听不见,甚至有些坐在后排的学生因此而不学习,上课的时候打游戏、看电影等,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1.4教学理念落后

当前,职专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模式陈旧,学生的个性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被动学习的地位,直接影响了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比较偏重于理论而忽视实践,理论讲得多,学生的实践是少之又少,学生很难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2.提高职专学生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效果方法

2.1优化教育教学手段,增强学生自信心

职专学校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内容一般比较复杂,对于一些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刚开始的时候还能积极参与,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因为学习内容的复杂和程序的繁琐对计算机课程失去兴趣,导致在计算机教学中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的效率也难以保证。这时,教师就要合理的优化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手段,在教学内容上实施分段式的教学,由易入难的一段段的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先掌握比较容易的知识,使得在考试过程中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觉得自己能够学好计算机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慢慢的让学生接受相对比较难的知识,学生在掌握了学习技巧后,就会在学习中游刃有余。

2.2引导学生公平竞争,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职专学校的学生大都处于青年时期,一般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在计算机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利用学生这种争强好胜的心理,结合计算机课程内容,从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开始引导学生进行公平竞赛,如让学生进行中英文打字速度比赛练习,简单的程序编写比赛等,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和公平竞争。教师要对那些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增加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对比赛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和组织,尽量让比赛充满趣味和活力,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比如,教师可以适当的设置一些实物性奖励,由学生自己担当评委,自主的组织比赛,引导别的同学分组对抗。这些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比赛激情,让学生逐渐的树立了优良的竞争氛围,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2.3注重学生个性差别,提倡教师因材施教

职专学校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的个性差别普遍很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素质和个性的参差不齐而找不到合理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工作艰难顺利进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的进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完成计算机课程学习的基本任务。如果在教学中,某些学生因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完不成学习的基本任务,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拖累整个班级的学习进度,从整体上影响课堂的学习氛围和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别,合理的进行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摒弃传统的机械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科学的提高学生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效果。

2.4明确教学考核目标,引导学生积累知识

职专学校的学生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好,被高考或中考所淘汰的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不是非常的明确,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不高,态度不积极,这给职专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这些学生也很看重自己的分数。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积极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合适的考核目标,将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作为课程的考察成绩,引导学生积累学习知识,注重把握每一节课的学习,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这样的教学,很大程度上确保了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也明白了每一节课程学习都会为以后的学习成绩挂钩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大大的增强,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也会注重积累知识,为自身的良好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已成为现代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信息技术这门课是一门基本技能课,它的实践性很强,包括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图像处理软件、Internet的基本知识等等。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只是对计算机上的游戏、歌曲、上网的功能的爱好,并不是对这门课程的真正爱好,该如何上好这门课,怎样才能提高对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呢?我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 钻研教材备好课

作为教师,备好课是讲好课的根本前提和关键所在。首先,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备好教材,认真钻研教材,并参考有关资料,科学的处理教材,有重点的写好教案,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年龄等等),有针对性的对教材内容教学分析、综合和适当的增删或改进。

其次,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写好教案。教案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提纲和指针,是教师对教材内容所进行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技术处理和加工,是对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之后的创造性理解和阐释。教学特色源于教案特色,是特色的教案,要教学方法和实例,结合不同的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学重点和示例应有相应的突出和不同程度的侧重。

二、 抓好课堂教学的安排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根本途径,是落实教学内容的主要渠道。因为无论你如何处理好教材、写好教案,终究处在纸上谈兵阶段,还有待于课堂教学这一实践活动的检验。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较其它课程,更依赖于课堂教学的检验。

针对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握以下两点:

首先,在教学活动中,应妥善地处理好教材与教案的关系,对待教材要持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既不能脱离教材内容,又不能死抱教材不放。对待教材中已有的某些内容,例如:word中字体格式的设置,可以讲授的“粗”一些,学生即使一时掌握不好,也可以依靠教材自行解决;对教材中没涉及到或说明不详的知识,例如:excel中常用函数的应用,则要尽量讲授的“细”一些,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这也是教师的信任度,促进教师教学艺术的具体表现,也容易使学生增加对教师的信任度,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也可以高效率的理解、吸收和掌握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从而在极大程度上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均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以旧带新。每次授课都应力求做到由复习旧课而导入新知识的讲授。这样,既弥补了学生记忆不牢的缺欠,又能有效地体现出前后知识的贯通。在讲授课程内容的同时,即时演示示范,解决学生在学习练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力求做到当堂理解、当堂练习、当堂掌握。

三、 保护和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

    首先,要注重课堂导入的设计,力求使课堂教学有一个好的开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要先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突出教学的重点,让难点迎刃而解,让学生享受课堂学习的快乐。

其次,在授课中可以把一些知识点、重点或难点巧妙设计一下,引起学生的兴趣、重视。比如:在学习WaveCN软件的复制时,可以让学生以制作手机铃声的任务来引起他们的兴趣,通过练习,学生不仅享受到了其中的乐趣,获得了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了自信,还启发他们学会动脑、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求异思维,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很快乐的事情。

再次,在练习上,由于学生在兴趣、认知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会存在差异性,所以在设计练习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在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后,学生才能有更饱满的热情来学习。

[参考文献]

篇5

2012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下发了《关于组织遴选第二批“国培计划”教师远程培训机构的通知》。下面以我部成功进行的“国培计划”远程培训机构资质申报(小学体育)为例,试论“国培计划”中小学体育教师远程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其配套系列教材的编写特色。

一、培训专家团队

培训专家团队由大学教师、教研员、中学教师和教材出版者联合组成。首席专家陈雁飞教授带领的团队在完成2008~2009年国培计划的基础上,对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900名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专家团队部分成员在陈雁飞教授的带领下,自2004年以来承担了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绿色耕耘、市级骨干及学科带头人、迎奥运全员培训等项目。培训专家团队还承担了拉萨市体育教师、鄂尔多斯体育教师、呼和浩特市教师等培训任务,对来自全国29个省市2万余名音体美教师进行了高端培训,积累了丰富的培训经验,塑造了一定的培训品牌。

二、培训理念和培训目标

根据“国培计划”有关“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和“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相关文件,在总结前期“国培计划”培训经验的基础上,确定“国培计划”小学体育教师示范性项目远程培训理念和培训目标(表1)。

三、培训课程内容

围绕新修订的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针对义务教育体育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按需施训。培训重点包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理念及方案介绍,修订后的体育学科课程标准结构与内容解读,新课标案例分析,新课程培训的设计与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等。根据培训目标的要求和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培训设置了核心引领模块、专业指导模块、线上交流模块、实践操作模块四个模块,共计50学时(表2)。

四、培训系列教材的编写与特色

篇6

摘 要: 本文以韩国国民大学与韩国社会企业的实际产学结合项目为研究对象,旨在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设计才能,充分地发挥创造力,来帮助社会企业,使设计知识在弱势群体中得以普及,提高社会各阶层对设计的认知,同时向高等院校的设计专业出示一种新的设计教育方式,并提高高等院校、教育机关的社会责任意识。笔者希望本文能在国内各高校设计教学和相关企业形象设计系统开发时作为有效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 社会企业;才能奉献;设计高校教育流程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笔者以韩国设计专门大学院对社会弱势群体(社会企业)进行“知识和才能”支援奉献的实际项目为研究背景,由国民大学设计研究院和社会企业支援部门(SESnet)一起携手完成对社会企业的帮助。与社会企业结合的项目是通过学生的创意才能,以社会奉献为基本出发点,与劳务为基础的一般产学结合项目是有区别的。设计成果可以提高社会企业的竞争力,并通过这样的过程将设计知识在弱势群体中得以广泛普及,提高社会各阶层对设计的认知。同时也是对新的教育方法论的摸索,向高等院校的设计专业出示一种新的设计教育方式,提高高等院校、教育机关的社会责任意识。

此文中记录并整理了社会企业“共同工作的世界”企业形象设计开发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结果。最后笔者希望此论文能够在国内各高校设计教学和相关企业形象设计系统开发时作为有效的参考材料。

二、社会企业概况

通过对社会企业设计的支援,以企业综合形象设计系统为研究的核心,对社会企业的概念进行简单的了解。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是从英国兴起的,目前并无统一的定义。概括而言,社会企业就是其投资主要用于企业本身或者社会。与一般其他私有企业不同的是,它不只是为了股东或者企业的拥有者谋取最大的利润而运作,在中国通常称“福利企业”,社会企业从事的是公益性事业,通过市场机制来调动社会的力量。

社会企业通过商业运作,赚取利润用以贡献社会,所得到的盈余用于扶助弱势社群,促进地域发展及社会企业的本身投资,重视社会价值,多于追求最大的企业赢利。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社会企业是以“利润创出”和“社会目的”同时创收的企业。

1 韩国社会企业现状

社会企业在韩国法律上的定义为:“通过给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服务或就业机会,提升地域居民生活水平等社会目的,并实施财政以及服务的生产、销售等营业活动的企业”。现在在韩国对社会企业的认识还是相对较低,自然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为了支持社会企业创业,韩国政府将推出一系列政策来支持社会企业创业。

2 与设计教育部门相联合的必要性

首先,社会对社会企业的认知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如何开拓销售渠道和宣传问题上,这些将直接制约社会企业的发展、人员招聘、销售等。也就是说,如果对社会企业的认知不足,无论企业生产出多好的产品,有多好的服务,也将会制约社会企业的良好发展。其次,由于社会企业的性质和雇佣人员的关系,社会企业将缺少一些经验丰富的经营者和专业人士、技术。

从以上可以看出,韩国社会企业是需要大量的宣传和多样化的活动来提高社会认识的,这里设计将会起着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很多社会企业刚起步的时候会面临很多财政和资金上的不足,与专业设计公司合作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面对这样的社会问题,国民大学设计研究院作为专门教育机关本着社会意识帮助社会企业完善发展,提高宣传力度和企业竞争力。

三、设计活动的支持与运营方式(以社会企业“共同世界”为主要研究对象 )

“共同工作的世界”企业综合形象开发研究进行了约4个月。通过对“共同工作的世界”企业综合形象设计开发的采访和研究,实际提升企业的形象并以开发新的企业综合形象设计系统为目标。“共同工作的世界”通过SESnet的介绍,在金民教授的指导下,由1名博士、22名研究生组成的设计团队对本次项目进行了开发研究。通过对“共同工作的世界”清扫企业的调查总结出企业理念,通过对国内外同类型成功企业的调查,学习在设计宣传方面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形象的方法和理念。之后展开创意和造型能力开发符合社会企业的综合形象设计。为了使完成度进一步提高,由SESnet的理事,国民大学TED专门设计大学院的11名研究人员和 Humming Company 的3名设计师组成的审查团,对最终结果提出意见并进行投票。

1 设计研究结果

最终在21个候补案中选取11个提

案。提案并不是到公司提交发表的形式,而是以展览的形式出现,邀请社会企业主要负责人前来选取适合自己企业的标志。通过此次展览企业负责人可以更主动地选取设计作品,并可以和设计师们近距离地沟通。

2 设计说明 〖HJ1.75mm〗

图3中,为了体现“共同世界”的〖LL〗企业文化和思想,以加号和除号为设计元素,把大家的努力和力量融合在一起,把爱分享,共同构建一个和谐温暖的社会。标志采用温暖的黄色和橘黄色,橘黄色圆形象征着太阳,用真诚和热情去给每一个消费者带来希望。

四、结论

篇7

关键词:计算机绘图(AUTOCAD) 项目教学法 合理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计算机绘图(AUTOCAD)》是一款优秀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其应用范围很广,所以高职学校的学生学好《计算机绘图(AUTOCAD)》是至关重要的,面对职业学生的特点,我们老师应采用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在教授《计算机绘图(AutoCAD)》这门课程的的教学工作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如何综合运用各种命令来进行实际绘图,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分析和总结各种命令的适用范围及其关系,引导学生掌握其中的技巧。通过多年教授这门课程的经验,我总结了以下的一些方法:

1 树立学生自信心

《计算机绘图(AUTOCAD)》要求学习者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所以在刚开始学习本课程时,我一般是对于本课程的困难轻描淡写,而是强调这个软件在绘图时的准确、快速等优点,给学生自信心。当学生有了学好本课程的自信后,在刚开始学习时让他们先绘制较简单的图形,可以引导学生绘制他们所想到的任何图形,让他们感觉到他们会用《计算机绘图(AUTOCAD)》这个软件绘图了。对于初学者,我们要多表扬,少批评,树立学生学好《计算机绘图(AUTOCAD)》的自信心。

2 运用项目教学法提高《计算机绘图(AutoCAD)》课堂教学效果

《计算机绘图(AutoCAD)》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设计软件,一般的教学流程都是从基础的命令讲解到实例的应用,而学生在学习基础操作之后,面对多而庞杂的实例却不知道如何下手。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堂课下来学生只会做老师演示的命令,不会举一反三,不知道在面对具体工程图纸时应采用什么方式来绘制。

项目教学法的原则是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任课教师对实际工程事例加以分析汇总,改编成教学案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基本的命令,灵活完成分步分解的案例,从而完成最终任务。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活动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中以教师为主体的局面,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项目式教学法的特点是“以做促学”。教师在布置项目任务时,通过相应的讲解及演示,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望。学生在教指导和与同学相互讨论过程中完成自己的制作任务。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有明确的任务目标,一切学习探索过程围绕项目的实施进行,学生完成了项目制作,也基本达到了教学和训练的目标,教师在每次上课过程中通过对作业的点评,把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一些梳理,同时指出学生项目作业完成的不足之处,这样的学习既学到技能又掌握了知识。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在《计算机绘图(AutoCAD))》课程中利用项目式教学法,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加明确,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在项目制作过程中不仅学到了教学课程的内容,还拓展了思维,掌握了学习其他技能软件的自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能把教材上的知识跟实际应用联系起来,综合就业能力得到提高。但与此同时,利用项目式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它要求教师有良好的专业设计和操作经验,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3 合理综合教材及习题册

大多数从事《计算机绘图(AutoCAD)》教学的教师都会遇到一个难题,即如何选用一本合适的《计算机绘图(AutoCAD)》教材。目前,市场上能购到的正式出版的《计算机绘图(AutoCAD)》教材都有两点共性:一是系统性。即面面俱到。二是理论性。诸如图形变换、样条曲线曲面等占据较多的篇幅,缺少实例。在没有完全合适教材的情况下,我精选了《计算机绘图(AutoCAD)》这门课程的的实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内容、重点、难点进行筛选、综合,查找大量的资料,累计多年的教学成果,对每个章节的内容都认真进行了上课案例和实践内容,自编了上机实习习题,让学生从练习画简单的平面图形开始,由易到难,由练习使用常驻菜单、应用主菜单中的常用命令,逐渐掌握。在课堂上给学习讲解,在实验课上给学生实践,并加强了实验教学环节的练习。

4 巧妙应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由于《计算机绘图(AutoCAD)》这门课程的自身特点,采用一体化的教学,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教学信息,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并能实现老师讲的学生当场就练习,《计算机绘图(AutoCAD)》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有足够的上机时间。采用一体化的教学,边讲边练,练中学、练中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特长,采取技能训练为主,理论讲解为辅的教学方法,忌占用过多课时讲解或要求学生死背屏幕界面、基本操作、绘图指令、编辑指令等等,并鼓励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多想操作道理,多总结操作经验及多练操作步骤,让学生在画图过程中逐渐掌握计算机绘图的步骤和方法,掌握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

5 综合课程的习题及问题

篇8

一、首先设计好灵活有趣的教学目标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一个“活”的教学目标,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努力,方向明确,学得有趣。例如,在六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WORD的操作,我课前就把本节课教学目标设计好,并把目标分成一个个具体的环节,明确了这节课要达到哪个环节。上课时,我首先向学生出示了一些生动的例子,从最简单的文章到复杂的文档,学生看了以后很好奇,并迫切地问:“我们也能做出这么漂亮的文档来吗?”待学生有了疑问后,我接着开始实施具体的教学环节。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分别要求,因材施教

学生之间总有差异,为避免一些学生“吃不饱”,另一些学生“咽不下”的情况,必须因材施教,实行个别化教学,尽量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例如,要求学生设计制作一张贺卡,教师不要定太多的条条框框,应该让学生尽情自由地去发挥,使得好的学生可以精益求精,较差的学生不会因为无法完成任务而失去信心。教学过程中要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获得的教学效果会大不一样。

三、实行分组评比教学,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在教学时,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是好生和差生的组合,这样可以让好生帮助差生。在小组之间开展综合评比活动,对任务完成得又好又快的小组奖励一面红旗,对任务完成得又好又快的个人加一颗红星。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且教师也不用花很多的精力去维护课堂纪律。

四、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出来担任“小老师”,帮助老师辅导和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结果许多学生都主动站出来帮忙。学生之间接触方便,语言贴近,更容易沟通,利于互教互学。教的学生可以巩固和提高所学的知识,训练自己的逻辑表达能力。学的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和问题,进而能跟上全班的步伐;而教师则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引导。

五、注重问题解决过程中思考与设计环节的训练

“授人以鱼,未若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做,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思路。真正让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就是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设计。对于这一点,我在教学LOGO语言时深有体会。班上大多数学生只重上机,不重思考和设计。比如画一个复杂的图案,其实它是由一个或几个基本单元结构通过演变组合而构成的。解题时首先要知道分解这个复杂图案,要弄清楚它是由什么基本单元结构构成,单元结构是如何通过演变组合而构成复杂的图案的,所用的基本单元结构的命令怎么写等问题。在思考、设计以上问题之后再上机。通过几次失败的教训,学生学会了在上机之前多花时间去理清思路,打好解决问题的大体框架。弄明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并增强了学习的信心。这样,在上机的时候可以少走弯路,节约更多的时间,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

六、加强学生上机练习环节的训练,培养学生实干和创新精神

计算机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其特有的实践性决定它的教学不宜单靠讲授来完成。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在教给参数赋值的内容时,先简单地讲解了参数赋值命令的格式、功能及注意点,然后出题让学生思考后上机练习,看能否画出图形,把大部分的时间留给了学生。遇到困难时,让学生自己找原因,对设计的过程不断地调试和修改,而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和必要的总结。这样较难的原理教学变得有趣易懂了。

计算机也是一门创新性很强的学科。让学生边动脑边动手,把原先设计与思考的东西展示出来,通过不断的对比和修改,把原先思考与设计环节预料不合理、不充分、不完善的地方纠正过来,对自己的设计作不断的修改和完善,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例如:我在教由十个基本模块组成的七巧板LOGO拼图时,针对千变万化的七巧板特性,让学生上机写程序,看能编出几种美丽实用的图案,然后让学生之间互相评比一些比较有个性的作品,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的认识,从而增强学习新知的愿望。

七、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单纯让学生学会计算机操作,而应与其他学科学习、课外活动、日常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比如,学习键盘操作时可以和英语学习相联系,学习画图时要结合美术知识,文字处理可以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网络教学可以和查找资料、写信相结合……甚至可以请美术教师、语文老师、自然老师等参与到信息技术课堂。另外,把理论课和实践课穿插安排,一些基本知识可以采取教师讲解的方式,而更多的知识则需要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不断的探究获得。

八、做好课堂教学评价

篇9

关键词:工作过程 中职学校 畜牧兽医 《猪病防治》课程

《猪病防治》课程是畜牧兽医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专业课,是融猪生产学、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寄生虫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致力于解决养猪生产和猪病防治过程中提高养猪技术,预防猪病发生及防控猪病的难题,与养猪业的发展、猪肉食品安全、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紧密相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是中职教育改革的要求,利用我校建立示范校的契机,畜牧兽医专业对《猪病防治》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从现代养猪业需要入手,以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为主线,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适应现代养猪业和新农村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积极研讨、设计并实践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

一、《猪病防治》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只有对工作过程实施系统化设计,才能在满足社会或职业的需求的基础上满足个性化教育的需求,进而实现个体在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

(一)设计理念

《猪病防治》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理念将突出以下几点:

1、以职业教育为出发点,理论和实践想结合。以理论知识满足工作需要为前提,少而精,压缩猪病防治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将一部分课堂理论教学放在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中完成。

2、以真实工作过程为基础。注重课程与企业、行业的联系,使课程内容符合实际工作需求。

3、突出优势,有所侧重针对性强。分析畜牧兽医高职学生的优势,典型专业技术岗位的特点,对准市场压力拓展就业,对准市场需求办专业,对准猪病防治岗位设课程,对准职业能力抓教学,对准创业育人才,把侧重点放在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4、校企合作,按市场需求设计。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依据企业需要什么知识,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去设计课程。与企业联手,做到与企业零距离的接触、交流、合作,互利互惠,共谋发展,企业给学校提供实习场所,学校给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5、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采用引导式教学,通过大量的课程讨论、分组协作和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认同感,是一种探究性的教学。让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开展社会调查、行业调查、市场分析、就业分析、职业资格培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猪病防治》课程设计的针对性

第一,教学内容针对养猪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猪生产岗位猪病防治工作任务的需要设计。第二,针对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操作脱离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满足工作需要为原则,避免平辅直叙的冗长讲授,增强教学趣味性,将课堂教学融入实践教学。第三,针对畜牧兽医中职的特点,加强防治病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做到实践技能操作娴熟。第四,针对猪生产过程不同于其它行业的特点,课程教学围绕猪这一活体动物进行,首先让它存活下来,不要发病死亡,在此基础上再探讨猪的生长与效益问题。第五,针对养猪行业脏、累、臭的特点,注重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学生不怕脏、不怕累、能吃苦的爱岗敬业精神。

二、《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内容编排

1、设计方案模式。在《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内容编排时,根据前期行业、企业调研,基于对养猪职业人才的能力素质需求,在课程开发设计过程中,广开思路形成课程开发设计方案。可以工作项目为载体,按照生产环节设置学习情境根据猪场生产与管理各岗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典型工作任务与项目搭建课程结构,以场、种、养、管、防、治工作项目和实际生产工作环节发生顺序设计学习情境,按中等职业教育注重技能培养的要求和特点,结合现代养猪生产与猪病防治的临床实践,吸收先进成熟养猪技术与成果,优化重组设计课程内容。

2、理论与实践课时安排比例合理。例如,总学时126学时,理论教学52学时。多媒体教室上课,有实物和标本,边讲边展示;实验室上理论课,先讲后做;养殖示范场上理论课,边做边讲,实训场(种猪场)上理论课,讲讲做做,做做讲讲,汇总共性的问题,集中在课堂上再讲。实训教学安排40学时,兽医站实习教学30学时,通过兽医站门诊病例治疗的实习,弥补一些见不到的病例。肉联厂实习教学30学时,在肉联厂屠宰加工过程中,学习对猪传染病、寄生虫病的检疫和相应的无害化处理。顶岗实习教学34学时,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掌握实际生产中每一个岗位中,常见和多发的动物疫病,如何处理这些疫病。

3、校内和校外实训结合

学校与玉林春茂集团等公司校企合作,他们公司的猪场是按照现代化养猪生产工艺建起来的高要求、高标准的种猪场,猪场设施齐全,场技术力量强,拥有大中专毕业生员工,科研仪器设备先进,为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开展养猪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实训场所。另外,在养猪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直接参与养猪企业的生产管理中去,综合应用在学校所学知识指导实习,验证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想法。通过理论、实验、实训、实习等课程学习后,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综合分析、思考、归纳、总结,提炼精华,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三、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

1、校企合作带动实践学习。2013年我校分别到广西养殖龙头企业广西巨东公司、广西春茂公司、广西扬翔公司进行了校企合作签约、揭牌仪式。这些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在生产第一线实战演练,不但使自己得到锻练和提高,而且给企业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顶岗实习的学生,熟练后能独当一面,成为企业的一名临时放心的员工,学生也还能得到一份报酬。

2、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趣味性

中职学生文化水平相对高职来说不高,所以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学生不易掌握。针对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认知特点,在教学内容中,尽量关注养猪业最新动向和最新实例,如新设备、新技术、新品种、新疫情,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优化考评考核制度

考核检查是评定学生学习效果和对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方法之一,改进考评考核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课程设计时依照突出能力、注重操作、讲究实用、培养创新的原则,坚持知识与能力、人格并重,大力推行多元化考核办法,实行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结合,技能考核与理论考核相结合,校内理论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以此全面考核学生的生产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实践教学的开展,促进教学方法的改变,促进工学结合的实现,促进教、学、做的有机融合,强化学生技能与职业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

自2002年以来,国务院、教育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相继出台多项决定,旨在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而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加,世界贸易地位不断增强,对商贸类各个层次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都已经意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开展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在各自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上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另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通过实践进行探索,如何在实施中少走弯路,需要研究人员进一步探讨。

1 国际商务专业建设现状评述

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国际商务专业始建于2001年,自专业设立以来,学校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积极探索和研究国际商务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发展。2005年,国际商务专业设立校内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重大突破。2010年国际商务专业参加国家级精品课程共建共享课题建设,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取得重大成绩。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国际商务专业与2004年获评省级示范专业,专业教师队伍不断增加,专业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学生双证书持有率逐年递增,就业率不断提高,受到用人的单位的好评和认可。

2 研究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部署,按照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国家级示范学校国际商务重点专业建设,开展基于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2.1 理论意义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对企业人才需求模式调研开展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形成适应学生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新型课程体系

通过对精品课程的开发、校本教材的编写、实训项目的设计、职业守则的编纂,建立以“国际商务业务员”等职业活动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

――适应职业教育发展要求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符合企业要求的专业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开展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设,能够更好的适应职业教育发展要求。

2.2 实践意义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

地处辽宁沿海经济带,大连紧紧围绕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地区经济增长迅猛。对外贸、制单、报关、报检、航运、物流、保险等各类商务专业人才需求量的明显增加。中职院校有责任通过自身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为社会培养更加家具有岗位竞争力的技能型专业人才。

――适应企业用人标准要求

为企业培养专业技能强、职业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是职业院校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

3 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的主要内容

3.1 国际商务专业建设目标

旨在研究国际商务人才需要,按照行业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提高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3.2 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主要研究内容

3.2.1 调查国际商务相关行业(诸如外贸跟单、外贸文秘、报关报检等)对中等职业人才技能水平的要求,以大连地区作为依托,辐射到周边的市区乃至辽宁省、全国的范围;

3.2.2 探讨国际商务专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参照行业要求和企业标准,由国际商务教研室牵头,联合学校培训部、实训部,聘请企业从业人员共同探讨既适合学情又能与企业对接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3.2.3 研究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找到其中的不足

3.2.4 从精品课程建设、校本教材编制、实训项目开发、校企合作开发等方面入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包括调研报告、校本教材、实训项目、精品课程、职业准则、相关论文等丰富的课题材料。

通过讨论和研究,我们认为研究的重点内容是在现有模式下,完善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相关配套的课程体系和实训基地建设,开展项目教学,建设实训项目;研究国际商务专业相关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可行性并建立相关机制。

3.3 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主要依托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校企合作来实现,通过调研、专家参与建设的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重点研究

――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使人才培养完全参照企业模式,由企业人士提供模板,学校依据企业环境系统进行教学改革是本课题要突破的难点之一。

――建立新型课程体系

如何使所开发课程更有效的为人才培养服务,使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有效的结合,是本课题要重点突破的问题之一。

――消除实践教学和企业操作之间的时滞

校本教材的开发、精品课程的建设、教学方法的创新、管理制度的改革等方面都存在着实践教学和企业操作之间的时滞。国际商务专业建设致力于如何消除这一时滞的研究,如何能够做到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内容的完美对接。

专业建设的创新之处

――通过对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联合企业人员及校内相关部门,开发更具企业仿真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从调研入手,分析不足,探讨有关课程设置和建设模式,并联合相关部门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 《国际商务单证理论与实务》2010版中国商务出版社,2010年

篇11

2010年,国家及四川省相继颁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纲要》中,“改革”、“创新”等字眼被不断提及:“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积极按规定开设选修课并逐步丰富选修课设置,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面临这新时代的教育大潮,中学教育该如何抓住战略机遇、促进内涵发展、引领行业动向?结合学校办学特点与当前社会发展,石室中学将改革与创新的落点放在了“课程建设”上,以课程体系的改革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而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任何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问题的解决,重大问题的突破往往带来跨越式的发展。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现在,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或是解决特别的问题,或是特别的解决问题,这些“特别”就在积淀中形成了学校的特色。课程建设亦是如此。

有关课程的概念很多。中国大百科全书给出的定义是:“课程:课业及其进程。中国宋代朱熹曾说:‘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其中‘课程’一词就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在西方,英语‘curriculuum’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现在用来指学校的课程,即教学的内容和计划。”近代学校兴起以来,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为了便于讨论,本文使用如下定义: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实现某种目标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合。

无论何种课程,都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但我们所追求的,应当是所有课程综合效能的最大化。因此,必须构建一个高效、综合的课程体系,以形成教育的合力。这一课程体系,正是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行动轨迹的真实反映。

按照课程分类理论,结合目前学校发展方向,我们构建了具有石室特色的课程体系:

上述课程体系中,除“必修课程”为国家课程,其它课程均为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充分表达自主选择的意愿,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以实现统一与灵活相结合、深度发掘与宽度拓展相结合的需求。

课程建设中,最能彰显学校特色的,应该是学校的特色课程。有生命力的特色课程不是顺势造出来的,而是应学生发展需要生长出来的。我校构建的“创新课程体系”和“国际课程体系”,正是应石室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探索中逐步深入,在深入中逐步建立的。

石室中学是四川省和成都市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试点学校。在陆续建立了创新型拔尖人才的选拔机制、培养机制、评价机制、分流机制、发展机制、升学机制等等之后,我们发现,如何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激发其兴趣爱好并增强其在相关领域的能力,是我们需要突破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瓶颈。为此,我们创建了由“创新人才实验课程”、“国际奥赛与科创发明课程”、“石室讲堂课程”三部分构成的“创新课程体系”。以“创新人才实验课程”为例,我们开设了“拔尖创新人才通识课程”、“拔尖创新人才专业课程”、“走近国家重点实验室”、“经典定律再现”等专题,充分整合资源,为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与此同时,我们还以“国际奥赛与科创发明课程”和“石室讲堂课程”为补充,丰富我校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途径。以“石室讲堂课程”为例,其中包括了“名人讲堂”“心理沙龙”“校友之声”等专题,为创新型拔尖人才提供多维度的成长土壤。

1976年,石室中学成为四川省第一所对外开放学校;2002年春,石室中学成立国际部,与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教育界建立广泛且长期的合作关系;2006年,石室中学被四川省教育厅确定为汉语推广基地;2009年,石室中学与美国合作创办孔子课堂。在此背景之下,石室中学的国际化教育在经历了探索、实践、总结、提升的过程后,最终形成了具有石室特色的“国际课程体系”。“国际课程”中的“A-LEVEL课程”、“北美高中课程”、“美国高中课程”、“加拿大BC省高中课程”,在扩展学生国际视野的同时,也为学生成长开拓出了国际通道。“交流课程”中的“孔子课堂”也是我校的一大特色课程。在成功探索孔子学堂的办学模式之后,我校编写了《中国文化掠影》《汉语乐》《活动课》等汉语推广系列教材,为国外友好学校的中华文化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12

1.构建区域生态精品课程体系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集群内许多学校形成了自己独具优势的精品课程。集群打破了学校间的壁垒,不仅实现了课程资源相互开放、优势互补、共享,而且强强合作、优势整合,不断打造出新的精品课程,构筑区域生态精品课程体系。例如,北京十八中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和中央音乐学院音教系合作,将他们的“新音乐教育”引入教学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了使集群内的更多学生能够受益,十八中将“新音乐教育”课程向集群内的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推广,形成了区域生态精品课程体系。

集群还实行了普职成融通的办学模式,使集群内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融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互配合,采取签订合作协议的弹性合作机制,充分实现精品课程优势互补、共享。例如,将普通校的劳技教室建在职高,请职高老师对普通校学生进行基本生存技能培训、家政培训等。同时,让职高学生也有学习普通校课程的机会,也有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充分调动职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构建区域生态校本课程体系

针对各集群校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集群在特色共享的基础上,实行跨校、跨学段开发,基本形成了区域生态校本课程体系,满足了不同学段、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例如,集群充分发挥品牌社团的示范辐射作用,帮助集群校进行社团建设。北京十八中金鹏科技团选派骨干帮助集群内其他学校组建航模、机器人、天文观测等科技社团,形成了区域生态科技社团课程体系。集群还采取了集群联动的模式开发学生实践课程资源,举行了一系列丰富多采的学生实践活动,形成了区域生态实践课程体系。

3.构建区域生态德育课程体系

集群在德育课程建设过程中,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的生命价值,服务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坚持科学方法,构建了区域生态德育课程体系。例如,为克服家长数量多、差别大,培训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困难,建立了集群家长学校,集中集群内所有学校的师资力量,对家长进行分层次培训,并建立家长培训家长的互帮互助制度,还开展了“妈妈课堂”和“隔辈育人”等课题的研究,使家长掌握了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了家庭教育的质量。家长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教育,特别是使外来务工家长融合进了集群,产生了极大的教育合力。

4.构建区域生态教师课程资源体系

集群打破学校和学段进行教师培训,开发教师课程资源,不仅节省了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培训的效果,形成了区域生态教师课程资源体系。例如,2012年8月举办了方庄集群班主任培训;从2012年12月至今,集群邀请美国耶鲁视线学校对集群的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每周半天。从2013年6月开始,集群邀请人民邮电出版社组织国内知名的传统文化教育专家组成培训团队,对集群地方课程《中华传统文化》任课教师进行集中培训。

5.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打造区域生态国际课程体系

集群打破学校和学段的限制,制定通盘计划,形成了一个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前后衔接的完整的国际理解教育培养体系,走出了一条区域推进、整体打造的区域生态国际课程的成功之路。

6.打造区域生态文化圈,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篇13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不断发展和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我国越来越需要知识面广、数理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金融人才,这对金融学专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相对于财经类院校来讲,工科院校的重点学科是工科,金融学专业起步较晚,教学设施投入相对不足。尤其是地方工科院校,很多还是新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多参照发展比较成熟的财经类院校,没形成自己的特色。另外工科院校的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尤其是本科毕业生在金融领域的社会工作中的覆盖率较低,学校知名度也远不如财经类院校,这使得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环节上相对处于劣势。但现代金融学越来越注重数理模型和数量分析,很多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方法被应用于金融学领域,这也使得工科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具备了很多资源优势,如数理基础雄厚、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资源丰富、与实体经济联系密切、工作作风务实严谨等等。目前工科院校中的老牌名校,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金融学科已经跻身国内先进水平,其他的理工科大学,如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金融学也都具备了一定实力。随着社会对金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尤其是对能够使用数理知识和信息技术开发金融产品的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为地方工科类院校培养具有理工特色的、知识多元化的应用型金融人才提供了契机。

二、工科院校本科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现状分析

(一)工科院校本科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概述

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金融与保险学科组在《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分析》中指出,高校应依据自身优势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理工类大学可发展数理金融和方法论特色。经过几年改革,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突出工科特色,强调金融学与数理方法、工程思维相结合,强调定量分析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加微观金融课程开设的比例,不断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目前一些理工类大学的金融学课程体系已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优化,主要表现为强调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调金融学与工程思维、数理方法的密切结合,以及强调金融实践课程的教学。

(二)辽宁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现状

从辽宁省来看,开设本科金融学专业的9所理工类高校也在进行着课程体系的优化。其中走在前沿的如大连理工大学,依靠学校深厚的理工背景,使金融学和数学密切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数量分析能力,同时注重双语教学,培养国际化金融人才。目前大连理工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已经形成逐层推进的包括数理基础、国际化(英语能力)、金融专业知识、金融专业实践和金融专业拓展的五大模块。辽宁工业大学本科金融学专业是新设专业,也在不断地进行课程设置体系的改革和优化。为了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迫切需求,我校金融学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成长创新型、国际视野型和综合应用型金融人才。本科教育是一种专业基础教育,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我校金融学本科专业将培养重点放在具备优良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专业复合人才。知识结构实现“经济理论+金融理论+金融投资实务”三位一体,能力结构实现“获取+应用+创新”层次递进,以保证优良的综合业务素质。在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下,我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目前优化为四个模块:综合素质培养教学模块;专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块。综合素质培养教学模块包括外语必修、计算机、数理分析方法、管理学科基础、法律基础五个子模块,共80学分,约占总体课程设置的41%,充分符合了本科阶段通识教育的要求,知识结构全面合理。子模块课程依托学校公共基础课平台,逐渐从基础教育必修课程过渡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和专业课程。外语必修模块课程包括大学英语、金融英语、经济预测与决策(双语)等;计算机模块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技术及应用、金融电子化等;数理分析方法模块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管理学科基础模块课程包括管理学、会计学、信用管理概论、企业信用管理等;法律基础模块课程包括经济法、国际商法、金融监管学等。此外,学校其他院系和其他专业教师还未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公共选修课,目的是拓展学生视野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专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共75学分,由专业必修课模块和专业选修课模块组成,约占总体课程设置的39%,约占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的66%。由宏观金融课程和微观金融课程组成。宏观金融类课程以宏观经济学、金融学等为核心展开,包括中央银行学、财政学、保险学、国际金融学等,注重金融理论的夯实,微观金融类课程以金融市场学为核心展开,包括金融投资学、投资银行学、金融衍生工具、金融工程、国际结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信用风险管理、财务管理、公司金融、资本运营、基金管理、财产保险、人寿保险等。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将根据实际需求,在规定的学分内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专业能力培养模块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投资、风险管理、金融产品等各类业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广泛的专业基础知识,形成适应性较强的、灵活的专业能力,为后续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共36学分,由金融基础技能和实务技能模块组成,约占总体课程设置的19%,占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的32%。专业基础技能模块包括统计软件实训、会计模拟实训、社会调查、商务礼仪等,金融实务技能模块包括国际结算实训、保险业务模拟实训、财务管理综合实训、金融投资综合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主要培养学生的金融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共2学分,重点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这个模块约占总体课程设置的1%,约占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的2%。具体包括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如挑战杯大学生学术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参加研究性学习项目;参加专业能力竞赛;进行社会调研及学术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参加开放性实验;创业实训等。这一模块为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培养创新精神提供了有效的平台。经过几年的研讨与改革,辽宁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不断地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优化,然而,就目前改革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比改革效果好的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程体系中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突出,外语必修模块和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投资、国际信贷、国际税收、国际经济学等课程脱节,双语课程开设不足。其次,数理分析方法模块与计算机模块突出了工科院校特色,但与金融学专业的融合度还不足。第三,专业选修课程虽在更新,但课程种类不够丰富。第四,实践和创新模块比例有增加的空间。结合我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情况,并借鉴老牌名校的建设经验,提出优化工科院校金融学本科课程体的具体建议。

三、进一步优化工科院校金融学本科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总体思想

工科院校优化金融学本科课程体系应立足于本科阶段培养通识人才的大目标,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及专业基础知识的夯实。同时充分利用工科院校的数理、计算机等资源优势,努力培养具有扎实数理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后续可塑性强、适合不同层次需要的成长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二)具体建议

1.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强调知识结构体系的全面性。在金融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传统金融正在演化为以电子信息化、系统工程化为特点的现代金融。金融学科的发展特点要求金融人才的培养要强化外语、数学、法律和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学习,尤其是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更要突出自身的数理优势。同时,本科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阶段,仅仅通过四年的学习不可能掌握金融专业全部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很重要。建设金融学本科课程体系时注重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提高知识综合化程度,有利于增强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再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辽宁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块体现了金融专业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进一步优化时可以考虑在高年级开设一些与数理、计算机知识融合度更高的选修课程,如金融计量学等。同时提高英语与专业融合度,如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投资、国际经济学等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增强学生国际化程度。

2.注重宏观金融课程和微观金融课程的平衡,突出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灵活性。金融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就是以宏观金融课程为基础,如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保险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等,培养学生宏观思维和分析能力,夯实专业基础理论;以微观金融类课程为核心,丰富如商业银行经营、金融市场运作、公司金融、金融工程、风险管理等方向的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学习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设计、开发、经营、评估等实际工作做好铺垫。

3.注重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程的调整,体现课程体系的灵活性。金融学科涉及领域广,发展迅速,因此金融学课程体系设计应具有灵活性,课程种类门数应具有可调性。金融学专业课程相对其他专业多,进一步优化时可以考虑压缩专业必修课程门数,做到少而精,减少学生考试负担。同时大大增加专业选修课门数,配合科学的考核办法,让专业选修课程成为学生提高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专业选修课程随时更新,以增加学科的前瞻性。如果工作量大,师资有限,可以考虑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与其他院校合作,跨校选修,或者使用国内外的慕课平台。

篇14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对当前的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茶叶生产加工专业教育进行各种改革,诸如对茶叶生产加工专业内涵的改造、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课程设置的改革、实践课程的改革及目前围绕茶叶生产加工专业进行的各种相关改革,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茶叶生产加工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通过对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课程体系过于学科化,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从目前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看,主要是实际应用型人才,要求动手能力较强、有一定专业知识、知识面宽。从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要素构成来看,具有明显的专业性色彩与学科性[1],总体结构上学科化特征明显。

1.2课程体系过于刚性,缺乏弹性机制

从课程体系目标来看,现实过程中课程目标缺乏动态的课程体系[1];从课程体系结构看,选修课开设的比例不够,未能充分构建个性化课程体系;从课程体系的实施来看,课程体系存在忠实取向,缺乏反馈机制,还需要不断完善。

1.3课程体系缺乏特色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的课程目标未体现独具特色的个性化目标,难以适应当地产业布局以及茶产业人才的需求。要对当地茶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实际,制定学校的特色课程目标。

1.4课程体系国际化程度不足

近年来,全球趋势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社会广泛需要具备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国际商贸相关法规知识的从业人员。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国际化程度不高。

1.5实践课教学有待改善

实践教学是高校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往往按照课程体系进行安排,而实践性教学受教学计划和茶树生长季节性的双重限制,原有的教学安排很难让学生观察、了解茶树的整个生长周期,也就使实践教学计划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另外,实践教学往往只重视教学环节的布置,而忽视实践过程的指导和管理。

2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2.1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培养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性质、形式、内容和方向[2-3]。其逐渐演变为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不仅成为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南,同时也提供具体的教育预期和标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是专业课程体系的方向和归宿。构建或改革课程体系,都是为了满足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衡量某种课程体系合理与否,主要就是看它是否能满足其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目标的确定,必须明确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是培养目标实现的内在动力[4]。

2.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其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教学双方的交流与互动是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5-6]。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也应当及时反馈,形成良性互动,从而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效果。具体实践中,教师首先介绍课程的内容、任务和考核方式等,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自愿分组,通过学习小组的方式进行学习;实训教学中,也是按项目进行分组,按步骤完成项目,先是计划,然后是实施,最后进行检查与评估。

2.3实验课程的改革

现行实验课程的主要问题,一是实验内容过于陈旧,与专业课程的联系不够紧密,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难以激发其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加强对实验课程的改革,更新实验内容,加强与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课程的联系,以适应当前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的不断更新,得到学生的认同和主动参与。二是实验课程之间相关性较低,学生只能学到一些简单的实验技能,却缺乏综合运用各种实验技能进行实验研究的能力。因此,必须大量增设综合性实验,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三是验证性实验过多,探究性实验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精神。因此,应该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重,增加探究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以促进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4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材内容

刚毕业的学生往往不能快速适应工作需要,感觉自己知识面偏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较差,这反映出学校教育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培养欠缺。因此,应当对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通过精选课程内容,增加综合课程,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更新,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拓宽其知识面,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5改革考核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对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课程考核进行改革,考核改革的关键是命题。应当以实践考核为主,注重能力考核,而不是只看结果,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实践中,将期末课程考核分为2个部分,即实际操作考试和口试,在形式上模拟职业岗位考核,考试题目、内容与考试大纲保持一致,从而实现对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

3参考文献

[1] 叶素梅.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2] 曹敏建,郭玉华,刘恩才,等.设施农业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2004(2):66-68.

[3] 齐绍武,刘逊,屠乃美.构建设施农业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2001(4):55-57.

[4] 金文林,赵波,白宝良,等.农事学:实践性教学课程的设立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1(4):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