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程建设建议范文

课程建设建议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课程建设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课程建设建议

篇1

关键词:精品课程;信息化;教育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制定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各高等学校都纷纷把建设精品课程列为重要计划,不惜资金制作精品课程,都想在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急于求成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质量何在?效益何存?如果不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谈何精品?如果只为了贪图形式上的虚荣,岂不是劳民伤财?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呢?怎样才能真正开发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呢?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是值得我们为之探讨的话题。

认清目前教育信息化的趋势,

思想上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

随着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主要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学内容都面临着激烈的挑战,Internet的普及,远程教育网的开通,以及校园网的建立,为学习者充分、便捷地获取、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创造了条件。人们可以遍访名师,自主选择专业,自己制定学习方案,教育的权威被打破了,尤其知识的垄断被打破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将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再是知识灌输的对象,而是要主动构建自身内部心理,处于主体地位;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学习途径多样化,学习环境虚拟化。这必将引起教育的全面变革以及教育机构的重组和社会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成为教育急需探讨的问题,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由传统的教育走向现代化教育的问题。而教育信息化,首先要教育资源信息化,精品课程是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正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推进教育信息化。

吃透教育部精品课程评估体系指标,

把握好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是教育部正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接着又出台了《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先后有2004、2005年度、2006年度的评审指标体系,这些指标有年度之间的联系与差别,同时反映出对精品课程探讨的不断完善,但总的说来,都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教材建设。五是实验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六是机制建设。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等。可见,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是我们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行动指南,是我们要为之努力的目标。开发精品课程以《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2006年度)》为依据,评估方案分为综合评估与特色及政策支持两部分,采用百分制记分,其中综合评估占70%,特色及政策支持项占30%,综合评估指标共分为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是:教学队伍占20分,教学内容占23分,教学方法与手段占24分,教学条件占15分,教学效果占18分。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分二级指标,这些评估指标对我们开发精品课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每一个指标也是我们要为之奋斗的目标。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2006年度)》,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在建设精品课程之前,应该先要吃透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尤其要吃透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明确奋斗目标,同时,建设的网络课程要符合《国家精品课程上网技术标准》,如果达不到技术标准,那么就很难实现网络共享。

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化思想的

师资开发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没有一支具有现代化思想的师资开发队伍,就不可能制作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和应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精品课程建设的速度和质量。现代教师不仅仅要精通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具有现代化教学意识,具备现代化教学的知识和能力,既要有使用硬件的能力,又要有独立制作出良好教学课件的能力。因为,他们要利用计算机教学平台,搜集下载相关的教学资源,然后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并熟练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因此,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面对WTO对教育的挑战,必须有一批既有强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又有能够熟练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巧妙整合起来,能理解和适应网络课程,并能参与网络课程制作的优秀教师队伍,依靠这支队伍才能创造出符合现代化学习需要的优秀网络课程。

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学校硬件配置

硬件设施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保障和前提条件,硬件配置太低,就无法制作出符合技术要求的精品课程。在制作精品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摄像机、采集卡、计算机硬件、软件等等一系列的相关设备设施。如果这些设备配置太低,制作的效果与质量就难以保证。比如,如果摄相机的像素太低,视频画面就会不够清晰,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计算机硬件配置太低,一些对系统要求较高一点的软件运行速度就缓慢或无法正常运行。迄今为止,资金一直是困扰我们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大问题。很多学校由于资金短缺,硬件配置得不到改善,建设精品课程就成了一个难题。《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中“教学方法与手段”就占了24分之多,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善,就必须改善教学设施设备,开展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需要配置较好的投影仪、计算机、视频展示台、音响设施等等,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想办法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硬件配置状况,这样才能为建设精品课程提供硬件保障。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育技术是关于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与更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技术主要有:视听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压缩与解压缩技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这些技术应用的理论与实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加强教育技术培训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建设精品课程的能力,使建设的精品课程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更加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的需要,从而有助于提升精品课程的内涵。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出现了“知识爆炸”的局面,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成为时代的需要,只有不断的“充电”,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使教师在掌握好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也掌握好现代教育技能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不仅“能教”,而且会“会教”。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培训新教师的时候,开展教育技术的培训,但普遍只重视了对多媒体设备设施的开关与保养问题,忽视了对全新教育理念的传播,忽视了教学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培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就应该加强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理念的教育,加强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作为教师,如果只具备专业知识,不具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掌握教学设计的思想与方法,其教育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建设精品课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的情况下制作出来的精品课程其质量是值得怀疑的。不少学校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网络课程游离于教育教学规律之外,一个学校或一个主持人不顾硬环境和软环境的限制,盲目上马,结果网络课程变成是课本、黑板和教师讲课的网络表现形式而已,花了不少钱,建起的网络课程大多无人问津,更谈不上什么精品。所以,建设精品课程之前,先要制定好对策。本文从以上五个方面探讨了建设精品课程的对策,希望能为建设精品课程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2

>> 浅谈海洋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改进与提高无机元素化学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关于提高农村化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 关于结构化学课程教学的若干思考 关于结构化学课程改革的探讨 结构化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对大学化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关于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蓝色产业调研及海洋化工专业群建设初探 关于化学课程无机化学实验部分校本教材的开发 提高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无机化学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改革的体会 融合到课程群建设中的环境化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提高化学实验室建设的几点建议 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广西海洋化工产业发展研究 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优化改革分析 关于高职院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关于高职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小议化学课程中的德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向云波,徐长乐,戴志军.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初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

[3]张正斌.海洋化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4]陈敏.化学海洋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5]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高等地球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6]国家海洋局908专项办公室.海洋化学调查规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篇3

【关键词】遗传学 网络 课程

【基金项目】《遗传学》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南京师范大学重点项目)和遗传学研究性教学(南京师范大学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01-01

1. 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1)遗传学教学的重要性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一门学科,是生物科学中一门体系十分完整、发展十分迅速的理论科学,对探索生命的本质,推动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学科,对动物、植物、微生物育种以及遗传疾病防治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2)遗传学网络课程的必要性

从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至今,遗传学已从个体水平向细胞、细胞核、染色体和基因层次纵深发展,衍生出许多新的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目前生命科学发展迅速,人类和水稻等基因图谱相继问世,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遗传学的研究范畴大幅度拓宽,研究内容不断深化。尽管传统遗传学教材为了适应其发展,也作出了相应的内容扩充,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时数的安排上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光靠书本教材组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遗传学应该按照其自身的发展和固有的内容体系进行组织,应体现遗传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这样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及时地更新其内容,然而传统教材很难满足如此要求。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在专家学者的努力下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网络课程逐渐成为高校遗传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个趋势,因此建设遗传学网络课程有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轻松呈现教学内容,同时还具有容量大,可供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既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又为协作化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遗传学网络课程的作用与特点

随着遗传学科的快速发展,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研究成果日新月异,建设遗传学网络课程在遗传学的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改善教学质量

借助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和交互性,可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学时被压缩、内容相对局限、师生交流少等缺陷。例如:教师将授课讲稿要点放到网上,供学生在线浏览,解决了学生不能同时兼顾听课与记笔记的难题;教师也可将一些参考资料、补充习题或辅导材料放在网上供学生自学,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邮件或网上论坛,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并获得解答,有利于师生的交流和互动。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个人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加上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已使学生具备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条件。而且,网络教学形象生动、图文并茂、色彩鲜艳、信息量大、视听一体,比较符合新一代大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是他们乐于接受的一种知识获取方式。因此,开展网络教学将网络引入课程的教学体系,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3)有效补充教学资源

随着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高校的阅览室、图书馆、图书资料等硬件设施在不断改善,但是这种改善与招生人数快速增加相比,显然是远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遗传学网络课程是解决遗传学教学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既能成为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也适合在学校内开展网络选修课程,使更多的学生能选修到遗传学这门课程,学到更多遗传学的课程知识,充分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遗传学网络课程的建设是提高遗传学教学水平和适应教学发展的一种手段。

(4)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网络课程的建设,不仅方便了本校学生的学习、师生之间的交流,也能通过网络课程开展远程教学,交流教学和学习的经验和体会,分享用于教学的各种资料,而且使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也能够分享各种优质的教学资源。把优秀的教学资源和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同行进行交流,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实现优势互补。

3.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国的很多高校都建立了遗传学的网络课程,但是我们在比较、调研和分析之后发现,这些网络课程在促进和推动遗传学教学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网络课程、网络课件、网络教材的混淆

在已经建设的遗传学网络课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错误地将网络课程与网络课件的界定混淆,有时被认为是同一个概念;更有人把网络课程理解成教学内容的简单罗列,未能根据遗传学的需要,及时地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2)缺乏互动性

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网络课程不仅是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更是能方便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然而目前的一些网络课程仍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教学形式单一,师生之间的互动平台不够完善,互动平台上很少有人发问,回答问题的老师就更少了,讨论版块也没有讨论的话题,没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表现形式单一

教学内容的呈现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电子书本,二是PowerPoint课件,三是主讲教师的讲课录像及讲稿。就是这么一些简单的资源,打开时还需要密码,或者只能打开其中的一部分。既没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也没有实现资源共享。

4.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基于上面的调研分析,我们认为在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方面应该突出如下重点:

(1)加强教育技术培训,帮助教师改变观念

遗传学网络课程的建设如情境设立、学习策略的选择等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因此要建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首先要解决的是转变教师对新信息技术的态度问题,让教师了解新信息技术,了解网络教学,并积极参与网络教学。如果教师不能接受新的技术、新的事物,很难开发出高质量的课程,也难以实现大规模的高质量的网上教学。

(2)及时更新,加强管理

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固然重要,但之后的更新更为重要。学校在开发网络课程后,需要安排专门的团队对此课程做定期的维护,各任课老师也应该定期上网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回答,最大化地利用网络资源。

篇4

关键词 高等数学 课程 建议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新军革的发展对军事后勤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数学学科的发展,数学具备了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其内容更丰富、方法更综合、应用更广泛,使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必须更加注重培养学员的数学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思维能力。

1课程地位与性质

《高等数学》课程是学院本科教育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程,是学员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相关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基础,对于学员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不仅要遵循数学学科发展规律,更应遵循军事人才培养规律和成长规律,强调从学员既有生活经验和数学基础知识出发,让学员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员获得对高等数学应用价值理解的同时,发展学员的思维能力,增强运用高等数学工具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学员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高等数学》是学院各专业本科学员的必修考试课,是核心基础课程,对于培养高素质军事后勤人才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课程主要特点与基本原则

2.1主要特点

《高等数学》课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内容的基础性、理论的思想性、应用的广泛性等方面。

(1)内容的基础性。本课程的许多概念、结论、方法是学员学习数学众多分支的基础和支柱,比如极限、连续、微分、积分等概念,不仅在本课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也为整个“现代数学”和其它学科提供理论、思想、方法。

(2)理论的思想性。高等数学的思想从本质上讲是极限思想,而极限从数量上刻划了“从量变到质变、从有限到无限、从近似到精确”的过程,这是有别于传统思维方式的一种重要的数学分析思维方式,也是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在思维方式上的本质区别。对形成理性思维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应用的广泛性。高等数学的许多理论和方法具有深刻的现实背景,可以直接为研究实际问题提供工具;另一方面,高等数学已渗透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并为它们提供语言、概念、思想、理论和方法。例如系统管理、经济分析等计算机集成系统,其核心技术和主要组成部分都是以高等数学为基础的“数学技术”。

2.2基本原则

(1)培养科学素养。通过揭示数学文化的精神和智慧,加深学员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内化和激活,培养学员数学素质,使学员领会数学的思想和精神,初步形成严密而精确的思维习惯,养成学员真诚、正直和坚韧的个性特征;通过了解微积分发展史,培养学员追求真理的科学理想和献身科学的牺牲精神,使学员具有科学的成败观和探索科学疑难问题的信心、勇气,养成学员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科学品格;通过介绍数学重要科学成果的发现过程及其向经济管理的渗透、融合等,培养学员怀疑与批判、探索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员创造欲望,使学员勇于和善于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见解;通过引导学员认识数学理论的简单、对称、完备、统一、和谐和奇异等内在美,培养学员的科学鉴赏力、洞察力和审美观,使学员追求科学美感,升华学员高尚情操,唤起学员求知欲。

(2)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形成的过程是与数学教育同步的过程,《高等数学》课程是其中重要一环,注重提高学员的数学思维能力。学员在学习高等数学和运用高等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本课程的教学应引导学员对客观事物特别是经济与管理科学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这有助于学员形成科学思维能力。

(3)倡导多种学习方式。重视开展启发式教学,引导学员思维方向,拓宽学员思维空间,启发诱导学员思考,鼓励学员大胆提问,发表不同见解。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学员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员学习的主动性,使学员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员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高等数学》课程应体现“数学建模”思想,通过介绍经典经济数学模型,激发学员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让学员通过建立和应用经济数学模型,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应加强对学员自主学习的指导,让学员通过分析和归纳,去发现、研究问题,逐步提高学员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4)注重培育数学应用意识。《高等数学》课程应反映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使学员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员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5)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所以,应帮助学员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为此,《高等数学》课程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并在适当的内容中提出对“数学文化”的学习要求。

(6)实施科学的《高等数学》学习评价。学员学习效果的评价既要关注学员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员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考察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核学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实现由重记忆、重继承向重运用、重创新的转变。

(7)积极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的黑板、粉笔等多种教学手段,形象生动、清晰易懂地展示数学思维过程,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增大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效果。完善校园网络课程建设,满足学员自主学习要求。

3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为实现本课程的目标,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建议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教员在组织教学的教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教学规律,创造性开展教学。下面就教学方面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议。

3.1落实课程理念,倡导探究式学习

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对学员的科学素质的培养。科学素质是指学员将来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能较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的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倡导探究式学习,对我们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当贯彻在我们的全部教学活动中。

倡导探究式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员的问题解决能力,因此仅仅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就不能有效地达到目的,必须改变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改变学员的学习方式。

倡导探究式学习能使学员既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发展了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还将使学员的学习过程更富有个性化,对情感的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树立,都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2明确教员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强调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员之间互动的过程。教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一切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以学员为中心的基础上。要正确认识学员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员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员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信心。而要体现以学员为中心的理念,首先要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学员的创新精神,其次要让学员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最后要让学员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这就要求教员在教学过程中尽力帮助学员自己进行知识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即教员要引导学员自己去认识和发现知识,认识和发现科学的方法,创造和实现知识与科学方法的应用。为此,教员就要精心设计每一次的教学活动,要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课程的不同内容以及不同的目标要求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或讲授,或讨论,或课题设计,或问题解决,或设立情境。

3.3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组织教学,创立良好的教学环节促进“问题解决”的实现

教学的问题可分为概念问题、方法问题、计算问题、推论问题、应用问题以及实际操作或模拟实现等问题。教员组织教学就是要引导和帮助学员,或激励和启发学员一一解决这些问题。要让学员置身于问题之中,获得问题解决的成就感,也有乐于和敢于面对新问题挑战的紧张感。这可以大大提高学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应用的能力,知识拓展的能力,以及总体把握的能力;而且这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科学素质有极大的帮助。

为促进“问题解决”的实现,必须创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突出功能就是信息交换量大,而且实时快捷,另一个突出功能就是形象直观,易于接受。另外设立相关资料库、报告会、专题讨论、分组讨论等都是可考虑采用的手段。

4课程考核评价建议

课程考核评价应遵循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对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综合评价。

4.1恰当评价学员的知识和技能

在评价学员的知识和技能时,以课程标准制订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标准,考察学员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应该注意的是《课程标准》是学员学习应达到的目标,应允许一部分学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

评价应结合实际背景和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对学员的评价应当更多地关注其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

4.2注重学员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评价

学习方法与学习的过程、阶段、心理条件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蕴含着对学习规律的认识,而且也反映了对学习内容理解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它还是一种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风格。

学习方法是学员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和途径,是学员在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过程中所采取的基本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学员如何学习,遇到问题如何解,学员如何主动地吸纳知识,显得极为重要。

4.3注重评价学员的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和应用能力

非数学专业高等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评价一个学员,不仅看他的知识量,更要看他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4重视评价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高等学校的学员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主动的探究意识,他们中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性、积极性,有待开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并且注重对学员这方面的评价,以进一步推动这方面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一、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产生背景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项目于2015年4月启动,历时一年多。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是为了深化全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进高色多样化发展。目前,首批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处在中期建设阶段,第二批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名单已经评审公示,这就需要进一步理清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标准与策略,进一步完善管理与指导机制。

二、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从评审立项的结构布局以及项目建设的进展状况来考察。

(一)精品选修课程的立项分布

1.按课程类别分类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分为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兴趣特长以及知识拓展四个类别。从表1可见,课程类别分布极不平衡,其中兴趣特长类和知识拓展类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80%以上;社会实践类和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是实现普职融通与改进学习方式的有效载体,由于申报数量过少,导致立项比例不足20%。

2.按区域布局分类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评审在注重质量优先原则的基础上,同时关注区域协调发展。从表2可见,课程区域分布不太平衡,其中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约75%;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由于申报数量过少,导致立项比例约25%。

3.按城乡布局分类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是促进学校特色内涵发展的有效载体,为此就必须考虑项目的城乡合理布局。从表3可见,项目城乡分布极不平衡,其中首批城市高中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90%,第二批立项比例降为81%;农村高中由于硬件不佳以及师资力量欠缺,加上成果意识淡薄,申报数量不足、水平不高,导致立项比例偏低。

4.按学校类型分类

全市普通高中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数量相当,但重点中学集聚着优质的办学资源和条件,办学水平与质量也明显高于非重点中学。从表4可见,重点中学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80%以上;非重点中学立项比例不足20%。

5.按学科划分分类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旨在为全市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选修课程体系,为此就必须兼顾学科协调发展。从表5可见,学科分布存在较大差距,体育与健康、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通用技术等学科立项数量较多,而化学、物理与生物等学科立项数量则较少,这与教师的固有思维息息相关,高考学科教师常常只注重必修内容的教学,不善于去挖掘相关学科的选修教学内容与方式。

(二)精品选修课程的建设情况

1.多数学校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基础较好,课堂教学水平较高

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以来,各普通高中学校充分释放师生的课程开发权,积极开设校本选修课程,不断加强选修课程评价。从课程师资与水平、课程定位与价值、课程纲要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支持与保障等维度出发,确立了精品选修课程的立项名单,这就确保了精品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前期建设基础。从调研反馈的情况来看,多数项目组在立项后,进一步梳理了课程纲要与教材讲义,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重视课堂教学研讨和改进。

2.部分区县与学校建立了建设管理机制,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不少区县积极贯彻执行市教委关于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相关文件,对于项目建设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场地保障和组织保障,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和教师的自主精神。此外,部分区县还针对市教委政策精神,制定了区县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相关配套文件,通过专家引领、学校支持以及经费保障,对区县精品选修课程的规划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统筹培育的作用,实现了学校选修课程的合理规划、区县选修课程的精心培育以及市级选修课程的精品示范,形成了三级联动机制,有利于项目建设的持续深入发展。

3.多数学校着手系统规划校本选修课程,发挥精品的示范作用

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目的之一,在于发挥其辐射示范的作用,借鉴精品选修课程开发、实施、评价与管理方式与方法,将其运用到其他选修课程建设与发展中,进而构建层次清晰、递进有序的选修课程体系。比如,重庆八中经过引领探索阶段、成长系统阶段以及成熟深化阶段的发展历程,不断推进校本选修课程的系统规划与发展,学校探索必修课的选修模式以及选修课的内容整合,并在每个学科选择3门课程作为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范畴,同时以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来探索尝试相应的教学方式,并在其他选修课程中推广和应用。

三、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

对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的立项申报,课程负责人、学校领导以及区县教委都很重视,对项目申报表认真填写、反复研讨。然而,获准立项后却疏于建设与管理,对精品选修课程的深化研究与建设不够。如有的精品课程团队,立项后没有组织相关的教学研讨,在课程标准研制、教材修订完善、教学资源建设以及精品案例搜集等方面没有进展。区县和学校层面的跟踪检查、管理、投资有时不能及时到位。学校普遍缺少“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二)师资团队建设发展不平衡

在调研中发现,师资团队建设主要存在部分课程负责人年龄老化以及主讲教师团队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比如,部分课程负责人即将退休,课程团队却暂时没有能够承担起精品选修课程建设与管理重任的教师,因此积极培养接班人就成为当务之急。老中青相结合、各专业相匹配的师资团队,有利于精品选修课程持续性、综合性发展。部分课程团队主讲教师数量过少、年龄结构与学科结构也不尽合理。

(三)成果物化意识普遍比较淡薄

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成果一般可以分为基本认识类、操作技术类和实践探索类,具体表现为调查报告、实施方案、教材、评价标准以及精品案例等。中小学教师由于受教育评价制度、自身生存环境以及教育教学惯习的影响,缺乏成果物化意识,不能自觉主动地将教学、教研、教改、育人等成果进行积累、传播与共享,这就阻碍了选修课程的深度发展。

四、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措施建议

(一)教育行政部门要出台管理办法,建立定期督导机制

为了加强和完善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管理,确保项目立项、建设、验收工作的顺利实施和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市教委有必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必须明确管理的组织机构,廓清相关机构的职能职责,确定申报与立项、建设与指导、评审与验收、应用与推广的内容与要求。此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启动市场建设阶段、中期建设阶段以及评审验收阶段的定期督查机制,协同教研机构做好督查与指导工作,确保建设质量和水平。

(二)各级教研机构要深化项目研究,加强项目调研指导

教研机构的主要职能在于研究、指导与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推广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精品选修课程建设作为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有效载体,教研员有必要深入研究选修课程建设的策略与方法、指导选修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服务建设成果的提炼与总结。为此,教研员有必要加强精品选修课程建设项目的调研指导,促使项目学校推出精品成果,并在全市发挥辐射效应与推广作用。

(三)普通高中学校要明确建设目标,注重总结提炼成果

要实现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顺利推进,普通高中学校必须明确建设目标,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实施方案。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对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目标、内容、步骤、保障以及预期成果做出明确的规划,这能够很好地统筹与引领精品选修课程的建设与管理。

2.编制课程标准。课程团队要从选修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以及实施建议等维度着手,提出基于学生学习基本要求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3.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重要的教学材料,进行教学内容编排时,要主题鲜明、线索明晰、突显课程目标;布局合理、结构科学、符合学习规律;生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作业适当、活动适合;体现个人经验、乡土知识、民族文化与国际视野的结合。

4.重视团队培育。精品选修课程的建设、深化与发展,需要教师着力挖掘选修课程的育人价值,着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些都离不开课程团队的实践智慧与研究能力。团队培育要评选校内优秀教师,优化团队年龄和学历结构,加强针对性培训,重视学校文化建设。还可以把培养对象范围扩大到校外,加强学习与培训。

5.深化课程评价。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发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真实反映学生参与精品选修课程的态度与成果;对课程本身的评价,重在针对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目标、内容与实施等要素之间的一致性与科学性进行修订与完善。

6.发展精品案例。对精品选修课程的典型案例进行文本和视频材料的录制,可以发挥教学实录在教师教学研讨中的作用,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同时也可以作为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的物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