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营销道德与营销文化范文

营销道德与营销文化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营销道德与营销文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营销道德与营销文化

篇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翻译家们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单词,试图使读者了解“道”的含义。近年来,Arthur Wadley的英译本(《道德经》)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兴趣,纷纷撰文评论他的得失。其中,“道”被译成了“the Way”。在Google中键入“the Way”,解释是:方法,道路;通往上帝天国之门的 “道路与方法”,神之道;指人的精神修养之道,人之道。而“问道”则可以相应的理解为“the Way of asking”。

我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中就讲到了“问答之道”: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悦以解。(张正东,1999)也就是说,提问如锯解硬木头,要先易后难,积累久了,师生都能高兴地解决疑难。这说明,提问具有很强的技巧性。

苏联教育界倡导了一种教学方法,就叫“问题教学法”,这已成为有世界影响的教学方法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牢记着亚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英语教师课堂之“问道”,是英语教师在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时产生的“提问之道”。它不仅是教师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和媒介,还是学生接受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把握好课堂提问技巧对提高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灵活、机动的提问方式,既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亮点和困难,观察到学生对有关问题的观点和态度,进而反思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的提升。

“门”道:千声各为秋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由此可知,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然而,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并非教学内容,而是取决于教学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

一、“姓名”之问道,激发学生的情感权

笔者最近阅读了《美国教师行为准则》,其中第一条是:记住学生的姓名。这给了我很深的感触,同时也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是呀,老师能记住学生的名字,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记住学生的名字,就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在乎他、重视他、关心他,这不仅是师生沟通的便捷之道,也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纽带。

【教学片段一】

“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有幸参加了市首届“在海一方”名师课堂小学教学展示活动,聆听了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顾洁老师执教的5B Unit9 “The English Club”,感触颇深。

在Free talk阶段,抓住跨校、借班上课的契机和学生亲密无间地进行情感交流。

T:I’m your new English teacher, right? Where am I from?(手指课件右下方学校处)

Ss:(对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有迟疑,不敢说。)

T:I’m from...(指向南京)

Ss:Nanjing.

T:This is my school: the Primary School attached to NJ Normal University. Which city?

Ss:Nanjing.

T:(发现学生不敢大声说,于是鼓励学生)Don’t be nervous. Speak louder. What is my Chinese name?

S1:Your name is Gu Jie.

T:I also have a nice English name. My English name is Apple. You can call me Miss Apple or Apple. Nice to meet you, boys and girls.

Ss:Nice to meet you, Miss Apple.

T:You know my name, my school and my city. I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you. You may introduce yourself like this.(课件出示图表)

S2:My name is Ma Xinru. I’m...

T:You’re a good student. You don’t feel tired. You feel happy. By the way, what is your English name?

S2:My English name is Alice.

T:I think you’re a beautiful girl. And your English name is nice, too.Nice to meet you, Alice.

在之后课堂交流中,T: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meri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 Alice:我们学的牛津小学英语是British English,而American English有儿化音,如surf the Internet的两种读法。T:神了,绝了!Alice。

见证了顾洁老师丰富多彩的语言魅力,学生的话轮意识得到了培养。这可以让学生掌握话轮转换的规则,使他们懂得如何开始和结束谈话;如何开始一个新的话题;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或使自己不被打断而实现交际的维持。除此之外,笔者更加欣赏的是顾洁老师的人格力量。师生亲密无间的交流,细微之处见真情,细节之处见真爱。用沈峰老师的话说,她没有把自己太当老师,一个眼神,一言一行,让学生对她不设防,打造了一个有安全感的课堂。“记住人家的名字,而且很轻易地叫出来,等于给别人一个巧妙而有效的赞美。”(吉姆法里)是呀,为师者,要记住学生的名字。

二、“开放”之问道,利用学生表达权

输入假释说(the input hypothesis)认为,“可理解输入的习得语言的注意力应集中在信息上,而不是集中在语言形式上。习得者在听话时能理解信息,输入超过一点他们的语言能力时,习得就实现了……假如教师在课堂中经常使用简化了的语言,并用第二语言建立超出语言上下文的交际情景,伴以手势、实物、图片等视觉直观教具,重复出现关键词,用意思去帮助学生听懂话语。习得语言,不是催促学生说话,而是让学生练习听力和阅读有趣的读物,那么习得就自然而然产生。”

过去我们学会了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里尽其所能地把词、句、段、篇等知识逐一传授给学生,却忽略了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我们抱着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态度来完成这一过程的教学,最终导致“偏重语言知识结构的学习而轻视语用能力的培养”这种现象的产生。改变这种现象,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实施途径可以是在使用目的语的社会大环境中,但更应该是在开展课堂教学的小环境中。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心智水平,考虑设计与生活相关的问题,特别是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如wh-questions),那将对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教学片段二】

T:Hello, S1. 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S1:I like monkeys.

T:Oh, you like monkeys. Why do you like monkeys?

S1:They are very lovely and clever.

T:Yes, I think so. And you are clever, too. Do you like monkeys, S2?

S2:No, I don’t. I like rabbits. They have long ears, short tail and red eyes. They are so lovely.

T:Great! I think you are lovely like rabbits, too.

S2:Thank you!(此学生喜形于色)

这是四年级英语热身环节中的一个教学片段,师生围绕“Animal”展开话题讨论,课堂气氛较为热烈,师生交流真实自然,话语比例适当,课堂语言丰富且信息量大。试想,如果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只是简单机械地评价,那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会明显下降,教学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三、“感悟”之问道,巩固学生体验权

明知反复领读生词枯燥乏味,却又不得不反复领读;明知要求学生反复抄写生词对记忆单词事倍功半,却又苦于没有良策不得已而为之。“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一种对话性实践,绝不是教师片面的灌输、被动的活动。”(钟启泉,2007)

【教学片段三】

(多媒体呈现单词for和under)

T:Look at this word. Please read it.(指着for)

Ss:[f?蘅:].

T:Right. And this part?(指着for中的or)

S1:[?蘅:].

T:Yes.[?蘅:]You are right. And look at this word, please.(指着under)Who can read it?

S2:[′?蘧nd?藜]

T:Good. This part?(指着under中的-der)You, please.

S2:[d?藜]

T:Correct. Well, this is “for”, and this is“under”. Look, this is a new word.(屏幕上for中的字母f以及 under中的字母u和n渐渐隐去,剩下的-or和-der组成一个新单词order) Can you try to read this new word?

Ss:[′?蘅:d?藜]

T:Correct![′?蘅:d?藜]You are so clever.

这是5B Unit6 “A PE lesson”一课中order一词的教学,教学策略就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来认读生词。这个细节的处理的意义不仅在于通过教师引领的“感悟”系列问题,以及学生自主发现和掌握“order”的发音和字母构成中,而且在于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比较等思维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的意识,这种成功体验将会从根本上巩固和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四、“延伸”之问道,发挥学生想象权

《牛津小学英语》是按“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原则编写的,以一个单元为小板块,各单元之间、各个小板块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情境自然延伸到下节课,使课与课之间相互联系,各知识板块之间相互联系,建构完善的知识板块,并整体构建语言知识体系。

【教学片段四】

在教学6B Unit7“A letter to a penfriend”时,笔者是这样说的:Liu Tao wants to make a penfriend. He is talking about the penfriend with his mum. What do they want to say?Please prepare the dialogue in Part A.

下一节课时,笔者借助课文情境说:Liu Tao wants to be Peter’s penfriend. I think he should write a letter to Peter. And Peter sends a letter to back to Liu Tao. 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they write?Please prepare the letter in Part E.

学生认识给笔友的信后,笔者又拓展该活动,给学生布置如下学习任务:“Do you want a penfriend?Please go to the penfriend club(Listen to the tape of Unit8 Part A), and write to your penfriend about your family.”这样就实现了课堂的自然延伸。

“悟”道:为有暗香来

教育是花: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篇2

[关键词]体育院校 英语教学 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218-01

一、体育院校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一)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理解词汇的深层含义

在语音、语法和词汇这些语言要素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密切、反映最直接。有的学者将词汇分为一般词汇与文化词汇,指出“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文化词汇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隐含着深层的民族文化含义。如颜色词“红”,在中国,人们用红色象征幸福、喜庆、吉祥、欢乐、兴旺发达。结婚被称为红喜事,新娘穿红衣裙。而英语中的red不具有汉语的“红”包含的那些文化内涵。在欧美,新娘的结婚礼服为白色,象征纯洁。在教学中加强这些词汇的文化渗透势必会提高学生对这些词汇的深层次理解,从而使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文化背景知识能弥补在跨文化交流中因思维模式不同而造成的理解障碍

由于文化的差异,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往往以不同的思维模式看待、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他们对同样的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解释和看法。因此对一个国家的文化习俗、价值观、思维方式、交际模式、生活方式等的了解是语言理解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我们就可以设身处地的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使我们充分理解各种语言表达中所蕴含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从而理解语言表达的深层含义。

(三)文化背景知识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必须注意文化习俗的差异。很多表达在语法和词汇上都是正确的,却会引起误解。因对对方文化不了解而造成的错误常常比语言错误更让外国人不能理解和原谅。比如,外国人夸我们外语讲得好时我们常常回答“No, my English is quite poor.(不,我的英语不好。)”像这样我们中国文化所推崇的委婉的表达方式在很多西方文化中可能会被他们认为是自己缺乏鉴赏力。所以,在教学中导入相应对象国家的文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减少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交流障碍,使口语交流顺利进行。

(四)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院校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低,多数学生缺少英语学习兴趣。外语教学有计划地导入文化知识,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克服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语用失误和理解偏差,另一方面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相对而言,文化的东西因其独特之处,比较容易吸引人的兴趣。

二、文化导入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一)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是指文化导入要注重与日常交际用语紧密相关,对于那些干扰性文化因素,应详细讲解,反复操练,做到学以致用。文化知识对外语教学很重要,但所涉及到的对象语文化知识范畴很多。这就需要教师所导入的文化内容必须与学生当次课程所学内容密切相关,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选取适当的文化资料,避免抽象、空洞和较难理解的文化资料。实用性较强的文化资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二)动态性原则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虽然文化是历史的沉淀,但它仍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因此,在教学中要始终把握文化的动态性原则,以动态的眼光看文化发展,这样学生的文化知识才能得到不断的更新。

(三)适当性原则

适当是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应与教材相关。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要注意适当。文化知识的导入对外语教学重要,并不是说外语教学要以文化教学为中心。文化教学只是传统外语教学的补充和发展,过度的文化导入对外语教学不但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会给学生增加过多的学习负担,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对外语学习产生厌烦。

(四)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是要求导入的文化内容应适合学生自身水平,由浅入深,逐步扩展。这样学生会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学习全面的语言相关知识。外语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因授课对象不同采取“点滴积累、渗透或灌输”的适当方式进行文化导入。文化在教学中可以作为一个背景,一个补充,一点一滴,日积月累地培养和熏陶。

三、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文化的过程。想要学好一门外语,就必需深入透彻地理解它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教授体育院校学生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体育院校学生专业特点以及国际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不仅要讲授英语基础知识,同时在外语教学中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介绍外国国情的书籍,从而提高他们跨文化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社,2003,7.

[2]潘亚玲.外语学习策略与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社,2004,11.

篇3

关键词:高校词汇教学 文化导入 内容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67-01

在当今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推动下,文化知识教学已成为高校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高校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词汇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基础,也必须融入文化知识的教学。

1 高校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内容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层面上的差异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对应语义场的词语空缺和对应词语的内涵不同。这两个方面也是高校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的主要内容。

1.1 对应语义场的词语空缺

所谓对应语义场的词语空缺是指由生活环境差异、差异、文化观念差异以及风俗习惯差异引起的英汉词汇的不对等。

地理生活环境差异是影响词语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众所周知,英国是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国,四面环水。所以英国人民必须熟悉海浪,并同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不断抗争才能求得生存。因此,英语中有很多表示海浪的词语,如wave、billow、breaker、roller、surge等,这些词分别表示不同类型的海浪。英语中类似于上述这种受地理环境影响形成的词语在汉语中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词语表达。

英汉民族有着不同的,因而英汉两种语言中与宗教有关的词语也存在语义空缺。比如,西方人信奉基督教,英语中也因此产生了很多与基督教相关的词语、习语或谚语,其中还有不少源自《圣经》,这些词语或习语在汉语中是没有对应词语的,也就是存在空缺。

引起英汉两种语言间的词汇空缺的又一因素是英汉文化观念、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例如,英语中的Yuppies(雅皮士)、Lazy Susan(一种自助餐的转盘,顾客可以随意取食)等词语是美国特有的文化,汉语中是没有相对应的词汇的。而汉语中的干部、党员、党委、劳模、状元等词语是汉民族所特有的,英语词汇中也同样存在空缺。

风俗习惯是经过历史的传承与积淀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不同民族在礼节、服饰、饮食、节庆等各方面的差异都是风俗习惯差异的具体体现。这就必然导致英汉两种语言出现彼有此无的词汇空缺现象。比如汉民族饮食中的馒头、馄饨在英语中就不存在与之对应的食品名称。

1.2 对应词语的内涵不同

英汉两种语言中表示同一概念的词往往会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联想意义。

尤金・奈达(Eugene Nida)认为“各种语言往往在表示具体事物的语义层上区别不太明显,而越往上,区别就越大。这是因为,语言在语义结构下层的区别,主要取决人们的感性知识,取决于他们对物体形状、大小的感知;而在上层归类方面的区别,则取决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取决于他们对事物及其性质的认识。”[1]因此,英汉语中一些概念性的词语如“个人主义、家庭”等在语义层面上存在很大差异。英语中individualism一词在英语文化中极具褒义色彩,尤其是在美国,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被认为是一种崇尚的品质,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而汉语中的“个人主义”是一个贬义词,是指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将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类似于此类的概念词语还有很多,如liberalism(自由主义),empiricism(经验主义),sophisticated(深谙世故)等,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上和课下进行不断积累,才能正确地使用它们。

不同民族的人对各种颜色符号的感知不同,这就使得颜色词语所具有的联想意义也会存在差异。比如,在西方文化中,white(白色)多使人联想起“纯洁、美好、公正”。如新娘的白色礼服则预示着纯洁与美好;white light则代表公正无私的裁判。而白色对中国人来说,往往具有消极的联想意义。中国文化中白色通常象征着死亡和恐怖。

此外,英汉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劳动方式方面的差异导致英汉民族的人对动物以及植物的联想意义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英语国家人对狗的认识和中国人对狗的认识存在很大不同,在他们看来,“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是十分忠诚的伙伴,因此英语中存在大量与“狗”相关的、并具有褒义色彩的习语。如lucky dog用来形容幸运的人,an old dog是指经验丰富的人,work like a dog用以形容辛勤工作的人。而在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多带有贬义色彩,如:狗仗人势、狐群狗党、鸡鸣狗盗等。

2 高校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方法

2.1 直接导入与对比导入相结合

对于词汇教学中的文化知识教师可以采用直接导入与对比导入相结合的方法。直接导入是指教师可以对词汇中所包含的文化知识直接讲解,明确地告诉学生词汇所具有的文化意义及其运用的文化规约,从而将词汇所蕴含的文化知识与其指称的意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与此同时,教师还需在词汇教学中加强对英汉两种语言下的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将英汉文化差异渗透到英语词汇教学中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输入英美文化,通过不断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对照,进而排除母语文化的干扰,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

2.2 多渠道导入

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英语教学手段与方式的丰富与发展。因而,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媒介和渠道让学生充分体验和吸收异国的文化,从而加强中西文化的相互渗透。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英语电影、视频,利用幻灯片展示等方法导入英汉语言间的文化差异,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介绍西方文化的网站,让学生课下上网浏览,拓展视野。

3 结语

综上所述,词汇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基础,不能局限于教会学生掌握单词的发音、拼写、意义和语法规则方面,教师还要注意词汇层面下的文化知识的导入教学,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减少实际语言运用中的文化盲点,提高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力,增强对英语文化的适应性,从而促进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英汉词汇对比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 沈银珍.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061-03

随着WTO规则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知识与人才的跨国交流日趋频繁,更多的国外企业在中国投资兴业,英语这一交际性语言成为外资企业员工间交流的重要工具。这些外企需要更多既懂得专业知识、又懂英语的复合型、外向型人才。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和媒介,其作用也日益明显,但是,现行的英语教学还不能满足具有职业特色的职业院校学生的各种需要,没有培养出他们适应市场的能力,导致在校就读的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

在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开拓思路,提高综合素质,使其得到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减少语用错误。我们所说的文化创造力,就是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一种主动从外国文化源泉中摄取新东西的潜能,是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和补充。它有利于知己知彼,不会使年轻一代对外国文化盲目崇拜,变成“哈韩族”、“哈日族”、“哈美族”;它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脱离实际的机械的死记硬背,符合与时俱进的时展要求,使学生能够学到真正活的英语。

一、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1. 学生语言能力与文化能力发展不均衡

北京外国语大学胡文仲教授提出,学习一种语言应该同时发展两种能力: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社会能力(social competence),即文化能力(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这一理论已经被我国外语教学工作者广泛接受。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认为,学习一门外语的目标是使用这门语言的能力,从目的语的语言及文化方面理解它的意思及内涵。可见,中外学者都格外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然而,我国很多职业院校学生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初中或高中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主要以提高学生各应试科目成绩为主,英语也不例外,授课中教师以讲解语法、语言点,应试技巧为主,而忽视了语言文化的输入。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学习气氛中,无意识去增加与源语言国家语用者的交流,加之国家间文化差异诸多,交流障碍频频,所以学生难以大量扩充源语言国家社会、文化知识,从而培养出的许多英语高分学生在英语环境中却成了“聋子”、“哑巴”。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低下,语用失误频繁。

2. 职业院校生源质量普遍很差,语言文化底子薄

我国职业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高中和普通高校落榜的学生,而随着我国高校和高中的扩招,职业院校的生源可以说越来越差。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成了英语学困生,部分学生连简单的日常会话都说不上几句,甚至连26个英文字母大小写都不能正确书写。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只对流行的东西感兴趣,崇尚时髦,性情浮躁,根本静不下心读书去积累文化知识,文化水平普遍很低。

3. 英语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英语教师很大一部分来自普通中学或从大学毕业直接站到讲台上的,双师型教师非常缺乏。教师对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目标认识不足,习惯于英语基础知识的讲解,重视语法和机械性练习,忽视语言文化,有的英语教师自身语言文化素养也不高。

4. 教学设备简陋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得到较快的发展,但比起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在落后地区,教学设施简陋落后,现代化的电教设施极少,就是有也比较陈旧,英语课依然是一本书、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台录音机,可利用的资源非常匮乏,课堂上对语言文化知识的导入受到严重的束缚。

二、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特点

1. 基础英语教育向专业性、职业性英语教育过渡

学习者在完成初中或高中教育之后进入职业院校,在其课程安排上、英语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已有差异,总的概括就是专业性、职业性初现。如:教材中利用较大的篇幅编排了英语语音知识的视听、读、说、唱,英语听力资源侧重实用、跨文化交际,口语交际部分内容也突出职业性,如job interview,part-time job,bargain in shopping。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应如何遵循职业的特点,使学生英语能力能满足未来岗位实际需求。如何在加强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的同时,加强英语教学与各专业职业能力相关知识的教学力度,使英语教学在提升学生行业背景下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同时,对其专业职业能力提供良好的辅助服务,以适应每个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服务的需要,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应试教育向研讨式教育转变

篇5

【关键词】跨文化导入西南师范大学版小学英语教材本土文化外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092-02

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中,那位韩麦尔老师说的一句话道出了民族语言的巨大力量:“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的密切联系。英语与汉语都包含着自身的文化和价值。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合理的跨文化导入,是实现两种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有效途径。

一 概念界定

1.文化与语言

美国杰出的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对于文化的理解,现在社会存在把文化作为知识、价值、思维方式、修养、行为、态度、信仰、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区别。“一定的语言总是历史地和一定文化相关联。语言是相关文化的关键。各种语言本身只能在交织蕴藏语言的文化背景中才能被充分认识;语言和文化总是被一起研究的。”著名语言文化教育研究专家Kramsch在《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中认为,应该把语言和文化看做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使语言和文化教学融合为一体。

2.跨文化对比

外语教学的目的并非要让学习者变得越来越“外国化”,而是要通过外国语言文化学习的“跨文化对话”让学习者具备跨文化的交流意识和理解意识(cross-cultural awareness),做到母语文化与第二文化的互动(interaction)。语言交流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跨文化对比应注意两个方面。首先,注意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其次,培养正确的文化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外国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文化无好坏之分,对待外国文化应采取客观、宽容的态度,避免用我们自己的文化、道德、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外国文化或拒绝外国文化。

二 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

本文选取了西南师范大学编写的小学英语教材(下面简称西师版),对教材中包含的文化内容进行分析,并根据教学实践分析文化导入中出现的问题,论证跨文化导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看得见的文化与看不见的文化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西师版的小学英语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可以让学生直观了解文化的模块和单元,比如小学六年级,每个单元都会设有Culture Garden,介绍不同国家的文化。(1)关于全球化下的共同文化。以六年级上册为例,第一单元介绍Air School,Internet的普遍运用。(2)生活方式的文化。如不同国家的交通规则(Different Traffic Rules)。(3)风土人情。米饭在不同的国家的不同吃法。看不见的文化包括:(1)价值观念。这些文化行为内容包括礼仪观、面子观、关系观,如颜色、数字、手势、动植物、物品的文化联想等。(2)思维方式。不论是思考问题的模式、方向还是情感态度、观点意见、个人隐私、时间还是空间等的概念,中西方间的差异很大。(3)交际文化。外语交际属于文化型交际,其中有不少交际文化问题,所以,外语课程中要注意介绍中西方交际文化差异和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知识和能力,如称呼、招呼问候、寒暄、介绍、邀请、拒绝、拜访、约会、帮忙、送礼、告别等中西方礼仪礼节知识。

2.跨文化的碰撞

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于交流。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范畴,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碰撞。汉语文化氛围的影响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正迁移或负迁移。西师版教材中没有单独将这两种文化拿出来作比较,只是在不同的知识点中一笔带过。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跨文化的碰撞无处不在,任何一个简单的知识点都容易使学生产生困惑,比如中西方对颜色(例如红色)的不同意见等。因此,应在课程内容中增加目标语文化、中国文化和中外语言文化比较。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工夫,通过讲故事、英汉翻译、对比讨论、案例分析、观察、调查、采访等尽可能多的形式,让学生掌握相关或必要的文化知识、语言功能和交际策略。

和大多数教材一样,西师版的教材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文化的内容多偏重于事实的介绍,缺少深层次的感同身受。其次,本土文化介绍的比重小。为了营造英语语言学习的氛围,英语教材中更多的是展示外国文化,对本土文化的介绍则一笔带过。再次,文化内容不系统,大多是根据知识点的需要引入,点点分布,相关内容并不面面俱到,并且缺少归纳性的描述。

三 小学英语文化内容的导入策略

1.夯实传统文化,不失本我价值观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对小学生而言,对传统文化体系、文化蕴涵、文化精髓的认识并不全面和系统,因此在语言教学的文化导入时,要先夯实传统文化,形成中国人的文化意识。这一过程不仅能够保障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而且还可以在导入外国文化时避免产生混乱,避免学生将外国文化作为自身态度、情感价值观取向的严重错位。

教师的教学信念和文化素养在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给学生普及常识性的知识,依据教材提供的知识点有层次地导入文化,能够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英语语言。

2.多种方式导入,构建文化体系,注重开放、包容与实践

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在以教材为蓝本的基础之上,要注重建立开放、包容、实践的文化意识。文化始终处于多元化和变化发展之中,需要构建开放的文化体系。文化本身没有对错,跨文化的对比与交流要保持包容的态度,不以本民族的标准衡量其他文化的差异。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交流,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交流不同文化的价值也是英语教学者的教学目的之一。

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跨文化导入中首先要夯实传统文化,再将外国文化导入,进而进行跨文化对比,不仅可使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而且可以更深地理解语言的文化含义,避免出现“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阿尔封斯·都德.最后一课(郝运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3]Lado, 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57:71~75

[4]Claire Kramsch.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篇6

英国社会语言学家拜拉姆(Byram)认为:“语言是学习文化的最丰富的源泉。”(Language is the richest source for studying culture)那么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包括英美文化教学,在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增长英美文化知识。

《新视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强调通过该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听、说、读、译等能力,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提高英语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本课程大纲的重点和难点是加强学生对课文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是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之一。

然而当代大学生的英语文化交际能力远不及他们的语言能力。很多学生可能擅长使用语法规则,但当处于真实语境中时却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一些学生把汉语直译成英语,他们犯的语法错误很多可以被本土英语国家的人理解,然而由于忽略文化因素而造成的语言错误却不能被忍受,并常常被理解成恶意的。所以,文化差异已成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冲突和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尽可能利用地语言载体,在对学生教授语言的同时,进行文化素质培养,让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中了解西方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等知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之一。

2.文化导入的理论基础

语言不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过去和将来。语言蕴含丰富的文化,而文化的发展也得益于语言。

萨丕尔(Sapir,Edward;1884-1939),美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代表作《语言论》。他认为语言不是本能的行为而是社会的习俗。“言语是一种非本能的,获得的,‘文化的’功能”。他对语言本质的看法突出了语言“文化的”功能。他主张:“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出发,萨丕尔认为语言或是人类文化中最先发生的一部分。人类之所以会有文化,而其他动物设有文化,其原因除脑力的差异以外,便是语言能力的有无,故语言对于文化的关系极为重大。

英国语言学家Byram认为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和文化不是一个复制说母语同龄人的社会化过程,而是把学生的能力发展成为跨文化能力(1989)。他强调文化意义的习得是语言习得的一部分,涉及直接经历外国文化,就像说母语的人一样经历。Kramsch认为如果语言被当成社会实践,文化就成了语言教学的核心。文化意识能够提高语言水平,也是语言熟练程度映射的结果。

既然已经意识到语言和文化的紧密关系,大学英语教师更应该在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导入文化教学,把语言点解释和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文化导入的具体建议

1996年,萨丕尔指出每种语言都给它的使用者强加了一种世界观。所以,在讲授课文时,教师应该不仅讲解语言点、解释句子意思,更对他们进行文化导入,这样学生才能深刻理解课文,了解作者的世界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的大部分课文能够使学生了解许多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对于词汇、句法及语篇等语言知识所蕴含的这些文化知识,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和语言点的讲解结合起来传授给学生。

3.1词汇中的文化信息

英语词汇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同一个词在不用的文化中可能表达不同的意思,所以在讲授语言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特别注意词和短语所隐含的文化意义。单词的暗含意义和它的明示意义一般不相同。对暗含意义的忽视很容易导致词不达意,一句无辜或善意的话语可能被解读成荒诞的或者有冒犯意味的话。如该教程第三册的第一单元“Love Without Limitations”(爱无限)中“index finger”中的“finger”一词具有很深厚的文化意义。“to keep one’s fingers crossed”(使食指和中指保持交叉的状态)这个手势有点像十字架的形状,英美人认为这样做可以得到好运气,这个习语的比喻意义是祈求好运。“to give sb.the(middle) finger”(向某人竖起中指)则表示轻蔑或恶意。

3.2语篇中的文化信息

在语篇教学中,加强文学语言教学,通过文学作品学习语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之上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主要人物作深入分析,使学生准确把握作品内容,增强对所学语言国政治、经济、历史、社会、科学、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及运用语言的能力。如该教程第三册的第一单元“Love Without Limitations”(爱无限),这篇文章看似在描述兄弟之情,作为哥哥,作者在照顾脑残弟弟的同时也充盈了自己的生活和内心。作者后来好像轻描淡写地提到“September 11th disaster”(9.11事件)及其影响,学生才意识到文章由真挚的兄弟之情引申到整个美国民族之间的大爱。所以教师在教授这篇文章时,应该让学生了解“9?11事件”的过程及其对美国人民的影响。如第三册的第四单元“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美国文化的五大象征),教师在讲授自由女神像、芭比娃娃、《美国哥特式》、野牛镍币和山姆大叔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在课下了解更多美国文化象征。又如第五单元“Grateful Hands”(优雅的手),作者一直在描述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妇人的手,试图透过这双手解读美国人对死亡的看法,孤独死去却给身边的人自由,而自由正是美国人所追求的精神。再如第七单元“Bill Gates”(比尔盖茨),教师可以给学生导入美国的教育文化。

当然,几乎每篇文章在某些方面都和某些社会文化知识相联系,这些文章在教学时都需要教师进行文化导入。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在讲授这些课文时,必须导入相应的西方文化知识。否则,学生不能真正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层意义,甚至会造成跨文化交际困难。

4.结语

篇7

【关键词】文化语境意义交流跨文化意识信息差

一、小学英语教学应关注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是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习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是一个社会群众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对属于该集体的成员具有规范性和约束力;二是社会规范,指一个社会对言语交际活动作出的各种规定和限制。

美国著名心理语言学家道格拉斯・布朗(Douglas Brown)的语言教学原则指出:语言的最高境界不是掌握语言形式,而是掌握语言形式以完成语言交流功能。学生不仅要学会英语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课堂上,由于学生缺乏对英语情景的真实体验,所以,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拓展语言交流的活动平台,指导学生养成语言运用的习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转向让学生自主,让他们在教师示范性语境的基础上自己创设语言的各种适用性情境,在文化语境中进行思想感情和信息的交流,从而把教材上凝固的文字转化成声情并茂的语言实践活动。从语言的新授阶段开始,教师就应精心设计,采用多种途径、方式导入与所学语言相适宜的语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文化语境中获得对语言的初步感知。

文化语境的价值取向在于陶冶学生的人文气息。文化语境能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以及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技能,最终形成有意义的交流。学生只有在模拟真实的文化语境中才能更好地组织思维,理解具体语境中所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材料,从而促进英语理解、运用和表达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语境导入的着力点

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过分强调了所谓“语言三要素”的作用,而忽视了文化语境对英语学习的积极作用。学习英语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运用英语,用英语进行交际,而运用、交际则需要有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语言知识,需要有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技能。文化语境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易于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语境的同步传授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语境导入的着力点主要体现在词汇、语篇对话及语法教学中。

在小学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英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让英语回归到文化语境中;在教授英语语言知识、培养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必须充分注意英语语境的作用;教师应当找出影响语言有效传递的文化部分,密切结合语言知识,进行同步传授。

(一)词汇教学渗透文化语境

一次,一个六年级的学生问我dove是什么意思,说他在看巧克力广告时发现的,我解释说“dove”原意是“鸽子”,这里音译为“得芙”,并且“多芬”润肤乳也是相同英文的音译词。还有个男生吃完“秀逗”糖后问我英文含义,恰逢那段时间我们在讲授形容词及其比较级,而“short”刚好是其中的“四会”单词,我告诉他可以理解为“短路”的意思,他听后立刻会意地笑了,并且表示要多关注生活中的英语。再如,英文中“cousin”涵盖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好几种关系;“农民”这个词在汉语里是统一的概念(泛指“农业劳动者” ),英语中却以其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分别用“farmer”和“peasant”来表示,等等。显然,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该注意文化语境的渗透。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距离很近的语境,能够让学生产生对英语学习的价值认同感。这种价值认同感将会成为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真正原动力,让学生从内心喜欢学习英语、愿意学习英语。学生会感受到从课本上学的英语不单单是字母符号而是可以学以致用的。

(二)语篇教学融入文化语境

教学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 6 Doing housework的语篇部分时,我让学生进行对话表演,要求学生自己去体会用英语打电话与我们平时的对话有何不同,一组学生表演完毕后再让其他学生评论并总结。通过这个过程,学生真正地掌握了英语打电话的要求和习惯用语,如知道了电话中表示“我是某某”要用“This is ...”;想问“你是某某吗”要说“ Is that ...”而不能说“Are you ...”;等等。这样让学生自己将新知和旧知进行融合,围绕话题展开对话,就在语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融入了文化语境。

1.图文并茂,因势利导。我们的英语教材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语言丰富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对于初学英语者来说,学生对学习一门新语言感到好奇。因此我们要从一开始就因势利导,抓住“对话语篇”这个着力点,把教材的内容融入语境中,让学生学习英语像在生活中运用母语一样轻松。在讲解教材的同时,尽可能地将生活化的文化情境带入课堂,使其形象化。

2.改编课文,活用英语。教师可以利用课文进行角色表演,也可以改编课文内容,模拟生活情境:问路、打电话、逛公园、出游、购物、参加晚会、见朋友等。此时,教室就是一个模拟西方生活的大舞台。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所学内容,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并对英语的学习产生兴趣和期待。

(三)语法教学呼唤文化语境

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真正地被理解和运用。教师可利用真实的情境或设计模拟的情境进行语法教学,使语法教学更趋于形象化、直观化和真实性。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在“用”中学语法。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在创设语境时向学生传授文化背景知识,这样能使在语境中操练的语言形式有意义,也使设置的文化语境更真实有用。要注意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说话要得体。例如在教学祈使句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用“please”,委婉客气地表达对对方的尊重。还有,同一个单词或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语气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有所不同。如“yes”读升调表示疑惑,若读降调则表示肯定。因为对话总是涉及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和礼仪习俗,并且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中,语言形式总是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和个人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制约。

总之,英语教学要把语言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适时地介绍中西方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国民性格、礼仪习俗、家庭模式等方面的差别,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篇8

关键词:体育院校 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导入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要学会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文化基础,否则无法正确地把握和运用这种语言。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就应该以文化为基础,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体育院校学生是高校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对于英语的兴趣和认知都极为有限,也正因为如此文化导人在体育院校他学英语教学中就尤为重要。因为这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了学生对英语的了解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一、体育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的方法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我们要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学习语言,特别是体育院校学生更加需要了解整体文化状态来提升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体育、社会、历史、社会风俗习惯等方面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

1、文化对比法

对比法是跨文化语言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只有通过对比才可能发现学生母语和英语之间的尾文化差异,从而产生跨文化交流的敏感性。例如,Monday一词在中英文中都是“周一”的意思,但中文中认为Monday是一周中的第一天,而西方人则认为Sunday才是一周中的第一天,Monday是第二天。这就会加深学生对于表示星期几的词汇的记忆。

2、课文引入法

凡涉及到自己专业领域或与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内容,人们都会比较敏感。体育院校学生对于体育文化自然非常关心,尤其日常比赛项目、赛制改革以及焦点体育人物等等。例如,在学习课文Basketball的时候,姚明以及NBA的赛事都能引起学生对于篮球这篇课文的兴趣。这样,把姚明以及NBA的趣闻穿插到课文内容当中,就能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词汇引入法

英语中有很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汇,文化因素决定词汇具有社会涵义。词汇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宗教种族观念,价值观念等都通过词汇表现出来。英语教学中遇到这些词汇就应不失时机提醒学生。例如,若没有教师的传授,英语中的礼仪、禁忌,俗语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蕴涵显然需要学生较多时间的积累。Negro一词表示“黑人”,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它的贬义色彩。在谈话时,人们通常使用the black来代替它。汉语翻译看似相同的话在英语中往往有不同的效果,所以学习单词时一定要注意其文化内涵。

4、课后辅助法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辅助文化教学。鼓励学生观看英文电影等语言资料,阅读书籍杂志,收听英语广播。电影等影音资料提供的语境多,尤其是日常交际用语,阅读文字资料可以扩大词汇量,而且可以积累自己感兴趣的文化素材;收听英语广播中适合自己英语水平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听力,对于其它能力的培养也很有好处。

二、体育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的原则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一定要有选择性,文化导人要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所以在选择文化导人时应该遵守一些原则:

1、适合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适当,对文化内容的讲解要有选择,一定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主流文化或具有广泛性的内容,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将西方文化的积极一面介绍给学生,使其从中受益,从而更有利地推动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品德的升华。此外,导人的文化内容,应尽量与学生的日常交际活动,兴趣爱好和以后从事的职业相关。学生对于能引起自己兴趣的内容,尤其是与体育相关的内容的认知会较为深刻。

2、阶段性原则

教学中文化导人的内容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来确定。语言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文化教学也应相应地分阶段层次地进行。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英语水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体育学院学生的英语平均水平不高,不分层次阶段的一股脑的倾灌会造成学生理解混乱,易产生错误。

3、差异原则

世界上没有两种文化是完全一样的,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交际时难免会遇到障碍。为了使交际能够顺利进行,就必须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的目的就是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

三、文化导入在体育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大学英语教学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强化,但在交际时,却词不达意,常常犯“文化错误”,从而造成误解甚至冲突。这就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英语文化知识的缘故。尤其是体育院校学生若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英语文化,他们的对英语文化知识十分有限,因此文化导入在体育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

首先,体育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人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语言交流能力。因为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掌握语言而不学习文化,即使说着一口流利英语,也会犯下严重的错误。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就必须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有目的语的文化导入,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社会文化能力。

其次,文化的导入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对语言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在教语言的同时结合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使大学英语内容更丰富,可以涉及英语国家人文历史、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等。这些文化背景信息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被学生理解和吸收。

再次,文化导入使英语课堂产生交际氛围,有利于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文化导入不仅能丰富教学素材,还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英语语言文化资源。经常向学生灌输一些英美文化习俗,这样遇到学生了解的话题就会引起共鸣,再进一步探讨中促进英语语言的学习。如果学生对于某种文化习俗持有错误认识,教师可以不适合英美文化习俗的语言。

最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人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了解外国文化的习惯。文化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只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不可能全面,但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在文化导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觉了解外国文化的习惯,像鼓励学生组织和参与英语辩论赛、英语角,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报刊杂志等。这样,学生在个人和集体学习活动结合中积累越来越多的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

篇9

关键词:文化差异导入 大学英语教学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26-02

1 基于文化差异导入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中西方人民的联系更加紧密。但是如果不理解交际双方在语言知识、文化背景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会导致产生很多误解。因此,作为一种全世界通用语言,英语变的更加重要,英语学习变得更加紧迫。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同国家的人民如果缺乏对对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的了解,只会讲对方语言,那么沟通将不会顺畅,因此,大学生英语引入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语言离不开文化单独存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言的基石,是依靠语言来传播的,学习语言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交际。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提高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导入文化知识是培养学生良好交际能力的过程。而为了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适应性,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文化知识的输入,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其次,英语语言结构不但包括单词、短句,还包括词组、句型以及语法等。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都是用记笔记、背笔记等学习方法,比较枯燥,从而极其容易导致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而文化导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如果把相关的历史、地理、价值观念以及人文风俗等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

另外,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西方的文化知识,将中西方文化精髓结合起来,不但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或者就业打下基础,还能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能够使学生掌握了一种语言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掌握了一种技能,从而能够帮助学生的自身发展。如:翻译、接待、对外汉语教学、对外贸易等只要与西方人交际有关的工作,学生都可以大胆的尝试,从而在择业的时候,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面。

2 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大学英语教学中中西文化导入的有效途径

2.1以学生兴趣为导向,拓宽教学渠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资源的稀缺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针对这个问题,指出了:“由于我国可利用教育资源相对有限,高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等原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改进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契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习获得结果,因此,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高校应该拓宽教学渠道,以学生兴趣为导向,普及多媒体应用,以多媒体传播西方文化为主,不断的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帮助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和态度,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实践和交际机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开设多种西方文化课程,如:经济、军事、信仰、礼仪等方面,涉及面要有广度,从多角度引导学生来学习西方文化,要有计划性、阶段性、重点性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知识。如:鼓励学生听一些英语广播,看一些影视资料等。通过绕口令、猜谜语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外语,并且带领学生参加一些英语讲座、小品演出等活动,从而为学生学习好语言打好文化基础,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2.2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加强教学之间的学术交流,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作为语言的传播者和引导者,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具有系统性的教学理念和较高的教学素养,才能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在课堂上,把西方文化准确的传授给学生,才能基于文化差异下,因材施教,把中西文化导入到教学过程中。另外,大学英语教师要具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才能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因此,为了加强大学英语教学质量,通过校与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交换引用中西文化差异教学意见,不断沟通大学英语教学的经验,从而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学校之间的学习交流,不但为学生搭建了学习的平台,还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从而使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提高,使学生从中也感受到了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实用性和乐趣。

2.3重视英语语言的教学,注重文化的导入,改革英语教学方法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片面的而理解某一个单词、句子的含义。而引入中西文化差异教学,是对学生加深学习语言的记忆,是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化语言知识和语言结构,避免学生语言错误,规范学生跨文化交际用语的有效途径,因此,为了避免语言的错误,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重视英语的应用技巧,也应该注重文化的导入。近几年来,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加强了考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理解能力的考核,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为了准确分析中西文化差异,要将西方文化和中方文化结合起来,改革英语教学方法,加深对语言的掌握,加深对目标英语的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另外,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交际语言体现在整个交际活动之中,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内涵,因此,要将中西文化差异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课堂,必须要做到讲话得体,恰如其分,才能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语言与文化内在的丰富内涵。同时,随着对西方文化了解的逐渐深入,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言形式,还要使学生避免由于语言形式不正确而讲出不符合身份场合的话,从而帮助学生提高交际礼仪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思阳.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于英语精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6).

篇10

关键词 学校体育 文化 德育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1 学校体育和道德教育的关系

学校体育是体育的下位概念,是在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以传授知识、技能、方法和道德培养为目的,进行的实现体育目的、目标的一种基本途径。主要手段有课外的体育锻炼、体育教学和体育卫生保健等。道德教育就是指培养和训练受教育者的一种思想品德活动,它主要包括社会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家庭道德教育。学校体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方面,它既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同时也是对学校的爱的教育的补充和促进。

2 体育文化传承对学生道德教育的意义

学校体育道德教育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接纳和认可多元文化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在不同文化独特的价值前提下,审视他们之间的关系,最终选择适当的文化及价值。这样既反应了学校体育道德教育对多元文化的主动应对,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生存能力,为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1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价值的认识

通过学校体育教育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多元化文化价值,充分了解多元文化对个人以及当今人类各民族的重要影响及意义。

2.2引导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觉

我国学者先生一生关注社会文化变迁,他提出了“文化自觉理论”,“文化自觉,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费先生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十六个字对“文化自觉”作了高度的概括。要正确地利用学校体育教育引导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觉,努力弘扬本族优秀文化,增强对本族文化的认同。

2.3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

在审视一种文化时不能简单地只用“先进”或“落后”来进行批判,要认同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尊重和维护这种差异的存在,通过学校体育教育的形式去了解多元文化,学会取长补短,用开放的心态去接纳。

3 体育文化传承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

3.1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价值判断能力

在多元化的环境中,人们在对道德标准、道德判断依据的共识问题上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化的多元化并不代表取消了道德的标准和判断,在任何环境下,道德判断都有其相对客观的标准。多元文化的学校体育教育给人们带来了价值的多元化、道德相对比的困惑。这只是人们对善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不变的。多元的学校体育教育也并不是无前提的,而这些前提代表了千万年来人类文明发展印证了的并为绝大部分人认可的最基本的共识,而恰恰这些共识和大前提构成了道德判断、价值判断的另一种“标准”。

“在人的道德活动中,作为道德实践者,如果无法行驶主体的权利,用自己的意志支配道德行为,那么作为其个人的道德性便是虚幻,在根本上是不存在的”,在学校体育道德教育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拥有自主的道德判断能力。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大脑自主地作出判断。

3.2形成学生核心价值观念

在多元文化的情境中,一切都是变化的,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东西。价值观的多元导致了道德判断标准的缺失,使人们对道德观念模糊混乱。20世纪80年代以来,源自美国的新品格教育运动明确主张要向学生传授具有普适性的核心价值,譬如同情、勇敢、礼貌、公正、诚实、善良、忠诚、坚毅、尊重、负责等。几乎与此同时,日本也开始加强道德教育,通过正式的德育课程、学术科目的教学和德育活动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团结、谦逊、诚实、善良、正直、礼貌、智慧、同情、合作等品格。我国的道德教育也日渐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叶澜教授提出了四个核心价值观,即诚实守信、责任心、爱国和自我完善。朱小蔓教授等认为尊重和公正是道德教育的核心范畴,前者主要指尊重生命,而后者旨在追求一个好的社会秩序。尽管中外学者的价值观的阐述都比较繁杂但都覆盖了自我、他人、社会等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诠释。

3.3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

学生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我们不可能把他们像小鸟一样关在笼子里,固定在一种环境中。通过学校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是为了让他们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有道德地生活。社会就像是一个大舞台,一方面学校要给学生创造生活化的情境,充分地展现现实生活中所能面临的道德困惑和道德冲突等,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明辨是非。另一方面要通过学校体育教育让学生走向真实的社会生活实践,在具体的生活中践履道德。这不仅要求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体育形式的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还要加强对学生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引导,让他们打开视野增长社会经验的同时及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两者缺一不可,只有两种方式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 鲁洁.德育现代化实践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 苏寄宛.日本道德教育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5(1).

[3] 叶澜.试析中国当代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构成[J].教育研究,2001(9).

篇11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许多的语言学家,教育学家都在研究中不断摸索它们之间的关系,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Sapir指出,语言脱离自身的文化存在那是不可能的。在我国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研究开始较晚,著名的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是从事这种研究的第一人。50年代,他所著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中,就从语言语词手段等诸多方面阐述了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另一位语言学家胡文仲先生在《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这本书中,也论述外语教学中文化导人的重要性。在高职院校的行业英语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文化导入也成为英语教学工作者关注的话题。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除了大学英语这门基础课程外,针对各个专业的需求不同,很多的院校根据自己所设的专业,也开设了与之相关的行业英语。如何在行业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者的一个重要任务。

在教学中,我们既是教学实践者,又是教学研究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高职行业英语文化教学进行透视,了解教学现状,发现存在的与行业英语教育不相适应的因素,一方面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进行文化教学以增强行业英语的应用性和职业性来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再则激发学生学习行业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从行业英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中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导向,提高自己在职场中的竞争力。

一、行业英语中进行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这种行业英语教育思潮于20世纪60年代在英语国家逐渐形成。Hutchinson and Wa-ters定义ESP就是与某些职业相关的英语,就是我们常说的根据学习者的某些特定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这种概念强调根据学生以后可能进入的某种特定职业岗位,来满足这些特定岗位所需的语言,ESP这种教育思潮传到来我国较晚,来到中国后,被划分为职业英语和与学科英语两个类型,应用于特定的职业领域。2000年,教育部又明确了高职英语课程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指导思想,要求各个院校根据自己设定的不同专业和学生未来从事的岗位来安排教学内容。

行业英语不同于基础英语的教学,建立以应用为主体的教学是高职英语教学的核心。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根据不同的专业,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为例,学生自入学后,学习了约一学年大学英语基础知识后,再开始行业英语的学习。高职英语的《基础要求》明确指出,高职行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习在以后职场行业中将要用到的一些英语知识,并借助字典或网络和翻译或阅读有关专业的英语材料,能够更好地为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开阔空间。以我院电子商务为例,如果学生除了掌握丰富的商务知识外,还能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那么眼界就会更加开阔,能够从事一些涉外交际活动。在从事这些涉外交际活动中,学生就要求必须了解更多的英语文化知识,在交际过程中,文化差异是我们尤其需要关注的问题。文化因素成了能否进行顺利交流的一个重要因素。语言交际过程中文化差异的沟通和运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行业英语中进行适度的文化导入是非常重要的。

在高职行业英语的教学中,教学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的目标主要都是以培养学生的涉外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作为掌握了与行业相关英语知识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走入工作岗位后,除了需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涉外交际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行业英语中文化导入为以后的这些涉外交际打下夯实的基础,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以后学生在从事本行业工作中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二、文化导入在行业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笔者在咸宁职院一直从事英语教学工作,近些年来,本院很多专业开设行业英语课程,本人通过自己的英语教学体验以及同事的教学经验,我们发现目前在高职院校行业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基础相差较大,我们以所带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为例,部分学生听力,口语等英语能力较强,但是有的学生连简单的英语交际都有很大的困难,词汇量少,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都显得非常困难。在对话中,简单语法出错,出现很多中国式英语。另外,许多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薄弱,在语音上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无法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长期处在被动学习。这些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英语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着英语教学的深化,对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的实现提出更大的挑战。

其次,考虑到学生英语基础较差,教师只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学生在课堂中只能是被动学习,在常规教学中,教师仍然是偏重语法、词汇讲解,忽略了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即使有时选取主题要学生进行自主口语交流,也只是点几位基础较好的同学进行,有时还会出现冷场的局面。另外,英语不被职业院校重视也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以我院为例,虽然开设了行业英语课程,但是每周只有2节,最多的专业也只有四节,由于这些原因的制约,在碰到某些文化问题时,老师便一带而过。没有更深入的去讲述,学生也极少数去深刻地探究。学生仅仅知道几个国外常见的节日,对于许多生活习惯和习俗了解甚少。但是对于许多学生在日后工作中又会接触到各种涉外交际活动,如此这样,学生会因为对文化差异的不了解导致对方的误解,严重的话导致一桩生意的失败。

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对英语的重视度不高,主要表现在:每周开设2-4节课,强调得最多的便是学生的四级通过率。很少去重视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更不会将英语这门学科与专业需求相结合。在学校的教育中,学校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培养,比如对学生的技能资格证非常重视,英语教学也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基础知识的培训上,对于文化教学的意识就显得格外的薄弱。

三、行业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开展文化教学

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行业英语教学为例,结合平时在教学中的经验,通过分析高职行业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

首先,从学生层面来讲,他们迫切需要建立正确的学习观,教师应该切合实际地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自觉意识到英语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不在被动的学习,让他们意识到现在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对将来工作进行有效的涉外业务往来中是多么重要。培养学生自觉去关注不同的文化现象、分析差异、探究文化内涵,并且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将来的工作中。

篇12

关键词: 高校英语专业教学 中国文化 导入策略

一、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的现实意义

(一)能够帮助学生成功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真正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应该在文化交流平等的前提下,尊重对方的文化,不把自己的文化强加给对方,通过交际给对方带来他们想要的信息。所以学生应该使用英语向西方人介绍中国人的文化、历史、习俗和价值观等,增强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成功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加深本国文化和理解西方文化。

通过中国文化的导入,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和巩固已经掌握的中国文化知识,还可以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此外,通过中西方两种文化的比较,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西方文化。所以,进行中国文化导入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文化鉴别力,学会辩证看待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在长期单向的文化教育的影响下,产生了一种崇洋的情绪,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应引导学生通过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对比,提高文化鉴别力,学会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既积极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点长处,又坚持弘扬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避免盲目地崇拜和不加选择地一律接受,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的策略

(一)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教育工作者要清楚世界正处于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国一定要要努力保持自己的母语文化特征,并将自己的传统文化发扬传播出去。因此,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把学习英语传播中华文化贯穿到教学活动中。

(二)中国文化导入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中国文化导入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包括师生两方面的文化导入意识培养和教师文化导入能力的提升。只有先从意识上改变教师和学生以往的思想,培养提升教师的中国文化导入的能力,才能使改革顺利有效地进行。

(三)从教材建设方面入手。

依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介绍中国文化的材料。另外,也要选取精通英语的中国作家的英文著作和英语国家介绍中国文化的文章,以及英美名家对中国经典文学名著的翻译作品等,还可以编排一些校本课程。

(四)课堂教学的设计。

在教授西方文化的同时,采用对比原则等多种手段,导入中国文化;在课堂上增加一些与中国地理、经济、民俗节日等有关的内容;教学中要注意把翻译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翻译技巧传授给学生等。

(五)课外作业和任务的布置。

在课外精心设计与宣传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任务,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安排让学生参与与中国文化导入相关的活动。通过精心设计课后作业,推荐鼓励学生积极广泛地进行课后阅读,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开展第二课堂,设计形式多种多样的活动,导入含有中国文化的内容等。

(六)利用借助大数据时代新的教学模式和平台

利用和借助大数据时代产生的新的教学方式和平台对课堂教学进行有力补充。因此,结合实际适时地利用诸如微课、MOOC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补充中国文化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人才培养方案调整。

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应该将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导入和英美文化导入列为同等重要的地位,将中国文化作为一个组成部分纳入英语教学计划。从宏观上指导教学人员从各个方面增加有关中国文化在教学中的分量,提高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八)课程设置调整。

在课程方面,应该增加基础英语课程的学时数,以便更好地进行中国文化内容的导入;此外,还构想增加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英语课程,可以作为必修课,也可以作为选修课,辅助基础英语教学的中国文化导入。

其中,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是英语专业教学的指导纲领和基础,因此对这两方面的调整一定要慎重,结合实际,经过反复论证,确保切实可行后才可以进行。

三、结语

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内容势在必行,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导入中国文化,不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全面的、合格的文化传承者,而且能够用英语向世界传播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Crystal D.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杜瑞清,蒋亚军.近二十年“中国英语”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1).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郭佳.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意识培养――一份基于使用《阅读中国》进行文化教学改革的报告[J].外语学刊,2011,(4).

篇13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文化导入;途径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2)05-0120-3

1 我院公共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引导的必要性

我院公共英语教学目前使用的教材是高教社新编的《高级职业英语》(Advanced Career English)。这套教材以实用为主,是针对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编写的,兼顾听、说、读、写、译诸方面,很注重英语基本功的练习。但是这套教材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却忽略了英语语言文化的编写,完全是走入职场前的一些实用知识的学习,课文内容理论有余而趣味不足,学生学起来会觉得枯燥乏味。但师生双方还得硬着头皮教和学完20个单元(我院公共英语只开设了一年的学习时间),以便参加来年6月份的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像我院这样的情况,全国的高职院校应该不在少数。学生就算过了A级考试,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其实并不强。而这种缺乏文化趣味的语言学习,在大二、大三不开英语课的情况下,让大部分学生对英语也从此退避三舍了。

胡文仲先生曾经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1999)语言教育家拉多(Lado)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1964)在无法对教材与考试作出改变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发挥出应有的主观能动性: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更有效地学习和运用英语。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 文化导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形成的用于传递思想的重要手段。每一种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如果不了解某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就无法对其加以正确的理解和运用。

在教学中,根据语言的交际性特点,结合语言实践,加强文化背景知识传授,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更恰当地使用英语。

2.1听说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在《高级职业英语》第一册Unit 1 Adapting to New Environment和Unit 2 Handling Personal Information的听说教材中,虽然没有和“waysof greeting”相关的介绍,但根据单元的主题,教师可以加上这方面的文化引导。在方式上,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对话表演,听听他们在中学阶段了解到了哪一些,还有哪些部分需要介绍,再通过操练加强印象。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西方国家常用的问候方式了。

任何文化都会有其特定的节日,因此了解各国节日的来历、习俗等也有助于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比如西方国家的Christmas Day(圣诞节)、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Halloween(万圣除夕)等,每个节日将来临时,教师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预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查明节日的来历、习俗等,然后在课堂上陈述或表演出来。教师也可以通过给学生播放相关英文原版电影视频,使其沉浸在目的语文化的氛围中,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提高跨文化意识。

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相关网页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外自主地去了解更多,比如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省略/);英国广播公司BBc(http://news.bbc.co.uk/)等。透过这些平台,学生不仅可以听到标准的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也能在相关报道中了解到一些文化知识。

2.2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词汇可能是令大多数高职学生最头痛的问题之一,记了忘,忘了记,到写下来时还是频频出错。个中原因除了没有掌握单词发音导致拼不准确之外,跟学生不了解一些单词的文化背景也有很大的关联。英语中很多词汇来源于《 圣经》、《希腊罗马神话故事》等,一些人名和他们所行之事都转化成了英语单词、习语等,而这些人名的拼写通常比较复杂。如教材中出现的“Titanic”,大写时是指1912年撞上冰山而沉没的巨型客轮“泰坦尼克”,它来源于希腊神话中身体巨大的神灵“Titan”,故有英文词“titanic”,意为“体积庞大;力量强大”。由于电影Titanic深入人心,结合神话,学生一下就能记住它的本义了。再如“promethean”来自希腊神话中的Prometheus(普罗米修斯),他设法窃走天火送给人类的违抗行为激怒了宙斯,宙斯下令将他锁在高加索山顶的岩石上,派鹰每日啄食他的肝脏,而他的肝脏又总是重新长出来,由此便有了“promethean”(赋予生命的;有生机的)这个单词。“Beware of Greeks Bearing gifts”这一谚语的意思是不该相信那些突然对你友善的敌人。当年希腊人佯装离去,假意留下一匹木马作为礼物,特洛伊人将其带入城中之后,特洛伊城之围便以一种有创意的方式落下帷幕。此外,“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现除了借指计算机病毒之外,还指表面看来无害但实质带有危险或危害的人或物。

2.3阅读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在英语课的阅读教学中,虽然让学生阅读一般的英语文章在语言层面上难度不大,但是学生对英语文章的理解并不透彻。笔者认为这并非学生英语词汇量的贫乏所致,而是因为他们对英语文章中所涉及的英语民族文化深层次的背景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讲授英语的语言、单词、语法之外,还应该帮助和引导学生去查找与该课文相关的英语民族的背景知识。

如在《高级职业英语》第一册的Unit 1中要求学习高中生活和大学生活的不同之处,而实际上学生更想了解的可能是西方国家和我国大学生活的区别。教师可通过准备一些关于西方国家大学生的学校生活相关背景图片、新闻报道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自己的学校生活与西方学生的有怎样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进一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存在的教育制度的不同。

阅读教学除了课堂上的精读,更多的应该是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大量的泛读,有关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教育、风俗、禁忌和习惯等的文章要求多读,使学习者有意识地把握那些渗透在语言中的文化现象,自觉地进入目的语的思维和认知模式中,从而对深层次的阅读理解构成影响。

2.4写作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写作也是高职学生所必须掌握的语言基本技能之一,强调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不同的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不同的文化同时也造就了不同语言运用者迥异的思维方式。在应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母语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语言修辞等影响着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满篇都是“中国式英语”,如“My grandma''s body is very healthy.”:“The skyhas no clouds.”等。

首先,汉英思维模式差异对学生英语写作有很大影响。西方人思维方式决定了英语写作为“直线型”的表达方式。英语的篇章结构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论。英语文章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后面段落的论述以前文为线索,通常使用连接词衔接各个段落;最后得出结论,并使论点更加鲜明。与西方的线性表达方式相比,中国人更趋向于一种“螺旋式”或“迂回式”的语言表达。汉语语篇结构为:背景知识的介绍(包括说明原因或事实依据);得出结论并说明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螺旋式”的中文表达方式往往使得母语为英语的读者迷惑不解,甚至认为中国学生英语表达拖沓、主题不明确。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在写作训练中用英语文化思维的锻炼,有效地减少思维模式差异所引起的写作干扰因素。

另外,汉英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也对写作造成影响。汉语表达主要通过词与词之间的连接得以实现,多疏于句法,疏于句间衔接,对于整体框架的关注相对较少,其间的关联照应手段是隐性的(滕延江,2005:3-8)。英语则恰恰相反,像“and,but,so that,however”之类的起连接作用的词语在英文表达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关键角色。它们将句子以及短语串联起来,使得句子表达结构严谨,完成句与句之间的形式上的统一。在英语文章中,连接词的作用就像是竹节。没有它,整个作品就显得凌乱松散。

倘若教师在教写作时充分意识到这些差异而不是单纯地从技巧上训练学生,在教学策略上就会更有针对性,效果会更佳。

2.5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由于、地域环境、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方两种语言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存在很大的差异。翻译,与其说它涉及两种语言,不如说它涉及的是两种文化。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也是语言所反映的对象,所以不能离开文化元素来谈翻译。高职英语教学也强调翻译(主要是英译汉),所以在翻译教学中要对学生加以引导,适时、适度地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习者在掌握翻译理论的同时习得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比较、鉴赏能力。

中西方人在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是截然相反的。英美人说“drink like a fish”,因为他们觉得鱼一刻也离不开水,用鱼来形容一个人喝得多最贴切;而中国人却说牛饮,因为牛形体庞大,用牛来形容豪饮再恰当不过了。另外形容睡得熟,英美人说“sleep like a log(原木)”,而中国人却说睡得像死猪一样。

“We did not know who would put him this delicate question when my friend offered to bell the cat.”(我们真不知道让谁去向他提出这个微妙的问题,我的朋友自告奋勇地去冒这个险。)“to bell the cat”常用来指甘愿为他人的利益去冒险,或敢于在危险时刻挺身而出的行为。这来自于英语的一个寓言故事:一群老鼠商量如何防备猫的袭击,一只老鼠建议在猫的脖子上系个铃铛,这样猫一来,老鼠便能闻风而逃。可是有哪只老鼠敢去给猫系铃呢?如果不知道这个故事而只是直译为“去给猫系铃”,恐怕谁也不懂这是什么意思。

篇14

关键词:高校英语;文化导入;必要性;原则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的存在,很显然,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是对外国历史文化背景的认知,是更好学习英语的一种方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对英语基本内容的讲解外,还要有意识的对英语进行文化导入,让学生在了解文化的同时更好的学习英语,下面就简单探讨高校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原则问题[1]。

一、高校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具体体现,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就要从了解英语文化入手,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人文环境和语言习惯等等。

(一)有利于教学改革

高校学生生源复杂,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大相同,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对英语的学习更多的是积累单词和背诵课文,高校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高校教师应该清楚英语是一门通用的语言,英语交际对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开门见山的形式,要以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为主,为学生进行英语文化知识的导入,让学生对英语的语境和文化背景有所了解,有利于培养改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感念,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二)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主要是教师领读单词、讲解课文和解答语法知识,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英语知识,教师并]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来组织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让学生英语学习与英语文化分离,英语学习质量低下[2]。随着对综合人才的需要,高校英语学习重视英语文化的灌输,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锻炼,将英语运用到具体语境中,将传统单调的英语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对文化了解并进行实践联系的实用性课堂,让学生在了解英语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高校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原则

由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传统习俗的不同,导致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并且文化具有独特性,在高校应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文化内涵的差异,让学生充分了解文化背景后更好的学习英语,为英语交流提供方便。

(一)实用性原则

文化内涵与国家历史发展有很大的联系,文化是社会发展变化的具体体现。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在英语课程讲述之前进行相关的文化导入,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文化的接受能力,进行适当的文化导入,没有必要进行全面讲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遵守实用性原则,对学生英语学习有实际帮助的文化进行讲述,没有任何实用性,对英语学习没有太大帮助的文化没有必要讲述,教师要有一定的取舍,文化导入的内容要与学生的课堂知识有一定关联,以学生学习为主,提升学生英语文化素养为重。

(二)科学性原则

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要在实用性的基础上,以学生英语学习的教学目标为主,要与英语课堂知识做好衔接,不能生搬硬套,英语文化导入不是迎合新课程的要求,更不是形式上的导入,文化导入不能像传统的满堂灌和填鸭式那样,那样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高校英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习情况,课堂导入中遇到问题要就是反思总结,为进行更好的文化导入做好铺垫。

(三)开放性原则

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和时间是有限的,因此,高校英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和知识的补充,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英语视频、电影和书籍等等,要善于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资料查询;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英语社团和英语朗读比赛等等,在实际沟通中不断提升英语能力,并不断了解英语背后的文化知识,为英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3]。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对文化的了解,文化知识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对文化的了解有利于语言的交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对高校英语教学不断革新,由传统法的讲解课文到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学习,英语文化导入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成为重要的的教学环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不断更新观念,了解高校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意义,并尊重高校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实用性、科学性、开放性原则,将文化导入更好的应用到英语教学中,提高高校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水平和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志蕊.高校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原则探析[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3(8):4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