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营销道德与营销文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翻译家们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单词,试图使读者了解“道”的含义。近年来,Arthur Wadley的英译本(《道德经》)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兴趣,纷纷撰文评论他的得失。其中,“道”被译成了“the Way”。在Google中键入“the Way”,解释是:方法,道路;通往上帝天国之门的 “道路与方法”,神之道;指人的精神修养之道,人之道。而“问道”则可以相应的理解为“the Way of asking”。
我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中就讲到了“问答之道”: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悦以解。(张正东,1999)也就是说,提问如锯解硬木头,要先易后难,积累久了,师生都能高兴地解决疑难。这说明,提问具有很强的技巧性。
苏联教育界倡导了一种教学方法,就叫“问题教学法”,这已成为有世界影响的教学方法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牢记着亚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英语教师课堂之“问道”,是英语教师在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时产生的“提问之道”。它不仅是教师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和媒介,还是学生接受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把握好课堂提问技巧对提高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灵活、机动的提问方式,既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亮点和困难,观察到学生对有关问题的观点和态度,进而反思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的提升。
“门”道:千声各为秋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由此可知,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然而,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并非教学内容,而是取决于教学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
一、“姓名”之问道,激发学生的情感权
笔者最近阅读了《美国教师行为准则》,其中第一条是:记住学生的姓名。这给了我很深的感触,同时也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是呀,老师能记住学生的名字,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记住学生的名字,就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在乎他、重视他、关心他,这不仅是师生沟通的便捷之道,也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纽带。
【教学片段一】
“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有幸参加了市首届“在海一方”名师课堂小学教学展示活动,聆听了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顾洁老师执教的5B Unit9 “The English Club”,感触颇深。
在Free talk阶段,抓住跨校、借班上课的契机和学生亲密无间地进行情感交流。
T:I’m your new English teacher, right? Where am I from?(手指课件右下方学校处)
Ss:(对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有迟疑,不敢说。)
T:I’m from...(指向南京)
Ss:Nanjing.
T:This is my school: the Primary School attached to NJ Normal University. Which city?
Ss:Nanjing.
T:(发现学生不敢大声说,于是鼓励学生)Don’t be nervous. Speak louder. What is my Chinese name?
S1:Your name is Gu Jie.
T:I also have a nice English name. My English name is Apple. You can call me Miss Apple or Apple. Nice to meet you, boys and girls.
Ss:Nice to meet you, Miss Apple.
T:You know my name, my school and my city. I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you. You may introduce yourself like this.(课件出示图表)
S2:My name is Ma Xinru. I’m...
T:You’re a good student. You don’t feel tired. You feel happy. By the way, what is your English name?
S2:My English name is Alice.
T:I think you’re a beautiful girl. And your English name is nice, too.Nice to meet you, Alice.
在之后课堂交流中,T: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meri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 Alice:我们学的牛津小学英语是British English,而American English有儿化音,如surf the Internet的两种读法。T:神了,绝了!Alice。
见证了顾洁老师丰富多彩的语言魅力,学生的话轮意识得到了培养。这可以让学生掌握话轮转换的规则,使他们懂得如何开始和结束谈话;如何开始一个新的话题;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或使自己不被打断而实现交际的维持。除此之外,笔者更加欣赏的是顾洁老师的人格力量。师生亲密无间的交流,细微之处见真情,细节之处见真爱。用沈峰老师的话说,她没有把自己太当老师,一个眼神,一言一行,让学生对她不设防,打造了一个有安全感的课堂。“记住人家的名字,而且很轻易地叫出来,等于给别人一个巧妙而有效的赞美。”(吉姆法里)是呀,为师者,要记住学生的名字。
二、“开放”之问道,利用学生表达权
输入假释说(the input hypothesis)认为,“可理解输入的习得语言的注意力应集中在信息上,而不是集中在语言形式上。习得者在听话时能理解信息,输入超过一点他们的语言能力时,习得就实现了……假如教师在课堂中经常使用简化了的语言,并用第二语言建立超出语言上下文的交际情景,伴以手势、实物、图片等视觉直观教具,重复出现关键词,用意思去帮助学生听懂话语。习得语言,不是催促学生说话,而是让学生练习听力和阅读有趣的读物,那么习得就自然而然产生。”
过去我们学会了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里尽其所能地把词、句、段、篇等知识逐一传授给学生,却忽略了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我们抱着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态度来完成这一过程的教学,最终导致“偏重语言知识结构的学习而轻视语用能力的培养”这种现象的产生。改变这种现象,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实施途径可以是在使用目的语的社会大环境中,但更应该是在开展课堂教学的小环境中。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心智水平,考虑设计与生活相关的问题,特别是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如wh-questions),那将对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教学片段二】
T:Hello, S1. 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S1:I like monkeys.
T:Oh, you like monkeys. Why do you like monkeys?
S1:They are very lovely and clever.
T:Yes, I think so. And you are clever, too. Do you like monkeys, S2?
S2:No, I don’t. I like rabbits. They have long ears, short tail and red eyes. They are so lovely.
T:Great! I think you are lovely like rabbits, too.
S2:Thank you!(此学生喜形于色)
这是四年级英语热身环节中的一个教学片段,师生围绕“Animal”展开话题讨论,课堂气氛较为热烈,师生交流真实自然,话语比例适当,课堂语言丰富且信息量大。试想,如果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只是简单机械地评价,那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会明显下降,教学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三、“感悟”之问道,巩固学生体验权
明知反复领读生词枯燥乏味,却又不得不反复领读;明知要求学生反复抄写生词对记忆单词事倍功半,却又苦于没有良策不得已而为之。“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一种对话性实践,绝不是教师片面的灌输、被动的活动。”(钟启泉,2007)
【教学片段三】
(多媒体呈现单词for和under)
T:Look at this word. Please read it.(指着for)
Ss:[f?蘅:].
T:Right. And this part?(指着for中的or)
S1:[?蘅:].
T:Yes.[?蘅:]You are right. And look at this word, please.(指着under)Who can read it?
S2:[′?蘧nd?藜]
T:Good. This part?(指着under中的-der)You, please.
S2:[d?藜]
T:Correct. Well, this is “for”, and this is“under”. Look, this is a new word.(屏幕上for中的字母f以及 under中的字母u和n渐渐隐去,剩下的-or和-der组成一个新单词order) Can you try to read this new word?
Ss:[′?蘅:d?藜]
T:Correct![′?蘅:d?藜]You are so clever.
这是5B Unit6 “A PE lesson”一课中order一词的教学,教学策略就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来认读生词。这个细节的处理的意义不仅在于通过教师引领的“感悟”系列问题,以及学生自主发现和掌握“order”的发音和字母构成中,而且在于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比较等思维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的意识,这种成功体验将会从根本上巩固和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四、“延伸”之问道,发挥学生想象权
《牛津小学英语》是按“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原则编写的,以一个单元为小板块,各单元之间、各个小板块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情境自然延伸到下节课,使课与课之间相互联系,各知识板块之间相互联系,建构完善的知识板块,并整体构建语言知识体系。
【教学片段四】
在教学6B Unit7“A letter to a penfriend”时,笔者是这样说的:Liu Tao wants to make a penfriend. He is talking about the penfriend with his mum. What do they want to say?Please prepare the dialogue in Part A.
下一节课时,笔者借助课文情境说:Liu Tao wants to be Peter’s penfriend. I think he should write a letter to Peter. And Peter sends a letter to back to Liu Tao. 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they write?Please prepare the letter in Part E.
学生认识给笔友的信后,笔者又拓展该活动,给学生布置如下学习任务:“Do you want a penfriend?Please go to the penfriend club(Listen to the tape of Unit8 Part A), and write to your penfriend about your family.”这样就实现了课堂的自然延伸。
“悟”道:为有暗香来
教育是花: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关键词]体育院校 英语教学 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218-01
一、体育院校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一)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理解词汇的深层含义
在语音、语法和词汇这些语言要素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密切、反映最直接。有的学者将词汇分为一般词汇与文化词汇,指出“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文化词汇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隐含着深层的民族文化含义。如颜色词“红”,在中国,人们用红色象征幸福、喜庆、吉祥、欢乐、兴旺发达。结婚被称为红喜事,新娘穿红衣裙。而英语中的red不具有汉语的“红”包含的那些文化内涵。在欧美,新娘的结婚礼服为白色,象征纯洁。在教学中加强这些词汇的文化渗透势必会提高学生对这些词汇的深层次理解,从而使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文化背景知识能弥补在跨文化交流中因思维模式不同而造成的理解障碍
由于文化的差异,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往往以不同的思维模式看待、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他们对同样的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解释和看法。因此对一个国家的文化习俗、价值观、思维方式、交际模式、生活方式等的了解是语言理解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我们就可以设身处地的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使我们充分理解各种语言表达中所蕴含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从而理解语言表达的深层含义。
(三)文化背景知识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必须注意文化习俗的差异。很多表达在语法和词汇上都是正确的,却会引起误解。因对对方文化不了解而造成的错误常常比语言错误更让外国人不能理解和原谅。比如,外国人夸我们外语讲得好时我们常常回答“No, my English is quite poor.(不,我的英语不好。)”像这样我们中国文化所推崇的委婉的表达方式在很多西方文化中可能会被他们认为是自己缺乏鉴赏力。所以,在教学中导入相应对象国家的文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减少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交流障碍,使口语交流顺利进行。
(四)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院校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低,多数学生缺少英语学习兴趣。外语教学有计划地导入文化知识,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克服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语用失误和理解偏差,另一方面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相对而言,文化的东西因其独特之处,比较容易吸引人的兴趣。
二、文化导入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一)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是指文化导入要注重与日常交际用语紧密相关,对于那些干扰性文化因素,应详细讲解,反复操练,做到学以致用。文化知识对外语教学很重要,但所涉及到的对象语文化知识范畴很多。这就需要教师所导入的文化内容必须与学生当次课程所学内容密切相关,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选取适当的文化资料,避免抽象、空洞和较难理解的文化资料。实用性较强的文化资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二)动态性原则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虽然文化是历史的沉淀,但它仍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因此,在教学中要始终把握文化的动态性原则,以动态的眼光看文化发展,这样学生的文化知识才能得到不断的更新。
(三)适当性原则
适当是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应与教材相关。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要注意适当。文化知识的导入对外语教学重要,并不是说外语教学要以文化教学为中心。文化教学只是传统外语教学的补充和发展,过度的文化导入对外语教学不但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会给学生增加过多的学习负担,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对外语学习产生厌烦。
(四)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是要求导入的文化内容应适合学生自身水平,由浅入深,逐步扩展。这样学生会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学习全面的语言相关知识。外语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因授课对象不同采取“点滴积累、渗透或灌输”的适当方式进行文化导入。文化在教学中可以作为一个背景,一个补充,一点一滴,日积月累地培养和熏陶。
三、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文化的过程。想要学好一门外语,就必需深入透彻地理解它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教授体育院校学生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体育院校学生专业特点以及国际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不仅要讲授英语基础知识,同时在外语教学中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介绍外国国情的书籍,从而提高他们跨文化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社,2003,7.
[2]潘亚玲.外语学习策略与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社,2004,11.
关键词:高校词汇教学 文化导入 内容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67-01
在当今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推动下,文化知识教学已成为高校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高校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词汇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基础,也必须融入文化知识的教学。
1 高校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内容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层面上的差异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对应语义场的词语空缺和对应词语的内涵不同。这两个方面也是高校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的主要内容。
1.1 对应语义场的词语空缺
所谓对应语义场的词语空缺是指由生活环境差异、差异、文化观念差异以及风俗习惯差异引起的英汉词汇的不对等。
地理生活环境差异是影响词语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众所周知,英国是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国,四面环水。所以英国人民必须熟悉海浪,并同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不断抗争才能求得生存。因此,英语中有很多表示海浪的词语,如wave、billow、breaker、roller、surge等,这些词分别表示不同类型的海浪。英语中类似于上述这种受地理环境影响形成的词语在汉语中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词语表达。
英汉民族有着不同的,因而英汉两种语言中与宗教有关的词语也存在语义空缺。比如,西方人信奉基督教,英语中也因此产生了很多与基督教相关的词语、习语或谚语,其中还有不少源自《圣经》,这些词语或习语在汉语中是没有对应词语的,也就是存在空缺。
引起英汉两种语言间的词汇空缺的又一因素是英汉文化观念、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例如,英语中的Yuppies(雅皮士)、Lazy Susan(一种自助餐的转盘,顾客可以随意取食)等词语是美国特有的文化,汉语中是没有相对应的词汇的。而汉语中的干部、党员、党委、劳模、状元等词语是汉民族所特有的,英语词汇中也同样存在空缺。
风俗习惯是经过历史的传承与积淀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不同民族在礼节、服饰、饮食、节庆等各方面的差异都是风俗习惯差异的具体体现。这就必然导致英汉两种语言出现彼有此无的词汇空缺现象。比如汉民族饮食中的馒头、馄饨在英语中就不存在与之对应的食品名称。
1.2 对应词语的内涵不同
英汉两种语言中表示同一概念的词往往会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联想意义。
尤金・奈达(Eugene Nida)认为“各种语言往往在表示具体事物的语义层上区别不太明显,而越往上,区别就越大。这是因为,语言在语义结构下层的区别,主要取决人们的感性知识,取决于他们对物体形状、大小的感知;而在上层归类方面的区别,则取决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取决于他们对事物及其性质的认识。”[1]因此,英汉语中一些概念性的词语如“个人主义、家庭”等在语义层面上存在很大差异。英语中individualism一词在英语文化中极具褒义色彩,尤其是在美国,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被认为是一种崇尚的品质,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而汉语中的“个人主义”是一个贬义词,是指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将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类似于此类的概念词语还有很多,如liberalism(自由主义),empiricism(经验主义),sophisticated(深谙世故)等,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上和课下进行不断积累,才能正确地使用它们。
不同民族的人对各种颜色符号的感知不同,这就使得颜色词语所具有的联想意义也会存在差异。比如,在西方文化中,white(白色)多使人联想起“纯洁、美好、公正”。如新娘的白色礼服则预示着纯洁与美好;white light则代表公正无私的裁判。而白色对中国人来说,往往具有消极的联想意义。中国文化中白色通常象征着死亡和恐怖。
此外,英汉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劳动方式方面的差异导致英汉民族的人对动物以及植物的联想意义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英语国家人对狗的认识和中国人对狗的认识存在很大不同,在他们看来,“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是十分忠诚的伙伴,因此英语中存在大量与“狗”相关的、并具有褒义色彩的习语。如lucky dog用来形容幸运的人,an old dog是指经验丰富的人,work like a dog用以形容辛勤工作的人。而在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多带有贬义色彩,如:狗仗人势、狐群狗党、鸡鸣狗盗等。
2 高校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方法
2.1 直接导入与对比导入相结合
对于词汇教学中的文化知识教师可以采用直接导入与对比导入相结合的方法。直接导入是指教师可以对词汇中所包含的文化知识直接讲解,明确地告诉学生词汇所具有的文化意义及其运用的文化规约,从而将词汇所蕴含的文化知识与其指称的意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与此同时,教师还需在词汇教学中加强对英汉两种语言下的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将英汉文化差异渗透到英语词汇教学中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输入英美文化,通过不断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对照,进而排除母语文化的干扰,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
2.2 多渠道导入
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英语教学手段与方式的丰富与发展。因而,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媒介和渠道让学生充分体验和吸收异国的文化,从而加强中西文化的相互渗透。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英语电影、视频,利用幻灯片展示等方法导入英汉语言间的文化差异,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介绍西方文化的网站,让学生课下上网浏览,拓展视野。
3 结语
综上所述,词汇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基础,不能局限于教会学生掌握单词的发音、拼写、意义和语法规则方面,教师还要注意词汇层面下的文化知识的导入教学,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减少实际语言运用中的文化盲点,提高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力,增强对英语文化的适应性,从而促进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英汉词汇对比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 沈银珍.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文化基础。
1.教师自身必须充分认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美国社会学家曾说过,在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内心的想了解其它民族的兴趣和动机……,从而提高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去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和文化理解能力。
2.农村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21世纪对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是很高的,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首要任务是自我提高和完善。教师应及早确立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抓住一切机会学习、进修、考察,采取多种办法广泛猎所英语国家的本土文化知识,并在实际教学在注重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精心备课,把文化教育渗透于教学各个环节中,融进学生听说读写的各个方面;教师要以下“研究者”的身份走进学生,走进课堂,走进网络,研究教学中各个环节中,尽可能地挖掘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语言现象,真正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感悟到异域文化的特殊魅力。
二、研究教材编写体系,挖掘现行课程的文化因素。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多渠道导入文化教育。
初中的英语教材,无论哪个版本,都随外可见文化知识的渗透。单词、短语、习语、俚语及句子;听力教学、语法教学、阅读教学、及写作教学;每一处、每一种情况都渗透着跨文化知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不放过教材中每一外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向学生介绍不同国家的文化知识。从日常交际方面、体态语方面、餐桌礼仪方面、禁忌语方面、道德观方面、传统节日方面、文学方面、艺术方面、价值观方面等进行文化意识渗透,使学生真正了解西方文化,从而避免出现交际上的失误。
2、合理整合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渗入点。对于教材中文化内容丰富,富有时代气息,可用价值高的部分,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整合,采用存档法,收集“原汁原味”的英语资料,按主题进行分类、整理、归档。以恰当的时机展示给学生,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英语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提升了师生的跨文化意识。
三、重视课堂教学的主阵地,让课堂教学异彩纷呈。
1、重视单词教学,扩展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中一些核心词汇因人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心理特征的不同而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含义。对于这些单词要在学生明白其基本含义外,适时进行文化背景知识介绍,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丰富学生阅读材料的内容,在阅读中感受文化魅力。
初中教材中的阅读文都包含了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对文中文化渗透内容,要适时点拨,以免经学生造成阅读障碍。如新目标英语九年Unit12 SeltooinB 3a是关于餐桌礼仪的介绍,让学生课后以表格的形式进行中西方对比,布置学生课后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对比中西方餐食礼仪上的差异,课后让学生继续阅读相关的文章,加深印象。学九年级Unit13 Reading部分时,要渗透给学生不同国家关于送礼礼的不同习俗,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己查找西方的社交礼节知识。
3、处理语法项目时,从文化差异角度去导入会更容易些。对于一些不易理解的句法、语法、结构,要让学生明白产生这些文化差别的原因。如中国学生对虚拟语气总是把握不好,教师可以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方面指导学生理解这一语法现象,中国人是螺旋式思维,西方人习惯于直线思维;中国人说话注重习惯,西方人说话注重礼貌。教师要把握好尺度,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指导学生把握了这些原则,避免交际上的失误。
四、丰富学生的课内外活动,给学学生创造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
1.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多读原版的英文报刊,如21世纪英语报,英语书虫系列丛书,英语沙龙等,多给学生选择接近学生理解水平、启迪思想的原版美文,谚语、神话传说等方面的作品,图书馆配备有关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宗教政治等方面的书刊杂志,教师指导学生借阅并做好读书笔记,拓宽学生对不同民族的文化的了解渠道。
3.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进行辅助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播放西方一些重大传统节日的起源和风俗,并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传统的异同。每逢西方节日,都要引导学生了解习俗,条件允许还可以开展课外庆祝活动。提供这些能使学生在接受基本知识的同时,逐渐了解英语国家的人们在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生活方式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培养世界意识。
4、积极开发英语校本教材,拓展文化培养渠道。
【关键词】跨文化导入西南师范大学版小学英语教材本土文化外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092-02
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中,那位韩麦尔老师说的一句话道出了民族语言的巨大力量:“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的密切联系。英语与汉语都包含着自身的文化和价值。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合理的跨文化导入,是实现两种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有效途径。
一 概念界定
1.文化与语言
美国杰出的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对于文化的理解,现在社会存在把文化作为知识、价值、思维方式、修养、行为、态度、信仰、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区别。“一定的语言总是历史地和一定文化相关联。语言是相关文化的关键。各种语言本身只能在交织蕴藏语言的文化背景中才能被充分认识;语言和文化总是被一起研究的。”著名语言文化教育研究专家Kramsch在《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中认为,应该把语言和文化看做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使语言和文化教学融合为一体。
2.跨文化对比
外语教学的目的并非要让学习者变得越来越“外国化”,而是要通过外国语言文化学习的“跨文化对话”让学习者具备跨文化的交流意识和理解意识(cross-cultural awareness),做到母语文化与第二文化的互动(interaction)。语言交流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跨文化对比应注意两个方面。首先,注意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其次,培养正确的文化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外国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文化无好坏之分,对待外国文化应采取客观、宽容的态度,避免用我们自己的文化、道德、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外国文化或拒绝外国文化。
二 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
本文选取了西南师范大学编写的小学英语教材(下面简称西师版),对教材中包含的文化内容进行分析,并根据教学实践分析文化导入中出现的问题,论证跨文化导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看得见的文化与看不见的文化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西师版的小学英语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可以让学生直观了解文化的模块和单元,比如小学六年级,每个单元都会设有Culture Garden,介绍不同国家的文化。(1)关于全球化下的共同文化。以六年级上册为例,第一单元介绍Air School,Internet的普遍运用。(2)生活方式的文化。如不同国家的交通规则(Different Traffic Rules)。(3)风土人情。米饭在不同的国家的不同吃法。看不见的文化包括:(1)价值观念。这些文化行为内容包括礼仪观、面子观、关系观,如颜色、数字、手势、动植物、物品的文化联想等。(2)思维方式。不论是思考问题的模式、方向还是情感态度、观点意见、个人隐私、时间还是空间等的概念,中西方间的差异很大。(3)交际文化。外语交际属于文化型交际,其中有不少交际文化问题,所以,外语课程中要注意介绍中西方交际文化差异和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知识和能力,如称呼、招呼问候、寒暄、介绍、邀请、拒绝、拜访、约会、帮忙、送礼、告别等中西方礼仪礼节知识。
2.跨文化的碰撞
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于交流。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范畴,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碰撞。汉语文化氛围的影响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正迁移或负迁移。西师版教材中没有单独将这两种文化拿出来作比较,只是在不同的知识点中一笔带过。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跨文化的碰撞无处不在,任何一个简单的知识点都容易使学生产生困惑,比如中西方对颜色(例如红色)的不同意见等。因此,应在课程内容中增加目标语文化、中国文化和中外语言文化比较。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工夫,通过讲故事、英汉翻译、对比讨论、案例分析、观察、调查、采访等尽可能多的形式,让学生掌握相关或必要的文化知识、语言功能和交际策略。
和大多数教材一样,西师版的教材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文化的内容多偏重于事实的介绍,缺少深层次的感同身受。其次,本土文化介绍的比重小。为了营造英语语言学习的氛围,英语教材中更多的是展示外国文化,对本土文化的介绍则一笔带过。再次,文化内容不系统,大多是根据知识点的需要引入,点点分布,相关内容并不面面俱到,并且缺少归纳性的描述。
三 小学英语文化内容的导入策略
1.夯实传统文化,不失本我价值观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对小学生而言,对传统文化体系、文化蕴涵、文化精髓的认识并不全面和系统,因此在语言教学的文化导入时,要先夯实传统文化,形成中国人的文化意识。这一过程不仅能够保障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而且还可以在导入外国文化时避免产生混乱,避免学生将外国文化作为自身态度、情感价值观取向的严重错位。
教师的教学信念和文化素养在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给学生普及常识性的知识,依据教材提供的知识点有层次地导入文化,能够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英语语言。
2.多种方式导入,构建文化体系,注重开放、包容与实践
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在以教材为蓝本的基础之上,要注重建立开放、包容、实践的文化意识。文化始终处于多元化和变化发展之中,需要构建开放的文化体系。文化本身没有对错,跨文化的对比与交流要保持包容的态度,不以本民族的标准衡量其他文化的差异。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交流,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交流不同文化的价值也是英语教学者的教学目的之一。
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跨文化导入中首先要夯实传统文化,再将外国文化导入,进而进行跨文化对比,不仅可使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而且可以更深地理解语言的文化含义,避免出现“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阿尔封斯·都德.最后一课(郝运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3]Lado, 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57:71~75
[4]Claire Kramsch.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