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当前经济运行形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区域行政性板块经济增长模式及其运行机制使投资冲动固化,投资冲动难遏
投资饥渴在以往我国处于短缺经济状况下是一个见怪不怪的现象。在今日这种过剩已经普遍性常态化的背景下,投资冲动依然如此坚决,只能说明它是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与运行体制弊端所致,投资膨胀正在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种制度性痼疾。
从国内投资的资金供需状况来看,一方面,储蓄率居高,M1的增长不及M2,资金供应大于需求,是我国金融运行常态;另一方面,不仅金融信贷领域货币整体流动性较弱,而且其流动性的强弱、方向与各行政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持同,基本是追高弃低,马太效应使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尽管“十一五”发展规划已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宏观经济健康运行、经济良性增长的要求和目标,但在目前的行政经济板块运行格局中,随着要素的市场化进程加快,相互之间的发展竞争强化,在地方本位主义经济的作用下,身处当前内外资本流动性宽松环境中,借助投资来实现追赶既是需要,通过外延型扩张,以规模取胜,对拉动经济增长也最为快捷,以地区经济增长率为目标,和中央博弈也似乎在情理之中,由此造成纵向上二者的目标与行为不尽一致,横向上各地新上项目互相攀比,区域经济发展的脉动始终处于一种不受节制性的状态中,自然造成信贷投放失控。
这种内在的投资膨胀机制与固化格局在与经济周期进程发生叠加时,就会产生放大效应。我国已经进入以重化工业现代化为核心的发展阶段,在“入世”后产业全方位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产业过剩、资本大规模进入,并与我国的中西部开潮形成对接,使我国这次经济周期上升期延长。我国还未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标准的商业周期,行政板块经济运行格局中的每一次调控未能使过剩产能得到妥善的处置,这种产能过剩下的投资扩张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一种常态,使得我们过几年就不得不被迫来抑制一下,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发展成本和社会资源损失。
2、行政性板块经济依附性使吸引外资增长格局中的“两低”问题结构化
吸引外资在总体上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在国际经贸传导机制全球化背景下,外资是一柄双刃剑的作用日益显现。随着区域外向型经济行政化板块发展格局逐渐固化,地方官员政绩与外商投资利益走向捆绑性结合,一些地方的引进吸收外资缺少与国家发展规划相衔接的总体战略,变成了单向的为外资所用,打造好的引资环境变成了牺牲内资发展,走的是一条滚动复制式单向外资发展路径,一条不顾地方民生需要,忽视内需发展的片面迎合外资依附式发展道路。其结果是国际虚体资本乘机而入,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开发区星火燎原,投机性房地产泡沫四处蔓延,有些是在一个点上看来可能合理的外资项目,实际带来的结果与全国产业布局与分工要求相悖,产业同构化中的点上领先加追涨效应造成了全局上的过剩,使“五高两低”现象结构化。
从全国来看,因地区利用外资持续的盲目攀比和低水平复制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在加重。我国的就业弹性系数的变化也表明,我国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呈下降趋势。从经济发展的要素动员与配置宏观效益层面上来看,这是受不少地方吸收外资缺乏优化战略、不从地方要素特点出发、盲目攀高、跟风引进所累。受地方行政引资指标约束,用有限的地方财力做配套投入并互相攀比税收优惠,持续的区域性滚雪球式地复制同类型外商加工业投资,盲目追求生产工艺资本密集化,使不少地方的生产要素自相贬值,令外商在投资选择时可以在区域上“货比三家”,并采取“候鸟行为”,握住了我产业发展的主导权和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不仅在全局上加剧了因产能日益过剩所带来的市场竞争,而且对本土民间投资形成了挤压和替代,使同样的资本投入带来的就业机会减少,随之相伴的必然是全社会的收入增长率提不高。
(一)2010年全年工业经济走势判断
从前三季度的发展势头来看,工业经济平稳运行,不出大意外的话,预计2010年全年将保持恢复性快速增长的格局,增速将超过去年水平。但由于受近期宏观调控政策和发展环境变化的影响,第四季度增速很有可能较前三季度有所回落,工业增速可能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预计我国工业增加值2010年下半年增长10%左右,全年增速将达到15%以上。
1、“促内需、保增长”的基本政策没有改变,出口恢复性增长趋势明显,工业发展整体向好的趋势仍然存在
2010年的宏观调控仍以“促内需、保增长”为主要基调,采取“结构从紧、总量从宽”的政策思路,内需增长是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自2009年以来,国家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了内需的较快增长,弥补了金融危机以来外需不足的影响。1―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26.5%。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11.5%,国内贷款增长22.6%,自筹资金增长30.5%,利用外资增长3.9%。1―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492亿元,同比增长18.2%。当前消费者预期指数仍处在上升阶段,虽然7月份呈现小幅回落态势,但总体趋势而言,向上攀升的势头依然明显,说明消费增长能力仍有一定保证。进入2010年,全球经济和世界贸易显现复苏迹象,我国出口快速回升并创下新高。统计数据表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有继续走强的趋势,鞋类、塑料制品和玩具的出口增速大于整体的增速,服装出口也在加速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目前还未大幅损害劳动力密集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2、投资的超高速增长势头正在减弱,消费增长在短时期内很难替资增长
一是随着四万亿投资计划的逐步完成,短期刺激政策效应趋于减弱。2011年是此轮应对金融危机刺激政策和10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期的最后一年,各项资金投资将陆续完成,各项短期刺激政策陆续到期,投资对工业发展的直接推动作用趋于减弱。二是为防止通胀和抑制流动性,紧缩政策出台的可能性依然存在。8月份,CPI同比上涨3.5%,涨幅比7月份扩大0.2个百分点,年内CPI月度同比涨幅回落到3%以下难度很大。三是房地产市场调控组合政策的实施显示了国家打压房地产泡沫的决心,后续可能还会有一系列政策跟进。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基本建设和房地产的投资增速将放缓,这将直接影响到以钢铁、水泥等原材料为主的重化工业和其他关联行业的增长。预计第四季度工业经济增速回落的可能性较大。另外,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对过剩产能的抑制等一系列措施的推进,也将对短期内的工业增速产生影响。
3、世界经济复苏形势不明朗,人民币汇率升值和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出口需求的增长存在一定的变数
受全球债务危机及各国财政压力、美国内生经济增长动力乏力、全球不均衡复苏及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2010年二季度全球经济增速较一季度有所放缓,显示复苏势头在减弱,除了国际因素以外,在国内则主要体现在人民币汇率升值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压力两个方面。目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开始呈现震荡向上的态势。从短期走势看,这种扩大波幅的升值模式将加大出口企业在汇率方面面临的不确定性,也会对本身议价能力较低的出口企业利润产生压缩。而今年国家加强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对于改善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特别是优化出口产品产业结构的政策也表明,中国对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取消出口退税将是长期性的,它反映了节能减排、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未来一段时间,中国还将进一步取消或降低其他“两高”产品的出口退税。出口加工类产业受的影响可能会比较大,进而影响到工业经济的整体运行。
(二)2011年工业经济形势预测与展望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和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成为“十二五”时期的中心工作已成定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促进节能减排”将是“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对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变化和宏观调控政策的预期分析,相对于2010年的高速增长而言,2011年的工业经济整体将保持平稳趋缓的增长,增速将很有可能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落,以结构调整为中心的增长模式将使工业行业发展出现分化格局。
在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我国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任务日益迫切,工业发展将加快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不同行业的发展也将发生结构性变化。一是在投资减弱和节能减排措施的影响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将受到更加严格的限制,以能源、原材料为代表的重化工业增速或将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产业波动风险加大。二是在持续的政策支持和需求带动下,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技术密集型和高加工度的产业有望获得较快增长,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将有所增强,对我国工业结构改善的积极作用也会逐步显现。三是在外需再次面临压力的条件下,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制造等部分外向型产业在恢复中有望再次面临调整,尤其是受到原料、劳动力等成本上升的双重影响,部分处于低端产品制造环节的企业生存压力将再次凸显,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转移的步伐将会加快。四是以内需为导向的轻工、家电、食品等消费品工业将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部分产品可能出现较快的增长,但受制于居民消费倾向的惯性作用,消费品工业整体增速出现大幅变化的难度较大。在宏观经济短期复苏与经济结构长期转型的双重作用下,未来我国工业企业经营状况也会呈现加快分化的趋势,部分粗放经营、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将面临经营困难,被加快淘汰的困局,而具有核心竞争实力和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经营状况将会继续改善,并面临兼并重组做大作强的战略机遇。
二、政策建议
(一)立足扩大内需,引导工业经济稳定增长
1、继续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投资需求
以“十二五”规划为基础,在保障房建设、落实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投入,民生、科技创新、节能环保等薄弱领域,积极增加新的项目储备,财政预算预留必要的支出空间,一旦社会投资增速出现大幅度回调势头,适度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同时,继续加快带动和启动民间投资,提升民间投资的信心和意愿,推动民营企业投资逐步接过国企投资的“接力棒”,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加强国际合作,有针对性地改善外商投资环境,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尽快扭转利用外资增速下滑的局面。
2、制定完善促进消费和提高居民收入的相关措施,积极培育消费新热点
继续实施促进家电、汽车、节能产品的消费政策,积极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继续采取财政补贴与税收减免等措施刺激节能、环保、绿色产品的消费需求,引导消费升级。紧紧抓住3G发展、宽带建设、三网融合等市场机遇,加快推进软件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工业设计以及工业金融等生产业的发展,积极开拓新型消费领域。
3、加快推进城镇化,切实提高居民收入
以城镇化为依托,调整优化城乡和区域结构,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调整不同阶层、区域、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结构,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发展社会公共事业,逐步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
(二)积极调整外经贸政策,继续改善出口环境
1、加强国际合作,及时调整外贸政策
针对当前出现的国际经济和贸易形势新变化,有针对性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及时国际市场和贸易政策信息,协调贸易摩擦,根据产品出口形势,灵活调整出口退税等相关贸易政策,不断改善出口环境
2、灵活调整人民币汇率政策
继续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协调国内外金融政策,充分考虑汇率平衡的长短期因素,根据形势适时保持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灵活性,在稳定出口增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贸易结构乃至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
3、积极引导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提高“走出去”效率
及时抓住我国经济率先走出低谷的良好机遇,积极引导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加大“走出去”步伐,扩大对外投资领域,提高战略资源掌控和跨国经营的能力。
(三)加快调整工业结构,尽快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1、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落后产能淘汰
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和技术标准的门槛作用,对不符合要求的落后产能坚决淘汰。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加大对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的利益补偿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促进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职工再就业,积极支持企业改造升级。
2、大力推进工业节能减排,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加强行业分类指导,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继续淘汰技术落后、污染环境、资源利用率较低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引进节能减排的先进设备;加大资金投入,通过投资、补贴、价格等经济杠杆,从研发、应用、推广等各环节加强财政资金引导,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充分调动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考核体系。
3、积极推动大企业集团建设,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加快清理废止各种不利于企业兼并重组和妨碍公平竞争的规定,制定有利于推动企业进行兼并重组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整合内部产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建立健全有效的生产和管理模式;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继续抓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以及公共服务平台、信用制度建设,实施产业集群示范工程,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
(四)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抢占行业制高点
一、经济运行“喜忧参半”
1、经济增长名列全国第11位
上半年我省实现GDP5378.05亿元,同比增长11.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108.3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6月份当月工业增加值为361亿元,为去年9月份以来的最大规模。特别是轻工业一枝独秀,支撑起了全省工业经济半壁江山。数据显示,上半年,轻工业完成增值669.7亿元,增长22.1%,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1.7%,在全省工业中占比由去年的28.12%提高至31.7%。就行业而言,食品、电子信息、纺织行业强劲增长,增幅分别为41.2%、36%、26.6%。上半年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6.5万户,比去年同期增加15.4%,日均新增904户市场主体。其中,全省新登记私营企业2.19万户,从业人员14.97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35.9%和12.9%。
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55.13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20.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4.14亿美元,增长17.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16.18亿元,增长8.3%,新增贷款达到2171亿元,是去年同期的3.1倍,居中部各省第1位。特别是从一季度的GDP增长来看,湖北地区生产总值达2423.15亿元,同比实际增长10.2%,高出全国4.1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市GDP增速排名中位列第7,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经济增长首次进入全国前8位。二季度延续了稳定向好的趋势,经济增长更为快速。上半年GDP同比增幅达11.3%,名列全国第11位,在中部六省位居第3位。
2、县域经济异军突起
今年以来,全省县域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增长势头。1―5月,全省17个市、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为16.7%,其中有10个地区增速高于20%;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为49%,有8个地区增速高于60%;地方一般财政收入平均增速为15.8%,有5个地区增速高于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速为19.9%,其中有10个地区增速高于20%。
初步测算,全省79个县(市、区)今年上半年对消费和GDP增长贡献率都超过60%。近年来,湖北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规模已超过1000万人,其中跨省转移700万人。2008年全省乡村从业人员总数达到2078.77万人,比上年增加48.16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达到35.92万人,比上年减少0.59万人,同比下降1.6%;非农业劳动力达到20.45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49万人,同比增加7.8%。县域经济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地实现了保民生、保就业、保稳定。
3、内生型经济的优势逐步显现
内生型经济是依赖内在禀赋、内部动力、内部潜力和内部创造力的不断优化重组的经济形态。相对外向型经济而言,内生型经济具有抵御外部经济危机和风险的天然优势。世界经济变化和趋势之一是农产品价格上涨。湖北是农业大省,农业的丰收和发展是抵御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上半年,湖北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可比价)预计5%左右,比上年同期快1.1个百分点。预计今年夏粮夏油总产均有不同增长,稻谷面积的扩大为全年粮食增产奠定了基础,上半年全省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5%。在应对危机中农村市场具有较大的操作空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的扩内需措施,都将目标锁定在农村广阔的消费市场。湖北地处内陆腹地,具有明显的地理区位优势,辐射能力强,货物运送半径短,物流成本大大降低,在扩大内需中,以武汉为中心的集散地优势将更加突出。
4、湖北经济运行受金融危机冲击相对较小
我省经济外贸依存度较低,全省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不到12%,与沿海外向型经济相比,湖北经济运行受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上半年出口降幅低于全国平均5.5个百分点。1―5月全省进出口总额完成63.35亿美元,同比下降23.7%,降幅比1―4月扩大0.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完成35.64亿美元,同比下降19.3%,降幅比1―4月扩大1.9个百分点;进口完成27.71亿美元,同比下降28.7%,降幅比1―4月减缓1.3个百分点。其中5月份全省进出口总额完成12.89亿美元,同比下降24.9%,下降幅度比4月份减缓4.4个百分点。
湖北利用外资目前一直保持平稳增长,各月累计增幅均在两位数以上。1―5月全省实际使用外资17.91亿美元,同比增长13.8%,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0.1个百分点,其中,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4.14亿美元,增长17.4%,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6个百分点。
5、CPI、PPI继续双下行,内需不振局面未有根本改观
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2009年后开始陡降,1月份为1.2%,3月份为0,4月份为-0.2%,5月份为-0.4%。6月份继续下降为-0.5%,全省工业品价格总水平(PPI)也呈现走低态势,自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回落以来,持续下行。今年该指数回落幅度逐月扩大,连续5个月PPI增速均为负值。这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出口大幅下降,很多产能转向国内市场,导致供应增加。生产者愿意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产品,使得工业品价格处于较低水平。从价格与需求的内在关系来考量, CPI、PPI双下行受“去库存化”因素影响较大,说明宏观经济仍然在“下行通道”内运行。
6、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主要表现为:一是技术结构不优化,工业方面突出表现为原材料工业和低端制造业所占比重较大。农业方面则主要是平面农业,缺乏农产品的深加工以及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链条短。虽然推进了农业产业化,但从整体规模效益看,与先进省份相比差距甚大,农产品加工利用程度不高。目前,湖北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仅为0.7 : 1,而沿海省市区的比例达到1.5 : 1,湖北省农产品加工率只有40%,而沿海省市达到55%,湖北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不到20%,发达地区能达到50%以上。二是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乡割据。这些结构性矛盾一直是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
7、投资消费“双拉动”政策有得有失
经济的持续增长不可能长期依赖大规模投资来维持。所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一定速度的增长,关键是能否有效刺激消费需求。湖北采取投资和消费双拉动应对危机进行救市,短期来看,能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效果不错。但长期来看,制约经济持续增长的障碍并未根除,短期的繁荣掩盖了长期性矛盾,就是消费没能真正刺激起来,消费不足仍然是经济增长的短腿。投资消费双拉动政策可能是应对危机时期一个不错的过渡政策,但现在必须及时转变到消费优先的政策上来。
8、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批外出农民工返乡。据统计,2008年湖北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达到961.50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的41.9%。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沿海大批中小企业倒闭。从2008年10月份到2009年1月10日,全省外出务工的农民返回人数是356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37%,据调查,今年我省外出农民工人数比去年同期减少37.07万人,这进一步加剧了省内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二是企业面临减员。我省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产销下滑,经营十分困难,面临减员压力。大部分中小企业停产、歇工现象增多。三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2009年我省高校毕业生有36.8万人,加上历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需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超过50万人。四是困难群体就业更难。大龄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再就业难度更大,目前我省这类人员还有近20万人。
二、对策措施:一调三促
1、淘汰落后产能“调结构”
我们存在的结构问题是根本,结构调整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从本质上来说,经济调整的过程,就是一次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尤其是淘汰那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企业的过程。保增长,要通过市场倒闭机制,让缺乏竞争力的企业退出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根据优化产业结构的需要,该淘汰的必须淘汰,须加大投入的地方还得争取中央支持,增加投资。新增投资应重点发展立体化农业,面向民生的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运输物流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积极扶持文化产业、旅游业、中介服务业,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光电、信息、生物、新材料等产业,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
2、力举赤字财政政策“促投资”
经济增长与投资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因此,如何有效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特别是有效提高投资对经济增长潜力的作用,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一要继续坚持向农业和农村倾斜,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二要引导、鼓励增加民间投资,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信贷的金融政策环境;三要加大政府财政性的公共投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财政在民生方面的支出比例,加强民生工程建设。
要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4万亿的十项救市措施及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根据我省自身的特点,利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以及在中部率先崛起的战略地位,全力争取政策支持和投资支持。湖北需抢抓机遇,把积极的财政政策用足用实。
3、加大发行地方债券“促消费”
有效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必须解除消费者对未来的后顾之忧,增强消费者对经济前景的信心,要点之一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应向中下层人群倾斜。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开展养老保障省级统筹工作,按中央相应规定为企业退休人员提高基本养老金。探索建立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水平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完善和落实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办法。逐年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尤其要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力度。切实解决全省66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政府要加大社会民生方面的投资建设,才能改变居民收入与支出预期,释放居民消费潜能,扩大居民消费能力,从而改变拉动内需单纯依靠增加投资的方式,实现投资消费双拉动,并从根本上解决投资偏高、消费偏低这一深层次的矛盾。
加大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规模,充实个人社保资金账户,是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提振居民消费信心的当务之急。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湖北可优先考虑加大发行地方债券规模,充实个人社保资金账户,将消费优先的政策落到实处。
4、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促就业”
(1)促就业必须紧抓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个主体。要下大力气发展无污染、低能耗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发展那些吸纳劳动力多的行业,达到保增长和保就业兼得的目的。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在信贷、税收等方面要给予大力支持。对已存在的中小企业应实行环保投入退税的政策。政府和中小企业按一定比例出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环保投入,企业投入部分可按一定比例实行退税的优惠政策。
(2)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吸纳返乡农民工本地就业。我省当前的人力资源及就业现实,决定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必然选择。要抓住沿海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完善投资的软硬环境,把农民工回归创业与新农村建设、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及县域经济的发展统筹考虑,将承包权出资和参与创业的行业由种植业扩大到所有农、林、牧、渔及食品加工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使就业与承接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升级相互促进。把就业指导、信息服务和就业扶持等政策,扩大到城乡所有需要就业的对象,消除对农村劳动力的政策歧视。包括将农村劳动者纳入到小额担保贷款、就业援助、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等就业扶助政策范围。
(3)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在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的县,政府可出资建立一个劳动力信息主场所,再在若干个中心乡镇,分别建一个服务场所,在场所内配备相应设备,信息联网,向当地农民提供就业信息。如某个地方的岗位需求是什么,需要多少人,哪个地方劳动力有多少,该往哪去。通过这种服务体系就可以解决农民工和用工地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农民工盲目流动的成本,提高就业的准确性。
(4)实施创业带动就业计划。积极扶持、搭建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平台,设立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优化融资环境,多渠道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扶持。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省政府可拨款设立“创业援助基金”,对具有创业项目,具备创业能力,但在创业资金上存在困难的人员进行直接的资金援助,降低门槛,简化手续,强化创业服务,引导更多劳动者创业。
这里,我对今年工业经济工作提五点要求:一要确保实现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以上,为全市、全省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这是今年工业发展的基本目标;二要在工业经济转调、振兴上迈出实质性步伐,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这是我市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三要保障重大工业项目顺利实施,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这是争创工业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手段;四要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塑造,这是步入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措施;五要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推动工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最近这段时间,希望同志们集中精力、集中力量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要全力以赴稳增长。充分发挥市县两级经济运行指挥部的作用,加强调度、深入分析、分类指导,充分利用各类扶持资金,引导企业找准需求、开拓市场,增强适应力、应变力和竞争力,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二要千方百计解难题。各级各部门尤其是工业经济主管部门,要与困难企业同呼吸、共命运,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研究对策,帮助困难企业尽早摆脱困境、渡过难关。
三要抓住机遇搞创新。要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引导企业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努力开发最先进的技术、制造最好的产品、打造最优的品牌,不断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
四要坚定不移抓节能。要严格落实节能降耗责任制,严格执行节能计划,按月、按周落实任务目标。要加强监管,强化督导,一方面控制重点用能企业和领域能耗,另一方面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各部门: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在抓好非典防治工作的同时,大力组织实施“四化”战略,狠抓经济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全市国民经济呈现良好的运行态势,大部分经济指标在凉州市名列前茅。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上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但是必须看到当前经济发展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凉州市统计报表看,我市个别经济指标的增长幅度低于凉州平均水平,总体上看,经济发展不够平衡,运行质量和效益亟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问题,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势必对第二季度及下步经济工作造成不利影响,从而给全年经济目标的顺利完成带来被动。为加强对全市经济运行工作的调度,确保防治非典和经济建设两不误,千方百计完成全年经济工作的各项任务目标,特作如下通知:一是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抓好当前经济工作的紧迫感。当前,防治非典的形势依然严峻,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日益显露,特别是对第三产业和外经外贸影响较大,经济建设工作的任务日益繁重。我们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正确把握和处理好防治非典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努力保持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我们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经济发展上去,才能为战胜非典、稳定市场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坚持防治非典和经济建设同步推进,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确保防治非典和经济发展两不误、双胜利。
二是突出工作重点,落实得力措施,努力做好当前各项经济工作。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正视非典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切实抓紧抓好经济工作,不管出现什么问题和遇到多大困难,年初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不能变,各项政策措施不能变。各分管领导、经济主管部门、乡镇(街道)要定期调度所属单位经济工作运行情况,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分析原因,采取强有力的针对性措施,发挥优势克服困难,保证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当前,要继续坚定不移地组织实施工业立市战略,精心组织好工业生产,特别对今年落实的投资过千万元的50多个大项目,要加强协调调度,努力提高项目开工率和投产达产率,确保大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要千方百计扩大招商引资和外贸出口。针对当防治非典的严峻形势,要特别注意改进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开展委托招商、招商、网上招商,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认真落实兑现鼓励出口的各项政策,促进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竭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搞好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和国库单一帐户体系建设,着力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为全市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下大气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切实抓好非典防治药品和消毒防护产品的储备和市场供应工作,为全市打好非典防治硬仗多做贡献。
三是加强对经济工作的调度,搞好数字的统计上报工作。统计、经贸、外经贸、财政、国税、地税、中小企业办、开发区等部门要按职责分工,发挥对经济工作综合协调作用,认真做好数字的统计工作。要建立经济发展有关统计数字定期通报制度,通过报纸、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各乡镇(街道)及各部门、企业的经济发展情况及时公布。各级各部门各企业要及时上报有关统计数字。有关部门要严格把关,认真做好数字统计的各项基础工作,确保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使统计数字真正体现出我市各项工作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