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生物是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与非生物相对。
2、生物具备合成代谢以及分解代谢,这是互相相反的两个过程,并且可以繁殖下去, 这是生命现象的基础。
3、生物由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及非细胞生物组成,包括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病毒等,其特征是可以进行新陈代谢。
4、自然界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的,无生命的(包括物质和能量)叫做非生物,新陈代谢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
(来源:文章屋网 )
绑架罪,是指利用被绑架人的近亲或者其他人对被绑架人安危的忧虑,以勒索财物或满足其他不法要求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劫持或以实力控制他人的行为。
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健康权、生命权、人身自由权。绑架所使用的暴力、威胁、麻醉或其他方法本身就危及到被害人的身体健康;以暴力、胁迫、麻醉或其他方法劫持他人以后会对被害人加以禁闭、监视等,就剥夺了其人身自由权;绑架罪行为人的犯罪目的(勒索财物)不能得逞,就会对被害人下毒手,杀人灭口,侵犯了被害人的生命权。
本罪犯罪对象为有任何有生命的白然人,不仅仅包括妇女、儿童、婴幼儿。实践中被绑架的对象多为妇女、儿童、个体户、私营业主或大公司、企业的重要人物。
2、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胁迫、麻醉或其他打法劫持他人的行为。所谓暴力是指直接对被害人身体实施打击和强制,如捆绑、推、拽、殴打、伤害、强行架走等,所谓胁迫是指以不顺从就实施暴力相威胁,对被害人实行精神强制,使其恐惧不敢反抗的行为。胁迫的内容有人认为除以实施暴力、威胁外还有其他非暴力威胁,这种观点不妥。非暴力内容的威胁不危及被害人的人身安全,其社会危害性与危及被害人人身安全的暴力、以暴力相威胁、麻醉方法是截然不同的,就如以非暴力相威胁,强行劫走被害人财产的行为不定抢劫罪而定敲诈勒索罪一样,以非暴力内容的胁迫宜以拐卖妇女、儿童定罪。胁迫实施暴力的对象既可以是被害人本人,也可以是对在场的被害人的亲属,胁迫的方式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动作,如用刀在被害人面前比划,但胁迫必须是对被害人当面实施。所谓麻醉是指利用药物、醉酒等致被害人麻痹、昏睡、昏迷的行为。
不管是暴力、胁迫还是麻醉方法,其本质特征均是违背被害人意志,致被害人不能反抗、不敢反抗、无力或不知反抗而劫走被害人,故其暴力、胁迫、麻醉的程度要达到使被害人不能、不敢、无力或不知反抗的程度。如行为人在拐骗过程中尽管有推、拽、实施轻微的暴力相威胁的行为或有劝酒、使用药物等行为,但不足以使被害人不能、不敢、无力或不知反抗,被害人随行为人出走主要出于轻信,受其利诱等,则不能定该罪。
所谓“劫持”是指将被害人劫离原地和把持控制被害人。劫离原地的方法已如前述,把持控制被害人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捆绑、禁闭、监视、挟持、麻醉等。其本质特征是剥夺被害人的人身自由,故在把持控制被害人的过程中行为人也可能使用暴力、威胁,也可能不使用暴力、威胁。
3、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4、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现为方面直接故意,且以勒索他人财物为目的或者以他人作为人质为目的,所谓以勒索财物为目的,是指行为人绑架被害人的目的在于以加害被害人相威胁,迫使被害人的近亲属交给其财物,这里的财物包括货币、有价证券、金银财宝等具有经济价值的物品或财产性利益。
二、认定
(一)本罪与拐卖妇女、儿童罪的界限
拐卖妇女、儿童罪与绑架罪均有绑架的行为,在形式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区别之关键在于犯罪目的不同,拐卖妇女、儿童罪以出卖为目的,而绑架罪以勒索财物、以他人作人质等为目的。
(二)本罪与敲诈勒索罪的界限
以威胁方法实施绑架罪与敲诈勒索罪常易混淆,二者的区别是:
1、犯罪侵害的对象不同。敲诈勒索罪实施威胁的对象和取得财物的对象是同一个。而绑架罪实施威胁绑架的对象和取得财物的对象是分别不同的人。
2、客观要件表现不同。敲诈勒索罪威胁的内容如系暴力,行人声称是将来实施,而绑架暴力内容的威胁,则是当时、当场己经实施的。
(三)本罪与非法拘禁罪的界限
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罪实际上存在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两者都是侵犯他人人身自由权利的犯罪,而且,绑架罪在客观上也必然表现为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剥夺的方法与非法拘禁罪的方法没有质的区别,都可以是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非法拘禁罪也可以由绑架方法构成;两罪中将被害人绑架、劫持的空间特点也一样,既可以是就地不动,也可以是将被害人掳离原所在地。
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罪的区别主要在于,绑架罪的构成不仅要求有非法剥夺人身自由的行为,而且要求有勒索财物或满足行为人不法要求的目的以及与此相应的勒财或提出不法要求的实行行为。而非法拘禁罪仅要求行为人具有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目的。实践中,涉及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罪界限区分问题的主要是为索债而绑架、扣押人质的案件。本法第238条第3款明确规定:为索取债务而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以非法拘禁罪定罪处罚。我们认为,对于索债而绑架、扣押人质的案件,处理时应注意,如本法颁行前的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与本法冲突的,不应再参照适用,并应从这样几个方面注意区别非法拘禁罪与绑架罪之界限:
1、本条第3款规定的“为索取债务而非法扣押、拘禁他人”,指的是合法债务,为索取非法债务如赌博债而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应以绑架罪定罪处罚。债权债务关系不明的,行为人确系出于索取合法债务的目的而实施绑架行为的,应以非法拘禁罪定性。但是,对于行为人与他人有债权债务关系而绑架、扣押人质的案件,也要认真考察行为人的真实意图,对行为人绑架、扣押人质而目的不在于索取债务的,对行为人仍要以绑架罪定罪处罚。
2、为索取债务绑架他人后,向被绑架人的近亲属或其他人索得债务后,又索取额外财物或以人质相挟提出其他不法要求的,行为人同时触犯非法拘禁罪和绑架罪两个罪名。但应视此情况为想象竞合犯(实施一个索取财物行为,而财物中既有债务又有额外财物时)或吸收犯的形态,对行为人以绑架罪一罪处理。
(四)本罪与抢劫罪的界限
绑架勒索的绑架罪与抢劫罪都以取得财物为目的;在客观上都可以表现为暴力、胁迫等强制手段:在侵犯的合法权益方面,两者也都同时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因而两者是十分近似的犯罪。区别两者的关键有两个方面:第一,绑架罪是以非法剥夺人身自由的方法,并以被绑架人的安危为要挟,勒索财物行为的指向对象为被绑架人以外的第三人,即被绑架人的近亲属或其他人,而不可能是被绑架人;抢劫罪的方法则一般不表现为非法剥夺人身自由,而且其要挟的人及劫财行为指向的对象一般具有同一性。第二,绑架罪由于是将被绑架人作为人质向第三人索取财物,因此获取财物的时间不可能是绑架行为实施的当时,也一般不可能是当场获取财物。而抢劫罪只能是当场及在暴力、胁迫行为实施的当时劫取财物。
美国的小学教育有公立小学也有私立小学,基本为六年制。美国政府并未制定统一的教育目标,而美国视导和课程研究协会所提出的现代小学的六项任务,影响着美国小学教育的方向。这六项任务的主要内容是:一是增进儿童的身体健康与发展儿童的强健体格;二是增进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发展儿童的健全人格;三是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的认识;四是发展儿童有效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五是发展儿童符合民主生活的价值观;六是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活动。
上述可知,美国小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儿童的身体与心理的健康,毕竟拥有健康的身心才有能力学习其它的课程、发展个人的潜能;其次,美国教育十分重视民主素养,从小就要培养民主观念,培养具有民主风范的美国公民。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和参与实践的能力,接受每个人的不同想法,没有一言堂和标准答案,教育的内容更加活泼多元,教育的成果更加宽广无限。
在教学科目上,主要有英语、社会、数学、科学、艺术及音乐、健康及体育、外国语等。其中以培养学生基本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英语阅读、写作、文法、拼字以及数学为核心课程,由专任教师担任教学,其它科目则由科任老师担任教学。美国小学校规模都不大,平均每班的学生人数在20至30人之间,较大城市可能有的小学校学生人数会超过千人,一般地区的小学校学生人数只有数百人。美国小学一学年分3个学期(第一学期9月5日至11月29日;第二学期12月1日至3月7日;第三学期3月9日至6月13日),暑假接近3个月。美国小学生在校时间短,一般上午7点半上学,下午2点就放学了。美国小学总课时很少,每个教学日只有6.5个小时,每周只有32个小时,每节课只有30分钟,上下午各有一次户外游戏活动,老师很少或几乎没有布置家庭作业,有时布置一点点作业也只要求几天后才交。
近年,美国小学开设了“孔子课堂”,有来自中国的老师为学生上课。教室内的布置也充满了中国元素,有五星红旗、中国结、红灯笼、中国福、恭贺新春中国娃娃等,还有学生从海边捡来的芦苇和贝壳。美国的小学教育和中国的小学教育无论是理念上还是方法上有一定区别。比如幼儿园:能识别数字,能用小石头、小纸片、小木棍等具体的物体表达抽象的数学概念;认识26个英文字母,区别元音和辅音;区别不同职业的人大致做什么事,譬如医生、教师、邮递员、警察、消防人员……了解生物生命的演变过程,包括人的生、老、病、死,毛毛虫变蝴蝶;从地球仪、拼图上学习地理,了解地球上有很多居民,很多国家,不同的肤色;懂得人要住在房子里,孩子要上学,成年人要上班。一年级 :能够从1数到100,能数双数或者5的倍数,知道奇数和偶数,会简单的加减法;学会观察,对不同的事物和物品分门别类;能例证生命的演变过程,了解自然界动植物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学习使用图片和照片来表达文字以外的意思;懂得衣、食、住之于一个家庭的必要性;明白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的关系。二年级:会读、写3位数的数字,从随意取的5个数中,能够从小数到大或从大数到小;熟练运用两位数的加减法,会用英寸或厘米等度量单位测量长度,看懂钟表上的时间;坚持写读书笔记或日记,学会写总结,懂得区别诗、散文、小说、传记等不同的文学形式,了解虚构作品与非虚构作品之间的区别;开始学习独立研究动物,诸如昆虫生态等问题。三年级:学会如何把资料做成曲线图;会比较10万以内数字的大小及加法,熟练三位数的加、减、乘、除法;能够从周围的环境就地取材,搜集、组织材料,了解人如何保持健康,明白青蛙、蝴蝶、小鸡、小白鼠等小动物的生命演变过程;懂得如何使用字典;能够明白自己所喜爱的作家、书画家透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善于阅读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四年级:用计算机运算很大的数字,比较100万以内的数字大小,学习小数和分数,画图表;能通过地图、照片、图表来解释世界上各地区气候的不同;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不同的文学形式,譬如科幻作品、传记等。 五年级 :会列、读各种表格,熟练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能够利用图书馆的系统和资料进行研究;通过做笔记对各种信息进行比较和综合;开始撰写非虚拟的报告和五段体式的短文;学会写正式、非正式,以及朋友间的书信;懂得对不同类型的书籍进行分门别类,能掌握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并针对其构思、背景、人物塑造、表达方式、语言艺术进行评论。
艺术来源于痛苦
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家,张北云始终认为艺术家需要经历痛苦,然后在从痛苦之中分娩出美好,从而把幸福抓在手中。他说:“艺术家的经历来自于痛苦,我们通过痛苦的经历得到了幸福,得到了生命的真谛和最有意义的价值,这就是我们对美好的认识。同时,也是我们作品的价值。绘画作品虽然表达的只是二维空间的关系,但却有着生命的存在。我们赋予作品生命力,并真爱着自己的作品,就像珍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如果我们注视着绘画作品会掉泪或者毛骨悚然,那是视觉的效果和作者的灵魂相契合而取得的效应。”
绘画通过安静的思索让他总能产生联想,当绘画的语言和他的情绪产生碰撞,观者就可以通过了解画面,从而了解到作者的内心世界。而艺术家的灵魂会点亮观者的内心世界,美术的意义就是起到这方面的示范作用,艺术家们用自己的灵魂引导着人们的思绪去追求美好。
重彩苍茫
张北云作品中的苍凉雄浑的气息与特定的神韵传达,他有着过多的本土文化情结,与人文关怀一并成为不变的推动力。张北云以不同的笔墨技法的变化、演绎,把淡墨、浓墨、破墨、积墨、焦墨与不同笔法、笔型、笔感等各等其所,力求实现“以水墨一色而尽五彩之用”、在多次迭加,重复与皴擦,渲染中,造就境界苍茫与浑然的效果。
张北云在悠悠的痛苦中分娩出浓妆重彩的画魂,他用笔有序,繁而不乱,茂密苍郁,极为生动,神韵四溢,而其干湿交错,互为补充的笔墨方式,在层层迭加中产生了厚重,平拙与苍茫,雄浑之感,这里的苍茫之感实为西北文化精神的同义词。
名师出高徒
一切都不是偶然的,在必然中有其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张北云在艺术之路上,曾受到北京画院著名画家杨延文的指教。老师给予他的不仅仅是技法上的提高与能力的启发,重要的是在绘画观念上,观察方法上与认识世界的规律上给他以重点的点拨,使他明白了什么是艺术规律,什么是艺术本质,即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让他看清了自己的艺术方向与艺术目标;对张北云而言,解决了这个至关重要的原则问题,无疑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杨延文是张北云在艺术道路上的指路人,艺术成就,艺术经验,以及人品、画品都深深启迪着张北云的艺术取向、艺术趣味与艺术品格。
西北雄浑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展现世界的奇妙。
最早知道幼童与哲学这个命题,是在钱钟书先生推荐三联书店翻译的一本小书里。这本小书1989年出版,名字叫做《哲学与幼童》,作者马修斯。一个学龄前的小男孩,舔着粘在锅底的糖汁,问他爸爸:我们如何确定现在不是在做梦?这个故事令人兴味盎然,莫非真是庄周梦蝶的儿童版?不过,等我对这个命题真正发生兴趣,并开始自己的观察思考,却要到近20年之后,自家的小朋友一往无前地长到5岁。
我儿子菜虫小朋友第一次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时,年方5岁。我与虫妈都还没有准备好如何作答。当然我们知道孩子必然会提出这个问题,但却没有料到,会在一个毫无逻辑关联的时刻提出来。这一年,是2010年。在此之前,我已经将这套《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藏之书架久矣,这下,终于要拿出来按图索骥寻找对策了。我翻到这套书中的一章——《生命的故事》,这个故事给孩子们解释了石头与蘑菇的区别,还饶有趣味地简述了生命的起源与进化。在成人看来,故事行文有趣,情景交融,颇可一读,但显然,对于5岁的菜虫而言,这样的解释尚显得太抽象而难以接受。最后,我给菜虫讲述了华德福教育中的一个生命起源的故事。
但从此,我切切实实体会到,哲学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早已经种下了。随着孩子个体的成长,这些问题会不时地冒出来——孩子们在孜孜不倦地展开对这个世界、对自身、对未知的思考和探索。为了应对菜虫将来的各种疑问,我不得不将这套丛书通读一遍。作用很显著,当菜虫奇怪于男孩与女孩之区别时,我就可以化用书中的描述,对菜虫加以引导。现在,菜虫7岁了,他的思维发展到了新的水平,于是开始纠结:为什么小孩子必须听大人的话呢?这个时候,这套丛书中“同意与反对”这一章,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但我喜欢这套丛书,倒不是因为它提供了孩子可能寻求的答案。我读完丛书满怀感恩之情:编著者碧姬·拉贝和米歇尔·毕奇,他们怀着多么巨大的善意和温情啊!他们对孩子有多么巨大的爱啊!在这些跟孩子们如话家常的对话中,他们从不居高临下,从不耳提面命,从不颐指气使。相反,他们在书中表现出来的天真,就像一个孩子一样纯洁无瑕。他们是成年人,拥有成年人的理性,同时又有孩子的好奇,懂得孩子的思维方式,俯下身子,来跟孩子对话,因而整套书是孩子的视角,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即便成年人读来也不会感觉幼稚和无趣。其实,这样的姿态,不正是我们这些父母本来就该具有的吗?可惜在中国,长时间以来,很多父母理所当然地以为孩子幼稚无知,需要成年人的强力介入。殊不知,孩子的世界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本文由收集整理,需要我们成人怀抱谦卑之心、敬畏之情去面对。
现在我们知道,孩子的世界,是一个独特而自足的世界,他们遵循着自己的逻辑与思维。成年人也曾经是孩子,可悲的是,当其成年,却忘掉了自己曾经也是孩子。从任何层面来说,重新认识孩子的世界,都是为人父母必须学习的功课。作为父母,我们自有对孩子的天然之爱,也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适当的表达爱的方式。而就孩子的精神世界而言,成年人尤其需要呵护其天性的自由成长。我们每个人都会惊讶、赞叹、感念孩子的不断成长,我甚至经常会陷入一种神秘主义里面,因为每个孩子都像天使,他带着神的恩宠,悠悠嬉戏于自我的世界,这是多么奇妙的一件事!
在我看来,这套《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首先,是对孩子们天性顺其自然的一种护持。针对的是孩子们天真的好奇,在解决孩子必然提及的一些问题的同时,使得这种好奇能够保持长远。其次,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这套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套儿童视角的公民教育丛书
转贴于
一、关于生命的物质性
恩格斯曾经发表过如下的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除了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它的各个层次、原子、分子、细胞器、细胞、组组、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就是从微观到宏观的不同水平,不同形态的物质运动,生命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就在其中。
1.无论从何种生物,从病毒界到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直至人类。它们的身体总是由各种化学元素、各种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组成的,而且,就其组成的基本化学元素而论,是非生物界普遍存在的,没有任何“生命的元素”。这种认为,不应该等到学生学习高中生物学《细胞的化学成分》时才开始,因为初中植物学就讲到种子的成分,初中生理卫生中就有骨的成分,血的成分等知识。因此,这个认识也是逐渐渗透,逐渐树立的。
2.绝大多数生物,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组成细胞的物质,一方面以核酸一蛋白质为基础构成了复杂的多分子体系,使生命现象得以表现,另一方面又以其结构上的精细分化、形成细胞膜、细胞质(含各类细胞器)、细胞核而实现生命过程的各种功能。细胞的出现是生命进化历程中的伟大事件,是繁杂的生命现象的特殊的物质结构基础。我们的教材,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生物,开宗明义都要讲细胞知识,都十分重视许多生命现象能在细胞水平上弄清楚。
3.组织、器官、系统乃至整体,其功能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结构持征。在我们的教材中,动植物的各种组织、植物的各个器官、动物和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等占有大量的篇幅,它们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认识这些知识。还在于形成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的唯物主义观点。
4.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的互相关系。生命过程是一种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由于作功,生命过程将消耗能量。从初中植物学讲授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起,直到高中生物中ATP和ADP的相互转化,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依存关系,各种生命活动的供能问题,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问题等等都要涉及。必须使学生理解能量转化和物质变化的依存关系,物质变化一定表现为某种能量的变化,能量又推动着新一轮的物质变化,物质的变化是根本的。
5.个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死亡,是物质变化的过程,生命的代代相传,繁殖、遗传、变异,是遗传物质的基因、复制及变异。生物的进化,是新的基因、新的基因的组合,新的染色体组型的出现,在此基础上接受自然选择的检验,汰劣留良。总而言之,都可归结为物质的一定规律的变化。
二、关于辩证的观点
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在生物科学发展的历史上,既存在着唯心论和唯物论的斗争,也同时存在着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斗争。而且后者的争执,由于不仅受社会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进展和普及程度的制约,还受思维方法的影响。对于正处在少年后期和青年初期的中学生来说,由于知识之不足,涉世之浅微、思想之易于片面、辩证观点的建立。更为重要。
1.生物和生活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这是研究生物学的最基本观点,因为生物与非生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停地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实现其组成成分的自我更新,弗在这基础上表现出各种生命现象。无论从细胞水平、个体水平、系统发育(进化)、还是生态系的水平上看、生物及其生命活动都受环境的制约,同时又影响和改变着环境。这一观点渗透在从初一到高中生物课程的全部章节之中。
2.结构和功能的统一。结构和功能是互相适应的,一定结构是一定的生物功能的基础,但无论从个体的生命活动,还是从结构在系统发育中的演化来看,功能又影响着结构的发育和演化。例如心脏的结构特征决定着它是血液循环的发动中枢这一功能,然而,它的使用和锻炼无疑对它的功能效率的提高是有影响的,并最终影响到其结构的完善化和健康。在脊椎动物的系统发育中,更可以清晰地看到,生活环境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演变、导致对心脏功能的不同需求,从而选择(自然选择)了不同的心脏结构型式,从一心房、一心室,两心房、一心室、两心房、心室不完全隔开到两心房、两心室完全隔开。类似的许多例子,充满于中学生物教材之中。
【关键词】花意象;女性绘画;题材;象征喻意
中国当代女性画家不断的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思考,给予自己和自己内心更多的关心,她们的每一幅作品都离不开以自己为中心的生活中的种种情境。“花意象”则是女性画家生活中最乐于表达的,她们将自己的切身感悟,通过丰富的色彩和意象的形象,感性的表达,赋予了花更多不同的深层次内涵。这些艺术作品体现的其深层感觉直接对应着对生命的体验以及来自自身生存状态、方式的叙述。
一、花意象
花是植物繁衍生息的象征,拥有着优美的姿态,拥有着属于自己的花语。而女性同样担任着相同的繁衍的角色和共同特性,而且中国古典诗词中文人骚客笔下总会钟情于“花”,以花赞美形容女子的美和性格:“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于子归,宜其室家”、“人面桃花相映红”“弱花临水”、“闭月羞花”,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现代作家张爱玲、安妮宝贝等更是创作了许多“花”的诗词文章,创作一系列的“花”意象······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更是充分利用花意象塑造出十二衩不同的性格和故事。女人与花总是有着不解情缘,相同的角色和特性、相似美的气质和性格,再通过文学对花形象的描绘和拓展,都为女性画家创作素材提供了较多的情感依据,欧洋、雷双、申玲、夏俊娜、喻红、闫平等拥有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女性艺术家,都不约而同的对花卉题材进行关注和描绘。女性画家选择花卉作为创作题材,在于女性对花这一“意象”的认同和对自身角色的思考。花意象是中国当代女性油画家所钟爱的题材,对花的描绘,不仅仅出于女性天生的喜爱,更多的成为了女性画家一种自觉的选择,成为一种关照自我的途径,成为一个表达女性心理和女性立场的媒介。“女画家们画花的美、花的艳、花的秀、花的媚、花的雅,赋予她多少情和爱,多少的赞美与颂歌,真是一花一性情,一花一世界。历来留下了不少佳作”[1]。
二、中国女性绘画之“花意象”
花,作为女性绘画中的典型意象之一,一般暗示以下几种意义:表现自我的影射;对生命的热爱和感叹;性的暗喻;生活中闲暇情绪的表达等。“花意象”在女性绘画中的题材表现形式与象征喻意笔者归纳如下:
(一)借花隐喻,注重性别观念
花自身不具备隐喻性,但女性艺术家根据花自身的生理习性、生长特征,赋予新的内涵形成一种新的意象,以此来表达较强的性别意识和明显的女性主义色彩,具有一种主动进取的精神和挑战。
蔡锦在借助“花意象”隐喻性别观念上是较为突出的代表,以美人蕉为主要描绘对象,借助对美人蕉外在表皮的层层剖析,表达一种丰富细致缠绵的感觉。蔡锦的生命经验赋予了美人蕉通体红色的蔓延与渗透,是多种生命与非生命的痕迹重叠与交叉在一起的阐释机制[2]。申玲的作品充满了调侃和戏谑的意味,构图饱满富有张力,画面中每一细节都焕发着生命的热情想象力和表达欲望。她作品花题材更是充满了奔放的气息,在都市情感母体影响之下,花意象则更表达出她内心深处情感冲动的自由表达,花的形态在自由的变化,色彩在自然奔放的流淌,透露出对申玲最本我的自由和性别观念的表达。
正是基于此,女性画家利用较有视觉冲击的色彩和笔触,赋予花独特的解读背景,充分表达出自身对生命的狂热追求,同时,又流露出与性有关的焦虑、冲动等复杂的内心意象。
(二)借花自喻,注重自我关照
贾方舟先生在《自我探寻中的女性话语》中提出“花不是纯粹的客体,而是作为'自我'的替身,进入一种'自赏'状态。此时的花成了画家自我情感的投射、自我关照的方式。” [3] 男性与女性在花的描述上最主要的区别是,男性借花言志,女性借花自喻。因为女性最本质的感性的表达,以及花与女性分不开的情缘。
雷双是最近几年当下艺术市场较为活跃的女画家之一,她的创作一直以花为主题,作品中的花,早以不仅仅是表现客体和创作主体之间的联系,反而是画家将自身的情感和感悟赋予描绘对象,将自身的生命外化于对象。雷双自己写到:“我总是把目光投向内心······我关心周围那些能够成
‘生命’的现象,关心发生在内心的事情,关心自己的表达。我将自己投射在植物花卉之中,它们成为自我的所有可能性的载体,在这个意义上也可将它们视为我的自传性作品。”女人如花,女性画家将最真挚的自我观照、情感映射和生命中的欲望赋予了这多姿多彩的花意象之中。
(三)借花抒情,注重闺秀闲情
女性对生活有着自身独特的情感经验和生命感悟,喜欢娓娓道来的平静如水,喜欢将生活中每一件事物予以生命和情感。诗情画意、浪漫的花语表达,曼妙的花姿,使花成为女性生活与生命中最好的伴侣。女性画家借助花抒感,借助花表达内心的浪漫和生活追求,将女性的感性表达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些艺术作品中的花意象不像雷双、蔡锦那么尖锐的表达,反而呈现出一片平静、梦幻、浪漫、温馨的气息。
欧洋从中国传统美学心理出发,选择一些触动人们内心世界的自然景态,如荷、紫藤等小景。欧洋时常徘徊于莲荷池畔,瞬间感悟,将她对大自然审美对象的直觉关照融入艺术创作中,花意象成为她捕捉审美意象的引线。陈淑霞的《春残》、《艳姿》等作品形象以并存的形式,简单地叙述着她平凡的生活,流露出她对生活的希望、梦想以及对美好人生的依恋。她从不试图希望自己的绘画作品能够教导人或启迪他人,作为欣赏者静静的观看就可以了。夏俊娜是一位唯美的画家,她的作品里自是不乏鲜艳的花朵。这些花朵在肆意挥洒的色彩与笔触之间透出缭绕在梦中的纯净与淡雅,透出诗意般的东方情境与浪漫。
无论是欧洋的写意般的莲荷,还是陈淑霞愈发生活化、简单化的小景,抑或是夏俊娜唯美浪漫的东方情境,它们的共同点是,代表了画家对生活、生命的关注与热爱,她们通过不同方式的艺术语言赋予花朵以生命和不同的性格,含苞待放、盛开、枯萎的花朵成为女性生命状态、情感的代言,花意象充分表达出了自身对生命的感悟,以及恬淡、浪漫的闺秀闲情。
三、小结
将花从纯粹的描绘客体逐渐转换为女性主体的替身,进入一种“自我表现”的境界。在转化过程中,女性画家将自我情感投射到花中,进行一种自我观照的方式,转化成为一种隐喻和象征,隐喻女性画家的生活状态,象征女性的生命情怀,由此寄予女性的精神期望。因此,女性画家笔下的花,早已不是我们生活中看到的花,而是一个具有丰富的主体精神意涵的对象世界。
【参考文献】
[1]陶咏白.走向自觉的女性绘画.[j]美术观察,1997(03).
[关键词] 事项管理;事项生命周期;市场与非市场行为
[中图分类号] F8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9-0069-05
一、引言
剧烈的国际竞争和全球政治结构变化正改变着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行为,外部环境的动荡性增加了企业的风险和失败的可能。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及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在活动过程中面临的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影响,而将受到来自社会、政治等诸方面的综合影响[1]。这种影响所带来的复杂而又多变的组织环境迫使企业必须关注社会及政治领域还有竞争领域可能出现的问题、观念及事件(Carroll & Hoy,1984;Mahon,1989;Waddock,1989)。Mahon(1992)认为,在社会―政治环境的每个方面,都是由一个个潜在的“事项(issues)”组成,在如今动荡的环境中经营的企业管理者及公共政策决策者必须共同面对之且采取适当的对策[2]。由此产生的事项管理(Issue Management)研究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Ansoff, 1980; Austrom & Lad, 1989; Buchholz, 1982; Greening,1992;Heath & Nelson,1986;Wartick,1988;Wartick & Rude,1986)。事项管理被定义为企业可以识别、评估并回应那些显著影响自身的社会及政治事项(Johnson, 1983)的过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学者开始大量关注企业非市场行为①的研究,至90年代将市场行为添加进来研究两者的整合(Baron,1995),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如何通过积极的干预方式来“管理”他们的社会及政治环境以获得竞争优势[3]。这种方式是一种环境导向的(即通过作用于环境来对未来产生影响)或至少定位于使得他们更好地处理影响企业的社会及政治团体的力量。事项管理领域中有一部分学者与这些研究有相似的观点,即以各个事项描述环境,通过大量的市场与非市场行为影响事项的进程从而对未来的企业绩效产生影响(Chase & Chase,1987;Nolan,1985;von Wartburg,1989;Wartick,1987)。因此,基于事项管理的企业市场与非市场行为及其整合是有效应对动荡环境的战略行为规划。然而,事项管理是一个强调动态前进及行为次序的整个行为过程[4]。纵观对市场与非市场行为及其整合的现有研究,我们发现多数学者采取的都是相对静态的研究方法,比如横截面数据研究的抽样调查与统计分析等,在事项管理的不同过程中企业的市场与非市场行为及其整合有怎样的变化,如何随事项进程而演变都是尚未解释清楚的问题。因此,笔者在分析西方学者关于事项管理的研究综述基础上,提出通过事项生命周期管理模型来动态性地研究企业市场与非市场及其整合过程,旨在分析企业市场与非市场行为在不同阶段行为方式的变化及发展,满足整合的动态性及历史性过程研究,为预测未来及总结规律提供依据。
二、西方学者对事项管理的相关研究
(一)事项的定义
在研究事项管理之前,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对事项进行了定义及解释,见表1:
实际上,事项可以用许多种方式来定义(Bigelow,Fahey,Mahon,1991;Dutton,Fahey,Narayanan,1983;Hilgartner,Bosk,1989),这取决于不同利益相关者在定义过程中的角度[5]。以上对事项不同角度的识别及解释正是事项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为事项管理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事项管理研究
事项管理以前被视为公共关系处理中的一个管理过程,直到W・Howard Chase对其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以后,才成为一个持续性的规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大量工作需要完成,包括事项识别,事项解释(Dutton,Fahey,Narayanan,1983; Dutton,Ottensmeyer,1987;Milliken,1990),事项评估及分类(Bartha,1983;Carroll,1993;Dutton,Ashford,1993;),事项回应发展等(Greening,Gray,1994; Mahon,1989;Post,1978)。此外,事项管理还延伸到了国际分析中(Brewer,1992;Nigh,Cochran, 1987),成为企业社会绩效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Thompson,Wartick,Smith,1991;Wartick,Cochran,1985;Wood,1991)[5]。
事项管理研究包括战略事项管理及社会事项管理等多种分支,但区别是模糊的,因为事项识别要求组织决策者的解释(Daft,Weick,1984;Rands, 1993),“一个事项的含义并不为环境事件所固有”(Dutton,Jackson,1987)。因此,对相同事项的管理行为过程可能因行为者的资源、立场等差异而有所不同。我们主要关注企业市场与非市场行为与外部环境,特别是社会、政治环境的相互影响过程,因此,这里的事项管理主要是指社会事项管理研究,即企业试图通过各种行为特别是非市场行为积极地管理社会及政治领域内的事项[6]。在这个意义上,事项对企业或公共政策决策者来说,更像是突出的社会、政治问题(Hilgartner,Bock,1988)。
事项管理对企业市场与非市场行为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对于特别是企业非市场行为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企业如何通过积极有效的前摄性(proactive)或反应性(reactive)行为作用于影响企业绩效的社会政治环境(Keim,Zeithaml,Baysinger,1984;Yoffie,1987)[7]。而事项管理集中于识别并了解在企业环境中作用的所有力量以及他们塑造环境的行为过程。它为企业市场与非市场行为随环境演变的过程研究提供了事项进程平台。而强调动态性及行为次序的过程研究(process research)是企业市场与非市场行为研究的一个全新视角[8]。图1描述了事项管理进程中的企业市场与非市场行为的过程路径: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事项管理不同阶段的进程,企业市场与非市场行为的方式、合作程度及目的呈现了一个向前演进的过程。事项管理为企业市场与非市场行为过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如果没有事项管理,战略家们将被局限于仅仅通过组织变革来被动地适应环境变化的活动。而有了它,组织领导者们将可以通过市场及非市场行为影响环境来更好地为利益相关者群体创造价值[9]。但是,图1仅仅提供了事项管理过程的一般路径及行为过程的简单区分,随着时间及事项关注程度等因素的变化,如何更形象而具体地描绘事项进程,过程中的企业行为呈现怎样的变化等问题则需要事项管理最流行的方法――事项生命周期模型(Post,1978;Buchholz,1990)来解释。
三、基于事项生命周期模型的企业市场与非市场行为
许多年来,学者们研究的大量模型都用来解释事项如何与企业及公共政策一体化,它们如何在公共政策议程中出现(Eyestone,1978;Cobb,Elder, 1972;Kingdon,1984;Post,1978;Preston,Post,1975;Tombari,1984)。
Post(1978)及Buchholz(1988)等学者提出了生命周期模型,描述事项依次经历的各个阶段:首先,公共期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差距导致事项产生;其次,政治争论或政治活动的阶段,政治行为者开始对事项形成一个立法性内容;再次,立法阶段,关于事项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及颁布;最后是实施阶段,在企业及相关政府机构之间实施具体细节。事项的开始到完结再到下一个事项的开始的循环过程便是由一个个事项所组成的企业外部环境的演进过程(Wartick,Mahon,1994;Reeves,1993)。部分学者对这个模型进行了两个方面的修改。第一个修改是Mahon及Waddock(1992)提出的综合系统事项模型。这个模型清晰地认识到一个事项的不同时期将牵涉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一个事项可能在不同阶段同时发生,这取决于每个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和行为。然而,这些因素(或其它因素)如何影响一个事项的进化还有待研究。另一个修改试图综合战略事项管理文献与生命周期观点(Bigelow等,1991)。他们描述了事项的四个阶段:出现、解释、定位及解决[10]。Tombari(1984)[11]则提出了一个经典事项生命周期模型,包括三个关键点。第一,一个解决方法引入后事项仍动态地持续;第二,以关注程度及时间为纵横坐标描述了事项生命周期的三种结果,一是在解决方法有效使得后续方法引入巩固事项的持续;二是解决方法失效,对事项新关注的出现,从而导致事项生命的再次循环;三是解决方法无效但事项影响力下降最终失去关注,不了了之;第三,他认为新事项的发展正巧是前一个事项的解决。该模型的贡献在于它试图联接企业相关利益者及政府政策决策者,帮助理解在事项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企业所有行为的变化及其对事项生命的影响。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综合模型,强调将生命周期方法用于政治领域(Bigelow,Fahey,Mahon,1991),假设事项的线性前进(Mahon,Waddock,1992)。这些综合模型认为,所有事项并不都是遵循着相同的进化路线,新因素的出现或对现存的重新解释,利益相关者的改变,不同事项的影响及事项的逐渐清晰等都潜在地影响着一个事项的发展路线[12]。
结合上述不同学者对事项生命周期模型的描述,我们将事项分为五个阶段:事项出现、制定方案、实施方案、管理方案及修改。事项生命周期的动态过程可用四个相关要素来表现:公共事物所有权(Collective Good Properties)、事项可塑性(Issue Plasticity)、产出确定性(Outcome Certainty)及关键决策者的焦点(Focus of Key Decision Makers)[10]。这四个要素随着事项的阶段性演进而产生规律性变化,从而影响企业制定不同的市场与非市场行为策略及其整合程度②。同时,将企业市场与非市场行为分为两大类:一是象征性的(symbolic);二是实际性的(substantive)。象征性的行为包括试图定义一个事项,赋予其内涵。这是一个重新解释其他行为者对该事件解释的基本过程,如(信息咨询、调动社会力量、经营活动关联性等策略)。相反,实际包括以具体的,切实的方式试图实质地改变或处理现有的情形的确定举措。它常要求资源(资金、设备、人员等)的花费来最低限度地显示解决实际问题的进展,如(直接参与、代言人、财务刺激等策略)[2]。如图2:
从图中我们看到,随着生命周期的延续带来的相关战略因素程度的变化使得企业行为产生了更为具体且赋有规律性的演变过程。这种生命周期类型的过程研究对于探讨随着事项生命周期的阶段进程,企业的行为模式,特别是针对不同事项环境和所处阶段,市场与非市场行为的模式、互动程度等纵向分析尤为有用,因为纵向时序数据主要关注的是:发生了什么事项、是何时发生的和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事项的发生,即事项、活动与选择。它可以合理地解释动态事项,而且能够分析嵌套于复杂环境中的现象(Pettigrew,1997;Langley,1999)。
四、对我国企业市场与非市场行为研究的启示
笔者首先对事项管理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主张将事项管理理念融入企业市场与非市场行为的研究中,强调行为与环境演变联系的动态性过程研究。同时具体介绍了事项生命周期模型作为企业行为过程研究的有效平台,进一步细化事项进程中企业行为的相关因素变化及形式发展。这种关注企业行为及策略的纵向发展,立足过去路径预测未来趋势的方法及思路才是未来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方向之一[13],为我国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以下启示:
(一)企业行为的纵向研究
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这种特殊背景导致企业战略行为在动荡的行业环境中表现出显著的阶段差异性及动态性,如果还是遵循大多数西方学者的基于横截面数据的静态行为研究将无法透彻地解释中国背景下市场与非市场行为及其整合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纵向数据的采集,以动态的角度和过程研究方法探讨中国企业的市场与非市场行为及其整合如何随着环境的演变而不断变化。
(二)事项管理视角
由于中国环境的不确定性及复杂性,若立足于过去仅用概括性语句或制度变量来描述难以准确地表达环境演变的完整过程。以具体事项进程的描绘代替行业环境演变的概括性和模糊性,为收集针对性数据的有效性及表现环境演变的可能性奠定了理论基础。以事项管理视角研究企业行为随行业发展的动态演变能够将企业内部资源管理与外部事项代表的环境应对结合起来[14]。以事项生命周期进程来描述环境的变化,探讨不同阶段对企业行为模式、程度的影响,既提供了过程研究的清晰脉络又整合了环境层次、企业层次及行为层次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
(三)典型行业研究
对企业市场与非市场行为及其整合的研究由于行业的差异带来了极大的探索空间。针对外部环境的差异,选取一些社会、政治环境对企业影响特别显著的行业如房地产、汽车等,通过内容分析法及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纵向数据来具体探讨类似行业的典型事项生命周期中企业市场行为与非市场行为呈现出了怎样的阶段性演变,以及两者的整合程度如何在过程中提升,这种动态规律如何帮助预测未来趋势等问题。
总之,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连续性剧烈动荡为环境变化与战略反应等组织管理领域动态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机会,为在中国背景下的市场与非市场行为及其整合的过程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大大提高了数据采集的可行性。因此,以事项管理的角度对企业行为的纵向研究更适合于我国经济环境的发展,是未来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注释:
①企业非市场行为指:“企业应对和影响非市场环境(包括社会及政治环境)从而构建对自己企业有利生存空间的战略行为的统称”。
Hillman,A,Keim,G,&Schuler,D.CorporatePoliticalActivity:AReviewandResearchAgenda. JournalofManagement,2004年,30(6):837-857.
②基于我们课题小组的分类,将企业非市场策略归类为7大类:直接参与策略、代言人策略、信息咨询策略、调动社会力量策略、制度创新策略、经营活动政治关联策略、财务刺激策略。整合程度是指企业市场与非市场行为互动及协同程度(Baron,1997)。
田志龙,高勇强,卫武.中国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研究. 管理世界,2003年(12):98-107.Baron, D. Integrated strategy, trade policy and global competi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7(2):145-169.
[参考文献]
[1]邹鹏,田志龙.战略事项管理[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8):2-10.
[2]Mahon, J, & Waddock, S.Strategic issues management: An integration of issue life cycle perspectives [J].Business and Society, 1992, (1):19-32.
[3]Baron, D.Integrated strategy, trade policy and global competition [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7,(2): 145-169.
[4]Bronn,P., & Bronn,C.Issues management as a basis for strategic orientation[J].Journal of Public Affairs,2002,(4):247-258.
[5]Wartick,S., & Mahon,J.Toward a substantive definition of the corporate issue construct: 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the literature[J].Business and Society, 1994, (3):293-311.
[6]Greening, D,& Gray, B.Testing a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response to social and political issu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4,(3):467-498.
[7]Baron, D.Integrated Strategy: Market and non-market components [J].California Managment Review, 1995,(2) :47-65.
[8]Lamberg ,J-A ,Skippari ,M , & Makinen ,S.The Evolution of Corporate Political Action: A Framework for Processual Analysis[J].Business and Society, 2004, (4):335-365.
[9]Dutton,J, & Ottensmeyer,E.Strategic issues management systems forms functions and context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7,(2):355-365.
[10]Ulmann, A A.The impact of the regulatory life cycle on corporate political strategy [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85,28:140-154.
[11]Tombari,H.A.Business and Society[M].New York: Dryden Press.
[12]Barbara,B, &Liam,F.A typology of issue evolution [J].Business and Society;1993,(1):18-36.
[13]Burgelman,A.A process model of strategic business exit: Implications for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strategy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193-214.
【关键词】非法行医;界定;客体特征;弄罚适用
To illegal practices medicine the objective important document understanding
HUZhuo-ying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appraises the angle from the medical examiner to illegal to practice medicine the crime understanding, the object characteristic and the objective important document; Illegal practices medicine the crime as well as illegal practices medicine the crime penalty with the non- crime boundary to be suitable and so on to dispute more questions discussion.
【key word】illegal practices medicine; Limits; Object characteristic; Makes punishes is suitable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041(2007)10-0052-02
根据《刑法》第336条的规定,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造成就诊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刑法》规定了三个法定情节,并相应规定了三个有梯度的刑级。对本罪司法实践中争议不一。本文主要从法医鉴定角度对非法行医罪的理解、客体特征和客观要件;非法行医罪与非罪的界限以及非法行医罪的刑罚适用等争议较多的问题探讨。
1如何理解“非法行医罪”中的“情节严重”
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惩罚性是犯罪构成的基本特征。对于罪与非罪必须严格按照刑法的相关条款。《刑法》第336条第1款规定“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如何理解“情节严重”本罪在客观方面的另一特征是属于情节犯,这情节不是从重、从轻的情节,这里的情节决定着罪与非罪。行为人的行为必须达到情节严重才能定罪,同样如果达不到情节严重则不构成犯罪。何为“情节严重”在当前缺乏司法解释,令司法人员感到困惑,由此容易产生不同的理解并发生歧义,因此建议对此作出有效的司法解释,以便正确、统一地界定“情节严重”。根据笔者的理解,在通常情况下,情节严重应当包括以下几种情形:①非法行医时间较长的,可确定为半年以上,偶尔行医不在此例;②经多次行政教育或行政处罚后屡教不改,仍坚持从事非法行医活动的;③使用劣药牟利,虚编夸大药物疗效蒙骗患者;④从事非法鉴定,特别是胎儿性别鉴定,严重破坏计划生育;⑤从事危害性较大的诊疗活动如创伤性检查和各类手术;⑥造成直接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但尚未达到严重损害程度;⑦因非法行医延误治疗造成就诊人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致人死亡或者身体严重残疾的。
但对以下也有人认为是情节严重的行为本人持否认态度,如利用行医侮辱妇女、用假药蒙骗患者、假借伪气功诈骗钱财、利用迷信活动或欺骗受害人。以上行为不应在非法行医中加以讨论,可以针对犯罪的要件适用相应的法律加以惩治。
2如何界定 “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
《刑法》未对“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含义作出明确规定,最高人民法院也未对其做出司法解释,在司法实践中各地法院处理不尽相同,争议较大。有人提出参照重伤诊断标准作为非法行医严重损害的标准,据重伤的鉴定标准,主要针对刑事伤害案件制定,与非法行医构成的身体损害有着质的区别。锐器、钝器、爆炸等暴力性损害不可能在非法行医中产生。药物过敏、输液反应、产后大出血又不可能在重伤鉴定标准中确认。再者人体重伤鉴定标准的制定除根据伤势对人体致残外,同时考虑伤害当时的危险状态,在受伤当时危及生命或者在损伤过程中能够引起威胁生命的并发症。《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中的颅盖骨折;硬脑膜破裂、开放性颅脑损伤、咽喉、气管、颈部、口腔底部及其邻近组织的损伤引起呼吸困难。这些在医疗事故分类中是没有的,且在非法行医中也不可能发生。过去也有刑法教材认为应以1987年国务院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第6条所称的二级医疗事故和三级医疗事故的判断标准,二级医疗事故指造成就诊人严重残疾或者严重功能障碍的。三级医疗事故是指造成就诊人残废或者功能障碍的。目前2002年9月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已取代了1987年《办法》。根据新的条例医疗事故共分四级: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虽然非法行医对人体的损害与合法医疗活动中的医疗事故有本质区别,但从对人体伤害的类型上分析与医疗事故更为接近。在目前没有鉴定标准的情况下,可否参照一至三级医疗事故定为“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这样能更好体现刑法的罪刑相适应原则。
3如何确定非法行医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非法行医的中,对某些意外、偶然出现的损害事实,某些由于原发疾病造成的就诊人员死亡,是否应当作为“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造成就诊人死亡”问题,也是审判实践中常遇到的,事故若出现在经依法成立的医疗机构,则可适用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经鉴定后得出是否需要追究单位或者个人相关的责任,包括刑事和民事责任的结论,但若发生在非法行医的过程中,则会出现认定事故责任和事故责任如何分配的难题。我们在依法惩治非法行医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管理秩序的同时,也不能一概把就诊人的健康损害或死亡责任全部归责于非法行医人。同时注意对非法行医人应有的合法权益的保护,要求我们根据医疗活动中的实际情况分别对待,从而体现法律对合法权益的保护指导思想和刑法的罪刑相适应原则,根据犯罪事实和因果关系正确应用刑法相关条款,完整体现刑法的法律精髓。在讨论非法行医案件时要考虑非法行医后果产生的因果关系,非法行医的因果关系可以引入参与度的概念。
综合分析非法行医行为对就诊人造成损害或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可归纳:①对就诊人的健康损害或死亡完全是由非法行医人的行为造成。②对就诊人的健康损害或死亡主要是由非法行医人的行为造成。③由于就诊人自身的身体因素加上非法行医人的错误医疗行为,共同造成就诊人的健康损害或死亡。④主要由于就诊人自身的疾病,非法行医的医疗行为延误或干扰了正常的治疗和抢救,在对就诊人的健康损害或死亡的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⑤虽然非法行医人有非法行医的事实,但在医疗过程中没有对就诊人的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健康损害。本文认为,如果非法行医者的行为是实实在在地足以引起损害结果的因素,它就构成事实上的损害原因。成为追究其犯罪行为的基础。
摘要:人的生命是刑法保护的最为重要的客体。侵犯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刑法中规定的非法剥夺人的生命的罪名以及法定刑也相应的有所区别。世界各国都将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并给予最为严厉的刑罚处罚,但是在具体的规定上又有着很大的差异。我国刑法中对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的行为,则规定了故意杀人罪、过失致人死亡罪以及故意伤害罪中的致人死亡的情节。本文通过对英美刑法中关于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的行为的规定进行分析,发现其科学之处,提出完善我国刑法关于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的犯罪的规定。同时,为刑法中削减死刑的罪名,提供一种渠道。
一、我国刑法关于杀人罪的规定及不足
关于杀人罪,我国刑法主要有以下相关规定:
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g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我国刑法规定的故意杀人罪包括了一切的故意杀人的行为,不管事前有无预谋,不管故意杀人是否自愿,不管被害人有无过错,不管有无被害人死亡的结果。我国刑法虽然有规定犯罪未遂的可以从轻或减轻,但是仍然没有体现出有预谋与无预谋的差异。同时,由于罪名、罪状的不精细,也带来了法定刑的不明确。我们可以看到故意杀人罪的法定刑种有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有期徒刑的量刑幅度从三年到十五年,幅度很大,给法官们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但同时也给法官们带来了如何具体量刑的难题,因此,一些相近的案件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法院可能做出差距很大的判决。另外,在这么大的量刑幅度内为被告人设定一个宣告刑,他们很容易不满意,进而上诉,引起不必要的司法资源的浪费。
我国刑法关于过失杀人罪规定的也是很笼统的,一个过失致人死亡罪,就涵盖了所有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这样规定是不科学的,也不利于刑法的内容的确定性。过失也有轻重之分,也有可宽恕的与不可宽恕的之分。法定刑的刑种、刑度的设置应当适当而不能差距太大,而且应当明确规定不同的刑种、刑度应当如何适用。
故意伤害罪的法定刑的刑种、刑度更是范围广泛,从管制到死刑,涵盖刑法总则的所有的刑种、刑度。如果这样规定以后有更细致的如何适用的说明也无可厚非。而我国刑法并没有给出此类说明,如何适用,量刑者自己去定夺,以至于相似的案件在不同的法院可能会作出相差很大的判决。这是对罪刑法定原则的变相违反,这显然是行不通的。同时故意伤害罪的死刑与故意杀人罪的死刑有什么区别,为何一样也没有合理的说明。
我国的刑事诉讼案件的上诉率很高,笔者认为,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法定刑刑种太多,量刑幅度太大。例如法定刑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法官给判六年,被告人可能觉得太重了,他觉得可以判四年,在法律的明文规定里他看不到自己的行为为何适用法官已经判给的刑罚,于是就上诉。如果我们规定犯罪、设定刑罚是更加细致一些,把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幅度如何适用讲清楚,什么样的犯罪适用三年的,什么样的犯罪适用四年的,又什么样的犯罪适用五年、六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的。把行为对号入座适用已经设定好的刑罚,就能避免被告人因适用法定刑的幅度不满而上诉了。
三、完善我国刑法中杀人罪的立法建议
通过对英美法系的杀人罪的规定以及对我国有关杀人罪的缺陷的分析,笔者认为,宜将我国的杀人罪做以下细致的分类:将杀人罪分为故意杀人罪与过失杀人罪;再进一步将故意杀人罪分为预谋杀人罪和非预谋杀人罪,过失杀人罪分为轻微过失杀人罪、一般过失杀人罪和严重过失杀人罪;再将非预谋杀人罪分为自愿的非预谋杀人罪与非自愿的非预谋杀人罪。以下详细论述。
故意杀人罪,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他人死亡,而故意为此行为,对他人的死亡持希望或者放任态度的杀人行为。故意杀人罪又可具体分为预谋杀人与非预谋杀人。预谋杀人是指,事前有预谋,并为杀人做了准备的行为,其中确实造成死亡结果的,设有死刑的刑种,未造成死亡结果的不设置死刑,其中造成重伤的设置无期徒刑和十年以上有期徒刑,造成轻伤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未造成任何损害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非预谋的故意杀人罪,是指对杀人的行为是故意的。对死亡结果的发生也是持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但是事前无预谋,因为此种杀人罪的罪过小于有预谋的杀人罪,成功的概率小于预谋杀人罪,有时甚至是正当的,因而应当单独做出规定。非预谋的故意杀人罪又分为自愿的非预谋杀人罪和非自愿的非预谋杀人罪。自愿的非预谋杀人罪是指。杀人的行为不是有预谋的,但却是在行为者自由意识下做出的行为,造成死亡结果的,处无期徒刑。造成重伤结果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造成轻伤结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未造成损害结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非自愿的非预谋杀人罪,是与自愿的非预谋杀人罪相对的犯罪,是指非预谋的杀人行为不是在行为人的自愿意识下实施的,因而人身危险性更小的犯罪行为,造成死亡结果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造成重伤结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轻伤结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未造成损害后果的,处管制或者拘役。同时规定,预谋重伤而实际造成死亡结果的,比照预谋杀人罪量刑,避免行为人以预谋重伤为由逃避处罚。
自然环境美是对自然美的进一步界定,所谓“进一步”,就是强调自然作为人类生活环境的意义。如果对自然的审美不只是一般地联系到人而是联系到人的以“居”为核心的生活,那就是自然环境的审美。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审美兼顾了对象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自然美的基础,社会属性即自然物对人的以“居”为核心的生活的意义,这两者的统一实质就是自然的文明化。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较之前的自然环境审美所不同的是,自然属性中彰显了生态性,社会属性中强调了生态性之于人的意义,综合起来就是凸显了生态文明的内涵。所以,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观认为,自然环境美,美在生态文明(以生态为载体的文明)。
生态文明时代前的自然环境审美,强调自然环境中的生命意味。这生命意味的立足点是人的生命,凡是从自然物身上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那对象就具有了生命的意味。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虽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重视生态,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因为一般的重视生命的意味,不会强调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关系,更不会考虑到地球上诸多生命良性的发展。生态着眼于生命的整体性与相关性,关注的不是某一单个的生命,而是种群的生命,种群的生命实际上并不是由种群自身所决定的,它受制于与它相关的其他种群生命和非生命的自然条件。生态观对生命的理解较一般的生命观深刻得多。
从生态文明的视界来看自然环境审美,自然环境的美既不在生态,也不在文明,而在生态与文明的统一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审美视界较之自然生命的审美视界主要有哪些不同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强调并凸显自然环境美中的生态性。自然性是自然美得以存在的基础,是其区别于社会美的关键。生态文明视界下的自然环境审美也注重这种自然性,但它更强调并凸显自然性中的生态性。
第二,将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升到生态平衡的高度。过去我们谈论自然美,比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这诚然不错。但按生态文明审美观,一般地讲人与自然的和谐还不够,必须突出这种和谐的生态平衡意义。失去生态平衡,就是对美的否定,它迟早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第三,将生命意味的美提升到生态意味的美。生命意味的美让人的审美视界专注于某一生命的形象展现,而生态意味的美则让人的审美视界扩展到生命的联系与网络。实际上,生态的网络系统只存在于人的理解与想象之中,它的审美实现呈不断的发散状态。
第四,生态审美导入生态公正理念,体现出生态的兼容性。传统审美张扬人的主体性,而在生态文明审美视界下,审美对象的地位受到尊重。美国环境伦理学家罗尔斯顿曾举一例:罗瓦赫原野公园过去的标牌上写的是“请留下鲜花供人欣赏”,现在写的是“请让鲜花开放”。两种标牌虽然目的都是让人爱护鲜花,却持完全不同的立场――前者主张人的本位,后者融生态公正立场于其中。
第五,荒野的审美价值为人们所重视。罗尔斯顿强调,“荒野历史上和现在都是我们的‘根’之所在”。当荒野被人们接纳并视为生命之根时,其实它已经“人化”了。正是凭借工业文明提供的物质基础和科技成就,加上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生态文明为人们提供的视野与观念,人们才能欣赏荒野的美。
(本文有删改)
【阅读指津】 社科文是这几年中高考必考文体,选材上关注的是最新社会现象、文化现象、政治形势等,反映的是当代最前沿的东西。当今世界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人类文明高度发达,但是随之出现很多负面的东西,比如我们的社会发展了,但是我们的环境却糟糕得要命,2015年农历岁末美国出现的罕见暴风雪、中国的大寒流以及无处不在的雾霾等,都在警示我们保护环境已刻不容缓。那么,人类所追求的环境是什么?新时期环境美又是什么?陈望衡老师写的《生态文明美: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一文,就是从审美的角度告诉我们,新时代下的环境美,就是生态文明美。
我们在做一个具体的社科文题目时,不要受平时训练的影响,要依文答题,每一个材料都是一个特征鲜明、内容独立的阅读对象。所以读懂这一材料才是关键。本文看似难懂,其实只要你抓住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就够了,文章的标题就告诉了你:生态文明美。为了让读者知道什么是生态文明美,选文从“环境审美观具有历史性。迄今为止,人类主要经历过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文明类型”开始,并指出环境审美的两个属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从这两个属性出发,指出生态文明美是什么,什么样的自然美才是生态文明美。为了让读者更明确地了解生态文明美的特质,文章接着写了生态文明时代前的自然环境审美,它强调自然环境中的生命意味。为了让读者更清晰更明了生态文明美的审美视界与自然生命的审美视界的区别,作者列举了五个不同点,由此,把生态文明美阐释得一清二楚。生态文明美就是追求生命和谐与生命平衡高度统一的一种环境美。
在领悟主旨的前提下,重点句子或难点句子要吃透,像“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较之前的自然环境审美所不同的是,自然属性中彰显了生态性,社会属性中强调了生态性之于人的意义,综合起来就是凸显了生态文明的内涵。”“这生命意味的立足点是人的生命,凡是从自然物身上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那对象就具有了生命的意味。”吃透这些句子,也就吃透了文章。文章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句子或是提示性的句子在阅读时也是要注意的重点,比如:“环境审美观具有历史性。”“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审美兼顾了对象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生态文明的审美视界较之自然生命的审美视界主要有哪些不同呢?”这些句子告诉了读者阅读的方向和文段要界定的范围。
一般来讲,社科文大多是介绍科学与文化的,所以解释说明的文字比较严密,基于这个特性,社科文的命题点比较多,而且题目比较细,题目陷阱比较多。比如,根据文章可以这样考查,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你认为是否正确?“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经历过的三种文明类型,这三种文明类型的环境审美观各有其独特属性。”一眼之见,好像是对的,但是与原文比较起来,它是不正确的。这种表述是偷换概念与说法,原文是“迄今为止,人类主要经历过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文明类型”。“主要”一词说明人类除了经历过这三种文明类型外,还经历过其他文明类型。根据文章中的判断表述,还可以这样来考查,下面这句话的分析与解释是否符合文章的意思?“因为生命意味的立足点是人的生命,所以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不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重视生态,而且它们的实质也是基本相同的。”这样的题目只要你把它跟原句做对比就知道是错误的,因为文章中说的是:“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虽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重视生态,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
关于保护动物倡议书优秀范文 尊敬的广大市民:
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地球大家庭的一员,是大自然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可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历史以来,我县是一个野生动物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由于错误观念的误导,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不强。非法捕猎、贩卖、食用野生动物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损害了资溪的文明形象,与当今世界倡导的绿色消费、文明生活的主流格格不入。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县人民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为建设生态、文明、幸福资溪作出积极贡献。为此,我们郑重的向全县人民发出倡议:
从现在起,在全县范围内发起保护拒吃野生动物的全民行动,并长期坚持下去!
坚决反对落后、野蛮、残酷的消费陋习,提倡健康、环保、文明的生活消费方式!
坚决不捕杀野生保护动物!
坚决不吃野生保护动物!
坚决不参与非法买卖野生保护动物!
勇敢举报违反保护野生动物法规的行为!
让我们的郑重承诺传播到全社会,落实到每一个人。
倡议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关于保护动物倡议书优秀范文
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自然资源。保护野生动物,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我国是一个野生动物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但是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人为破坏,致使我国野生动物的数量、分布范围正日益缩小,许多种类已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近几年,滥食野生动物的现象屡禁不止,使得许多已经处于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的处境更加艰难。最近,我报进行的采访调查表明:我市滥食野生动物的现象还十分严重;滥食野生动物的行为也正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谴责。要彻底改变滥食野生动物这种不文明的行为,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为此,我们倡议: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普法力度,媒体和社会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保护野生动物的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使《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宣传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我们倡议:保护野生动物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林业、工商、卫生检疫、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相互配合,坚决打击非法盗猎、非法运输、非法经营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全社会也要积极行动起来,举报并协助执法部门,坚决与各种破坏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我们倡议:为了保护港城的生态环境,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为了我们的身心健康,不食野生动物,树立饮食新观念,摒弃不良饮食陋习,保护野生动物从餐桌做起,争做文明、守法、有爱心的公民。
朋友们,为了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为了让港城成为更加美好的家园,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让大地处处充满生命的绿色;让野生动物与我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平安地生活。
让我们携手共创21世纪人类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存的美好家园!
关于保护动物倡议书优秀范文 亲爱的人类:
你们好!
不知你们是否看到过这样一副画面:广阔的蓝天,飘着朵朵白云;郁郁葱葱的山林中,一只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欢快地跳跃着、奔跑着。这是一副多么美好的画面。然而,现在这样的画面少得可怜,更别说能亲身与小动物们接触了。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大肆砍伐树木,盲目地猎杀动物。
无知的人类呀,同样是生命,只不过一个是主宰者,一个是动物,却有如此大的区别。难道已丰衣足食的我们,非要忍心让他们无家可归?同样是生命,难道就不能与他们和谐共处?我难以想象,再这么下去,只剩下了孤独的人类地球会变成怎样?世界会变成怎样?在一片荒凉的大地上没有一丝植物的踪迹,昔日的小精灵也不知去向,大地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风沙来了,没有办法;寂寞难熬,也没有人让你吐诉心声的。动物也是有感情,也是有心声的,假如换作是你,看到家园毁灭,伙伴去世,还会无动于衷吗?除非你是用铁做的心。但是,动物们只有默默无声地忍受着,忍受着命运如此不公的安排,没有一丝怨言,任凭生命中的每一样宝贵的东西消失,却毫无办法。人类啊人类,难道你们还没有觉悟吧?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围绕教材,指导学生阅读
教材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重要的基本的工具。我们的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围绕课本进行的。为了使学生对阅读教材产生兴趣,不厌倦、不反感,避免在阅读中出现走过场、不深入探究的现象。首先要指出阅读的范围、内容、目的。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例如编写阅读提纲,或者是阅读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安排的思考题要把握好难度,以学生通过一定的思考能进行解答为尺度。
例如,在学习新陈代谢知识时,高中生物教材仍没有对“生命”做出一个准确的定义。怎么通过阅读使学生对生命的概念有一个明确和深入的认识呢?教师可先请学生阅读课本相关论述:“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体现者”“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结束了。因此,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主要的基本特征,是物与非生物的最根本的区别”“生物的各项生命活动都有它的物质基础”“蛋白质和核酸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物质,没有蛋白质和核酸就没有生命”,然后让学生阐述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纷纷表述对生命的认识,学生的种种论述虽不能视作对生命的准确定义,但此问题的提出及探讨,使学生对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就是引导学生阅读的收获。
同时,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还要有一定的坡度,让学生一步一个阶梯地达到目标。例如:基因的概念很抽象,学生只是单纯的、机械的阅读是不能领会其内涵的,最后学生的脑海里还是一团乱麻。这时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后思考:基因与DNA的关系、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和基因与性状的关系。让学生分别从这三个关系来思考,理不清时再阅读,并且边阅读边思考,进行思考型阅读。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感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心理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2.提高学生识图、读图能力
插图在教材中占有相当的篇幅地位,内容也很多,有模式图、示意图等形态解剖图以及曲线、表格式的生理图。出现插图的地方往往也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所在。在高考中也常以图表型考题出现考查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观察、分析、思维能力、图表转化能力以及用图来反映生物学现象及规律的能力。在历届高考试题中,此类题型占有相当的比例。所以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培养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
引导学生识图首先让学生认识插图的名称、特点、重要功能等知识,其次还要引导学生对插图进行深入剖析,挖掘出图中所包含的内涵和外延,促进知识的综合和深化。
例如,人教版生物教材中第五章“植物的个体发育”一节中,有“子房壁和胚珠的模式图”。引导学生阅读此图,首先认识图中各部分的结构、位置、名称及以后将发育成什么,和卵细胞在哪里受精等直观的隐含的知识。
在指导学生阅读图表时,要注意材料中图表、曲线等非文字形式部分的作用,要仔细分析它们所表达的内容,特别是隐含的知识。指导学生阅读背景材料丰富、文字较多的试题时,着重指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有效提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加工。如总结出文字材料的主题和每段的含义,归纳出与生物学科相关的或有联系、有价值的信息,把一个社会问题或具体问题转换成生物课程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问题,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3.增强课外阅读
对基础好的学生,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和钻研一些问题,指导他们阅读有关课外读物,为深入学习生物知识提供宽厚的知识基础,指导学生写阅读体会及生物小论文等。
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的动作、语言以及激情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要规范,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在教学语句的叙述中不能太随意。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使用普通话教学,减少口头禅,杜绝方言,尽量使用专业术语表述教学内容。
通过卷面分析和课堂提问可以看出学生答题表述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答非所问,答题出现方向性错误;
2.学生答题不注意逻辑性、条理性和完整性。专业语言积累不够,或乱用专业语言,如将“种内斗争”与“种间斗争”混用,将“DNA互补链”说成“DNA对应链”等等;
3.语言不够精炼,总担心答不全,有用无用的写一大篇,结果导致画蛇添足。
针对以上问题及原因分析,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
(1)一直使用普通话教学,课堂语言必须专业化,并适时要求学生从教师的讲解中识记专业术语,从教材中识记并理解专业术语。
(2)培养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
强调学生用生物学专业术语来表示、描述、解释生物现象及过程。在学生内心已明白问题,急于想表达出来,却又不知用何语言准确表达时,教师不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要给予学生启发、引导,这样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要注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复述某些概念并能与其它概念进行比较,清楚地把握科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对教材或试题中图解、图表和数据等内容用简练、科学的语言进行说明。在完成习题时要求学生做到书写清晰规范,使用的术语准确恰当,描述的文字要符合题意和逻辑,所用的语言精炼完善。
(3)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利用晚自习时间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具体措施是:
第一步:教师围绕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和易混淆的知识精心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习题。习题要一改以选择题、填空题、改错题为主的状况,适当增加简答题、分析说明题、作文式作业等。
第二步:由学生自己阐述解题思路、方法,或对习题进行质疑,以表明自己的观点。
第三步:其他同学对其解答进行评价、讨论,并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第四步:教师进行总结,指出值得肯定的地方,并对不恰当的表达加以纠正并强调,再加适当的知识迁移。
二、体育功能研究概述
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体育界就体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其中体育功能也是探讨的内容之一,之后陆陆续续有学者就体育功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但是在当前人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分歧,没有形成共识。归纳起来大体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本质功能的一元论。强调体育的本质功能就是“增强体质”。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体质派”的观点。
(2)体育功能的“铁饼论”。这种观点把铁饼的中心部叫做体育的本质功能,中部叫做体育的外延功能,边缘是扩展功能。
(3)本质功能的多元论。这种观点认为体育有本质和非本质功能,而其本质功能是多元的。
(4)多元并列说。认为体育的功能是多元的。
(5)功能对象二元说。认为体育具有个体的功能和社会(群体)的功能。
(6)功能系统说。即从系统分析的角度,把体育功能分为三个层次:微观层次功能(针对个体)、中观层次功能(针对集体、团体)和宏观层次功能9针对国家、社会)。
由上述归纳可见,“体育是多功能而不是单一功能”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大家认为体育的功能具体包括健身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功能、科技功能、军事功能等等。尽管人们对体育功能的上述认识似乎还存在很多不一致的地方,仔细分析主要差别和分歧实际上源于划分依据。根据“是否区分体育的本质功能与非本质功能”,上述对体育功能的认识可以两大类,第一类区分本质功能与非本质功能,包括前三种观点;第二类不区分本质功能与非本质功能,涵盖后三种观点。在第一类中,根据本质功能是否唯一又可分为一元论、二元论、三元论;在第二类中,“多元并列说”是简单罗列体育的各种功能,后两种则根据体育作用对象进行划分。我们认为,研究体育功能必须从体育的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结合体育的本质和结构来窥视、概括,才能对体育功能有比较准确和全面的认识。
三、体育功能是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的统一
体育是一个独立且开放的系统,它与自然、社会有着天然的、必然的联系,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体育系统由人、活动、观念、物质、资金等要素相互作用而成,从主要结构来说,体育包括两个最基本的部分:其一为体育的方式、方法、手段;其二是利用这些方式、方法、手段实现社会的需要。体育的结构使体育具有“自然质”和“社会质”,自然质表现在体育改变人的体质这种自然属性上,而社会质则体现在体育满足社会需要方面。体育的本质正是由其自然质和社会质相互结合、联系、交互作用来决定的。体育的结构和本质决定了体育功能,体育的自然质决定了体育具有生态功能,体育的社会质决定了体育的社会功能。而体育功能的实现则表现为体育效益,体育效益是体育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体。为了使功能与效益相对应,我们将体育的社会质所决定的体育社会功能进一步划分为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所以根据体育的结构和本质,我们将体育功能划分为体育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
(一)体育的生态功能
由体育活动的生态生成本性所决定,主要通过节律感应影响人类生存方式和生命质量的体育活动,其功能也理应是生态性的。体育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创生、护生和优生三个方面(马玉华,2003)。
1)在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中,体育的“创生功能”表现在体育促进了自然向人的生成,并在这一生成过程中将继续发挥作用。对于自然向人生成的运动来说,体育既在第一次伟大飞跃即“人从自然中生成”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也是第二次伟大飞跃即“社会化的人”得以生成的动力之一。体育的最终意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肉体与精神和谐发展的人。总之,促使人由自然生物生命转化为社会意义生命,由低层次生命转化为高层次的意义生命,逐步促使个体个性化和社会化,形成健康的生命个性,这是体育的首要生态功能。
2)体育的护生功能。体育因其身体运动的特性,决定了体育具有护生功能,具体体现在:体育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提高身体的机能,增强人的体能和技能;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防御和治疗疾病,修复人体能力;满足情感宣泄、释放压力的欲望,获得能力释放的、解放感;调节人的心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节律失调会引发人的生态危机,从而导致生命危机。而体育活动可以通过自身的节律感应对情感进行调节,保护人类的生命状态。体育作为人体和自然界的中介,用节律的形式进行调节,修复生命本质。体育可以说是现代社会的“文明病”的一剂良药,是保护生命的最积极、最有效、最健康、最经济的形式之一。
3)体育的优生生态功能是指体育通过人类自身的行为,改变自身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使主体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体育一方面可以使人身体健康,塑造健壮、健美的身体,使人朝气蓬勃,生命力旺盛;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人的精神力量,人们在体育中感受生命的力量和追求生命价值、意义。体育作为人类积极维护健康的活动,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理想的追求,是人类身体和精神的乐园,它所弘扬和表达的,是生而为人的意义和价值——健康、强壮、快乐、豁达、平等、自由、善良、竞争和爱。新世纪体育的追求目标是健康和娱乐,健康表示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要求;娱乐是满足人们心理欲望和精神需求的重要渠道,使我们的身心达到平衡。追求、塑造、体现完美的生命是体育的终极目标。
(二)体育的社会功能
体育的社会功能是体育在社会环境中与社会系统的其它子系统相互作用所表现出的外部规定性。所以体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多方面,如教育、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但是体育不可能与社会所以其它子系统均发生相互作用,体育不可能具有任意多的功能。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外部规定性会出现或消失、强化或弱化。体育的社会功能具有动态性,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社会环境下表现出的社会功能体系有所不同或同一功能显弱程度也有所区别,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育的社会功能是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
1、 教育功能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功能不言而喻,主要体现在提高学生体育文化水平、健康水平,竞争观念培育和进取精神训练等方面。体育作为一种将体质、意志和精神的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手段,已成为提高全民族现代人素质的催化剂。体育的教育功能不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而早已扩展为对于各阶层、各行业以致整个社会的教育。
2、 政治功能
在特殊时期,体育要么由于“远离政治”而显示出强大的政治功能,要么成为一种政治工具。在和平时期体育的政治功能趋向于平和、朴实,具体体现在:强化民族形象,提高国家威信;振奋民族精神,鼓舞国人士气, 凝聚人心,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提高党和国家的凝聚力,促进国内的政治统一和各民族团结。此外体育还可以促进国际交流,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3、 文化功能
体育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体育体育是文化传播、传递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文化方面的变动对体育会产生特别重大的影响。体育在培养有文化的健康的人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1)体育保存、传递和传播文化的功能。北京申奥成功和举办奥运会也将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使西方全面、正确地了解中国,克服偏见。
(2)吸收、融合世界先进文化的功能。中国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体育文化,而西方国家也正在不断地吸收融合东方体育文化的精粹部分,如近年来的“武术热”。
(3)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如“竞争”的概念取代了信奉“中庸之道”、“甘求安稳”的处世哲学,提升了人们的开拓进取的精神。
4、 科技功能
体育的科技功能是新时期体育与过去体育相比较最明显的差别。“体育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橱窗”既表明了科技对体育发展的重大影响,也体现出体育实践是检验科学技术成果的标准。体育运动对科学技术的检验不仅表现在生物科学领域,还表现在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领域。对体育运动中的运动技术的研究不仅具有社会文化价值,而且具有自然科学价值,如对智能研究、对机器人的研究、对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均要大量地运用到运动技术的研究成果。8当前人类对于自身的研究尚处于一个非常肤浅的阶段,由体质、健康、寿命出发,由运动竞争刺激起来的体育科学研究,动员人们从生物—心理—社会诸方面建立一个新的模式,全面、系统、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存在、进化和发展。由于体育科学是以运动中的人体作为研究对象之一,这给科学技术研究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和难度,如揭开人体科学的奥妙、气功、特异功能、运动极限等。因此体育的科技功能是值得我们重视和期待的。
此外,体育还具有军事功能、审美功能、交流功能等多种社会功能。
(三)体育的经济功能
当前社会对体育需求不断增长,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竞赛等所带来的经济价值逐步被人们所认识,体育的经济功能从原有的隐藏状态中凸现出来,逐步发展成为体育的显功能而开始受到各国的关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非常注意发挥体育的经济功能,追求体育的经济效益,甚至于把竞技体育作为谋取利润的工具。在我国,随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推进,体育的经济功能日益拓展和深入,有望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