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农业经济形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一)农业生产主要指标稳中有增。
(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1、示范片建设初出成效。示范片今年计划完成九大工程建设,目前4000亩竹林低改一期工程如期完成,株木潭农科园东侧河渠维修改造工程全面竣工、“穿衣戴帽”和美化靓化工程进展较快,绿化带工程已全面动工。签订流转合同600亩,新桃缘第三期工程已全面启动。桃益一级公路沿线凉席加工退出和园区建设工作有力推进,沿线58家凉席加工企业已退出益桃公路视线以外,两个园区均已开工建设,可望在月底入园生产。
3、农村清洁工程稳步实施。根据全市的统一部署安排,明确了县级领导办点经费的50%用于乡村清洁工程的“以奖”,明确了今年的工作目标是:围绕“四创”活动,重点解决20个新农村示范村,桃益、桃沾、桃灰公路两侧的材料堆放、垃圾清运、乱停乱靠、沟渠淤塞等问题,对15个乡镇所在地集镇和50%面上村进行环境整治和乡村垃圾无害化处理。
(三)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推进。
3、农业安全生产常抓不懈。一是防汛工作取得阶段胜利。面对上半年严峻的防汛形势,我县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实现了“不垮一库一坝,无人员伤亡”的目标。二是动物防疫工作毫不放松。我县切实加强动物检疫,强化疫情监控,扎实开展春季动物防疫工作,目前为止没有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三是森林防火工作落实到位。从9月20日起,已启动全县森林防火特护期,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总方针,以不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和重特大森林火灾为总目标,进一步抓好森林防火工作。
二、前三季度农业生产形势走向分析
三、下阶段工作目标
(一)突出抓好粮食、生猪生产,确保粮食大县、生猪大县建设目标不动摇。
进一步加强生产指导和工作督查力度,确保晚稻播种面积落实,全面落实上级各项强农惠农支农政策,尽快制定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分配方案并组织实施,确保全年粮食生产的稳定和生猪产业发展。同时,认真抓好农口立项争资及项目工程实施,搞好项目衔接和申报,为实现全年农口系统立项争资目标而努力。
(二)稳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工作,确保现代农业建设目标不动摇。
成立桃江县整合涉农项目建设现代农业工作领导小组,依托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以及新增粮食产能县建设三个平台,抓好项目的整体规划,组织申报等环节。认真完成“一事一议”、新农村达标、能源项目建设任务。
(三)着力加强农业安全生产,确保农村稳定发展目标不动摇。
一、2009年我国农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主要农产品继续增产
2009年,虽然北方地区,特别是吉林省和内蒙自治区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旱情,持续时间长,受旱面积大,高峰时受旱农作物面积达到1.5亿亩,且主要发生在粮食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重旱区的粮食生产受到较大的影响。但是,2009年粮食播种面积增加较多,特别是玉米、水稻等高产作物播种面积增加明显。比较而言,南方地区虽然也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旱情,但主要发生在丘陵山区的旱地和非粮食主产区,持续时间短,受旱面积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相对较小。受到国家惠农支农政策措施的激励,2009年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普遍很高。
2009年,全国夏粮产量12335万吨,比上年增产260万吨,增长2.2%,连续6年增产。多数省份秋粮增产。全年粮食有望获得好收成,连续6年保持增产。据农业部农情调查,夏收油菜籽总产1300万吨以上,创历史新高。同时,全年生猪、禽蛋、奶类、水产品等呈现出稳定发展态势。
(二)农产品价格波动明显
农产品价格在受到市场供求关系调节和政府间接调控的作用下,绝大部分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明显。多数粮食品种价格在国家托市收购政策作用下总体稳中略升,其中小麦和稻谷价格上涨幅度相对较大。棉花、大豆、油菜籽等上半年价格持续低迷,下半年开始出现止跌回升的迹象。生猪和鸡蛋价格上半年持续走低,下半年呈现为恢复性上升和季节性波动。大部分鲜活农产品价格季节性波动明显,时高时低。总体上说,只有少数农产品价格水平在政府调控作用下比上年有所上涨。
(三)农产品进出口金额可能下降
2009年,我国农产品进口面临的国际市场比较有利,而农产品出口则面对相对较多的不利条件,全年农产品进出口可能会出现下降。在农产品进口额和出口额双双下降的情况下,全年农产品国际贸易继续呈现为逆差,但是逆差规模可能会缩小。
受国内食用植物油需求强劲增长的拉动,以及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价格差异巨大的影响,我国大豆和油菜籽进口可能继续超常规增长。国家为了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种植大豆与油料作物的积极性,2008年末在部分主产区对黄豆以及2009年夏收季度继续对油菜籽实行临时储备政策,国内黄豆和油菜籽的政策性收购价格相对较高。而 2009年上半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大豆和油菜籽市场价格持续低迷,致使国内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大量从国际市场上进口大豆和油菜籽。2009年上半年我国大豆进口已经超过2200万吨,全年大豆进口可能超过4000万吨;上半年油菜籽进口156.4万吨,同比增长2倍多,全年油菜籽的进口量总体上可能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四)农民收入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自2004年以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速度已经连续多年超过6%。受到农产品价格水平总体回落和农民工工资率增长不足等不利因素影响,估计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速度可能会比上年回落。前三季度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307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8.5%,实际增长达到9.2%。
国家为了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2009年中央及各地加大了基础设施及重大项目的投资力度,确保了本地务工及外出务工形势的逐步好转。据了解,下半年一些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曾出现新一轮的“民工荒”问题。由于农民工就业形势不断好转,全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将会继续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农民工资性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9.9%。
受到棉花、生猪等少数农牧产品价格低迷影响,部分地区的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可能出现下跌。但是,全国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特别是粮农的家庭经营收入仍然能够实现小幅度的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监测,2009年上半年由于生猪价格大幅度下跌,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出售牧业产品收入人均减少了38元,下降8.4%。但是,前三季度全国农民家庭经营中出售农产品收入仍然比上年增长了4.0%。
近年来,受到国家“三农”政策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影响,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长速度呈现出高于农民人均收入的势头。调查表明,全国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积极性普遍较高,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农地租金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且增长明显。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继续加大,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政策范围在全国农村进一步扩大,农民收入中的转移性收入增速可能在2009年不会回落,甚至可能在农民收入中以最高速度增长。前三季度全国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26.4%。
二、2009年惠农支农政策有效地避免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业的冲击
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业经济运行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为了实现2009年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目标,国家扩大了农业补贴规模,完善农产品收购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加大农民工就业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尽可能提供更多机会。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对农业冲击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预期效果。
2009年,国家向农民发放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达到1230.8亿元,比上年增长19.4%。
为了避免农产品价格下跌给农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带来不利影响,国家对不同农产品适时地进行了有效地调控。综观2009年,全国尽管多数农产品价格水平较上年不断程度地下降,但是粮食价格水平总体上有所提高。2009年上半年在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总体水平下降6.2%的情况下,小麦生产价格上涨了8.7%,稻谷生产价格上涨了4.9%。
同时,国家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采取粮食临时收购措施,粮食市场价格稳中有升,农民种粮积极性较高。据农业部的资料,2009年全国秋粮面积超过11.3亿亩,比上年增加1300万亩以上。
针对生猪和猪肉价格持续下跌,且5月份后猪粮比价连续6周低于6:1的盈亏平衡点,进入6月份,国家按照《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有关部门在不直接干预生猪价格的前提下在全国启动了政府冻肉储备等措施。随后猪肉价格开始上涨。冻肉储备等措施有效遏制了猪价过度下跌的势头,稳定了生猪生产,保护了农民养猪积极性。
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实施了总额达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投资领域涉及农业、交通、能源和灾后重建等多个方面,据估计提供的就业岗位超过2000万个。这项经济刺激投资计划为保证农民工转移就业提供了可能。
三、2010年我国农业经济形势展望
(一)主要农产品将会保持稳定发展
2009年农业生产资料供给稳定,价格总体上低位运行,避免了农业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的过快增加。主要粮食品种价格比较合理,上半年棉花、大豆、油菜籽等价格低迷的农产品到了下半年,其价格总体上有所回升,2009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和鸡蛋价格恢复性上涨明显。
主要农产品的比较效益在2009年总体上趋于改善,这一极其有利的经济因素成为2010年促进这些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激励诱因。据农业部监测,2009年5月份全国养猪业的亏损面达到了45.8%,农民每卖出一头生猪平均要亏损26元。到了8月底,全国养猪业亏损面下降到6.8%,养殖业的效益明显在改善,一些生猪主产区的养殖户扩大生猪生产的积极性得到了保护和调动。
(二)我国农产品价格总体水平可能上涨
根据国家2009年4月至8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粮食库存清查结果,2009年3月末全国国有粮食企业原粮总库存4508亿斤,质量合格率超过97%,总库存中超过一半以上的粮食为2008年收获的新粮。粮食库存充裕,为粮食价格稳定奠定了基础。粮食价格水平在农产品价格总体水平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决定作用。受到国家调高农产品价格政策以及国际农产品价格传导的影响,2010年我国农产品价格总体水平上涨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国家为了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2009年10月决定要将2010年小麦品种最低收购价每市斤均提高3分钱,适当提高稻谷特别是优质稻最低收购价格,继续实施玉米、大豆、油菜临时收储政策,完善操作办法和机制,健全农产品进口协调机制,试图促进农产品市场价格稳定上涨。
2009年,由于发达国家谷物可能大幅度减产,全球谷物总产量估计为22.08亿吨,将比上年下降3.4%。2009年全球谷物减产,预示着2010年国际农产品市场上的谷物价格将进一步趋于上涨。
全球食品价格自2008年6月到达波峰后曾一直处于回落的态势,到了2009年下半年,世界食品价格总体上已经呈现出环比上升的态势。据FAO监测,2008年全球小麦、玉米和大米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31.5%,36.5%和83.7%,而2009年上半年全球小麦、玉米和大米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43.1%,28.0%和7.9%。但是,2009年下半年国际多数农产品市场价格走出波谷开始新一轮的循环波动的迹象越来越明显。
我国对国际农产品市场上的大豆和棉花依赖程度比较高。大豆和棉花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同时会传导到国内市场。根据美国农业部2009年10月份的估计,2008/09年度全球大豆总产量为21064万吨,比上年将减产4.7%,2009/10年度全球大豆总产量24607万吨,比上年度将增产16.8%。但是,2009年受到全球大豆减产影响,下半年国际大豆市场价格出现波动性上涨。2008/09年度和2009/10年度全球棉花总产量分别为2342.2万吨和2259.7万吨,比上年度减产10.7%和3.5%。全球棉花持续减产,可能会促成国际棉花市场价格恢复性上涨到相对较高的水平。
(三)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可能性增大
2010年,农民增收的有利因素可能会增多。2009年10月份,国务院在部署做好秋冬种工作的常务会议上,要求加大补贴政策力度,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秋冬种植面积;加强宏观调控,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保护农民利益。农业补贴力度的加大和农产品价格的进一步回升,将继续确保农民转移性收入和家庭经营农牧业收入的较快增长。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回升的态势更加显现。随着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提升,农民工就业机会会进一步增加,工资水平会得到提高,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又将会为2010年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做出较大贡献。
1主要农产品生产
2011年,国家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和农业生产作为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和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以及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1]。不但国家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措施,而且近年来一些农产品市场价格总体水平比较高,特别是一些主要种植业产品价格上涨势头明显,这些都会成为农民扩大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生产的积极因素,估计2011年将成为连续第8个粮食增产年。按照《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与2011年预算草案报告》[2],2011年要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山洪灾害防治等,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安排合计9884.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4.8亿元,增长15.2%;全年预算农林水事务支出4588.8亿元,比上年增长18.3%。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潜在的生产能力能否发挥,主要受自然灾害发生及其损失程度的影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大,有助于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农业稳定增产。
2011年2月上旬,国务院出台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主要包括:扩大冬小麦抗旱浇水补助范围;实施小麦返青拔节、弱苗施肥补助,每公顷补助150元;中央财政预安排主要用于冬小麦主产区农民购置抗旱农机补贴。中央财政安排129亿元支持粮食生产和抗旱工作。2011年国家出台扶持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政策措施,有助于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实现抗灾增产。2011年国家进一步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格,继续实施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保障农民从事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合理收益。2011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每50kg分别提高到102元、107元和128元,比2010年分别提高9元、10元和23元。实际上,市场上多数粮食价格高于最低收购价格。2010年中国农产品价格出现了明显上涨,且上涨幅度呈现出逐季不断扩大的态势。全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比上年上涨10.9%,涨幅比上年扩大13.5个百分点。分季度来看,第一季度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6.7%,第二季度上涨9.0%,第三季度上涨10.6%,第四季度上涨15.9%。按照蛛网理论,上期价格决定本期农产品生产决策。
2010年农产品价格上涨,有助于农民扩大农业生产。尽管2011年涨幅可能会回落,但是涨势可能会延续,这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根据农业部资料,2010年秋冬播栽季节,全国秋冬播栽农作物面积4730万hm2,比上年增加约67万hm2。其中,冬小麦播种面积达2260万hm2,增加约6.7万hm2,冬油菜播栽面积680万hm2,增加约6.7万hm2。受市场价格刺激和扶持政策力度加大的有利影响,估计早稻和秋粮种植面积都将有不同程度的扩大,这为2011年粮食总产量的稳定增产奠定基础。在粮油播种面积稳定增加的前提下,自然灾害程度及其抵御自然灾害情况将对粮油生产产生重要影响。经验表明,在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因气象灾害导致的粮食总产量的波动幅度有限。2011年2月份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其中增加抗旱补助等政策措施对于调动农民抗灾积极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减少粮食产量因灾害损失的程度。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经进入新的提升阶段。如果将连续7年粮食增产划分成两个阶段,前4年属于粮食生产能力恢复阶段,而2008~2010年粮食总产量已经由5.29亿t增加到5.46亿t,均稳定地超过了1998年5.12亿t的水平,标志着新的粮食生产能力已经形成,逐渐具有5.5亿t的生产能力。中国粮食基本具备年生产5.5亿t的生产能力,粮食总产量在5.3亿~5.7亿t波动。2011年,设定粮食生产价格较2010年上涨10%,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在5%以内,粮食总产量受不同灾害范围和程度影响。
如果气象灾害发生相对较轻,受灾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低于30%,经多元回归模拟估计(本文所有预测使用的数据和选择的方法来源于参考文献[3~6],下同),全年产量预期为5.5亿t;如果灾害程度相对较重,受灾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超过35%,经多元回归模拟估计,全年产量预期为5.3亿t。也就是说,考虑到中国粮食生产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都将上涨,在正常年景下,估计2011年粮食总产量可能会达到5.5亿t,除非大范围的严重自然害灾害发生。在油料生产价格明显恢复的影响下,估计2011年油料将连续第四年增产,但是受耕地面积制约和粮油用地矛盾的影响,油料增产幅度不大,预期全年总产量超过3300万t,比2010年增产大约2%。2010年棉花生产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并受到国际经济总体趋于恢复和国内经济形势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而出现的棉花需求强劲影响,棉农扩大生产的积极性会进一步提高。经模拟,预期2011年棉花种植面积会明显恢复,估计约能够达到550万hm2,棉花总产量能够恢复到650万t以上的水平。2010年肉类产品生产价格总体上出现了恢复性上涨,特别是下半年,猪牛羊肉价格上涨幅度普遍较大,估计2011年肉类生产继续扩大,预期全年产量将超过8200万t,比2010年增长超过3.5%。受2010年生猪价格低迷、饲料价格和人工饲养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影响,2010年末生猪存栏数已经出现减少,估计上半年生猪供求关系偏紧,价格可能上升,生猪生产积极因素增多,全年猪肉产量仍然可能增长。根据猪肉增长的一般趋势,并结合生猪生产价格,经模拟,预期2011年猪肉产量约5200万t,比2010年增长2%左右。
2农产品价格
总体上说,2011年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若要准确地预测市场价格的变动基本上不可能。但是,国家一系列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降低农产品流通费用及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的政策措施,将有助于农产品价格的稳定。粮油棉糖等大宗农产品价格受国内生产的影响程度总体上趋于下降,国家对农产品的调控政策、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和国内预期等因素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国家持续多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可能会助长粮食市场价格只涨不跌的预期,进一步加剧粮食价格波动。大豆、棉花、食用植物油和油料及食用糖高度依赖进口,受国际市场影响大,这些国际市场依赖型大宗农产品的价格波动比较频繁。国家已经建立了大宗农产品储备制度,通过吞吐调节,有助于稳定市场价格,但是有时会产生逆向调节效果。从影响粮油棉糖等大宗农产品价格的复杂因素来看,国内粮油连续增产,市场价格具有稳定的基础。2010年国内棉花和糖料虽然减产,但是2010/11年度全球棉花是增产的,糖料主要生产国也是增产的,国际市场价格也具有稳定的基础。如果国家调控政策取得成效,消除预期因素,估计2011年国内粮棉油糖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会减小。中央强化“菜篮子工程”市长负责制,各地均纷纷出台政策措施,抓紧启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恢复城郊蔬菜生产,加强设施农业建设步伐,必然会增加“菜篮子”产品本地化的供给。大城市和人口相对集中的发达地区,为了推进产销对接,会千方百计扩大“菜篮子”生产基地。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可能会增加蔬菜和水果等供给,促进价格回落。
最近几年多数蔬菜品种处于高位波动运行,各地菜农普遍获得了较好的收益。上一轮的高价格势必进一步刺激菜农扩大蔬菜生产。这样,不但蔬菜的供给来源会增加,而且城镇蔬菜供给的稳定性也会明显提高,蔬菜市场供求关系必然会缓和。蔬菜市场供求关系短期内的变化势必带来蔬菜价格波动性回落。2010年末生猪存栏头数出现下降,虽然下降幅度没有2006年大,但是可能会对2011年猪肉价格产生影响。估计2011年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2011年,继续强化农产品市场监管,规范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收购秩序,严厉查处虚假信息、恶意炒作、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将会在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方面发挥作用。从国家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来看,2011年农产品价格进一步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降低。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支持农产品及其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有助于CPI的稳定。近年来,农民对农产品价格上涨预期增强。
随着中国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现入品大量使用,农业雇工和土地流转增加,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在全社会人工成本提高、原材料价格升高等因素的推动下,农资、农机、用工及土地等费用呈上升态势。农业生产成本预期上升必然带来农民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预期。如果2011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较稳定,有助于降低农民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预期,促进一些市场供求关系偏紧的农产品价格回落。综合来看,受农产品价格周期性波动规律、国家调高粮食价格政策以及国际农产品价格传导等因素的影响,2011年中国农产品价格总体水平不断上涨的可能性仍然较大。但在国家对农产品市场的有效调控下,估计2011年农产品价格涨幅可能缩小。预期2011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涨幅将会回落,比2010年上涨超过10%的可能性下降,预期上涨9%。其中,种植业产品价格涨幅将会回落到12%,林业产品价格涨幅回落到6%,畜牧业产品价格涨幅反而会扩大到10%,渔业产品生产价格涨幅将会回落到4%。预期2011年粮食生产价格也将会有所回落,比上年上涨10%。
3农民收入
2011年农民增收面临的有利因素仍然较多,工资性收入、第一产业纯收入、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都可能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特别是农民外出务工就业人数可能继续增加,工资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及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会稳定增加,价格水平涨幅可能回落,但价位可能比较高。针对2010年下半年食品价格上涨加快的态势,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11年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要继续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这是一个预期性、指导性指标,实际的增长速度可能会高于8%。2011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将有助于增加“三农”财政投入和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调整货币政策,将有助于缓和价格上涨预期,防止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以及农业用工费用等轮番上涨,保护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近年来,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加快推进。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贴标准达到每人120元,2011年人均补贴标准将进一步提高到200元。2010年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比例已经扩大到约23%。2011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将占全国范围的约4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标准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范围扩大,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的差距,扩大农村消费。估计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实际增长8%以上的可能性仍然很大。经模拟,预期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670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约13%,实际增长约9%,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将达到280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约15%,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达到250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约12%。尽管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名义增长速度快于城镇,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是,估计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仍然稍快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经模拟,预期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26,比2010年扩大0.0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尚未进入到缩小阶段,短期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具有暂时性。但是,农民收入实际增长仍然存在很高的不确定性,特别是2011年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可能会使农民工面对的宽松的劳动力供不应求就业环境改变,这意味着寻找工作的难度可能会增加,继续增加工资的要求可能不易成功,这些变化是调整经济结构、转移经济发展方式所必需的,但可能会对农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收形成制约。
2011年,稳定消费价格总体水平会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特别是在农产品供求关系总体上由偏紧状况向不断缓和的转变中,农产品收购价格从高位不断回落的可能性极大。在过去一年相对有利的比较效益刺激下,会有更多的农民愿意扩大农业生产,这可能会带来农地租金和农业机械作业费的上升。2010年末已经开始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势头在2011年可能不会改变。这些都意味着过去一年农业比较效益改善的因素可能不复存在,农业生产者增收重又面临制约。
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成本,关系到农产品生产和农民增收。近几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化肥生产和化肥市场监管,化肥稳定发展,化肥市场供求总体上相对平衡,价格波动幅度比2008年明显降低。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业机械替代农业劳动力力正处于明显的加速阶段。在农民对农业机械需求增长和政府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的作用下,中国农机工业快速发展,供应量充足,农机具市场价格总体上稳定。尽管2011年中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存在很多稳定的积极因素,但是根据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与主要农产品价格的比价关系以及受石油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估计2011年中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体上将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在粮食价格,特别是玉米价格可能继续趋于上涨的影响下,饲料价格可能还会进一步上涨。2010年第四季度化肥价格已经明显上涨,2011年受农民扩大农业生产而使用化肥可能增加的影响,化肥市场零售价格预期上涨压力可能会不断加大。受到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恢复增长,特别是一些石油生产国的战争和动乱的不利影响,全年柴油价格上涨压力更加明显。经模拟,2011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涨约10%。
一、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一)粮油生产情况
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我镇的粮食生产工作,结合高产创建示范区的建设,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稳定和增强全镇的粮食生产。
一是春收粮油喜获丰收,收购价格稳中有升。全镇夏油生产面积5.5万亩,与去年基本持平,单产约有提高,总产1.1万吨,同比增长%,市场收购价元/公斤,同比增加元/公斤;小麦生产面积2.6万亩,总产4800吨,同比增长%,市场收购价元/公斤,同比增加元/公斤。两项合计共增加农民收入元。
二是水稻优质化率高,增产潜能大。全镇推广超级稻、优质稻万亩,占水稻播种的%。在莫沟村、依湾村创办了2个水稻高产创建核心示范片;推广病虫专业化防治万亩、测土配方施肥万亩次,实施秸秆还田万亩,为提高粮食单产奠定了坚实基础。预计今年粮食单产增加公斤,总产万吨,比上年增长吨,增幅%。加之今年国家提高了中晚籼稻最低保护价到135元/百斤,同比增10元/百斤,稻谷价格稳中有增,优质稻价格增幅较大。
(二)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1、水产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大。我镇以杨陈垸水产基地为核心,辉煌水产专业合作社为龙头,一改以往小打小闹模式,在品种上市场选择,在生产上专家指导,在饲料上自主生产,在防治上规范用药,在销售上抱团出击,特色养殖面积达76%以上,水产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网箱养鳝面积扩大到2500亩5万口,其中新增500亩1万口(每亩网箱养鳝20口),主要集中在金岭村、莫沟村、村、芮湾村等;虾蟹养殖面积扩大到亩,其中新增亩。
2、水禽养殖热情进一步高涨。受今年禽流感影响,全国水禽总量大幅降低,蛋品供应明显紧张,蛋价持续上涨。但我镇远离疫区,基本未受大的影响,目前全镇成鸭稳定在20万只,产蛋200万公斤,产值万元。
3、水果产业规模进一步巩固。以盛世佳人绿色果蔬合作社、杨田心怡葡萄园等为龙头,引进并成功推广了优质甜瓜、西瓜、葡萄等品种,尽量减少露天栽植,小弓棚栽植等模式,大力推广钢构大棚。目前全镇已建成钢构大棚500个,新增瓜果种植面积亩。
4、水稻制种面积进一步扩大。2012年水稻制种亩产达公斤,单价元,亩均产值达元。今年以来,群众种植水稻制种热情高涨。沙埂坝、太平桥、剅台、张滩、王岭、陶湾等村相继与武汉国英公司签定供应合同,共落实种植面积亩。
(三)农业项目建设情况
1、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建设情况
上半年以来,我镇已基本完成青福村、左桥村、仁和场村项目建设任务,累计完成工程投资万元;启动了丰实垸村、蔡桥村、陶湾村工程项目,预计总投资万元,并于完工;完成仁和场村、青福村、王岭村三处储备项目实地查勘。
2、土地整理项目
完成杨陈垸土地平整项目的自验与初验,工程累计投资万元;富友垸土地平整项目已投入建设资金万元,占工程总量%,预计完工。
二、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自然灾害频发农业产业稳定性不强。5-6月份以来,由于持续暴雨高温,对秋季作物播种、育秧期造成一定的影响。其中中稻受灾面积3.6万亩、棉花受灾面积0.4万亩玉米受灾面积0.9万亩;自然灾害频发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二)是市场行情影响农业增收。目前,各类农产品价格一路飙升,对提高农民生产热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一段时间后,各类农资、生活必需品等涉及农民生产、生活的物资将可能涨价。同时,农产品价格是一个动态的波动过程,涨价后也可能跌价。
(三)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不高。随着劳务输出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留守在家的大多数为“386199”部队,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年龄明显老化,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新鲜事物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强,影响着先进实用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同时,随着国家对“三农”的重视,支农力度更大,农业生产环境更加宽松、自由,剩余劳动力流动性更强,农民生产经营的自更大,部分农民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作崇,存在“等、靠、要”的心理。
(四)生产用工条件的制约。由于青壮劳力外流逐年增多,本地生产佣工及租用农用机械作业价格逐年提高,如去年是1人1天120元,今年增加到150元;收割机由去年每亩元,今年增加到元等情况,进一步加大了农产品生产成本。
三、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几点思考
通过走访座谈,我们了解到当前农民的意愿和要求:一是多提供市场、价格、技术等方面信息,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发展订单农业。二是加大农资市场的监管,打击假劣农资商品和哄抬农资价格行为。三是加大信贷支持、项目扶持、政策保障措施。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可持续增收,我们必须盘活现有的农业存量资源,用市场的理念、工业化的观念来搞好农业产业化建设。
一是加大对规模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靠投入换回报。用足用好政策,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全镇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等资金捆绑使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向优势产业、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倾斜,避免建设上的各自为阵、平面推进。
二是抓住产业化经营,从机制上找出路。充分利用杨田心怡葡萄、盛世佳人果蔬合作社、彩湖蛋品、辉煌水产等农产品品牌,加快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对一个地方的多个同类企业,要避免低水平恶性竞争,发挥规模效益。同时大力发展公司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等新型产业化模式,积极引导农村专业协会和中介流通组织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真正实行一体化经营
三是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从政策上想办法。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积极发展农业保险,促使农业保险融入社会化保险机制,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探索产业发展基金的储备及应用机制,努力提高农业抵御市场、自然双重风险的能力。
四是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向科技要效益。利用阳光工程培训项目、“1+1”科技入户活动、送科技下乡、兴办示范样板等形式多渠道培训,扩大新型农民培训范围,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致富”的新型农民。同时,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充分发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生力军作用,提高农业科技的入户率。
四、下阶段工作思路及措施
一系列因素影响着农业生产、农民增收,这对我们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将认真研究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以新农村建设为中心,以生态家园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保持全镇农业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力争全年农民纯收入增加500元。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突出抓好八个方面重点工作:
1、加强农业板块基地建设。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总体要求,真正建设“四水”拳头产业。即建设正合垸水果基地、荷花池、唐埠塔制种基地、杨陈垸水产基地、云潭垸水禽基地等一批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基地,“四水”产业比重占农业比重达到50%以上。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以渠道疏洗清淤、民垸围堤加培、泵站更新改造、涵闸整险加固等为主要内容的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推进高产农田建设,抓紧完成杨陈垸、富友垸村土地整理项目和左桥村、青福村、仁和场村、丰实垸村、蔡桥村、陶湾村土地增减挂钩项目,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抗灾保收能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引导农民规范有序流转土地,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鼓励企业、专业合作社、种田大户采取代耕、季节性流转等方式,推动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重点扶持3家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创建省级示范合作社1家。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和服务优惠政策,大力推进粮食和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畜禽水产养殖关键环节机械化,力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农机综合作业率达75%。
4、抓好新农村示范线(点)建设。一是老点巩固提标准。要继续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巩固园艺场、张滩、沈湾、蔡桥、剅台、沙埂坝等新农村建设老点,在细节上使力,在内院上深入,在长效上下功,确保老点不老。二是新点谋划创优质。要严格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总原则,既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开发建设,破解资金难题,又总结前期建设经验,适时新建仁和场、唐场、印嘴、黄湾、太平桥、丰实垸等一批高质量、高形象、搞标准新点,打造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时期的新标杆。三是整体推进建花园。要在思想认识上整体推进,改变干群中存在的新农村建设就是建试点、树形象的错误观念。要在资金筹措上整体推进,变政府单一投入为社会共同参与。要在覆盖范围上整体推进,变“路边花”为建点、连线、扩面,打造新农村建设的“百花园”,力争年内新农村建设触角深入到60%以上的村组。四是社区建设加力度。要继续完善淳童社区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年内全部投入正常运行。要引爆姚嘴、坡场、潘场社区建设,边开发,边规范,边升级。
5、加快推进“三农”示范工程建设。重点围绕农业板块基地建设、本土农产品加工企业培植和品牌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村土地规模流转、新农村建设等五个方面,选择确定示范点,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政策倾斜,实行重点投入,加快推进示范样板建设,力争通过努力,形成一批在全市有影响、有特色的“三农”发展亮点工作。
6、着力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加快推进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健全和完善农村低保、新农合、新农保等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具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在低碳农业方面有很多优势。从上个世纪60—70年代起,就提出了生物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概念,主张外延扩大再生产与内涵扩大再生产相结合,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生物技术与机械技术相结合,精耕细作的传统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在植物病虫害防治方面强调预防为主、防治并重,药物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提倡大力发展农业的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农业,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旅游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精细农业、“蓝色农业”(海洋农业);在治理水土流失、荒漠化方面,强调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等。应该说我国在发展低碳农业,进行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方面起步比较早,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是,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及农业发展的资源瓶颈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还任重道远。
我国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密切相关的国情特点是:(1)我国人均耕地、草场、林地面积分别是1.3、4.95、2.18亩,只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40%、52%和25%;(2)我国的粮食单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水稻单产是国际先进水平的85%,小麦和大豆大体上是55%,而玉米和薯类还不及50%。但是单位耕地面积使用的化肥、农药、农膜等都超过经济发达国家。其中化肥施用量每公顷400公斤,远远超过发达国家每公顷225公斤的安全上限。农药使用量每年120万吨。农膜使用面积过亿亩,每年残留近35万吨;(3)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2%,而发达国家是80%以上。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而发达国家比我们高出一倍;(4)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3,沙化土地面积174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2%,而且还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5)目前我国平均每立方米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而发达国家为0.7—0.8。万元GDP用水量高达399立方米,而发达国家仅55立方米。一般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在60%左右,发达国家已达85%;(6)我国农产品的优良品种覆盖率,虽然农作物达到了95%以上,但是水产品和畜产品却比较低。如水产养殖良种覆盖率只有50%,远低于经济发达国家80%的水平,猪和肉羊的良种覆盖率都是40%左右;(7)经济发达国家农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2年左右,而我国只有7.83年,相差4年多;(8)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中国每个农民所能供养的人口只有4—5人,而美国、德国、以色列分别是170、140、90人,人多地少的日本是20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也达到10人;(9)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80%以上,而我国只有30—40%;(10)经济发达国家的森林覆盖率一般在30%以上并且分布均衡(其中,日本67%,韩国64%,挪威60%左右,瑞典54%,巴西50-60%,加拿大44%,德国30%,美国33%.法国27%,印度23%),而我国是20.36%。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既要牢固树立低碳经济的理念,同时还要建立低碳经济的生产结构,选择低碳经济的能源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进行科技创新,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真正把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立在科学发展和低碳、高效的基础上。
1.树立低碳发展理念。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干部的考核、升迁去留既要看GDP,又不能唯GDP。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既有联系,又有重大的区别。现在提出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包含了生产指标、总量指标,而且广泛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环境、质量、效益、民生等各个方面,是一种全面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和持续的发展。我们所追求的GDP应该是绿色GDP,是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GDP。过度消耗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符合中国的国情。首先,中国的农业必须发展。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粮食的安全是头等大事,吃饭问题是最大的民生。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富裕,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小康。其次,发展的路径必须是建立在科学发展基础之上,要努力探索一条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最后,要基于低碳发展的理念,制定农业发展战略和规划,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2.建立低碳生产结构。生产结构取决于资源结构,它受一个国家和地区资源结构的制约,并且一经形成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生产结构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我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多次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这其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我们今天需要从低碳的视角重新对农业生产结构的战略调整进行审视。(1)种养结合,建立合理的用地结构。豆科作物由于能够固氮,对培肥地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近年来我国东北等主产区大豆种植面积逐年缩小,总产量也出现了萎缩,进口大豆数量逐年增加,这种状况需要加以改变。一方面,要不断改良大豆品种,发展高油大豆和优质大豆,提高国内大豆的品质;另一方面,国家要建立国内大豆的价格支持与保护政策,调动农民进行大豆生产的积极性。同时,要支持和鼓励大豆加工企业利用国产大豆进行加工,保证他们能够取得合理的盈利。(2)科学核定单位面积草场的载畜量,建立合理的畜群结构。我国单位草场的载畜量过大,超载过牧现象由来已久,造成草原沙化、退化、荒漠化加剧,严重影响了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牛、马、羊、骆驼等大牲畜恰恰又是食草量大、碳排放比较高的动物。我们应该通过科学合理核定单位草场载畜量,推行轮区放牧、围栏放牧、改放养为舍养、建设草库伦等办法,使草原得以休养生息,草原生态得以改善,增强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由于我国目前拥有巨量的外汇储备,应该多进口一些畜产品,以改善国内市场的供应。在内地农区应通过建立饲养小区、发展畜牧合作社、牲畜代养等模式,改变家家户户“小而全”的饲养方式,以降低饲养成本和碳排放。(3)统筹规划农村工业布局,建立合理的农村工业结构。要通过建立农村工业小区,集中处理工业废气、废水、废渣,改变“处处建厂、村村冒烟”的传统落后格局。特别是在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坚决避免把那些污染严重、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转移到农村去。农村工业从一开始就应该讲求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决不能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要改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宁可少一点GDP也决不能将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污染大户转移到农村,确保广大农村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清新、生活宜居。
3.建立低碳能源结构。由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少,在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中,要千方百计地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沼气)、地热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南方地区要利用区位优势,更多地利用水力进行发电。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适当开发利用核能,仍不失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补充能源。要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太阳能、风能的发电成本,或通过国家补贴的方式使其尽快“进网”,用以补充能源的短缺和不足。要鼓励和支持新能源汽车、电动车、混合燃料汽车、生物能源汽车的发展,改善农村的交通和能源状况。目前东北和西北一些地区农村,在农民生活用能中仍然采用直接燃烧农作物秸秆、柴草的做法,其热能转化率极低(一般只有15—20%),不仅造成农村能源的巨大浪费,也是畜牧业饲料资源的极大浪费,要引导农民逐步改变这种落后的能源利用方式。辽宁省在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中,实施“四位一体”农村沼气工程值得其他地区很好借鉴。所谓“四位一体”模式,是在同一块土地上,实现产气、积肥、种植、养殖有机结合,能量多级利用的新能源使用方式。据调查,辽宁省平均每栋“四位一体”年产沼气300立方米,提供沼肥16立方米,年出栏生猪5至15头,冬季生产蔬菜1500公斤。年户均纯收入5000元左右,部分效益好的在万元以上。截至目前,辽宁省已经有上百万的农家告别烟熏火燎的生活传统,而是使用可再生清洁能源烧水、做饭、照明。此项目每年将开发节约能源278.2万吨标准煤,保护山林植被81.2万公顷。同时新能源的使用还给农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每年可向市场提供优质反季水果、蔬菜5.7亿公斤,出栏猪383万头,产沼气1.2亿立方米,提供优质沼肥612.8万立方米,可增加农民纯收入近20亿元。
4.选择低碳技术结构。低碳技术是指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低碳技术可分为3个类型:第一类是减碳技术,是指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第二类是无碳技术,比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在过去10年里,世界太阳能电池产量年均增长38%,超过IT产业。全球风电装机容量2008年在金融危机中逆势增长28.8%。第三类就是去碳技术,典型的是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CCS)技术。在农业探索低碳技术主要应包括:()1弘扬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增加农家肥施用量,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并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更多地利用生物技术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发展高效、低毒、低污染、低残留的新型农药等,千方百计地减少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等对土壤和水域的面源污染。(2)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潮汐能、地热能等新型能源,特别是要引导农民广泛使用沼气技术,提高农村能源的利用效率。(3)提高土地、灌溉用水的利用技术,大力发展无土农业、立体高效农业、节水农业。水资源的节约同时也是能源的节约。(4)发展农村工业废气、废水、废渣及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技术,尽量做到低排放或零排放。(5)推动“绿色革命”,提高优良动植物品种的良种覆盖率,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提高农产品的总产量,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以弥补耕地资源的不足。最后,必须进行低碳技术的创新和新型农民的培养培训,把低碳农业的发展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