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程建设的意义范文

课程建设的意义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课程建设的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课程建设的意义

篇1

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将艺术学科独立为“艺术学门类”的决议,原属“文学门类”的艺术学科告别和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并列为一级学科的历史,成为新的第13个学科门类。设计艺术学作为“艺术学”下的一级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艺术设计专业经常面对的难题是创新性、民族性、与技术性,如何做到这几点并且有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就需要厚积薄发,从生活、各类艺术形式、各类学科中吸取营养,并且不断实践。民间美术文化作为乡土资源中最具民族特色和地方个性的资源之一,它是由老百姓创作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传统与纯粹的载体。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通过民间美术课程的学习,可以积极地挖掘、研究整合当地民间美术资源,从而更好地传承、发展、创新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人文修养,最终提高艺术设计水平,找到本土文化的根脉。本文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对开设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实践进行探讨。

一.艺术设计专业对民间美术的借鉴

从旧石器时代就开始的中国工艺美术可谓是中国延续几千年的设计活动。在民族漫长的发展历史中虽然并没有像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占据统治地位,但广大的民间美术却有文人美术所难以企及的丰富性和民族内涵。向传统学习已经成为中国现代设计思维的一种共识。现代设计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则是经济社会的产物,它的出现使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发生了根本的变革,是在工业生产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满足功能性、经济性、科学合理性的造物活动,是以追求商业利润、满足人类更高生活要求为最终目的的。而民间美术是一种与原始艺术最为接近的文化形态,它的造物原则是源于自然,融于自然,人与自然的和睦共处。

民间美术与艺术设计尽管由于所产生的时代、民族、地域的不同,二者在形式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但也存在着相似的理论根基和共同的生存土壤,存在着互为所用的可能。艺术设计专业可以从民间美术中学习到反朴归真的造物原则及很多造型方法,例如:象征法、装饰变形法等这些多元的造型方式都有可以借鉴运用的地方,丰富了视觉传达设计语言。

1.取材自然、反朴归真的造物原则

民间美术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民间艺术的质朴情怀和意象性的审美观念,使得民间美术中从生活用品如家具器皿,到娱乐用品如玩具、皮影,从造型到材质都是以夸张、纯真、生动、自然、稚拙为其品格表现,充满清新自由之气。从淮阳泥泥狗到陕西农民画都渗透着质朴的生活气息、与率真的造型。民间美术的美学观念和造物思想是中国现代设计应该继承和树立中国风格的根本。

2.象征手法的运用

象征寓意就是用群众比较熟悉和喜爱的事物,根据其性质、形象和特点,赋予其一种道德品质或吉祥的涵义,使之从客观对象成为某种观念的替代物,成为老百姓都能理解、认同的符号。用谐音和寓意、象征的方法表达吉祥含义,是民间艺术常见的手法,如金玉满堂,就绘金鱼满缸,以金鱼谐音金玉;形容长寿富贵则用猫、蝶和牡丹,猫和蝶谐音耄耋,即八九十岁的老者,象征长寿;石榴、葡萄象征传宗接代、多子多孙、人丁兴旺;凤凰、龙、麒麟表示福瑞吉祥;红色,驱邪又喜庆;花并蒂、鸟成双,比喻美好的爱情等等。形象生动的象征寓意,令人看起来爽心悦目,联想起来余味无穷。

3.抽象又具概括性的造型手法

民间艺人将对生活中见到的物体进行归纳、比较、分析,用通俗、抽象的方法处理表达,通过这种抽象的方式,表达人们对世界万物中某些形态的理解,表达人们心目中的理想与希望。抽象思维在表现自然和社会生活方面,保留和运用了原始思维的认识方法。例如民间剪纸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在方寸间用二维图形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高度概括出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待与祝福。如生活场景中的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养鸡等;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花鸟虫鱼、十二生肖等形象。民间装饰纹样的抽象性代表了民间艺术审美意蕴中一种独特的风貌,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还有民间的挑花图案、扎染图案、织锦图案及民间陶器图案等,纹样经常采用大量的抽象化造型,如用点、线、面组成的几何形纹样,这与现代艺术设计专业基础图形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艺术设计教育的现代化,必然要求知识积累的多样化,知识积累的多样化,主要依靠课程结构合理化来体现。具有典型人文学科特征的民间美术课程,充实了学校美术现代化教育的内容。

二、民间美术的文化理念符合现代艺术教育的要求

1.民间艺术的道德观、审美观在高校艺术教学中的体现

现存的大部分民间艺术都与传统道德观念有关,特别是以孔子“仁爱”思想为主,弘扬“孝悌”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念在民间艺术中随处可见。如现存大量的明清会馆建筑装饰中大量的砖雕、石雕、木雕主题围绕“忠义”、“守诚”,宣传诚信的经营理念。大量的木版年画题材和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它们或提倡精忠报国思想,或劝人行孝、与人为善,或劝人从小事做起不要好高骛远,感情真挚、质朴,具备实用和传承的特征。对高校艺术教育而言,这种教育是切实可行的。学生通过欣赏和理解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作品,不仅了解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学习了民间艺术大师如何通过各种民间艺术载体用最直观、质朴的手段表现出来,对中国传统国学知识进行了普及。民间艺术崇扬真美善,追求生命、生活的意义,对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2.补偿了现代教育下人的人伦精神需求失衡

中国的现代设计教育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一个重大的改变,就是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课堂上教师运用电脑、幻灯机、多媒体等先进的科学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并增加了辅助绘图等等教学内容。我们经常面对大一的新生入学就向老师咨询3D软件的学习,觉得用电脑能画出效果图就是掌握了自己的专业;也经常有大四的学生掌握了娴熟的电脑技能后却感叹创意难寻。经济信息时代,不可否认,现代化教学设施及手段的运用,丰富了美术教学方法,充实了美术教学内容,大量的现代影视多媒体视听元素的冲击,学生是一种感官的体验,没有亲身体验与实践,学生整日面对目无表情的机械设备、模式化的绘图软件、单调的数据符号,人伦精神需求失去平衡。民间美术历来注重人情化表现,具有手工制作的亲切感和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回归感,强调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捏制造型质朴的泥泥狗,画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或者选择喜欢的天然材料来编织手工艺品,远离电子制品,让学生体验人与自然界的亲密接触,在工艺制作中倾注情感容量和个性,感受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崇尚境界,调节并补偿了现代化教育引发出的人伦精神需求失衡。

3.民间美术对高校艺术教学特色形成的作用

不同的地域艺术文化特点为形成不同学校的艺术课程特色与风格提供了可能性。在我国恢泓、悠久的民族文化中,民间艺术占有重要的位置,56个民族,产生了浩如烟海、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不同高校所在地都有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可以结合当地特色资源结合课堂教学形成本校特色的艺术教学。高校面临的是培养具有民族感情、民族气质的美术家、设计师,而任何一个国家的艺术都不能从别国的艺术中廉价模仿得来,只能从本民族艺术精神的土壤中繁衍成长,那些在我们身边的出自民间艺人之手的美术、音乐、舞蹈、戏剧作品等,虽距今有数千年历史,但仍熠熠闪光、鲜活生动,是我们研究中国艺术史和学习技法的光辉典范。

三、民间美术在现代艺术教育中的教学

1.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近年来,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高校已经担当起保护当地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一些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已经把民间美术作为专业课程引入教学环节中,根据专业的特色引入不同的民间美术资源,在课堂教学中介绍民间美术的产生、种类、使用的材料、制作的工艺流程等内容,并加入适当实践学时,在学校亲手创作、制作民间美术作品。课堂外结合本土民间美术的资源,建立民间美术的校外实训基地,安排一周左右参观实习的时间,让学生走出校园,到民间收集设计创作素材。每次实习后可以结合专业特点设计相关民族主题设计作品,不仅使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识更加清晰,实践教学的环节也得到了补充,同时邀请优秀的民间艺人讲解或者作为学生的指导教师,能够激发起学生对民间美术创作更大的热情。在一些选修课中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安排不同主题的民间艺术赏析课程,重点介绍民间美术的产生渊源、形态类别、审美特点等,使学生近距离的接触民间美术,培养对民间美术的感情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比如视传专业可安排年画、剪纸、古建筑装饰等图形为主的主题作品欣赏;服装专业可以对扎染艺术、地方民族服饰进行赏析;工业设计专业对民间陶艺、玩具等日用品造型设计进行赏析;环艺专业侧重于古建筑民居、园林赏析。

2.注重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中民族设计理念与现代设计的结合

从专业基础课开始注重民族设计理念的引入,在构成与图形课程中让学生用民族图形为主题进行解构、重组再设计;在专业课中增加对民族风格特点鲜明的现代设计作品进行介绍,使学生学习如何将传统的、民俗的素材应用到现代设计作品中。如学生设计的贺卡《中国年》,获得首届中原邮印杯铜奖。设计来源于一次专业课上的实践活动,当时要求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新年”进行再思考,提炼出“贺年”主题,并用新颖的图形进行表现。贺卡正面学生用了重复的方法,用夜空下一排高悬的红灯笼表现人们对新年的期盼,贺卡背面将包含美好寓意的“龙”主题春联高高挑起,通过贺卡横方向的折叠,巧妙地组合出“2012”四个字和一家人在点灯笼的图形。通过本人多年教学发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是有着浓厚的兴趣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如何通过学生完成作业的同时,将对设计作品的构思与收集、整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3.成立学生民间艺术社团

高校艺术类学生一般都来自全国不同的省份或本省不同的县市,学生文化背景不同,为着同一个专业目标走到一起,可以利用学生熟悉自己家乡民间资源的优势,通过学生社团的形式,利用假期收集资料,开学每人将收集到的家乡民间美术资料以网站或PPT的形式将相关图片、文字整合与小组其他成员共享。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利用高校优秀的师资

篇2

(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吉林长春130052)

摘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使各个中职学校把精品课程建设提到日程上来。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实践,我们探索和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实践证明,坚持不懈地抓好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对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中职教育;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人才培养

DOI:10.16083/j. cnki. 22 - 1296/g4. 2015. 08. 04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8-0093-02

在人才培养中,课程是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了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长春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3年)》文件精神,继续深化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职学校都在积极实施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是集先进性、互动性、整体性、多样性和开放性为一身的课程。它是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示范性作用的课程。它的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点是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使教师和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还能推进中职学校信息化进程。精品课程建设不但能推动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还能培养出中职教育特色人才,打造中职教育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在全面推进中职教育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一、精品课程建设能推动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基础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熟练的技能,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基于这种认识,中职学校在制定教学内容时,必须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呼应,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课程内容的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中心。根据岗位职责和岗位能力确定课程内容,使内容既适当又实用。理论课程内容的选取以能够支撑后续课程、对岗位丁作必须够用、能够支撑技能证书考核应知内容等为原则:实践技能教学内容的选取以能够满足基本技能操作、能够应用广泛的技术技能、体现企业真实任务项目、能够支撑技能考核应会技能等为原则。比如“航空服务英语精品课程”根据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工作流程,选取订票、问询、值机、安检、候机、VIP要客服务、客舱服务、英文广播词等内容。打破了传统模式,以模块、项目、任务、情境取代了过去的章节,注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降低了学习难度。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遵循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为学生设计编排学习性工作任务,安排社会实践任务,设计合理的实训、实习课程。“航空服务英语精品课程”围绕职业能力,安排“地勤服务、客舱服务、英语广播词”等实训内容,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内容体现了中职课程改革的方向,推动了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二、精品课程建设能为中职教育培养出一大批特色人才

中职学校开发精品课程同样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深化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根据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例如头脑风暴法、情景模拟法、分组讨论法、游戏竞赛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够增强直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航空服务英语精品课程”中的安检这一模块教学中,首先播放一段乘务员为旅客进行安全检查的视频,情境导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头脑风暴:在学习各个情景对话的过程中,采取角色扮演的方法,一个学生为安检员,另一个学生为旅客,营造了真实的工作情境,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安检员的岗位职责,帮助其了解自身不足,唤醒职业意识,进而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精讲多练,鼓励为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从而有效地将教、学、做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团结协作精神,为中职学校培养一大批特色人才。

三、精品课程建设能为中职教育打造高水准的师资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关键切人点。精品课程建设对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政治素质好,治学严谨,教学和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参与和承担教科研或教学改革项目,成果显著;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有团结协作精神,有敬业、奉献精神;中青年教师通过下企业实践、赴高校进修、出国培训等方式提高学历层次和积累实践经验:对青年教师采取传、帮、带的政策,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业务素质;鼓励有行业背景的专家充实到教师队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应达到30%以上,专业类课程“双师型”教师应达到70%以上:整个教学团队有合理的“双师”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及职业资格结构,并取得市级或市级以上成果。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梯队化建设、双师化建设、学缘广泛化建设、专兼职并举建设,并且通过不断培训,提高团队整体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讲,精品课程建设就是要为中职教育打造出一支高水准的师资队伍。

篇3

在吉首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于1997年开始招生至今,近20年的建设与执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发展日趋成熟。随着电子信息新技术和半导体新产品的出现,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类人才培养[1,2]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不断地进行专业建设[3-5]和课程建设[6-8],人才的培养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从2012年开始至今吉首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开设了多门新开课。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电子信息工程新开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突出电子信息工程新开课程建设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建设的意义

(一)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

现阶段,因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大,已成为大部分理科考生的首选专业。在专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突出专业特色,曾对该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等各方面进行了多次不同程度的修改,添加了一些与该专业相关和相近专业课程,如计算机、通信、电气、自动控制等专业的核心课程,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学而不专的现象,专业学习迷茫,不能突出专业特色,不能把握专业重点和核心。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新开课程建设以专业建设为导向,为了适应技术更新和发展的需要,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增加和设置新的专业课程,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立合理的专业体系。新开设的专业课程为了特别彰显本专业特色,并辐射其他学科基础课及专业方向课,从而带动其它专业的课程建设以及学科群建设。

(二)有利于强化实践环节,加强能力培养

对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是学习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创造发明和实践能力是培养的最终目的。创新是基于工程实践能力、综合应用知识与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以上的能力。因此,大力发展这些技能不仅需要合理的课程设置,开展教学和创造必要的实验课程,还需要在实践中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够自主教育,这是创新意识和培训团队合作精神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的途径。

首先,我们要加强实践能力培养项目,它是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我们把电子工艺实践、EDA、ASIC电路、计算机应用设计等一系列实践性环节加入教学活动之中。其中,在电子工艺实践中,学生在了解电子设备生产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对安装和调试电子设备的能力训练。在EDA和ASIC电路设计中,通过熟练使用计算机,培养学生对电子电路设计与分析的能力。在计算机应用设计中,则对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行训练。以上教学内容是整个大学四年教学环节的主要内容,并辅以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课程,高频电子电路,微机原理与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等。结合新技术的发展,开设了《射频技术》及实验,将所学的专业课程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和通信原理等课程的知识进行综合及运用。

其次,加强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通过电子电路课程设计,信号与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电子信息系统一体化设计,毕业设计教学内容,完成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其中,电子电路课程设计安排在数字、模拟、高频电子技术课程之后,本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电子技术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本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给定的主题,使用电子CAD工具独立完成设计。信号设计和信息技术课程则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给定的信号采样策略和信号采集系统,并使用计算机来完成对信号的分析和处理,这一环节注重对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电子信息系统设计集成是在电子电路设计和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课程设计训练进行了两个链接后,本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全面的电子信息知识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毕业设计是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和测试。在毕业设计阶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工作,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单位的工作,毕业设计的主题多是结合单位工作内容并决定,也有一部分是基于教师科研课题的内容,或是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改革的一部分等。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和基本能力,在大三下学期,特開设了《电子设计竞赛基础》这门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和提高学生制作电子设计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有利于强化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整个大学教育中,需要体现和落实到每一教学环节上。针对这方面的训练,我们进一步开放实验室,并在实验室课程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鼓励学生自拟题目,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把电子信息系统的集成设计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设计类似的组织形式运用到电子信息系统综合设计中来,在给定一个目标系统(或学生自拟一个目标系统),由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完成总体设计到系统实现的整个过程,提交设计原型和设计报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系统的整体思想,技术创新和团队精神的分工与合作,在毕业设计阶段侧重于信息检索,国内外发展状况分析、技术路线、创新的培训和考试。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建设的作用

首先,高校教学建设是保证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建设,包括专业和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包括教材、师资队伍)、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学风建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新开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建设之一。根据多年的新开课程建设实践经验,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新的电子信息工程课程建设涉及到相关课程教学及其相关链接的方方面面,是许多因素的集合,包括教师、条件、效果等等,这些工作通常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会遇到。因而有效解决这些环节是提高本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推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的建设,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有效地促进这些链接的建设,如能使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加强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促进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内容更新、改进课程与教学管理水平的影响,使其标准化和科学化,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电子信息工程的新课程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是不断发展进步的,甚至是已建成的高质量课程也面临更新与发展。在教材建设,例如,一部成熟的教材在内容方面,虽然相对稳定,但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具有知识的滞后性,所以改革旧的内容,补充成熟的技术前沿知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教材建设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教学条件建设,几年不发展,不变换,将落后于科技的发展。

同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建设是提高本专业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关键。对高校来说,课程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等教育质量高低。高校是通过实施教学计划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是构成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基本单元,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中须常抓不懈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相关改革是有其自身规律的,高校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相关改革最终目标是如何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一旦违背了这条规律,就相当于违背了高校的根本任务,也就意味着改革失败。所以,高校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的一切改革应顺应其自身规律,围绕教学改革来进行。新开课程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归宿和落脚点。教学改革的形式有多种多样,不是单一的,但教学改革的核心不会变,即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这也是新开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所在,对高校的技术要求较高。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本质,因此,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同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建设,能合理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优化投资渠道。长期以来,高校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中面临两大难题:一是高等教育系统的有限资源和实现高效益教育目标的矛盾。主要反映在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建设上的资金投入不足与创新素质课程的矛盾。二是教育经费投入有限,如何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发挥最大的作用,减少浪费,是教育管理必须考虑的问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建设理论提出后,使得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建设能与本专业内的相关事情分清主次,在较短的时间内,人们找到了该专业合理的投资渠道,即合理配置人力、财力、物力,优化投资渠道,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校对电子信息工程新开课程建设上的投资是一种战略性的投资, 具有远见卓识。许多高校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相关课程建设是分期分批进行,尤其在重點课程的高级人才引进、教学设备更新、教材的编写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再次,对电子信息工程新开课程建设可以创造出该专业高水平的教学成果。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建设内涵清晰、投资明确,使其相比于其它课程来说有更清晰的方向、更严格的组织、更多有利的条件、更高的热情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且容易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4

关键词 精品课程;教学质量;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5-0133-02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课程设计在课程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自2003年国家实施精品课程项目以来,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回顾精品课程建设的历程,问题与成就同在,分析并改进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可以更好地发挥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辐射作用,从整体上提高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

1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我国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启动于2003年,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1 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并带动和促进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2007年,该项目被列入“质量工程”,提出再建设3 000门课程的新目标。各高校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牢固树立创新争优意识,不断加强课程水平建设,大力推进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有效促进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共享。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开展数年来,已评审并支持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课程3 538门和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系统,带动一大批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有效地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效

2.1 初步形成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各高校以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精品课程建设为主,在原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教学改革和建设力度,建成一批优秀的校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的评选采取学校先行建设、省区市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评审、授予荣誉称号的程序进行。通过三级评审体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初步形成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2.2 形成一批优秀的学科

各高等学校在全面规划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形成一批优秀的学科。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收录各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并免费对用户开放,有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公平化的实现。

2.3 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通过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这个项目,各高校在努力发展和建设本校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同时注重提升本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精品课程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提高我国高校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和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素质,都起到十分重要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3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不足与建议

从现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情况看,“开放与共享”已经落实到课程建设中,共享教育资源的初级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课程的开放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终极目的的,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提高国家教学水平的整体目标。

3.1 精品课程建设的整体性不强,只注重前期建设,忽视后期的维护推广和应用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最大误区就是“为了建设而建设”,仅仅是为了评优,没有充分认识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重大战略意义,忽视了后期精品课程网站的维护推广和应用,造成优质教育资源的浪费。

【建议】各高校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文件的精神和要义,努力推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各高校既要重视精品课程的前期建设,更不能忽视后期网站的资源更新和维护升级,真正做到建有所用,避免学术资源和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地将课堂教学和网络学术资源的利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培养学生的使用意识,鼓励学生利用精品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更好地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3.2 课程的内容建设和开放性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和学生需求

课程资源的内容建设重复性大,实践性不强。有些课程资源不能完全对外开放,只能允许本校的访问者使用,不能完全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建议】各高校要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突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可操作性,鼓励学习者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优质的课程资源建设要确保有效的学习支持系统,消除资源获取的障碍,保障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

3.3 精品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

教学评价方式多样,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精品课程的评审主要是教育部派人根据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单纯对课程进行评价,往往忽视课程的应用效果和使用者的发言权。

【建议】改善评估体系,完善互动评价机制。评价模式要在我国国家制定的课程评估指标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对教学效果和课程特色的评价。要完善评价反馈机制,进一步推动同行之间的互评、学生的评价,强调先进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3.4 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质量参差不齐

为了评建优秀课程,有的教学网站直接交给外部的专业人员进行制作,可想而知,如此建成的网站必然是教学资源的堆砌,缺少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贯穿。

【建议】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应按国家相关文件规定精心设计资源,充分体现精品课程的特色,重视提升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质量。网站的建设要依据国家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内容要求和技术标准进行,要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保证教学资源的可利用性和教学视频资料的完整性,加强完善互动交流模块和学习评价模块的建设。在技术上要充分考虑资源使用方便、容易更新、方便共享和重用等特性。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教学理念的先进性、课程内容的先进性、课程实施的先进性和教师水平的先进性,注重教育理念的改革和创新,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实现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亚娟,蒋泽林.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刍议[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94-96.

[2]龚志武.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8(1):53-56.

篇5

【关键字】本科院校;秘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1. 引言

秘书学是研究揭示秘书及其工作的发生和发展基本规律及特点的学科,它与写作和管理等学科联系密切,具有综合性、应用性等特点。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当今社会对从事秘书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既需要具备秘书专业的基础知识,又需要掌握其他相关技能,例如办公软件及办公设备的操作与使用能力、熟练的语言文字处理能力、较强的社交能力、对复杂事件的综合分析咨询决策能力、熟悉相关的法律知识等。因此,作为输出秘书专业人才的本科院校秘书课程的建设就显得至关重要。对秘书课程建设的实践教学改革要符合秘书岗位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教学结合,最终达到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的。

2. 秘书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就业难度的加大,社会对秘书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于专业化和全面化,对秘书人才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本科院校在秘书课程建设方面发展较慢,学科教学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对秘书专业的实践性培养重视不足。对秘书课程建设的实践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1】。

首先,秘书学的一大特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高校中的秘书课程大多设置在文秘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等相关专业下。传统的秘书课程的设置偏重于对秘书理论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达不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其次,秘书课程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这要求学生在学习秘书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培养动手能力,达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要求。最后,进行秘书课程建设的实践教学改革是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经济发展、人才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引起人才结构的调整,对秘书人才的需求更加偏向于具有管理知识并具备办公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因此,秘书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 秘书课程建设的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3.1确定课程建设目标,明确课程建设思路

秘书课程的建设首先要有明确的课程建设目标。一方面,秘书课程建设目标的设置要以秘书岗位的要求为依据,注重将课程设置放到秘书职业环境中去,将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另一方面,秘书课程建设目标的设置要以培养高能力、全面化、应用型秘书人才为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将秘书接待方面、活动安排方面、文书处理方面、信息调研方面等不同的秘书核心能力分项目设置,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分别教学,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和应用【2】。

秘书课程的建设还要有明确的课程建设思路。对秘书课程建设的思路主要是要合理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构及转向。对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针对秘书岗位需求重新设计课程结构;对教学内容的重新组合,以秘书工作任务、职业活动为依据,打破传统的以专业知识为主体的课程内容,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对教学实施方式的重新创作,改革传统教与学的单一实施方式,建立新的情境任务型、理论实践相结合型的实施方式。对教学情境的重新构建,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尽可能多的实际教学环境,使校园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打破单一教学模式。

3.2基于秘书工作过程,采取切实有效的课程建设措施

在课程的教学理念方面。一方面要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多方位全面发展。

在课程实施方面。首先要严格挑选课程教材及辅导材料,使教材符合课程设计思路并适应秘书岗位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要注重校内模拟实习基地的开发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充足的模拟实习与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方面。要注重改革教学模式,建立专业认知与准备、情境教学、课程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四个环节的系统教学模式。借助网络平台向学生相关课程资料及习题、案例等,让学生掌握充足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面。要打破以往只重成绩的考核方法,重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在考核过程中,注重考核与实践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实习表现在考核中占的比重,将考核的重心转移到实际操作中来。专业实践应该通过教研平台力量搭建,校外评价则借助一定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获得较为理想的考核效果。

3.3开展角色融入式项目教学法

角色融入式项目教学法是秘书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它强调学习者是面对未来职业领域内的实际情况来学习,要求学习者将已有观点、知识、经验等等技能与实际工作情景相联系。首先要通过在课内设置模拟情景或联系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切实体验秘书角色,以秘书身份进行自主探索和互相协作的学习。其次要将学生秘书实习规模化、制度化,在实践教学方面遵循"校内课外实习、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参与社会活动"这样一种由易到难的实践模式,不间断的对学生进行秘书角色实践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学会实干,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4. 结语

随着社会对秘书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更高要求,本科院校秘书课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对秘书课程建设的实践教学改革,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秘书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秘书课程的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