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管理综合范文

经济管理综合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管理综合,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管理综合

篇1

1.1绩效管理中存在的突兀反应

结合传统企业经济管理理念分析,大部分规划主体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事后管理范畴之中,对于过程控制下的绩效内容不够重视,缺乏必要的绩效沟通流程。这类问题往往与组织内部文化息息相关,现下我国经济组织文化设定上过于形式化,有关个人崇拜信息全面散播,使得绩效管理实践中偏差比比皆是。单纯透过不合理的绩效管理组织解析,所谓的激励机制已经全面缺失,这势必直接危害管理者的决策执行效率。作为新时代优秀的经济管理人员,必须全面走出核心误区,进而针对计划控制基础加以稳固。

1.2非核心业务的过度考核

管理主体必须时刻关注组织存在动机指标,明白核心业务内容,毕竟一切管理都是围绕业务核心内容拓展,其间获得应有的增值绩效。有关价值水平不高的非核心业务,行政性管理花费书面过高,这样必然导致组织工作注意力的分散结果。具体来讲,管理主体有必要依照既定职责规范标准发挥应有的权力能效,定期观察增值性业务划分状况,利用科学的管理资源结构规划程序的等级特性,避免今后管理出现头重脚轻问题。

2.经济管理过程中的重点操作环节细致解析

2.1核心业务的顺利拓展

组织内部一切管理资源都是极其宝贵的,必须应用到具备特殊价值的业务中,这就要求管理人员针对组织整体战略计划以及业务流程实施深度解析,避免一切模糊认知问题滋生。作为组织管理者,需要针对不同业务模式进行精简、优化,尽量将部分理论空间不高且市场前途狭窄的业务清除,并且将核心发展实力投射在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主营业务范畴之中。上述一切细节需要管理人员在工作实践中充分做好战略定位,确保组织结构的紧凑灵活特性,适时进行内部优化,进而针对职能部门做出调整,为后期管理行为有的放矢做好铺垫。

2.2业务流程的精细化管制

管理行为不单单与组织结构质量紧密衔接,同时需要依靠严谨的数学结构优化系统指引。这部分强调的精细化管理,实际就是利用科学的系统工程和实践经验加以调试的决策手段。传统粗放式管理手段已经被历史淘汰,目前企业经济管理必须全面渗透到任何程序环节之内。有关业务流程控制要求显得足够精细化,特别是在关键关节调试动作中,必须借助大量生产运作管理知识规范。当然,为了充分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柔性生产模块绽放是有必要的,企业领导应结合组织技术条件,完成精细化生产任务,关注库存风险隐患,全面提升组织对待现实问题的应对实力。以上任何工作细节都无法脱离大量科学数据和严密管理制度而独自运行。

2.3综合管理模式的凸显

结合客观角度观察,有关综合行政管理在组织内部归属于围绕后勤管理手段,管理人员不至于将精力集中投射于此,同时更不可遗留任何行政管理缺失迹象。涉及较为合理的激励、考勤以及人事制度,都将是日后经济管理环节中需要重点调试的关节,管理者不得产生任何轻视心态。

2.3.1综合管理的现实意义

综合管理作为企业组织凝聚力的根本所在,能够时刻督促单位成员保留深度归属和认同情感,至于规范严格的管理体制可以适当遏制不必要的精力损耗现象,稳定决策执行效率。实际上业务管理作为组织支撑媒介,需要配合综合管理体制作为剂,确保组织文化能够在其中清晰呈现,时刻监督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杜绝生产线上出现一切产品质量问题,为企业实现后期可持续发展绩效指标奠定深刻适应基础。

2.3.2综合管理制度化

主要是透过组织结构设置以及业务绩效考核等细致层面拓展,管理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应该主动关注一下细节:第一,避免任人唯亲以及任何赏罚不公迹象,始终坚持制度严明和公正特性,借此提升员工长远工作的积极态度。第二,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严格执行,其间贯彻人本服务理念,如大部分公司针对员工迟到早退行为加以规范,但是有关加班和休假制度并未进行科学完善,单纯地要求员工保留奉献精神便显得不尽人意。针对富士康事件加以审视,由于其自身制度设置不够严谨,加上管理程序上丢失人性化特征,使得员工长期饱受经济和精神剥削;员工经过长久的机械化加班劳作逐渐被组织所异化,最终悲剧就此上演。透过这类结果分析,综合管理的制度化必须透过企业健全文化内涵加以拓展,这样才能顺势稳定内部成员工作积极态度,进而为组织良性发展积累更多适应实力。

2.4阶段经济指标的合理设定

按照上述内容陈述,企业经济管理期间组织不同行为细节和素质状况都会清晰地反映给管理人员,那么其在面对纷繁的数字信息环境中,经常会因为注意力分散而缺失整体判断分析能力。此时阶段指标存在意义就清晰展现,主要在于能够针对某类环节以及部门信息予以充分解析、记录,将内部关键内容反馈给管理者。

2.4.1指标的分类和设置

组织内部指标主要包括业务、财务以及综合管理指标等内容,其中后两者模式较为稳定,包括流动、产权比率等运营能力指标,计算公式基本固定,可以更加清楚地反映公司不同组织财务状况和盈利绩效。而相对来讲,业务指标个性特征极为显著,单纯拿物流企业作为示范,其装载率能够准确反映车辆实际运输成就,到货准时性则映衬出物流服务基本本质。业务指标设计需要管理者针对业务流程的不同环节加以深度解析,撇开实际操作而盲目规划明显是不科学的。

2.4.2指标的分析和优化管理

各项指标需要经过分析才能看出其意义。尤其是需要通过编制各种表格。在现在信息化时代环境下,指标可以信息管理系统来进行分析。反之而言,信息管理系统不但需要各种原始数据,更需要通过指标分析、编制生成各种报表来工作。指标也具有时效性。在组织进行重大经营调整后,许多指标都需要相应的进行优化。对于指标的管理和应用,不但是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每个指标的接触者所需要的能力。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清楚的了解各种指标的具体意义,才能在工作中有针对性的进行主动的调整和优化。另一方面,面对我国不同区域以及城乡之间经济管理不够均衡问题应该适当加大调试力度,必要时依靠不同地区经济产业特征以及规范管理制度,提供对应的优惠条件和扶持政策,如利用发展速率较快的城市带动偏远山区经济发展实效,全面鼓励落后地区及时开展各类经济发展方案,进一步完善对地区经济文化的宣传力度,最终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便利支撑条件,如透过招商引资等经济管制手段加快偏远地区经济建设实力。再就是对新时期产生的新问题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解决,完善经济管理中的规章制度,对管理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不断的补充,在问题产生时有法可依,有据可依,完善的制度可以更好地规范经济管理的工作态度,提高对经济管理的重视,科学的发展社会经济管理工作。

3.结语

篇2

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企业要求经管类专业的毕业生具备更全面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高等院校为培养学生全方位、系统性、立体化的知识应用能力,就需要建立相应的综合实训平台。文章针对基于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构建经济管理类综合实训教学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平台搭建、内容体系和效果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构想和几点建议。

关键词:

VBSE;实训教学体系;企业搬进校园

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越来越复杂,社会对于经济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技术+综合素质+创新精神的“宽专多能”式人才更受企业的青睐。审时度势,高等教育也正逐步向着更加注重素质与能力培养的方向发展,目前针对某一门课程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较多,但是对于跨专业综合实训的平台涉及不多。高等院校为培养学生全方位、系统性、立体化的知识应用能力,就需要建立相应的综合性实训平台,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经济管理类综合实训课程应运而生。

一、VBSE经济管理类综合实训平台简介

“VBSE”(VirtualBusinessSocialEnvironment)称为虚拟商业社会环境,指高校根据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中现实岗位工作内容、业务流程等,结合与教学目标适配的业务规则,搭建包括市场环境、商务环境、政务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在内的现代真实商业社会环境,让学生进行仿真经营和业务工作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在协同工作中的综合执行能力、全局意识和职业素养,实现“把企业搬进校园”的教学理念。VBSE通过对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任务以及相互关系,遵循预先设定的业务流程进行仿真模拟经营,体现了三个特征:第一,全方面仿真性。VBSE综合实训做到了环境、机构、业务、流程以及岗位的仿真。学生扮演虚拟商业社会中不同组织、不同部门、不同角色人员进行团队组建、期初建账、日常业务处理、月末结账等企业运营关键环节活动的全过程模拟。第二,多模块跨专业性。VBSE综合实训构建了一个综合多模块、多学科、跨专业的衔接紧密的开放性实训教学体系,打破现有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各自为政的局面,融合经管类各专业知识体系,可以满足经管类各专业的校内综合实训教学需求。第三,多元化竞争性。VBSE综合实训通过设置多个同行业的竞争性企业,并开展柔性化的自主经营,营造一个充实市场竞争的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斗志”,在竞争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VBSE经济管理类综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

笔者所在院校经管类2014级各专业在第7学期设置了3个学分的职业能力训练实践课《虚拟商业社会综合实训》,该课程的性质就是一门经管类跨专业的仿真式的综合实训课程,课程目的为学生在毕业前通过完成虚拟商业社会中的岗位任务,理解和掌握较为全面的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业务实践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决策协调能力、创新岗位能力等。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需要高仿真的虚拟实训环境,需要一套完善而可操作的实训教学体系,这是一项创新工作,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对此展开了研究设计,提出了VBSE综合实训教学体系构建的内容框架。

(一)实训平台的搭建

VBSE实训平台的搭建属于项目实施的前期工作,主要任务是结合学校实际硬件条件,由经管实训中心联合企业开展教学平台的软硬件搭建工作,具体包括实训场地的设计、虚拟环境的搭建(全景布局、制造企业布局及部门工位图、机构布局、业务洽谈商品交易会布局等)、网络及硬件平台的准备、教学软件与教学用具的采购等。具体搭建过程中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核心应围绕着现代企业的经营,开展经济管理类多专业、交互式、同时间的校内综合实践的教学,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体会仿真的企业环境。1.场地的布局设计。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布局设计实训场地,确定运行规模。VBSE场地需要容纳上百名学生同时开展实训,分别按区域划分各制造企业的物理场地,将各企业内部按部门分组,并集中设置场地,为制造企业提供业务支持。2.虚拟环境的建设。(1)企业内部商务环境。在VBSE平台中,设置若干个相互竞争的同行业制造企业,每个企业设置人力资源部、企业管理部、仓储部、采购部、财务部、生产计划部和市场营销等7个部门,每个部门又设置了关键岗位,共包含18个岗位。(2)行业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公共服务环境和政务环境。VBSE平台根据企业真实的运营情况,将企业的外部环境分为:工商局、税务局、海关总署、社保局、进出口服务中心、商业银行、贸易公司、物流公司等窗口,在具体实训教学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更改外部环境窗口。3.软硬件资源的设计与采购。(1)软件资源的建设。主要指软件平台的搭建,包括软件产品、相关配套教材及实例等资料的采购和准备。软件平台是实训体系建设的主体,出于教学需要考虑,该平台既要包括供学生进行实训操作的功能,又包括供教师和管理员进行辅助教学的功能。在软件平台中,针对企业设置不同部门和岗位,在业务方面,可以提供企业经营时所需的基础资料和企业经营的主要任务,关于具体经营的数据,则可以由根据实践过程中企业的资金情况、运营情况、竞争情况等做出综合分析后再决定。总之,软件平台通过各种类型的服务机构、企业中各种岗位角色的扮演和经营业务的模拟,可以实现学生“在环境中体验、在对抗中思考、在行动中认知、在组织中协同”的教学目标。在软件资源建设中,建立严谨的管理制度也非常重要。管理制度包括学生实训管理制度、教师教学管理制度以及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在实践过程中,做好实践数据记录,做好对实践设备、实践场所的管理记录,有利于实践平台更好的发挥作用。(2)硬件资源的建设。VBSE跨专业实践要多岗位协同运作,所以对场地的规模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选择一个可以同时容纳至少上百名学生的实践场地,而且能满足以后扩容的要求。实践设备方面,对于服务器、计算机以及桌、椅等各种办公硬件设备和办公用品都有详细而具体的标准,要做到符合学生的实训要求。此外,在满足基本教学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应考虑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同时要考虑软硬件升级的问题。实训室网络方面,在实训室建设的初期就应该充分考虑到网络平台本身的建设以及对外开放的问题,做到有效地利用和管理。4.教学用具的准备。根据VBSE综合实训的要求,教学用具也应该满足真实企业的需要,达到高仿真,如报表、票据、营业执照、单位公章、实训用钞票等等。

(二)内容体系的设计与实施

VBSE实训教学模式是以制造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为业务背景,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以“教、学、做一体化”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其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需要根据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实践,坚持创新和综合指导原则,结合VBSE中的各个具体岗位实际工作任务,以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设计教学内容。1.实训要求。实训中每个学生根据现代商业社会中的实际业务流程,模拟制造业和服务业中不同部门、不同的工作岗位,独立完成业务处理,目的使学生熟悉平台的功能,明晰不同类型业务的处理流程,从而达到实训教学目的。2.实训内容。实训内容由企业的建立开始,通过学生团队的决策与协作,完成企业从起步期、发展期、壮大期、衰退期四个阶段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在虚拟的市场环境体验经济环境要素关系,通过开展企业运营对抗与内外部协同,实现企业经营的发展壮大。3.实训方法。VBSE实训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和情景式教学,针对不同的任务将专业知识进行分解,从而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此外,整个实训过程又采用学生自主式学习和研讨式教学方式,在实训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学生自由选择工作岗位,模拟企业的经营活动。遇到问题,可以通过查询资料、小组协作等方式解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团队性和探索学习能力。4.实训流程。VBSE实训过程分为实训准备、岗位体验和实训总结三个阶段。

(三)教学效果的评价设计

为了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评时既要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掌握情况,又要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因此,课程考核需要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将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除了考核期末经营业绩外,还要考核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积极性、参与度、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实训结束后的收获与感受。除了对学生在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方面进行考核外,还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团队意识、竞争意识、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进行总体的考核。期末经营业绩的考核,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指标。关于团队业绩的考核主要考察:团队意识、沟通交流、经营决策、公司业绩、团队纪律、公司制度、公司经营报告等。个人业绩的考核主要包括:考察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团体任务的参与情况、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实践课程的考勤情况、协作能力、理论知识、对团队的贡献、总结报告完成情况及其他情况等。学生成绩=实践企业的经营业绩*60%+学生个人表现*40%企业的经营业绩评定包括:企业文化10%、团队意识10%、团队交流10%、团队纪律10%、经营决策20%、公司业绩20%、经营报告20%。学生个人表现评定包括:学风与兴趣10%、自主性与团队合作30%、素质能力30%、实验教学成绩考核30%。

三、VBSE综合实训中几个关键问题的建议

(一)做好前期软硬件条件的充分准备

构建VBSE综合实训平台是一个系统工程,一定要获得院校领导的认同和支持,取得技术、资金、场地等方面的保障。VBSE综合实训突破单专业实训模式,实现全仿真商业环境下的跨专业综合实训。因此,同时参加实训的学生数较多,这就对场地有了比一般专业实训课更高的要求。同样在软件平台建设资金投入方面也相对要求较大,所以在软件平台采购确认前要多比较、多选择,因地制宜,选择最符合本校学生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需求,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资源。

(二)重视教学过程的实施和质量监控

教学过程的实施和质量监控反映实训教学的实际效果和效益,是项目开展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跨专业资源整合,加强专业间的合理和谐匹配,需要打破时空局限,突破以往实验教学过程中独立、非系统性等特点,从整体上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规划、整合与管理,在教学安排、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管理以及教学效果考评等方面做到有序规范。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VBSE实训内容的综合性与实训过程的交互性对教师在专业水平、职业能力、实践经验等方面都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实训教师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具有足够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懂理论、懂技术、会应用”教师联合组成教师团队共同协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仅仅依靠现有的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与时俱进,建立专门的师资队伍。具体操作可以从三方面着手:第一,利用企业资源,通过校企合作,从企业中直接聘请具有较高学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岗位能手担任校内综合实训的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业务指导。第二,学校鼓励、支持校内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在企业实行顶岗实习,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外聘兼职教师流动性较强,可能缺乏教学工作经验,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综合实训师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选派教师到企业一线顶岗锻炼,鼓励教师向“双师型”转变。第三,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VBSE平台的培训,提升授课教师职业能力、授课技巧,以及对VBSE平台的熟悉掌握程度。

作者:赵丽央 李赛伟 单位: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课题来源:浙江省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项目(YB201445),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5JG01),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60259)]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市场经济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之一,近几年,国家相继颁布了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运输条例等,为运政管理部门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武器。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中心来组织经济运行的一种生产形式,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配置社会资源,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件制下运输市场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运输市场经济管理摸式也发生变化。本文为此具体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一些变化与改革。

1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实行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如何适应市场的需求,建立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运输市场,使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并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法律化的轨道,这是当前及今后一项较为突出的任务,那么市场化改革是其最重要的一条出路。

1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生产社会化程度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必然产物,只要是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无论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私有制,都必然要求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而交通运输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部分。因此,交通运输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现代生产力高度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2是教育运输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客观要求

交通运输市场是进行道路运输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及交换双方经济关系的总和。而运输企业则是运输要素市场的一部分,要落实企业的经营自,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必须要有健全的运输市场做后盾,只要有了健康的运输市场机制,才有可能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促进经营机制的转换,从而推动整个运输行业的发展。同时随着市场体制的逐渐完善、市场机制作用的逐步发挥,必将导致一些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从而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市场经济可以通过价格杠杆和公平自由竞争,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经营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同时还有有利于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特别是通过税率、费率、价格等经济参数的调节来调控运输市场,从而促进交通运输事业的均衡发展。

2市场条件下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措施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发达国家多年积累的先进管理经验,它是建立在责、权、利相结合基础上的各责任单位的预算体系,通过其监督、激励及分配功能,解决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企业管理者只有广泛采用现代管理观念,充分认识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不但懂得如何科学地编制全面预算,而且善于运用全面预算管理,才能使企业真正成长为现代企业,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交通运输企业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应着力解决的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要与实行现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相结合预算控制以成本控制为基础,现金流控制为核心。通过控制现金流量才能确保收入项目资金的及时回笼及各项费用的合理支出;只有严格实行现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充分发挥企业内部财务结算中心的功能,才能确保资金运用权力的高度集中,形成资金合力。降低财务风险,保证企业生产、建设、投资等资金的合理需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第二,要同深化目标成本管理相结合。全面预算管理直接涉及到企业的中心目标—利润,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目标成本管理,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准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制定降低成本、扭亏增效的规划、目标和措施,积极依靠全员降成本和科技降成本,加强成本、费用指标的控制,以确保企业利润目标的完成。

2实行合同运输

交通运输实行经济管理,依法尤为重要。认真贯彻执行《合同法》,在运输业户、货主中推行合同运输,就是依法管理运输市场的有效途径。新颁布的《运输进款及运输收入管理规定》新增了各级收入管理部门有权对客运售票系统、行包制票系统、货运制票系统生成的原始信息进行稽核、检查,并对客票信息、行包信息、货票信息网络传输的安全性、准确性进行检查与监督的条款。随着交通运输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必须采取内部审核、会计核算、实地稽查的方法,对运输进款的资金运动及运输收入实现的全过程进行检查与监督,对发挥稽查的职能作用提出更高要求。收入稽查工作重在防范和纠正运输收入核算中发生的差错,查处运输收入领域违法犯纪和贪污舞弊行为,维护运输收入的正确与完整。新形势的工作要求我们的收入稽查人员既要帮促基层收入部门提高运输进款的核收业务,防止多少收款或漏收款,减少收费上的差错,又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良好的工作作风与职业道德,强化稽查力度,准确分辨违纪行为的隐蔽化、多样化,严肃运输收入纪律,尽可能挽回国家运输收入经济损失。

4加强路车综合管理

因为交通运输市场的主要场所是路。交通运输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没有路便没有交通运输劳务商品的交易,也就没有道路运输市场。因此,离开路来进行运输管理,路子会越来越窄:而路车综合管理,才能保证运输市场管理的生命力。可以设想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将养路费稽征机构与运输管理机构台并,设置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实行分级管理。中央级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管理特级和一级市场。负责这些市场的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的管理和服务等;省级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负责所辖范围内一级和二级市场的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的管理和服务等;市级(地级)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负责所辖范围内二级三级市场的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的管理和服务等;县及县以下重要乡镇可以设立市(地)级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的派出机构,担负市(地)级管理机构所赋予的职责等。

5强化企业内部管理

在现代化市场的大潮中,交通运输企业要生存、要发展,改革是出路,管理是关键。一是加强对企业的管理,成立经理办公室、企业科、经营科,组成经营决策中心。职能是进行市场调研,市场预测,制定企业经营目标,内部管理的制度,岗位工作标准和进行市场信息管理,克服人浮于事,办事托沓互相内耗、效益低、适应市场慢的弊病。二是管理人员要最佳化加强企业管理主要的因素是企业领导,管理人员要专业化,培训最优秀的专业人才是加强企业管理的当务之急。三是企业管理制度化。市场具有规范性平等性、条理性的特点,运输事业要克服“以包代管理”的弊病,制定科学的可操作性岗位工作标准,工效挂钩奖罚分明,责权分明,完善企业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内容,控制运行机舸,以规范企业的内部管理行为和经营行为,作到依法经营依法管理。

积极应用现代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也逐步向科学化、制度化、现代化发展,许多新的现代经济管理方法都会相继问世。企业要尽快的掌握市场动态、对经济信息进行快速模拟分析,就必须重视广泛不断运用先进的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采用现代化市场的一些数字模式和理论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3结语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运输市场将不断探入发展,运管部门当致力于探索研究,同时运输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是各级收入部门都要积极面对并探索。我们既要培育、完善和发展运输市场,又要采用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

参考文献

[1]张辉;适应市场经济-提高运输收入管理水平[ J].铁道财会, 200(6)

篇4

【关键词】中职;能力;经济管理

一、中职教育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在部分中职学校占据地利、人和取得良好发展的情况下,更多的职校面临着危及生存发展的困境,这有政策、社会认知的因素,也有学校自身教学思维束缚的因素。

首先,普遍存在同级不同等的社会认知。各地政府和群众看重重点初高中甚至普通初高中,在资金投入、政策扶持、思想认同上呈“重普轻职”的倾向,以致硬件设施的更新完善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其次,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脱节。中职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的职业教育,培养适应市场一线需求的初中级技术型、技能型应用人才。而实训设备的短缺成为制约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中的“短板”,更有甚者,部分私立职校热衷于短训,以赢利为目的,使职业教育变味成混文凭的地方。再次,高质量就业难度大。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就业,而事实上,残酷的人才市场竞争使大学生就业预期下挫至历史最低点,“零工资”的现象屡有发生。这种情况下,中职毕业生能否被企事业单位录用,就业质量能否保持并提升,都是中职教育能否继续存在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二、中职经济管理课程改革中的就业导向问题

(一)立足综合素质培养,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模块

1.构建职业综合性、项目化课程。职业教育与普通中高等教育的根本性区别在于其“职业性”特征。职业教育的一切教学都要从职业性特征出发,围绕市场对中低层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强化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的教育定位。在经济管理的课程教学中具体体现为理论教学应融合并服从于实践,经济管理课程教学要从“课本基础型”向“应用型”转变。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要注意借鉴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如项目化教学等,将教学目标细化渗透到日常教学和课后实践中去,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方法。

2.教材选择切合实际。目前,中职教学多采用面向21世纪中等专业学校系列教材,教材的编排符合当前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但无疑书本知识的更新远不能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同时教材更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不符合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的实际水平和就业方向的要求,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评析的匮乏使课本更缺乏时代感和时效性。因此,中职经济管理教材的选择要从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有选择性地使用甚至编发教学资料或教材,侧重于学生未来就业领域中的经济管理应用能力培养。

3.强化就业导向,将职业资格证考试列入教学计划。经济管理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能仅局限于口号式的宣传,最重要的是将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转化为实际教学目标。针对于社会人才招聘中对应聘人员就业资格的需求,中职教育在经济管理教学方面可适当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开设不同的职业资格证考试培训课程,将职业资格证考试列入教学计划,将专业教学大纲与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有效衔接起来,在督促学生技能训练、圆满结业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完成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实践证明、双证甚至多证在手,切实提升中职毕业生工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走产学相结合道路,实现技能型人才的高质量就业如前文所言,职业教育的根本性特征是“职业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其核心内容。产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早已在高专高职院校中推行多年,部分中职学校的半工半读也是这种模式的演化,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出现“主次不分”的情况。在总结他校教学经验得失的情况下,注意保持学生理论性、实践性环节的平衡,走产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锻炼培养学生岗位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成为合格“职业人”的有效方法。经济管理课程是人文学科,但与工科一样,必要的实践教学是使毕业生具备与高职高专、乃至本科生一样的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经济管理课程的实践不能再以单纯的模拟实践为主,要通过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磨练,使学生切身体验到工作的复杂性、真实性,最大程度使学生完成从学校到社会工作的“零过渡”。

具体而言,第一,加大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投入。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依赖于政府、社会、学校乃至家庭的全面长期的合作努力,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社会的关注、学校对人才“出口”环节的重视都是实践性教学由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努力实现初中级专门性岗位人员的定点培养。通过校、企联系的加强,实现专业师资、实训设备的更新流动,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硬件需求。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本校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所设专业适应性的加强。通过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的加强,实现校、企将长期稳固的人才供求合作关系的形成,使学生在企业成长、在企业发展,在使校外实习基地在获取大量具备实践经验、对企业熟悉有感情的员工的同时,也使毕业生就业渠道得到更大程度的扩展。

(三)就业能力考核办法多元化

考核是手段不是目标,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考核是为针对学生个体中所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有针对性和整体性的纠正弥补。

1.基础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考评。经济管理教学模式的改革,体现在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和企业对实习生应用能力的认可程度上。这就要求成绩考核从传统的卷面测试向应用能力的全面评价转变,强调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的“齐抓共管”,摆脱应试学习模式的束缚。尤其对参与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的学生,企业对学生经济管理技能和工作表现的评价应占据更高的比例。

2.就业能力综合评价。中职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知识和素质能力健全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才是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学生就业素质的考核不应仅仅包括经济管理的专业技能掌握,语言表达与团队协作能力、职业道德素养、得体的社交礼仪等职业综合素质的表现同样是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加强素质教育评价,将就业能力综合评价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分发挥其导向和激励作用。

篇5

关键词:经济管理;仿真实验;多元融合;跨专业;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3-0092-03

Abstract:Aimingatthecultivationofstudents'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thispaperachievesmultipleamalgamationinteachingcontent,teachingmethods,evaluationmechanismandteachingimplementation,andstrivestoform"simulation"and"workplaceoriented"experimentalteachingcharacteristics.multipleamalgamationinteachingcontentreferstotheconstructionofexperimentalprojectgroupbasedonbusinessenvironment;multipleamalgamationinteachingmethodtaketheformofonlineandofflinesynchronousteaching;multipleamalgamationinevaluationmechanismintegratetheprocessandresult,individualandgroupevaluation;multipleamalgamationinteachingimplementationreferstotheorganizationandintegrationofdifferentdisciplinesinteachingactivities.

Keywords:Economyandmanagement;simulationexperiment;multipleamalgamation;multi-discipline;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

教育部《關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指出,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经管类高校存在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度不高以及实践课程内容分割过细等问题,提出了多元融合的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教学理念,并结合山东财经大学2013年以来开设的《企业运营管理仿真综合实验》课程的实践,分析如何有效开展经管类跨专业仿真综合实验。

目前,经过近5年的教学实施,山东财经大学《企业运营管理仿真综合实验》课程已覆盖11个本科专业和MBA学生;以及校团委在全校范围开展的六届“企业运营管理仿真实训夏令营”。山东财经大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实践实现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塑造,学生受益匪浅,极大地适应了国家对“双创”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当前经管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不足

对于大学生创业而言,除了面临资金、技术以及商业模式选择等问题外,对于创业企业所需的企业注册、管理、市场营销与资金融通等多方面的丰富知识也所知不多,在缺乏相应知识储备的情况下,仓促创业不仅难以融到必需的资金,而且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也将处于劣势。本文构建了基于价值链的实验项目群,建造了情景式实训场景,从而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氛围和环境中参与商务环境、职场环境下的能力训练,强化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

(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不能相互促进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传统教学重视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实验教学作为补充,不能很好的反馈和改进理论教学,两者是单向的影响关系。本文认为一般应针对有一定理论学习基础的大三学生开设跨专业仿真实验课程,给学生提供了验证所学知识的机会,同时能够让学生发现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强化了进一步理论学习的意愿。从而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双向互动,相互促进。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壁垒

传统课程体系门类划分过细、过专,课程偏于专业、总量过多且内容有所重叠,导致学生无暇涉猎专业以外的领域,学科视野不够宽广、底蕴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本文主张通过消除经管类不同专业之间的知识壁垒,将各个专业涉及的上下游岗位串联起来,由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团队参与实验,通过相互学习,从而进一步弥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缺陷。

(四)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课堂灌输式理论教学,使得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过程的参与性低,最终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待提高。本文通过构建仿真教学环境,广阔、弹性的实验教学内容,学生主体、教师指导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意愿,强化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经管类实验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双创”理论和相关政策

创业能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继学术性、职业技能之后,大学生应具备的第三种能力护照。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指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2015年6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的出台,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新机遇,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将会造就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创业的浪潮。正是基于上述对“双创”理论和相关政策的认识,本文创新思路,寻求通过多元融合的仿真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

(二)企业价值链理论

美国学者MichaelPorter(1985)首先对价值链进行了定义,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价值链概念范围涵括企业内部价值链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价值链(上下游的供应商、客户)。

本文在《企业运营管理仿真综合实验》课程的设计中,按照“企业价值链商务主体机构甄别-实验教学内容模块划分-实验项目群设计”的思路,改革了基于价值链的实验项目群,形成了生产制造企业、工商局、税务局、银行、会计师事务所、招投标公司、贸易公司、物流公司、法律事务所、媒体公司等10个功能模块的实验项目群。

(三)情景理论

情景理论是20世纪初期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托马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其内容为:人们的社会交往总是在具体的社会情景中进行的,而社会情景包括时间、地点、空间、所交往的对象、交往中各自扮演的不同角色、具体的社会环境以及要达到的交往目的等因素。情景理论的实质是对交往对象的行为动机、文化背景、职业特征、主观意向等方面的认识,由此决定采取相应的、有益的、愉快的交往方式和交往手段,以期达到良好的交往目的。这一理论对于扮演不同社会角色的人们,在社会情景中彼此建立双向或多向的良好交往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于《企业运营管理仿真综合实验》课程的设计,通过“把社会搬进校园”,根据商务活动环境,构建了虚拟的高度仿真的商务运行环境,从而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实现多元融合的经济管理类跨专业仿真综合实验的途径

以企业价值链理论为指导,基于学生“双创”能力培养、关注教学效益的教学理念,通过多元融合的仿真实验教学,实现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问题性”的转变。

(一)制定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大纲

基于源自企业实战领域的价值链理论能够有效指导教育领域的经济管理学科综合实验教学的认识,模拟现实商务运行环境,开设《企业运营管理仿真综合实验》课程,课程内容体系融合了企业内外业务、各类政务服务,机构部门协作,部门岗位分工,专题教学活动等不同的实验项目群。并通过仿真综合实训软件,实现对教学过程、教学专题、教学结果的有效管理。《企业运营管理仿真综合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真实反映现实商务运行规律,授课采取集中上课的方法,一周上课时间安排包括课程导入期、第一轮经营期、轮岗期、第二轮经营期四个阶段。课程教学团队参照实验教学大纲,编写实验教材,助力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

(二)融合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

按照虚拟仿真、虚实结合的原则,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塑造线下职场情境和线上虚拟商务情境。线下职场情境依托山东财经大学燕山校区3号教学楼4层全部6个仿真场景化实验室;线上虚拟商务情境依托实验教学软件系统。课程教学通过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虚拟流程与实务操作相融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基础理论知识在仿真的商务环境下完成多岗位角色扮演。

《企业运营管理仿真综合实验》课程通过微信公众号:创业设计与实验,展示以往教学的素材,包括视频、图片、文本等资料,使学生课前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把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从而实现了翻转课堂式教学。

课程的教学环境尽可能涵盖现实市场环境中的各种机构和角色,在实验的物理环境搭建方面实现了模拟真实的企业办公室或政府机构的办事场所环境,采用相应的仿真教具,让学生有置身于实际企业和市场环境中的体验感。

(三)融合多元指标的评价考核机制

结合虚拟仿真商务运行环境,构建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教师考核与学生自我考核相结合、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履行岗位职责与特别贡献相结合的多维度、全方位、动态化的评价考核机制(参见图2)。并在通用知识、专业知识、人际、思维、态度、内驱力、行事风格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多点、多方位的评价。

(四)融合各专业门类组织教学活动

打破传统高校专业教学中按专业门类分别授课的壁垒,与教务管理部门协调,实现集中授课,并在选课和排课中给予支持;根据现实企业经营环境,划分实验项目群,让不同专业学生承担实验的不同岗位,既能发挥各专业优势,又能实现跨专业协作。

(五)组建多学科混合型教学团队

按照虚拟商务机构分类,配备相应学科背景的教师,组建一支来自于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会计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实验教学中心的16名教师组成的多学科协同、专业互搭、技能互补的教学团队。针对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要求以及实验项目多样、实验学生众多、实验时间集中的特点,单次课程由两位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和一位实验技术教师同时授课。

(六)建设虚拟仿真的物理实验环境

为了提供更加接近真实的企业经营环境,山东财经大学建成了校内“企业运营管理仿真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基地拥有6个仿真场景化实验室,总面积800平方米,企业运营管理仿真综合实验的教学环境尽可能涵盖现实市场环境中的各种机构和角色,在实验的物理环境搭建方面实现了模拟真实的企业办公室或政府机构的办事场所环境,采用相应的仿真教具,让学生有置身于实际企业和市场环境中的体验感。图3为仿真实验的能力培养示意图。

四、结束语

多元融合的实验课程内容体系弥补了传统单课实验局限于本专业能力培养的不足,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工作场景中,从事若干典型和具体的职业岗位活动。本文通过链接理论教學和企业实践活动,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虚拟流程与实务操作相融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基础理论知识在仿真的商务环境下完成多岗位角色扮演,通过专业能力训练、模拟岗位实训、模拟流程实训、就业创业指导等相关训练,在实现理论学习升华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经营决策能力、业务处理能力,进而对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顾文勇.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讨[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杨丽萍,毛金波.高等院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内容整合问题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3]潘光辉.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3). 

[4]魏文静.创新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5). 

[5]苗雨君,李喜云.基于ERP实验平台的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商业经济,2012(1). 

[6]李平,毛昌杰,徐进.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提高高校实验教学信息化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1). 

[7]王卫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思考与建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2). 

[8]张敬南,张 钟.实验教学中虚拟仿真技术应用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2). 

篇6

关键词:经济管理;实践中心;运行工作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发展一直是时代的主题,而经济发展则是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中心。推进经济发展离不开大批专业人才的支撑,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应该顺应时展的需要,努力培养经济实用性人才。目前很多高校开展了以区域性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为方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经济管理人才。所以,对于区域性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的研究与完善就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构建区域性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的积极意义

区域性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的构建主要是在高等院校的经济类专业学生和企业经济管理人员当中进行。通过创建多主体的投资条件和现代网络化环境,进行实体和虚拟双重教育,以此来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具备知识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的综合型经济实践管理人才,创建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人才的培养基地。其积极意义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进行综合实践中心构建可以打破高校经费不足和教学资源利用差的限制。教育经费不足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共性问题,为此很多高校采取了节省开支、寻求社会捐助的办法,但收效甚微很难达到满足教学的要求。区域性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的构建能够实现各大高校间经费资源的融合,同时,克服了在教学活动中各种学习设备和教学软件的反复购买,有效的节约了教学资源投入,实现了对现有国内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在降低教学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完成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目前如211和985等国家重点院校办学经费较为充足,在全国实践中心的构建过程中走在了前列,拥有先进的实践硬件设施和丰富的经济管理学习资料数据库,教育资源非常的丰富。但是其他一般类的院校就没有这样优越的条件。构建区域性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的目的就是实现资源共享,使各大高校能够在同一平台上使用各种经济管理教学资源,既能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又可以增加人才的培养范围,可谓一举两得。

(二)构建区域性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促进经济从业人员的管理能力。区域性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不仅能够帮助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而且可以为社会专业的从业人员提供二次学习,提高自身经济管理能力的机会。

高校在进行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基本是通过设置必修课程,预先为学生安排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计划,之后按照计划由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开展教学工作。这样的教学方式强调基础学习,要求学生们达到学校设定的教学目标。但是这很容易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发展,降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在本专业学科基础上,扩大学习范围,提高自身见识。通过构建区域性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能够为学生们提供丰富的选修学习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增长见识。

在为在校学生提供学习机会的同时,综合实践中心还可以为社会经济管理在职人员提供系统的继续教育条件,方便从业人员针对自身不足和工作需要积极补充知识,增加自己对工作的驾驭能力,这样就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人们终身学习的要求,帮助大家不断提高素质,促进经济管理水平提高。

二、区域性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的构建和运行的具体措施与工作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起来,对于经济管理人才的渴求日益强烈,各大高校所承担的经济人才培养任务很重。但是出于教育资源短缺、经验不足以及学生规模小等因素限制,很难有效的完成这项任务。在此情况下,国内各大高校应加强合作通过构建区域性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来扩大教育面。并且运用现代网络手段建设虚拟实验室开展远程教育,打破教育资源、费用、生源等方面的制约。具体运行工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构建合理的实验学习环境。区域性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的构建目的在于方便大家能够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分享教育资料,同时也为经济管理人才的知识拓展提供可能,促进人才的综合性发展。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设置合理的实验学习环境。在实验环境中可以将多个行业和企业所采用的现代经济管理运行模式作为模拟对象,实验内容应该涵盖经济管理的多个方面,如产品营销、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信息交流等多个方面。为学生设置好实践科目。

(二)发挥信息化手段在实践中心构建过程中的作用。现代网络技术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很大帮助,广大高校应建立网络实践学习中心,使学生可以通过注册登录的形式,运用模拟软件进行在线学习,这应成为以后高校实践教学的必要手段。在实践中心运行中可以通过综合性的经济管理软件,构建学习性网络环境在区域内的普及,方便学习人员能够充分的利用这些学习资源提高专业水平,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区域性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的构建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教育部门、学校、技术供应商等都应做出努力,并按照投入比例进行收益的分配,这样才能保障区域性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的有效运行。

(三)综合实践中心运行工作。实践中心的运行应该推进经济管理人才培养项目的设置与开展,具体运行中应该考虑学员的实践能力,同区域内的高校进行协商,对学习项目进行弹性化灵活设置,实现实践中心学习项目和高校学习课程的有效结合。在运行过程中,实践中心可以根据学员人数、学习时间和内容收取费用,针对选择自主学习的学员可以直接收费。并与学校联合制定培训方案,制定合理的学习成绩评价标准。

区域性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的构建为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大益处,国内各大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应积极推广,拓宽我国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渠道,提高培训的现实针对性,推进人才强国教育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区域性;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作用

前言

培养应用人才已经成为经济管理专业重要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如何提高经济管理专业人员综合应用能力也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和想要解决问题。目前高校解决此问题的主要办法是是通过建立的区域性的综合实践中心。但是在建立区域性的综合实践教学中心的过程中,由于学校的教育基金,学生的规模等现实问题,导致重点高校的实践中心的资源利用效率低,而地方高校实验中心利用率太高以至于不足的矛盾,那么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呢?有些学者提出了建立高等教育园区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也有学者开始探究虚拟实验室,提出建立高校间的远程教育实践模拟系统等等看法,大多数的学者都提出借鉴当前各个学区内的跨学区选修课程的实践的设想,建立跨机构的、区域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在实现优势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如此以来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所谓区域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由多个投资主体共同投资,建立面向普通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以及经济管理专业人士,提供基于实体和基于网络环境两个层面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和完善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跨专业综合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教育教学基地。

1、构建区域性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的作用

1.1可以打破高校经费不足和教学资源利用差的限制

教育资金短缺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常见的问题,因此许多高校也都想尽办法或者采用节省开支或者采取社会捐助的方式获得教育资金,但也难以满足教学的需求。区域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的建设可以实现高校资金的融合。与此同时,还能克服高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各种学习设备的不足之困难,节省教学软件在教学活动重复购买,有效节约教学资源,实现我国现有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减少教学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完成全面培养人才的目的。当下一些教育资金较为充沛的211和985重点院校,在建设综合实践中心的过程中走在了前列,拥有先进的硬件设施和丰富经济管理学习的数据电子库,教育资源非常丰富。但其他普通类的院校,就没有优越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构建区域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能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使各大高校可以在统一的平台上共享各种经济管理教学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且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范围,如此一举两得,再好不过。

1.2满足经济管理类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

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对经济管理人才需求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现有的经济管理从业者需要提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虽然现在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研讨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和从业者的需求。但是笔者认为,纯粹的理论研究与演练,更本无法代替实践训练,也就是说实践训练是必不可少,社会工作者更需要可直接用于实际工作实践场所。因此建立区域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能满足现有的经济管理工作者后续教育的需求和提高实践能力要求。

1.3促进经济从业人员的管理能力

区域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的建立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也为社会和专业从业人员提供二次学习的机会,提高自己的经济管理能力的机会。在当前高校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采用的基本教学模式多是通过设置所需的课程,安排学习内容,根据教学计划,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开展教学工作。这样的教学方法强调基础学习和理论学习,要求学生成绩达到学校规定的教学目标。但是很容易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减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也不利于学生在扩大本专业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学习范围,提高知识。通过构建区域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选修课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丰富自身知识体系,扩大视野。综合性实践中心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的同时,促进经济从业人员的管理能力 ,方便工作人员针对自身的不足积极弥补需要知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此外综合实践中学对人们的终身学习也是有利的,有助于提高二次学习的质量,促进经济管理的水平的提高。

2、区域性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的构建和运行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类企业纷纷迅速建立,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高校此背景下的教育任务也很重,但由于教育资源短缺,缺乏经验,和学生规模小等因素限制,高校很难有效地完成这项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高校应加强合作,构建区域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使用现代的网络虚拟实验室的建设进行远程教育,打破教育资源的限制。区域性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的具体运行大致可以分为一下几个方面:

2.1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在建立综合实践中心中的作用

现代网络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高校应当建立网络实践学习中心,使学生可以通过注册登录,使用仿真软件进行在线学习,这也应该成为大学教学实践的必要手段。在综合实践中心可以运用综合性的经济管理软件,构建学习网络环境,更好为学习人员提供帮助,使其充分利用学习资源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指导自己的实践。区域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教育部门,学校,技术提供商等都应该努力,并且按照投资比例的进行收入分配,以保证区域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的稳定运转。

2.2构建合理的实验学习环境

建设区域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旨在促进大家学习专业知识,共享教育信息,分享教学材料。同时也为知识经济管理人才的发展,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设置合理的实验学习环境。在实验环境中可以以多个行业和企业在现代经济管理中运行方式为仿真对象,实验内容应包括经济管理的各个方面,如产品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

2.3综合实践中心运行工作

区域性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的运行,应该和着力于推进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项目的设置与展开,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同一区域内的高校要进行合理的协商,以方便设置灵活的学习科目,将综合实践中心的学习科目和高校的教学课程联系起来,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区域性的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成为可能,其不仅能改善我国的教育环境,提高人们的素质水平,还能为国家经济管理类专业带去实践,培养人才,满足企业的需要,最终促进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洪树.新时期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J]. 交通世界 (建养・机械).2009年(05)

[2]马欣.浅谈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年(03)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综合素质 经管类专业 措施

当今社会正处于21世纪科学技术文化高速发展时期,对高科技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经管类学生是文科专业的一大类学生代表,他们的知识体系和理、工、农等自然学科的专业有一定的差别。经济管理类专业要想发挥学生进入人才市场的竞争力,综合素质的提高是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一、综合素质的涵义

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这些素质正是“德、智、体、美、劳”的简要概括,在这些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精髓,是各方面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文化素质是基础,是知识和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业务素质是发展的根本,是伴随着文化修养的提高而不断提升的;身体素质是必要条件,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就失去了“革命的本钱”;心理素质是考验是适应高速发展社会的必备良好的基础,若心理素质不过硬,便减轻了立足于当今社会的砝码。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

综观大学校园发生的各类事件,都表明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容乐观,发人深省,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道德素质差。优良的传统中国文化被摒弃,不能在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文化背景下成长和成材;社会不良作风和习气也严重影响了校园文化,并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带给思想的冲击波愈演愈烈;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被大学生视为精神的枷锁,流于形式。这些思想的冲击使大学生不懂得什么是真理、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高尚,所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随之偏颇,更不用谈及发扬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去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和培养健全人格。

(二)心理素质差。当今大学生承受外来压力的影响,承受力越来越弱。不敢勇于面对现实,不能主动去承受压力,不能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指正,不能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超越,更不能接受自己失败的考验等。这样的挫折和打击下的大学生群体,不能靠自身克服心理障碍,结果导致心理抑郁,心理障碍,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终身错误,结果不可思议,触目惊心。

(三)文化素质差。大学生盲目以“专业为本”,忽略了复合知识对于文化知识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忙于重视知识积累,忽略人文修养提高和综合素质全面改进;盲从“个性发展”,遗弃传统而不重视平均发展,造成个性突出,难以被众人所钦赖。

(四)身体素质普遍差。目前,大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差而休学、退学、住院长期治疗的屡见不鲜。选修课程的增加也为一些身体素质差,不能承受高负荷运动的学生带来了新的生机,但这也使一些懒于锻炼的学生有了可趁之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身体素质不能得到应有的锻炼。

(五)能力素质较弱。这集中表现为实践操作性差和社会适应性差。动手能力不能在学校得到充分的锻炼,这在经管类专业学生中有更突出的表现。社会适应力表现为人际关系把握失分寸,适应新环境不知所措等。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欠缺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孩子读大学是家长们最为关注的事情,所以“读好书、勤读书、只读书”成为家长对孩子的培养目标,养成了所谓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偏激理论。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们一直在寒窗苦读阶段的思维定势模式,形成了只要学习好,一切都能迎刃而解的错误观念。尤其是进入80年代,大多数的独生子女也在这个环境下成长起来,家长对他们的关爱在原来教育观念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所以“只读书现象”越发严重,这导致孩子进入大学后交际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动手能力不强等等症状。

(二)学校教育因素影响

学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大学之前的“应试教育”以及高中过早的文理分科,从而较早地使素质教育产生了发展的障碍,加之大学后的专业教育,造成了本来先天知识结构不足的学生们更削弱了对除专业知识外的一些知识的了解和学习,从而导致综合素质上欠缺。加之从以往“填鸭式”学习转变到理论素质和实践素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转型期,的确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无论是在教学体系、学科建设、专业和课程结构调整上都要下大力度,寻找一条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路。

(三)社会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对人才的定位和需求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对于新形势的把握对学校培养人才也提出了新的难题。所以学校培养的人才如何合乎社会的品位,也是伴随着不同时期、不同观念对学校层面和学生层次的考验,科研性人才还是实用性人才,务实性人才还是灵活性人才,对于不同时期,社会的满足属性也有着不同的区别,因而社会转型期对人才的考察和选拔也有了新的内容,从而导致学校培养怎么样的综合素质人才的问题重重地打了个问号?所谓综合,也就和社会需求需要重新整合而不断变化了。

四、提高经管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措施

(一)加强和改进道德素质教育,是确立学生素质提高前提。

道德素质教育是综合素质提高的前提,正所谓“会做事,先做人”,道德素质是大学生乃至每个社会人必备的一个根本素质,通过后天的道德教育而影响和改造着先天道德素质,因而道德素质的提高更为后天的培养的方式、方法,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般道德素质教育,学校都定位于道德品德课程和政治科目的学习上,而忽略了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更高要求。当今社会要求大学生的人格健全、思想积极、道德过硬、品质优良等。在这个层面上学校要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操,有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有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有着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美德;有着诚实守信的公德,中国传统的思想基础等。

有了社会的要求,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带动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学校教师要教授学生的基本政治理论课程,用前人总结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现实头脑,承担起历史使命;通过古书、古籍、古语来验证和体会人生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人的思想的启迪作用。这个过程是自我认知、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完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另外在学习基本的政治理论思想的同时,与专业老师共同完成培养人道德素质的作用。

有了理论的指导,辅助于实践,这样才能在道德素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社会实践伴随着理论的深入学习,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比如进入社会进行有意义的活动,去感受道德氛围;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政治修养提升活动等。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真理,使他们对科学的学习这些道德教育课程有更为可信的认知。坚定老师在学校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方向、道德情怀等,使学生更为积极地采取实践活动去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以适应当今社会,来满足社会需求,来提高综合素质这一体系的灵魂所在。

(二)提高心理素质的潜藏危机的防患意识,增加心理帮扶工作力度。

学生面对的压力与日俱增,学习、生活、工作、就业、恋爱这五大重点问题已经成了制约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指针,在与过去简单的社会环境相比,学校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而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经管专业的学生应该在社会环境压力的充斥下,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因为专业特点更要求他们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这也为他们面对各种提高素质的途径上增加了负担。针对大学生的这些情况,学校应把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辅导课程首选为必修课,从而不会导致学生们无处求医、羞于求医,如果把这个课程推广普及到每个人,心理问题便不致于成为另类群体。另一方面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试也是随着心理方面知识的不断积累而不断完善的,班级增设心理委员、组织各种生动的心理选修课程、各种心理帮扶工作、心理测试等活动让学生们对心理情况本着科学的态度接受和认识,并去理解和寻求解决的办法。

(三)巩固文化素质培养模式地位,创造浓厚的人文及能力发展环境。

1.加强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以更好的专业课程设计为基础,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导向,培养学生爱专业的思想、切合实际地增加专业理论与专业实习的机会。教师改善教授课程的方式,能积极促进教与学的互动,转换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为主动学习,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努力激发学生的理论转化到实践内化过程,调动他们的主观意识去挖掘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来完成专业知识学习。

2.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强专业知识文化素质的培养。

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就来自于个人兴趣取向方面的知识,这些学习可以通过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读一些课外书籍,例如用文化素养很深厚的书来激发文学体会,也可以通过学校图书馆来博览群书来提高对各方面知识的摄取。但兴趣所向会导致“缺什么、补什么”教育初衷的大大减弱,学校的教育给一般学生培养这方面知识总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所在来选取,但这样会导致越不感兴趣、越抵触的方面的知识了解越少,从而成为某一方面的“文盲”,结果导致面向社会需要这部分知识时而不知所措。学校要建议学生在培养自己兴趣所在的同时,缺什么补什么,要逆其思维而行之。

3.能力当先,势在必行,多样化手段提升大学生能力潜智。

篇9

【关键词】总会计师经济管理作用分析财务管理

一、引言

随着我国的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医院总会计师在医院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将更为突出。要使得医院取得进一步的完善和长足发展,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加强医院的经济管理建设,强化医院总会计师的财务管理能力,进而促使医院的发展取得更好的成绩。本文简要分析了医院总会计师在医院中的地位及作用,并提出了医院财务管理中总会计师需要尽的职责和所起的作用,进而有效的促进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进一步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使得医院能取得高效、良性、长足的发展。

二、医院总会计师的主要地位和作用

随着现代医院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医院的管理制度进一步改革,总会计师作为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的是监督和管理作用。从管理的角度上讲,医院总会计师主要是医院的整个经济管理的监督者,所以必须认真加强其监督的职能,医院赋予总会计师监督的权力,就要维护好医院的权益,保障所有者的利益。一方面要不断的提高医院的资产,另一方面还要保障所有者的利益。现如今,医院总会计师主要承担的工作包括:第一,对医院会计核算进行分析;第二,对医院的发展及医院财务会计系统的正常运行管理,提供决策的指导性意见。

1、总会计师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总会计师是医院的管理者,在医院进行重大决策时,有参与的权利和义务。在医院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对事前的预测及事中的指导和分析,并且还要参与到审定医院年度计划预算中,在制定年度计划时主要起到的是监督职能,要定期对执行结果进行监测,把握好全局,进而有效的加强医院经济管理水平。在管理过程中,首先是要处理好预测工作,主动参与医院经济管理,主要是医院的管理决策及管理规划,其次是通过调查的方式进行取证,对医院管理决策进行可行性取证以及医院经济效益的评估。在医院管理过程中,要充分的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主要包含了医院的预算管理和医院的整个内部控制,进一步提高医院绩效考核的力度,并对医疗数据和时间案例的研究,在日常工作中要及时的进行信息的反馈工作,最终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

2、医院总会计师是医院发展与规划的参与者

随着市场竞争不断激烈,医院要想在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要在预测和把握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变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经营专长和医院现拥有的优势资源。总会计师能有效的掌握整个医院的信息及自身的优势资源,因此医院在管理发展与规划时,总会计师就要从医院的整体经济利益出发,并且要充分的结合医院的资金具体情况,对医院未来的发展提出相应的要求和意见。在整个过程中要积极的为医院领导提供参考方案,评估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可能承担的风险,进而提升医院与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实现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目的。

3、总会计师是医院资源的分配者

在医院的日常运营过程中,总会计师能全面的把握医院的资源状况,对于医院的经济管理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因此,总会计师就要充分考虑如何更好的使用医院的资源,有效的利用好国有资产的价值,进一步强化对医院日常工作中资源的管理,在医院进行投资前,要做好可行性的论证工作,要征求相关专业人士的意见,要评估投资项目的分析,以便为投资项目增加绩效提供指导,更好的发挥投资的效率与回报。还可以充分调动医院的人力资源,以求提高合理利用的价值。在医院进行采购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院和相关部门的规定进行招投标,按照相关程序合理、合法的进行采购,进而提高医院采购的科学性。

4、总会计师是医院绩效管理的参与者

随着医院管理制度的调整,医院的管理工作分工越来越细,在进行成本核算、绩效管理以及绩效评价过程中,总会计师都参与到其中。医院的成本管理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会计师要在已有的基础之上不断加强医院成本管理,进一步对医院成本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主要的措施包括:通过开展项目成本管理及其他成本的管理,加强对控制医院成本的宣传和指导,要求医院的各个部门及个人提高降低成本的意识,进而使得医院的成本管理与医院的医疗流程相结合。同时,总会计师要加强调研工作,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制定医院的绩效评估方案,对医院的所有资源进行合理调配,进而提升医院的紧急绩效管理能力。

5、总会计师能有效的对医院经济风险进行评估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在医院的运营过程中也将会承担相应的经济风险。当前,医院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经济风险,特别是在医疗制度改革之后,医院要想在竞争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对医院的经济风险的评估。总会计师是医院的经济风险的管理者,所以要及时、有效、平衡地解决好医院的经济风险问题。在平时,医院就要建立好相应的应急机制,以便在遇到经济风险时能有效的进行处理。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所涉及到的范围较广,必须实现医院全面的风险管理和优化医院的内部控制管理。

三、加强总会计师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其一,在对医院进行经济管理时,必须建立集中领导、统一管理的模式,有利于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集中领导与统一管理模式是医院新制度建设的重要要求。总会计师应当对医院的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执行和实施,从而有效地健全和完善医院的制度。一方面可以优化医院的财务工作流程,规范医院的财务会计工作,构建医院的内部经济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要对医院项目建设的经济风险进行评估,实现预防与解决风险相结合,提升医院经济管理能力,促使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

其二,在对医院进行经济管理时,首先总会计师要合理、科学地制定出医院长期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对医院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升级,进而确保医院在发展过程中更加顺畅。其次要有效的对医院进行全面风险管理,提高医院的风险管理意识,不断地培养管理型人才和发展医院的风险管理的文化,进而形成相应的管理制度,有效的推进医院的良性发展。

其三,在对医院进行经济管理时,医院的总会计师需要对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和物资的采购进行合理化管理,对于医院的发展而言,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和物资的采购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计划和实施过程中,总会计师应当做好相应的可行性调研工作,一方面要确保项目的质量,另一方面也要控制好投入的成本。

四、结语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医院的经济管理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医院的经济管理过程中,总会计师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为的领导成员之一,它所承担的是医院的整个经济管理工作,因此就必须拥有远见,对医院的长足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方案。总会计师还要不断培养出经济管理型人才,为医院后备人才提供保障,最终实现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水平,为经济效益的提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郑淑华:平衡计分卡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12).

[2]高继柱、姚荣:浅谈医院经济管理方案[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12).

[3]于学莲、张:浅谈如何加强医院经济管理提升医院双重效益[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14).

[4]骆水娣:基于信息化平台的财务分析与评价模式[J].中国总会计师,2015(2).

[5]王超:医院经济管理中关于平衡计分卡运用的思考[J].消费导刊,2014(11).

[6]王翠:医院经济管理中财务分析的作用[J].进出口经理人,2014(z1).

[7]总会计师制度遭遇人才瓶颈国家卫生计生委实施经济管理领军者培养计划[J].河北中医,2014(10).

[8]赵娟萍:基于《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医院总会计师职能有效发挥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4).

[9]王彦:我国现阶段医院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J].中国总会计师,2014(11).

篇10

一、上半年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认真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继续做好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工作。今年上半年,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点:一是加大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尤其是《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宣传力度。年初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关于在全市集中开展学习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活动的建议,主动争取领导支持,市里除利用电视讲座、宣传车、张贴标语等形式宣传外,还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对全市818个行政村的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分批进行了以学习《土地承包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培训。同时,各乡镇也对村“两委”成员进行了集中培训。二是认真抓好各项土地承包政策的落实。我市的土地延包工作全面结束后,我们针对部分乡镇(村)存在的“两园”(果园、桑园)承包问题,本照既依法办事,又切实可行的原则,进行了稳妥处理。部分乡镇(村)的“两园”在土地延包时按当时政策不在5%以内,现在按《农村土地承包法》应计在5%以内,目前已陆续到承包期,为此我们要求有关乡镇(村)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要求,制定工作方案,确保政策落实到位。三是做好农村土地承包案件的查处工作。为及时查处案件,市经管局设立了科,并建立健全了接待、查处等方面的各项制度,严格实行首问负责制。今年上半年共办理土地承包案件13起,处结率100%。

(二)完善制度,量化考核,促进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首先,为解决全市各乡镇存在的农村财务“双代管”业务操作规程不统一的问题,在搞好调查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市局印发了《*市农村财务“双代管”工作规范标准》,同时统一设置了定期报表,从而统一了口径,为统计报表和工作信息准确及时打下了基础。其次,突出抓了资金代管率和代管质量。截止今年5月底,全市818个行政村,已实行资金代管的789个,占总村数的96.5%,全市代管资金结余额达6670万元。再是,强化考核机制,根据*市政府《*年农村工作综合考核办法》,我局印发了《*市农村财务“双代管”工作百分考核办法》,对各项工作进行了分数量化,市经管局每季度对各乡镇工作情况进行一次考核,并将考核情况书面通报到乡镇。

(三)加大督查,落实政策,农村负担工作常抓不懈。在这项工作中,我们主要把握了以下几点:一是加大督查力度,三月份,我局以市减负办的名义向市委市政府上报了关于对农民负担工作进行执法大检查的请示,市委组织减负办成员单位分四个组对全市15处乡镇20*年农民负担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采取看文件、资料、账簿和入村入户调查相结合方式,共抽查了34个村,102个农户,并对检查出的问题制定落实了整改措施。二是认真落实转移支付资金专款专用、粮食直补、“两工”管理、“一事一议”等政策。经查20*年度全市转移支付资金拨付到位,共发放粮食补贴852万元,公益事业金全部取消,“一事一议”资金全面停收。三是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严格实行《农民负担责任制》、《违犯农民政策责任追究制》、《农民负担责任制》等各项制度,市、乡、镇三级都签订了责任状。同时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和报刊限额制。20*年度农民负担卡,已于麦收前发放到农户手中。

(四)农经信息化建设及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工作。今年上半年,我们重点抓了镇级农经信息站的制度建设和信息员业务培训工作。第一季度,市局安排专人在奎聚街道和饮马镇两个信息站抓了制度建设示范,四月份召开了农经信息化制度建设工作现场会,同时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进行了业务培训。拟于10月份对全市各乡镇制度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同时对收放信息条数等量化指标完成情况进行通报。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工作,市乡两级已建立了专门机构,配备了工作人员,全市的统一章程和规章制度正在征求意见当中,各项配套的工作制度和措施即将出台。

(五)工作。为切实做好工作,今年4月份,经报市有关部门批准,市经管局设立了科,配备了专职人员,并逐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实行首问负责制。今年上半年共办理各类案件15起,处结率达100%。同时,市经管局还对涉农案件的查处工作制定了考核办法,并将考核结果列入全年乡镇经管工作考核内容。

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土地承包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由“两园”问题导致部分村叫行地超5%。在进行二轮土地延包时,我市的“两园”大多是采取叫行承包的形式,根据当时的政策,“两园”不在5%机动地以内。《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后,农民普遍要求将超5%部分分地到户,现在“两园”已陆续到期,又鉴于“两园”生产管理的特殊性,群众持分地和分承包费两种意见,不好统一,“两园”问题难以解决。由此引起部分群众上访,这是当前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一大难题。二是《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后,对村级原土地承包方案中一些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条款如何变更与法接轨问题,由于在时效等方面上级没有明确规定,基层在具体工作中很难把握。如有的在校学生土地已在省《实施办法》实施前收回,现又上访要求归还。也有的村准备将已毕业的在校学生的土地收回集体,对这方面的和咨询我们很难答复。

(二)农村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会计聘任制难获实效,村级财务人员变换频繁。去年村委换届期间全市各乡镇村级会计队伍的稳定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有的乡镇变动面近四分之一,不少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村会计,由于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坚持原则得罪了人的因素)而被撤换。有不少不懂业务的人上了岗,会计聘任制难以实施。二是部分乡镇经管站对代管资金的管理不够规范,以存单形式管理的资金数额较大。这种方式存在许多弊端,不符合财务制度,必须予以解决。三是全市还有个别村因种种原因尚未进行资金代管,亟待解决。

(三)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方面,从全市组织检查的情况看,仍存在个别中小学收费收据不规范、城建部门借办理审批手续搭车收费、村报刊费超限额等问题。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及对市的工作建议

(一)认真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近期召开各乡镇经管站长会议,全面摸清全市村级“两园”的底子(包括总面积、超5%面积、到期年限等),向市政府写出书面报告,力争今年秋种前,拿出一个既符合法律规定,又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意见,确保积极稳妥地解决好“两园”问题,维护农村稳定。

(二)在农村财务管理方面。一是立足村级资金“双代管”这个重点,抓好我市制订的村级财务“双代管”工作规范标准的实施,促进农村财务“双代管”的规范化。二是重点协助有关乡镇政府解决好个别村未纳入“双代管”的问题。三是积极做好农村会计培训工作,下半年分批举办全市农村会计培训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促进经管工作的开展。

篇11

关键词:果树经营管理;农业经济;综合经济效益

作为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基础,通过提升果树经营管理力度,能够促使我国经济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由于我国土地疆域辽阔,导致果树经营管理存有较大区域性差异,而部分偏远地方,不仅无法接触到现代化果树经营管理方式。同时,也无法享受国家发展农业经济相关政策,这导致我国果树经营发展受到一定程度制约。因此,需对果树经营管理综合经济效益的作用与机制形成更深层次明确认知,并始终秉承实事求是这一原则,令果树经营管理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对其产业结构加以合理调整,从而促使果树经营管理现代化建设得以强化,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1综合效益对果树经营管理发展机遇

1.1有利于新工艺与技术推广。在传统果树经营管理发展当中,所出现任何新型工艺与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与应用难度加大,导致果树经营发展较为滞后。而果树经营管理综合效益的提升则能够为果树经营应用新工艺与技术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另外,新时代在促进果树经营管理水平的同时,对于提升其生产效率而言也有着诸多裨益,并且也能够为果树种植发展与升级转型提供有力保障[1]。1.2优化与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农业经济重要构成部分,果树产业结构与综合效益水平有着最为直接的关联,因此,若想有效促进果树经营管理综合效益发展,便需对其产业结构加以合理优化与调整,从而促使果树生产质量与产量达到理想状态,进一步推动果树种植发展。通过这一方式,能够促进果树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创造极为有利的现实条件,同时也为果树经营管理综合效益发展注入全新活力,促使果树经营管理现代化发展得到有力保障。1.3促进果树经营管理现代化与机械化。作为农果树种植产业发展主要需求,针对其生产力,综合效益是推动其现代化与机械化方向发展的重要举措。由于综合效益对于果树经营管理新技术与工艺发展有着诸多裨益,并且能够有效促进果树生产能力与效率,故而能够令果树经营管理现代化与机械化这一目标得以切实实现。

2果树经营管理所存有问题

2.1发展观念尚未紧跟时代步伐。现阶段,社会发展需求已成为改革创新与适应时展的关键内容,对于果树经营管理发展而言更是如此。我国部分果树种植户在果树经营管理中仍然在沿用传统方式,时至今日,这一方式无法令社会与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并且,目前我国政府出于对农业经济的思考对果树经营有所扶持,但是其在生产方面并未形成任何质的改变,因此导致果树经营管理综合效益发展较为滞后。除此之外,果树经营管理综合经济效益落后也在人员方面有所体现,目前,由于年轻劳动力开始向一线二线城市大规模聚集,导致果树种植生产人员大部分年龄较大,并且这一部分人员对于自身生活现状较为满足,缺乏进取心,由此不难看出,果树经营管理由于受到传统方式与思想影响,导致其综合效益发展受到极大制约。除此之外,我国部分果树种植拥有良好农业资源,但是相关种植人员往往仅对传统果树物种植有所重视,导致此类资源受到极大程度浪费,针对这一情况,便需在果树经营管理过程当中改革与创新其农业经济理念。2.2缺乏高素质劳动力。对于所有行业与领域而言,工作人员素质对其发展皆有着决定性作用,果树经营管理亦是如此。并且,伴随时间发展,令农业自身面临更高要求与挑战,若想促使果树经营管理综合效益得以切实提升,便需提升劳动力自身素质。然而,在我国现阶段大部分果树经营管理人员当中,综合素质普遍较为低下,并且其中大部分人员年龄相对较大,而接受过教育的年轻劳动力开始转移到城市,导致果树经营管理极度缺乏高素质人才与劳动力。除此之外,大部分从事果树经营工作人员自身也不具备较高文化程度与综合素质,难以充分利用高科技成果,导致果树经营机械化发展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在现阶段,应将高素质劳动力作为果树经营管理首要发展目标从而为果树经营管理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2.3产业化水平较低。现阶段,果树经营管理正处于重要过渡阶段,但是这一过程转化效率却并不理想,目前,大部分果树种植户未能够跳出小农意识与小格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果树经营管理仍然沿用传统粗放式模式,导致发展资源受到严重浪费,其次,果树经营管理过程当中不具备较高机械化水平,导致果树经营管理综合效益发展效率低下,并且由于目前尚无法果树种植规模与产品规模化需求得到充分满足。2.4对果树质量管理不到位。果树自身经营效益与其自身质量有着最为直接的关联,例如,果树树苗自身级别。成活率、坐果率等与果实最终价格有着最直接关系,并且,不同品种与类型果树对于环境要求也存有一定差异。现阶段,不论是果树种植户或相关监管机构,对于果树质量皆尚未予以足够关注力度,仅仅对于销量倾注更多注意力,这对于果树经营管理而言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若想促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相关部门便需强化自身果树质量监管力度,而种植户则需针对苗木前期养护予以更大关注,同时,技术部门需针对新型果树品种展开积极研究。

3果树经营管理综合经济效益有效提升方式

3.1优化传统果树经营管理方式。由于传统果树经营管理方式具有较大局限性,并且无法令综合经济效益提升这一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因此,需对果树经营管理方式以及其产业模式加以优化,从而为果树经营管理综合经济效益得到有效提升的同时,促进果树种植朝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同时,因地制宜也是果树经营基本原则,在对果树经营产业优化过程中,需与当地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相结合。首先,将地域优势充分展现,加大本体特色果树发展力度,发挥果品经济价值,例如特色采摘园等,同时对果树产品实施分类,促进当地果树经营多样化发展,转变传统单一种植模式。其次,对果树经营模式进行升级,并始终贯彻绿色发展这一理念,尤其是在生产无公害果品这一方面当中,应加大无公害果树种植经营技术推广与使用力度,这一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区域果树经营管理综合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与现阶段果农整体农业经济发展大方相匹配。例如,通过现代化果树经营管理体系构建,以新型经营管理模式作为主体,例如家庭果园、合作社、当地果品产业相关企业等,从而对果树经营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促进其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3.2优化果树经营管理资源分配。对果树经营管理资源加以合理优化与分配是果树经营管理综合经济效益提升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促进果树经营发展的根本需求。首先,需对果树种植地资源加以具备较强科学性的开发,尤其是在现阶段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这一背景下,只有为土地资源提供有力保障,才能够促使果树经营管理综合经济效益提升这一目标得以切实实现。因此,各区域需针对此问题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其次,在种植果树过程中,不仅需对周边植被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也需对化肥使用量加以合理管控,并对水资源合理开发,在灌溉果树过程中予以水资源利用率更大关注力度,始终秉承科学灌溉,合理用水这一原则,同时制定全方位果树水资源灌溉机制[3]。3.3提升种植户与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作为果树经营管理中重要支撑,种植户与工作人员需不断提升自身整体素质。首先,定期开展果树经营管理专业知识培训工作,并要求有效种植与经营管理专家对种植户与工作人员日常生产活动加以指导与纠正,尤其是针对果树经营管理中部分普遍性问题,促使果树经营管理切实实现科学化管理,令综合经济效益得到有效提升。其次,通过现代化机械设备开展果树经营工作,同时向种植户与工作人员对机械设备原理与操作方式进行讲解,令其能够对机械化生产重要性形成更深层次认知。3.4确保果树质量,优化产品品种。果树苗木自身质量与生长环境、养护方式、品种改造对于果实最终质量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故而,种植户、经销商、上级管理部门、技术部门等皆需对果树质量管理予以更大重视利多,反之,便会导致果实销量无法提升。因此,站在经销商角度上来看,需对果实质量检验程序加以规范,同时加大苗木质量检验工作严格度,始终秉承质量第一原则。而研发机构则需针对果树成活率、坐果率等内容展开更深层次研究,以及开发新型树种[4]。

4结语

综合上文所述,果树经营管理对于其经济效益综合提升而言至关重要,并且,其背后也有着产销一体的产业链,因此,各方须针对果树经营管理加以完善,从而确保果树综合经济效益得到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娜.农业技术在果树管理中的推广和应用初探[J].农家科技旬刊,2018,(6):13.

[2]孙文颖.新时期农业技术在果树管理中的推广及应用[J].农村实用技术,2020,(5):32.

[3]周继文.提高果树保护,促进果树产量提升的几点有效思考[J].区域治理,2018,(3):285.

篇12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关问题综述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概念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以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快速、高效、稳定发展为最终目的,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各类农业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传播以及利用,以实现对农业新成果进行有效推广的系统活动。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劳动者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并且还可以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内容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业教育和科技的信息化。要想从本质上提升农业发展的水平,一定要注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实酿业教育和科技的信息化,可以培养专业的农业人才,为农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基础。二是农业生产要素的信息化。健生产要素主要涵水、土壤、空气、阳光以及营养等,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充分发挥生产要素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三是农业市场的信息化。提高农业市场的信息化水平,可以保证农业产品进行顺利的销售,使农民获得经济收入。同时,实现农业市场的信息化,还有利于农民获取市场信息,从而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以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三)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对于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农业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度,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促进农业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二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利于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促进农业生产向产业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经济的竞争力。三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推动农业经济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改变传统的单一形式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四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利于农民更快、更全面的了解市场信息,掌握市场发展的动态形式,从而有针对性的对麵勺种植结构进權整,生产市场需要的农产品,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信息化的意识,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无法顺利实施,并且农民以及相关的一些部门领导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也不够透彻,不知道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实施的具体方法,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全面实施。

2、缺乏健全完善的信息化平台,无法对有效的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且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程度也比较浅,导致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较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成果不显著。

3、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政府投入的资金较少,限制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4、缺乏专业的信息化人才,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在现实的工作中,从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人员一般都是非专业编制内人员,普遍存在信息素质偏低的情况,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效率非常低,质量非常差。

5、政府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支持力度较小,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研发方面,重视程度以及资金投入的情况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具体措施

(一)加大对农民教育和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因此,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至关重要。同时,要想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关键就是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信息化专业技术应用知识的教育和培训。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来宣传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相关问题,让农民真正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对农业发展的积极意义,从而使农民树立起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意识,从而在各方面进行配合。其次,当地政府还可以聘请专业的信息化技术专家开展相关的讲座,让每户家庭选派一位人员参见讲座,这样可以让农民更多的了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相关知识,从而为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首先,有关部门应该建立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平台,对多种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提高资源共享的程度。其次,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来管理这个平台,保证的所有信息都真实可靠,为农民提供正确的指导。最后,鼓励农民主动学习计算机技术,使农民可以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的方法,将自己的种植经验在网络上进行分享,为其他的农民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从而促进农民共同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

(三)适当增加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所需的资金,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就是资金,而制约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资金。资金的缺乏导致相关的基础设备不够健全,从而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质量难以大幅度的提高。因此,政府一定要适当增加一些资金投入,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政府还需要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从而购买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信息化机械设备,建立规范化的作业区,并组织当地的农民参加机械使用培养,提高农民对机械设备使用的技能。另外,在增加资金的基础上,政府应该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保证所有的资金去向明确,尽快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水平。

(四)大力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强化信息技术队伍的建设

首先,国家和政府已经进一步提高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农业的抉持力度,提高农业经济的地位,改变人们对农民固有的看法和认知。其次,在高校要加强农业相关专业的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农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基础。最后,当地政府还要在乡镇组建信息技术模范队伍,让农民认识到农业信息化的优势,并加强对农民的信息化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信息化素质,让农民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和沟通,丰富自己的农业知识储备,提高农业种植技术的水平,从而更好了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全面建设与实施。

(五)加大对信息技术研发的力度

要想更快更好的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其中加大对信息技术的研发力度就是重要的任务。首先,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加强对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力度,并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规划,保证多种类型的农业信息技术都可以得到发展和进步。其次,政府在研发新技术时一定要坚持以农民为本的原则,将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并在巩固原有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优势功能的基础上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进行创新和发展,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程度,以促进农业经济更决更好的发展。

篇13

关键词:计划管理;经济活动;分析

中图分类号:U415.13

1 基于综合计划的经济活动分析目标描述

1.1 企业战略管理对经济活动分析的要求

在长期的经济活动分析实践中,企业各级主管的领导和从事经济活动分析的形势和实现手段都有许多值得改进和提高的地方,经济活动分析不能仅强调经营考核指标结果的分析,还应强调各类主要经济指标的实现过程分析与控制。

1.2 经济活动分析目标描述

经济活动分析要适应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实施目标管理、综合计划管理。综合计划管理是对公司未来一年的战略计划进行设计,合理分配任务指标至各专业部门,由各专业部门分别完成各专业计划的初步设计,然后进行内部协调平衡,减少重复与交叉,达到资源最佳配置与利用,确定最终计划后再进行计划的下达、执行、控制并纳入经济活动分析中,通过运用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强调过程化的精细化管理,保障综合计划有效执行,保证实现良好的经济活动分析结果。

1.3 基于综合计划的经济活动分析管理范围

公司所属各相关单位及其领导班子成员,主要包括以下部门:发展策划部、财务资产部、电力营销部、运维检修部、安全监察部、人力资源部、基建部、信息通信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等。公司总经理办公会议是综合计划管理的决策机构,负责执行省公司下达的综合计划。公司综合计划实行各专业部门分工负责,发展策划部统一归口管理。经济活动分析由发展策划部牵头,各专业部门分析各自专业计划完成情况、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由发展策划部召开企业经济活动分会议,由各专业作专题报告。

1.4 基于综合计划的经济活动分析指标体系

1.4.1 综合计划指标

1)电网发展指标: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规模、 投产规模、科技投入、教育培训投入。

2)资产质量指标: 固定资产销售增长率、市公司应收电热费余额、市公司陈欠电费回收率、市公司当年电费回收率、县公司应收电热费余额、县公司当年电费回收率、县公司资产负债率、县公司流动资产周转率。

3)供电服务指标:城市综合供电电压合格率、城市综合供电电压平均不合格时间、城市供电可靠率、城市用户平均停电时间、农网综合供电电压合格率、农网综合供电可靠率。

4)经营业绩指标:购网电量、售电均价、线损率、成本费用、可控费用、职员人数、应发工资总额、全员劳动生产率、县公司可控费用、县公司利润总额、县公司线损率。

5)人力资源指标:人力资源变化、职工教育培训情况、劳动生产率。

1.4.2 基于综合计划指标的经济活动分析内容

1)公司经营活动整体评价及其特点:本期公司经营活动的开展情况、主要特点以及对经营活动的整体评价。

2)地区经济形势及电力市场分析: 本地区经济形势分析、地区电力需求情况、电网运行分析。

3)购、售电量分析:购网电量分析、售网电量分析。

4)财务状况分析:售电均价分析、应收电费余额分析、供电成本分析。

5)电力建设情况分析:本期在建项目形象进度及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情况、项目开工和投产情况、投资完成情况和资金到位情况。

6)人力资源分析:本期职工人数、工资总额、全员劳动生产率、教育培训投入指标完成情况,各项指标变化特点和原因。

7)县公司资产经营指标分析:本地区各县级供电公司售电量、收入、成本、利润情况以及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8)主要经济指标数据预测:预测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三季度预测全年完成情况,四季度预测次年指标。

9)问题和对策:本期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影响公司经营的重大问题和事件;公司经营管理短板;需防范的潜在经营风险;需要省公司解决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分析客观和主观原因,以及对经营成果影响的大小及时间的长短,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和建议。

1.5 最佳指标值的确定

根据省公司资产经营考核办法及企业负责人年度业绩考核管理办法,按照各部门的管理职责,分解所属各单位基于综合计划下的经济活动分析考核目标,既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经营目标,又确保公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保证同业对标指标的先进性。

2 基于综合计划的经济活动分析主要做法

2.1 组织机构

公司总经理是经济活动分析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副总经理、总会计师协助总经理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为第二责任人,指标体系中各个综合计划指标的责任管理部室负责人根据职责划分,负责具体落实相应综合计划指标的分析、评价和预测,为第三责任人;形成了责任层层分解,管理、跟踪与考核逐级实施的经济活动分析管理组织体系(见图1)。

图1 六安公司经济活动分析组织机构图

2.2综合计划管理流程

图2 综合计划编制、执行、上报流程图

2.3 流程过程控制方法说明

流程过程主要分为:信息收集分析预测总结提炼辅助决策四个阶段。

2.3.1 信息收集阶段:根据年度下达的综合计划指标,由策划部牵头,财务部、营销部、人力资源部、基建部等部门共同配合,利用相关分析系统进行全面、及时、准确接受与采集数据。计划部负责汇总并综合计划指标汇总信息。

2.3.2 分析预测阶段:根据相关分析系统采集生成统计数据,由策划部负责汇总,财务部、营销部、人力资源部、基建部等部门共同参与,运用经济活动分析方法,计算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与预算对比分析。从经济、技术等方面查明影响综合计划指标的原因,找出关键问题,及时预控、协调、平衡、管控,指出整改措施。

2.3.3 总结提炼阶段:对公司综合计划指标的全面分析,主要将综合计划指标的执行进度分析贯穿于经济活动分析中,对各单位指标实绩同下达计划数进行全面分析和诊断评价,通过对综合计划指标执行实现的过程流程的分析,揭示计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其内在联系,及时预控、协调、平衡、管控,为保证企业能以最低的投入获得尽可能高的产出效益,以期提高企业的全面综合效益。

2.3.4 辅助决策阶段:公司领导依据计划部提供的综合经营分析报告,对预期计划目标进行动态修正,提出新的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并做出经营决策。

2.5 保证流程正常运行的经济活动分析的绩效考核与控制

2.5.1 绩效评价

1) 绩效评价组织机构

发展策划部门负责对基于综合计划下的经济活动分析情况进行绩效评价。

2)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a) 省公司目标管理评价。

b) 省公司资产经营评价。

c) 省公司综合计划指标进度评价。

2.5.2 绩效评价的流程及说明

绩效评价和考核的流程(含组织机构)

流程体现了考核的分级管理原则和考核结果作为制定或滚动修订指标改进计划的依据,使工作不断循环、提高的目的。绩效评价贯穿于整个综合计划管理、同业对标、目标管理的全过程。

2.5.3 绩效数据的采集

经审核后的各类经营报表、综合计划指标数据,同业对标数据。

2.5.4 绩效评价方法

差异分析法、正态分布法、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

2.5.5 绩效评价的纪录形式

书面材料

2.5.6 绩效评价的结果的应用

1) 综合计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指标责任单位季、年度管理责任制考核,并作为年度工作评先评优的依据。

2)通过绩效考核,进一步增强了各指标责任单位的工作责任感和积极性,有效地推动了经济活动分析工作的不断提升。

2.5.7 规章制度

《六安供电公司资产经营考核办法》、《六安供电公司经济活动分析实施细则》、《六安供电公司资金管理办法》、《六安供电公司线损“四分”管理办法》、《六安供电公司线损考核办法》、《六安供电公司预算管理办法》、《六安供电公司资金管理办法》、《六安供电公司生产成本考核办法》《六安供电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3 持续改进

3.1 考核目标的改进方法

3.1.1 进一步加强综合计划指标分析工作,建立科学的预控机制,加强系统分析的深度和广度,采用单维、多维等方法,开展差异性、阶段性、典型性、综合性分析,实现管理精细化、工作规范化。

3.1.2 根据分析结果,实时进行指标预控,寻找指标背后的管理差距,不断提高公司、部门、过程的绩效。

3.2.3 树立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加强执行情况、过程性检查和定期考核落实。

3.2 对指标体系的改进方法

建立公司经济活动分析的综合计划指标体系,使得公司、部室(中心)指标互相支撑、相互协调、责任到人。

3.3 对标杆数据的修订

公司每年修订标杆数据,做到既符合实际,又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3.4对工作流程的改进方法

对重点指标实行评价督办制,加大动态管理考核力度。梳理、优化各项成本费用的管理、考核流程,细化费用的结算方式和考核办法。

3.5 对绩效考核改进的方法

3.5.1 绩效考核过去以相关部门评价为主,改为单位自评、基层单位互评、相关部门评价、公司领导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3.5.2 加大动态考核力度,将考核结果直接引入部门领导、一般管理人员年度考核。

4 推广应用建议

今年以来,六安供电公司加强基于综合计划下的经济活动分析,建立了有效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管理、组织、控制体系,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重视对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加强执行力,实行动态管理,以实现指标最优、效率最高、效益最佳目标,取得了良好效果,提高了公司的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

结束语

成本费用的控制

篇14

中职校的办学宗旨主要是以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优秀的劳动者为主,因此,实践教学是中职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具有促进作用。中职校的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主要倾向于研究农村经济发展,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确保实施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

1 中职校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重要性分析

1.1 完善教学改革

辽中县职业教育中心是经沈阳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辽宁省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12年学校被教育部纳入国家中职改革与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单位,担负着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培养实用人才的双重任务。虽然辽中县职业教育中心近年来获得了较大发展,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仍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以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深化教学改革是继续发展并保持教学优势的关键因素。构建校外实习基地,可以进一步丰富学校的实践经验,完善教学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的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多贡献。

1.2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职校建立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如辽中县经纪人协会、沈阳市大光绿色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辽中县龙湾寒富苹果专业合作社、辽中县养士堡镇果蔬经济区等,可以为中职学生提供专业实习基地,促使学以致用。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学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得立足之地,中职校就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建设。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是一个富有特色的专业,它更多地关注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对于我国“三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此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基地,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情况,丰富自身地专业经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更好地促进地方县域经济的发展。

2 中职农村综合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策略

2.1 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管理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其走进中职校进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以更好地面对社会竞争,而实习基地建设是中职学生进行实习的重要场所,对于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管理非常重要。

首先应当建立健全各项相关的实习基地规章制度体系,学校应当注重与合作企业之间达成协议,改善实习基地的教学条件,科学合理规划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根据学生的专业实际情况及社会需求情况,加强学生实习全过程及实习教师的管理,并尽量做出详尽规定,以确保实习顺利进行,同时也要引导实习教师进一步积累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及专业经验,促进教学相长。

其次,中职校与合作企业要对现有的监控和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和革新,以免导致学生由于脱离学校管控发生实习考核失真的情况,应当实行学校与实习基地联合考核的方法来考核学生的实践情况,这样不仅可以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由校方和企业方及时对实习内容进行修正,调整相应的实习岗位,以争取对学生的实习情况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应当给予其相应的表彰,进而形成一种长效机制,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2.2 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

由于学生实习的需要,中职校与实习基地之间建立联系。很多中职校对于将近毕业的学生都会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引导学生逐渐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巩固学习知识,进一步提高技能。但是大多数中职校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基地都难以满足其专业发展需求,而且未与实习基地进行良好沟通,使得学生实习专业不对口,如一些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的学生,会被学校安排到与所学主干专业课程不相干的岗位实习,或被安排到工厂的流水线上进行实习,由此导致学生难以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影响实践效果。

辽中县职业教育中心对学生的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则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校根据学生的专业实际情况为其选择适当的专业实习基地,同时与实习基地融洽沟通,尽量为学生提供最优良的实习条件,以促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3 重点突出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的专业特色

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更多的是面向农村,以促进“三农”经济发展为目标,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职校在建设学生实习基地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实习基地是否能够充分突出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的专业特色,是否可以促使本专业学生学以致用,并能够提高其专业实践技能,更好地面对市场竞争。对于此专业的学生来说,其作为新农村的建设者,通过专业特色实践,必然能够促进其构建起新农村责任意识,以更好地促进自身与社会的同步发展。

4 结束语

对于中职校来说,实习基地建设是其培养优秀劳动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辽中县职业教育中心应当更多地加强与实习基地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企业间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不断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乔淑英,马立源,王丽君.关于高职院校文科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7):47-48.

[2]李心刚.建立稳定校外实习基地的长效机制研究与实践[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B12):59-62.

[3]张治国,赵志根,郑永红,等.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1):139-141.

[4]李远会,张晓燕,向嵩,等.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提高实习教学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6):150-151,167.

[5]陈苏广,陈景.财务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9):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