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教资综合素质大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小学生 素质教育
素质教师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据特征的教育。笔者认为加强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要明确小学素质教育的要素
小学教学大纲中指出: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从小给学生打好知识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小学的教学课要体现素质教育,应以教学的要素为根据。大纲明确指出了素养的主要内容是打好教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遵循大纲,原原本本地贯彻大纲精神,一丝不苟的完成大纲确定的教学任务。这个过程,实质就是实行素质教育的全程。那么如何去做呢?笔者认为:一是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1、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五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能是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全面发展。而在五育中,德育是关键和核心。“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才兼备是古今中外选拔人才的标准。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先学会做人。德育在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怎样强调加强德育教育都不过分。
“教育是培养人的美德的事业。”因此,建议学校加强德育工作,采取优化德育课程、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等有效措施,与家庭、社会协调起来,不断改善德育环境,提高德育效果,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建设国家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2、树立新课程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性和创造性人才是我国教育跨世纪的战略决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教师塑造儿童心灵的天使。我们要把学生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学生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学生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把学生的发展当作第一目标。学校领导班子在思想上完成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十分重视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强化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实施素质教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认真加以实施。
3、加强常规管理,认真做好日常工作。
做到:“二看”、“二听”、“二帮”和“五个一”,教师要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要立足课堂,“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积极发掘各学科中的素质教育因素,处理好“教书”和“育人”的关系,改变单纯的“讲—听”教学模式。要明确并发挥课堂教学的多种功能,不仅使学生参与学习,而且使其学会学习;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培养思想品德与个性;不仅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要以教研为先导,开展以“说课(或集体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为主要途径的教研活动,重在教法和学法研究;积极开展赛课活动,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县课改演练课活动,争取出好成绩;支持上“五课”活动:即人人上合格课、新教师上汇报课、骨干教师上优质课、学科带头人上示范课、实验教师上研究课。凡外出学习的教师,都要把外地好的经验带回校,认真上好汇报课,带动学校教研工作的开展。抓好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
4、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积极实施素质教育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各班要使用好“三机”,按照充分使用、严格管理、精心爱护的原则,由各班主任负责保管,并协调各科教师使用,同时做好使用记录备查。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鼓励教师多制作CAI课件用于教学工作。在搞好语数科教学的同时,搞好体育科和艺术科教学工作教学工作。体育教师要认真地根据教材上好体育课。要坚持“两课、两操、两活动”,并作好检查和评比。艺术科教师要认真按照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要求认真进行基本功训练,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努力挖掘特长学生的潜力,为他们将来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5、加强学生素质个体评价
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本人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四个方面。
学生自评和互评:一是由学生本人对自己的综合素质及行为写出自我评语;二是对自己或同学综合素质的六个方面以及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些方面分别评出分项等级。
1.1教学硬件分析
1.1.1师资队伍年轻化通过对问卷的总结归纳,学校形体训练教师的年龄25岁以下的占23%,26~35岁的占61%,36~45岁的占12%,46~55岁的占4%,56岁以上的占0%(见图1),从教师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下的占84%,教师队伍年轻化突出,这与形体训练课程的性质特点有直接的关系,不影响形体训练课的教学质量。
1.1.2形体教师专业化调查得知:学校专业的形体教师占96%,非专业占4%,开设形体训练课的学校有专业的舞蹈老师进行形体训练教学,数据说明,形体训练课有一批专业的形体训练教师,这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形体训练教学密切相连。
1.1.3教学辅助器械不完善教学设备和器械与前几年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完善,部分学校已经有专门的形体训练房,在一些重点学校教育经费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已经配备专门的形体器械进行教学,个别学校除了有多间形体训练房外,而且还有能力对学生进行男女分班教学,这样就可以很好地针对男女生在不同的身体发育阶段,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材内容进行专业综合素质的,但仍有大部分个别学校形体训练课没有形体训练房。调查得知(如图2),有70%的学校没有相应的教学辅助器械,要鼓励学校重视形体训练课,完善教学设备和器械。
1.2教学软件分析
1.2.1教材和教学大纲不统一调查访问得知,各学校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教师对形体训练课现状的反馈主要表现在:没有教育部门统一规范的教学大纲、目标体系和教材,教师都是自行制定教材,教学内容等,称之为“校本教材”——即教师根据自己对“形体训练”的认识和理解,掌握的知识和自身能力,进而组合编写出来的属于自己特有的一套教材。1.2.2教学内容单一目前形体训练课仍沿用以前较老的教学内容进行授课,在上课期间发现此教学内容已经与学生就业脱节,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教学内容亟待改革。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2.1.1形体教师专业化形体训练教师队伍由专业的舞蹈形体教师组成,她们的专业知识过硬,示范动作直观优美,学生模仿积极性较高,兴趣浓厚;教师的专业化,在增强授课方式的个性化及课程创新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2.1.2师资队伍年轻化形体训练教师普遍比较年轻,她们思维活跃,知识新颖、精力充沛、引领时尚、对新事物有较强的敏感度和接受力,青年教师们的活力与创新能够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教师队伍充满激情,教师发展潜力较大,不足之处是教学经验相对缺乏。
2.1.3教学辅助器械不完善形体训练课在塑造、纠正学生身体体态时,除了专门的动作训练外,还需要哑铃、拉力器等器材进行辅助训练,以使学生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体态。2.1.4教材和教学大纲不统一、教学内容单一目前各学校使用的形体训练教材较乱,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目标体系,教学内容单一,与市场没有紧密衔接。
2.2建议
以后,钢笔、铅笔等洋货相继涌入中国,以毛笔、墨、纸、砚为工具的书法艺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退出了舞台,这在客观上对书法艺术的存在与发展构成了威胁。书法乃中华民族之国粹,它不仅是中国造型艺术精神的灵魂,而且是典型的东方美的艺术代表。我们要认真探讨如何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中确定其地位。
我国每天都有几十万封平信因书写质量问题无法投递,中小学生执笔病姿相当普遍,试卷因书写不良屡被酌情扣分,大学生的字普遍难认……更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书写不过关,难登大雅之堂,更何况那些学生呢?究其根源,我认为是中学教育出了问题。目前,中学既无成规模的书法教学体制,亦无系统的高水平的指导丛书,那么,师生的书写水平也就不言而喻了。
书法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科,“它与音乐、美术、舞蹈完全有着相同的艺术地位和教育作用”(陈振谦《书法教育学》)。书法的教育功能应有四块,即书法知识、书写技巧、情感意志、审美创造。学校应有书法教学专用室、书法特长活动室。当然,学生的书法教育并不以培养小书法家为目的,它是对人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教育,是人的素质教育。通过书法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美的情操和陶冶他们的完美人格。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书法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人士的关注。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委员会曾举行书法教育学术研讨会,统一认识,统一思想,制定九年义务教育写字教材,并开展师资培训和实验教学工作,使小学书法教育开始步入正轨;还联合天津市河西区教委成立了全国第一所“书法实验小学”,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提到:一年级开始就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书法教育事业,为源源不断地培育出大量合格的中小学书法教师,进一步普及和发展我国的书法教育事业,做出新贡献。反观中学的书法教育,不能说是一片沙漠,但也不见得怎样滋润。中学若不设置书法课,便会破坏其延续性,造成与大学书法教学的严重脱节,从而导致相当数量的教师书写不过关甚至还不如个别学生的现象发生。
现在,由于减负、高考改革等种种因素,家长们开始日益重视对孩子们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的家长在校外为孩子报了两三个兴趣班,上完钢琴班又上美术兴趣班,晚上要复习琴课,明天还要上书法班,这样的培训班、特长班使孩子们又加重了学业负担。因此,我们要加强教学内容改革,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制定一套符合国情的素质教育大纲,以切实提高我国从幼儿园到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第一要务是确定合理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高职会计专业的特点,区别于本科院校,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面向各类中小企业、金融行业、会计事务所、非营利组织等基层会计业务和管理岗位,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备诚信守法、勤奋敬业、坚持原则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掌握必备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会计实务工作能力和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课程目标应在此基础上定位。比如:《中级会计电算化核算》课程的目标应设置为“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与流程;能够熟练操作常用财务软件;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基本会计电算化理论;具备一定的分析、处理软件问题的能力;最终能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
要改变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的结构框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分析企业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和单位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首先进行人才需求岗位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然后将工作任务具体化,进行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以完成能力的分析;再根据具体的工作任务设置相应的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对应一门课程,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最后,组织专家对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论证、评审,在教学中实施并优化课程体系。专业课程的设置应提高针对性和实践性,符合职业岗位的需要,这是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课科体系的重要原则。教学过程中,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的“六步教学法”来有效组织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与工作过程的有机融合。例如:针对《初级会计手工核算》课程,应先对企业及相关单位的工作过程进行调研、分析、论证,在此基础上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中《基础会计》考试大纲来设计任务工单,每个任务工单按“六步教学法”进行有效实施,最后依据过程考核标准进行评估。实践性教学的质量是衡量高职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教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实践性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之上,通过课堂项目实践、课程实训、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等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教学方式。实践课程可以设计任务工单实践、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例如:针对《财务管理》、《经济法》等用案例教学法的课程可以使用任务工单实践方法,在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等教学规范资料中设计具体任务工单。针对《初级会计手工核算》、《中级会计手工核算》等课程可以应用课程实践方式集中进行。在所有专业课程都学习完以后可以进行综合实践,如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毕业顶岗实训等。
三、以工作任务为主旨,设计学习领域
工作任务是指会计人员在职业岗位上所从事的具体的工作任务。出纳、会计核算、纳税筹划、会计主管和财务软件维护与管理等岗位对应了不同的典型工作任务。出纳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有库存现金收付、银行结算业务;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与核对等。会计核算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有处理各种经济业务,填制与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纳税筹划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有按照税法规定办理税务证件、计算缴纳税款、操作税务软件。会计主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有设置会计岗位及分工;制定会计工作规章制度、计划并监督;内部财务报表的设计;财务管理;会计人员的聘用、考评、培训等业务;财务报表分析等。对于会计专业来说,有资金结算、往来结算、财产物资核算、财务成果核算、工资核算、报表编制等工作任务。其中,财产物资核算、财务成果核算、工资核算、报表编制就构成了《中级会计手工核算》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
四、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完善课程标准
关键词:妇产科学;题库建设;教考分离
医学专业考试作为医学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和衡量学生专业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传统教学考试方式为教考合一模式,同时传统考卷内容局限、题型呆板,不利于发挥考试对教学的监督作用并保证医学生培养质量。因此,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及教考分离的背景下,如何建立完善一个紧扣教学大纲并内容丰富、题型多样的试题库是我们的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1]。
妇产科学是临床医学教育中的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学科涉及面广、理论性强、同时需要不断实践并不断在实践中发展的学科。我校妇产科学教研室于2012年紧跟时代要求建立了妇产科学试题库,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于2017年组织青年医师构建妇产科学A3(病例组型最佳选择题)A4(病例串型最佳选择题)型试题库。本文就我校妇产科学专业试题库建设做一总结。
一试题库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一)试题库建设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改革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如何真实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成果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被提上了日程,考试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近年来教考合一模式弊端频现,不能满足当前教学改革需求,与传统考试模式相比,教学与考核分离即教学环节和考试环节互相分离,授课教师不参与所授课程的考试工作,可更好地保证考试对教学的监督作用及学生培养质量[2]。妇产科学专业性极强,同时各个章节及知识点分散又部分贯通,为了保证教考分离,我们必须建立覆盖妇产科学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所有知识点同时还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更新的试题库。因此我们可以说试题库建设是高校实现教考分离模式必要条件,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二)试题库建设对妇产科学青年医师培养的作用
目前我们妇产科学教研室中级及以下青年教师占比近60%,且均为医学专业毕业,绝大部分教师无专职师范类培训经历,教学水平及对于课程教学大纲的把握可能有待于提高,因此对于如何加强教研室内部青年教师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组织青年教师构建试题库过程中要求青年教师首先自己需要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把握,同时需要青年教师对于各个知识点很好的剖析。妇产科学很多章节都是相互联系,知识点独立同时又可能存在某种联系,青年教师对于知识点的深入剖析,可提高试题库质量,同时对于知识点的深入剖析还可指导青年教师日后的教学过程,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妇产科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构建试题库过程中有利于青年教师知识的拓展和巩固[3]。
(三)试题库建设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的影响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考试是评价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传统考试是授课教师授课结束后自行出题考核,相当于“拿自己的尺子量自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自觉不自觉对于出题的重点难点进行反复讲授,甚至有些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安排考前划重点或者串讲。试题库建设后实现教考分离,授课教师在“用大家的尺子量自己”的压力下不得不在教学过程中严格遵守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教授课程内容,另一方面,由于试题库的应用,教考分离可以更加客观的反应教学效果。而且使用试题库后可大大减少授课老师自行出题的工作负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教材内容、思考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改善教学过程的实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4]。
(四)试题库建设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
传统的教考合一模式为授课教师出题考核,学生可根据老师的授课特点及授课时侧重点进行考前突击复习,很难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试题库建设后由于试题库中题量丰富,题型多样,教师无法在考试前划重点、串讲等考前辅导,学生为了考试合格不得不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身的学习质量及学习成绩,他们课前课后可能加大时间、精力投入积极主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对课程各个章节进行全面系统地学习,用心深入理解课程的各个知识点,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各种复习资料进行考前训练,做到各个知识点间的融会贯通,扎实掌握了专业知识。因此,试题库的建设可以明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在明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对于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应变能力培养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5]。
二试题库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题库建设教师对于教学大纲的理解和把握标准不统一
妇产科学试题库建设的工作量大而繁琐,涉及到多个章节内容,不可能依靠某一位教师完成,因此,一个好的试题库建设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由于不同教师对于课程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不同,所以试题库建设过程中的如何保证对教学大纲的理解和把握标准同质化问题是我们在题库建设初期就必须面临的问题。我们妇产科教研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教研室主任的领导下,召开多次试题库建设的培训会议,由有经验的高年资教师带领青年教师一起认真解读教学大纲,深入理解教学大纲要求,提前确定好课程各个章节的命题细目表。
(二)试题的难易度设置不准确
妇产科学课程知识点繁多,各个知识点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关联,同一个知识点可能存在于不同的章节中,不同教师对于同一知识点的难度系数理解可能不同,因此在出题时不同教师设置的难易程度不同,根本无法保证试题难易程度的准确性。我们在构建试题库初期对于参与试题库建设教师统一培训,设置难度范围,分为难、中、易三个等级,难、易各占20%中度占60%,通过设置难易构成比减少难度差异过大问题,同时试题库建设后期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于难度系数审核以确保准确性。
(三)试题质量的保证问题
在试题库建设过程的初期,选题、组题大部分由青年教师完成,青年教师经验能力可能参差不齐,且组题时间紧,工作繁琐,命题格式要求较多,试题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我们在前期试题库建设过程中发现有部分教师所组试题选项设置不严谨、参考答案不准确、病例分析题的病例不典型以及试题格式不统一等质量问题,后期我们在试题正式录入试题库前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对于每一道试题均进行内容和形式审核,及时修改或完善试题,通过多人把关从而保证每一道试题的质量。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
1大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现状
1.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完善专业培养计划
学院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完成了2014级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及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使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更加合理和符合实际,课程教学大纲更加规范和具体,可执行性增强。
1.2以教学团队为引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专业负责人制度,在旅游管理专业内根据需要划分出三个团队:管理学团队、旅游规划开发教学团队、应用实践性课程团队。打造年龄、知识、学历、职称等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同时,不断采取加强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等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教师全部参加各级各类、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积极联系旅游企业业界高层来校为师生开办讲座,增强学界与业界的联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1.3以培养目标为核心,塑造专业模式特色
突出新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特色,将旅游休闲管理和会展旅游作为人才培养的特色方向。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外语能力和旅游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强化英语教学四年不间断,设置日语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学生到国际集团化经营企业和境外实习基地进行生产实习,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塑造“厚基础重应用、多元化强外语、高素质富能力”的专业特色,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4以教学改革为载体,促进课程教材建设
制定课程发展规划,以省、市、校各级精品视频课建设为目标,形成学科基础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特色课程群。重点建设由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心理学、旅游管理学等课程组成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同时以教学改革立项为载体,在教学内容、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将教材编写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相结合,以教材编写为载体,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和学科发展。
1.5以实习基地为平台,推动实践教学开展
强化实践教学,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建立健全双向指导制度,加强校企协同创新合作,拓展实践教学基地类型,开辟旅游景区、旅行社、会展公司、展览中心、文博院馆、休闲娱乐中心、大型节庆活动组委会等教学实践基地。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与大连大学创想宾馆和博物馆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实训和实习活动。依托学校文科综合实验中心,建立多功能实训室、礼仪实训室等。与大连、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海南、澳门的高星级酒店、景区景点和旅行社等30多家旅游企业建立多层次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关系。
1.6以常规管理为基础,强化教学质量监控
充分发挥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督导组、学生信息员在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建立学院、教研室、学生三级管理网络,形成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系统。积极落实三级听课制度,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认真做好期初、期中和期末各项常规教学管理工作,通过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组织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等工作,对各项教学活动加强管理和质量监控。
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指标体系,还存在很多不足和薄弱环节,尚需要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予以解决。
2.1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旅游管理专业现有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不够合理,具有博士学位、行业经历的教师数量不足。着眼于旅游管理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的建设,需要继续引进若干品学兼优的青年博士,培养优秀的青年师资,加强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同时,也要加强现有教师博士学历培养。另外,因为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2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需要深入
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需要深入如,精品课门类少,级别偏低;教学成果数量不多,缺少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2.3教学改革成果有待突破
教师发表教研论文的数量不足,省级以上教研项目与教研成果奖有待提高。教育教学改革还停留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上,对专业建设的整体性研究及课程体系整体建设的研究还较少。
2.4实践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有待改善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含软件)生均值、生均专业纸质图书资料数量不足。必要的旅游管理专业纸质图书资料、专业电子图书资料需要采购;仿真模拟实训软件尚需采购。
2.5学生创新意识有待提高
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的意识不强、参与比例不高。学生参加综合素质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3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建设的主要措施
3.1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凝练专业特色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不断对旅游人才培养实践进行探索和提升,人才培养立足大连、面向辽宁、辐射全国,完善“厚基础重应用、多元化强外语、高素质富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建立“专业教学—校内实训—基地实习—服务社会”四个环节的社会化协同培养平台,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3.2完善师资队伍结构,打造教学团队
通过实施“迎进来,派出去”战略,采取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的形式,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丰富行业实践经验,聘请客座教授、实践教学兼职教师,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加大青年博士的引进力度,加强现有教师博士学历培养,通过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提高教师博士比例,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3.3重视课题项目申报,提升科研水平
以科研促进教学,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积极撰写学术论文,向国内外的期刊,尤其是高水平的核心期刊投稿。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申报不同级别的课题立项,尤其是要实现国家级课题的突破。打造科研团队,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科研实力。
3.4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丰富教学内容
深化教学改革,尝试实行MOOC、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情景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确立与现代旅游相适应的教学标准,形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课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积极推进双语教学,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
3.5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能力
在建立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和为学生搭建专业实践平台方面,积极与旅游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设高层次、多元化的境内外实习就业基地。鼓励专任教师必须自己先走出去,深入行业实践,同时,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精英、兼职教师请进来。合理安排校外实习,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推进创新与创业教育。
3.6强化综合素质教育,提高专业素养
不断拓展双语课程教学,推进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进程;积极探索与实施研究型教学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索通过开设研讨课程等方式,开拓学生视野。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及参与科研项目学生比例和参加综合素质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7实施专业奖励机制,促进教学改革
继续实施专业建设奖励方案,鼓励教师注重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研究与探索,凝练教学特色,为在今后全面实施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性相结合打下基础。
3.8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加强质量监控
1.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完善专业培养计划
学院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完成了2014级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及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使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更加合理和符合实际,课程教学大纲更加规范和具体,可执行性增强。
1.2以教学团队为引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专业负责人制度,在旅游管理专业内根据需要划分出三个团队:管理学团队、旅游规划开发教学团队、应用实践性课程团队。打造年龄、知识、学历、职称等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同时,不断采取加强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等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教师全部参加各级各类、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积极联系旅游企业业界高层来校为师生开办讲座,增强学界与业界的联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1.3以培养目标为核心,塑造专业模式特色
突出新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特色,将旅游休闲管理和会展旅游作为人才培养的特色方向。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外语能力和旅游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强化英语教学四年不间断,设置日语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学生到国际集团化经营企业和境外实习基地进行生产实习,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塑造“厚基础重应用、多元化强外语、高素质富能力”的专业特色,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4以教学改革为载体,促进课程教材建设
制定课程发展规划,以省、市、校各级精品视频课建设为目标,形成学科基础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特色课程群。重点建设由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心理学、旅游管理学等课程组成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同时以教学改革立项为载体,在教学内容、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将教材编写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相结合,以教材编写为载体,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和学科发展。
1.5以实习基地为平台,推动实践教学开展
强化实践教学,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建立健全双向指导制度,加强校企协同创新合作,拓展实践教学基地类型,开辟旅游景区、旅行社、会展公司、展览中心、文博院馆、休闲娱乐中心、大型节庆活动组委会等教学实践基地。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与大连大学创想宾馆和博物馆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实训和实习活动。依托学校文科综合实验中心,建立多功能实训室、礼仪实训室等。与大连、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海南、澳门的高星级酒店、景区景点和旅行社等30多家旅游企业建立多层次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关系。
1.6以常规管理为基础,强化教学质量监控
充分发挥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督导组、学生信息员在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建立学院、教研室、学生三级管理网络,形成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系统。积极落实三级听课制度,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认真做好期初、期中和期末各项常规教学管理工作,通过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组织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等工作,对各项教学活动加强管理和质量监控。
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指标体系,还存在很多不足和薄弱环节,尚需要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予以解决。
2.1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旅游管理专业现有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不够合理,具有博士学位、行业经历的教师数量不足。着眼于旅游管理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的建设,需要继续引进若干品学兼优的青年博士,培养优秀的青年师资,加强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同时,也要加强现有教师博士学历培养。另外,因为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2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需要深入
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需要深入如,精品课门类少,级别偏低;教学成果数量不多,缺少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2.3教学改革成果有待突破
教师发表教研论文的数量不足,省级以上教研项目与教研成果奖有待提高。教育教学改革还停留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上,对专业建设的整体性研究及课程体系整体建设的研究还较少。
2.4实践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有待改善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含软件)生均值、生均专业纸质图书资料数量不足。必要的旅游管理专业纸质图书资料、专业电子图书资料需要采购;仿真模拟实训软件尚需采购。
2.5学生创新意识有待提高
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的意识不强、参与比例不高。学生参加综合素质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3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建设的主要措施
3.1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凝练专业特色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不断对旅游人才培养实践进行探索和提升,人才培养立足大连、面向辽宁、辐射全国,完善“厚基础重应用、多元化强外语、高素质富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建立“专业教学—校内实训—基地实习—服务社会”四个环节的社会化协同培养平台,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3.2完善师资队伍结构,打造教学团队
通过实施“迎进来,派出去”战略,采取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的形式,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丰富行业实践经验,聘请客座教授、实践教学兼职教师,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加大青年博士的引进力度,加强现有教师博士学历培养,通过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提高教师博士比例,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3.3重视课题项目申报,提升科研水平
以科研促进教学,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积极撰写学术论文,向国内外的期刊,尤其是高水平的核心期刊投稿。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申报不同级别的课题立项,尤其是要实现国家级课题的突破。打造科研团队,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科研实力。
3.4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丰富教学内容
深化教学改革,尝试实行MOOC、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情景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确立与现代旅游相适应的教学标准,形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课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积极推进双语教学,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
3.5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能力
在建立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和为学生搭建专业实践平台方面,积极与旅游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设高层次、多元化的境内外实习就业基地。鼓励专任教师必须自己先走出去,深入行业实践,同时,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精英、兼职教师请进来。合理安排校外实习,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推进创新与创业教育。
3.6强化综合素质教育,提高专业素养
不断拓展双语课程教学,推进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进程;积极探索与实施研究型教学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索通过开设研讨课程等方式,开拓学生视野。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及参与科研项目学生比例和参加综合素质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7实施专业奖励机制,促进教学改革
继续实施专业建设奖励方案,鼓励教师注重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研究与探索,凝练教学特色,为在今后全面实施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性相结合打下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综合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9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主动结合学科特点,敢于有机渗透和尝试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我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浅谈一二。
一、道德教育是灵魂
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德育是五育之首。早在20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对才能与道德的关系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在现代社会,人才的核心是人而不是才,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完整的人格,他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语文学科是文化的载体,具有人文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到"文以载道",寓德育于知识中,渗透德育。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内容包括有:
1、思想教育。语文教师应利用课文内容、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木兰诗》中表现出的古代女子代父从军的英雄壮举;《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抒发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我爱这土地》句句流露出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字字控诉着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暴行。这些课文可以激发学生从思想上钦佩课文中的英雄人物,自觉地学习英雄们那种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置个人生死度外的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2、审美教育。教育要教给学生真、善、美,让学生有正确的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如《再别康桥》等诗歌,我引导学生学习外观排列的形式美、韵脚韵律呈现的音乐美、画面的意境美;而对美学观点和思想性融合在一起的如《拿来主义》、《花未眠》等议论文、小品文,我主要引导学生从美的思想、哲学等高度去认识、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哲学美学观。
3、心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纳入教学范畴。心理素质的高低影响了学生的认知学习、受挫力、自信心等。语文课本中的一些名言警句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启发作用。比如,"锲而不舍""三人行,必有我师",告诉学生,学习过程要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谦虚,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二、全面发展是根本
素质教育的理念是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民主化和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的终身化突破了传统教育的空间和时间,将教育扩展到任何一个人生阶段,要求每个人都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语文素质教育应以此为出发点,在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技能为核心的语文素质教育中,实施基本的统一要求和多解性、个性化要求相结合,做到基本要求和多解性、个性化要求相统一。
三、现代技术是手段
教育现代化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已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语文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和现代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计算机、投影仪、幻灯片、扫描仪等多种信息媒体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也对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化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学习的情境,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共同作用,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因此说,多媒体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的一座桥梁。
四、学会创新是核心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传播、创新和运用,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石,教育作为知识传播、刨新和运用的载体,将发挥巨大的作用,知识的生产、学习、创新必定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而"创新"必定成为教育、教改发展的本质和核心。
让学员学到新知识,提高致富本领,是农广校做好农民中专学历教育工作的重点。首先,教学要求与教学方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在农民中专学历教育教学工作中,市农广校提出了“四统一”的教学要求(即:学计划、统一辅导大纲、学光盘、统一期末考试)和“四个模块”(即:公共基础模块、专业通修模块、专业及专项技能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的教学方式。区县分校在认真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准、精、透、活”4个字的教学目标,“准”就是准确把握所授课程的教学考试大纲;“精”就是对教材重点和难点的讲授及解释要精确;“透”就是讲课时通俗易懂,讲得明白、透彻;“活”就是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活跃的课堂气氛。在教学实践中,高标准、严要求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严把生源质量关,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按照市教委招生的统一规定,对报名参加农民中专学习的学员进行考前辅导学习,只有考试成绩合格者才能被录取,这样既端正了学员的学习态度,又优化了录取学员的质量。第三,授课教师的选聘,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学校所开设专业的需要,选聘责任心强、有教学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组成高质量的讲师团,并对讲师团专兼职教师进行培训,强化他们对农民中专学历教育的认识。
二、创新教学方式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在农民中专学历教育教学中,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探索就有发现,有实践就有创新。1.教学课堂搬到实践基地为增强学员学习兴趣,把专项技能课程的教学,由老师在教室面对学员滔滔不绝地讲理论,直接搬到实践实训基地,边讲理论边操作。学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拿起实训工具按照老师的讲授进行实操练习,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增加了学员的学习兴趣。2.实用教具进入教学课堂在教学实践中,结合专业特点,把一些实用教具带入教学课堂,让学员学习起来更直观。如《会计》专业技能操作性比较强,任课教师就为学员统一准备了实用教具,如点钞专用纸等。上课时发给每位学员,将点钞指法、数数原则、捆钞手法逐一向学员传授,使学员在掌握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巩固了操作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3.实用学习包发到学员手中为使学员更加牢固地掌握专业知识,各分校都为学员统一准备了实用的学习包,即一套教材、学员习题册和教学光盘。学员通过观看光盘起到预习和巩固的作用,通过完成习题册的习题,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就可以带着问题听课。这样既有利于老师有针对性地答疑解难,又加深了学员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巩固。
三、培训就业
如果说,八九十年代,参加农广校学习是以取得中专文凭为自豪,而现在,当代农民参加农广校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就业的需要。为此,学校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作为重点,把农民的需求和就业放在首位。在学员报名咨询时,按照招生和教学要求,将“双证制”——即在取得中专学历文凭的基础上,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可以取得相关专业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政策向他们积极宣传。在招生时,与企业联合、与乡镇劳动部门联合、与村级组织联合,有的放矢地招收学员。如今,农民中专学历教育证书培训项目培养的12254名农广校毕业的学员,都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在各条战线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树立典型
高职院校能否形成特色,关键在于其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具有特色,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专业。经过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水产养殖专业建设特色鲜明,于2010年我校水产养殖专业被评为辽宁省品牌专业。现将我校水产养殖品牌专业建设相关经验及成果作一总结,仅供大家参考。
一、理论教学课程建设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要求教师除了能够做到生动、形象地讲授有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技能外, 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
1、积极改革教学内容:
在水产养殖技术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 结合生产实际情况从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指导书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和考核方式改革。按照高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积极补充水产养殖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在教学过程中, 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知识的传授, 又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加强实践性教学, 强化技能训练, 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技能, 充分体现水产养殖技术专业高职层次的办学特色。
2、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讲授过程中教师不断对教学模式进行相关的改革,更多的运用案例式教学方式来授课,这样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接近生产实践。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 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为“学”, 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全面开展多媒体教学,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水产专业教师在制作网页本文由收集整理与课件上精益求精, 不惜耗费大量时间精心设计制作电子课件。课件页设计新颖, 既美观大方, 又生动活泼, 同时又具有鲜明的课程特色。课件内容丰富, 图文并茂, 直观性强, 且通俗易懂, 有利于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施任务驱动、启发引导、实物展示、现场讲解、操作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
3、教材及相关资料齐全:
本课程选用的是全国高职高专统编教材, 并配有实验实训指导书, 充分保证了水产专业学生教学的需要。教学大纲、电子教案、题库、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及鱼类图库等相关教学资料配套齐全。
4、实验条件不断完善
为满足学生校内实验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学校要加大实验实训投入力度,成立了饵料培养实验室、水质分析实验室、循环系统养殖实验室、生物标本实验室、病害防治研究实验室等,不断完善校内实验教学条件,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训能力。同时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技能大赛,不断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二、实践教学课程建设
生产实习教学是水产专业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它是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生产实习是学生在生产实习基地,在教师指导下按照教学大纲和指导书,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它是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和中心课题。学校通过校企、校地合作,加大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在质量和数量上保证学生生产实践实习的需求。
近年来,辽宁沿海地区掀起了海参养殖热潮,从而推动了海参苗种生产的快速发展。刺参育苗生产时间在5月份就开始准备工作,各育苗场急需水产技能人才和小水体的技术人员。我校水产养殖教研室根据辽宁沿海水产养殖行业发展趋势和对水产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从2006年对水产养殖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每年春季新学期开始,给学生重点讲授《鱼类增养殖技术》、《虾蟹增养殖技术》、《海水贝类增养殖技术》和《名特优水产养殖技术》等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在学生进入生产厂家之前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水产专业技能操作的集中综合实训,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入企业后学生带薪上岗,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工作热情,在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中学生就是企业的员工,学生把企业看成自己的企业,学生按照企业安排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由校内教师和厂家技术人员共同在真实的生产过程中完成生产实践任务,并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
水产养殖行业实践性和季节性很强,作业条件相对艰苦,而且管理非常严格。学生进企业实训后,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由稚嫩走向成熟。经过在企业艰苦的磨炼,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认识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消除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尤其是刺参人工育苗生产过程中学生们参与育苗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项工作。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内部技术人员的鼓励和指导下,团队意识、主人翁精神、心理素质、协调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对从事水产行业充满信心,为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职业岗位上顶岗训练,接受企业化管理,绝大部分表现优秀,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企业的首肯,为学院赢得了声誉,扩大了学校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影响,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学生生产实习期间对企业生产情况、岗位要求、工资待遇、个人发展空间等情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有些学生通过实习找到了比较满意的工作。
三、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教师的数量和质量, 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教育质量和专业人才规格目标的实现。因此, 本校水产养殖教研室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立起一支实力雄厚、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对教师教学及实践做出明确任务,提出要求。一方面鼓励教师不断增强专业理论学习,一名教师已考取了全国水产执业兽医师资格。另一方面鼓励大家积极深入生产实践。由于教研室青年教师数量较多,学校要求青年教师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必须跟班下企业蹲点,必须对学生实习方案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同时在生产车间收集教学案例,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用以指导课堂教学。
为了解决发展与需求的矛盾,我院自2000年起开始招聘合同护士,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护理人力资源的短缺问题。合同护士作为护理战线的新生力量,存在总体学历比较低,年龄比较轻,职称比较低的现象。如何加强管理和改进合同护士培训方法,增强职业责任感,激发她们工作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就成为摆在护理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现就合同护士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培训方法的改进进行探讨,以提高合同护士综合能力。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现有聘用合同制护士169人,学历结构:本科2人,占1.2%,大专59人,占34.9%;中专108人,占63.9%。职称结构:主管护师1人,占0.6%,护师2人,占1.2%,护士166人,占98.2%。年龄结构:25岁以下136人,占80.4%。
1.2 方法:总结合同护士管理培训的方法,将2004年以前采取的培训方式作为常规培训组,2004年以后的培训为改进培训组。常规组采取新分合同护士直接安排到科室,由科室指派高年资护士带教,每年完成100项基础护理操作,管理培训以科室为主。改进组采取严格带教、严格管理,加强职业道德及三基培训,参与科室轮转,完成读书笔记等方式管理和培训。将两组理论、操作及应急能力考试成绩进行对比。
2 结果
将54名通过改进方法管理培训并完成内外大科轮转的合同护士与按常规方法进行管理培训的合同护士经考试、考核及综合能力抽考,改进组各项成绩均明显高于常规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合同护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已经成为护理队伍不可缺少的力量,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影响着医院护理质量的提高。如何针对合同护士的特点,采取有效的管理和培训是提高合同护士综合素质,乃至整个护理队伍素质的关键。
3.1 存在问题
3.1.1 合同护士方面
3.1.1.1 整体职业素质差异较大:合同护士虽然经过正规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学习,但她们大多学习基础比较差,人文知识匮乏,缺乏牢固的专业思想,综合素质不高。
3.1.1.2 思想不稳定,择业动机不同,流动性大:合同护士的学习目的和价值取向不同,择业动机复杂,认为医院不够重视她们,待遇过低,存在临时观点,缺乏主人翁责任感及爱院如家的意识,对未来缺乏信心。
3.1.1.3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欠缺:由于合同护士三基水平较低,对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和急救处置能力较弱,对病情判断缺乏预见性。加上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时间较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缺乏应用评判性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3.1.1.4 关心病人不够,护患沟通缺乏技巧:合同护士中,独生子女居多,较习惯于得到关心照顾,比较任性。所以她们在微笑服务、关心体贴病人、耐心沟通方面较为欠缺,主动为病人服务、主动关心病人的意识较差。
3.1.1.5 缺乏“慎独”精神,自我约束力不够:工作和学习上缺乏主动意识,出现问题盲目处理,缺乏在无人监督时的自律精神等。
3.1.2 医院方面
3.1.2.1 培训力度不够,且内容局限,缺乏规范性:合同护士进入临床多采取边工作边培训的方法,为防止护理差错的发生,护士长一般安排合同护士更多地从事基础护理工作,对其进行的考核也只是一些基本的技术操作和基础的理论知识,只起到了复习和巩固基本知识的作用,使之无法提高判断、思考问题及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3.1.2.2 与合同护士缺乏沟通交流,未充分调动她们的工作积极性。
3.2 培训方法
3.2.1 常规方法
3.2.1.1 加强考核,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制定合同护士考核细则,从理论考试、操作考试、工作业绩、工作态度上加以考核。对考核优秀的合同护士予以奖励,对考核成绩差的合同护士进行适当处罚,对于不胜任工作者进行淘汰,以保证病人安全接受治疗护理。坚持每季度进行1次基础理论考试,每月的操作考试将合同护士作为抽考对象,多方面、多渠道保证培训工作的落实。
3.2.1.2 严格带教:请高年资、护理大专毕业、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士进行带教,合同护士在第一年内按《新护士培训大纲》完成100项基础护理操作,使她们的护理技术操作在反复实践中得到尽快提高,并及时给予指导、帮助、支持和建议。
3.2.1.3 为增加学习和操作练习的机会,对新来院无证合同护士实行每周休息1天,早晨7:30上班制度。
3.2.1.4 实行晨间提问,把合同护士作为抽问的主要对象,帮助她们复习和掌握理论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2.2 改进方法:
3.2.2.1 护理部组织全面培训:培训途径采取岗前培训与在岗培训相结合,三基培训与专科培训相结合,文化知识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等方法[1]。举办培训班,内容涉及医疗护理相关法律法规及应急预案、护理文件书写、危重病人管理、消毒隔离技术规范、病房管理、整体护理及护理礼仪、护患沟通技巧等方面知识。同时加强职业道德和素质的教育,让合同护士懂得安全的保证对病人来说是优先考虑的问题,责任心是保证安全的前提,是做好一切护理工作的基础。除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爱院教育外,科室优良的工作传统、护士长和高年资护士的医德、人格魅力及对工作的高度热情和高超技能、对年轻护士的关心和期望等多方面给合同护士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合同护士树立专业观和奋发向上的工作态度。
3.2.2.2 重视管理,加强规范化培训:制定了《合同护士管理实施细则》、《合同护士轮转管理规范》并严格执行,规范培训计划和内容,建立个人技术档案,实行量化考核办法,考核成绩与续聘、年终评优、晋升挂钩。
3.2.2.3 培养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在培训方案上除要求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对病情观察的能力和分析推理技巧,能在解决病人生理、心理、社会等健康问题的各种护理方法中选择最优方法并评价其是否有效。针对合同护士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病情案例,采取“以问题为基础”的训练方法,由浅入深的进行提问、分析、探讨,逐步培养并提高合同护士观察、综合分析和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2.2.4 实行合同护士内、外大科轮转:对取得执业资格并在医院工作1年以上的合同护士,护理部统一安排半年~1年的内、外大科轮转。2004年3月~2007年12月,已有54名合同护士完成轮转。要求所轮转的科室制定带教计划,严格带教及考核,参加科室护理查房、业务学习及教学查房。轮转者每日书写工作日记,每周完成读书笔记,轮转结束时科室进行理论及操作考试,本人填写轮转手册,完整真实地反映轮转期间工作情况,并将合同护士轮转手册存入个人技术档案。
3.2.2.5 关心爱护合同护士,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做到人性化管理:定期召开合同护士大会,倾听合同护士的心声,鼓励她们积极向上。要求护士长与合同护士多沟通、多交流,关心她们,帮助她们,使她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增强主人翁意识,拉近了医院和合同护士之间的距离。
3.2.2.6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鼓励参加提高学历的各种途径的学习,在职称评定、进修学习上一视同仁。
3.3 体会:(1)通过对合同护士管理培训方法的改进,合同护士理论及操作考试成绩及应急能力明显提高。 (2)合同护士是医院护理战线的新生力量和主力军,需重视合同护士的管理和培训,科学和有效的方法是提高培训效果的保证。(3)关心爱护合同护士,一视同仁,严格管理,优胜劣汰。提高合同护士综合素质有助于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水平。(4)加强与合同护士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积极引导,有助于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提高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2013年9月~2014年6月我们已对4批100名学员进行了腹腔镜虚拟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科室轮转的低年资外科医师、研究生、进修生,临床医学本科生。学习人数及专业分布:4批学员共计100人,其中妇科20人,普外科医学论文40人,进修生10人,临床医学本科生;分组与培训时间:每2人一组,一组一机,每组集中训练时间一周共计30个学时。
1.2方法
1.2.1虚拟训练内容
1.2.1.1按不同层次对象设置不同层次课程体系的内容:①编制有独处之处的“腹腔镜外科手术学”教材;录制相应的手术视频,加强理念教育,贯彻微创外科的观念,建立较规范的微创外科手术理论教学内容。②编制“腹腔镜外科手术学”课程的材的基础上,按不同层次人员编制出相应的教学大纲,以适应不同层次人员的教学要求。③通过模式化、由易到难的操作体验,设计不同的进阶课程,模式化分级和等级内分层教学:
等级一:腔镜下牵拉,切开,分离,钳夹;
等级二:腔镜下止血,打结;
等级三:腔镜下缝合,吻合;
等级四:动物试验,包括模拟教学;
等级五:活体手术。
分解整个手术操作步骤,逐项练习, 逐个击破,从而串联起整个手术过程,分解如下(见图1):
④建立完整,有效的测评考核模式:按照国际通用的操作型技能观察量表(Direct Observation of Procedural Skills,DOPS)进行评价(见图2):
1.2.1.2为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合“腹腔镜外科手术学”课程体系的运作模式:①进行组织机构的调整;②完善“医学教学中心”网站(页)的建设,以适应网络化教学的需要;③制订相应的管理与运行规章制度;④因为“腹腔镜外科手术学”课程的内容基本上可分为四部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性技能和探索性实验等。为把有效的时间与物力投入到综合与创新探索能力的培养,故拟将第一部分内容制成多媒体和可以人机对话的模拟实验。即多媒体的制作与虚拟试验软件的开发。
1.2.2虚拟操作教学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2.2.1考虑了不同层次对象建立了不同级别的“腹腔镜外科手术学”课程体系,从而实现模式化、由易到难的进阶课程体系的目标。
1.2.2.2打破学生以往“以观摩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体系。以考核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制定新的考核方法,突出知识综合能力,独立操作学习能力。
1.2.2.3把“腹腔镜外科手术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临床教学中心的建设有机地进行了统一。
1.2.2.4通过教学平台与科研平台的同步建设,以理顺原来诊断学、外科学和动物外科学三个教研室因教学中心的建设而产生的教师理论与实验脱节产生的矛盾。
2 培训效果
将基于模式化的腹腔镜虚拟训练应用于教学培训中,这是我们在临床教学中引入现代医学模拟教学手段的初步尝试。学生们普遍反映,通过模式化虚拟训练,让学习者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腹腔镜手术的基本技能,使其适应从肉眼直视操作到观察二维平面图像操作的视觉上的转变,训练学习者的腹腔镜手术中手眼配合、左右手相互协调的能力,并且熟悉和掌握了腹腔镜手术器械的基本使用方法,让其进入临床实际操作时不会对镜头和工具产生陌生感。并且临床带教医生反馈意见表明,有虚拟训练经验的学员比没有经过模拟培训的学员可以更快更好地进入实际操作中,同时手术操作也能更好的按照规定操作,相比较之下,带教医生更愿意让进修医生上台手术进行体验阶段。
3 讨论
21世纪医学科学迅猛发展,对21世纪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临床技能培养是医学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手术学的教学是医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按照教育部高教[2007]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和重庆市政府《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精神,为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确保高等教育质量,就必须切实做好操作技能课程的建设。因此,搞好医学操作实验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形势所趋,是21世纪医学科学发展和高素质医学生培养的需要。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 21世纪最具有前途的医学发展领域非微创外科莫属,腹腔镜技术也会成为每个外科医生所必须掌握的技能,而培训则是缩短学习曲线,顺利开展此项技术的必经过程[2]。目前,我国基础教学中还未展开微创外科手术教学,我国普及腹腔镜技术仅仅是在一些大型教学医院举办学习班、研讨会及手术观摩上,缺乏医师对腹腔镜手术规范的临床前培训。并且在腹腔镜手术技术培训规范上处于初级阶段,只是通过临床熟练医师在实际操作中对学员手把手地教,学习者也只能自己通过观看、参与担当助手等经验逐步摸索和体会。由于腹腔镜手术的操作学习都是在实际手术中进行,所以存在许多问题,如:风险性大、学习者的耗时较长、理论指导与技术操作没有统一规范等。在欧美国家,对从事腹腔镜外科的医师及本专业医学生已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资格论证和质量控制制度[3],有严格的训练大纲,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培训大纲。
因而,把微创外科技术引进到医学生手术学中基础教学是可行的,也是现在临床所需要的,在传统外科手术学理论教学中应加强微创外科的观念,需要建立规范的微创外科手术理论教学内容,在实际操作训练中首先在掌握传统外科手术基本操作技能的前提下,可以引入微创手术基本技术训练,并且是学院通过对动物或计算机进行模拟手术,练习微创手术的基本操作规范与过程,让其医学生更好的了解微创手术技术,打好基础进入临床,我们将逐渐使用这种培训的初级阶段前移,将选择部分临床医学生在外科手术中增加腹腔镜实验教学内容,以期达到预定的效果。
为此,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模拟教学中心与美国强生公司合作建立了腹腔镜操作的虚拟培训部。这是一门虚拟医学教育技术,将现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传感技术、测量技术、微电子技术、行为学为一体的研究。在虚拟环境中,学员可以使用计算机生成一个仿真实环境的完全互动的患者环境,是一种通过计算机软件和力感装置的完美结合,成为当今世界先进的将视觉、触觉、听觉结合为一体的医学虚拟系统,并特别突出了“力反馈”技术,使用者能更好的感知对操作执行,学员通过在这种无风险的虚拟环境下不断的反复训练,受训者能熟练掌握腹腔镜手术的基本技能,为进入临床实践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4]。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就业 动物医学 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畜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由于现代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高效化生产特点,市场急需高素质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为了适应动物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及学生就业的需要,动物医学专业的教学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方式及手段,注重实践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1.当今形势下,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2011年就业形势发表了我国第一本专门阐述人力资源状况和政策的《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发言人尹成基就当前中国就业压力情况和存在的矛盾作出了阐述:2011年中国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非常突出。2011年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630万人,还有初高中毕业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600万人左右,另外,还有大量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军队退伍人员需要安排就业,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将达2400万人左右,而目前只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先后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四川省省级“品牌专业”、国家教育部立项建设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等,2011年入选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专业综合改革建设专业,动物医学专业已成为最受我校学生欢迎的专业之一,多年来毕业生的就业率达100%,但随着近年来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的形势非常严峻。
2.现在农林院校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
以就业为导向的动物医学专业教学指导思想是:为社会培养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动物医学专业人才。根据动物医学专业的特点及教学指导思想,本专业的教学上还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2.1教学形式单一:以理论课程为主,临床实验操作为辅。
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既掌握扎实理论基础知识,又具有从事具体临床工作的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而本专业的课程教学主要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与教学相关的实验课程不多,且基本都是实验室实习,教学与临床实践全面结合的渠道较少;受专业特点的制约,不能进行成批量的或长时间的实习而导致学生参与生产实习的力度不够,使得学生只有理论知识,而实际动手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2.2考核方法不完善。
考试模式还是传统的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不能体现学生的实际临床动手能力。没有实施考教分离。
2.3师资力量不足,科研任务较重。
专业课程都是综合性学科,它决定了教师不仅要懂理论知识,而且要懂临床生产实际等知识。目前,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大部分教师专业知识面比较窄,复合型人才较少。而且中国高校教师由于科研任务较重,教学质量得不到足够的保证,使得本科生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
3.动物医学专业人才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
3.1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
依照目前状况,动物医学的课程大部分是以理论为主导的,与课程相结合的临床实践课不多。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上进行改革。
3.1.1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根据农业院校教学的要求,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要、能用为度,关键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1.1.1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并体现职能技能的培养。单一课程知识讲授不够合理,不仅会造成“过渡学习”的浪费,割断学科的联系,而且难以形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综合能力,造成“学而无用”。动物医学专业课程加强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式。根据考试需求和人才市场对动物医学专业素质的需要、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具体实施内容,授课内容紧紧围绕动物医学服务社会畜牧业生产的内容展开。
3.1.1.2增加实训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了增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按照实践性环节教学大纲教学的基础上,加大了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主要包括课程实训教学、校内模拟实训、校外学年实习、校外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内容。积极推行工作和学习结合,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积极推行校内实训和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模拟的强化训练,专业的实训时间在一年左右,实践性环节的学时占总学时的40%以上。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所有专业实训、实验课程开出率均达100%,实践教学满足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整个实践教学效果显著。
3.1.1.3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学实施中以质量保证为宗旨,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大力推广病例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病例式教学——通过大量的病例导入,引出并掌握各个知识点;主要做法是结合课堂内容,选取相关病例,要求学生围绕该病例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讨论式教学——为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选取一部分知识点让学生组织讨论,提出并阐述自己的防治观点,学生讨论热烈,运用此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教学目的。
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举办多次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知识培训,使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实现PPT教学,教学效果较好,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多媒体教学在有限的学时内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既可以使教学变得轻松、活泼,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解决黑板板书中不便、费时等问题。利用校园网搞好辅助教学,增加网上课件的数量。让学生可以在课外随时上网学习本专业课程。利用学院网络资源,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延长了学习的时间,方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2教学模式改革。
采用“课堂+实验室”、“课堂+实践基地”、“教学+公司”等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作为高等农业院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加强实训和实习环节,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利用暑期、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到校内实践基地、养殖场实践实习,使其在走出校门之时即能适应社会需要,实现毕业和就业的“零距离”。
3.3考试模式改革。
高等农业院校考试改革就是要按照素质教育的方针,通过考试观念、内容、形式、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充分发挥考试的功能,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3.3.1更新考试观念。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观念。建立以“生产实践知识、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综合于考试”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考试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始终坚持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考试观,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不是单纯以课程和教材知识的难度、深度和考试的分数衡量学生,而要把考试真正当作实现教育现在动物医学本科生过程中的一项有效手段,而不是教育目标自身。
3.3.2改革考试内容,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考试命题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根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细化,然后根据这些特征确定教和学的方法,最后确定课程效果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大纲。考试内容能够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
3.3.3构建多种形式的考试体系,突出高职特色考试方式突出了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不是只限于笔试,还采取了临床实际操作考试、生产场站生产知识考核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课堂评价也是重要方式,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还可以通过面谈、正式课堂作业、自立项目调查、书面报告、讨论问题和写论文等方式考察和评价学生。例如在《兽医产科学》这门课中采用这样的考试方式,学生自评占5%,实验室操作占10%,教师平时考评占10%,临床实际操作占30%,生产场站占20%(校内、校外各10%),期末卷面成绩占25%。全面衡量学生本学科的学习成绩。
3.3.4加大考试管理的工作力度,不断完善考试管理体制。
首先,建立了科学的考评体系。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学习和利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成果,研究和规划考评体系,制定了各种类型考试试题质量的评价标准,为课程考试质量的客观、科学、公正提供保障。
其次,建立健全考试结果评价和反馈机制。对考试成绩结合课程总结性考试和平时考核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建立考试结果分析,总结教学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反馈渠道和沟通机制。
最后,做好考务管理工作。健全了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建设,实行“教考分离”。加大考试管理工作力度,不断完善考试管理体制,重点抓好命题、制卷、监考、阅卷、评价等工作环节的科学规范管理。理顺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严肃考风考纪,突出考试的公正性和规范性。
3.4大力提高本专业教师素质。
由于动物医学专业的大部分年轻教师是毕业后就直接从教,专业知识面比较窄,因此要强化教资队伍建设,建立专业教师队伍。
3.4.1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针。对于学历高、实践经验少的教师,建立参加企业实践锻炼制度,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提高自身实践能力;轮流参加实训基地的教学和建设工作,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拓宽引进人才的渠道,改变单纯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教师的做法。增加从企事业单位、国外留学生中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比重;通过有计划地引进或送出培养的方式,逐步改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加快教师的培养。
3.4.2坚持专兼职互补的方针。聘请其他高等院校的教授、行业专家为本专业的客座教授;聘请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能手担任兼职教师进行“项目指导”,优化教师素质队伍结构。组织教师参与职业兽医师资格考试。通过对现有教师的培养,使本专业90%以上的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具有一定生产实际操作技能和生产管理经验。
3.5建设实习、实训课程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
学校领导决定了实习课程、教学实践课程和实践基地建设在多元整合的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为此,本专业重点加强了临床诊断、临床技能培训和竞赛等实践课程的建设,在校内建立了实习农场和校内实践基地。在校外积极与企事业单位联系,建立实习基地,满足学生校内、校外实习生产实践的需要。
4.教学改革所带来的成果
4.1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
动物医学专业通过教学改革和创新,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在校学习了扎实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学生毕业后,就能够第一时间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
4.2就业竞争实力增强。
本专业近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均达到100%,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表现出良好的综合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
4.3社会评价好。
通过对部分07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得出用人单位对07届毕业生的总体评价。统计显示,评价“较好以上”为98.5%,“称职以上”为100%,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程度达99.8%。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来看,他们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毕业之后即能胜任本职岗位工作;他们思想积极向上、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他们团队合作意识强,在各项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他们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善于钻研,能将所学专业知识融入到工作中,动手能力强;他们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较好的人际关系。集体观念强,诚实可信。
总之,农业院校教育中的动物医学专业的教学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培养出不但能掌握扎实的动物医学理论基础,而且具有从事具体动物医学业务工作的能力,精通动物医学、动物科学、临床操作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有一定的专业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勇于开拓、善于创新、脚踏实地、精通业务、勤奋向上的高素质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铁山.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教改纪实.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6):61-62.
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促进高校教学改革整体进程中的一项具有前瞻性的战略举措[1];精品课程建设的开展旨在高校建立一系列示范性课程,以点带面,不断深入,扩大影响,争创一流。创建药理学精品课程,对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医药卫生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2006年,我校药理学被评为陕西省省级精品课程,为进一步迈向全国精品课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创建药理学精品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六方面出发,取得显著成效。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门精品课程,绝不是靠一个人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质量好的师资队伍和素质高、事业心强、教学质量好、影响力广的学科带头人。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衡量、评估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我们在课程建设的工作中注意到:(1)要有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的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2)要特别注意青年教师的培养,我们从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两个方面为每个青年教师制定了完整、具体的培养方案。指定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指导青年教师的备课、上课以及科研工作,帮助青年教师通过教学关,组织和安排青年教师申报各级科研项目,提高科研能力,要求35岁以下青年教师硕士化,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3)教师要积极从事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活动,保持教学思想的活跃。只有组织起一支这样的队伍,且长期坚持不懈,协同奋战,才能将这门课程建设成为精品课程。
2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精品课程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学科在发展,新的知识、新的思想层出不穷,教学内容必须随之不断更新,否则课程的生命力就会丧失。课程建设的核心就是解决好课程内容建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建设精品课程时,一定要解决好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等三方面问题。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上,教研室及时把教改研究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同时了解临床用药最新进展,收集临床典型病例引入教学中,加强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并正确处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在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方面,力求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课堂教学既要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同时更应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高度重视实验教学环节,要求教师要不断主持和设计新的实验教学,以很好地满足培养实用性人才的要求;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从而使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取得明显的成效。
3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精品课程要求要有一套适合课程教学规律和特点、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传统的单纯在课堂上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灵活地实行启发、诱导式和讨论式教学,充分利用临床病例、讨论、观摩、模拟、实际操作等教学形式,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比如,在临床医学教改专业、高级护理教改专业药理学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新增了临床典型的病案讨论教学,这样将学生觉得抽象,不易理解的理论知识用具体病例进行讲解分析,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掌握。
在研究制定各专业的药理学教学方法时,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讲授课程中,根据不同专业,把握讲授的重点,由单纯讲授药理知识本身转向对培养不同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时,还充分、恰当的使用现代教学方法及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了实效。
在实验教学方面,我们将实验教学内容融会贯通,使其包含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项目、综合性实验项目和设计性实验项目等。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三门学科知识整合,通过对各种生理现象的观察、动物病理模型的制备和用药物后对病理模型的作用等方面的系统学习和实践,更深刻地理解药物促使疾病转归的作用,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
4选取先进适用的教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集中表现形式[3]。精品课程建设需要有一套符合教学大纲要求、配套适用的教材和教学用书。不论采用校内自编还是国内优秀教材,都应满足教材内容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思想观点正确,能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文字准确精炼,语言流畅易懂,插图合适得当。同时,我们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选用的不同教材编写了不同的教学大纲、制作了不同的多媒体课件,以期培养更为优秀、实用的医药卫生人才。
5建立健全教学文件及相关教学制度
教学文件是课程教学建设的重要条件。我们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教学大纲、教学工作计划、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试卷分析等教学文件齐全。根据专业层次和特点要求编写了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教案和多媒体课件,重点难点突出,教学环节安排合理;试题库难易适中,覆盖整个药理学教学大纲的各章节内容;试卷分析包括对学生成绩分析及考试试卷的分析,找出试卷中偏、难、差的试题,和学生容易忽略的知识点,在后期的教学中加以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还制定了一系列与教学相关的制度,如教师考评考核制度、听课制度、试讲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命题阅卷制度、集体备课制度等,在日常管理和教学中用制度来衡量,通过客观的和量化的指标评先评优,在工作中营造一种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教学和科研氛围。
6改革考核方法
考试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考试不仅是评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应推动学生的学习向最佳方向发展,同时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可以促进教学工作的改善。我们的考试制度从三方面来综合测评学生的成绩,考试总分为100分,其中理论课考试成绩占80%,实验考试成绩占1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出勤等)占10%。这种综合性考试制度有利于实现素质化人才培养,避免了用纯理论考试来检测学生能力的弊端。试卷实行专人命题,每份试卷的试题要求难易度适中,并覆盖教学大纲的各章节内容。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摸索,我们认为新的考试制度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成绩。
尽管我校的药理学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同时也认识到存在诸多不足,比如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本课程的CAI课件尚需更进一步完善,距离国家精品课程尚有一定差距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尚需不断探索、创新与改革。
参考文献:
[1]宋烈侠,杨承运.谈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J].医学教育探索,2004,3(3):1.
[2]廖于.创建生理学精品课程,提升医学基础教学质量[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9):3068.
[3]马艳,马美华.对新世纪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建设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