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线上精品课程建设范文

线上精品课程建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线上精品课程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线上精品课程建设

篇1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商务英语专业 《商务英语口译》 精品课程建设

一、背景分析

1.商务英语人才需求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企业迎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商业外贸领域也相应地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各行各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成为了彼此合作的重要前提。根据我国现有的具有进出口权的公司人才平均比例进行初步计算,我国至少还需要180万左右外贸人才为企业提供各种所需要的服务,而其中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更加巨大。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未来10年里,英语类人才尤其是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将是最受欢迎的10类热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抓住对外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的难得的发展机遇,培养与之适应的大批商务类人才。数十年来,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的数目呈几何级增加,这必将使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功底,熟练掌握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又通晓国际经贸知识和规范的商务英语人才特别是商务英语口译人才的大量短缺。目前,在我国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约36万,但从事该行业并拥有外销员资格证书者却不到10万人,其中懂得商务英语的更是少之又少。一般从事外贸业务的公司都应有数名,甚至上百名懂得商务英语的外贸人才,尤其是一批能够胜任商务接待、商务访谈、商务会议、商务谈判、合同签约等商务活动的商务口译人才,可见商务人才需求缺口之大,商务英语口译人才前景大好。

2.商务英语实用人才状况

目前,很多外资、合资或国内企业中从事商务活动的人员大多为改行的从业人员,有些人员只有外贸知识,外语能力不足,而有些人员仅有外语知识,缺乏外贸知识,多数从事文秘工作人员或是中文专业只懂写公文而不懂外语,或是外语专业不懂行文。由此可以看出,目前人才市场上缺乏既懂外贸、又懂外语的多功能复合型人才。因此,有一定商贸知识和坚实外语功底的人才、翻译、口译人才和涉外业务专门人才,将成为“紧俏品”。

近几年来,国家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大力扶持,从中央到地方都给予众多的利好政策。借着5年前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评估工作在全国的开展,高职高专趁势而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队伍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以教育大省江苏省为例,在60多所院校中,58所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各学校生源充足、就业良好,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然而,全面开花的结果必然是优胜劣汰,严重同质化的专业背景必将带来激烈的竞争。我国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迫在眉睫,商务英语口译课程的开设刻不容缓,必须引入先进教学理念,分析商务英语专业的岗位对应群体,以项目化教学和任务型教学为载体,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思路,培养学生的商务现场口译能力,从而增强商务英语口译课程的教学实效,走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专业建设与发展之路。

二、《商务现场口译》在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这是一门英语语言与商务知识和商务沟通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操性很强的课程。前导课程是综合英语(第1、2学期)、商务英语听力(第1学期)、商务英语口语(第2学期)、剑桥商务英语中级(第3、4学期),通过这些循序渐进的学习,学生掌握商务活动中所需的英语交际与沟通的实用听、说、读、写、笔译等5项技能,最终为最难的综合性技能――口译技能奠定基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英语与商务知识相结合,为毕业后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涉外商务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有关商务活动的实用语言材料,学生在日常工作中能记录和传递大部分信息,能参加日常会议或是就熟悉议题进行讨论,通过提问或问答交流客观信息,能传达信息源的大致信息,并能在一定范围和难度的商务场景下承担“交替口译”或“同声传译”任务。

三、同行研究现状

目前省内高职院校有的已经开设口译课程,有的还没有开设此课程,各高职院校对此课程的重视程度不一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广东省职业学院2006年就将口译课程建设成为省级及国家精品课程,并且投入了200多万元建成口译实训室及同声传译室,该学院主要借助每年“广交会”和“深圳国际家具展”,为学生提供现场实践指导,成为国内高职院中的佼佼者。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时代局限,他们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Teaching)的阶段,主要采用“口译前(pre-interpretation)―口译中(while interpretation)―口译后(post-interpretation)”的机械操练模式,缺乏校企合作的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指导,也没有就商务英语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进而对口译的授课形式、校内实训模式、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的实际操作进行反思和修订,这正是本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研究的方向。

本课程有助于促进学生职业成长。近年来,一大批高职院校已经开始注重国际间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国际合作教育迅速发展,不少学院与职业教育理念和实践较为先进的国家如德国、加拿大、英国、美国、新加坡、荷兰等国均有不同程度的合作项目,建立了“海本”、“海外直通车”等各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机制。外方教师参与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外国专家来学院考察、磋商、签订协议、商务访谈等都给广大师生参与、承担现场口译提供了实践机会和教学思路。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仿真学习、在校内真实的商务现场进行口译活动,有助于他们感受岗位特点并促进其职业成长。

四、本课程建设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1.《商务现场口译》精品课程的建设主要致力于该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和最终的显性成果,研究主要应包括以下方面:(1)该课程科学、合理、务实的课程组成模块有哪些?如何修订该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和课程质量标准?(2)如何将项目化教学、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和商务现场口译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完善商务英语口译实训质量标准?(3)根据相关企业岗位的需求,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具有哪些核心能力?现场口译能力在学生职业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如何完成来自外贸企业的关于口译职业能力调查研究报告?(4)商务现场口译的主讲教师应具有哪些必备素质?现有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提高自我的水平,胜任专业发展的需要?(5)如何有计划地完成商务现场口译资源库建设,包括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课堂练习、课外拓展练习、核心词汇表及视频口译片段练习、师生互动平台等。(6)商务现场口译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如何相互独立又相互铺垫,形成一体化和延续性?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如何和第二课堂活动及相关技能大赛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可行的主要思路和目标:(1)利用走访、电话采访企业负责人和行业专家等方式,了解本专业相关岗位(公司文员、行政秘书、外贸业务员、涉外文秘、商务接待等)的岗位需求,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对口译能力进行需求分析。(2)对最近3年来的商务英语毕业生,采用跟踪调查、邀请回校开座谈会、电话录音等方式,展开社会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毕业生对在校所学英语翻译课程理论学习的后续效果反馈和对于实践课程的有益建议。(3)利用同学、朋友、熟人等人脉关系,以及互联网资源,了解省内外同类院校同专业,特别是业内已经公认的知名院校的商务现场口译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情况,做到有比较、有分析、有鉴别。(4)利用项目化教学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细分商务活动,将理论教学课堂变为商务活动现场,变测试学生语言能力为测试学生查阅信息、处理问题、合作共事和现场应变等多方面的能力。(5)改革现有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评价体系,采用随堂考试、无纸考试、社会化考试、开放实践考试、项目化考核、小组合作化成果报告等动态的考核方式,有效监控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和责任感。“商务现场口译”在教学设计上以口译技能训练为中心,以商务知识专题为主线,利用行之有效的“3P”教学模式、六大口译模块训练、多元化评估体系和实践训练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课程评估体系中既有传统的考核形式,又有独具特色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3.主要的建设与研究方法手段包括:(1)行业岗位群体实地调研。(2)行业专家与企业需求调研。(3)历届毕业生跟踪调研及毕业生回访和毕业生座谈会。(3)案例引入、项目化教学法。(4)NVQ(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量化评定法。(5)语言主干课程全部采用“项目化教学”,并以“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Teaching)、情景教学法为有益补充,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效果。

五、预期的课程建设与研究成果

1.《商务现场口译》课程整体设计一份。其中除包括管理信息和基本信息外,主要应包括:(1)课程的目标设计,如总体能力目标、具体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等。(2)课程的内容设计,包括根据商务英语毕业生主要职业岗位群中的某一特定岗位――外贸行政助理兼口译员的具体工作过程设计的各具体模块的名称和所需学时,如接待外商、商务访谈、商务会议、商务陈述、商务谈判和确认物流等模块。(3)能力训练项目设计,包括主要设计思路、课程实施的明线和暗线、主要几大项目和若干个工作任务、设定的教师角色和可以分组轮换操作的学生角色等。(4)某一具体单元的全过程教学设计和第一次课的设计。

2.《商务现场口译》课程课程标准一份。主要包括该课程的课程类型、适用专业、课程定位、课程简介、课程设计总体思路、课程实施方式及课时分配、项目任务、能力目标、能力训练项目编号、知识目标、课程的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等。其中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还逐一细分为学习情境、应会目标、应知目标、应知鉴定标准和应会鉴定标准等。最后的教学实施建议和要求部分还应说明教材的选用、教学的建议,如内容选取、内容组织、内容表现形式、教学方法与手段、具体的考核评价要求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

3.《商务口译实训质量标准》一份。大体框架可参照上述理论环节的课程质量标准做具体适当的补充。

4.建立《商务英语口译》资源库。包括电子教案、课件、课堂练习题、课外拓展练习题、核心词汇手册和师生在线互动平台等。如可设计学生课程课堂学习反馈及跟踪调查表一份,并定期进行网上评教,了解学生对该课程实施过程的意见与建议与学习难点等。

5.建立校内商务现场口译实训中心和校外口译训练基地,进行新闻、商务谈判、商务访谈等教现场口译教学活动和仿真教学基地。

六、其他应注意的事项

1.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需要各学院、系领导提供企业部门负责人联系的相关信息和差旅费用。院系领导特别是和各行业、企事业单位有业务往来的学院类似校企合作处、招生就业办公室等部门有着广泛的信息和人脉资源,应该可以提供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所需的便利。

2.实践教学所需实训室和校外实践基地需要加大投入以提供教学保障。

参考文献:

[1]翁凤翔.当代国际商务英语口语、口译[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1).

[2]梅德明.中级口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2,(2).

参考网站:

1.http://省略

2.http://省略

篇2

关键词: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建设

医疗行业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的行业,而基础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基础学科,其知识获取途径更应受到广泛关注。随着网络课程的发展与推进,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逐渐成为获得基础医学知识的有效途径。但由于不同高校建设基础不同、师资力量参差不齐,课程质量也不尽相同。因此,分析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对合理的质量控制方案,并对其进行管理与完善,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1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存在的问题

自2003年4月《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以来,各高校积极响应,努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截至2011年4月,我国高校已建设本科精品课程14233门,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442门,包括10门基础医学类课程[1]。这些课程向学习者提供了很多优质的教学资源,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1.1师资队伍质量差距较大

精品课程建设中优良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同等级医学院校教师队伍结构和教学梯队存在较大差异,即使拥有同等数量的高级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也有所不同,且很多院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在只能勉强完成正常本科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强行推进精品课程建设,不仅给教师造成很大负担,也严重影响精品课程质量。一门优秀的基础医学精品课程必须由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担任负责人,带领一批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思维活跃、责任心强、理论扎实、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着力研发,培养年轻教师,不断推陈出新,保持精品水平。

1.2教学资源与精品课程建设脱节

医学院校专业性很强,基础医学课程教师基本都是医学或医学相关领域出身,缺少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医学教育的人才,课程资源远远满足不了精品课程建设要求。很多医学院校即便拥有很好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经验,其基础医学精品课程也不能将课程体系、发展前言、教学大纲、课件、重点、难点、案例、习题以及学习资料、参考文献[2]等内容完美呈现。因此,基础医学精品课程建设向教师提出了很大挑战,要求其不仅具有较高教学能力,同时精通课程建设所需的软硬件操作,能够依据课程建设需要,灵活地将所教授课程表现出来,发挥精品课程的优势。

1.3教学方法运用不够灵活

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由于网络授课和技术掌握的局限性,很多教学方法在精品课程中无法体现,导致现有基础医学精品课程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件及学习资料为辅,达不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改革宗旨。此外,很多教师在录制精品课程时较为紧张,课堂气氛过于严肃;而基础医学又是概念性强、内容枯燥的课程,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致精品课程建设流于形式,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因此,精品课程建设中应该对教学环节多加设计,增加师生线上互动、学习讨论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3]。

1.4精品课程网站更新、维护不及时

教育部将精品课程推进作为教学发展的重点计划,几乎全国医学高校都开展了精品课程建设。然而部分学校功利性太强,没有体会到精品课程建设的精神,在通过精品课程评审后就止步不前,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甚至停滞,导致“精品”变“次品”。为避免出现上述情况,教育部于2004年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补充规定的通知》中要求,每一门国家精品课程的网上内容要进行年度更新(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应建立一套精品课程网站更新体制评价系统,详细记录每次更新的内容、时间及维护人员,并成立精品课程专家小组,定期对更新数据进行评价改进,维持精品课程的生命力,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2基础医学精品课程质量保障体系

基础医学精品课程仍处于发展阶段,有许多需要改进与完善的地方;各学校网站设置与建设方案也不尽相同,导致课程质量存在差异。因此,针对课程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十分必要。经过大量文献检索和调查研究,发现精品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主要为学校、院(部)、团队三级课程质量管理机构,并最终体现在输入、实施和输出3个环节上。

2.1质量保障管理机构

基础医学精品课程大多由医学院校基础医学部建立,承办单位为相关医学院校,主要负责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支持工作以及政策引导、财政拨款、技术支持等,起到宏观掌控作用;主管部门一般为学校下设的基础医学院或基础医学部,主要负责组建优秀的课程团队、对课程进行评估与审核,发挥着课程团队与学校间的桥梁沟通作用;具体课程建设由相关精品课程团队负责,其职责是制定课程细节、更新维护网站及与学生互动交流。三者相互依存,共同保障基础医学精品课程质量。

2.2教学质量保障环节

在确定教学质量保障机构后,细化精品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设专人负责、严格把关,保证各环节顺利进行,保障精品课程质量。输入环节主要包括课程教学体系建设、课程内容设置以及教学方法设计等;实施环节包括学生学习、师生互动及作业练习与反馈等;输出环节主要是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程度及最后的成绩表现。只有3个环节完美契合,才能建设出一门高质量的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

总之,基础医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向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为医疗事业服务。通过质量保障体系来解决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管理和完善精品课程,这是一项系统而繁杂的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

参考文献:

[1]吴炎.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问题研究[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2013.

[2]姚恩全.“三位一体”的精品课程建设范式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6(6):56-60.

篇3

关键词: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高等学校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163-02

0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精品课程网站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国家级、省级优秀精品课程网站。精品课程建设是加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及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牡丹江医学院作为一所发展建设中的高校也非常重视此项工作的开展。

1精品课程网站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牡丹江医学院精品课程网站由教务处负责建设维护,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距一些优秀的精品课程网站还有一定的差距。在精品课程网站发展中也遇到一些困难与瓶颈。

现有精品课程网站是静态展示性的,只是将一些教学课件和教学录像片简单放在网站上供学生浏览、下载。网站与学生没有互动,不能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不能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不能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静态的精品课程网站维护和更新是比较困难的,往往需要非常专业的网站建设人员参与,对于教务处来说难度比较大、要求也比较高。

另外,现有的牡丹江医学院精品课程网站是独立建设的,各二级学院不同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往往互相隔绝,投入的人力、经费以及网络资源不能共享,导致了相当大的浪费。现阶段所取得的建设成果往往只能是个例与试点,如果全面针对所有精品课程建立和运营网络教学平台,那么,难度太大,成本太高。

2精品课程网站的提出及建设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研究和开发牡丹江医学院精品课程网站,解决上述困难。依据教育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要求,参考兄弟院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实际经验,初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思路与方法。牡丹江医学院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应突出两个特点:一是动态交互。网站必须提供功能使学生和教师开展动态的交互式教学,教学内容必须是可以动态维护和修改的;二是可定制性。教师或网站维护员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方便快捷地定制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内容,并且完全符合教育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基本要求。

3精品课程网站的功能设计

3.1 教学资源维护与教学资源的核心内容是授课教案。教师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准备教学内容。平台支持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各种媒体,教师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和组合它们。根据医学类授课特点,教学内容按章、节、知识点和子知识点的层次组织成树型结构,各章、节和知识点、子知识点之间,按照教学联系可以设置超文本跳转,为学生选择和浏览学习内容提供方便。为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在适当的章节配备习题。习题可以是布置给学生线下完成的应用题或论述题,也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线上习题。线上习题配有标准答案,学生在线上完成,系统当场批改并给出评价。学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或者给学生针对性督促和辅导。教师还应为课程准备试题库,可以组织网络无纸化考试,从试题库中随机出题。

3.2 学生在线学习功能此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引导学生按教师准备好的授课教案在线学习。授课内容按章、节、知识点和子知识点的层次组织成树型结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章节内容开始学习。各章、节和知识点、子知识点之间,按照教学联系设置超文本跳转,学生可以回顾和参考这些相关知识点。如果章节配有线上习题,学生要做完线上习题并且成绩达到一定标准才算完成这个章节的学习。系统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的跟踪和评价。学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学习过哪些章节,没做过的练习标记为“未练习”,做错的练习标记为“未掌握”等等。

3.3 实时讨论和在线辅导功能学生可以和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在线讨论,讨论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可以交换学习体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做相应的调整与改进。教师辅导答疑,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通过课程论坛,了解学生的疑难问题,然后进行解答。

3.4 在线无纸化考试教师可以组织在线无纸化考试,从试题库中随机出题。学生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内答题。测试结束,学生提交答案,系统立即判卷、统计成绩。系统列表显示题号、学生答案、标准答案、答案解释及该题所涉及的知识点。点击“该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可以进入相应的教学章节,重新学习相应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得到一份详细的成绩清单和成绩分析报告,今后可以针对性改进教学策略。

4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技术支持

网站的开发,将采用目前较为流行的开发工具及开发技术。网站采用+Java script技术,网页设计工具使用Dream waver。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Access 2003/2007,在并发性能和稳定性要求比较高时,也可以完全兼容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2008。本系统采用B/S框架结构,客户端采用IE6或以上版本的浏览器即可访问。服务器端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 2003/XP Server。网站通过 技术实现动态交互。是建立在微软新一代NET平台架构上,利用普通语言运行时(Common Language Runtime)在服务器后端为用户提供建立强大的企业级Web应用服务的编程框架,它可以组合HTML、后台脚本命令和ActiveX组件,以创建交互式的Web页和基于Web的功能强大的应用程序。

访问数据库,需要使用技术。ADO.NET是NET Framework的类库中一些特定的能够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操作的类。为软件访问数据库提供了方便的接口,可以实现跨平台,操作统一、简单,大大方便了用户使用不同数据库要不同语言开发的麻烦。

作为牡丹江医学院教务处的教学改革项目之一,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受到学院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平台已基本建成,并应用于数门课程的网上教学平台建设。本平台的开发和应用,推广了网络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贯彻了成功素质教育思想,进一步促进了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师生反映良好。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和反馈传递速度加快,加之计算机网络资源的不断扩展和对协同学习的支持,交互式的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必将成为最为吸引人的教学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李仕梅,龚盛昭.基于Web技术的精品课程网站设计与维护[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篇4

关键词: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精品课程;专题网站;思考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5.07.017

0 引言

近几年,随着信息化校园和智能化校园建设,我校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也提到一个战略性高度。《SQLserver数据库应用》课程是软件技术专业和物联网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学校和课题组成员一直以来均非常重视本课程的建设。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改革、教材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展。尤其是近两年,课题组成员投入很大精力进行了《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精品课程专题学习网站建设,基本满足了信息化条件下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的需求,形成了一套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立体学习、交流架构。

1 建设《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精品课程专题网站的意义

1.1 有利于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及创新能力

江苏省高校智能化校园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教学内容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发性。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依靠教育信息化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同时,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也对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信息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为止,课题组成员中全部取得硕士学位,两人取得软件分析师资格证书,一人取得数据库工程师资格证书。两年来,共有12人次取得教学质量优秀。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为提高教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非常优质的平台。

1.2 有利于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促进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作为我国高校“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而且要求教师尽可能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教学资源,尤其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开放的教学模式,公开共享的网络资源,推动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的快速发展,也极大的促进了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2 《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思路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就是展现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一个窗口,故两者的建设思路是一致的。本精品课程专题学习网站建设过程中牢牢把握住“精”与“建”两条主线,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辅助;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2.1 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1)职业性。参照人事部“数据库工程师”资格认证、市职业鉴定中心组织的“数据库管理人员”认证、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数据库技术、四级数据库工程师)、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等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将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变为教学任务,分散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学习紧扣任务要求,以项目化形式展现给学生,并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进行教、学、做的有机统一。

2)实践性。本科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为了真正做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做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全部安排在实训室进行,实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采用MCLA、ISAS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课题组开发了仿真教学系统,让学生在专题网站上也能仿真练习。

3)开放性。开放的教学资源。引入企业实际项目进行教学,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开放的实训基地、开放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每年寒暑假到企业挂职锻炼;组建由企业技术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并且学生能与专兼职教师在网上进行随时随地的沟通交流。

2.2 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主,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辅

在课程设计中除了培养职业能力之外,还包含了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各种能力的培养。社会能力是指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能力。主要包括规范安全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具备社会能力,能够保证学生较快融人社会团体,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方法能力主要包括较强的资源检索能力、较强的自学能力、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新技术跟踪能力。具备方法能力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掌握新技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创新能力能够帮助学生突破传统模式的限制,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能有独到的见解,设计出新颖有创意的项目。

2.3 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

职业教育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否则就是无本之木。也可以根据行业企业要求在精品课程专题网站上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发仿真环境。

3 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的不足与建议

在建设我校《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精品课程专题网站过程中,我们浏览学习了大量的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网站,有的质量很好,但是大多数网站都存在一些不足,结合我们的实践,简单归纳一下三点:

3.1 为精品而精品,重量不重质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清晰的看到国家教育部门对精品课程内涵的界定和要求。但是,在我们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却发现很多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却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为了各级评估,为了上国家级、省级示范高职校,投人大量人力财力,但一旦申报成功则不再重视,内容更新缓慢甚至无人问津。只注重申报,只求量多面广,不注重内涵建设,实用性不强。

建议:精品课程建设要能引领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精品课程中注重内涵建设,要切实体现出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强大作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项目要定期组织检查评估,不能立项拨款后不闻不问。确保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实效性、实用性。

3.2 教学资源没有真正实现共享

大多数精品课程网站登录时需要用户名和密码,即使不设限制,但看到的内容也是受限制的。稍微有点特色的东西不准下载、不准复制,更过分的个别项目竟然在评估验收后将认为有点特色的东西删除掉。甚至教育部批复立项并投入上千万的某专业资源库建设项目访问也是受限制的,课题组甚至还要计划“有偿”提供资源。他们虽然申请到了上千万的项目,但是没有搞清楚国家教育部门投入巨额资金建立的精品课程的资源是应该共享的,这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也是其核心价值所在。

建议:无条件开放教学资源,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不仅要像国外的墨客等一样免费向全国开放,还应该不断完善、更新网站内容,充实网络资源,且要有一定的示范性,从而发挥精品课程专题学习网站在教学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3.3 精品课程专题网站不能满足学生移动终端访问需求

目前,绝大多数精品课程专题网站还是web访问,通过移动终端访问网站费流量,浏览不方便。由此造成很多专题网站就是摆设,教师教学不用,学生学习不用,评估的时候才有用。

篇5

【关键词】 研究型教学模式 精品课程建设 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

一、引言

1、国际上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发展

德国教育家洪堡(Humboldt)在19 世纪初以新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德国高等教育改革中首次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观点。1810年柏林大学成立后,科研开始被引入大学教学体系,建立了研究型教学模式。而这一模式在德国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使得德国迎来科技与经济空前发展,继而成为法国之后的世界高等教育先驱。20世纪初,美国开始效仿德国,将强化大学的科研职能作为重点,逐步建立了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高水准的研究型大学。直到上世纪末,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完善仍然是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关注的核心议题。由此可见,研究型教学是高等教育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2、国内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精品课程建设

与国外大学推行研究型教学的力度与效果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较大差距,瞄准我国“21世纪创新人才培养”和“卓越人才计划”目标,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重视研究型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正悄然改变,而引领潮头的当属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在2001年起就启动了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本科百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取得了瞩目的教研成果。李艳梅,冯婉玲(2003)指出清华大学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本科精品课程建设应该注意的七个问题,即要有正确的精品课程建设指导思想,要有明确的精品课程建设目标,要有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定位,要将研究型教学理念落实到“课程教学六要素”之中,要有科学和合理的整体架构,要处理好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关系,要解决好相应的管理机制问题。孙宏斌、孙元章等(2006)对清华大学本科专业课《电力系统分析》运用了课内研究型的授课方式(历史溯源法、类比教学法、故意出错法等)和课外自选研究专题的方式进行教学,强调“优化理论课程,强化实践环节”,形成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提出了系统化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提高了课程的通识性、研究性和趣味性,建成了高水平的电力系统数字化实验平台,并在多所大学推广应用;建成了《电力系统分析》国家级精品课程。阎绍泽,申永胜(2009)指出课程的教学质量取决于课程教学的六个基本要素:讲授、讨论、作业、实践、考核和教材,并运用于机械类精品课程的建设之中,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率和效果均有了显著提高,获得了一批重要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奖励。

其他高等院校也对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环境浸润”的教学思想、 “以问题为导向”、基于发现法和问题教学法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将研究型题目的设计与实现引入理论课课堂、研究型教学的“双主模式”等,对信息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3、武汉理工大学《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建设现状

《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是电子商务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典型的金融学与电子商务学科、管理学、信息科学的前沿进展交叉融合的创新课程,主要体现电子商务的“资金流”运动规律和知识体系,是推动电子商务发展最为活跃的热点领域之一。

武汉理工大学杨琦峰教授负责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目前已通过武汉理工大学校级精品课程考核,申请获得湖北省省级精品课,该课程教学队伍保持前沿研究的活力,以持续的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精品课程建设,将科研主攻方向和该门课程建设方向统一起来,以《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建设为载体,经历了“以教带研、以研促教、以研带本”实施阶段,实现科研成果向教研、教学成果的转化,形成“科研、教研与教学”的良好互动态势,在国内同类课程建设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一定优势。课程负责人带领团队在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在线支付)领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教育部社科基金2项,是该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持续支持较多的团队,得到了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在2010年2月被评为武汉理工大学精品课程,2011年度被评为湖北省高等院校省级精品课程。

《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建设一直面临着如何处理好三大关系:一是在教学内容方面,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的关系。二是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方法的改革;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做好与课程的整合。三是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上,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建设分析

1、《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第一,在教学效果方面,由于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授课教师素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因此高水平的教学效果往往过分依赖课程负责人。教研成果及教学资源集中在课程负责人手中,其可共享、可迁移、可移植和可推广性差,导致优秀的教研成果很难得到推广和延续,课程质量难以得到可持续发展。

第二,在教学内容方面,缺乏适应课程教学需求的立体化教材。教学内容陈旧是多数大学课程存在的共性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知识体系完备同时又能够与时俱进的教材。针对《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国内同类教材主要有“电子支付与结算”类和“网络金融”类。“电子支付与结算”类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周虹副教授(2009)主编的“电子支付与结算”;东北财经大学李洪心、马刚(2010)主编的“电子支付与结算”及李洪心(2010)主编的“网上支付与结算”;西南财大帅青红(2010)主编的“网上支付与电子银行”;李蔚田、杨雪、杨丽娜(2009)主编的“网络金融与电子支付”;祝凌曦(2010)主编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银行”。“网络金融”类主要有:陈进、崔金红(2010)主编的“电子金融服务”;张劲松(2010)主编的“网络金融”;岳意定、吴庆田、李明清(2010)的“网络金融”。已有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教材并不能涵盖系统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教材内容更新慢,教学内容不能体现当前课程领域的最新动态,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没有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的需求。教材的编写没有体现处处为使用者考虑、精益求精的原则,在教材内容取舍、结构布局、板式风格、配套资源等方面与国外优秀的立体化教材存在较大距离;教材辅助教学系统欠缺,与之配套的音频、视频等电子化教学资源不足。

第三,在教学方法方面,由于传统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授课方式过度依赖于纸质教材,教学方法单一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方式上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探究的过程,从而难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缺乏音频、视频等电子形式的教学资源,也导致教学方法的局限,难以将知识生动、立体的展现给学生。因此,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迫切需要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做好与课程的整合,为课程定制最合理的教学手段及配套的教育技术。

第四,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目前我国精品课程主要是针对评审的要求而建设,而评审的要求并不能直接的反应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评价、反馈机制不完善,缺乏一个长期有效的教学监管机制,优秀的课程在入选之后,会缺乏与教学的再次交互,在课程建设上停滞不前,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失去其原有的优势。

2、《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

第一,在教学效果方面,开发精品课程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的可共享、可迁移。开发《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配套试题库、案例库和网络资源链接指引,提供在线答疑、课程论坛和动态测试等辅助教学服务系统、数字化开发试验平台系统。

第二,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的知识体系重构,在保留教学内容中经典部分的前提下,进行知识体系重构,及时地将课程领域内最新最前沿的发展纳入到教学内容体系中来,将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及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及实验大纲,以解决课程教学的先进性和规范性问题,保证一流的教学内容。着重开发与课程配套的立体化教材,以纸质教材为纲领,以电子教材和演示教材为辅,开发适应该课程教学需求的一流的立体化教材。

第三,在教学方法方面,结合“Seminar”模式、“案例设计”和“问题溯源”等启发教学方式,提出 “科研、教研与教学”协同互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实现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辅以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力求改变传统教学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局面。

第四,精品课程建设是长期坚持的过程,要随着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而发展。因此,应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1、《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第一,实现《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研究型教学理念变革,将研究型教学理念落实在“课程教学的六要素”中。课程建设应与人才培养协调一致,课程内容上应涵盖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从而使学生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通识型知识结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具有科学的怀疑精神、批判态度。为此,必须形成课内的研究型授课方法、课外的自选研究专题、综合设计性实验等,针对理论课、实验课和实验平台三大方面加强课程的研究性。

第二,精品课程建设应以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为指导,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教学队伍”五个方面探讨《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建设,针对教育部精品课程的“五个一流”定位,从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等方面开展内涵建设。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少精宽新”,在教学方法上突出“研究型特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

第三,构建优质的精品课程资源库是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及教学改革的基础。强化科研、教研和教学一体化联动与协同发展,建成《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可共享、可迁移,将课程组在《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领域的科研优势转化为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课程资源优势和课程教学优势,建成“精品+特色”课程。

2、《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建设理念

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需要在先进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整体设计和持续建设的系统工程。将研究型教学理念落实到“课程教学六要素”之中,使课程建设能发生实质性变化。

所谓研究型教学理念,就是以素质教育为主,以培养卓越人才为核心,强调“四基”(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并重;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教学,使学生提高基本素质、夯实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提高基本技能;教学方法要由传统的“注入式知识教育”,转变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研究式素质教育”;授课方式要由“连续型细节式授课”,转变为“跳跃型平台式授课”;教学形式要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多形式的互动交流”;教学氛围要有浓烈的研究气氛。

根据《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特点,将研究型教学理念落实在“课程教学的六要素”上,即采用与研究型教学理念相适应的教材形式、授课方式、讨论形式、作业类型、实践训练和考核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鼓励并引导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新欲望和探索精神。

3、《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建设内涵

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将精品课程定位为“五个一流”,即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以“五个一流”为主要内容的“一流性”,成为精品课程最突出和最重要的特征。因此,以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为指导,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教学队伍”五个方面探讨《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建设,如图1所示。

(1)教学内容建设。在课程知识体系重构方面,应处理好先进性与规范性问题。力求使新的课程知识体系更加明晰,体现“少精宽新”的特点,并重点补充近十年来本专业的前沿科研成果。改革后的新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与国际一流大学看齐,在讲授深度和信息量上不逊色于著名的国际一流大学的本科课程。采用“分类梳理、模式匹配”在对课程中相对稳定的固化的教学内容,通过全面梳理现有的国内外教材和文献,归纳整理,在形成教材的基本资源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综述”和“项目驱动”方法获取前沿理论知识和实现前沿问题的探究。根据国家教指委关于《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类课程知识能力体系及其局限性分析,展开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知识能力体系研究,逐步进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教学大纲及实验大纲的重构。

(2)教学方法建设。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基于Seminar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和项目训练模式等典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采取以问题驱动的知识讲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自主归纳出知识、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驱动 “以研带本”模式,以项目/实验为依托,以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在项目/实验中提升本科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科研能力,使本科生掌握科研方法、培养科学素养。将“科学假说驱动法”、“综述研究法”、“科学查新法”、“演绎法”、“比较法”、“实证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导入《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教学研究,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性技能、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

(3)教材建设。立体化教材是指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以传统纸质教材为纲领,以学科课程为中心,辅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电子教材以及演示教材。

(4)教学管理建设。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检验,开展基于国家级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建设动态评价研究,指导项目研究成果的优化。建立项目研究成果的动态优化、更新与维护机制,促进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外创新训练项目的团队指导方案与激励机制。另外,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教室配备必要的教学软硬件,将教学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5)教学团队建设。在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方面,解决讲授高水平、高质量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效果过分依赖于课程负责人的局限性;解决成果的可共享、可迁移、可移植和可推广问题。同时应注重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和知识结构的整合。

4、《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资源库构建

教育部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和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构建优质的精品课程资源库是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及教学改革的基础。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示范性教学资源库,也促进了教师队伍、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的提高。因此,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资源库建设框架,如图2所示。

(1)案例库。根据前沿领域的科学问题,形成系列专题、案例用以支持“Seminar”模式,用以开展问题驱动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初步形成以下前沿研究专题:在线支付协同管理模式、在线支付服务体系、第三方在线支付模式、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无纸贸易在线支付集成、城市一卡通支付模式、校园一卡通支付结算模式等。

(2)项目库。依托课程组承担的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2项国家教育部项目,探索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教研成果的实施方案,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主创新项目、教育部国家级项目等的项目成果以及项目中引申、内涵的专题纳入项目库中。探索以项目为驱动,开展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案例库相比,项目库偏重于理论基础的创新研究,针对更高的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拔尖人才。

(3)教学资源库。进行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现有《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教学资源梳理与探究性方法匹配研究,构建课程的基本教学资源库。对相对稳定的固化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一是电子支付知识模块。如现代银行支付清算体系、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网上支付与结算、在线支付协同监管等;二是网络金融知识模块。如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等)进行全面梳理,采用“Seminar”模式、“案例设计”和“问题溯源”等启发教学方式进行整体考虑和系统设计。

(4)试题库。开发《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配套试题库和网络资源链接指引,相应的,还可以在精品课程网站提供在线答疑、课程论坛和动态测试等辅助网络教学服务系统。

(5)开放性实验平台。建成满足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数字化开放性实验式平台。首先通过理论知识在电子商务领域中应用的实训式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原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将创新的基础理论在前沿领域的应用形成小项目,以小组为单位,通过项目式实验训练学生应用支付的技术和原理开发小型支付系统,如低碳交易系统、未支付电子商务系统等等,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知识原理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所谓开放性,一是指实验内容是开放性的,学生在实验项目要求的框架内可以进行全程自主创新;二是指实验内容对于实验室资源的依赖性低,学生可以在课外时间进行调研、设计、编程开发,突破实验课学时的约束,使学生整个学期都能参与实验;三是指实验内容可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进行增删改,并可与其他高校实现实验资源共享。

(6)立体化教材。根据《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特点开发与研究型教学模式相匹配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教材,即立体化教材。它包括纸质教材、电子教材以及演示教材。纸质教材是以书面形式印刷的教材,除了包括传统纸质教材的内容之外,还包括其他模态的内容,如图画、图表等,以及对其他模态内容的提示,如在什么时候需要插入视频、音频,到什么地方(如精品课程网站对应模块的网站链接)才能找到这些内容等。电子教材是以电子形式出版的教材,可储存在光盘、移动硬盘等电子设备中。电子教材不仅包括纸质教材中的所有内容,还包括其他所有与其匹配的多模态学习材料,包括课件、电子教案和录音等,还可附有相关参考书目和相关网站的链接,甚至还可能包括练习答案等。演示教材是用PPT或者其他软件编写的教材,可直接在课堂上演示用于教学,或者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层次、特点对其进行适当修改后用于教学。演示教材应该是只提供给教师的,它不仅仅是电子教案,而且可以直接用于教学,所以它应该包括纸质和电子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及其解决的办法,也包括一些教学内容的链接和用于提高教学效果的多模态材料。其中电子教材和演示教材统称为数字化教材,置于精品课程网站上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课程建设向标准化、规范化和便利化发展。

四、总结

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精品课程建设,改变了过去以评估为主的精品课程建设,将精品课程建设定位为面向教学,旨在培养拔尖的创新型人才的课程建设,实现教研与科研的融合。将研究型教学理念引入《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的教学模式已在武汉理工大学培养了五届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本课程组正在开发《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的立体化教材,该教材已经列入了武汉理工大学规划教材。

通过将教学研究成果运用于武汉理工大学电子商务和相关专业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进一步力争将该课程建成能够体现先进教育理念的高质量的示范性课程;推动研究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营造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教学氛围,建成富有特色、辐射性强和影响力大的课程,促进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将研究型教学模式应用于精品课程的建设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本文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973095,71073122);教育部社科基金(07JA630028,08JA630064);武汉理工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武汉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在线支付协同管理模式及支付结算类相关课程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 毛雅娟、郑丽霞、钟惠霞:《公司理财》本科教学中研究型教学模式选择[J].财会通讯,2010(13).

[2] 李艳梅、冯婉玲: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本科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3(8).

[3] 孙宏斌、孙元章、陈永亭、姜齐荣、童陆园:优化理论课程 强化实践环节――电力系统本科专业课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6(4).

[4] 孙宏斌、孙元章、陈永亭、姜齐荣、童陆园:电力系统本科专业课的研究型教学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6(3).

[5] 阎绍泽、申永胜:研究型大学机械类精品课程教学的六个基本要素[J].中国大学教学,2009(9).

[6] 吴於人、于明章、鲍鸿吉、顾牡、毛骏健:踏踏实实创建现代探究型大学物理精品课程体系[J].物理与工程,2005(6).

[7] 门、崔永梅:“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以北京交通大学“会计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为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8] 王淑娟、齐明:通过电子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08(10).

[9] 蔡冬梅、刘丰文:开放式学习环境与研究型教学模式下基础化学精品课程建设探究[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8).

[10] 赵姝、杨晓露:精品课程探究型学习环境的构建及实现――以国家精品课程“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为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3).

[11] 邓杰、白解红、邓颖玲:“学习策略+自主学习”任务型网络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英语视听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例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0(2).

篇6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学习者;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1-0032-03

引言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体内容、以服务高校教师和学生为主要对象,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网络共享课程。2011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对精品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展示我国高校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二是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对已建的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拓展完善更新课程内容,建设一批资源共享课。[1]

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指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领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推动高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2]《教育部关于国家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课程资源的系统性、完整性为基本要求,以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为基本服务对象,最终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普及共享。[3]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主要内容及特征分析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精品视频公开课是教育部“十二五”期间建设的开放课程组成部分,也是“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继承和发展。对于精品资源共享课来说,“优质+共享”是其建设的灵魂和核心要素。那什么样的课程资源和课程形式对学习者来说是优质和具有吸引力的呢?首先,资源必须能够体现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科学技术、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课程资源如果不能反映最新、最先进的东西,那无疑会失去吸引力与生命力,教学内容与资源建设要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同步。其次,提供的资源必须是丰富的,能够覆盖课程所涉及的全部知识点与技能点。第三,资源的展现体现层次性,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具有弹性与张力。

课程资源只有充分实现共享,才能提高资源的可利用性,才有建设的意义。“共享”作为最基本的特征和要素,首先资源必须具有“针对性”,能够满足不同教师、不同学习者教与学的需求。告诉教师怎么教、教些什么,了解到国内一流高校的教学情况。告诉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必要的资源包括教学内容、组织方式、进度安排,教学课件等,同时还包括教学案例、作业习题、重难点问题解决方案以及各种辅助教学环境等,还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对资源进行详细的分类与组织,以满足不同需求的教师和学习者获取最适合自己的各类资源。还需要对资源进行有效的分类、组织和管理,让使用者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简单的方法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源。

本轮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包括基础资源和拓展资源两部分。基本资源是教学活动的必要资源与核心资源,直接体现和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拓展资源是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多应用于教学与学习的各环节,贯穿和支持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资源要求见表1。[4]

二、以应用为导向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本科院校来说,想在国家精品的项目中分一杯羹实属不易,因为只有少数课程可建成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应立足于应用与实践。我校于2006年7月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由27位教授领衔建设27门课程,其建设目标应是申报需要的应急之策。这些课程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上传课程资源,基本形成精品课程建设架构。但存在的不足也显而易见,例如课程资源量不足、缺少互动教学平台、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不明显等。

2008年我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定位开始转变,建设目标变成“为教学服务”。当年12月立项建设了21门校级精品课程,立项的通知中要求“每门课程建设互动教学平台,加强师生互动与交流”。经过1年多的建设,课程的网络资源初具规模,很多课程利用精品课程软件的师生互动功能在公告、答疑、讨论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实践。2010年4月对此次立项的校级精品课程进行了验收,“互动教学”作为重要验收指标。根据南京易学软件公司精品课程互动教学平台中的公告、答疑、作业等方面的数据统计情况(见表2),有10门课程通过本次验收,其中《遗传学》、《学前教育课程论》由于师生互动次数多,效果好,获得了优秀等次,而对于师生互动次数少,或缺乏互动教学平台的课程验收不予通过。

建设目标的转向,也为我校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2010年江苏省高校精品课程的遴选中,我校的《植物生理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生物学教学论》等3门课程成功入选省级精品课程,持续不断的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尽管我校在精品课程资源的丰富化与立体化、互动教学等方面存在不足,但这种目标转向无疑是正确的,只有将精品课程建设立足于教学服务功能的发挥,才可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2011年,我校全面推行完全学分制,制定了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教育任选课程是该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以“精品课程的应用导向为目标”建设通识教育任选课程,先后立项建设三批共49门通识课程。这49门课程在任课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布置作业、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提交作业,公告、答疑、师生互动教学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也日益高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前公共选修课学生混学分的现象,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定位与目标不谋而合。

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必须践行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倡导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以学习者为本,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服务。建设过程中要教会学习者如何学习、如何思考,使他们真正成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受益者,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与探索。

1.建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评价体系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服务对象发生了转变,从服务教师到服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服务对象的转变,是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对传统教学中教师中心和教师权威理念的革新,是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体现,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对大学精神的宣扬,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有学者提出精品课程的评价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察:首先,教师是否能够真正关注学习者,并有效地在讨论区组织讨论;其次是学生登录精品课程讨论区并真正参与到讨论的次数和频率(广度),教师是否能够对学生的讨论情况及时进行总结与评价(深度);最后是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满意度和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效果要以学习者评价为主体,要得到大多数学习者的认同与肯定,并让他们觉得颇有收获。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最终用户是学习者,一门课程是不是精品,最主要的是看学习者的满意度和参与度。每门精品资源共享课都要力争建设成为一门深受学习者欢迎的课程。[5]坚持以学习者受益为原则,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及评价的应有之义,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优劣”应主要看学习者是否最终受益。

2.构建“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教授模式

现代教育理念倡导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其参与度与主动性直接决定教育影响的作用与效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知识不是简单的传授与灌输,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的自我建构,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学习者应该处于中心地位。

大学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最重要的是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如何寻找信息、组织材料,怎样进一步延伸阅读,如何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找出答案。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主要利用网络实施教学,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本质的改变。教师从原来的教学信息、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咨询者和专家等多种角色。教师教学的地理空间发生了改变,由教室转移到网络上;教学形式、内容、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课堂讲授转变为线上讲解、答疑辅导、作业批改、讨论交流、考试管理等一系列的网上教学活动。视频教学录像要引导教师改变目前采用的40~50分钟的讲授性教学,尝试使用10~20分钟为片段组成的短小精悍的微课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要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和知识传授与能力并重的原则,将教学重点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倡导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将理论学习、模拟实践、集体辩论、小组讨论、个人演讲与答辩、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形式有机融合,发挥整体协同效应,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培养学习者在线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精品资源共享课要给教师提供理念、资源、方法上的借鉴和学习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要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优秀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提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与习惯。学习者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自主解决问题,探寻答案;通过讨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交流、学习、探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合作学习,可与教师、其他学者进行交流、探讨,最终培养学习者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澳大利亚学者泰勒教授通过长期对网上课程教学的跟踪研究表明:学生在网络上参与课程活动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其学业成绩,经常访问课程讨论区并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的成绩优于访问次数少的学生。[6]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帮助与服务,而作为此项工作的最大受益者――大学生来说,更应充分利用这些优秀的课程资源。一方面,利用网络平台学习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名师名课,高效地利用优秀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精品课程中所提倡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与理念,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角度都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本”。正如杜威所言:“教育科学的最终现实性,不在书本上,不在实验室,也不在讲授教育科学的教室中,而是在那些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们的心目中。”[7]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只有存在于每位学习者的心中,才能真正让学生受益,为教学服务,为社会服务,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从而逐渐完善其社会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高[2011]6号.

[2]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z].教高厅[2012]2号.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2011]8号.

[4]胡来林.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6):82.

[5]马俊.以学生受益为中心开展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89.

篇7

关键词: 精品课程建设 病理学实验 教学改革

近年来,各高校紧抓高等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以培养人才为目标,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改善办学条件,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果,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探索精神和高科学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学生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病理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课在病理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向医学生介绍疾病的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等方面的改变,揭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转归,所以实验教学的改革又是病理学教学改革中的重中之重。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和人才培养工程,教育部从2003年在全国各高校开展了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本文结合病理学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和发展需要,探讨病理学实验课的教学改革。

1.重视病理实验课的师资人才培养,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双主体”观念,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应重视教学的个性化、丰富性和多样性,重视学生情感、态度、认知和个性的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教师仅仅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和“学习动机的培育者”[1]。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首先是有具有知识、经验、人格、理念的高素质师资,同时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2]。病理实验课相对理论课形式多样,内容较为灵活,针对病理学实验课以形态学观察为主,又与临床知识紧密相联,因此要求必须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师资。

我院对新分配来的青年教师进行系统培养,要求他们在5―7年内获得博士学位。加强岗前培训及继续教育,新分配来的青年教师必须从事临床病理工作,为病理学教学打下坚实的临床基础。同时还要参加岗前培训与考核,完成教学培养性讲课,然后才能从事教学工作。我院还加强中青年教师的英语、计算机、普通话与现代教育理论等方面的培训,选送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进行本专业培训。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后继有人,青年教师是我院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后备军,也是主体,直接关系到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丰富病理实验课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实验教学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二是教学进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课程安排,基本上是理论课上讲什么,实验课就看什么。仅仅开设基本技能训练和常规的验证性实验,对学生学习中创造性思维和开拓创新能力的激发是远远不够的,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够的。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病理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应该以强调针对性和适用性为主。在病理学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加入大量的临床病例与案例,可以使学生观察到的形态学的知识有相应的病例可依,有相应的临床背景,而不是孤立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增强其课堂上的记忆能力。根据理论课内容制订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的实验讲授提纲,既可以对理论知识进行复习,加深印象,达到实验课的目的,又可以帮学生理清思路,使实验内容不至于太凌乱。实验课内容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与对比,往往可起到承前启后、举一反三的作用。实验课不仅仅是理论课的简单重复,也不仅仅只是观察切片和标本,更重要的是将肉眼所看见的实际和课本上的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3]。兴趣是个体对特定的事物、活动与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提高学生对病理实验课的兴趣是提高其学习效果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

3.病理实验课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病理实验课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是先对理论课内容进行回顾复习,然后进行大体标本和切片的观察,最后让学生对切片进行绘图而结束一堂课的内容。几乎每次课的安排都是遵循上述的这种方式,不能较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要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对病理实验课的兴趣。

(1)借助精品课程平台,拓展、开放病理实验课的教学方法。首先,美化病理教学中的语言艺术,促进师生交流,教学中善于选择和使用富有审美价值的语言,创造出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和风格,能使学生爱听、乐听,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能提高教学效率、节省教学时间、减轻学生的负担。其次,提倡病理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每次的教学模式都不完全一样,每次课的内容都由一个合适的临床病例引入并分析解决问题。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案例,展示病情,引导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将抽象的知识传授转化为学生自主认知的过程。

根据课程与课时需要、学习对象和教学目的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抓住形态学科特点,将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集于一体,两者融会贯通于一条形态结构主线上,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教学。更重要的是在教学方法上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性,培养其创新精神。

(2)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给学生多感官的综合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目前我院实验课应用多媒体主要是给学生展示大量的大体图片和切片图片,首先是给学生一个形态学的印象,在观察实物的时候就更能直观形象地认识病变。我多媒体的应用现在基本上可以达到100%,提高多媒体课件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利用多媒体可以大大提高实验课堂的教学效果[4]。我院开发适用于病理学实验教学的“图谱型”网络教学课件,建设基于局域网环境的病理学实验考试试题库和教学问卷反馈系统,由此基本上形成了全面涵盖实验教学各个层面的教学软件系统,为开展以多媒体网络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的病理学实验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5]。

(3)把科研的相关内容引入实验课的教学过程,针对某些疾病向学生介绍发展前沿及最新研究现状,并将相关的科研技术引入实验课中。比如HE切片制作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PCR及FISH技术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病理学的兴趣,不仅使学生对理论课上讲述的内容印象深刻,而且扩大了学生的视野。目前,我院开展的病理学实践教学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之中,并且参与一些基础性的科研项目,不仅使大批学生成为学校发展的生力军,而且学生自身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构建起临床、科研、教学一体化的学科发展模式。

4.适用于实验课的一流教材和实验课管理方式

病理实验课的教材应集视听于一体,宏观与微观于一体,充分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兴趣。病理实验教材不仅要有相应的理论说明,包括大体标本及病理切片的说明,而且要加入案例分析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实验课的教材中还要加入相关问题的提问,引起学生思考。病理学实验室中有三种最重要的东西:显微镜、病理切片和大体标本。所以为了能更好地配合理论课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要从显微镜、病理切片与大体标本这三个方面加强实验课硬件的管理。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形象、直观的病理标本与HE切片是不可替代的教具,是重要的直接知识的载体。显微镜是我们进行微观观察的最重要的工具,由于上课的学生比较多,教会学生正确、准确地使用显微镜,以及在显微镜下正确观察一个病理变化,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落实到位的问题。我们还应开展横向比较,积极改进标本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随着教学大体标本数量和种类的增加,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背书,更是通过对各种大体标本的形态比较、观察,以及利用电子资料进行拓展学习,将书本知识与标本实际相结合,达到了理想的教学目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我们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明确职责,努力建设,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挖掘自身潜力,结合精品课程建设的精髓,努力促进病理实验教学改革,确保病理实验课的质量稳步提高,为学生的后期临床知识的学习,以及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系统工程,我们必须立足现实,从战略的思想高度,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把着眼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上,努力把病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刘力华.适应现代医学改革,优化病理教学创新[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

[2]张静,乔庆,李青,程虹,黄高.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J].西北医学教育,2008,10,16,(5).

[3]何全斌.提高病理学实验教学质量初探[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

篇8

关键词 茶事服务与管理;精品课程;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278-01

课程建设是任何一个层次的教学工作者都十分关注的内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该《意见》指出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提升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的契合度,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改革及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和重点。

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为主,精品课程的建设必须围绕该目的,体现专业性、实践性、职业性的社会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需要课程建设者通过长期实践和积累,建设具有“一流教学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等特色的示范性课程[2]。本文以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建设为例,探索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内容建设和教学组织形式实践。

1 课程内容理论构成――重基础、宽知识、适理论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是旅游、交通、餐饮服务专业高职院校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交通运输服务、旅游管理、导游等专业而设置,也可作为校级公选课设置,不H是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职业人才的需要,也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起着积极作用。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涉及历史、民俗、文学、艺术、经济、医药养生等诸多领域,具有历史性、社会性、服务性等特点。在“重视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强素质教育”的办学思路指导下,高职院校的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应偏重实践、以培养能力为主,这也是促进高职院校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要求[2],与高职院校“宽知识、重实践”的能力培养目标相适应[3]。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2个部分,理论课程包括茶叶基础知识模块、茶艺模块、茶事服务模块、茶文化模块四大模块;实践内容包括茶园参观、茶艺礼仪、绿茶茶艺、红茶茶艺、乌龙茶茶艺、花茶茶艺和黑茶茶艺8个部分内容。教学内容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职业教育、茶馆参观等有机地融为一体。

2 教学内容实践构成――养素质、强能力、重实践

2.1 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形式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能力目标,制定适宜的课程教学大纲,再结合课程特点制订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茶事服务与管理教学内容组织形式采取课堂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其课程课时分配为理论授课32学时,实践教学32学时(表1)。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的组织形式,力求完整地、深入浅出地传授茶文化及茶事服务基础知识,同时有利于不断夯实丰富教学内容,提高知识的针对性、实践性和服务性[4]。茶事服务与管理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形式除传统讲授法之外,探索采取课堂小讲座、小组竞赛、小组讨论、慕课、情景教学等多种形式,并辅以作业、课外阅读、调查等形式。比如:①在教学“少数民族茶俗礼仪”中,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不同民族的茶俗礼仪,在课堂上分享,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学习效果。②举办“中国的茶文化”“日本茶道文化”“中国茶馆文化及发展”等课堂小讲座,辅助以现场表演示范,让学生感受别样的学习体验。③采用慕课的方式教授重要知识点,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和巩固。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名优绿茶介绍”“茶艺表演流程”“茶点搭配”课件制作比赛活动等,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巩固知识。⑤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超市出售的产业产品,并将产品分类,以小组形式介绍其特点,模拟与客人介绍茶叶的场景。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其根本都是从学生的思想需要、心理动态、学习习惯出发,因势利导地采用适当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茶艺、茶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以及服务他人的能力。

2.2 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形式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具体做法包括以下2个方面。一是实践练习。按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在茶艺实训室进行4个茶艺表演专题的教学和训练,同时鼓励学生课后自己练习;以小组为单位互助练习,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参观教学。集中安排学生到茶园、茶馆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学习,认识了解茶树的形态特征、了解茶馆服务内容和经营形式。以便学生了解茶文化相关的丰富文化内涵,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实践基础。

模块化的教学内容结合多样的实践组织形式有利于师生的沟通交流,激发学生学习茶叶知识、茶艺技能等的热情,帮助他们提升动手能力、表演能力、服务能力,从而使教师从一个讲授者、解惑者转化为一个参与者、协调者的角色。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充分反映精品课程建设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及探究学习能力的特色。

3 结语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统计发现,目前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已达5 638门,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建设一门优质的精品课程需要从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及课堂组织的灵活性、趣味性等方面着力,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5]。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新颖性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内容的模块化。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教学主线,然后在此主线上具体展开其他各部分内容是建设精品课程的主要路线;二是实践课程灵活多样。本课程实践以参观学习和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寓教于乐,营造一个充实、多样、愉悦的学习环境。在实践的过程中,在学生学习技能的同时,教师应能总结学生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在日后的教学中提前引导,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

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课程建设者们不断总结和积累教学资料和教学经验,同时改进教学内容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想。

4 参考文献

[1] 闫晓红.高职院校综合英语课程群建设研究[J].高教学刊,2017(5):137-138.

[2] 刘德华,刘志森.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与问题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6-9.

[3] 白俊奎.浅谈《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47-49.

篇9

〔关键词〕大规模网上开放课程(MOOCs);精品课程;开放课程(OCW);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1-0151-032003年4月8日,《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开启了我国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进程。在学习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10年的实践,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的国家精品课程就有4000余门,[1] 还有众多省级校级精品课程。但这些资源目前并没有得到良好充分的利用,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图书馆理应发挥自己的优势,担起这一重任,大力推广MOOCs(大规模网上开放课程)这一学习新模式,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1MOOCs是种新型的网络教育模式

1.1MOOCs的涵义

MOOCs是Massive(大规模的)、Open(开放的)、Online(在线的)、Courses(课程)4个词的缩写,指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是近几年由布赖恩·亚历山大(Bryan Alexander)和戴夫·科米尔(Dave Cormier)提出的新术语。最早在2008年由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和斯蒂芬·唐尼斯(Stephen Downes)应用于开设的《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和连接的知识》课程。[2]它是开放课程(Open Course Ware(OCW))和网络学习(E-Learning)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产物,是通过新技术来实现知识学习,知识交换的新兴学习方式。

1.2MOOCs的结构特征

1.2.1MOOCs的结构

MOOCs的结构如图1所示,由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以下组成要素:

(1)学习者:任何人无论校内校外只要通过注册登记(USER REGISTRATION)就能参与课程的学习;参与学习者与学习者间,学习者与专家间的交流互动。

(2)讨论小组:学习者可在Google groups,YouTube,Facebook 等中加入与自己兴趣相同的人的学习活动小组。

(3)导师/专家/协调员:在课程学习期间,请特定专业领域的导师一起参与,也充当协调员的作用,提出主题,引导方向,帮助学员更好的提高学习质量。

(4)大规模的开放课程网站:相当于Documentation,资料汇编,汇聚了尽可能多门的精品课程,开放课程,课程内容生动,不是国内几年前的大多是几页简单的PPT的情况。需要配备 SSP等适合的多媒体播放器,保证播放流畅。

(5)同时利用各种社交媒体工具:如导师用维基百科(wiki)建立教学大纲;学习者用社会化书签 (如delicious)在网页上分享资源;每个人都可以用微博(Meager)快速交换信息资源和想法;在虚拟教室 (如Elluminate)进行同步会议,学习者直接互动。

(6)信息推送工具:把自己变成实时信息接收端,一旦有信息更新,第一时间接收到。现在主要用的是基于Web 2.0 的五种典型性信息推送工具:RSS订阅,微薄,Twitter,QQ邮箱的广播,SNS网站“新鲜事”。

1.2.2MOOCs的特征

呈网状结构的MOOCs模式具有一些新的特征:

(1)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构建的学习新模式

关联主义理论的核心理念是个人的知识通过网络传达给其它个人和机构,反过来各个人与机构又反馈给个人,提供个人的继续学习。这种知识的循环发展使学习者通过他们所建立的连接在各自的领域保持不落伍。[4]MOOCs就是基于这个理念的学习模式。因此也被直接称之为关联主义的MOOCs。

(2)教育资源均等化

任何人只要在网站注册就可以听课,参与讨论,知识分享,参考别人的意见和成果,人人都可享受名校师资,不受城市农村学生的区分,不受外校学生无权听课的限制。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免费共享。

(3)高度自主性学习

学习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对学习者的自我调节能力要求很高。学习者需要对繁多的信息去粗取精。也全靠自觉自愿的学习,无人监督检查,考试测验。

(4)全面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

从网站建设到注册身份,再到利用社交媒体工具实时的交流和互动,构建学习知识,鼓励分享,协作,头脑风暴。是种全面依赖互联网的学习方式。

2国内MOOCs推广的研究现状与国外存在很大差距2.1国外关于MOOCs推广的研究

近两年在国外,以美国为主导,MOOCs受到教育机构的重点研究和投入,引领了教育方式的大变革。

(1)在竞争机制中免费发展。2011年出现了赢利性机构建设的但现阶段不以营利为目的的MOOCs推广“Udacity”、“Coursera”项目,2012年麻省理工(MIT),哈佛大学(Harvard)等名校为防止资源过度商业化创建“edX”课程平台。只有有竞争才有发展,才能为了争夺用户群体扩大影响力将免费进行到底。

(2)走校际合作路线,名校联手共建共享才能有更大发展。名校掌握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有大批的教授专家学者,也有最主要的受众群体学生。现阶段“Coursera“与4所大学进行合作,也将开始大规模合作扩展。麻省理工(MIT),哈佛大学(Harvard)的“edX"课程平台就是名校合办形式的,现在很多的高等教育学府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也加入了进来。[5]只有“Udacity”是独立运作。从学员注册量来看,“Udacity”的学员是远远少于其它二者的,与其资源量的不够丰富应该有直接关系。

(3)具体学科具体分析,在争议中发展。现阶段,MOOCs平台推广以计算机科学、工程力学等技术领域的课程为主,效果也得到了肯定,但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艺术领域的效果上还有一些的质疑和反对声。比如语言的确在课堂的大交流环境中学习效果更好。我们理应看到好的一面也看到坏的一面并提出弥补的方法。如对MOOCs推广后与老师面对面沟通交流减少的事实情况的学生人数在增加,可以通过在线上增加更多的教师和设立网上讨论小组等来弥补。[6]

(4)目前仅与高等教育紧密结合,忽视了启蒙教育,初级教育阶段的学习者也需要这一好的学习模式,研究没有涉及更多的社会群体,服务的学习者群体具有局限性。争议也集中出现在将来是否会取代高等教育常规教学。但这种现象应该是暂时的,在初期只能顾及到点,然后才能更好的扩大到面。

2.2国内关于MOOCs推广的研究

国内,受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在全球启动开放课程(Open Course Ware(OCW))项目的启发,2003年我国开始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也对MOOCs提出了进一步的规划: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对已经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建设一批资源共享课。完善和优化课程共享系统,大幅度提高资源共享服务能力。[7]

通过使用中国期刊网,以“精品课程”为题名,以2001(1月1日)-2012年(10月15日)为时间段,共检索出5950篇文献,从中可以看出近十二年我国精品课程的研究现状。从这5950篇文献题名来看,有近一半的文献内容都在研究具体某一学科的精品课程如何建设,剩下的也大多围绕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谈如何解决;建设精品课程的作用意义;精品课程网站如何建设等前期的建设问题。经过10年的建设,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的课程中心已汇集本科课程14 348门, 高职课程5 924门[2012-10-15]。更有资源中心无数的共建共享资源库:教学录像,教学课件,案例等等。可见我们国内的科研教学人员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和较高的建设水平。我们不缺建设,不缺资源,不缺技术。我们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初期的资源建设阶段。如此多的资源如何推广和利用理应成为精品课程的重点研究领域,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国内的MOOCs推广已经起步,但仍然停留在较浅的层次。在5 950篇文献中,有关精品课程的推广和应用只有3篇文献,浅显的谈及到MOOCs模式的构建应协调几个关系;个案研究《学习科学》的推广主要是指的早期的利用办培训班和讨论会的平面媒介推广形式,与MOOCs其实是不同概念。[8,9]其中秦丽娟的《国家精品课程推广与应用调查报告》中也指出了推广难的部分原因:获取障碍;半数以上学生不了解;仅被教学者作为参考资源。[10]

这三篇文章分别发表于2007年、2009年、2010年,互联网技术,人的学习理念日新月异,距离现在时间上已经比较久远,文章研究的推广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形式,2011年和2012年又是国外MOOCs推广高速发展的两年,但并没有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造成了现在研究上的空白和巨大差距。值得肯定的是在这些文章中也提出了校际合作,共建共享的理念。这是推广和应用MOOCs的前提。

因此,与国外相比,我们在MOOCs推广领域还有很大的距离,但国外的探索尝试也为我们日后的发展起到了借鉴的作用,汲取优点避免缺点,少走弯路更快更好的赶上。

3图书馆应致力于MOOCs推广

从MOOCs模式来讲:MOOCs具有显著的优越性,相比较传统的互联网教育模式有了很大的改进。过去的网上学习资源多是几张简单的课程提纲的PPT,只有声音没有画面,网页视频打不开,视频播放不清晰不顺畅等情况。现在网速流量加快,摄影摄像播放器技术水准提高很多,技术条件上已经成熟。一根网线一台电脑的物质基础也逐渐大众化。精品课程平台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注释翻译,动画,图示图片都充分应用,效果生动形象,吸引人。图书馆是个教辅机构,有建立各种数据库,一站式检索平台,提供二次三次文献的经验,应该帮助教育工作者把这些加以资源整理,以方便读者的平台方式提供应用,避免资源浪费,节省学习者选择的时间。

从图书馆本身来讲:在关于精品课程的研究方面仅有79篇文献(2012-10-15在中国期刊网中以主题“图书馆”和“精品课程”检索得出)。从文献的内容来看,图书馆在精品课程的研究上主要出发点还是图书馆如何为精品课程建设服务,落脚点也集中在课程的建设上,没有开展MOOCs推广的研究。但现阶段图书馆的研究也热衷于各种知识服务共建共享平台的建设,各种数字图书馆联盟的构想和建设,各学科领域精品课程导航资源库的建设之类的领域,可见分散的大量的精品课程,开放课程的资源也逐步在得到了整合的过程中,免费的共建共享资源的理念已经根深蒂固。资源建设上整合完善后,下一阶段面临提上日程的肯定是面向读者如何进行MOOCs的推广的课题。

面对费尽广大教育工作者心血创建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广泛利用,让人心疼的现实状况,近年聚集了研究生以上学历有其它学科背景的高学历人才力量的图书馆也理应担负起改变这一现状的责任。他们的知识储备和技术条件水准也有能力致力于MOOCs推广的工作;图书馆具有广泛的知识受众群体,这个群体对知识有渴求,对新鲜事物具有良好的接纳力和适应能力,推广运用更为方便;图书馆又有各地区,国家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基础存在,借鉴美国MOOCs推广模式,走校际合作的发展道路对其轻车熟路。因此,图书馆应该成为MOOCs推广的领头羊。

从学习者来讲:图书馆推广符合MOOCs时代特征。最近,“微薄时代,浅阅读盛行,我们如何深阅读”的话题引起了学者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它说明了一种现象:依赖网络学习的群体越来越大。网课族,网阅读成为一种常态的现象。它随时随地学习的便捷性便利了我们的生活。MOOCs更推倒了大学的篱墙,免费共享全球名校资源,缩小了国家、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不出国门也能“留学”,也是推广终生教育、远程教育的最好方式。MOOCs是种优化的知识学习方式。但按照国内的教育制度,这种网络学习没有学分,不受重视,因而很难发展起来。图书馆应该致力于这种学习模式的推广,为国内教育与国际接轨发挥自己的功用。

总之,图书馆推广MOOCs模式无论对改变被边缘化的地位,扩展服务功能,还是对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对学习者接收知识都大有作用。图书馆也具备推广的条件和能力。

4建议

简而言之,今后图书馆可以率先主导MOOCs的推广。第一步,资源聚合,共建共享。众多数字图书馆联盟应该发挥效用,分工协作,根据所在地区搜集其地方各级精品课程,各个学校精品课程,然后汇总,分专业建立起数据库。笔者所在的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图书馆就尝试建立了财务管理专业资源导航库(http:∥/jpkcdh/index.asp),版块有精品课程导航、教学参考书目、专业必读书目、本馆所有核心期刊目录、本馆所有电子资源、常用工具书、学术网站、文献采购建议、留言板、基本聚合了本专业所有的资源。第二步,发挥图书馆技术部门作用,进一步扩展网站功能,引入社交媒体工具,信息推送工具等,使学习者能在网站上边学习边互动交流。其实众多图书馆对维基,RSS推送等技术早已运用自如。最后,待到这种学习方式在资源整合上、技术上都成熟的时候,在课程最后增加考试测验功能,教育部门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承认学分,使MOOCs逐渐成为大众的主流的学习方式,使我国教育真正实现均等化。

参考文献

[1]国家精品课程网站.http:∥,2012-10-15.

[2]MOOC[DB/OL].http:∥/wiki/Massive_open_online_course,2012-10-15.

[3]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2012,(3):31-36.

[4]George Siemens.李萍译.关联主义:数字时代的一种学习理论[J].全球教育展望,2005,(8):9-13.

[5]郭英剑.网络大学时代已经到来[N].科学时报,2012-08-29(B3).

[6]VOA.Education Report-Another Look at 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s,2012-03-29.

[7]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2011-07-01.

[8]秦丽娟.国家精品课程推广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3):50-54.

篇10

关键词:新形态教材;立体化;电工电子;信息技术;

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作为OER(OpenEducationalResource)的最新发展形式,自2008 年被提出以来,引起了国内外众多高等教育机构、商业资本、互联网公司的极大兴趣,在2012 年迎来了爆炸式的发展,为全球开放教育模式带来了新的曙光[1 ~2 ]。而翻转课堂(FlippedClassModel)最早运用于美国,研究学者认为,翻转课堂就是把传统课堂上课程知识讲授的过程移到课外,充分利用课上时间来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3 ]。教育部在2003 年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 ]1 号文件),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正式启动,意图建设一批示范课程[4 ]。2011 年,教育部在多年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基础上颁发《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 ]8 号文件),启动了第二轮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目的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普及和共享,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5 ]。由此,MOOC的出现,为我国未来开放课程的建设提供有利的资源和平台,也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做出了铺垫。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电工学”是在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资源共享课程基础上规划建设的,于2017 年6 月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是为该校三个非电类学科下的20 多个专业在校生以及全国非电类专业学生而开设,是这些专业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所必需的课程。同年“电工学”课程被中国大学MOOC评为奖学金课程,并获得2017 年度中国大学MOOC“新锐奖”。2018 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电工电子课程教学,在“电工学”教学和实验改革方面与时俱进大胆尝试,提高了教学效果,深受教师和学生好评,并于2014 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构建电工电子基础课程研究性教学体系,强化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 背景和意义

翻转课堂改革了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学习渠道单一的状况;有助于实现自主式、探究式和协作式的学习方式;解决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学时少、内容多、问题难于理解、讨论互动少等系列问题。线上线下翻转课堂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使教学不受时空限制,有助于教师建立多元化教学,使学生们可以自由学、重复学、互学、群学。图1 为新兴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示意图。图1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示意图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使电工电子课程既有理论知识的讲授,又有实战技能的培养,教师和学生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采用理论与实验相合的方式进行,主要有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线下交流、实验等多种形式,如图2 所示。

2 立体化新形态教材的建设

课程教学是高校大学生电工电子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要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理工科大学生教育中的作用,教材建设是课程教学的重要保证。伴随着以学生为中心混合式教学的展开,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工电子的教学成果之一―――教材的编写不再拘泥于传统纸质书,而是与时俱进,紧跟国家精品课、国家级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伴随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技术,编写出多本新型态教材,不仅让本校学生获益,更为全国高校电工电子教学作出积极贡献,让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获得了更优质的教学资源、更好的学习效果,更高的学习效率。主要成果列举如下:(1)2005 年国家精品课“电工学”。(2)2013 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电工电子实验系列课程”,面向全校电气、电子、控制、信息等电类与机械、材料、能源等非电类共计43 个相关专业,3000 多名学生开设的实验课程,该本课程既包括基础型验证实验、设计型实验,又包括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实验。大学MOOC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电工学”于2017 年6 月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累计开课5 次,学习人数达7 万人,是非电类学科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所必需的课程。2017 年被中国大学MOOC评为奖学金课程,2018 年获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iCourse课程教材,高等学校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成果―――电工电子实验系列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电子技术实验教程廉玉欣主编电路实验教程刘东梅主编电工学实验教程王宇红主编电工电子EDA实践教程李琰主编高级电子学创新实验教程王猛主编下面以《电路与电子技术(第二版)》新形态教材为例介绍新形态教材的特点[6 ]。在这本变“鲜活”的书中,可以看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工电子课程如何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体验式授课。线上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大量关联视频和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线上学习资源包括视频、PPT课件、重点难点、测试题、作业题、讨论题。首先打开这本第一页就有“与本书配套的数字课程资源使用说明页”,从中可以看到本书配套数字资源网站,用户注册后输入封底的密码,方可登录如图3 所示,学生可以到网站下载、观看与本书相关的教学资源,也可直接扫描书中二维码观看相关教学视频,如图4 所示。扫描二维码后读者会发现:书中的视频不是简单的把传统50 分钟课堂的内容,划分成几个6-15 钟的短视频内容,更多的是对教学内容重新构建,优化设计,既保证了每个知识点的独立性,又兼顾到前后内容的关联性和整体内容的系统性和风格的一致性。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们线下自学能力,同时吴建强教授作为国家级教学名师,还可以让学生们一睹名师讲课风采和魅力。

3 立体化新形态教材的特点

新形态教材是一本变“鲜活”的书,承载了更多教学内容,基于以上对它的介绍和特色分析,可以看出新形态教材的编写对教师要求更高。为此,构建高校体验式电工电子立体化教材体系定位需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1)强化前沿性与先进性;(2)注重应用性与实践性;(3)立足立体化与系列化;(4)基于线上线下开展混合式教学。基于新型态教材的特点,本套电工电子立体化新形态教材建构的主要特色是:(1)在内容编排和体系设计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创新重构,大量增加了前沿性和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既注重学科理论知识的内在逻辑,又大量涉及了电工电子教学的实务与经验。(2)对教材的展现形式进行设计。根据教师备课教学需求出发,注重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逻辑地将相关教学备课资源进行系统编排,帮助授课老师快速找到课程所需的理论知识、方法实务和间接经验信息,提供教师对各课程模块的教学设计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课堂引入、课堂案例、课堂测试、课堂讨论、课堂演练、实验实践、课堂视频、课后作业和课外实践等资料,以互联网为依托,图文声像全方位对学生感官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书中设置边栏,用于编排二维码,为体验式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为授课教师方便、快捷、灵活地备课教学提供最直接的帮助,极大地提升了课程的授课效果。(3)纸质教材与数字课程建设紧密结合,依托高教社的在线学习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集课内外于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多媒体课件、案例集、阅读材料、网络资源链接指引、实训指导以及学生实践成果平台等。将传统教材与辅助数字化资源集成于一体,在拓展教学内容,促进了学生主动性学习和训练方面起到很好的效果。动静结合,纸质教材变得生动有趣。纸质教材中将教师讲课视频、动画、彩色图片制作成二维码供学生扫描观看,让原本静态的书变得“鲜活”。

篇11

一、SPOC和MOOC特征及其影响

自新世纪以来,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的兴起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而我国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在线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爱课程、清华学堂在线和网易视频公开课等“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即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相对公共基础课程而言,一直处于落后和迟滞阶段。目前关于环境科学和工程方面的国家精品课程和网易视频公开课的课程数量均很少。一般认为SPOC由福克斯教授最早使用,其面对的学生规模小,一般为几十人至几百人,且对学生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才能被纳入SPOC课程(如众多的校内网络教学平台和各类精品课程等),不是任何学生均可浏览和进行在线学习。随着我国众多学校内部的网络教学平台、国家精品课程、爱课程、清华学堂在线、网易视频公开课等开放课件(OCW,OpenCourseWare)或开放教育资源(OER,OpenEducationalRe-sources)的不断发展,MOOC应运而生,国内外MOOC联盟及平台已形成,正在推动MOOC快速崛起。而MOOC是互联网上一种新的开放教育资源,是全球高校精品实体课程和面向社会的开放式大规模的网络课程,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包括教学视频、课程公告、课程大纲、评价方式、延伸阅读、课后作业、讨论区、结业考核等模块,实体课程所具备的要素在MOOC中均能完整呈现。具有大规模、免费开放、高端、在线开放、社会性和自组织等特点,最终课程考试合格能够获得认证证书。斯坦福校长JoneHennessy将MOOC比作教育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在全球范围内有数百万人注册参与了各类MOOC教育系统。目前有22个国家和地区94所大学(组织)加入了Coursera()。我国高校也积极响应MOOC浪潮。教育部高度重视MOOC,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与复旦大学加盟了Coursera,我国一些重点大学正在利用MOOC方式进行教学方法改革。MOOC给全球范围的教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MOOC能帮助各国大规模学生自由获得世界范围的优质课程资源和接受在线教育;在教学与学习方式上,MOOC促进了全新的教学模式———“翻转式课堂”(FlippedClassModel)与“小型私有在线课程”(SPOC)的发展。MOOC将带来全球范围的多元化大学教育竞争格局的变化“,大学中有MOOC,MOOC中有大学”交相辉映,对全球范围的大学教育带来广泛和深远的辐射与影响。同时MOOC给高等教育带来巨大机遇,引起全球优质教育资源重组,促进全球范围开放课程资源的整合和精品共享课建设等。

二、国内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MOOC课程必要性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课是目前国际上MOOC平台上占专业课程比例极少的课程系列,MOOC对于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影响很大。因此,我国具有环境科学和工程专业的高校均应重视和发展环境科学与工程MOOC课程建设,尤其是国内一些著名的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更应走在MOOC建设的前沿。其必要性主要体现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水平提升,学生需求更多的学习资源与机会选择、学习方法改进与主动学习能力提升,不同层次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水平差距的缩小,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优质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促进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的国际化等。

三、我国高校环境学科与工程专业MOOC建设的对策

(一)我国高校MOOC建设的基本对策

1.对于普通高校,应正确认识MOOC和应对MOOC面临的挑战:国内普通高校的硬件环境是否达到并满足要求;软件环境是否形成;正确处理MOOC与校内课程的关系、MOOC课程设计应做到学校统一设计、统一计划和统一部署;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和大学视频公开课为基础,根据各自学校的实际,有计划、分步实施MOOC,创建自己的MOOC品牌课程。

2.借助MOOC进行混合实践教学:通过线上学习与课堂教学结合,实现混合教学,充分利用MOOC资源进行翻转课堂实践教学,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3.借鉴MOOC全面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要求每位教师通过学习1~2门国内外MOOC课程体验MOOC教学的理念、新方法与过程,提高教师适应MOOC环境的教学能力;同时了解最新研究领域、方法和技术,拓宽专业视野,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4.国内外联盟:积极建立我国MOOC课程联盟,促进部分高水平大学加入国际MOOC联盟、共享国际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

(二)我国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MOOC建设的重点对策

1.建立我国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MOOC的特色与优势:面向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知识体系,利用国内外MOOC课程优势资源打造一整套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MOOC课程及教学体系。

2.MOOC的线上和线下混合实践教学模式: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理学和工学学科。应积极探讨环境科学与工程MOOC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实践教学模式,把知识和能力的教育落到实处。

3.利用MOOC联盟或教指委的权威性,推行环境科学与工程MOOC课程评价、认证与推荐工作,保证质量规范和提高MOOC课程质量。

4.推动建立与发展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MOOC各类课程社群,利于师生通过MOOC的互动和交流。

篇12

关键词: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南车大学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0-0000-02

1 引言

“数字化校园”是以校园网为背景而建构的集教学、管理、娱乐为一体的新型数字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将现实校园的各项资源数字化,形成的一个数字空间,使现实的校园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

2 学校基本情况

笔者单位是一所职业技术学校,2003年被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确立为首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04年被教育部等六部委确立为“国家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是一所省部(铁道部)属全日制国家级重点学校。现有在校生2000余名,教职工250余名。经过前期的建设,笔者学校在校园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建成了比较完善的校园网基础设施,开发了部分管理信息系统,积累了一定量的数字化资源。

另一方面,南车集团所属的南车大学也建在本校,即将建立新的办公大楼和培训大楼。这也对学校的数字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3 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信息技术背景下学校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是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特别是数字化环境建设实现了教学、德育、科研、管理及服务手段的现代化,促进了人才培养观念和教育理念的深刻变化。对学校来说,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将促使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办出学校的时代特色;这极大地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改善了我校师生的教学、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推进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步伐。

但是,目前我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在很多方面还存在差距,如校园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则和统一应用平台,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够规范等等。这与我校今后的发展目标不相适应。

4 校园信息化建设可行性

4.1 计算机网络系统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数字校园的核心,校内主要的管理系统及信息的处理都是由计算机网络来进行。目前笔者学校已经完成此系统的部分建设。但随着学校的发展,南车大学的建立对网络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笔者根据实际的情况做了如下的设想:校园网络要结合规划中的新校区独特的建筑,利用先进的建筑综合布线技术构架安全、可靠、便捷的计算机信息传输线路,要做的光纤通到所有楼层。尽量采用单模为主,这样可以满足今后建筑功能变化带来的系统迁徙的便利性。服务器等设备的选项要结合学校的需求适度超前。网络系统覆盖全校管理机构和教学机构以及师生生活区,满足教学、管理和生活服务三个不同层次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和知识方面获得和处理。

4.2 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

(1)数字图书馆系统。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要能够使各种数字资源得以充分的共享和高效地利用。其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建立以采购、编目、馆藏、流通及馆际互借等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开放网上图书馆,海量图书资料存储系统,建立光盘查阅系统,实现图书文献数字化,同时,针对专题栏目,分类建立专题数字资源库,并建立与数字化校园相统一的综合服务门户系统。在图书馆开放多媒体情报资料阅览室为师生提供多媒体资料环境。

需要建立与图书馆有很多专用系统,如参考咨询、馆际互借、学科导航等。图书馆综合服务门户除了提供新的功能和服务特性外,还应利用数字化校园的统一认证系统、一卡通系统等,与校园的其他系统集成。

(2)精品课程建设。2003年,教育部开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并同时出台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当年就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51门,国家精品课程要按照规定上网并向全国高等学校免费开放,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同时,随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入,各大高校相继启动了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积极主动提高教学质量。高校要积极参与国家级精品课程省市级精品课程项目建设,同时应加强校级精品课程项目的建设,形成多层次、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建设体系。

目前笔者学校已经完成9部精品课程的制作,广大师生都可以通过学校网络进行查阅。

4.3 管理服务

(1)校园组织管理建设。学校正确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是高水平的组织管理工作,包括人员、财务以及外事管理等等,要对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做出各种决策。建立数字化的校园学习环境,积极推进组织管理方式、手段和机制的信息化改革,推进管理信息化,彻底解决时间和空间上的管理限制。为学校的教学提供更高效、更简洁的服务,为学校节省出更多的人力、物理、财力,让更少的人在更少的时间里干更多的事。

(2)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一卡通”以校园网为基础,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集身份识别、校务管理以及各项校园服务为一体的系统。通过校园一卡通的应用,形成一个跨平台、跨数据库、可自我发展的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学院实际的“一卡通”建设方案,在身份识别、校园服务等方面提高管理水平,为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实现学院教学及学生管理信息数字化。

(3)无线网工程建设。建设校园无线上网工程。架设可移动的小型无线网络,方便办公楼、校园广场、报告厅及大型学术会议的网络应用。通过前期的建设,学校的领导办公区及南车大学的部分培训教室已经实现了无线网络的连接,使用效果良好。

4.4 系统安全体系

数字化校园是依赖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存在的,这就意味数字化校园应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由Internet的自由、开放所带来的信息安全隐患,信息系统的安全需要从各个方面来保障。

数字化校园的安全体系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系统安全、用户安全、应用程序和服务安全、数据安全等几个方面。

5 结束语

总的来说,校园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特别是笔者所在学校又是比较特殊,还要考虑企业大学的实际情况。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做好建设的规划,才能建设好适合自己的科学合理的数字化校园。

参考文献:

[1]姜真杰.数字校园理念及应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3,2:26-28

篇13

一、在线教育网站基本情况

根据网站运营主体来看,目前我国开办在线教育网站机构主要有传统教育机构、综合门户网站、新兴网络机构三类。

1、传统教育机构开办的在线教育网站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高校、中小学、职业培训机构等传统教育机构最早开办在线教育,涵盖了各年龄段的学习对象,开展了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多项内容,包含了学历和非学历教育。根据在线教育的办学主体,又可细分为两类:

(1)政府办学机构主导。政府办学机构主要是各级各类学校。代表性的在线教育机构有:国家开放大学、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北京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北京四中网校等。本文以国家开放大学、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为例进行分析:

A、国家开放大学(http://ouchn.edu.cn)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办,主要定位为成人教育。截止到2011年6月,建有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育)23门,广播电视大学精品课程107门,14000多学时的数字化视频资源和近750门网络课程。

B、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jingpinke.com)由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主办,主要服务于全国广大高校师生。内容涵盖全国本科和高职院校各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名师主讲的精品课程建设培训课程、欧美亚高等学府的4000多门开放课程、国内外知名企业优质课程。其中,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266门课1929集,2003-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185门课4141集,名师名课共28门课150集。

(2)民营办学机构主导

民营办学机构主要是各级各类培训学校、文化教育传播相关公司。在其综合性官网中,开辟了视频教育版块。代表性的在线教育机构有:新东方、巨人网校、沪江网校等。本文以新东方、巨人网校为例进行分析:

A、新东方视频(http://v.xdf.cn/index.php)由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主办,主要定位为各年龄段外语类考试培训。网站主要由考试解读、英语学习、小语种、出国考试、百家讲堂、公开课等部分组成。课程总数无官方统计,站内搜索关键词:搜“英语学习”970个、搜“公开课”1000个、搜“小语种”348个视频(有交叉)。

B、巨人网校(http://juren.cn)由巨人学校主办,主要面向全国中小学生。课程体系涵盖小一到高三各主干科目课程。

2、综合门户网站开办的在线教育网站

随着在线教育市场逐步扩大,各大网站普遍看好其发展前景。网易、新浪、搜狐、优酷、腾讯、百度、淘宝、奇虎360、超星等综合门户网站纷纷开办在线教育网站版块。如新浪公开课、搜狐视频教育频道、优酷教育频道、腾讯精品课、百度教育、淘宝同学、360教育在线、超星慕课。本文选择有代表性的网易、超星、淘宝门户下属网站为例进行分析:

A、网易云课堂(http://study.163.com)于2012年12月底正式上线,注重学习,是一个满足大众终身学习需要的学习平台,面向全国用户。现有超过2000门课程、9900份学习计划、28400课时、280700份笔记、19300道真题的庞大课程资源。其课程体系偏重实用技能,内容主要涵盖高等教育、IT与互联网、兴趣爱好、生活家居、外语学习、职场技能等。

B、网易公开课(http://open.163.com)于2010年11月1日推出“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项目”,提出“传播属于全人类的知识与智慧”口号,注重公开、共享,是一个单向知识传播平台,服务于全国用户。提供哈佛大学等世界级名校的公开课。其课程体系偏重人文社科,内容涵盖人文、社会、艺术、金融等领域。网站现有中国大学公开课526门、TED785门、Coursera354门、国际名校公开课355门课程。

C、超星慕课(http://mooc.chaoxing.com)含有学术视频129980集、专题及课程7839门、名师5850位、博导4320位院士285位,35万授权作者、150万本电子书。其立足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按学科分类,主要服务于全国广大高校师生。

D、淘宝同学(http://xue.taobao.com)于2013年底推出,主要是搭建交易平台,把优质的平台商、机构、教师、课程等资源聚合起来,服务于全国用户。网站主要由课程分类、限时抢购、今日直播推荐、精品课程、学习动态等部分组成。其现有课程?1436?门,内容主要为语言、职业认证、音乐文艺、生活、亲子类课程。

3、新兴网络机构开办的在线教育网站

除了互联网巨头外,众多不为大众所知的公司也纷纷进军在线教育。其代表性网站有:传课网、51talk、课程派、YY教育等。本文以传课网、51talk为例进行分析:

A、传课网(http://chuanke.com)主要是搭建交易平台,机构和个人都可以开设学校,服务于全国用户。用户可以同时拥有校长、教师、学生三重身份。该网站由传课网、传课KK、直播教室三部分组成。传课网是主体网站;直播教室是实时教育平台;传课KK是客户端,可以学习、管理课程,也可进行用户之间即时通讯交流。该网站获得了百度1000万美元B轮投资。

B、51talk(http://51talk.com)是真人外教一对一授课模式的网络英语学校,服务于全国外语学习用户。用户可选不同外教,也可固定几名外教进行一对一学习。聚焦外语口语交流能力培养,这种独特新颖的专题教育模式,可为众多致力发展大而全的在线教育机构提供不一样的发展模式。该网站获得了DCM数百万美元A轮投资。

二、在线教育网站用户体验

笔者对以上三类常用代表性网站进行深入体验,发现它们在课程布局、结构形式、特色优势等方面有着较大不同,分别简要陈述如下:

1、国家开放大学。该网站课程分六类:视频公开课、网络核心课、名师经典课、五分钟课程、国内精品课、国外公开课。因课程来源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下属分支机构、其他网站或自主开发提供,故其课程内容、结构、形式等显得不太统一。该网站特色是开通了“学分银行”,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统一的认证与核算,是具有学分认定、积累、转换等功能的新型学习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学分银行”是学习者获取学历文凭、职业资格证书的新渠道,自学成才的新途径;另有“五分钟课程”可提供专题性的碎片化学习。不足之处是课程章节数不全,教学内容少,知识系统性差;教学资源不全;师生交流感弱,社群关系尚未建立。

2、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该网站课程教学资源比较丰富,课程页面布局合理。每门课程由四部分组成:课程概况(课程简介、教学团队、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课程内容(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录像、教学课件、实验实践、例题习题、参考教材)、互动交流、相关课程。该网站特色是课程结构较合理,资源较丰富。不足之处是课程内容及教学资源建设完成度总体不高;师生交流感弱,社群关系尚未建立。

3、新东方视频。该网站课程内容主要是各年龄段英语考试、英语学习、小语种学习、人文社科公开课等。教学形式主要为视频教学。该网站特色是注重应试知识讲解,教学内容针对性强。不足之处是课程章节知识系统性不强,专题讲座过多,师生交流不够。目前,线上课程系统性、影响力远不及线下教育。

4、巨人网校。该网站课程内容主要为中小学各科课程。网站课程主要由课程录像、课程详情、课程大纲、评价列表几部分组成。网站提供少量免费体验课时,课程收费一般为300-500元/门。教师群体较年轻,教学气氛轻松。该网站特色是培训对象细分精准,从小一到高三,按年级按科目细分;付费课程能激励教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不足之处是网站访问量较小,这与中小学生在线学习动机不强,付费学习习惯没建立起来有关。

5、网易云课堂。该网站是目前国内实用技能课程数据量较大的在线教育网站。课程页面有视频教学区、课程目录、笔记、问答区,返回课程首页后还能查看学习该门课程的其他人,学习该课程的人还学过其他课程列表。该网站特色是学习体验较好,查看学习进度方便,学习系统性强;学习者可将笔记公开,也可评论、收藏他人笔记;自定学习时间,系统能提醒学习;可为课程打分;能进行师生问答;用户有个人主页,可看他人感兴趣的课程和主页,同学之间可相互关注,社群关系较好;界面布局专业美观。不足之处是课程建设完成度还需增强;目前仅支持IPAD客户端。

6、网易公开课。该网站是目前国内人文社科课程数据量较大的在线教育网站。每门课程有视频教学区、章节列表区、跟帖区等,提供笔记、划词翻译、收藏等工具。该网站特色是世界级名校公开课较多,分类较细,用户跟帖评论量较大;支持各种移动客户端便于移动学习。不足之处是师生间难以开展交流。

7、超星慕课。该网站是目前国内课程数据量最大的在线教育网站。课程体系按学科、学校分类,课程主要由课程介绍区、视频教学区、章节列表区、资源下载区组成。该网站特色是课程数据总量大;依托其庞大的专业期刊、电子图书数据库,课程能引用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提供教学资源下载;课程信息表现形式多样,文字、图片、视频等丰富完整;教学内容充实,课程建设总体完成度教高;界面布局合理,美工精美;提供各种移动客户端下载。不足之处是学习进度管理、社群关系还有待增强;目前该网站访问量较少,与其课程建设数量、质量不成正比。

8、淘宝同学。该网站目前仅允许教育机构上传课程,限制个人。课程页面主要由视频区和目录区组成,略显简单。付费课程可免费试看5分钟,课程收费一般为1-200元/门。淘宝有优良的电商基因和庞大用户群,最有可能成为未来在线付费教育的突破点。该网站特色是聚合各中小教育培训机构,搭建在线教育交易平台;开设了白富美、高富帅特色课程;限时抢购有利于课程的商业营销;直播课程是一种新颖的学习体验,即时交流性强;开辟“互助社团”,有利于聚拢社群人气,体现“同学”共同学习特征;用户自定课程收费标准及方式。不足之处是课程建设完成度不高;学习体验感觉一般,暂不支持移动客户端;学习者人流量少。

9、传课网。该网站主要有技能、考试、中小学、生活文艺课程类型。课程页面主要由课程简介、课程目录、课程评价、学生信息、老师信息、课件、购买收藏排行区组成。

该网站特色是开创个人在线售课新途径;可同时拥有多种用户身份,符合“术业专攻、终身学习”等教育理念;传课KK客户端使用方便,学习交流、社群互动体验较好;直播课程即时交流性强;技术平台易用性好;用户自定课程收费标准及方式;支持各移动客户端便于移动学习。不足之处是课程建设总体完成度不高。

10、51talk。该网站允许师生用QQ或skype进行视频交流。教师一边语音通话指导,一边用英文打字辅导表达。教师发送课程页面链接,学生打开后可以看到教师的同步教学操作。课程有页面区和即时通讯区,有中英语言界面选项,有翻译工具提供。语音和文字对话是主要的教学方式。用户可以免费预约体验课程。课程收费约为15元/节。该网站特色是打破一位老师对多位学生的在线教学模式,每次上课保证一对一教学,针对性强,师生交流沟通更有效,学生体验更佳,学习效果更有保障。学生可体会不同老师的语言风格和口音习惯。该网站专业性强,能较好地发挥在线教育优势。不足之处是外教多为非主流英语国家的老师。

三、比较与分析

笔者用站长工具评测以上10个有代表性的三类在线教育网站,对其网站的访问量和排名参考值进行分析,综合之前的研究,得出如下数据比较表:

在网站数据方面,预估百度流量反映了每日通过关键词检索访问该网站的预估流量大小,百度权重、站长排名反映该网站关键词检索程度及访问量大小。因每日网站检索流量变化,以上数据仅能体现所测当日网站访问流量,不能作为客观准确不变的排名依据,但可作为网站访问量的当日参考依据。排名靠前的是网易公开课、新东方视频、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这与网站上线时间早、学员动机强、用户人群多等因素有着重要的关系。排名靠后的是巨人网校、超星慕课、国家开放大学,说明网站规模、课程数量并不是决定访问量的决定因素,还与网站用户定位、用户数量、用户习惯、推广方式、上线时间等因素有关。

在课程数据方面,课程门数、视频数量靠前的网站是超星慕课、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网易云课堂,靠后的是51talk、巨人网校。这说明大型学术机构、行政机构、商业门户因其经济实力强、重视程度高而建设较好,而中小培训机构因其用户群体较小,专业性强,课程数总量不高。

在学习体验方面,传课网、网易云课堂、超星慕课、51talk总体较好。传课网多用户身份、客户端、社流体验较好;网易云课堂学习过程、进度管理等学习体验好;超星慕课内容完整、资源丰富、界面美观;51talk一对一教学针对性强,师生电脑教学画面、声音、文字信息同步,学习交流体验好。其他网站相对体验一般,原因主要是内容不全,形式单一、交流不畅等。

在特色优势方面,国家开放大学的学分银行和五分钟课程较有特色,为在线学历教育、碎片化学习做了探索;淘宝同学打造在线教育交易平台;传课网也做交易平台但开创了个人销售网课先河;51talk一对一教学模式体现了外语在线教育特色优势。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网易云课堂、超星慕课的课程布局较合理、资源形式较丰富。

在开放性方面,淘宝同学、传课网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免费为机构、个人课程;超星慕课对高校课程收费;而其他网站则以自己组织课程为主。对用户收费方面,淘宝同学、传课网允许者定付费,51talk、巨人网校对用户收费,此外网站则以免费为主。

结语:

篇14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pegge76”为你整理了这篇职业技术学院先进工作者事迹材料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在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提到赵秀丽老师,同事们和熟悉她的学生都会竖起大拇指。因为,她不仅教学工作过硬、成绩突出,而且为人谦虚、关心学生。

赵秀丽是信息工程系的一名教师,大学毕业后就到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任教,从事教育事业已经11个春秋。11年来,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挚爱,她在工作中不断钻研进取、乐于奉献。只要工作有需要,她都会克服自身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信息工程系里,老师们申报项目、团队建设、院级教学比赛都爱找她帮忙指导,而她也总是来者不拒,尽自己最大的力量进行认真指导。

2017年到2020年间,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的省级质量提升项目从申报到答辩,她都是主要参与者,并通过了立项,其中有省级在线精品课程1门、省级骨干计算机网络技术1个、省级重点专业新一代信息技术1个。在她和其他团队成员共同努力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和计算机网络技术骨干专业共获得省厅200万元的建设经费;省级在线精品课程获得20万元的建设经费支持,这些为学院和系里人才培养、实训室改造、信息化教学提供了保障。

教学工作要进步,就需要不断改革。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她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三教”改革(教师、教材、教法),鼓励团队成员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推行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改革,实施课程施政、教材编写等。在要求团队成员同时,她以身作则,带头垂范。自2016年以来,她先后在国家级期刊发表了7篇专业课教学改革论文,编写了校本教材2部,目前正在参与1部“十三五规划”教材编写;参与建成省级在线精品课程1门,作为负责人成功申报了院级在线课程1门,并参与了院级另外1门精品课程建设;获得省级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市级微课比赛二等奖1项、院级微课比赛三等奖1项。

同时,她还潜心钻研,积极申报科研项目。2019年她和另外一名教师,申报了国家级课题教育部创新项目《基于大数据背景hadoop教学创新实践的仿真研究》,并通过验收。这项课题的成功,为培养大数据人才实训条件不足的学校开展hadoop实训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教学中,她一直坚持贯彻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将技能大赛的知识和技能融入教学内容,将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教学中。在她的指导下,学生技能大赛取得不错成绩。自2016年以来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次,2018年和2019年共两项比赛获得国赛资格,获得市级一等奖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