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5:26: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新时期教育方针,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教学方法;仿真实践
中图分类号:TN911.72-4;G642
1 引言
随着信息类科学和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与应用得到飞跃式发展,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也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1]。但是“教的困难学得费力”是这门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数字信号处理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复变函数、信号与线性系统等,其教学特点是数学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理论推导繁琐,比如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复杂难度大及滤波器设计多样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中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学生基础课程学习的差异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如何在有限学时内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与分析方法传授给学生是需要探索的。如果方法不当,只是灌输大量的具体知识,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上的推导和公式,并未理解掌握教学内容,考试时勉强应付,从而对该课程失去兴趣。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改进,摸索出一些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具体讲法,提出启发互动与建模仿真实践应用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中,从教与学两个角度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研究。
2 教学改革方法和途径
2.1 启发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是知识的“满堂灌”。通常课堂教学中把教材作为学习的中心,教师讲授引导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学生较少的参与到课堂教学,学习缺乏热情和主动性,思维受到限制。要让学生对课程有兴趣,必须思考设计课堂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给出学生问题或者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以问题为教学起点,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直接讲授和启发式提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思考研究―分析解决”的知识构建过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同时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课堂讲解推导公式采用板书学生形式,仿真演示边学边验证、多媒体及动画演示等多种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可采取专题讨论的教学形式,把和数字信号处理有关联的理论和技术分成小专题,提前把题目分给每个学生,请学生思考查阅资料做好准备,课堂上发表见解,进行专题讨论,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倾听其他学生的观点也可扩展思路,这对于学好课程及能力培养都有极大的帮助。
2.2 仿真实践的教学方法
数字信号处理的内容较多,但本科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灌输大量的具体知识。培养这些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打好理论基础,掌握本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与基本分析方法,学会使用现代设计、分析、开发、仿真与实验工具。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学习、思考和仿真实验掌握基本知识。MATLAB软件是国际公认的信号处理标准软件和仿真开发平台,利用MATLAB可以使一些很难理解的抽象理论得到直观演示解释,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分析与计算等难题[1]。笔者在近十年的教学中,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MATLAB软件仿真实现,省去了学生较为繁琐的笔算及较大的计算运算量,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编程能力,培养了工程素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1)实施内容
将仿真工具引入到数字信号处理教学的过程中,从以下两个途径出发,一是结合教学理论进程,基于课堂上的一些重要的核心知识点通过用仿真软件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用形象的图形直观地展现,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点,提高其学习兴趣。比如在课堂教学中,讲授快速傅里叶变换时,减少理论推导证明,而着重讲述它的理论应用,仿真演示快速傅里叶变换进行频谱分析,用FFT分析信号频率成分。例如一被噪声污染的信号,很难看出它所包含的频率成分,如一个由100HZ和220HZ正弦信号构成的信号,受到均值随机噪声的干扰,通过FFT来分析其信号频率成分。利用仿真软件可以快速的分析其频率成分,仿真结果如图1所示,直观形象展示给学生,加深对FFT应用的理解。
复杂的公式推导和结论让同学们对频率采样理解不透彻,如果用仿真图形演示如图2频域采样,则会豁然开朗,理解频域采样失真的原因,掌握频率采样定理。
二是给学生实践任务,要求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用MATLAB程序实现,给出习题求解程序及仿真运行结果。这样能让学生熟悉信号处理的常用函数和编程设计技巧。另外,把学生分成小组,可让学生合作开发一个系统,如开发数字信号处理实验仿真系统,确定系统的体系结构由哪些模块组成,模块间的调用关系如何,需要哪些全局变量等。图3为指导学生开发的傅里叶变换的GUI界面,学生不仅掌握了MATLAB的程序设计,而且掌握了离散傅里叶变换的理论和实验仿真结果。由此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投入到学习实践中,培养了良好的合作、探索、完成工作的工程素B。
MATLAB仿真演示的教学效果,使数字信号处理中的抽象、难懂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转化成易懂、直观的图形图像形式,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堂讲授内容[2]。
数字滤波器设计是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理论推导复杂,计算量较大。而(FDATool Filter Design Analysis Tool)是simulink 信号处理工具箱里专用的滤波器设计工具,它把滤波器设计命令行功能集成在一个图形用户界面窗口中,如图4所示,在图中滤波器设计结果显示区域在上半部分,它可显示滤波器的幅频响应,其中滤波器类型选项包括低通、高通、带通、带阻和特殊FIR的滤波器,设计指标及性能控制区域在图中的下半部分。
设计滤波器主要对其进行应用,结合信号的频谱分析,理解滤波器的功能与作用。比如有一输入信号x(t)中含有干扰信号,其时域波形如图5(a)所示,对其FFT进行频谱分析如图5 (b)所示,由图可见,信号和干扰的频带互不重叠,设计如图6(c)所示的低通滤波器滤除干扰,得到纯净信号,达到滤波的目的如图6(d)所示。在该仿真中既进行了滤波器设计,又有信号频谱分析FFT的应用,理论和实践结合易于知识的理解掌握。
3 结束语
本文是在教学实践中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改进,摸索出一些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具体讲法,提出启发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和建模仿真实践的教学方法,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启发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更好的理解掌握本学科理论知识。仿真实践练习培养了学生的动手编程设计能力,培养了工程素养,教学方法的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西全,丁玉美.《数字信号处理》(第三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霍慧芝. MATLAB仿真在数字信号处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大学教育,2013年24期
[3]陈怀琛,吴大正,高西全.MATLAB及在电子信息课程中的应用.3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一)教育目标及有关概念辨析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其教育方式是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②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内容一般包括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教育方针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结构素质的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特点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当前,我国教育方针正从专注于现实性,逐渐向现实性与理想性融合转变,育人为本、服务人民的理念越来越成为新时期国家的教育追求,成为我们拟定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核心原则。③综上所述,教育目标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价值,是根据社会不断发展和人的基本需求,对教育活动所规定的目的、方向和要求,是教育活动结果所应达到的标准、规格和状态。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确定接下来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课程目标通常具有整体性、层次性、持续性、阶段性、递进性和时间性等特征。④一般而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都应当围绕课程目标进行。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课程目标位于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同时是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除了对教学目标制定有较大的影响之外,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整个编制也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是课程从内容设计到实施直至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目标
很多文献会把“目标”同“目的”混淆。其实,在英文文献中,这两种用法往往有所区分:“目的”通常是指某一国家或社会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或者教育理想,在其教学领域内向教师提出的一种总体性、概括性要求,其涵义往往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等同,是一种方向性的宏观指示。“目标”则是指在具体情景中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一般而言,目标通常是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是策略性的,加之时间、情景等条件所限,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⑤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对学生在学完一个指定的教学单元之后能够做出什么事情更精确、更详细的表述。教学目标表明了特定教学任务期望学生达到的行为标准和表现,是学生在学习任务结束后要达到的有实际意义的结果。它涉及的范围,大到对于一门课的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段的要求,小到对于一个课时,甚至一个知识点的要求。
二、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1.学校特色定位是教育国际化的形势需要
世界各先进国家都十分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美国高中生在暑假大都参加工作,做义工、做小时工、做实习生。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了锻炼,丰富了阅历,增长了才干,为步入社会积累了经验。英国家庭鼓励学生假期到其他国家的学生家庭互换居住、旅游、学习当地语言。在我国,“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历经半个世纪。颇多曲折,经验相当丰富,教训相当深刻。第一阶段(1949—1979年),发扬传统经验,亦存在经验的误用;第二阶段新时期,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逐步推进,普通教育追求升学率的加剧,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结合受到冷落。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这一明确表述,使我们更加明晰了我国实践与研究的明显不足:主要关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重视不够;主要关注走出校门和课程建构的形式,忽略了学生自主实践的研究;普通高中的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实践几乎处于冷落状态。我校一直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为办学思想,并在实施“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方面具有优良传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学校实施“开门办学”,建立了分校和学农基地,校园内开辟“菜园”,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北京日报》专题报道了此经验,全国除台湾和外的省市自治区都有代表团到我校参观学习。七八十年代学校开办“力达塑料厂”,成为本县唯一盈利的县级企业,每周必有班级到校办厂学工,每学期安排一周固定学工时间,并写进课表。新时期校办厂关闭,取消了固定学工时间,但德育处积极探索建设学生实践基地,出版了《学生社会实践论文集》三册。2000年起学校开设选修课,走在了全市的前列,新课程推行后“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必修课,在挖掘本地教育资源、专项探究方面取得一些成绩。
2.把学生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课程大背景下,我们进行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融合于新课程的尝试,并做到了“进课表”,试图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同各个学科整合,探索“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化的路子,我们在困惑、反思、学习、求索中得出:密云二中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反思新课程的优势与劣势的前提下,规划自己的发展定位———重新审视学校校训“厚德博学、善思笃行”,强调知行合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挖掘学校特色内涵,将其学校办学理念定位在“创新践行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促进学生优势进一步发展,克服学生发展的劣势,使学校走在全市同类校的前列。
特色学校的发展必须具有创新思路
1.找准突破点
《规划纲要》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发展了我国教育方针的内涵。我校突破的重点不是停留在教育服务社会的层面,而是谋求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变原有的狭隘的思维、封闭的视野、单一的学习方式,为开放的思维、广阔的视野、多元的学习方式。
2.提出创新践行新思路
将“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一理念属地化、校本化具有全新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特别是与属地发展功能定位切合,与家长和学生需求紧密结合,与学校长期发展相吻合。
摘 要:新媒体环境的出现令现阶段大学生党员党政知识学习得到了有效的拓宽,使得校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更为和谐。教师在提升党员学生党政知识教育实质的同时,也令学生对党政知识核心内容的理解得到了巩固。新环境对党政原有教育方针进行了适当的优化,使之更为具体化、详细化。本文重点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党员教育面临的机遇,探讨了新媒体环境大学生党员教育即将面临的挑衅,简要阐述了新媒体环境制定大学生党员有效教育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途径研究
现阶段,拓展大学生的党员基础教育成为新环境的重要发展方向,大学生具有多方位学习党政知识的途径。在众多教育渠道之中,传统的党员教育方式为培养党员基础素养,以及党员对党课知识信息的涵养。一名合格的党员应具备与之身份相对应的修养,这种修养并非短时间内便可养成,而是经过长期的学习与社会实践,最终通过党课知识的掌握得以顺利培养。
1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党员教育面临的机遇
1.1 新媒体改善传统大学生党员教育方针
党员在大学期间会接收到来自各个渠道的党政相关知识,这些知识令大学生党员更好的掌握党课的知识及信息,使之更为快速的吸收这部分知识。培养大学生党员建立起对党的情感,并提升其对党的信仰。
新媒体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看似虚拟性较强,但是,实质则是在于加强学生对已学知识内容的消化与吸收,使其学习到的党课知识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在这一全新环境下,党员的传统教育方式得到了质的提升,这种提升不仅表现在党课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改善了大学生党员的学习蓝本,使其学习方式被规范至全新的路径。
1.2 新媒体改良传统教育的客观手段
在新媒体环境之下,传统党课教育手段逐步演变至客观存在,但实际针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实质仍是遵循传统方针。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重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在这一互动模式之下,大学生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党课知识的学习,且其学习的积极性越高,所学习的内容也随之消化的越透彻。
全新的教育模式重在改良,而非改变原有教育方针,原有教育方针是先人经过近百年的研究与探讨下诞生的,因此,传统教育模式具有着相当高的稳定性,并且这一特性可充分推动大学生党员学习党政知识的积极性。而新媒体环境所改善的教育方针,主要从党政知识教育的另一面展开,也就是学生学习党政知识这一层面,在这一层面之中,教师与学生同为主体,且双方互动性良好,并在互动的同时进行党政知识的探讨,教师的教育者主体身份得以正确发挥。
1.3 新媒体提升了大学生党员学习党政知识的学习效率
新媒体改善了大学生学习党政知识的学习方式,党政知识原有教育方式仅是采取课堂教育制度,但是随着新环境的到来,这一制度被逐渐改善并得以优化,新环境为学生们带来了党政知识的实践性,将所学习的知识范畴带入实际的生活与社会实践之中,加强学生对已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学习的效率在一定范围内得到高效提升。
信息是一种图文并茂的数据承载体,而党政知识信息的内容则更为繁杂,其内容真实有效,且生动形象,因此将其知识范畴进行完全吸收原本是不可能的一件事,但是,随着新媒体将其信息中所包含的核心内容进行分解后,党政信息便以多种姿态呈现在众人面前。当下党政信息的主要形态包括图像、文字、声音及视觉暂留,这些形态加深了大学生学习党政知识的学习能力,使其更为高效的接受党政思想。
2 新媒体环境大学生党员教育即将面临的挑衅
2.1 废止原有教育限制
传统党政知识教育中普遍存在较难改善的困点、难点,这些问题都具备独特的特质,而这些特质具备着一定的局限性。而在新环境下,这一问题将会得到改善,改善方式通过对教育空间的扩展展开,原有教育方针主要是在固定场所下实施教育机制,其教育思维较为刻板,因此,针对这一问题的整改方案应为释放信息教育的原有限制。
2.2 侵染大学生党员原有价值观
相对于其他大学生,大学生党员思想更先进、政治更坚定、自制力更强,但是纷繁复杂的新媒体环境对他们的价值观的形成与巩固造成了极大冲击。一方面,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量大、传播速度迅捷,然而这些信息良荞不齐、真假难辨,一些消极的、负面的信息容易影响大学生党员的独立选择和判断,使一些大学生党员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和世俗化。
2.3 削弱传统教育方针
在传统的工作方式下,大学生党员的教育是通过党课形式进行的,教育管理的手段比较单一。而现如今,大学生党员大多数时间与“新媒体”相伴,短信、论坛等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沟通方式。
3 新媒体环境制定大学生党员有效教育路径
3.1 开拓党政知识教育的有效介质
新时期大学生党员的教育,要顺应新媒体的诸多特点,积极拓展工作阵地,丰富教育载体。有效运用网络建立大学生党员网上管理平台,全面地、动态地掌握其信息。建立学生党支部QQ群、MSN、BBS、博客以及微博等网络交流平台,架起教育者与大学生党员之间以及大学生党员相互之间自山、平等、民主的桥梁,及时信息、通知等,随时掌握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
3.2 提升党政知识的相关教育内容
在虚拟性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党员的角色意识面临被弱化的危险,因此首先要坚定不移地开展党员角色意识教育。在多种文化、多元价值观念并存的新媒体环境下,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党员的头脑。
3.3 革新传统党政知识教育方针
要积极运用新媒体信息平台,实现现代化的教育模式。新媒体具有超级迅速性和互动性,教育管理者\用新媒体技术,可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要关注个性需求,注重分层教育。目前,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儿乎都注重共性教育,让大学生党员在集中教育之余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性地学习。
4 结论
在全新的媒体教育环境之下,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其改善方式通过众多渠道展开,其中革新教育理念,是新媒体环境下最为重要的教育思想理念,且在相关研究人员的时间下,其教育实效得到了准确保障,因此,在未来针对党政知识的教育工作中,新媒体环境将会作为大学生党员的主要教育环境而存在。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师素质;关系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228-02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但从总体上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因此,“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师资保障。”也就是说,要想真正地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首先提高教师自己本身的素质。
那么,如何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呢?笔者认为:必须围绕“四师”来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
一、无私奉献的师魂
所谓师魂,就是人民教师的职业理想。人必须有理想,要想实现职业理想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如果只是借助文凭,坐吃山空,就难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所以就必须对自己进行一个再提高、继续教育的过程,提高自身的素质。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去;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体现出对神圣的教师职业理想的执著追求和无限的忠诚。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是通过执著的追求和无私的奉献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为了自己的职业理想,不惜周游列国讲学,甚至以十条干腊肉做学费,不正体现了一名教师对自己职业理想的追求吗?正是这种追求,才能使孔子的教育理论为后人所赞誉。
那么,对于现代的教师不是更应该努力拼搏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吗?所以,近几年,我们的教师教育也非常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和培训,霍懋征、孟二冬等人的恪尽职守、忠诚教育事业、执著追求、乐于奉献的精神和事迹,在感召着很多人民教师向他们学习。我县举行的“师魂颂”演讲大赛,效果突出,起到了“学先进,赶模范,展风采,铸师魂”的作用。
二、热爱学生的师德
所谓师德,就是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一名人民教师做好工作的前提。没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就难以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基本素质不提高,就更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师德的体现是热爱学生、熟悉学生,深入童心、巧塑童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一生负责。曾被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近代中国著名教育家先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表现出了崇高的道德风范,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现今有些教师却没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不具有这种高尚的职业道德,不安心工作,只为自己的个人利益着想。如果教师都这样做,我们的教育质量能提高吗?社会能前进吗?
因此,我们的师德教育抓的非常紧,单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员职务培训:2002年教材是《师表风范》,2005年教材是《新时期师德精神的颂歌》,2009年教材是2008年新修订的《新时期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修养》。可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只有具有了这种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素质,真正地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三、全面发展的师观
所谓师观,就是人民教师应具有的新的现代化教育观。只有具有这种教育观,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贯穿于全部的教育活动中,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质量观。纵观我国建国以来的教育工作,60年代以前没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学生只会学习,教师只会灌输,没有做到全面的发展;60、70年代,搞武斗、搞造反,荒废了学业,没有真正的文化知识;80年代,人民抓质量,提高升学率,而又忽视了德育教育,而现在各方面搞得比较好了,又出现了人口素质的问题。现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更需要现代化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因此,素质教育理念、新课标、新课程得以实施。但是,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上,我们不够彻底,不够完全,素质教育开展还不够到位,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搞好新理念、新课程的培训,使得广大教师具备全面发展的师观,明白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和支配者,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做到“和谐施教,全面发展”,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者和领路人,从而,提高我们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
四、教书育人的师能
所谓师能,就是人民教师所应具备的教育教学能力。正如“唐宋家之一”的韩愈所说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简单的几个字,把教师的职业能力说的清楚明白,也就说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给学生知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如果教师不具备这种能力,就不是称职的教师,也不可能教好学生。正如有的教师,只能授业不能传道,教的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只为一己私利,或者有的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有的教师只抓分数,而不能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中,不能使学生全面的发展。也有的教师只会授业,而不能解惑。如果只能授业,业也授不好。例如有的教师只顾一味地教,不了解学生,不帮助学生,导致学生不接近老师,对老师敬而远之,学生不买账,最终效果不好。以上几种情况都出现在师能上,所以更有待于增强自己的师能,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