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残疾人体育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研究范文

残疾人体育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3-10-24 16:14: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篇残疾人体育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残疾人体育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研究

摘要基于对中国无障碍环境整体建设历程的梳理及残疾人体育参与实际的分析,构建包含体育参与软、硬件无障碍环境的残疾人体育参与的无障碍环境体系:硬件无障碍环境由外部及内部无障碍环境构成;软件建设涉及法律法规、组织管理、参与保障及参与意识四个方面。实证调查发现,残疾人体育参与在内、外部无障碍环境方面存在无障碍建设不规范、不连贯、不完整、缺乏针对性和通用性等问题,造成残疾人体育参与在通行、信息获取、使用及安全方面不合理、不便利。在此基础上,提出残疾人体育参与软件无障碍环境应在意识提升、法制建设、部门协同及保障支持等方面进行补充和完善。

关键词残疾人;体育参与;无障碍环境;通用设计

1残疾人体育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发展历程

1985年3月召开的“残疾人与社会环境”研讨会,无障碍概念首次在我国出现。1989年4月,我国第一部无障碍设施建设方面的设计标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试行)》颁布实施[5]。2002年起,国家提出开展创建全国无障碍设施示范城市活动,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翻开崭新的一页[6]。2008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为无障碍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2011—2012年,我国相继颁布三个国家标准,各地方也颁布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相关法规,无障碍建设进入法制化、规范化阶段。2021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的通知,对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出更为具体的标准和要求。2022年3月3日,《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和权利保障》白皮书正式发布,无障碍环境建设得到进一步推进。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内容界定和实践指导经历了由简单到全面、由单独文件到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的逐步演变过程[7],为残疾人体育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在政策、标准、实践及建设理念等方面提供了依据和经验。与我国整体无障碍环境建设相比,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起步更晚,以2007上海特奥会、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等大型体育赛事为契机,体育场馆(场地)无障碍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相继发布《奥运会与残奥会无障碍服务指南》(2008年)、《无障碍指南: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包容方略》(2015年)、《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无障碍指南》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无障碍指南技术指标图册》,其中相关涉及内容也更加全面,有些甚至在国际领先,这为体育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了有益支撑。在“十三五”期间,通过“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示范点”的建设、“残疾人健身周”“残疾人康复体育关爱家庭计划”等系列活动的举办,有力推动了无障碍设施的改善,让更多残疾人能够参与体育。对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调查显示,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残疾人比率为5.8%~8.5%,且东部高西部低,差异明显[8]。目前,对残疾人体育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研究相对薄弱,本研究力求从无障碍环境整体建设视角,通过实证研究挖掘体育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2残疾人体育参与的无障碍环境主要概念、理论基础及体系构建

2.1残疾人体育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主要概念及理论基础残疾观念从残疾医疗模式(认为残疾人是“个人悲剧”的“医学”模式),转变为残疾社会模式(认为残疾人自身的残疾并不是其参与社会首要的障碍),再到现在的残疾权利模式(认为残疾人与生俱来应当享有真正的人权)[9]。随着社会发展,残疾已经不再是针对一部分特定人群,“障碍”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10]。通用设计,指设计的产品和环境不带有适应性和专用性,可以被尽可能多的人,最好是所有人使用[11]。同时,合理便利与无障碍密切联系,一般性无障碍设施是通用设计,而合理便利涉及在特定案例中针对特定身心障碍人群超越一般无障碍设施的需要,或在无障碍设施得不到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和适当的便利[12]。通过提供合理便利,让特殊需求者从“不能”到“赋能”。可见,“去障碍”“面向全体”“便利赋能”是新的残疾观、通用设计及合理便利的共同指向。结合前面的分析得出,体育参与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应该是为残疾群体提供合理便利的同时,服务于全体公民的,并与社会整体无障碍环境相协同,独立但不孤立,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及价值。

2.2残疾人体育参与的无障碍环境的框架体系1995年,日本《残疾人白皮书》指出,残疾群体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即要消除交通设施和建筑设施中针对残疾人士出行等各种物理上的障碍,也要消除限制其求学等各种制度上的障碍,还要消除公用设施中各种指示信息不完备等设计上的障碍,特别要消除缺乏和残疾人士沟通而造成的认识上的障碍[13]。可见,消除这些“障碍壁垒”不仅涉及到无障碍硬件环境,也涉及到无障碍软件环境。因此,依据最新无障碍相关规范、条例和指南,结合实际调研,构建残疾人体育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整体框架(见图1)。

3残疾人体育参与的无障碍环境实证调查与分析

采用实证调查法,通过地域→城市→社区进行分层抽样,选取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沈阳、武汉、云南、新疆、西安、杭州10个城市的53个社区作为调查样本,其中6个城市是首批“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剔除调查未完成或调查不完全的社区19个,实际调查样本为34个。以残疾人体育参与的外部无障碍环境(出行、通行、公共设施、标识标志等)、内部无障碍环境(体育场地、出入、通行、设施、器材、信息标识等)和软件无障碍环境(法律法规、保障、管理、意识)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调查、测量、拍照,获取相关数据。

4残疾人体育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存在问题与完善对策

4.1强化残疾人体育参与无障碍环境整体建设,加强协同性目前,残疾人体育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比较滞后,主要问题还在于“强政府、弱社会”的格局依然存在,整个社会的残疾观及无障碍意识有待提升,对体育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视不够,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具体落实也缺乏良好的协同和监管机制、责任主体不明、管理职责模糊和整体缺乏规划等问题。因此,需要将体育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社会无障碍环境整体建设中,建立多部门、不同渠道、多种方式、不同层级组成的协同推进机制,对体育参与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进行整体、系统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监督。“十四五”期间,要充分利用国家和政府出台的各种有力政策,充分认识到残疾人体育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残疾人体育的重要支撑,其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无障碍整体建设及健康中国的全面实现。

4.2完善残疾人体育参与硬件无障碍环境,提升规范性根据调查,无论是外部无障碍环境还是内部无障碍环境,在出入口、垂直动线、水平动线、信息与标识、便利设施、辅助器具等无障碍建设方面都存在不足,很多社区还无法做到外部无障碍环境与内部无障碍环境无缝衔接,残疾群体体育参与时将面临信息获取、通行、使用和安全等多方面“障碍”。(1)应将无障碍标志纳入社区环境及体育场所内部的引导标志系统,形成体育参与内部无障碍环境与外部无障碍环境连贯、完整的无障碍标识系统,清楚指明社区功能区及体育场所的走向及位置。(2)体育器材及设施应根据情况配备必要的盲文说明、声音导引、语音解说、感应器及醒目的安全标识及标志等;对体育场所出入无障碍进行改造和完善,增设扶手、坡道、盲道等,确保外部无障碍动线与体育参与内部无障碍动线无缝衔接,保障残疾群体(包括其他特殊群体)体育参与通行无障碍;残疾群体的无障碍健身器材和设施要达到安全性、通用性、可接近性和易使用性,目前在相关标准和研发方面还比较欠缺,存在“制度上重视,操作上忽视”的现象,可以在现有标准和安全要求的基础上,联合相关厂家和设计部门,在现有健身器材基础上进行改造,即能满足残疾人需求,也不影响普通人使用。(3)在健身场所设置必要的便利设施(低位设施、扶手、移动设备等),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运动辅助器具(站立、换乘、助力、保护等)。(4)加快无障碍体育信息环境建设,保障残疾人交流、认知、获取信息无障碍。借助国家对于无障碍环境的整体建设和布局,相关部门应当将体育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其中进行总体规划和建设,确保建设的整体性和规范性。

4.3加快推进残疾人体育参与无障碍环境软实力建设,提升可操作性残疾人体育参与软件无障碍环境建设包括体育无障碍法律法规、体育组织管理、体育参与保障体系和体育参与意识,对体育参与硬件无障碍环境建设发挥规范引导、保障支援、监督管理和推动促进的作用,在修订、完善或新建时,更要注重针对性、具体性和实践性。(1)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立法来规范和推动,对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起到约束和强制作用,为体育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有力依据和保障,对监督、检查和管理都能做到有法可循、有法可依。(2)在体育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过程中,贯彻通用设计理念,形成和完善体育领域易于操作的、更加细致具体的体育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行业标准和规范,提供必要的保障和监督,提升具体实施时的可操作性,力求让“软实力”做到“硬着陆”。5结束语残疾人体育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是残疾人参与体育的前提和保障,也是整个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其建设具有紧迫性。“十四五”期间,在加快推进法制建设和规范建设的同时,一定要遵循整体性、通用性、合理性、协作性和经济性的原则,推动残疾人体育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与我国整体无障碍发展相协调,并体现和发挥自己的特点和价值。

作者:李波 朱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