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6:00: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篇大学语文与文化自信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摘要:大学语文以汉字、汉语、汉文学为载体,引导青年大学生探寻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对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第11版)》教材为例,大学语文通过选择经典解析思想文化、直面传统彰显民族精神、借助文学审美再现历史文化完成课程教育教学,使大学生受到思想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以及审美文化等多方面的感染,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心。大学语文教材编撰者、课程教学者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组织者都应充分重视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以文化人,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大学语文;文化自信;教材;课程思政;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既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中华文化形成、积淀和传承过程中,语言文字是主要载体,值得专门学习和高度重视。汉语汉字记录保留和传承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使得中国文化没有间断。同时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和记录符号,它建立了中华民族内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传递了思想,沟通了感情,奠定了共同的民族信念和想象,是文化自信心最重要的来源。大学语文依托以汉字为载体的文献资料、文学作品直面文字构建的精神世界、文化传统,引领我们审视人文历史,回归初心本真,重塑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观,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注入了源头活水。“大学语文内容的中文本质属性决定了其成为高等学校不可或缺的文化教育的内容”[1]。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我们秉持“通达民情、化育人心”的中国传统教育精神,使当代大学生在具备专业知识素养的同时获得人文素养,在玩味汉语汉字保留承载的价值内涵中,回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认同,建立文化自信心,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现代人。
一、大学语文选择经典文本,输送中华传统思想文化
经典阅读、经典训练是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径,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指出:“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2]”大学语文选取文史哲各领域、经史子集各部分中的经典作品,注重思想文化的传承输送,为文化自信奠定思想根基。我国古代诸多重要的思想资源经过大学语文的编选得以进教材、进课堂,从历史深处走向现实生活。无论是儒家的仁政爱民还是道家的无为而治,先秦诸子的思想、历代先哲的论说、文人的风骨、士人的精神都以各种文本形式出现在大学语文课本中。很多经典作品是文学,是史学,也是思想哲学,经过时间的打磨,沉淀着优秀的文化与思想精髓。所以朱自清说:“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得经过这种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3]”正是因为有了一批又一批“受教育的中国人”,才有了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的薪火相传。新时代文化传承、文化自信必然少不了思想文化经典的训练。在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第11版)》教材(后文简称为徐版《大学语文》)中,第一单元以仁者爱人为主题,就选取了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战国策》中的《赵威后问齐使》、黄宗羲《原君》等极具思想价值的经典论文。文章都紧扣传统人文精神中的民本思想,强调民为邦本和保民而王的仁政主张,既把以民为本的理念追溯到先秦,又呈现了民本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演进和延续。第二单元以和而不同为主题,选取《老子》二章、《左传》中的《晏子对齐侯问》《国语》中的《史伯对桓公问》、清代刘大櫆的《息争》等文本,重申“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强化了当代大学生的辩证思维,突显了汉民族文化的精神和气度,显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开阔与博大,使人在传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继承文化传统,习得中华民族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政治经验,走向文化自信和思想自觉。第三单元继续选取《国语》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秦代李斯的《谏逐客书》、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唐代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以及宋代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等多篇古代散文,告诫人们以史为鉴。这些文言文都长于说理,富于哲理,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找寻国家兴废之理,探究朝代更替之由,展示出超迈的视野、深刻的见识和深厚的胸襟,给人以思想启迪。大学语文通过对文字文言的解读,使人获得语言文化的理解。通过文本的解析,昭示思想哲理,引领我们走进民族思想文化深处,以一个由形而下到形而上的学习过程,在不断深化认识我们共同的语言文字和思想文化的基础上,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培树人文精神,给人以思想润泽。
二、大学语文直面文化传统,彰显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品格
“民族自信力与民族精神的表现与发扬,却端赖于文学的熏陶,我国古时即有闻歌咏以觇国风的故事。……无论诗歌、小说、音乐、绘画、雕刻,都可以左右民族思想……激发民族精神”[4]。大学语文立足传统文化精选文学文本,通过文学作品直面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成就,展现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凸显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品格和情感精神,在诸如礼仪、婚恋、家风、治学、做人等方面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启示和导向作用,增强了青年学子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在徐版《大学语文》中,第六单元专门礼赞爱情,通过“词浅而情深”“言近而旨远”的中华古诗词传达中国传统中的爱情观。中华民族自古就特别重视爱情婚姻,重视家庭的组建,古语云:“齐家而后治国,治国而后平天下。”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自有一套男女交际法则。如教材中所选《诗经·蒹葭》,就以其丰富的情韵、执着的情感向读者展示了先秦时期的爱恋追求。作为爱情诗,她通过主人公对爱人的孜孜以求,不言放弃、不畏险阻地“溯游从之”“溯洄从之”,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一种痴情和坚贞,代表了先民古朴而忠贞不渝的爱情观。这种坚贞的情感在以后的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得以承续和弘扬,沉淀为中国人爱情婚恋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徐版《大学语文》中,这种文化传统得到了集中展现。其礼赞爱情单元的所选篇目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歌唱李杨之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深情浓烈;宋代词人秦观的《鹊桥仙》表达牛郎织女相互守望而犹言“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坚贞执着;宋代诗人陆游的《沈园二首》更是以自己的情感经历现身说法,“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表现出诗人对唐琬坚贞不渝的感情,一往情深至老弥坚。当然除了男女爱情,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尚有多方面内容。徐版《大学语文》第七单元通过六朝家训、唐人传奇、元代散曲、现代小说、散文等各文体文章还描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种种人情世态。先不说这些文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产品,是典型的中国语言范式和语言文艺,极具中国民族文化属性,彰显出中国优良文风。文本所记录的世风习俗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品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和照应,对我们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处理好人际关系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比如颜之推的《涉务》,选自《颜氏家训》第十一篇,在批判当世虚浮之风时,也对中国人勤劳务实、勤学守行的家风进行了建构。《枕中记》借助卢生梦游的传奇故事,以小说见“史才”,记录唐时现实,揭露了我国古代士人所面临的人生选择和社会文化传统。再比如钱钟书的《吃饭》一文,在揭示人情世态的过程中,作者出入古今,挖掘出“吃饭”背后的文化心理,吃饭的“学问”令人深思。另外徐版《大学语文》第五单元的故园情深、第八单元的亲和自然则介绍了中华民族对故土故园、对自然天地的天然情意,流露出中国人安土重迁、不忘根本,追求天人合一的文化内蕴;第四单元的胸怀天下、第十单元的浩然正气、第十一单元的冰雪肝胆都从家国情怀、品格修养、价值取向等方面着重总结了中国人历来注重并逐渐形成的文化品格和优良传统,其中的文章对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个性和民族精神做出了形象地诠释。
三、大学语文借助文学审美,再现中国历史文化
钱穆《中国民族之文字与文学》一文中指出:“觇国问俗,必先考文识字,非切实了解其文字与文学,即不能深透其民族之内心而把握其文化之真源。欲论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之独特与优美,莫如以中国民族之文字与文学为之证。[5]”大学语文以点带面开展中国文学的教学,其所选的经典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遗产。从内容上看一部大学语文教材可以说就是一部简要的中国文学史,而文学与历史互为文本;从形式上看所选的作品囊括了诗词歌赋文等各种文体,无体不备,成为中国文学样式的万花筒,以中国文体的历史流变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例如在徐版《大学语文》中,教材虽然以“选文”为基础按照主题单元进行编撰,但是仍然不难看出全书内在的中国文学史脉络。教材所选篇目中,先秦文学就有《诗经·蒹葭》篇、《楚辞·哀郢》篇以及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老子《老子二章》《左传·晏子对齐侯问》《国语·史伯对桓公问》《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等篇;秦汉文章有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过秦论》、班固《苏武传》;六朝作品挑选了颜之推《涉务》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饮酒其五》等篇;唐代文学既有李杜诗歌,又有韩柳文章,其中不乏白居易《长恨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这样的经典名作;宋代文学则以苏辛词赋为主,兼及欧阳修之文《五代史伶官传序》、陆游之诗《沈园二首》;元代有散曲《哨遍·高祖还乡》,明代有书信作品夏完淳的《狱中上母书》;清代则选取了黄宗羲《原君》、唐甄《室语》、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刘大櫆《息争》、全祖望《梅花岭记》、袁枚《书鲁亮侪事》等多篇文章以及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这一经典文言短篇小说作品。全书由71篇作品组成,在64篇中国文学作品中,古典诗文占40篇,比重达到56%以上。不难看出大学语文在倚重中国文学经典作品梳理中国文学史、传承民族文化的初心和本意。文学的背后是文化,承载着民族精神和传统,汉语言文学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的语言习惯、行为方式,而且积淀了中华民族普遍认可和惯于接受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价值品格。钱穆在《谈诗》中说:“若讲中国文化,讲思想与哲学,有些处不如讲文学更好些。”因此,传习这些优秀文学作品,直面汉字所构建的想象与现实,其意义和价值不仅仅在于兴起情感,获得审美体验,弥补了大学人才培养中普遍缺少审美教育的不足,更在于获得历史文化认知,建立文化自信,在青年一代中播下文化的种子,承担起新时代语文教育的责任。
当然诚如徐版《大学语文》修订前言所说:“本次修订,我们坚持本教材原有的指导思想、编写思路和基本格局……在总体上传递出我们对中国固有人文传统与现代思想观念相贯通的理解。[6]”注重古今思想文化的贯通,这是我们由古而今坚定文化自信的有效方式。因此,除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外,徐版《大学语文》还编选现当代文学作品31篇,其中包括外国诗文章7篇,大胆吸收各方面文化精华,体现出编者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对文化交流与交锋的接纳,《大学语文》教材编撰的胸怀和视野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它避免了“文化自大”、唯我独尊的傲慢,也避免了“文化自卑”、自惭形秽、崇洋媚外的偏见。然而,不管是古诗文、现代文还是外国文学译文,这些作品都是汉语言文本,汉语的形式之美、诗性之美和历史古韵之美依然熠熠生辉。
四、大学语文应成为高校文化自信主战场
课程思政背景下,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对于大学语文课程而言,教材编撰者、课程教学者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组织者对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视,是实现其以文化人、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目标的至关重要的方面。
对于教材编撰者而言,要立足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认准大学语文内容的中文本质属性,在汉语言文学文化中去粗取精、精益求精,重视大学语文教材的编选和研究。作为教学内容的物化形态,“教材是教学的工具,是知识传授的媒介和师生认识的对象,是完成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7]。大学语文教材不仅在教育教学中具有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而且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产生重大影响。所以说,“人类精神文化的传承,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审美能力的提高,编好、学好、教好教材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它的价值是无法用物质回报的多少来衡量的。[8]”对于课程教学者而言,应立足大学语文功能性质,认准大学语文文本中的经典作品,在语言训练和文学审美中直面母语文字,从作品本身魅力出发,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批判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挖掘其中所蕴藏的文化精神和思想内涵,建立起文本与人本的联系,肩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和人才培养的重担,深入研究课程思政,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对于高校组织者而言,应立足大学精神和文化,认清大学语文的价值和意义,高度重视通识教育、人文教育。陶东风《拒绝有技术的野蛮人———开学伊始谈什么是大学精神》一文中指出,大学“培养的是有教养的公民,是头脑理性,言谈优雅、举止得体的‘绅士’,而不是目光短浅、惟利是图的功利主义者,也不是有技术没文化的新野蛮人。因此,大学教育应该特别重视通识教育、人文教育”[9]。当前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大学语文在美育、德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她以文学教育的方式彰显汉语文字之美、文章艺术之美、人情人性之美乃至宇宙自然之美,本身就具有思政教育示范性。这不仅需要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更需要高校组织者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打造课程建设“主战场”。只有在顶层设计中充分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和发展,使大学语文课程成为落实文化自信的“主战场”,才能从文学审美、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方面强基固本,在院校人才培养中加强人的培养,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福贵.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与课程属性反思[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
[2] 朱自清.经典常谈[M].北京:中华书局,2017:1.
[3] 朱自清.朱自清论语文教育[M].开封: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23.
[4]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91.
[5] 钱穆.中国文学论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120.
[6] 徐中玉,齐森华,谭帆.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2.
[7] 顾明远.教育学大辞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84.
[8] 倪宝元.语言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312.
[9] 陶东风.拒绝有技术的野蛮人---开学伊始谈什么是大学精神[J].民主与科学,2013(5).
作者:唐魁 单位:中国消防救援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