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09:54:4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篇农村电商发展对农产品交易成本的影响,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摘要: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不仅改变了市场结构,其经济作用也随着向广大农村市场的下沉而不断渗透,但现有研究中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与交易成本的关系尚存争议。本文在农产品交易成本测度模型和引力模型的基础上,探讨农村电子商务对农产品交易成本的影响,并从区域异质性层面对2009-2020年我国31个省级地区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和农产品交易成本的关系进行量化测度。研究显示:从农产品异质性角度来看,观测期内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能够显著降低粮油、果蔬及花卉、禽畜产品、水产品的交易成本,显著提升其它农副产品的交易成本;电子商务对生鲜农产品的交易成本优化作用显著优于非生鲜农产品,该作用在我国三大经济区中表现一致,且作用系数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阶梯排列;从控制变量角度来看,流通距离越远则农产品交易成本越高,基础设施建设、是否交界和政策推动均能显著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
关键词:农产品;交易成本;电子商务;区域异质性;
引言
互联网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电子商务产业逐渐向农村地区延伸渗透,使之成为挖掘潜在消费的主要市场。据商务部披露的数据,2022年全国农村网商(网店)达到1730.3万家,同比增长6.2%,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17万亿元,同比增长3.6%。农村电子商务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拉动农民就业,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实现了传统农业向数字经济的业态优化,令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变现更加容易,与此同时地方性农产品借助网络市场推向全国,供应链直达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优质的产品供应。农村电商业态之所以能够实现上述作用,核心在于打通了信息流通渠道,使得农民能够通过更低成本销售,信息不对称现象大幅降低,中间商(渠道)的作用下降。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快完善县乡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县域集采集配中心,推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共同配送、即时零售等新模式,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乡村下沉。因此,深入考察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趋势,考察农产品交易成本结构变化,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献综述
“互联网+农业”成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下沉的重要机遇,在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易法敏等(2021)指出,农村电商是“互联网+”在农村推广普及的主要内容,也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和数字乡村战略的重要抓手。研究发现,“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农村电商发展和贫困群体脱贫。李鎏等(2021)指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迅猛发展,不断演化出贴近生鲜农产品品类特征和消费特点的新业态,为农产品上行搭建了新通路。但并非所有进入电子商务平台的农业生产经营者都能因此受益,决策偏差、产品滞销和经营亏损等问题时有发生。马震(2022)认为,我国村镇层面的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并逐渐形成集群发展趋势,“淘宝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高,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并未有显著变化。部分学者也开始考察农村电子商务和农民收入、消费者福利、农村市场的关系。蒋玉等(2021)研究发现农产品绿色信息对消费者的溢价支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溢价支付有赖于电子商务独特的产品展示机制和声誉激励机制。汪阳洁等(2022)研究指出,农村电子商务的出现有助于增强农民议价能力、扩大农产品交易规模、提升农产品销售利润,但电商化规模进一步扩大能否带来上述均衡结果的持续改进,取决于农产品本身的保鲜特性以及农民线上经营时面临的额外成本,线上运营的高额外成本会显著削弱电子商务发展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上述文献大多围绕农村电子商务与农产品交易成本视角展开,但目前的研究中针对农村电商的成本效应仍有争议。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一方面大幅缩短了销售链条,减少了中间商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成本,提升了生产者利润,因此对农产品交易成本有显著削减作用;另一方面,中间商在减少机会主义倾向、降低搜寻成本、实现销售稳定方面仍有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那么,农村电商发展对农产品交易成本有何影响?是否存在区域异质性现象?都有待深入考察和分析。
变量与模型设计
(一)农产品交易成本测度模型
本文参考Novy(2011)的模型设定,基于区域间双边交易和产品替代弹性构建农产品交易成本测度模型,其基准模型如下:公式(1)中,τij代表区域i和j之间的双边交易成本;Xii(Xjj)代表i(j)地区的交易总额;Xij(Xji)代表i(j)地区向j(i)地区的跨区域交易额;σ代表产品的替代弹性。考虑到农产品的品类众多,不同产品的替代产品存在较大差别,参考殷晶晶等(2018)的研究设定,以如下模型求解产品替代弹性(其推演过程不再阐述):公式(2)和(3)中,σg为农产品g所对应的替代弹性;ρg为指示变量;ψ1g和ψ2g代表农产品支出份额在跨期平均测算中的对应系数值。
(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水平
结合李鎏等(2021)的研究设定,本文采用生产系数法构造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指数,具体公式如下:公式(4)中,RDBit为t年末i地区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水平;LMPit(TLMPit)代表t年末i地区(全国)的农村电子商务企业从业人数;ΔlnLMPit(ΔlnTLMPt)分别代表(t-1)至t年i地区(全国)的农村电子商务企业从业人数的变动情况。
(三)实证模型构建
由于本文主要考察我国不同地区间农村电子商务水平对交易成本的影响,因此本文结合经典的引力模型构建相关模型,如下所示:公式(5)中,lnτgijt为t年末i地区对t地区g农产品的交易成本;lnRDBit代表t年末i地区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水平;∑nXijt代表n个控制变量的加总;t和φg分别代表时间固定效应和产品固定效应;εijt代表随机扰动项。此外,本文考察了如下控制变量:流通距离(DIST),结合世界城市经纬度查询系统,对我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地区)的省会城市流通距离进行构建表征;基础设施(BASI)采用交易双方间铁路密度进行表征;互联网发展(INT)采用双方每百人中实用互联网人数表征;是否交界(CONT)以双方省域边界是否接壤表征的指示变量;政策支持(POLI)以双方当年度“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个数为基准表征。
(四)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样本时间为2009-2020年,农产品产出及相关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库、《中国农业年鉴》和农业农村部官网;农村电子商务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年鉴》《中国电子商务年鉴》和CSMAR数据库;其他控制变量数据来源于世界城市经纬度查询系统、世界银行数据库和各省统计局官方网站。本文在计算农产品交易成本时,结合联合国粮农组织商品编码(FCL)转换情况,主要考察了68种核心农产品交易成本,为明晰不同农产品类别的异质性情况,本文在基准检验中考察粮油、果蔬及花卉、林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和其他农副产品六类实证情况;在扩展分析中考察生鲜、非生鲜农产品2类实证情况。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基于六类农产品的基准分析
本文在Stata15.0软件环境下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基于31个省域的基准样本,研究农村电子商务对六类农产品的影响作用,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的实证结果可见,在观测期内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不同类别的农产品交易成本产生了明显的异质性影响,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粮油、果蔬及花卉、禽畜产品、水产品的交易成本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即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上述4类农产品的交易成本显著下降,有效促进了相关产品的交易流动。粮油是农产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产品,也是市场刚性需求产品,通过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发展实现了规模经济下的交易成本降低;果蔬及花卉属于典型的季节性生鲜类产品,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为果蔬及花卉的销售提供了便利,扁平化的交易结构使得果蔬及花卉的交易成本有效降低;禽畜产品和水产品具备典型生鲜特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大幅缩短了相关产品交易结构,有效降低了农产品交易成本。第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其他农副产品的交易成本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也就是说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其他农副产品的交易成本显著提升。其他农副产品的销售具备较强的“中间商效应”,传统销售渠道相对稳定,农村电子商务渠道无法形成其他农副产品的稳定销售,交易成本优化不显著。第三,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林产品的影响并不显著。受区域市场壁垒影响,林产品的单品运输成本较高,且往往在区域内进行交易,较少出现跨区交易现象。电子商务市场中林产品的整体销售规模较小,经济效益并不显著,因此交易成本的影响不显著。此外,从控制变量的角度来看,流通距离的提升显著正向提高了各类农产品的交易成本,根据经典引力模型,流通距离越远,产品损耗越高,对应产生的交易成本越高,在表1中流通距离对水产品、果蔬及花卉类的影响更加突出;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随着铁路路网的完善,相关农产品的运输速度提升,运输过程中的损耗降低,相关成本大幅下降;互联网发展与农产品交易成本的关联并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互联网发展需要通过农村电子商务等具体渠道发挥经济作用,其直接作用并不凸显;是否交界和政策推动两类指示变量除林产品品类外,均能显著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该结果说明流通距离越近、政策支持越大的地区,交易成本越低。
(二)基于两类农产品的区域异质性分析
在基准检验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辨析了三大地区的实证表现,结合表1中的结果不难看到,农村电子商务对六类农产品的影响可以进一步被简化为生鲜-非生鲜两个类别,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的实证结果可见,我国三大经济区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交易成本的影响并不相同,具体表现为以下情况:第一,三大地区生鲜农产品和非生鲜农产品的系数排序基本一致,即农村电商发展对农产品交易成本的削减作用存在“东部>中部>西部”的排序。该结果说明,我国东部地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农产品交易成本的削减作用最为突出,其农村电子商务的覆盖有效打通了线上线下渠道,有效降低了农产品的交易成本;中西部地区的交通结构复杂、流通损耗较高,电子商务的规模经济作用无法完全体现。第二,三大地区农村电商发展对生鲜农产品交易成本的削减作用显著优于非生鲜农产品,这与表1的研究情况基本一致,且同样存在“东部>中部>西部”的系数排序。该结果说明,对生鲜农产品而言,农村电子商务在经济发达地区更有利于降低相关交易成本,扩大销售范围,实现规模经济;对非生鲜农产品,农村电子商务的成本优化作用相对较低,但依然在经济发达地区产生较为显著的作用。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如何深化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降低农村市场交易成本已然成为乡村振兴过程中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区域异质性角度对2009-2020年我国31个省级地区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和农产品交易成本的关系进行量化测度。实证分析表明:第一,观测期内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能够显著降低粮油、果蔬及花卉、禽畜产品、水产品的交易成本,显著提升其他农副产品的交易成本;第二,电子商务对生鲜农产品的交易成本优化作用显著优于非生鲜农产品,该作用在我国三大经济区中表现一致,且作用系数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阶梯排列;第三,从控制变量角度来看,流通距离越远,农产品交易成本越高,基础设施建设、是否交界和政策推动均能显著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
(二)政策建议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经济作用,要结合农村电商与农产品异质性关系,针对性改善交易成本。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三点建议:第一,着力发挥农村电子商务的经济优势,促进更多农民提升电商经验。要发挥农村电商在生鲜农产品上的独特作用,进一步优化农村电商生鲜产品渠道,扁平化交易结构,优化交易模式,帮助更多特色农产品走出乡村,走向更大市场,减少线下中间商(批发商)的环节制约,让更多农民享受电子商务发展带来的成本红利。第二,多方发力改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交易成本问题。交易成本是制约农村电商进入的核心要素,农民由于习得性成本、经营成本等问题,更倾向于选择线下传统渠道进行销售。政府在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优先解决基础设施和流通设施建设问题,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农民网络销售培训力度,为农民参与农村电商创造有利条件。第三,要重视多渠道融合发展效应,避免完全“去中间商化”。从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实际来看,中间商交易可以将林产品、其他农副产品的成本控制在更低的范围内,且销售渠道更加稳定,要保障部分中间商的销售、经营利益,结合成熟低成本的交易渠道,全方位帮助农民增收,促进大额农产品快速交易,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因地制宜实施电商方案。
参考文献
[1]殷磊磊,朱晶,李天祥.我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成本研究——基于异质性视角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8(2)
[2]易法敏,孙煜程,蔡轶.政府促进农村电商发展的政策效应评估——来自“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的经验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21(3)
[3]李鎏,蔡键,李怡.电子商务平台对农产品经营的影响机理:技术创新驱动与市场渠道拓宽[J].农村经济,2021(6)
[4]蒋玉,于海龙,丁玉莲,莫睿.电子商务对绿色农产品消费溢价的影响分析——基于产品展示机制和声誉激励机制[J].中国农村经济,2021(10)
[5]汪阳洁,黄浩通,强宏杰,黄季焜.交易成本、销售渠道选择与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J].经济研究,2022,57(8)
[6]马震.农村电子商务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分析——来自我国村镇层面的证据[J].商业经济研究,2022(22)
[7]NovyD.GRAVITYREDUX:MEASURINGINTERNATIONALTRADECOSTSWITHPANELDATA[J].EconomicInquiry,2012,51(1)
[8]杨辉,吴楷玲,朱润枫.移动互联网+下的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模式重构[J].时代经贸,2019(30)
作者:郑峰 单位: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