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08:52: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篇教育现代化的四重逻辑及其样态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摘要: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以与时俱进为内在要求,不断呈现出以开辟新民主主义教育道路、开拓社会主义教育新局面、开启中国特色教育新征程和开创教育强国建设新境界为核心的历史逻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以理论引领为现实吁求,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百年大党初心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共同构成其理论逻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在实践逻辑上以教育强国为不懈追求,融教育思想、教育技术、教育内容和教育体制等具有内在关联的教育现代化诸要素于一体;在价值逻辑上以人民中心为价值立场、以立德树人为价值旨归、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以天下大同为价值愿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整体彰显着百年大党为人民服务的执政本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意志、中华民族人类关怀和推动世界文明共同繁荣的宏伟愿景。
关键词: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百年大党;教育强国;人民至上;人类关怀;
现代化是一幅五彩斑斓、波澜壮阔的画卷,描绘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广阔领域的现代性转向。放眼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不同的国家由于政治制度、经济条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社会形态等因素的差异而生发出不同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它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现代化历史征程的理论结晶和实践写照。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内生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逐渐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和核心保障。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立足于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历程、理论创新、实践行动、价值取向等方面整体性、全方位揭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四重逻辑,从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中把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样态,旨在全面推进具有时代鲜明特色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并展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无限魅力。
一、历史逻辑:以与时俱进为内在要求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有其特定的历史生成条件,符合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规律,具有内在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始,便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图景内蕴于初心使命与理想目标之中。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把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目标融入中国现代化探索历程,领导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历经了孕育滋养、曲折探索、形成发展与成熟完善等阶段,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一)以开辟新民主主义教育道路为核心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1921—1949年)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把创立和发展新民主主义教育作为革命斗争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手段,为中国共产党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战争和革命政权培养了大批的革命骨干。此阶段属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孕育滋养阶段,开展“大众的、科学的、民族的”教育是这一阶段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鲜明主题。一是开展“大众的”教育,彰显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后就相继在全国各地创办工农补习学校,强调要在一切产业部门成立工人学校,唤醒劳工觉悟。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下文简称“苏区政府”)提出“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1],强调在革命战争许可范围内应施行免费的普及教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苏区政府因地制宜,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学校,建成了初步的工农教育体系[2]。以广大工农大众为教育对象,开展“大众的”的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教育理念的近代溯源,也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人民立场的强力彰显。二是坚持“科学的”教育,呈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李大钊早在1918年就强调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教育问题[3]。1920年,毛泽东在组织工人运动和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双重影响下蜕变为坚毅的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坚持“科学的”教育方针。1934年,毛泽东纵观全局,精准阐述了革命战争时期文化教育总方针,强调教育在革命战争与人民幸福生活获得方面的建设性作用[4],并在办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方针,昭彰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科学化取向与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重要特征。三是践行“民族的”教育,肩负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应然使命。新民主主义教育是民族的教育,“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5]。这体现了教育与中华民族斗争精神相融合以培育拥有卓越斗争本领的民族脊梁的必然要求,也凸显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扎根中华民族、浸润红色基因的应然使命。总之,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教育事业上付出的所有努力均服务于革命战争的最终胜利,秉持“一切为着战争”的原则,使教育成为获取政权的武器之一。
(二)以开拓社会主义教育新局面为核心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1949—1978年)
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新篇章。如何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事业,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首要问题。从新中国成立开始,中国教育进入改造旧教育、开拓社会主义教育的新时期,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由此进入曲折探索阶段。一是创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基于各地教育的基本情况,围绕“改造旧教育、创办新教育”这一要旨对新中国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安排。1950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提出“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6]的教育建设方针。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分类施策,相继接管改造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和外资津贴学校,1951年颁发的《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为我国架构了较为完整的学校教育制度。至1956年,旧教育残余基本根除,新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在中国大地扎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自此有了切实的制度保障。二是确立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标定价值遵循。党的八大决议明确指出:“文化教育事业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7]1957年,毛泽东将现代科学文化增加为社会主义建设任务和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同年,毛泽东阐明了“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8]。此时,我国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教育现代化,但上述对教育地位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论述已经成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价值理念和必然遵循。三是探索社会主义教育道路,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积累发展经验。党的八大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正确方向。1957年,周恩来中肯地指出:“在学习苏联经验的时候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够。”[9]1958年到1960年,历时三年的“教育大革命”脱离实际,急躁冒进,偏离了现代化方向,造成了严重失误[10]。在吸取教训后,196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吸收“八字”方针的基础上,重点强调要在办学规模、布局和质量上对教育事业进行调整,推动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有计划地稳定发展的轨道。这一时期的教育事业发展虽多生波折,但不可忽视的是,它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顺利推进积聚了丰富的本土经验。
(三)以开启中国特色教育新征程为核心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1978—2012年)
1978年,伟大的改革开放掀开了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新篇章,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历史性转折,而中国特色教育新征程也由此开启。一是打破徘徊困境,指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方向。改革开放初期,严重滞后的教育事业成为制约现代化建设的最大因素,重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已是大势所趋。邓小平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强调“四化建设的实现要靠知识、靠人才”[11],而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教育,这不啻为处于迷茫徘徊的中国教育注入一针清醒剂,极大地加快了改革开放向教育领域迈进的步伐。特别是“三个面向”的提出,不仅丰富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理论,而且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克服体制障碍,作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战略抉择。1985年,汇聚全党智慧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对当时我国教育管理权限划分不清、教育结构活力不足、教育内容脱离时代等问题进行了回应[12]。以教育体制改革为支点的教育改革由此开启并逐渐向纵深发展。三是突破思想局限,确定教育优先发展战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掀起了现代化建设的思想解放大潮,也促进了教育思想解放。同年,党的十四大集思广益、总揽全局,首提“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13],提升了教育的战略地位,在顶层设计上保障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此后,党和国家多次重申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并通过实现“两基”目标、教育立法、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等举措逐步落实。世纪之交,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作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实践路径被提上议事日程。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进一步强调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对国家整体现代化实现的重要作用。
(四)以开创教育强国建设新境界为核心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2012年至今)
加快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巩固教育大国地位、迈进教育强国、推动中国教育阔步前进以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石的共识。首先,巩固教育大国地位是新时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点任务之一。巩固教育大国地位是实现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内在要求和基本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规模稳步增长,各级各类教育结构趋于完善,教育普及程度显著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均取得较大成就,其中2020年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园)率相比较于2015年涨幅均超过10%,高等教育已达到普及化水平[14]。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为促进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作出的贡献不容忽视,凸显出巩固教育大国地位对持续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其次,助力建成教育强国是新时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进阶方向。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为建成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15]。加快教育现代化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阔步前行、不断开创教育强国建设新境界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点。2019年,党和国家准确把握国内外教育形势,相继发布两份重磅教育文件:一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瞄准教育关键环节,谋求短期重点突破;二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标2035奋斗目标,规划未来教育方向。二者共同勾勒出中国教育强国发展蓝图。最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最终目的。2018年,领导明确指出教育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性意义,强调教育要恪守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使命[16]。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再次明确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科学内涵和使命任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17],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达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时代向前发展,知识与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践行这一使命的根本在于培养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也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二、理论逻辑:以引领实践为现实吁求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理论逻辑是基于历史逻辑之上对历史逻辑的反映与理解[18]。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是基于中国共产党教育现代化历史探索基础之上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反映,它是自觉遵循马克思主义、始终紧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内在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汇聚熔炼世界文明智慧的结晶。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观:指引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伟大旗帜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科学教育观,其在中国化历程中展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智慧,指引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性质、教育原则、教育目的的真知灼见永不过时,其中的“社会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人的全面发展”等论断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理论构建提供了根本遵循。首先,阐明教育性质,指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培养目标。马克思主义教育观揭示了教育的阶级性,即阶级社会的教育必然具有阶级性。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因此,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然要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教育利益需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一批又一批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阐释教育原则,揭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规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应用于教育实践、促进教育发展的经典教育原则。它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9],也是“改造旧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20]。早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创办的学校中践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新中国成立后,探索了“半工半读”“开门办学”等劳教结合办学形式;改革开放后,更加重视教育与社会大生产相适应;进入新时代,注重产教融合,丰富劳动教育形式。总之,历经百余年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探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渐进实现了从经验到规律的凝结和升华。最后,阐述教育目的,凸显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人本内涵。“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21],这是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人才培养目的的界定。在此最高目的指引下,我国人才培养规格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不同时期经历了从培养民族民主革命人才、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到“四有”公民再到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流变。在此过程中,我国对“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的越来越重视,强调以人为本,巩固了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人本内涵也由此日益凸显。
(二)百年大党初心使命:引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闪亮航标
中国共产党是诞生于人民群众的伟大政党,其初心使命始终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相依相随,不断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价值理想。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贯穿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是中国共产党坚定执着地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底气和定力,是引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征程的闪亮航标。百年大党初心使命是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历史征程的价值指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历史征程是党在行动中自觉落实初心使命的真实记录。初心所系,使命所向,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就明确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价值指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事业就不会迷失前进方向。中国教育能够于衰败中新生、于迷茫中觉醒、于困境中突围,从腐朽落后走向今天的繁荣兴盛,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赢得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而艰苦斗争、为了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而努力拼搏。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事业让人民获得好教育的初心没有改变,为中华民族复兴培育人才的使命不会动摇。百年大党初心使命是解决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当前问题的精神动力。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要有忧患意识,越要清醒地认识到加快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一方面,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不能满足人民优质公平教育需求的问题凸显;另一方面,如何蹄疾步稳地把我国建设为教育强国,以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中实现中国竞争力跃升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是中国教育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重大课题。初心凝聚民心,使命振奋精神。“只要始终守初心、担使命,那就无坚不摧。”[22]越是困难,越要矢志不渝地践行初心,孜孜不倦地担当使命,激励党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斗志与责任,汇聚战胜艰难险阻的无穷力量。百年大党初心使命是擘画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未来图景的题中应有之义。历史不会停滞,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与时代同行,但即便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23],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方能善作善成、一往无前。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未来发展图景的擘画也是对其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蓝图的描绘。初心如磐,使命不移。过去的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呈上了一份满意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答卷。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赶考之路,继续推进无愧历史、赢得民心、不负民族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中国教育事业行稳致远的可靠保障。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丰富土壤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24]在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协力共进中,正确处理好文化精华和糟粕、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等关系,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注入了强劲的文化动力、筑牢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一是处理好文化精华和文化糟粕的关系,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中华传统文化蕴含无穷的哲学思想、教育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观念等,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文化宝库。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中华传统文化,以不同时期的教育主流价值观为基本坐标,对中华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25],真正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国不同时期的教育形态相结合,以丰厚的文化资源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添薪助力。二是处理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注入强劲的文化动力。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碰撞在一定程度上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博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非截然割裂,二者处于同一时空,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文化冲突。因此,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过程并不是自然平稳的,而是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碰撞融合过程中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以助力传统教育的现代性转变。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通过完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等方式,宏观调和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切实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为传统教育的现代性转变注入了强劲的文化动力。三是处理好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关系,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筑牢深厚的文化根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均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发展要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同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同向共进,前者更多体现为教育本土化,后者更多体现为教育国际化。教育本土化是我国教育的深厚根基,是教育国际化的源与本;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趋势,是我国教育本土化的丰厚养料,二者相辅相成。因此,要借鉴世界先进文化,并把中华优秀民族文化推向全球视野,在教育本土化和国际化相融合的进程中使中华民族文化愈来愈繁荣。
(四)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涵养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源泉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26]在学习借鉴世界文明成果以服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我国坚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认真鉴别、择善而从”的方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立场,始终站稳中国立场,从世界文明中汲取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智慧和力量。一是坚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积极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以服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教育是文明传承和创新的核心通道;现代化的本质是文明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共同发展”[27],秉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积极学习、大胆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是我国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以实现其跨越式发展的有力武器。一方面,从借鉴对象来看,我国拒绝文明偏见,不设置文明障碍,而是汲取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服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另一方面,从借鉴主体来看,我国文明交流以国家为主导,鼓励民间团体和个人发挥文明交流独特作用,形成了多元主体、多样方式的文明互鉴以丰富和完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二是坚持“认真鉴别、择善而从”的方法,理性借鉴世界有益文明成果以助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我国在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积极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和利用他者文明资源,坚持“认真鉴别、择善而从”的方法,认真鉴别他者文明成果和资源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否匹配,既坚持去芜存菁,剔除不适宜的,保留适宜的,又坚持与时俱进,避免选择落后于时代、与我国发展实际不符的文明成果,努力实现以世界有益文明成果助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三是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立场,合理借鉴符合国情文明成果以支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由非现代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之必然趋势在教育领域的突出表现。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立场,把握好中华文明和他者文明之间的内在张力,立足中国国情,扎根中国土壤,汲取世界文明智慧融入中国教育发展实践,以符合国情的世界文明成果支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使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正所谓“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28]。
三、实践逻辑:以教育强国为不懈追求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实践逻辑是对反映客观关系和社会制度系统实践规律性和必然性的概括。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性增长的过程,其实践逻辑聚焦于科学解答如何使教育思想、教育技术、教育内容和教育体制等具有内在关联的教育现代化诸要素成为系统的实践整体的规律性和必然性问题。
(一)教育思想: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实践先导
教育思想的现代性变革是现代教育技术、制度、内容发展的源头。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教育思想的变革最为深刻和关键,而思想的变革又以思维、理念和观念的革新为前提。教育思想现代化体现为教育思维、理念和观念的现代性增长。一是以“人的本质”为教育思维起点,激发教育思想革新动力以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教育思维是教育者“进行教育创造的文化心理基础”[29],其作为抽象的存在物内隐于教育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国从人的本质出发,将人视为教育的目的而非工具,完成了教育思维的革命性突破,打破传统教育思维壁垒,激发了教育思想的革新动力,从根本上明确了人是跨越技术设备等教育外在表象的教育本源,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哲学本体,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返璞归真。二是以“育人为本”为教育理念旗帜,指引教育思想生发方向以引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教育理念是基于经验性教育实践话语的认知升华和理性阐发,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反映了党和国家对美好教育图景的希冀。任何教育思想的生发,必然围绕一定的教育理念且聚焦国家的主流教育理念和人民的现实教育期待。我国始终高扬“育人为本”的鲜明旗帜,指引着教育思想的生发方向,通过教育思想的除旧布新,坚持以人为本,引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建设导向。三是以“五个维度”为教育观念内涵,提升教育思想发展水平以促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思想意识的形象性认识集合,其现代化进程反映了现代教育思维和教育理念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潜移默化程度。教育观念现代化既是教育思想现代化的先决因素,也是教育思想现代化水平的直接证明。我国坚持从“立德树人”的教育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全面发展”的人才观、“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多元包容”的质量观等维度,不断丰富教育观念内涵,提升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水平,聚集起最广泛的思想精神力量,形成促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合力。
(二)教育技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实践动力
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证明了技术拥有改变世界和人类进程的强大变革伟力。其中,技术以其强大的物质力量参与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全面有力地推动了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工具等各方面的现代性增长,为构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激发了实践动力。一是优化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为教育技术现代化搭建“骨骼”,稳步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数字教育资源是运行于信息化环境、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数字化资源集合。教育信息化是推动教育技术现代化的驱动引擎,数字教育资源是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唯有弥合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上的缺口与提升资源应用及服务能力,搭建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健壮“骨骼”,才能进一步支撑和驱动教育技术现代化,为稳步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目前,我国已实现了数字教育资源从无到有、从注重数量到关注质量的革新性进展。在新发展阶段,建设完善的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体系更是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之一。二是创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教育技术现代化充盈“血肉”,持续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实现中国教育技术现代化弯道超车需要先进、科学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武器。数以万计的教育技术领域研究者以教育技术学为依托,立足我国教育技术发展实际,借鉴国外教育技术理论成果,以敏锐的学理思维提出新概念、新问题、新理念和新方法,经过长期的锲而不舍的理论创新,共同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理论,为教育技术现代化充盈“血肉”,酝酿出连绵不绝的生机活力,为持续不断地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奠定理论基础。三是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为教育技术现代化赋予“灵魂”,切实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教育技术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受教育技术投入与价值产出双重影响。高水平的教育技术现代化既要有理论创建、技术研发、设备购置等方面的必要投入,更要有高效率和高质量育人的价值产出,而价值取向维度的技术育人是教育技术现代化的“灵魂”,教育技术现代化终究要回归学校育人主阵地。我国历来重视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师生发展的双向形塑,培养师生的技术胜任力,使工具理性服从价值理性,把技术动能转化为育人效能,为切实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融入“有灵魂”的教育技术。
(三)教育内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支撑
教育内容主要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为培养学习者所选择的文化集合。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需要教育内容的更新迭代,这要求教育者因时而变、灵活选择教育内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在革新和选择教育内容过程中,更为关注教育内容本身的丰富性、顺应社会变化的时代性与融入世界潮流的国际性等教育内容的现代性增长。提升教育内容发展性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聚焦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教育内容涵盖基础性教育内容和发展性教育内容两个部分。如若把教育内容看作一棵树,基础性教育内容是树根,是教育内容的主体部分,奠定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发展性教育内容则是树身枝芽,是教育内容的延伸部分,拓展学习者的学习深度和广度。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已经形成稳定扎实的基础性教育内容体系。基于此,关注学科发展前沿、提升教育内容的发展性,是我国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坚持聚焦全面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把握教育内容时代性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因应社会变化的重要举措。时代是对人类社会进程的历史定位,任何人类社会活动均带有时代的印记。教育是一种集中承载人类社会精神文化需求、与人类社会同向共进的育人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教育内容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文化载体,见证并反映着时代的变迁。坚持建立完善的教育内容开发供给与审核监督体系,推动教育内容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始终把准不同时代正确的价值方向和政治方向,主动响应人民享有优质文化的教育呼唤,是我国教育内容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因应社会变化的重要举措。增强教育内容国际性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顺应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向。历史车轮滚动,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封闭的世界,自此世界各国联系不断增强,地球日益成为一个“村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成为一座“孤岛”。上至国家政府、下至普罗大众,加强与世界的联系、融入世界发展潮流已成为不可避免的时代趋势。在此情形下,增强教育内容的国际性已成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趋势。自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发出“三个面向”时代最强音,到新时代领导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扬帆起航,无不要求教育增强其内容国际性。
(四)教育体制: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实践保障
教育体制是教育机构与教育制度的统一体,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体制和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体制是其两大基本体制[30]。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系统结合形式的教育结构体系与教育体制息息相关。建立公正、合理、高效、法治的现代性教育管理体制、学校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体系是我国教育体制现代化的实践目标和价值诉求,也是保障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系统推进的关键环节。一是推动教育管理体制现代化,提升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效率。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过程实质上就是教育管理体制现代化的过程,回答的是怎么办教育的问题。在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践中,宏观层面注重协调国家教育管理部门与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国家和地方教育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国家和地方管理部门与办学实体之间的关系,调动管理主体和办学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微观上重视解决学校组织内部管理问题,明确学校各层级、各部门的职责与分工,激发学校整体办学活力,为提高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水平清除障碍。二是推动学校教育体制现代化,释放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活力。现代学校教育体制的核心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多样化的现代学校制度是我国推进学校教育体制现代化的核心要旨。要以公平公正为价值理念,持续推进高考改革,建设新型考试招生制度;要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实施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着力推进课程管理制度现代化;要以全面发展为价值向度构建现代师生评价制度。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我国通过推动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学校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学校这一办学主体的积极性,为释放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活力打开了更大的空间。三是推动教育结构体系现代化,增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效能。教育结构体系是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坚持完善教育结构体系与增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效能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我国教育结构体系现代化主要表现为以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为标尺,对各级各类教育在层次、类别和专业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在教育层次结构上,逐渐呈现出由基础教育向两端延伸的趋势,注重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学前教育专业化;在教育类别结构上,逐渐呈现出从普职分流向普职融合转变的趋势,强调畅通职业教育上升通道;在教育专业结构上,加强专业设置国家宏观调控、地方自主调整与高校创新改进,确保专业结构与国家经济结构相适应。
四、价值逻辑:以人类关怀为终极诉求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价值逻辑是价值思维指导下的意旨性行为规范,包含价值判断和行为指向的双重意蕴。超越时空的普遍性、恒定性的价值公理与因主体而异的价值规范是价值逻辑命题系统的逻辑架构,其中规范命题是区别不同主体价值逻辑命题系统的核心[31]。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模式,阐释其价值逻辑应聚焦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价值规范命题,彰显百年大党执政本质、体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凸显社会主义国家精神意志、昭彰中华民族人类关怀及推动世界文明共同繁荣的宏伟愿景。
(一)人民中心: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价值立场
价值立场问题是关乎为什么人、与谁站在一边的价值取向和情感立场的原则性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扎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执政为人民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人民性是其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鲜明特征:人民始终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依靠和目标。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中国共产党成功蹚出一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在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依靠人民和为了人民的辩证统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充分展示出马克思主义政党为民价值取向和深沉强烈的人民情感关切,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执政本质。人民始终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主体与动力。人民是历史的书写者和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乘历史大势而上,不断创造伟大成就、开创伟大新时代的真正动力。就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而言,影响教育现代化的各种因素必须与人民互动,由人民转化为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合力。人民始终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尺度与标准。“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32],这从根本上明确了“人民标准”是衡量党执政成效的依据。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同他国教育现代化分殊的关键在于是否将“人民标准”作为检验其发展成果的根本标准与最终尺度。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好不好根本在于人民是否满意,在于是否实现了人民“有学上”的教育需求、满足了人民“上好学”的教育期待、保障了人民“好上学”的教育获得。
(二)立德树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价值旨归
立德树人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德育思想的传承创新、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发扬与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教育的现实需求的三维逻辑统一[33]。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扎实推进立德树人铸魂工程的实践指向蕴含着鲜明的立德树人价值旨归。立德树人是衡量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核心要素。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34],这也是衡量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核心要素。这是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关注数量指标的工具价值与关怀“现代人”培育的本体价值相协调的彰显,也是教育发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实现政治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多元取向融合统一的必然要求。立德树人是理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中国特色的关键所在。“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5]这为理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提供了价值指引。扎实推进“四个服务”和“立德树人”一脉相承。唯有把立德树人落实到教育工作链条的每个环节,形成身心俱佳、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才能真正筑牢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和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人才之基。立德树人是助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抓手。“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关系民族复兴进程。”[36]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现代化经济转型升级、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推进,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37],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重要抓手,加速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推动育人模式变革,对标进行教育强国建设,以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稳固人民幸福、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三)公平正义: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追求
价值追求是主体基于现实情境和价值目标之间的落差而产生的积极的行动态度与实现倾向。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站在“人类社会”的立脚点上描绘的共产主义理想价值根基,是广大无产阶级利益、愿望和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教育公平正义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强劲引擎,也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诉求和实践追求:公平正义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初心如磐的经验总结。公平正义是一个动态的历史演进过程,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峥嵘岁月中,其目标指引作用逐渐凸显,成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历史经验。教育公平正义是推动中国教育从特权走向人权、从权利平等走向机会均等、从有学上走向上好学、从重规模转向重质量的价值驱动力;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道义性之关键所在;是向国际社会宣示何谓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模式的中心环节。公平正义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奋楫笃行的迫切需求。教育公平正义既是社会问题,也是教育问题,当今人民群众的多元化教育需求和教育活动中的不公平现象凸显出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新征程中实现教育公平正义的迫切性。公平正义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基本任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未来建设要以教育公平正义为价值目标和基本任务。要营造教育公平正义文化氛围,在观念上破除唯效率、唯速度等不公正的功利化教育思想;要筑牢教育公平正义经济基础,以健康的经济发展保障教育公正和提升教育质量;要落实教育公平正义制度安排,以制度安排保证教育公正长远发展。
(四)世界大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价值愿景
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题中应有之义,体现出立足自身、胸怀天下的人类关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全人类共同福祉出发,旨在谋求人类文明共同繁荣,是新时代新形势下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最新写照。教育是人类文明传播、延续的基本活动,天然承载着构建大同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任。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者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旨。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的存在和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人们树立互利互惠的利益观、国际权力观、开放包容的价值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责任担当意识[38]。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关涉全人类共同的核心利益,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回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才要求,通过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培育使之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要的意识、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人,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者。以教育为支点撬动文明交流互鉴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谋求人类文明共同繁荣,教育承担着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的重任,是各民族文明价值与多样性的集中体现。因此,教育自然要成为各民族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与撬动文明交流互鉴的支点,成为促进人类多元文明繁荣和世界文明融通的关键节点,跨文明的教育也必然成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坚守的理念。强化讲好“中国教育故事”责任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孕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蓬勃生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凸显中国智慧与中国追求。基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淬炼传统与现代的中国教育有责任以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仁者爱人”等思想观念与当代中国坚持爱好和平、合作共赢等实践为素材,通过国际人才培养、教育话语创新、扩大教育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等方式发挥其强大的感召力与影响力,讲清楚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承载的人类共同理想,讲明白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展现的中国立场和人类关怀。
五、结语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成功探索出的符合中国教育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新道路,是世界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方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教育现代化突破了西方教育现代化模式的藩篱,顺应了从单一走向多元、从排他走向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潮流,以一种教育开源精神在世界的东方缔造了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模式,创造了独特的教育现代化理论形态,摸索出新型的教育现代化实践道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将人民群众的美好教育理想照进现实,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教育价值诉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人民立场和百年不渝的初心使命,并昭示中国共产党将带着人民更殷切的期盼,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更美好的愿景踔厉奋发、砥砺前行。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从外部环境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形势波诡云谲,世界发展的不确定性激增,给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稳步推进带来多重风险。从内部环境看,距离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尚有一段艰辛路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可谓道阻且长。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坚持以史为鉴,汲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经验教训;以党为舵,撑起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远航之帆;以人为本,凝聚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奋进力量。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先进性应对挑战性,不断开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境界;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逐渐走近世界教育舞台中央,展示中国教育的风采魅力,为世界教育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47.
[2] 刘世清,袁振国.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发展的百年征程与历史经验[J].教育研究,2021(11):4-16.
[3]杨天平,黄宝春.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90年发展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12.
[4]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7.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6.
[6]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7.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77.
[8]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9]刘光.新中国高等教育大事记(1949—1987)[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24.
[10]《中国共产党教育理论与实践》编写组.中国共产党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2.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论教育[M].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76.
[12]雷尧珠.中国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799.
[13]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课题组.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8.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1-08-27)[2022-04-30].
[15]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N].人民日报,2018-09-13(03).
[16]张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17]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3.
[18]张雷声.关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相统一的思考——兼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9):48-56+159.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8.
[2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8.
[22]牢记初心使命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N].人民日报,2019-07-17(01).
[2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
[24]考察朱熹园谈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EB/OL].(2021-03-23)[2023-04-30].新华网.
[2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147.
[26]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03).
[27]张权力,杨小微,张良.教育现代化的文明本义及多元性特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2):21-25.
[28]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29]刘庆昌.教育思维方式的展开和构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6-9.
[30]孙绵涛,李莎.试论教育体制理论的生成[J].教育研究,2019(1):122-130.
[31]周农建.价值逻辑[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92.
[32]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02).
[33]蓝晓霞,张安梅.试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三大逻辑[J].中国高等教育,2021(24):31-33.
[34]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3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3-04-31].新华网.
[36]怀进鹏.胸怀国之大者建设教育强国推动教育事业发生格局性变化[N].学习时报,2022-05-06(01).
[3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EB/OL].(2022-01-17)[2022-05-15].
[38]冯建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何为[J].教育研究,2018(2):37-42+57.
作者:戴妍 黄佳攀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