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大学生力量素质练习问题剖析范文

大学生力量素质练习问题剖析

发布时间:2023-10-08 10:55: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篇大学生力量素质练习问题剖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大学生力量素质练习问题剖析

摘要: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教育及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应有之义。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堪忧,尤其体现在学生力量素质的持续下滑。反映出高校内广泛开展力量素质练习,提升学生力量素质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但现行的开展路径却存在着众多问题。本文从国家及学校角度深入分析大学生进行力量素质练习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路径优化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力量素质;问题;路径;

一、力量素质相关概念

力量素质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根据完成不同体育活动所需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爆发力、力量耐力四种。力量是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身体能力要素的基础。力量素质练习指依靠自重或哑铃杠铃、固定器械、弹性物体等器具,以对抗或克服其重量或阻力为手段,以发展目标肌肉的耐力、爆发力、体积等为目的,根据目标肌肉运动功能进行的有节奏的、多组数、多次数的练习。

二、现存问题分析及路径优化策略

(一)国家层面

1. 破除重文轻武观念,构建体育教育思想体系

中国延续千年的重文轻武的思想根深蒂固,这源自于中华民族非竞争的农耕文明。人的精神塑造在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身体的塑造更多强调内在修炼,对现代围绕提高身体外在综合运动能力而开展的力量训练产生不利影响。传统体育观念相对于强力和体魄更注重“养生”。力量训练展现的对自身的挑战、身体发达和强力对抗等特征,与传统价值观念追求“仁爱”“养性”“德性”格格不入。毛主席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批判了重文轻武的落后思想,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的先进思想,精神文明建设需要身体作为其载体,身体的发展会带来学识的增进,二者互相依靠互相发展,割裂精神与身体二者之间的联系,强调的重点向任何一方倾斜都会影响人的综合全面提高。因此,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要把握身体发展与精神塑造的平衡点,对二者的脱节或断裂部分要进行弥补和优化,从本质上建构“身心一统”的体育教育思想体系,并有效付诸于实践。

2. 体测改革,项目补充

在现行的体测制度中,初中以后的力量素质测试中以引体向上来评判男生力量素质,以仰卧起坐来评判女生力量素质,出现男生注重上肢力量测试,而女生重视躯干核心力量测试的局面,这种随年龄变化而出现的男女力量素质测试侧重点不同的现象并无相关实验支撑。在项目安排中,仰卧起坐是针对核心力量所安排的项目,大量研究证明仰卧起坐动作后半程对人体腰椎的负面影响,同时核心力量不单指腹直肌的向心收缩能力,它包含腹直肌、腹内外斜肌、腰方肌、竖脊肌等多块肌肉向心或等长收缩的能力,仰卧起坐的动作无法满足测试核心力量的要求。同时男生测试的引体动作多依靠背部与手臂力量,局部肌肉的收缩做功能力无法反应出学生的整体力量素质。

在男女生共有的项目中,以立定跳远、800米、1000米跑测试学生下肢的爆发力与耐力。在立定跳远测试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技术掌握不到位,影响腿部肌肉爆发力的发挥,在力量素质测试中应将运动技术的影响降低。对于长跑项目,室外测试易受天气、场地等环境因素影响,同时测试时的手动计时对测试成绩真实性亦有一定影响。

国家职业健身教练的测试选用俯卧撑测试胸部力量,引体向上测试背部力量,徒手蹲测试腿部力量。国家队体能测试中选用卧推、引体向上、负重深蹲三个测试动作,并计算相对力量来评判整体力量素质。美国海军的体能战备检测改革后,核心力量测试由平板支撑取代2分钟仰卧起坐,耐力测试项目由划船机取代长跑。NBA与国家队体能测试中均采用原地起跳摸高来评判爆发力。中考体育加试长跑项目早已采用电子计时来规避人为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国家学生体测应从现行的其他体测制度中选取适合学生操作、便于集中测量、提高测试成绩精度的方法与措施,使体测能科学、全面、精确的反映学生目前的力量素质,为国家政策的研究制定,为课程改革的操作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3. 政策强调,措施引领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保证青少年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提出体育锻炼是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有效途径。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提到加大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力度,切实改善学生体质健康。大量关于学生体质与健康的政策文件都提出加强学生体育锻炼,但是面对体测中展现出来的力量素质低下的局面,国家并没有指出针对的锻炼方向。国家层面宏观引领政策的缺失,使得学校、课堂这些微观层面开展力量训练困难重重。

(二)学校层面

1. 重视《标准》实施,积极响应政策方针,激励学生参与

《标准》实施的好坏是获得学校体育工作优秀学校的前提和关键,下辖的学校和教育部门为了获得评先评优的先发优势,报送的工作总结中就不会出现学生《标准》合格率在95%以下的情况,反而出现了一大批学校学生《标准》合格率99%的浮夸做法。在体测开展过程中已经存在测试标准执行不严格的现象,在体测成绩报送管辖机构时又进行二次数据造假,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进行对应的处罚,致使体测权威性与公信力的下降与弱化,最终导致学校对于体测持无所谓的态度。学校消极响应学生体育锻炼的政策,选择更容易开展的长跑作为主要项目,相对费时费力的力量训练就很难在高校得到发展。

新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高校要将体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学校应重视国家出台的学生体质健康相关文件,针对学生力量素质低下的现状大力开展力量训练。加强对力量训练的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与宣传内容,增加力量训练在校园内的曝光率,提高力量训练对师生的吸引力,组织相关活动比赛,激发学生训练动机,制定奖励措施。由教师带头训练,学生紧跟步伐,以局部带动整体,在整个校园内营造力量训练的氛围。

2. 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三位一体课程体系

推动高校改革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爱好为导向,以专项技能糅合力量训练为内容,以团队协作为开展模式,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动作、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全面发展。构建体育必修课、选修课、课余训练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必修课程中初步掌握,选修课程中高阶练习,课余训练中巩固精进。对于一般学生及爱好者,体育必修课传授的技术与方法满足其基本力量训练要求。对于要求较高的学生可以通过选修课进行更高阶的训练,加大技术难度,提高动作要求。课余训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选择训练强度,按照不同训练法开展个人或团体训练。对于非体育专业的其他院系学生,可将力量训练与其专业有机结合,发展其专业所需的某项力量素质,使训练内容与动作的选择更具专业针对性。

3. 完善教师团队,引进专业人才,传授力量训练技术

高校招聘教师时,球类、田径类等专项教师较多,力量训练更多作为这部分专项教师发展自身专项能力时的辅助练习或者作为兴趣简单了解,对其进行专门研究的教师很少。高校招聘教师的专项倾向就导致学生无法从课堂途径获得相关技术,只能依靠健身房私教课、网络、运动APP等渠道作为其训练知识、动作的来源。我国健身教练行业水平参差不齐,网络中健身伪科学大行其道,运动APP中的动作讲解模糊不清等问题对学生进行力量训练造成极大影响。不科学的训练理念,错误的动作示范等会对学生身体造成严重的慢性劳损或者急性损伤。

学校可根据开展训练的需要,引进专业教师,或对现有的专项教师进行培训,使授课时能将专项技能与力量训练更好地糅合。《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中提出的购买社会体育服务,学校亦可定期邀请社会上比较专业的力量训练专家为师生进行演讲,让师生对力量训练形成更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一些开设相关专业的体育院校可以打造一批优质课程视频,记录教师讲解及示范的过程,上传到网路平台,为高校学生提供远程学习资源。通过现场或网络习得正确的训练动作技术与科学的训练方法理念,亦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运动损伤。

4. 完备场地器材,与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满足物质条件

力量训练中部分内容的进行需依靠哑铃杠铃等自由重量及龙门架、卧推深蹲架等固定器械,深蹲、硬拉、抓举、挺举等训练动作需要平整、兼顾弹性与硬度的塑胶垫或木质地板,这就对器材设施提出一定要求。大部分高校具备购买相关设施器材的能力,但是部分高校的场馆资源较为紧缺,受限于校园面积无法建设新的场馆,在《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中提出学校与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这就为部分高校器械及场馆受限提供解决思路。高校选择合适的社会体育俱乐部,建立良好合作关系,购买其相关服务,满足力量训练课程及课余训练开展的物质需求。

5. 总结“校园跑”开展经验,应用信息与物联网技术

运动APP的日益成熟与智能穿戴设备的普及应用使得大部分运动的强度得以监控与量化,可将课上练习与课下锻炼相结合,实现体育运动从单一的课堂训练到持续的全天运动的由点到面的拓展。“校园跑”得以在高校内快速发展的部分原因就在于跑步监控软件的方便快捷,设置路线和打卡点的功能便于学校量化管理。量化管理较为困难是力量训练在高校健身中推广受限的部分原因,需要运动APP推出新的功能,方便学校进行运动监督。国外研究者多将体育类物联网技术作为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兴趣的手段,国内学者与高校更倾向于将信息技术作为课余训练量化考核的工具,虽然这些做法带有一定功利性,但是实践中对高校学生的课余运动参与有促进作用。

6. 科学设计课余训练,引入健身房团课模式,做好校园普及与发展

体育必修课的训练强度可满足部分起点较低的初阶训练者,但是想要力量素质得到显著、快速的发展,需要课余时间坚持不懈的训练。科学划分训练周期,合理递增训练负荷,做好饮食补充与休息恢复,肌肉力量与体积才能得到增长。部分学生对于独自练习有所抗拒,加之一些力量训练方法较为枯燥,这也是力量训练发展的部分桎梏。在大部分商业健身房中均设立了杠铃操、CF、HIIT等团体操课,有些操课已经形成自己的体系,如莱美体系。团队协作训练更能激发个人运动动机,提高训练表现,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高校中的课余训练可参考商业健身房的开展模式,可由教师担任团课教练,或由体育学院相关专业诸如社会体育指导、健身健美专业的学生负责。高校内设立发展相关体育社团,吸引大批爱好者入会,组织课余训练;举办相关比赛,使学生认识到到力量训练对形体美的塑造;开展相关讲座,宣传正确的健康健身观与科学的力量训练知识,使学生了解、接受、投入到力量训练,提升力量素质,塑造形体美,形成积极的健身观,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良好基础。

三、结束语

在对待大学生力量素质的问题上,要站在新时代建设体育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开展力量素质练习,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深远意义。要切实优化开展路径,求真务实,追求实效,提升力量素质练习开展的执行力度,遵循力量素质发展的客观规律,国家与高校合力,切实发展高校学生力量素质,减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态势,真正促进青少年各类身体素质全面健康发展,实现体育强国梦,使青少年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

参考文献

[1] 杨贵仁.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结果[J].中国学校卫生,2002(01):2-3.

[2]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J].中国学校体育,2006(10):6-8.

[3]田麦久,刘大庆.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作者:杜云丹 单位:河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