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高校公共体育课与思政教育融合探究范文

高校公共体育课与思政教育融合探究

发布时间:2023-10-08 08:50: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篇高校公共体育课与思政教育融合探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校公共体育课与思政教育融合探究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环节、创新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关键内容和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要。但从现状来看,公共体育教师思政教育能力有待提升,授课模式有待优化,学生思政学习的主动性有待加强。为此,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需要将爱国精神、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与荣辱观、纪律意识与规则意识、意志品质等思政元素融入公共体育教学目标和设计中,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宽课堂思政的途径,构建科学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课程思政;融合;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等教育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一重要论述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要求思政教育要融入高校课程教育体系。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重点内容,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供了基本方向。[2]在高校,学科类别不同、课程类型不同,专业知识不同,寓意着每门课的课程思政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目标指向和实践路径亦不相同。[3]25高校公共体育是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深入挖掘体育教学资源中的思政元素,并在此基础上做好课程定位、教法改革,使体育教育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把学生培养成适应行业需求、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新时代体育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

一、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现实意义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环节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4]165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平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身兼容着教育的个体、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价值理念,是新时代有效统一教育价值的指导思想,为重构公共体育课程价值提供了理论基础。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奋斗精神、规则意识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的重要思政元素,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思政教学素材。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运用多媒体与实践授课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讲述中国乒乓外交、中国女排精神等体育故事,以中国体育精神为依托,深入挖掘更多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深刻体悟中国体育精神的深层内涵,在强健体魄的同时,磨练意志、健全人格、勇攀高峰,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坚持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创新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关键内容

从系统论的视角来看,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是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综合体系。[5]30随着课程思政的推广,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发生了新变化,对于体验式教学有了新的阐述。体验式教学要求除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外,还应通过生活体验、实践考察,领会教学内容。体育教育以实践教学为基础,将体验式教学理念融入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有助于丰富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效果。体育课程是学校思政教育中体验式教学创新的基础,将课程教学、课余锻炼、竞技比赛等形式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机融合,实现了思政教育内容与体育课程形式相结合,体现了体育课程教学的人文性、民主性、多元性和实践性。简言之,体验式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有助于大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体验到体育魅力和乐趣,能够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提高学生的体验式认知,促进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三)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要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必须主动对标“体育强国”战略,推动建设高校体育发展新格局。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是我国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环节,为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的伟大使命增添动力。建设体育强国,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既需要社会参与,又离不开个体奋斗。助力公共体育课程融合思政教育,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方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提升体育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是加快建设高素质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重要一环,可以使教师充分认识到思政育人的重要性,提高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水平,积极利用体育课程实现育人的目的,还可以进一步激发体育教师队伍潜力,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体育老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教学中做到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推动国家体育事业的长期建设与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二、公共体育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优化空间

(一)体育教师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是推动公共体育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关键力量,是公共体育课程融合思政教育最为直接的执行者,在“立德树人”教育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共体育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但现实中,体育教师对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以延安大学公共体育课为例,公共体育课教师更多地注重对自身相关专业知识的延伸与教学能力的提升,而忽视思政教育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再加上以往的量化考核指标更多地关注学生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体育教师缺乏课程思政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影响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在思政教学能力上,一方面,公共体育课授课团队的教师大多来自体育专业,缺乏思政教育专业培养的相关背景,受限于自身知识体系的缺失,难以兼顾体育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另一方面,公共体育课程教师与思政课程教师之间的协同互动与沟通交流比较少,缺乏横向的教学交流与合作,[6]107致使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成效不高。此外,公共体育教师未能将“立德树人”理念内化于心、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未能显化等现实问题成为推进公共体育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现实阻力,亟待研究和解决。

(二)公共体育授课模式有待优化

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旨在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是塑造和培育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时代新人的铸魂工程,更是充盈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价值课程。但不难发现,部分高校存在重文化轻体育的教学偏重问题。目前,体育课程通常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加之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成,教师难以综合把握学生的学情,大部分老师不愿意承担繁琐的学情分析与课程思政教学的责任,导致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不佳。部分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穿插思政内容,但学生难以很好地将注意力从练习中转向理解思政教学内容,导致对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并无深刻印象。还有一部分老师通过建立微信群的方式,在每节课课前推送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以期加强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督导督学机制,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导致在课堂中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课程思政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阶段,心理发展尚不成熟,认知能力有限、辨别能力相对欠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容易被误导和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尽管高校各个专业都开设思政类公共课程,但面对在不断变化的、复杂的现实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这些课程难以充分达成对学生思想信念、价值观念的指导和塑造。为此,加快构建多学科合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改善授课模式,积极促进课程思政教育融入公共体育课程,成为当前体育课程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三)学生思政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

学生是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主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对象,学生思政学习的主动性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体育精神内化于心的不竭动力,有助于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获得优良效果。但从学情现状来看,目前学生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学习的主动性有待加强。一方面,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注重的是考核达标、获取必要学分和完成学习任务,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够重视,忽视其对自身素养提高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功能认识不够,往往片面地将体育课程视为一门强身健体的课程,对其中所蕴含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等人文因素不够重视。由于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是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公共体育教师应优化公共体育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课程设计,帮助学生认识公共体育课程在人格塑造、精神培养、品质提升等方面的有效作用,激发学生思政学习的内生动力,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推进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

三、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提炼

在高校体育课程中,体育精神所传达的文化内涵与思政教育中所强调的价值理念是相互对应的。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梳理直接决定课程思政的传输内容、推进模式和最终效果。因此,探索公共体育课程中思政教育的价值理念,寻求合理的配置通路与高效的运用形式,进而提高体育教师思政元素创设能力,是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关键所在。

(一)爱国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贯穿体育教学始终的重要思政教育元素。爱国情感、集体观念、体育强国思想等对体育教育教学起到引领作用。当代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精神和奥运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具有高度耦合性。近年来,中国举办的多项国际性体育赛事,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一项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也离不开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述优秀运动员及团队为国争光的典型事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当然,教师也可以引入反面典型案例,这既可以起到警示作用,又可以使学生认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之路的曲折坎坷,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强健体魄。

(二)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公共体育课程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特别是体育课程中的集体项目能有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启发其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因为集体项目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和体能优势,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团队作战中取得胜利。在足球、篮球、排球等团体合作项目中,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与默契配合,是影响比赛结果的核心因素。对于部分团体对抗类运动项目中因对抗而引起的团体摩擦,教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在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在具体项目安排上,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通过统筹协调的方式合理安排学生在集体项目中的位置,以最大化发挥其作用。在发生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理性沟通,增强学生对团队合作的理解。在这方面,学校应定期开展院校级团体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三)竞争意识与荣辱观

公平竞争、公正裁判是体育精神的重要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和荣辱观,培养学生健康、积极、阳光的心态,是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理念之一。竞技是体育的一大属性,借助体育赛事进行比赛,赛出成绩,决出名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参赛者的好胜心和荣誉感,同时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对此,教师可适当采取竞赛式的教育模式,学校也可定期开展院校级、省市级的体育竞赛。具体来说,在公共体育课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观。因为勇于竞争、公平竞争、敢于挑战、敢于超越的精神有助于学生正确对待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竞争与困难,减少畏惧、胆怯的心理,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竞技比赛或社会竞争,不断超越自我,勇攀高峰。进一步来说,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观念,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明是非、知荣辱、守规矩,教育学生理性地看待问题,学会独立思考,避免盲目从众。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将竞争意识和正确的荣辱观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和领会体育技能、锻炼方法等知识的同时,深刻体悟公共体育课思政育人功能。

(四)纪律意识与规则意识

纪律意识表征着个人对组织的行为准则的自觉遵守,规则意识表征着个人对社会秩序、社会道德的自觉遵守。二者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及职业发展中极其重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纪律意识与规则意识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公共体育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入规则教育,在实践锻炼中不断加强对学生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培养,促进公共体育课程的全面、有效发展。在公共体育课中,一方面,学生需要遵循基本的课堂纪律和运动规范;另一方面,学生也需要熟知竞技规则,在教师指导下规范地进行体育训练,严格遵守各项比赛制度。学生的纪律意识与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长期的环境熏陶和反复地实践强化,通过阶段性学习和不断领悟才能真正地将纪律与规则内化于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将纪律意识与规则意识融入教学内容和体育赛事中,引导学生切身感受遵守规则、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实现从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的转变,最后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强化。

(五)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对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四个方面基本品质的抽象概括,是克服困难、成就事业的重要情感因素。在公共体育课教学中,意志品质的强弱表现为学生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和态度是否积极。比如撑杆跳高这项运动,每一次的跳跃、每一次的升高,成功与否所表现出的情绪是可以被人察觉和捕捉的。成功时兴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挑战失败时失落情绪也写在脸上。此时正是将公共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利时机,教师应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勇于超越自我并战胜困难,提高抗挫抗压能力,争取在下一次跳跃中取得成功。又如,在800米长跑训练课上,教师首先给学生强调中长跑运动需要的是韧劲和耐力,也就是意志品质,给学生加油鼓劲,可以使学生在公共体育课程中感受到坚持的意义。意志品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公共体育课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动态,及时进行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扬不屈不挠的精神,砥砺自己的意志品质,为人生积累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

(一)教学目标融入思政元素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体育教师要结合体育学科特点,恰当融入思政元素,在达成体育目标的同时实现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目标。为此,在课程目标的设定上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贯彻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紧紧围绕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传授知识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二是根据各个体育项目的特点精准定位,个人运动项目(体操、羽毛球、健美操等)注重对学生的鼓舞与帮助,集体运动项目(篮球、足球、排球等)则注重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三是从学生的体育能力与个体需要出发,保证需求支持目标、目标满足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教学相长,体育与思政教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二)教学设计融入思政内容

在公共体育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在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增强对大学生意志品质、道德情感、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培养,将课程思政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7]75例如,教师应深入挖掘公共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在教学方法上力求创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能完全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因此要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调整与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影视欣赏、案例分析等方法,结合体育运动员和体育外交方面的典型案例,增强教学内容的教育意义,优化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成果,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育人,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是影响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8]52大学公共体育课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才能更好地将思政教育与体育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为此,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教学技能,更重要的是还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思政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在此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在设计教学大纲、撰写教案时,要精准提炼思政元素,使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此外,体育教师应积极参加思政教育培训、大练兵和课程思政比赛等活动,着力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四)发挥学生在思政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学生往往误认为自己仅仅是课堂教学中的客体,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了自身的主体作用。加强课程思政教育,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只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而是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感知体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之内化为意志品质,进而转化为指导生活、学习实践的行动指南;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由依赖性学习转向自主性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要求,在大学体育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育重点,掌握体验式和激励式教学方法,从学情出发,将思政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深度融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当中,成为思想政治的教育者和受教者。

(五)拓宽体育课堂思政教育的途径

体育课程思政是通过体育课程承载思政教育理念,将思政教育融入体育课程的新形式,是实施“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体育课程是身心教育和品格教育的统一。品格教育与思政教育是一致的,思政教育正是体育教学中品格教育的延伸产物,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充分拓展了体育的育人功能。在传统教学中,大学体育教学更多地表现为使用体育器械和肢体语言完成教学任务,育人功能或多或少受到轻视,存在重教学轻教育的问题。实现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途径有很多,关键在于教师的探索,教师们需要不断学习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在不断探索的道路上进行创新。[9]139例如,体育发展史讲解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政治认同的重要方式。技术动作理论讲解和教学比赛是提升学生合作精神与规则意识的有效途径。此外,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内外实践活动,拓宽思政教育的途径。如设立诚信器材室、编排体育历史话剧等有助于培育学生爱国、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组织协同能力。

(六)构建科学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人才培育效果是课程思政评价的第一标准。“大思政”背景下,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已不适用于新时代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需结合思政教育特点进行创新,建立一套符合新时代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分别为教师与学生,以德育评价机制为主,增加师生互评,从多方面进行课程教学评价,并在实践过程进行不断优化调整,使其符合新时代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需要。[10]162具体来说,一是对教师教学的评价,要兼顾体育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不能只从体育教师专业技术能力、教学能力、对学生理论知识传授水平去评价,还应考查教师在教案编写、教学目标、课程结构、教学设计等教学环节是否将思政教育融于具体的体育教学内容中,避免生搬硬套,也应注意将课程思政引入教师职称评定以及绩效考核之中,从而激发教师教育教学的创造性与积极性。二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当创新学生体育成绩考核体系,在评价内容上制定更加多元化、科学化的考核指标,评价方式应由教育者为主转换为“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的模式。如除学生考核成绩和出勤情况以外,可以将学生进步幅度和训练态度纳入考核指标,设立一定比例,多项指标综合相加对学生本学期最终分数进行合理评定。综上所述,促进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体育课程思政理念下,推动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需要从顶层设计层面到教学实践层面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教育部门应根据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发展现状进一步修订、完善课程标准,学校应提供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平台,教师应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能力,学生应认识到体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总之,国家、学校、教师及学生多主体要共同发力,同向同行,根据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发展现状,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变革,深入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构建独具特色的体育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实现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中国政府网,2020-05-28.

[3]常益,张守伟.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目标指向及实践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9).

[4]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杨志成.让立德树人融入学校课程体系——以板厂小学“智慧教育”课程体系为例[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5).

[6]位小龙,于方方.学校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价值、挑战与优化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2(2).

[7]薛欣,高永强.新时代“课程思政”理念下学校武术教育的回归与定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5).

[8]赵富学,黄桂昇,等.“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释析及践行诉求[J].体育学研究,2020(5).

[9]常益,张姝.健体育魂:大学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转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6).

[10]张明,袁芳,等.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排球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研究——女排精神融入排球普修课程的设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9).

作者:王辉 单位:延安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