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教育价值探析范文

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教育价值探析

发布时间:2023-10-07 16:36: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篇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教育价值探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教育价值探析

摘要:新时代高校学生管理需要关注学生群体特征,充分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发挥其内在管理的潜在活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管理方式的革新:学生活动将由教师主导向学生自发组织转变,学生纪律将由学校处分限制向自我约束转变,学生学习将由教师监督向学生群体促进转变。然而学生的活动参与缺乏积极性、自我约束缺乏坚定性、学习动力缺乏持续性是实践过程中必须面临的困境。需要帮助学生培养实践意识、强化纪律思维和激发向上动力,从而助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充分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关键词:自我管理;服务学生;自我教育;

随着时代发展,新时代高校学生群体更加追求自由与个性,尤其成长于信息化时代的高校学生更是接触了广泛的网络文化和外来文化,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已不再适用于现当代学生群体。高校学生管理需要更加充分结合学生群体特征,思考适合新时代高校学生的新管理模式,以教师管理为主的模式需要向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的模式进行过渡转型,进一步改善学生管理现状,在满足学生群体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一、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蕴含的教育理念

现有高校学生管理多以“他治”“代治”为主,突出“管理学生”职能,而弱化了“服务学生”的理念。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学校事情本很简单,学生都可以管,既都让给管理员,学生便不知不觉地把一切学业、自修、卫生、清洁种种责任,都交与管理员去做,自己一概可以不管的样子。……我们既自认是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并尊重他人的人格,本无须他人代庖。”[1]学生能做之事理应交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不是空口号,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管理层面同样需要重视。教育的最终指向都是公民教育,“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日所应当养成的学生”[2]。倘若学生始终在“被管理”中成长,我们如何期望学生步入社会后能自我管理和约束,并成长为合格的未来公民?学生作为教育系统中被教育的核心角色,其成长和管理不仅需要外在约束,更需要内在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内外协调方能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的双重管理效力。心理学上的自我管理是指个体主动应用认知及行为策略对自身的思维、情绪、行为以及所处环境进行目标管理的过程[3]。教育界学者对自我管理概念的界定强调四个特点,即认同学校管理、自我成长目标明确、个体能动性以及自我管理行为过程[4]。学生作为高校管理中的重要一环,更是将来的社会公民,学生更需要学会自我管理。持有正确的自我管理思想意识,才能做到愿管、想管、服管,才能习惯性、本能化地实施自我管理[5]。因此,学生自我管理在国家法治前提下,结合高校管理和发展需求,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对自身思想、学习、行为、能力、活动等有目标地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发展,从而进一步自我成长。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提升将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的他人管理为主动的自我约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

二、高校学生自我管理彰显的教育价值

学生自我管理需要高校以学生群体特征作为参考,从理念上接受,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我管理。根据“三元权力结构”理论,高校内部权力可分为行政权、学术权、学生权[6]。学生自我管理参考此分类方式,可分为学生活动、学生纪律和学生学习三大层面,对应自我管理的行为、意识和能力。原有“包办型”高校青年工作模式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学生发展型”工作模式更能教会学生应该做什么、怎么做[7]。因此,革新原有的以教师或学校为主体的学生管理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管理模式,从“管理学生”向“服务学生”转变,将有利于学生在以上三个层面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自我成长。

(一)学生活动:由教师主导向学生自发组织转变

高校学生活动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方式,积极且有价值的活动将有利于学生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服务意识。然而传统的学生活动却是教师主导的学生活动,以学生之外的视角来决定学生活动的类型和方式。这种“包办式”活动对于具有重大意义的活动而言无可厚非,但对于丰富课余生活的活动则应当交还给学生。学生自发组织活动是学生根据课余生活需要,在不违背法治和纪律规定,并得到学校管理部门审批的前提下,自行选择场地、人数、活动形式、宣传方式等,安全有序进行的活动。这种自发组织的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组织者的组织力、创新力、管理力和服务力。从被组织到自我组织的转变,不仅仅是方式的转变,更是思维的转变,整个活动筹划、开展、收尾都能极大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综合发展。

(二)学生纪律:由学校处分限制向自我约束转变

高校学生虽已成年,但也仅仅是成年初期,还并未完全褪去高中生的青涩,也未曾转变自我角色,其自我管理意识匮乏,容易做出扰乱纪律的事情。常规纪律维护的方式多为下达处分,或者教师的直接批评,这种方式虽然从外部给予了一定约束,但是并不能真正地从学生内心给予改变的动力,有时候处理不当甚至容易引发师生冲突。真正的遵守纪律应当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敬畏,并竭力去维护,这种自我遵守来自内在动力,更具持久性。自我纪律约束,是让学生自主的管理与决策,逐步提高学生的自治意识,增强自治的主观能动性[8]。主观上的接受和遵守才是长久和深入内心的,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提高,将有利于加深学生遵守纪律的重要性的认识。自我管理过程中会遇到管理、组织他人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其中的艰辛,当自己成为被组织者时,才能真正地做到共情,理解纪律的重要性。自我约束能力并不是每个人一出生就具有的,是需要学习、体悟并赋予实践的。因此,纪律管理一方面需要外部压力作为威慑,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发自内心的自我约束和遵守,如此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去遵守和履行。

(三)学生学习:由教师监督向学生群体促进转变

我们常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但实际中,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远没有想象的那样主动,反而需要教师不断提醒、谈话,甚至家长的介入。这种学生学习管理模式虽然对于一部分学生有一定作用,但是对那些不惧怕或不在意这些的学生而言,效果微乎其微。与其教师或家长去提醒和监督,不如让学生自己学起来,如同学习语言般,身处良好的学习氛围之中,从而自发地自我学习。良好的学生群体氛围往往比简单的说教要更具效力。从教师监督转向群体促进就是要营造一个群体学习环境,群体均是自觉学习的,个体的学习动力会被激发,学习行为也会随之改变。“乌合之众”的群体行为裹挟在正面意义上也是可行的,个体的思维决策或者行为动力会不自觉地被所处群体而影响。这样的学习群体营造的学习环境最常见的是图书馆内的学习,但是大部分同学更多的是在寝室或教室,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促成这种环境的形成。当然,这个过程是艰难的,需要不断完善和实践。

三、高校学生自我管理实践的现实困境

高校实际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需要不断审视和改进,学生自我管理实践中,学生内在动力的提升较难实现,诸如活动参与积极性、自我约束坚定性及学习动力持续性都较难保证。尤其现当今很多学生因大学前的繁重学习而压抑了天性,进入大学后只想“舒舒服服”地度过,也就是常说的“躺平”“反内卷”这种“无欲无求”“安稳度日”的心态是激发学生内在约束和自我向上动力时必将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学生缺乏活动参与的积极性

学生自发组织活动有一个必须面临的问题,就是学生是否愿意参与活动。现实情况是当前的大学生群体对于学生活动采取的是能不参加就不参加,能逃避则逃避,实在没办法就去敷衍一下。这种活动的参与态度,即使活动具有很大意义,也较难得到好的效果。积极性不足是必须解决的问题,然而也是最难解决的。教师主导的活动具备一定的强制性,至少能保证参与的数量,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如果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在不积极为常态的情况下,参与率将非常惨淡,严重影响组织者的心态,久而久之,这种自发的活动组织就会消失。积极性不足一方面与活动吸引力相关,另一方面也与学生逐渐“宅化”“虚拟化”“功利化”“躺平”有关。网络世界的丰富多彩,高隐蔽性,都能给予学生群体不一样的体验,无论如何表现都不存在失败或丢脸,也就无所顾忌。虚拟化生活,如游戏、交友总能给人一定的成就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且不用经历现实中的“社死”,如此,现实的活动参与就很难有足够的吸引力。此外,功利化思想的侵蚀,更是使得很多学生会在意活动能给其带来什么,奖励足够吸引人,参与的人也会爆满,这种以获得物质奖励为目标的心态普遍存在,缺少真正为丰富精神世界或锻炼综合能力而参加活动的认识。活动参与积极性不足的困境需要多方面着手才能寻求到可行的缓解办法。

(二)学生缺少自我约束的坚定

纪律约束方面,他人约束与监督远比自我约束要更容易实施,毕竟人都会有利己思想,都会寻求更加自由的生活方式。缺乏约束的自由容易让人走向极端自由,这将带来混乱与无序。高校学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良好的自律性,并且缺乏一定的意志管理好自己。学生是否能真正地约束好自己,是一个不确定的事情。需要采取合适的方式过渡,逐步让学生增强自律、自我管理的坚定意志和执行力。学生缺少自我约束的坚定性,一方面与学生处在成长期的孩童心态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享乐心态有关。孩童心态无可厚非,还未步入社会并不一定能意识到纪律和守法的重要性,学校采取的是教育的态度,惩罚并不是目的,教育其认识错误并改正才是目标。因而,高校中多采取的是教育为主而处分为辅的方式,这种柔性管理能起到教育意义,但也助长了学生的不畏惧心理。此外,享乐心态意味着学生会采取让自己最舒服的方式来对待一切管理,只要让自己不舒服的就抗拒和反对,这种心态直接的结果就是约束成为让自己舒服的约束,而非让自己改正错误的约束。坚定且自觉的自我约束对于当前的学生而言并没有从思想上接受并实施,纪律层面的自我管理意识在这种情形下就较难养成。

(三)学生缺失学习动力的持续性

高校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与高中并没有很大差别,教室学习、完成作业、期末考试三点一线。大部分学生长期处于迷茫之中,没有明确目标,缺乏清晰规划,大学学习成了拿学历的方式,“双证”成为进入社会的资格证书。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动力很难具有持续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成为学习常态。这种学习状态在游戏和网络盛行的年代更加难以改变,而当寝室氛围偏于娱乐时,学习就成了完成老师任务,而非有目的的学习。学习动力的激发远非外在言语可以直接影响,更多的还是学生内在动力的问题,如果学生本身并没有意识到学习的目的和重要性,那么,再多的榜样和劝说都仅仅只是在加剧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已。然而,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激发又恰恰是需要唤醒学生内在意识,让学生自己改变,自己领悟,旁人能做的也只能是激励和引导,这样的引导所耗费的时间却是漫长的。此外,学习群体也是最难找的,积极向上的学习科研型寝室或者团体总是少数,说明这需要一个转变的过程。只有学生真的从内心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有目标和兴趣以后,学习动力的持续性或许能得到保证。

四、高校学生自我管理实现的路径优化

新时代高校需要进一步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助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学生自我管理更是应该做出“应然”到“实然”的积极转变,从而帮助学生发展和培养实践意识、纪律思维和向上动力。

(一)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自发组织与积极参与相结合

学生自发组织并参与活动的自我管理行为,需要学生具备实践创新意识这一基础。实践意识是能认识到实践的意义和重要性,明白实践不仅限于社会实践,也包含各类活动实践,实践不是简单的参与,而是比对能力,找出不足并在实践中锻炼强化。培养实践意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需要亲身经历,并在经历中获取成功经验,从而持续保持参与积极性,主动参与活动组织。实践意识不是简单的参加活动,而是要学会看到同学们的兴趣所在,并组织具有吸引力且积极向上的活动。初步自发组织需要教师从旁指导,组建队伍,明确分工等等,这样的过程既能经历前期调查,也能体会中间的组织过程,更能感受后期的成就感。能力锻炼的不仅仅是组织管理,更是沟通、合作、逻辑思维、全局考虑等的提升。成功组织一场活动将会激励下一次活动的产生,这是一个良性循环,需要学生自身努力,也需要学校给予支持、教师予以帮助。对于非组织者要有积极参与的心态,前期也需要教师针对性予以引导,科学的优劣能力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实践层面的不足,这样也能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自发组织和积极参与相结合远非学生自己的事情,其中不可缺少学校的大力支持和教师的全力指导。学生实践意识可以从自发组织活动到积极参与活动中逐步形成,而学校支持无疑让学生无后顾之忧,教师指导也能让学生少走弯路,尽快体验到成就感,形成刺激强化,保持学生的激情和动力。

(二)强化学生的纪律思维:自我约束与他人监督相适应

学生形成自我约束的自我管理意识,需要学生具备纪律思维这一基础。纪律思维是学生能意识到维护纪律的重要性,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不仅仅对自己有利,对他人也是有益的。纪律思维从学生进入学校开始就在灌输,到大学已经初步形成纪律意识,但是大学松散、自由的学习生活氛围,让这种纪律思维有所松动,甚至反感。显然不可能简单地依靠学生自己巩固和完善,需要他人监督协助。自我约束的纪律思维是最能保持持久的一种内在暗示,但是对于普遍缺乏自律意识的大学生而言,无疑需要结合他人监督的方式来巩固和强化。自我约束的形成需要教师在日常管理和教学中逐步唤醒本有的纪律意识,并结合高校管理规章予以更新和强化,让学生意识到大学管理与初高中的区别,明确可做与不可做的事情。在不断强化和唤醒纪律意识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自我约束的能力。而作为外在威慑和监督的他人监督既可以是处分典型,也可以是教师的直接监督,抑或是即时性的纪律处罚,当然这种处罚当以威慑为主,而非手段。内外结合,共同促进学生唤醒并保持纪律思维。两种方式在实际施行中也需要把握尺度,不能过度也不能过低,否则都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这就需要真正地深入学生群体中间,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从而结合自我约束与他人监督,共同维持和培养学生的纪律思维,并且能自我遵守。

(三)激发学生的向上动力:自我鼓励与群体影响相促进

学生拥有自我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需要学生拥有向上动力这一基础。向上动力是学生积极面对学习,具有明确规划和清晰的未来目标作为保证。长期迷茫的学生,很难拥有向上动力,因为随着高考结束,曾经的目标早已达成,没有新目标的接续,学习动力很难维持。或许那些对所学专业感兴趣的同学会保持学习热情,但是不感兴趣的同学则会应付学习。改变这种情况需要学生的自我鼓励和群体学习氛围的相互促进,从内到外形成学习动力。自我鼓励形成向上动力需要的不仅仅是自我肯定的暗示,还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让学生明白专业学习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学习目的。通过课程学习、学长学姐经验分享、就业形势分析等措施逐步让学生明确方向,认识到自己通过努力可以达成的目标。自我鼓励之外也需要群体的积极影响,这就需要鼓励和引领学生群体形成积极向学、相互鼓励的学习氛围。寝室学习公约的建立、课堂学习纪律的强化、班委学习状态的引领等等都能较好地在班级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而班级带动学院将进一步形成良性比较和竞争,相互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维持和激发,不能单靠学生自己努力,也需要各个老师的共同努力。学生层面的努力是内在动力的激发,教师层面的组织和引导将是外在影响的维持,二者共同进行,将帮助学生从内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从外能感受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良性的学习竞争,从而不断激起学生学习动力。不断优化学生自我管理的实践路径,对学生自身发展而言具有积极意义,将能发展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和保持学生的法治纪律意识,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孑民先生言行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253-254.

[2]黄坤琦,姚小玲.“高度政治”还是“低度政治”:我国高校学生自治的教育政治学审视[J].高教探索,2017(10):12-18.

[3]孙晓敏,薛刚.自我管理研究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8(1):106-113.

[4]潘漫涤.新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学生自我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92-96.

[5]章策文.学生自我管理素养的意蕴、结构及培养[J].教学与管理,2021(3):15-17.

[6]徐平华.依法治国视阈下高校学生自治研究[J].大学教育,2018(8):1-5.

[7]刘思广.“学生自治”视角下的领航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思考———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16):222-224.

[8]周彬,杜桂萍.“双一流”大学建设视域下大学生自治管理:要素、边界、保障[J].现代教育管理,2020(6):115-121.

作者:鲁琪 崔伦华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