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0:20: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篇低碳经济研究进展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摘要:文章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和WOS数据库中关于“低碳经济”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定量统计和可视化分析,对比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梳理低碳经济研究的演进过程和未来趋势。研究表明:第一,梳理低碳经济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和时间线发现,国内对于低碳经济研究晚于国外,未经历概念引入阶段,直接进入研究阶段;第二,梳理和辨析低碳经济相关概念发现,低碳经济的内涵在演进中更具包容性,被普遍认为是通过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合作共赢形成的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第三,梳理低碳经济研究热点的演进过程发现,低碳经济研究演化更趋复杂化和系统化,研究目标逐渐清晰。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视化;演进
引言
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温室效应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探索治理温室效应的方法和路径,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术界开始进行碳排放相关领域研究。随着各国采用经济手段降低碳排放实践的不断深入,在碳减排相关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学术界开始关注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领域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中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提出“碳达峰碳中和”倡议,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要求。
追踪低碳经济研究轨迹,总结归纳相关研究进展,对于我们清楚认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和发展科学的低碳经济理论和方法论体系,在实践中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借助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外低碳经济领域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利用其关键词和时间线图谱的分析功能,综述相关研究进展,为该领域进一步研究和政策实践探索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启发。
一、文献来源与特征分析
(一)文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OS外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在剔除重复文献后,本文从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收集低碳经济领域相关文献5494篇,从WOS数据库中收集文献5648篇。为了提高文献筛选的权威性,本文对文献刊源进行了限定。外文文献刊源包括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及工程索引(EI);中文文献刊源包括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人文社会期刊(AMI)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本文对文献检索的时间范围进行了科学设计。鉴于在2003年英国政府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之前,学术界就已经针对碳排放相关经济领域问题展开了有益的探索。因此,为了使文献的时间线更加完整,本文没有将检索的时间范围限定在低碳经济研究文献高频出现的2005—2022年,而是扩大时间跨度,将检索的起始年份前移至1990年。另外,由于国内外研究阶段不统一,本文还对文献检索的时间范围进行了差异化设置,外文文献检索时间跨度设为1990—2022年,中文文献设为2002—2022年。
本文运用Citespace对国内外低碳经济领域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Citespace软件是目前文献综述领域应用最广泛的工具之一,以知识图谱形式呈现某一领域的文献、关键词和时间线等研究热点。本文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筛选,选择作者、题目、关键词等有效信息,并在高级检索主题中输入“低碳经济”进行文献筛选;其次,将收集到的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转为数据信息;第三,把文献数据信息转化为可视化知识图谱形式;第四,对关键词和时间线知识图谱进行定量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低碳经济领域研究进展。
(二)特征分析
从低碳经济研究相关文献数量上看,中文文献5494篇与外文文献5648篇并没有明显差别,但是中文和外文文献在时间线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了文献研究的时间线图谱,可以显示相关文献发表的时间变化趋势。如图1与图2所示,外文文献时间线跨度相对于中文文献更大,且二者增长的时间节点也存在差异。
1963年美国经济学家皮尔斯首次提出了排污权交易概念,1989年在《绿色经济的蓝图》一书中,他进一步提出了绿色经济概念。①皮尔斯的这些研究成果为低碳经济领域研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自此以后,学术界开始将温室效应问题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普遍认为改善温室气体效应虽然对近期经济增长具有负面影响,但是对长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②③1990—2002年,关于碳减排技术、能源经济革命以及相近领域的外文研究成果陆续问世,到2003年低碳经济概念被正式提出时,已累计发表30余篇文献,为2003年以后的低碳经济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呈现出较好的延续性,未出现明显的研究空白期。
国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明显晚于国外。2002年,中文文献出现了首篇关于低碳技术的学术论文(伊红亮等,2002),④研究重点是催化剂CEP-1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此后出现了2年的研究空白期。直到2005年,有关低碳技术及低碳经济领域的研究文献才重新出现,且数量逐渐呈递增趋势。2009年中国政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首次提出节能减排目标,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能源强度”目标,①此后国内低碳经济研究文献出现井喷式增长,文献数量从2008年的30篇增加到2009年的166篇,并进一步暴增至2010年的1302篇。虽然2012年后热度持续回落,但在2016年之前仍维持在每年200篇以上。2018—2020年,国内低碳经济领域文献低于每年100篇。随着2020年“双碳”倡议被提出,2021年至今,低碳经济研究中文文献数量反弹至每年近200篇。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热点演进
(一)概念界定
低碳经济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1997)。②如表1所示,此概念正式被提出始于2003年英国政府颁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①该书并没有明确界定低碳经济的内涵,只是从节能减排社会经济效益视角阐述了低碳经济的主要社会经济功能,即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提供机会,能够创造更多的新商机和就业岗位,是实现更高生活标准和更好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被学术界广泛引用的低碳经济的内涵,是由英国环境学家鲁宾斯德(2008)界定的。他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具体而言,就是在市场调节和政府政策激励下,大力推动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模式转型。张坤民(2008)也持相似观点,认为低碳经济是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一种经济模式。②随着相关领域研究的日益深入,相关机构和学术界对低碳经济研究的方法论逐渐从早期单一研究向当前系统研究转变。他们基于系统观,从社会、经济、资源、技术、文化等经济社会生态全景视角来界定低碳经济的内涵,认为:低碳经济是全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体系相比,能够在生产消费中节能减排的同时,还能够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势头;③是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何建坤,2016);④是以能源结构、经济结构低碳化为核心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周宏春,2022)。⑤
低碳经济相关领域文献主要分为三个研究方向。一是聚焦能源领域节能减排的相关研究。Azar(2009)研究了美国电力部门消费能源多样化的问题,为能源领域的低碳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建议;⑥Vatalis(2012)尝试将化石燃烧与可持续能源生产联系起来,提出了改善能源生产方式的有效方法;⑦MurshedMuntasir(2021)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主体长期依赖化石能源开展经济生产,应承担低碳减排的主要责任;⑧HenriquesCarla(2022)认为在可再生能源和智能配电等方面进行投资研发能够促进低碳经济发展。⑨二是针对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双赢发展模式的相关研究。温怀德等(2012)认为应该在保障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寻找符合国情的低碳减排共赢道路,但是同时也承认找到一条兼顾可持续、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增长道路并不容易;⑩何建坤(2018)在后来的研究中,给出了解决之道,提出只有强化政府作用与市场配置协同推动,节能减排目标才能引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⑪三是针对节能减排政策的相关研究。学者们认为,随着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引致的环境风险不断累积,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迫在眉睫,如何提高转型效率、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等问题成为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吴妍妍,2022;周雪峰等,2022)。①②
(二)概念辨析
本文利用关键词共视图谱分析文献主题,揭示各主题间的内在关联。具体而言,就是通过文献关键词存在某种关联的次数,对文献进行核心概括。这种关联可以用共视频数来表示,一般认为,词汇出现的次数越多就代表这两个主题的关系越密切。国内外低碳经济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共视分布情况如图3和图4所示:低碳经济相关热点研究中,“低碳转型”“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碳金融”等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较高。如表2所示,为了明晰上述相近关键词与低碳经济的理论逻辑关系,有必要对这些概念加以辨析。
1.低碳经济与低碳转型
低碳经济概念被提出后,传统经济的低碳转型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相比之下,低碳经济更关注经济原则,李俊峰等(2008)指出,发展低污染、低能耗的生态经济,能够使碳减排的经济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③而低碳转型则聚焦能源经济革命,吴宗杰等(2010)认为低碳转型是经济社会系统变革的重大战略工程;④OECD(2009)报告指出欧洲面临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挑战,应通过能源政策和战略调整来促进转型;⑤薛亦曦等(2016)、王圣(2022)则基于市场主体视角,认为能源企业应该抢占先机,抓住机遇,增加转型技术投资,建立低碳甚至是零碳的行业样板;⑥⑦陈卓淳等(2012)、林伯强等(2022)、邱小燕等(2022)基于行业视角,认为电力系统的低碳转型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所在。⑧⑨⑩⑪
2.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思想萌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的兴起。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雷切尔·卡逊在其著作《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揭露了杀虫剂等化学农药破坏食物链和生物链的危害,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了公众的环境意识。①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Kenneth(1966)提出了循环经济思想,②他基于物质不灭定律,以比喻的手法,指出经济与环境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循环关系。1990年,Pearce和Turner(1990)以Boulding的循环经济思想为基础,构建循环经济理论模型,第一次明确了循环经济的概念,认为经济系统应与自然系统合二为一,共同组成生态经济大系统。③循环经济被作为一种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是人类社会对不可持续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反思。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之间在理论逻辑关系上,既在研究脉络相互支撑,又在研究重心上各有侧重。二者的终极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它们都致力于环境保护,都追求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循环经济能够通过加大可再生资源利用的比重,来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约束问题,从这个角度上看,循环经济是推动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从减少碳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的角度来看,低碳经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具体途径。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在概念提出的背景与关注重点上又存在着差异(蒲清泉,2015)。④发展低碳经济的初衷是减低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全球气候;而发展循环经济则是为了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低碳经济的研究重心主要聚焦如何提高能源效率,实现生产、消费和能源利用的低碳化,减少经济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循环经济的研究重心则是坚持3R原则,提高资源的可再生性。
3.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思想萌芽与循环经济一样,均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的兴起,其理论内核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一脉相承,都是致力于推动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1989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在《绿色经济的蓝图》一书中提出了“绿色经济”概念,认为不能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应基于市场导向,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核心,建立一种“可承受经济”。⑤201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绿色经济概念受到了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世界主流发展理念。绿色经济内涵更加丰富,涵盖了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环境友好型经济等众多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新型经济形式(王玲玲等,2014)。⑥也就是说,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均属于绿色经济的范畴。
4.低碳经济与碳金融
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碳金融”定义为“基于低碳经济的投融资活动”,具体地讲,就是以限制气体排放为目的的投融资、碳排放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活动。碳金融概念具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碳金融是指与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金融活动,包括碳排放权、碳金融衍生品交易以及碳资管业务;广义碳金融也叫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金融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①
从本质上看,碳金融就是服务低碳经济而形成的金融活动。从实践效果上看,碳金融对低碳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是碳金融通过碳配额的市场化交易,提高碳收入,降低碳成本,有利于推动低碳技术研发。二是碳金融有助于企业获得低碳资本,有利于低碳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研究热点演进
如图5所示,时间轴以上的部分所描述的是国内研究领域的高频词,时间轴以下的部分所描述的是国内研究领域的高频词。根据高频关键词特征,国外针对低碳经济研究可以分为概念引入和研究阶段,国内研究未经历概念引入阶段,直接进入研究阶段。
1.概念引入阶段(1990—2003年)
低碳经济概念出现前,国外学者主要围绕碳元素、碳技术等相关领域开展研究。①②Kawaguchi(1999)在经历一系列研究后,构建了可以提升电子转移效率的新型响应系统。③Hara(2002)在太阳能电池的能源效率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④在2003年低碳经济概念被提出后,通过碳减排等环境保护政策的实践探索,国外学术界和政府发现采用经济模式降低碳排放,在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循环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针对碳元素、碳技术、碳减排环境保护政策等的相关研究,为低碳经济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研究基础。
国内对低碳经济研究起步较晚,共视图谱数据显示,在低碳经济概念未被提出前的研究阶段,国内研究领域的关键词仅为“工业规模”和“催化剂”等,仅有伊红亮团队(2002)在石油化工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⑤因此,在概念引入阶段,国内研究相较于国外略显滞后。
2.研究阶段(2003年至今)
在这一阶段,学术界在对低碳经济的内涵进一步丰富的基础上,重点针对低碳经济理论与实践结合、低碳政策制定与实施评价,以及低碳技术产业化等相关领域开展研究,普遍认为控制污染气体排放与提高减排技术水平成为实现低碳经济的主要手段。吕江等(2021)认为碳减排行动是应对气候变化与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⑥刘彩虹等(2022)和吕越等(2021)通过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建模预测,分析了碳税税率和碳限额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验证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碳排放水平的影响机制。⑦⑧
2018年以来,气候中和、碳中和与碳达峰等概念相继出现,低碳经济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气候中和是指通过减排、绿色技术投资与保护自然环境等手段,实现净零排放。⑨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经过各种形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碳达峰是指在某一时点上,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后不再增长,逐步回落。据统计数据可知,欧美发达国家早已经过了碳达峰节点,其中欧盟国家普遍于20世纪90年代实现碳达峰,美国和日本分别于2007年和2013年实现碳达峰。中国立足于国情,提出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由此为我国的低碳经济明确了发展目标。
在气候中和研究领域,Bazilian等(2010)针对气候变化等复杂问题,认为必须通过国家能源专项政策实现气候变化缓解目标。①在能源消耗与二氧化排放方面,Kais(2015)认为能源消耗对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二氧化碳排放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②由于能源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强有力的能源政策来实现经济增长。Ngoma(2021)将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相结合,对气候变化的宏观经济影响进行分析,认为气候变化会产生经济后果。③④
在碳中和研究领域,张莹(2022)、杨雷等(2021)通过借鉴欧美国家碳中和政策实践的先进经验,为中国把脉,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碳中和发展路径。⑤⑥刘宇等(2022)、陈明星等(2022)、张梦璇等(2022)、汪明月等(2022)、欧阳志远等(2021)集中研究了基于碳中和目标实现下的中国转型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从科学技术、市场主体、特定行业视角提出了有益的政策建议。⑦⑧⑨⑩⑪
在碳达峰研究领域,李忠等(2022)基于居民生活领域碳排放视角,探索了建立“四位一体”的全民参与的双碳运行机制。⑫吴晗等(2022)、赵守国等(2022)、蔡浩等(2022)重点研究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碳达峰实践对中国的经验借鉴和启示。⑬⑭⑮熊萍等(2022)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在碳达峰目标下公众参与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①林泽伟等(2022)通过构建CGE模型,评估了碳达峰目标的倒逼机制对宏观经济及产业部门的影响。②
三、结论与未来展望
(一)结论
第一,梳理低碳经济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和时间线发现,国内对于低碳经济研究晚于国外,未经历概念引入阶段,直接进入研究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学术界就针对碳元素、碳技术、碳排放开展研究,拥有从概念引入到理论框架构建再到政策研究的完整研究演进路线,对现实问题研究也更加具体。国内研究始于21世纪初,学术研究时间短,研究热点演进不充分,原创理论分析薄弱,实证分析文献较少。
第二,梳理和辨析低碳经济相关概念发现,低碳经济的内涵在演进中更具包容性。国内外学术界在基于系统观念界定低碳经济内涵上逐渐达成共识。在社会、经济、资源、技术等构成的全景视角下,低碳经济被普遍认为是一种通过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合作共赢形成的全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第三,梳理低碳经济研究热点的演进过程发现,低碳经济研究演化更趋复杂化和系统化,研究目标逐渐清晰。学术界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从早期仅针对碳元素、碳技术的自身研究,发展到当前围绕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碳减排碳交易等环境政策等方面的系统性研究;从初期聚焦采用技术和经济手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简单研究,发展到当前探索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合作双赢的复杂研究;从单纯聚焦碳减排的研究发展到当前以碳达峰碳中和为明确的研究目标。
(二)未来展望
第一,关注低碳经济与我国国情协调发展的机制研究。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环境保护的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起步较晚。如何开展基于国情下的低碳经济研究,是国内学者后续研究的重要课题。未来应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辨析低碳经济的主要驱动因素,建设完整的低碳经济研究体系,促进我国节能减排效率,打造国际竞争优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二,提高低碳经济理论与技术创新的适配性研究。低碳经济理论研究可以不断推进环境规制和技术创新力度,对市场增强环境规制手段具有指导作用。未来低碳发展任务依旧具有多样性,体现在碳捕捉,碳排放,碳汇等方面,而低碳技术创新研发等方面同样具有广泛的多样性。因此加强技术创新并提高双碳理论与技术创新的适配度成为我们必须攻克的关键难题。
第三,强化低碳经济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研究。低碳经济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否达成。当前,相关政策实施和落实阶段仍然存在偏差,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低碳经济社会的发展壮大,未来应进一步落实低碳政策的执行力度,充分考虑我国政策制定和实施所面临的困难,对低碳政策进行有效评估和综合问题分析,减少政策实施难度,为具体实践提供更加全新的思路。
第四,注重多元化研究视角,积极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在拓展低碳经济问题的研究上,学者们普遍聚焦能源等影响力大的行业进行研究,对于多元化问题仍需进一步关注。特别是在未来城市的绿色低碳投资、数智赋能低碳经济等前沿领域上,存在广阔研究空间。
作者:王蓉 林芳竹 单位:沈阳化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