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分析范文

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分析

发布时间:2023-09-21 10:12: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篇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分析

摘要: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影响日益凸显,越来越多企业重视信息化和内部控制建设。信息化和内部控制都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大范围应用,企业业务流程、管理架构等都发生较大转变,企业为了迎合信息化发展需求,要对内部控制机制进行改进,让内部控制与信息化有机融合,实现协同作用。建立信息化下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借助信息系统开展内部控制的方式,将内部控制要求嵌入信息系统中,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运行效率并降低成本。本文通过对信息化下的内部控制工作进行研究,探讨了当前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的问题,重点论述了改进建议,能够帮助企业解决信息化时代下内部控制的问题,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

近年来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呈现出复杂性的特点,企业经营过程中不确定性增加,企业实现的市场建设。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决定企业的经营成败。若企业的内部控制失效,将很可能导致企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不仅影响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还可能导致企业产生亏损。内部控制的目的是帮助企业在经营管理流程中制定科学的控制措施,让企业的各项活动合法合规,并符合企业的经营实际。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信息化下的内部控制建设,对企业管理中的低效率环节进行分析,有助于帮助企业解决低效率环节,促使企业形成竞争优势。同时信息化时代给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新要求,信息技术的使用让内部控制各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包括企业的业务流程、组织架构等都发生较大变化,企业在信息化时代要及时调整企业内部控制措施,让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保障企业实现健康发展的目标。

一、企业信息化下内部控制的问题

第一,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信息技术给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企业人员掌握具体的工作流程和操作细则,并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但是部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还不够完善,无法借助信息系统对企业内部各项工作进行改进,人员不了解信息化下内部控制工作要求,容易导致内部控制失效,无法对企业关键控制点进行有效管理。

第二,风险防范体系不科学。在信息化管理模式下,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有了更高要求,要求企业借助信息系统对企业风险进行分析和防范,并制定恰当的改进机制避免风险产生。但是部分企业的风险防范机制不科学,没有对信息系统进行有效应用,也没有积极开展数据备份等工作。

第三,业务流程不科学。在信息化的管理机制下,企业要通过信息系统优化企业的工作方案和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但是部分企业的业务流程不科学,在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等流程中还未借助信息系统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

第四,信息质量没有得到严格管理。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系统的数据质量。但是部分企业不重视数据质量的管理,没有明确不同人员在信息管理工作中的要求和责任,信息质量出现问题时无法及时进行追责。

第五,内部审计工作不完善。企业开展内部审计,要通过信息系统开展线上的审计。但是部分企业在信息化模式下还开展线下审计的方式,这样的方式不仅耗时耗力,还影响审计质量。

二、企业信息化下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第一,提高人员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在信息化的管理环境下,企业人员工作要求有了转变,企业要形成对内部控制的管理,就要认识到信息化下内部控制工作的具体要求,转变全体员工对内部控制工作的认识。首先,企业的管理层要对内部控制形成准确的认识,认识到信息化时代下内部控制工作的要点和关键流程都发生了转变,管理层要在整体层面树立良好的内控控制文化,让全员主动参与到内部控制流程中,并让人员了解自身的工作权责。企业在信息化下内部控制建设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层是否投入了足够的资金以及资源,只有管理层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建设要求,形成良好的思维,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才能促使全员形成对内部控制工作的认识。其次,企业的基层人员要认识到信息化下内部控制工作的要求,在内部控制工作中主动提高自身的技能和工作方式,能够站在企业整体视角分析信息化给内部控制工作带来的影响,并在日常工作中主动改变自身的技能,主动适应信息化的操作要求,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通过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让企业的管理流程能够得到高效执行[1]。再次,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作为对企业内部成员进行约束的方式,对企业经营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要通过优化企业文化方式,对员工内部控制工作的情况进行分析与梳理,认识到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全员工作范围为和工作要求有了转变,企业只有让企业文化适应企业的发展状况,才能确保企业在信息化下有效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建设。

第二,建立科学的组织架构。为确保企业在信息化下内部控制工作高效运行,企业要认识到信息化给传统工作带来的转变,注重优化人员的分工机制,让人员形成权责清晰、管理规范的管理架构,从而确保企业内部各层级人员之间实现紧密的沟通和协作,以此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为企业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首先,优化企业的组织架构。企业在对组织架构进行完善时,要结合企业的行业特点、发展规模、业务范围、战略规划等方面情况设置高效的组织对企业各项工作进行管控,形成标准、高效的管理模式。通过在企业内部形成合理的分工机制,确保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有效开展。其次,建立信息部门。在信息化的模式下,为确保企业的各项信息系统能够稳定运作,避免在系统运作过程中出现遭受黑客攻击等问题,企业要建立信息部门,在信息部门内部安排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对企业各项信息系统负责维护以及管理。当企业系统在运作过程中出现了状况时,及时针对问题进行改进。再次,优化企业的权责分配。企业要借助信息系统对企业内部各岗位的权责进行合理分配,在明确人员权责基础上,利用信息系统的登录操作限制,赋予不同人员用户名和密码,人员登录系统之后只能操作自身权限范围内的相关工作,并且所操作的各项工作要由信息系统自动登记日志,在日后能够对相关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此降低人员舞弊或篡改数据等问题。

(二)重视风险防范

第一,建立合理的风险识别机制。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企业面临的风险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企业要建立科学的风险识别机制,识别信息化环境下各类风险。通过对风险进行评估和识别方式,制定恰当的风险应对措施,帮助企业避免风险发生给企业带来的重大影响。首先,企业各部门应该参与到风险管理中,根据企业的风险管理要求确定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并将风险管理工作要求细化分解至企业各部门,让各部门结合本部门的工作进行紧密配合,确保风险得到严格管理[2]。其次,加强对风险的鉴别。企业要对各风险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判断风险的要素,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措施,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目的。企业在开展风险管理时,要认识到风险管控的要求,通过建立规范的风险管理措施,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理。

第二,建立数据备份机制。在信息化的管理环境下,为规避企业的数据丢失等方面问题,企业要建立数据备份机制。通过建立合理的数据备份方式,避免企业出现风险时数据无法恢复的可能性,以保障企业的管理工作能够顺利执行。如果企业在工作中产生数据丢失的问题,将很可能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企业要认识到数据备份的重要性。在数据备份时,企业可以采用软件备份、硬件备份、人工备份三种方式。对于重要的数据采用硬件备份、人工备份相结合的方式,对于不重要的数据,可以采用软硬件备份的方式,以提高数据安全性的同时降低人工成本,避免由于系统崩溃等问题给企业造成的重大损失。

第三,加强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控制。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是否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信息系统的情况。只有确保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作,才能让企业的管理要求能够得到严格执行。首先,加强硬件管理。企业要将信息安全性放在管理的第一位,让信息部门加强对系统硬件安全控制,定期对硬件进行排查,分析是否需要进行修理或更换,为信息系统的稳定运作提供必要支持。其次,加强对软件的控制。企业要关注企业的软件市场信息,分析是否出现了最新版本软件,并以此对企业的软件进行升级处理,确保企业的软件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再次,为避免企业遭受黑客入侵或病毒入侵的问题,企业要加强对数据的防护,利用网络安全防火墙等技术,确保企业的信息数据安全。同时企业要重视对人员的密码管理,让人员定期扫更换密码,还可以采用现代化的识别技术,例如面部识别、声波识别、指纹识别等技术进行登录。在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发生问题时,要及时对相关人员进行追责。最后,重视对杀毒软件的管理。企业要定期更新杀毒软件,并且要避免企业内部人员随意浏览网站或随意安装软件的问题,避免企业计算机中毒的可能性。

第四,提高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的信息系统安全操作技能。为解决企业信息系统操作过程中的问题,企业要加强对信息安全性的宣传,让全员人员认识到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及保密意识[3]。同时企业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让员工认识到可能存在的风险。

例如企业通过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让员工认识到保障信息安全是员工应尽的义务,只有让员工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规范,才能确保人员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系统下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三)完善业务流程

第一,优化企业采购与付款流程。首先,借助信息系统加强对供应商的控制。企业在对供应商进行管理时,通过信息系统能够对供应商的相关信息进行储存,建立完善的供应商评价与准入机制对供应商的情况进行评价,并定期收集供应商的相关情况,以此形成供应商清单,指定专人对信息系统中供应商的相关数据进行维护,避免对供应商的相关信息管理不规范产生的风险。对于合作过程中的供应商,企业要定期进行实地考察,并更新系统中的相关数据,通过信息系统对供应商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对于新开发的供应商,企业要由管理层进行审批之后才能选择采购。其次,建立材料价格的跟踪机制。企业要定期跟踪材料价格波动情况,认识到原材料成本占企业成本比重较高,企业原材料存在价格波动的风险,企业要定期跟进物资变动情况,由专人对市场材料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分析原材料价格波动情况,确定各类物资的购买参考价格。同时企业要对原材料信息进行及时更新至系统中,让采购人员能够掌握原材料价格,并对材料采购环节进行监督。再次,借助预算对采购流程进行控制。企业在制定采购方案时,要分析库存情况,统筹安排企业采购计划,并在企业的信息系统中编制相应采购计划。企业在采购时要对预算进行分析,在预算资金范围内的采购才能通过,否则应该予以驳回,确保企业收支平衡。

第二,优化企业销售与收款流程。首先,企业在信息系统中要加强对客户的管理,借助信息系统对客户相关信息进行跟进。对于新开发的客户要授权之后,将客户信息录入信息系统。企业在开展销售时,只能对系统中的客户进行销售,并根据不同客户的授信方案合理确定销售方式。其次,借助信息系统开展合同管理。企业在合同管理中,要建立规范的合同管理程序与合同审批程序。在信息系统中可以录入相应的合同模板及规则,销售人员要在模板基础上编制销售合同,确保合同的内容规范且合理,保障合同相关内容严格按照合同规定执行,从而降低合同管理流程中的风险。

(四)重视信息质量

在信息化背景下开展内部控制,最关键的是企业各项数据。企业只有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才能确保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得到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涉及企业的全体员工,所有员工都要对自己所负责的数据进行管控,确保各环节数据得到有效管理,从而让企业的管理流程顺畅运作。首先,企业要明确人员工作的职责。企业各部门人员要对自身所负责的数据内容准确性负责,人员要了解自身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任务和要求,当数据管理流程出现问题时,避免产生推脱责任的情况。同时企业要明确数据管理的考核机制,针对人员数据管理工作的准确性进行考核。其次,建立数据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企业在信息化各项工作开展离不开数据支持,企业要建立标准化的数据管理体系,对企业的组织架构、工作范围等进行梳理,确保企业的各项数据准确。同时企业要明确数据管理工作标准,对数据执行、维护等各环节都建立规范的要求,确保数据管理标准符合要求。

(五)优化内部审计

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下,企业要探索线上审计机制。线上审计机制能够由信息系统开展审计,替代传统现场审计方式。

在信息系统建设的背景下,企业所有数据都能够集成在信息系统中,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时,对企业内部各项数据能够在线上完成检查。通过这一方式,能够大幅提高企业审计效率。同时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下,审计人员检查重点发生转变,不再需要检查各项信息处理的流程,仅需要检查数据录入的质量以及信息系统操作的规范性,就能够完成对各环节工作的审计。与传统的审计工作相比,审计效率大幅提高,仅需要由少量人员就能够实现对企业内部各项工作规范性的检查。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时,要及时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以及改进措施,确保相关问题得到及时整改。

三、结语

在信息化时代下,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发生较大转变,对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内部控制要实现与时俱进,就要结合企业的现状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流程,并以此改进企业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模式,优化企业的管理活动。在信息化的环境下,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促使企业的各项数据信息及时、准确,借助信息技术大幅提高企业的信息反馈效率以及内部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武建华.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探索[J].财务与会计,2021(24):70-71.

[2]吴明珠.企业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策略研究[J].商讯,2021(4):55-56.

[3]徐祥庆.财务信息化视角下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分析[J].财经界,2021(5):137-138.

作者:沈翔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