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双减”下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探究范文

“双减”下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探究

发布时间:2023-09-19 15:15: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篇“双减”下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探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双减”下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探究

“双减”政策旨在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其中明确提出从严治理、全面规范学科类校外培训行为。不仅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也明确了学校育人的主体地位,对师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培养标准。通过分析“双减”政策的意义与影响,与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横向对比,探索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教育专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刊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意见中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强化学校育人的主体地位,深化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治理,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从而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1]。“双减”政策不仅预示着学科类校外教育培训时代的结束,同时也使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缘,对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后续发展有着指向性作用。这里以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为研究对象,与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横向对比,探究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双减”政策的意义

“双减”政策的总体目标划分为校内以及校外两个方面。在校内方面,着重强化学校育人的主体地位。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课后服务水平,全方面压缩作业总量,减少作业时长,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增强课后服务品质,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自身多样化发展需求,积极组织优秀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答疑,吸引学生由校外回归学校学习。在校外方面,全力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从严治理并全面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现有的学科类培训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线上学科类机构改为审批制,从源头上消除校外教育培训的各种乱象,逐步降低培训热度,有效缓解人民群众焦虑,提高教育满意度。

无论是从校内还是校外方面来看,“双减”政策不仅反映出国家治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决心,也预示着未来学校教育对教师高需求与高标准,而进一步提高师范生的培养标准,也加大了高校师范教育的压力。虽然小学教育师范生的社会需求量大,但随着国家政策对高职教育的持续支持,高职院校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都开设了小学教育专业,由于缺少专业发展经验,大多数小学教育专业正处于盲目发展的状态。与本科教育相比,高职教育还未获得社会普遍认可,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未来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其次,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较快且时间尚短,还未形成固定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模式,专业竞争力也不强。因此,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在发展中存在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人才培养标准低,培养质量不高,毕业后就业竞争力低等问题。
在“双减”政策影响下,未来高职院校需要真正推动小学教育专业实现高水平发展,优化小学教育专业布局、缩减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质量、秉承师范院校本色、确定本土办学特色,也为学校其他专业起到很好的带头辐射作用。“双减”政策对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而言,既是巨大挑战,更是发展机遇。

二、“双减”政策的影响

在师范生就业统计数据中,入职教育培训机构是毕业生的重要就业方向之一。在“双减”政策颁布后,掌门一对一、高途课堂、学而思等头部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纷纷出现裁员潮。大量裁员使校外教育岗位大幅减少,很多师范生被迫延迟入职或不入职。在这种趋势下,大量教培从业人员开始转向学校教育,考取编制、担任代课老师等。大量优秀教师流入学校,必然导致学校提高教师招聘标准,小学教育专业应届生就业压力骤增。与转型教培从业人员相比,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应届生劣势明显,教学时间少,教育经验不足,教学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中不能熟练运用,对课程标准变化不够了解,无法及时处理突发教学事故等。对于高职院校应届生更是如此,从学生个体看,入校时高职院校整体生源质量不如本科院校,自身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从学校专业看,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群发展过快,建设时间尚短,专业群不成熟,未形成特色。这些原因决定了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应届生就业竞争力不如本科应届生。
在裁员潮之后,校外培训机构开始进行转型,从学科教育转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学科类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理念是学习领跑,简单来说,就是超前超标学习,这种办学理念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只需要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教学技能就能胜任。在教育机构转型后,更多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再单单注重学生的学业成就与学科类成绩。这样的转变预示着小学教育专业未来发展中更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而不仅仅只要求熟练掌握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在本科师范教育中,学校对如何发展核心素养教育很少涉及或者学生自身不够重视,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本身核心素养不过关,难以胜任这些岗位。而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刚刚受到重视,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缺乏,学生自身核心素养不过关。若高职院校不能将小学教育专业作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起自身特色与亮点去顺应社会教育发展与产业机构调整,势必会被本科小学教育替代[2]。

三、“双减”政策下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

(一)缩减培养规模,提升培养质量

本科师范院校经过多年发展与完善形成的培养模式主要分成两种。第一种是以小学语文与数学学科作为主打学科,侧重于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强调学生要学有所长,注重学科专业特色成长的培养模式。第二种是以综合型培养模式为导向,不分学科方向。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时间太短、发展过快、专业基础不成熟、培养规模过大,导致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总体质量不如本科。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缩减培养规模,提升培养学生质量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明确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向是提升培养学生质量的关键[3]。修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人才培养方案是指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所达成的目标、学习过程、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系统阐述与具体设计,本身需要依托于高校富有特色且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来实施人才培养,也是高校组织日常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制定教学大纲的基本依据,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核心与主体[4]。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积极组织小学教育专业与地方行政部门、小学三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适当缩减培养学生数量,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以达到适应社会教育发展与市场变化的目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突出三个方面:一是面对区域内农村小学教师缺编的严重现状以及农村小学所需的“一专多能”型教师的客观需求,高职院校遵循实际需求为导向,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达成标准,与学校其他相关专业联动,实现校内专业优势互补,促进教学资源有效利用,落实“一专多能”培养理念;二是对标本科综合性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按照“全科”模式培养,小学教育专业所有方向基础课程设置完全相同,核心课程设置中有部分重合,基于此模式进行多学科的融合培养,解决“多能”问题,其目的是解决部分学校美术、音乐老师不足的问题;三是突出核心素养能力教育,与小学分科教学相结合,选学语、数、外、音、体、美等不同专业方向,对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核心素养能力课程,兼顾小学全科教师的专业培养,着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农村小学教师[5]。

(二)对标本科教育,优化课程理论结构

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的核心要素,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基本保证。依据高职院校教育定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大多会留在农村或乡镇的小学任教,与发达城市相比,这些地方教学理念与教学水平滞后于城市。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结合本土教育实际情况,以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为标准,进一步整合专业课程内容,优化专业课程结构,以本科教育为目标,向本科式培养升级。
本科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是以单学科方向为主,培养能够胜任语文教育教学、数学教育教学以及社会教育教学的教师或者以全科培养为教育理念,不具体划分学科方向,侧重学习语文与数学,兼顾其他学科[6]。以本科语文方向核心课程为例,一般为:汉语、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儿童文学、基础写作、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本科数学方向核心课程为: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思想方法、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与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相比,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较简单且冗杂。高职院校优化并构建起科学规范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体系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支撑与着力点。

高职院校优化课程结构体系突出三个方面:一是从整体来看相关课程设置综合化,以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核心素养为着力点,结合小学教育专业的内容和特点,在课程体系构建上打破不同学科的专业壁垒,坚持以培养问题为导向,系统整合优化专业知识,科学地构建了“基本素养模块课程、职业基础技术模块课程、职业核心技术模块课程、职业考证模块课程、职业拓展模块课程”5个领域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合力,去除重复课程与多余课程,达到优化课程目的。二是从部分来看相关课程设置模块化,虽然课程体系更注重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综合化要求,但也不能绕过小学是分科教学的事实。课程结构体系按照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科学等7个专业方向设置,培养多学科的教学能力,实现“一专多能”型教师的培养理念。既满足了小学教育专业对语、数、外、音、体、美、科学等学科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也满足了学生在毕业后对小学教育专业长远发展的需求。三是课证融通,对于师范类专业,其培养标准的硬性指标之一就是教师资格证获取率。在此方面,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资格证获取率远远不如本科。其次,高职院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升本考试,期望学生在毕业时不仅获取教师资格证还能在本科院校继续学习,增加就业竞争力。将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考证及升学知识体系相结合,将笔试核心内容和面试技能分别融入到不同的课程模块中,与小学专业课程理论体系有机融合,提高学生教师资格证获取率与自考本科通过率。

(三)差异化培养,探索校地合作新机制

高校的基本功能是培养“学术性”人才,有的高职院校也是遵循这一基本功能。为达到培养标准,许多高职院校的教育方式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专业理论知识,让学生短时间内识记,其造成的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脱离,空洞的教育理论无法运用于实践。与其过度盲目地模仿本科师范教育,不如理清实际情况,将培养目标与本科教育区分开,进行差异化培养。就业方向集中在地方乡镇小学,定向选择就业,降低高职院校教育专业应届生就业的焦虑情绪。
高职院校以乡镇实际需求为导向,着眼于地方乡镇教育,构建地方性“高校—政府—小学”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高校教育定向输出与地方小学定向接收的目的。简而言之,首先由地方教育行政机构部门进行统筹协调,统计本地区农村小学所需教师数量,地方高校负责职前教育培养和入岗培训,本地区农村中小学负责为高校学生提供教学实践基地和指导教师,为高职院校学生积累教学经验以及定向就业提供机会,其中实践锻炼良好以上的同学由地方中小学接收,整个过程由地方教育行政机构进行监督与统一分配[7]。其次,注重协同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高职院校教师团队与地方行政部门负责人、农村小学校长及一线教师共同参与,根据在实践锻炼中存在的人才培养问题以及农村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所遇到的困难,三方协同及时做出调整,针对性解决相关问题。最后,重视三方协同开展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师范生培养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也是师范生入职前的必要锻炼。目前来看,部分学校将教学实践当成形式,没有重视教学实践的教育地位,学生也认为只是必须的流程,学校应重视教学实践并向学生阐明教学实践的实际意义。在校外,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三方协调,高职院校全程参与,农村小学积极配合,为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教学实践基地,保证每位学生在职前培养过程中有充分时长进行顶岗实习锻炼。在校内,构建“理论—实践”交互融合的课程模式,完善实践课程的运行机制以及效果保证[8]。在专业理论层面,为师范生配备专业理论教师,在教学实践层面,聘请优秀小学教师负责教学实践的教学,全方位贯穿教学技能培养全过程,为实施 “一专多能”培养理念提供双重保障。
校地合作新机制从根本上加大教学实践力度,加长教学实践时长,与农村小学积极展开合作,将学生教学实践活动正式化、严格化,把教学实践结果与就业联系起来,由地方行政教育部门从中监督并协调分配,择优录用,开辟小学教育学生定向就业新形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Z2):33.

[2] 薛二勇,李健,张志萍.校外教育培训治理的形势、挑战与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1(8):1-8.

[3] 汤广全,苏艳.福建三所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的特点及启示[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7):84-86.

[4] 李然.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文本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5] 温晓琼,唐林伟.乡村“一专多能”职教师资培育系统及评价体系建构[J].职教论坛,2019(9):85-90.

[6] 杨立红,杨民.大理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发展路向探思[J].大理大学学报,2021,6(7):110-115.

[7] 林思涵.高等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培养方案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5):128-132.

[8] 姚炎昕.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路径选择[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0(4):31-36.

作者:李甲地 单位:阜阳职业技术学院